跑跑卡丁车赛车等级中怎么看赛车的等级(好坏)

由韩国 Nexon 公司制作的热门休闲竞速网游,游戏设有多张赛道地图可供选择,同一张地图内支持 4 名选手同场比赛。游戏方式包括比赛和计时模式,同时还允许玩家选择道具或者是竞速模式。

必须配合完整版解锁补丁使用,补丁同样可以用于官方免费下载的程序,解锁补丁(v1.0.5)下载:

v1.0.6 以后请使用手动解锁方法:

游戏中设有一个微交易系统,玩家想要新赛道或者是游戏道具等物品时,就需要通过该系统掏腰包付钱了。游戏中的阴影、树木、障碍物、坡道等都与PC版没有太大差别。 游戏的界面操作等也与 PC 版相类似,最让人惊讶的是赛车的操控性和反应度都十分灵敏。最受玩家关心的竞速漂移由于需要额外按下一个漂移键,使得操作上有一定的难度。对新手玩家而言,跑跑卡丁车会比其他手机赛车游戏更难以控制和把握。

汽车之家2014年9月29日报道 提到赛车运动,紧张刺激的追逐场面和车手登上领奖台的飒爽英姿不禁令人心神向往,但除了在电视机前或亲临现场观看外,这项运动对我们来说似乎参与性并不强,原因就是赛车运动背后往往有雄厚的资金支持,普通人通常负担不起。卡丁车的出现让普通人有机会亲身感受风驰电掣的速度感,周末约上几位好友,去赛道飚上几圈已经是时下年轻人最热衷的休闲娱乐项目之一,今天就让我们一同来聊聊卡丁车的演变及发展历程。

类似于肥皂盒车的简单结构+割草机发动机=卡丁车的雏形

卡丁车为Karting的音译,意为微型运动,最早起源于美国,但对于卡丁车的由来说法不一,其中一个版本是当时的农民将割草机发动机加以改装,加入结构简单的车架和转向机构,创造出卡丁车的雏形用以打发闲暇时间,随后逐渐演变为今天的卡丁车。

另一种说法是卡丁车最初源自于美国普通家庭的后院,当时的孩子们之间流行着一种称之为肥皂盒车的自制玩具车,极富创意和动手能力的父母们通过对自家的割草机加以改造,在肥皂盒车的基础上为孩子们打造出一个个后院的“大玩具”。孩子们有了新“玩具”自然要相互比试一番,于是便形成了趣味性极强的民间车赛。

最初各地举办的卡丁车比赛规则可谓五花八门,有的比赛并没有所谓的终点,而且比赛比的也不是速度,而是谁的耐久性更强。听到发车令后,车手们一窝蜂跑向自己的赛车,将车辆启动后便迅速或漫不经心地冲出起点,比赛过程中可以加油或维修车辆,在规定时间里,哪辆车跑的距离最长谁就是最终的获胜者,这种比赛规则与形式和曾经的勒芒耐力赛极为相似。除了比耐力外,当然也有比谁先完成规定圈数的,这时卡丁车不光要有可靠的耐用性,速度也是取胜的关键所在,但当时的卡丁车比赛看起来更像是孩子和大人们之间的游戏。

世界上第一款量产卡丁车

身为机械师的美国人阿特?英吉斯(Art Ingels)对和摩托车非常着迷,然而1956年英吉斯在自家车库中的创举,让日后越来越多的普通人也能有机会感受汽车赛事的无穷魅力。他找来钢管焊制出一个简易车架,在车架上安放了一个极为单薄的座椅,三辐方向盘被固定在铁管上构成了简易转向机构,方向盘左侧的拉杆就是刹车系统。

和当时大多数人的做法相同,英吉斯找来一台West Bend生产的二冲程割草机发动机,这台2.5马力的割草机发动机被放置在座椅后方,油箱则悬挂在座椅靠背顶端,轮胎来自于小型飞机,一辆结构简单的卡丁车便呈现在众人面前,卡丁车在当时又被称作Go Kart。不得不说,美国人在自家的车库中确实创造出了不少奇迹。

1956年9月,英吉斯带着这辆车来到Rose Bowl体育场的停车场,接受了近百位卡丁车爱好者的测试并获得一致好评,英吉斯便开始着手制造他的卡丁车,以便能赶在圣诞节前上市。虽然在此之前人们创造出了无数五花八门的卡丁车雏形,但这些奇奇怪怪的却未曾投入量产,因此英吉斯制造的这辆卡丁车也被公认为世界上第一款卡丁车,英吉斯也被誉为“卡丁车之父”。

英吉斯的第一辆量产卡丁车面世之后,卡丁车迅速在美国及欧洲众多国家普及开来,与此同时诞生了越来越多的卡丁车制造商,一时间不同品牌不同型号的卡丁车纷纷推向了市场。拥有结构简单的车架、转向系统,简陋的座椅和中后置二冲程发动机几乎是这些不同品牌卡丁车的共同点,而这个看似是父母为了哄孩子而打造的大玩具却受到越来越多成年人的欢迎。

受限于简单的结构,当时众多厂家打造的卡丁车布局和造型并无太大区别,其广告宣传内容也大同小异。然而一些卡丁车制造商在宣传卡丁车的同时推出了众多选装及个性化装备,比如不同花纹的轮胎可用于不同道路,可选装不同材质的座椅,个性化安全盔及风镜,甚至有的厂商还以举办比赛为名吸引消费者购买卡丁车。

卡丁车在结构上有了固定套路后,众多厂家开始在细节设计上寻求突破,为了美观,转向柱被简易车壳所覆盖。与英吉斯最初的设计不同的是,这些卡丁车的刹车不再使用拉杆来操作,而是采用与油门一样的踏板结构,如此布局在操作精确度和便利性方面更具优势。

由于卡丁车并没有传统意义上的悬架系统,车轮固定在车轴之上,使得卡丁车离地间隙极小,从而能使驾驶者体验到如真正赛车般风驰电掣的速度感,但缺少避震装置使其在行驶中震动极为明显。为了弥补这方面的不足,一些厂家打破常规,为他们的卡丁车设计并安装了一套结构复杂的避震装置,但如此一来,卡丁车先天的操控性优势却被无情的抹杀掉了,因此装备避震装置的卡丁车并未获得人们的认可。自60年代末起,卡丁车的发展也进入了鼎盛时期,其中诞生了不少与众不同的卡丁车,下面就为大家介绍两款当时较为另类的卡丁车。

为了有效利用空间,卡丁车最初几乎全部采用后置后驱的布局,但随着卡丁车在技术方面不断革新,发动机也从卡丁车后部移至驾驶员侧后方或紧贴驾驶员一侧,但其中也有厂商别出心裁地将发动机放置在卡丁车前部。1970年,推出了一款搭载铃木摩托车发动机的卡丁车,这台196的铃木摩托车发动机被放置在前轮上方,刹车和油门踏板紧贴发动机两侧。

由于独特的布局导致这辆卡丁车前轮距比后轮距宽出不少,和一般的卡丁车恰恰相反。虽然发动机采用前置布局,但前轮无法同时做为转向及驱动轮,将动力传递给后轮则通过两组链条来实现,其中一组传动链条放置在车身左侧,油箱被固定在座椅后方,不知驾驶这辆“非主流”卡丁车的车手,当时双脚紧贴发动机是何种感受。

虽然说卡丁车结构简单、造型平平,但其中不乏一些设计感极强的卡丁车,与当时众多卡丁车不同的是,名为ZIP Le Mans的卡丁车造型极为梦幻,你根本看不到任何车架结构,因为ZIP Le Mans被套上了一个精心设计的车壳,转向柱也被车壳包裹的严严实实,刹车和油门踏板经过镀铬处理,座椅工艺看上去也颇为考究。ZIP Le Mans采用一套摩托车的动力系统并配有换挡机构,但ZIP Le Mans似乎并未真正量产。

在此我们只介绍这两款较为另类的卡丁车,随着卡丁车的逐渐走红,众多卡丁车赛事也随之展开,但由于参赛车辆规格并不统一,比赛规则也五花八门,使得当时的卡丁车赛事较为混乱。为了促使卡丁车这项运动健康发展并在全世界得到普及,国际联合会(FIA)巴莱斯特在1962年创立了国际汽车联合会卡丁车委员会(CIK-FIA)。

国际联合会卡丁车委员会创立后,制定了一套统一的卡丁车运动规则和技术标准用以推广并普及卡丁车运动。1978年,国际汽车联合会卡丁车委员会进行全面改组,卡丁车运动从此步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随着卡丁车在安全性方面的不断完善,加之对驾驶者的技术要求并不高,相对低廉的费用使得卡丁车运动迅速发展壮大。

全球各地纷纷开始举办大大小小的卡丁车赛事,其中最知名的当属欧洲卡丁车锦标赛和日本世界杯锦标赛,而从欧洲卡丁车锦标赛中更是诞生出一批杰出的一级方程式车手。欧洲卡丁车锦标赛全年共16站比赛,大多数比赛都在欧洲举办,其中也不乏在亚洲举办的赛事,2012年5月和10月的比赛就在日本和中国澳门举办。

卡丁车赛事并非成年人的专利,由于驾驶卡丁车不需要驾照,所以众多世界级卡丁车赛事都设有儿童组和少年组比赛,许多有机会接触卡丁车的孩子更是通过像欧洲卡丁车锦标赛这样的国际性卡丁车赛事逐渐成长为一名优秀的车手。由于卡丁车与一级方程式赛车无论在车辆特点还是比赛规则上都有着许多共同点,使得卡丁车成为培养一级方程式赛车车手的“摇篮”。

借助卡丁车进入F1领域的那些人

“F1教授”――阿兰?普罗斯特

我们所熟知的许多著名一级方程式车手都是通过卡丁车逐渐步入F1领域的,曾四度获得世界冠军、有着“F1教授”之称的法国前F1世界冠军阿兰?普罗斯特(Alain Prost)就是其中之一。与之后介绍的几位F1世界冠军相比,普罗斯特接触卡丁车算是比较晚的。

1955年出生的普罗斯特在13岁时对卡丁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成为职业卡丁车手之后,普罗斯特凭借过人的天分短短几年便从卡丁车手晋级为方程式车手并赢得了冠军。1980年,25岁的普罗斯特加入了麦克拉伦一级方程式车队,次年转投雷诺车队效力并夺得了多场分站赛冠军。

巴西著名F1车手――埃尔顿?塞纳

已故的巴西著名F1车手埃尔顿?(Ayrton Senna)同样是一名出色的卡丁车手,塞纳4岁时,他的父亲送给他一辆亲手制作的卡丁车,当塞纳坐进卡丁车的那一刻起,他的命运就彻底被改变了,塞纳围着街道跑完一圈之后,在场所有人都对他奇特的驾驶方式惊讶不已,人们似乎不愿相信一个4岁的孩子能有如此驾驶天分。从此,塞纳的父亲每逢周末都带着小塞纳去空旷的场地练习卡丁车。

9岁时,得到了一辆真正的卡丁车,他的这件新“玩具”拥有和F1赛车类似的方向盘和一台排量100的发动机,最高时速可达100公里/小时。14岁时,塞纳参加了初级卡丁车赛事,就连塞纳的机械师都被他过人的赛车天分所折服,而塞纳的卡丁车生涯也一帆风顺。

1977年和1978年,连夺两届南美卡丁车冠军,1979年又转向竞争更激烈的欧洲卡丁车锦标赛,初次登场便备受关注。此后,经过多年卡丁车赛事的磨练的塞纳又转战F3赛场并取得了骄人的成绩,最终塞纳如愿以偿的登上了F1的舞台,然而塞纳的赛车生涯却止步于1994年圣马力诺大奖赛,那一站的冠军得主是迈克尔?舒马赫,而埃尔顿?塞纳则永远离开了我们,离开了他热爱的赛车事业。

车王――迈克尔?舒马赫

卡丁车同样成就了车王舒马赫(Michael Schumacher),舒马赫的父亲是卡丁车场的负责人,舒马赫从小便与赛车接下了不解之缘。1983年,舒马赫开始参加卡丁车比赛,凭借过人的车技,舒马赫连续夺得1984年、1985年两届德国青少年卡丁车总冠军和1985年世界卡丁车赛亚军。1986年,舒马赫获得德国青年卡丁车赛季军、欧洲卡丁车赛亚军和欧洲卡丁车决赛季军。1987年和1988年,舒马赫再次斩获众多卡丁车赛事奖项。

得益于在卡丁车赛事的优异表现,舒马赫在1989年参加了德国F3赛事,首年参赛就取得了赛季季军的好成绩,1990年更是夺得了这项赛事的冠军。1991年,舒马赫代表乔丹车队首次参加了F1赛事,之后便开始书写其的F1赛事。借助卡丁车逐渐成为F1车坛人物的当然不止以上提到的这几位,西班牙F1头号车手阿隆索(Fernando Alonso Diaz)和“芬兰飞人”哈基宁(Mika Hkkinen)最初同样在卡丁车赛场征战多年,卡丁车确实为F1赛事输送了不少人才。

与欧美等国相比,卡丁车运动在中国的起步较晚,运动联合会于1995年加入国际汽车联合会卡丁车委员会,两年后,中国汽联举办了第一届全国卡丁车锦标赛,全国卡丁车锦标赛分为国际、国家级和国际A级少年组三个组别,此项赛事已连续举办了13年。

虽然卡丁车运动从1995年才正式进入中国,但据说深圳在1985年便拥有了国内第一家卡丁车场,而在10年之后才建立了卡丁车场。此后,卡丁车运动逐渐风靡全国,不少眼光独到的商人纷纷将目光锁定在这项新兴运动中,大大小小的卡丁车场也如雨后春笋般迅速遍布国内各大、中。

然而卡丁车运动在国内的发展并不像此前人们预期的那样顺利,众多卡丁车场硬件设施及服务质量参差不齐,经营不善加上土地回收等因素,导致不少卡丁车场相继倒闭,国内的卡丁车运动也一度走向低谷,其中一些实力较为雄厚的卡丁车场勉强继续维持,卡丁车似乎开始逐渐被国人所淡忘。

2006年3月,由韩国NEXON公司出品的休闲类网络赛车游戏《跑跑卡丁车》正式进入中国,游戏分为竞速模式和道具模式,与其他竞速类游戏不同的是,《跑跑卡丁车》中加入了漂移元素,游戏以“全民漂移”为宣传口号,俏皮的卡通人物加上种类繁多的卡丁车和不同风格的赛道,使得《跑跑卡丁车》一时间成为众多年轻人争相参与的一款热门网络游戏。

国内的卡丁车运动也因《跑跑卡丁车》的风靡再次成为人们工作之余的休闲娱乐方式之一。至今,仍然有不少人坐进卡丁车之前和同伴们打趣地说:“香蕉皮带够了么?”、“一会使劲扔水球”等“跑跑暗号”,可见《跑跑卡丁车》对国内卡丁车运动起到了不小的推动作用。

卡丁车的具体诞生时间和最初的发明者我们已无从查证,从孩子们后院的“大玩具”,到成年人争相参与的娱乐项目,再到真正意义上的赛事运动,卡丁车无论如何演变都始终没有脱离其平民化的本质,门槛较低的卡丁车无疑使更多人能够亲身体验到赛车运动的无穷魅力,也可以说它是最接地气的平民赛车运动。如今,卡丁车运动的热潮正逐渐在国内蔓延开来,越来越多人对卡丁车从最初的陌生演变到极度狂热,最快圈速正在被众多民间高手反复刷新,你是否早已按耐不住想要一展身手?那就赶快约上几位好友下场较量一番吧!(图/文:之家李昊鹏)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跑跑卡丁车赛车等级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