抱拳表情礼拳眼向下什么意思太极拳课上教的

你看不到我~
看不到我……
四十八式太极拳基本动作
四十八式太极拳基本动作
分享给好友
四十八式太极拳基本动作
下载至电脑
扫码用手机看
用或微信扫码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二维码2小时内有效
把视频贴到Blog或BBS&&
<input id="link4" type="text" class="form_input form_input_s" value=''>
flash地址:
<input type="text" class="form_input form_input_s" id="link3" value=''>
手机扫码分享视频
二维码2小时内有效
四十八式太极拳基本动作
扫码用手机继续看
用或微信扫码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二维码2小时内有效,扫码后可分享给好友
没有优酷APP?立即下载
请根据您的设备选择下载版本
四十八式太极拳的基本技术要领
1.拳:五指卷屈,自然握拢,拇指压于食指、中指第二指节上。
2.掌:五指微屈分开,掌心微含,虎口成弧形。
3.勾:五指第一指节自然捏拢,屈腕。
各种手型都要求用力自然、舒展,不可僵硬。握拳不要过紧;掌指不要僵直,也不要松软过屈;腕部要保持松活。
㈡ 主要手法
1.掤:臂成弧形,前臂由下向前掤架,横于体前,掌心向内,高与肩平;着力点在前臂外侧。
2.捋:两臂稍屈,掌心斜相对,两掌随腰的转动,由前向后划弧捋至体侧或体后侧。
3.挤:后手贴近前手的前臂内侧,两臂同时向前挤出;挤出后两臂撑圆,高不过肩,低不过胸,着力点在后手掌指和前手的前臂。
4.按:两掌同时由后向前推按;按出后,手腕高不过肩,低不过胸,掌心向前,指尖朝上;臂稍屈,肘部松沉。按时与弓腿、松腰协调一致。
5.打拳(冲拳):拳从腰间旋转向前打出;打出后拳眼向上成立拳,高不过肩,低不过裆,臂微屈,肘部不可僵直,着力点在拳面。
6.栽拳:拳从上向前下方栽打;打出后拳面向前下方,虎口向一侧,着力点在拳面。
7.贯拳:拳从侧下方向斜上方弧形横打;臂稍屈,拳眼斜向下,着力点在拳面。
8.撇拳:拳从上向前撇打;拳心斜向上,高与头平,着力点在拳背。
9.穿拳:拳沿着另一手臂或大腿内侧伸出。
10.撩拳:臂由屈到伸,拳经下向前或前下撩打;撩出后拳心向下,高不过肩,低不过裆。
11.抱掌:两掌心上下相对或稍错开,在体前或体侧成抱球状;上手高不过肩,下手约与腰平,两掌撑圆,两臂成弧形,松肩垂肘。
12.分掌:两掌向斜前方与斜后方或向斜上方与斜下方分开;分掌后前手停于头前,后手按于胯旁,两臂微屈成弧形。
13.搂掌:掌经膝前横搂,停于胯旁,掌心向下。
14.推掌:掌从肩上或胸前向前推出,掌心向前,指尖向上,指高不过眉,低不过肩,臂微屈成弧形,肘部不可僵直。
15.穿掌:掌沿另一手臂或大腿内侧伸出。
16.云手:两掌在体前交叉向两侧划立圆,指高不过头、低不过裆;两掌在云拨中翻转拧裹。
17.撩掌:掌经下向前或前下方撩出,掌心向上或向前上方,高不过胸,低不过裆。
18.架掌:屈臂上举,掌架于额前斜上方,掌心斜向外。
19.两掌上下分撑,对称用力。
20.压掌:拇指向内、掌心向下,横掌下落压按。
21.托掌:掌心向上,掌下由向上托举。
22.采:掌由前向斜下捋带。
23.挒:掌向斜外侧撕打。
24.靠:肩、背或上臂向斜外发力。
25.滚肘:前臂竖于体前,边旋边向外撅挡。
各种手法均要求走弧形路线,前臂做相应旋转,不可直来直往,生硬转折,并注意与身法、步法协调配合。臂伸出后,肩、肘要松沉,腕要松活,掌指要舒展,皆不可僵硬或浮软。关于手法的着力点,主要是说明其攻防含义,练习中应重意不重力地去体现,不可故意僵劲。
1.弓步:前腿屈膝,大腿斜向地面,膝与脚尖基本垂直,脚尖直向前;后腿自然伸直,脚尖斜向前约45~60o。两脚全脚着地。
2.虚步:后腿屈蹲,大腿斜向地面(高于水平),脚跟与臀部基本垂直,脚尖斜向前,全脚着地;前腿稍屈,用前脚掌、脚跟或全脚着地。
3.仆步:一腿全蹲,全脚着地,脚尖稍外展;另一腿自然伸直于体侧,接近地面,全脚着地,脚尖内扣。
4.独立步:支撑腿微屈站稳,另一腿屈膝提起,举于体前,大腿高于水平。
5.开立步:两脚平行开立、宽不过肩,两腿直立或屈蹲。
6.歇步:两腿交叉屈蹲,前后相迭,后膝接近前腿膝窝。前脚全脚着地,脚尖外展,后脚前脚掌着地、脚尖向前。
7.半马步:前脚直向前,后脚横向外,两脚相距约二至三脚长,全脚着地。两腿屈蹲,大腿高于水平,体重略偏于后腿。
8.丁步(点步):一腿屈蹲,全脚着地,另一腿屈收,脚停于支撑脚内侧或侧前、侧后约10厘米处,前脚掌虚点地面。
9.横裆步(侧弓步):两脚左右开立,同弓步宽,脚尖皆向前;一腿屈蹲,膝与脚尖垂直,另一腿自然伸直。
各种步型都要自然稳健,虚实分明。胯要缩,膝要松,臀要敛,足要扣。两脚距离不可过大过小,并须保持适当跨度,尤其拗步步型,两脚不要踩在一条线上,以利松腰松胯、气沉丹田、稳定重心。
㈣ 主要步法
1.上步:后脚向前一步或前脚向前半步。
2.退步:前腿向后退一步。
3.撤步:前脚或后脚向后退半步。
4.进步:两脚连续各前进一步。
5.跟步:后脚向前跟进半步。
6.侧行步:两脚平行,连续依次侧移。
7.盖步:一脚经支撑脚前向侧方落。
8.插步:一脚经支撑脚后向侧方落。
9.碾脚:以脚跟为轴,脚尖外展或内扣;以前脚掌为轴,脚跟外展。
各种步法变换要求轻灵沉稳,虚实分明。前进
万万表情系列(VIP会员专享)
泡芙表情系列(VIP会员专享)
暴漫表情系列(VIP会员专享)
四十八式太极拳教与学
播放数: 426,237
<mendVideo();
播放数:1,901,921
最近更新:2年前
播放数:1,463,967
最近更新:2年前
播放数:1,244,789
最近更新:2年前
播放数:929,133
最近更新:2年前
播放数:872,000
最近更新:2年前
播放数:786,168
最近更新:2年前
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670号
药品服务许可证(京)-经营-洪式太极拳_百度百科
洪式太极拳
本词条缺少名片图,补充相关内容使词条更完整,还能快速升级,赶紧来吧!
“洪式太极拳” 这一名称早在洪均生传授实用拳法前后的研习者中流传,但未正式确定,近年来,已习惯把这套拳法称为“洪式太极拳” ,以区别陈式太极拳老架。因此,1998年第三期《武魂》杂志上发表的一篇文章中正式使用了这一名称。该拳继承了陈式太极拳原理,本着“怎样用就怎样练” 的原则,根据实战作用改变了套路动作及练法,同时吸收了其他拳种的招法,洪老师著书《陈式太极拳实用拳法》 。
洪式太极拳创始人
创始人洪均生先生,人,1907 年出生于书香世家,自幼颖悟过人。幼年时随其父寓居京城,因体弱于1930年拜第十七代宗师为师,学习陈式,言传身教得之于师,潜揣默识求诸于己;十五年不辍所学,深得陈发科真传。后困于家计,于1944年离京,辗转赴济南投亲谋生。1956年再度赴京,拜晤其师陈发科,以求拳法之精与拳理之密,更得陈发科晚年之技击精粹。征得陈发科同意,遂将师授之技法融于套路之中(此套路后称为陈式太极拳实用拳), 为后来学者开辟了一条掌握陈式技击奥妙的捷径。
,是一种武术项目,也是和健身项目,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起源于古代骑兵的枪法、长柄大刀法。其基本用法是:开、合、发。踩着高跷来使用长枪、长柄大刀。太极始于无极,分两仪。由两仪分三才,由三才显四象,演变八卦。依据“”阴阳之理、中医经络学、导引、吐纳综合地创造一套有阴阳性质、符合人体结构、大自然运转规律的一种拳术,古人称为“”。另有电影以此为名。
洪式太极拳拳法风格
运用自如,神呼奇乎,外柔内刚,精巧轻灵,宛转含蓄, 缜密缠绵,自然雍容,外示处女之秀,内含金刚之坚,不着意于大开大合, 奔腾雄壮。
洪式太极拳拳法特点
攻于细密。以上内容根据“洪式太极拳”网站中部分文章内容整理而出。
洪式太极拳“洪式太极拳”名称的由来
“洪式太极拳” 这一名称早在老师传授实用拳法前后的研习者中流传, 但从未正式确定,是以过去未见诸报刊。近两年来,我们这里已习惯把这套拳法称为“洪式太极拳” ,以区别陈式太极拳老架。 因此,我的学生李驻军在《武魂》杂志上发表的文章中使用了这一名称。 使用这一名称是有根据的,这是因为:一、洪老师传授的实用拳法与陈式原架在练法上有了很大区别, 具备了自己的风格特点;二、 洪老师对太极拳理法有了创造性的发展;三、这一名称早在练习者中流传;四、洪老师逝世前一年曾写过一条横幅“洪式太极”。为说明以上问题,有顺便简述一下我学拳和老师改拳经过的必要。
我认识老师是解放前, 他家当时住在阁子后街陈庆伦先生前院,我家住阁子前街。我父亲与洪老师有文字交往,结下友谊;解放后共同搞生产救灾, 过往更密。1949年冬,我患了肺炎,洪老师多次看望, 春节期间,他看我体弱,劝我加强体育锻炼。说他幼时羸弱多病, 药当饭吃,后习练太极拳,身体强健起来,劝我跟他学练太极拳, 我没有兴趣,认为打太极拳是老头的事,少年儿童怎能练这玩艺? 他连续一年不断劝我,他抄一些陈式太极拳歌诀,并把他写的诗词给我看。 他的清秀圆韵的小楷书法和意境幽远的诗词使我赞叹和倾慕, 对太极拳理法也逐渐引起兴趣。于是在父亲的敦促下1950年底的寒假在我家正式拜师学拳, 他向我讲述了“七传七不传”的门规,但他说: “这是从前定的规矩,现在随时代的发展应有所变化,但有的规矩是应当遵的。” 我学了一年的基本功,主要是压腿,划太极圈,练腰裆劲。 1951年暑假,才在汇泉寺每天早、晚教我套路。
我算是洪老师最早的一名正式弟子, 之前曾有靳表叔和叶季超表舅爷跟老师学过, 但不是弟子。我随老师学拳五年,情逾父子,几乎形影不离,我从此迷上了陈式太极拳,把学好陈式拳并发扬光大作为一生追求目标。
老师循循善诱, 就近取譬,手把手教,一招一式,要求甚严。我的身体强健起来, 进步很快,老师看着常发出会心的微笑。1952年春,我家搬迁青岛去了, 我独自一人留济南上高中,父亲把我托付给老师,经常住在老师家, 早晚不误学拳。1953年,经我介绍,王云飞、乔明德开始学拳, 随学者有拳师郑焕之先生;54年,李学刚、张筱三等人拜师; 1955年春,我介绍同学杨德滋拜师。当时学的是师祖陈发科先生所传大架, 势子走的很低,扑步要求腿肚贴地,走四平架,因而得苦练基本功。 走势开始要求松柔园匀,端庄中正,不得稍有倾斜,忽高忽低。 曾在会友镖局走过镖的大刀杨丽泉先生与师祖有旧,一次看我练拳后对我说:“我看你是块料,你学好这套拳,可以走遍天下。”又说:“你老师深得真传,打拳柔如柳枝,很得你师爷轻灵纤巧之妙。”洪师听了笑道:“我自幼体弱,没劲,所以打拳显得轻柔,象个女孩。”实则老师打拳有时轻灵自然,如行云流水;有时动如山河,威武雄浑,震脚沉实有力, 有千钧之势,摆莲、二起,掌击仿佛炮声。但他当外人在场演练时多不发劲, 轻松自如,不动声色。当时在济南教练太极拳的孙继先老师、 教八卦太极拳的郭铸山老师以及在正谊中学的郑幼桥(郑板桥外孙) 老师等人都说我们学的是“洪氏拳”。老师听了则说: “随怎么叫, 我们练的陈氏太极拳。 ”当时称“陈氏”,不称“陈式” ;“陈式”、“杨式”之称当在1954年国家体育部门编简化二十四式之后。
1955年暑假, 我考上北京大学中文系,泣别老师和师母,老师送我车站。 临行,老师交我给师祖的一封信,嘱我下火车去骡马市大街河南会馆拜望师祖, 并赠我一首五言古诗。我在师祖处住了三天,练拳请师祖纠正, 小师叔照奎把手指点。晚上,与小师叔同榻而眠。从此每周末即去师祖处,星期一早晨返校。 1956年春, 洪师母病逝,洪师携幼子友乐赴京,住西四大姑处,我请假住师祖处,早晚学拳,白天陪老师游览访旧。早晨多是陪师祖、老师去陶然亭。 洪老师在京住了两个半月,每个动作师祖重新拆解试验其技法, 因老师功底已深,心领神会,尽得奥秒。我常陪侍在侧,老师以我为的, 试验师祖所授技巧,我师贴我身体任何部位,我即失重, 弹跳起来,有时跌出丈外,若驾云一般,身不受伤,也不疼痛。老师让我学他的方法在他身上试验, 却不起作用。师祖笑了:“功夫还没练出来, 方法也掌握不准,在你身上就管用了?得苦练几年,多搭手才行。 ”六月初的一个星期日早晨,在陶然亭练完拳去吃早点,老师问师祖: “按照这种实战用法练习行吗?”师祖说:“中。要反复练,拳打万遍,不打自转嘛!”
这年放寒假, 回青岛家中过春节,路过济南在老师处住了几天,这时老师迁住指挥巷12号。老师给我改正照奎小叔教我的三换掌练法。老师原教的套路没有三换掌, 到北京师祖叫小师叔给我增教的。老师也是到北京后师祖又传给他的。 老师告诉我:“这是你师爷晚年创造增上的式子。 第一三换掌和第二三换掌虽然都是练桩,但练法和作用不同。 在手法上都是反骨点穴,但第一是攻取对方上盘,第二是攻取对方中盘,很巧妙,很实用,裆劲要换得灵。可以单式子反复练,高、中、 低交替练习,对增进下盘功夫很有益处。”又说:“我打算把你师爷讲授的每着实战用法融会到套路中去, 怎样用就怎样练,这比先盘架子后拆解来得快当。 你今后也可以琢磨着你师爷教的用法先单式子去练习, 我把整套串起来,你回来再学。”我因功低浅,只能依老师教的练, 不敢妄改。这是我第一次听到老师准备将实用招法融入套路中的打算。 我回北京,与老师通信频繁,常把他研究太极拳理法体会寄我,指导我研练;我也经常提出问题,他都认真回答。
1958年暑假, 我回济南住了一个月,老师迁小梁隅首59号,住处狭窄, 晚上,我住大明湖畔刘子衡(易经大师)伯伯处,白天跟老师学练着法。 老师因反右时被批判,受街道管制,不让人再去学拳,我是例外, 彼此都不怕牵连,一个月中只我师徒二人,很清静,一早我帮老师去扫完街, 他的公事就完成了。他向我说:“我初步写了一些实用拳法的体会, 准备着手套路练法的修改,有复写的一份,你拿去对着演练。 ”又说:“我准备编一套简易练法,或将同类型的式子分别编在一起, 便于普及推广;老年人、初学者先练简易的和同类的式子, 然后再学全套路。这样学生易于掌握。”我说:“老师这种设想很科学, 是一种改良。”有天晚上,刘子衡伯伯给我说:“你洪老师从北京回来,收了一些学生,他教的拳与过去的练法我看着改了不少,听着很有道理。 我推荐他当了济南市政协委员,社会上都说他教的是洪式太极拳, 你可多住几天,认真把他改的学下来。鸣放时在市政协提了些建议, 竟被批判,又戴上历史反革命的帽子,在街道受管制,我也不能替他说话, 只能在精神上安慰他,思想上开导他,你多住几天, 也是对他的宽慰。”是我在1954年暑假介绍洪老师去拜访刘子衡先生的, 两人从此交往,结下深厚友谊。1982年冬,我们暌隔二十多年后, 我探望老师,他曾说:“我在生活陷入极端困苦的时候,刘先生给我以物质和精神上的极大支持,鼓励我把太极拳的研究坚持下来,不然,很难撑到现在。”我58年9月初回北京,从此二十多年没再回济南。 我拿了老师写的研究复写稿给照奎小叔看,他说:“你老师有文化, 研究得细且深,全国现在没人能超过的。”这时师祖已经去世一年了。
我因极左路线的冲击, 临近毕业即步入长期坎坷的路程,不能与老师相聚, 有时音讯全无。风雨过后,我获得自由,才到济南看望老师, 一住两个多月。这时老师早已完成实用套路练法的改编,并写出了书稿。 十几年传授新编套路,学者日众,遍及全国各地以至海外。分别二十四年, 师徒团聚,百感交集。两个半月,我反复阅读钻研老师写的书稿, 晚上老师亲授,白天师弟李学刚、李宗庆、韩保礼等帮助辅导, 试验。完成了一、二路新编练法的补课,逐渐掌握了技法。从此每年数次赴济, 每次日数不等,聆听老师教诲,向师弟们求教,获益匪浅。 在与外地师兄弟交往中,得悉在外地传播此套路时,传称为“陈式太极济南架” ,或直称“洪式太极拳”。日本则成立“洪均生太极拳研究会” 。因此,在1987年准备出版老师书稿时,在酝酿书的名称时有的师兄弟提出取名“洪式太极拳” ,老师说:“我不同意洪式太极拳这一提法, 我继承的是陈式太极拳,虽然套路的动作练法该了, 也吸收了其他拳种的招法,但都是运用的陈式原理,是根据实战作用改的, 也是经你师爷同意的,只要我在,是不能称洪式太极拳的; 没有我了,随你们怎么叫,我就管不着了。”一天上午,当时我和李学刚、 李恩久师弟在场,老师最后确定书名为《陈式太极拳实用拳法》 ,恩久师弟又建议副标题用“十七代宗师陈发科晚年传授技击精粹” ,老师同意了。老师的态度很明确,他在世时,不让称为“洪式太极拳” ,百年之后,就由弟子们去定了。1994年春给老师过寿,徐州蒋家骏师弟说, 他正酝酿在徐州创办“洪式太极拳武馆”,准备成立“洪式太极拳研究会”,向老师汇报此事,我当时在场,老师说:“你看着办吧。”由于种种原因,蒋师弟迟迟未办起来。
1996年1月底,老师病逝。在治丧的日子里,家骏师弟从带来老师前一年写的一条横幅: “洪式太极”。有老师落款和印鉴,确是老师笔迹。 我们意识到,老师去世前是同意在他百年后把他编的这套实用拳法名之为“洪式太极拳” 的。于是近两年各地传人有的就将这套拳法称为“洪式太极拳” 。我教的菏泽地区的学生们也以洪式太极拳的名称加以推广传播。
“洪式太极拳” 名称由来颠末如此。一切文化现象总是先从民间兴起, 约定俗成,不是某人能强加的,也不靠国家行政命令;承认与不承认, 总是客观存在的。我开头提出洪式太极拳名称由来的四条根据, 主要是第一条,即它与原来陈式太极拳老架在练法上有了很大区别, 独具风格,学练这套拳法的已成千上万,形成一个流派。当然,这套拳法是在陈发科师祖传授的基础上, 洪老师经过三十年的钻研,试验改编而成的, 无处不体现陈式太极拳的基本原理,招式名称基本没有变动, 但每个招式的练法和作用与原来大不相同。试以第一金刚捣碓为例,两者加以对照,就能体察出它们的区别。
洪式太极拳原来第一金刚捣碓练法
洪式太极拳(预备式略)第一动作
双手两掌相对,相距一肩宽,平举向前,高低与肩齐。同时身下蹲,成小正马步,目视正前方。
洪式太极拳第二动作
身右转45度,胸对右前斜角;同时双手始终保持一小臂距离, 右手逆缠,左手顺缠向右划上弧线,至右肩右后方半尺许停住; 同时眼随手运,注视左手;与身动同时,右脚以脚跟为轴外摆45度, 重心移于右腿,下蹲,使右股平行于地面;同时左脚经右脚内侧以左脚根里侧贴地走内弧线向左前方伸出, 左膝略屈,左脚尖落地,指向右前斜角,两足距离两肩半至三肩宽,成左大扑步。
洪式太极拳第三动作
身体保持原高度向左转45度,稍前移,胸对正前方;左手逆缠, 走下弧线停于胸前半尺许,手心对右后下斜角,中指指向右前上斜角; 同时右手顺缠亦走下弧线停于胸右侧,手心朝前,中指指向右下斜角; 眼随手运,视左手中指尖;身转同时,左脚尖外摆,指向正前方, 左膝弓住,大股平行地面,小腿垂直地面;右脚不动,右膝随身稍前移,微屈,成左弓步。
洪式太极拳第四动作
身左转约15度,胸仍对正前方;眼随手运,转视正前方; 身转同时左手继续逆缠走下弧线向正前方领至胸前尺许,手心向下, 中指指向右方;同时右手顺缠,运行时过渡中中指下指,亦走下弧线向前贴左手下合住, 掌心对向后上斜角,中指指向左上斜角,双手成十字状。 左脚不动,左膝稍微前移;右脚随身左转提起,走内弧线贴左脚内侧迈向右前斜角尺余,脚尖点地停住,成右前虚步。
洪式太极拳第五动作
身右转约30度,胸略向右斜角;眼仍平视正前方;左手走顺缠落至脐部, 手心向上,中指指向右方;右手变拳走顺缠向上运至眼齐,与眼部相距半尺许,拳心朝上,拳眼对正前方;左腿不动;右膝上提,与裆平,足尖下扣,指向前下角成左独立步。
洪式太极拳第六动作
身左转约15度,保持原高度不变,胸对向正前方;眼仍平视正前方; 左手不动;右拳随身左转下落左掌心,拳心朝上,拳眼对正前方; 左腿不动;右脚随身左转同时下落于地,两足距离一肩宽,成小正马步。
洪式太极拳第七动作
左手不动,右拳顺缠从掌心抬起至眼齐,余同第五动作。第八动作: 同第六动作,唯拳下落左掌心时击掌发声,同时右脚下落配合右拳震地发声, 同时逆式呼吸以鼻呼气发出“哼”声,小腹略突, 气沉丹田,周身放松。(亦可出右拳时,右膝提起平裆,左脚亦随之抬起,双脚先左后右落地,右拳击左掌时,右脚震地出声。)
洪式太极拳洪师改练法
洪式太极拳第一动作
眼平视正前方,身略左转,胸向正前方,两腿随身左转下蹲, 松裆屈膝成小正马步;同时右肘不离肋右手顺缠走内弧线转到胸前斜对心口窝, 手心侧向左后上斜角,中指指向左前上斜角;同时左手逆缠走外弧线转至颏前尺许,左肘松垂,手心侧向右后下斜角,中指指向右前上斜角。
洪式太极拳第二动作
眼仍视正前方;身略右转约15度,胸略偏向右斜角;右腿走顺缠, 弓膝松裆塌劲以脚跟为轴,右足尖外摆45度;同时左腿走逆缠以左脚尖为轴, 左脚根向左后斜角旋转约45度,成右小盘步;随身右转同时, 右手变逆缠,中指上领以手领肘走小外右上弧线上转至与心口齐,与口距离约4寸许,手心侧向左前下斜角,中指指向正前上斜角; 左手同时变顺缠在原处松肩沉肘塌腕下塌外碾,手心侧向右后上斜角,中指指向左前上斜角,两手距离一小臂宽。
洪式太极拳第三动作
眼视方向不变,身继续右转30—40度,胸对向右前斜角; 右腿仍顺缠,弓膝略下蹲;左腿逆缠提膝出步,经右脚里侧勾起脚尖, 以脚根里侧贴地走内弧线向左前斜角擦出,与右脚约两肩半距离, 成大左扑步;身转同时右手仍逆缠走外右上弧线向右上转出,高与眼齐, 距眼尺许,手心侧向右前下斜角,中指指向左前上斜角;左手同时顺缠走右上弧线与右手始终保持一小臂距离转至右前斜角, 高与鼻齐,手心侧向右后上斜角,中指指向左前上斜角。
洪式太极拳第四动作
眼方向不变;身左转约30度,胸仍对右前斜角;右腿变逆缠, 膝屈略垂稍前移;左腿变顺缠,屈膝略弓塌裆落下脚尖,指向正前方, 成大左侧马步;身转同时右手变顺缠,松肩沉肘,下塌外碾走下前弧线, 转至脐右前一尺二寸左右,手心侧向左前上斜角,中指指向右前上斜角; 同时左手变逆缠,以腕为轴,沉肘走内下弧线下转至胸前, 距心口半尺许,手心侧向右后下斜角,中指指向右前上斜角;两手始终保持一小臂距离。
洪式太极拳第五动作
眼方向不变;身继续左转约30度,胸略偏向左前斜角;左腿仍顺缠, 塌裆屈膝,以左脚根为轴,略向左前方外摆脚尖;右脚仍逆缠, 提膝,右脚经左脚向右前方尺许平掌落地,足尖指正前方,成右前虚步; 同时左手仍逆缠走下前弧线上领转至颏前六寸许,手心侧向右前下斜角,中指指向右后上斜角;同时右手仍顺缠,肘贴右肋,以肘推手走里上弧线, 中指上领转至左掌外下侧,两腕相交,成斜十字形,手心侧向左后上斜角,中指指向左前上斜角。
洪式太极拳第六动作
眼仍平视正前方;身略右转约35度,胸仍向正前方;身转同时左腿变逆缠,屈膝塌裆,左脚尖随身右转内扣,指向正前方;右腿同时变顺缠,提膝走内上弧线上顶到裆部,右脚掌始终平行地面,不翘垂脚尖, 成左独立步;同时左手便顺缠,松肩沉肘走内弧线转至中脘前, 手心侧向右后上斜角,中指指向右前上斜角;同时右手仍顺缠, 沉肘,以小指领劲依次旋转握拳,经左手腕外上侧旋转上领至左掌心上方半尺许,拳心侧向右后上斜角,拳眼对向右前上斜角。
洪式太极拳第七动作
眼法不变平视正前方;身略左转约20度,胸仍对正前方; 左腿变顺缠,左脚不动;右腿变逆缠,右脚走下里右弧线落于左脚右侧一肩宽距离成小正马步, 落脚也可配合右拳下击左掌心发劲出声, 周身松沉;随身左转同时左手继续顺缠从中脘部转落至脐前,即变小逆缠, 掌心略侧后上斜角,中指略指向右前上斜角;右拳同时变逆缠下转以拳之外侧小指、 无名指根节贴(或击)于左掌心上,即变小顺缠,拳心侧向正后上斜角,拳眼对向正前上斜角。
洪式太极拳综述
以上是第一金刚捣碓两种不同练法, 所有各式皆是如此,不能一一赘述。 从第一式可以看出,洪老师修改的每一动作的细密和用意,由于篇幅所限, 我不能对两种练法的技击作用展开详细陈述。但修改的练法本着“怎样用就怎样练” 的原则,每一动作都体现着巧妙的技击作用, 行家里手两相一对照,就会发现修改的练法设计的精巧,比原练法细密得多了。 这是洪老师积半生心血在师祖传授的基础上又吸收其他拳种精华进行的新的发展和创造,也是他武学思想的综合体现。
由于练法不同, 修改的拳法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和气韵,即精巧轻灵,宛转含蓄, 缜密缠绵,自然雍容,外示处女之秀,内含金刚之坚;不着意于大开大合, 奔腾雄壮,特点是攻于细密。这是风格上与原练法的区别之处。 有人说:“洪老师新编套路“架子小巧,细致有余,开展不足。 ”似乎这是说的此套拳的风格,然而这只是看到表面,实际老师要求学者“先求开展, 后求缜密”,循序渐进,由大而小,由粗而细, 层层深入,逐步达到“无过不及”。因而“小巧”不是它的特点, “精巧、细密”才是它的特点。从第一式两种练法的对照中即可察觉其特点的不同处,前者开展大,雄浑威武;后者开展较小而适度,精巧而轻灵, 要求动作“无过不及”。因新、老练法每个动作的走势不同、 作用不同,是以风格特点不同。它决不是练原套路走偏、走错或没学会原套路妄加篡改, 也不是对原招式动作的妄加增减,而是根据陈式太极拳的基本原理和规律对原来正确练法的有机提炼, 加工、改造。 称为洪式太极拳,既由于它具备了自己的风格特点,也便于学者区分这套太极拳与原来练法之不同。
洪式太极拳修改升华
这套拳法之所以称为洪式太极拳, 还在于洪均生老师是创造性发展太极拳理法的一代宗师, 把太极拳理论技法提到一个新的高度,给太极拳研习者指明了探索方向, 澄清了一些糊涂认识,纠正了一些不正确的技法。例如:
洪式太极拳关于太极拳的眼法
以往都是“眼随手运”,他从实用需要,认为应根据着法作用, 以假设对手所在方向为的,改为“专注固定目标(对方)”,并以对方双目为准。因眼是指挥,可注意对方的变化。老师曾说: “平视对方眼际,既生威力,注意对方变化,又能保持自己平衡, 显示外柔而内刚。”他还提出眼法亦有顺、逆之分;目视的方向与身法步法一致者为顺, 目视方向与身部旋转和手法变化过程中的方向相反者为逆。 眼法亦有虚实之分,目专注一点者为顾,为实;目光专注一点之外而在视野之内者为盼, 为虚。这是洪师对太极拳眼法运用的新创技法。
洪式太极拳关于身法
他根据“腰如车轴”、“立如平准”的原则,提出太极拳要做到随遇平衡, 即不论式子如何变化,自己重心必须保持在全身的相对中心位置。 步法不变,会阴穴不作位移,身腰只能左右旋转, 不能前后左右摇摆。重心的位移只随步法的变换而移动。这是过去太极拳理法未曾阐述的。纠正了“重心全部移于某腿”的错误练法。并提出腰只有自转,没有公转,要做到“以腰为轴”的立体螺旋运动,腰转动幅度要大,但有一定极限,而两肩前后转动幅度要小。
洪式太极拳关于步法
他首次明确了腿部的顺逆缠丝运动方法。指出在长强穴(尾骨) 微微外翻,裆部开圆的条件下,腿部运行随身法左右旋转而分顺逆; 且在一般情况下,左右腿的顺逆缠丝总是同时进行的。身右转, 右腿顺缠,自右大腿内侧上端向外旋转下绕至足踵;同时左腿逆缠, 自足跟外侧向里旋转上绕至左大腿内侧上端。身左转反之。并指出两腿顺逆缠丝时,两膝鹤顶穴按足尖方向一提一落,顺缠上提,逆缠下落, 绝不许左右摆动。如此才能保证两腿的缠丝运动。这是过
去教练太极拳时在理法上从未阐明的问题。
洪式太极拳在手法上
关于公转、自转,公转的正旋、反旋是他首次提出来的; 自转的顺逆走向是他作了正确而细致的阐述。关于公转、自转的提法最早始于1950年春节期间教我划圈之时。正月初十前后的一天,在我家客厅教我划圈, 当时家父和教我经书的张慕尧老先生在场,原来正旋圈叫外缠圈,反旋圈叫里缠圈(到北京后,师祖仍是这种叫法)也没有公转、 自转之称。我初学划圈,小臂往往忘了自转,或自转快慢不一。 老师为了说明手划圈时小臂要作顺逆缠丝的运动,看到条几
上的地球仪, 若有所悟,给我解释说:“双手划圈,就象地球围绕太阳旋转, 手运行的轨迹是公转;而手与小臂在轨道上运行时还要分顺逆方向不停地旋转, 这种旋转好比地球的自转。手与小臂的自转的度数要同划圈的公转度数恰当地配合好, 这样就顺随了。划圈始终肘尖下垂。 ”张先生说:“你老师这种比喻很秒。”洪师说:“今后用这种比喻来说明怎样划圈,就容易理解了。”此后,“公转”、“自转”的叫法就逐渐传开。 “正旋”、“反旋”的名称,大概始于1956年以
后。 记得1958年暑假我回济南,老师曾说:“我觉得外缠圈、里缠圈的叫法不科学, 里缠就是逆缠,外缠就是顺缠。外缠圈中实际包涵着小臂的顺缠和逆缠, 差不多各走一半;里缠圈也是如此。不如叫做正旋圈和反旋圈恰当。”关于手的运行,他明确提出,出手时,手领肘,肘领肩转出; 收手时,肩领肘,肘领手收回,所谓“出手不出肘,收肘不收手。”以前没人明确提出这一技法。
洪式太极拳关于“双重”问题
他作了正确的解释,指出“双重”之病是“前手前足同实”,纠正了某些人释双重为“两足同实”的错误。
至于许多细节上的修改和技法上的创新不能一一详述, 仅以上几点就足以说明洪师对太极拳理法发展上的贡献。 他这些理法已被广泛传播,且为不少拳种所吸收,可见其影响之深远。
洪式太极拳发展
一切学术, 当然包括武术,总是有所继承和发展,它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 查诸太极拳史,解放前,太极拳并无这“式”那“式”之分, 只因传承的关系,在练法和风格上出现了区别,但都称做太极拳。 如杨澄甫先生著的《太极拳全书》、于化行著的《武当真传太极拳全书》 ,某氏所著《太极拳正宗》等,皆未加“杨式”字样。而陈鑫先生所著《陈氏太极拳图说》、陈照丕先生著的《陈氏太极拳汇宗》加了“陈氏” 二字。建国后的五十年代,才分别冠以“陈式”、“杨式” 、“吴式”、“孙式”之名。我想,冠以某“式”的根据当是在于它们的传承关系以及不同的练法和风格。也就是“杨式”、“吴式”“孙式” 等在直接或间接继承陈式太极拳中练法和风格发生了变化之故。 众所周知,杨式太极拳源于陈式太极拳,由于练法变了,风格不同了, 形成了一个流派,因而后来大家称之为“杨式太极拳”;吴式太极拳源于杨式, 间接源于陈式,因练法和风格与杨式有了区别,更不同于陈式, 也形成一个流派,于是后来称它为吴式太极拳;后命名的“武式太极拳” 也源于陈式,郝为真为武禹襄的间接传人,传于孙禄堂,孙氏融化改造后形成新的练法和风格,如今称为“孙式太极拳”。
洪均生老师在继承陈式太极拳中进行提炼、 加工、改造形成新架,具备了自己的风格特点, 成为一个新的流派,有什么不可以称为“洪式太极拳” 的呢?其实,某一拳法叫什么名称,无所不可。而在于它的运动形式和内容, 看它是否已具备了自己独特的风格与特点,只要名实相符, 有何不可?即便不称做洪式太极拳,已经具备了自己独特练法和风格的流派依旧客观存在, 依旧在民间广泛流传,显示它强大的生命力, 练习者依然这样称呼它,这不是行政命令和某人所能限制得了的。
洪式太极拳一路名称汇总
1 . 金刚捣碓 7;2 . 拦擦衣 6;3 . 六封四闭 6;4 . 单鞭 5;5 . 左转身捣碓 6;6 . 白鹤亮翅 3;7 . 搂膝拗步 6;8 . 初收 3;9 . 斜行拗步 5;10 . 再收;11 . 前蹚拗步;12 . 掩手肱捶;13 . 右转身捣碓;14 . 十字手;15 . 庇身捶;16 . 背折靠;17 . 下掩手捶;18 . 双推手;19 . 三换掌;20 . 肘底捶;21 . 倒卷肱;22 . 白鹤亮翅;23 . 搂膝拗步;24 . 闪通背;25 . 进步掩手肱拳;26 . 退进步拦擦衣;27 . 六封四闭;28 . 单鞭;29 . 上云手;30 . 高探马;31 . 右插脚;32 . 左插脚;33 . 左转身蹬脚;34 . 前堂拗步;35 . 击地捶;36 . 二起脚;37 . 护心拳;38 . 旋风脚;39 . 右转身蹬脚;40 . 掩手肱捶;41 . 小擒打;42 . 抱头推山;43 . 三换掌;44 . 单鞭;45 . 前招;46 . 后招;47 . 野马分鬃;48 . 左转身六封四闭;49 . 单鞭;50 . 退步双震脚;51 . 玉女穿梭;52 . 拦擦衣;53 . 六封四闭;54 . 单鞭;55 . 中云手;56 . 双摆莲脚;57 . 跌岔;58 . 左金鸡独立;59 . 右金鸡独立;60 . 倒卷肱;61 . 左转身进步挤;62 . 顺拦肘;63 . 白鹤亮翅;64 . 搂膝拗步;65 . 闪通背;66 . 进步掩手捶;67 . 进退步拦擦衣;68 . 单鞭;69 . 下云手;70 . 高探马;71 . 十字摆莲脚;72 . 指裆捶;73 . 猿猴献果;74 . 六封四闭;75 . 单鞭;76 . 穿地龙;77 . 上步骑鲸;78 . 退步跨虎;79 . 转身双摆莲脚;80 . 当门炮;81 . 左转身捣碓[2]
洪式太极拳二路名称汇总
1 . 金刚捣碓;2 . 拦擦衣;3 . 六封四闭;4 . 单鞭;5 . 搬拦捶;6 . 猿猴献果;7 . 护心拳;8 . 连环炮;9 . 搂膝拗步;10 . 右转身靠;11 . 径拦直入;12 . 风扫梅花;13 . 金刚捣碓;14 . 十字手;15 . 庇身捶;16 . 撇身捶;17 . 斩手;18 . 翻花舞袖;19 . 掩手肱捶;20 . 飞步拗拦肘;21 . 大红拳;22 . 右转身高探马;23 . 小红拳;24 . 高探马;25 . 穿梭;26 . 倒骑驴;27 . 闪通背;28 . 进步掩手肱捶;29 . 裹身鞭;30 . 右转身裹身鞭;31 . 手肘式;32 . 劈架子;33 . 翻花舞袖;34 . 掩手肱捶;35 . 伏虎;36 . 抹眉肱;37 . 右单云手;38 . 拗步斩手;39 . 左单云手;40 . 左冲;41 . 下双撞捶;42 . 右冲;43 . 海底翻花;44 . 掩手肱捶;45 . 扫膛腿;46 . 掩手肱捶;47 . 右拳炮捶;48 . 左拳炮捶;49 . 进步侧靠;50 . 掩手肱捶;51 . 倒插花;52 . 左二肱;53 . 左变式打桩;54 . 左回头当门炮;55 . 右二肱;56 . 右变式打桩;57 . 右回头当门炮;58 . 撇身捶;59 . 拗拦肘;60 . 顺拦肘;61 . 窝底炮;62 . 径拦直入;63 . 风扫梅花;64 . 金刚捣碓[2]
.体博网&#91;引用日期&#93;
蒋家骏.洪均生陈式太极拳:陈式洪架太极拳法传真:人民军医出版社,2010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抱拳表情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