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愿意收养宝宝不愿意喝水吗

我的公益故事 |保安收养弃婴,有人出10万也不愿意把孩子送走
来源:艺龙正能量
图中这名正在给小女孩查看眼睛的男子其实并不是小女孩的亲生父亲,这名小女孩是男子捡来的,几年前,男子在小区的值班室值班的时候,看见路边有一个类似包裹的东西躺在地上,于是走过去瞧了一下,走近才发现包裹里却是一名小婴儿,他把孩子抱回保安室了,等了很久都没有人来寻找,他估计这名小孩可能是被家人抛弃了,于是他把小孩抱回家领养了。
这名保安把孩子带回家之后,把小女孩当自己亲身女儿一样养育,十分疼爱小女孩,看着小女孩一点点的长大,十分欣慰,但和在一起的女友却十分不开心了,认为他作为一名保安工资本来就不高,如果他们两结婚生子之后,则家庭的负担会更重,所以希望他把孩子给别人抚养,但男子不同意。
后来他的女友趁着他去上班之后,找到了一家比较有钱的人家,那户人家同意出10万元买下这名女孩抚养,虽然女孩还小,但小孩子非常敏感,知道自己“爸爸”的女友不喜欢自己,还有陌生人来他们家,于是赶紧跑出去,希望找到爸爸。
小女孩在跑的时候,不小心摔了一跤,额头上肿了一个大包,孩子立马哭起来了,看到孩子哭闹不停,来领养孩子的那户人家感觉可能孩子不会跟他们一起走,于是走了,后来男子回来看到女儿头上摔成这样,心痛不已,和女友吵起来了,最后女友说如果不把孩子送走就要分手,男子舍不得孩子,于是同意和女友分手。
现在的这名保安带着小女孩一起生活,给小女孩做饭,梳头发,生活的一切都由自己照料。
责任编辑: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号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今日搜狐热点29年收养46个弃婴,把房产留给收养的孩子,两位老人的爱值得刷屏
93岁张兰英老人和孩子在一起 西部商报记者金奉乾 摄
29年来,两位风烛残年的老人先后收养46个病残弃婴,他们的爱心善举让这些过早地经历人间悲苦的孩子逐渐找回了坚强和希望。自老伴离世后,93岁高龄的张兰英老人依旧和5个孩子守在旧房中,她的最后愿望:遵循老伴的遗嘱,将栖身的小院留给孩子们……
首席记者 金奉乾
5个病残儿童已长大成人
日,陇中大地骄阳似火。在定西市民主路21—4号小院里,5个孩子和他们的奶奶开心地生活着。“外面热,你们都快进屋吧。”坐在正屋里间炕上的张兰英老奶奶吃力地喊道。不一会儿,活泼的陈娟带着兄妹几个进了屋。
坐落在小院里的9间大小不一的房屋就是张兰英老人和她的5个孤儿的家。置身砖木结构的破旧小院,这里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狭窄和拥挤。通往大门口的狭窄小巷里摆放着电动三轮车、自行车和破柜子等物品。北侧屋檐下堆满了纸箱、饮料瓶等废品。除了住人的正屋和厨房外,其他的屋子里几乎都塞满了木板、塑料桶、纸箱等杂物。“这些废品都是以前爷爷带着我们捡来的,没有卖的就堆在这里了。”16岁的陈蓉怯生生地说道。
西部商报记者发现,在老人家里,让人过目不忘的是挂在墙上的十多个相框,善良的老人靠捡垃圾供养着这些孩子,还请人给孩子拍纪念照,留住孩子们成长的瞬间,其实,每一张照片都饱含着一段故事……
从1988年起至今,29年间张兰英和陈尚义这对夫妇共收养了46个弃婴。29年来,张兰英和陈尚义老人将收养的弃婴视如己出,精心照顾,并尽最大努力给他们治病。这些孤儿当中,26个先后被送到儿童福利院或被好心人领养,15个因疾病夭折。如今,张兰英老人身边只剩下5个年龄从16岁到22岁的病残孤儿。
陈强,今年21岁,智力二级残疾;陈龙,今年20岁,患有先天性脊柱裂等病症,无法独立行走;陈娟,今年19岁,患有癫痫;陈蓉,今年16岁,患有心脏病;陈玲,今年16岁,患有先天性脊柱侧弯。
政府和社会各界纷纷援手
29年来,陈尚义和张兰英夫妇收养弃婴的事迹感动了大江南北,每年全国各地的爱心人士和志愿者都会来看望两位善良的老人和他们收养的弃婴。当地政府和社会各界也给予两位老人一家一定的慰问和资助。
记者了解到,当地公安部门对张兰英和陈尚义夫妇收养的弃婴全部报批了非农户口,陈强等5个孩子在上学期间,学校减免了所有学杂费,2012年至2017年,5个孩子坚持在定西市交通路中学读书,现全部初三毕业。
好好照顾奶奶还要回报社会
“我没有孩子,但我很爱孩子。他们的父母嫌弃他们,我们不嫌弃。”当年勤快的张兰英老人如今疾病缠身, “我现在啥活也干不成了,家里的活都由娃娃们自己干。”
陈强喜欢修自行车,他经常在家门口的街边上摆摊修车。陈娟是家里最懂事的孩子,从2012以来,心灵手巧的她就开始用橡皮筋编织钥匙链、小龙舟等玩具,并靠卖小玩具挣钱为奶奶买药,她的梦想是当个幼儿园老师。性格内向的陈蓉虽然只有16岁,但她已经扛起了家庭重担,每天都要给全家人做饭洗衣。而年龄最小的陈玲聪明伶俐,她的英语成绩比较突出,在上学期间曾获过奖,她还想继续读书。
7月17日,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早在2013年1月,陈尚义老人曾立下遗嘱,将房子留给5个孩子及老伴。2016年8月,爷爷陈尚义去世后,张兰英不忘这份嘱托。一提到房子和孩子,张兰英十分坚定地说:“我走了,房子一定留给娃!这是老伴说的。”
爷爷、奶奶的义举,让这5个命运多舛的孩子倍加感动。他们说:“不论我们以后干什么,我们都一定会照顾好奶奶。我们一定会努力拼搏,打工养活自己,我们还要好好回报社会。”
责任编辑: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号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今日搜狐热点张全收:被解救的拐卖儿童3年无人认领即可被收养_新浪河南_新浪网
  □大河报、大河客户端记者王磊
  核心提示|大河报独家报道的修订《收养法》一事,昨天引起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河南省代表团代表们的热议。全国人大代表李勤说,3年前她就在全国两会上率先提出“降低民间收养门槛”。昨天她说:“家庭特别好,收养十个八个都可以。”
  不少代表认为,《收养法》到了非修订不可的地步。有代表建议,被解救的拐卖儿童3年无人认领即可被收养。还有代表提出,让有能力、有意愿的空巢家庭也能收养孩子。
  “家庭特别好,收养十个八个都可以”
  曾在第七季《中国梦想秀》成功圆梦的豫剧艺术家王宽、王淑荣,因17年收养6名孤儿并捐出百万元善款的善举,当选《感动中国》2015年度人物。但是,全国很多孤儿、包括先天有残疾的儿童却无法享受有效保障。
  “现在的问题,不在于家庭能收养几个孩子,侧重点应该是,家庭是不是完整的,家庭的抚养条件如何。”全国人大代表李勤说,“对于有条件的收养家庭,国家应该把收养门槛降低。”
  早在2013年,李勤代表就率先在全国两会上提出,修改《收养法》,“降低民间收养门槛”。
  李勤代表说,“家庭特别好,收养十个八个都可以。”
  这个观点,得到全国人大代表钟建英的支持。她说,这个家庭条件,不仅仅是指经济条件,还指具备教育孩子能力。收养家庭的知识文化程度要高,要具备一定学历,一定经济条件。对此,国家可以考核。
  “这些孤儿对国家来说,需要付出大量费用,投入大量精力。如果他们无法被收养,对孩子来说,也是一种不幸。”李勤代表说。
  李勤代表非常关注孤儿的收养问题。她曾经走访发现,有几十万名孤儿是由其他监护人或者是一些个人、民间机构抚养。但是很多收养孤儿的机构、个人“合理但不合法”,不符合《收养法》的规定。
  全国人大代表张瀛岑说,民间收养的门槛比较高,很多家庭的条件比儿童社会福利院还要好,对孩子的身心成长各方面都有好处,如果做好民间收养,可以减轻国家和社会的负担。
  被解救的拐卖儿童3年无人认领即可被收养
  中央电视台《等着我》栏目,让无数人潸然泪下。然而,很多被拐后找不到亲人的孤儿,不得不在儿童福利院度过童年。
  全国人大代表张全收说,《收养法》规定,查找不到生父母的弃婴和儿童可以被收养。实际上,应该进一步明确该条文的儿童包含查找不到亲生父母的被拐卖儿童。
  “公安和民政两部门可联合在中央一级媒体上刊登寻亲公告,公告期建议3年。”张全收代表说,现在有“宝贝回家”寻子网等大型公益组织,被拐孩子解救后,如果公开信息,3年内很可能找到亲人。在公告期间,如果找到父母,孩子可以回家;公告期满了,还找不到父母,就可以找一个妥善的家庭让他们被收养。
  空巢家庭想收养孩子,能不能走“绿色通道”?
  空巢家庭,是当代中国一个绕不过去的话题。
  全国人大代表李金枝说,很多家庭都是独生子,他们或出国读书,或在外地工作。这些家庭就成了空巢家庭。
  上海政法学院女性研究中心主任陈晓敏长期从事“空巢家庭”研究,她在2007年撰文指出,以城镇平均初婚年龄女性25岁、男性27岁为参照,假设初婚与初育平均间隔为2年,且这些夫妻的独生子女若18岁离家。那么,他们进入“中年空巢”期的平均年龄通常为45岁至47岁。
  李金枝代表说,这样算来,这些夫妻将要进入25年左右的“空巢期”。实际上,这些群体家庭稳定,教育程度高,也愿意抚养孩子。这样就需要对现行《收养法》的相关条款进行修订,适当放宽收养条件,规范收养程序,确保收养人和被收养人双方的权利义务。她建议,空巢家庭收养孩子走“绿色通道”,让收养更简便。
  留守儿童与收养家庭结对子,也是呼声较高的一种提法。全国人大代表王刚说,留守儿童缺乏家庭关心,和愿意收养孩子的家庭结合起来,能促使这个群体问题得到解决。
03-08 07:56|分享
03-08 07:53|分享
03-08 07:45|分享
03-08 07:34|分享
03-06 08:34|分享
03-06 08:20|分享
03-06 08:17|分享
03-06 08:14|分享
03-05 09:09|分享
03-05 08:10|分享
新浪地方站中国小孩被美国人收养后,是否有了更好人生?“害怕自己被扔回中国去”
Liane 不会说中文。但她长着一张标准的中国脸庞,头发乌黑,皮肤晒成健康的小麦色。第一次遇见她时,我的普通话脱口而出:“美女,你哪里人?”她很尴尬地回答我:“Sorry, I don’t speak Chinese。”
Liane是三岁半时,在中国被一个美国家庭收养的。像她这样被收养的中国孩子,在我们大学有很多,而且混迹在几百号中国人里根本分辨不出来:一样的外貌,一样的体型……只有等这些“香蕉人”(外表黄种人、内心白人)张口说话,周围人才恍然大悟——哦,你不是中国人!
但Liane总会固执地反驳:“我是中国人,我是从中国来的。我出生在杭州。”
我好心提醒她:“像你这种,叫做Chinese American——华裔美国人。”
然而Liane还是很较真地反驳:“不一样。我是Chinese,也是American。”
在美国,像Liane这样被从中国领养的儿童有将近8万名,其中90%是女孩。1991年,国内的领养政策开放,许多渴望孩子的美国家庭介于美国收养手续的困难和繁琐,纷纷不远万里跑到中国去寻找机会。8万个美国家庭——或夫妇,或单亲,或同性恋人——改变了8万个孩子的人生。我的朋友Liane就是其中一个。
(图片源自网络)
这是一个有趣的群体。
在学校里,他们和中国学生鲜有接触。除了走在街上天天被误会成东北大妞、香港潮男之外,华裔养子养女几乎不主动和中国人社交。Liane解释说,她看到中国人就心里发怯。
“我其实会说几句简单的你好、再见,但是我特别怕和中国人讲话。他们之间都讲中文,但和我就要说英文。我们明明长得一样,来自一个地方,但又非常不同……想到这些'不同'就让我觉得心情复杂(complicated)。”
与此同时,他们和“正宗”的Asian American也看不太对眼。首先,和大多数移民家庭的华裔不同,中国养子养女和父母没有亲密的血缘联系——大多数收养家庭都是一对白人家长和一个中国孩子的“标配”;其次,他们也通常不在唐人街、越南村这些有着浓厚的社区氛围的地方长大。在华裔的眼里,这些来自中国的孩子反而更加“美国化”,和普通的美国人无甚区别。
夹在有着同样面孔的中国人、和说着同样语言的美国人之间,Liane和我拼命解释她“是Chinese也是American”的模样带着点傻气,但更多的是执着。
Liane从小就知道自己是被领养的。和中国家庭不同,美国家庭选择一开始就“坦诚相对”,用简单的语言和孩子解释——“你有一个爸爸和一个妈妈,但是他们不能照顾你,所以我们就成为了你的爸爸和妈妈。我们会照顾你、陪你长大。”
但在美国的这些收养家庭,家长对于自己孩子的亲生父母态度不尽相同。第一种,他们对孩子的亲生父母一无所知,也不想深入地去了解或寻找。
Liane的父母就属于这一种。“他们尽量不说吧,我也不问。虽然心情不好的时候,我总会胡思乱想, 我的爸妈是不是还活着。”Liane对于我小心翼翼的提问耸耸肩,没有多说的心情。
(Liane 和她母亲在办理美国国籍时的合影)
另一类家庭,则希望孩子知道得越清楚越好。ABC电视台的台长和他的妻子在1995年收养了一个中国女孩儿,从女孩进入家庭的第一天起,两人就制作了一个剪报本,把有关收养问题、中国文化等的内容都保存进去,想等孩子长大后给她看。
比起剪报本,更多人喜欢直接带孩子回中国“寻根”。
很多收养家庭都很重视“寻根”,不希望孩子失去这份文化的传承,变成一个彻彻底底的“香蕉人”。在纽约等大城市,还有组织定期举办寻根之旅,帮助年轻一代了解他们的出生的故事。这样的“寻根之旅”在今日已变成有规模、有组织的活动。
(图片来源自网络)
这些故事中有暖心的,比如从孤儿院出来的女孩,时隔10年回去探望了当初照顾自己的院长;也有悲伤的,比如我见过一张照片,是一个女孩在一座残破的小桥前的合影。她当年就是在那里被发现;如今除了这座断桥,这片土地和她已全无联系。
2012年,美国耶鲁女孩夏华斯前往中国寻亲、50对父母前来认女的故事曾被媒体广泛报道过。夏华斯说,她想找到、并感谢自己的生父生母。有人支持她,也有人不解她的举动,认为她辜负了养母的恩情。我把夏华斯2016年登在《外交杂志》上的文章拿给Liane看,她只是说,这个女孩很善良。
“我觉得我们大多数人都没有勇气、也没有心情回去找他们,包括我。”
(图片来源自网络)
我问Liane有没有动过去中国看看的念头,她说,也许有一天吧。 “现在最重要的问题不是我不愿意去,是家里没有这个闲钱……”作为打工天后的她忧郁地查了查自己的银行账户,“等我30岁,赚了钱,也许会带着老公和孩子一起去看看,那个时候我估计已经很成熟了,不会再瞎想我当时是怎么被生下来的。”
Liane曾经因为严重的panic attack 住过院。现在虽然好多了,但各种环境和人为因素仍然能随时触发她轻微的恐慌症。她认为自己的大多数心理问题都源于她对自己身份的焦虑——她是收养儿童,又来自中国,但同时是美国人,说英语长大……她在痛苦难过之时经常不断问自己:“我是谁?”
在收养家庭长大的中国孩子经常会有identity crisis(自我认知危机)。他们不知道自己到底是谁?应该扮演什么角色?站在什么角度看世界?在同龄人面前,他们有种惯性的自卑,因为自己“不完整”的家庭,“不一样”的长相……在美国,每年都有收养子女自杀的新闻。更多的人会在青春期开始自残,而家里人往往对于他们的状况一无所知。
在Liane的父母面前,她是一个乖宝宝,是他们永远长不大的孩子,她可以尽情地撒娇。但她的内心深处知道自己并不完全属于这个地方。“小的时候,我和爸妈发脾气,就总有点害怕他们把我扔回中国去。”
另一个认识的收养孩子Maya回忆起自己小时候在超市走丢的经历:哇哇大哭的自己被陌生人领着在超市里到处找妈妈;当最后,她的妈妈——一位白人女性含泪飞奔而来,嘴里叫着“My dear child”的时候,陌生人反而起了疑心:“你真的是她妈妈?我不相信,我要找警察确认一下。”
在外人看来,第一眼当然都不会想到她们是母女。而这种怀疑在Maya心里代表了整个世界对他们的态度:疑惑,不解,甚至拒绝。
在学校,收养儿童会经历更多困难,因为同龄人往往更加口无遮拦,连老师也偶尔搞搞歧视。白人小孩从中国小孩身旁飞奔而过时会用手拉起眼角、做侮辱性的鬼脸;明明英语流利、熟读莎士比亚,Liane进高中的第一天却被老师要求去做英语测试才能选课……
甚至,因为没有自信,Liane从不拒绝约自己出去玩的男生:
“我高中的时候,只要谁说我漂亮,我就跟谁约会,谁跟我告白,我就跟谁睡觉。其实我也不知道自己到底丑还是美……我长得和他们都不一样。我看不出来。”
Liane的父母也曾经很努力地维系她和故土之间脆弱的纽带——在中学时给她请中文家教,带她去当地的春节联欢,让她看中国的电视节目……但Liane回想起来,她当时心里只有一种感觉:烦。
“你想象一下,全校都在追《暮光之城》, 都在迷Justin Bieber,我一个人在家学中文,简直是个笑话。我特别怕我的朋友们觉得我不酷,是个国外来的怪人,所以我就总是借口不上课跑去同学家和他们一起看电视剧。”
图为一对被收养的姐妹写下她们听过最伤人的话:“她真正的家为什么不要她?”“你怎么不挑一个更漂亮点的(小孩)?” (图片来源自网络)
在成长过程中不断抗拒承认自己的“不同”的收养儿童,不止Liane一个。
曾看过一篇文章,采访在纽约长大的两个收养家庭的女孩儿,两个人同时从中国被领养,家庭环境相似,上着一样的学校……她们的思想却截然不同。一个女孩叫Norman,在收养家庭活动中心做义工、学汉语、学古筝、朋友十有八九是亚洲人,她对自己的多重身份接受得很快;另一个女孩Molly却绝口不提自己是领养的,不交亚洲朋友,在采访里被问到“你觉得自己哪里特别”,迅速否认道:“我没有哪里特别,我和别人一样。”
其实,这是一道摆在收养儿童、亚裔、和所有移民面前的永恒的难题——是承认自己的与众不同并以此为豪,还是否认彼此的差异、努力证明自己是平常的、普通的、大众的。
Liane在上大学之前就像文章中描述的Molly一样,选择第二条路。她没有中国朋友,身边清一色环绕着金发碧眼的白富美——准确点来说,是她做白富美的跟屁虫。学校里有过中国的交换生,但Liane从来不和他们讲话。
“我以前很讨厌学校。那些中国学生觉得我不是中国人,而我的美国同学又不觉得我是美国人……我觉得自己像寓言故事里的蝙蝠。在寓言故事里,蝙蝠又不是鸟类的朋友,又不是哺乳动物的朋友。它两边都想讨好,但两边都不喜欢它。”
直到上了大学,Liane才接受了“真正的自己”。
为了赚学分,她硬着头皮选了一些基础的亚洲文化课,又通过社团活动结识了不少亚裔和中国学生。第一次,她脱离了小镇闭塞的成长环境,自己选择交什么样的朋友;第一次,她被成千上百的中国人包围,虽然语言不通,但处处都是相似的脸,让她莫名感到安心;第一次,她从PPT 上知道了杭州的西湖有多美……
以前她总是不明白自己到底算中国人还是美国人,从内心到外表都被两股力量拉扯着。然而现在,她决定不再纠结自己到底是Chinese还是American,因为她可以既是Chinese,又是American——管你怎么说呢,我就是两边都要沾一沾!
她抵触过自己的身世、厌烦过自己的文化、否认过自己的美丽。但现在,她选择全盘接受“自己”,接受共同点,也接受差异。讲起自己从大一开始四年的成长,Liane满脸自豪:
“I’m a better person now. A better Chinese as well as a better American.” (我变得更好,一个更好的中国人,也是一个更好的美国人)
压力依然存在,而且以新的形式烦扰着她——她害怕中国学生自来熟地用普通话跟她打招呼,担心喜欢她的男生只是看中了她的亚洲面孔,反感同学拿她的身世打趣,叫她“the adopted one”。
她依然遭遇各种形式的歧视。有一次,我和她逛完街回家。夜已经深了,我们提着购物袋脚步轻快地走在路上,却撞上一群醉酒的女生。她们挥舞着酒瓶,对着我们两个大叫:“Chinese! Fucking Chinese! Go back to your country!”
我还没想好怎么回应,Liane就对着她们竖了个中指。
更多时候她面对的并不是赤裸裸的歧视,而是含蓄的轻蔑和无故的侮辱。不久前,她积存已久的负能量在Facebook上爆发了,对于那些开她玩笑、拿她取乐的人,Liane以长文回应:
“我今天需要就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发牢骚:永远不要因为我是被收养的而取笑、嘲弄我。我感谢我的收养家庭给了我精彩的人生,我会一辈子感谢他们。没错,我确实有一个美国姓,而且我实际上也是美国人。没错,我在学普通话,因为我想更加了解自己的文化。没错,我知道我是被收养的,我不避讳这个事实。但请记住,被收养的事实对我来说很痛苦、沉重,我一直不知道自己是谁,不清楚我到底是中国人还是美国人,在学校也作为唯一一个亚洲人被欺凌过(而且我一生气就更受指责),还被一些中国人排挤,因为我‘不够中国’。我每天都在想,我到底属于哪?这个问题困扰着我,让我的自尊和自爱都受到过打击。如果你开我的玩笑,说我‘没有真正的父母’,或者‘是假的中国人’,我可能之前笑笑就过去了,因为我害怕告诉你我的感受。但我一直以来收到了太多充满恨意和侮辱性的话语。今天我想说,我被收养不是TMD一个笑话。它是我生命中最严肃、最重要的一部分。”
在美国求学,我们身边应该都见过、交往过这样的收养子女,他们的故事往往被概括得简单潦草——被收养,长大,上学。这一串人生经历的背后所有的苦闷和创伤,都被很好地掩藏。
他们是明明根源上离我们最近,却其实十分遥远的一个独特的群体。
(编辑Hailey)
近期热门文章
责任编辑: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号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每年20多所北美名校的代表齐聚北京上海,为准备留学的同学剧透留学生活。
每年20多所北美名校的代表齐聚北京上海,为准备留学的同学剧透留学生活。
今日搜狐热点列车宝宝人气高 有领养意愿家庭超百个
  红网汨罗站2月26日讯(通讯员 魏胜)2月24日上午,《汨罗周刊》新闻热线接到了一个来自新疆库尔勒地区的电话,来电者表示,她从中国汨罗网上得知了汨罗列车宝宝的消息,对孩子目前状况十分关注,有意领养这个孩子。
  笔者采访汨罗市民政局、市人民医院、长沙铁路公安处汨罗车站派出所等单位后得知,目前,列车宝宝健康指标良好,从20日起,有全国多地家庭或人士通过各种途径表达了收养意愿,国内多家媒体先后到来关注孩子。
  生命体征良好 存活下来一半靠运气
  在市人民医院新生儿科主任李荃衠的带领下,笔者见到了躺在恒温箱中的列车宝宝。虽然身上仍粘贴着数根管子,鼻子上“架”着黑色眼罩,但这丝毫没影响他不时蹬蹬腿、伸伸手,甚至还做“鬼脸”。李荃衠告诉笔者,目前,宝宝仍存在感染和蛛网膜下腔出血(颅内出血的一种)等问题,但生命体征整体良好。“26日,我们将对他进行复查,如果感染指标下降到正常指标,颅内出血没有增多,再过3到5天,他就可以出院了。”
  “他能存活下来,一半靠运气。”李荃衠介绍,根据孩子进院时的状况,全体医务人员认为,成功救治的机率在50%左右。“但我们只有一个想法,只要是病人,我们就应当全力以赴。院领导也就一句话:不计代价,全力救治!”这样,由李荃衠参与的10人抢救组成立了,心肺复苏术、抗休克、抗感染……1个小时后,婴儿各项生命指标渐渐回升,抢救有效!“他是一个坚强的宝宝,必有后福!”
  关爱他,就将他当作一个普通孩子
  “丢丢,又有叔叔来看你了。”隔着玻璃,新生儿科护士长李四英逗着孩子。她告诉笔者,新生儿科的护理人员给列车宝宝取了一个可爱的名字——丢丢。“从我93年参加工作起,新生儿科已经出现8、9个‘丢丢’了,但这个‘丢丢’是我们汨罗最年轻的新闻人物。”
  她告诉笔者,从20日一早到现在,新生儿科已接待了好几批媒体记者,中央电视台、湖南电视台、湖南政法频道……有些媒体已经在这里“驻扎”了4天。
  李荃衠笑称自己成了医院的“新闻发言人”,每一个记者都会要求她从丢丢进院到当前,事无巨细地描述诊治、护理过程。“丢丢的生理指标、抢救过程、护理方式,我已经倒背如流了。”她无奈地对笔者说,丢丢的到来,并没有给科室增加诊疗上的负担,倒是每天数次应对媒体,给科室的工作带来了些许不便。
  见到笔者脸上露出了尴尬,李四英连忙打圆场:“媒体的关爱是善意的,我们只希望不要影响孩子将来的生活。”她认为,找到丢丢亲生父母的可能性不大,丢丢可能会被领养,但媒体的过度关注,只会让他成为“公众人物”,他一出院,就可能被打上“遗弃”、“收养”的记号,“将心比心,他将来肯定不想知道自己是被收养的,领养他的父母也不希望。”
  李四英再三交待,希望报纸上尽量不要出现丢丢的正面照,“也许,将他当作一个普通孩子,就是对他最好的关爱。”
  丢丢人气高 医院日接领养电话10余个
  李荃衠告诉笔者,丢丢脱离危险后,除了接连到来的记者,还有表达领养意愿的电话。这几天新生儿科的座机,每天都会接到5、6个要求领养的电话,省内外的都有。医护人员的手机也时常会接到类似电话。她透露,还有些汨罗本地人通过各种途径打听,孩子什么时候出院,能否走捷径、开后门,直接从医院抱走。
  医院办公室负责人告诉笔者,院办公室电话最近也成了“领养热线”,每天接到要求领养的电话达10余个;市民政局办公室负责人也表示,该局每天也会接到多起领养电话。据笔者粗略估算,到发稿时为止,有意向领养丢丢的家庭已达到3位数。
  丢丢的人气如此高涨,新疆库尔勒的那位“妈妈”或许道出大家的心声:亲生妈妈肯定不想接受这个孩子,将来寻子认亲的可能也微乎其微,这正好免除了领养父母的后顾之忧;从媒体报道上可以看出,发生在汨罗的爱心接力是及时有效的,孩子将来的健康应该不存在问题。最后该“妈妈”十分坦率:这是一个男孩。
  领养丢丢须通过法定程序
  对于丢丢超高的人气,市民政局社会事务股副主任邹超感到欣慰,“这意味着孩子将有更多的选择机会!”
  但他表示,领养遗弃婴儿,必须经过法定的程序。他介绍,儿童福利院才是唯一合法的弃婴收养机构,丢丢达到医学出院条件后,民政将会同公安、卫生等部门作好出院交接工作,丢丢将被暂时寄养在市儿童福利院,同时,民政部门将在县级以上媒体发布寻亲告示。告示发布60天后,如果亲生父母仍未出现,丢丢就正式被市儿童福利院收养,有领养意愿的家庭或个人才可向儿童福利院申请领养。
  他介绍,在办理领养手续时,民政部门还会核实收养人是否具备《收养法》规定的相关条件,如收养父母双方必须均在30周岁以上且无生育小孩,有一定的经济基础,身体健康,如果由无配偶的男性收养女性,则收养人和被收养的年龄差距必须在40岁以上。
  “但是,我们仍呼吁,孩子的亲生父母能主动站出来承担责任,有困难,大家一起面对,毕竟孩子是无辜的。”邹超表示。同时,由于丢丢的受关注度太高,有领养意愿的家庭数量巨大,如何处理丢丢的领养问题,局里将认真研究,妥善处置,不排除交由上级民政部门或请示汨罗市委、市政府处理。“一切都得等到丢丢健康出院后,有领养意愿的家庭请持续关注。”
( 10:57:44) ( 11:14:47) ( 9:14:54) ( 14:21:48)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宝宝不愿意吃奶粉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