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求E-prime的内隐联想测试范例 如果是内隐态度或内隐暴击和攻击力哪个更好的的就更好了 可以追加分数~

君,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呢~~
广告剩余8秒
文档加载中
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应用内隐联想测验的内隐社会认知研究新进展(1)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DocinViewer-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内隐攻击性研究综述_吴苗苗_中华文本库
第1页/共2页
内隐攻击性研究综述
()苏州大学教育学院 215000
【摘 要】自从杨治良等通过实验发现内隐攻击性以来,内隐攻击性便被纳入到了内隐社会认知的范畴,国内学者便采用国内学者主要采用了偏好判断法、内隐联想测验等方法深入广泛研究内隐攻击性的性别差异、年龄差异、被试差异、社会情境、人格特征、启动类型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且取得了相应的成果。【关键词】内隐攻击性;研究成果;综述
但工读生的程度更深一些。这在一定程度上也说明,不好攻击者,
同的被试群体的内隐攻击性本来是没有差异的,当被试受到社会道德规范等因素的影响时,他们就会在外显层面上表现出差异。
)戴春林、杨治良(等使用内隐联想测验来测量大学生的2005攻击行为,结果发现,个体具有自动化的攻击性行为,即大学生身)上普遍存在着内隐攻击性。叶茂林(使用攻击和被攻击相互2001作用的动词来考察未成年人的攻击性,结果表明内隐攻击性也普遍存在于未成年人身上。
实验材料差异研究4.
以及11996年,Shium AndrewChen和杨治良的研究,997年 杨治良和刘素珍的研究,都以图片为实验材料证实了内隐攻击性的存在。当实验材料都为图片时,若是材料的属性不同,内隐攻击这性是否也会有差异呢?叶茂林对先前很多的研究进行了改进,些研究中所使用的图片材料都是男性作为攻击者和被攻击者,他改进的实验所使用的图片包含了男性攻击者、男性被攻击者、女性被攻击者。结果表明,当图片出现的被攻击者是女性时,内隐攻击性有性别差异,而当被攻击者是男性时,则没有差异。这提示我们,偏好判断测验中刺激物的属性,以及产生启动效应的刺激物的属性不同,我们的内隐态度则受到影响。
)叶茂林(在进行内隐社会认知的研究中,将实验材料选2001择为表示攻击和被攻击相互作用的动词,结果发现汉字材料对内隐攻击性也具有的启动作用。
年龄差异的研究5.
国外有研究者为研究年龄差异,特选取3~6年级男生作为被试,通过研究他们接触15分钟暴力游戏或者暴力电视节目来比较在对攻击性观念和行为的差异,研究发现,短时接触过暴力游戏的被试者攻击行为也更多:3年级的男生在紧随其后的活动中表现出更多的攻击行为;在紧随其后进行的字词偏好测验中,6年级的男生更偏好攻击性词汇。
社会情境差异的研究6.
陈欣和杜建政以初二学生为被试,使用父母养育方式量表来测量被试的父母教养方式,并使用内隐联想测验来测量被试的内隐攻击性。结果发现,被试的内隐攻击性与以下三个因素有正相关:父亲的惩罚严厉、过分干预和母亲的惩罚严厉。
此外,陈舜蓬和陈美芬研究了个体内隐攻击性与攻击性网络内容之间的关系,研究表明,攻击性网络内容可提高网络游戏接触者的内隐攻击性。由此可知,个体的外显攻击性和内隐攻击性都受到网络媒体的影响。
人格特征差异的研究7.
王蕾对不同攻击水平者的自我价值感进行了研究,发现被试越是偏好攻击性图片,其自我价值感得分就较高;被试的自我价值感得分低,说明他们比较谦虚,不愿以非常积极的方式展示自己,
(下转第47页)
攻击行为、暴力事件在我们的生活中总是层出不穷,大到国家之间的冲突,小到邻里之间的矛盾,无时无刻不在上演。正是因为攻击行为与我们的日常生活如此紧密,因此它一直是心理学工作者和社会学工作者研究的热点话题。
纵观现在有关内隐攻击性的研究,我们可以发现,内隐攻击性的研究成果十分丰富。一些学者采用内隐认知手段验证到内隐攻击性的存在,接着其他学者们便对内隐攻击性的其他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取得了相应的成果。本文就对内隐攻击性的相关研究成果进行整理分析,发现内隐攻击性的研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内隐攻击性的相关研究内隐攻击的存在1.
杨治良和Shium AndrewChen通过内隐社会认知研究探讨了 青年的攻击性行为,研究结果表明内隐记忆的方法也适用于研究内隐社会认知,并且发现内隐攻击性的存在。杨治良等将攻击和被攻击者相互作用的图片作为实验材料,使用2种测验方式×3种加工类型的混合设计来考察无意识或内隐成分的社会认知,研究表明,加工类型对偏好测验和再认测验的影响是不同的,出现了实验性分离,这也验证内隐攻击性的存在。
性别差异研究2.
)杨治良、刘素珍等(选取攻击者和被攻击者相互作用的图1996片作为实验材料,将再认测验和偏好测验作为研究手段,采用2×2混合设计来考察不同性别被试在社会认知上的异同,研究发现:被试的外显攻击性和内隐攻击性存在差异,性别和攻击性也处于不同的层面,即男女被试在内隐社会认知上没有差异。他们还认为,社会道德等其他很多因素会影响男女被试在外显社会认知上的差异。
)叶茂林(采用攻击者和不同性别的被攻击者相互作用的2004图片,使用偏好判断的方法考察了内隐攻击性的性别差异,其实验结果证实了内隐攻击性确实存在,同时也发现内隐攻击性存在性别差异,即相对于女性而言,男性更具有攻击性。这一结果与其他的研究略有出入,但也说明在一定条件下才会出现这种差异。
被试差异研究3.
李闻戈分别从外显和内隐两个方面来比较研究工读学生和普通学生的攻击性行为。研究发现,工读生在攻击行为的外显层面上,缺乏对弱者的同情心,未牢固地建立对攻击性行为作否定评价的社会道德规范意识;但在攻击性行为内隐藏面上,两类学生都偏
第1页/共2页
寻找更多 ""应用内隐联想测验的内隐社会认知研究新进展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应用内隐联想测验的内隐社会认知研究新进展
上传于|0|0|暂无简介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0下载券
想免费下载更多文档?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还剩3页未读,继续阅读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你可能喜欢大学生内隐――外显目标坚定性对其心理状态的影响——以大四学生考研就业为例
当前位置:&&&&&&&&&&&&大学生内隐――外显目标坚定性对其心理状态的影响——以大四学生考研就业为例
大学生内隐――外显目标坚定性对其心理状态的影响——以大四学生考研就业为例
发表日期:
组长:王安迪&
组员:王& 慧
     指导老师:王静& 吴鲁平
大学生内隐——外显目标坚定性对其心理状态的影响
&&&&&&&&&&&&&&&&&&&&&&&&&&&&&&&&&&&&&&&&&&&&&&&&&&&&&&&&&&&&&&&&&&&&&&&&&&&&&&&&&&&&&&&&&&& ——以大四学生考研就业为例
摘要:本研究运用问卷、实验和访谈相结合的方法,以北京市大四学生为研究对象,分析其内隐——外显目标坚定性对心理状态(担忧倾向性、生命意义感)的影响,并深入探讨大四学生毕业走向决策的动态过程及其合理化类型。研究表明,大四学生目标越坚定其担忧倾向性越低,生命意义感越高;内隐——外显不一致者,担忧倾向性越高,生命意义感越高。通过访谈得出四种类型的合理化过程,真实、细致展现了大学生毕业走向的决策过程及其心理状态,为大学生做出适合自己的选择提供参考性建议。
关键词:目标坚定性& 担忧倾向性& 生命意义感& 合理化过程
进入信息时代的当今社会,竞争日益激烈,个体未来发展的不确定性增强,大学生毕业决策的目标及目标的坚定性对个体发展尤为重要。“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Archer指出,在快速变化和不可预知的社会中,规划未来是一种基本的生存技能,也是心理健康的前提条件。当前我国大学生中存在的一些不良心理状态,如愤世嫉俗、逃避现实等,与其目标缺失、目标混乱以及对未来的迷茫和悲观有着一定的联系。
近年来,大学生在确定职业生涯规划中,受众多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决策目标的坚定程度越来越低。大学生在确定目标后,根据自身需要、外在发展条件和空间,适时调整目标或改变目标。在这个过程中面对的困难或障碍,使大学生对未来产生各种担忧,并不断地探寻生命的意义和价值所在。
基于此,本研究主要围绕大学生的目标坚定性与心理状态而展开。
1、担忧倾向性
担忧是一种普遍的现象,而担忧倾向性是担忧研究的重要概念之一,近些年来得到了许多国外的心理研究者的关注。国外关于担忧倾向性的研究起源于考试焦虑的相关研究。其研究主要涉及以下两个内容:1.担忧倾向性的含义。Borkovec认为担忧倾向性是“一系列消极的,有时是不可控制的思维与想象,是个体在心理上解决某一问题的尝试。而Davey却认为“担忧倾向性不仅包含个体对潜在危险的认知,也涵括了个体对这些潜在危险的处理”,即担忧倾向性是个体对未来危险事件的适应机制。2.担忧倾向性的内容。Tallis 等的研究表明,担忧倾向性可以由关系、信心、未来、工作和经济5个维度来综合反映。
与国外研究相比,国内对担忧倾向性的研究起步较晚,研究文献也非常有限。不过值得关注的是,学者林荣茂在综述国外以往研究的基础上,对担忧倾向性进行了明确的概念界定,并编制出了适合中国青少年群体的担忧倾向性问卷(WTQ-CA)。
2、生命意义感
关于生命意义的界定,不同学者有不同的理解,Frankl(1963)提出生命意义因人而异,因时而变,是一个人在某一特定时间内生活的特定意义,每个人在他的生活里都拥有需要完成的特定的事业或使命。Hedlund(1977)认为生命的意义是指个人的意义,也就是个人存在的理由。在对生命意义的研究中,研究对象都较为宽泛,有疾病患者、老年人、青少年等,且性别、年龄、自我认同、宗教信仰、文化、社会经济地位、人际关系、家庭气氛均对生命意义产生影响(刘明娟,曹峰瑞,2009)。同时也有学者进行了生命意义与身心健康、死亡态度等相关因素的研究。就大学生这一群体来讲,其生命意义在性别、年级、自我认同、家庭氛围中都存在显著差异(陈秀云,2007)。特别是,不少学者研究发现是否拥有明确的目标对于提高生命意义感具有一定的作用,如陈秀云(2007)的研究发现自我认同四种状态对大学生生命意义感存在显著的影响,在生涯方面有积极探索以及有明确方向的大学生会具有较高的生命意义感。
内隐联想测验(IAT)是一种研究内隐社会认知的方法,它基于反应时范式,自1998年由Greenwald提出以来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最早的内隐联想测验主要运用在对不同种族的内隐态度、内隐刻板印象等方面的研究(Greenwald等人,1998)。随后发展到对内隐自尊、组内偏差、内隐同一性等方面的研究。
在国内学术刊物上可查到的关于内隐联想测验的研究报告和论文始于2003年。早期的研究集中在关于内隐联想测验的介绍、内隐自尊和内隐刻板印象的研究。随着内隐联想测验在国内的发展,研究的方向和范围也更加多元化,研究的领域从心理学拓展到社会学、临床病理学等;内容上也不仅限于内隐态度或者内隐自尊,更涉及到内隐自我认同、内隐能力、内隐攻击性、内隐成就动机等各个方面;在研究的群体上,对大学生群体的研究最多,其次是对各种特殊群体的研究。对现有文献的分析表明,目前用内隐联想测验测量大学生内隐考研就业倾向的研究并不多。
4、以往研究不足
以往主要从关于担忧倾向性的概念和内容等方面来进行研究,从焦虑(如考试焦虑)等方面来研究担忧倾向性的状况等,而忽略了一个较为重要的方面,即担忧倾向性本身作为一种心理状态,可能反过来影响人们的焦虑、目标坚定定性等。因此,本研究将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来探讨目标坚定性和担忧倾向性之间的相互作用。
在以往的研究中,关于大学生的生命意义感的研究多数局限于对大学生整体或者是大学生新生的研究,而未着重关注即将步入社会或继续深造的毕业生群体,且以往研究中仅提出目标对生命意义感的提升具有影响,却未进一步探索两者之间的相互关系,本研究将在这两个方面进一步进行探索。
1、目标坚定性
《现代汉语词典》将“目标”定义为:“想要达到的境界或目的”,将“坚定”定义为“立场稳定坚强,不动摇”。在本研究中,笔者将“目标坚定性”定义为对某种目标做出选择后对该选择的坚定水平,即对选择的坚持程度和放弃程度。本研究特指大学生面临毕业走向这一目标时做出的考研、就业两种选择的坚定性水平。
2、担忧倾向性
担忧倾向性是本研究所讨论的心理状态之一,指“以具有典型意义的不确定性情境或事件为主要内容,以人格倾向性为主要特征,通过正常担忧或病理性担忧等具体担忧活动过程所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具有个体差异的顾虑性思考倾向,是担忧内容和倾向性特征的有机结合体。”(林茂荣,2012)
3、生命意义感
生命意义感是本研究所讨论的另一心理状态,笔者将其综合性定义为:一个多维度的构念,包括一个人对自己存在的原则、价值和目标的认知,对有价值的目标的追求和获得,并在这个过程中伴随有实现感。
4、合理化过程
“合理化”一词引自吉登斯的行动理论,指:“行动者自己对其行为是否符合理性、道德、法律、风俗、习惯等的解释与说明。”(张广利、王登峰,2010)合理化过程强调合理化是一个“持续不断的动态过程”,决策者行动本身存在能动的“反思性监控”,反思性监控引起合理化在时间上的持续性和过程中的动态性。
1、大四学生的外显目标坚定性对其担忧倾向和生命意义感产生影响。
a)&& 大四学生的外显目标坚定性与担忧倾向性呈负相关。
b)&& 大四学生的外显目标坚定性与生命意义感呈正相关。
2、大四学生的担忧倾向性和生命意义感对其外显目标坚定性产生影响。
3、大四学生的内隐目标坚定性对其担忧倾向性和生命意义感产生影响。
4、大四学生的内隐外显目标坚定一致性对其担忧倾向性和生命意义感产生影响。
5、大四学生的担忧倾向性和生命意义感呈负相关。
本研究的第一部分采用自我报告的问卷法。
研究被试为北京高校全日制本科大四在读学生,首先采取系统抽样的方法,根据《中国教育年鉴》(2010)从北京市56所全日制大学中抽取4所理工科院校(清华大学、北京邮电大学、北京工业大学、北京林业大学)和4所文科综合类院校(北京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中国青年政治学院)。然后采用方便取样的方法,计划向每所院校的大四学生随机发放150份问卷,实际分别发放64份、105份、97份、145份、142份、109份、144份、160份,共发放966份。最终回收有效问卷755份,回收率为78.16%。具体情况如表1所示:
表1& 样本的基本情况描述
样本数量(n=755)
文科或综合类
1、担忧倾向性问卷
担忧倾向性问卷改编自林荣茂等人2011年编制的青少年学生担忧倾向性问卷,所采用的问卷原材料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其总体问卷的内部一致性α系数为0.92。由于本研究的研究被试为即将毕业的大四学生,较青少年学生群体具有较强的独特性,不能采取一般的青少年学生担忧倾向性问卷来测量,所以笔者运用了前测的方式,针对大四毕业生的特殊性将原量表的维度和指标进行了删减,从而编制了担忧倾向性问卷。该量表为7点计分量表,1代表“非常不符合”,7代表“非常符合”。最终得到“学习担忧”、“未来担忧”、“关系担忧”、“健康担忧”4个维度和13个项目,对该量表进行了验证性因子分析,得到拟合指数为:x2/df=2.634,NFI=0.933,RFI=0.905,IFI=0.957,TLI=0.939,CFI=0.957,RMSEA=0.063,表明该量表具有较好的结构效度。
2、生命意义感问卷
本研究结合大四毕业生所呈现的特点,对陈秀云等人(2007)编制的大学生个人生命意义量表进行修订,所采用的问卷原材料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其总体问卷的内部一致性α系数为0.95。笔者同样运用了前测的方式,针对大四毕业生的特殊性将原量表的维度和指标进行了删减,从而编制了生命意义感问卷。该量表为7点计分量表,1代表“非常不符合”,7代表“非常符合”。最终得到了“自我发展”、“公正信念”、“终极价值”3个维度和8个项目,对该量表进行了验证性因子分析,得到拟合指数为:x2/df=3.287,NFI=0.979,RFI=0.965,IFI=0.985,TLI=0.976,CFI=0.985,RMSEA=0.055,表明该量表具有较好的结构效度。
六、研究第二部分
研究中的本部分采用实验室实验的方法。
在所有的755份有效问卷的被试中,随机抽取32人,所有被试的裸眼视力或矫正视力正常,色觉正常,实验前均获得知情同意,实验后给予一定的小礼品作为报酬。最终有效实验被试为31人。
内隐联想测验(Implicit Association Test,IAT)主要运用E-Prime进行实验。实验采用个别施测。在测验中,被试需要通过按键对计算机屏幕上自动呈现的刺激(概念词和属性词)进行分类,通过对不同类别的词汇的反应时的差别来测量被试的内隐态度倾向。在本实验中共有24个概念词和12个属性词,其中12个概念词属于考研,12个概念词属于就业,6个属性词是正性词,6个属性词是负性词。这些词汇是通过46份针对目标群体的预测问卷筛选出来的。在正式实验前统一用指导语给被试讲解,并尽量保证安静的实验室环境。
在实验过程中,指导人员在旁边进行指导,被试根据指导语的要求进行简单的电脑按键操作,实验过程约10分钟。在确保被试完全明白实验操作过程之后开始实验,测验的过程由被试自己独立完成,主试不加以干扰,反应时和对错情况由电脑程序系统自动记录,整个测试要求被试尽可能快速且准确的完成。
在本测验中内隐联测验基本包括七个步骤:
①呈现概念词,如研友和同事,要求被试尽量快且准确的进行辨别归类,并选择E键和I键做出反应。(考研的词汇按E键,就业的词汇按I键)整个过程呈现20个词汇。
②呈现属性词,如半途而废和勇往直前,同样要求被试对其进行辨别归类并按键做出反应。(正性的词汇按E键,负性的词汇按I键)整个过程呈现20个词汇。
③联合任务一,对前两步中出现的概念词和属性词进行联合分类。把考研词汇和正性词汇归为一类(按E键),就业词汇和负性词汇归为一类(按I键),整个过程呈现20个词汇。
④第四步同第三步(联合任务一),只是呈现的词汇的数量是之前的2倍。
⑤第五步是第一步的反转,呈现的仍是概念词,但要求被试做出的按键反应与第一步是相反的。(即就业的词汇按E键,考研的词汇按I键)整个过程呈现20个词汇。
⑥联合任务二,仍然是对概念词和属性词进行联合分类,但把考研词汇和负性词归为一类(按E键),把就业词汇和正性词归为一类(按I键)。整个过程呈现20个词汇。
⑦第七步同第六步(联合任务二),只是呈现的词汇的数量是之前的2倍。
在以往的文献中多次提到,反应时应该控制在一段时间内。当被试的反应时大于3000毫秒时,则意味着被试很可能当时受到了其他条件的明显干扰;当反应时小于300毫秒,则说明被试很有可能存在抢答的情况。因此在计算结果时,首先去掉反应时大于3000毫秒和小于300毫秒的数据,其次笔者把错误率超过20%的被试剔除,最后将转换后的数据导入spss18.0中进行数据的统计处理。
研究中的本部分采用自我报告中的访谈法,研究者设计了一份半结构式的访谈提纲(内容包括:决策前后印象深刻的人或事、决策的影响因素、对决策收益和损失的评估等),小组成员内部分工进行对访谈者的面对面访谈,并在征求被访者同意后录音。
从所有参加755份有效问卷的被试中,通过便利性原则选取了19位作为访谈对象。本文暂时分析了其中10个比较典型的案例。这10位被访者中,男女各5位,涉及的文科综合类院校有2所,理工科类院校有2所,具体信息如表2所示:
表2& 被访者基本信息表
担忧倾向性
个人平均得分
生命意义感
个人平均得分
北京林业大学
北京邮电大学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
北京林业大学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北京邮电大学
本研究对担忧倾向性问卷和生命意义感问卷的修正编制分为前测、后测两部分,前测运用方便抽样的方式得到了80份大四学生的有效问卷,后用AMOS18.0对问卷进行分析产生预测问卷结构模型,并形成正式问卷。后测通过对755份有效问卷进行了结构模型验证,发现结构效度不佳,故重新建构模型。
重新建构模型的具体方法是运用SPSS18.0随机将755份问卷平均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用于新模型的建构,第二部分用于新模型的验证,最终得到担忧倾向性问卷模型和生命意义感问卷模型(如图1、图2所示)。采用AMOS18.0结构方程模型计算两模型的拟合系数,结果如表3所示。
图1 &担忧倾向性问卷模型
图2 &生命意义感问卷模型
表3 &&两个模型的主要模型拟合系数
担忧倾向性问卷模型
生命意义感问卷模型
潜在变量的组合信度为模型内在质量的判别准则之一,若是潜在变量的组合信度值在0.60以上,表示模型的内在质量理想。笔者为了检测各潜在变量的组合信度,采用组合信度执行程序进行检测,其结果分别为表4、表5所示。
表4& 担忧倾向性潜在变量组合信度结果
平均变异数抽取量
担& 忧& 倾& 向& 性
我担心考试准备不够充分
我担心考试考不好
我担心自己学习不够努力
我担心学习时间安排得不合理
我感到前途渺茫
我担心自己找不到理想的工作(或考不上理想的学校)
不知道自己将来适合做什么工作
我担心自己会因小事而跟朋友闹矛盾
我顾虑不能和好朋友维持亲密无间的关系
我害怕自己会出现心理问题
我怕自己会意外患上什么疾病
我担心遇到烦恼时不会排解
我担心自己情绪不稳定,影响身体健康
表5 &&生命意义感潜在变量组合信度结果
平均变异数抽取量
生& 命& 意& 义& 感
我努力去实现自己的生活目标
生活中遇到困难时,我不轻易放弃
生活中我努力去锻炼自己的能力
我努力去掌握某些新知识、新技能
我相信这个世界是公正的
我相信生活是公平的
我相信每个人活着有自己的使命
我相信生命有终极的目的和意义
对不同性别、来源地、学科类型和毕业走向的大四学生进行统计分析(见表6),方差分析结果表明,不同来源地和毕业走向的大四学生,其担忧倾向性没有显著差别;不同性别、来源地、学科类型和毕业走向的大四学生,其生命意义感没有显著差别。而只有在性别和学科类型上,大四学生的担忧倾向性有显著差别,且女生高于男生,文科综合类院校高于理工科院校。
表6& 大四学生担忧倾向性、生命意义感的描述性分析
担忧倾向性
生命意义感
文科或综合
注: * 代表p&0.05,** 代表p&0.01,***& 代表p&0.001。
1)外显目标坚定性与担忧倾向性和生命意义感的相关分析
外显目标坚定性和担忧倾向性之间的相关系数为-.256(p=.000),表明大四学生的目标坚定性和担忧倾向性呈显著负相关,即大四学生的外显目标越坚定其担忧倾向性越低。
外显目标坚定性和生命意义感之间的相关系数为.175(p=.000),表明大四学生的目标坚定性和生命意义感呈显著正相关,即大四学生的外显目标越坚定其生命意义感越高。(见表6)
2)担忧倾向性与生命意义感的相关分析
担忧倾向性和生命意义感之间的相关系数为-.268(p=.000),表明大四学生的担忧倾向性和生命意义感呈显著负相关。(见表7)
表7& 外显目标坚定性与担忧倾向性和生命意义感的相关分析
外显目标坚定性
担忧倾向性
生命意义感
外显目标坚定性
担忧倾向性
生命意义感
注: * 代表p&0.05,** 代表p&0.01,***& 代表p&0.001。
相关分析表明,目标坚定性与担忧倾向性、生命意义感显著相关,且担忧倾向性和生命意义感呈负相关,为进一步探索三者间的因果关系研究者运用AMOS18.0进行了模型拟合分析。
图3研究假设模型一
图4 研究假设模型二
图6 研究假设模型四
图5 研究假设模型三
笔者根据自编外显问卷第三部分的第7题(您认为您在多大程度上会坚定自己的目标?1代表“坚定”,5代表“不坚定”)和第8题(在过去的三个月内,您是否想要放弃您的目标?1代表“总是”,5代表“从不”)生成 “目标坚定性”变量。
经过AMOS18.0软件对研究假设模型与实证数据进行拟合分析,模型拟合度较差(见表8)。
表8 &四个研究假设模型拟合系数
在结构方程建模技术中,判别回归系数是否显著异于零的标准是临界比例(C.R),当C.R的绝对值大于等于2时,回归系数数值即可认定为在显著性水平0.05下与零存在显著差异。表9为变量之间的回归系数和统计检验。从表中可以看出,目标坚定性在生命意义感中的回归系数显著异于零,其余变量在回归模型中与零无显著差异。
表9 &模型一变量间回归系数估计表
标准化回归系数
担忧倾向性& - - 目标坚定性
生命意义感& - -担忧倾向性
生命意义感& - - 目标坚定性
学习担忧& - -担忧倾向性
未来担忧& - -担忧倾向性
关系担忧& - -担忧倾向性
健康担忧& - -担忧倾向性
自我发展& - -生命意义感
公正信念& - -生命意义感
终极价值& - -生命意义感
由于目标坚定性对因变量生命意义感没有显著影响,故删去目标坚定性和生命意义感的单项箭头。修改后再使用AMOS18.0软件进行分析,修正后显示变量在回归模型中均与零无显著差异。同理,对模型二进行分析,发现生命意义感在目标坚定性中的回归系数显著异于零,其标准化回归系数为0.126,C.R=2.876,P=0.004,得到了自变量生命意义感对目标坚定性没有显著影响,故删去生命意义感和目标坚定性的单项箭头;对模型四进行分析,自变量生命意义感对目标坚定性没有显著影响,其标准化回归系数为0.126,C.R=2.876,P=0.004,故删去生命意义感和目标坚定性的单项箭头进行分析。值得一提的是,对模型三进行分析时显示变量在回归模型中均与零无显著差异,无需删除任何单项箭头。在删去没有显著影响的单项箭头后,对模型进行修正得到了最终的因果关系模型(见图7、图8、图9、图10),其模型拟合系数如表10所示,由表10显示各指数均优于初始假设模型,且均达到理想标准。
根据修正后的模型拟合系数分析比较,发现当目标坚定性作为自变量时,模型七的总体拟合系数(x2/df=4.404,NFI=0.944,RFI=0.875,IFI=0.956,TLI=0.900,CFI=0.956,RMSEA=0.073)要高于模型五的总体拟合系数(x2/df=4.570,NFI=0.939,RFI=0.870,IFI=0.951,TLI=0.895,CFI=0.951,RMSEA=0.075),故采用模型七,即得到结果:当目标坚定性作为自变量时,目标坚定性对担忧倾向性产生负向影响,目标坚定性对生命意义感产生正向影响,生命意义感对担忧倾向性产生负向影响。
当担忧倾向性和生命意义感作为自变量时,模型六与模型八的总体拟合系数相同(x2/df=4.570,NFI=0.939,RFI=0.870,IFI=0.951,TLI=0.895,CFI=0.951,RMSEA=0.075),故可得出结果:当担忧倾向性和生命意义感作为自变量时,担忧倾向性对目标坚定性直接产生影响,生命意义感对目标坚定性间接产生影响,且担忧倾向性与生命意义感相互影响。
图7 &模型一修正后模型(模型五)
图8 &模型二修正后模型(模型六)
图9 &模型三修正后模型(模型七)
图10& 模型四修正后模型(模型八)
表10& 两个研究假设模型修正后拟合系数
根据研究目的和内隐联想测验任务范式的统计方法,将被试分为内隐态度倾向于考研、内隐态度不确定、内隐态度倾向于就业。为了与外显问卷相一致,笔者把内隐态度倾向于考研、内隐态度不确定、内隐态度倾向于就业分别归类为内隐考研坚定(10人)、内隐不确定(19人)、内隐就业坚定(2人)。
研究发现,内隐不确定者担忧倾向性最高,内隐就业坚定者担忧倾向性最低,但不存在显著性差异;内隐就业坚定者生命意义感最强,内隐考研坚定者生命意义感最弱,但同样不存在显著性差异。
在这31名被试中,外显考研坚定者15人,外显不确定者2人,外显就业坚定者14人。笔者将内隐与外显进行匹配,得到内隐——外显一致性(内隐——外显都是考研、内隐——外显都是就业或者内隐——外显都不确定的被试是内外一致的,其他情况为内外不一致),在31名被试中,有10名被试内隐——外显一致,21名不一致。其中一致的被试中包括7名内隐——外显都考研,2名内隐——外显都就业以及1名内隐——外显不确定。
研究发现内隐外显一致与否和生命意义感以及担忧倾向性都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见表11)其中,内隐——外显目标坚定性一致者担忧倾向性更低,生命意义感也更低;内隐——外显目标坚定性不一致者担忧倾向性更高,生命意义感也更强。
表11& 内隐外显目标坚定一致性与担忧倾向性和生命意义感的描述性分析
担忧倾向性
生命意义感
注:* 代表p&0.05,** 代表p&0.01,代表*** p&0.001。
为进一步深入探究大四学生目标坚定性如何影响其心理状态,笔者对其毕业决策过程进行分析。质性资料将大四学生的毕业决策分为最初决策和最终决策两个阶段,根据两阶段的前后异同分为:从就业到就业、从考研到就业、从考研到考研以及从就业到考研四类,并对每类进行合理化过程的类型分析。
1、从就业到就业:以“年龄——责任感”为主导的合理化过程
最初决策和最终决策均为就业的2个被访者的目标坚定性程度比较高,他们能够通过合理化过程坚定自己的就业决策,并为自己的决策提供合理的解释和依据。
通过访谈可以看出其现阶段的心理状态,虽然被访者存在一定的担忧,如关系担忧“因为工作的话,就不能再在北京呆了,有可能,因为做的就不一定在北京,可我的朋友圈子都在北京……”(被访者1);未来担忧“本专业(研究生)有很多成功的例子……出来之后薪水确实很不错,去的公司也都挺好的,像我这样,本科之后出来找工作,当时去找实习的过程中,确实很痛苦……”(被访者10)。
但总体来讲,心理状态都比较积极。被访者1谈到其选择过程“挺自然的”,“大四这一年可能就是我最好的青春这一年了,又轻松又可以干很多事情,反正想这样,所以就业和考研这个,对我来说,偶尔想想,不是什么太多问题”,“现在一些干扰因素很少很少……反正没什么太大的压力,感觉生活状态挺好的”(被访者10)。同时其生命意义感也较强“两年来一直处于一种警戒的状态……我不会随着自己不好的想法让自己堕落,然后去放荡自己的生活。”(被访者10)
通过分析,笔者发现从就业到就业的合理化过程中,主要以“年龄——责任感”为主导,被访者认为大学毕业应该承担社会责任且考虑到年龄因素。
“我明年毕业就二十三了……我觉得一个男孩子到了这个年龄,可以独立地承担自己的东西了。考研相当于继续呆在校园这个温室里,这种感觉就是,一个男生该到社会上去,该到了变成一个独立承担的人了,而不是再呆到校园里……就像是以前男的加冠成人了,我的理解是现在的学生,出了校门才能算成人。”(被访者1)
“现在在外面念书念久了,自己的年纪也越来越大……然后觉得身上多多少少也有一些负担。”(被访者10)在回答“影响你做出就业这一决定最重要的因素是什么?”这一问题时,他的回答是:“第一我是90年的嘛,可能相比周围的同学来说年纪会大一点点。”在谈到班里绝大多数同学选择考研时,他说:“毕竟有些同学年纪也轻,91年的,他们有的是时间。”
“我是来自西部的同学……我觉得它(就业)是人生的一个步骤,你到这个地方了,就必须要有工作是吧,也要为社会做一些贡献,人家养了你二十多年,说是父母养的,也是整个社会养的,做出贡献,该走了,不是说你不想走就不走的,其实也不觉得就业真能给我带来什么好的东西,但是这确实就业是人生很重要的一步,代表你走向社会,承担责任,不再是一个被社会养着的学生。”(被访者1)
2、从考研到就业:以“体验——合适性”为主导的合理化过程
被访者9是10个个案中从考研到就业转变的典型案例,虽然在合理化过程中,被访者改变了最初决策而转向就业,但通过访谈我们发现其现阶段的心理状态也比较积极,担忧倾向性较低,“如果你真的选择了这个,那你就用一种喜欢的态度、很开心的态度去做,如果你真的觉得复习地很痛苦,每天过得很苦啊什么,那我觉得你还不如放弃呢”。同时,其生命意义感较强,在涉及生命意义感“自我发展”的维度时,被访谈者9虽然认为“研究生文凭真的很重要”但“我没有后悔放弃考研……这个过程是很难坚持的过程,我觉得也没有必要那么折磨自己……应该更加清楚的认识你自己……也许你真正接触一个领域,才会发现这个是什么样子,适不适合自己,决不决定继续发展。”
通过分析,笔者发现从考研到就业的合理化过程中,主要以“体验——合适性”为主导。被访者9不断体验考研、实习的不同过程,并在这个过程中,探索出自己喜欢并且适合自己的决策,并以此作为改变自己决策的合理化依据和解释。
“我觉得对我来说,如果不能开开心心地完成这个考研的过程,那我何必折磨自己,那还不如出去找工作……在这个过程中始终是在探索,在不断地去寻找,慢慢的你通过一堆实习,就发现自己具体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想做的是什么样的事……”
“因为有些时候,你所想象的自己,跟你实在的自己是不一样的。就像我觉得自己会喜欢新闻这个东西,作为女生当个记者应该挺不错的,但实际你发现自己不适合……通过一段经历会对自己更加清醒的认识吧。”
“在本科毕业的时候,你去多接触一些自己想要够得着的领域,然后了解哪个领域是自己所喜欢的,你再去进行这方面的发展,到时候再出来就不会像现在这样的迷茫了,目标很明确了嘛。”(被访者9)。
3、从考研到考研:以“兴趣——理想”为主导的合理化过程
最初决策和最终决策均为考研的2位被访者,其目标坚定性较高,能不断合理化自己的考研决策。
通过访谈可以看出其现阶段的心理状态有一定的担忧,如学习担忧,“有点不规律……计划被打乱了,生活陷入混乱”。(被访者3)被访者7也经历过学习担忧,“考研最痛苦的是矛盾的心理,自己跟自己较劲。学不下还要坐在那学”,但表示自己的学习担忧仅仅是低水平的波动,“这只是考研过程中的小插曲,那段时间很短很短”。
可以说,这类被访者的心理状态虽有波动但保持在相对平稳的状态,现阶段的担忧倾向性较低,生命意义感较高。在涉及生命意义感“自我发展”的维度时,被访者3谈到:“我倒没觉得(考研的过程)痛苦和无聊……就是当你给自己制定了一个计划,如果你完成的话,就会觉得特别开心,特别满足……当不想坚持的时候就会乱套,所以你要及时发现问题、总结问题,重新制定计划,然后按计划去行事,你就不会那么无聊,然后会觉得比较充实。”
通过分析,笔者发现从考研到考研的合理化过程是以“兴趣——理想”为主导的。虽然
被访者在决策过程中也考虑到不少现实性因素,如本科就业率低等,但兴趣与理想仍在其合理化过程中起主导作用。
在兴趣方面,被访者3谈到“我觉得我考研的很大的一个原因是我比较喜欢这个专业(社会学),或者说我比较喜欢学校这个环境,我想继续待下去。或者说另一面,就是觉得自己,自己的兴趣使然,就觉得对,就是喜欢这个事情,就会做下去。”
在理想方面,他们有一种名校情结。“你说考研考研,考我们学校那根不就不算考研。”(被访者3)“我觉得只有那些名校,那些比较牛逼的学校才值得读,要是一般的学校就不用读了。”(被访者7)
4、从就业到考研:以“风险规避——发展性”为主导的合理化过程
笔者发现有5个个案(被访者2,4,5,6,8)改变了最初的就业决策而转向考研。他们对自己的现实处境比较敏感,对未来有方向性的偏好与规划,但没有具体的职业设想,因而在转变的过程中,被访者以“风险规避——发展性”为主导,不断合理化自己做出改变的决策。
在风险规避方面,被访者5认为“现在大学生的就业状况,和我们本专业联系起来,真的没有任何优势……考本校(研究生)是我的收益和损失里面性价比最高的一个。”被访者6 曾计划一边准备考研,一边在企业实习,但考虑到“最好的结果就是到时候两边选一个,最坏的结果就是我两边都占着,可能考研没考上,工作也没有”。因而她最终决定“十月回家然后开始认真复习。”
对于发展性的考虑,被访者8说到“我觉得自己选专硕挺好的,毕竟专硕是就业导向的,其实我觉得考研动机还是端正了比较好……当然,现在学硕的认可度还是比专硕高一点,但专硕是一个将来发展的必然趋势,国外都这样。”被访者5也有类似的看法“考研其实是看中北京的资源……是想三年之内,把自己能用到的社会资源或者社会经历都用到,就是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提升自己。那我决定自己以后就是走到哪自己都是很自信的。”
其中,被访者4,5,6,8现阶段的担忧倾向性较低,生命意义感较高。“我没有觉得很担忧,就是事实上会有很大的压力,但是我心态上没有很大的压力……我觉得我考研的话就是比较稳定,还是稳定的话对以后工作和人生比较好一点,我觉得就是现在想考。”(被访者4)
值得一提的是,被访者6现阶段的担忧倾向较低,生命意义感也较低。经历了几次挫败的面试,又因参加比赛错过其他面试机会,被访者最终选择了考研。但在合理化自己的决策时虽仍以“风险规避——发展性”为主导,但却是消极地规避风险,“现在我没得选了,我只能读研了”。被访者明白考研的收益,但在生命意义感的“自我发展”维度上,认为“我是没有想过那么远啦,我真的没想过读完研会有什么不一样啊……我大一来的时候,就觉得我读完三年我就应该去工作了嘛,但是我现在确定读研啊,那我读完研,我又不确定我会有什么样的一个想法了。”
图11& 大学生目标坚定性及其对应的合理化过程类型
(一)当目标坚定性作为自变量时,目标坚定性对担忧倾向性产生负向影响,目标坚定性对生命意义感产生正向影响,生命意义感对担忧倾向性产生负向影响。
担忧倾向性是一种暂时的心理状态,生命意义感是一种长期的、稳定的心理状态,具有目标的人,在坚持自己的决定以及在不断追求目标时,会提升自我认同感和获得自我发展,从而坚定了自己存在的价值,并影响了其生命意义感。当受到外界一些因素的影响时,自身会有一些动摇并产生担忧,但是当人们的自我价值受到威胁时,就会从以往的成就中寻求自己我价值,从而快速地排解困难,消除担忧。
(二)当担忧倾向性和生命意义感作为自变量时,担忧倾向性对目标坚定性直接产生影响,生命意义感对目标坚定性间接产生影响,且担忧倾向性与生命意义感相互影响。
担忧会由学习生活、未来发展、关系、健康等引起,而对于大四学生而言,其生活也主要涉及这些因素,且任何一个因素都会不断地对他们产生影响。并且担忧得越多,在做决策时所考虑的因素也越多,也更难以坚定某一目标,难以明确一个人的自我价值。生命意义感是一个较为宽泛的概念,而目标坚定性是一个情境下的概念,对目标坚定性影响更大的可能是由于具体的情境,而不是抽象的感觉。
基于本研究的具体情况,笔者认为将目标坚定性作为自变量更能够体现大四学生目标坚定性与心理状态(担忧倾向性、生命意义感)之间的关系。
(三)大四毕业生在内隐——外显目标不一致时担忧倾向性更高,生命意义感也更高。内外目标一致时担忧倾向性更低,生命意义感也更低。
针对这一结论,笔者认为内外不一致者更容易引起心理上的冲突与矛盾,在这种冲突与矛盾的过程中,他们更加纠结与担忧。并在担忧的同时,不断地探索和追求生命的意义与价值,因此他们的担忧倾向性高,其生命意义感也高。
(四)大四学生毕业决策的合理化类型主要有:
1、从就业到就业:以“年龄——责任感”为主导的合理化过程
2、从考研到就业:以“体验——合适性”为主导的合理化过程
3、从考研到考研:以“兴趣——理想”为主导的合理化过程
4、从就业到考研:以“风险规避——发展性”为主导的合理化过程
现代社会中,大学生面临更多的选择,他们在做出毕业决策时,所考虑的因素也在增加。但在众多的考虑因素中,往往有一两个因素起主导作用。
这些因素主导的合理化类型无高低优劣之分,无论大四学生做出何种毕业决策,无论这种决策是否坚定,只要能在这个过程中对自己的决策做出合理化的解释即可。
研究小组成员认为本研究尚存在以下不足:
1、本研究中IAT实验的被试个数为31名,符合心理学IAT实验人数要求。但从绝对数量上看还是偏少,样本代表性不高,在某些分类下的样本量较少。另外,IAT实验采取实验室研究法,在实验过程中主试尽量控制其他无关变量,但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无法做到完全控制,因而会影响研究结果的生态效度。
2、在对访谈资料进行分析时,因为时间有限,只分析了其中比较典型的10个案例,访谈量有待提高。
3、由于研究小组成员的学术水平有待提高,因此讨论欠缺一定的深度。
1、针对样本量偏少的问题,将在后续的调研中增加实验的被试量,使研究结果更具有说服力。
2、进一步分析尚未分析的访谈资料,并增加访谈的被试量,进而使合理化过程的类型更加充实和完善。
3、在后续研究中,小组成员将阅读更多的相关学术著作和文献,以提升讨论的深度。
[1]刘少杰.西方社会学理论[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
[2][美]古尔德.常晓玲等译.弗兰克尔:意义与人生[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0
[3]陈向明.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335
[4]黄成.行为决策理论及决策行为实证研究方法探讨[J].经济经纬2006(5)
[5][英]吉登斯.方文、赵旭东译.现代性与自我认同[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21
[6]李纾.发展中的行为决策研究[J].心理科学与进展2006(14)
[7]李纾、谢晓非.行为决策理论之父:纪念Edwards教授2周年忌辰[J].应用心理学2007(13)
[8]王登峰、张广利.社会行动:韦伯和吉登斯行动理论之比较[J].学术交流2010(7)
[9]王重鸣、周劲波.[J].2005(6)
[10]黄丽、季忠民、杨廷忠.正性负性情绪量表的中国人群适用性研究[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3(17)
[11]范肖冬.总体幸福感量表[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9(增刊)
[12]蔡韦龄、唐向东、严由伟.青少年担忧倾向性问卷的编制[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2(26)
[13]贾林祥、石春.徐州地区大学生生命意义感调查[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8(22)
[14]何英奇.生命态度剖面图之编制:信度与效度之研究[J].国立台湾师范大学学报1979(35)
[15]周娟.高职院校学生生命意义感与父母教养方式的相关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2009(17)
[16]黄登仕、刘思峰、元栋.奈特不确定性下的行为决策理论研究综述[M].系统管理学报2008(17)
亲爱的同学:
您好!非常感谢您能够抽出时间,参与此次调查。我们是国家大学生创新项目课题小组,本次问卷分为三个部分,请根据您的实际情况,选出最符合的选项(请在您认为合适的选项上画“○”)。答案无对错之分,您所填的资料我们将严格保密,请您放心填写。注意不要漏填或重复选。
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小组
非常不符合
比较不符合
有点不符合
我担心朋友不愿意跟我一起玩或学习
我担心学习目标和方向不明确
我觉得我以后能够做出一番事业来
我害怕自己会出现心理问题
我担心考试准备不够充分
我担心自己会因小事而跟朋友闹矛盾
我担心考试考不好
我担心老师对我另眼相看
我为自己能力不够而感到心理焦虑
我觉得自己学习方法不对
我顾虑不能和好朋友维持亲密无间的关系
我怕自己会意外患上什么疾病
我担心遇到烦恼时不会排解
我感到前途渺茫
我担心自己找不到理想的工作(或考不上理想的学校)
我担心自己学习不够努力
不知道自己将来适合做什么工作
我担心自己和家人沟通会有障碍
我觉得自己不会有多大成就
我担心学习时间安排得不合理
我担心自己情绪不稳定,影响身体健康
非常不符合
比较不符合
有点不符合
我努力去充分发挥个人才能,实现个人价值
我能适应环境的变化并能灵活应对
我相信这个世界是公正的
生活中,我拥有良好的心态、较强的自我调节能力
我有志同道合、志趣相投的朋友
我对自己所拥有的心存感激
我能正确认识自己
生活中我努力去追求有价值的目标
我与别人相处得很好
我拥有很好的家庭关系
我努力去实现自己的生活目标
我了解挫折和失望是生活中不可避免的一部分
我相信每个人活着有自己的使命
我相信生活是公平的
生活中遇到困难时,我不轻易放弃
生活中我努力去锻炼自己的能力
我相信自己
我努力去掌握某些新知识、新技能
我努力去抓住生活中的机遇
我按照对人类与自然有利的原则来规范自己的行为
我相信人类社会是由道德规则所支配的
我有能给予自己情感支持的人
我相信上天对每个人都是公平的
生活中,我同情和关心他人
我相信生命有终极的目的和意义
我相信我的努力能享受到公平的回报
我总是对环境的变化感到无所适从
您的性别是
A 男&&&&&&&&&&& B 女
您将于2013年大学本科毕业吗?
A是&&&&&&&&&&&& B否
A农村&&&&&&& B乡镇&&&&&& C城市
您就读的专业属于
A理工科&&& B文科或综合类
请问您的邮箱/qq/手机号是?(请至少选一项填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就当前而言,您更倾向于
基于您对上一题的回答,您认为您在多大程度上会坚定自己的目标?
在过去的三个月内,您是否想要放弃您的目标?
您为什么会做出考研或者就业的决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再次感谢您的配合!谢谢!
S. L. Archer (1989).The status of identity : Reflections on the need for invention Journal of Adolescence,12
龙立荣、黄小华:大学生择业的社会生态模型:环境的力量,高等教育研究,2006(8)
刘少杰:《西方社会学理论》,287页,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10
张广利、王登峰:《社会行动:韦伯和吉登斯行动理论之比较》,学术交流,2010,(07)
有位读者读过此文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追加被告申请书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