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龙之天道化身进一步圣化前是什么样子的?

拥有1个小站,订阅0个话题,关注2个小站
活动时间:12月28日 周六 13:30-17:30活动地点:南京市鼓楼区汉口路47号2楼 雕刻时光咖啡馆(南大店)
乘车路线:地铁一号线 珠江路站附近 南京大学鼓楼校区 汉口路
活动详情:
南园读书会,是南京高校大学生和毕业生读书交流的园地,是南京读书青年的据点。
我们有志于把散落在南京各个角落里爱读书的青年牵至一处,结为...&
活动时间:12月28日 周六 13:30-17:30活动地点:南京市鼓楼区汉口路47号2楼 雕刻时光咖啡馆(南大店)
乘车路线:地铁一号线 珠江路站附近 南京大学鼓楼校区 汉口路&
活动详情:
南园读书会,是南京高校大学生和毕业生读书交流的园地,是南京读书青年的据点。
我们有志于把散落在南京各个角落里爱读书的青年牵至一处,结为一社,交流读书体会,张扬内心世界,以书会友,以友辅仁。
如今周遭的世界越来越喧嚣,如果你也有着一颗勇于宁静的心,那么欢迎来到&南园&。带上一本你喜欢的书,来加入我们的圈子吧,到时我们轮流陈述自己的书和所读的感悟,大家再穿插着交流讨论,如此度过一个愉快的下午,岂不是自有一份惬意与悠然&&
本期预定的书目/话题有:1、[奥]茨威格《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2、[英]毛姆《刀锋》 3、[法]让&克劳德&阿梅森《站在达尔文的肩上》4、龙应台《野火集》5、日本动漫《海贼王》&&此外,新参加的朋友可自行带书过来分享。
在这里,你会遇见那些挺好的书,你会遇见那些挺可爱的人,很可能你还会遇见一个更好的自己&&
联系人吴同学:。想参加的朋友最好能提前来个短信告知一下,如有书目分享请一并附上。
PS:南园读书会已入驻豆瓣小站,感兴趣的朋友请关注&
日下午上海路 3-Coffee许明阳(主持)、王明睿、徐悠、许浩、吴铭辉、孙成、丁健(新人)、许明阳朋友(新人)1、孟晖《贵妃的红汗》2、吴晓波《大败局》3、董启章《天工开物 栩栩如真》4、《有中国特色的资本主义》(下)5、《胡适随笔》(下)6、有神者与无神者的对话
南园读书会已入驻豆瓣,敬请关注:http://site.doub...&
日下午上海路 3-Coffee许明阳(主持)、王明睿、徐悠、许浩、吴铭辉、孙成、丁健(新人)、许明阳朋友(新人)1、孟晖《贵妃的红汗》2、吴晓波《大败局》3、董启章《天工开物 栩栩如真》4、《有中国特色的资本主义》(下)5、《胡适随笔》(下)6、有神者与无神者的对话
南园读书会已入驻豆瓣,敬请关注:
王明睿:龙脉安在&&从《贵妃的红汗》说开去
  题目不是一般的大,自知绝无驾驭能力,权且当做泛思的引子。  《红汗》原是讲述中国古代化妆用品的,却不无彰显古人的智慧与情趣,令今人的自大和愚昧相形见绌,甚汗颜。所谓&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我们能想到的,老祖宗早就做到了。进化了几百万年,人类的大脑到底较原先发达了多少?聚焦到我们脚下的这片土地上,逛逛几大博物馆就能明白,古代文明根本不亚于当今,反倒有不少巧技是我们无法想象的。令人唏嘘的是,多少技艺珍宝如今只能在博物馆一睹芳容了。现实呢?  现实就是,一直以&上下五千年历史&自豪的炎黄子孙们,被洋鬼子的坚船利炮轰开国门后,义无反顾连跑带跳地奔进了西方的怀抱。从洋务运动到戊戌变法到五四,再到十月革命送来的共产主义,最后到今天的改革开放,一百五十年来,我们一直在寻求&师夷长技&以自强,取彼之长补己之短本不是坏事,可结果呢?  结果就是,今天的中国,唯一一个血脉从未断过的文明古国,已经被西化得人鬼不分,甚至在某些方面可以说是几近忘祖忘宗了。  先说语言。语言是确立民族身份最根本的标准之一。二战时期,某集中营里的犹太人被迫必须在短短几天内学会德语,否则格杀勿论。生命受到了如此紧迫的威胁,每个人都捧着德语词典拼命地学。大限之时,所有人都学会了,却照样被处死。可以窥见,虽然纳粹分子并没有通过这种方式真正地&德化&犹太人,但他们十分清楚用语言控制异族的有效性。再如,秦始皇统一天下后所颁布的各项新政中,有一条就是统一文字为小篆。此举不仅彰显了中央高度集权的强力、方便各地交流往来,更是在百姓中形成了一种指向咸阳的向心力,对巩固政权来说更是有百利而无一害。又如,新中国成立后规定了标准的简化字,同时以北方方言为基础制定了普通话。话分两头。先说普通话。国共争权时期,有两种主要通用语言,南北方各一种。蒋家逃亡台湾后,执政党为了消除隐患,强行在南方推行&普通话&,企图在语言上同化南方的人心。百姓纵有千百个不愿意,到底还是枪杆子说了算。再说说简化字。此文不去深究推行简化字的来龙去脉,单从其结果来看,它对中国古文明非但没有积极的保护作用,反倒大幅渐消减了汉字源头在今人身上唤醒民族感的力量。汉字简化的趋势古已有之,但如此强度的&推进&只此一家,直接官方摒弃了繁体字。有人说繁体字写起来很麻烦,那港澳台同胞怎么就不嫌麻烦了?有人说竖排难以认读,那港澳台同胞的眼睛就是竖着长的了?如今的大陆,繁体字的存在范围,几乎仅限于书法艺术或者古汉语、历史、考古等相关专业,倒是KTV的歌词能让大众有机会认识认识老祖宗。犹记得,季羡林先生去世前不久曾呼吁恢复繁体字,当时不知天高地厚的我撰写了博文持反对意见,得到的网友评论几乎是一边倒的支持自己,沾沾自喜乐呵呵。如今想来,真真是一只黄毛丫头。或许季老很清楚历史不容逆转,却依着强烈的民族情怀忍不住振臂高呼,可谓悲情壮烈。倒不是希望恢复繁体字的主导地位,只是想提高国人对本民族文化的认识。王国维大师的死因众说纷纭,其中一说我尤为相信&&传统文化破碎不堪,不愿苟延残喘缩成&亡族犬&。在当下,何处可寻此等民族之杰士?能说会写汉语已是万幸。从幼儿园到大学,全国上下一片捧英语贬汉语的歪风邪气,汉语专业的学生找工作都遭到歧视,被认为所学&无用&。恨就恨在&无用&二字上。国人太过讲求&实用&,凡是需要静心细磨练太极却没有短期物质效益的事情,通通被视为&无用&。一个普遍的观点就是,学文科没用。殊不知,文科关照的对象不是别的,就是人本身。在我看来,如果认为文科没用,就相当于无形中承认了自己不是人。同理,如果认为学汉语没用,就相当于无形中承认了自己不是中国人。那么,英语就为什么&有用&了呢?最直接的原因是政策倾向。各种英语考试门槛看官们都有所了解,不再赘述。若是政府能借用国人&有用&的观念,制定出非汉语不过某等级不得入学不得毕业之类的政策,想必汉语复兴指日可待了。曾有网友出了一招来提高国足水平:高考增加足球考核,就是这个道理。可问题是,政府没有这么做,好像也没有这么做的打算。不过令人欣慰的是,原先不被看好的汉语听写大赛的的确确唤醒了国人沉睡已久的记忆。但至于醒了几成、能醒多久、会不会再次昏睡过去,都有待时日的解答。相对于这一次的比赛而言,语文考卷上频频出现的火星文似乎更具有活力。曾经看到有人说,汉字要朝着拼音文字的方向发展才不至于将来湮没在滚滚东逝水中。睁眼看世界,一百五十年后的今天,西学东渐已经开始转向东学西渐了。越来越多的西方学者发现了拼音文字的种种弊端,而他们寻求的文字意义恰恰就存在于汉字这种目前少有的象形文字中。君不见,西方成就颇丰的作家们纷纷将视角投向了中国和汉字,抓紧各种机会学习汉语,甚至直接在自己的作品中亲自书写汉字。有个现象颇为有趣:西方高校的中文专业里,是教授书写繁体字的,还有四书五经,令我这个土生土长的中国人惭愧不已。有人说,改革开放现在进入了深水区,我想说,汉语复兴的时候也该到了,否则&长此以往,国将不国&。  再说思想。思想是语言的产物,如果能用两种以上的语言明确阐述某个思想,那么该思想就已经足够成熟了。哲学可以说是思想的顶峰。我们现在能说出的哲学名家都有哪些呢?亚里士多德、苏格拉底、柏拉图、尼采、康德、卢梭、叔本华、黑格尔、海德格尔&&中国呢?有哲学家可以与这些人齐肩的吗?没有。可我们不是没有思想,孔子、老子、庄子、孟子、韩非子、墨子&&他们都是中国思想史上的杰出人物,对我们的影响远远不是前者所能企及的。可我们现在竟然是胳膊肘往外拐。问题首先在于概念的不同。&哲学&是西方的概念,我们是什么?我们是&家&。就像&音乐&是舶来品,而我们的本土用词则是&曲&。&哲学&和&家&虽然都指代某种思想,但其深层含义绝非一致。语言发展的规律之一是&经济性&,如果同时有两种完全可以互相取代的用词,其中一种必然会被淘汰,或是二者合一。&哲学&和&家&一样,都是一帮弟子跟从某个老师,老师&圆寂&后大弟子接班。不过相较而言,愚以为,&哲学&探讨的是&我是谁&的问题,而&家&思考的则是&如何处世&的问题。也可以说,前者是&我怎么死&,后者是&我怎么活&,一个依靠神,一个依靠人,所以当尼采说&上帝死了&的时候,西方人慌了,而我们依然活得很乐呵。问题其次在于严重的西化。和语言冲击同时出现的,是思想的冲击。从德先生赛先生到之后的结构又变成解构,中国人的思想高层好像一直就在被西方牵着鼻子走。这种情况在学术界尤其严重,多少引用都是来自外国文献,多少参考目录上一溜子的外文,好像堆的字母越多就越能凸显水准似的。想我泱泱五千年的天朝,孕育的思想家历史学家文学评论家等各种家,还不及差不多从隋唐时期才开始真正摆脱野蛮的黄毛?为什么总要用他们的思想来阐释我们自己的东西呢?而且同时还逐渐遗忘了祖先留下的丰富遗产?是不是因为&中&国自给自足的悠闲小日子过得太久了,所以一旦打开大门就疯也似地去啃西方的骨头还啧啧得津津有味?小子学识不够,深究不出更多的原因。若是有一天明了,不知是喜还是忧。回头是岸,此处风景丝毫不亚于彼岸。和语言学转向东方的趋势一致,思想界也一同开始关照东方的土地。孔子和老子应该是西方人最为津津乐道的两位中国思想家了,还经常把他们做对比研究。早在十八世纪,法国就曾经掀起了大规模的&礼仪之争&,其核心就是是否应该接受中国的思想文化。这场&东学&的强势&西渐&对西方后世影响极为深刻,伏尔泰就曾经改编了《赵氏孤儿》,反响十分热烈。在现当代,不少西方哲人或文人尤其推崇道家思想。也就是说,我们今天热捧的西方思想,说不定它本身就是受到了中国思想的影响。既然如此,又何必兜这个圈子呢?  最后捎带提一点生活方式。我们的现代生活几乎就是西方的翻版,钢筋水泥摩天大楼压垮了红砖黄瓦胡同弄堂。开头已说《红汗》的内容。看此书时,我一直在想象这样一种场景:田间村舍,屋前池塘屋后山,繁花簇锦,草木葱郁,捡柴火,拉风箱,大铁锅里咕嘟着煮鸡蛋,鸡蛋事先破了小壳放了胡粉,煮至鸡蛋不再变色,取出胡粉碾碎,绣花粉扑蘸来扑面,浸湿红布,染水成胭脂,盘发髻,抹桂花香油&&  一边写一边觉得,我所抨击的,其实并不是什么从第三者视角观察的&国人&,范围太大,批不起。我说的,就是我自己。  另,撰写此文时心潮澎湃,措辞观点或许有失偏颇,还望各位海涵。
孙成:神奇的土壤才孕育奠柏
  还有十天圣诞,为了送姑娘一份不寒碜的礼物和共享一顿圣诞大餐,连续数日一日一餐,一餐一菜,时至今日,面黄肌瘦步履颤颤的我踏入了这家门脸略隐蔽,店装有点过的3 Coffee。  不知何时,话题转入讨论宗教,宗教向来是三大禁断话题之首,其他两大分别是政治和色情。可见宗教的涉及的知识的复杂程度和矛盾的尖锐程度,远超过了其他两大话题。可能是因为环境原因我对宗教的认识可以说是一片空白,我认为大部分宗教的知识都是艰涩枯燥的,需要的阅读量非常之大,特别是很多神学理念宗派之争,我一直想要了解宗教知识和历史,但又缺乏广泛阅读的耐心。令我惊喜的是在座的八位书友有三位是基督徒,我对未知的事物和知识向来保持极大的好奇心和敬畏,小心翼翼的向他们请教了几个幼稚的问题和宗教名词的解释,满足了自己求知欲的同时惭愧自己的无知。  一直以来,我把基督教作为一种文化来看待。带过十字架项链, 去教堂听赞美诗,发送圣诞贺卡。尤其是每年的圣诞节,跟同学拥堵在城市中为数不多的教堂里,通过观看基督徒们的庆祝活动、仪式,来参与这个起源于基督教文化的节日,可以说这些都是以基督教作为文化底蕴的流行时尚。受网络、书籍,电影、大众传媒的影响,深感其文化的覆盖面极为广泛,政治、哲学、道德、建筑、绘画、诗歌等无不包含宗教的内容或意境。梅尔吉布森的《耶稣受难记》可以说是对我这方面的一个启蒙了,影片刚开始灰暗的画面,整片的希伯来语,人物对白均用圣经中的原话,中文字幕和画面严重脱节,让我看的很茫然。幸亏通过图像,我看明白了电影叙事过程,它记录了基督耶稣在橄榄山上祷告开始一直到最后被钉死在十字架上的12小时全部过程,中间数次插入了先前传道和最后的晚餐等场景。跟随着导演的镜头,三十个银币,犹大出卖了耶稣,丑陋的撒旦交易的场面,丑陋的嘴脸。 耶稣被逮捕,被折磨,被钉在十字架上。平凡肉身承受沉重的罪孽,托起灵魂的救赎。过程中充满了异邦人的残虐,民众的愚昧无知。极致残酷血腥。 耶稣复活,他从坟墓里走了出来,柔和的布景,光洁的皮肤,面对众生悲天悯人的微笑。影片结束,难忘的是他纠结的头发,淡定的眼神,干裂的嘴唇,血肉模糊的身躯,满地的雪水和汗水,以及圣母慈祥安宁绝望的眼神。在影片结尾,手心空洞的耶稣起身,走向光明的出口,直到现在我一直记得那双手。  会后,我才清醒的意识到基督不仅是一种文化,而是一种宗教,它以文化为载体的输入来使人们普遍关注和认同。  其间,吴侯大哥说过一句信仰不一定是宗教信仰,引发了激烈的讨论。我是赞成的,就像哭泣不一定要流泪一样。都说中国人没有信仰,这时候说,很对,因为圣诞节就是西方人展示信仰的节日,而我们呢?人无信仰不行,一个国家的国民大多都没有什么信仰,那就很危险了。可是,咱们总是会犯集体主义的毛病。总是把国人拥有信仰的好处和国家的命运联系起来,虽然我也不能把信仰定义的非常明白,就如同不知道人为什么要活着一样,但是我清楚的知道,拥有信仰,拯救的是我,我的灵魂,并不是我们。我认为,信仰是个人化的。大家有信仰了,那么由&大家&组成的国家也就有了信仰与方向,国家所做的只应该是为了公民的信仰自由来保驾护航,但是这不能反过来说,最恐怖的事莫过于由国家来统一国民的信仰。经常听到如果中国人都信什么什么教了,中国就民主了这种话,以此话来宣扬教义,这无可非议,但如果要拿来要求人民与国家怎样,当作一种政治宣传,那就很可怕了。有些信仰固然更接近民主价值,但为了民主而去号召大家拥有某种信仰,则是非常功利的,并且又把事情的本质颠倒了。  我们,我到底该信仰什么呢。翻翻今天的网易新闻社会版,发几个标题,《揭秘国内首个婴儿安全岛:很多弃婴为重症患儿》,《&人肉搜索&再次导致悲剧 18岁女生自杀身亡》,《重庆被摔1岁男婴接受开颅手术 尚未脱离危险期间》,《女子与认识两月男子定亲 被骗5万多元后对方消失》,我们有信仰吗?强拆,自焚,弃婴,摔婴,这种匪夷所思的事情越来越多,层出不穷,甚至让我们产生阅读疲劳,自动屏蔽。礼义廉耻仁义道德不必谈了,何谈信仰?连更原始的鸿蒙时期的人性的底线都缺失了。比信仰更重要的是底线,可以没有信仰,但一定要有底线。信仰是更崇高的要求和约束,底线是最基本的是不能越过的东西所以当务之急是避免产生兽性。  提到兽性,人性,信仰这些字眼,不免想到我钟爱的一部电影,李安导演的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在这里推荐一下,不过多联想了,希望书友们有时间观摩一下,再做交流。  都说中国人没有信仰,不对,中国人没有宗教信仰,但是信仰总归是有的,就拿我自己来说,我拜访过法门寺,参观过雍和宫,爬过青城山,住过华山道观,甚至梦想着去西藏朝圣,我觉得看到的这些都是真理,但是对我不适用,这些我觉得或多或少都有些逃避现实的做法,它无法解决现实问题,这是我所排斥的,我渴望精彩的生活,五光十色的人生。我的信仰说白了就是权力与财富,我代表不了所有人,但是中国人信仰钱,这谁敢反驳我?  我是有信仰的,我的信仰就是找到一个信仰。
许浩:关于历史、事实、宗教
   今次读书会所谈到的《贵妃的红汗》《天工开物&栩栩如真》都涉及历史。如何看待过往的历史呢?特别是中国有长期的循环历史特点。关于历史部分我将在历史类书评中详讨,这里就不再赘述。更贴近现实的,这里涉及如何看待自身过往经历、错误的问题。也就可以谈谈施舍的问题。这一部分内容将放在下文论宗教部分。   同时,会上引出了对HISTORY(第一历史)、History(第二历史)的讨论。其实,HISTORY和History的关系有些类似于柏拉图理型世界和现实世界的关系,更进一步的,这里存在一个认识论和本体论上的问题。不妨回顾一下休谟的怀疑主义。同时,它存在一个经由人的过滤而带来的主观性和纯然客观性的分野问题。我在这里直接引用我在《科学发现的逻辑》书评中所谈到的内容: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本体论问题在于物质与意识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并据此区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窃以为,本体论问题的解答无法离开人的认识过程。自大陆理性主义与英国经验主义的争论以来,休谟以怀疑主义的视角进行了逻辑归纳法的批判,并表明了本体的不可知性。止于此,绝对化的谈论唯物和唯心已经没有太大的价值,毕竟任何的唯物客观终归要经由人这一过程,这也就势必无法确定性的剔除主观性。这也造成了对形而上学的价值的怀疑,及其与经验科学的差别分野。(《科学发现的逻辑》书评)   这里牵涉到逻辑归纳法的批判和理性的局限性问题。这里引用我在其他书评中所谈到的内容:   开篇进行了归纳法批判,首先是单称陈述推导出全称陈述的不合理性,其次是妄图将归纳法建基于经验之上势必导致无穷后退,并表明了归纳法无法保证理论的正确性。止于此,经验科学的可证实性特征遭到挑战。我们可以很轻松的列出一个反例来否决理论,却无法通过罗列与归纳来证实理论。当然,此处的理论是一个关乎普遍概念的理论,若是局限于某一可数范围,自然可以穷尽之证明之,此类缺乏普遍性,也不被称之为理论。以此表明了以归纳方法作为经验科学的特征所存在的问题。(《科学发现的逻辑》书评)   最后,是关于真理的问题。理性不等于真理!人的理性是有其局限性的。休谟与波普尔对于归纳法的批判已经说明了这个问题。过分的强调理性而忽略非理性过程或者把非理性过程置于次要地位都是没有依凭的,正如福柯在《疯癫与文明》中对于理性的批判。而灵性修养则是非理性过程中一个重要部分,这也正是希伯来精神与中国部分传统文化所重视的方面。至于绝对真理,或者用一个不至于引起误解的说法,绝对准则是否存在,这又牵涉到后现代性的解构主义的问题。容后详述。(《书中之书讲演录》书评)   这里又牵涉到绝对与相对,虚无与解构的问题。不妨先谈一下人性和道德问题,以便提供一个新的视角给那些过于相信&光明意识&者。直接引用如下:   一直视求诸于神的&外在超越&实在是一种怯懦与缺乏勇气的行为,而更崇尚&两刃相交&的直面与魄力。故而初识尼采被被其所论酒神精神所折服。在人生的永恒悲剧长流之上用轻盈的足舞蹈。这是直视生死离合的大勇气,是不屈的精神抗争与追求。中国传统文化所谓&小人求诸人,君子求诸己&也是如此。   但是,在牵涉到终极价值的问题上,这样的思想是否能够给出一个满意的解答呢?我一直以来拒绝承认自己是一个虚无主义者,尽管我的很多想法带有虚无主义的特质。我经常用禅宗&真空妙有&来谈空与虚无的区别。甚至于曾经几度以为自己已然深明禅意,只是随之而来的现实却让我发现空口谈玄甚是容易,实践行动甚是困难。故而有所谓&悟道前砍柴挑水,悟道后砍柴挑水&,如何在悟道之后把握住何者当为何者不当为,将解构之后的分崩离析重新合成一个坚实的根底与方向呢?   &空&也好,&自然&也好,都容易陷入绝对主观主义的圈子里。到了最后,也就是无可无不可的绝对自由状态。当然,不是说这样的观念就不对了,恰恰相反,我以为这样的&空&是能够解释终极问题的一个可接受答案。关于这点,先悬置不表,且先论&光明意识&与&泛道德化&。   &&光明意识&是一种深刻觉悟到的&道德意识&,这种主张认为哪怕再顽劣的本性,仍然可以用道德努力去完成自我圣化的这一过程。&(书33页)对于这一观念,齐老师提到,&&内向超越&论和&泛道德化&的最大问题还不在此,而是出在其人性预设上,对人性过于乐观的预设使&内向超越&和&泛道德化&论者过于忽略了人性的幽暗面&(书33页),&在批评人家&外在超越&过于悲观之前,我们先要反思自己&内在超越&是否过于乐观了&(书35页),&万一陷入&真诚的自欺&并&自欺&到自以为&真诚&怎么办&(书35页)。   这里提到一个人性问题,《第四讲 人性善,还是人性恶》也专门谈到了这一问题。除了&光明意识&外,还有&幽暗意识&,&所谓幽暗意识是发自对人性中与生俱来的阴暗面和人类社会中根深蒂固的黑暗势力的正视和警惕&。(书34页,张灏《幽暗意识与民主传统》)对于人性问题,这里不再赘述。仅仅指明,我喜欢如此评价李安导演《少年派的奇幻漂流》:In me the tiger sniffs the rose.(&In Me,Past,Present,Future Meet&by Siegfried Sasson)   相较之人性问题,我更关注的是道德问题,确切的说,何以证明道德本身是合乎道德的?除了宗教视角之外,可能更多的是从人与人的关系,从伦理、社会视角来界定道德。那么,最终也就要回归到人的社会属性上去。但是,至少我很难接受简单的用人的社会属性去解答人从何而来、人的价值与意义的终极问题,而对更古远的历史,宇宙的生成等问题弃置不表或排除出&人的问题&之外。其次,通过人来解释人,各种准则也就不可避免的带来了人的主观性与随意性,甚至于认为&此亦一是非,彼亦一是非&。&于是,&内向超越&论的&内向&就有吞噬掉&超越&的危险。&(书35页)更极端的作法便是消解&人&的概念,消解意义与价值,视这世界为偶发的随机的,本无什么价值与意义可言,也就无可无不可,这样一来人即可以选择强力意志也可以选择谦逊道德,不过是凭着个人的意愿而已,也就近于尼采的&人神&精神。故而,在我看来,这是可以解决人的归属的一种可能。(《书中之书讲演录》书评)   我是这样理解相对这个观念的。相对主义有两层水平。一种是视外物为相对的,这里其实存在一个人的劣根性,就是看待外在事物的时候非常超然,可以自如的说这个东西可能存在可能不存在,这件事可以做可以不做,视立场不同而定。   还有一种则是把相对主义印到内心之中。这件事从这个角度该做那个角度不该做,我到底是做还是不做呢?如此一来,也就陷入了一种无立场徘徊彳亍状态。诸位,你们不妨自问一下,你们真的是相对主义么?你们在行为做事的时候难道不是依凭着一个显而易见的绝对准则么?你们真的是处于流浪无根的状态中么?   需要说明的是,这样的流浪状态和佛的境界是不同的。佛是窥视了这样的相对本质,又从其中走出来,也就是出世然后入世。我由于长期陷入这样一种流浪状态中,在佛学之中虽是明白些许,但又无法落实到生活实践中去,故而开始接触基督教。当然,这绝不是为了逃避,如果那是一种该然的状态,我愿意欣然领受。那么,是什么原因令我选择了基督教而放弃了那样一种流浪状态呢?这里引用如下:   &人其实都知道有神,即使他没有神他也一定要制造神来崇拜,他是不可能忍受真正无神的生活。&(书81页)   前文已经谈到了虚无主义问题。对一个非虚无主义者,活着就必须要遵循一定的准则与价值。而此准则若是由人本身来制定,就缺失了绝对权威。故而,必须有一个外在的神来定下一个道德律。一个无神的生活,一个缺乏准则的生活,人将在其中迷失,流浪。   对于虚无主义者,当你们在陈述世界及人的存在的无价值无目的时何不反问一句,虚无何以证明其自身的虚无呢?也就是一个无穷后退的逻辑。当然,最终可以归结为一个虚无的虚无,也就是不可再论的恒常的空,但这空本身也是一个绝对准则,而非是一般的所谓虚无。   至于何以选择上帝而不选择空,这已经不是理性所能论述的。不妨回到事实上来,事实告诉世人有过那么一个死而复活的耶稣基督,有过一个行诸般神迹的耶稣基督,有过这么一个非人力所能及的耶稣基督,既然有这样明朗的事实,何以不去选择信仰上帝呢?   或许有人会反问,难道释迦摩尼不是真实存在的么,佛不是真实存在的一种境界么?是的,在我一开始的思考中,存在这样一个误区,无意之中将神的地位拔高了,故而才能在上帝和佛之间选择出上帝。承认耶稣的死而复活不过是确证了对上帝的信仰是对人终极问题的一个合理解答罢了。那么佛和上帝的地位是同等的么?不妨进行一下上帝和佛的对比: 基督教通过耶稣复活确立上帝的合理性,而耶稣复活则是在一定预设下可以接受证实和证伪的;释迦摩尼是否达到那样的境界既不可知(在他人眼中的达到与否根本不具有意义,唯其自身知道)也无知的必要,佛的境界是否能够达到必须归结到自身的体认。对上帝的信仰可以立时达到,具有简单性(排除美学的和实用的,波普尔证伪主义意义上的)的特点;佛的境界耗时耗力,甚至于苦参一生而只余苦。   可以看出,信仰上帝类似于一条合理的捷径,而修佛则是前途难测的攀登。上帝所包含的信息与真实较之佛的境界更大,更确实。但对于一个负隅顽抗者而言,这样的量的区别怕是还不足以让其承认上帝的独一性。我想,问题的关键根本不在于在上帝和佛之间做出选择,因为不管选择哪个都已经承认了两者具有同等的地位,至少是抹杀了上帝的威权。问题的核心在于,必须证明上帝是高于佛的,上帝是独一的,根本不该存在选择问题。否则那样一个上帝也不过是人自造的上帝罢了。   上帝和佛是矛盾的么?还是说,佛只是上帝智慧的一个映射?如果上帝包容佛,那么上帝就是独一的了,也是我该信的了!这样的对比有教内言教的嫌疑,怕是没有太大意义。   没有死而复活的耶稣的上帝和佛已然是对等的了,加入了耶稣死而复活这一筹码的上帝确实更具有诱惑力。但是,上帝代表的是目的性,佛代表的是无目的性,人在考虑的时候存在肯定力量与否定力量的不对等,但是原初的事实到底如何呢?这实在无法用人的视角去解读。当我带着迫切的寻求归属的目的去查考上帝时,势必带有自身的偏见,从而无法见到真实的上帝。   还是回到事实吧!一个混沌原初的人,一个不带主观偏见的人,当他看到了一系列悖逆规则的事,当他看到了一个死而复活的耶稣基督,但仅仅是一个叫做耶稣的人死而复活还不够,必须是一个作为传道者和规则建立者的耶稣基督的死而复活,如此来,他有什么理由不相信基督是真实存在的规则的创造者呢?!!!而佛从头到尾也仅仅是揭露规则罢了。   为什么一定需要一个规则的创造者呢?为什么一定要有规则呢?当然不必须有,但又为什么不能有呢?问题的核心不在于规则,应该做的是&回归事实&。   或许又要质疑了,何以见得事实便是真的事实(这一事实是本质意义上的,不是事件发生意义上的)呢?肉眼所见都可能不过是虚假的表象而已。依旧是那样的思路,是不是本质的事实并不重要,因为事实可能是虚假,也可能是真实。因此只需要&回归事实&(这里的事实既非本质意义上的也非事件发生意义上的)就好了!   但必然又有人要质疑了,那样的&回归事实&有多大的可靠性呢?我自己在这个问题上都未必能坚定的如此解释:这样的&回归事实&就好像佛家所谓真空妙有的空的境界一样,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但至少我目前是如此理解我所谓的&回归事实&的。   另外,我以为,信仰可以和怀疑并行,在虔诚信仰的同时也可保有理性。如此一来,当有证据证明上帝是个骗局,也就可以清醒地脱身,方不为盲信。(《书中之书讲演录》书评)   上面谈到回归事实时做了三种区分,一种是本质意义上的即柏拉图理型概念,一种是事件发生意义上的即HISTORY概念,一种是回归事实的事实,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大有圣灵与我同证的意思。   前文《书中之书讲演录》书评的节段也回答了如下两个问题:   其一,&人神&精神(近于尼采的而非中国传统的)与&神人&精神之间的选择问题。   其二,世界上不仅有基督教,还有伊斯兰教,犹太教,诸多中小宗教,那么在这些&神&之间应该选择哪一个呢?纵然把各个宗教研究透彻,也不过是证明各宗教之间哪个更合理而已。如果再突然的通过考古挖掘发现更为古老的宗教与神祇又当如何?若是如此,岂非从生至死都在无归属的研究之中?更何况,不可能要求每个信众都是伟大的神学家,对神的领悟也不与理性直接相关。(《书中之书讲演录》书评)   最后,我再谈一下舍己的问题。其实,这个问题和博爱的问题又有关联。具体内容我也就将放在弗洛姆《爱的艺术》书评中去论,此处不再赘述。   今次的通讯有些偷懒,尚望诸君多多担待。关于我以上书评节录有兴趣看完整版的直接去我QQ空间就好。 日星期一 文/鷇音
吴铭辉:上帝从不缺席
&&&&&& &一、我们为什么要写通讯 &&&&&&&& 在南园豆瓣小站的章程里有这一段文字,&通讯:会后每人写成一份南园通讯,信笔写来,可总结,可引发,可写本期读书会的心得感想,也可写读书之外的人情物事,题目自拟,立意自定,文体不限,字数随意。&&&&&&&&&听起来好像中小学时代的课后作文,其实就是有那么一个意思,只不过要求更为宽泛,主题也更为有趣,脱去了你的脚镣,任你自由地舞蹈。 &&&&&&&& 通讯的原义,本是&一种新闻体裁,比较详细地报导典型人物、事件、消息等&,就如我们中小学可能看到过的《作文通讯》杂志,或新闻记者所写的通讯稿。我们之前的叫法是会后&感想&&心得&&总结&等,但总显得&无乃太简乎&,于是我统一用一个新的称谓&通讯&:我们也每期都写,也如报道一样,有一定的周期连贯性;再者,也可引申为来自远方的声音,&有通讯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 会后写通讯是我们读书会的传统,也是特色。从彭毅创会之初,就是这么做了,后来一步步有所改进。一开始的情形,有的是流水账,有的是总结,有的是一点感想,如今也渐渐发展成书评、杂论、个性散文等等这种多样性的文体并用,已不再局限于会上的所谈所说,更是以会上的一二点作为启发,神思万里、念及古今,熔抒情、叙事、议论于一炉,甚至就通讯文字本身也都引起了几多争鸣或共鸣,好多次的通讯集都已然蔚为壮观矣。 &&&&&&&& 就我所知道的别的读书会或文艺沙龙都没有这个传统,参加完活动好似一切就都结束了,顶多主讲人最后在网上贴出发言稿。而我们是鼓励大家每个参与者都来写,好让大家知道,读书交流不是一个娱乐活动,它就潜伏在我们的日常里,我们读书,我们交流分享,我们写通讯,这不正是会前、会中和会后这三个时间的自然分段么,也正好对应了培根的那句名言&阅读使人充实,讨论使人机智,写作使人准确&。 &&&&&&&&& 每期的读书会散了之后,我们并没有就与读书告别,我们还要写通讯,而每一篇通讯就好比我们在会上口头交流与心间回荡之后的频频回声,似余音绕梁。 要说写通讯的益处,简单说就是为了整理思绪,为了留下纪念,为了练笔。&&&&&&& 或许有人会想,我们写了也没多少人看啊。我们人人和豆瓣小站的关注者也不多,关注者中会点进去看通讯的人也不是很多,其中认真看的就又更少了。 &&&&&&&& 关于这个,我是这么想的,我们写通讯不是为了名和利,既没有稿酬,也没有荣誉,我们只是以一分淡泊的心写给自己和朋友看的,如此而已。另外,也请大家记住:无论我们做什么事,哪怕没有一个读者、听者、观众,上帝从不缺席,他与我们同在,时刻都在关注着我们&&所以我们都要认真地去做这些事情。
&&&&&& 二、握手和鼓掌 &&&&&&&& 记得第一次参加读书会是在欧颂咖啡馆,彭毅主持的,我和他也是第一次碰面,他一见到我,就伸手与我握手,我遂握之。当然这也是一种礼貌,而我却是个率性的人,对于这正儿八紧的握手,感到有点严肃与正式了,有点像谈生意的礼仪。在我看来,读书会不同于商业洽谈,大家聚到一起是因为我们是同好之人,是来谈兴趣与爱好,或者说得俗一点&&是来谈人生的,握手这种庄严的礼法,就免了吧,于是我们以后迎来了新朋友,我也没有再去握手,还希望大家不要以此为失礼,我也是希望大家不要拘谨,尽可能地随性一些。 &&&&&&&& 鼓掌也是一个礼节,在一般的沙龙里,每个人发言后大家都会鼓掌。鼓掌一般是对好的发言或分享给予的一份赞扬,但是若是遇到不是顶好的发言究竟要不要鼓掌呢?鼓掌吧,流于形式,不鼓掌吧,发言者心里又会有些许失落。所以,我们采取的方式是,不管很好与不很好,都不鼓掌。心中明白即可,对吧。 &&&&&&&& 也许,我们就是这么一个奇葩的或是诗意的群体,没有握手与鼓掌,只有默契与争鸣。
活动时间:( 星期天)13:30-18:00
活动地点:南京 鼓楼区 上海路82-1号1-2楼 3 Coffee (近南京大学)
乘车路线:坐地铁至&珠江路&1号出口出,沿广州路步行可到。如乘坐公交请自行查好至&五台山北站&的公交线路。南园读书会,是南京高校大学生和毕业生读书交流的园地,是南京读书青年的据点。
我们有...&
活动时间:( 星期天)13:30-18:00
活动地点:南京 鼓楼区 上海路82-1号1-2楼 3 Coffee (近南京大学)
乘车路线:坐地铁至&珠江路&1号出口出,沿广州路步行可到。如乘坐公交请自行查好至&五台山北站&的公交线路。&南园读书会,是南京高校大学生和毕业生读书交流的园地,是南京读书青年的据点。
我们有志于把散落在南京各个角落里爱读书的青年牵至一处,结为一社,交流读书体会,张扬内心世界,以书会友,以友辅仁。
如今周遭的世界越来越喧嚣,如果你也有着一颗勇于宁静的心,那么欢迎来到&南园&。带上一本你喜欢的书,来加入我们的圈子吧,到时我们轮流陈述自己的书和所读的感悟,大家再穿插着交流讨论,如此度过一个愉快的下午,岂不是自有一份惬意与悠然&&
本期预定的书籍有:
1、[中]黄亚生《有中国特色的资本主义》
2、[中]董启章《天工开物,栩栩如真》
3、[中]孟晖《贵妃的红汗》
4、[中]龙应台《野火集》
5、[奥]茨威格《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
此外,新参加的朋友可自行带书过来分享。 在这里,你会遇见那些挺好的书,你会遇见那些挺可爱的人,很可能你还会遇见一个更好的自己&&
联系人许同学:。想参加的朋友最好能提前来个短信告知一下,如有书目分享请一并附上。PS:南园读书会已入驻豆瓣小站,感兴趣的朋友请关注
日下午 青岛路半坡村咖啡厅马丹丹(主持)、徐悠、张雪莉、吴铭辉、徐异泽、许明阳、郭杨、郭杨朋友、彭毅、王明睿(新人)、雷宇光(晚饭)、周琰(晚饭)1、中国当代诗歌赏析2、《万物有灵且美》3、论语拾遗4、《有中国特色的资本主义》
南园读书会已入驻豆瓣,敬请关注:/215995/
日下午 青岛路半坡村咖啡厅马丹丹(主持)、徐悠、张雪莉、吴铭辉、徐异泽、许明阳、郭杨、郭杨朋友、彭毅、王明睿(新人)、雷宇光(晚饭)、周琰(晚饭)1、中国当代诗歌赏析2、《万物有灵且美》3、论语拾遗4、《有中国特色的资本主义》
南园读书会已入驻豆瓣,敬请关注:
--------------------------------------------------------
吴铭辉:诗的样子
因为你就像诗一样我之所以如此地说因为我也不知道诗是什么样子,总之是很美很美的吧
你说诗就是倩影,诗也是英姿我说诗就是小桥流水,诗又是长河落日
我喜欢与你一起,就是因为你像诗一样也许,我只是喜欢诗而已神情如诗一样,心如诗一样, 而不是喜欢你
随处可见一首,你要一个字一个字地念了出来那一首优美的诗,或是又一首绝望的诗
可是诗再动听呀,我也只是盯着你淡淡的唇等到你都读完了,我还是死死地在盯着,盯着
黑板上,粉笔留下的两行绝句,我迟迟不忍擦去你说,就算我要擦去,你也不许
你告诉我,告诉我诗是什么颜色的告诉我诗是什么味道的还要告诉我诗是什么形状的
它总会惆怅吧,它也会焦虑吧,就像我它总会得意吧,它也会悠扬吧,就像你
花开如诗,风如诗,萧萧瑟瑟山崩如诗,水如诗,清扬相濯
诗是秋夜里似远似近的低低抽泣,诗还是月影投射下的浅浅痕迹诗是睁开眼用力看也看不穿的沙哑与黑暗,诗是张开口使劲说也说不出的黑暗与沙哑
它从来就没有写在纸上,它从来就没有词句,没有景与情,没有格律和韵律它会逗留在我的笔尖,逗留在你的额头然后,然后就不见了
诗的样子,诗人写不出你的样子,我看得到
外:我一般都这样向别人推荐一部电影当我准备向一个人推荐一部电影时,我不会介绍说这部电影讲了什么,我只会说:&这部电影好看呐&&好看得不得了&&实在是好看&&我从来没看过这么好看的电影&&我保证你也从来没看过这么好看的电影&&我还保证你看了这部电影之后,就会觉得其余的电影都不算电影了&&如果这个世界上只能保存一部电影的话,就是它了&&我真的没想到电影能拍得那么好&&这么好的电影是怎么拍得出来的呢&&这个世界上的人分两类,一类是没有看过这部电影的,一类是看过这部电影的&&唉,我也不知道该怎么形容了,就是好得不能再好的,好得出神入化,好得东倒西歪,好得南水北调,好得惊天地泣鬼神,好得山无棱天地合,好得不教胡马度阴山&&总之就是好,一个字是好,两个字是顶好,三个字是绝对好,四个字是非常之好,五个字是不能再好了,六个字是要多好有多好,七个字是好上加好超级好&&& 马丹丹的开场白是惠特曼的一段诗,也正好对应这次的一个话题:诗。诗句被一部电影引用过,那部电影即是《死亡诗社》,很值得看。你若问我这部电影讲了什么,好在哪里?我会说,我只会说:&这部电影好看呐&&好看得不得了&&&
------------------------------------
马丹丹:诗与梦
  (1)惆怅而甜蜜的梦  至今依然记得读高中的时候,从宿舍区到教学区隔着一条马路,马路下面有条约二十米的地下通道,聚集着文具店、小饭馆和一家书店,每天从地下宫殿的这头穿到那头,是我们单调紧张的学习生活的小小放松。这家书店不大,只有二十几平米的样子,书架上满满当当的摆满了书。除了辅导教材外,还有一些青春文学、杂志画报和经典读物,这就是我们获取课外书的唯一的来源了。我购买的第一本诗集以及高中早期看的小说都是源自于这里,所以对其印象非常之深刻。  有一次进去无意中看到席慕容的一首散文诗《无怨的青春》,读到第一句:在年轻的时候,如果你爱上了一个人,请你,请你一定要温柔地对待他......。霎时一种温柔的少女情怀弥漫开来,心中满是羞赧与喜悦。美丽的诗和美丽的梦一样是可遇不可求的,有时短短的一首诗,可以使人冥想一个下午。我买下这本书,然后在每个夜晚临睡前,都会偷偷的压低了声音念上几首,感受着甜蜜和惆怅的气息。这是诗人自己拟设的一个世界,没有狂风暴雨、也没有酷夏寒冬,就像她插画里飘扬的发丝、和柔的女体,和那不尽的细密的细点仿佛不尽的心意。女子所独有的含蓄、婉约、温柔的气质从她的诗里自然地流露出来。这是一幅流动的画面,月光静静的洒在铺着一层薄薄的水的路面上,泛着光,静谧而安宁、带着淡淡的忧伤。诗人心中的青春一直是无怨的,如山岗上的那轮明月一样,朗润、清明,了无遗憾。然而这样的青春当如何如何获得呢,尤其是当人在彼时已经怨了,爱之上已然有了瑕疵,如何能复无暇呢?与此,我们并非无路可寻,而正可以经由岁月的省思、觉悟,而重证当时本有的纯洁晶莹。本来,往事都是纯净的,而所有的瑕疵只是人莫须有的妄加,只要人把这妄加的障翳清除了,那本来的纯洁便而重现,成为一种无暇的美丽。诗歌就是那清除障翳的凭借。  诗歌可抒情可言志可思辨,但就情爱的抒情诗歌中,我认为席慕容是继徐志摩之后做得最好的,她写青春、写爱,沉浸在年轻的激动里,只因为相信三百诗篇,反复述说的,也就是年少时没能说出的那一个字。  你殷勤款待因为你是富豪/有着许许多多山中的故事/拂晓的星星、林火、传奇的梅花鹿/你说着,说着/却留神着不对我说那一个字。  席慕容的诗歌是一个太美妙的梦,在梦里,一切都可以重新开始,一切都可以慢慢解释,心里还能感觉到所有被浪费了的时光都能重回时的狂喜和感激,在这样的梦里,胸怀中满溢着的是幸福,在这样的梦里,没有人愿意醒来。  (2)痛苦而孤独的梦  然而,还有一种梦是无法触碰的,是用痛苦的泪凝练成,悬挂在监牢之上的,灿烂彩虹。  徐异泽在给我们讲述当代诗歌时,将海子和顾城放在一起,缘于他们都是稚气、温柔又孤独、绝望的孩子。就我所了解的海子来说,我认为这种概括和表达是非常精准的。两人最后的结局令人叹息,一个像他诗歌中所描写的那样自毁于两条笔直的没有尽头的天梯上,一个在国外杀妻后又自杀。如果读顾城的诗歌尚能感受到一些希望和柔情,而海子的诗则是无边的孤独和彻底的绝望。海子是霸王别姬里的程蝶衣,&不疯魔,不成活&,人与诗、诗与梦交织在一起,难以辨认出哪一个是真实或是虚构。他是一个悲观的理想主义者,将自己隔离在现实之外,对于世界,永远是一个陌生人,畏惧黑暗,却用身体挡住了那唯一的一盏灯。海子在《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中写到:&喂马、劈柴、周游世界、关心粮食和蔬菜、与每一个亲人通信&,他心中自然有这样的盼望,盼望和正常人一样生活,可最后难以做到,一番想象之后重回到自己狭小孤独的世界里,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海子用诗歌营造了另一个世界,一个永远憧憬着却无法企及的天堂。麦地、草原、太阳、泥土、村庄、野花、是他诗歌中常用的意象,这些意象是辽远而空旷的,象征着生命的起始和死亡。读海子的诗歌,是一声沉重的叹息,是直击灵魂的孤独、或者还夹杂着一丝怜惜。在&只身打马过草原&、&草原尽头我两手空空、悲痛时握不住一滴泪&、&当我痛苦地站在你的面前 ,你不能说我一无所有,你不能说我两手空空&这样的诗句里,面对这样一位以梦为马的诗人,人们的灵魂怎能不被他激荡。  有的诗人的诗歌像一场梦境,还有些诗人的人生就如同一场梦,像叶燮《原诗》所言,&可言之理,人人能言之,又安在诗人之言之;可徵之事,人人能述之,又安在诗人之述之!必有不可言之理,不可述之事,遇之于默会意象之表,而理与事无不灿然于前者也。&所以诗人的工作就像做梦,带有天然的幻想色彩,只有这样才能化腐朽为神奇,言平常人、平常话所不可言之理与事。只是有些诗人的梦做得太真,已经无法抽离了。  我喜欢这甜蜜而惆怅的诗与梦,也喜欢这痛苦而孤独的诗与梦。因为,诗歌、是滤除忧伤痛苦而锻炼永恒的凭借,也是我们生存的原因。    附:吴铭辉前段时间提出将南园的事务交于雷老大和我一起打理,我知道,一个组织背后总需要找一个好的管家,来做一些可能琐碎的事情,一些需要耐心的事情。前期吴铭辉做的是极好的,我自当尽力。但自感时间和能力有限,我能做的,可能多是一些琐碎的小事,而对于书会的发展和一些建设性的问题自然是需要大家来集思广益的,轮流做主持人的制度应该也是期望每个人把自己作为这里的主人,为了书会的发展多想些,多做些。我们这样一群人,因为对阅读的诉求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而走在一起,每个人从书会中获得一些有益于成长的养料,对自身的处境有更多的思考,能解决生活里的些许困惑,或是获得些简单的快乐都算是书会存在的意义了。书会现在这样已经很好了,但是大家如果有什么想法,无论成熟与否,都可提出来一起探讨,在以后的通讯录里,可多写些关于书会建设方面的文章。  每一期主持人需要做的事情吴铭辉曾在南园论坛里贴出来过,这里强调两点:  ①会前的短信通知:我们读书会的活动现在是每三周一次。一般在周六或周日的下午2:00-6:00,会后没事的朋友会一起聚餐。当期主持人需提前一个星期短信通知各位会友活动时间、地点,同时请大家回复要分享的书目。将分享内容集齐后发给我(最好在活动当周的周一,这样传至豆瓣后容易被更多的人关注到),我再上传至豆瓣小站上。  ②主持人准备一段开场白,可以是一首诗、一个小故事、一段有哲思的话等等,这个我们上个学期就提出来过,但一直没有落实下来。以后要开始执行了哦,算是给主持人的一个小小任务。  此外,吴铭辉说我们这次是第25期,通讯汇总了共计21万字,再等个四五年,等到办了100期了,我们就从中择优编辑,出书,留作纪念。所以,大家要好好写通讯啊。读书使人充实,讨论使人机智,写作使人准确。阅读、讨论、写作这三者希望大家都能重视。
---------------------------------
张雪利:读出它的灵与美
  (一)万物有灵且美  我是如何知道这本书的?细细追寻记忆,竟无从寻找,唯一记得的是,很多年前在博客上看到一个留学生的个人简介就是这6个字,而这个留学生后来不仅成为了旅行作家,还是一位或许不太出名的插画师和建筑师。  到底是怎样的一个故事,打动了这样一个对于&美&有着超高审美要求的人的内心呢,以至于她对自己的描述就是&万物有灵且美&?  读了无数的鸿篇巨制,我还是要说,这一本是经典之中的经典,更是经典之中的小清新,出自一名乡村兽医之手,而书中的每一个质朴细节无不闪烁着作者对生命的爱与尊重,没有人可以在接触到这本书以后不爱上这些可爱的动物以及他们的主人,也没有人可以在读完这一本之后,不立马去书店把吉米亨利的整个&万物&系列抱回家。  这个世界,从不缺少美,唯一欠缺的是一双发现美的眼睛,一颗理解美的内心。  而这本书,会告诉我们,如何去发现美,如何去爱上生活。    (二)诗意的心  我想,在每一个人的生命中,都有那么一两首挚爱的诗。不同的阶段,不同的年纪,不同的经历,自然也会有不同的品味。  很小的时候,语文老师教我们读《乡愁》,那时候,我并不懂,如此简单的笔触为何会让我的双眼饱含热泪?  少年的我,迷恋舒婷的《致橡树》,我爱她笔下的木棉,爱她柔情中的坚持,这就是爱,&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也爱你坚持的位置,脚下的土地。&  再后来,我读北岛,会上徐异泽分享的几首我并不熟识,最爱的是他那句&那时我们有梦, 关于文学,关于爱情,关于穿越世界的旅行。 如今我们深夜饮酒,杯子碰到一起,那是梦碎的声音。&  其实,我是爱读诗的,但是很奇怪,买了好多本,却没有一本是从头到尾读完的。后来才慢慢懂得,读诗也是讲究一个缘分的。这世上的好诗千千万万首,但是我们真正读到的或者喜欢到的却只是寥寥几首。  很多时候,也许诗本身就不需要我们去追根究底。往往,你越是去找寻它的深意,可能越是会云里雾里。而有些时候,恰恰只是知道了几个小小的段落,甚至只是几个词,你的心弦就会被拨动。比如木心,仅仅是开头的&记得早先年少时&,我便已然是欲语还休了,再配上那样的一个标题《从前慢》,就更是万语千言在心头了。
----------------------------------------  
徐悠:浅谈海派女性文学
  我一直不太懂得欣赏现代诗的美,但经周日徐异泽与马丹丹的分享,尤其当美丽的诗篇由他们舒缓读出时,真是改观了不少我对现代诗的印象。  而关于中国经济,虽然我是学经济的,但对中国经济也是雾里看花十分不明了,在经许明阳介绍前,我也真没意识到90年代初是个转折点。有时候还是要读读国外的书才能识得庐山真面目。很期待他的下一次对中国经济的继续分享。  吴铭辉分享的是《论语》,对于国学,我也不甚感兴趣。虽是圣人之书,仍难以真正领略其精髓。对于读书,我的范围不可谓不狭隘,我还是偏爱小说,且口味很挑剔,目前只喜爱以下几种:四大名著,外国现实主义文学,中国现代文学,当代都市小说。  这次本来是想要给大家分享海派女性文学的。但由于事前没有做好充分准备,实在不愿意和大家分享半成品,于是作罢。这次的通讯,我本想发表下我对现代诗、中国经济、论语的看法,然而岂敢班门弄斧,于是我还是讲讲海派女性文学吧。仍然是一个很粗略的轮廓,如果以后我有机会,会慢慢完善。  这里谈到的海派女性文学,是指自张爱玲起,由王安忆、陈丹燕发扬光大的上海女性小说。以都市生活为载体,以女性经历为主线,将上海城市特色与女性独特心理相结合的小说,为市民小说之一种。  张爱玲的海派小说以中短篇为主,代表作为《传奇》,自王安忆、陈丹燕起,长篇小说发扬光大,以《长恨歌》、《慢船去中国》为代表,其内容有传承之处,然风格各有特色。  在这些女作家笔下,故事的时代背景是不可忽略的,无论是战争的动乱,抑或文革的迫害,都成为故事中无法回避的一笔,也直接或间接地影响、改变了女主人公的命运。然而与男性作家注重描述时代洪流对民族、国家或者个人(但个人往往代表某个阶级)造成的巨大影响比,女作家并不在乎这时代大局所造成的翻天覆地的影响,主人公也并非哪个阶级或团体的代表者&&尽管在读者看来,无论是没落的旧贵族女儿也好,小市民出身的接受过良好教育的小家碧玉也好,多多少少带有一点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影子,不过,这种印象来源于她们的人物个性,而非真正地作为某个经济利益集团体代表的形象出现。这也是与女性在社会上的角色、地位密不可分的。男权社会的现实决定了反映女性生活的小说注定拥有不了恢弘的时代感,一切时代洪流反映在她们身上,也无非是恋爱、结婚、出门寻事、生儿育女过程中遭遇的种种变故,统称为命运,即使《慢船去中国》里有着一番雄心的简妮,曾有着一番雄心的范妮也不能幸免。  如战乱时期的上海姑娘葛薇龙(张爱玲《第一炉香》),她虽生在乱世,然而她的悲剧完全是由于虚荣加痴情造成的,由清清白白的姑娘被&逼&为&娼妓&。比如王琦瑶(王安忆《长恨歌》),文革对她来说似乎没有改变她的小情小调、生活习惯 ,只不过是逼死了她的一个追求者,让她下半辈子更加孤苦无依。比如范妮(陈丹燕《慢船去中国》),共产党的统治改变了她祖辈的命运使她背负了巨大的心理包袱,然而她的发疯,纯粹与她遇人不淑有关。她们只能成为她们自己,而时代给她们留下的烙印也是如此私人。  我们是应该感谢这些女作家们揭示了一个真相&&女人的命运往往取决于她所经历的男人,还是应该批判她们狭隘的视角勾勒出了一个不甚完整的画面?  几位作家笔下的故事,都围绕着以下几点&&对上海风光的描绘、女主人公的原生生活与新生生活之冲撞、曲折的人生经历、时代转折点。然而各有侧重。比如王安忆,她喜爱描绘上海风光里市井的一面,频繁出现的是弄堂、闺阁、鸽子。张爱玲喜爱描绘上海风光里都市的一面,频繁出现的是霓虹、商场、电车、茫茫街道。陈丹燕喜爱描绘上海风光里西化的一面,频繁出现的是西餐馆、圣诞节、英文、咖啡店。  这里就以《传奇》、《长恨歌》、《慢船去中国》举例吧。非常典型的,我们可以看到三位作家的描写景物时的侧重。其侧重,表现了上海这个大背景下,不同的事物对不同主人公的不同影响。  然而落实到人,都是表现其市井的一面,都是上海的普通的女孩子&&如果说不普通,是由于她们尤其的美貌与多情。张爱玲表现了没落贵族家的女孩子走向都市时,就业、择偶过程中经历的种种冲突;王安忆表现的是上海弄堂里的小家碧玉,不甘心平凡生活,一心想往上爬;而陈丹燕表现了上海的女孩子想留洋,遭遇的种种挫折,。  我没有读过海派文学的相关文学史及理论,也没有完整读过这三人的作品,我的观点肯定比较片面,但从代表作和语言风格来看,我就是这种感觉。而这三样,就很好的概括了海派女性小说的主题了,就是上海的新旧冲突、贫富冲突、中外冲突等对于女性的生活造成的巨大影响。  以上为粗略的轮廓。今后有待展开。  而吴铭辉曾经提到一点,说这些人物是否能在《红楼梦》里找到相关对应,有些姑娘想进大观园做丫鬟,有些丫鬟想往上爬,住进大观园的想进皇宫,想进皇宫的又惦记着家里,而妙玉,又可理解为没落贵族家的女孩子。我觉得他的观点很有意思,《红楼梦》是一本写尽女儿灵气与悲剧的大书,形形色色的女性都能有所对应吧。而人生也无非都是这样,爱在平淡无奇的生活中寻找刺激,爱在跌宕起伏的生活中追求安稳,所有的小说无非都是在写人生的复杂性和人心的不安宁,这一点上,尽管海派女性小说被有些人斥为鸡毛蒜皮、机关算尽、小家子气,却在表现细碎生活的丰富性、多样性上,保持着其无穷无尽的魅力。
日下午南师大随园校区彭文超(主持),雷宇光,吴铭辉,徐异泽,许明阳,马丹丹,周琰,刘小柳(新人)主题《论语》
南园读书会已入驻豆瓣,敬请关注:/215995/
彭文超:孔子的人生境界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
日下午南师大随园校区彭文超(主持),雷宇光,吴铭辉,徐异泽,许明阳,马丹丹,周琰,刘小柳(新人)主题《论语》
南园读书会已入驻豆瓣,敬请关注:
彭文超:孔子的人生境界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孔子的这一依据年龄段划分的人生境界,成为后来中国知识分子的典范。大家将自己与孔子对照,看自己已经达到了哪一层,越往上,越是欣喜。孔子的伟大,大概主要也在他的人生境界。  十有五而志于学,并不简单,难在这个&志&字。中国古语总说立志当早,但年幼时哪里能够明白自己要追求什么?这时候立下的长志,又怎能保证不是旁门左道?古人从小读圣贤书,倘若禀赋不适合子曰书云,那便要么读成呆子,要么半途而废。读进去的,还有可能最终成为假道学先生一类,真正从中体会到圣贤胸怀而立志于学问的人,当真如凤毛麟角。可立志对少年的确极为重要。人生本来短暂,倘若寻找自己的方向已经耗费了二十年甚至更久的时间,就太过可惜了。王国维人生三境,第一境:&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找准了自己的方向,路便在脚下。  三十而立,立的是事业,更是人格。倘若三十岁还在飘移不定,不能构建起由外到里足以自立的自己,恐怕孔子便要说&不知其可&了。由十五到三十,学问之道漫长而艰难。据钱穆《新解》所附孔子年表,三十岁时,孔子开始授徒设教,已经有弟子从游。孔子人格的基本架构已经形成,事业也已经起步,这是孔子人生的第二阶段。  人生极为复杂,许多事情都不像自己以为的那样简单,因而即便已经建构起自我,依然难免在种种乖谬吊诡面前心生困惑。倘若我们机械一点来看的话,圣贤如孔子,也花了十年的时间来消解种种困惑。四十不惑,不论在学问、道德还是政治主张上,他都已经屹立不倒,不再有任何的迟疑不决,不再有丝毫的踌躇不定。他已经成熟了,这也是一个人步入中年的理想状态。  五十而知天命,孔子的天命是什么?《孟子&万章上》曰:&莫之为而为者,天也;莫之致而至者,命也。&没有人叫他做,而他竟做了的,就是天意;没有人叫他来,而他竟来了的,就是命运。孔子一生志于播行仁政,初在本国不见用,五十五岁高龄开始周游列国,各国国君对他敬重有加,却不肯实行他的仁政主张。周游途中时有困顿,甚至被围攻,绝粮食,师徒失散,累累若丧家之犬。孔子没有退惧,因为他相信由他恢复周礼乃是天意。&天生德于予,桓魋其如予何?&&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但他的政治主张屡屡碰壁,他大概也知道这一生最大的理想无法实现了。可他依旧执着,因为他知道,这是他的命运。钱穆《新解》说:&何以当然者而竟不可通,何以不可通而仍属当然,其义难知。&分明施行仁政是顺天之意,却走不通,分明走不通却还是要走,最后只能叹一句&知我者其天乎&。这,大概是命运最大的吊诡吧。  耳顺,意思是说听到别人的言语,都能辨明其所以,不再因为别人的言语而或喜或怒。因言语而心有所动的人,多半只想到这言语对自己意味着什么。倘若像孔子这般一听别人言语就知道对方为什么说这些话,那么不论批评赞扬,都变得再寻常不过了。在孔子那儿,天命已经明了,径直走下去就是,因而于旁人的议论批评,就只当耳旁风一般。耳顺一境,年轻人最难登临,就像我,常常因别人的赞扬而沾沾自喜,又因别人的批评而垂头丧气。无奈,这只能诉诸年岁的增长,慢慢参悟了。  若说前面各个境界凡人尚且能够达到,那么这最后一境,就似乎只能属于&神&的境界了。&从心所欲,不逾矩&,多难啊,人类性善性恶尚不可知,原本保有动物性的一面却无疑义,倘若没有一整套由伦理规范搭建起来的秩序体系,这个世界可能便到处是率兽食人了。由今日世界的井然有序,足见人类理性的伟大。无可否认,这是道德、规范、法律的功劳。但孔子此时的&从心所欲&,所从者,乃是&心&,以一己之心而无论做什么都不会有所逾越。这就像天,&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天无所为,却好像无所不为,万物畅行不悖。孔子有所欲,却好像毫无所欲,从不逾矩。这里以天比孔子,当然不是孔子本意,儒家即便从&儒教&这个层面考虑,也绝没有人格神的概念,因而这只是孔门弟子及后人表达崇仰孔子的方式,就如子贡所言,&夫子之不可及也,犹天之不可阶而升也。&  孔子的人生至高境界,我辈常人恐怕只能望洋兴叹了。也好,正如太史公所言,&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有个伟大的人格在前,我们的人生坐标便清晰了许多,这大概已经很重要了吧。
雷宇光:《论语》四点谈
&&&&&&&&对于分享《论语》,我一直觉得自己不够资格,既不如吴侯认真,也没有文超的功力。前段时间吴侯分享给我的一条链接里,一名高中生写信给台湾的傅佩荣教授,讲 《论语》带给他的触动,讲自己对一些章节的感悟,情真意切,比我满足于一知半解的态度强太多,引用出自《论语》的一句话,真是&后生可畏&。昨天吴侯又发来短信,希望我能写一些对于&内圣外王&的看法,我也只能惭愧地回复说,我没怎么考虑过这四个字。这四个字代表了儒家的一种追求&&精神上要向圣人的境界看齐,行动上要锻炼自己的能力去为人类造福&& 这两件事,&何有于我哉&?学儒学,却没有认真考虑过要学到何种地步,说是浑噩也是可以的吧,所以写这篇通讯也正是我整理自己思路的一个契机。
&&&&&&&&1.为什么要读《论语》&&&&&&&&《论语》是儒学经典,所以这个问题等同于为什么要学儒学。我国古代读书人学了几千年的经典,到了如今不过被归到&国学&这一名词下,甚至都不是一个科目,只是中文系里的一小撮人才会去研究的小众的东西。斯文扫地如此,自然有其原因,按照我国古代的发展节奏,可能再过两千年,我们也还是用不了手机、坐不上飞机。那为什么还要学儒学呢?我的理解是,儒学可以帮助我们创建一个有更多善意的社会,可以帮助我们成为更美好的人。儒家的政治抱负,是推行仁政,而仁其实就是爱,所谓大同世界就是一个有爱的世界,人与人之间充满了善意。姑且不论从人性本质上来讲,这种抱负能否实现,但就算是只往这个方向迈一两步也是好的。儒学的各种主张,根本上都是为它的政治目的服务的,在儒家的逻辑里,要想实现他们的政治抱负,这个社会的中坚力量必须要是一类被称作&君子&的人,所以成为君子只是儒学里的一个要素,而不是终极目的,但这却是让我对儒学感兴趣的更重要的原因&&我的格局没那么大,我关心更多的还是个人的成长。儒,在我看来就是&人之所需&,人对物质的需要要满足,人对精神的需要更要满足,比如尊严,比如慰藉,比如鼓励。所以我理解的儒学,就是一门研究如何满足人们需要的学问&&要在物质上满足人们,所以需要更好地管理政府;要在精神上满足人们,所以需要守礼节。君子给人以尊严,让人如沐春风,而人也会回我以尊严。一个理想的社会,应该是每一个人都拥有尊严的社会。
&&&&&&&&2.《论语》都讲了些什么&&&&&&&&《论语》看似杂乱无章,好像很多人想要分门别类的打算也并没有实现,但孔子说&吾道一以贯之&,曾子则理解为&忠恕&二字。己欲立而立人为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为恕,这就是所谓的道德黄金律。乐嘉是研究性格的,认为每个人的所欲所不欲是不一样的,所以应该是&人欲立而立人,人所不欲勿施于人&,乐嘉称之为&钻石律&,人同此心心同此理的将心比心终究是粗糙了点儿。但孔子通权达变、因材施教的例子在《论语》里俯拾皆是,所以这忠恕二字理解成钻石律也差不多。这是孔子一以贯之的道,那在这个道上发展出来的术则包含很多了,有政治管理学、心理学、教育学、伦理学,还有中国现如今教育很缺乏的礼仪教学,不一而足。我简单说几点:&&&&&&&&(1)要好学。&&&&&&&&正所谓&人不学,不知道&,不论学的内容是什么,首先要好学。《论语》开篇第一句话就是&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后面也多有章句是在劝学的。孔子对自己最满意的地方,可能就是他的好学了&&&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又说&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好学,是一切学问的第一步。孔子如此好学,跟他十五岁就&志于学&应该是分不开的,所以学习之前一定要搞清楚自己为什么要去学。&&&&&&&&(2)学什么?&&&&&&&&已经志于学了,那么又该学什么呢?学而篇第六章的&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应该就是儒学的教学大纲了,清朝人李毓秀还以这句话为纲编写了《弟子规》,也就是那篇被吴侯笑称为我的圣书的文字。在大纲要求的这七件事中,又以孝弟为首&&&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人之本与?&儒家希望人人都能成为有爱的人,那这爱的第一步,就应该是对我们一出生就得到的父母之爱予以回馈,进而才能指望将这份爱扩散到社会里去。这样的想法我觉得很符合人之情感发展规律,只不过可能很多人就止于对父母亲人之爱了,没将这份爱发扬出去。六艺中除了&礼&,剩下的&乐射御书数&都应该是在学文那一层次的。学习应该渐次而行,&谁能出不由户&?&&&&&&&&(3)怎么学?&&&&&&&&知道学习的大纲了,那学习的时候又有什么需要注意的?我想至少有两点,一个是&敬&,一个是&为仁由己&。&&&&&&&&敬就是要严肃认真地对待,就是要&诚意正心&。&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敬排在第一位,《礼记》的第一句也是&毋不敬&。不光是学习,做任何事都要秉持着&敬&的态度。不过在这一点上我自己做得并不好,上天生了超脱的性格在我身上,也就夺走了我的一丝诚敬之意。&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为仁由己&的意思是能不能去做仁者应该做的事主要是看自己,我认为和存在主义的实践观很相似。&冉求曰:&非不悦子之道,力不足也。&子曰:&力不足者,中道而废。今女画。&&冉求对孔子说,不是我不认同您的道路,只是我能力不够无法实行啊,孔子的回答则是,能力不够的人,是走到一半才走不下去,而你现在是因为自己给自己设定了上限,不想再向前取得进步了。客观上的限制肯定是有,君不见孔子也没能实现他的理想抱负,但如果自己根本都没有去努力、去挣扎,那也就没有资格把原因都推到外界去。&力行近乎仁&,只有真正地行动起来,才能接近自己的目标。&&&&&&&&(4)怎么评判?&&&&&&&&就像学校里面会给同学布置作业来检查所学,我们又当如何来考察自己在儒学方面的学习情况呢?对于儒学来说,真正可以出师,可能要到圣人的地步才行,但要到达圣人的地步,何其难也,所以评价自己的学习,不是看我今天是不是已经达到圣人的标准了,而是看我这一天到底有多少进步。&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孔子是从有没有修炼自己的德行、有没有努力工作、听到道理有没有去实践以及自己身上不好的地方有没有改掉,这四个方面来考察自己的。曾子则是从&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这三方面来反省己身。时刻地考察、反省自己,然后&就有道而正焉&,是一个有志于儒学的人应有的态度。&学如不及,犹恐失之&,不要让&如斯夫&的&逝者&把自己甩开得太远。&&&&&&&&就讲这四点罢。
&&&&&&&&3. 两点困惑&&&&&&&&一是仁与义。仁是情,义是理,但是情与理难免会有冲突的时候,就像&自古忠孝两难全&,当情与理冲突的时候又该如何决断?中国的传统,虽然也有大义灭亲之说,但好像还是更讲究&情&的,而西方则是更讲究&理&。一位长辈说得也蛮好,在家则用情,在外则用理,于国则用法,情理法皆要有。&礼之用,和为贵&,&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不过这种中庸的做法实在对人的智慧有太高要求了,一刀切固然是简单,但却流于粗暴。&好学近乎知&,智慧才是最宝贵的东西。单讲情与单讲理都有弊端,但似乎讲理的弊端会更少一些。&&&&&&&&二是孝与个人意志。儒学里是不讲究个人意志的,而是讲究孝,讲究忠,一切依父母、国家的需要来行事,可我觉得能标志一个人存在的就是他的个人意志,若是个人意志得不到发挥,那么与机器有什么区别?所以对于凡是讲孝悌的句子我在接受上都是打了折扣的,可若刚开始学儒学在心中就打了这样的折扣,又如何能得深入?况且&孝悌也者,仁之本与&呢。运气好的话,可能并不需要在父母意志、国家意志与个人意志间做选择题,但若运气不好呢?还是需要智慧啊!
&&&&&&&&4. 一点警惕&&&&&&&&我对《论语》的解读还是比较通俗化的,因为对可操作性的追求要求我把那些章句都拉入到我的境界层次上来,但我的境界恐怕还是不够的,很多深意可能并不是以我目前的智慧和阅历所能理解到的。很多人对于像于丹、易中天这些在百家讲坛上以通俗形式向大众普及中国经典名著的人有非议,我对这些都没关注过,不知道是否也有这方面的原因。所以还要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才行,做到&学而时习之&,以至&温故而知新&。&&&&&&&&&&&&&&&&&&&&&&&&&&&&&&&&&&&&&&&&&&&&&&&&&&&&&&&&&&&&&&&&&&&&& &&雷宇光 于日上午
马丹丹:你不知道远方的天有多蓝
&&&&&&&&一、曲径通幽处&&&&&&&&南京师范大学的随园校区,我是第一次来。这第一次总是不那么顺利的,从珠江路地铁站下来,沿着广州路---青岛路---上海路---汉口西路,走得曲曲折折,等到了目的地,才惊然的发现,我这是绕了个&弓&字型,平白的多走了一半的路。&&&&&&&&印象里第一次听闻南师大是从高中的语文老师,吴老太太那里。她来江苏做完学习交流后,回去新疆特别用了一节课的时间向我们讲述路途中的所见所闻,谈到南师大时,吴老太太激动地说,这是她平生见过的最美丽的校园&&这样的校园才是真正的大学。那时的江苏对我这个从未出过疆的小丫头来说是那样的遥远,神奇。而这个最美丽的校园让我对大学萌生了莫名的憧憬和希望。至于后来为什么没有来南师大,我却是想不清了。&&&&&&&&我来南京读书后,大一那年就去了南师大的仙林校区和板仓街的校区,想看看吴老师口中的美丽大学,自然是非常失望。仙林校区很大,校园里有山有水,湖边杨柳依依,也很漂亮,但由于新建成的,有些空旷荒凉之感,建筑也都规规整整,丝毫没有吴老师所说的历史沧桑。板仓街校区除了校园的围墙有镂空雕刻的图像比较特别外,转了一圈没有观感。后来也就忘记这个事情了,直至读书会的活动开到了南师大的随园校区,我想,当年吴老师去过的校园应该就是这个了。&&&&&&&&这个校园也许不大,只是因着那高低不平的地势,加之建筑设计的巧妙,当真是移步换景,别有一番雅致。那湖边的石凳长廊,楼前的青草茵茵,如亭亭玉立的女子般静默温婉,在这里你只可与之轻声细语的谈,声音稍高一些都怕打扰侵犯了她。那些穿越百年的老树和建筑,如一位慈善的老者布满了沧桑轮回的沟壑,吸引了多少意气风发的少年和博学专长的教育家。于孔子像旁、杏坛树下,这样一个幽静的校园里讲论语,真是应景和情,美事一件。
&&&&&&&&二、论语&&&&&&&&几位同学参考不同版本的译注对论语里的一些篇章做了很细致的解读,有时一句话给出了多种不同的释义,可见他们之前做了大量的工作。加上不时穿插有自己的感悟,所以虽是逐字逐句的解读,听起来也不觉得枯燥。就他们的解释来说,我感觉论语可以看做是教育人们如何修身的书。&&&&&&&&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大学》里的八目,前四目可以看做是修内,即对心灵的修炼,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修外,即与外部环境修好,而修身是连接修内和修外的桥梁。在外与环境修好的人仅能获得一时一地的快乐,在内与心灵修好的人则能获得永久的满足。彭文超给大家的问题:儒家最为看重的是修身或是平天下,这的确是值得探讨的。平天下是知识分子的修身的终极价值,或是他们的理想和愿景。而修身是根本,没有修身,就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即使天赋王权,出生在帝王之家,也是要给赶下台的,而平常人家的孩子只有靠修身,才能与外修好,进一步的实现平天下的抱负。所以,无论是从客观条件制约也好,还是知识分子的孤芳自赏也好,修身都是前提。论语就在讲如何修身,孝敬父母不仅是尽赡养义务,还要多给予他们精神关怀;结交朋友要诚实真挚;做学问要谦逊,以朋为师,见贤思齐,必要时还要当仁不让。重要的是在生活中要自省,这是修身的方法,经常问问自己,有哪些是自己做到了的,哪些没有做好?知道这些,并做到这些,才能成为一个止于至善的人,一位君子。孔子所讲的,都是人之为人的道理,有些固然懂得,但与他人讲时,总觉底气不足,这大概是思而不学的缘故。这次最大的收获除了因各位的讲解对论语有了个总体的认识外,就是有了本论语书,因为若不是读书会的缘故,平日里自个应该是想不到去买论语的。
&&&&&&&&三、你不知道远方的天有多蓝&&&&&&&&美景不仅在书里,在心中,也在远方,在路上。&&&&&&&&于一室中听山水鸟语,见世故人情,闻天下大事,自是有怡然自得,自娱自乐的快乐。在&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这样好的词句里也能体会得到离愁别绪,甚至有说置身其境也未必有这样的心灵体验者。这或许是有的,但是我想那样的景色,那样的感悟终究是别人的,情景尚不能复原,何况情景下蕴含的心情。没有一位作家对苦难的描写能超出当事人的表述,能带给听众更深的心灵震撼。也许这位当事人不善言表,但苦难在他脸上留下的印记,他讲话的语气和神态,无不令人动容。所以说,若非亲身经历,人们是难以从他人的转述里复原场景和心情的。读者要发现自己的心情,只有在真实的感悟中去体会,在自己的生活经验中去发现。&&&&&&&&再说,一个人久居于人群中,他内心里不可能涌出些欲望,不可能不思考他在人群里的角色、位置、分量和份额。如果我们老老实实的审视自己的灵魂,会发现置身久居之所时,灵魂的透明度较低,纷繁杂乱的思绪较多,征服的冲动较高。在人群密度高的地方,多是小聪明,绝少大智慧,即使有些道理,也多是死抠学问,从他人那里断章取义,摘取而来。真正的智慧与情感需要一种空旷、一种虚静,去与天地对话,与万物对话,与永恒对话。孔子独对大河发出&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的时光流逝之感;海子在去德令哈的列车上写出&姐姐,今夜我不想念人类,我只想你&的温情思念。&&&&&&&&暑假里在家乘汽车行走在云端的感觉令我至今难忘,公路像一条玉带盘绕在山上,到山顶时已是海拔两千多米的地方,白云漂浮在窗外,伸手出去触摸时却是什么都没有,只感到一阵沁心的湿润冰凉,阳光照在雪山上,能清楚的看到光线的形状,心霎时像一泓明镜的湖水,伤怀难过的心情渐渐沉静了下来。天空那清澈无边的蓝,把那些曾住在心中褶皱的情感抚摸地平平展展的,似乎把人的每一缕思绪都变得纯粹而辽远了。&&&&&&&&若非身临其境,你想象不到远方的天有多蓝;若非远离,你也难以体会得到久居之地的美好。
周琰:读书随笔(24期)
&&&&&&&&日,南园读书会第24期,地点选在了南京师范大学随园校区。南师大,是一所存有浓郁文化积淀的高校,随园校区更是中国最美十大校园之一。校园中,一尊孔子雕像格外让人记忆深刻,也正好与本期的主题&&《论语》相吻合,可见书会组织者和主持人的良苦用心。
&&&&&&&&为何要学&孔&?&&&&&&&&儒家思想,在创立之后的几千年里,依然被大家所推崇,这是为何?汉武帝为何要采用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呢?1988年,75位诺贝尔得主在巴黎聚会,发表了宣言,宣言中说道:&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就要从2500年前孔子那里去汲取智慧。&傲慢、自信的西方人怎么也会重新审视,在东方寻找人类未来发展的良策呢?儒家思想,缘何存活千年?思想流传于世,并经过千年的考验,想必并非歪理。&孔&之道,中庸之道,自省修身之道,君子仁者之道。
&&&&&&&&应试教育与&孔之道&&&&&&&&&孔子,是一位大思想家,也是一位大教育家,相传弟子三千,贤弟子七十二人,在春秋战国之后,深受儒家思想影响的君主、大夫、县令、百姓数不胜数。现如今的社会里,也有许多人办起了&私塾&,也在教孩子儒家学说。但我们看到的更多的寒窗苦读,反复练习的还是考题,面对的还是一张又一张考卷。最近,有部电影叫《青春派》,本以为是哪位下三滥的导演和编剧,糊弄几个偶像派,凑合成一部青春靓丽的&小时代&,其实不然,借着&致青春&恰好打了个擦边球,旗帜鲜明地反讽中国应试教育的悲哀。相信很多人会大骂&高考&,可我们想想,多数人的命运不正是因&高考&而改变的么?会有不公平,但考虑过没有:我们还会有别的更好的办法了么?2500年前,孔子是怎么教书育人的呢?例: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当今课堂又是怎样的一番情景呢?如若让孔子出题,去考量学生能否去北大清华,哪位能去复旦同济,恐怕要难为他老人家了。现在的教育问题真的难以解决么?
&&&&&&&&应试教育错了?&&&&&&&&陈先生是中国的语言学家、历史学家,当年在清华任教的时候,应系主任邀请,让陈先生出清华入学国文考试题,除了一篇作文之外,陈先生专门出了&对对子&的题目,上联&孙行者&着实让人眼前一亮,陈先生拟定的此题答案&&王引之、祖冲之。可就是有一位学生对出了&胡适之&的下联,&胡适&可是当时的年轻人心中的&偶像&,学生给出的答案出乎了陈先生的意料。&&&&&&&&中国还有一位教育家,考量学生的学习成绩,是考试的时候让学生自己出题,就学生问问题的水平给出成绩。这也不为一个检验成果的好方法。应试固然重要,可比应试重要的又是什么?是学生能够自发地去学习,去探索未知,并拥有一个端正的学习态度。
&&&&&&&&众所周知,当今我们的国家正走在十字路口,到了一个不得不改革的时候,中国的教育该如何改?怎么改?从哪里改?或许,我们该静一静,想一想,从孔子及前人那里总结点什么了吧,不是么?
吴铭辉:补充的话
&&&&&&&&提议了好久,终于有了一期主题读书会,是《论语》。基本上每人都带来了一本《论语》,最后摊开来一瞧,竟有九个版本之多。&&&&&&&&我想补充说的是,如果觉得《论语》确是有其道理、合你口味,那么《论语》是要常读的,可以&学而时习之&,既可学,又可做。而不是听读书会中朋友聚在一块谈说了一个下午,自己也觉得孔子说得挺好、他们解说得也挺对,好像这本书我也算读过了,然后就扔在书桌一边,或是束在书架一角,时而注目之、抚摸之,却不再去翻开&&是吾忧也。读书会上的讨论也是引起大家的一番关注与兴趣,自己平时应多读、多思、多为;若是他日读到不明之处,一来可以借鉴其它版本的解读对比理解,二来以后带到读书会与大家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如果想学习文言文,《论语》也是一本很好的读物,每章的篇幅都不长,且多见名句,易学易用,寥寥数语都启人思量。&&&&&&&&古来士人读了两千年了,《论语》也早就融入了我们的文化血统之中。此书之功,惟在修身、立人。&&&&&&&&时间有限,我的部分还没来得及讲述,我准备下次读书会上留出一点时间,我接着彭文超、雷老大之后做个&论语拾遗&,把我读论语的收获之处与大家小小交流一番。
&&&&&&&&《论语》之外,不知还有哪本书也能引起读书会中诸君的普遍喜爱,很期待以后再来一次&共读&。
地点:南京理工大学
参与人:雷宇光、吴铭辉、彭文超、郭杨、王诗露、文安、丁玲兰、蔡金霞、杨雅欣、马双双、马丹丹
分享书目:马丹丹《毛姆读书随笔》小说阅读
文安《永不止步》 宗教信仰
雷宇光《正能量》心理学表现原理
雷宇光:读书会C组第13次活动感想
地点:南京理工大学
参与人:雷宇光、吴铭辉、彭文超、郭杨、王诗露、文安、丁玲兰、蔡金霞、杨雅欣、马双双、马丹丹
分享书目:马丹丹《毛姆读书随笔》小说阅读
文安《永不止步》宗教信仰
雷宇光《正能量》心理学表现原理
雷宇光:读书会组第次活动感想
骑过起伏的地势,我是骑车到的南理工。到时诸君正围坐在花旁树下,丁玲兰和杨雅欣是新面孔。大家纷纷起立,名曰站起来休息一下。我骑了半天车,于是躺下去休息了一会儿。
我又错过了第一本书的分享,还是丹丹的。
之前的记忆有误,以为文安兄也去了北京。文安兄第二个分享了力克胡哲的《永不止步》,我这才知道竟然有人生下来便没有四肢,这是何等地不幸。但他走的路也许比大部分我们这些健全人走过的都要长。他已经环游了世界,而我们很多人还在原地踏步。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天赋,而这样一位无手无脚的人,我想他的天赋之一就是可以轻易地鼓舞到每个人。他无手无脚,却走出了自己的天地;我们有手有脚,却束缚住了自己。不怨天,不尤人,这便是命。不要去为那失去的九千种可能惋惜,要把握好我们还能去把握的那一千种。
然后才知道文安兄是基督徒。我想很多基督徒都面临着不被理解和接受的困境,这也是命,选择了某一条路,便要做好面对那条路上所有坎坷的准备。宗教是一套有信仰的世界观。宗教是一种信仰,而信仰未必是宗教。我现在还没建立起信仰这种很坚定的信念,涉世未深,浑浑噩噩。在未经历印证之前,一切观点都是苍白的。
《正能量》这本书我很推荐,因为它印证了我之前的一些想法,我相信它里面讲的方法是实用的,尽管那未必是最终的解释。心理学中的能量,我认为可以理解为是一种操控人心理状态的心理能量,它可以推动心理状态的变化,也可以维持心理状态在某一层次上。正能量,顾名思义,是一种积极的、正面的心理能量。
整本书的核心思想是表现原理,一句话概括就是你想,就要表现得已经了,比如&你想快乐,就要表现得已经快乐了&、你想自信,就要表现得已经很自信了。发现表现原理很简单,我们只需要做一件很简单的事情微笑和皱眉。我们都知道,我们开心的时候会微笑,悲伤、忧郁、焦虑的时候会皱眉,但我们刻意去做一下这两个动作就会发现,它们也会反过来影响我们的心情微笑会让我们的心情变好,而皱眉会让我们的心情变糟。我把情绪、性格这些东西归结到潜意识当中,把表情、体态、言行归结到表现当中。已然共有的认识是,潜意识会影响我们的表现,而表现原理则告诉我们,表现也可以反过来影响我们的潜意识。这就提供了我们去改变潜意识的途径,即我们可以通过显意识去控制我们的表现,从而影响潜意识。我们也会有很多想要改变的表现,譬如减肥,因为潜意识的强大,所以对我们的显意识进行信息轰炸、告诉我们肥胖到底有多么多么不好,收效甚微,这时候我们就可以运用表现原理,在想要吃一块高热量的蛋糕时将它推远,这样我们就表现得好像很厌恶那块蛋糕,从而我们的潜意识会受到影响,真的觉得自己不是那么想吃那块蛋糕,从而我们便成功地抵制住了一次高热量的诱惑。所以如果想要改变自己,表现原理是个实用的工具,它是可操作的、很可能有效的。
这本书一共六章。第一章介绍了表现原理,第二章到第六章则介绍了表现原理在人际关系、对抗负面情绪、打造意志力、控制思维、改造性格等方面上的运用。运用的方法,我认为可以用因果倒置四个字来概括。当时几乎每一章都做了介绍,但现在却不想一一赘述了,一带而过吧。
晚上在喜湘会吃饭,最后杨雅欣的那个问题很好,她问运用表现原理是否太过功利、是否有点不择手段,如果被坏人利用岂不很糟糕,用表现原理的方式去争取爱情是否会显得很不纯洁。表现原理我也是刚接触,所以也只能回答到下面的地步: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难免会让人担心如果被坏人利用怎么办。世间难以找到只有利没有弊的选择,往往只能做到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害相权取其轻。我相信世间还是好人多的,还是有很多人需要用表现原理去改变他的生活的。至于是否太过功利以及不择手段,铭辉认为表现原理属于剑走偏锋,我则不知人间正道到底如何,那判断的标准到底是行之有效还是能让人自我陶醉的&正道而行&呢?有目标就是要实现,就是要去寻找实现的途径,叶公好龙是需要警惕的。如果这是功利的表现,那么功利这两个字我想需要去重新审视。至于爱情的纯洁是否会被影响,我想爱情首先必须要是一种感受,而那通过表现原理得到的感受,我想也许就是真实的。有了那种感受,接下来发展的关系才能称之为爱情,否则就像葛大叔说的,那是交情,不是爱情。但是爱情的纯洁又是如此的让人心驰神往,所以真的过不了心里的那一关的话,自己不用就是了,但是别人的爱情是不是真爱,这个真的是难以衡量。
饭后的提问游戏还有很多有趣的话题,我就不写了,不知道是否有人会想要记录下来。
吴铭辉:《我以后工作之余想做什么?》
最后杨同学问我的问题是:你以后工作之余会做什么?
我还没工作,只能说说我想做什么了,这里是我的回答,也正好说出我心里的话。
我一定要找一个时间较为宽裕的工作,不用加班或不用老是加班,这样我就能自由利用好我的晚间、周末及节假日了。其实所谓的利用好,也不是去做什么大事,只是去做对自己有提高、自身感受惬意的事。
我没有什么大的梦想,要行万里路,要环游世界;不过读书、交友我是很想的。这也于我大学里爱做的事差不多,读读书,写写字,上学时是在学校的图书馆、自习室和宿舍里,工作后是在家里,在公共图书馆里,或是咖啡馆里、茶社里,在书店、书屋或者朋友的家里。读自己喜爱的各样的书,要向深度和广度上不断加强和拓展,会选几类书和几个作者的书重点读,还有保留的几部大部头的世界名著有待我去攻读呢;另外也要练习写作。以后我的房子里其余的可马虎,但那一角书桌、我的读书写字处不得马虎!
依旧参加我们的读书会,那是必须的,那时的读书会很可能会到各人的家里去开办了,那又是一番喜乐。
在豆瓣上看看同城活动,感兴趣的就去参加。
还有就是听音乐,在家里听,在宁静的地方听。
看电影,不太爱去电影院看,就喜欢从网上下下来在电脑上看,要看经典的、有品位的电影,若是英语的,一定要中英双字幕的。我看电影是为了复仇,看我喜爱的电影是为了向我无能为力的生活复仇。读小说亦是。
宅在家里上网,但要控制上网时间。
还要打打球,学会游泳,以及习武,练好一二套拳法和剑术。
去市内风景优美的地方散步,或与朋友一起,玩赏烟霞,品触风物,如此如此。
用空余时间开辟第二职业,这个当然要是我的兴之所在,比如有关读书,有关教育,有关文艺,有关建立内心世界方面,这个可以与读书会的朋友们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神天兵化圣的样子i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