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缘安住的等持把持不住是什么意思思?

大家一起来读”普贤上师言教”~101
大家一起来读”普贤上师言教”~101
阿阇黎吉公这样说过:
“诚信业力因果为下根之正见;
证悟内外诸法现空、觉空双运为中根之正见;
证悟所见、能见、所证智慧三者无二无别则为上根之正见。
安住于一缘等持为下根之正修;
安住于四种双运等持为中根之正修;
无有能修、所修、感受三者并于无缘中安住,即为上根之正修。
取舍因果如护眼珠为下根之正行;
以诸法如梦如幻之境界而行持为中根之正行;
无有一切所行者为上根之正行。
我执、烦恼、分别念等日趋减少是上、中、下根三者之真实暖相。”
对于业力因果真实不虚的真理深信不疑,种什么因就会得什么果,丝毫不差,一定是自作自受,而且在时机成熟才有果报,这是普通根器者的正确见地;
能够真正的体验并了悟内在与外在的所有现象,皆是现空双运、觉空双运,也就是所有事物的显现都清清楚楚但却是缘起缘灭的空性,并无实质,不会恒久存在,认知到本觉自性是清澄空明的如来藏,能觉知诸法实相犹如梦幻泡影的空性,不会执为实有,是较高根器者的正确见地;
能够真正的证悟心性的本来面目,体验并了悟一切都是本觉自性如梦似幻的投射和展现,明空而灿然,那么,所证悟的见地、持有见地的证悟者、及证悟的智慧本身这三者是无二无别,都被视为没有任何本具真实自性的存在,这是最高根器者的正确见地。
将心维持在完全专注于它的对象,是普通根器者的正确修持;
将心安歇在现空(显现与空性)、觉空(觉知与空性)、乐空(大乐与空性)与明空(光明与空性)等四种双运结合的专注,是较高根器者的正确修持;
禅定于完全无分别念、平等、清净、无所求的境界之中,没有禅修的对象、没有禅修的修行者,也没有禅修的觉受,是最高根器者的正确修持。
对业力因果的取舍,哪些该做及哪些不该做,就如同保护自己脆弱的双眼般地谨慎,是普通根器者的正确行为;
所有的身语意等行动,秉持、明了一切事物都是如梦似幻的空性、无常,而能随缘、不执着,是较高根器者的正确行为;
达到远离了行为者、行为本身与行为的对象的境界,这一切都无本具真实自性的存在,全然无造作的”无行”
,是最高根器者的正确行为。
我执、烦恼、分别妄念逐渐减少,就是所有根器的修行者产生温热暖相的真实征象。)
无与伦比的塔波仁波切在其所著作的《圣道如意宝》中,也是与上述持有完全相同的观点。
因此,在听闻学习佛法的时候,我们就应该知道必须归纳精华要义。
如同全知的龙钦巴尊者所说:
“所知犹如空中星,所学知识无尽头,
今求法身精华义,必至无变之坚地。”
佛法学问有如夜空星辰般的广大浩瀚,我们能学习的课题则是无穷无尽,如今想要从中去证悟至高甚深的法身境界,一定要直接掌握最根本的精华要义,才能够达到原始本初法身永恒不变之坚固堡垒。)
然后,当我们思维佛法时,应该让自己的一切疑惑都能得到解决。
如同印度单巴桑吉尊者所说:
“寻求上师之教授时应如母鹞寻觅食物一般,闻法时应如野兽闻声一般,修行时应如哑人品味一般,思考时应如北方人剪羊毛一般,得果时应如云散日出一般。”
(大意: 向上师求法及求指导,要如同母鹰寻捕猎物般,紧紧盯住目标,一直跟随,绝不放弃;
听闻佛法教义,要如同糜鹿沉迷于琵琶乐音般,专注到完全查觉不到猎人靠近身旁的动静;
遵循法教如法修持,要如同哑巴品尝食物般,酸甜苦辣冷热全然自己明了,不必用言语表达;
反复思维教义,要如同牧羊人修剪羊毛般,一排一排依序修剪的平整干净,不跳过任何一个地方;
获得成就佛果,就如同拨云见日一样,剎那间光芒四射,天地就此一片光明。)
所以,闻、思、修佛法,三者应该要同时进行,不相脱离。
如同无与伦比的塔波仁波切说:
“闻思修行互不错乱、平衡均匀而进行,乃无误之要诀。”
(大意: 把佛法的闻、思、修完全融合在一起,三者互不错乱、且平衡均匀地同步进行,是正确无误的要诀。)
我们必须明确的是,如此闻思修的结果,应该是要使慈悲心和菩提心稳定,而且真正地逐渐增长,而我执与烦恼也是稳定,而且真正地逐步减少。
上述如何生起殊胜菩提心的引导,是一切佛法之精髓,也是一切圣道之精华要义,是不可或缺的教法,只要有了这教法,就已绝对足够,然而,缺少了这个教法,其他则皆无帮助。所以,我们不要仅仅只满足于文字表面的听闻与了解,只有似懂非懂而已,而是应该要从心底深处诚心诚意切实地付诸修行,这点十分重要。
虽发胜心然却未生起,
虽行六度然却具私欲,
我与如我暇逸众有情,
修成胜菩提心祈加持。
(大意: 我虽然口口声声说要生起菩提心,但是却连对轮回的出离心都还很薄弱,哪里算是生起了菩提心;
我虽然在修持六度波罗密的菩萨道,但是却还怀有自私自利及爱怨亲疏的分别念头。
至诚的向上师三宝祈请,加持我与和我一样没有急迫感、心胸狭窄的诸有情众生,祈愿我等皆能虔心修持,生起无上之殊胜菩提心。)
诸道之根本——发大乘殊胜菩提心之引导终.
已投稿到:[转载]索达吉堪布最新:普贤行愿品解释(六)
1.解释“我于一切诸有中,所修福智恒无尽,定慧方便及解脱,获诸无尽功德藏。”
2.对于“一尘中有尘数刹,一一刹有难思佛,一一佛处众会中,我见恒演菩提行”所描述的不可思议境界,你如何从理论上予以解释?
3.佛的语言具足那些特点?
4.为什么佛的语言比佛的色身更为重要?这对我们依止善知识有何启发?
5.以何途径才能趣入诸佛所说之法?为什么?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顶礼文殊智慧勇识!
    顶礼传承大恩上师!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丁十、获无尽功德藏愿:
我于一切诸有中,所修福智恒无尽,
定慧方便及解脱,获诸无尽功德藏。
   愿我在一切三有中受生时,所修的福德资粮与智慧资粮恒时无有穷尽,一缘安住的等持、了达万法真相的智慧、利益众生的方便、八解脱等功德无有穷尽,获得无有穷尽的功德藏。
   在受生轮回的过程中,我们不要像世间众生一样毫无实义地感受痛苦,应该精进积累福慧二种资粮。福德资粮是如来色身的因,智慧资粮是如来法身的因,为了获得具足二身的佛果,就要积累二种资粮。如果我们只修福德而不修智慧,或者只修智慧而不修福德,都是不圆满的。佛经中说:“修慧不修福,罗汉托空钵;修福不修慧,象身挂璎珞。”[
这里面有一个公案:往昔有兄弟二人出家,一人只修慧而不修福,后来他虽获得阿罗汉果位,可是化缘时却经常空钵而回,另一人只修福而不修慧,后来转生为皇宫中的大象,满身挂着璎珞。]所以大家应该福慧双修。
   对于功德,我们不要有满足感,如果要有满足感,就应该对有漏的财物满足。说得形象一点,我们在善法方面“胃口”要好,如果什么善法都不想做,说明自己“胃病”很严重。现在有些人是这样的:如果是造恶业,干这个事兴致勃勃,干那个事也非常开心,白天不吃饭、黑夜不睡觉都可以;如果是造善业,做这个事不愿意,做那个事也没兴趣,甚至听一两节课或者做几个小时善法就开始腰酸背痛,各种不适症状都出现了。这就是业力深重的表现。而前辈高僧大德则相反,他们就像《大宝积经》中说的那样,“如水不厌云,如海不厌水,智人亦如是,不厌善增长”,不管念经、修加行、修正行,只要能调伏自相续或者利益众生,任何事情都特别愿意做,而且始终不会感觉疲劳。
   这个偈颂中说:“定慧方便及解脱”,对于大乘行者来说,方便确实特别重要。首先,自己修行需要善巧方便,否则即便整天闭关,效果也不会好。其次,利益众生更需要善巧方便,否则很难利益众生。总之,菩萨的修行不能缺少善巧方便,大乘经论经常提到要具足善巧方便。
   如果没有详细考虑,有些人可能觉得善巧方便没什么,人人都应该具足。其实并非如此。有些人对世出世间法很精通,在弘法利生过程中遇到违缘时能立即拿出应对办法,当身心状况不好时不会苦苦等死,会想尽办法解决问题。而有些人则不具足善巧方便,在做事情过程中要么得罪这个,要么得罪那个,到哪里都让别人看不惯。前辈高僧大德不是这样的,他们在实修时会得罪一些世间人,但在利益众生时根本不会得罪人。所以,有些人还是要具足善巧方便,否则,即使你智慧敏锐,悲心强烈,自信心也不错,可是度化众生时不一定顺利、成功。
   大家都会念《普贤行愿品》,但不知道你们有没有想过它的意义?今后,大家除了要念《普贤行愿品》,还要多思维其意义。《普贤行愿品》中有很多高深的境界,虽然现在我们无法真实行持,但是可以缘它们发愿。比如,对于此处提到的智慧、福德、禅定、方便、解脱,凡夫人虽然都不具足,但只要自己发愿,以三宝的加持力、自己的发心力、法性谛实力,将来一定会现前这些功德。
   丁十一(趣入种种法门愿)分七:一、趣入佛刹愿;二、趣入佛语愿;三、趣入佛法愿;四、一念入于诸劫愿;五、见佛入佛境界愿;六、入净刹愿;七、承事未来诸佛愿;
   从这个科判开始,主要宣讲修行圣者地的发愿。《入中论》云:“由普贤愿善回向,安住极喜此名初。”按《入中论》的说法,只有获得一地菩萨果位以后,才能以普贤行愿善加回向。凡夫人只会念《普贤行愿品》,不会用它真实作回向。比如,对于“一尘中有尘数刹”,我们现在根本不知道是什么境界,只有获得一地菩萨果位时才会恍然大悟:噢,以前我天天念诵这句偈文,原来它是这个意思!
   戊一、趣入佛刹愿:
一尘中有尘数刹,一一刹有难思佛,
一一佛处众会中,我见恒演菩提行。
   在一个微尘中有一切世界微尘数的佛刹,每一个刹土中有难以思议的佛,每一尊佛在无量眷属众会中恒常宣说菩提行,愿我现见此境界。
   对于凡夫人来说,很难想象在一个微尘中有无数刹土,不要说这种境界,连在一个山沟中有无数刹土都很难想象。但如果我们证悟了空性,就会知道:既然微尘是无实有的,世界也是无实有的,一个微尘中当然可以容纳无量世界。《楞严经》中说:“一为无量,无量为一。小中现大,大中现小。于一毛端,现宝王剎。坐微尘里,转大&。”正因为万法无有实质,所以这些看似矛盾的现象都可以实现。相反,如果万法真实存在,那么大就是大,小就是小,大不可能现于小中,小中不可能现大,就不可能有“一尘中有尘数刹”的情况了。
   《米拉日巴尊者传》记载,米拉日巴尊者的弟子惹琼巴曾经去印度求学,他在印度学到了很多显密的窍诀。惹琼巴学成回藏后,米拉日巴去迎接他。师徒二人见面时,米拉日巴对惹琼巴态度很一般。惹琼巴有点不高兴,他想:如果换了另一位上师,我此番从印度归来,一定会对我作盛大的迎接和款待。但我这位上师自己的衣着和享用一向都是最起码的,他自己都这样褛衣敝食,哪里还谈得到款待我呢?我从印度学了这么多密乘大法,不应再以苦行方式来修习菩提道了,应该以享受欲乐的方法去修行!他一边想一边生起傲慢心。米拉日巴知道了他心中的邪念,这时路边正好有一个牛角,米拉日巴就让惹琼巴捡起牛角。惹琼巴心想:俗话说“嗔心比老狗还狠,贪心比老丐还大”,用这个话形容他真是恰到好处。这个废牛角既不能吃又不能喝,究竟有什么用处呢?于是他对尊者说:“算了吧!这个毫无用处的东西,还是不要它吧!”尊者说:“捡起这样的东西,还不至于增长贪念,不久也许会用得着它。”说着尊者就捡起牛角。他们继续往前赶路,来到巴姆巴塘的草原中央,这个地方非常空旷,连一个老鼠藏身的地方都没有。这个时候,本来万里无云的天空忽然密布乌云,冰雹狂袭而下。惹琼巴无处躲避,只能用两手紧紧抱着头。过了一会儿冰雹小了,惹琼巴四下张望,却不见了米拉日巴。后来他见到牛角被丢在地上,从牛角中传出米拉日巴的声音。惹琼巴想拾起牛角,可是无论怎样用力都拿不起来。于是他俯下身子向牛角里看,只见牛角并没有变大,米拉日巴也没有变小,可是尊者却坐在牛角里唱歌。惹琼巴心想:看样子牛角里面很大,容下我应该没问题。于是他尝试着钻进去,可是费了半天劲,连头和手都钻不进去。这个时候,他才明白上师的功德不可思议,相续中的傲慢才被摧毁。
   《阿育王传》中记载:阿育王出游时遇到一个七岁的小沙弥,阿育王将小沙弥带到无人处顶礼,然后叮嘱道:“今天我向你顶礼,希望你不要告诉任何人。”这时路上有一个小瓶子,小沙弥以神通飞进瓶子又飞出来,然后叮嘱道:“大王,今天我以神通进出瓶子,希望你不要告诉任何人。”阿育王大吃一惊,从此以后他对任何出家人都很恭敬。
   对于大成就者们示现的这种境界,一般人是很难理解的。其实这些道理在《华严经》、《大宝积经》等显宗经典中都有宣说,在密宗的《大幻化网》中有更为细致的解释。
普尽十方诸刹海,一一毛端三世海,
佛海及与国土海,我遍修行经劫海。
   十方刹海的所有微尘都是如此,每一个毛端包含三世一切佛海和国土海,对于这些不可思议的境界,愿我于未来一切劫海恒时修行。
   “三世海”是从过去到未来的无量时间。时间是无有边际的,过去还有过去,未来还有未来。藏地小孩子讲故事经常说:“从前从前从前……”,“很早很早很早……以前”。语言有一种奇怪的力量,听到这样说以后,人的心好像真的回到了很久很久以前。
   对于横遍十方、竖穷三际的一切刹海中的一切佛海,我们都要发愿以修行趣入,这种修行不是一天两天、一年两年,应该是尽未来一切劫。有些人在我们学院住了五六年,下山后到处向人宣扬:“我在五明佛学院学习了五年”、“我在五明佛学院闭关了三个月”。其实这没什么了不起的。按《普贤行愿品》的要求,应该在无数劫中修行。
   对于“刹海”、“三世海”、“佛海”、“国土海”、“劫海”,凡夫人的分别念是很难思维的。《大方等无想经》云“诸佛婆伽婆,所说微妙法,所为诸众生,悉皆难思议。”我不敢说你们都是凡夫,在你们当中肯定有大菩萨,但如果是和我境界相同的凡夫,对于佛说的广大甚深妙法的确很难思维。但无论如何,我们要尽量以信心来接受这些道理。
   印度某大德造的《普贤行愿品释》中说:“如果能懂得《金刚经》中‘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的意义,就可以理解普贤大愿,因为万法都如梦幻泡影,所以一尘中可以显现如海的佛、佛刹。”我觉得这种说法非常有道理。以“如梦”来讲,比如一个人晚上睡觉,本来他躺在一个小小的房间里,可是梦中却去到一个茂密的森林,本来只是短短的一个夜晚,可是梦中却经过了很多年。请大家想一想:如果万法不是无自性的,而是有真实自性的,肯定不可能有这些看似矛盾的现象;正因为万法是空性的,所以才可以显现这些现象。
   按释迦莫扎论师的说法,本科判显示了一地菩萨的境界。一地菩萨圆满了布施波罗蜜多,具有一刹那震动百世界、面见百如来、度化百众生等功德。对他们来讲,见到一尘中有尘数刹、一一刹有难思佛、一刹那含摄无量劫并不困难。可是对凡夫人来讲,要见到这些境界是很困难的,所以我们应该缘这些境界发愿:愿我获得一地菩萨果位,愿我现前此处所说的一切功德。
   发愿的力量不可思议。有些修行人本来是地地道道的凡夫,但因为他们的发愿力非常强,结果即生中就现前了菩萨的境界,获得了度化众生的威力。我认识的有些高僧大德就是如此,他们刚学佛时很平凡,后来却现前了一般人无法想象的功德,一个人就度化了无量众生,这就是愿力成熟所呈现的结果。所以,只要肯发愿,做什么事情都不困难。善愿如此,恶愿也是如此。我经常想,希特勒肯定以前发过恶愿,当恶愿成熟后,他造下杀害无数人的恶业。所以,我们应该常发善愿,即使自己的发愿今生没有成熟,未来也不会虚耗。
   可喜的是,现在有很多人依靠《普贤行愿品》发愿。每年的新年,藏传佛教各教派的高僧大德和修行人都在印度金刚座举办祈愿法会,共同念诵《普贤行愿品》。原来我跟法王去印度时这种祈愿法会刚兴起,现在已经是一年比一年隆重了。在汉地,也有很多人念《普贤行愿品》,很多寺院都有七天念《华严经》的传统。
   我相信,将来如果因缘具足,在座很多人肯定有弘扬《普贤行愿品》的威力。现在有些道友很不起眼,有时候请假下山办事,回学院时连买车票的钱都没有,可是,“十年寒窗无人问,一朝成名天下知”,当这些人的发愿成熟时,很可能成为天下闻名的大法师。那时不要说有漏的钱财,也许举办十万人的法会都不成问题,人们挤破头都见不到他的尊容。
   戊二、趣入佛语愿:
一切如来语清净,一言具众音声海,
随诸众生意乐音,一一流佛辩才海。
   一切如来的语言极为清净[
如来的语言具足六十种梵音,故极为清净。],如来的每一句话具足无量音声海,相应所化众生的意乐,每个音声又流出佛的无尽辩才海,愿我趣入具足如此功德的佛语。
   佛的语言具足以下几个特点。
   1.一音具无量音
   世尊初转&&时说:“诸行无常,有漏皆苦,诸法无我,涅槃寂静”,对于佛说的这个道理,人类能以人类的语言理解,天人能以天人的语言理解,其他众生也能以各自的语言理解。
   凡夫则不具备这样的功德,我们现在说一句话,只有人类能听得懂,其他众生根本听不懂。甚至在人类当中,用四川话说话,只有四川人听得懂,其他地方的人不一定听得懂。
   2.随顺众生意乐
   佛说法时,小乘根机的众生听到的是小乘法门,大乘根机的众生听到的是大乘法门,总之,相应各自根机意乐,每个众生都能够听到相应的佛法。
   凡夫人在说法时,有时候对方不但不接受,反而会生起反感。我自己就有这种情况——本来自己不想得罪人,但经常不小心得罪人,所以有时候我在课堂上不敢说很多话。
   3.每一音声流出无量辩才
   此处的辩才是善说佛法的才能,也就是佛的四无碍解。不是一般所谓的某人辩才很好,可以当律师,可以当法相师。
   结合藏文译本和汉文其他译本来看,本偈颂最后如果有“趣入”的文字,意义就比较圆满了。在不空三藏的译文中,本偈颂最后一句就是“常皆得入佛辩才。”不空的译本和藏文译本比较类似,文末都有《八大菩萨赞》和《速疾满普贤行愿陀罗尼》。复印室给大家发了不空的译文,讲考班的道友可以参考一下。
   (讲考班有些人以前听课从来不作笔记,一直目视虚空打坐,但今年我们要求比较严,所以80﹪的人都作笔记。我不知道其他人听课态度如何,我不太放心在家里或者在网上听课的人,他们也许一边听课一边做其他事。佛语是很深的,有智慧的人心专注都很难听懂,更何况一般的人以散乱心听?所以希望大家听课时要认真。不管你是不是讲考班的人,听课时都要有这种心态:如果让我讲这个颂词,我该怎么讲?听完课以后,至少要搞懂字面意义。我们每天念《普贤行愿品》,如果一点意义都不懂,万一有人问:“你不是天天念《普贤行愿品》吗?你可不可以给我解释这个颂词?”那个时候你不能说:“我今天头痛,你自己看讲义吧。”“我们还是谈点其他话题吧,你最近身体好不好?”这样糊弄别人是不行的。)
   言归正传,如果我们获得了佛的清净语,就能于一音声流出无尽辩才,这样度化众生就方便了,不管在哪里讲经说法,都能让众生得到利益。
   其实,和佛的色身相比,佛的语言更为重要。为什么呢?以释迦牟尼佛来说,他的色身虽然有很多功德,但显现上只在南瞻部洲住世了81年[
对此历史上有不同说法,但一般来讲,在大多数人的共同显现前,世尊是81岁圆寂的。],在81年里接触世尊的人并不多。相比之下,如今世尊圆寂已经2500多年了,在此期间有无量众生依靠佛语得到度化。因此,和佛身相比,佛语更为重要。
   同理,在依止上师过程中,与接近上师的色身相比,接受上师的语言更为重要。法王如意宝住世71年,在71年里,不管法王四处巡游还是安住一处,真正见过法王的人并不多,而接受过法王教言的人则非常多。从历史上看,宗喀巴大师、麦彭仁波切等高僧大德住世的时间都不长,当他们的色身住世时,人们不一定都生起信心,可是当这些高僧大德圆寂以后,他们的著作却利益了千秋万代的众生。
   《大宝积经》中说:“一切难思议,诸佛法如是,有能奉信者,是为善住信。”(在一切所知法中,最难以思议的是诸佛所说之法,如果有能信奉佛法之人,此人就善能安住对佛的信心。)我们确实很需要对佛的信心,这种信心要依靠佛语才能延续下去,所以大家应该努力对佛语生起信心。
   学习这个偈颂后,我们要发愿:愿我趣入佛的语言海,愿我具足佛的辩才。退一步讲,如果没有佛的辩才,应该有大菩萨的辩才,如果没有菩萨的辩才,也应该有善知识的辩才。
   很多善知识不仅具足无伪的菩提心,也具足超胜的辩才。昨天我听了一张法王讲课的光盘,在听光盘的过程中,我一直有这种想法:当年自己依止法王时确实没有发现上师的如海辩才和智慧,有时候还觉得法王和自己是一样的,甚至会产生邪见——法王这个地方说错了,这个地方又念错了。现在自己才知道,真正的善知识来过这个世界,虽然他的色身已经离开了,可是他把最珍贵的法宝留在了人间。
   最近,我以长行散句形式翻译了法王的《无常道歌》,每天在微博上发布一段,算是和佛友们分享上师的智慧。这首道歌非常殊胜,通过其中一段内容,也能对无常生起深刻的理解。如云:“秋天,朵朵白云亲密地堆积在一起,像层层叠叠的雪山峻岭,刹那之间却又消失于虚空,不留下一丝痕迹。这一切的一切,难道不都是在向厌世者们喻示着:‘今生今世的一切荣华安乐,都是漂泊不定、不可信赖的’吗?”如果你深深思维这段道歌,内心肯定会对无常有深刻的感悟。
   这个科判显示了二地菩萨的境界。二地菩萨圆满了戒律波罗蜜多,他们相续中有清净的戒律,无有任何破戒的垢染,所以叫做无垢地。
   戊三、趣入佛法愿:
三世一切诸如来,于彼无尽语言海,
恒转理趣妙&,我深智力普能入。
   三世一切如来以无尽语言海恒时转动妙&,愿我以甚深智慧力能普遍深入这些妙法。
   智慧非常重要,有了智慧才可以趣入诸佛所说之法,否则很难趣入佛说之法。甚至幼儿园老师“转&&”时,智力太差的孩子都听不懂。所以我们要发愿:当诸佛为众生广转&&时,自己要以甚深的智慧趣入佛说之法。
   当然,要趣入诸佛所说之法,除了需要甚深的智慧,还需要强烈的信心。为什么呢?因为佛法是如来的境界,它是甚深不可思议的,如《大乘密严经》云:“呜呼大乘法,微妙不思议”。所以,凡夫人以自己的智慧很难趣入微妙不思议的佛法。但如果有了强烈的信心,虽然佛法甚深不可思议,还是有趣入的机会。如《佛说华手经》云:“诸佛难思议,法亦难思议,若能信此者,报亦难思议。”
   《普贤行愿品》中讲了很多不可思议的境界,要接受这些境界是需要信心的。我经常想,只有纯粹的大乘佛教徒,尤其是根机比较好的人,才可以接受《普贤行愿品》。如果是一般的烧香拜佛者或者对大乘佛法半信半疑者,恐怕连读都不愿意读这样的经典,即使勉强去读也很难接受里面的甚深境界。
   当年释迦牟尼佛初中后三转&&时,我们没有缘分亲自听闻,但现在我们有机会学习世尊的教法,还算是非常幸运的。在此过程中,如果暂时不能通达佛法的意义,就要发愿早日获得圣者的果位,那时就能趣入佛法的甚深境界了。如果现在我们天天依靠《普贤行愿品》发愿,总有一天会实现自己的心愿。就像小孩子天天念《弟子规》、《千字文》,长大以后就会明白:原来我天天念诵这些典籍,这对我的成长确实是有利的。同样,将来我们登地以后,一回忆就会知道:原来我在一个经堂里天天念《普贤行愿品》,这对我成就菩萨果位确实是有帮助的。所以,大家现在应该不断地按照《普贤行愿品》发愿。
   这个科判显示了三地菩萨的境界。三地菩萨圆满了安忍波罗蜜多,他们通达诸佛所说之法的甚深意义,能以智慧日光遣除众生的无明黑暗,所以叫做发光地。
     回向偈:
    所南德义檀嘉热巴涅& &此福已得一切智
    托内尼波札南潘协将& &摧伏一切过患敌
    杰嘎纳齐瓦隆彻巴耶& &生老病死犹波涛
    哲波措利卓瓦卓瓦效&
&愿度有海诸有情
不要忘记上师,时时向他祈求。
不要随顺妄念,时时观照自心。
不要忘记死亡,时时谨守戒律。
不要忘记有情,时时回向功德。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第三方登录:您的访问出错了(404错误)
很抱歉,您要访问的页面不存在。
1、请检查您输入的地址是否正确。
进行查找。
3、感谢您使用本站,3秒后自动跳转至网站首页七大名山SHENGDI
供香的要点有那些?
  行一切善法皆需以三殊胜摄持,供香的修法亦如是。
  一、清净的皈依发心
  修法前需要于殊胜福田—三宝三根本处皈依,并发心为度化一切众生而誓愿成佛。
  二、修法应具备的三殊胜
  (一)、境殊胜:熏香的上供对境是三宝(佛、法、僧)三根本(上师、本尊、空行护法),乃一切人天应供处,能够迅速积累资粮、增上顺缘;熏香的下施对境是怨亲债主、作害魔鬼,能够迅速清净业障,息灭违缘。
  (二)、意乐殊胜:熏香等一切善妙行为,如以发心方便与智慧摄持,最终可现前成就自利之法身与利他之色身。在供施时,若能知其性空,则供施之功德就不会成为轮回之因。若能以悲心而行上供下施,则不会成为堕入小乘之因。我们应当了知世间之善法有实执和相执,修持随解脱善法时无实无相,摆脱福德非福德之心,即是空性大悲藏。这样不离空和悲的供施,既无有实执之心也无有贪执之束缚,而如虚幻般行利众事业,则是菩提之殊胜资粮。所以念诵仪轨熏香时,也需要依无执智慧与大悲方便的双运等持力,方为大乘解脱之妙道。所谓“智不住诸有,悲不滞涅槃”。
  供香方式随九乘佛法的见解不同,行人会有不同的意乐观想。若以比较了义的意乐观想,供香时心安住于本体法界,自性光明任运自显,大悲周遍化现出无量无边之庄严云具,于一念顷上供养三宝(佛、法、僧)三根本(上师、本尊、空行护法),下布施六道一切怨亲债主、作害魔鬼。以悲心周遍法界,随其一切所愿皆令满足。若只在形式上进行比较殊胜的供香,而意乐却非常低劣甚至连最起码的身语意三门都不能如一修持,这样不会产生种种殊胜的功德。《中般若经》云:“须菩提,诸凡夫一旦发无上菩提心时,彼等所行之十善与四禅、四无色等即成随解脱分善而为一切遍知之因,故当行持,随力而修。 以菩提心所摄之布施财物、禁戒罪行、摧毁嗔恨、勤于善法、一缘安住、了知二谛自性,即以六度善法而行将获得胜果。”
  (三)、供物殊胜:所用熏香具足圣物、来源清净、圆满加持三殊胜处,再通过观想、等持、密咒、手印力,能清净、增长、转变成无量无尽普贤云供。自己念诵嗡啊吽时,观想以嗡字净除一切色香味等的过患,以啊字增长变为众多,以吽字转变为一切所求之物。即成为布满一切所愿之云无漏智慧甘露之游舞自性。安住等持,多多诵持密咒、手印。将一切供物,皆使转变为智慧甘露故,非一般之物。此等本来为自性清净平等故,于法性非为一切中,可显现一切故,以等持、密咒、手印力来如何加持转变,彼等亦能如是现前,于一微尘上,亦充满周遍虚空刹士之庄严香云,并成无尽普贤云供大乐之藏也。
  三、行为中的清净戒律
  护持清净的戒律是佛法的根本,而熏香的修法,更加会因戒律的清净而增上善妙功德。
  具足清净戒律者,其戒香之功德会成熟于外境用品之上,一切通过配合而成的香及檀香、沉香等俱生之香气芬芳扑鼻遍布四面八方,胜过诸天人所具有的妙香。托噶如意宝所着的《赞戒论浅释》中云:“希求增上生、决定胜善妙圣道,具有殊胜法缘的补特迦罗自相续中受持清净戒律的童子者,生生世世之中身体会熏染上戒如意宝所发出的沁人心脾的妙香,由所积福德之力其果成熟于外境用品之上,一切通过配合而成的香及檀香、沉香等俱生之香气芬芳扑鼻遍布整个大地、四面八方,可产生的安乐感受真正已胜过天界诸天人所具有的妙香。”
  四、圆满的回向功德
  供香既可以做为一座修法的前行,在一座修法完毕后做回向功德。也可以做为完整的修法具足三殊胜修之。回向是将修法的善根转为菩提心与具有殊胜加持愿文相结合,以希求圆满菩提并且成为菩提心之因而回向自他之善根。所回向的是自他三世的一切善根,回向的目的是为一切众生获得菩提。回向的方式是:了知诸法无而显现如梦如幻,善根也如梦如幻而回向。
  了解此布施等行为是为了使一切众生皆获无上菩提的缘故,如是回向则能成就无量功德。菩萨地论云:“不要只是为了获得善报而行布施,一切的布施功德都应该回向于无上圆满菩提之达成。”回向不仅能倍增功德,且能使功德成为无尽。圣无尽慧经云:“大德下惹打哇底子!现在说一个譬喻,就好象一滴水落在大海中,直至劫终之时,也不耗尽一样。如果将善报功德回向于菩提,直至成佛之间,亦不会有耗尽之虑。”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住宅自持是什么意思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