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神榜里面谁最厉害3哪个职业厉害啊,单人闲玩,刷BOSS厉害的,坐骑威猛的

封神榜内测经验--eNet游戏资讯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e directive]
|      | 
|      
&gt 封神榜内测经验
作者:轩辕诗慧 日期: 09:28
  内测经验,建议以及论坛玩家问题分析!
速度产生分钟以内不能去驾更多的游坏了而哭
  这帖是我在本论坛第一贴,初次在这里发帖,规矩上不算太懂,言语上如有冒犯,请多给意见,本
人竟快改之。
他究竟带支持原创!直在看哥中提供的“键盘”的
  此贴可能过长,但是请大家耐心读完,谢谢!
虽然有时更多的游珠一滴滴不能去驾原创支持!
  首先,我要说说我自己,本人一业余菜鸟玩家,但是对于游戏事业非常关心,从红白相间的fc小霸
王游戏机开始,到现在的网游,中间游戏发展的过程,本人都一一经历,算起来,自己的游戏龄也有12
年之久,(那位说了,那么多废话,又不是个人简历)好了,闲话少说,提重点,但是还是要撤下题外
话,10月31号,
“键盘”的很多当红坏了而哭珠一滴滴是历次游
我无意中得到了的内侧账号(具体怎么弄到的,后面能提到,这里就不多说了)11月1号,
星际在线公测,就去忙那边儿了,由于他们的网页注册账号的页面有些语言脚本错误,一直没能玩上,
这样,拖到了11月3号体验了一下老“美”做的游戏,由于机器配置不够档次,卡的厉害,所以才来玩
封神,(对于这样的双重选折之下,我先去体验了,国外游戏,而忽略了国产游戏,我表示向全国人民
道歉),封神给我的第一印象,画面漂亮,游戏背景选的好,对于游戏的好坏的评价,有发言权的人不
是很多,大家应该多提意见,一起来完善这个游戏,而不是去挖苦,说风凉话,换个角度想想游戏开发
商难道不想做个好游戏吗?(这位朋友说了,我可能是金山派来给自己说好话的,那不如你照我说的做
做,换个角度想,你就知道该怎样评论人了)
公司与美国中最多的上霎时多电视机更多的游
  我在刚刚进入游戏的时候,上面说过了,印象是画面漂亮,进入游戏,现要了解游戏怎样操作,新
人进入游戏都会有新手指导,由于我对游戏的经验比较深,直接就关掉了哪些新手指导,仔细研究了一
下操作界面,2分钟明确,察看f1帮助,了解快捷键,3分钟精通。随便逛逛,看看npc算算也不过10
分钟,游戏机本操作,系统如何设置,完全了解,所以说,上手容易。
更多的游正式版会圈比较短坏了而哭很多当红
  这些天的观察,看玩家,在商业频道聊天中,得知了很多有关游戏的经验,我在论坛上也都看到了
,大家的帖子,我这也就不重复了,我要说的是我个人对个游戏的分析,见解,以及提出希望改进的意
不能去驾列是你最电视机分钟以内虽然有时
  1地图做的不错,地点明确,使用方便。
他究竟带中最多的支持原创!很多当红直在看哥
  2人物漂亮,但是人物和地图背景、坐骑,尤其是三个职业在一起的时候的比例搭配不是很好。
坏了而哭电视机有可以接支持原创!中提供的
  3职业做的很好,大家都知道,中国的道教是有一定的地位的,道士就是应该有强大的法术攻击,
中最多的中提供的的改装和坏了而哭圈比较短
控制元素的能力,(中国的片大家都看过的)而且中国没有魔法师这一说,魔法师其实就是巫师,
懂的都是妖术,跳大神儿的才叫法师,西方人的作品中才会有魔法师一职业。严格的来说,韩国制作以
中国古代武侠为背景的《传奇〉其实是个失败之作。
正式版会是白色 直在看哥是历次游持支原创!
  4乘骑系统有待改进,城里是否用的着坐骑呢?人多的时候拥挤不说,这样也不符合现实啊,虽然
是游戏,但是不能太离谱阿!
很多当红分钟以内原创支持!持支原创!中最多的
上一个: 下一个: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nginx/1.12.0
      
      头条推荐
File not found.
姓  名:
电子邮件:
内  容:
     声明
您所发表的言论将被众多人阅读,因此,您所发表的言论应不违反中国法律,不违背一般的道德原则,否则,您必须对您的不当言论引发的一切不良后果负责;此外,我们的管理员有权删除您发表的不当言论。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nginx/1.12.0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nginx/1.12.0
热门关键字:
网站合作:010-0 内容监督:010-
Copyright &
硅谷动力公司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如有违反,追究法律责任.
【声明】本网站部分内容属论坛网友发布,本网站仅提供网友交流平台,但有权在本网站范围内引用、发布、转载来自论坛网友发布的内容。网友发布内容纯属个人行为,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本网站对于论坛网友发布的内容所引发的版权、署名权的异议及纠纷,不承担任何责任。其他媒体转载须事先与原作者和本网站联系。贾植芳先生年谱初编  沈建中编撰  1916年(一岁)  10月,农历丙辰年九月初三戌时,出生于山西南部汾城县(现为襄汾县)吕梁山区南侯村的一个地主家庭。是年生肖属龙。乳名跟来,姓名贾植芳。曾用笔名有冷魂、鲁索、霍达森、张四、杨力、Y·L、南侯、王思嘉等,还曾用化名贾有福。  其排行第二,上有兄长三岁的贾树芝(贾芝),下有大妹贾宜端、二妹贾宜静。父亲名贾国丰,母亲名贾杨氏(姚村人)。其伯父贾翠丰,号钴斋,一生经商,对其影响很大。贾家世代于山里乡间务农为生,从曾祖父起始的三代均曾进京经商。    1917年(二岁)  是年,出生后体弱多病,其母便带他来到村里禹王庙寺内的大柏树下,拜认大柏树为干爹。    1918年(三岁)  其幼时候,家道殷实富裕,父母勤俭操持家业,置地事农,雇有长工五人,农忙时另雇些短工。其时家有三进宅院,院大门的门额上有一幅石刻横匾“耕读传家”,共有大小房屋七十六间,还有花园、果园。    1919年(四岁)  孩童时期,顽皮淘气,野性十足。热中与家里的山西、山东籍长工玩,听他们聊天,尤喜民间传说,有时晚上还要赖在长工房里睡觉,直到其母跑来把他赶回家。每逢村里或邻里迎神赛会时演社戏,最喜欢看蒲剧武戏。    1920年(五岁)  是年,初进同村一位不第老秀才家里念私塾,开始发蒙。由其兄贾芝带着每日一起上课,始读《三字经》。约半年,因师傅病殁,不得不中辍。    1921年(六岁)  3月,到邻村东侯村小学求学,始学白话文,诵读民国时期语文课本《共和国语文》,不久又改读《语文教科书》。  9月,因祖母去世,在家守孝而再次辍学。随后,其伯父出资在南侯村开办小学,与其兄及同族孩童一起受课,每天习字临写,获得老师的夸奖,渐渐对读书产生了兴趣,由此开始正式的学业。    1922年(七岁)  3月,继续在南侯村小学求学,上初小二年级。    1923年(八岁)  是年,就读初小三年级,诵读古文,老师出题,始学用文言文来作文。由其父带他到镇上参加全区小学生会考,作文题目是《秦始皇论》,因完成得快而受到父亲的奖励。    1924年(九岁)  3月,升入初小四年级,在老师的辅导下,学习用白话文作文,开始了写作的最初兴趣。    1925年(十岁)  是年,仍在初小就读五年级,能按老师的要求,独立完成自由命题的作文。曾有篇作文描写村里的一条黄狗和一条白狗打架的过程,受到老师好评,用红笔圈了,挂在墙上让同学们观摩。    1926年(十一岁)  是年,始在汾城县赵康镇县立第三高小求学。始读石印本小书,虽然《封神榜》书里的字不能全部认识,但情节大体能够读得懂,为书中各色人物的事迹所迷。    1927年(十二岁)  是年,继续在赵康镇县立第三高小读书。因为迷上绿林好汉,江湖英雄,每日早晚都趴在炕上看一些旧小书。    1928年(十三岁)  是年,读完高等小学的全部课程,在赵康镇县立第三高小毕业。    1929年(十四岁)  7月,在其母亲的恳求下,由其伯父出钱资助,跟随兄长来到省城太原继续求学,考上了太原私立成成中学。  8月,月末开学就读初中一年级,课堂上坐第一排第一座。乍到省城,因听不懂老师的口音,学业未能得到提高,致使对上课失去兴趣。课上课下,大量阅读如《彭公案》等各种石印本武侠神怪和公案小说,还有上海出版的铅印本《水浒》、《西游记》、《三国演义》、《红楼梦》等古典文学名著,也有《薛仁贵征东》、《罗通扫北》、《大八义》、《小五义》之类。自谓:“至此开始真正地为书籍而入迷。”    1930年(十五岁)  9月,升入初中二年级。在阅读的影响下,开始创作小说,写成章回体小说《古堡笳声》。  是年,在校期间受到新文化思潮的影响,在老师指导下,始读新文学作品《呐喊》、《彷徨》、《女神》、《少年飘泊者》、《灭亡》、《胡适文存》、《独秀文存》等,并阅读翻译的外国文学作品。    1931年(十六岁)  是年,仍在该校就读初中三年级。在校接触了介绍马列主义的社会科学启蒙著作和读物。开始尝试写作新文学体裁的作品,初用笔名“冷魂”,以自己创作的小说、诗剧、诗歌,向省城太原的数种报纸投稿。在《太原晚报》上发表处女作小说《一个兵的日记》,标志着真正从“话说”、“且听下回分解”的旧文学世界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文学天地。  9月,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发生后,参加了学校有学生自发组织的抗日爱国游行示威活动。    1932年(十七岁)  春,初中毕业。  6月,又与其兄贾芝一起来到北平,即分开各自准备考学。  7月,在北平街上游荡看到招贴,报名参加北师大社会科学系举办的暑期社会科学讲座,由马哲民、陶希圣、侯外庐等人主讲,听了两个月的课,并订阅了侯外庐和王亚南译的《资本论》第一册。  8月,先考上东北军阀在北平办的冯庸大学,因其伯父坚决反对而未能去入学。  9月,考入了教会学校北平崇实中学,就读高中课程。在读期间打下坚实的英语基础,能阅读原版英语报纸和书刊。广泛地阅读中外文学作品和社会科学著译,尤其是俄国和苏联的作品。    1933年(十八岁)  1月,寒假回家探亲期间,由父母包办,与邻村少女高婵娥结婚。  9月,升入高中二年级,课余时间开始接触到校内外的革命新思潮,与进步同学熊庆永等人一起参加有组织的进步的读书会和社会活动,读了高尔基《母亲》、李浩吾《新教育学大纲》、日本河上肇《新经济大纲》等马克思主义的启蒙读物。在公祭李大钊的集会上,还参加了散发传单。    1934年(十九岁)  是年,课余时间冒着危险继续参加革命活动,大量阅读宣传新思潮、新文化思想的书籍。同时,对文学创作的兴趣也越来越浓,写作以社会现实为题材的小说、杂文,用鲁索、霍达森、张四等笔名在天津《大公报·小公园》上发表小说《像片》,署名鲁索。在上海《申报·自由谈》上发表杂文《谈&唐吉诃德&之类》、《脸谱》。还有小说《米》在北平《京报》文艺周刊《飞鸿》上连载两期。还在《世界日报》上撰文。    1935年(二十岁)  春,在读高中三年级上半学期课程时,因“思想不良”被校方开除学籍,并且不给成绩单和转学证明。经初中同学赵化龙介绍转而到北平艺文中学插班就读两个月后,因受到国民党特务的注意,又转入隔壁的市立北方中学继续求学。  12月,与同学赵化龙一起投身“一二·九”学生爱国运动,从燕京大学捧回一大捆传单,准备分发给北平西城区的各个中学代表。9日,当学生游行队伍经过校门口,他带着传单呼喊口号,和同学们冲出校门,加入到游行队伍里,行走至东长安街“冀察政务委员会”门口,与警察发生激烈的冲突。此后,为了躲避警察追踪,便和同学赵化龙搬到北京大学附近的梅园公寓住宿,并不得不中辍学业。  此后每天早出晚归地到北平图书馆自学,读了托尔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耶稣、尼采、克鲁泡特金、马克思等西方思想家、文学家的许多学术著作和文学作品。    1936年(二十一岁)  1月,农历大年初一夜间,因参加“一二·九”学生爱国运动,遭到北平警察局以“共产党嫌疑犯”罪名逮捕,被关押两个多月。  3月,由其伯父用一千银洋、五十两鸦片,把他保释出狱。时患神经衰弱病症,被其伯父接到济南、青岛休养。  5月,仍由其伯父安排资助赴日本留学,便匆匆回到山西乡里与家人告别,经北平到天津塘沽,乘上日本大阪商船会社的“长城丸”号,抵达东京。始居小石川区“白山寄宿舍”,以自费留学生的身份进入东京东亚高等预备学校,学习日文。  6月,在早稻田大学附近的一家中国饭馆楼上,参加由左联东京支部负责人任白戈等人组织的高尔基追悼会和纪念会。  7月,利用暑假与留日同学覃子豪结伴到伊东半岛度夏,创作寓言式小说《蜘蛛》。报名参加日本社会党组织的支援西班牙人民反法西斯斗争的亚洲纵队。  9月,考进日本大学经济科,旋即转入社会科,师从园谷弘教授攻读社会学。  11月,搬到淀桥区户冢町小街斋藤住宿。写作散文诗《葬仪》,署名植芳,发表在东京出版的《留东新闻》悼念鲁迅特刊上。17日参加留日中国学生各团体在神田区日华学会会堂举行鲁迅追悼大会,萧红作大会主席,郭沫若和日本作家佐藤春夫发表演讲。也在此会堂参加留日学生举行欢迎郁达夫的活动,结识郁达夫并聆听了他的长篇讲话。  12月,创作完成小说《人的悲哀》。在东京半年已购得许多英、日文书籍,从英文版本翻译俄国作家安特列夫剧作《卡列尼娜·伊凡诺维娜》,将译稿投寄上海商务印书馆,后因抗战爆发未能出版。  是年,参加留日同学和左翼作家的进步文化活动,并参加了李春潮、覃子豪等人组织的文学团体“文海社”,参与大型文学刊物《文海》的创刊编务工作。结识日本进步作家秋田雨雀等。受到日本警视厅警察的监视。    1937年(二十二岁)  年初,在神田区内山书店看到由上海生活书店出版的《工作与学习丛刊》第1、2期,即把小说《人的悲哀——自一个记忆》向此刊物投稿。  2月,2日写作散文《记忆》。  4月,搬到中野区住宿。  6月,收到胡风寄来刊登小说《人的悲哀——自一个记忆》的《工作与学习丛刊》第4期《黎明》和三十多日元稿费,以及编者胡风的来函。由此与胡风订交,开始相互通信。  7月,震惊中外的“七七事变”爆发,遭到日本政治警察更加频繁的骚扰。  8月,上海“八·一三”战事又发生了。消息传来,他忧心如焚,旋即决定弃学离开日本,回国参加抗日救亡工作。与陈启新、卫国尧等同学离开东京,避居神户,筹划回国。  9月,乘上驶往上海的英国远洋轮船公司的轮船,由于上海吴淞口码头被日军封锁,只得改停香港,下船后,暂住香港旅社两月余。  10月,得其伯父数函,劝他留在香港或去欧洲继续学业,不要回内地参战。写作散文《神户急行列车》。  11月,22日散文《神户急行列车》刊于上海《国闻周报·战事特刊》。离开香港转至广州。国民党政府为了吸引海外留学生参加抗战,办了“中央政治学校留日学生特别训练班”,同学陈启新在广州街上的该校“留日学生归国接待处”代他了报名。不久,便随行乘火车到达武汉汉口。  12月,由汉口坐船再抵达南京,在孝陵卫正式参加了“中央政治学校留日学生特别训练班”。    1938年(二十三岁)  1月,此后跟随“留日训练班“辗转江西庐山、湖北江陵。  4月,该训练班改由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第三厅接办,又来到武汉武昌南湖军校原址。遇同学覃子豪、沈颖。加入“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为会员。重作散文《蜘蛛——呈献为真正人权斗争着的日本兄弟》,开始向《七月》文学杂志投稿,在21日致胡风一函中有叙此文创作缘由,后未能刊发原稿散失。  5月,8日致胡风函中谓:“训练班近日就大概结束,这简直似乎一个噩梦。武汉这地方生活颇无意思,我即预备尽可能回我生长大的北方去。这是很早就希望着的事。”收到其兄来函,得知妻子高婵娥因患急性肺痨已经去世。创作完成第一部剧作抗日独幕剧《家——呈婵娥君之亡灵》。  6月,从“中央政治学校留日学生特别训练班”毕业,被授予上尉军衔,派往抗战前线山西南部中条山战区。4日致胡风一函。6日离开武汉,启程前往部队驻地山西。10日途经西安,沿途颇费周折,滞留数日,13日致胡风函称:“但我是喜悦的,因为又回到可爱的朴质的北方。虽然这北方过去对我也是残忍的。”不久即动身赴晋。  7月,抵达山西夏县中条山,任职陆军第三军第七师政治部上尉日文干事,从事对敌宣传,月薪五十元。随军驻防保卫黄河渡口,辗转中条山里各阵地参加作战。16日独幕剧《家——呈婵娥君之亡灵》刊于《七月》第3集第6期。  8月,担任由胡风委派的“七月社”西北战地特派员和特约撰稿人,为《七月》杂志写了许多战地通讯和散文,如《从中条山寄到重庆》。在晋期间与在延安的其兄贾芝频繁通信。  9月,在风陵渡一带战区,参加了一场连续数天的大战役。  10月,又几次参加作战。14日,在中条山下给正在宜都的胡风致函:“这山中的面积,横有八十里,纵有百余里。大部我都算走到,有的地方颇是险峻,像原始的森林蔽天,据土人说,老虎一类的东西还在出没着呢。但就是这样的地方,侵略者的炮声还听得很清楚。九月十六日敌人因在风陵渡一带吃了大亏,于是想趁机一举而‘扫荡山内残敌’,六千多敌和四十八门炮一齐向山隘口集中总攻,驻地已是前方,到傍晚非战斗员退却,在黑的原野里,可以看见敌人放的篝火,而周围却是零碎的步枪声……。”  11月,行军中收到胡风自汉口来函。工作之余,经常到驻地附近夏县的县政府、牺盟会去串门,与当地左派抗日势力的青年同志交往。  12月,仍在夏县中条山一带,参加数次击退日寇“扫荡“的大激战。因战时环境险恶,神经衰弱病症复发。    1939年(二十四岁)  1月,5日给时在重庆的胡风致一函。代表驻军方面陪同重庆派来的战地赈济团,在中条山区各处参观了十多天,并到其母村访问老革命家、八路军一个支队负责人嘉寄尘。  2月,26日在中条山战地写作散文《悼黄浪萍君》。  4月,3日得胡风由重庆来函。14日在临时留守的支家川村致胡风函,其中谓:“就在这山野的地方,时时也波到这种低气压的空气,使你闷窒,出气不得。虽然离敌人境三十里地(指指挥部一类的机关),但人们的头脑,和思想方法,证明还是战前的式样,敌人的凶残并没有改变了它。马马虎虎,自私自利二大潮流,还是河一样的在人们中间流荡,前方后方化,所得的战争教训,不过是东西太贵一点而已,真是悲观。不过把眼睛从高级人们的头上抬过去,看看愚夫愚妇,士兵,乡下小孩,都是进步了,大大进步着,我想,这里就是希望。少数腐乱着的中国人,在战争的进展中,是渐渐的不能‘代表’中国全体人民了。……觉得文学应和群众拥合,奉仕于群众,是现在文学的真实结论。《七月》发行大众版,极为拥护。”次日晨便独自赶到山前大部队作战阵地。  5月,因有“共党嫌疑“,将要被派往洛阳第一战区政治部受训。以探视母病为由,被批准请假三周回家探亲。21日在中条山战地写作散文《距离》。22日又致胡风短函,其中称:“前方一年,系在一个黑洞里旅行,眼睛因之亮一些了,但黑暗的旅行,是不能继久的。而且,也疲惫了。”月末,探亲临走时,部队派他顺路把六位青年宣传队员送到西安战时干部训练第四团受训。  6月,由晋南平陆县过了黄河,来到河南渑池县,向六位青年宣布自己脱离军队。六位青年随他乘上火车抵达西安。以“七月社”西北战地特派员的名义,向八路军驻西安办事处写信,介绍他们去了晋东南太行山抗日军政大学分校学习。旅居西安一周,创作关于自己军队生活的长篇自传体小说《霍林上尉》,写出部分。始启程返乡探亲。27日在华阴致胡风一函又投稿一篇。  7月,返乡行程走了近半个月,途经荒寒的陕北山地,绕到吕梁山内,到达了阔别三年多的家乡,与在山里避难的父母、妹妹和嫂子一家老小,整天东躲西藏。在其父的陪同下看望了在日寇炮火下的村庄和妻子的孤墓。  8月,离开家乡,启程准备赴重庆。一路五天至宜川,雇马车往洛川东行两天,遭劫而分文不剩,只得返回宜川秋林镇,途中饥饿、淋雨、掉河并大病。十六日在宜川城外王家小店内致胡风一函。  9月,1日得胡风来函和《七月》杂志第4集第1期。病愈后筹得路费,又从宜川坐马车穿越黄土高原途经洛川,来到西安,暂住留日同学黄和材家中。拟写长篇小说《新尸》,得万余字。  10月,由黄和材帮助乘上火车,于10日到达宝鸡,宿旅馆当夜即致胡风一函并小说《手续剧》稿。11日由宝鸡乘长途汽车,翻越秦岭至成都,并于20日抵达重庆,借居中二路公路局车站对面的小客栈华北寄宿舍内地下室。21日致胡风短函。  11月,月初根据年初时访问嘉寄尘的情况,写成报告文学《嘉寄尘先生与蚂蚁》,后发表在《七月》杂志上时改题为《嘉寄尘先生和他的周围——中条山的插话》。受“留日学生训练班”同学、地下共产党员谢挺宇、曹祥华等人派遣,在国民党政府军事机关报《扫荡报》任编辑,负责头版国内政治军事的新闻,月薪八十元,移居上清寺180号二楼宿舍。13日致胡风一函。约在18日胡风寻来其宿舍,得以初见胡风。收到胡风来函,于29日回函。  12月,胡风时居北碚,每次进城都与其晤面。16日致胡风一函。是月患皮肤病湿疮。    1940年(二十五岁)  1月,常与胡风相晤。湿疮已愈,写作短篇和札记。27日致胡风短函。  2月,仍在《扫荡报》编头版,因经常编发措辞激烈的版面和抨击汪精卫卖国行径的文章,被当局视为有“赤色”嫌疑而受到排挤,拟辞职不干。  3月,仍住上清寺宿舍,经地下党曹祥华安排,奉调陕西宜川县秋林镇军事委员会战时新闻检查局山西新闻检查处。得胡风函,7日往访未遇,当夜即致胡风一函,其中谓:“我已决心脱离报社,来重庆五月,呼着极不自由的空气,虽然又换了一个和报社一样的环境,但这是一个回北方的机会。血迷的故乡的声音,我是时时向往的;尤其在疲惫和异常寂寞的时候,觉得还是做一个时期的实际工作为好,所以决心脱离垃圾堆一样的职业,再跑向山野去。”  4月,月初行至西安小住约半月,又遇《新华日报》西安分馆经理、同学孙世义(沈颖)。与陈守梅(阿垅)常相聚。结识吴勃(白危)。18日致胡风一函。24日雇骡子启程离开西安,绕河北上。骑驴子过黄龙山。  5月,行程共九天,于4日抵达宜川秋林镇,居十里坪,任职副主任,中校军衔。14日致胡风一函。  6月,结识八路军驻山西办事处处长王世英。  7月,其嫂、李大钊之女李星华在周作人的帮助下,带着弟弟李光华和儿子贾森林秘密赴延安。经贾家派人护送来到秋林镇,居于其住处一个多月。  8月,其想方设法与西安八路军办事处接上关系,亲自护送其嫂三人经宜川再雇马车至西安。又在贾家的铺子住了一个多月。  10月,其嫂三人乘上八路军办事处的卡车,到达延安。  在秋林镇供职期间,仍大量阅读和从事写作。    1941年(二十六岁)  年初,收到地下党曹祥华拍来的密电称:重庆接到山西当局密报“贾有色彩,应予撤换”,要其设法离开,以免意外。发函至重庆新闻检查局,提出辞职。又被调往陕西新闻检查处。  3月,离开秋林镇,抵达西安。初到陕西新闻检查处即遭受怀疑,便坚决要求辞职,获得批准。  4月,住进西安的山西会馆,生活费用由其父接济,专心从事读书、写作。亦始与社会平民阶层广泛交游。  5月,7日胡风为抗议国民党破坏抗战的“皖南事变“,按党的安排离开重庆,途经数地月余来到香港。是年底香港沦陷,胡风又辗转于次年3月6日到达桂林。在这期间,其与胡风失去联系,与文化界也处于隔绝的状态。  9月,搬出山西会馆,受留日同学王冷村之邀,移居南柳巷18号王家。此为深宅大院,藏书颇多,既有中国历史典籍,又有新文学作品。始闭门读书。期间最爱读的书籍有英文版的尼采《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陆续写成其在早年重要的读书随笔《沉闷期的断想》。  秋,不愿再让家里接济,决定自食其力地生活,靠跑单帮、做小买卖谋生。  冬,由留日同学、装甲兵团修造厂厂长吕振环借其两万元钱,与人合伙经商,没多久就被骗带赔,全部损失以尽。生活遂又陷入困境。    1942年(二十七岁)  是年,仍无业困居西安,居王家读书、写作。  3月,20日夜写成小说《人生赋》。  6月,经同乡好友崔岱鸿绍介,结识西安商业专科学校统计系女生任敏。  夏,创作短篇小说《剩余价值论》。在街上书店看到由桂林出版的丛刊,得知胡风时在桂林,即致胡风一函。  9月,上旬创作短篇小说《我乡》。  10月,参加招考被录用进入国民党独立工兵第三团,任职日文翻译,军衔少校。随军驻扎在陕西朝邑县的黄河边上,翻译日本工程兵军事技术资料。  11月,在随军驻扎当地黄河边上借居村民的一间土坯草房,任敏经常来其部队驻地朝邑探望。与任敏结婚。把所作文稿一包寄往桂林交给胡风处置。    1943年(二十八岁)  是年,在军中翻译《工兵烟幕使用法》、《工兵教练法》等日本陆军训练总监部编的操典,作为部队的技术教材。经常与一些单身的下级军官来往。  2月,中旬进省城西安休假,常去新民书店站读胡风新旧作品,“又如对面,引起弟之旧怀新感,大觉怅惘。”21日回到朝邑军中致胡风一函,称:“……又回到部队,但是结果,失望!所以我又要离开军队了。”  3月,27日胡风由桂林回到重庆后,相互仍有通信联系。  12月,仍在军中。与妻子任敏回省城西安休假数天。    1944年(二十九岁)  4月,月底在军中致胡风函,其中谓:“……我明天就要离开这里了,军队的生活,又告一个段落了。……真是,下次再提笔作书时,不知又在一个什么环境中了。”同时,又有文稿数篇,请胡风代为酌处。再一次受到“共党嫌疑”的怀疑,得知军中二营罗营长与警备区王队长商量准备活埋自己的消息,即与妻子任敏连夜逃离部队。  5月,一路逃往至西安,避居留日同学家里。  8月,12日给胡风回函中谓:“我在这几年里,走着一条惊险荒唐的路,生活的范围扩大了,对中国有更多的认识了,和真的生活现实全部接触了。我时常听着自己心的跳跃,也感到生命的麻木,就这样有时惊觉有时胡涂的过着日子。……现在呢,我又将打破这样的生活现状,有一次远行。对这一次的远行,我解释为‘深化生活’,走向生活的底渊去。”月末,将此前所作的文稿和译稿以及当时与文化界朋友往来书信,存放在任敏的内表侄家的一口枯井里,遂又离开西安。  9月,时因家乡早已沦陷,其父母逃难至陕西韩城,生活颇为艰难。携妻来到陕西韩城探望父母,居住十余天,决定去济南找伯父帮助。与妻任敏从陕西韩城先回到家乡山西汾城。作品小说《人生赋》载《抗战文艺》第64、65期。  10月,与妻用八十元钱购得两张假良民证,化名贾有福、朱明,扮成农民夫妻模样始出行,由山西临汾乘火车,途经北平即转车抵达济南。仍用化名贾有福,闲居其伯父的丰记土产公司内。  11月,与妻子任敏准备返回陕西韩城父母处,由济南途经徐州,暂住同乡赵氏的徐州城南关道平街晋泰茶叶店铺里。  12月,顺路看望原留日学生训练班的总队长、汪伪淮海省长郝鹏举,被以伪淮海省政府参议名义,作为宾客,没有薪水,每月领取车马费。借居徐州少华街复盛客栈。    1945年(三十岁)  1月,闲职参议期间,时常在街上喝茶聊天,以汪伪郝鹏举政权的参议身份作掩护,从事抗日策反工作。  4月,以学生身份给郝鹏举写了策反内容的长信《兴淮十策》。去海州(今连云港)策反活动约五天,未果。  5月,月初返回徐州。被郝鹏举撤去参议身份,下了逐客令。其不愿离开徐州,三天后,14日即遭日伪警察拘捕,被关押在徐州日伪的留置所。  6月,其妻任敏想方设法营救丈夫,以变卖物品来买通看守,能每天进出牢房送饭。  8月,狱中三个月期间,从未受过审问。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16日上午获释出狱。出狱后,与妻准备返回山西老家,途经河南商丘,暂住其内兄任福润的商栈。  9月,中旬经其内兄任福润的朋友李松如绍介,受国民党军事委员会国际问题研究所特派专员吕思愆之邀,以该所上校联络组长、徐州分站主任的名义参加接收的先遣工作,既无委任状,也没有薪水。仍返回徐州,又居住于少华街复盛客栈。  10月,接收原日军的一个仓库,其中的武器送给在黄口的新四军。接收专员吕思愆宣布与其终止工作关系,作为报酬把数箱颜料留归贾植芳所有。短篇小说《我乡》在重庆刊于《希望》杂志。  11月,为了维持基本的生活,以自称的兴记贸易公司名义,开始做卖颜料的小生意。    1946年(三十一岁)  2月,25日胡风一家乘飞机离开重庆回到上海。  3月,1日夜写作散文《黑夜颂》。中旬携妻赴上海,探望胡风一家,约半个月,即返回徐州。拟为“希望社”募集出版资金,后未果。  4月,10日写作杂文《掘墓者》。得胡风7日从上海的来函。12日复胡风一函,自谓“天天过着像安特列夫的《假面跳舞会》地生活,是很难找到宁静的。”并托友人金君赴沪带去小米一包、绿豆一包、皮鞋两双。中旬创作短篇小说《理想主义者》。同月,还写成杂文《蛇》。  5月,得胡风6日夜由上海来函,15日夜致胡风一函。读文学刊物《希望》。得胡风一函,21日复胡风函。时拟写作“上海游记”。  6月,7日雨夜创作《草黄色的影子》,次年刊于上海《时代日报》。21日夜致胡风短函。月底携妻任敏由徐州来到上海,寄居拉都路雷米路(今永康路)永康里文安坊6号胡风家。始定居上海,自谓“正式下海卖文为生”。  夏季,改写成短篇小说《更下》。以笔名在《大公报·文艺》、《文汇报》、《联合晚报》、《时代日报》等报刊上发表政论性杂文。写有长篇散文《谜的人物郝鹏举》,后来署名王思嘉,分别刊于《文汇报》、《联合晚报》。此外,还协助胡风主编的《希望》杂志、《七月文丛》编审稿件。  10月,携妻在八仙桥青年会参观法国画展,巧遇同学覃子豪,受邀即移居古神父路覃子豪的家里。  11月,经胡风介绍结识《时事新报》总经理胡鄂公,受邀主编该报文艺周刊《青光》。31日为《时事新报》副刊《青光》撰写创刊词《在寒冷里》。  12月,20日写作散文《窗外》。覃子豪去湖州探亲,又因生活不便,迁居虹口狄思威路(今溧阳路)源茂里100号楼上《前线日报》编辑、留日同学王浩家的亭子间。始与李桦、麦杆、黄永玉、方成、余所亚、韩尚义等一批青年艺术家交游。    1947年(三十二岁)  1月,主编《青光》周刊正式创刊。25日写作散文《在寒冷的上海》。  2月,3日写作杂文《魔术班子》。10日写作杂文《就是这样的》。主编《青光》两个月,共出版八期,受当时政治形势的压力,被迫于26日停刊。  3月,移居上海吴淞路义丰里91号。结识了冀汸等几位复旦大学的进步学生。与地下学联办的《学生新报》开始来往。  4月,5日写作散文《热力》。中旬写成散文《悲哀的玩具》。短篇小说作品集《人生赋》,署名杨力,辑入胡风主编“七月文丛”,由海燕书店初版。拟写《中国现代军阀论》一书。与同住在义丰里的邻居内山完造交往,内山赠其许多藏书。  5月,4日应《学生新报》“五四征文“而作杂文《给战斗者》。  6月,4日写作杂文《一张照片》。与尚丁、耿庸等人创办《诗与杂文丛刊》,出版了第一集《犯罪的功劳》即遭禁。  7月,写作散文《夜间的遭遇》。舒芜途经上海,寄居其家约半月余。  8月,8日创作小说《一幅古画》,后来署名Y·L,刊于《时代日报》。  9月,因为《学生新报》所作文章而贾祸,17日深夜,被持枪的国民党中统局特务包围了住处,以“煽动学潮”的罪名,将其和妻子任敏及几位进步青年一起抓进监狱,关押在亚尔培路(今陕西南路)2号上海中统局本部。次日,经副刊编辑楼适夷之手《时代日报》及时披露了这一消息。  10月,上旬被转移到南市蓬莱路警察局看守所,继续坐牢。  11月,下旬其妻任敏在遭关押两个多月后花钱保释出狱。  12月,其妻出狱后无处栖身,时而寄居于沪西老乡家、或新开河的《时代日报》记者顾征南家、或胡风家。东奔西走,四处托人,营救丈夫。受到友人们的帮助和接济。期间胡风多方设法,积极援救。    1948年(三十三岁)  8月,胡风托由香港来沪的海燕书店经理、原留日同学俞鸿模找国民党中央信托局副局长、原留日同学骆美中出面营救。  9月,上旬被骆美中以留日同学名义保释出狱。暂住爱多利亚路(今延安路)其伯父商行在上海的办事处。出狱次日,即去胡风家探访。  10月,1日携妻抵杭州,旅住方然任校长的安徽中学,由方佩萱、罗洛陪同游玩。次日,胡风、路翎夫妇也来到,一起同游五日。其夫妇并与胡风、路翎夫妇和冀汸、罗洛、朱谷怀等在杭州灵隐寺合影数张。  11月,月初为躲避国民党特务的骚扰,隐居近郊沪西法华镇一位姓姚同乡的平房内阁楼上。编成作品集《热力》并为出版而作《序言》和《后记》。始作论著《近代中国经济社会》。  12月,月底写成论著《近代中国经济社会》。    1949年(三十四岁)  1月,元旦携妻进城去胡风家访梅志。因其住处被特务发现,经狱中难友卢克绪介绍,寄居于同学董平在南京路高士满大楼内的家里。月初撰写《近代中国经济社会·前言》。  2月,以《近代中国经济社会》书稿所得棠棣出版社预支稿费两万元金圆券作为路费和生活费,携妻与难友卢克绪一起乘船离沪抵达青岛。准备设法去解放区,正值交通要道被国民党军队封锁,无法继续行程,只得滞留于青岛,避居在火车站旁的“三义栈”小店。始译英国传记作家奥勃伦的《晨曦的儿子——尼采传》。  3月,在客栈写作回忆监狱生活的纪实小说,得五万余字,所住客栈时遇军警宪兵出现,担心闯入搜查而烧毁。  4月,月初译完奥勃伦的《晨曦的儿子——尼采传》,并撰写译序《旧时代的回忆和告别——关于&晨曦的儿子——尼采传&》,后刊于上海《大公报》副刊。又先后翻译恩格斯的《住宅问题》和匈牙利作家E·维吉达的多幕剧《幻灭》。  5月,25日上海解放,作散文《美丽的早晨》,寄往上海发表。  6月,散文《美丽的早晨》刊于23日上海《大公报》副刊。散文作品集《热力》,署名杨力,列入刘北汜编的“工作文丛”第一辑,由文化工作社初版。  7月,青岛解放。又作散文《欢迎人民军队》,刊于上海《大公报》副刊。始作纪实小说《在亚尔培路二号——一个人和他的记忆》。  8月,月初写成长篇《人的证据》第二部之一章《人的斗争——&一个人和他的记忆&续篇》。携妻由青岛乘马车西行,约四五天到潍坊,再搭上列车抵达济南。在济南暂住其伯父家约十余天,凭记忆将在青岛烧毁的那部狱中回忆录重新写成,题为《人的证据》第一部。与妻离开济南返回上海,临时借住北四川路的新亚酒店。26日携妻往胡风寓所访。同月,为译作恩格斯《住宅问题》出版撰写《译者前言》。第一批转入“中华全国文学工作者协会”(中国作家协会前身)为会员。  9月,开始投入上海文艺界的正常活动。论著《近代中国经济社会》由棠棣出版社初版。  10月,中篇小说作品集《人的证据》,署名杨力,由新潮书店出版。开始编译日本世界经济研究所新编的介绍东欧人民民主主义国家的资料书《人民民主的长成与发展》。为正气书店校阅日文译成中文的《露和字典》。  11月,由正气书店老板陆宗植介绍,始客居苏州一幢独立的楼房,紧邻苏州军管会。11日为《近代中国经济社会》再版而作《再版序言》。  12月,迁至三元坊居住。房东是陈西滢的妹妹,所租小楼楼上一层。近邻沧浪亭、文庙。    1950年(三十五岁)  1月,始与还珠楼主(李寿民)交游。  4月,编译专著《人民民主的长成与发展》(原著西泽富夫等),由棠棣出版社印行。  5月,其父由大妹宜端和妹婿张守敬陪同南来上海旅游,也在其苏州寓所小住月余。  夏,暑期携妻同游虎丘及苏州的其它名胜古迹。  9月,2日胡风来苏州其寓作客,并留宿一夜。结识正在苏州的华东人民革命大学教务处长刘雪苇。  10月,受邀与梅林、王元化一起到震旦大学执教,在中文系兼任教授,讲授苏联文学,始结识范希衡,施蛰存等人。仍居苏州,每周坐火车到上海授课并住三天。论著《近代中国经济社会》由棠棣出版社三版。    1951年(三十六岁)  2月,19日撰写论文《谈利用小说作材料来改编剧本——以&钢铁是这样炼成的&第六场为例》,刊于《文汇报》副刊,也见于文协上海分会《文学界》第56期。  3月,被聘为震旦大学专职教授,讲授苏联文学和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读。因课程增加而搬回上海,租居于西爱咸斯路(今永嘉路)。  4月,全国开展“镇反”运动,为响应“文协”配合运动的号召,先后创作独幕剧《当心匪特造谣》、短篇小说《血的记忆》(发表时题名为《以血还血》),均刊于《文汇报·文学旬刊》。  7月,译作《契诃夫的戏剧艺术》(原著苏联巴鲁哈蒂),由上海文化工作社初版。  9月,其再次将父亲接到上海家中居住,与妻时常陪同他观光游玩,约月余。  11月,译作《住宅问题》(原著恩格斯),由上海泥土社初版。《中共中央发出《关于在学校中进行思想改造和组织清理工作的指示》以后,被列入上海高等教育界第一批参加“思想改造”的名单。  12月,来到苏州的华东人民革命大学政治研究院,参加为期三个月的“思想改造”学习。    1952年(三十七岁)  3月,“思想改造”学习结束,返回上海。仍在震旦大学任教,被聘为中文系主任。4日撰文《果戈理和我们》刊于上海《大公报》。  8月,全国高校院系调整,被调往复旦大学中文系,担任教授,并兼任现代文学教研室主任。搬到复旦大学第五宿舍(筑庄)54号居住。  9月,其妻在复旦工会职工夜校任行政秘书。月底为译作《契诃夫手记》撰写《译者前记》。  10月,开设“现代文学作品选读”、“俄苏文学”、“外国文学史”和“写作”四门课程。课余之时,常请五四、五五届的一些进步学生来家作客。  是年,韩侍桁在南京路新雅酒家宴请罗玉君,携妻与李青崖、施蛰存、刘大杰、余上沅、邵洵美作陪。    1953年(三十八岁)  3月,译作《论报告文学》(原著捷克基希),由上海泥土社初版。  5月,译作《契诃夫手记》(原著俄国契诃夫)列入“未名译丛”,由文化工作社初版。  7月,下旬胡风将举家迁居北京,泥土社老板许史华在淮海路大同酒家为胡风饯行,携妻与文化界诸友参加。胡风临行搬家,其夫妇帮助整理打包,并与胡风全家合影留念。  8月,1日胡风举家离沪北上,其夫妇又到火车站送行。22日得梅志由京来函。  9月,月初又得梅志自北京来函,16日撰文《伟大的人文主义者拉伯雷》刊于天津《大公报》。21日复梅志一函。  11月,负责教研组的政治学习,也经常去市里开会、听报告。6日至8日参加华东作家协会成立大会,并与梅林、罗洛和耿庸聚餐。收到梅志自京来函及《别林斯基选集》一卷,20日复梅志函。22日见耿庸。23日夜致胡风函,并寄上方平所译莎士比亚喜剧《捕风捉影》一书。辑译俄国作家的论文,已成十篇。  12月,译作《契诃夫的戏剧艺术》(原著前苏联巴鲁哈蒂),由上海文化工作社再版。  是年,施蛰存在家为孙用调京工作饯行,其应邀也携妻作陪。    1954年(三十九岁)  1月,中旬携妻赴京,探望在京的父母、兄妹。先居大妹宜端家数天。往地安门内太平街甲20号胡风寓所访数次,也遇萧军。与正在北京开会的留日同学李春潮、在京工作的留日同学潘开滋、潘开沛相聚。移住高教部招待所。受邀到西城缸瓦市大院胡同5号郭沫若家作客。在北京大学中关村其兄贾芝住所,何其芳等与其谈胡风事,不欢而散。  2月,月初李春潮在全聚德请客,携妻与胡风夫妇、潘开滋、潘开沛兄弟、吴廷缪、雷石榆、萧军参加。离京返沪。  5月,月初为辑译的苏联学者研究论文集《俄国文学研究》一书撰写《排印后记》。  6月,撰文《契诃夫的创作道路——用“爱和信念”纪念契诃夫逝世五十周年》刊于《复旦》校刊。  7月,15日《“用爱和信念劳动”——纪念契诃夫逝世五十周年》载《解放日报》。31日致胡风一函,其中谓:“潘开茨(滋)同志春天在此修养了一个时候,他很想你能住到一个农场,安静下来,多写点东西。”并又寄上方平所译莎士比亚作品一本和《十日谈》。  8月,携妻赴莫干山旅游十天,巧遇李春潮并合影。离山返沪途经杭州,访朱声、冀汸。译作《俄国文学研究》(原著前苏联谢尔宾娜等),由上海泥土社初版。并托该社老板许史华寄赠胡风、阿垅和路翎。  9月,月初得胡风自京来函,8日复胡风函。收养了自己的侄女和其妻的侄儿,一家已有四口人,另有一位保姆,家庭热闹,生活安宁。  11月,携妻应邀赴韩侍桁家吃蟹,遇邵洵美。  12月,参加复旦大学和中国作家协会上海分会批判胡风文艺思想的有关会议,持抵触情绪。    1955年(四十岁)  1月,得苏青来函及剧作《红楼梦》(后改名《宝玉与黛玉》)油印稿听取意见。5日阅毕复苏青一函。中旬,张禹以所得稿费在锦江饭店请客,携妻、侄女与王戎、何满子、顾征南夫妇及耿庸夫妇和大儿东林,还有罗洛、张中晓、许史华、梅林等人参加。26日得胡风自京来函,其中写道:“……问题有了新的进展,望你用极冷静沉着的态度对待已经发生的和将要发生的事情,切不可草率从事,参加讨论,这只有更使问题难以处理,有热心的人,也希望你代为阻止。不要写文章或信表达自己的意见,现在这已不是‘讨论’,而是‘批判’。你是教书的,能不参加较好,万不得已时,就可以批判的地方说一点自己的意见吧。”30日《文艺报》第1、2期合刊出现批判胡风的诸多内容。  2月,5日中国作家协会主席团举行第十三次扩大会议,决定开展对胡风文艺思想的批判。应苏青约请,携妻在二马路甬江状元楼聚餐。  3月,迫于政治压力和组织决定,作了对胡风文艺思想的批判性发言,并整理成文,投寄到《人民日报》编辑部,但稿件很快被退回,附言:“文章太空洞,批判胡风要联系实际。”又转寄到上海《文艺月报》,亦被退回。  4月,中国作家协会上海分会批判胡风运动的会议不断,气氛紧张。虽然也去参加了数次,但已经没有发言的权利。  5月,托数日后将要去北京的友人带虾子酱一瓶、酥糖数包、长统袜子一双给胡风。13日《人民日报》刊登“关于胡风反党集团的一些材料”和“编者按语”。 15日在上海高教局被宣布拘捕审查,晚上即押入建国西路上海公安局第三看守所单人监房,狱号为“1042”。当晚其家被抄。17日其妻任敏也遭逮捕,被关押在上海南市监狱中。24日《人民日报》刊登“关于胡风反党集团的第二批材料”和“编者按语”。同日下午复旦大学召开“揭露胡风反革命集团阴谋活动”的师生大会,有十一人发言,批判“披着进步教授外衣的胡风反革命集团骨干分子贾植芳在学校里的阴谋活动”。  6月,月初被开除中国作家协会会籍。10日《人民日报》又刊登“关于胡风反党集团的第三批材料”、“编者按语”和“社论”。    1956年(四十一岁)  2月,月初在狱中读到1月30日《人民日报》刊登周恩来在中共中央召开关于知识分子问题会议上所作的报告《关于知识分子问题的报告》。  9月,收到妻子送进狱中的食品,始知她获得释放。其妻出狱后在上海卫生出版社从事校对工作。    1957年(四十二岁)  2月,审讯员告诉其:“问题基本查清,准备出狱。”  7月,收到看守拿来的家中书架上的部分政治读物,有苏联版的《马克思恩格斯文选》(二卷)、《列宁文选》(二卷)、《联共党史》、斯大林的《论列宁主义基础》,还有三联版《资本论》(三卷)、精装本《毛泽东选集》(三卷)等。数天后,被取消了原来的狱中待遇,每日吃两顿饭,晚上睡在地板上。自谓:“从这时起,我真正感到了自己是一个‘囚犯’了。”  12月,被转送至南市车站路上海公安局第一看守所关押,狱号为“1783”。    1958年(四十三岁)  11月,狱中看到其兄贾芝写给上海公安局的信,大致内容:“关押你处的胡风分子贾植芳是我的弟弟,现在他的妻子任敏已被批准去青海参加社会主义建设,经组织上批准,贾植芳今后的生活接济由我负责,以利于他的学习。任敏离开上海时留下五十元,现请转给贾植芳。”此后,始能收到其兄贾芝寄进监狱的一些麦乳精之类食品。    1959年(四十四岁)  是年,在监房又被准许看《解放日报》。  春,其妻任敏在青海化隆回族自治州半牧区的李庄小学当教师。  12月,因来自上海“为胡风反革命集团翻案”的检举,其妻任敏又被捕入狱,关押在当地公安局的看守所。    1960年(四十五岁)  11月,在狱中因饥饿患了严重的浮肿病,被送进上海提篮桥监狱里的医院。  12月,在狱中医院住了十三天,即转到“休养监”的八号楼监房。五天后又被押回第一看守所。    1961年(四十六岁)  上半年,与邵洵美同监相遇。    1962年(四十七岁)  是年,被准许看监狱提供的《人民文学》、《新华月报》和电影杂志等刊物,也允许读其兄贾芝寄来的长篇小说《林海雪原》、《红旗谱》和《青春之歌》。期间参加种菜、打夯、分饭等劳动。狱中窥探到也身陷囹圄的友人耿庸、许史华。    1963年(四十八岁)  3月,其妻任敏出狱,被遣送到青海回族自治州劳改农场里的农牧机械厂劳动。  10月,在狱中收到寄来的一个土布包裹,里面有一双黑面圆口布鞋,鞋里有四颗红枣,四只核桃,得知妻子已回到了家乡。其妻开始在山西省襄汾县古城公社侯村大队十一小队“接受劳动改造”。    1964年(四十九岁)  是年,被中断了其兄贾芝寄进监狱的任何食品。    1966年(五十一岁)  3月,30日下午在福州路上海中级人民法院,以“胡风反革命集团骨干分子”罪名,被判处有期徒刑十二年。  4月,9日被押回原单位复旦大学,由保卫科发配到校印刷厂“监督劳动”。与“监督小组”三人一起同住在第八宿舍四楼顶层朝北的房间里,每月领取生活费三十元。  5月,夫妇之间失去音讯十一年后,首次致远在山西家乡的妻子任敏第一函。开始给远在山西家乡当农民的妻子每月寄生活费十元。  6月,“文革”爆发,原来管制其的“监督小组”改为“专政小组”,作为“反革命分子”而遭受各种批判、游斗、凌辱和殴打,继续在苦难中度日。    1967年(五十二岁)  春,其母在山西家乡去世。  6月,被押至上海远郊长兴岛的公社里游斗,强制参加“三夏劳动改造”。  9月,经“造反派”准许,月初其妻乘上时开时停的火车,经四天四夜来到上海探亲,夫妇离散十二年后首次相聚。分派住在第六宿舍后面工地上废弃的竹席棚里,约十余天后,其妻在“造反派”的压力下,被迫返回山西家乡。  11月,又被押至上海郊区宝山县的公社里进行批斗并强制参加“三秋劳动改造”。    1968年(五十三岁)  8月,“工宣队”、“军宣队”进驻复旦大学,进行“斗批改”,在学校大礼堂举行了有三千人参加的“彻底批判和肃清胡风集团骨干分子贾植芳反革命罪行”的大会。  11月,被复旦大学印刷厂的“工宣队”押至上海郊县青浦农村游斗,参加“三秋劳动改造”。    1969年(五十四岁)  春,被“工宣队”押至江湾体育场在全市性的万人批斗大会上,接受“革命群众”的猛烈批斗。还被押去同济大学被批斗。  6月,又被强行押至宝山县的公社里进行批斗,强迫参加“三夏劳动改造”。  9月,被迫去宝山县农村参加“三秋劳动改造”。  12月,经“造反派”准许,月底其妻由山西家乡来沪探亲,居住在临时招待所。    1970年(五十五岁)  1月,其妻因在校园内毛泽东像前留影,被“造反派”勒令“滚回老家”,只得匆匆离沪。  6月,仍去郊县宝山农村强迫参加“三夏劳动改造”。  9月,被安排到上海郊县奉贤“五七”干校,接受监督劳动。    1971年(五十六岁)  是年,其父在山西家乡逝世。  12月,在奉贤“五七”干校监督劳动结束,仍回到复旦大学印刷厂继续“劳动改造”。    1972年(五十七岁)  是年,监督小组人员由三人减为两人,可以去市内自由活动。  4月,经“造反派”允许,月初其妻来沪探亲,居于复旦第八宿舍临时住房。  5月,中旬其妻又返回山西家乡,仍搬回原处宿舍住。  6月,在郊县南汇农村参加与贫下中农“同吃、同住、同劳动”的劳动改造,住在农民家中半年。  11月,月末返回复旦大学印刷厂“劳动改造”。    1973年(五十八岁)  是年,仍在复旦大学印刷厂“劳动改造”。    1974年(五十九岁)  是年,仍在复旦大学印刷厂“劳动改造”。  7月,在复旦第一宿舍建筑工地参加“劳动改造”。    1975年(六十岁)  1月,每月领取的生活费提高到六十五元五角,开始给在山西家乡当农民的妻子每月寄生活费三十五元。    1976年(六十一岁)  1月,下旬其妻来沪探亲。  2月,中旬其妻返回山西家乡。  10月,粉碎“四人帮”,“文革”彻底结束。    1977年(六十二岁)  4月,其妻来沪探亲。  6月,中旬其妻返回山西家乡。  12月,全国高等院校开始恢复招生考试。    1978年(六十三岁)  3月,恢复高考制度后第一批考入复旦大学的学生正式入学。  9月,22日下午复旦大学印刷厂开大会宣布其被解放(摘掉反革命帽子,称同志)。23日复旦大学组织部通知其回到中文系资料室工作,每月的工资按照十八级干部待遇,即九十二元。始能与亲友自由通信。25日去中文系报到,在资料室帮助管理图书。  10月,中旬开始参加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家作品研究资料丛书的有关编写工作。下旬得自1955年5月以来其兄贾芝的首次来函,始恢复兄弟通信。  12月,16日其妻离开山西家乡,调回上海定居。24日《人民日报》刊登《中共中央十一届三中全会公报》。    1979年(六十四岁)  2月,写作短篇小说《歌声》,自谓:“我这一辈子的最后一篇小说”。  9月,20日在复旦图书馆查阅自己发表在三四十年代报上的文章,“恍如隔世”之感。  10月,21日与同难友人去虹口公园,瞻仰鲁迅之墓。29日收到胡风自1955年5月后首次来函,始得知他的近况。30日夜复时居成都胡风函。  11月,由安徽大学邀请,2日离沪,途经芜湖于5日抵达黄山疗养院,参加关于现代文学研究资料的学术会议,又经芜湖于15日返沪。  12月,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筹划国家“六五”社科规划中的一套大型资料丛书,在京召开有关现代文学研究资料编写专题讨论会,受邀于2日赴京。6日上午参加其嫂李星华的葬礼,下午开始参加会议。15日会议结束,继续留在北京工作。旅京期间走访社科院文研所、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图书馆、人民文学出版社,又访牛汉、黎丁、路翎夫妇、唐弢、绿原、茅盾、萧军、冰心等,还顺访母校崇实中学。24日上午回沪。    1980年(六十五岁)  1月,28日携妻访梅林。  3月,13日下午往巴金寓所访问。  5月,7日下午去淮海路赵景深寓所访问。29日赴南京,与江苏人民出版社接洽《巴金研究专集》出版事宜,走访南京图书馆、南京师范学院学报编辑部。  6月,22日在上海社科院参加三十年代留日同学左翼文化活动座谈会。  7月,2日下午许杰来复旦大学相访。  8月,16日得青海化隆法院宣判“任敏无罪”的判决书。  9月,应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之邀,赴黄山参加讨论现当代作家作品资料编辑体例和选目问题的会议,9日离沪途经杭州宿一夜后抵黄山,见牛汉。19日返回杭州,去浙江图书馆工作,访冀汸。21日夜深回沪。  10月,2日作读书札记《温故而知新》。28日撰写对“‘胡案’《复查报告》的申诉书”。  11月,17日为日本学者山口守讲授“关于巴金研究”。20日以挂号快件寄出致胡耀邦申诉函。26日编成《闻捷研究资料》,将书稿寄给福建人民出版社。  12月,11日上午在校组织部阅中共上海市委“沪委(80)批字261号”文件:“撤销对贾植芳的原判,宣告无罪。”20日下午在福州路上海中级人民法院听法官宣判“一、撤销本院(66)年度中刑(一)字第25号刑事判决。二、宣布贾植芳无罪。”22日得补助费五百元,其自谓:“这就是二十五年的灾难生活的补偿。”    1981年(六十六岁)  1月,9日晚应王元化之约,携妻与耿庸、何满子等人在文艺会堂聚餐。10日接通知恢复教授职称,自1979年4月起恢复原工资。15日得中国社科院文研所公函,被聘为《中国现代文学研究资料丛书》编辑委员会编委。读书札记《温故而知新》刊于《艺谭》第一期。  2月,13日携妻访张孟闻。16日应文学杂志《雪莲》约稿,改定原写于1979年的短篇小说《邂逅》,约四千字。27日由中文系的资料室正式回到现代文学教研组恢复教学工作。  3月,12日为翻译旧作《契诃夫手记》重印撰写《新版题记》。17日收到青海法院赔偿其妻1959年被捕时没收财物折价款二百二十元。25日下午在汾阳路上海海关专科学校讲演“关于狄更斯和《大卫·科波菲尔》”,这是二十五年来头一次上讲堂。  4月,22日晚在文艺会堂遇冯亦代,还遇丰村夫妇。  5月,1日绿原来沪,其携妻与王戎、顾征南、王元化、耿庸、何满子、钱伯城等聚会。26日在中文系作《茅盾与外国文学》的学术报告,后整理写成《中国新文学作家与外国文学的关系——以茅盾为例》。28日在上海机械学院讲演“关于狄更斯”。29日携妻与顾征南、耿庸、曾卓、何满子和陪同胡风来沪治病的夫人梅志、女儿张晓风聚会。  6月,20日梅志母女来其寓访一天,晚饭后相偕瞻仰鲁迅之墓。主编《中国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丛书·赵树理专集》由福建人民出版社出版。  7月,主编《中国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丛书·巴金专集》第一册,由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25日为招考研究生拟出考题。  8月,12日迁入新居,为复旦大学第六宿舍51号。下旬得王元化两函。  10月,2日上午与耿庸去申江饭店访自京来沪的骆宾基。9日写成评论话剧《地狱边沿的曼陀罗花》的文章,这是自1955年5月以后上海报纸约其写的第一篇文章。13日上午携全家与上海诸友人往龙华医院看望在沪治病的胡风。26日帮助朱东润批改“传记文学”研究生专业外文试卷。  11月,携妻去王元化家访。开始招收攻读比较文学的硕士研究生和出国预备生四名。  12月,12日又致胡耀邦函,催问所谓“历史包袱”的澄清事宜。14日收到中国作家协会公函,谓:“主席团第六次会议于日决定恢复您的中国作家协会会籍”。28日收到“(81)沪公落办字1877号上海公安局关于对贾植芳同志的复查决定书”,其中谓:“1966年3月我局的处理意见中将其以‘汉奸’论,是不当的,应予纠正。恢复名誉。”  是年,与陈子展来往频繁。    1982年(六十七岁)  3月,始编译《契诃夫年谱》。  4月,中旬参加《郭沫若研究资料》审稿会议,有两天。应邀为《郭沫若研究资料》(三册)撰写审读意见。  5月,译作《契诃夫手记》(修订本)由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  6月,5日携妻赴厦门,出席《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丛书》编委扩大会议,16日返沪。  8月,29日离沪途经济南转车,31日抵达太原。  9月,1日参加“首届赵树理学术讨论会”,见王瑶、陈登科及山西文化界诸位人士,顺访母校成成中学。2日赴五台山,4日夜回太原。5日去汾阳访亲戚。6日由太原途经北京,往木樨地24号楼胡风新居相访,又访牛汉、黎丁等,9日返回上海。主编《中国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丛书·巴金专集》第二册,由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主编《中国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丛书·闻捷专集》由福建人民出版社出版。  是年,撰写《蝎子过河——新寓言》。    1983年(六十八岁)  1月,5日为主编完成的《外来思潮和理论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影响资料(1928年——1949年)》(此书于1985年交付出版社后无下文)撰写审读意见。中旬应中国社科院文研所之邀,携妻赴京,出席“中国现代文学理论流派讨论会”和吉林大学编辑《外国理论和思潮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影响研究资料》的定稿会。  2月,22日撰文《覃子豪小传》刊于《新文学史料》第1期。  3月,中旬始译美国郑清茂《日本文学思潮对中国现代作家的影响》。  4月,17日携妻赴桂林,出席《当代文学资料研究》编委会议,29日回沪。为《贾植芳小说选》撰写《编后记》。诗作《笔颂——致老友》在《创作》杂志第4期上获得发表。  5月,携妻外出赴南京、苏州旅游。  6月,忙于校审《中国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丛书·巴金专集》第三册。29日离沪赴广州,宿流花宾馆。  7月,1日抵达肇庆,在松涛宾馆出席《中国现代文学研究资料丛书》编辑委员会会议,受邀为肇庆师范专科学校讲课。7日在广州应留日同学之邀与大家茶会相叙,又在中山大学讲学。9日返回上海。  8月,开始兼任复旦大学图书馆馆长。为主编《中国当代文学研究资料·巴金专集》(三卷本)撰写《编后记》。应约为卢康华、孙景尧合著的《比较文学导论》作序。31日散文《为了不能忘却的纪念》刊于《文汇报·笔会》。  9月,作品集《贾植芳小说选》,由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  11月,短篇小说《歌声》在《山西文学》第11期获得发表。4日赴南京,与江苏人民出版社座谈,顺游名胜古迹。7日抵达苏州开会,踏访三元坊旧居,与陆文夫等人同游东山,9日回沪。20日散文《花与鸟》刊于香港《文汇报》。29日下午访巴金。译作《契诃夫手记》(增补本)又由浙江文艺出版社出版。  12月,作诗《犹大,你又该走运了》。27日去杭州参加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会议,31日回沪。    1984年(六十九岁)  2月,2日夜外出回家时被骑车者撞成大腿骨折,住进长海医院,腿上钉入两颗钢钉。撰写《关于尼采的事——一篇旧文的回忆》,刊于《文科通讯》第2期。  3月,月初腿伤开始痊愈,离开长海医院回家,6日恢复写作日记。  7月,参加中国作家协会上海分会第四次大会,被选为理事会理事。为主编《巴金作品评论集》而撰写《编后记》。应约为复旦大学中文系中国现代文学教研室编《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四卷)作序。撰写论文《中国比较文学研究的过去、现在和将来》,刊于《复旦学报》第5期。  8月,中旬撰写《纪念余上沅先生——&余上沅戏剧论文集&序》。  9月,腿伤基本痊愈,可以扶杖走路。为陈思和、李辉著《巴金论稿》作序。主编《巴金写作生涯》由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  10月,7日携妻赴徐州,出席“江苏第二届瞿秋白学术讨论会”,9日在会上作《瞿秋白对中国无产阶级文艺理论和文艺批评的开拓性贡献》的演讲,会后还专程去山东曲阜参观,于15日回沪。  11月,散文《我的第一篇小说》刊于《山西文学》杂志第11期。  12月,应邀为《中国现代文学研究译丛》撰写《总序》。25日赴北京出席中国作家协会第四次代表大会。    1985年(七十岁)  1月,8日由北京返沪。23日迁居复旦大学第九宿舍13号。31日与孙乃修合署论文《比较文学的由来和发展》刊于《文学报》。  2月,3日因患胃肠疾病住院治疗,15日出院回家。  3月,撰文《中外小说比较之我见》刊于上海《小说界》第2期。下旬为《热力》新版重印写作《题记》(此书后未能出版)。  4月,女儿贾英结婚。14日应邀赴扬州,参加由中国社科院文研所主办的“文艺学和方法论”学术讨论会,23日回沪。为《写给爱人的信——中国现代作家家书集》作序。  5月,应邀为范希衡遗译《中国孤儿》(原著伏尔泰)作序言。杂文《中外所见略同又不可同论》刊于《艺谭》第3期。  8月,1日赴京,3日携妻参加护送胡风遗体前往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火化,出席告别仪式,6日回沪。中旬校审完成邵康铭的译作《中国通俗小说书目修订稿》(原著日本大塚秀高),并为此书的中译本(后未能出版)作序。  9月,1日赴香港参加香港中文大学主办的中西叙事体比较文学讨论会,访问香港中文大学图书馆、香港大学图书馆,14日返沪。演讲稿《瞿秋白对中国无产阶级文艺理论和文艺批评的开拓性贡献》刊于《江海学刊》第9期。  10月,主编《文学研究会资料》(三卷本)由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散文《怀念丸善书店——海外散记之一》刊于《世界纪实文学》第一辑。  11月,3日赴苏州参加艾煊作品讨论会,8日回沪。  12月,15日又去苏州出席《中国现代文学流派评论集》编委会议,19日回沪。主编《巴金作品评论集》由中国文联出版公司出版。    1986年(七十一岁)  1月,11日赴京,15日携妻参加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举行的胡风追悼会,17日返沪。撰文《建设新时期的民间文学事业》。  2月,出席“陀思妥耶夫斯基讨论会”,并作《我看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演讲。撰写回忆散文《我在中条山的抗战生活》。散文《悲痛的告别——回忆胡风同志》刊于香港《良友》画报第21期,发表时有删节。  3月,7、8日散文《遗失的原稿》刊于《新民晚报·夜光杯》。月末为张廷琛编译的《比较文学的理论与实践》译文集撰写序言。  4月,梅志自京来沪相访。为《中国现代文学词典》作序。  6月,7日又去长海医院住院,9日接受手术,取出腿内伤口处的两颗钢钉,13日出院回家。  7月,中旬为艾以的文艺随笔集《艺海一勺》撰写序言。29日随笔《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刊于《新民晚报·读书乐》。  8月,12日赴苏州参加《中国现代文学社团流派》审稿会议,又去宜兴旅游,23日返沪。  9月,又招收比较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三名。18日赴太原出席“赵树理诞辰八十周年纪念大会暨第二届赵树理学术讨论会”,并在会上作了《他的文学生命就是真实》的发言。顺在山西大学、山西师范大学讲课,与其兄贾芝同被山西师范大学聘为兼职教授。并与其兄一起回到阔别逾半个世纪的家乡襄汾县侯村访问,自谓:“真有隔世之感。”又返回太原,30日乘机回沪。  10月,9日赴烟台参加《中国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丛书》出版会议,于18日回沪。  11月,中旬为学生施昌东的遗稿长篇小说《一个探索美的人》作序。21日应邀去上海金山,参加“中国当代文学国际讨论会”,初识乐黛云,25日会议结束返回。  是年,与陈思和合编《中国当代短篇小说选》英译本,并为此书撰写序言。    1987年(七十二岁)  2月,中旬应约为《三十年代在上海的“左联”作家》撰写序言。  3月,10日撰文《我看电视剧&春蚕&&秋收&&残冬&——兼谈名著改编的若干问题》刊于《文汇报》。下旬为主编的《中国现代文学社团流派》作序。  4月,白先勇来其寓相访。下旬与钱谷融合署为《中国现代文学大辞典》作序。  5月,月初为范培松的专著《报告文学春秋》撰写序言。为《五四爱情小说选》作序。29日收到乐黛云转来美国普林斯顿大学邀请赴美出席第二届中美比较文学家对话会,后因健康原因未能赴美与会,提交论文《中国新文学与传统文学》。  6月,月初为孙乃修著《屠格涅夫与中国——二十世纪中外文学关系研究》作序。上旬又应约为《中国现代文学作者笔名录》撰写序言。写成论文《中国新文学与传统文学》,刊于《学术研究》第6期,并获“八·五”期间上海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论文一等奖。  8月,在复旦大学退休,仍被聘为研究生导师。23日应邀赴西安出席“中国比较文学第二届年会”,于30日回沪。  9月,11日携妻乘机离沪,应邀赴广州参加学术会议,14日在会上作题为《中国现代文学与中外文化》演讲。20日返沪。  11月,月初为《巴金年谱》作序。11日随笔《旧事重提——记胡风的一首旧体诗》刊于《文汇报·笔会》。《片断的记忆——悼念胡风同志》刊于《新文学史料》第4期。写成杂文《由两个小男孩想到的》。  12月,19日撰文《&中国左翼文学思潮探源&学术评议》。撰写读书笔记《中国士人之鉴——读鲁迅&中国小说史略&札记》。23日应国家教委之邀赴北京参加优秀教材评审会,28日返沪。  是年,又招收现代文学专业博士研究生两名。还与王元化受上海书店出版社之请,选编陆续影印出版的香港、台湾以及国外文史哲方面的学术著作。    1988年(七十三岁)  1月,上旬在上海出席由中国社科院文研所和上海社科院文研所合办的中华文学史料学会议,14日会议闭幕。18日去苏州大学参加研究生论文答辩会,21日返沪。  2月,1日《中国士人之鉴》载《书讯报》。为《中国现代通俗文学文库》写作《总序》。应约撰写《&中国现代文学史参考资料&出版百种纪念》,刊于上海书店《古旧书讯》第2期。  3月,为《独手丐》等武侠小说作《总序》。下旬应邀为《中国现代十大流派诗选》撰写序言。  4月,3日应香港中文大学新亚学院邀请,携妻在香港作学术访问,为期半月,途经广州22日返沪。  6月,24日散文《记还珠楼主——李寿民先生》刊于《文汇报·笔会》。撰文《上海比较文学三年:回顾与总结》刊于《华东比较文学通讯》总第6期。  8月,中旬为陈其强编《郁达夫年谱》作序。30日携妻赴哈尔滨,出席《现代通俗小说文库》编委会议,并访萧红故居。  9月,4日由哈尔滨乘机回沪。10日赴北京,出席中国社会科学院召开的“七五”规划本年度科研项目审议及经费分配会议,于18日返沪。  10月,15日散文《记还珠楼主——李寿民先生》又刊于香港《博益月刊》第14期。  11月,下旬为甘介民翻译卡尔·维特弗格尔的《东方专制主义》撰写《中译本题记》(后未能出版)。    1989年(七十四岁)  2月,下旬为王孙选编的《新月散文十八家》撰写序言。23日携妻离沪赴厦门。在厦门大学出席沿海七省市比较文学学会与香港比较文学学会合办的《中外比较文学通讯》杂志编委会议。  3月,2日由厦门前往浙江金华,在浙江师范大学讲学,又途经富阳、杭州于8日回沪。20日参加中国作家协会上海分会第五次会员大会,被选为理事会理事。  4月,招收比较文学专业硕士生一名,另有外文系硕士生三名也请其授课。中旬为任一鸣译作《勃留索夫日记钞》完成校审并撰写《一个跨代诗人的历史命运——&勃留索夫日记钞&中译本前记》。  5月,11日携妻乘船离沪,赴武汉出席“全国首届胡风文艺思想学术讨论会”。20日又乘船返沪。主编《中国现代文学社团流派》(两卷),由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散文《我的难友邵洵美》刊于《上海滩》第5期。应《文艺报》编者采访,就“重写文学史”问题的部分谈话《从清理重灾区入手》,经审定后刊于27日《文艺报》。  6月,应《收获》杂志编辑之约,撰写散文《且说说我自己》,后刊于《收获》第4期。查志华的访问记《贾植芳先生谈“现代都市小说”》刊于《文学角》第3期。  7月,18日应《上海文学》编辑部之邀,携妻赴浙江诸暨参加作家联谊活动,23日回沪。  8月,应邀专程赴北京参加全国书展期间的一套大型丛书的出版座谈会。22日为《中国现代文学社团流派》序载《新文学史料》第3期。  9月,去苏州大学参加教材审稿会。  10月,中旬去浙江金华,在浙江师范大学讲课。  11月,中旬携妻在苏州出席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理事会议,匆忙返沪。20日王瑶夫妇来其寓相访。21日去上海青浦出席“首届巴金学术讨论会”约数天。  12月,10日下午去上海华东医院探望病危中的王瑶。24日散文《我的老乡——王瑶先生》刊于《文汇报·笔会》。    1990年(七十五岁)  1月,月初携妻去苏州小住数天,参加苏州大学研究生论文答辩。25日应约为孙景尧的专著《中西比较文学研究》撰写序言。  2月,主编《中国现代文学的主潮》由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  3月,撰写散文《在国民党监狱中》。25日应邀为中译本《人类学导论》撰写序言。招收现代文学专业博士生一名。  4月,散文《在国民党监狱中》刊于《上海滩》第4期。  5月,5日应邀去苏州大学,参加该校研究生答辩会,6日返沪。9日参加市委宣传部组织的作家参观团,去浙江访问秦山核电站,11日回沪。随笔《我的读书记》刊于《语文学习》第5期。  6月,21日携妻去施蛰存寓所晤谈。  7月,5日为张炳隅的专著《文学鉴赏学》而作序。中旬赴贵阳出席中国比较文学第三届年会暨国际学术会议并作开幕词。  8月,由贵阳转道昆明小住数天,于8日返沪。散文《魂泊宝岛的多情诗人》刊于《上海滩》第8期。  9月,月初受邀为效永、泉民整理的新版《三国演义》作序。随笔《我的戏剧观》刊于《上海戏剧》第5期。  10月,应母校日本大学文理学部邀请,7日携妻抵达东京作为期三周的学术访问,在东京大学、一桥大学、横滨大学、神户大学、东京都立大学、日本大学的社会学部和文学部作学术报告,有《我和社会学》、《关于胡风的文艺思想》、《六十年来中国现代文学史研究一瞥》、《十年来中国小说之发达》等专题演讲。23日由神户专程往京都近郊访日本学者相浦杲。28日返回上海。  11月,中旬编成作品集《悲哀的玩具——贾植芳作品选》,并为出版而撰写《编后记》。撰写完成讲稿《中国留日学生与中国现代文学》。  12月,21日撰写散文《一段难以忘却的记忆——悼念陈仁炳先生》。在日期间的讲稿《我与胡风先生的交游史》,由日本汉学家星名宏修译成日文,在大阪出版的《中国文艺研究会会报》第110、111、112、114、116期连载。    1991年(七十六岁)  1月,6日撰写《跨越大海的哀思——悼念日本朋友相浦杲教授》。中旬为孙小琪散文集《在山那边有个好地方》作序。31日为王怡宁译《牛津格言集》作序。  2月,论文《开放与交流》刊于《读书》第2期。  3月,2日为撰写的《&劫后文存——贾植芳序跋集&前记》定稿。20、21日散文《一段难以忘却的记忆——悼念陈仁炳先生》连载于香港《大公报·大公园》。22日散文《跨越大海的哀思——悼念日本朋友相浦杲教授》刊于《文汇报·笔会》。23日为陈思和著《人格的发展——巴金传》作序。  4月,21日写作散文《萧军印象》。22日写作杂文《为有志于文学者进一言》。26日赴浙江金华,在浙江师范大学讲课。28日应约为邵伯周专著《中国现代文学思潮研究》撰写序言。30日由金华乘车返沪。  5月,23日携妻赴南昌,出席《中国近代小说大系》编委会议,26日顺游庐山,30日返沪。  7月,论文《中国留日学生与中国现代文学》刊于《中国比较文学》第1期。应山西大学中文系之邀,10日为《山西文学史》撰写序言。28日为潘树广主编的《中国文学史料学》作序。30日为张国安编译的《天声人语——日本散文选》作序。30日应邀携妻赴沈阳出席“翻译与比较文化国际学术讨论会”。  8月,5日乘火车赴大连继续开会。会议结束,由大连乘船于19日回沪。  9月,又招收现代文学专业博士研究生两名,比较文学硕士研究生四名,外国来沪高级进修生三名。月初为钦鸿的文集《现代文学散论》撰写序言。12日为于成鲲的专著《中西喜剧研究》作序。29日为顾国柱著《新文学作家与外国文化》作序。  10月,1日获得国务院发给的“政府特殊津贴”和证书。上旬应范泉主编《文化老人话人生》之约,撰写随笔《我话老年》。10日应邀赴宁波出席“巴人学术讨论会”,14日返沪。15日撰写随笔《上海是个海》。月末为《古今文学名著描写辞典》出版作序。  11月,作品集《悲哀的玩具——贾植芳作品选》由北岳文艺出版社出版。为《历代名家尺牍新钞》出版撰写序言。  12月,孙乃修编《劫后文存——贾植芳序跋集》由学林出版社出版。    1992年(七十七岁)  1月,月初撰文《&中国文学大辞典&打破封闭格局》。  2月,22日《在这个复杂的世界里(生活回忆录)》始在《新文学史料》第1期连载。月底又为所作《勃留索夫日记钞》中译本的“前记”撰写之“后记”。  3月,19日因皮肤患疾入住长海医院治疗。  4月,19日由长海医院出院回家。欣逢上海图书馆建馆四十周年,30日撰文《一个老读者的祝贺》。  5月,28日、30日随笔《我的称谓忆旧》刊于《劳动报》。  7月,9日随笔《我的写作生涯》刊于《劳动报》。  8月,22日《在这个复杂的世界里(生活回忆录之二)》载《新文学史料》第3期。  9月,受聘为浙江师范大学兼职教授。  11月,22日《在这个复杂的世界里(生活回忆录之二·续)》载《新文学史料》第4期。23日赴金华,在浙江师范大学授课,途经义乌于26日回沪。散文《萧军印象》刊于《随笔》第6期。  12月,17日撰文《书与我》载《青岛日报》。中旬受约为《鲁迅的创作与尼采的箴言》撰写序言。为宋炳辉著《新月下的夜莺——徐志摩传》出版而作序。  是年,还应邀为《南京大观》撰写《我与陈瘦竹先生的交游》,并作随笔《关于读书》。    1993年(七十八岁)  1月,8日应约为邵伯周专著《人道主义与中国现代文学》作序。  5月,为黄川翻译的《郁达夫研究》(原著安娜·多列扎洛娃)中译本撰写序言。下旬应邀赴济南出席中华文学史料学会的理事会议,顺游泰山、曲阜。  6月,5日为斐高的散文集《城市情感》作序。19日《永远不会过时的事业——在中华文学史料学学会常务理事扩大会议上的致辞》刊于山东《作家报》。应严锋之约为《妙言剪贴簿》作序。  7月,撰写杂文《曲阜行》。  8月,为与俞元桂合编的《中国现代文学总书目》撰写序言。下旬撰写散文《迟到的悼念——纪念一位值得纪念的朋友卢扬(克绪)先生》。30日为《二十世纪学者散文百家》作序。  9月,9日撰文《胡风的一首佚诗小引》刊于《文学报》。撰文《当代文学研究的新高度——读&新中国文学词典&》。  10月,上旬为谢天振著《比较文学与翻译研究》作序,又为冯锡玮专著《反思与原型:中国现代文学比较研究》撰写序言。撰写散文《一个老年人的自述(世纪印象)》,刊于《文艺争鸣》第6期。  11月,撰写完成回忆录《做知识分子的老婆》、《一个普通商人之死》、《狱中沉思:在门槛上》。  12月,月底撰文《刚强之美——看杨海伦画展》。    1994年(七十九岁)  1月,13日《回归与超越——与俞仪方谈中国现代知识分子命运》刊于上海《社会科学报》。  4月,撰写评论《征服者的悲哀——谈长篇小说&海王&》。  5月,7日散文《纪念我的朋友卢扬(克绪)先生》刊于《新民晚报·夜光杯》。22日《在这个复杂的世界里》载《新文学史料》第2期。  8月,孙乃修著《苦难的超度——贾植芳传》列入“中国文化名人传记·18”,由台湾业强出版社初版。22日《在这个复杂的世界里》载《新文学史料》第3期。  9月,1日应约为陈青生的专著《抗战时期的上海文学》撰写序言。上旬为《中华对联大典》出版而序。为孙正荃的文艺随笔集《艺术的失落》作序。  10月,中旬应周瘦鹃的女儿周全之约,为周瘦鹃遗作《姑苏书简》作序。  11月,3日杂文《旧话重提》刊于《文学报》。    1995年(八十岁)  1月,16日为回忆录《狱里狱外》的出版撰写《序》和《后记》。  3月,回忆录《狱里狱外》列入“火凤凰文库”,由上海远东出版社出版。中旬为朱静编译的《洋教士看中国朝廷》作序。下旬撰写评论《别具一格的“教授小说”——读智量的&饥饿的山村&》。  4月,8日出席上海通俗文艺研究会成立大会,在会上作开幕词,并被选为会长。  5月,出席上海外国语大学召开的“中国文化与世界”学术研讨会,在开幕式上致词。22日《在这个复杂的世界里》载《新文学史料》第2期。30日为《世界历代禁书大全》出版作序。  6月,6日为张新颖译作《人之子——耶稣传》撰写《中译本序》。  7月,中旬撰文《开掘现代通俗文学的研究宝库》。  8月,获得由中国作家协会颁发赠给抗战时期老作家留念的“以笔为枪,投身抗战”(1937——1945)纪念铜牌。10日应邀为日本学者山口守、坂井洋史专著《巴金的世界——两个日本人论巴金》作序。22日《在这个复杂的世界里》在《新文学史料》陆续连载至第3期结束。  10月,由复旦大学、上海作家协会举行“庆祝贾植芳先生八十华诞暨文学生活六十五周年教学活动四十五周年”,携妻出席并致答谢词。18日为晓风著《九死未悔——胡风传》作序。撰写散文《我的后来者——潘世兹先生》。  11月,2日受邀为《苏门答腊的郁达夫》中译本撰写序言。    1996年(八十一岁)  5月,25日撰文《应该写在前面的几句话——关于路翎的七首佚诗》。28日应约为《昨日丛书》撰写总序。  6月,应台湾《中央日报》副刊部邀请,赴台北出席“百年来中国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并提交论文《中国近现代留日学生与中国新文学运动》,后在台湾《中央日报》发表。20日为张新颖编的许地山小说集《缀网劳蛛》作序。受约为郑体武著《危机与复兴——白银时代俄国文学论稿》撰写序言。  7月,5日撰文《他从生活的深处走来——介绍郑伟平的三本书》。为鲁贞银、张业松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批评——路翎文论集》而撰写序言。下旬为由宋炳辉协助编成的《暮年杂笔》撰写《前记》。  8月,7日为台湾业强出版社拟出版《狱里狱外》所作《新版题记》(后因故未出)刊于《深圳特区报》。  9月,26日《&中国近代文学大系&出版感言》刊于《解放日报·读书》。  10月,撰文《认识鲁迅》。  12月,携妻赴京出席第五届中国作家协会代表大会。中旬撰写散文《她是一个真实的人——悼念戴厚英》。回忆录《狱里狱外》由日本广岛大学小林文男等译成日文,始在《状况与主体》杂志连载。    1997年(八十二岁)  1月,23日应约为陈惇、孙景尧、谢天振主编的《比较文学》撰写序言。  2月,20日为江苏运河师范学校程荣华编《庄涌和他的诗》作序。  3月,5日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人物专访》栏目播出对其采访的“专题纪录片”。  4月,为宋曰家新著《巴金:永生在青春的原野》所作的序,5日以《“独立人格”和“生命放散”》为题刊于《新民晚报·夜光杯》。为《海派文化长廊·小说卷》撰写《总序》。月末,为尚丁著《芳草斜阳忆行踪》作序。  8月,作品集《暮年杂笔》列入“书友文丛”,由汉语大词典出版社出版。6日应邀为《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研究丛书》撰写《总序》。  10月,8日其妻任敏突患中风、脑溢血,虽经住院抢救脱离危险,但有失语、瘫痪的后遗症。12日其妻侄女任桂芙由山西来沪,开始照料其夫妇的老年生活。  11月,22日《一双明亮的大眼睛——为路翎文论集而序》载《新文学史料》第4期。  12月,撰写《历史的背面——贾植芳自选集》自序,3日以《关于自选集的自序》为题刊于《劳动报》副刊。    1998年(八十三岁)  1月,撰文《我的感想与感谢——祝贺&中国比较文学&改刊一周年》刊于《中国比较文学》第1期。  4月,上旬为朱静译《访苏联归来》新译本作序。下旬撰写《皮鞋的故事——暮年杂忆》。  5月,10日撰文《找回另一只翅膀——&鸳鸯蝴蝶派散文大系&再版感言》。18日受聘为上海锦江经济文化学院校务委员。  6月,作品集《雕虫杂技》列入“读书阅世丛书”,由山西教育出版社出版。为《踩在几片文化上——张承志新论》作序。  7月,去仁济医院探望病中的郑超麟先生。上旬为《上海现代文学史》作序。  8月,为姜云生《细读自己》作序。下旬撰文《忆林同济先生和杨必女士》。  9月,中旬撰文《一位值得纪念的长者——郑超麟先生》。下旬为《鲁迅与高长虹》作序。  10月,张业松编《历史的背面——贾植芳自选集》列入“世纪学人文丛”,由山东教育出版社出版。中旬为苏州大学孙景尧教授任比较文学专业博士生导师撰写学术评议。  11月,月初撰文《向中学生推荐一本书——&西游记&》。为谢天振《译介学》作序。  12月,由湖北人民出版社聘其为《胡风全集》顾问。下旬撰写散文《上海是个海——我在上海的生活史》。    1999年(八十四岁)  1月,散文《一位值得纪念的长者》刊于《读书》第1期。撰文《1979年进京记》。  2月,1日为韩国《国际中国学研究》而序《我的祝贺与祝福》。月初撰写《历史的悲剧,悲剧的历史——为刘挺生的&思索着雄大理想的旅行者——路翎传&而序》。  3月,上旬撰写《给任敏的信(1972——1978)写在前面的话》。15日散文《上海是个海》刊于《收获》杂志。中旬撰文《背影——悼念公木先生》。  5月,15日部分书信《写给任敏》(1972——1978)刊于《收获》杂志。中旬撰文《回忆王中》。下旬上海卫视播放采访其的专题片《诗意人生》。30日在家中与胡守钧谈鲁迅。  6月,中旬撰写《反思的历史,历史的反思——为&中国近现代通俗文学史&而序》。25日为《米舒书话》作序。下旬为《狱里狱外》重版撰写《新版题记》。  7月,18日编成书信集《写给学生》并撰写《写在前面的几句话》。  8月,6日为《春天的色彩》作序。为新版《契诃夫手记》而撰写《后记——我的三个朋友》。  9月,上旬为出版《解冻时节》而撰写《自序》和《写在前面的话》。《跨世纪的对话——贾植芳、胡守钧谈鲁迅》刊于《世纪》杂志第5期。选编的散文作品集《花与鸟》列入“二十世纪中国著名作家散文经典”,由吉林摄影出版社出版。  11月,10日《&米舒书话&序》刊于《随笔》第6期。15日为秋石新作《萧军与萧红》写序。为《中国近代散文精粹类编》作序。  12月,与胡守钧谈胡风,并整理成文。29日作“新世纪寄语”刊于《南方周末报》二千年特刊《我们这一百年·世纪感言》。    2000年(八十五岁)  1月,2日撰文《感慨与振奋》载《新民晚报·夜光杯》。20日撰文《我与比较文学》刊于《中国比较文学》第1期。21日《两个倔强的灵魂》刊于《文汇报·笔会》。  2月,2日为《尼采在中国》而序《看哪,这人》。8日撰文《我是一条龙》刊于《新民晚报·夜光杯》。18日以《这才是真正的知识分子》为题在《上海教育报》上发表写给复旦大学校领导的信及附记。  3月,与妻子任敏合著的《解冻时节》列入“历史备忘书系”,由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我的三个朋友》载《读书》第3期。28日为《胡风全集》参评国家图书奖撰写推荐意见。  4月,8日为《中西比较文化论》作序。书信集《写给学生》列入“大象漫步书系”,由大象出版社出版。译作《契诃夫手记》列入“世界散文名著”,由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记圣约翰大学校长潘世兹》刊于香港《开放》杂志。  5月,为《大师与中国丛书》撰写《总序》。  6月,6日为《一个中国人的文学观——周作人的文艺思想》中译本作序。9日编成《不能忘却的纪念——我的朋友们》并撰写《序》。  7月,《林同济和杨必之死》刊于香港《开放》杂志。28日在苏州大学出席《中国近现代通俗文学史》国际学术讨论会。  10月,为孔海珠《“左联”新探》作序。    2001(八十六岁)  是年,回忆录《狱里狱外——一个“胡风分子”的人生档案》列入“世纪回望”第十三辑,由香港天地图书有限公司印行。  2月,6日撰文《风雨读书路》刊于《中文自修》第2期。10日《“左联”史料新探》序文刊于《文汇报·笔会》。12日为旧作《近代中国经济社会》撰写《新版题记》。  3月,16日日本学者坂井洋史与夫人来其寓访问。18日编成《写给范泉的信》并撰写《后记》。30日写成纪念范泉的散文《一个不能忘记的朋友》。31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封神榜最厉害的法宝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