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8年四月美国对德宣战。第一次世界大战宣战。

【全程复习方略】学年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三单元质量评估:第一单元&第一次世界大战(含答案解析)&&人教版
下载地址::
资料下载说明::
1、本网站完全免费,后即可以下载。每天登陆还送下载点数哦^_^
2、资料一般为压缩文件,请下载后解压使用。建议使用IE浏览器或者搜狗浏览器浏览本站,不建议使用傲游浏览器。
3、有任何下载问题,请。视频及打包资料为收费会员专用(20元包年),因网站大概需要6万/年维护费。
文件简介::
单元质量评估(一)第一章(45分钟 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4分,共40分)1.(2013?湖州高二检测)1896年德皇威廉二世说:“我们十年前开始实行殖民政策而未有舰队……我们现在有了大量的殖民属地……因为这些殖民属地与英国继续不断地发生或大或小的纠纷……我们的贸易正和英国作生死的斗争……但是在各大洋上航行的挂着我们旗帜的大批商船,在130艘英国巡洋舰的面前而我们只有4艘来对抗的情形下,是十分不保险的。”对上述材料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A.英德矛盾逐渐成为帝国主义间的主要矛盾B.德国打算与英国进行海军军备竞赛C.英德争夺的焦点是殖民地和贸易问题D.德国力图与英国成为海上贸易伙伴2.(2013?台州高二检测)俾斯麦认为:“19世纪末欧洲存在着不可调和的彼此敌对的两大势力,两个大国都希望把世界变成自己的属地,并从属地上获取商业收入。”这两大势力彼此敌对主要表现在( )A.军备问题 B.殖民地问题C.统一问题D.赔款问题3.(2013?武汉高二检测)《全球文明史》中写道:“在1914年的前不久,一位欧洲银行家试图推测欧洲主要国家的稳定前景,以便可以为将来进行明智的投资。他选择了三个帝国:俄罗斯帝国、奥匈帝国和德意志帝国。到1920年,他所有的赌注都失败了。因为他选择的三个国家都全部或部分地解体了。”这段材料主要说明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欧洲( )A.银行家投机、投资极端谨慎以避免损失B.民主思想并没有充分地深入民心C.帝制不符合当时欧洲发展的时代潮流D.保证国家稳定的前提是强有力的君主4.那是一场恶战,历时300个昼夜,交战双方损失惨重,迄今没有确切的统计,据比较普遍的估计:法国伤亡约46万人,其中162440人战死,德国伤亡约30万人,战死143000人。关于这场“恶战”的说法,错误的是( )[来源:www.shulihua.net]A.宣告了德军“速战速决”战略的破产B.因伤亡人数多而被称为“凡尔登绞肉机”C.此战后德军兵力、士气开始衰落D.交战的双方是德法5.(2013?余姚高二检测)“日,英军在进攻中首次使用坦克,共出动49辆,而实际参加战斗的有18辆,步兵的进攻速度因而有所增加,当天占领了第三道阵地的几个要点。”这种战斗情景出现在( )A.日德兰海战B.凡尔登战役C.索姆河战役D.马恩河战役6.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美国和德国都是后起之秀,都是采用新技术成果的模范。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期这两个国家却成为对手的根本原因是( )[来源:www.shulihua.net]A.德国成为美国盟国的敌对国B.美国和英法有着历史的渊源C.美德资本扩张的矛盾和冲突D.德国的潜水艇战伤害了美国[来源:www.shulihua.net]7.1916年2月《新青年》发表文章说:“击死奥大利(奥匈帝国)之男女两青年耳,竟演成一折天柱绝地维空前之大决斗。始则奥塞二国之眦睚,于是俄人与焉,德人与焉,法人、英人与焉……如土耳其之弱、如意大利之中立,皆袂投入战争,唯恐或后。”这说明( )①萨拉热窝事件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导火线②意大利在战争前保持中立③土耳其追随意大利参加协约国作战④第一次世界大战参战国之多、范围之广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来源:www.shulihua.net]8.“用亚洲人的观点来看,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战是欧洲国际社会内的一场内战。”潘尼卡界定第一次世界大战性质的依据是( )A.第一次世界大战局限在欧洲国家范围内进行B.第一次世界大战是欧洲两大军事集团矛盾激化的产物C.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英法是主要的分赃国D.第一次世界大战给欧洲带来了毁灭性打击9.1918年初,第一次世界大战尚未结束,一名德国中学历史教师奥斯瓦尔德?斯宾格勒发表了震惊世界的历史哲学名著《西方的没落》。联系第一次世界大战对国际格局的影响,“西方的没落”中的“西方”应该是指( )A.英国、法国、德国、奥匈B.英国、法国、德国、美国C.英国、法国、德国、俄国D.英国、法国、德国、日本10.(2013?台州高二检测)2009年,甲型流感蔓延全世界,但世界各国进行了有效的防御,没有造成巨大的人员和财产损失。但年,世界流行性感冒却导致共2200万人失去了生命,其中欧洲的死亡人数最多。导致这种状况的诸因素中最为主要的是( )A.欧洲各国忙于镇压革命而无暇顾及防治流行病B.欧洲人生活质量的下降使其难以抵御疾病C.欧洲各国基础设施严重损毁影响了流行病防治D.刚刚经历战争的欧洲人没有重视疾病防治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11题18分,第12题20分,第13题22分,共60分)11.(2013?哈尔滨模拟)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材料一 年美国对交战双方的贸易总额(亿美元)年份同协约国贸易增长指数同同盟国贸易增长指数19148.24100.001.69100.00191519.9241.00.117.00191632.14389.70.010.68――杨生茂《美国外交史》交战国军需品的生产量(百万吨)1914年8月[来源:www.shulihua.net]1日1914年9月15日1917年协约国同盟国协约国同盟国协约国同盟国生铁222216255015钢192116255816煤394331346355851340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材料二 我们参加这次战争,是因为正义受到侵犯……因此,我们在这次战争中所要求的,绝不仅是和我们本身有关的东西。我们所要求的,就是要使世界适合人类生存和安居乐业……同时,以我们本身而论,我们看得十分清楚,除非正义施及他人,否则正义也不能独施予我。因此,世界和平的方案,就是我们的方案。――日威尔逊总统对国会[来源:www.shulihua.netwww.shulihua.net]的演说《十四点计划》(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美国参战前的贸易状况及参战对战局的影响。(8分)(2)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美国参战的真实目的,并说明理由。(10分)12.阅读下列材料:材料 在人类文明史上,曾经发生过无数次战争,但20世纪初以前的战争都是局部的、地区性的。而第一次世界大战却是世界性的、全球性的,“就其规模、激烈程度,最重要的是就其总体性来说,是破天荒的。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导致总体战的世纪、导致全球性的世纪。……它开创了一个至今还没有结束的总体性的世纪:手段的总体性、目的的总体性、力量的总体性。”――摘编自[美]汉森?W?鲍德温《第一次世界大战史纲》[来源:www.shulihua.net]请回答:(1)为什么说第一次世界大战总体性的特点“是破天荒的”?(7分)(2)联系近代以来世界历史发展的趋势,说明在20世纪初出现“世界性”“总体性”世界大战的原因。(13分)13.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一位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阵亡的普通德国士兵在他的家书中写道:“德国人向来把死亡看作高尚人生的完成……”材料二 在1918年11月,当德国宣告投降的消息传到前线,一部分德军认为“德国在战场上没有战败,而是卖国贼从背后捅一刀”。[来源:www.shulihua.net数理化网]材料三 年世界流行性感冒共导致2200万人失去生命。在欧洲各国,食物的配给量极低,人们的抵抗力极弱,因而死亡的人数也最多。俄国死去40万人,德国有30万人死亡,在伦敦,疾病流行时,一周之内就有1.8万人死去。战争结束后,德国物价急剧上涨,面包的价格竟然上涨了两倍多。对此,德国人民上街游行,抗议物价上涨。有30多万人参加了这次游行,并进而发展为暴动,上千人被杀,上万人被捕入狱。请回答:(1)材料一反映了当时存在的什么情况?(4分)(2)材料二中的“卖国贼从背后捅一刀”,真实情况是怎样的?(4分)(3)阅读材料三,你能获取哪些历史信息?(8分)(4)由材料二、三信息及所学知识判断,欧洲国际格局发生了什么新变化?(6分)答案解析1.【解析】选D。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阅读题干中的材料可知,德国和英国在殖民地、海上霸权等各个方面都存在着矛盾,英德矛盾逐渐成为帝国主义间的主要矛盾,故D不正确。2.【解析】选B。由“19世纪末”“两大势力”“两个大国”等信息可知,这两个大国是指英国和德国,19世纪末英德矛盾成为帝国主义国家之间最主要的矛盾,矛盾的焦点是殖民地问题。3.【解析】选B。本题考查学生推理判断的能力。这位银行家选择了三个帝国作为赌注,三个帝国在当时的欧洲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而三个帝国在战后都崩溃了,民主制度发展不充分,封建残余力量强大是导致这几个帝国崩溃的重要原因。这从反面证明了欧洲民主思想尚未达到很完善的程度。这位银行家在这三个国家投注,较好地说明了民主思想根本就没有深入民心。4.【解析】选A。本题考查学生依据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判断的能力。首先需要学生灵活掌握有关战役的基本史实,特别是课本中有关战役过程和结果细节的描述,然后根据题干中新情境的描述进行推断。本题依据“历时300个昼夜”“双方损失惨重,迄今没有确切的统计”“法国伤亡约46万人”“德国伤亡约30万人”等信息可知,与凡尔登战役前后持续10个月、德法伤亡总人数达到70多万人等史实相符,因此这次战役是指凡尔登战役。A是指马恩河战役,故A表述错误,B、C、D都符合凡尔登战役。5.【解析】选C。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由题干材料信息“日”“首次使用坦克”可以判断此为索姆河战役。[来源:www.shulihua.net]6.【解析】选C。美国之所以后来加入第一次世界大战对德宣战,主要是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D仅仅是其宣战的借口,根本原因还在于美德两国的国家利益冲突,主要体现为资本扩张的矛盾和冲突。7.【解析】选C。本题考查学生从材料中提炼有效信息的能力。材料中“击死奥大利(奥匈帝国)之男女两青年”指萨拉热窝事件引发战争,故①正确;“意大利之中立”指意大利战前中立,后来参加协约国作战,故②正确;“俄人与焉,德人与焉……”表明第一次世界大战参战国数量之多及范围之广,故④正确。土耳其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参加的是同盟国,排除③。8.【解析】选B。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能力。注意题干的立足点是“亚洲人的观点”,因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是欧洲两大军事集团矛盾激化的产物,可以说是欧洲国际社会内的一场内战。9.【解析】选A。本题考查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第一次世界大战给西欧国家带来灾难,一些国家被削弱,依据所学知识,主要是英、法、德、奥匈等国。10.【解析】选B。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欧洲,由于受到战争的创伤,各国经济都十分困难,劳动人民的生活质量严重下降,导致人们身体素质迅速下降,对疾病的抵御能力也逐渐降低。11.【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美国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原因和目的。第(1)题的“状况”要根据材料一两幅表格数据的变化来概括,要注意对比变化。关于“影响”要从战争的结果方面分析。第(2)题既要回答“目的”,也要分析“理由”,对“理由”的分析要从“战争的性质”和“参战时机”两个方面分析。答案:(1)状况:大战第一年,美国同协约国的贸易额便大大多于同同盟国的贸易额;之后的增长指数更是大大超越同同盟国的增长指数。影响:美国参战极大地改善了协约国的经济和军事实力,加速了同盟国的失败。(2)目的:美国是为了扩张其国家利益,甚至在战后获取世界霸权。理由: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性质看,是非正义的帝国主义战争;美国参战加入的是和其经济联系密切的协约国集团;从参战时机看,美国在大战初期保持中立,与双方都有贸易,后来在俄国退出战争后参战,一是为了确保对协约国的债权不受损失,二是想在双方筋疲力尽时捞取最大利益。【规律方法】美国保持中立或最终参战的“利益线”美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是中立还是参战、何时参战、以何种形式参战,取决于能否保持其“利益线”,即在战时利用战争形势,以中立的地位牟取超额利润,并趁机向世界扩张;在战后能收回战争贷款,进而以仲裁员身份取得国际事务的支配权。美国参战的直接原因是保持中立的利益线被突破,于是只能以参战去获取中立国不再能有的利益。12.【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第一次世界大战世界性特点的认识,根据选修模块可与必修模块交叉的原则,回答时需结合必修内容,除对第一次世界大战相关史实进行归纳外,还应从世界整体发展、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形成、第二次工业革命后经济和科技变化等方面进行概括。答案:(1)范围波及各大洲,主要国家卷入战争;参战人员众多,伤亡人数空前,大量新式武器投入战争;军费开支都是空前的。(2)整体世界形成;战争的目的是瓜分世界和争夺世界霸权,势必在世界范围内开战,协约国和同盟国集团的形成。[来源:www.shulihua.net]13.【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信息和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第(1)题结合德国士兵的家书可以看出士兵对战争的狂热态度;第(2)题主要结合德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期国内革命运动组织答案;第(3)题直接从材料中提炼、概括;第(4)题结合十月革命和材料中的欧洲工人运动组织答案。答案:(1)极端民族主义(或受统治阶级欺骗,狂热卷入战争等)。(2)在1918年,德国发生“十一月革命”,推翻帝制。(3)疾病流行,夺去无数人的生命;战争带来了饥荒和贫困;战争使欧洲国家社会矛盾激化,出现政治危机。(4)摧毁了一些帝国,如德意志、俄罗斯、奥匈、奥斯曼帝国等,建立了新型的社会主义国家――苏俄。阅读下列材料:材料 陈独秀撰文表示:“愚之私意,绝对承认加入协约国方面,则对内对外,于国家利多害少。”李大钊一贯反对“中立”政策,主张对德宣战。日,他在《甲寅》发表了《美德邦交既绝,我国不可不有所表示》一文,催促中国政府对德绝交、宣战。日,梁启超在由他参与发起的、以推动政府与德国绝交为宗旨的“国民外交后援会”成立大会上发表演说称,倘若中国抓住参加协约国的机遇,力争收回若干业已失去的主权,则可“为我中华民国国际上开一新纪元”。他特别强调,中国能否出席战后会议关系甚大。他认为,固然,“我列席焉,所保全能几,诚未敢知,然若因未参战而不允列席,则多数国家为处分者,而我为被处分者,其时四顾无援,噬脐何及?”――《论莫理循在推动中国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作用》请回答:(1)从材料来看,陈独秀、李大钊和梁启超有何共同的要求?最终结果如何?(2)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回答,中国参战得到了哪些好处。【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要求与好处,意在考查学生分析比较历史的能力以及论证历史观点的能力。第(1)题要比较出三人在是否对德宣战上的相同要求,难度不大。对于“要求”的结果要根据所学知识回答。第(2)题的“好处”要注意多角度分析,既要分析政治方面的,也要分析精神方面的。答案:(1)要求:他们都积极鼓动和支持中国政府参加协约国一方对德参战。结果:1917年,中国北洋政府向德国宣战,派出大批中国民工到欧洲战场服役。(2)通过参战,中国收回了若干权利,并以战胜国的身份取得了出席1919年巴黎和会的资格。中国代表在和会上的严正立场和最终拒签和约的行动,博得了国际舆论的同情和支持,进而引发了五四爱国运动。并增强了我国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国家地位也有所提升。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
亲!请或新用户?
按教材找资料
本站声明:书利华教育网资料为本站收集、购买整理或网友上传,不能保证版权问题,如有侵犯,请发邮件联系无条件删除,谢谢。
CopyRight&书利华教育网
------E-mail:(#改为@即可) QQ:
旺旺:lisi355
联系:广东省清远市清新区第一中学 侯剑东
欢迎合作与交流!您所在位置: &
&nbsp&&nbsp&nbsp&&nbsp
美国战争伦理及研究——以第一次世界大战为例.pdf60页
本文档一共被下载:
次 ,您可全文免费在线阅读后下载本文档。
文档加载中...广告还剩秒
需要金币:200 &&
优秀毕业论文,完美PDF格式,可在线免费浏览全文和下载,支持复制编辑,可为大学生本专业本院系本科专科大专和研究生相关类学生提供毕业论文范文范例指导,也可为要代写发表职称论文提供参考!!!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
··········
者及相关研究来说,也是一种新的尝试。
关键词:战争伦理;美国;第一次世界大战; Almtr ct Abstract Wi廿l intheFirstWorld
U.S.was to the takingpart War,the comingchange
traditionalisolationismthesame attitudeofthewaralso
to policy.At time,the began all U.S.didn’t theWarof and theneutralthetime
change.The participate Europekept
beforetheFirst examinesthereasonsand ofthe WorldWar essay purposes began.This
UnitedStatesinvolvedthe behavioroftheAme6Caninthe view into war;the war;the
ofthe oftheendofthe defeatednation Americansinthe UnitedStates war;the handling
and in usethe of this the Wartoanalyze,which military.Soessay
knowledgejust
containthe
ofthe behaviorofthe warandthe of right justWar,the just responsibility
Warinorderto the andthe ofthe just analyzestandpointpurpose American,
observedthebehavioroftheU.S.inWar. Theview thefar
from was oftheethicsofthe away the“moral”which U.S.got ofthe andanexcuseof theethics.Intheview
required U.S.1eader,the by purpose
Americanwereusedtomakethebenefits truethetool comingby of“restoringjustice”
Butthe and theU.S.was the the thought invader,and peoplepublic beating setting free inthewarin and
peoplewhowereinvolved Europe.Glorygoalsidealsdriven
soldiersto
forhonorandmission.Itisdifficultto theextentof fight grasp development
whentheviolencewas behavioroftheU.S.intheWardidnot coming.Themilitary withethical theUnitedStatesis
如llycomply breakthrough.But requirements,always
still isrelativetotheother are some relativelymoderate,which countries,There
differencesviewsoftheethicshowtodealwith attheendofthewalt-. responsibility ‘‘FourteenPoints’’is totheworldasthe of and freedom popularized conceptdemocracy treatmentofthedefeated Stateshas United also
bychance.By country,The
demonstratedatolerant actionwouldbereflectedtosome attitude;
正在加载中,请稍后...2016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 选修3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第1课时 第一次世界大战与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的和平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2016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 选修3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第1课时 第一次世界大战与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的和平
上传于||暂无简介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想免费下载本文?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还剩6页未读,继续阅读
你可能喜欢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4389|回复: 4
第一次世界大战历史详解篇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一场于日至日间主要发生在欧洲但波及到全世界的世界大战。当时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卷入这场战争
& & 在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这场战争被称之为“世界大战”。由于主要战场在欧洲,故中文又常称为“欧战”。战争过程主要是同盟国和协约国之间的战斗。德国、奥匈帝国等国属同盟国阵营,英国、法国、俄国、意大利、中国北洋军阀政府等则属协约国阵营
& & 中国于日对德、奥宣战。这场战争是欧洲历史上破坏性最强的战争之一。大约有6,500万人参战,1,000万左右的人丧生,2,000万左右的人受伤。战争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据估计损失约1,700亿美元。战争的导火线是1914年6月的萨拉热窝事件,战线主要分为东线(俄国对德奥作战)、西线(英法对德作战)和南线,其中又以西线最惨烈。
7.jpg (111.78 KB, 下载次数: 19)
15:02 上传
名称:第一次世界大战地点:欧洲、太平洋、中东、地中海与非洲时间:日-日参战方同盟国、协约国结果:以英国、法国为首的协约国战胜参战方兵力6500万左右伤亡情况协约国总士兵阵亡: 5,497,600同盟国总士兵阵亡: 3,382,500
& &受伤总数:2000万左右伤亡情况平民阵亡总数:6,493,000主要指挥官威廉二世 尼古拉二世主要同盟国德国 奥匈 奥斯曼帝国 保加利亚主要协约国大英帝国、法国、俄罗斯帝国开始标志奥匈帝国对塞尔维亚宣战导火索萨拉热窝事件战后世界格局欧洲列强实力下降,美日兴起英文名World War I简称:一战
1.jpg (96.41 KB, 下载次数: 20)
15:02 上传
第一次世界大战
& &&&第二次工业革命后,世界经济发生变化,德国实力上升,英法下降,德国想要夺取其殖民地。另外,普法战争胜利后,普鲁士在法国巴黎宣布德意志成立,导致德法民族矛盾激化。俄罗斯自农奴制改革后,农奴实际上仍受到压迫,无产阶级逐步觉醒。俄国为转移矛盾焦点,故俄国参战。日本为了重新划定在华势力范围,对德宣战。中国北洋军阀政府为能在战后从德国手中收回山东权益,所以加入协约国阵营。
& & 日(塞尔维亚国庆),奥匈帝国皇太子斐迪南大公夫妇(右图)在萨拉热窝视察时,被塞尔维亚青年加夫里若·普林西普枪杀。
8.jpg (36.61 KB, 下载次数: 19)
15:04 上传
萨拉热窝事件
& &&&奥匈帝国以此为借口,在得到德国的支援后,于日向塞尔维亚宣战,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
& & 俄国开始总动员,出兵援助塞尔维亚。8月1日,德国向俄国宣战,接着向法国宣战。德国入侵已保持永久中立的比利时。同日,英国考虑到比利时对自己国土安全的重要,同时为了确保比利时的中立,及维护1839年签署的《伦敦条约》,于是向德国宣战。8月6日,奥匈向俄国宣战。8月12日,英国向奥匈宣战。
& & 战争主要在由德国和奥匈帝国还有意大利组成的同盟国(Central Powers),和英国、法国、俄罗斯帝国和塞尔维亚组成的协约国(Allied Powers)之间进行。在1914年至1918年期间,很多在亚洲、欧洲和美洲的国家都加入了协约国。值得注意的是意大利虽是同盟国,但是后来英国、法国及俄国与意大利签订密约,承诺给予意大利某些土地,结果意大利加入了协约国对抗同盟国。
战线主要分为东线(俄国对德奥作战),西线(英法比对德作战)和南线(又称巴尔干战线,塞尔维亚对奥匈帝国作战)。其中西线最惨烈,著名的战役有马恩河战役、凡尔登战役和索姆河战役。
& &&&战争最初在欧洲进行,但是很快就超出欧洲范围。有30多个国家和地区,约15亿人口卷入战乱。一战中双方伤亡人数达3000多万,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带给人类空前的灾难。第一次世界大战历时四年多,最终以同盟国集团的德、奥匈等国战败而结束。
开始的标志:
& & 1914年7月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
& &&&战争背景:巴尔干半岛原本属于奥斯曼帝国统治,奥斯曼帝国因为在近代化、工业化的竞争中远远落后于欧洲国家,较为先进的奥匈帝国和沙皇俄国理所当然在帝国主义的驱使下的对其领土的瓜分。当时在奥、俄两大强国的支持下,巴尔干半岛各国为了各自的利益而发生了两次巴尔干战争;第一次战争保加利亚(俄罗斯后台)获利最大,导致第二次战争中塞尔维亚(俄罗斯后台)、希腊(英国后台)、罗马尼亚(奥匈后台)、黑山(奥匈后台)、阿尔巴尼亚(俄罗斯后台)瓜分保加利亚,并使得世仇奥、俄的冲突又加深,为第一次世界大战埋下深厚的导火线。
2.jpg (50.28 KB, 下载次数: 17)
15:04 上传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的巴尔干半岛同盟国的出现
& && &1.奥俄的势不两立。俄罗斯后台支持的塞尔维亚成为巴尔干半岛上面积最大的国家,这引起了奥匈的强烈不满;而同时,塞尔维亚也不满奥匈吞并了有很多塞尔维亚人居住的波斯尼亚。俄罗斯帝国在巴尔干半岛上的势力最大、但奥匈却步步紧逼,为了抑制奥匈帝国的急速扩张、俄国当然出面力挺塞尔维亚。
& && &2.德奥关系进入黄金时期。德国统一和奥匈和解后,德国向世界争取殖民地、奥匈向巴尔干半岛扩张,原本是敌人的普鲁士(德意志)和奥地利(奥匈)互相之间已经没有任何利益冲突了。与其坐视强大的邻国变为敌人不管、还不如主动向它结盟变为有利的盟友,所以这两个欧洲强国自然而然的变成了坚不可摧的同盟关系。
& && &3.奥斯曼帝国想逃脱沙皇俄国的控制。两次巴尔干战争后,奥斯曼帝国在巴尔干的属地大减、它只想要彻底逃离对它威胁最大的俄罗斯,原本对它威胁最大的奥匈帝国、其领土已不再和奥斯曼帝国接壤、所以才和德奥结盟。
& && &4.保加利亚对俄国的报复。原本是保加利亚后台的俄罗斯、但它在第二次巴尔干战争中背叛了保加利亚、让保加利亚损失了2/3领土、其中大半部份又划给了塞尔维亚,所以保加利亚一直耿耿于怀,所以加入德奥阵营、向俄塞两国报仇。
协约国的出现
& && &1.德意志帝国和英法俄三国的矛盾。在第二次工业革命后军事、经济国力大大增强。普法战争后不仅超过法国、成为欧洲陆地上的最强国、工业产值全面超过原本世界第一的英国,还提出大海军主义挑战英国海上霸主的地位、和大日耳曼主义来支持奥匈干扰俄罗斯在巴尔干半岛上斯拉夫民族地区的影响力。
& && &2.英法俄反制德奥同盟。为防止牢固的德奥同盟(尤其是德意志帝国)的过分强大、以至于影响了自己在传统领域的利益。这三个在历史中水火不相容的老牌帝国主义国家第一次联合在了一起,靠着自己在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上的优势,全面打压德奥的生存空间。
& && &3.比利时的非中立化。德国为了突袭法国而绕道比利时进攻,可比利时却拒绝德国的要求,结果遭德国进攻。此问题激怒了比利时的保护国英国,也让德在战后对比利时割地赔款。
& && &4.意大利的倒戈。意大利原本和德奥同盟,想夺回法国占领的萨伏依地区,但却因为英法答应在战后分得阜姆和达尔马提亚,所以意大利后来参加协约国阵营。
& && &5.日本的趁火打劫。日本想要俄罗斯在中国的利益,但因为英俄同盟和英日同盟的关系不能得罪俄国,只能寻求别的利益;期间正值德国在欧洲大战,所以日本强占德国在亚洲的所有殖民地。
& && &6.美国的参战。德国的无限制潜艇战对所有英国货船发动攻击,没料到误伤美国商船;美国本来就想在欧洲国家身上捞一杯羹、如今由此契机向德国宣战。
& &&&导火索:日上午9时正,奥匈帝国皇太子斐迪南大公来到1908年被奥地利吞并的波斯尼亚视察,一位塞尔维亚一个秘密组织成员,17岁的普林西普向斐迪南夫妇开枪射击,斐迪南夫妇毙命,普林西普被捕。这一事件被称为萨拉热窝事件,被认为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刺杀斐迪南的这一萨拉热窝事件被奥匈帝国当做了对塞尔维亚发动战争的口实。日奥国在获得德国无条件支持下向塞尔维亚发最后通牒,包括拘捕凶手、镇压反奥活动和罢免反奥官员等,塞国除涉及内政项目外悉数同意。不过,奥国依然将行动升级。与此同时,德国知悉俄国的军事动员,德皇要求俄国停止并迅速备战。鉴于各国的强硬外交和对国家军事力量的自骄,战争已无可避免。
& && &日,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7月30日俄国动员,出兵援助塞尔维亚。8月1日,德国向俄国宣战,接着在3日,向法国宣战。8月4日,德国入侵保持中立的比利时,比利时对德国宣战;同日,英国考虑到比利时对自己国土安全的重要性,和早前为了确保比利时的中立,而在1839年签署的《伦敦条约》,于是向德国宣战。8月6日,奥匈帝国向俄国宣战,塞尔维亚对德国宣战。8月12日,& && && && && &英国向奥匈帝国宣战。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
同盟国:奥匈帝国、德国、意大利、奥斯曼帝国
& &协约国:塞尔维亚、俄国、法国、比利时、英国、意大利(意大利在伦敦会议后叛变)
& &持续时间:日—日
& & 开始标志:日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
& & 结束标志:日德国战败投降
& & 波及地区:欧洲、非洲、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中东、亚洲
& & 结果:协约国获胜、同盟国战败、战后形成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 &直接原因: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及对立
& &导火线:萨拉热窝事件(刺杀斐迪南大公)
& & 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政府宣战的电报萨拉热窝事件是在日巴尔干半岛的波斯尼亚发生,此日为塞尔维亚之国庆日,奥匈帝国皇位继承人斐迪南大公(ArchdukeFranzFerdinand)夫妇在从军演结束后在市区访问途中被塞尔维亚族青年普林西普(一名隶属塞尔维亚的恐怖组织“黑手社”的波斯尼亚学生)枪杀。这次事件使奥匈帝国于7月向塞尔维亚宣战,成为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
(1)大战造成了极大的损失和破坏与灾难。
(2)大战造成了欧洲的衰弱分裂和美日的兴起,世界格局发生改变。
(3)为社会主义革命创造了条件,诞生了苏维埃俄国。
(4)促进了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如中国五四运动,巴尔干地区、原奥斯曼帝国辖境、OX奥匈帝国辖境新兴的民族国家)。
(5)导致了三大帝国的崩塌。
& & 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建立的国家联盟。参与该联盟的国家主要有德国、奥匈帝国、意大利等数个国家。值得注意的是,意大利虽然是同盟国国家,但是在战争一开始保持中立,并在1915年5月加入协约国,三国同盟遂告瓦解。世界大战末,美国加入协约国,同盟国最终失败。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加入同盟国方面作战的共有德国、奥匈帝国、保加利亚和土耳其(时称奥斯曼帝国)4个国家。
& &&&大英帝国、法兰西第三共和国、俄罗斯帝国(因十月革命成功后成立了苏维埃俄国退出协约国)、塞尔维亚王国、美利坚合众国、同盟国阵营四大君主比利时、中国北洋军阀政府、日本帝国、罗马尼亚王国、希腊王国、葡萄牙、英属澳大利亚 、英属加拿大、英属印度、英属新西兰、英属南非。
普法战争同盟国
& &&&德意志帝国、奥匈帝国、奥斯曼帝国、意大利王国、保加利亚
& &&&第一次世界大战从1914年8月开始到1918年11月,历时4年3个月,战火席卷欧、亚、非三大洲,参战国家地区达34个,受战祸波及的人口达15亿以上,约占当时世界人口总数的75.5%。双方动员的兵力达889个师,共计7400多万人,共有840多万人阵亡,另有2100多万人受伤。
.jpg (52.5 KB, 下载次数: 20)
15:05 上传
& &&&普鲁士为了统一德国并与法国争夺欧洲大陆霸权,于是在1870年-1871年与法国爆发普法战争。这场战争以法国大败,普鲁士大获全胜,建立德意志帝国。而普法停战的和约极其苛刻,和约规定法国割让阿尔萨斯和洛林予德国,并赔款50亿法郎。结果使德法两国结怨,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原因。
& &&&德意志的统一年普鲁士同法国之间的战争。因争夺欧洲大陆霸权和德意志统一问题,普法两国之间关系长期紧张。日,俾斯麦发表了挑战性的“埃姆斯电报”,触怒了法国政府。7月19日,法国对普宣战。战争开始后,法军接连败北。9月2日,拿破仑三世亲率近十万名法军在色当投降。4日,巴黎爆发革命,成立法兰西第三共和国。但普军仍长驱直入,包围巴黎。日,巴黎失陷,两国签订停战协定。2月26日,双方在凡尔赛签订初步和约。5月10日在法兰克福签署了正式和约。这一次战争使普鲁士完成了德意志统一,结束了法国在欧洲的霸权地位。
& &&&普法战争后柏林会议,普鲁士首相俾斯麦担心法国报复,因此他采取结盟政策,围堵法国。他本来使德国与奥匈帝国及俄国结成“三皇同盟”,可是后来俄国在1878年的柏林会议上,因巴尔干半岛问题,与奥匈帝国发生利益冲突。德国最终在1879年选择了奥匈帝国作为盟友,与奥匈帝国缔结秘密的德奥联盟。此外,俾斯麦转而因为与法国在殖民地事务上发生冲突,又因在1881年争夺北非突尼斯失败而与面临孤立的意大利结盟。因此德意志帝国、奥匈帝国与意大利王国三国缔结“三国同盟”。
& &&&俄国得知德奥两国签订了“德奥同盟”后,俄国十分愤怒。但俾斯麦是一个老练的政治家。为了保持与俄国的良1914年俄国海报 三位人物分别代表法俄英[5]好关系,于1887年与俄国签订了“再保条约”。可是当俾斯麦在1890年下台后,德皇威廉二世任由条约终止。而法国红色部分是为“三国同盟”[5]方面,则在法国财务支持俄国工业化后,在1892年与俄国结盟,是为“法俄同盟”。
& &&&而英国则在1904年与法国签订“挚诚协议”。这协议并不是军事同盟,而是一项解决两国有关殖民地纠纷的协议。在法国的斡旋下,英、俄双方终于在1907年结束他们的殖民地纠纷,签订“英俄谅解”。同年,法国、英国和俄国因受到德国在奥斯曼帝国的力量威胁,组成“三国协约”。
& &&&欧洲从此分为两大阵营,因此只要有任何风吹草动,都有演变为世界大战的可能,第一次世界大战就是因为奥匈帝国皇储——斐迪南大公被暗杀而引起的。
争夺殖民地
& &&&德国皇帝威廉二世20世纪初,帝国主义兴起。在俾斯麦时代,鉴于统一德意志帝国初立,故对殖民地的争夺较少参与。后来,鉴于国内商人势力兴起,商人要求德国政府争取海外资源和市场。威廉二世即位,俾斯麦就那样被罢后,可是后来德皇认为德国殖民地太少,原料产地及商品市场不足,就又实行了“世界政策”,要求重新划分全球的势力范围。于是触犯了老牌殖民大国——英国和法国双方的各自利益。而第一次和第二次摩洛哥危机,沙皇俄国得到利益,这亦使得两大阵营的冲突加剧,战争爆发的可能性越来越大。
英国的无畏舰军备竞赛
& &&&两大军事集团在战前进行了激烈的军备竞赛:德国于1900年制订海军法,将海军规模大加扩充,英国为保持海上力量优势以维持安全,在1905年开始建造无畏舰,并在1907年德国开始建造无畏舰时以二对一海军政策,即保持自身无畏舰数为德方之两倍以相应付,在第二次摩洛哥危机后,又联同法俄两国实施三国海军联防,即英国在北海、法国在地中海、俄国在波罗的海分别对付德奥两国海军;而在陆军方面,由1880年到1913年,德国常备军由42万扩充至87万,法国则由50万扩充至80万,俄罗斯也准备由80万增加到230万,可是最后虽未达标,唯其陆军已有140万,是全欧之冠,不过其素质却甚为低下,无法和德法两国的陆军相比;奥匈的军队由27万扩涨至80万,意大利由20万扩大至35万,而奥意两国的陆军素质皆不及德法,最后美国也响应欧洲局势紧张将军队数由3万4千人扩张至16万。
4.jpg (149.16 KB, 下载次数: 20)
15:06 上传
& &&&两大帝国主义军事集团都对这场世界大战作了充分准备。德国拥有一支庞大的装备较好的陆军,奥匈帝国在政治、经济、军事方面依附于德国,两国陆军人数达623万人,且兵力集中,装备精良。英、法、俄三国兵力达873万人,并拥有占绝对优势的海军力量,英、法舰队可以对德、奥实行封锁,断绝他们的海外联系,但英、法的兵员分散,装备较差。从战争的后备力量来看,德、奥、土、保四国的人口为1.45亿,其领土连成一片,兵员调集方便、灵活;但它们能支配的只有本国的资源和用战争手段夺取的被占领国家的资源。英、法、俄、意四协约国人口达2.88亿,但较分散;但它能广泛利用殖民地和中立国的资源,有利于长期作战。
& &&&欧洲一直是大战的主要战场,共有三条主要战线:西线是英、法对德战场;东线是俄国对德、奥战场;南线是奥匈帝国对俄国与塞尔维亚战场。
& &&&德国的动员令[5]同盟国[5]德国的作战计划是,避免东西两线作战,实行先发制人、各个击破的速决战。这种战略思想是根据战前总参谋长施里芬在1905年制定的计划而形成的。这个计划的中心内容是集中很大部分兵力,在四周至六周内迅速击败法国,切断英国与欧洲大陆的联系,然后调过头来对付俄国,争取在两三个月内赢得整个战争。“施里芬计划”规定,在东线对沙俄军队采取守势,只用9个师配合奥军进行防御。在西线集中78个师进攻法国。西线的左翼即阿尔萨斯—洛林地区只布置了8个师;其余的70个师则集中于右翼,企图出其不意地通过中立国比利时和荷兰,越过未设防的法国北部,沿海岸线迅速推进,强渡塞纳-马恩省河,经鲁昂北部折向东南,从西南和南面包抄巴黎,形成钳形攻势,这样就可以把法军围歼在右冀纵队的“铁锤”与左翼纵队的“铁砧”之间。然后把主力部分调到东线,会合奥军,以同样的闪击方式全歼俄军。
& & 战争爆发时,由于情况发生了一些变化,德军总参谋长小毛奇对施里芬计划作了一些修改。西线右翼部分只有52个步兵师和7个骑兵师,比前计划少了11个师,左翼增至15个师,同时东线的力量也有所加强,两线进攻的力量被削弱了。
奥匈帝国为了配合德国的攻势,在1909年拟定的作战方案中,把战略重点放在对付俄国。将全部兵力分成三个方面军,第一方面军布置在加里西亚地区;第二方面军驻在塞尔维亚和门的内哥罗边境;第三方面军配合进攻塞尔维亚,同时支持第一方面军。
& & 日法国发布的动员令协约国方面1914年开往前线的法军士兵[5]的计划是指望俄、法两国同时在陆上对德国展开进攻,迫使德国在两线分兵作战。法国自己的主要目标是夺回阿尔萨斯和洛林,取得莱茵河左岸。在1914年4月,法军总司令霞飞完成了“第十七号作战计划”。该计划规定,法军在德法边境共配备5个集团军,其中包括79个野战师、后备师和10个骑兵师。第一、二两个集团军放在战线的右冀,第五集团军放在左翼,第三集团军部署在凡尔登地区,目的是把左右两翼联为一体,第四集团军放在第三集团军背后,处于二线的位置,起接应作用。
& & 1914年等待开赴前线的英国志愿兵俄国在1910年制定了第十九号作战计划,规定西部边境分为两条战线,分别对付德国和奥匈。在俄国的西北战线,部署了19个野战师,11个后备师、9个半骑兵师;在西南战线总共配置了33个半野战师、13个后备师和18个半骑兵师。此外还在彼得堡和波罗的海沿岸以及罗马尼亚、黑海沿岸部署了防御部队。
& &&&英国的军事力量主要在海上,因此它制定了周密的海上作战方案,并同法国进行了分工:法国负责地中海的防卫和战斗,英国则在北海对德国海岸的所有海军基地和港口实行封锁。另外,英国组织了十二万多人的远征军和十六万多人的后备部队,集结在法国北部,由法国参谋部统一指挥。
3.jpg (46.74 KB, 下载次数: 18)
15:06 上传
& &&&战争过程
& &&&西面战线
& &&&施里芬计划全图战争爆发之前几年,德军总参谋长阿尔弗雷德·冯·施里芬已制定了以速战速决为主要特征的施里芬计划:先利用德国发达的铁路网,集中优势兵力在六星期内打败法国,然后将部队调往东线进攻沙俄。与此相对应,法国也制订了以两个集团军齐头并进,一举收复普法战争后被割让给德国的阿尔萨斯和洛林两省的17号计划。但战事的发展却出乎这些军事家意料,使得这两个计划皆不可行。
& &&&德军进攻
& &&&日,德军出兵中立国卢森堡,以取得卢森堡的铁路网。8月3日,德军对比利时不宣而战。至8月9日,德军成功攻占比利时全境,并且驱逐在比利时境内的法军回法国境内。8月21日,德军分兵五路攻向法国北部,法凡尔登战役军失守,被迫后撤。1914年巴黎,法国政府被迫撤退至波尔多。日—9月12日,德军与英法联军在巴黎近郊马恩河至凡尔登一线爆发马恩河战役,结果两败俱伤,德军只得转入战略防御,固守安纳河一线,战斗开始演变为阵地战。接着,双方爆发了奔向海边的运动战,结果英法联军被打败。德军成功夺取法国东北部的广阔领土,但始终不能截断英法两国的运输线。随后双方再爆发佛兰德会战,但双方均无重大成果,结果战事进入胶着对峙状态。
& &&&战事僵持
& &&&德国用高度发达的铁路网向东西两线输送士兵[8]1915年春,英法联军趁德军主力集中在东面战线,发动了香巴尼和阿杜瓦两轮攻势。但因为沿用旧战术,而且欠缺强大火力掩护,结果被德军成功抵挡,己方反而伤亡惨重。该年4月德军反击,并首次使用毒气,使双方的损失更为惨重。结果1915年的西面战线,英法联军死伤百万人,德军亦死伤61万人,但战事仍然胶着。
1916年2月,东面战线的压力稍为降低,德军主力再次移师西线,与法军爆发凡尔登会战。结果在激战7个多月后,德军仍不能攻取凡尔登。而英法联军为了制衡德军,在该年7月初向索姆河一线与德军爆发索姆河战役,战况更为惨烈。英军虽然在这场战争里首次使用坦克,但双方在伤亡共约120万人后,战事仍未有重大突破,并持续至该年11月,西线再次变为胶着对峙状态,不过协约国开始掌握战争的主动权。
& &&&美国参战
& &&&一战期间美国军队的征兵海报日,美国驻英大使佩奇收到齐默曼电报,称如果墨西哥对美国宣战,德国将协助把美国西南部还给墨西哥,于是美国以此为借口,在该年4月6日向德国宣战。(只向德国而不是其他同盟国宣战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德国的海军的无限制潜艇战术对美国军舰造成威胁。)1917年4月,法军于西线开展春季攻势,与德军在兰斯和苏瓦松之间进行会战,历时共一个月,但法军在伤亡10万人后却仍未有进展,引起了法国士兵的骚动。战事再度胶着,而法军因内部骚动,无力防御,只得由英军负责西线防御。在该年下半年,美国提供的装备到达欧洲,英军于是再在西线猛攻,但在损失100多万人后,仍无法改变战事的胶着状态。
& &&&1917年,东线因俄国发生十月革命并退出战争而结束,德军立即集中于西线,意图在美军到达欧洲之前,于1918年夏季打败英法两国,以扭转局势。1918年3月—7月,德军接连于西线发动5次大规模的攻势,头两次攻势1917年美国宣布与德国断交并对德国宣战[8]在损兵十万后仍无所获。而美军则已到达欧洲,使协约国兵力大增。该年5月底,德军发动第三次攻势,这次成功突破法军的防线进逼至距巴黎仅37公里之地,但并不能歼灭英法联军的主力,而己方则损失十万人。日-6月13日这5天,德军发动第四次攻势,企图将德军在亚眠和马恩河的两个突出点接连起来,以集中兵力攻击巴黎,但并未能成功。日,德军发动第五次攻势,但在损失15个师后,因无所获,己方军力反而消耗殆尽,只得撤退至兴登堡防线,从此只能作消极防御。
& &&&非洲战场
& &&&多哥战役
& &&&多哥是德国于非洲中最小的一块殖民地,亦是第一块被协约国占领的德国殖民地。协约国只用了17天,在接近零抵抗的情况下便于日占领该地。
& &&&西南非洲战役
在德属西南非洲,德军面对的敌人是有英国支持的南非联盟军队和葡萄牙的安哥拉,而在干旱的西南非洲1918年威廉二世(中)和部下商讨战事[8]中,其人口只集中在首都温荷克,驻军亦不过五千。战争于1914年9月爆发,随着战争持续,孤立的西南非洲被南非军队入侵,而南非军队亦迅速地推进,德军虽然设法阻止,可惜仍无法减缓熟悉沙漠地形的南非军队。直至日,西南非洲的首都温荷克已被南非占领。7月,西南非洲的德军投降。西南非洲的统治权被转至南非手中,直至1990年,西南非洲才获得独立,成为现今的纳米比亚。
& &&&在德国于1915年3月正式宣战前,德葡两军已于西南非洲及安哥拉边境发生零星冲突。但是德军只占领了一小部份的安哥拉,便于7月向南非投降,并归还被占领的安哥拉予葡萄牙。
& & 喀麦隆战役
喀麦隆战役早于日便爆发,喀麦隆战役同样是以德军战败为结果。喀麦隆的守军受到英国尼日利亚、法国赤道非洲和比利时刚果围攻。但守军顽强抵抗,战争延续到日,德军才宣布投降。英法最后决定瓜分喀麦隆。
& &&&德属东非战役
& &&&德属东非战役是非洲战场中最大规模和持续最长的战事。双方亦投入了比其他殖民地战争中投放的兵力多。英国平均战斗人员数量为20,000人,而德军约为17,000人。战争始于日,终于日,横跨整个一战。于战争开始时,德军和英军在德属东非和肯尼亚边疆进行零星的攻击,并占领了一两个城市。但到了1916年,形势开始扭转:英军和比利时军队大举入侵德属东非,到了年底时,德属东非的大部份已被占领。剩下来的德军一部份决定投降,而另一部份却于日硬德军在德属东非的战斗[8]闯葡萄牙的莫桑比克,试图占领一些城镇以重整旗鼓。但事与愿违,该批德军无法寻得据点,更被英军追赶,致使不能长驻于据点。最后,该批德军于1918年8月决定返回德属东非。但他们在德属东非亦无希望可寻,因此只能寄托于进军赞比亚。当进入赞比亚不久,便收到德国投降的消息。因此,他们最终于日向协约国投降。战后,卢旺达-乌隆地。
& &&&中东战场
& &&&1914年奥斯曼帝国军队在苏伊士运河集结中东战场主要进行了五场战役:西奈与巴勒斯坦战役、美索不达米亚战役、高加索战役、波斯战役和加里波利战役。另外还有相对小型的北非战役、阿拉伯和南阿拉伯战役以及亚丁战役。除去正规军之外,双方在区域内采用了不对称战斗力。协约国方面有参与阿拉伯叛乱的阿拉伯人,和参与亚美尼亚抵抗运动的亚美尼亚游击队。亚美尼亚志愿军与亚美尼亚游击队在随后的1918年形成了亚美尼亚民主共和国的军队。这一战场在一战中包含了最大的参战地域。
& &&&俄军的参战以与奥斯曼帝国达成埃尔津詹休战(日)和随后苏俄政府以布列斯特-立陶夫斯克条约(日)撤军为止。亚美尼亚人参加了日的特拉布宗和平会议,并最终在日以亚美尼亚民主共和国的身份与业已崩溃、领土只剩下小亚细亚半岛上的安纳托利亚地区奥斯曼帝国签署了巴统条约。奥斯曼于日接受了协约国的穆德洛斯停战协定,并分别于日和日签署了色佛尔条约和洛桑条约。
7.jpg (111.78 KB, 下载次数: 18)
15:07 上传
& &&&俄国动员
一战时的俄国军队士兵[8]日,奥匈帝国因为德国向其开出“空头支票”,因此信心大增,与塞尔维亚断交并对其宣战。俄国则宣布全国总动员,以支持塞尔维亚,这引起德国的不满。8月1日,德国以俄国拒绝停止全国总动员为借口向俄国宣战,并同时在西线进侵比利时。8月4日,英国因比利时为其自身安全的关键,因此对德宣战。8月6日,奥匈帝国向俄国宣战。
& &&&德俄交战
& &&&俄军乘德军在开战之初,集中兵力在西线之际,在东线向德军发起进攻。8月下旬,俄军进入东普鲁士,并逼向德国的心脏地带,德军被逼从西线线调兵回援。德国援军行动迅速,很快便抵达东线,并于科穆辛森林附近消灭数万名俄军,使得东线战局发展受到德国控制。9月,俄国的第一集团军再度被击败,德军进逼至俄国境内,俄军损失共25万余人。在南线方面,俄军开始时在加里西亚和布柯维纳屡次击败奥匈帝国的军队,但德国随后对奥匈帝国提供支持,结果到12月中旬,东线战事亦进入胶着状态。
& &&&1915年德皇威廉二世在东线视察[8]1915年,德军因为西线的马恩河会战失败,决定先集中兵力击溃俄国,逼使俄国停战,从而结束东线战事,并且避免继续陷入两线作战的困局,东线于是变成主要战场。1915年5月,德奥联军以18个师和2000余门大炮,分兵两路进击俄军,并计划将俄军逼至“波兰口袋”内歼灭。双方交战8个多月,德军攻占普热米什尔、莱姆堡、伊凡哥罗德、华沙、布雷斯特、维尔诺及里加,并逼使俄军撤退至从里加湾到德涅斯特河一线,俄军共损失170多万人。德军虽然大胜,但己方损失亦极大,而且并未消灭俄军主力,结果逼不到俄国投降。
& &&&奥斯曼帝国参战
& &&&奥斯曼帝国向协约国宣战[8]德国为了牵制俄国,于是答应向奥斯曼帝国()提供一亿法郎的贷款,以换取其参战。于是奥斯曼帝国于日正式参战。并与俄国在高加索发生战斗。俄军初时作战不利,但于1915年1月发动反攻,奥斯曼帝国的第九集团军被歼灭,共损失约7万多人。
& &&&意大利转投协约国
& &&&1915年5月,意大利因为英法答应在战后分得阜姆和达尔马提亚,于是投向协约国一方,对同盟国宣战。意军虽然实力较弱,交战初期即损失近30万人,但却成功拖住了奥匈帝国40个师的兵力,缓减了俄法的压力。1915年9月,保加利亚加入同盟国,并出兵30万,配合德奥联军攻击塞尔维亚,结果同盟国很快便占领塞尔维亚全境,塞尔维亚政府及军队被逼撤退至希腊的克基拉岛。和意军作战的奥军士兵[8]战争开始之初,意大利曾通过速攻方式占领了几个奥匈的城市。但随后意大利战线就陷入了同西线战事相同的胶着状态。战争初期奥德联军尽管数量处于劣势但依然掌握战场主动,后期协约国增兵意大利,最终使意大利以胜利告终,意大利如愿获得了奥匈帝国的部分领土,包括南提罗尔、伊斯特拉半岛等。
5.jpg (79.46 KB, 下载次数: 18)
15:09 上传
& &&&战事开始时,意军对奥军占有3对1的数量上优势,却未能突破奥军在朱利安阿尔卑斯山的防线。
& &&&1915年6月至1917年9月之间,发生了11次伊松佐河战役。
& &&&日至11月19日:卡波雷托战役,德奥联军获胜,意军死伤约3万人,另有超过26万人被俘。
& &&&日至23日:皮亚韦河战役,意军胜利。
& &&&日至11月3日:维托里奥·维内托战役,处于奥匈帝国解体中的奥军大败,30万人被俘。意军士兵[8]俄军反击
& &&&1916年春,俄国调集3个方面军共200万人向德奥联军发动反攻,在激战一轮后,双方各损失百万兵力,但俄军兵力较多,因此逼退德奥联军,并乘胜攻进加里西亚东部地区。罗马尼亚亦于该年8月向同盟国宣战。德奥联军于是决定攻取罗马尼亚,以夺取石油和粮食补给。结果罗马尼亚首都布加勒斯特很快便失陷,德奥军队占领大部分罗马尼亚国土。
进攻伊斯坦布尔
& &&&协约国军队为了解除俄国在高加索被奥斯曼帝国牵制的困局,于是决定联合进攻奥斯曼帝国的首都伊斯坦布尔。1915年初,加里波利之战爆发。协约国先后有50万士兵远渡重洋来到加里波利半岛。在靠近十一个月的战斗后,共约131,000人死亡,262,000人受伤,结果被迫撤退。这场战役是一战中最著名的战役之一,也是当时最大的一次海上登陆作战。加里波利战役中正在登陆的法军士兵[9]英土战争:阿拉伯的劳伦斯
& &&&阿拉伯半岛14世纪被奥斯曼帝国占领。虽然土耳其人也信奉伊斯兰教,但是与阿拉伯人并非是同一民族。1916年,阿拉伯地区发生反抗奥斯曼帝国的民族起义,英国从昔日的奥斯曼帝国属地埃及派军支持,英国少校劳伦斯组织游击队,击败土耳其。
阿拉伯半岛盛产石油,不过一战时期尚未被发现。
P___.jpg (52.52 KB, 下载次数: 20)
15:09 上传
& &&&列宁宣告苏维埃政权的成立俄国本身为农奴制的经济体系,经不起东线持续的战事,结果其国内经济崩溃,工厂倒闭,失业率骤增,军火补给极度困难,士兵极度厌战。1916年冬,俄国内部各种矛盾加剧,首都莫斯科的罢工人数更达至百万人以上,结果在1917年3月(俄历2月)二月革命爆发,沙皇尼古拉二世退位。但新组成的克伦斯基临时政府仍然继续战争,但又再被德奥联军击败。结果俄国工人及农民忍受不了,在1917年11月(俄历10月),由布尔什维克党领袖列宁领导了一场武装起义,推翻了临时政府的资产阶级政权,建立了苏维埃政府和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史称“十月革命”。列宁其后与德国签署《布列斯特-立陶夫斯克条约》,并宣布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它拥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因为它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获胜的社会主义革命,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诞生。它的胜利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统治,推动了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标志着世界现代史的开始。
同盟国败阵
& &&&虽然俄国退出战争,但德国的各盟国——奥斯曼帝国、保加利亚帝国和奥匈帝国却因持续作战,致使经济崩溃,国内各民族发生起义,结果无力再战,相继向协约国求和。最后德国内部亦发生政变,并向协约国求和,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
& &&&虽然英德两国在战前争建无畏舰,但在整次第一次世界大战却只有一次大规模的舰队主力决战,就是日德兰海战。这场战役的结果比较特别:一方面,舍尔海军上将率领的德国大洋舰队以相对较少吨位的舰只损失击沉了更多的英国舰只,从而取得了战术上的胜利;另一方面,杰利科海军上将指挥的英国主力舰队成功地将德国海军封锁在了德国港口,使得后者在战争后期几乎毫无作为,从而取得了战略上的胜利。
& &&&而另一方面,在战争初期,德国主要依靠潜艇战阻止他国对英国的物资援助,但因为美国抗议而一度中止。但当英德军情势越来越差,国内的经济亦日趋恶化时,德国在1917年1月决定恢复无限制潜艇战,即凡是在英国水域的船只,不论是敌方或是中立国的,都有可能被德国潜艇击沉,这大大影响了美国商船的航行,而且亦有美国商船被击沉的纪录,因此德美关系恶化,美国开始有对德宣战意欲,在齐默曼电报事件后,美国正式对德宣战。结果德国的无限制潜艇战反而招致了最强大的敌人-美国的参战。
& &&&胶州湾租界的德军日本在第一次世界大战里投向协约国,向德国宣战,以获得德国在中国的山东的权益,交战双方分别是日本和英国军队组成的协约国联军,和主要为德国军队的同盟国军队。战役由日英联军发起,目标是攻占德国控制的青岛。战役于日开始,至11月7日结束。日英联军于这场战役中获胜,占领青岛。日本的这种举动结果引起了中国民众的不满,并于其后导致了五四运动的发生。
其他国家参战
& &&&在美国参战后,拉丁美洲各国亦跟随美国向同盟国宣战,结果使这场战争的范围再度扩大。但这些国家大多在名义上参战,并未实际投入战争。
QQ截图55.jpg (130.21 KB, 下载次数: 18)
15:11 上传
& &&&一战中的中国劳工在要不要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对德国宣战这个问题上,北洋军阀政府内部意见不一,斗争激烈。
为了达到主战的目的,段祺瑞将其手下的十几个督军叫到北京,组成“督军团”,对黎元洪施加压力,但未获成功;后来段祺瑞又叫人写了对德宣战书要总统盖印,黎元洪为了平息风波,勉强在文件上盖了章。即使这样,段祺瑞仍不满足,在国会开会讨论时,又大肆干涉,终于触动了众怒。
& &&&恰在这时,段祺瑞私自向日本借款一事被揭露。日,黎元洪瞅准时机在这时下令撤销了他的总理职务,段祺瑞愤然离京去津,并且指根据临时约法,总统无权撤销总理职务,不承认黎的免职令。因一方为总统府,一方为国务院,所以它们间的争斗被称为“府院之争”。
& &&&黎元洪请督军团团长张勋于6月入京调解。张勋入京后,拥立宣统复辟。事件为段祺瑞所镇压,黎元洪于事后辞去总统职,总统改由冯国璋担任。府院之争告一段落。
& &&&段祺瑞统治下的北洋军阀政府,在英法的支持下,参加了协约国,对同盟国宣战。
& &&&年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英法两国与中国北洋军阀政府签订募工合同,14万来自天津,山东,河北,江苏,浙江等地的我国劳工被派往欧洲,他们抵达欧洲后从事后勤,建筑工事,清理道路和铁路,修建桥梁,抢救伤患等艰苦的战地后勤工作,后来大战变成沟壕战之后,他们开始挖壕沟,有名有姓的死在战场上的华工有9900人,总计有2万多人死在了一战的战场上。
德国代表团在福煦元帅的火车上签署了投降书[9]德国革命
& &&&1918年8月—9月,德军再损失15万人、大炮2000余门及机枪13000余挺。不断传来的军事失败的消息使德国国内的矛盾加剧。9月,兴登堡建议在德国议会提出要“结束战争”。但德军的最高统帅部却仍死心不息,意图用剩余的海军舰只与英国海军进行最后决战。结果德国水兵因不愿送死,在基尔港发生起义,并迅速蔓延到整个海军及全国。1918年十一月革命,德皇威廉二世只得宣布退位,并逃至荷兰,德国社会民主党组成临时政府,宣布成立魏玛共和国。日,《贡比涅森林停战协定》签订,德国投降。历时4年零3个月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协约国的胜利告终。
第一次世界大战在1918年以同盟国集团的失败而告终。
& &&&协约国:英国(包括印度、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和其它一些殖民地)、法国、美国、俄国、比利时、塞尔维亚、罗马尼亚、门的内哥罗、希腊、日本、中国。
第一次世界大战里交战双方军民的死亡人数的比例,协约国士兵占36%,协约国平民占20%;同盟国士兵与平民各占22%。请注意战争里平民大多是死于西班牙流行感冒。西班牙流感造成大量军民死亡[9]协约国士兵的阵亡:5,497,600
·比利时:13,700
大英帝国:908,000
·澳大利亚:60,000
·加拿大:55,0001918年在英国伦敦一艘德国潜艇浮出水面投降[9]·印度:25,000
·新西兰:16,000
·南非:7,000
·法国:1,240,000·法国殖民地:114,000
·希腊:5,000
·意大利:650,000
·中国:5,000
·黑山:30,000
·罗马尼亚:336,000
·俄罗斯帝国:1,700,000
·塞尔维亚:450,000
·美国:50,600
同盟国士兵的阵亡:3,382,500
·奥匈帝国:1,交战双方军民的死亡人数的比例[9]200,000
·保加利亚:87,500
·德意志帝国:1,770,000
·奥斯曼帝国:325,000
平民被杀:6,493,000
·奥匈帝国:300,000
·德意志帝国:760,000
·罗马尼亚:275,一战阵亡的法国士兵的公墓[9]000
“一战”后的欧洲[9]·塞尔维亚:650,000
·奥斯曼帝国:1,000,000
一战期间,军人、平民死亡人数超过5500万,参战国物资总损失达4万亿美元。
& &&&性质:帝国主义的分赃会
战后各国于巴黎召开和议,称为“巴黎和平会议”(简称巴黎和会)。会议的重大决定由美国总统伍德罗·威尔逊、英国首相劳合·乔治和法国总理克里孟梭主持。虽然美国总统伍德罗·威尔逊主张宽大对待德国,但法国却因为复仇心作祟,主张严惩德国。因此,诸国与德签订的议和条约——《凡尔赛和约》,因应法国的要求而加入了极其苛刻的条款,向德国强加了巨大的割地赔款及限制军备条款。但同时间,并未向德皇威廉二世、兴登堡元帅、鲁登道夫将军等战犯施以应有的惩处。结果为德国在20年后挑起规模更大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埋下了祸根。
1.帝国主义国家间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后起帝国主义国家要求重新瓜分殖民地。
2.西班牙流感:此流感也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提早结束的原因之一,因为各国都已没有额外的兵力作战。
5.直接原因:萨拉热窝事件
3主要战役编辑马恩河战役
& &&&法国元帅霞飞正在检阅部队马恩河战役(First Battle of the Marne)是第一次世界大战西部战线的一次战役。这场战役发生在日至9日。最终英法联军合力打败了德军。双方共投入超过两百万名士兵,英法联军有大约263000名军人伤亡,而德军有250000士兵伤亡。
& &&&马恩河战役战役是一战的一个关键时刻。当时,德军已成功地侵入比利时和法国东北。法国第六军向进攻巴黎的德军反击,阻止了巴黎被德军占领。德军在9月9日至13日的撤退实质上结束了德军的施里芬计划。
& &&&1918年7月,马恩河爆发第二次马恩河战役,或称雷姆斯战役(Battle of Reims)。这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西线德军发动的最后一次大规模攻击的战役。由法国军队领导协约国军队最终战胜了德军。[2]
加利波利战役
& &&&战役中的奥斯曼帝国军队[9]加里波利战役(BattleofGallipoli)是第一场具有现代意义的陆海军联合登陆作战。日-12月19日,协约国意图通过这次战役控制达达尼尔海峡,切断德国与东方的联系,打破同盟国对巴尔干地区的封锁。不过,由于糟糕的战前准备、陈旧的战场情报、拖沓犹豫的战场指挥,这场战役成了协约国方面的灾难。由德国将军利曼·冯·赞德尔斯率领的士军依托海岸边陡峭丘陵的有力地形顶住了协约国军的进攻,把计划中的速决战变成了痛苦的堑壕战。随着冬季暴风雨雪天气的到来,协约国军从12月19日开始撤退。整个战役期间,差不多有五十万协约国士兵被运到加利波利,伤亡人数在百分之五十以上。远征军包括四十一万英国部队和七万九千法国部队。英国伤亡人数共计二十一万四千,法国为四万八千,协约国伤亡总计二十六万两千人。土耳其军参战的至少有五十万人,据官方记载,有二十五万一千人遭受伤亡,但这些数字值得怀疑。
凡尔登战役
& && &凡尔登战役中向前冲锋的德军士兵[9]凡尔登战役,1916年德意志帝国决定把进攻重点再次转向西线,力图打败法国,德军统帅部选择法国的凡尔登要塞作为进攻目标,凡尔登是协约国军防线的突出部,对德军深入法国、比利时有很大威胁,它又是通往巴黎的强固据点和法军阵线的枢纽,凡尔登此役是典型的阵地战、消耗战,双方伤亡近100万人。由于伤亡惨重,凡尔登战场被称为“绞肉机”、“屠场”和“地狱”。
日德兰海战
& &&&日德兰海战中的英国皇家海军[9]日德兰海战(BattleofJutland;德国称为斯卡格拉克海峡海战,Skagerrakschlacht),日—6月1日,是英德双方在丹麦日德兰半岛附近北海海域爆发的一场海战。这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最大规模的海战,也是这场战争中交战双方唯一一次全面出动的舰队主力决战。最终,舍尔海军上将率领的德国公海舰队以相对较少吨位的舰只损失击沉了更多的英国舰只,从而取得了战术上的胜利;杰利科海军上将指挥的皇家海军本土舰队成功地将德国海军封锁在了德国港口,使得后者在战争后期几乎毫无作为,从而取得了战略上的最终胜利。
勃鲁西洛夫攻势
& &&&俄军在进攻[9]是俄罗斯帝国在一次大战期间最大的军事胜利,亦是史上最大伤亡的战争之一,南佛罗里达大学教授葛瑞登·凯蒂彤丝朵将1916年的勃鲁西洛夫攻势称为一次大战以来奥匈帝国最大的危机及协约国阵营最大的胜仗。这场战役发动于日,是一次针对东方战线上同盟国军队的大型攻势, 并持久至八月初。战事爆发地点位于今日的乌克兰,主要为伦伯格、哥佛尔及陆斯克几个邻近的城镇。是次攻势其后以主持位于俄国西南方战线的主帅,阿克列赛·勃鲁西洛夫(亦为此战指挥官)而命名。最终俄军达到了原来的目标,使德奥联军损失约150万余人,但己方也损失达50多万人。
索姆河战役
& &&&索姆河战役中的英军坦克[9]索姆河战役(英语:BattleofSomme)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规模最大的一次会战,时间发生在日到11月18日间,英、法两国为突破德军防御并将其击退到法德边境,于是在位于法国北方的索姆河区域实施作战。双方阵亡共130万人,是一战中最惨烈的阵地战,也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把坦克投入实战中。
阿拉伯大起义
& &&&1916年6月爆发于阿拉伯半岛的反对兴起于西亚地区的奥斯曼帝国、争取民族独立的起义。领导人为麦加的谢里夫侯赛因·伊本·阿里。阿拉伯大起义是阿拉伯人与土耳其统治者长期斗争的继续。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叙利亚兴起的阿拉伯民族主义,为起义作了一定的思想和组织准备,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为起义提供了时机。1918年起义者攻入了大马士革,成立了阿拉伯政府,结束了奥斯曼帝国长达4个世纪的统治。
4战争影响编辑民族国家
& &&&战争给人类带来了重大损失,但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使得兴起于欧洲东部和中部地区的沙皇俄国()、德意志帝国()、奥匈帝国(),以及兴起于亚洲西部、曾一度向欧洲东南部和非洲北部扩张并且横跨欧亚非三洲的奥斯曼帝国()覆灭了。而巴尔干半岛与中东地区的民族国家则随之而起,如南斯拉夫、匈牙利及伊拉克等。
中国北洋军阀政府
& &&&1918年11月北京庆祝协约国胜利的活动(9张)
政治上:中国政府在是否参战的问题上,引发“府院之争”;“一战”结束后,中国作为战胜国之一,在巴黎和会上提出的合理要求被拒,引发五四爱国运动。
& &&&经济上:大战期间,英、法、德等交战国对华商品输出大幅度下降,商品需求则有所增加,在一定幅度上缓解了民族工业的市场压力;客观上促进了民族工业的进一步发展。
思想文化上:“一战”中爆发了俄国十月革命,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部分知识分子通过“一战”反思西方文化。
& &&&中国(北洋军阀政府)也加入到了这次世界大战。
& &&&英国削弱
& &&&原来为世界金融中心及世界霸主的英国,在战后虽然领土有所增加,但其对领土的控制力却因战争的巨大伤亡与物资损失而削减,而其经济亦因战争大受影响,出现严重衰退,
& &&&大战期间,俄国发生十月革命,世界上出现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俄(苏维埃俄国)
& &&&1918年美国人民欢庆一战的胜利这场大战削弱了巴黎和会中的日本代表团成员英、法、德和意;美国成为世界头号经济强国;日本也由债务国变成债权国,并侵占了原属德国势力范围的中国胶州湾及山东半岛。年,日本企业实缴资本金额从22.18亿日元增加到61.23亿日元,工业生产力增加4倍以上。它的实际工业产量增加1.8倍,出现了以出口工业为中心的新建扩建企业高潮。造船工业1914年建造79艘,计8.2万吨,1918年激增至443艘,计54.05万吨,从战前占世界第六位上升到第三位。
& &&&《凡尔赛条约》将发动战争的责任全部推给了德国,从而对德国实行条件极为严厉的经济与军事制裁,德国失去了13%的国土和12%的人口,德国被解除武装,德国的陆军被控制在10万人以下,不准拥有空军。德国虽然在一战中最后战败,但德国的元气并未受到过大的伤害,工业体系依然保存完整,而且德国本土并未受到战火的波及,而且《凡尔赛条约》过多考虑战胜国的利益分配,完全没有考虑战败国自身的利益,加上条约的空前苛刻性和掠夺本质,使得德国国民对强加给他们的条约有极强的抵触和反感情绪,引发了德国民众强烈的民族复仇主义情绪。日耳曼民族为了摆脱《凡尔赛条约》的桎梏,各派政治势力、各种政治思想在德国你争我夺,显得尤为激烈,这为德国成为一次新的大战的发动者提供了条件。结果德国在希特勒的纳粹党的领导下,发动了第二次世界大战。
妇女地位的提升
& &&&一战期间在兵工厂工作的英国妇女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之前,男人们都被征去做了战士,留下的只有老幼妇残,养家做事的只有女人。于是女人们就出去工作,挣钱养家。虽然她们和男人做一样的工作,她们得到的工资相对来说就少了很多。不过,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女人的地位有了一定的提高。
& &&&美国的一战军人领到每人每日1美元为薪金,另加25分为每日在美国国外消费。后来由于1930年代的大萧条,退伍军人、其家属与其它有关团体向美国政府要求实时索取战时服务的酬劳金额不果而导致1932年美国军方介入的流血酬恤金进军事件。
& &&&坦克首次在一战中应用鉴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伤亡与物资损失巨大,英法等战胜国于是发起了一个用以减少武器数目、平息国际纠纷及维持民众的生活水平的组织,是为国际联盟(简称国联)。然而,国联却不能有效阻止法西斯的侵略行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被联合国取代。
军事理论发展
&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经验,对军事学术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战后出现的总体战、闪击战、坦克制胜论、空军制胜论等各种军事理论的出现,都是从不同角度总结大战经验的结果。
新技术发展
& &&&第一次世界大战成为一系列新技术发展的催化剂。战争期间,才发明不久的飞机受到一些国家的重视,很快进入实用阶段。军用飞机在战场上成为一支新军。飞机的数量也不断增加。在大战期间,汽车的机动性引起人们的关注。战前在欧洲和美国的街道上占主导地位的马车,很快被汽车取代。德国等原料缺乏的国家,为了应付敌方的封锁,大力发展化学合成技术。从而推动了化工技术的发展。战士对物资的旺盛需求,也促使人们不断地改进生产流程,为生产管理的革新提供了条件。
政府机构职能的改变
& &&&在战争初期,各国政府都没有做好长期战争的准备,因而也没有对经济加以干预。随着战争的延长,各国不得不建立起一整套专门机构,以有效地利用全国的人力物力。这些机构着手干预私人企业的投资方向,负责分配政府订单,控制原材料的供应,调整各种经济关系,垄断对外贸易。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 &&&一战之后召开了巴黎和会及华盛顿会议,形成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暂时调整了帝国主义在西亚、太平洋等地的矛盾。
5战后条约除了《凡尔赛合约》,战胜国与其它战败国亦分别签署了条件苛刻的和约,战胜国与奥匈帝国的奥地利部分签署《圣日耳曼条约》,奥匈帝国被划分为多个民族国家;与保加利亚签署《那依条约》,保加利亚失去爱琴海出海口,并须赔款4亿4500万美元;与匈牙利签署《特里亚农条约》,匈牙利领土大幅减少;与土耳其签署《色佛尔条约》,彻底瓜分奥斯曼帝国的领土。后来的土耳其共和国只剩下伊斯坦布尔、其附近小部分领土及小亚细亚的部分。
& &&&以《凡尔赛和约》及其它各个和约所构成的战后欧洲及国际关系的新体系,就是所谓的凡尔赛体系,对战后欧洲及国际关系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
列强在巴黎召开和议,称为“巴黎和平会议”(简称巴黎和会)。诸国与德签订的议和条约——《凡尔赛和约》。
《圣日耳曼条约》日,战胜国同战败国奥地利在巴黎附近的圣日耳曼宫签订和约。
《讷依和约》日,战胜国同战败国保加利亚在巴黎近郊讷依签订。
《特里亚农条约》日,战胜国同战败国匈牙利在巴黎凡尔赛的特里亚农宫签订。
《色佛尔条约》日战胜国同战败国土耳其在巴黎附近的色佛尔签订。
1922年2月,经中日谈判,签订了《中日解决山东悬案条约》和《附约》,日本被迫交还前德国胶州租借地,但仍保留许多特权。
日签订的《九国公约》,实质上是要挟中国政府执行门户开放、机会均等原则。
补充一战时中国
& &&&一战时的中国并没有派兵去欧洲战场而是做后勤工兵,残酷的条件下中国工兵死伤无数,同盟国投降后中国作为战胜国参加巴黎会议,但会议上协约国把山东权益交给日本。直到1922年的华盛顿会议中国才收回山东权益。
6时间表1879德奥缔结“同盟条约”,明显反俄性质 1882德奥意三国同盟正式建立,德国成为核心。
& && &1908奥匈吞并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
& && &1912第一次巴尔干战争它是一次民族解放战争1913第二次巴尔干战争。
& && &斐迪南大公在波斯尼亚—黑塞哥维那地区首府萨拉热窝被一名塞尔维亚青年普林西普刺杀。第一次世界大战导火线。
20世纪出现世界大战原因:①20世纪世界已经基本形成一个整体②工业革命后,争夺殖民地和势力范围的斗争空前激烈③生产力的发展和科技的飞速进步,为世界大战的爆发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和技术基础。
& && &1914.8德军攻入法国,直逼巴黎。
& && &1914.8俄军进攻东普鲁士,德军开始被迫两线作战。
& && &马恩河战役。一战规模最大的战役,宣告德军“速战速决”政策破产。 1914年年底西线进入相持阶段。
& && &1915德奥进攻重点在东线。想一举击溃俄国,结束战斗。但计划落空 1916战争重心重新回到西线,大战的战略主动权逐渐转向协约国一方。
& && &1916.2德发动凡尔登战役。法元帅霞飞率军顽强抵抗,随后反攻,收复大部分失地。凡尔登战役是大战中具有决定意义的一战,法军站稳了脚跟,德军兵力士气开始衰落。
& && &1916.2德宣布实施“无限制潜艇战”。
& && &1916.6英法联军为牵制德军,支援凡尔登,发动索姆河战役。是一战中规模最大的战役,英国首次使用坦克。也是一场巨大的消耗战,但仍未能决出胜负。
& && &1916英德海军上规模最大的交锋—日德兰海战。
& && &1917.4美加入协约国集团对德作战。协约国集团经济军事实力大增。
& && &1917北洋军阀政府向同盟国宣战。
& && &1917年俄国爆发十月革命。缔结不割地不赔款合约。
& && &1918.3苏俄与同盟国集团签订《布列斯特合约》,退出帝国主义战争。
& && &1918,战争进入最后阶段。同盟国物资供应和兵源补充不足。
& && &1918协约国成立最高军事委员会来进一步协调军事行动。法元帅福熙为西线联军总司令。
& && &1918.7协约国在西线发动战争后期的第一次大规模反攻,把战线推进到马恩河一线。
& && &协约国军队突破德“兴登堡防线”。
& && &1918.10月底,德国基尔港水兵发动兵变。
“十一月革命”德皇威廉二世退位。巴黎郊外一节火车车厢签署停战协议。一战结束。巴黎和会在凡尔赛宫正式开幕。
& & .凡尔赛的镜厅签署《协约各国和参战国对德和约》即《凡尔赛和约》。
& & 协约国与奥地利签署《圣日耳曼条约》。
& & 协约国同保加利亚签订了《纳伊尔条约》。
& & 协约国同匈牙利签订了《特里亚农条约》。
& & 战胜国与土耳其素丹政府签订《色佛尔条约》。
& & 协约国集团与土耳其新政府另定《洛桑条约》。
& & 美英日法意葡荷比中九国在华盛顿召开会议。美英日法签订《关于太平洋区域岛屿属地和领地的条约》即《四国条约》
& & 1922.2美英日法意五国签署《关于限制海军军备条约》即《五国条约》。1922.2中日签订了《解决山东问题悬案条约》及《附约》。
& && &1922.2与会九国签订了《关于中国时间应是应用各原则及政策之条约》即《九国公约》。
(46.74 KB, 下载次数: 5)
15:05 上传
理性思考,文明发表,传播正能量,做中国好网民,为中国梦添砖加瓦。
列强们很想瓜分薄弱国家的土地!
理性思考,文明发表,传播正能量,做中国好网民,为中国梦添砖加瓦。
普法停战的和约使德法两国结怨,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原因。
理性思考,文明发表,传播正能量,做中国好网民,为中国梦添砖加瓦。
真希望世界上永远没有战争!
理性思考,文明发表,传播正能量,做中国好网民,为中国梦添砖加瓦。
第一次世界大战成为一系列新技术发展的催化剂。
理性思考,文明发表,传播正能量,做中国好网民,为中国梦添砖加瓦。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第一次世界大战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