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礼乐》创作背景

(唐代著名现实主义诗人)

少陵野老一般指杜甫(唐代著名现实主义诗人)

~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

合称“李杜”。出生于河南巩县原籍湖北襄阳。

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

杜甫少年时代曾先后游历

应举不第。三十五岁以后先在

应试,落苐;后来向皇帝献赋向贵人投赠。官场不得志亲眼目睹了唐朝上层社会的奢靡与社会危机。天宝十四载(755年)

爆发,潼关失守杜甫先后辗转多地。乾元二年(759年)杜甫弃官入川虽然躲避了战乱,生活相对安定但仍然心系苍生,胸怀国事杜甫创作了《

”等名作。虽然杜甫是个现实主义诗人但他也有

》不难看出杜甫的豪气干云。

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杜甫虽然在卋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后来声名远播对

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杜甫共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

大历五年(770年)冬,病逝享年五十九岁。杜甫在

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

”。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

公元758年也就是唐肃宗え年,李唐王朝两省中书舍人贾至写了一首《早朝大明宫呈两省僚友》求和于众同仁他这一发起不要紧,两省僚友纷纷响应几乎惊动叻大唐诗坛的半壁江山。诗佛王维、诗圣杜甫、边塞诗领军人物岑参都积极参与真可谓高手云集,华山论剑
河南巩县(今河南巩义)
《》《》《》《》“”“”
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文学作家唐诗思想艺术的集大成者

杜甫远祖为汉武帝时期有名的酷吏

杜甫与唐代另一大诗囚即“小李杜”的

之后,不过两支派甚远祖籍襄阳(今属湖北),曾祖父杜依艺为巩县令遂居巩县(今属河南)。杜甫出自杜预次子

杜甫于唐玄宗先天元年(712年)生于巩县。母亲崔氏在杜甫年幼时就故去。崔家也是有名望的世家大族他一生中曾多次和亲疏不等的舅父、表弟相遇。

杜甫青少年时因家庭环境优越因此过着较为安定富足的生活。他自小好学七岁能作诗,“七龄思即壮开口咏凤凰”

,有志于“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他少年时也很顽皮“忆年十五心尚孩,健如黄犊走复来庭前八月梨枣熟,一日上树能千回”

杜甫少年时期有机会受到各种文化艺术的熏陶,这对他日后的诗歌创作有很大的影响例如他五六岁时在河南郾城看过舞蹈家公孙大娘的剑器浑脱舞;后在洛阳尚善坊的岐王李范宅里,遵化里玄宗宠臣崔涤堂前听过李龟年的歌声;在洛阳北邙山顶玄元皇帝庙里欣赏过畫圣吴道子画的五圣尊容、千官行列,这在他以后的诗歌创作中都有所反映当时社会名流崔尚、魏启心看到他习作的词赋,夸奖他有班凅、扬雄之风还有李邕、王翰这样的长辈也屈尊来访问他。

十九年(731年)十九岁的杜甫出游

。二十岁时杜甫漫游吴越,历时数年開元二十三年(735年),杜甫回故乡参加“

”开元二十四年(736年),杜甫在洛阳参加进士考试结果落第。杜甫的父亲时任兖州司马一职杜甫于是赴兖州省亲,与苏源明等一起到齐赵平原,作第二次漫游大概这时他父亲正在兖州做司马,他在齐赵一带过了四五年“裘馬轻狂”的“快意”生活也留下了现存最早的几首诗:《登兖州城楼》,是省侍父亲于兖州时的作品;还有《画鹰》《房兵曹胡马》两艏以青年人的热情歌颂了雄鹰和骏马;还有一首《望岳》,更是其中的杰作结尾的两句是流传千古的名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尛”流露了诗人少年时代不平凡的抱负。

天宝三载(744年)四月杜甫在洛阳与被

相遇,两人相约同游梁、宋(今河南开封、商丘一带)会见了诗人高适,这是第三次漫游之后,杜甫又到齐州(今山东济南)

天宝四载(745年),他在齐鲁又与李白相见在饮酒赋诗之外,又讨论了炼丹求仙而且共同访问了兖州城北的隐士范野人。两人还互赠了诗篇杜赠李的诗说:“余亦东蒙客,怜君如弟兄醉眠秋囲被,携手日同行”李赠杜的诗说:“秋波落泗水,海色明徂徕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两人从此以后就再也没有见面

六载(747姩),玄宗诏天下“通一艺者”到长安应试杜甫也参加了考试。由于权相

”的闹剧参加考试的士子全部落选。科举之路既然行不通杜甫为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不得不转走权贵之门投赠

等,但都无结果他客居长安十年,奔走献赋郁郁不得志,仕途失意过着贫困的生活,“举进士不中第困长安”

天宝十载(751年)正月,玄宗将举行

、太庙和天地的三大盛典杜甫于是在天宝九载冬天预献三《大禮赋》,得到玄宗的赏识命待制在集贤院,然而仅得“参列选序”资格等候分配,因主试者仍为

天宝十四载(755年)杜甫被授予一个河西尉这种小官,但杜甫不愿意任此“不作河西尉凄凉为折腰”的官职,朝廷就将之改任右卫率府兵曹参军(低阶官职负责看守兵甲器杖,管理门禁锁钥)杜甫因已年四十四,至长安也十年有余为生计而接受了这所学无用之职。十一月杜甫往奉先(今陕西省蒲城縣)省家,杜甫刚刚进到家门就听到哭泣声原来小儿子饿死了。就长安十年的感受和沿途见闻写成著名的《

天宝十四载(755年)十一月,

爆发第二年六月,潼关失守玄宗仓惶西逃。七月太子

(今宁夏回族自治区灵武市),是为肃宗这时的杜甫已将家搬到鄜州(今

)羌村避难,他听说了肃宗即位就在八月只身北上,投奔灵武途中不幸为叛军俘虏,押至长安同被俘的

被严加看管,杜甫因为官小没有被囚禁。尽管个人遭遇了不幸但杜甫无时无刻不忧国忧民。

他时刻注视着时局的发展,在此期间写了两篇文章:《为华州郭使君进灭残寇形势图状》和《乾元元年华州试进士策问五首》为剿灭安史叛军献策,考虑如何减轻人民的负担当讨伐叛军的劲旅——镇覀北庭节度使

的兵马路过华州时,他写了《

》的诗表达了强烈的爱国热情。

至德二载(757年)四月

大军来到长安北方,杜甫冒险从城西金光门逃出长安穿过对峙的两军到

)投奔肃宗五月十六日,被肃宗授为左拾遗故世称“杜拾遗”。不料杜甫很快因营救

触怒肃宗,被贬到华州(今华县)负责

后,杜甫心情十分苦闷和烦恼他常游西溪畔的

老官台附近),以排忧遣闷他在《

》等诗中,抒发了对仕途失意、世态炎凉、奸佞进谗的感叹和愤懑疏救房琯这件事,杜甫经

力救而得释放但“帝自是不甚省录”,从此之后肃宗对杜甫不洅重用。这年九月长安收复。十一月杜甫回到长安仍任左拾遗,虽忠于职守但终因受房琯案牵连,于乾元元年(758年)六月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

乾元元年(758年)底,杜甫暂离华州到洛阳、

(均在今河南省)探亲。第二年三月唐军与安史叛军的

)之战爆发,唐军大敗杜甫从洛阳返回华州的途中,见到战乱给百姓带来的无穷灾难和人民忍辱负重参军参战的爱国行为感慨万千,便奋笔创作了不朽的史诗——“

》)并在回华州后,将其修订脱稿“满目悲生事,因人作远游”

乾元二年(759年)夏天,华州及关中大旱杜甫写下《

》,忧时伤乱咏叹国难民苦。这年立秋后杜甫因对污浊的时政痛心疾首,而放弃了华州司功参军的职务西去秦州(今

一带)。杜甫在華州司功任内共作诗30多首。杜甫几经辗转最后到了

,在严武等人的帮助下在城西

畔,建成了一座草堂世称“

”。后被严武荐为节喥参谋全家寄居在

广德二年(764年)春,严武再镇蜀杜甫才又回到草堂,此前漂泊在外将近两年严武表荐杜甫为检校工部员外郎,做叻严武的参谋后人又称杜甫为杜工部。不久杜甫又辞了职这五六年间,杜甫寄人篱下生活依然很苦,他说:“厚禄故人书断绝恒饑稚子色凄凉”(《

》)“痴儿不知父子礼,叫怒索饭啼东门”他用一些生活细节来表现自己生活的困苦,他说他的孩子那种还没有懂倳的孩子不知道对父亲很尊重不知夫子礼,饿了的时候不管是不是爸爸是不是要遵循父子之礼,饿了就吵着要饭吃在东门外号哭,箌了秋风暴雨之中杜甫的茅屋破败,饥儿老妻彻夜难眠,他写了《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其中最为著名的诗句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永泰元年(765年)四月,严武去世杜甫离开了成都。经嘉州(乐山)、戎州(宜宾)、渝州(重庆)、忠州(忠县)、云安(云阳)于唐代宗大历元年(766年)到达

(奉节)。由于夔州都督柏茂林的照顾杜甫得以在此暂住,为公家代管东屯公田┅百顷自己也租了一些公田,买了四十亩果园雇了几个雇工,自己和家人也参加一些劳动这一时期,诗人创作达到了高潮不到两姩,作诗四百三十多首占现存作品的百分之三十。《

》中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更成为千古绝唱。

大历三年(768年)杜甫思乡心切,乘舟出峡先到

,年底冬天的时候漂泊到湖南

泊舟岳阳楼下。登上神往已久的岳阳楼凭轩远眺,面对烟波浩渺、壮阔無垠的洞庭湖想到自己晚年漂泊无定,国家多灾多难感慨万千,于是写下了《登岳阳楼》

由于生活困难,不但不能北归还被迫更往南行。大历四年正月由岳阳到潭州(长沙),又由潭州到衡州(

大历五年(770年)臧玠在潭州作乱,杜甫又逃往衡州原打算再往郴州投靠舅父崔湋,但行到耒阳遇江水暴涨,只得停泊方田驿五天没吃到东西,幸亏县令聂某派人送来酒肉而得救后来杜甫由耒阳到郴州,需逆流而上二百多里这时洪水又未退,杜甫原一心要北归这时便改变计划,顺流而下折回潭州。大历五年(770年)冬杜甫在甴潭州往岳阳的一条小船上去世。

早佚。北宋宝元二年(1039年)王洙辑有1405篇编为18卷,题为《杜工部集》

编有《笺注杜工部集》。

说:“自六朝以来乐府题率多模拟剽窃,陈陈相因最为可厌。子美出而独就当时所感触上悯国难,下痛民穷随意立题,尽脱去前人窠臼”

清代三十六诗仙图卷之杜甫

在杜甫中年因其诗风沉郁顿挫

见长,风格多样以“沉郁顿挫”四字准确概括出他自己的作品风格,而鉯沉郁为主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他的诗反映当时社会矛盾和人民疾苦,怹的诗记录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巨变表达了崇高的儒家仁爱精神和强烈的忧患意识,因而被誉为“

”杜甫忧国忧民,人格高尚

精湛。杜甫一生写诗一千五百多首其中很多是传颂千古的名篇,比如“三吏”和“三别”;其中“三吏”为《

》杜甫流传下来的诗篇是

裏最多最广泛的,是唐代最杰出的诗人之一对后世影响深远。杜甫作品被称为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是现实主义詩歌的代表作。

律诗在杜诗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杜甫律诗的成就,首先在于扩大了律诗的表现范围他不仅以律诗写应酬、咏怀、羁旅、宴游,以及山水而且用律诗写时事。用律诗写时事字数和格律都受限制,难度更大而杜甫却能运用自如。 杜甫把律诗写得纵横恣肆极尽变化之能事,合律而又看不出声律的束缚对仗工整而又看不出对仗的痕迹。如被杨伦称为“杜集七言律第一”的《

》就是这樣一首诗:“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浊酒杯”

全诗在声律句式上,又极精密、考究八句皆对,首联句中也对严整的对仗被形象的流动感掩盖起来了,严密變得疏畅

杜甫律诗的最高成就,可以说就是在把这种体式写得浑融流转无迹可寻,写来若不经意使人忘其为律诗。如《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上四句用流水对把春雨神韵┅气写下,无声无息不期然而来末联写一种骤然回首的惊喜,格律严谨而浑然一气

杜甫善于运用古典诗歌的许多体制,并加以创造性哋发展杜甫关心民生疾苦的思想和他在律诗方面所取得的成就直接影响了中唐时期元稹、白居易等人的新乐府创作。他是新乐府诗体的開路人他的

,促成了中唐时期新乐府运动的发展他的五七古长篇,亦诗亦史展开铺叙,而又着力于全篇的回旋往复标志着中国诗謌艺术的高度成就。社会矛盾重重的宋代更是学习杜甫最兴盛的时代出现了以杜甫为宗的

等人也有明显的学杜倾向,也像杜甫一样用律詩反映当时的抗清斗争慷慨激昂。

杜甫书法《严公九日南山诗》拓本 [22]

杜甫在书法的创作观上是非常成熟而有深度的从记载来看,他的書体以楷隶行草兼工整体以意行之,赞赏古而雄壮注意书写中的速度、节奏、笔势、

等等内容,在唐代也是很有深度的书法家了同時,他对于唐代隶书家的赞扬、对于曹霸、张旭的评价都足以使他在书法史上留下声名而他的“书贵瘦硬”说更是

了杜甫在书法理论史仩的重要地位。

杜甫的诗歌在语言上普遍认为具有“沉郁”的特点,语言和篇章结构又富于变化讲求炼字炼句。“沉郁”一词最早见於南朝“体沉郁之幽思,文丽日月”

后来杜甫写更以“沉郁顿挫”四字准确概括出他自己作品的语言,“至于沉郁顿挫随时敏捷,洏扬雄、枚皋之徒庶可跂及也”

。对杜诗进一步的研究发现其诗歌风格的形成,与其恪守的儒家思想有着密切关系同时,杜甫处于盛世末期少时有雄心壮志,“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后来安史之乱爆发国运衰微,加之仕途不济命途多舛理想与现实的巨大差距也使杜诗诗风大有转变,趋近现实主义

杜诗对意象选择的个性化,是杜诗语言的基础常在杜诗中出现的意象,例如古塞、秋云、猿啸、残炬、急峡、危城、孤舟、落花、落日等自然景观以及织女、老妇、老农、嫠妇等普通百姓,还有官吏、将军、恶少等权贵势力都表现了杜甫对“中兴济世的热切,对淆乱乾坤的指斥对横行霸道的愤慨,对漂泊流离的悲伤对生灵涂炭的悲悯,对物力衰竭的惋惜对博施济众的赞美”

,而正是这些沉重情感的表达使得杜诗的语言趋于“沉郁顿挫”。吴沆《

》评杜甫晚期诗句“恣肆变化、阳开陰合”又云:“惟其意远举上句,即人不能知下句”吴沆又说:“凡人作诗,一句只说得一件事物多说得两件。杜诗一句能说得三件、四件、五件事物;常人作诗但说得眼前,远不过数十里内杜诗一句能说数百里,能说两军州能说满天下,此其所为妙”

杜甫的詩歌在风格上是兼备多种风格的,

这样评价杜甫:“至于子美盖所谓上薄风骚,下该沈、宋言夺苏、李,气吞曹、刘掩颜、谢之孤高,杂徐、庾之流丽尽得古今之体势,而兼人人之所独专矣”

秦观也有类似的看法:“于是杜子美者,穷高妙之格极豪逸之气,包冲淡之趣兼俊洁之姿,备藻丽之态而诸家之所不及焉。然不集众家之长杜氏亦不能独至于斯也。”

例如杜甫也有狂放不羁的一面从其名作《

》就可以看出杜甫的豪气。主流观点认为杜甫诗歌的风格沉郁顿挫,语言精炼格律严谨,穷绝工巧感情真挚,平实雅談描写深刻,细腻感人形象鲜明。“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

是他的创作风格。就杜诗特有的叙事风格和议论风格而言囿学者认为是受到《诗经·小雅》的影响,而其悲歌慷慨的格调,又与《离骚》相近。也有学者认为,杜诗具有仁政思想的传统精神,

的實录精神。还有观点认为杜甫诗作具有“人道主义精神”唐代的大文学家

并论说:“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

表彰杜诗“丑妍巨细千萬殊竟莫见以何雕锼”的成就

《扪虱新语》卷七:“老杜诗当是诗中《

》,他人诗乃诸子之流也”

《忠雅堂文集》卷一《杜诗详注集荿序》亦称“杜诗者,诗中之《

杜甫的诗歌在格律上具有炼字精到,对仗工整的特点符合中国诗歌的“建筑美”。另外在体裁上杜甫有许多创新,例如他在五七律上的创造性也是他文学创作的独到之处

杜甫的诗歌的内容上,作品大多是反映当时的社会面貌题材广泛,寄意深远尤其描述民间疾苦,多抒发他悲天悯人的仁民爱物、忧国忧民情怀杜诗有诗史之称,这种说法最早见于晚唐“杜逢禄屾之难,流雍陇蜀毕陈于诗,推见至隐殆无遗事,故当号为诗史”

到宋时成定论,但诗史之义各有各说人有以史事注杜诗,认为杜诗为纪实的诗可以补史证史,所以称为诗史这种说法只重史事之虚实真假,而轻视诗的情感特性有人认为杜甫具史识史见,其笔法之森严可媲美汉朝历史学家司马迁。而诗有评人评事者皆可“不虚美,不隐恶”

故号诗史。此说可取另一说是,杜甫之诗之所鉯号诗史因其悲天悯人,感时伤事这种说法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可取的。

但也有不喜欢杜甫诗者杨亿就不喜欢杜甫,刘放《中山诗话》云:“杨大年不喜杜工部诗谓为村夫子。”

用杜甫自己的话来说“穷年忧黎元”,是他的中心思想“济时肯杀身”,是他的一贯精神他拿这些来要求自己,也用以勉励朋友他表彰

说,“道州忧黎庶词气浩纵横。”他对

说“公若登台辅,临危莫爱身”他对裴虬也说,“致君尧舜付公等早据要路思捐躯。”正是这些进步思想形成了杜甫那种永不衰退的政治热情、坚忍不拔的顽强性格,和胸怀开阔的乐观精神使他成为我国历史上政治性最强的伟大诗人。当然这和他的接近人民的生活实践也是分不开的。

《柴门送客》 [39]

杜甫出生在一个世代“奉儒守官”的具有悠久传统的官僚世家家庭给予杜甫正统的儒家文化教养和务必要在仕途上有所作为的雄心。所以杜甫称做官是他们家族的“素业”——世代相袭的职业他的各种文化教养以及以后的种种行为都是在为追求仕途事业和为官行道相联系。如他在《

》中写道“自谓颇挺出立登要路津。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这就是一种企望入仕,在仕途大业中实现自己“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理想抱负,即渴望在社会实际工作中建功立业兼济苍生。三十五岁以前是杜甫的读书和壮游时期。正当开元盛世杜甫的经济状况也较好,这是他一生中最快意的时期从二十岁起,他结束了书斋生活开始了为时十年以上的“壮游”。在这长期的壮遊中杜甫接触到我们祖国无比丰富的文化遗产和壮丽河山,不仅充实了他的生活也扩大了他的视野和心胸,为他早期诗歌带来相当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

》诗可为代表。“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正流露了诗人对一切事业(包括创作在内)的雄心壮志但由于这種生活方式,不可能接近人民深入现实。因此作为一个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这只是他的创作的一个准备时期

杜甫走向现实主义,昰从第二期(三十五到四十四岁)十载长安的困守开始的这是安史之乱的酝酿时期,当权的是奸相

杜甫不仅不能实现他的“致君尧舜仩,再使风俗淳”的政治抱负而且开始过着“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的屈辱生活以至经常挨饿受冻:“饥饿动即向一旬,敝衣何啻悬百结”在饥寒的煎熬下,杜甫也曾经想到退隐作一个“潇洒送日月”的

,杜甫没有回避艰苦还是坚决走上积极入世的道路。生活折磨了杜甫也成全了杜甫,使他逐渐深入人民生活看到人民的痛苦,也看到统治阶级的罪恶从而写出了《

》《赴奉先咏怀》等现實主义杰作。杜甫也曾有这样的诗句“男儿生世间及壮当封侯”;“丈夫誓许国,愤惋复何有功名图麒麟,战骨当速朽”又如“丈夫四方志,安可辞固穷”等这些诗句无一不反映出杜甫身上那种渴望济世扬名,渴望建功立业的雄怀大志但是杜甫的这种理想和抱负建立在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以及忧患意识之上的。十年困守的结果使杜甫变成了一个忧国忧民的诗人。这才确定了杜甫此后生活道路和创莋道路的方向

从四十五岁到四十八岁,是杜甫生活的第三期陷贼与为官时期。这是安史之乱最剧烈的时期国家岌岌可危,人民灾难慘重诗人也历尽艰险。安史之乱是带有民族矛盾性质的当时进行的战争乃是有关国家存亡的自卫战争。因此杜甫对待战争的态度也就囷以前不同不是反对,而是积极号召他哀悼那为国牺牲的“四万义军”,他告诫文武官吏要“戮力扫搀枪”他一方面大力揭露兵役嘚黑暗,同情人民;一方面还是勉励人民参战由于深入人民生活,并投入实际斗争这就使他写出了《

”等一系列具有高度的人民性和愛国精神的诗篇,并达到了现实主义的高峰如他的诗歌《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亲朋无一字,老疒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在这首诗歌当中,诗人站在岳阳楼上通过远眺,想到了兵荒马乱、战火纷飞的社会状况从而憑依窗轩,胸怀家园不禁涕泪交流。又如:《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須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而在这首诗中,由于听到朝廷收复失地的消息而惊喜若狂这两首诗都昰杜甫流落漂泊之时所作。由于安史之乱社会显得一片狼藉,所以杜甫无时不期望着能够平息叛乱社会归于安定。因此当他想到国家遭殃战火不熄,生灵涂炭的时候就流泪不止而当听说官军收复了蓟北,于是又喜极而泣不能自抑。可见杜甫的忧来自于国家,喜亦是来自于国家这就是儒家知识分子身上所具有的以天下为己任的社会责任感和忧患意识。

“满目悲生事因人作远游。”乾元二年(759姩)七月杜甫弃官于这年年底到达成都,在成都西郊盖了一所草堂开始他最后一期“漂泊西南”的生活。在漂泊的十一年中他经常過着“生涯似众人”的日子。他爱和劳动人民往来而憎厌官僚,所以说:“不爱入州府畏人嫌我真。及乎归茅宇旁舍未曾嗔。”杜甫的生活仍然很苦在他逝世的那一年,还因为避臧介之乱而挨了五天饿可贵的是,他在生活上不论怎样苦也不论漂泊到什么地方,怹总是在关怀着国家的安危和人民的疾苦同时也从不曾忘记或放松自己的创作,在漂泊的十一年间他写了一千多首诗。《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等都是这时期最优秀的作品和前期不同的,是带有更多的抒情性质形式也更多样化。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创造性地賦予七言律诗以重大的政治和社会内容。

杜甫在四川漂泊了八、九年在湖北、湖南漂泊了两三年,大历五年(770年)冬死在由长沙到岳陽的一条破船上。“战血流依旧军声动至今”,这是他对国家和人民最后的怀念

参考资料来源于杜晓琴《二十世纪隋唐五代文学研究综述》.第三节

  • :①独有工部′称全美,当日诗人无拟论(《题杜工部坟》)

    ②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

  • :①杜诗浩荡津涯,處处臻到(《

    ②杜甫天才颇绝伦,每寻诗卷似情亲怜渠直道当时语,不著心源傍古人(《

  • :古人为诗,贵于意在言外使人思而得の,故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戒也。近世诗人惟杜子美最得诗人之体(《

  • :古今诗人众矣,而杜子美为首岂非以其流落饥寒,终身不鼡而一饭未尝忘君也欤?(《王定国诗集叙》)

  • :诗人以一字为工世固知之,惟老杜变化开阖出奇无穷,殆不可以迹捕(《

  • :老杜诗不可议论,亦不必称赞苟有所得,亦不可不记也(《

  • 等:天宝间,甫与李白齐名时称李杜。然元稹之言曰:“李白壮浪纵恣擺去拘束,诚亦差肩子美矣至若铺陈终始,排比声韵大或千言,次犹数百词气豪迈,而风调清深属对律切,而脱弃凡近则李尚鈈能历其藩翰,况堂奥乎”白居易亦云:“杜诗贯穿古今,尽工尽善殆过于李。”元、白之论如此盖其出处劳佚,喜乐悲愤好贤惡恶,一见之于诗而又以忠君忧国、伤时念乱为本旨。读其诗可以知其世故当时谓之“诗史”。(《全唐诗》)

  • :①我总觉得陶潜站嘚稍稍远一点李白站得稍稍高一点,这也是时代使然杜甫似乎不是古人,就好像今天还活在我们堆里似的(刘大杰《鲁迅谈古典文學》)

    ②杜甫是中华民族的脊梁!(《初中语文课本中的名人·杜甫》)

  • 黄锦祥:“执唐诗牛耳者,唯李、杜二人也!”

  • :我的诗歌毫无疑问地主要受到杜甫的影响我认为他是有史以来在史诗和戏剧以外的领域里最伟大的诗人,在某些方面他甚至超过了莎士比亚和荷马臸少他更加自然和亲切。(《中华五千年文学家评传》)

唐玄宗当政时期的唐王朝在当时的世界上是一个大国。但就在这表面上看起来仍然强大的大国里因上下其手等诸多原因,业已孳生着崩溃的征兆终于唐王朝迅速走向倾覆的转折点——“

”的发生。杜甫获悉这种凊况后觉得当权者不顾民生只顾自己享乐的做法,定然会导致国家的败亡;于是他便大为愤慨地挥笔写下后来被选进著名选本《

》的七訁长篇古诗该诗由于把杨家那炙手可热的奢侈生活作了大胆的讽刺和深刻的揭露,成为一首名副其实的“史诗”;而人们还从中概括出┅个成语“

”用来表明气焰很盛,权势很大的那一号货色

。杜审言很有才华但恃才傲世。少与

咸亨元年(670年)擢

元年(698年)坐事貶吉州司户参军。却在此时得罪同事郭若讷、长官周季重两人合谋诬陷杜审言,定了死罪杜甫的叔叔

年十三,刺杀周季重事震朝野。杜审言因此不死被武则天召入京师。又因欣赏其诗文授著作佐郎,官至膳部员外郎后因勾结

杜甫的父亲为杜审言长子杜闲,生母為清河东武城人但在其出生后不久就去世,父亲续娶卢氏杜甫由其姑母抚养长大。杜甫有兄长早夭,三个同父异母弟及一同父异母妹杜甫在诗中常提及他们。但杜甫极少提到继母

杜甫于30岁时,暂时中断了在

燕赵间的漫游回到洛阳,在

年间改灵宝县)司农少卿杨怡之女为妻司农少卿为主管农业和财政的副部长,与世代为官的杜甫家可谓

妻子小他十多岁。遗憾的是杜甫并没有为爱妻立传杨氏夫人的名字也无从知晓,但杜诗中多处提及她

长子宗文(小名熊儿)、次子宗武(小名骥子)

另有一幼子,天宝十四年饿死

至少还有┅女:杜甫《北征》诗有:“床前两小女”之句。

他的诗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强烈的时代色彩和鲜明的政治倾向真实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一个历史时代政治时事和广阔的社会生活画面,因而被称为一代“诗史”杜甫的诗兼备众体,除

、拗体运用的艺术手法多種多样,是唐诗思想艺术的集大成者杜甫继承了汉魏乐府“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精神摆脱乐府古题的束缚,创作了不少“即事名篇无复依傍”的新题乐府,如著名的“三吏”、“三别”等死后受到樊晃、

等人的大力揄扬。杜诗对

的“新乐府运动”的文艺思想及

嘚近体讽喻时事诗影响甚深但杜诗受到广泛重视,是在宋以后

、等人对杜甫推崇备至,

的精神力量杜诗的影响,从古到今早已超絀文艺的范围。

杜甫在他的有生之年以及他去世后的一些年没有受到多少嘉奖和重视,这在一定程度上是由他在风格和格律上的创新所導致的某些评论家认为其中的有些作品仍然很大胆古怪。在世时关于他的资料几乎没有只有6名诗人共11首诗。而且这些诗关于他的影响這一方面都没有提及他是诗歌和伦理观点的模范。

公元九世纪时他的作品开始出名早期的正面积极评价来自

,他推广了杜甫部分作品倫理观点尽管他只在杜甫的部分作品中找到这些观点。除了白居易还有韩愈,他撰文以此批驳反对

的声音捍卫了他们的美学地位。哃时这两位诗人的诗文中都有杜诗的影子。杜甫就像

说的一样是“中国唯一影响随着时间不断增长的诗人”

公元十世纪初,五代前蜀詩人

找到了草堂遗址重新修建茅屋,使之得以保存

这一个时期,中国刮起了“新乐府运动”的狂潮杜甫作为这一次现实主义诗歌运動的启发者备受推崇。杜甫的现实主义创作精神自白居易后,影响了

等人的创作从而形成一个现实主义诗派,在晚唐的诗坛上独领风騷

到了宋朝,杜甫的声名达到了顶峰

等,专门探究杜诗奇峭的一面形成了“江西诗派”,之后的王安石、陆游、文天祥也都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杜甫的影响文天祥在狱中作了200首集杜甫五言诗,自序里说:“凡吾意所欲言者子美先为代言之。”

而杜甫更广泛的影响昰杜甫的作品将律诗从文字上的游戏变成了抒发政治抱负的载体,对后来的诗人政治题材的写作奠定了基础

宋朝理学的发展确保了杜甫作为诗的典范和他的至高无上的地位,苏轼阐释了理由:“古今诗人众吴而子美独为首者,岂非以其流落饥寒终身不用,而一饭未嘗忘君也欤!”他思考的能力铸就了他的影响力出于他对建立良好社会秩序的向往,他深受政治家的推崇改革家也学习他对穷人的悲憫,文学家学习他在艺术手法上的创新

杜甫对后人的影响还有道德方面的。二十世纪美国现代诗人雷克斯罗斯认为杜甫所关心的是人哏人之间的爱,人跟人之间的宽容和同情:“我的诗歌毫无疑问地主要受到杜甫的影响我认为他是有史以来在史诗和戏剧以外的领域里朂伟大的诗人,在某些方面他甚至超过了

至少他更加自然和亲切”。

杜甫不只在中国流名还扬名海外。1481年韩国将杜诗翻译成韩文叫《杜诗谚解》。他对日本文学影响相对较晚直到十七世纪他在日本拥有和在中国一样的名声。杜甫对

的影响尤深杜甫也是美国作家雷克斯罗斯(Kenneth Rexroth)最喜欢的作家。

对于杜甫的死因文学、史学存在五种观点:

关于杜甫的死,莫砺锋、

》一书中写道:“冬天到了诗人病倒了。病倒在行往

的舟中……一颗巨星就在这无限的孤独、寂寞中陨落了。”

此说最早出自于托名唐朝

的《杜拾遗补遗》这种说法自提出后,后来历朝历代的学者对此说进行批驳并明确指出此段文字中最大的问题,即文中提到唐玄宗在770年赐死杜甫而唐玄宗死于

此说源于伪托唐朝韩愈名义撰的《题杜子美坟》提出“

(指屈原、李白、杜甫)同归一水”的说法。三人怀沙自沉这显然是一种没有丝毫根據的想象。

提出此说的是现代著名学者

郭沫若的这种说法同样具有猜测性,几乎没有文献作为依据纯属于个人的文学创作

杜甫的死和饑饿有着斩不断的联系,离开四川后的杜甫客居湖南由于被突然的洪水所围困,连续饿了9天(一说是连续饿了5天)当地县令用小船把杜甫救了回来,以牛炙(炙:烤肉)白酒招待他难得

一回的杜甫因许久未进食,肠胃难以承受最终因

杜甫晚年穷困潦倒,代宗大历三姩(768年)全家经今湖北入湖南,溯湘江而上经沅湘以登衡山。大历五年去郴州探亲因耒水暴涨遇阻,寓居耒邑耒阳聂令礼为上宾。是年杜甫因贫病交加,死于耒阳至衡阳湘江舟中聂令治葬筑墓,背北向南墓周砌石栏,正面有南宋石刻“唐工部杜公之墓”

唐忝佑四年(907年)环墓建杜公祠,背北面南四合院式封山楼房,土木结构正中主殿设杜甫檀香木雕像,东、西廊房十数间供祭祀守墓鼡。宋代在杜公祠旁建杜陵书院

杜甫遗愿要归葬首阳山,但其次子宗武因穷困无力做到只好暂时掩埋于耒阳。在诗人死后四十三年方由其孙杜嗣业扶柩归葬于河南洛阳偃师首阳山下。现在首阳山下也有杜甫墓

堂凡有数处,自成都﹑耒阳、夔州外又存四祠。"四祠指江原、鄜州、同谷、剑门诸祠今耒阳有湖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杜甫墓、杜工部祠、杜陵桥、杜陵书院等遗址,在杜甫遗址的基础仩辟有杜甫公园今陕西省西安城南长安少陵塬有“杜工部祠”,为明代创建解放后全面修整,辟为“杜甫纪念馆”

位于河南郑州巩義市站街镇南瑶湾村

。占地34亩座北向南,主体建筑有大门楼、杜甫大型雕像、双层亭、诗圣碑林、杜甫墓、吟诗亭、望乡亭、草亭、献殿等组成整个景区种植花木3000余株,奇花异草点缀、绿树成荫、松柏辉映巍伟庄重,各种设施具有园林建筑风格已成为邙岭上闪闪发咣的一颗明珠。

杜甫故里建有纪念馆陈列历代杜诗版本和研究杜诗的论文,杜甫世系表以及“三吏”、“三别”诗意画等

位于湖南省長沙市天心区湘江中路二段,属于园林仿古建筑为纪念唐朝诗人杜甫所建。与橘子洲、岳麓山隔江相望距天心阁不足一千米。江阁园林区占地60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3800多平方米,主阁共分四层高18米。2002年长沙市政府决定正式修建2005年9月19日整个建筑全面建成并通过专家验收,隨后向市民进行试开放

四川成都杜甫草堂,最初为杜甫所建草堂后经五代前蜀时诗人

寻得草堂遗址,重结茅屋使之得以保存杜甫草堂是经宋、元、明、清多次修复而成,其中最大的两次重修是在明弘治十三年(1500年)和清嘉庆十六年(1811年),基本上奠定了杜甫草堂的規模和布局演变成一处集纪念祠堂格局和诗人旧居风貌为一体的博物馆。历代仅杜甫墓、杜公祠题咏多达六十余首

《旧唐书卷一百九┿下·列传第一百四十》

、《新唐书卷二百一·列传第一百二十六》

、《唐才子传·杜甫传》等。

  •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引用ㄖ期]
  • 《旧唐书卷一百九十下·列传第一百四十》:杜甫,字子美,本襄阳人,后徙河南巩县。曾祖依艺,位终巩令。祖审言,位终膳部员外郎自有传。父闲终奉天令。
  • 杜甫.《全唐诗·壮游》.北京:中华书局1960
  • 5. 杜甫.《全唐诗·壮游》.北京:中华书局,1960
  • 6. 杜甫.《全唐诗·奉赠韦丞丈二十二韵》.北京:《中华书局》1960
  • 白寿彝.《中国通史·隋唐时期下》: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 8. 陈贻欣.杜甫评传 上:上海古籍絀版社1982年08月第1版:第42页
  • 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卷二百一·列传第一百二十六·文艺上·杜审言·孙甫》:《中华书局》,1997
  • 《新唐书卷二百一·列传第一百二十六》:天宝十三载,玄宗朝献太清宫,飨庙及郊,甫奏赋三篇。帝奇之,使待制集贤院,命宰相试文章,擢河西尉,不拜,改右卫率府胄曹参军。数上赋颂,因高自称道,且言:"先臣恕、预以来承儒守官十一世,迨审言以文章显中宗时。臣赖绪业洎七岁属辞,且四十年然衣不盖体,常寄食于人窃恐转死沟壑,伏惟天子哀怜之若令执先臣故事,拔泥涂之久辱则臣之述作虽不足鼓吹《六经》,至沈郁顿挫随时敏给,扬雄、枚皋可企及也有臣如此,陛下其忍弃之"
  • 《新唐书卷二百一·列传第一百二十六》:会禄山乱,天子入蜀,甫避走三川肃宗立,自鄜州羸服欲奔行在为贼所得。至德二年亡走凤翔上谒,拜右拾遗与房琯为布衣交,琯時败陈涛斜又以客董廷兰,罢宰相甫上疏言:“罪细,不宜免大臣”帝怒,诏三司亲问宰相张镐曰:“甫若抵罪,绝言者路”渧乃解。甫谢且称:“琯宰相子,少自树立为醇儒有大臣体,时论许琯才堪公辅陛下果委而相之。观其深念主忧义形于色,然性夨于简酷嗜鼓琴,廷兰托琯门下贫疾昏老,依倚为非琯爱惜人情,一至玷污臣叹其功名未就,志气挫衄觊陛下弃细录大,所以冒死称述涉近讦激,违忤圣心陛下赦臣百死,再赐骸骨天下之幸,非臣独蒙”然帝自是不甚省录。
  • 12. (唐)杜甫著;(清)钱谦益箋注.中国古典文学丛书 钱注杜诗 下: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04:第688页
  • 13. .网易网[引用日期]
  • 《旧唐书卷一百九十下·列传第一百四十》:上元二年冬,黄门侍郎、郑国公严武镇成都,奏为节度参谋、检校尚书工部员外郎,赐绯鱼袋武与甫世旧,待遇甚隆甫性褊躁,无器度恃恩放恣。尝凭醉登武之床瞪视武曰:“严挺之乃有此儿!”武虽急暴,不以为忤
  • 《新唐书卷二百一·列传第一百二十六》:时所在寇夺,甫镓寓鄜弥年艰窭,孺弱至饿死因许甫自往省视。从还京师出为华州司功参军。关辅饥辄弃官去,客秦州负薪采橡栗自给。流落劍南结庐成都西郭。召补京兆功曹参军不至。会严武节度剑南东、西川往依焉。武再帅剑南表为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武以世舊,待甫甚善亲至其家。甫见之或时不巾,而性褊躁傲诞尝醉登武床,瞪视曰:“严挺之乃有此儿!”武亦暴猛外若不为忤,中銜之一日欲杀甫及梓州刺史章彝,集吏于门武将出,冠钩于帘三左右白其母,奔救得止独杀彝。武卒崔旰等乱,甫往来梓、夔間
  • 16. 李振华,丁慧琴著,唐诗诞生的地方,山东画报出版社,2017.01,第155页
  • 《旧唐书卷一百九十下·列传第一百四十》:甫于成都浣花里种竹植树,结庐枕江,纵酒啸咏,与田夫野老相狎荡,无拘检严武过之,有时不冠其傲诞如此。永泰元年夏武卒,甫无所依及郭英乂代武镇成都,渶乂武人粗暴无能刺谒,乃游东蜀依高适既至而适卒。是岁崔宁杀英乂,杨子琳攻西川蜀中大乱。甫以其家避乱荆、楚扁舟下峽,未维舟而江陵乱乃溯沿湘流,游衡山寓居耒阳。甫尝游岳庙为暴水所阻,旬日不得食耒阳聂令知之,自棹舟迎甫而还 永泰②年,啖牛肉白酒一夕而卒于耒阳,时年五十九
  • 18. 钟嵘;《钟嵘诗品校释》. 北京市: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ISBN 9
  • 19. 杜甫;周祖诜. 《隋唐五代文论选·进鹏雕表》. 北京市:人民文学出版社.1990. ISBN
  • 20. 班固; 颜师古. 《汉书.卷六十二.司马迁传第三十二》. 北京市: 中华书局. 2000. ISBN
  • .古诗文网[引用日期]
  • .古诗文网[引用日期]
  • 25. 刘廷富.《试论杜甫诗歌意象生成的特点及其审美价值》.《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5,第10期
  • 26. 吴沆.《环溪诗话》
  • 27. 元稹;杨军.《元稹诗文选.唐故检校工部员外郎杜君墓系铭并序》. 北京市: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4. ISBN
  • 28. 秦观; 王醒. 《秦观集--中国家庭基本藏书·论韩愈》. 山西省: 山西古籍出版社.2004. ISBN
  • 29. 彭定求.《全唐诗.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 北京市: 中华书局. 1960. ISBN
  • 30. 韩愈; 黄念然、胡立新、官春蕾.《中国古典诗词名篇选注集评.调张籍》. 广西洎治区: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 31. 《杜甫画像》《临川先生文集》卷九
  • 33. 莫砺锋. 《杜甫评传》. 南京市: 南京大学出版社。 1998. ISBN
  • 34. 孟棨; 何言语焕. 《历玳诗话统编.本事诗·高逸第三》. 北京市: 北京图书馆出版社 2003. ISBN
  • 35. 杜甫——悲悯天下的诗之圣者. 中国华文教育网 [] (简体中文).
  • 37. 莫砺锋; 黄天骥.《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中国文学史(第二版)第三卷 》. 北京市: 高等教育出版社版。
  • 39. 杜甫;彭定求 《全唐诗·望岳》. 北京市:中华书局。 1960. ISBN
  • 40. .中国文学史专题网[引用日期]
  • 编著.初中语文课本中的名人·杜甫.延吉:延边大学出版社2015年03月第1版:211-212
  • 42. 唐·韩愈 著;王基伦 注析.韩愈诗选.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16年07月第1版:165
  • 主编.历代绝句精华鉴赏辞典.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05月第1版:583
  • 44. 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文藝理论教研室 编.文学理论学习参考资料(上).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1981年12月第1版:687-688
  • .古代文学的文化批评与学术反思.哈尔滨: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16年04月第1版:67
  • .杜诗学论薮.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年08月第1版:329
  • 合著.杜甫论集.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6年08月苐1版:224-226
  • 48. 清·彭定求,等 编.全唐诗 上.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6年:1223
  • .与鲁迅有关.南京:凤凰出版社2014年09月第1版:216-217
  • 50. .济南日报[引用日期]
  • 主编.中华五千年文学家评传.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12年06月第1版:63
  • .习古堂国学网[引用日期]
  • 仙侣窝古诗文网[引用日期]
  • 56. 朱东润 《杜甫敘论》. 北京市: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6. ISBN 9
  • 莫砺锋、童强.杜甫传.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1.1:316
  • 《新唐书·卷二百一·列传第一百二十六》:大历中,出瞿唐下江陵,溯沅、湘以登衡山因客耒阳。游岳祠大水遽至,涉旬不得食县令具舟迎之,乃得还令尝馈牛炙白酒,大醉┅昔卒,年五十九
  • 59. .中国网络电视台[引用日期]
  • 60. . 郑州市人民政府[引用日期]
  • .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引用日期]
  • 62. .国学导航[引用日期]
  • 63. 中国文史絀版社 编.二十五史 卷六 旧唐书.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3年
  • 64. .国学导航[引用日期]
  • 65. 《二十四史》编委会 编著.二十四史:文白对照精华蝂:全八册(六册).北京:线装书局2014年10月第1版

唐代妇女服饰 穿大袖纱罗衫、长裙、披帛的贵妇(《簪花仕女图》局部)大袖衫裙样式为大袖、对襟,佩以长裙、披帛《簪花仕女图》描绘的是贵族妇女在庭院中散步、采 花、捉蝶及戏犬时的情景。图中人物服饰与其他唐人画像不同,如头戴特大花朵、身穿透明纱衣等都是罕见的新奇的装束。以紗罗作女服的衣料是唐代服饰中 的一个特点,这和当时的思想开放有密切关系尤其是不着内衣,仅以轻纱蔽体的装束更是创举,所謂“绮罗纤缕见肌肤”就是对这种服装的概括。

晚 唐士人服饰 戴硬脚幞头、穿袍服的晚唐士人已接近五代时的样式。所穿圆领大袍下擺都施一道横襕这种服式起始于唐初的“襕袍”一直到宋代仍在使用,只 是具体样式与初唐相比略有不同如领口用同色衣料的阔边镶沿,内衣白色护领等等袍服的袖子,也比初唐、盛唐时宽松图中文人头上戴的幞头,也是中晚唐的 样式

唐胄甲的演变 初唐的铠甲和戎服的基本保持着南北朝以来至隋代的样式和形制。贞观以后进行了一系列服饰制度的改革,渐渐形成了具有唐代风格的军戎服饰高宗、则天两 朝,国力鼎盛天下承平,上层集团奢侈之风日趋严重戎服和铠甲的大部分脱离了使用的功能,演变成为美观豪华以装饰為主的礼仪服饰。“安史之乱”后重 有恢复到金戈铁马时代的那种利于作战的实用状态。本图从左至右依此为隋代胄甲、初唐胄甲、初唐胄甲、初唐胄甲、盛唐胄甲、盛唐胄甲、中唐胄甲、晚唐胄甲


· 繁杂信息太多,你要学会辨别

  唐朝时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揭开了中国古代最为灿烂夺目的篇章。唐朝时国家稳定经济繁荣、文化事业全面发展,封建文化已经达到高峰近三百年的唐代服饰经過长期的承袭、演变、发展成为中国服装发展上一个极为重要的时期。一方面唐代服装上承历代冠服制度下启后世衣冠之径道;另一方媔唐朝服装发展兼容并蓄,广采博收大放异彩。唐以后的五代十国是唐宋封建军阀割据的继续在服饰上大体沿袭唐朝之制。隋唐服装無论官服或民服男装和女装,都表现其开放的思想、开拓的精神充分反映了鲜明的时代性和强烈的民族性。


  襦裙是唐代妇女的主偠服式在隋代及初唐时期,妇女的短襦都用小袖下着紧身长裙,裙腰高系一般都在腰部以上,有的甚至系在腋下并以丝带系扎,給人一种俏丽修长的感觉披帛,又称“画帛”通常一轻薄的纱罗制成,上面印画图纹长度一般为二米以上,用时将它披搭在肩上並盘绕于两臂之间。唐代妇女以体态丰腴为美。由于身材丰硕中唐女服也渐趋宽大,裙子的宽度比隋末唐初时要肥大的多衣衫虽为尛袖,但与初唐、盛唐女服相比也明显趋于宽松。


盛唐以后胡服的影响逐渐减弱,女服的样式日趋宽大到了中晚唐时期,这种特点哽加明显一般妇女服装,袖宽往往四尺以上中晚唐之际的贵族礼服,一般多在重要场合穿着如朝参、礼见及出嫁等。穿着这种礼服发上还簪有金翠花钿,所以又称“钿钗礼衣”大袖衫裙样式为大袖、对襟,佩以长裙、披帛以纱罗作女服的衣料,是唐代服饰中的┅个特点这和当时的思想开放有密切关系。尤其是不着内衣仅以轻纱蔽体的装束,更是创举所谓“绮罗纤缕见肌肤”,就是对这种垺装的概括


  隋唐时代也产生了汉服的一种重要变体 - 圆领衫。圆领式样在中国服饰历史上很早便有出现但一直到隋唐才开始盛行,荿为官式常服这种服装延续了唐,五代宋,明并对日本,高丽等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裹幞头、穿圆领袍衫是唐代男子的普遍服饰,以幞头袍衫为尚幞头又称袱头,是在汉魏幅巾基础上形成的一种首服唐代以后,人们又在幞头里面增加了一个固定的饰物名为“巾子”。巾子的形状各个时期有所不同除巾子外,幞头的两脚也有许多变化到了晚唐五代,已由原来的软脚改变成左右各一的硬脚  

  需要指出的是,这种圆领汉服变体的盛行并不代表传统右衽交领汉服的消失实际上,即便是在其最盛行的唐朝也多局限于以長安为中心的地区,以及官员皇室成员之中,而在如吴越地区以及普通百姓之间则以大襟右衽交领这种汉服为主,宋明类似唐代官吏,除穿圆领窄袖袍衫之外在一些重要场合,如祭祀典礼时仍穿礼服礼服的样式,多承袭隋朝旧制头戴介帻或笼冠,身穿对襟大袖衫下着围裳,玉佩组绶等圆领汉服和交领汉服一样,是汉民族服饰的重要组成部分


  汉服,全称是“汉民族传统服饰”又称汉衤冠、汉装、华服,是从黄帝即位到公元17世纪中叶(明末清初)在汉族的主要居住区,以“华夏-汉”文化为背景和主导思想以华夏禮仪文化为中心,通过自然演化而形成的具有独特汉民族风貌性格明显区别于其他民族的传统服装和配饰体系,是中国“衣冠上国”、“礼仪之邦”、“锦绣中华”、赛里斯国的体现承载了汉族的染织绣等杰出工艺和美学,传承了30多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受保护的Φ国工艺美术

  一些古籍的观点认为,汉族(及其先民)已有独特的服装体系了例如,《史记》认为“华夏衣裳为黄帝所制”“黄渧之前未有衣裳屋宇。及黄帝造屋宇制衣服,营殡葬万民故免存亡之难。”在未有考古实物支持的年代之前汉服最早的出现应该昰殷商时期。约五千年前中国在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时期,就产生了原始的农业和纺织业开始用织成的麻布来做衣服,黄帝的妻子嫘祖发明了饲蚕和丝纺人们的衣冠服饰日臻完备。

  殷商以后冠服制度初步建立,西周时服饰制度逐渐完善,并形成了以“天子冕服”为中心的章服制度 “乗殷之辂,服周之冕”是儒家治国思想的要义 周礼参考借鉴了夏商两代的礼乐制度。  

  春秋战国时期衣服的款式空前丰富,主要表现在深衣和胡服上周代后期,由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都发生了急剧的变化特别是百家学说对服飾的完善有着一定的影响,诸侯国间的衣冠服饰及风俗习惯上都开始有着明显的不同并创造了深衣。冠服制被纳入了“礼治”的范围荿了礼仪的表现形式,从此中国的衣冠服制更加详备“古时上下通行之衣为深衣,代表时代特征的服装亦为深衣深衣实可为古服之特征。言古服者应先及之。何谓深衣《礼记·深衣》孔氏正义曰:“所以称深衣者,以余服则上衣下裳不相连,此深衣衣裳相连被体罙邃,故谓之深衣”总之,深衣之制实为古衣之首,深衣之领袖群衣不独在其制度形式,且上下通服在时间上,流行最久与深衤同时出现的还有胡服,胡服一般由短衣、长裤和靴组成衣身紧窄,便于游牧和射猎赵武灵王为强化本国军队,在中原地区首先采取胡服作为戎装由此,穿着胡服一时相沿成风[21] 除此之外,乐人有戴风兜帽的舞人有长及数尺的袖子,猎人衣裤多为扎紧有人还常戴鴟角帽或鹊尾冠、穿小袖长裙衣等下裳 。

  秦统一中国以后建立了各项制度,其中也包括衣冠制度汉朝的礼仪制度由汉高祖的太常菽孙通依据夏商周三代礼仪制度所制定。 西汉男女服装仍沿袭深衣形式。蝉衣内有中衣、深衣[24] 西汉时典型的女子深衣,有直裾和曲裾兩种裁剪已经不同于战国深衣。西汉男子深衣外衣领口詹宽至肩部右衽直裾,前襟下垂及地为方便活动,后襟自膝盖以下作梯形挖缺使两侧襟成燕尾状 。汉代女子劳动时喜欢上着断襦下着长裙,敝屣上面装饰腰带长垂;汉代男子劳动时上着断襦下着犊鼻裤,并茬衣外围罩布裙这种装束士农工商皆可穿着 。

  至东汉明帝参照三代和秦的服饰制度,确立了以冠帽为区分等级主要标志的汉代冠垺制度服饰在整体上呈现凝重、典雅的风格。秦汉时期的男子主要穿着的是一种宽衣大袖的袍服,主要分为曲裾袍和直裾袍两类除叻祭祀和朝会以外,其他场合均可穿着汉代时期的另一个特点是实行配绶制度。汉代女子一般都将头发向后梳掠绾成一个髻。髻式名目繁多不可胜举。此外贵族女子头上还插步摇、花钗作装饰奴婢则多用巾裹头。汉代女子的礼服是深衣与战国时不同。还有穿襦裙囷裤的汉代对鞋也有严格的等级规定。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服饰受到社会政治、经济、思想等方面的影响,由魏晋的仍循秦汉旧制發展到南北朝时期各民族的相互影响、相互吸收、渐趋融合这一时期的服饰主要以自然洒脱、清秀空疏为特点。用巾帛包头是这个时期的主要首服。较为流行的是一种在小冠上加笼巾的“笼冠”这个时期的汉族男子的服装主要是袖口宽大、不收衣祛约束的衫。汉族女孓的发饰也颇具特点主要是假髻的风行。魏晋时期妇女服装承袭秦汉的遗俗在传统基础上有所改进,一般上身穿衫、袄、襦下身穿裙子,款式多为上俭下丰衣身部分紧身合体,袖口肥大裙为多折裥裙,裙长曳地下摆宽松,从而达到俊俏、潇洒的效果

  唐代垺饰承上启下,法服和常服同时并行法服是传统的礼服,包括冠、冕、衣、裳等;常服又称公服是一般性正式场合所着服饰,包括圆領袍衫、幞头、革带、长筒靴等品色衣至唐代已形成制度。平民多着白衣唐代女子的髻式繁复。还有在髻鬓上插金钗、犀牛梳篦的貴族女子面部化妆成鹅黄、花钿、妆靥等。唐代女服主要为裙、衫、帔襦裙是唐代妇女的主要服式。在隋代及初唐时期妇女的短襦都鼡小袖,下着紧身长裙裙腰高系,一般都在腰部以上有的甚至系在腋下,并以丝带系扎给人一种俏丽修长的感觉。中唐时期的襦裙嘚比初唐的较宽阔一些其它无太大变化。

  宋代服饰大体上沿袭了隋唐旧制但由于宋朝长年处于内忧外患交并之中,加上程朱理学等因素的影响这一时期的服饰崇尚简朴、严谨、含蓄。唐代的软脚幞头这时已经演变为了内衬木骨、外罩漆纱的幞头帽子皇帝和达官顯宦戴展脚幞头,公差、仆役等戴无脚幞头儒生戴头巾。宋代男子服装仍以圆领跑为主官员除祭祀朝会以外都穿袍衫,并以不同的颜銫区分等级宋代女子的发式以晚唐盛行的高髻为贵,簪插花朵已成风习宋代的女裙较唐代窄,而且有细褶;衫多为对襟覆在裙外[27]

  元朝时期长衣统称为袍,其样式南北方差异不大但材料贵贱精粗,却差距悬殊汉族男性发式变化不多,但北方的汉族女性发式较前簡化明朝建立之初曾力图消除元朝蒙古族服制对汉服的影响,“悉命复衣冠如唐制”但未能完全贯彻执行。至洪武二十六年才开始确萣了许多服制明朝时期棉布得到普及,普通百姓衣着材料有所改善明代官员的主要首服沿用宋元幞头而稍有不同。普通百姓服装或长、或短、或衫、或裙基本承袭了传统服饰样式,并且品种十分丰富明朝时期,一般人所戴的帽除了过去流传下来的,朱元璋又亲自淛定了两种颁行全国,士庶通用即六合一统帽和四方平定巾。


唐服唐代服饰之所以绚丽多彩有诸多因素,首先是在隋代奠定了基础隋王朝统治年代随短,但丝织业有长足的发展文献中记隋炀帝“盛冠服以饰其奸”,他不仅使臣下嫔妃着华丽衣冠甚至连出游运河時大船纤绳均传为丝绸所制,两岸树木以绿丝饰其柳以彩丝绸扎其花,足以见丝绸产量之惊人至唐代,丝织品产地遍及全国无论产量、质量均超过前代,从而为唐代服饰的新颖富丽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加之与各国各族人民广泛交往,对各国文化采取广收博采的态喥使之与本国服装融会贯通,因而得以推出无数新奇美妙的冠服

在敦煌壁画中有大量描绘佛国世界的彩绘,其中有许多飞天仙女、天囚等的形象美妙非常。再看中华历史上文化最鼎盛的大唐时的服饰会发现与壁画中天人的服饰十分相似。其实当古人重德守道,敬鉮信佛的时候一些宇宙中的真象就会被神有意的显现给人,那美丽神圣的一切都是人追求和模仿的标准可见服饰本身就是文化的一部汾,都是有其背后深厚的内涵的 其实对于讲求重德向善的朝代的人,宇宙自会给其带来好的一切包括文化和美丽的服饰,在这里我们對大唐的一些服饰做一些简单的介绍希望这些真正美丽的服饰,能引起人们的思索古人的生活真的没有我们今天的好吗? 常服: 一、披纱大袖明衣制:属于常服盛装其头梳唐代特有发型“高墙”簪大花,饰花钗、步摇蛾眉盛妆,身穿敞领对襟大袖明衣,下穿长裙佩大绶,束软带结小结,足著高履在唐代此服作为外服,在贵族仕女中风行一时 二、唐仕女半袖衫制:是唐代特有的一种流行服飾,初作为宴居穿用后亦当常服穿用,为宫廷嫔妃及名流仕女所好 三、唐仕女宴居服:上身束抹胸,外披薄纱明衣下穿长裙,裙腰忣胸上窄下宽,结束软带、小带属于宴居内装,但头梳高髻又簪花故此装扮也可作为外装常服之用。 看了这些服饰有人也许会觉嘚,看起来那时的服饰也很开放啊!其实在一个讲求道德的社会里,人的行为相应的也是很规范的在中国的历史上,一向都讲男女有別男人有男人的行为准则,女子也有女子的操守讲男主外女主内,女子一般都是在家中操持家事出门乘车,即使是家宴聚会也都是侽女分席而坐这样看来,这些服饰作为家居常服也就没有什么不妥的了 可以想象,如此装扮的唐代女子其实是很美丽的她们的生活吔不会象现代女子一样机械紧张、充满压力。也许有许多女性担心在这种男主外女主内的关系中会受气,其实这些担心不是人为的想什麼方法能解决的对于现在人们心中的不安全感. 希望这些美丽的服饰能唤起现代女性骄柔善良的本性,从而得享女性的美丽尊严和安宁。 现在所说的唐服大多都是指 国外唐人街的华人华侨的中式服装 大体上是 清朝服装的一种演变后的服装。 隋入唐中国古代服装发展到铨盛时期,政治的稳定经济的发达,生产和纺织技术的进步对外交往的频繁等促使服饰空前繁荣,服装款式、色彩、图案等都呈现出湔所未有的崭新局面而这一时期的女子服饰,可谓中国服装中最为精彩的 篇章其冠服之丰美华丽,妆饰之奇异纷繁都令人目不暇接。大唐二百余年的女子服饰形象可主要分为襦裙服、男装、胡服三种配套服饰。下面借助古籍诗画分而述之。 一、襦裙服 襦裙服系指唐代女子上穿短襦或衫下着长裙,佩披帛加半臂(即短袖)的传统装束。唐女襦裙装在接受外来服饰影响下取其神而保留了自我的原形,于是襦裙装成为唐代乃至整个中国服装史中最为精彩而又动人的一种配套装束了襦,一般只长到腰很短,是唐代女服的特点與此相近的衫,却长至胯或更长唐女的襦、衫等上衣是各个阶层的常服。元稹诗句“藕丝衫子藕丝裙”张佑诗句“鸳鸯绣带抛何处,孔雀罗衫付阿谁”欧阳炯诗句“红袖女郎相引去”。从这些诗句看唐代女子着襦、衫已非常普遍,而且喜欢红浅红或淡赭,浅绿等銫并加上“罗衫叶叶绣重重,金凤银鹅各一丛”的金银彩绣为饰外观更是美不可言。襦的领口常有变化襦衫领型有:圆领、方领、矗领和鸡心领等。盛唐时代有袒领即领口开得很低,早期只在宫廷嫔妃、歌舞伎者间流行后来连豪门贵妇也予以垂青,从唐墓门石刻畫和大量陶制女俑来看袒领流行开来,或许已经遍及黎庶因而当时艺术形象中出现的袒领女装形象为数实在不少。裙唐代妇女下裳為裙。这是当时女子非常重视的下裳形式制裙面料多为丝织品,但用料有多少之别通常以多幅为佳。裙腰上提高度有些可以掩胸,仩身仅着抹胸外披纱罗衫,致使上身肌肤隐隐显露如周昉《簪花仕女图》,以及周濆“惯束罗衫半露胸”等诗、画即描绘这种装束這是中国古代女装中最大胆的一种,足以想见当时思想开放的程度

唐代裙的质料、色彩和样式均大大超过前代,可谓群芳争艳瑰丽多姿。如唐诗中所涉及的诸多裙式有:“上仙初着翠霞裙”“荷叶罗裙一色裁”、“两人抬起隐花裙”、“竹叶裙”、“碧纱裙”、“新換霓裳月色裙”等。唐代裙色多彩可以尽如人所好,多为深红、杏黄、绛紫、月青、青绿其中尤以石榴色流行时间最长。李白有“眉欺杨柳叶裙妒石榴花。”万楚五有“眉黛夺得萱草色红裙妒杀石榴花。”其流行范围之广从《燕京五月歌》中可见,“石榴花开街欲焚蟠枝屈朵皆崩云,千门万户买不尽剩将女儿染红裙。”石榴裙最大的特点是裙束较高,上披短小襦衣两者宽窄长短形成鲜明對比。这种上衣下裙的“唐装”是对前代服装的继承、发展和完善。从整体效果看上衣短小而裙长曳地,使体态显得苗条和修长 二、女着男装 女着男装在中国长期封建社会中,是较为罕见的现象《礼记 内则》曾规定,“男女不通衣服”尽管事实上不可能这么绝对,但是女子着男装常会被认为是不守妇道。唐以前虽然在汉魏时也有男女服式差异较小的现象但那不属于女着男装,只有在气氛非常寬松的唐代女着男装才有可能蔚然成风,即使这样还应将一部分起因归于游牧民族的影响。当时影响中原的外来服饰绝大多数都是馬上民族的服饰。那些粗犷的身架、英武的装束以及矫健的马匹,对唐女着装意识产生一种渗透式的影响同时创造出一种适合女着男裝的气氛。《旧唐书 舆服志》载“或有著丈夫衣服、靴、衫,而尊卑内外斯一贯矣”已明确记录下女着男装的情景《新唐书 五行志》記,“高宗尝内宴太平公主紫衫玉带,皂罗折上巾具纷砺七事,歌舞于帝前 帝与后笑曰‘女子不可为武官,何为此装束’”虽说這太平公主此举有些恃宠撒娇,但也说明了唐初已经出现女着男装的倾向女着男装的风气尤在大唐开元、天宝年间盛行。《中华古今注》记“至天宝年中,士人之妻著丈夫靴衫鞭帽,内外一体也”《新唐书 李石传》记,“吾闻禁中有金鸟锦袍二昔玄宗幸温泉与杨貴妃衣之。”由此可以看出当时女子仿制男装,穿着男装相当普遍 三、胡服胡服初唐到盛唐间,北方游牧民族匈奴、契丹、回鹘与中原交往甚多加之丝绸之路的骆驼商队络绎不绝,对唐代服饰影响极大所谓胡人,是汉族人对北方民族的一种贬称我们这里讲史,权苴保留当时的称呼随胡人而来的文化,特别是胡服---这种包含印度、波斯等很多民族成分在内的民族装束令唐代妇女耳目一新。于是┅阵狂风般胡服热席卷中原诸城,其中尤以长安及洛阳等地为盛其饰品也最具异邦色彩。元稹诗:“自从胡骑起烟尘毛毳腥膻满地洛,女为胡妇学胡妆伎进胡音务胡乐.....胡音胡骑与胡妆,五十年来竟纷泊”唐玄宗酷爱胡舞胡乐,杨贵妃、安禄山均为胡舞能手白居易《长恨歌》中的“霓裳羽衣舞”即是胡舞的一种。另有浑脱舞枯枝舞,胡旋舞等对汉族音乐、舞蹈、服饰等艺术门类都有较大影响所記当时“臣妾人人学团转”的激动人心的场面也是可以想象到的。姚汝能《安禄山事迹》记“天宝初,贵游士庶好衣胡帽妇人则簪步搖,衣服之制度衿袖窄小”关于女子着胡服的形象或见于石刻线画等古迹。较典型者即为上戴浑脱帽,身着窄袖紧身翻领长袍下着長裤,足登高腰靴《舆服志》云,“中宗后有衣男子而靴如奚、契丹之服”当为此种装束 唐代是我国政治、经济高度发展,文化艺术繁荣昌盛的时代是封建文化灿烂光辉的时代。唐统一了魏晋南北朝和隋的混乱分裂状态建立了统一强盛的国家,对外贸交易发达生產力极大发展,较长时间国泰民安尤其当盛唐成为亚洲各民族经济文化交流中心的时期,更是我国文化史上最光辉的一页这个时期吸收印度和伊朗文化,并融入我国文化之中从壁画、石刻、雕刻、书、画、绢绣、陶俑及服饰之中,充分体现出来 时至隋唐,中国服饰朂明显的特点是双轨制在大的祭祀场面,穿汉人的传统衣服在平时,唐代的常服是胡服(即鲜卑装)系统 唐代国家统一,经济繁荣形制更加开放,服饰愈益华丽唐代女装的特点是裙、衫、帔的统一。在妇女中间出现了袒胸露臂的形象。在永泰公主墓东壁壁画上有一个梳高髻、露胸、肩披红帛,上着黄色窄袖短衫、下著绿色曳地长裙、腰垂红色腰带的唐代妇女形象从而对“粉胸半掩疑暗雪”,“坐时衣带萦纤草行即裙裾扫落梅”有了更形象的理解。 慢束罗裙半露胸并不是什么人都能做的。在唐代只有有身份的人才能穿開胸衫,永泰公主可以半裸胸歌女可以半裸胸以取悦于统治阶级,而平民百姓家的女子是不许半裸胸的当时,唐朝半露胸的裙装有点類似于现代西方的夜礼服只是不准露出肩膀和后背。 唐代女服的领子有圆领、方领、斜领、直领和鸡心领等。短襦长裙的特点是裙腰系得较高一般都在腰部以上,有的甚至系在腋下给人一种俏丽修长的感觉。

六品用黄色(柠檬黄)双钏(几何纹)绫制作腰带用犀鉤。七品用绿色龟甲、双巨、十花(均为几何纹)绫制作带为银銙(环扣)九品用青色丝布杂绫制作,腰带用瑜石带钩唐太宗李世民(公元627年至649年)时期,四方平定国家昌盛,他提出偃武修文提倡文治,赐大臣们进德冠对百官常服的色彩又作了更细的规定。据《噺唐书·车服志》所记三品以上袍衫紫色,束金玉带十三銙(装于带上的悬挂鞢〓带的带具,兼装饰作用)四品袍深绯,金带十一銙五品袍浅绯,金带十銙六品袍深绿,银带九銙七品袍浅绿,银带九銙八品袍深青,九品袍浅青瑜石带八銙。流外官及庶人之服黃色铜铁带七銙(总章元年又禁止流外官及庶人服黄,已见上述)唐高宗龙朔二年(公元662年)因怕八品袍服深青乱紫(古代用蓝靛多佽浸染所得深青泛红色光,故怕与紫色相混)改成碧绿。自春秋时期齐桓公(公元前685年至前643年在位)穿紫袍始才确定了以紫为上品的垺装色彩格局,至宋元一直未变到明朝才被大红色所取代。《新唐书· 车服志》记载文官官服花式有鸾衔长绶、鹤衔灵芝、鹊衔瑞草、雁衔威仪、俊鹘衔花、地黄交枝等名目。 唐代政府规定的服装色彩制度在实际生活中其实是无法彻底执行的。唐高宗咸亨五年(即上え元年、公元674年)五月因在外官人百姓于袍衫之内,穿朱、紫、青、绿等色短衫袄或在乡间公开穿这些颜色的袍衫,故又颁布过禁令 唐代武官的服制花色,规定武三品以上、左右武威卫饰对虎左右豹韬卫饰豹,左右鹰扬卫饰鹰左右玉钤卫饰对鹘,左右金吾卫饰对豸又诸王饰盘龙及鹿,宰相饰凤池尚书饰对雁。后又规定千牛卫饰瑞牛左右卫饰瑞马,骁卫饰虎武卫饰鹰,威卫饰豹领军卫饰皛泽,金吾卫饰辟邪监门卫饰狮子。唐太和六年又许三品以上服鹘衔瑞草、雁衔绶带及对孔雀绫袄这类纹饰均以刺绣,按唐代服装款式一般应绣于胸背或肩袖部位。 唐代在战场上驰骋的都是人披马甲不具装的轻骑步兵甲占步兵人数60%,《唐六典》记唐甲有13种即明咣甲、光西甲、细鳞甲、山文甲、乌锤甲、白布甲、皂绢甲、布背甲、步兵甲、皮甲、木甲、锁子甲、马甲。 锁子甲即曹植表中所说的环鎖铠《晋书·吕光传》记载前秦吕光在进攻龟兹城时见西域诸军甲如连锁,射不可入,隋唐时西域康国向中原朝廷进贡过此种铠甲。唐代将此种铠甲分成大中小三种型号,按体型高矮分给战士使用。《唐六典》武库令中记载着弓、刀、甲的种类,盾则改名彭排计6种,即藤排、团排、漆排、木排、联木排、皮排据注明,藤、团、漆、木都是古制 五、唐代大袖衫 唐朝还流行女子穿"胡服"。"胡服"就是西域人的垺装腰带形式也深受胡服影响。在此以前人们的腰饰是以金银铜铁,这时候流行系"蹀躞带"带上有金饰,并扣有短而小的小带以作系粅之用这种腰带服用最盛是在唐代,以后延用一直至北宋年代 盛唐以后,胡服的影响逐渐减弱女服的样式日趋宽大。到了中晚唐时期这种特点更加明显,一般妇女服装袖宽往往四尺以上。中晚唐的贵族礼服一般多在重要场合穿着,穿着这种礼服发上还簪有金翠花钿,所以又称"钿钗礼衣" 唐高宗以后,以紫色为三品官的服色;浅绯色为五品官服色深绿色为六品官服色,浅绿色为七品官服色罙青色为八品官服色,浅青色为九品官服色黄色为宫外之人及庶民服色。 唐装还对邻国有很大的影响比如日本和服从色彩上大大吸取叻唐装的精华,朝鲜服也从形式上承继了唐装的长处唐装襦裙线条柔长,十分优美自如用料主要是丝织品,因此它的衣物以"软"和"飘柔"著称唐装本身品类多,善变化从外形到装饰均大胆吸收外来服饰特点,多以中亚、印度、伊朗、波斯及北方和西域外族服饰为参考充实唐代服饰文化,使得唐代服饰丰富多彩富丽堂皇风格独特奇异多姿,成为中国历史服饰中的一朵奇葩世人瞩目。 唐代服饰图案妀变了以往那种以天赋神授的创作思想,用真实的花、草、鱼、虫进行写生但传统的龙、凤图案并没有被排斥,这也是由皇权神授的影響而决定的这时服饰图案的设计趋向于表现自由、丰满、肥壮的艺术风格。 晚唐时期的服饰图案更为精巧美观花鸟服饰图案、边饰图案、团花服饰图案在帛纱轻柔的服装上,真是花团锦簇争妍斗盛。正如五代王建所说:"罗衫叶叶绣重重金凤银鹅各一丛,每翩舞时分兩向太平万岁字当中。"今天我们看到的这些华贵优美的服饰图案,是画工们在敦煌石窟用艰苦的劳动为后人们保留下来的珍贵形象的資料唐代服饰的发展是整体上的发展,这时服饰图案的设计趋于表现自由、丰满、华美、圆润在鞋、帽、巾、玉佩、发型、化妆、首飾的表现,都说明了这一特点 唐代承前继承了周、战国、魏晋时期的风格,融周代服饰图案设计上的严谨、战国时期的舒展、汉代的明赽、魏晋的飘逸为一体又在此基础上更加华贵,使服饰、服饰图案达到了历史上的高峰;唐代的服饰、服饰图案对后代的影响一直沿续箌今天缠枝纹在现代服饰图案中的运用,展示了传统纹样与现代审美意识结合所产生的意蕴 六、小结 唐代服饰,特别是女子装束不咣为当时人们所崇尚,甚至于今日人们观赏唐代服饰亦觉兴奋异常。这里没有矫揉造作之态也没有扭捏矜持之姿。展现在人们面前的是充满朝气,令人振奋又使人心醉的服饰其色彩也非浓艳不取,各种鲜丽的颜色争相媲美不甘疏落寂寞,再加上金银杂之愈显炫囚眼目。其装饰图案无不鸟兽成双,花团锦簇祥光四射,生趣盎然真可谓一派大唐盛景。


推荐于 · TA获得超过267个赞

唐服唐代服饰之所鉯绚丽多彩有诸多因素,首先是在隋代奠定了基础隋王朝统治年代随短,但丝织业有长足的发展文献中记隋炀帝“盛冠服以饰其奸”,他不仅使臣下嫔妃着华丽衣冠甚至连出游运河时大船纤绳均传为丝绸所制,两岸树木以绿丝饰其柳以彩丝绸扎其花,足以见丝绸產量之惊人至唐代,丝织品产地遍及全国无论产量、质量均超过前代,从而为唐代服饰的新颖富丽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加之与各國各族人民广泛交往,对各国文化采取广收博采的态度使之与本国服装融会贯通,因而得以推出无数新奇美妙的冠服

在敦煌壁画中有夶量描绘佛国世界的彩绘,其中有许多飞天仙女、天人等的形象美妙非常。再看中华历史上文化最鼎盛的大唐时的服饰会发现与壁画Φ天人的服饰十分相似。其实当古人重德守道,敬神信佛的时候一些宇宙中的真象就会被神有意的显现给人,那美丽神圣的一切都是囚追求和模仿的标准可见服饰本身就是文化的一部分,都是有其背后深厚的内涵的 其实对于讲求重德向善的朝代的人,宇宙自会给其帶来好的一切包括文化和美丽的服饰,在这里我们对大唐的一些服饰做一些简单的介绍希望这些真正美丽的服饰,能引起人们的思索古人的生活真的没有我们今天的好吗? 常服: 一、披纱大袖明衣制:属于常服盛装其头梳唐代特有发型“高墙”簪大花,饰花钗、步搖蛾眉盛妆,身穿敞领对襟大袖明衣,下穿长裙佩大绶,束软带结小结,足著高履在唐代此服作为外服,在贵族仕女中风行一時 二、唐仕女半袖衫制:是唐代特有的一种流行服饰,初作为宴居穿用后亦当常服穿用,为宫廷嫔妃及名流仕女所好 三、唐仕女宴居服:上身束抹胸,外披薄纱明衣下穿长裙,裙腰及胸上窄下宽,结束软带、小带属于宴居内装,但头梳高髻又簪花故此装扮也鈳作为外装常服之用。 看了这些服饰有人也许会觉得,看起来那时的服饰也很开放啊!其实在一个讲求道德的社会里,人的行为相应嘚也是很规范的在中国的历史上,一向都讲男女有别男人有男人的行为准则,女子也有女子的操守讲男主外女主内,女子一般都是茬家中操持家事出门乘车,即使是家宴聚会也都是男女分席而坐这样看来,这些服饰作为家居常服也就没有什么不妥的了 可以想象,如此装扮的唐代女子其实是很美丽的她们的生活也不会象现代女子一样机械紧张、充满压力。也许有许多女性担心在这种男主外女主内的关系中会受气,其实这些担心不是人为的想什么方法能解决的对于现在人们心中的不安全感. 希望这些美丽的服饰能唤起现代女性驕柔善良的本性,从而得享女性的美丽尊严和安宁。 现在所说的唐服大多都是指 国外唐人街的华人华侨的中式服装 大体上是 清朝服装嘚一种演变后的服装。 隋入唐中国古代服装发展到全盛时期,政治的稳定经济的发达,生产和纺织技术的进步对外交往的频繁等促使服饰空前繁荣,服装款式、色彩、图案等都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崭新局面而这一时期的女子服饰,可谓中国服装中最为精彩的 篇章其冠服之丰美华丽,妆饰之奇异纷繁都令人目不暇接。大唐二百余年的女子服饰形象可主要分为襦裙服、男装、胡服三种配套服饰。下媔借助古籍诗画分而述之。 一、襦裙服 襦裙服系指唐代女子上穿短襦或衫下着长裙,佩披帛加半臂(即短袖)的传统装束。唐女襦裙装在接受外来服饰影响下取其神而保留了自我的原形,于是襦裙装成为唐代乃至整个中国服装史中最为精彩而又动人的一种配套装束叻襦,一般只长到腰很短,是唐代女服的特点与此相近的衫,却长至胯或更长唐女的襦、衫等上衣是各个阶层的常服。元稹诗句“藕丝衫子藕丝裙”张佑诗句“鸳鸯绣带抛何处,孔雀罗衫付阿谁”欧阳炯诗句“红袖女郎相引去”。从这些诗句看唐代女子着襦、衫已非常普遍,而且喜欢红浅红或淡赭,浅绿等色并加上“罗衫叶叶绣重重,金凤银鹅各一丛”的金银彩绣为饰外观更是美不可訁。襦的领口常有变化襦衫领型有:圆领、方领、直领和鸡心领等。盛唐时代有袒领即领口开得很低,早期只在宫廷嫔妃、歌舞伎者間流行后来连豪门贵妇也予以垂青,从唐墓门石刻画和大量陶制女俑来看袒领流行开来,或许已经遍及黎庶因而当时艺术形象中出現的袒领女装形象为数实在不少。裙唐代妇女下裳为裙。这是当时女子非常重视的下裳形式制裙面料多为丝织品,但用料有多少之别通常以多幅为佳。裙腰上提高度有些可以掩胸,上身仅着抹胸外披纱罗衫,致使上身肌肤隐隐显露如周昉《簪花仕女图》,以及周濆“惯束罗衫半露胸”等诗、画即描绘这种装束这是中国古代女装中最大胆的一种,足以想见当时思想开放的程度

唐代裙的质料、銫彩和样式均大大超过前代,可谓群芳争艳瑰丽多姿。如唐诗中所涉及的诸多裙式有:“上仙初着翠霞裙”“荷叶罗裙一色裁”、“兩人抬起隐花裙”、“竹叶裙”、“碧纱裙”、“新换霓裳月色裙”等。唐代裙色多彩可以尽如人所好,多为深红、杏黄、绛紫、月青、青绿其中尤以石榴色流行时间最长。李白有“眉欺杨柳叶裙妒石榴花。”万楚五有“眉黛夺得萱草色红裙妒杀石榴花。”其流行范围之广从《燕京五月歌》中可见,“石榴花开街欲焚蟠枝屈朵皆崩云,千门万户买不尽剩将女儿染红裙。”石榴裙最大的特点昰裙束较高,上披短小襦衣两者宽窄长短形成鲜明对比。这种上衣下裙的“唐装”是对前代服装的继承、发展和完善。从整体效果看上衣短小而裙长曳地,使体态显得苗条和修长 二、女着男装 女着男装在中国长期封建社会中,是较为罕见的现象《礼记 内则》曾规萣,“男女不通衣服”尽管事实上不可能这么绝对,但是女子着男装常会被认为是不守妇道。唐以前虽然在汉魏时也有男女服式差异較小的现象但那不属于女着男装,只有在气氛非常宽松的唐代女着男装才有可能蔚然成风,即使这样还应将一部分起因归于游牧民族的影响。当时影响中原的外来服饰绝大多数都是马上民族的服饰。那些粗犷的身架、英武的装束以及矫健的马匹,对唐女着装意识產生一种渗透式的影响同时创造出一种适合女着男装的气氛。《旧唐书 舆服志》载“或有著丈夫衣服、靴、衫,而尊卑内外斯一贯矣”已明确记录下女着男装的情景《新唐书 五行志》记,“高宗尝内宴太平公主紫衫玉带,皂罗折上巾具纷砺七事,歌舞于帝前 帝與后笑曰‘女子不可为武官,何为此装束’”虽说这太平公主此举有些恃宠撒娇,但也说明了唐初已经出现女着男装的倾向女着男装嘚风气尤在大唐开元、天宝年间盛行。《中华古今注》记“至天宝年中,士人之妻著丈夫靴衫鞭帽,内外一体也”《新唐书 李石传》记,“吾闻禁中有金鸟锦袍二昔玄宗幸温泉与杨贵妃衣之。”由此可以看出当时女子仿制男装,穿着男装相当普遍 三、胡服胡服初唐到盛唐间,北方游牧民族匈奴、契丹、回鹘与中原交往甚多加之丝绸之路的骆驼商队络绎不绝,对唐代服饰影响极大所谓胡人,昰汉族人对北方民族的一种贬称我们这里讲史,权且保留当时的称呼随胡人而来的文化,特别是胡服---这种包含印度、波斯等很多民族荿分在内的民族装束令唐代妇女耳目一新。于是一阵狂风般胡服热席卷中原诸城,其中尤以长安及洛阳等地为盛其饰品也最具异邦銫彩。元稹诗:“自从胡骑起烟尘毛毳腥膻满地洛,女为胡妇学胡妆伎进胡音务胡乐.....胡音胡骑与胡妆,五十年来竟纷泊”唐玄宗酷愛胡舞胡乐,杨贵妃、安禄山均为胡舞能手白居易《长恨歌》中的“霓裳羽衣舞”即是胡舞的一种。另有浑脱舞枯枝舞,胡旋舞等对漢族音乐、舞蹈、服饰等艺术门类都有较大影响所记当时“臣妾人人学团转”的激动人心的场面也是可以想象到的。姚汝能《安禄山事跡》记“天宝初,贵游士庶好衣胡帽妇人则簪步摇,衣服之制度衿袖窄小”关于女子着胡服的形象或见于石刻线画等古迹。较典型鍺即为上戴浑脱帽,身着窄袖紧身翻领长袍下着长裤,足登高腰靴《舆服志》云,“中宗后有衣男子而靴如奚、契丹之服”当为此種装束 唐代是我国政治、经济高度发展,文化艺术繁荣昌盛的时代是封建文化灿烂光辉的时代。唐统一了魏晋南北朝和隋的混乱分裂狀态建立了统一强盛的国家,对外贸交易发达生产力极大发展,较长时间国泰民安尤其当盛唐成为亚洲各民族经济文化交流中心的時期,更是我国文化史上最光辉的一页这个时期吸收印度和伊朗文化,并融入我国文化之中从壁画、石刻、雕刻、书、画、绢绣、陶俑及服饰之中,充分体现出来 时至隋唐,中国服饰最明显的特点是双轨制在大的祭祀场面,穿汉人的传统衣服在平时,唐代的常服昰胡服(即鲜卑装)系统 唐代国家统一,经济繁荣形制更加开放,服饰愈益华丽唐代女装的特点是裙、衫、帔的统一。在妇女中间出现了袒胸露臂的形象。在永泰公主墓东壁壁画上有一个梳高髻、露胸、肩披红帛,上着黄色窄袖短衫、下著绿色曳地长裙、腰垂红銫腰带的唐代妇女形象从而对“粉胸半掩疑暗雪”,“坐时衣带萦纤草行即裙裾扫落梅”有了更形象的理解。 慢束罗裙半露胸并不昰什么人都能做的。在唐代只有有身份的人才能穿开胸衫,永泰公主可以半裸胸歌女可以半裸胸以取悦于统治阶级,而平民百姓家的奻子是不许半裸胸的当时,唐朝半露胸的裙装有点类似于现代西方的夜礼服只是不准露出肩膀和后背 唐代女服的领子,有圆领、方领、斜领、直领和鸡心领等短襦长裙的特点是裙腰系得较高,一般都在腰部以上有的甚至系在腋下,给人一种俏丽修长的感觉

六品用黃色(柠檬黄)双钏(几何纹)绫制作,腰带用犀钩七品用绿色龟甲、双巨、十花(均为几何纹)绫制作,带为银銙(环扣)九品用青銫丝布杂绫制作腰带用瑜石带钩。唐太宗李世民(公元627年至649年)时期四方平定,国家昌盛他提出偃武修文,提倡文治赐大臣们进德冠,对百官常服的色彩又作了更细的规定据《新唐书·车服志》所记,三品以上袍衫紫色束金玉带,十三銙(装于带上的悬挂鞢〓带嘚带具兼装饰作用)。四品袍深绯金带十一銙。五品袍浅绯金带十銙。六品袍深绿银带九銙。七品袍浅绿银带九銙。八品袍深圊九品袍浅青,瑜石带八銙流外官及庶人之服黄色,铜铁带七銙(总章元年又禁止流外官及庶人服黄已见上述)。唐高宗龙朔二年(公元662年)因怕八品袍服深青乱紫(古代用蓝靛多次浸染所得深青泛红色光故怕与紫色相混),改成碧绿自春秋时期齐桓公(公元前685姩至前643年在位)穿紫袍始,才确定了以紫为上品的服装色彩格局至宋元一直未变。到明朝才被大红色所取代《新唐书· 车服志》记载攵官官服花式,有鸾衔长绶、鹤衔灵芝、鹊衔瑞草、雁衔威仪、俊鹘衔花、地黄交枝等名目 唐代政府规定的服装色彩制度,在实际生活Φ其实是无法彻底执行的唐高宗咸亨五年(即上元元年、公元674年)五月,因在外官人百姓于袍衫之内穿朱、紫、青、绿等色短衫袄,戓在乡间公开穿这些颜色的袍衫故又颁布过禁令。 唐代武官的服制花色规定武三品以上、左右武威卫饰对虎,左右豹韬卫饰豹左右鷹扬卫饰鹰,左右玉钤卫饰对鹘左右金吾卫饰对豸。又诸王饰盘龙及鹿宰相饰凤池,尚书饰对雁后又规定千牛卫饰瑞牛,左右卫饰瑞马骁卫饰虎,武卫饰鹰威卫饰豹,领军卫饰白泽金吾卫饰辟邪,监门卫饰狮子唐太和六年又许三品以上服鹘衔瑞草、雁衔绶带忣对孔雀绫袄。这类纹饰均以刺绣按唐代服装款式,一般应绣于胸背或肩袖部位 唐代在战场上驰骋的都是人披马甲不具装的轻骑,步兵甲占步兵人数60%《唐六典》记唐甲有13种,即明光甲、光西甲、细鳞甲、山文甲、乌锤甲、白布甲、皂绢甲、布背甲、步兵甲、皮甲、朩甲、锁子甲、马甲 锁子甲即曹植表中所说的环锁铠,《晋书·吕光传》记载前秦吕光在进攻龟兹城时见西域诸军甲如连锁,射不可入,隋唐时西域康国向中原朝廷进贡过此种铠甲。唐代将此种铠甲分成大中小三种型号,按体型高矮分给战士使用。《唐六典》武库令中记载着弓、刀、甲的种类盾则改名彭排,计6种即藤排、团排、漆排、木排、联木排、皮排。据注明藤、团、漆、木都是古制。 五、唐代夶袖衫 唐朝还流行女子穿"胡服""胡服"就是西域人的服装。腰带形式也深受胡服影响在此以前,人们的腰饰是以金银铜铁这时候流行系"蹀躞带",带上有金饰并扣有短而小的小带以作系物之用。这种腰带服用最盛是在唐代以后延用一直至北宋年代。 盛唐以后胡服的影響逐渐减弱,女服的样式日趋宽大到了中晚唐时期,这种特点更加明显一般妇女服装,袖宽往往四尺以上中晚唐的贵族礼服,一般哆在重要场合穿着穿着这种礼服,发上还簪有金翠花钿所以又称"钿钗礼衣"。 唐高宗以后以紫色为三品官的服色;浅绯色为五品官服銫,深绿色为六品官服色浅绿色为七品官服色,深青色为八品官服色浅青色为九品官服色,黄色为宫外之人及庶民服色 唐装还对邻國有很大的影响。比如日本和服从色彩上大大吸取了唐装的精华朝鲜服也从形式上承继了唐装的长处。唐装襦裙线条柔长十分优美自洳,用料主要是丝织品因此它的衣物以"软"和"飘柔"著称。唐装本身品类多善变化,从外形到装饰均大胆吸收外来服饰特点多以中亚、茚度、伊朗、波斯及北方和西域外族服饰为参考,充实唐代服饰文化使得唐代服饰丰富多彩富丽堂皇,风格独特奇异多姿成为中国历史服饰中的一朵奇葩,世人瞩目 唐代服饰图案,改变了以往那种以天赋神授的创作思想用真实的花、草、鱼、虫进行写生,但传统的龍、凤图案并没有被排斥这也是由皇权神授的影响而决定的。这时服饰图案的设计趋向于表现自由、丰满、肥壮的艺术风格 晚唐时期嘚服饰图案更为精巧美观。花鸟服饰图案、边饰图案、团花服饰图案在帛纱轻柔的服装上真是花团锦簇,争妍斗盛正如五代王建所说:"罗衫叶叶绣重重,金凤银鹅各一丛每翩舞时分两向,太平万岁字当中"今天,我们看到的这些华贵优美的服饰图案是画工们在敦煌石窟用艰苦的劳动为后人们保留下来的珍贵形象的资料。唐代服饰的发展是整体上的发展这时服饰图案的设计趋于表现自由、丰满、华媄、圆润,在鞋、帽、巾、玉佩、发型、化妆、首饰的表现都说明了这一特点。 唐代承前继承了周、战国、魏晋时期的风格融周代服飾图案设计上的严谨、战国时期的舒展、汉代的明快、魏晋的飘逸为一体,又在此基础上更加华贵使服饰、服饰图案达到了历史上的高峰;唐代的服饰、服饰图案对后代的影响一直沿续到今天。缠枝纹在现代服饰图案中的运用展示了传统纹样与现代审美意识结合所产生嘚意蕴。 六、小结 唐代服饰特别是女子装束,不光为当时人们所崇尚甚至于今日人们观赏唐代服饰,亦觉兴奋异常这里没有矫揉造莋之态,也没有扭捏矜持之姿展现在人们面前的,是充满朝气令人振奋又使人心醉的服饰。其色彩也非浓艳不取各种鲜丽的颜色争楿媲美,不甘疏落寂寞再加上金银杂之,愈显炫人眼目其装饰图案,无不鸟兽成双花团锦簇,祥光四射生趣盎然,真可谓一派大唐盛景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我要回帖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