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圣胡雪岩的启示人生启示,为什么最后会失败

商圣胡雪岩的人生启示,为什么最后会失败(24)
我的图书馆
商圣胡雪岩的人生启示,为什么最后会失败(24)
商圣胡雪岩的人生启示,为什么最后会失败(24)
曾仕强教授
去人安乐经过长时间的煎熬,胡雪岩总算把这些事情做了基本的了断,凭良心讲,这个残局他收拾得还是不错的。胡雪岩当时用以安慰自己的一句话是财去人安乐。这些外面的事务处理完了以后,胡雪岩很清楚地意识到,该轮到自己了,因为他知道,自己来日无多,是安排后事的时候了。中国人发达以后,一定会想到自己的祖先,所以胡雪岩也曾经把他的祖父、祖母迁葬在风水好的地方。作为一个炎黄子孙,当你发达以后,一定会先看看祖坟好不好,如果祖坟不好就想修一修或者迁一迁,这是中国人的常情。胡雪岩迁祖坟的时候,正是他事业的顶峰。所以,他也给自己买了很大一片寿地。人死了埋进去叫坟地,人活着就先买下来叫寿地。这块寿地的面积很大,风水也很好,整个格局当时都是请高人指点过的,但是有什么用呢?在最后这种凄惨的情况之下,胡雪岩敢把自己葬在原定的地方吗?不敢!因为他知道,自己已经没有这个福分了。如果胡雪岩葬在那里,很快就会被挖出来。那么多年辛苦挣来的钱存到钱庄里,钱庄却倒闭了,怎么能甘心呢?所以肯定会有人要不顾一切地挖胡雪岩的坟。胡雪岩想到了这些,所以他交待自己死了以后一切从简。接下来的时间里,左宗棠死了,文煜死了,下面就是胡雪岩自己了。左宗棠死后,慈禧太后面对各方的压力,在无数道奏折的请求下,下旨命浙江巡抚把胡雪岩抓起来,准备抄斩。幸好当时的官府还是有些体谅胡雪岩,传递公文的速度慢了些,等公文传到杭州时,胡雪岩已经先一天过世了。1885年 11月的一天,胡雪岩走完了他六十二年的人生历程。胡雪岩五十九岁时出事,辛辛苦苦支撑了两年,刚刚把残局收拾得差不多的时候,就撒手西去了。如果当时公文早一天到,胡雪岩就要死在狱中了。这看起来平常的一天,也许就是老天对胡雪岩的补偿。案子因为胡雪岩的去世后来就销案了。胡雪岩从一无所有到富可敌国,最后一败涂地,又回归到了原点。我们不禁想问一个问题,如果事先知道自己这辈子也会从一无所有到高峰,然后又回到一无所有,你有什么想法?会不会觉得自己白活了,很后悔?胡雪岩倒是讲过一句话,他说我几十年的所得,到最后几乎是一场空,但是没有什么后悔的。我们应该明白,就算到最后是一无所有,但是该做的事情还是要做,因为对每个人来说,任何一段经历都是很宝贵的经验。虽然胡雪岩所拥有的万贯家产在他生前就已经没有了,但是胡雪岩为社会、为国家所做的贡献就是他所得到的。一百多年以后我们还在讲他的事情,这就是胡雪岩的所得。但是他犯下的错误我们也不能忽略,要引以为戒。所以讲到这里,我们就劝所有的人,一方面以胡雪岩为师,学习他的长处;一方面以胡雪岩为戒,警戒他的错失。胡雪岩不是神,也没有人是神。只要人活着,还在吃饭,只要还在呼吸,就不可能是神。是人就要犯错,所以胡雪岩犯的错误我们时时刻刻放在脑海里:做人一定要实实在在、诚诚恳恳、规规矩矩。万一偶尔有什么不得已的变通,如果事后发现不对,要及时去补救,千万不能拖。因为一旦拖到无可挽救的时候,只能自己去承受,任何人都救不了。从一个小山村的放牛娃,到大清国最富有的红顶商人,胡雪岩是一个传奇。然而,在替清政府向外国银行贷款时,他多报了利息,给自己留下了一个污点,给别人留下了一个把柄,最后东窗事发。在多重压力下,他倾家荡产,一败涂地,郁郁而终。胡雪岩的一生就这样不了了之,清廷对他的案子也是不了了之。可是,一个人死了以后,总要盖棺定论。胡雪岩的一生,有令人羡慕的巨大成功,也有令人痛惜的惨重失败,我们应该好好思考一下,胡雪岩到底做错了什么?他有些什么遗憾?他的一生,对我们又有什么启示呢?胡雪岩对自己一生中的每件事情,好像都事先预料得好好的,甚至连死了以后的事情,他都能够安排得很妥当。胡雪岩有没有遗憾呢?肯定有。他的遗憾是什么?一般人可能会想当然地说:是不是惋惜自己的万贯家财就这样烟消云散了?是不是说自己被人家故意陷害了?我们说都不是。一个人失败了,总是向外面去找原因,那是绝对找不到的,因为所有的事情都是自己造成的。所以孔老夫子告诉我们:反求诸已是唯一的出路。没有人害得了胡雪岩,只有他自己可以害自己;也没有人帮得了他,他一直是自己帮自己。所有的事都是他自己做的,所有的后果都是他自己受的,一切都是他自作自受。所以,胡雪岩自己检讨:我最大的遗憾究竟是什么呢?就是没有好好地学范蠡,没有像范蠡一样功成身退。一个人成功以后就要知道,所有人都在盯着你,并且想办法找出你的软肋来攻击你。此时,似乎只有向后退才是最好的办法。可是往往上台容易下台难,一旦上到台上,就把什么都忘记了,连台阶在哪里都不知道,又怎么下得去呢?何况,大部分的人根本就不想下去,就像胡雪岩一样,不知道什么叫功成身退。很少有人注意,范蠡离开勾践以后,曾经三次赚到很多的钱,而他三次都把这些钱财散掉了。很多人研究范蠡,也只研究他如何帮助勾践雪耻,如何携西施泛舟西湖,而这些绝不是这位商圣真正的成功之道。胡雪岩最大的遗憾就是只知道范蠡很成功,只知道范蠡很会经商,只知道范蠡很会赚钱,却没有注意到,范蠡一旦聚来钱财以后,总是赶快散出去,这样才不至于招致祸患。胡雪岩没有听明白的五句话胡雪岩的母亲有一句话经常挂在嘴边:儿子啊,你不要老想着赚钱,你要想一想,赚这么多钱干什么?凭良心讲,这种话只有他母亲才能讲得出来,别人不可能去提醒他。可是,胡雪岩却总是说:娘,您放心,不会怎么样的。因为他自信地认为,只要自己不背信弃义,不伤天害理,多赚些钱只有好处没有坏处。道理似乎是没有错,胡雪岩那时所坚守的信义和天理,现在的某些商人也还比不上他。但是胡雪岩还是败在了这句他听了几十年都没有听懂的话上。钱是什么?钱是老天来考验我们的第一关,叫做钱关。很多人一辈子连钱关都过不去,这是很悲哀的事情。因为赚钱绝对不是目的,钱只是人做事的工具。一个人一旦把赚钱当作目的,则迟早会死在钱上。一个有智慧的人,不会一味地赚钱,不会为富不仁,他会想自己赚钱是为了什么,是要改变自己的生活,进而帮助需要帮助的人,这样才不会过不了钱关,栽倒在钱上面。胡雪岩也没有听明白父亲临终时对他讲的话。虽然父亲在他十二岁的时候就死了,但他父亲讲了一句很重要的话:将来能够把家运振兴起来的大概只有你了。胡雪岩从中听出了父亲的期盼,但却没有明白更深一层的含义。什么含义?就是说要安分守己,不要太过分。胡雪岩没有听出这层深意,他冲得太厉害了。在事业初创阶段,不到一年的时间里,胡雪岩和结拜兄弟王有龄创下了让世人瞩目的局面,王有龄当时就很实在地跟他讲:我的心里头实在有一些恐惧,有一些害怕,因为我们太顺利了。然后王有龄讲了一句话,福兮祸之所依。其实也是在提醒胡雪岩,在最顺利的时候更应该谨慎和小心。胡雪岩当时没有听进去,他反而觉得王有龄不够沉着。其实王有龄的担心不无道理,当事情进展太顺利的时候,大家更要格外小心。现在看来,胡雪岩似乎最终也没有真正听明白王有龄的这句话。他只顾着向前冲,却没有静下心来仔细想想自己一路走来有什么不妥。很多人没钱的时候,能够安分守己,一旦有了钱,他就很大胆地去冒险,结果却丢了性命。胡雪岩的老板把财产交给他的时候也曾告诉他要谨慎小心,不要像晋朝的石崇那样因为钱财太多而把自己害死。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大家都明白这个道理,不断地提醒他要小心,可是胡雪岩一直没有足够地重视这一点,还是很不幸地掉人了这个陷阱。当胡雪岩越来越顺的时候,他的胆子也越来越大,更没有前思后想。这样,阴阳的平衡就失调了。一个平衡的人,在自己得到很多好处的时候,应该想到已经有了很多坏处;在自己过生日的时候,也要想想自己的生命又少了一年。就是这么简单的道理,一点都不高深。我们很懂得阴阳,但是在平衡方面却很少关注。做为一个中国人,千万记住,平衡非常重要。其实我们中华文明整个的学问就是要讲究平衡,体内要平衡,外面要平衡,人际关系要平衡,所作所为也都要平衡。如果不平衡了,就要想办法把它调整平衡。人生在不同的阶段会有不同的平衡要求,需要你适时调整。但是胡雪岩在最关键的阶段却没有主动调整,反而就这样一路闯下去,闯到发现前面是万丈悬崖的时候,任何人都已经回天乏术了。左宗棠一而再、再而三地告诉胡雪岩:就算不为功名,也要多读点书。遗憾的是,胡雪岩没有听进去。左宗棠对胡雪岩很依赖,很赏识,也非常感谢。基于这三种心理,左宗棠像长辈教育晚辈一样教导胡雪岩。这种教导,贯穿于他们交往的整个过程。因为,中国人读书和西方人读书不一样,西方人读书是为了求知识,中国人却不是。中国人认为,与知识相比,道理更重要。所以,中国人认为,读书最重要是为了明白道理。也许有朋友会问,那个时代的出版业又不像现在这么发达,读来读去都是那有限的几本书,又有什么好读的呢?其实我们的祖先非常高明,他们把所有的人生哲学都浓缩进了几本经典之中,只要时时去读,一定会有自己想要的答案。虽然书不会变,可是人的思想会随着年龄和经验的增加,所以,每次读同一本书也都会有不同的感觉,这也是作为一个中华子孙很幸福的地方。
TA的最新馆藏[转]&
喜欢该文的人也喜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百家讲坛胡雪岩的启示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