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三国演义兵器的兵器道具谁提供?

友盟论坛最新话题
查看: 1395|回复: 18
三国演义里最会使兵器的战将
演义里,罗老师给武将们的兵器起了若干好名字,关公的刀、吕布的戟、张飞的枪等等;可实际上,武将上阵的武器是经常换的,一场战斗下来,刀锋会可损坏,枪尖也会变钝,枪杆甚至会折断;真正厉害的武将在战场上,什么都可以拿来当武器,例如赵云就在战场上抢了“青虹剑”血战长坂坡,孙策随手抢了太史慈的短戟打得难分难解,许褚马超对战拗断枪杆各拿一半继续互殴,典韦铁戟被盗后短刀不堪用只好拎着士兵尸体做武器。。。。。。
还有呢?您来补充。。。。。。
[]:战场上飞来流矢击中云竹 疗伤花费 10 ¥ 友盟币.
姜伯约单手夺了郭淮的飞箭,拈弓搭箭回马射死敌将.
夺敵人的箭再射出實際上不可行,皆因不同部隊配備
不同尺寸,大小的弓和箭,敵人的箭極難於自己的弓上使用
尹一朋 发表于
姜伯约单手夺了郭淮的飞箭,拈弓搭箭回马射死敌将.
太史慈抓住孙策头盔当盾牌
应该还有其他大将吧?
[]:云竹 和吕布单挑不敌,被抢走 2 ¥ 友盟币.
甘寧和周泰的武器是什麼?
[]:雪代缘 拜赵云为师,花费 3 ¥ 友盟币.
甘寧在淩統舞刀挑戰時企圖舞雙戟回應,但呂蒙及時阻止,甘寧在強登皖城時手持鐵索(三國志)
能使几种兵器的太多了。
曹操也使用过刀、剑、槊和弓箭,这样的人不少。
古时候武将应该都会十八般武艺的
就像现在俺们长期健身后各种器械都会用
[]:ballball 孔雀台上唱征服,引起众怒。损失 3 ¥ 友盟币.
Powered by   从细节就能看出一部剧的制作态度,
  楼住辛苦了
  好贴啊  mark。。。。。。。。。
  记号!!
  央视三国,鳞片甲,还是钢甲  ======================================  如果我没记错,画面上的是札甲,不是鱼鳞甲.
  期待啊,大家继续,希望能在这里学到更多的东西。。。。。
  楼主辛苦了
  超好的贴
  技术帖啊
  膜拜LS诸位  如果新三国连武器道具都比不上,岂不是渣都不剩了。。。  
  听说很雷。。。
  在武戏方面,老版三国很差,盔甲武器也没有质感。但是新版三国这方面更差劲。总之,一看武将的盔甲都是灰蒙蒙的,根本就没有金属质感,衣服都是灰暗的,像要饭的。不知道中国流传下来的几个词是描写什么时期军队的,难道盔明甲亮,衣甲鲜明两个词所形容的情形从来没有在中国历史上出现吗?
  楼主如果用服饰做标题,我就不进来了,因为我对新三国不感冒!但楼主用的是兵器做标题,只知道一点点古兵器的皮毛就用专家的姿态骗骗一知半解的网友还差不多,楼主还是多看看关于中国古兵器的书再到古兵器论坛多滚打一段时间再来谈古兵器把
      无比佩服老三国剧组,那些忠实于史实的道具、服装    感谢他们在当时那个相对落后的时代里排出了这样一部好剧    也庆幸我自己在孩提时代,而不是现在这个娱乐至上的时代里就欣赏到了这样严谨的作品      
  作者:365度365天 回复日期: 23:23:33 
      楼主如果用服饰做标题,我就不进来了,因为我对新三国不感冒!但楼主用的是兵器做标题,只知道一点点古兵器的皮毛就用专家的姿态骗骗一知半解的网友还差不多,楼主还是多看看关于中国古兵器的书再到古兵器论坛多滚打一段时间再来谈古兵器把  ==========================================================  这种说话的腔调着实让人不爽。话也没说清楚就来给别人扣大帽子。楼主贴出来的图确实很令人信服,如果哪里不对请你具体说明。
  不知道中国流传下来的几个词是描写什么时期军队的,难道盔明甲亮,衣甲鲜明两个词所形容的情形从来没有在中国历史上出现吗?  ------------------------------------早期的军队这个应该是根本说不上的,唐之后的军队盔甲可能有这个水平!
  新三国里面,刘备的旗帜还是“蜀”吗?????????求解。    新三国里面,刘备的旗帜还是“蜀”吗?????????求解。    新三国里面,刘备的旗帜还是“蜀”吗?????????求解。    新三国里面,刘备的旗帜还是“蜀”吗?????????求解。    新三国里面,刘备的旗帜还是“蜀”吗?????????求解。    新三国里面,刘备的旗帜还是“蜀”吗?????????求解。
  新版三國那一堆穿越服飾就不說了,    光那些披頭散髮的野人造型就夠讓人反感.
  学习ing。。。
  新版三國第一集看到那些士兵的頭盔    覺得有點像這個這個才是漢朝的
  从上面的图看,《赤壁》果然严谨
  小霸王。。。
  另外古代女子都是以高髻為美    現在的古裝劇女演員卻都披著頭髮    一點也不古典,氣質也大打折扣    電視劇漢武大帝就是那樣,照著出土的丫鬟、女僕、老婦的陶俑把王宮貴族的女人都弄成了清湯掛麵式    事實上古代女子的髮髻各式各樣,美不勝收      以下是我搜來的資料    :================    秦有望仙九鬟髻、凌云髻、垂云髻等。汉有坠马髻、盘桓髻、分髾髻、百合髻等。与此同时,这一时期的发式妆饰也已日趋流行。          九鬟仙髻:自秦代开始在贵族女子中盛行。鬟意为环形发髻、九鬟之意是指环环相扣、以多为贵。仙髻之名则来自于神话传说,汉武帝时王母下凡,头饰仙髻,其美艳超群。故这种美与仙所结合的产物,自然为当时的贵妇所青睐,奉之为高贵华丽的发式之一。          坠马髻:“坠马髻者,侧在一边”。“髻式美,而善为妖态,作愁眉啼状,坠马髻,折腰步,龋齿笑,以为媚惑。”古人描绘此种发髻既有妩媚之色,又具娇柔之态。其式样如同骑马坠落之态,故名之坠马髻。这是当时最具特色,且历史上最富生命力的一种发式。自汉始,直至清代亦有之,只是历代的形式略有不同而已。如今我们在西安任家坡西汉墓出土陶俑中,湖北江陵凤凰山出土彩绘木俑上就能见到汉坠马髻的形象。          分髾髻:此种发式形近垂云髻,始于汉代。在髻尾留髾或结辫式,并加装饰带。梳分髾髻行走时,左右晃动,上下跳跃加之于装饰带似锦上添花,确实活泼可爱。现时一般认为此发式可能是受少数民族辫发的影响,并佩上装饰带来进一步强调该发式的个性美。          在同一时期,与发式相配套的各种妆饰也开始流行开来。“步摇”乃是一种附在簪钗上的装饰物。《拜名》:“步摇,上有垂珠,步则动摇也。”由此而得名。今天我们可以从一些汉代石刻及帛画中一睹其风采。“步摇”一经出现就风行开来,直至唐代贵妇仍偏爱将步摇作美发的装饰物,而且其华丽程度大有发展。          “巾帼”是当时的另一类型装饰物,是用假发编制成为形似发髻的头套。使用时只需直接将其套在头上即可。现今从广州市郊东汉墓出土陶俑上就能见到“巾帼”。       
  小霸王的图把我笑死了
  上面有位总说老版没有弩,看见你在好几个个帖子都复制粘贴。你到底有没有认真看老版,在兵困铁笼山那集里,姜维围困司马昭,里面明明出现了弩啊,还是重点描写。
  漢代女子高髻髮式電視劇里的小喬看這兩位披髮的小喬,氣質是不是差了一大截
    21世纪的人太浮躁,没有人会静下心来抠细节。别说武器和日常用品,就是原著的情节和对白都改得面目全非,能让人无语凝噎。高导比当年的王导出活快得多,也就别怪萝卜上有泥了。  ============================================================  可是急吼吼等着出货的不是观众,而是拍片子的人吧,恐怕大多数观众宁愿丫多拍两年,拿出一部名副其实的“历史”剧,而不是现在这样明明没有达到“历史”的高度,偏偏恬着脸非说这是“还原历史”的东西。  其实没有也没有什么,实事求是就是了,偏偏明明没什么成绩还要邀功,把自己的东西说的有多么多么好。大部分不满新三国的观众,恐怕都是因为这个原因。  丫要是一开始就老老实实的承认自己拍的是一部再《三国演义》上再演义的电视剧,恐怕现在就不会有这么多人卯着劲找茬了。自作孽,不可活。为他们打抱不平不值得,该赚的该捞的都到手了,口碑只是为了面子,观众在他们心中有多少地位。这年头,钱才是上帝,观众只是狗屁...
  高髻的貂蟬    披髮的
  現在的古裝劇的女演員造型再也不會有這樣仿佛古畫一樣的美感了    無論男女都披頭散髮的    古人的審美比那些造型師要正常多了      看這些劇照,好像古畫啊
  结椎式
    结椎式的梳编法是发拢结在头顶、头前、头后或两侧,然后用丝绳束缚,盘卷成一椎、二椎或三椎,用簪贯住,耸竖于头上。据《事物原始》记载:“孙寿 为堕马髻,赵合德入宫卷发,号新兴髻,孟光为椎髻。”皆类似于结椎式,结椎式蕴藉持重,温文尔雅。从商周一直到秦汉、隋唐、宋元、明清历代皆有延用,其变 化甚多。主要有高椎髻,抛家髻、堕马髻等几大类。
  双挂式
    双挂式之梳编法,是将发顶平分两大股,梳结成对称的髻或环,相对垂挂于两侧。这种发式多用于宫廷侍女、丫环侍婢或未成年之少女。据记载从秦开始, 延续及近代,其中最典型的是双丫髻及双挂髻,这种发式在存世的古画中特别多见。敦煌千佛洞供养人之侍女与阎立本〈列帝图〉之宫侍,皆类似这种发式。其变化 一般有“双丫髻”、“垂挂髻”、“双平髻”等
    见何后身后的宫女们。  
  双丫髻、垂挂髻
  双丫髻是双挂式中最常见之发式,其梳编法是将发平分两侧,再梳结成髻,置于头顶两侧。前额外负担多饰有垂发,俗称刘海,一般多用于侍婢丫环。
    双挂髻其梳编法是将发从头顶平分两股。结成髻或鬟,垂挂于两侧,额前饰有垂发。据〈丹铅录〉记载:“北齐后宫之服,女官八品、偏垂发。(注云:垂 发,覆目也,盖夷中少女之饰,其四垂短发仅覆眉目,而顶心长发,绕为卧髻,宋人词所谓鬓垂偏荷叶也。今世犹有之”)亦类似这种发式。
  吕布女儿梳得就是双丫鬟。  
  這個比較像百合分髾髻、    其梳编法是净发分股盘结,并合叠于头顶。
  漢代壁畫,比較相似,但是髻后留有垂髾
  不知道是不是受
的誤導    現在的漢代古裝劇,都把貴族女子也全都梳成了丫鬟、女僕的挂麵髮型    真的很小家子氣,很不好看    
  靠,    看了一又四分之一集,实在看不下去了,    看回贴都比那有意思    
  技术贴,受教!
  膜拜楼主真相帝!!!    不过你说再多也没用,在这个娱乐至死的年代、在这个浮躁虚华的年代、在这个礼崩乐坏的年代、在这个西风狂吹、华夏文明衰败至极的年代,这些东西都不重要了    我们要的是娱乐!  我们要的是娱乐!  我们要的是娱乐!    华夏文明既然要死,就让它死吧,世界上没有什么东西是永垂不朽的,只要它曾经存在过这个世界上就好了    孩子们以后要生存,要长大,他们不要这些文化,那么就让他们发展他们的文化吧    如果,把敦煌炸平盖成精品住宅小区、把大明宫炸平盖成政府大楼、把云冈石窟塞上改成攀援运动石壁可以让孩子们快乐,那么就去做吧    孩子们不需要华夏文明!!  孩子们不需要华夏文明!!  孩子们不需要华夏文明!!  孩子们不需要华夏文明!!      娱乐至死!!    娱乐至死!!!    娱乐至死!!!!
  杯具啊
  那些骂lz的人都不看帖么,lz都声明是转载的了
  强帖拍爪
  相当佩服这种非常有质量的帖子……
  作者:少荃1894 回复日期: 00:39:07 
    上面有位总说老版没有弩,看见你在好几个个帖子都复制粘贴。你到底有没有认真看老版,在兵困铁笼山那集里,姜维围困司马昭,里面明明出现了弩啊,还是重点描写。  ==========================================================  你不说我还真忘了。可悲的是,铁笼山那集出现的所谓连弩,竟然是一个箭弦上放了10只弩箭,一下10支发射这种NC样式——OMG,可怜孔明的天才发明,世界上第一个“弹匣”式结构啊!竟然被子孙们这样子糟蹋了!    这玩意儿叫“诸葛弩”“连弩”?央视三国的考证看来都用到了服装、方式上了,兵器上就一BC……  
  做道具的不懂,查查《天工开物》都不会吗?随便翻翻资料都找到了吧?诸葛弩可是冷兵器时代的自动步枪啊!    
  转些资料:    众所周所弩是古代士兵作战时所持的兵器,而连发弩据史书记载是三国时期,诸葛亮发明&曰:损益连弩谓之元戎,以铁为矢,矢长八寸,一弩十矢俱发。但因其图本和实物早以失传,以至于是否存在过这种兵器都是一个迷.该弩创造性地发展了一弓一箭的结构将“连发”变为世界上唯一的现实。经译文、论证、制造、操作实验所得出科学准确的数据,“损益连弩,谓之元戎,以铁为矢,矢长八寸,一弩十矢俱发”这句古语进行注释(以实际操作为序)。     *连弩:利用机械力量连续射箭的弓。     *一弩十矢:一把连弩,箭匣里装十支箭。     *损:减少箭匣里的箭支数量。(实验数据:发射4支箭鸡已被射死,不需要再放箭。)     *益:填补箭匣内减少的箭支,(损益连弩:随意增减改动箭支数量的连发弩)     *俱发:总括的有顺序的把箭匣里的十支箭全都发射出去。(实验数据:6秒射出十支箭)     *谓之元戎:人们称连弩为主将。     *以铁为矢:通常普通的箭是由镞、木杆、羽毛制成,箭在远距离飞行时,羽毛起平衡作用。而连弩的箭若采用通常制法,箭身羽毛部位与箭匣壁发生阻碍,使箭支无法在重力作用下自然下落到发射位置。所以连弩的箭采用非常规制法,“以铁为矢”是科学合理的。连弩的箭采用铁制就解决了三大问题:(1)由于整支箭的尺寸只有“八寸”非铁制的箭,箭体轻,没有太大的杀伤力。铁矢就解决了这个问题。(2)箭匣底部加附磁石,铁箭就会被吸附在箭槽上,解决了连弩向上仰射时弩身倾角大于90度,箭匣里的矢脱离箭槽倒向反方向,张弓向下俯射时箭支滑落的问题。(3)解决了连续供箭问题,连续供箭,连续发射得以完成。     *矢长八寸:当时孔明对矢的长度为八寸是相当科学准确的。经制造实践,箭杆超过八寸,箭匣增长,机关互动就不畅通,铁矢超过八寸重量增加,会影响箭的射程;而箭的尺寸小于八寸,箭匣缩短,弩的弦臂张开间距小,发射力量就会减弱。所以“矢长八寸”是最佳尺寸。     全铁的箭加装羽毛困难,无羽的铁箭在远距离飞行时会失去平衡而翻滚,达不到远射武器的作用。木制箭杆的制作要求精度高,人工制作难度大,不易大量制造使用。由于当时的技术条件限制使诸葛亮及其后人没能解决“矢”存在的问题,导致连弩的实用性大大降低,加之损益连弩机关互动要求精度高,在野外使用时部件受阴雨等天气的影响易变形从而使连弩发射机关失灵,而被军事部门冷落,直至消失。人们对它深奥玄妙的组合,神奇的功能、独特的箭矢记载下了“神弩之功,一何微妙”“损益连弩,谓之元戎,以铁为矢,矢长八寸,一弩十矢俱发。”     损益连弩功能数据:     容箭量10支,矢长八寸(古尺),弩长65厘米,弓臂拉力150斤。     射程:铁矢50米(连弩射程依据弓臂力量大小不等而改变),普矢(无羽箭《玉海》曰:矢谓之飞枪)120米,单发精确射击30米全中靶,连发快射6秒钟射完十箭。
  学术帖马克
  学习了!
  如果就弩而论,《赤壁》的道具是最符合史实的,里面有大量的弩兵,符合汉朝军队的编制。诸葛弩在那部电影里也仿制比较传神。    旧版三国兵器道具之简陋,从下图就可以看出来,这也是铁笼山那集的截图。画面是姜维试射连弩后镜头切换到靶墙上,里面看到的箭竟然有两支是弯的!难以想象这样的箭怎么能射得准……    
  作者:oodog 回复日期: 15:46:45 
    如果用符合史实来要求兵器道具,那三国这戏就没法拍了:三国最出名的几样兵器:方天画戟、青龙偃月刀、丈八蛇矛,都不是三国时代的兵器。          老版的道具和武戏是个败笔。那些士兵的长矛还没有我家晾衣叉长,而且好多镜头里那枪杆竟然是弯的!武打就更搞笑,一干大将吹胡子瞪眼状,却拿着个晾衣叉瞎比划,比京剧舞台上的武戏都要假。        看兵器,起码新三国的兵器看上去是用来杀人的,老版的兵器一看上去就知道是演戏用的。  ++++++++++++++++++++++++++++++++++++++++++++++++++++++++++++++++++++++    蛇矛这东西汉代早就有了:    丈八点钢矛——又明丈八蛇矛,长一丈八(约4.14米)的长矛,名为蛇矛并不是矛头象蛇形,而是指其长度似蛇不要以为象金蛇剑那样)。历史上张飞所使矛没有名称,而东晋的陈安曾用过丈八蛇矛。  矛长丈八尺曰俏,马上所持,言其俏俏便杀也;又曰激矛,激截也,可以激截敌阵之矛也。(汉刘熙《释名·释兵》)    当然现在拍戏那个演员也没法轮4米长的矛,所以无论那版三国的蛇矛都短得可怜。    另外三国时代武将用戟不少,可战斗里大队小兵确用戟不多了,戟主要是依仗队用,所以老三国吕布这号级别出阵身后一队戟兵完全正常。但是要轮到戟兵上阵,那就是差不多老窝被端了。袁绍哪次被公孙瓒杀到门口,身边就剩下戟兵上阵了。  
  作者:辽东管宁 回复日期: 09:58:42   ===========================================================    你有什么证据说三国时候就有蛇矛?注意咯!是蛇矛,不是长矛,你举的例证蛇矛最早出现也就是东晋,不是三国。    无论老版还是新版里张飞的蛇矛,矛头就是像蛇信,而这种样式的蛇矛最早应该是出现在宋朝,也就是两个版本都穿越了。央视当时如果要较真,应该像你说的那样,把张飞的矛头做成直的。    三国时代当然有戟,不过那种戟的样式是戈上面装个矛头,就像上面好几个截图里看到的戟。可那种有月牙枝刃的方天画戟,是宋代以后才出现的样式,而且主要是仪仗用具,吕布这个三国武将竟然用几百年后的武器,你说这能符合史实吗?    本来《三国演义》原著在兵器上就有很多穿越的地方,最明显的是经常说什么“砲声一响……”——三国时候哪有可以响的“砲”?    所以如果要评价三国兵器道具,就不宜太过拘泥于史实。而是应该看兵器的做工是否精美、兵刃是否有金属的质感,武将使用起来是否有杀气,这些方面,新版三国全面超越旧版。    
  新封神那个服装才是华丽丽的穿越
  但是要轮到戟兵上阵,那就是差不多老窝被端了。袁绍哪次被公孙瓒杀到门口,身边就剩下戟兵上阵了。  =======================================================  这种说法也不符合老版三国的情况,那里面戟兵随处可见。下面这个截图是定军山那集的。画面中黄忠的士兵在山上林子里休息,准备等夏侯渊的军队疲惫后突袭,里面看到的各种样式的戟,显然不是什么“差不多老窝被端”的时候。  
  唉,历史都有很多未有定论,既定的历史都有可能被一个挖掘而整个推翻,太拘泥于此,实在是影响了对艺术的欣赏了。
  还有上面有朋友说央视版三国的盔甲考究,看看下面周瑜这个头盔,那种夸张的头盔护肩和护耳,显然是唐代才出现的样式。
  还是喜欢老三国
  老三国在道具上虽不尽善,但其考究严谨可见一番,态度是谁都看得出来的,没人要你完美,但新三国连姿态都懒得去摆,敢叫观众不骂!
  可以看新三国全集 08影院
       作者:STYLE_NI 回复日期: 10:53:58 
    老三国在道具上虽不尽善,但其考究严谨可见一番,态度是谁都看得出来的,没人要你完美,但新三国连姿态都懒得去摆,敢叫观众不骂!  ========================================================  道具包括服装、装潢、生活用具、兵器等。前面那三样老版三国是比较考究,这没什么异议。然而就兵器而论,央视版就很糟糕,可偏偏三国是一部非常尚武的著作,兵器是武人灵魂的载体之一,兵器制作如此粗糙,是很令人惋惜的缺陷。而本帖题目要着重讨论兵器的。
  看了5分钟就不想看了。各位英雄豪杰 都像都市言情剧那么啰里啰唆,一会像水浒,一会像红楼。  总而言之,感觉是给80,90后看的,老同志们是看不懂了。这就是代沟阿。  新一代喜欢 喜羊羊,不喜欢看一休了。
  对不起,我觉得道具旧版的完全不能看,就说赵云手里那杆枪还是弯的。
  新版三国里天子的冕只有9旒,偶的神呐,难道说董卓弄权,愣把天子的装饰都变成诸侯的装饰来突出董卓?  如此看来,新版编剧有两个可能:1、完全不做考证的脑残,2、新版编剧高深莫测,在这么小的地方都考虑得这么有内涵!
  新版的兵器也不怎么样 等赵子龙
  老版的道具服装还是比较考究的,做了很多考证,虽不是完全正确可至少比新三国好,关键是高希希还装模作样说请来很多专家来把关,这个就太令人失望了。难道在这个上面新的不应该做得更好?    当年看他的访谈节目,还专门请来研究古兵器的大谈什么环首刀,唉。
  现在的导演越来越不要脸。
  有道理!
  作者:oodog 回复日期: 10:30:13     +++++++++++++++++++++++++++++++++++++++++++++++++++++++++++++++++    一、蛇矛这东西东汉就有了,因其如长蛇故名之罢了。《三国演义》里虽然提到过张飞拿蛇矛,但正式出场的名字是“丈八点钢矛”。(我也早说明三国连环画和电影、电视剧矛头如蛇信的蛇矛是一种错误了)    二、画戟在唐记载已有,宋书出现图形。我也没说过吕布画戟是三国历史上的货色。不劳兄台来“指点”。而黄忠那张照片里的戟兵完全正常。别忘记黄忠好歹也是个杂号将军,当然有其戟兵随后。    另外兄台提的连弩,目前并无任何实物出土,而兄台那几张明代弩箭的图形不足以作为汉代兵器的证据。连发弩箭这东西从战国到后来,感觉是和宫殿建筑一样走倒车了。当初荆州发掘出的楚国古弩能连续发射十几支箭,那才是冲锋枪。    而诸葛亮的连弩并非兄台所说冲锋枪,更象散弹枪。因为这个是一弩十矢“俱”发。所以老三国那烂连弩并列一排箭倒真没弄错规格/    老版兵器最大漏子其实书许马对战决断枪杆那出,竟然是把木头枪。。。。。这个玩笑彻底开大了。
  作者:辽东管宁 回复日期: 14:11:39   =====================================================  汉代的有没有蛇矛或“丈八点钢矛”似乎不是我们争论的重点。现在的问题是新旧版三国电视剧里都出现的张飞所使矛头像蛇信的兵器,是否汉代的形制?而且这种蛇矛也几乎是所有三国影视艺术作品里张飞武器的样式。既然你下面提到诸葛弩的时候,口口声声要用出土文物来判定,那请你举证一下,哪个汉代出土兵器里长矛是电视剧里的那种蛇矛?如果没有,对不起,那就表明,无论新版旧版的三国,在这矛的形制上,都是穿越了。    至于诸葛弩,基本现代研究这个的中外学者都认为那是一种箭匣结构、可以连续发射的弩装置。出土文物是没有,可像老版三国那样10支箭并列发射的弩,难道有出土文物证明?诸葛弩在《天工开物》有图解,既然说央视考究严谨,即使没有汉代的出土文物,至少要应该按有据可查的明代样式而不是自己瞎弄一个样式。我个人怀疑,诸葛弩在《三国演义》里本来就像蛇矛、画戟那样有穿越的嫌疑。另外,史载诸葛弩“以铁为矢,矢长八寸”,你想想,铁做的长八寸的箭,十支加起来的重量可不小,要用同一根弦同时带动发射出去,每支箭的动能才能有多少,能飞多远?你说它像“散弹枪”——弹道是像,但那样的弩射程和威力就是个笑话了!      
  作者:oodog 回复日期: 15:05:01     +++++++++++++++++++++++++++++++++++++++++++++++++++++++++++++++++++++++++    一、我已经再三声明蛇形矛头那个蛇矛是汉代没有的。兄台难道没看见!!??    二、《天工开物》是明货,拿他来论证千年前的汉货本就不妥,目前既然没出土实物、图例,当然只好看文字描叙了。原文是一弩十矢“俱”发,自然要尊重原文了。    而且诸葛亮是改造连弩,当时曹丕说过“发机若雷电,一发连四五”,可见此前五发连弩早就有了。    至于威力问题,汉弩最强十石,用了铁箭,射出之后在抛物线作用下,力度和速度可都比木箭更强。而且连弩矢长只有八寸,一般二石弩箭可达三尺。可以说为了一下齐射十发牺牲了长度,但为更准确,只好用铁做了。    另外根据蜀汉弩机明文,大号弩机不过是汉斤2.5斤罢了:    “延熙十六年四月廿日,中作部典、□□遂、绪吏李飞、□像、杨汲□、工杨茗作立坂,重二斤五两。”    可以说物轻力大,所以甭小看古人在这方面的创造。      
  旧版三国兵器道具之简陋,从下图就可以看出来,这也是铁笼山那集的截图。画面是姜维试射连弩后镜头切换到靶墙上,里面看到的箭竟然有两支是弯的!难以想象这样的箭怎么能射得准……  ——————————————————————————————  箭是弯的没有什么不对,赤壁里孙权射虎的箭也是弯的。
  技术贴马克
  可偏偏三国是一部非常尚武的著作,  ————————————————————————————————  三国是一部崇尚智慧的著作好不?
  拍三国演义,其他人的武器无所谓,关张的兵器肯定不能用当时真实的,不然就不是三国演义了,呵呵。
  这体现在两点。第一,赤壁的铠甲全部都是用铁片缝的,因为三国时代还没有练一大块铁的技术。  ————————————————————————————————  一:赤壁的铠甲是用牛皮做的。  二:明光铠就是一大片甲 ,而明光铠在后汉时期已经出现了。  三:老版三国倒真的没有出现一大块铁,魏国的明光铠是一大片皮革。不要觉得闪光的就是铁。    魏晋的陶俑是有护腕的,而且后汉与魏晋时代更近些,难道魏国不是三国时代?
  还有哪些说三国演义武器杆子歪的人自己去看看赤壁,武器杆子是不是正,手工制作都是这样。新版三国的道具是流水线作业。
  还有上面有朋友说央视版三国的盔甲考究,看看下面周瑜这个头盔,那种夸张的头盔护肩和护耳,显然是唐代才出现的样式。  ——————————————————————————————  凤翅盔,诞生年代未考证,虽然是唐宋流行开的,但是绝非诞生在唐宋!
  至于威力问题,汉弩最强十石  ==================================================  兄台,就央视版三国姜维手上的这把破弩,看那弓臂,可以有10石(近300斤)威力?你打死我都不信!呵呵……    十石的弩起码是蹶张弩,甚至要滑轮上弦的大弩。剧中的弩看不到可供脚踏开弓的部件。    至于对“俱”字的理解,既可以是“同时”的意思,也可以是“都”的意思,如果是后者,则“十矢俱发”可以解释为为诸葛弩能把弩里的箭“都”发射出去的意思,不见得就不可以指先后连射。你说的曹丕的那句话,“一发连四五”这个词也可以有类似的理解,一发之后连着发射四五箭嘛。光看个字就猜测兵器的形制,也不是严谨的态度。
  作者:虎贲棕狼酱 回复日期: 15:52:30 
    旧版三国兵器道具之简陋,从下图就可以看出来,这也是铁笼山那集的截图。画面是姜维试射连弩后镜头切换到靶墙上,里面看到的箭竟然有两支是弯的!难以想象这样的箭怎么能射得准……    ——————————————————————————————    箭是弯的没有什么不对,赤壁里孙权射虎的箭也是弯的。  =========================================================    呵呵,注意,那是弩箭!你试试用完的箭放在弩的箭槽里射出来,看是什么后果?
  作者:虎贲棕狼酱 回复日期: 15:56:23 
    可偏偏三国是一部非常尚武的著作,    ————————————————————————————————    三国是一部崇尚智慧的著作好不?  =========================================================  尚武就不可以崇尚智慧?你先搞清楚尚武和崇尚蛮力的区别再说吧
  作者:虎贲棕狼酱 回复日期: 16:09:22 
    还有上面有朋友说央视版三国的盔甲考究,看看下面周瑜这个头盔,那种夸张的头盔护肩和护耳,显然是唐代才出现的样式。    ——————————————————————————————    凤翅盔,诞生年代未考证,虽然是唐宋流行开的,但是绝非诞生在唐宋!  ===========================================================  周郎风流人物,他的装束还不是当时的流行时装?你有证据证明那凤翅盔三国就流行了?距唐朝整整差5、600年哦
  作者:辽东管宁 回复日期: 15:25:18   ——————————————————————————————  他已经表明了立场,只要好看就行,严谨不严谨无所谓,价值观不一样,和他多说无益!
  周郎风流人物,他的装束还不是当时的流行时装?你有证据证明那凤翅盔三国就流行了?距唐朝整整差5、600年哦  ————————————————————————————  也没有证据证明三国时代没有凤翅盔,凤翅盔流行于唐宋,不代表诞生于唐宋!
  尚武就不可以崇尚智慧?你先搞清楚尚武和崇尚蛮力的区别再说吧  ——————————————————————————————  胡搅蛮缠没用,我问你,智慧是否是靠“兵器的做工是否精美、兵刃是否有金属的质感,武将使用起来是否有杀气”来表现的?
  哎,现在的制作是越来越浮躁了~~~~~~~一切向钱看~~~~
  作者:虎贲棕狼酱 回复日期: 16:28:38 
    尚武就不可以崇尚智慧?你先搞清楚尚武和崇尚蛮力的区别再说吧    ——————————————————————————————    胡搅蛮缠没用,我问你,智慧是否是靠“兵器的做工是否精美、兵刃是否有金属的质感,武将使用起来是否有杀气”来表现的?    ========================================================  你回答我“工若欲其善,必先利其器”,是不是一种智慧?
  你直接说你喜欢新三国的华丽,不喜欢老三国的粗粝就行了,何必绕那么大弯子?一说到考证上,你又找不出有说服力的论据来!就说矛的长度,汉朝时期就有人分析了中原地区和西域的长矛区别,中原长矛四尺,而西域长矛三寻(一寻八尺),当时的长矛本来就不长!
  工若欲其善,必先利其器”,是不是一种智慧?  ————————————————————————————  我再问你“做工是否精美,武将使用起来是否有杀气”。和器利不利有关吗?知道什么叫雕弓玉矢吗?武器过于雕琢,会丧失其硬度。
  作者:虎贲棕狼酱 回复日期: 16:27:04 
    周郎风流人物,他的装束还不是当时的流行时装?你有证据证明那凤翅盔三国就流行了?距唐朝整整差5、600年哦    ————————————————————————————    也没有证据证明三国时代没有凤翅盔,凤翅盔流行于唐宋,不代表诞生于唐宋!  ==========================================================  看看到底谁在胡搅蛮缠?服饰这种东西,古代上层阶级就是主要的流行推动者,如果真如央视版三国那样,连风流人物周瑜都用了,时人还不竞相效仿?和至于要等到5、600年后才流行?
  楼主高见
  至于金属质感,你看看一些出土的古剑吧,锋利锐利不减,就是没有什么金属质感!再说老三国的武器哪里没有金属质感了?你去问问张光北,人家当时那杆画戟,就有30多斤重,知道当时的那些部队官兵为什么不愿参加老三国拍摄?三点,一是条件差,喝水用洒水侧,二是衣服厚,夏天尤甚,三是武器中,武器的金属头全是生铁打造。比一般战士的抢还重的多!
  看看到底谁在胡搅蛮缠?服饰这种东西,古代上层阶级就是主要的流行推动者,如果真如央视版三国那样,连风流人物周瑜都用了,时人还不竞相效仿?和至于要等到5、600年后才流行?  ——————————————————————————————————————  上层是主要推行者,但是上层的事物是所有人都用得了的吗?当时一般人怎么不跟着名士们服用五石散?而一千多年后就有人吸毒?要知道,五石散就是当时的毒品!
  作者:虎贲棕狼酱 回复日期: 16:32:05 
    你直接说你喜欢新三国的华丽,不喜欢老三国的粗粝就行了,何必绕那么大弯子?一说到考证上,你又找不出有说服力的论据来!就说矛的长度,汉朝时期就有人分析了中原地区和西域的长矛区别,中原长矛四尺,而西域长矛三寻(一寻八尺),当时的长矛本来就不长!  =======================================================  关于我的立场,你漏了几个字:我喜欢新三国“兵器道具”的华丽,不喜欢老三国“兵器道具”的粗粝,就是这样,有什么问题?    上面的朋友举证了,《三国演义》明明说张飞使的是“丈八点钢矛”——白纸黑字告诉你是“丈八”。拍戏做不了四米长的,至少也得来个2、3米的吧?老版三国竟然弄个比人头高点的而且还弯的矛出来,真够粗的……
  建议你去湖北看一看百炼精钢,做出来的武器通体乌黑,甚至给人锈迹斑斑的感觉,但是硬度超强的。
  上面的朋友举证了,《三国演义》明明说张飞使的是“丈八点钢矛”——白纸黑字告诉你是“丈八”。拍戏做不了四米长的,至少也得来个2、3米的吧?老版三国竟然弄个比人头高点的而且还弯的矛出来,真够粗的……  ————————————————————————————————  张飞是张飞,特定人物特殊处理,要尊重民间形象,是没有办法的事情,但是尽可能的去还原是应该的,所以别再说什么小兵的长矛比他们高不了多少之类的话!
  再说无论是老版还是新版,张飞的长矛都没到一丈八尺长,汉朝一尺约等于23厘米,一长八尺,4米多长,试问哪一部有关三国的影视作品达到了?
  既然都做短了,五十步与百步有差别吗?
使用“←”“→”快捷翻页
请遵守言论规则,不得违反国家法律法规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三国演义十大兵器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