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连领世界共有精神世界几位

之傻根之命运?大家对傻根可能...
也许是编剧导致故意让我公安警察在明知黎叔是干技术活的情况下仅用一副手铐而无其它限制设备并且也没有人看管,可能只是为了王薄一定要死吧
我不觉得他深沉
老兄学哲学的么?
圣域成天敲
死要面子?G了命.
圣域成天敲
本?硖煜?o賊就?虿缓侠淼牧?不合理的結局只能由不合理的過程?硗蒲莩隽?
??樘煜?o?不是賊.
个人认为,是个败笔。
把包给王,提前跳车,王丽都跳了逃了,黎胜算不更大么?
您的举报已经提交成功,我们将尽快处理,谢谢!
黎叔小时候曾经被人暴殴后扔进一个山洞,没想到在里面遇见一个隐居的高手,传给他一本《无贼真经》后立刻气绝,然后黎叔同志从此就………………
大家还关注
(window.slotbydup=window.slotbydup || []).push({
id: '2081942',
container: s,
size: '1000,60',
display: 'inlay-fix'世界古代前期科技史
&&&&&&&&&&&&&&&&
/ 世界古代前期科技史 
内容提要  本书简要记叙了自人类出现到公元前 6 世纪,世界各主要地区科学技术 发生、发展的历史。石器时代部分是针对这一历史阶段的重要技术发明,如 石器制作,用火、弓箭的发明、农业、建筑、制陶及天文、数学等萌芽进行 概括性论述。文明社会部分则是以埃及、美索不达米亚、印度、中国几大地 区为线索,对天文历法、数学、农业、水利、医学、建筑、冶金、手工业等, 做分门别类的叙述,脉胳比较清晰,亦兼及中美洲的玛雅文化。  本书吸收了近十年来国内外考古发掘和研究的新成果,注重史实,体现 出各个地区古代人民在这一历史阶段中,对世界科学技术所做出的贡献,并 对中国与西方古代科学技术的特点进行综合比较,使读者可站在中国的角度 看世界古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亦可站在世界的角度看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发 展,这样的宏观的对照也许会引发人们对世界古代科学技术史的一些重新思 考。  一、概述1.世界古代前期科学技术的总特点  技术是人类有意识地认识和改造自然的活动,自人类打制石器始,人们 的这种活动就已经展开了。但严格地讲,从远古至公元前 6 世纪左右这一历 史阶段,只有农业、天文学、建筑、数学、医学已发展成为或正在发展成为 科学,而有些生产则只能称为技术,如石器、骨、角器制作、玉器加工等, 像制陶和制造玻璃器,虽说已使这些原材料得到了化学的转变,但在这一阶 段仍应归于手工业技术一类,因为技术一般被理解为关于工具、物质产品以 及它们被用来达到实用目的方式的知识,技术往往比科学更为古老,通常技 术是回答怎么做,科学则是回答为什么。  从理论上讲科学技术应包括:科学理论、实验和技术三个有机体,从这 种意义上说,这一阶段的科学技术在世界科学技术史上还只是处在初创阶 段。此阶段科学技术的理论往往是宗教或自然哲学的一部分,实验仅限于人 肉眼的观察或简单仪器的使用,在大多数情况下,科学理论、实验和技术三 者往往是互相隔离的,但在某些领域也出现了三者相结合的尝试,如古西亚 人,古埃及人的几何学,其相应的实验是对土地的测量,当人们用尺子作为 测量的工具时,几何实验则开始有了客观的标准,有了尺子人们对相同距离, 相同的面积,相同的角度,不同人测量可得出相同的结果,这便是最早将实 验与技术相结合的领域。至于科学理论方面,各学科这一时期都缺乏严密完 善的理论,有些学科如天文学、医学等甚至存在许多与巫术相混杂的荒诞解 释,但人们毕竟已经在试图建立一些理论,如古西亚人数学中的乘法表、开 方表、古代中国人对冶炼青铜的“六齐配方”等都是对实用科学的总结和归纳。  世界文明是在以西亚、埃及、印度、中国等几个地区为中心发展起来的, 不同地区都对世界文明或者说对世界科学技术史做出了自己的贡献,它们的 共同之处是在农业、天文学、数学、建筑学、医学等学科都取得了一定的成 就,不同之处就是他们各有所长,各有特点,我们可在下述各文明地区对世 界科学史的主要贡献一节中看出他们之间的差异。  2.石器时代的技术交流  人类最初的技术活动是对石器、骨器的制作与使用。根据现有的资料, 旧石器时代早期、中期的石器、骨器的区域性很强,每个区域的石器都有其 自身的特点,如北非、欧洲和中国等地区的石器都呈现出截然不同的技术。 中国北方是以北京人的直接打击的小石制品工具为主,且具有向小型化方向 发展的趋势。北非、欧洲的石器制作风格则大不一样,从旧石器时期中、晚 期始,阿舍利文化更多地采用石核的预制技术,即克娄瓦勒技术,生产出的 石核多为长型的,石片也为长型,且较为规整。在修理技术方面,中国的石 器制作基本上采用硬锤直接加工,这样便导致石器刃缘不整,而欧洲的石器, 从阿舍利文化后期至旧石器时代晚期的早一阶段,广泛地采用了软锤加工, 即用骨、角类作为工具的加工技术,对生产精巧石器起了良好的作用。这些 差异表明当时的石器加工,基本上是区域性的,特别是中国和西方之间尚不 存在技术交流的因素。  至于旧石器时代晚期文化,近年来有学者认为距今约 3 万年前中国细石 器工业出现后,逐步改变了旧石器时代晚期后一阶段中国北方石器、骨器技 术的格局,石镞、标枪、鱼镖、骨针等工具的出现与西方这类工具有许多相 似之处,这大概可作为东、西方早期技术交流的一个证据、当然这种交流是 以区域渐进的方式进行的。中国的河北阳原虎头梁遗址群中曾发现有带凹槽和有肩的石器,前者是钝尖尖刃器,一面充满修理疤,刃缘匀称,前端的尖刃呈小圆头形,由尖端 向两侧缓缓展宽,至末端稍内敛,而后将根部制成稍内凹的线槽结构,它与 美洲的克罗维斯投射尖刃器中的一类颇相像,后者是锐尖尖刃器,其一侧中 下部因重击而变窄,若单肩状,原研究者把它与美洲桑地亚的尖刃器进行对 比,克罗维斯工业的出现一般认为距今 12000 年至 11000 年前,虎头梁发现 的这两类石器可能是与美洲发生文化交流的证迹①。①
参见张森水《中国北方旧石器工业的区域渐进与文化交流》,《人类学学报》1990 年第 4 期。3.中国古代文明地区与其他地区的关系  关于中国古代文明与古埃及,古西亚及古印度等文明之间的关系,自本 世纪 20 年代起就有不少西方学者做过探讨,但他们多以“地中海文明中心 论”解释它们之间的关系,认为古代文明均起源于埃及或西亚,有的学者甚 至认为古代文明均起源于埃及,有的学者主张西方文化在新石器时代从北欧 和东南欧流入中国。如 1921 年安特生在中国河南渑池县发现了新石器时代晚 期仰韶文化的彩陶,便立即把这些彩陶列入希腊北部、伽里西亚、乌克兰、 南俄俄特里波列和中亚的安诺文化系统之中。现在根据碳 14 测定的年代,不 但弄清了仰韶文化早于安诺文化,且确定了仰韶文化由黄河中游向四周传播 的范围,还发现了新石器时代早期的若干遗址。现在学术界中已普遍承认这 样一个事实,即:中原彩陶文化向西传播。新疆塔克拉玛干以北的彩陶和甘 肃彩陶文化十分相似,由此推断新疆可能是来自中亚细亚的彩陶文化与由东 而西传播的中原彩陶文化交汇的地方①。  西亚的陶器出现在 1 万年前,而中国江西万年仙人洞和广西桂林甑皮岩 出土的陶器时代也相当于 1 万年前。西亚、中国、埃及、印度等地区的新石 器时代文化有的是独自起源,像西亚与中国,有的则可能是通过传播发生的, 像埃及的新石器文化有可能是从西亚传去的,日本的新石器文化有可能是从 中国传进的。它们在时间上或是基本平行,或是相差几千年,但它们在各自 的发展过程中,可能彼此都有过影响,但这种影响在当时也只能是通过邻近 地区间接进行的。从农业的起源来看,西亚、中国、印度、美洲等地区似乎都是独自发明互不相关的,如西亚最早栽培大麦、小麦,中国南方,印度最早栽培了稻米, 中国北方最早栽培了小米,美洲最早栽培了玉米等,这种农业起源的相对独 立性可能是受到地理环境的约束,如野生稻、麦、玉米、小米等作物的不同 分布,人们根据周围存在的不同类野生植物,栽培出不同的农作物,而后才 向其他地区传播的。中国与埃及、西亚的明确交往大约出现在 4000 年以前,在古代中国北方和西北方居住着许多游牧民族,自公元前 2000 年始,这些草原民族出现了由 东向西的迁徙趋势,生活在黄河和阴山以西、伊朗高原和高加索山脉以东的 广大地区的草原牧民,成为中西交通最早的媒介者,特别是公元前 1000 年以 后,他们转向以养马为主的游牧经济,使他们成为促进中国和它以西邻国文 化交流的使者。  埃及和中国的西部地区,正是通过这些草原牧民,彼此成为近邻。春秋 战国时期,非洲的宝石、香料、玻璃运往中国,中国的软玉、陶瓷、丝绸等 运往埃及甚至更远的地区,如中国的丝绸织物,由于北方草原民族的转销, 从天山、帕米尔高原,经过中亚细亚向北运到俄罗斯平原和北岸希腊移民城 邦,向南传到了两河流域等地,公元前 6 世纪时希腊的一些雕刻和绘画中, 已可见到从中国传去的透明的丝质衣料①。
历史事实证明交流是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因素,由于中国与西亚、埃 及经历了数千年的接触、交往,才有了公元前 2 世纪西汉时“丝绸之路”全①
参见沈福伟《中国与非洲——中非关系二千年》,中华书局 1990 年版。①
参见沈福伟《中国与非洲——中非关系三千年》,中华书局 1990 年版。线畅通的可能性,也才有了东西文化以丝绸之路为纽带,互相交流,彼此影 响,促进双方社会繁荣,科技发展的可能性。4.几大文明地区对世界科学技术史的主要贡献(1)西亚  西亚是世界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许多重要的科学技术都起源于这个 地区,古西亚人首先栽培了燕麦、大麦、小麦,驯化了羊、猪等家畜,首先 发明犁耕,制作陶器,发明车轮。在天文学上最早确定了七个行星及其运行 轨道,为这七个行星的定名,一直沿用至今。在数学方面,最早运用十进位 和六十进位的进位值,首先发明乘法,并利用乘法表、开方表进行运算,在 医学方面最早用青铜刀割治白眼障和肿瘤甚至接骨。冶铜、冶铁也最早出于 这一地区,建筑方面最早使用烧砖等人工材料,采用沥青砌筑房屋,较早地 解决了防止高层建筑渗水的问题。(2)埃及  由于埃及特殊的地理环境,古埃及人在新石器时代及文明时期就与克里 特岛和美索不达米亚等地区有过一定的交往,但他们基本上形成了自己的文 化传统,发展成为世界上具有重要影响的一支文明。古埃及人对世界文明的 主要贡献表现在 4000 年前就已获得了修筑堤坝、控制和分配洪水的人工灌溉 系统,还开辟了运河。为了方便浇灌蔬菜果园,于 3500 年前发明了一种新的 汲水工具——桔槔。在天文学上早在 4700 年前,古埃及人首先发明了一年为365 天的太阳历,它与实际周期每年只有 0.25 日之差,我们今天使用的阳历就源于这种太阳历。在医学方面,古埃及人对疾病的诊断,用动、植、矿物 配制药物,尤其是在摘除肿瘤、创口缝合等外科手术方面具有较高的技术, 且有一些医学古文献保留下来,可以说古埃及的医学是较为系统、完善的, 这套医学后来经过克里特岛传到希腊,成为西方医学的先驱。在数学方面古 埃及人首先发明了计算三角形、正方形、圆形和梯形面积的方法,算出π值为 3.1605,这在当时是对π值最精确的计算。古埃及人在建筑学方面的贡献,更为世人所瞩目,直至今日仍矗立在尼罗河畔的金字塔是他们建筑技术 的最好见证。他们首先运用了柱廊、方尖塔等建筑形式,并对后来西方的建 筑产生过深刻的影响。(3)印度  古印度文明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它与北方地区,特别是阿富 汗一直保持着广泛的联系,并与伊朗高原,美索不达米亚也有所接触,到公 元前 3000 年,发展成为一支独具特色的文明,其对世界科学技术方面的最大 贡献是至迟在 6500 年以前开始种稻、豌豆、扁豆等,特别值得注意的是约在7000 年前,生活在这一地区的梅加人成功地培育出棉花,在城市建筑上古印 度人取得了相当大的成就,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对城市的精心设计与规划,每 座城市均分为城堡与下城两部分,街道呈南北,东西纵横交错,十分整齐, 每个街区都有若干房屋和设施齐全的排水系统。城堡内一般都有浴池、谷仓 和集会大厅等不同建筑,城市居民饮用水主要依靠水井,取水用辘轳。在医 学方面古印度人已能实施外科手术,像痔瘘手术,扁桃体切除术,剖腹产等, 他们最早施实了成形手术,其中尤以鼻成形术最为发达。在制陶方面这里的 居民首先采用了模制成型的制陶方法,在公元前 6 世纪还创造出一种黑精 陶,另外在宝石加工上,古印度人有着独特的发明,如在石质珠子上蚀花、 生产釉陶珠做为头饰,鼻饰、项圈、手镯、足镯等装饰品,是古印度传统文 化的重要内容。(4)中国  中国先民对世界科学技术的主要贡献在于最早发明了养蚕、丝织的技 术,良渚文化遗址出土的家蚕丝织物——绢片,距今约 5000 年,它是一种平 纹组织的绢片,织物密度约为每厘米 47 根,到商代中国人已可织出纨、平纹 纱、罗等丝绸品种,至迟在公元前 6 世纪,中国的丝绸已传入西亚、希腊等 地区,成为深受人们喜爱的物品。陶瓷也是中国人首先发明的,最早的瓷器 见于河南郑州二里岗遗址,即商代中期,瓷器较陶器有两个主要优点,第一, 瓷器烧制的温度高于陶器,这需要较高的烧制技术,第二,瓷器表层有高温 釉,因而比陶器少或没有吸水性。瓷器易洗涤,不易腐蚀,特别适于做食用 器,因此自古至今它一直是人们首选的食具。陶瓷大约也在公元前 6 世纪左 右经过丝绸之路向西方传播开来。  在农业方面中国是粟、稻、黍等栽培植物的起源地,较早地驯化了猪、 狗、羊、牛、鸡等,并在农田耕作上采用精耕细作的方法。在冶金方面,中 国的冶铜和冶铁的时间不及西亚早,但其在铸造技术上却有所突破,如采用 分铸法制作大型的青铜制品,较早地出现了青铜的科学配方,又如中国冶铁 初期就采用铸型制作铁器的技术,而西亚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是采用块炼铁 方式经过锻打形成铁器。在建筑方面,中国人以木结构为主、土木相结合的 传统建筑体系,并注重整体布局等。(5)美洲与爱琴海地区  古代印第安文明从绝对时间来讲,其鼎盛期比旧大陆文明要晚得多,但 它却是在与西亚、非洲等古代文明基本隔绝的条件下,独立发展起的文明。 玛雅人最早培育了玉米、马铃薯、菜豆等,印加人则培育了甘树薯、花生等, 今天仍受世界人们喜爱的许多作物如:蕃茄、辣椒、南瓜、可可、棉花、烟 草也都是由印第安人最早培育出的,为了种好这些农作物,他们还修筑了严 密的水利灌溉系统。在天文学和数学方面,玛雅人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如 建造多处天文观察台,可准确预测日蚀的时间,推算金星的运转周期等,并 发明出四种历法,数学上采用二十进位法。城市中巨大的建筑群反映出印第 安人高超的建筑水平,其宫殿和庙宇都是由方形石块筑成,用水泥灌缝,墙 上抹灰,全城地面都用石膏板铺成,神殿还有大量的浮雕为饰。爱琴文明与古西亚、古埃及文明关系密切但它仍是独立的一支文明,并成为希腊文明的先驱,特别是他们迷宫式的建筑和由象形文字发展成的线性 文字,都是他们的独到之处。5.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其他几 个文明地区的主要差别  古代中国文明与其他几个地区的文明有着许多的不同,但最主要的一点 是它是一个连续发展从未中断的文明,现代的中国文化是从古代中国文明一 步步发展而来的,而古代西亚、古代埃及、古代印第安等文明都曾中断过, 正因为如此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其他文明地区科学技术的主要差别应引起 我们的重视与思索。  总的说来古代中国人在科学技术方面,似乎更注重实用性和感性观察, 但缺乏细致的实验分析和总结规律,如中国人对天象的观察相当仔细,早在 商代就对日蚀等现象做过记录,是世界上最早记录日蚀的国家,但中国人在 相当长的时期内未对这些天文现象做过深入的分析,这大概是因为中国古代 观天象主要是为了观象授时,预测凶吉,在周代以前中国科学技术的掌管者 多为巫觋,他们可“通天人之际”,掌管天文、历法、占卜等多项权力,因 此当时的天文观察者并不注重探索天体的奥秘,而是处于农业生产和社会统 治的需要去观察天象。西亚在天文学上则较早地将观察和分析结合起来,最 早确定了七个行星及其运行轨道。陶瓷、丝绸等技术都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关 系密切,它们被中国人发明也体现了古代中国人重注实用性的一面。在文字方面,西亚苏美尔人最早的文字记录约在公元前 3000 年,此时期的记录中约有 2000 多个符号,而到公元前 2500 年,符号的数目已削弱到 600 个,这是因为他们利用了组合法表示一个复杂的词或短语,由此也就引起了 文字符号的简化。中国的文字则与西亚的文字走上了完全不同的发展道路, 在中国现可考证最早的文字是公元前 1400 年的甲骨文,这种表意文字是随着 语言的发展而不断增加着。在数学上,这一时期中国主要是发展以进位制等计算方法,而西亚、埃及则以发展几何为主要成绩,而这种几何学正是建立在对土地测量基础上形 成的实验性科学。在冶金方面,古代中国人更注重在铸造工艺上下功夫,采用分铸法制作大型的青铜制品,并在冶铁初期就采用铸型方法制作铁器,与西亚、埃及等 文明地区长期采用块炼法的冶金技术形成了鲜明的对照,并体现出古代中国 人重视实用性的又一个方面。二、旧石器时代的科孝技术1.人类的起源与发展  科学技术是人类的专利,自人类诞生之日起,人们就在不断地发展着科 学技术,以简单的石器制作到复杂的卫星上天,人类经历了漫长的岁月。但 寻求科学技术的源头,还需从人类的起源谈起。  一百多年前人们对自身的起源还一无所知,多数人相信人是由上帝创造 的,直到 1859 年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发表了震撼学术界的著作《物种起源》, 提出以自然选择为基础的进化学说,人们才开始科学地对待自身起源问题。1863 年英国的进化论学者赫胥黎发表了名著《人类在自然界的位置》,首次 科学地涉及了人类起源的问题,随着古人类化石的不断发现,人们逐渐普遍 地承认人是由古猿进化来的这一科学命题。  人类学家、考古学家经过了一百多年的不懈努力和探索,人类起源之迹 已露端倪。虽说许多问题科学家们仍在继续探索、争论,但人类起源的大致 轮廓已可勾画出来。简而言之,可把人类的起源、演变概括为以下几个阶段: 腊玛古猿(距今约 1500 万年)→南方古猿(距今 400 万—100 万年)→ 能人(距今 200 万年—150 万年)→直立人(距今 150 万—20 万年)→早期智人(距今 25 万—4 万年)→晚期智人(距今 5 万—1 万年前)①。(1)腊玛古猿  人类是由古猿演变而来的,但猿科与人科的分界线在哪里,人类学家们 一直争论不休。
1932 年美国耶鲁大学的研究生刘易斯带领一个考古队在印 度与巴基斯坦接壤的西瓦立克山区发现了腊玛古猿的颌骨及耳齿化石,距今约 1200 万年。刘易斯注意到这个颌骨有一些明显的似人的性状如齿弓呈抛物线,犬齿小、无齿隙、前部牙齿向前的突出度较小等。因此 1937 年他在写论 博士论文时把腊玛古猿归入了人科。随后在肯尼亚、匈牙利、希腊、中国云 南等地陆续发现了腊玛古猿化石②。人类学家对腊玛古猿的归属问题有过多次 争论,直到今日尚无定论。现只能笼统地说,中新世(约 2600 万—1200 万 年前)存在着人猿超科的成员,它们是现在人类和猿类的共同祖先。如果承 认腊玛古猿是人类的祖先,那么从腊玛古猿到南方古猿的进化过程中还存在 缺环,科学家们还需要寻找新的证据来阐释这两者之间的关系。(2)南方古猿
目前学术界中比较肯定的人科成员是南方古猿,其生存的地质年代从上 新世到更新世早、中期,距今约 400 万到 100 万年前。南方古猿的化石材料 主要发现在非洲,且多集中在非洲的东部和南部两大区域,已发现的化石材 料非常丰富,大约可代表 350 多个个体,有在南非阿扎尼亚、汤恩发现的南 方古猿颅骨化石,奥杜韦峡谷发现的东非人及阿法地区发现的“露西”等, 另外在亚洲的印度尼西亚、我国的湖北等地有零星南方古猿化石的发现①。南 方古猿具备了人的基本特征,脑量较小,平均为 500 毫升,但在结构上与人 相近,能直立行走,制作简单的砾石工具。①
参见吴汝康《古人类学》,文物出版社 1989 年版。②
参见李天元《古人类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 1990 年版。①
参见吴汝康《古人类学》,文物出版社 1989 年版。(3)能人  能人化石是 1960 年在非洲东部的奥杜韦峡谷首次发现的,化石材料可复 原为一成型的颅骨,其年代根据同位素钾—氩法测定为 210 万至 170 万年前, 在肯尼亚特卡纳湖东岸和南非斯特克方丹和斯瓦发现了能人化石。能人的脑 量有所扩大,雄性的脑量为 700—800 毫升,雌性的脑量为 500—600 毫升②。 石器加工技术高于南方古猿,除制作大量砍斫器处还制作盘状器,原型手斧、 大型刮削器、小型刮削器等,根据这些石器类型分析,能人可能过着以采集 为主,狩猎为辅的经济生活,或采摘野果、挖掘块茎植物为食,或靠捡拾兽 尸得到肉食,偶尔也以群体的力量猎取野兽。(4)直立人  1890 年在印度尼西亚的爪哇岛发现了世界上第一个直立人化石,发现者 是荷兰年轻的军医杜步瓦,他致力于寻找人与猿之间的缺环,经过数年的努 力,终于找到了直立人的头骨和股骨化石,并于 1894 年发表学术论文,认为 爪哇人是现代人类的祖先。但由于当时人们缺乏对直立人化石的认识,他的 这一观点遭到一些权威学者的反对,他们认为爪哇人的头骨和股骨分属于不 同种类动物或人的遗骸,头骨属于长臂猿,股骨则属于现代人的。教会更是 拼命加以反对,指责杜步瓦的文章是异端邪说。在这两股力量的压力下,杜 步瓦沉默了,他把爪哇人化石标本封存在保险柜中达 28 年之久①,直到后来 北京人化石的发现,学术界才给予爪哇人彻底的平反。直立人化石分布于亚 洲、非洲和欧洲,著名的有爪哇人、北京人、蓝田人、元谋人、海德堡人等。 直立人的脑量已明显增大,从早期 800 毫升增到晚期 1200 毫升,学者们 由此推测直立人可能具备了语言能力。在全世界直立人的遗址中属周口店北 京人遗址第一地点的材料最为丰富,除大量直立化石外,还发现了一百多种 哺乳动物化石、约十万件石制品和大量用火的遗迹。直立人的生活比能人有 显著的提高,他们能制造较规范的砍斫器。刮削器、手斧等工具,过着采集 和狩猎的生活。从遗址中发现的各种大小哺乳动物化石推测,北京人不仅猎获小动物,而且还能捕获个体较大的动物。(5)早期智人  早期智人生活在距今 25 万至 4 万年前,主要分布在亚洲、欧洲和非洲, 目前已发现的早期智人化石地点达 70 余处,比较著名的有博多人、佩特拉洛 纳人、昂栋人、尼安德特人、大荔人、马坝人、许家窑人等。早期智人的主 要体质特征是脑量较大在 1300 毫升以上②,石器制作技术日趋进步,且明显 表现出地域性的差异。如尼安德特人创造出以细小尖状器和刮削器为代表的 莫斯特文化。中国这一时期的丁村文化则以厚尖状器、砍斫器为主要特征。 有证据表明早期智人能制作骨器,会人工取火,并有了埋葬死者的习俗。(6)晚期智人
晚期智人生活在距今 5 万至 1 万年前,他们的足迹已遍及欧洲、非洲、 亚洲、澳洲及美洲,像克罗马农人、姆拉德克人、柳江人、山顶洞人、芒戈 湖人等①。他们在体质上与现代人接近,石器加工技术有较大的发展,广泛使②
参见吴汝康《古人类学》,文物出版社 1989 年版。①
参见李天元《古人类研究》,文物出版社 1989 年版。②
参见吴汝康《古人类学》,文物出版社 1989 年版。①
参见吴汝康《古人类学》,文物出版社 1989 年版。用以窄、长石叶制作的细石器。标枪、投矛器、弓箭、鱼镖等狩猎工具的出 现,标志着人们能够更有效地狩猎和捕鱼。晚期智人还能缝制衣服,用兽皮 和大动物的骨头建造住所,用穿孔兽牙、砾石、蜗牛壳等制作装饰品,还有 一套埋葬死者的习俗,制作小雕像,在洞穴壁上绘画等。  从以上人类发展的不同阶段中,不难看出大凡工具的变化可影响到人脑 的进化,人脑的进化又促进了工具的变化、发展,所以人类的技术在人类进 化中是具有特殊意义的。  2.人类最早的技术——打制石器  人类脱离动物界的主要标志是能够使用和制造工具,因而人类最早的技 术活动应该从制造工具算起。学术界比较公认的观点认为大约 300 万年前人 类便开始打制石器,直到 1 万年前左右,人类一直运用打制石器技术,考古 学家按照这种技术特点将这段历史称为旧石器时代。  打制石器是以石头为原料,多采用燧石、玛瑙、石英、砂石、硅质岩、 角页岩等,将石片或石核加工制成的工具,制作一般分为两步进行,第一步 打击石片,其方法又可分为直接打法和间接打法。直接打击就是用石锤打击 另一块石头,包括锤击法、砸击法和碰砧法等。锤击法是指双手各持石锤和 石料,用石锤锤石料;砸击法是指把石料放在石砧上,用石锤砸去;碰砧法 是指先在地上放一块大石砧,手握石料直接往石砧上碰撞。间接打法是用木 制成骨角制的短棒,一端放在石料上,用石锤打另一端。采用不同的方法可 产生出大小、宽窄不同的石片,打击石片具有台面、打击点、疤痕、半锥体、 壳级等痕迹,是区别石器与非人工碎石的标志。第二步加工,其方法又可分 为打击法和压制法两种。打击法是用石器锤沿石片的边缘垂直打击,打击深 而短的痕迹。压制法是用石制或骨角制的压制器,在石片的边缘上压出浅而 长的痕迹。由石片的劈裂面向背面加工称为单面加工,由两面交互加工称为 两面加工,在石片的两缘向不同的方向加工称为错向加工。打制石器的主要 类型是砍斫器、刮削器、尖状器、手斧、雕刻器、石球等。旧石器时代可分为早、中、晚期三个不同的发展阶段,石器加工的技术有所不同。(1)旧石器时代早期  旧石器时代早期相当于直立人阶段。此阶段人类的石器制作技术经历了 数十万年的缓慢发展期。偏早期的石器如奥杜韦文化下层的石器多以砾石制 成,加工较粗糙,而到偏晚期的北京人石器则呈现出多种类型,加工也较细 致,表现出加工技术有了明显的提高。旧石器时代早期石器主要包涵在以下几种文化之中。  ①奥杜韦文化。奥杜韦文化是因发现于坦桑尼亚的奥杜韦而得名,主要 分布在非洲。石器组合中砍斫器和大型工具比小型工具多。大型工具多由熔 岩砾石制成,小型工具则多用石英岩制成。典型器物是砍斫器,数量最多, 占全部石器的 51%,这类石器一般有拳头大小,以砾石的自然面作为手握部 分,刃口粗厚、曲折、多数为两面交互打击,也有少部分的刃是从单面打击 的。此外还有盘状器、多面体石器、原型手斧、石球、大型刮削器、小型刮 削器和雕刻器等。这些石器虽粗糙,但已具备一定的类型、表明奥杜韦文化 不是最早的人类文化。  ②阿布维利文化。阿布维利文化是以法国为中心的旧石器时代早期文 化,因发现于法国北部索姆河边的阿布维尔附近而得名,主要分布在西北欧。 许多学者认为它起源于非洲的奥杜韦文化。  阿布维利文化的代表性石器是手斧,是用火石结核从两面打制而成,其 特点是器身较厚,石片疤深,刃缘曲折,不定型,根部一般保留火石结核的 外皮。  ③阿舍利文化。阿舍利文化分布于欧洲,因首先在法国北部亚眠市郊的 圣阿舍利发现而得名。学者们一般认为阿舍利文化也是由奥杜韦文化发展而  来的,其代表性的石器也是手斧,但比阿布维利手斧进步,据研究这类手斧 是用骨棒或木棒在火石结核上交互打制成的,具有较薄的器身、平直的刃缘 和较浅的石片疤,刃缘两侧对称,器形分为扁桃形和卵圆形等,另外还有砍 斫器和石片,石片是修理手斧时产生的,可以当刀使用。  ④克拉克当文化。是与欧洲阿布维利文化、阿舍利文化同时发展的一种 文化,最早发现于英国艾赛克斯的克拉克当。石器以石片加工的刮削器为主, 分为鸟喙状和锯齿状或带缺口的刮削器。  ⑤北京人文化。1929 年在中国北京周口店龙骨山发现了直立人的头盖骨 化石,被命名为北京人,而后又在此发现了北京人丰富的文化遗迹。这里出 土了近十万件石器,类型可分为砍斫器、刮削器、两端器、雕刻器、石锤、 石砧等。砍斫器是用砂岩或石英砾石,从一面或两面打出刃口制成,刮削器 为石器中数量最多的一类,是用大小不等的石片加工而成,包括盘状,凹刃、 凸刃和多边刃等多种形状。两端器是用砸击法产生。尖状器和雕刻器的器型 小,虽数量不多,但制作精细,反映出制作石器一定的技术水平。(2)旧石器时代中期的石器  旧石器时代中期相当于早期智人阶段,此时人类的石器制作技术得到进 一步的发展,采用修理石核的新技术即勒瓦娄哇技术,这是一种预制石核技 术,是指石片从燧石石核上剥离下来以前,先将石核加以修理,经修理的石 核像个倒置的龟甲,打下的石片一面平整,另面凸起,锐利的边缘象把刀子。 石片的台面可见修理过的痕迹。这时期石器类型更加规范化,地区性特点更 加明显。①莫斯特文化。典型的莫斯特文化是指发现于法国多尔多涅省莫斯特的旧石器中期文化,在东非的肯尼亚,亚洲西部也存在这种文化。其代表性的 石器是尖状器和单边刮削器,多用石片制成,受勒瓦娄哇技术的影响,但石 核体较小,呈盘状,多使用骨制工具以压剥的方法对石器进行第二步加工。 此外还有带缺口的石器、石球和用盘状石核制成的小型手斧。②丁村文化。丁村文化分布于中国山西汾河流域,石器类型有厚尖状器、砍斫器、刮削器、小尖状器和石球等,石片一般采用碰砧法产生,厚尖状器 是用大石片制成,砍斫器是用两面加工方法制成。小尖状器是以较薄的石片 制成,有的刃缘很平齐,反映出较高的技术水平。(3)旧石器时代晚期石器  旧石器时代晚期相当于晚期智人阶段。这时期石器制作技术进一步提 高,广泛采用了细石器的加工技术。细石器是指以间接打法打出的细石核、 细石叶加工成的细小石器,多为镶嵌在骨角柄上的复合工具。细石器可分为 东亚、北美地区和欧洲、北非和西亚地区两大传统。前者的细石核为船底形、 楔形、圆柱形和圆锥形等,细石叶一般为扁薄的长条形,后者则以几何形细 石器为特征,有细长叶加工成三角形、梯形和半月形的石刃。  ①奥瑞纳文化。奥瑞纳文化是因最早发现在法国南部加龙河上游图卢兹 附近的奥瑞纳克山洞而得名,分布于欧洲。关于该文化的来源有两种意见: 一种认为在莫斯特文化末期来自亚洲西南部,另种认为是和阿舍利型莫斯特 文化有关。  奥瑞纳文化的石器是用石叶制成的,属典型的细石器,石叶是以间接打 击法产生的,它狭长细小,不同于以往的石片。石器类型有端刮器、吻状刮 削器和各种雕刻器。    ②马格德林文化。最早发现于法国西南部多尔多涅河流域蒂尔萨克附近 的拉马德莱岩棚中,主要分布于法国、比利时、瑞士、德国和西班牙。该文 化可能是从奥瑞纳文化发展而来。  马格德林石器的主要类型有嵌入骨角柄中使用的细小几何形石器、雕刻 器、刮削器、石砧和琢背石刀、带肩的和钝边叶形的投掷尖状器。  ③下川文化。因发现于我国山西省沁水县下川而得名,其主要特征已属 中石器时代。同类遗存也见于山西东南部中条山主峰及其附近的山岳地带, 距今约 2.83—1.5 万年。下川文化石器以细小石器为主,既有以间接打击法 产生,用细石叶加工成的典型细石器,也有非细石器特殊工艺制造的一般小 型石器、石器类型包括各种刮削器、尖状器、雕刻器、琢背小刀、镞、锯、 锥钻等。  ④虎头梁文化。因发现于河北阳原虎头梁等村而得名,年代稍晚于下川 文化,距今约 1 万年。代表性器物为楔状石核和底端圆钝、底端平、底端凹 入、底端尖锐等各种尖状器,为典型的细石器文化传统。  3.火的使用与人工取火方法的发明  火的使用和人工取火方法的发明,使人类摆脱了“茹毛饮血”的境况, 是早期人类重要的科学技术内容。根据已有的资料,人类大约在 150 万年前 开始使用火,最初人们只是利用天然发生的火,如雷电击中树木,巨风吹动 树枝剧烈摩擦或物质腐败发热引起的火。人们从这些天然火中获取火种,加 以保管,使之不熄。大约到旧石器时代中,晚期又发明了各种人工取火的方 法,从此火给人类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变化。(1)早期使用火的证据直立人遗址中发现了不少的用火遗迹。  1988 年南非德兰士瓦博物馆的布雷恩和开普敦大学的西伦在南非的斯 特克兰斯山洞发现了 270 块烧焦了的羚羊、野猪、斑马和狒狒的骨化石,距 今约 100—150 万年①。这是人类用火的最早证据之一。考古学家 1965 年在匈 牙利布达佩斯以西 50 公里处维尔泰斯佐洛斯地点发现的直立人化石中伴有 用火的痕迹。在西班牙马德里安布隆纳谷,发现了燃烧过的木炭块和灰烬以 及被肢解的象的骨骸,经学者们研究认为直立人在此用火围猎过象群。在英 国克拉克当文化遗址中发现过用火烧法加工的长矛②。在中国元谋人、蓝田人等遗址中的相应地层中也发现了灰烬、炭屑,但是否是用火的遗迹还难以判断。在世界直立人遗址中最被人们肯定的、最丰 富的用火遗迹当属北京人的用火遗迹。1930 年在北京人遗址中首先发现被火 烧过的鹿角,以后陆续发现了大量用火痕迹。北京人洞穴遗址从上至下共有13 层文化堆积,时代从约 70 万年前延续到 20 万年前,其中有 4 层面积较大、堆积较厚的灰烬。其中含紫荆木炭。中上部灰烬层最上部的是第三层鸽子堂 西侧下边面一石灰岩巨石上的两大堆灰烬即第四层,灰烬最厚,有的地方达6 米,灰烬成堆,含有烧石和烧骨。中下部的灰烬层在第八—第九层之间,最厚处达 4 米、下部灰烬层位于第七层的下部,厚约 1 米。所有灰烬中均含 朴树籽③。对北京人用火遗迹的材料,科学家们曾作过三次化学分析,其结果均为含碳,而非有色金属的污染。 1978 年在辽宁营口金牛山遗址中发现了直立 人在洞穴内用火的证据,——灰堆和灰烬层,其中含灰烬、炭屑和烧骨,学 者由此推测当时人在洞内生火的燃料是草、叶、树枝和带油脂的鲜骨,这是 迄今为止在我国东北地区旧石器时代人类最早的用火证据①。直立人用火遗迹中灰烬成堆、成层的现象表明直立人已具备了管理火的能力,对火的使用具有相对的连续性。(2)人工取火的发明
旧石器时代中期的多数尼安德特人遗址中经常发现大量的火灰堆,在德 国莫斯特文化遗址的废物堆中,和在英国中石器时代遗址中都曾发现过干菌 和黄铁矿。旧石器时代晚期的遗址中,不仅经常发现火灰堆,且常伴有食用①
参见王玉仓《科学技术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3 年版。②
参见贾兰坡等《人类的黎明》,上海科技出版社、三联书店 1983 年版。③
参见宋兆麟《中国原始社会史》,文物出版社 1983 年版。①
参见张森水《金牛山(1978 年发掘)旧石器遗址综合研究》,《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 集刊》,科学出版社 1993 年版。鱼类的痕迹。广泛使用火只有在人工掌握取火方法后才有可能,由此学者们 推论早在旧石器时代中、晚期,人类已发明了人工取火的方法。人工取火是 人类在制造工具的过程中发明的,它与石器、木器加工有着密切的关系。当 人们制造石器时,两块燧石相撞会出现火星,制作木器时,木头经过长时间 的摩擦也会发热,甚至冒出烟来,这些现象都可能启发原始人发明取火方法。(3)几种人工取火的方法  考古学材料中很难找出人工取火的直接证据,更不可能提供出人工取火 的具体方法,我们不妨依据一些民族学的资料,对早期人工取火的方法,做 适当的推测:①撞击法生火。在现今火地岛的印第安人和格陵兰岛的爱斯基 摩人,通常用黄铁矿作锤子打击燧石,使之迸出火花,经过空气中的碳氢或 碳氢化合物,能产生较大的热量,极易燃着②。我国云南的苦聪人用一种黄石 头击石取火,以芭蕉根晒干作引人物①。这很可能是最早使用的人工取火方 法,旧石器时代人们多以燧石、石英、火石等石料制作石器,这些石料在碰 砧、锤击过程中都可引起火花,从遗址中出土的干菌化石,有可能是作为引 火的物品。  ②摩擦生火法。摩擦生火也是古老的人工取火方法,它可能是在旧石器 时代晚期,随着钻孔技术的出现而出现的。我国的峙峪遗址和山顶洞遗址中 都出土了钻孔的石质装饰品,可想象人们在钻孔制作这种装饰品时,经常碰 到由于摩擦生热产生的火花,从而也把它作为人工取火的一种方法。原始的 摩擦生火方法一般可分为火钻法、火锯法和火犁法三种。③火钻法亦称钻木取火法,是土著民族中运用最为广泛的一种方法。简单的火钻是用一根一端稍尖的木棒,垂直放在一块木板上,用双手掌迅速搓 动木棒,直到钻成小孔为止。木棒尖端与木板反复迅速地摩擦,可变热生火。 在此基础上经人们加以改进,还发明了用绳索或皮条缠绕木棒,拉动绳索的 两端来迅速转动木棒,也可生火②。火锯法有两种,一种是硬火锯,另种是软火锯。硬火锯是用一片木头或竹子在另一木块或竹子上,像用锯子一样迅速地来回摩擦,直到起火,锯屑 落在下面的引火物上,很快可取到火。马来半岛,菲律宾群岛、缅甸、印度 和欧洲一些地区的土著民族都曾使用过此种方法。③软火锯是指用一柔韧的藤 条或其他类似的东西,来锯木块或竹子。这种取火方法从印度、马来西亚半 岛到加里曼丹、伊里安,甚至欧洲瑞典、德国等一些民族中都曾使用过。④火犁法亦称棒沟法,即用木棒的尖端在另一块木块沟内摩擦,生热起火。此方法常见于太平洋岛的居民如波里尼亚、美拉尼西亚、伊里安和加里 曼丹的居民①。
中国佤族的摩擦取火,苦聪人的锯竹取火,黎族的钻木取火和景颇族的 压击取火都与上述取火方法相同或相类似②。根据旧石器时代中、晚期遗迹中的蛛丝马迹,结合民族学的资料,可以②
参见吴汝康等《人类发展史》,科学出版社 1978 年版。①
参见吴汝康等《人类发展史》,科学出版社 1978 年版。②
参见吴汝康等《人类发展史》,科学出版社 1978 年版。③
参见吴汝康等《人类发展史》,科学出版社 1978 年版。①
参见吴汝康等《人类发展史》,科学出版社 1978 年版。②
参见宋兆麟等《中国原始社会史》,文物出版社 1983 年版。肯定在这个时期,人们已发明了多种人工取火的方法。(4)火对人类历史的影响  使用火和人工取火的发明,在现代人眼里也许是微不足道的技术,然而 在远古时代它却具有重要的意义。火的使用使人类开始吃熟食物,熟食缩短 了咀嚼和消化的过程,可吸收更多的营养,有利于人体特别是大脑的进化。 早期人类有洞居的习惯,有了火可以驱除洞内的潮湿、取暖,特别是掌握人 工取火方法后,人类不仅可在热带、亚热带生活,而且可在温带、寒带存身 了,从而扩大了人类的活动范围,用火人类可驱赶凶猛的野兽,保护自身的 安全,甚至围猎野兽,提高人类狩猎的效率。火还是人类制作工具的好帮手, 如一块大石料经过火烧可以裂开,再行进一步的加工,木矛的尖部经火烧冷 却后,会变得更坚硬。到新石器时代人们利用火将粘土烧成陶器,到文明时 代时利用火将矿石炼成金属,可以说火的使用给人类历史的发展带来了深刻 的影响。  4.骨、角制品的出现与加工技术的发展  动物的骨头和石头、木头一样曾是远古人类用来制作工具的原料。木制 工具易腐烂很少被保存下来,而骨器和石器则较多地保存下来,为研究者们 提供了丰富的资料。现有的资料表明早在旧石器时代早期,人们就已经利用 和加工骨头,到旧石器时代中期,骨、角制品的制作已初具规模。旧石器时 代晚期,骨、角器的制作呈现出繁荣的景象。骨制投枪头、鱼镖、标枪、锥、 针、装饰品的出现,标志着人们加工骨、角制品的技术,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骨、角器的制作方法一般是将动物肢骨、角骨砸碎,选取一定长度或宽 度的骨、角片,将其打琢成所制器的雏形,而后再加以刮制,有的还经过磨 光、钻孔等程序。砸碎肢、角骨属于第一步加工,其余过程均属于第二步加 工。区别骨制品与碎骨主要是根据是否有人工打击、第二步加工和使用痕迹。(1)早期的骨、角制品  直立人遗址中出土可靠的骨制品十分有限,也较难辨认。比如关于北京 人是否使用过骨器问题,在我国学术界曾进行过多次讨论,但看法不一,一 种意见认为:有些碎骨经过带刃石器的砍砸是由于北京人敲骨吸髓所致,但 也有许多是北京人制作的骨器,截断的鹿角根既粗壮又坚硬,可作锤子使用, 带尖的鹿角可作挖掘工具用。另种意见认为:有的骨骼是被动物咬碎的,虽 然有一部分骨骼经人工打碎,但打碎的目的不是为了制作骨器而是为了食骨 髓①。1975 年在我国辽宁营口金牛山遗址中发现了 36 件可以肯定的骨、角制 品,其中的骨制分尖刃类、边刃类和雕刻器刃类三种。据研究这三类骨器均 以锤击法进行第二步加工,多为向内和复向加工,大部分骨器制作粗略,但 有少部分制作精致。因而学者们认为“骨质和角质的工具,作为石器的辅助 工具或弥补石制工具之不足,可能发生在旧石器时代早期”②。(2)类型明确的骨、角制品  旧石器时代中期骨、角器明显增多,类型明确,欧洲莫斯特文化中有一 些骨制工具如粗制的骨针等,多以研压剥落的方法进行细致的第二步加工。 我国许家窑人遗址中出土了很多骨、角器,有铲式工具、三棱尖状器、刮削 器、角工具等,这些骨器全部以锤击打法进行第二步加工的。铲式工具的尖 头基本呈扁形,是从骨片背面向劈裂面打制成的,有的器身两侧边缘均有反 复加工的痕迹。这类工具长短不一,最大的一件长 25 厘米,其中下部还略经 加工很适于手握,可能是用作挖掘的工具。(3)种类繁多的骨、角制品  旧石器晚期是骨、角器制作的迅速发展和兴盛期,骨器的种类繁多,加 工精致,普遍采用了钻孔、磨制的新技术。欧洲奥瑞纳文化、梭鲁特文化和 马格德林文化的遗址,中国的山顶洞人遗址、小孤山遗址、猫猫洞遗址等均 出土了制作精良的骨、角制品、类型有:矛头、镞、投枪头、标枪、鱼镖、 锥、针、刀、装饰品等。其中大部分是作为复合工具的头、刃。
奥瑞纳文化中发现的骨器类型较简单,只有两头带尖的骨镞,尾部带刻 槽的骨制矛头或投枪头。梭鲁特文化中的骨器与前者类似,多见两端尖的骨①
参见宋兆麟等《中国原始社会史》,文物出版社 1983 年版。②
《中国科学院古脊推动物与人类研究所集刊》第 19 号,科学出版社 1993 年版。镞或一端尖锐,另端较圆钝的骨镞或骨锥。马格德林文化中的骨、角制品最 令人瞩目,常见的骨器是用于渔猎的工具如:骨投枪头、骨鱼镖和骨鱼钩。 骨枪头的尾部根据装柄的不同方式,制成多种多样,可分为两头芒式、桨叶 式、尾叉式和刻槽式。鱼镖可按其倒钩的不同分布分为单边式和双边式,有 的鱼镖根部有一穿孔,可能是用作系绳的脱柄鱼镖。鱼钩可根据穿绳部位的 形状分为刻槽式和穿孔式两大类。  骨针也是这一时期较具代表性的器物。中国山顶洞人遗址曾出土一枚精 致的骨针,但针孔部分有残缺。1983 年在中国辽宁、海城、小孤山遗址又发 现了三枚保存较完好的骨针,同时还发现了骨鱼镖、标枪等珍贵的骨器资料。 其中保存最完整的一件骨针长 65.8 毫米,针身中部横径为 3.9—3.7 毫米, 针孔圆滑,孔径一面为 3.4,另面是 3.0、中间为 2.1 毫米。针身较直,通体 留有纵向刮痕。有学者对小孤山骨针的制作进行了模拟实验和研究,认为它 的制作经过选择材料、截取骨料、刮、磨成型,加工针孔四个过程。加工针 眼是采取对钻方法,即用一锐尖的石片,垂直于针孔处的一端左右旋转,钻 到一定深度,再将骨针反转过来在与之相对应的位置对钻,很快可钻通,制 成针孔①。  钻孔和磨光技术通常还被运用在制作一些小的装饰品上,马格德林文化 和山顶洞人文化中都有不少钻孔的兽骨和兽牙,可能是当时人们作为系绳佩 带的装饰物品。另外人们还喜欢用象牙等骨料雕刻马、鹿头等形象,有的牙 雕是作为一把短刀的柄部。或在骨片和鹿角上线雕符号和图案,有的还经过 钻孔。这一切都代表了此阶段人类制作骨、角制品的高超水平。在旧石器时代骨器的出现是对石器工具的一种补充。由于骨头具有一定的韧度和锐度,更适于制作锥、针、骨镖、投枪头等细小的工具,这是石器 所无法替代的。骨、角制品的出现和改进,还改变了人们许多生产、生活的 方式。旧石器时代晚期的骨器大多数是作为狩猎的工具,说明人们开始更多 的利用这些工具进行狩猎,从而大大提高了人们的狩猎效率。有了骨针人们 可用鹿筋作线制作皮衣,增强御寒的能力,向北方寒冷地带追赶猎物。钻孔 兽牙、兽骨等装饰品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①
参见黄蕴平《小孤山骨针的制作和使用研究》,《考古》1993 年第 3 期。5.狩猎技术的发展、弓箭的使用  采集和狩猎是旧石器时代人类赖以生存的两种基本手段。据人类学家的 研究,早期人类(至少在南方古猿阶段)主要吃富含非糖碳水化合物的食物, 即以采集植物为主,食物中少量的蛋白质是靠捕捉一些小型动物如鱼类、鸟 类、啮齿类等,有时也可能靠分食那些刚刚死去动物的肉来获得。随着对动 物习性的了解以及木器、石器、骨器加工技术的不断完善,人们开始狩猎并 逐渐变换狩猎技术,改进狩猎工具,使狩猎在旧石器时代人们生活中占重要 地位,并对人类自身与社会的进步产生了很多的影响。(1)旧石器时代早期的狩猎技术  由于工具和智慧的限制,人类最初的狩猎对象是老、弱、幼的兽类,靠 天然的木棒、石头集体协作来获取猎物。旧石器时代早期直立人的一些遗址 中发现了大量的动物骨骼化石,这些动物往往与人的个体大小相当,多为成 年个体,能快速奔跑又不易捕获的,从此推测它们是人类狩猎的对象,对付 这些兽类天然石头和木棒是很难抵挡的,估计这时期人们除依靠砍砸器和尖 状器狩猎外,主要使用竹、木等有机物制成的工具。把砍断的竹棍、木棒, 用石器稍加修理、弄尖,便可用作狩猎。欧洲克拉克当文化中曾发现一件紫 杉制成的木矛,勒瓦娄瓦文化发现过一件紫杉做的矛头,尖部经火烧法变得 坚硬。非洲也有少数类似的木器被发现。我国古代文献中有使用木器狩猎的 记载。如《商君书·画策·第十八》云:“昔者,昊英之世,以伐木杀兽”。 但无论是石器还是木器,都不是理想的狩猎工具,学者们推测这时期的狩猎 技术,大多是靠群力协作,用木器、石器等简陋工具,群起而攻之,甚至追 赶、围攻和利用自然陷井等技术都可能存在。(2)旧石器时代中期狩猎技术  旧石器时代中期,新的狩猎技术涌现出来,从工具上看,比较具有代表 性的狩猎工具是石球,我国丁村遗址出土石球百余枚,许家窑遗址出土的石 球则数以千计,最大的石球重 1500 克,最小的石球不足 100 克。与石球同时 发现的还有大量动物化石。有野马、披毛犀和羚羊等,仅野马的化石就有 300 多匹,它成为人类用石球猎获野马的有力证据。在非洲的罗得西亚人遗址中 也发现了类似的石球。石球是一种投掷工具,除了用手直接投掷外,据民族 学资料分析,它还有两种使用方法,一是作为绊兽索,即把一长木杆的一端 用绳系住石球,另端拴系一段绳索。用时把这一复合工具向野兽猛甩过去, 杆与球合在一起,形成巨大的冲力,打中野兽的要害,野兽自然倒下,即使 未击中要害也可将兽足绊住。二是作为飞石索:用兽皮或植物纤维做一兜, 兜的两头拴两根绳子,兜里放石球,使用时同时甩起两根绳子,使石球轮起 来,而后松开一根绳索,将兜中的石球飞出,有效射程可达 50—60 米之远。 旧石器时代中期人类还采用多种狩猎技术包括集体围攻野兽,用火炬、 叫喊声恐吓,并用木矛、石器等追赶,把野兽赶到悬崖使之坠落摔伤摔死。加拿大印第安人的野牛跳崖遗址,就是这种狩猎技术的一个佐证。(3)弓箭的出现及旧石器时代晚期的狩猎技术  旧石器时代晚期是人类狩猎技术大发展的时期,人类以从未有过的高度 智慧及多种手段进行狩猎。标枪、投矛器、弓箭、鱼镖等一系列狩猎工具的 出现,标志着人们狩猎技术的提高。标枪在欧洲旧石器时代晚期遗址中常见,我国辽宁海城小孤山遗址也出土了一件标枪。标枪多为骨制,尖部锋利,绑附在木柄上作为一种投掷工具。 投矛器(又称投枪器),多见于欧洲马格德林文化遗址,一般是用鹿骨和木 头制成,是一种很富创造性的工具。这种工具一端有横档,在它光滑的面上 放置矛,把矛粗的一端支撑在横档上,使用时用力一推把矛推向目标,投矛 器延长了手臂这一杠杆,从而可以使矛投出时的初速度加大,提高它的杀伤 力。澳大利亚的土著民族就常利用这种投矛器狩猎。  北非阿替林文化、欧洲梭鲁特文化、我国峙峪,下川等遗址均出土过制 作精细的石镞。法国阿里埃叶、尼奥洞中,有两幅著名的着箭野牛壁画,反 映出旧石器时代晚期弓箭已被发明与运用。弓箭首次将弯曲树枝的弹性和人 的臂力相结合,并可用来瞄准猎物,射程远达 80—100 米,远远超过投石索 和投矛器的射程。  骨鱼镖是欧洲马格德林文化中极富特色的渔猎工具,我国小孤山遗址也 发现了这类工具。这些鱼镖都含倒钩,且多为脱柄鱼镖。根据民族学资料判 断,脱柄鱼镖是被活插在木柄的夹銎中,镖与柄之间用一段绳索相连。用时 将镖刺入动物体内,猎物挣扎导致镖头与木柄分离,猎物越挣扎,倒钩刺得 越深,猎物越难以挣脱。由于镖与柄之间有绳索相连,猎人可以通过挽引绳 索把猎物捕获。世界上有许多民族把它作为捕鱼工具,因纽特人还用它猎取 海豹、海象等海洋哺乳动物,我国台湾阿美族常用这种工具狩猎,由此推论 旧石器时代晚期,脱柄鱼镖不仅仅是捕鱼的工具,还是重要的狩猎工具。综上所述,我们不难发现旧石器时代晚期的人们无论在狩猎工具还是狩猎技术上都强于以往。成功的狩猎为人们提供了丰富的蛋白质,促进了人类 体质尤其是智力的快速发展。狩猎在很大程度上是要依赖群体协作,人们彼 此需要配合和交流,所以狩猎对人类语言的产生和社会组织的形成,都起过 不可估量的作用。狩猎对工具的改进发生了不少的影响,人类的体力有限, 要战胜比自己强大的野兽,就逼迫人类在改善工具和技术上下功夫。整个旧 石器时代,凡是具有代表性的石器、骨器,大多数是与狩猎相关。三、新石器时代的科学技术1.新石器时代的文化特征  大约 10000 年前,人类开始进入新石器时代,人们从以采集,狩猎为主 的攫取性经济转向以农耕为主的生产性经济,此时期的主要标志是农耕和畜 牧,伴之而来还有许多新技术的产生,如:使用磨制石器、制陶、纺织等等, 现代人的许多科学技术都可追溯到这个时代。著名英国考古学家柴尔德曾把 新石器时代农耕和家畜饲养的出现称为新石器时代革命。  凡是地球上可以居住的地方几乎都有新石器时代文化的分布,世界各地 进入新石器时代的年代和延续时间不尽相同,西亚和中国在 10000 年前就进 入新石器时代,欧洲在 5000 年前进入新石器时代。其结束的年代也不一致, 如太平洋的某些岛屿,北美北极地带等土著人现在仍处在新石器文化阶段。  2.原始农业和畜牧业  原始农业和畜牧业分别是从采集和狩猎发展而来的,是新石器时代最重 要的科学技术成果,它使人类从靠现成天然产物为生,转向利用天然产物, 使之增产,养活更多的人口,从而对日后人类历史产生了深刻的影响。(1)农业起源与早期发展  早期人类在长期的采集过程中,逐渐发现一些植物春季生长,秋季结果, 冬季干枯的现象,便按期采集果实食用。当熟悉了一些植物的生长规律,摸 索到栽培的方法,便产生了原始农业。  从世界范围看,农业的起源大致有三个中心地,一是西亚,一是东亚, 一是美洲的墨西哥和秘鲁①。  西亚是世界上农业起源最早的地区之一,距今约 9000 年前的耶利哥遗址 中发现的碳化植物表明,当时人们已种植原型大麦、小麦、燕麦、豌豆和水 果等。稍晚于耶利哥的沙塔尔、休于遗址(距今
年)中农作物品 种有所增加,大麦和小麦都出现了 2—3 个品种,蔬菜和果类食物也较多。个 别遗址在距今 9000 年左右就已种植红小麦和 emmer 小麦两种,距今约 8000 年左右,发现的更多,而且有一粒小麦、二粒小麦、普通大麦、六棱大麦、 六棱和双棱有稃大麦、羊面草等品种②。学者们一般认为这些作物后来传向亚 洲其他地区和欧洲等地。东亚、南亚也是世界上农业起源较早的地区,这里发现了最早的大米和小米,但大米(又称水稻)究竟起源于哪一具体地点,还有争议,一种意见 认为起源于中国云南高原,然后传到东南亚和印度。另种意见认为起源于中 国云南和印度的阿萨姆地区。还有意见认为起源于泰国、印度和中国。但考 古遗址中尚未找到属于最原始的人工栽培稻。中国湖南澧县彭头山遗址出土 了距今约 8000 年的炭化稻,但它不属于最原始的稻。小米(又称粟)无疑是 最早在中国驯化种植的,其野生型是狗尾草,从磁山,裴里岗遗址出土的炭 化粟可证实,至迟在 8000 年前我国河北、河南已普遍种植小米,然后传布到 朝鲜、日本等地。到新石器时代晚期,距今约 5000 年前的西安半坡遗址中, 发现了不少窖藏和罐藏的小米,说明当时农业生产已有一定的剩余可供贮 存。中美洲是美洲大陆最早产生农业的地区,在墨西哥东北部塔毛利帕斯州的山间峡谷地带,曾发现距今 9000 年左右的遗址群,其中出土了大批植物遗 物,经分析得知,植物中已有人工栽培驯化过程中的原始形态的葫芦、玉米、 辣椒、南瓜以及豆类等碳化物。在墨西哥城东的普埃布拉州东端的河谷地带, 还发现了距今约 5500 年人工培育出的玉米、豆类及棉花等品种①。(2)原始农业技术的发展
从世界上大多数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出土的农具看,主要有:斧、刀、臼、 磨、磨棒、锄、犁等,结合一些民族学资料,研究者认为原始农业一般经历 了“刀耕火种”和“锄耕”两个阶段。刀耕火种是指用磨制的石斧砍倒树丛,再用火一烧而光,最后撒上种子,①
参见《世界上古史纲》,人民出版社 1979 年版。②
参见同上书。①
参见李连等《世界考古学概况》,江苏教育出版社 1990 年版。任其生长,待作物成熟后,用石刀、陶刀等收割,用石磨或石碾加工去皮。 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人们发现经过人力锄耕以后,再播下种子,可使作物 生长的更好,便普遍使用这种方法,于是农业生产进入了锄耕农业阶段,或 称耜耕农业阶段。在中国裴李岗、河姆渡等遗址中发现了不少的石耜、骨耜, 这两类工具的形状和功能都近似现代的铁锹,需捆附木柄和脚踏横木,使用 时,先以手扶柄,脚踏横木、推耜入土,然后下压木柄启出,是当时较为有 效的翻土工具。锄耕农业提高了单位面积的产量,并延长了土地使用的年限。 新石器时代的农业基本上是依靠自然雨水的灌溉,但也有少数灌溉系统 的存在。在距今
年左右两河流域的萨玛腊文化遗址中,发现了当 时人们开凿使用的灌渠遗迹,在遗址周围,还发现了断断续续的沟痕。研究 者认为这是以小型的,天然沟洫为基础的,在沟洫之间有意地再开凿几条沟, 把它们联系起来,可将水引入田中,是最早的人工灌溉系统①。到新石器时代晚期可能较普遍地出现了拦河人工灌溉和人工施肥的技术。(3)原始畜牧业  早期人类在长期狩猎的过程中,为了补充食物,时常有意将一些幼小的 野生动物带回住地中饲养,逐渐发现一些动物是可以驯化成家畜,从而出现 了原始畜牧业。人们首先驯化的是狗和羊,其次是猪、牛、马、鸡等。世界各地驯化野生动物为家畜的时间和种类不尽相同,但大致都经历了驯育野生动物、繁殖 家畜新种和人工选择三个阶段。家畜是在人类的干预下,按照人类选择的方 向,不断塑改体型和习惯。狗的野生祖先是狼,由于它具有易驯养、灵敏、快速等特点,往往是人类狩猎中的好帮手,所以狗最早被驯化。根据现有的资料,北美依达科的贾 瓜尔洞中发现,年代为 10000 年以上的家养狗,英国的斯达、卡尔中石器遗 址,年代为距今 9500 年左右也发现了家狗的骨骼②。西亚最早的狗是在卡约 努发现,年代为 9000 年以前,中国磁山,裴李岗遗址中也有狗的骨骸,年代在 8000 年以前。  羊是较温顺的动物,饲料简单,也成为人类最早饲养的动物之一,已有 的资料表明在西亚、萨威、克米,沙尼达遗址中出土了最早的家羊骨骼,年 代在 11000 年以前,西亚,耶利哥遗址中出土了距今约 9000 年的山羊遗骸①。 中国 8000 年前裴李岗遗址,7000 年前的河姆渡遗址也出现了许多羊的骨骼。 猪是在约 9000 年以前被人类驯化的家畜,卡约努遗址中出土了最早家养 猪的骨胳,耶莫遗址中出土了 8500 年以前的家养猪骨骸②,希腊最早的新石 器遗址中,如阿尔吉萨、尼亚、尼科米底西和克诺萨斯等也发现了家猪的骨 骸。中国磁山,裴李岗遗址(8000 年以前)和河姆渡遗址(7000 年以前)发现了大量的家猪骨骸,河姆渡遗址中还发现了陶猪。 原始农业和畜牧业开始是平行发展,后来在一些靠近草原牧场的地方,人们发现畜牧业比农业更有利,便以畜牧业为主,又由定居生活转向不定的 游牧生活,畜牧业逐渐从农业中分离出来,在社会上形成了以农业为主和以①
参见杨建华《两河流域史前时代》,吉林大学出版社 1993 年。②
参见海格斯等《家畜和农业的起源》,剑桥 1972 年版。①
参见杨建华《两河流域史前时代》,吉林大学出版社 1993 版。②
参见同上书。畜牧业为主的两大群体,这便是人类社会发展史上出现的第一次社会大分 工。  原始农业、畜牧业的出现,给人类提供了可靠的衣食之源,使人们过上 了比较稳定的定居生活。在此基础上,随着农业和畜牧业技术的发展,人们 生产出日益丰富的产品,提供出一定的剩余劳动产品,这就为人类进入文明 社会创造了必要的物质条件。  3.原始手工业(1)陶器制作  在农业生产实践中,人们对泥土的粘性,可塑性有所认识,知道泥土加 水调和后可以捏塑成各种形状,人类还可能发现粘土泥坯经过日晒与火烧而 变硬,从中受到启发,这些都是陶器发明的先决条件。随着农业的出现,人 们过上较稳定的定居生活,对煮熟和储存食物的用具有强烈的要求,陶器便 应运而生了。新石器时代,世界各地区普遍使用了陶器。  早期制陶主要采用手制和模制的方法,手制就是直接用于捏成形,或用 泥条盘筑法,泥条分段衔法和泥片贴塑等方法对陶坯加工成形。然后再经火 烧。模型是用编织容器或葫芦等作为模具,把粘土涂在容器上,经火烧后而 成器。早期的陶器胎壁厚薄不匀,且粗糙,火候也较低。距今约一万多年前 西亚的穆赖拜特遗址中发现了 5 件迄今所知世界上最早的手制陶器,这些陶 器制作粗糙,未烧透,气孔犹存。我国江西万年仙人洞发现了距约 1 万年前 的陶片。经过数千年的发展,陶器制作技术在不断地提高,距今
年前,在欧洲流行线纹陶文化,其陶器虽仍为手制,但器型和图案都已固定 化,器型为半球形的圜底钵和葫芦形的长颈瓶,陶器上一般都饰有回旋纹, 曲折纹、平行纹等线形刻纹。中国距今约 5000 年前的仰韶文化中流行红陶和 彩陶,如著名的人面鱼纹陶盆、鹿纹陶盆,反映出这时期陶器制作已具备了 相当高的水平。到新石器时代晚期,制陶技术又迈向了一个新的台阶,这就是普遍运用陶轮制陶。陶轮是一个装有直立转轴的圆盘,把和好的陶土或粗坯放在陶轮 的中央,使陶轮转动,同时用手捏陶土或用工具使陶土成形,并使坯面光洁。 用陶轮制成的陶器、胎壁均匀,外型美观,还可大大提高生产率。这时期陶 窑的结构有所改善,烧陶温度提高,可达 1000℃。距今约 4000 年前中国山 东龙山文化遗址中,出土了大量用陶轮制出的单色无彩的新型陶器,以黑色 为主,胎极薄,有的仅达 0.5 毫米,素有“蛋壳陶”之称,相当精美,代表 了这时期陶器制作的最高水平。陶器的发明是新石器时代人类一项伟大的创举,是人类利用化学变化改变天然性质的开端。陶轮的发明更是人类科学技术史上的一件大事,它是人 类早期使用的一种原始的加工机械,也是迄今一切旋转切削机具的始祖。制作陶器需要一定的技术,特别是当陶轮出现以后,不是任何人都可以掌握这门技术的。于是渐渐出现了掌握制陶技术的专门人员,而后形成了一 门制陶手工业,手工业的出现常被称为人类社会发展史上的第二次社会大分 工。(2)纺织  新石器时代初期,人们可能先学会用葛、麻等具有韧性纤维的植物,像 编筐篮那样织成布,后来有了纺轮,可纺出细软的纱线,人们便设法把一根 根纱线依次系在一根木棍上,另一端也以同样的方法系在另一根木棍上,并 把这两根木棍固定了的纱线绷紧,这样就可像编席子一样有条不紊地编结 了,通常人们把一根根的纵向纱称为“经纱”,依次横向织入的纱称“纬纱”, 当经纱组成的经面被纬纱交织完毕,织物就编成了,这是较原始的织布方法, 效率较低。距今约
年前位于土耳其西南部的哈吉拉尔遗址中发现 了世界上较早的纺轮,与此同期的恰塔尔休于遗址中还发现了纺织品,估计  这时期的纺织品是采取上述较原始的织布方法织成。 后来人们在原始织布方法的基础上发明了原始织布机,其原理是用木棍把经纱的单、复分开,只要提起一根木棍,所有的经线单数或复数都抬起来, 纬线可一下子穿过,大大提高了织布的效率,为了使经、纬交织紧密,再用 一把扁平的木刀把纬线打紧。我国河姆渡遗址出土了很多大小不一的木棍和 扁刀,有学者根据民族学资料推论它们很可能就是这种原始织机的组件。中国的纺织技术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传统,早在新石器时代晚期,距今约 年前江苏省吴县草鞋山遗址中出土了以野生葛为原料织成的葛 布。距今
年前,浙江、吴兴、钱三漾遗址中出土了麻布,据研究 这两类麻布均是运用原始织机织成的。钱山漾遗址中还出土了土丝带、丝线 等,经鉴定为家蚕丝织物,织物密度约为每厘米 47 根。从中不难窥视到当时 纺织技术之一斑。(3)冶金  人类在长期制造石器的过程中,多次接触到自然界存在的纯铜块,即天 然的次生红铜,并逐渐认识到它可熔,可锻的性质,新石器时代人们普遍烧 制陶器,则为治金技术的发明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最初人们利用的多为自然铜,西亚距今 9500 年前的穆赖拜特遗址中发现 了迄今所知世界上最早的铜器,有钻孔珠、铜锥和别针等,这些铜器都是用 铜矿石直接打制而成的,后来人们还学会了以木炭为燃料从孔雀石等铜矿石 中炼取红铜,这是最早的冶金技术。在西亚地区发现了距今约
年前,迄今所知世界上最早的冶铜遗迹。在南斯拉夫还发现了温查文化时期(距今约
年)已被开发的鲁德纳格拉瓦铜矿穴。距今 年前,西亚的捷姆迭特·那色文化期一些遗址中出土了熔炉,说明冶铜在这 一时期的很多地区已经很普遍。红铜的特点是展延性好,可锻又可熔,但是 它的坚硬程度不如石器,很少用做工具,只有当红铜和适量的锡或铅熔铸在 一起时,才可能变得坚硬,于是又出现了铜、锡等合金也称青铜器,距今约4000 年前中国的齐家文化遗址中出土了许多小件铜器及炼铜的坩锅残片、铜渣等,其中有的铜器含铅量达 5%。 冶金的发明无疑是具有划时代的意义,特别是当青铜器的冶炼和铸造普遍出现以后,人类便迈入了文明的门槛——青铜时代。
成为本站VIP会员,
若未注册,请点击 成为本站会员.
版权声明:本站所有电子书均来自互联网。如果您发现有任何侵犯您权益的情况,请立即和我们联系,我们会及时作相关处理。
                                   
蓝田玉PDF文档网致力于建设中国最大的PDF格式电子书的收集和下载服务!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于文华 李连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