箱子和匣子的相同天空下不同的时间之处和不同之处

分别从这些盒子里任意摸出一个球,写出从不同盒子里摸到绿球的可能性(用1,0或相应的最简分数表示可能性).
①从1号箱子里摸到绿球的可能性为______.②从3号箱子里摸到绿球的_百度作业帮
分别从这些盒子里任意摸出一个球,写出从不同盒子里摸到绿球的可能性(用1,0或相应的最简分数表示可能性).
①从1号箱子里摸到绿球的可能性为______.②从3号箱子里摸到绿球的
分别从这些盒子里任意摸出一个球,写出从不同盒子里摸到绿球的可能性(用1,0或相应的最简分数表示可能性).
①从1号箱子里摸到绿球的可能性为______.②从3号箱子里摸到绿球的可能性为______.③从4号箱子里摸到绿球的可能性为______.④从2号箱子里摸到绿球的可能性为______.⑤从6号箱子里摸到绿球的可能性为______.⑥从5号箱子里摸到绿球的可能性为______.⑦摸到绿球的可能性最大的应该是______号箱.⑧摸到黄球和绿球可能性相等的是______号箱.
①、因为1号箱子里没有绿球,所以从1号箱子里摸到绿球的可能性为0;②、从3号箱子里摸到绿球的可能性为:2÷(4+2)=
;③、从4号箱子里摸到绿球的可能性为:4÷(4+4)=
;④、从2号箱子里摸到绿球的可能性为:2÷(2+5)=
;⑤、因为6号箱子里都是绿球,所以摸到绿球是可能性是1;⑥、从5号箱子里摸到绿球的可能性为:5÷(5+2)=
;⑦、因为6号箱子里都是绿球,所以摸到绿球是可能性是1,所以摸到绿球的可能性最大的应该是6号箱;⑧、因为4号箱中黄球和绿球的个数相等,所以摸到黄球和绿球可能性相等;故答案为:0,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现代都市病(节选)
&&& ①古希腊的哲学家说,幸福的第一要素就是出生在有名的城市。应该说我们也享有过这样的幸福,中国曾经是世界上城市最发达的国家,在19世纪中叶以前,包括唐代的长安、宋代的汴梁和临安、明代的南京、清代的北京,都是当时世界上最大最繁华的城市。
&&& ②那么现在呢?由世界著名旅游杂志《CONDENAST& TRAUEL-ER》评选出的“世界现代新建筑奇观”的排名榜上,没有一座中国建筑。相反,建筑学界倒有一种颇为流行的观点:一种现代城市病正在蔓延,自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建筑设计规划领域还没有准备好就开始了大规模建设,城市化缺乏理想的模式,在建设中丧失自我,失魂落魄,致使许多城市变得很难从外观辨别它的历史和文化了。
&&& ③比如:贪大求多,城市像摊煎饼一样向四处蔓延。马路比鞋子破的还快,楼比草长得还快,见缝插针有块空地就盖成房子,时时处处都能感到建筑物对人的挤压和蔑视,城市像注水的肉一样肿胀起来。现代人喜欢这种浮肿式的膨胀,什么都要大,单位大、权力大或者资产多,房子就得大,就喜欢当老大。财大气粗,也要在建筑上体现出一种霸气,楼要又高又大,台阶要多,高高在上,傲视群民。
&&& ④别看现代城市建筑表面上张狂,骨子里却有股子穷气,谁有钱谁就是大爷,想在哪儿建楼就在哪儿建,房地产开发商就是设计师,他们想盖个什么玩意儿谁也管不着……于是规划和建筑上的城市病,又带来了城市人口剧增,就业困难,环境污染,能源紧张,热岛效应,交通拥挤,社会财富分配不公,贫富差距拉大,犯罪率上升……
&&& ⑤我在城市里生活了半个多世纪,骨子里却从没有把城市当成自己的家,潜意识老觉得城市不是自己的。这或许跟我确实来自农村有关,于是就有意识地询问一些在本市出生的人,没想到他们的回答也很迟疑:城市这么大,这么杂,什么人都有,怎么可能认为是自己的?这就怪了,外来人和土生土长的城里人都不觉得城市是自己的,那城市是谁的呢?
&&& ⑥城市属于欲望。现代人的各种欲望都想通过城市实现,是人的欲望的膨胀导致了城市病态般的膨胀,它集中体现了现代工业社会的品质:激烈地竞争,疯狂地追逐,冒险的机会和偷懒的机会一样多,成功的可能性和失败的可能性一样大。
&&& ⑦当今世界上最富有的阶层居住在城市里,可是据联合国难民署公布的数字,目前全球10亿赤贫人口中的7.5亿,是生活在既无适宜住所也无基本福利设施的城市地区。你看看,“大”的东西暗影也多。任何“大”,也必有其“小”的一面。
&&& ⑧前不久天津一位朋友乔迁新居,请我去稳居,进门后感到非常熟悉,细一看才发现跟珠海我儿子的房子一模一样。这令我恍然大悟,原来中国的建筑设计是批量生产的,从南到北,无论城市大小,建筑是用标准件、复制品组装起来的。难怪现在的城市面孔都差不多,楼房差不多,街道差不多,广告招牌差不多,连那个惨白的麦穗灯都大同小异……
&&& ⑨一个位于大兴安岭腹地的新建的县级市,有着绝佳的自然环境,却盖了一些在哪里都能看得到的俗楼,令人无比痛惜。“养在深闺人未识”,至少最宝贵的东西还保留着,保持着自然的清新、美妙、纯洁和质朴。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没有规划好就急于开发,如同把一个少女丢进了欢场,涂脂抹粉,忸怩作态,世面是见过了,可自身最大的优势、最宝贵的东西也丢掉了,而且再也找不回来了。还有一些著名的古城,也弄得面目全非……城市的特色在一个个地消失,成了“拙劣的堆积物的拙劣复制品”。
&&& ⑩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要医治现代城市病还要从根上来,切忌大哄大嗡地猛下虎狼药,重蹈覆辙掀起新一轮的大拆大迁热。
1.阅读全文,请用自己的语言简要概述“现代都市病”,并指出作者对此的态度。(4分)
2.就本文而言,作者所认为的“现代都市病”的“病态”表现在哪些方面?(4分)
(列举四条以上)
3.第⑨段作者以大兴安岭新建的一个县级市的建筑情况为例加以说明,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说说这样写有什么好处?(4分)
4.下列对文章的赏析和评价,正确的两项是(&&& )(&&& )(4分)
A.从全文来看,文章开头引用了古希腊哲学家的话是为了说明,幸福的第一要素是生活在城市里,尤其是有文化个性的城市里。
B.“贪大求多,城市像摊煎饼一样向四处蔓延”、“城市像注水的肉一样肿胀起来”两句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表现了作者对现代工业社会的激烈竞争的批判态度。
C.“那城市是谁的呢”这一疑问,真实地体现出作者对现代都市病的深刻认识,到处都是相似的、没有文化个性等的建筑,使人找不到家园的感觉。
D.文章有几处运用举例来说理,用事实来说话。这样表达自己的观点,有一定的说服力,易于让人接受。
E.文章结尾直接抒情,明确文章意旨,提出现代都市病已到了非治不可的地步,并且要政府狠下决心,排除万难,从根本上以较大力度加以治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什么是中国知识分子的独立特性
&&& 最近常常思考的是这样一个问题:中西方知识分子,除了一些共同特征以外,比如以自己的独立思想向社会说话、承担对社会和人类发展的责任,等等,有没有因文化的差异而呈现的不同品格呢?在走向现代化和全球化的当代文化进程中,这样的不同品格是应该被特别强调,还是应该尽量去消弭、使得全人类只有一种知识分子呢?
我首先想到的是萨伊德和哈维尔。这两个学者近年被中国知识分子热衷谈论,显然与中国学界特别倾向的一种对知识分子的独立理解有关。哈维尔先不去说他,在《知识分子论》一书中,萨伊德特别肯定班达认为的知识分子具有“反对现状的状态”,激赏米尔斯的主要论点是“大众与个人的对立”,均在表明一个观点:知识分子是敢于“对抗现实”的人。从某种意义上,我赞同萨伊德的独立的知识分子是向社会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也赞同他所认为的“专业态度”是“今天对于知识分子的特别威胁”,但在这种“独特见解”是“对抗现实”的,还是也可以以“尊重现实”为前提去“穿越现实”的问题上,我认为涉及到对东西方知识分子独立品格的文化差异性理解。这种差异不是无关紧要的,而是关系到能否形成“中国现代知识分子论”的问题,也关系到中国知识分子能否以现代东方式形象去影响世界的问题。
&&&& 所以,与萨伊德赞赏伏尔泰、萨特、阿多诺这些“辩护者”“冒险者”“流浪者”不同,我更愿意从苏轼、黄永玉身上提炼知识分子独立的“中国品格”。说到独立的知识分子应该有自己对世界的哲学性理解,上述东西方知识分子不同程度都具备,但我发现苏轼、黄永玉有一个共同点,就是都不是直接“对抗现实”的。苏轼两次提出“御史监察机构”的建议,均不是为了颠覆现行政治体制,而是一种“修补”或“合理化”倡议,有健全、深化现实政治的作用。在文学观上,苏轼从来没有公开反对“文以载道”,但他的《琴诗》&&《题西林壁》&&《大江东去》却不是“文以载道”可以解释的。这样的情况,就是“尊重载道又突破现有的道”的“穿越现实”的独立品格,决然不是“对抗现实”的品格。有了这种品格,一个作家与现实的关系就会变得从容而大气,没有剑拔弩张的对抗心理。有中国式独立品格的知识分子,对世界具有一种宽和理解进而平静的心态。
&这个问题放到有老顽童心态的黄永玉身上,问题就更饶有意味了。贸然一看,萨伊德恐怕不会承认黄永玉是一个自由独立的知识分子,因为他太不面对政治和现实秩序了,也没有多少自己的理论来使自己站立,不像哈耶克那样发起组成培勒林山学会去讨论国家与自由的关系。然而,他面对“专业画家”那种以“不太讲道理”的心态去画专家们感到震惊、却又很难归类的绘画,不被任何组织和行政收编的自由创作状态,也不遵守儒家“忧患社会”的创作意识,更以自己对生活用品、花鸟虫草的哲理性思考突破道家式的“恬淡人生”和“忘知荚学”,给人特别的意味和震撼体验,你又不得不说他身上有一种我们还没有很好挖掘的“中国式独立”品格。黄永玉有句名言,叫“人家跳出红尘,我要往红尘里钻”&&(见黄永玉《火里凤凰??画像一》),表面上看,这似乎与知识分子应批判和超越世俗生活的独立品格大相径庭,但仔细想想,黄永玉式的“独立”奥妙就在一个“钻”字——“钻”表明黄永玉是不“轻视世俗”的,甚至有些“喜欢世俗”;“钻”也表明黄永玉又是“不限于世俗”的,并且可以“钻出去”的。这种“亲和又能穿过”的“穿越精神”,正体现出中国知识分子与西方知识分子面对世俗的一种观念差别:“对抗现实”必然会有康德式的“超越世俗”道德姿态,也必然会有边沁那样完全“功利主义”之逆反式对抗,而黄永玉的“钻”却提供了一种东方式的“不限于世俗”的“非对抗性”之独立品格。
所以我认为,尽管萨伊德、哈维尔、哈耶克等把西方知识分子的自由和独立性质阐述的多么令东方知识分子心向往之,我还是要指出其文化错位而带来的“价值有限性”。中国知识分子在独立与自由问题上如果没有中国原创性理解,就不可能弥补这种有限性。因为自晚清以来,康有为、梁启超、严复、陈独秀等为代表的中国知识分子,一直是以西方的“个体权利”理论为依托进行“文化批判”的。“人人有自主之权”这一晚清以来知识界典型的启蒙话语,并未在“中国问题”视角下进行过深入追问。即独立与自由,对中国个体究竟“主”在哪里?又如何去“主”,一直是模糊不清的。是随心所欲即算自主?还是一个人必须有自己的意志或独特的对世界的理解才能自主?如果是后者,存在不存在自主的“中国方法论”问题?或自主者对世界的东方式态度问题?这些问题,是否必须参与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独立与自由的理性建构?而这样的建构要求,是否必然会推导出我们对萨伊德、哈维尔、哈耶克等西方思想家的独立与自由理论的审视态度与批判实践?
(选自日《文摘读书周报》)
下列各项表述中,不符合文意的两项是(& )(& )
&&A.中西方知识分子,都具有以自己的独立思想向社会说话、承担对社会和人类发展的责任等共同特征,但也因文化的差异而呈现不同品格。
&&B.能否理解东西方知识分子独立品格的差异性很重要,这关系到中国知识分子能否以现代东方式形象去影响世界的问题。
&&C.中国的知识分子应该向伏尔泰、萨特、阿多诺等这些“辩护者”&&“冒险者”&&“流浪者”学习,敢于向社会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而不应以“尊重现实”为前提去“穿越现实”。
&&D.苏轼虽然从来没有公开反对“文以载道”,但他的《琴诗》&&《题西林壁》&&《大江东去》却又表明他是反对“文以载道”的。
&&E.康有为、梁启超、严复、陈独秀等知识分子,一直是以西方的“个体权利”理论武装自己,对现实进行着“文化批判”的。
&&F.中国知识分子对萨伊德、哈维尔、哈耶克等西方思想家的独立与自由理论不应一味盲从,而应一分为二地辨证分析。
作者说黄永玉“身上有一种我们还没有很好挖掘的‘中国式独立’品格”,对其论据理解有错误的一项是(& )
&&A.他面对“专业画家”,抱着“不太讲道理”心态,却创作让他们感到震惊和另类的画。
&&B.他是一个自由职业者,不加入任何组织,不属于任何行政单位,处于完全自由状态。
&&C.他在绘画创作时,不像其他画家那样怀有儒家所提倡的“忧患社会”的创作意识。
&&D.他凭借自己哲理性的思考来描绘生活用品、花鸟虫草,完全摆脱了道家思想的束缚。
西方知识分子和中国知识分子的“独立特性”有什么不同?中国知识分子的“独立特性”有怎样的积极意义?&&
针对中西方知识分子不同的独立品格,作者的看法是什么?其依据是什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什么是中国知识分子的独立特性
&&& 最近常常思考的是这样一个问题:中西方知识分子,除了一些共同特征以外,比如以自己的独立思想向社会说话、承担对社会和人类发展的责任,等等,有没有因文化的差异而呈现的不同品格呢?在走向现代化和全球化的当代文化进程中,这样的不同品格是应该被特别强调,还是应该尽量去消弭、使得全人类只有一种知识分子呢?
&&& 我首先想到的是萨伊德和哈维尔。这两个学者近年被中国知识分子热衷谈论,显然与中国学界特别倾向的一种对知识分子的独立理解有关。哈维尔先不去说他,在《知识分子论》一书中,萨伊德特别肯定班达认为的知识分子具有“反对现状的状态”,激赏米尔斯的主要论点是“大众与个人的对立”,均在表明一个观点:知识分子是敢于“对抗现实”的人。从某种意义上,我赞同萨伊德的独立的知识分子是向社会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也赞同他所认为的“专业态度”是“今天对于知识分子的特别威胁”,但在这种“独特见解”是“对抗现实”的,还是也可以以“尊重现实”为前提去“穿越现实”的问题上,我认为涉及到对东西方知识分子独立品格的文化差异性理解。这种差异不是无关紧要的,而是关系到能否形成“中国现代知识分子论”的问题,也关系到中国知识分子能否以现代东方式形象去影响世界的问题。
&&& 所以,与萨伊德赞赏伏尔泰、萨特、阿多诺这些“辩护者”“冒险者”“流浪者”不同,我更愿意从苏轼、黄永玉身上提炼知识分子独立的“中国品格”。说到独立的知识分子应该有自己对世界的哲学性理解,上述东西方知识分子不同程度都具备,但我发现苏轼、黄永玉有一个共同点,就是都不是直接“对抗现实”的。苏轼两次提出“御史监察机构”的建议,均不是为了颠覆现行政治体制,而是一种“修补”或“合理化”倡议,有健全、深化现实政治的作用。在文学观上,苏轼从来没有公开反对“文以载道”,但他的《琴诗》& 《题西林壁》& 《大江东去》却不是“文以载道”可以解释的。这样的情况,就是“尊重载道又突破现有的道”的“穿越现实”的独立品格,决然不是“对抗现实”的品格。有了这种品格,一个作家与现实的关系就会变得从容而大气,没有剑拔弩张的对抗心理。有中国式独立品格的知识分子,对世界具有一种宽和理解进而平静的心态。
&&& 这个问题放到有老顽童心态的黄永玉身上,问题就更饶有意味了。贸然一看,萨伊德恐怕不会承认黄永玉是一个自由独立的知识分子,因为他太不面对政治和现实秩序了,也没有多少自己的理论来使自己站立,不像哈耶克那样发起组成培勒林山学会去讨论国家与自由的关系。然而,他面对“专业画家”那种以“不太讲道理”的心态去画专家们感到震惊、却又很难归类的绘画,不被任何组织和行政收编的自由创作状态,也不遵守儒家“忧患社会”的创作意识,更以自己对生活用品、花鸟虫草的哲理性思考突破道家式的“恬淡人生”和“忘知荚学”,给人特别的意味和震撼体验,你又不得不说他身上有一种我们还没有很好挖掘的“中国式独立”品格。黄永玉有句名言,叫“人家跳出红尘,我要往红尘里钻”& (见黄永玉《火里凤凰•画像一》),表面上看,这似乎与知识分子应批判和超越世俗生活的独立品格大相径庭,但仔细想想,黄永玉式的“独立”奥妙就在一个“钻”字——“钻”表明黄永玉是不“轻视世俗”的,甚至有些“喜欢世俗”;“钻”也表明黄永玉又是“不限于世俗”的,并且可以“钻出去”的。这种“亲和又能穿过”的“穿越精神”,正体现出中国知识分子与西方知识分子面对世俗的一种观念差别:“对抗现实”必然会有康德式的“超越世俗”道德姿态,也必然会有边沁那样完全“功利主义”之逆反式对抗,而黄永玉的“钻”却提供了一种东方式的“不限于世俗”的“非对抗性”之独立品格。
所以我认为,尽管萨伊德、哈维尔、哈耶克等把西方知识分子的自由和独立性质阐述的多么令东方知识分子心向往之,我还是要指出其文化错位而带来的“价值有限性”。中国知识分子在独立与自由问题上如果没有中国原创性理解,就不可能弥补这种有限性。因为自晚清以来,康有为、梁启超、严复、陈独秀等为代表的中国知识分子,一直是以西方的“个体权利”理论为依托进行“文化批判”的。“人人有自主之权”这一晚清以来知识界典型的启蒙话语,并未在“中国问题”视角下进行过深入追问。即独立与自由,对中国个体究竟“主”在哪里?又如何去“主”,一直是模糊不清的。是随心所欲即算自主?还是一个人必须有自己的意志或独特的对世界的理解才能自主?如果是后者,存在不存在自主的“中国方法论”问题?或自主者对世界的东方式态度问题?这些问题,是否必须参与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独立与自由的理性建构?而这样的建构要求,是否必然会推导出我们对萨伊德、哈维尔、哈耶克等西方思想家的独立与自由理论的审视态度与批判实践?
(选自日《文摘读书周报》)
1.下列各项表述中,不符合文意的两项是(  )
A.中西方知识分子,都具有以自己的独立思想向社会说话、承担对社会和人类发展的责任等共同特征,但也因文化的差异而呈现不同品格。
B.能否理解东西方知识分子独立品格的差异性很重要,这关系到中国知识分子能否以现代东方式形象去影响世界的问题。
C.中国的知识分子应该向伏尔泰、萨特、阿多诺等这些“辩护者”& “冒险者”& “流浪者”学习,敢于向社会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而不应以“尊重现实”为前提去“穿越现实”。&
D.苏轼虽然从来没有公开反对“文以载道”,但他的《琴诗》& 《题西林壁》& 《大江东去》却又表明他是反对“文以载道”的。
E.康有为、梁启超、严复、陈独秀等知识分子,一直是以西方的“个体权利”理论武装自己,对现实进行着“文化批判”的。
F.中国知识分子对萨伊德、哈维尔、哈耶克等西方思想家的独立与自由理论不应一味盲从,而应一分为二地辨证分析。
2.作者说黄永玉“身上有一种我们还没有很好挖掘的‘中国式独立’品格”,对其论据理解有错误的一项是( )
A.他面对“专业画家”,抱着“不太讲道理”心态,却创作让他们感到震惊和另类的画。
B.他是一个自由职业者,不加入任何组织,不属于任何行政单位,处于完全自由状态。
C.他在绘画创作时,不像其他画家那样怀有儒家所提倡的“忧患社会”的创作意识。
D.他凭借自己哲理性的思考来描绘生活用品、花鸟虫草,完全摆脱了道家思想的束缚。
3.西方知识分子和中国知识分子的“独立特性”有什么不同?中国知识分子的“独立特性”有怎样的积极意义?
4.针对中西方知识分子不同的独立品格,作者的看法是什么?其依据是什么?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下列小题。什么是中国知识分子的独立特性吴炫最近常常思考的是这样一个问题:中西方知识分子,除了一些共同特征以外,比如以自己的独立思想向社会说话、承担对社会和人类发展的责任等等,有没有因文化的差异而呈现的不同品格呢?在走向现代化和全球化的当代文化进程中,这样的不同品格是应该被特别强调,还是应该尽量去消弭,使得全人类只有一种知识分子呢?我首先想到的是萨伊德和哈维尔。这两个学者近年被中国知识分子热衷谈论,显然与中国学界特别倾向的一种对知识分子的独立理解有关。哈维尔先不去说他,在《知识分子论》一书中,萨伊德特别肯定班达认为的知识分子具有“反对现状的状态”,激赏米尔斯的主要论点是“大众与个人的对立”,均在表明一个观点:知识分子是敢于“对抗现实”的人。从某种意义上,我赞同萨伊德的独立的知识分子是向社会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也赞同他所认为的“专业态度”是“今天对于知识分子的特别威胁”,但在这种“独特见解”是“对抗现实”的,还是也可以以“尊重现实”为前提去“穿越现实”的问题上,我认为涉及到对东西方知识分子独立品格的文化差异性理解。这种差异不是无关紧要的,而是关系到能否形成“中国现代知识分子论”的问题,也关系到中国知识分子能否以现代东方式形象去影响世界的问题。所以,与萨伊德赞赏伏尔泰、萨特、阿多诺这些“辩护者”“冒险者”“流浪者”不同,我更愿意从苏轼、黄永玉身上提炼知识分子独立的“中国品格”。说到独立的知识分子应该有自己对世界的哲学性理解,上述东西方知识分子不同程度都具备,但我发现苏轼、黄永玉有一个共同点,就是都不是直接“对抗现实”的。苏轼两次提出“御史监察机构”的建议,均不是为了颠覆现行政治体制,而是一种“修补”或“合理化”倡议,有健全、深化现实政治的作用。在文学观上,苏轼从来没有公开反对“文以载道”,但他的《琴诗》&&《题西林壁》&&《大江东去》却不是“文以载道”可以解释的。这样的情况,就是“尊重载道又突破现有的道”的“穿越现实”的独立品格,决然不是“对抗现实”的品格。有了这种品格,一个作家与现实的关系就会变得从容而大气,没有剑拔弩张的对抗心理。有中国式独立品格的知识分子,对世界具有一种宽和理解进而平静的心态。这个问题放到有老顽童心态的黄永玉身上,问题就更饶有意味了。贸然一看,萨伊德恐怕不会承认黄永玉是一个自由独立的知识分子,因为他太不面对政治和现实秩序了,也没有多少自己的理论来使自己站立,不像哈耶克那样发起组成培勒林山学会去讨论国家与自由的关系。然而,他面对“专业画家”那种以“不太讲道理”的心态去画专家们感到震惊、却又很难归类的绘画,不被任何组织和行政收编的自由创作状态,也不遵守儒家“忧患社会”的创作意识,更以自己对生活用品、花鸟虫草的哲理性思考突破道家式的“恬淡人生”和“忘知美学”,给人特别的意味和震撼体验,你又不得不说他身上有一种我们还没有很好挖掘的“中国式独立”品格。黄永玉有句名言,叫“人家跳出红尘,我要往红尘里钻”&&(见黄永玉《火里凤凰?画像一》),表面上看,这似乎与知识分子应批判和超越世俗生活的独立品格大相径庭,但仔细想想,黄永玉式的“独立”奥妙就在一个“钻”字——“钻”表明黄永玉是不“轻视世俗”的,甚至有些“喜欢世俗”;“钻”也表明黄永玉又是“不限于世俗”的,并且可以“钻出去”的。这种“亲和又能穿过”的“穿越精神”,正体现出中国知识分子与西方知识分子面对世俗的一种观念差别:“对抗现实”必然会有康德式的“超越世俗”道德姿态,也必然会有边沁那样完全“功利主义”之逆反式对抗,而黄永玉的“钻”却提供了一种东方式的“不限于世俗”的“非对抗性”之独立品格。所以我认为,尽管萨伊德、哈维尔、哈耶克等把西方知识分子的自由和独立性质阐述得多么令东方知识分子心向往之,我还是要指出其文化错位而带来的“价值有限性”。中国知识分子在独立与自由问题上如果没有中国原创性理解,就不可能弥补这种有限性。因为自晚清以来,康有为、梁启超、严复、陈独秀等为代表的中国知识分子,一直是以西方的“个体权利”理论为依托进行“文化批判”的。“人人有自主之权”这一晚清以来知识界典型的启蒙话语,并未在“中国问题”视角下进行过深入追问。即独立与自由,对中国个体究竟“主”在哪里?又如何去“主”,一直是模糊不清的。是随心所欲即算自主?还是一个人必须有自己的意志或独特的对世界的理解才能自主?如果是后者,存在不存在自主的“中国方法论”问题?或自主者对世界的东方式态度问题?这些问题,是否必须参与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独立与自由的理性建构?而这样的建构要求,是否必然会推导出我们对萨伊德、哈维尔、哈耶克等西方思想家的独立与自由理论的审视态度与批判实践? (选自日《文摘读书周报》)【小题1】下列各项表述中,不符合文意的两项是 (5分)&A.中西方知识分子,都具有以自己的独立思想向社会说话、承担对社会和人类发展的责任等共同特征,但也因文化的差异而呈现不同品格。B.能否理解东西方知识分子独立品格的差异性很重要,这关系到中国知识分子能否以现代东方式形象去影响世界的问题。C.中国的知识分子应该向伏尔泰、萨特、阿多诺等这些“辩护者”“冒险者”“流浪者”学习,敢于向社会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而不应以“尊重现实”为前提去“穿越现实”。D.苏轼虽然从来没有公开反对“文以载道”,但他的《琴诗》《题西林壁》《大江东去》却又表明他是反对“文以载道”的。E.康有为、梁启超、严复、陈独秀等知识分子,一直是以西方的“个体权利”理论武装自己,对现实进行着“文化批判”的。F.中国知识分子对萨伊德、哈维尔、哈耶克等西方思想家的独立与自由理论不应一味盲从,而应一分为二地辨证分析。【小题2】作者说黄永玉“身上有一种我们还没有很好挖掘的‘中国式独立’品格”,对其论据理解有错误的一项是 (3分)A.他面对“专业画家”,抱着“不太讲道理”心态,却创作让他们感到震惊和另类的画。B.他是一个自由职业者,不加入任何组织,不属于任何行政单位,处于完全自由状态。C.他在绘画创作时,不像其他画家那样怀有儒家所提倡的“忧患社会”的创作意识。D.他凭借自己哲理性的思考来描绘生活用品、花鸟虫草,完全摆脱了道家思想的束缚。【小题3】西方知识分子和中国知识分子的“独立特性”有什么不同?中国知识分子的“独立特性”有怎样的积极意义?&(4分)【小题4】为什么对萨伊德等西方思想家的独立与自由理论要持审视、批判态度?(4分)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相同天空下不同的时间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