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尾大剑烂尾

十方破最新章节,十方破全文阅读 - 八一中文网
& 十方破最新章节列表
六柄传奇的骨刀,和一个灵活的小胖子。
涂飞远离奇穿越潦倒落魄的修仙宗门,却又很光荣的在修仙界被抓了壮丁,心不甘情不愿的成了仙盟的低级弟子。
十方世界,十万魔修。正邪鏖战,血流成河。
当一个小人物冲向大时代,有多少伤害埋伏左右。孰能逍遥傲立,笑看十方破灭。
各位书友要是觉得《十方破》还不错的话请不要忘记向您QQ群和微博里的朋友推荐哦!
推荐阅读:
《十方破》正文精华区文章阅读
Geography 版 (精华区)
发信人:&yaclear&(清一),&信区:&Geography
发信站:&水木社区&(Thu&Jul&12&19:33:45&2007),&站内
  西安市&陕西省省会,中国七大古都之一,历史文化名城,西北地区最大城市和经济、文化、交通中心。古称长安。位于关中平原中部,陇海铁路线上。辖7区及长安、高陵、临潼、户县、周至、蓝田6县。面积9983平方公里,人口608.89万;其中市区面积1066平方公里,人口275.67万。
  西安从西周起,先后有秦、西汉、前赵、前秦、后秦、西魏、北周、隋、唐等王朝建都于此,历时千余年。大齐(黄巢)和大顺(李自成)等农民起义政权亦建立于此。西汉和唐代长安城为当时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世界著名大都市。唐代长安城市规模之宏大,规划布局之严谨,建筑艺术之精湛,科学水平之发达,在东方历史上首屈一指,堪与西欧罗马城相媲美。唐以后,长安虽失去都城的地位,但仍为中国西北地区的军事重镇和陕西省的重心。
  西安一名始于明洪武二年(1369);洪武七年(1374)开始在唐长安皇城基础上,建筑周长11.9公里、呈长方形的西安城。城墙高12米,顶宽12~14米。墙面用青砖包砌,厚重坚卖,四面各开一门,城门上建有城楼、箭楼、闸楼,巍峨凌空,气势雄伟。城楼与箭楼之间有瓮城,城四角有角楼,雉堞相连,有敌楼98座。城内有钟楼、鼓楼、寺观、庙宇、府邸、宅院等古建筑。清代曾将西安城约1/3的东北隅(钟楼至北门,钟楼至东门)划为满城,1911年后满城焚毁。其后在东大街修建商铺,商业中心方由南院门移此。1928年划西安城及长安县部分地区设立西安市,并在原满城重建新市区。1934年陇海铁路通车到西安。新市区以东发展为工业区。城西北隅有大片回民聚居区。今西安市是以明、清西安城为中心扩建而成的。自50年代初期起,对旧城实行保护与改造的方针,保持其特定的城市风格。除旧城及旧城的东、西、南为主要生活居住区外,城北主要为铁路仓库区和铁路职工住宅区。城南是文教区,拥有大专院校30余所。50年代末期开辟了东北郊辛家庙、阎良、三桥等工业区。城东汉佣兑研纬伞胺闹恰保鹘冀ㄉ枇恕暗绻こ恰保髂辖汲鱿至恕暗缱映恰薄Q至记侨畲蟮暮娇湛蒲小⑸亍4送饣褂谢ぁ⒁苯稹⒎烊摇⑹称贰⒔ú牡榷嘀止ひ挡棵拧>嗄杲ㄉ瑁靼惨延稍匆跃芑岛颓岱墓ひ滴鞯墓ひ党鞘蟹⒄钩晌执淖酆闲怨ひ党鞘小
  市境地处“八百里秦川”的中心,气候温和,半湿润,1月均温-1?3℃,7月26?7℃,年均温13?6℃,年降水量580毫米,东有灞河、汉樱饔秀愫印㈠焙樱骰啡疲厥破娇酰喔缺憷恋胤饰帧
  西安是华北、华东联系西北、西南陆空交通的重要枢纽。通过横贯市区的陇海铁路,衔接京广、宝成、成渝、包兰、兰新等铁路,西(安)延(安)铁路已于1991年贯通。公路联接省内各地与邻省。西(安)临(潼)高速公路已于1990年底通车。民航班机联系全国各大城市及省内延安、榆林、汉中和安康等地。1982年开辟了西安至香港的航线。
  西安市内及其附近地区保留有丰富瑰丽的文物古迹和光辉灿烂的文化遗产。西安碑林收藏有从汉到清的碑石千余块;历史博物馆的文物藏品近3000件。此外,有周沣镐遗址、秦阿房宫遗址、汉长安城、未央宫、唐大明宫、兴庆宫和兴教寺、香积寺、青龙寺等历史古迹、遗址和古建筑。唐兴庆宫遗址已建成市内最大的公园。西安明城墙则是中国保护较完整、规模最宏大的古城堡,自1983年起开始进行第三次大规模的维修,把包括西安城墙、护城河、环城林在内的地区建成富有古城风貌、秀丽优美的环城公园。名闻中外的永宁门(南门)一组古建筑已修复开放。城南大雁塔、小雁塔亦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还有半坡博物馆、闻名于世的秦始皇陵(见临潼县)兵马俑坑以及历代帝王陵墓群几十处。主要革命纪念地有八路军西安办事处纪念馆和“西安事变”旧址等。并有骊山温泉和翠华天池等风景名胜。西安已成为驰名国内外的旅游城市。
  (李健超)
  西昌市&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首府,新兴工矿城市。位于省境西南,安宁河畔,南临邛海。面积2655平方公里,人口46.93万。古称越西、邛都、建昌,清改为西昌县。1979年析西昌县部分地区设市。1986年西昌全县并入。市境海拔1538米以上,气候温暖,土壤肥沃,水源充足,农业丰盛,有“川西南粮仓”之称。广大山场林木及林副产品资源丰富。附近是四川省铁、铜、铅、锌等多种金属集中分布区,尤以储量大的钒钛磁铁矿为重要,攀(枝花)西(昌)地区是全国四大铁矿区之一,开采利用潜力大。全市工业主要有机械、食品、纺织、化工、森工、建材等,其中机械、食品工业各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1/4以上。城南的邛海和泸山是游览憩息胜地。沪山光福寺内有地震碑林百余块,对西昌附近地区历史上发生强烈地震都作了详尽记载,为中国所罕见。西昌向为川西南各族人民物资交换中心,现为成昆铁路上的重要大站之一。公路有川云西线、宜西、乐西等干线,与成都有直达航空班机往来。西昌地区还建有卫星发射中心。
  (郑霖)
  西洞庭山&太湖中最大岛屿,太湖风景区十三景区之一。亦称洞庭西山,简称西山。位于江苏省吴县西境,西南距苏州45公里,东与东洞庭山隔湖相望。古称包山,也作苞山。又称林屋山,得名于岛上的林屋洞。面积约75平方公里。山体主要由泥盆系砂岩构成,主峰缥缈峰高336米。东岸及其近岸岛屿有石炭二叠系灰岩丘陵分布。岛上诸峰为太湖名胜;产柑橘、枇杷、杨梅、茶叶等。东北岸石灰岩丘陵和近岸石灰岩岛山(如大小谢姑山等)以产太湖石著名。建有环山公路。东河、镇夏2镇是全岛政治、经济中心。镇夏有航船越太湖,经胥口,入胥江,直达苏州市。岛上名胜还有石公、林屋洞、消夏湾等。
  (单树模)
  西峰市&甘肃省庆阳地区辖市和行署驻地。位于省境东部的董志塬中心。1985年由原西峰镇升为市。面积996平方公里,人口27.04万。西峰明初洪武年间始见于记载,清末始有街镇。原为陇东董志塬上畜产及粮食集散地。抗战期间因驿马关东北的庆阳城属陕甘宁解放区,国民党政府曾另设庆阳县治于西峰,遂逐渐发展为陇东重镇。工业有综合机械、农业机械、汽车修配、酿酒、制药、毛纺等。公路南通陕西关中,北通宁夏,由西南的泾川可通往兰州。
  (冯绳武)
  西湖风景名胜区&中国著名风景名胜区。位于浙江省杭州市区西侧。古称上湖,唐后始称西湖。原为小海湾,宝石山构成其北翼岬角,吴山为其南翼岬角。由于长江、钱塘江带来的泥沙不断堆积,河口沙坎日益填高,因而成为内湖。历经唐白居易、宋苏轼、明杨孟瑛等对西湖大规模的疏浚,得以免遭湮废。湖南北长3.3公里,东西宽2.8公里,周长约15公里,面积包括湖中洲岛约6平方公里,其中水面为5.66平方公里。由白堤和苏堤将湖面分割成几部分,二堤之间的广大湖面称西湖,白堤和孤山以北湖面称北里湖,苏堤以西的湖面称西里湖,玉带桥以北到岳坟沿岸称岳湖,花港公园以南称小南湖。西湖平均水深1.5~1.8米,流域面积21平方公里。注入西湖溪涧有金沙涧、龙泓涧、赤山泉和长桥溪等,蓄水量在控制水位7.15米时为1100万立方米。调节水位的出水口,一是湖东侧的涌金闸,经浣纱路地下管道泄水入城河;一是湖东北隅的圣塘闸,泄水入运河,使西湖无旱涝之虞,四时充满碧水。
  西湖的景色随四季、朝暮、晴雨而不同,变幻莫测,各有风姿。登上葛岭的初阳台、孤山的日照阁及吴山、玉皇山等处,举目眺望,西湖全景尽收眼底。沿湖园林毗连,花木繁茂,景色如画,主要风景点有①湖滨区:湖滨公园、柳浪闻莺。②湖中区:三潭印月、湖心亭、白堤、断桥、平湖秋月、孤山、放鹤亭、中山公园、文澜阁、西泠印社、苏堤。③北山区:宝石山、保m塔、初阳台、紫云洞、黄龙&洞、曲院风荷、夕照山、岳庙和岳坟、玉泉,西至灵隐寺、天竺。④西山区:花港公园、刘庄、龙井。⑤南山区:吴山、玉皇山、动物园、虎跑、满觉陇、石屋洞、水乐洞、烟霞洞,净慈寺经过整修,已重现“南屏晚钟”景观。⑥钱江区:六和塔、九溪十八涧、五云山、云栖、梅家坞。此外,还准备以南宋故宫遗址为重点,新辟故宫公园;梵天寺遗址改建成南宋文物陈列室,突出历史文化景观。杭州西湖不仅是中国人民游憩之所,而且是国际友人向往的游览胜地。
  (臧威霆)
  西江&见珠江。
  西陵峡&见长江三峡、秭归县。
  西盟佤族自治县&云南省佤族聚居边境县,思茅地区辖县。位于省境西南部,西与缅甸为邻。面积1391平方公里,人口7.44万。少数民族约占全县人口的94%,其中72%为佤族,另有拉祜族、傣族等。县府驻西盟镇,人口0.3万余。本县西汉属哀牢地,东汉、蜀汉、晋、宋、齐均属永昌郡地。唐南诏时属银生节度地。宋大理为裸黑部地。元属木连路军民府。明属孟连长官司,属云南布政司。清属镇边厅。1914年改属澜沧县。1965年以澜沧县部分地区设西盟佤族自治县。县境地处横断山系纵谷区南段,气候温暖而潮湿,年均温15.2℃,年降水量2812.9毫米,最多年达3289.6毫米,最少年亦达2041.4毫米,为云南省境的“雨城”。河流主要有南康江和库杏河等,属萨尔温江水系,流域面积广,流量大,水利资源丰富。全县耕地万余公顷,约占土地总面积的7.7%,复种指数约131%。农作物主要有稻谷、玉米、小麦和油菜、花生、甘蔗及茶叶等。并产柑橘、菠萝等水果。山间林木繁茂,有林地2万公顷,主要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和云南松林等,森林覆盖率为15.4%,森林蓄积量195万立方米,现仅有少量采伐。县境有铅、石棉及银等矿产,建有小型采铅矿和炼铅厂及农机具、汽车修配、榨糖、酿酒、粮油加工、陶器、木器等小型工厂。
  (陈永森王霞斐)
  西宁市&青海省省会,经济、文化、交通中心,以轻纺、机械工业为主的新型工业城市。高原古城。位于湟水(西川河)与其支流北川河、南川河汇流处的河谷平原上,扼青海高原东部门户,北有达坂山,南有拉脊山,西有日月山为天然屏障,东有大、小峡,其地险要。自古为内地通往西藏、四川交通要道及历代王朝与西北少数民族争夺的要地,素有岩疆之称。辖4区及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面积3456平方公里,人口101.7万;其中市区面积350平方公里,人口64.14万。回、藏、土、蒙古、满、撒拉等少数民族占12.4%。西宁西汉时为临羌地,属金城郡。东汉建安年间置西都县。魏晋南北朝时,南凉秃发改为湟河郡,后魏废县为鄯善镇。隋为湟水县地。唐改置鄯城县。五代时为吐蕃青唐城。北宋改为西宁州及倚郭县,始名西宁。明设西宁卫,现城垣即为其时所筑。清雍正年间改为西宁县。1913年改称西宁道,1926年废道改为行政区。1929年建立青海省始为省会。1944年改西宁县为西宁市。
  市境海拔在省内属较低,黄土高原面在2800米左右,河谷低处则在2200米以下。河谷一、二、三级阶地为低阶地,属冲积平原,宽3~4公里,其中三级阶地已深受切割,四、五级阶地为高阶地。市区大部分位于河谷低阶地上,沿河谷展开。高原黄土层与高阶地砾石层以下均有缓倾的巨厚第三纪红层出露。属季风性温带草原气候,年均温5.6℃。1月均温-8.6℃,7月17.2℃;年降水量371毫米,集中于5~10月,尤以8月为多。在河谷冲积平原地区地表水和地下水资源尚较丰富,引水灌溉较方便,灌溉农田占全市耕地面积70%以上。种植小麦、蔬菜。畜牧业以奶牛业与养猪业较发达。外围山坡已辟为林地。
  西宁邻近刘家峡、龙羊峡、李家峡和大通煤矿等能源基地,铁路、公路运输便利。20世纪50年代以来,已初步建立了以机械、化工、轻纺为中心的工业体系。在传统的毛纺、皮毛和制革等工业的基础上,大力发展较为现代化的和大型的冶金、机械、化工、电子、建材及塑料、食品、造纸等工业。北川河、南川河、沙塘川(沙棠川)与湟水汇流处以及西川河以西、湟水北岸之柴达木路西段和旧城以南三级阶地等,均为全市工业集中区。新市区位于南川河以西和西川河以南,是新文化科技中心。城区湟水干支流上新建永久性桥梁32座,西宁自汉代起即为丝绸之路上的金城郡与张掖、酒泉间中继站。唐以来又为内地进藏通道之起点。现有甘青、青藏、宁张、宁果等主要公路干线和兰青、宁大、青藏等铁路线与省内外联系。特别是青藏公路、青藏铁路西宁―格尔木段和西宁―兰州―北京、西宁―格尔木等航空线的畅通,使其地位更为重要。
  湟水河谷四级阶地上有北禅寺(北山寺)与南禅寺(南山寺)。著名的北禅寺石窟艺术,北魏时即已闻名,现辟为北禅寺公园。东关清真大寺建于明代,占地1102平方米,为青海最大清真寺和西北的大清真寺之一。西宁又为中国高原生物和盐湖研究中心。省内高等学校集中地。旧城西门外的西宁体育馆气势宏伟,新市区湟水南岸的人民公园别具特色。
  (魏晋贤马鸿良)
  西沙群岛&中国南海诸岛四大群岛中最西部的群岛。距海南岛榆林港东南约330公里,西距越南中部海岸约444公里。包括23个岛屿和4个不包含岛屿的礁环。总面积约8平方公里。群岛各岛屿间有8门,为往来水道。西沙群岛发育于深约千米的西沙台阶上,岛洲较多,按其散布形势可分为东西两群。东部宣德群岛(曾称东七岛),主要由永兴岛,石岛,赵述岛,南、北、中、东岛等7岛,东新、西新、南、中、北、西等6沙洲及西渡、银砾滩等组成。以永兴岛最大,面积1.85平方公里,海拔8.5米,岛上树木茂密,有码头、灯塔、气象站、海洋博物馆、商店等,楼房栉比,是南海诸岛的政治、经济中心。东岛为西沙第二大岛,面积1.62平方公里,为野牛野猪等天然保护区。西部永乐群岛(曾称西八岛),主要由金银岛、甘泉岛、珊瑚岛、全富岛、晋卿岛、琛航岛、广金岛、中建岛及玉琢礁、华光礁、北礁等组成。岛屿均发育在环礁上,中为湖。高尖石是西沙唯一火山岛。西沙曾有“七上八下的西沙群岛”之称。
  西沙群岛历来是中国的领土,不同时代有不同名称,北宋称九乳螺洲,海面称七洲洋;清则称“千里长沙”等。西沙群岛的主权向属中国,现属海南省管辖。
  西沙群岛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是南海重要渔场,盛产各种鱼类、海参、海龟、玳瑁等,海南、湛江一带渔民常捕鱼于此。岛上多白避霜花(麻疯桐)。部分岛上种有高粱、玉米、白菜等作物。西沙又是海鸟天下,以白腹褐鲣鸟最多,有厚层鸟粪堆积,为肥料和工业原料。西沙扼南海航运要冲,广州、香港至新加坡和越南胡志明市的航线由此通过,湛江、清澜、三亚与西沙之间也有船舶往来。西沙不仅为渔船中途寄泊地,亦为南海国防前哨。
  (徐俊鸣司徒尚纪)
  西山&见北京市。
  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云南省傣族聚居地。中国热带作物基地及著名风景名胜游览区,有中国热带动植物王国之称。位于云南省境西南部,介于北纬21°10′~22°40′,东经99°55′~101°50′,东南部与老挝、缅甸接壤。辖景洪、勐腊、勐海3县。面积1.9184万平方公里,人口73.19万;其中少数民族达50.66万,以傣族(24.99万)为主,其他有哈尼、拉祜、布朗、基诺、瑶等。
  西双版纳的热带地区,多分布在海拔800米以下的低热河谷和陷落盆地内,地理位置和地形特点均利于南方海洋性湿热气流北上,生物气候条件十分优越,故分布有热带北缘的雨林、季雨林,而与之同纬度的世界其他地区却基本为干旱草原与沙漠。西双版纳自然环境可谓得天独厚,为中国热带生态系统保持较完整的地区。热带森林覆盖是构成西双版纳地区优越自然条件的决定因素,亦为发展农业和橡胶的天然保障,同时又是珍稀动物赖以生存、繁殖的基础。自第四纪以来未受冰川影响,使新、老动植物多荟萃于此,以丰富、古老、特有、珍贵而闻名全国,有“动植物王国皇冠上的绿宝石”之誉。自治州面积仅占全国总面积的1/500,但高等植物竟达4000余种,约占全国的1/7,其中有被称为活化石的云南苏铁、桫椤等30余种;特有树种有细蕊木莲、望天树等153种;还有稀有种西南紫薇、隐翼、铁力木等134种和珍贵药用植物龙血树、美登木、白木香等。哺乳动物占全国总数的1/4,中国绝大部分灵猫类和灵长类动物几均集中于此。亚洲象、印度野牛、白颊长臂猿、鼷鹿、印支虎等均为西双版纳所特有,亦为国家一类保护珍稀名贵动物。鸟类占全国总数的1/5以上,孔雀雉、棕求犀鸟、白喉犀鸟等均为特有种。全自治州已列为国家重点综合自然保护区,可分为勐腊瑶族区保护区、勐腊尚勇保护区、勐腊小勐仑保护区、景洪勐养保护区和勐海曼稿保护区5片,面积共2000多平方公里。
  西双版纳是驰名中外的“普洱茶”产地,又为世界海拔最高、纬度最北的植胶区和中国主要橡胶产区之一。作物一年三熟,有“滇南谷仓”美称。西双版纳是中国著名风景名胜游览区,除每年一度的傣族泼水节、“赶摆”、赛龙舟等少数民族的传统活动外,还有傣家竹楼、景真八角亭、大勐龙的曼飞龙塔、勐仑热带植物园、勐远石灰岩洞等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风光,发展旅游业前景广阔。
  (陈永森&王霞斐)
  西双版纳自然保护区&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
  西藏自治区&中国西南边疆藏族主要聚居区。位于青藏高原西南部。北连青海省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东南与云南省相毗连,西和南分别与克什米尔、印度、尼泊尔、锡金、不丹、缅甸等国家和地区接壤,东以金沙江为界与四川省相邻。介于北纬26°52′~36°32′,东经78°24′~99°06′,南北最大宽约1000公里,东西长约1900公里。面积120.1平方公里,约占中国陆地面积的1/8,仅次于新疆,居第二位。1990年人口约219.6010万。辖6地区、1地级市、1县级市、76县。自治区首府拉萨市。
  自然条件
  西藏自治区据青藏高原主体,海拔一般4000米以上,居中国大地势的最高一级台阶,以海拔高、面积大、形成时代新为特点,素有“世界屋脊”之称。地势总趋势西北高,东南低,自然条件复杂多样。
  地质&西藏地层发育,岩浆活动频繁,地质构造复杂。经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队研究测得雅鲁藏布江以北地壳厚度为70~73公里,以南的喜马拉雅地带地壳厚度为40~68公里。地壳中存在厚度为10公里的低速层,喜马拉雅地区尚未达到重力补偿的均衡状态,受水平挤压作用,仍在不断上升。水平挤压作用主要来自印度板块向北漂移。据研究,印度板块自白垩纪以来的7100万年中,每年以5~6厘米的速度漂移了约5000公里。西藏地区在漫长的地质历史时期曾是古地中海的一部分,从晚二叠世开始,海浸范围从北向南退缩,到始新世晚期海水全部退出。几条岩石圈断裂将西藏分成以下5个构造带:①昆仑山构造带(西藏西北角一小部分)形成于华力西运动,二叠纪海退成陆。②可可西里―巴颜喀拉构造区形成于印支运动,晚三叠世海退成陆。③羌塘―青南构造带,形成于燕山运动早期,晚侏罗世海退成陆。④冈底斯―念青唐古拉构造带,形成于燕山运动晚期,晚白垩世海退成陆。⑤喜马拉雅构造带,形成于喜马拉雅运动,始新世海退成陆。上述各构造带是冈瓦纳古陆分裂出来的几个板块,在古生代到新生代第三纪晚期分别向北漂移,并与欧亚大陆逐个碰撞,俯冲,反复多次拼合而形成。拼合的后期均遭受夷平作用,形成统一的高原面。到上新世时,海拔约千米的地区具有森林草原、草原景观。高原大规模隆起于上新世末―第四纪初的新构造运动,经剧烈上升阶段而大幅度抬升,后期并有明显加剧之势。自上新世末以来,高原累计约上升了米,年均上升约10毫米。
  地貌与水系&西藏分布有东西向、南北向两组高大山脉,山势雄伟壮观,素有“地球第三极”之称。近东西向山脉从南向北依次为喜马拉雅山,平均海拔6000米以上,其中珠穆朗玛峰海拔8848.13米,是世界第一高峰;冈底斯山,平均海拔米,主峰冈仁波齐峰海拔6656米,有“圣山”之称;冈底斯山向东延伸部分为念青唐古拉山脉,平均海拔米,主峰念青唐古拉峰海拔7111米;唐古拉山平均海拔米,主峰各拉丹东雪山海拔6621米;昆仑山脉平均海拔6000米。冈底斯―念青唐古拉山以北为羌塘高原(藏北高原)湖盆区,属内流水系,长400公里的扎加藏布为这一地区最大内流河;以南为藏南高山峡谷区,属外流水系,雅鲁藏布江横贯本区,为亚洲著名大河――恒河上源。唐古拉山、念青唐古拉山由西向东延伸转折形成近南北向的横断山脉,从东向西依次为沙鲁里山、芒康山、他念他翁山(见怒山)、伯舒拉岭。山岭中分别夹持金沙江、澜沧江、怒江,构成著名的藏东南高山深谷区。
  西藏地区是中国第2大湖区(见中国的湖泊),亦为世界海拔最高的大湖区。湖泊总面积约达2.76万平方公里,大于1平方公里的湖泊即达600多个。著名的有世界海拔最高的纳木错、色林错、当惹雍错、扎日南木错、羊卓雍错、玛旁雍错、班公错、班戈错、玛尔果茶卡、玛尔盖茶卡等。
  西藏冰川冻土发育,东南部泥石流活动频繁。冰川集中分布在高山地带。嘉黎―错那一线以东为海洋性冰川分布区,以西为大陆性冰川分布区。其中最大冰川为恰青(卡钦)冰川,长35公里,面积172平方公里。冈底斯―念青唐古拉山以北为多年冻土区,东部和南部多岛状冻土;季节性冻土多分布于雅鲁藏布江谷地。
  气候&西藏气候类型复杂多样,总的特点是气温低、空气稀薄、大气干洁、日照时间长、太阳辐射强。年均温南部高,北部低。1~7月均温比同纬度的东部地区低15~20℃。日在那曲地区曲那格海拔4677米处,测得最低温度为-55℃。年日照时数一般2000小时以上,日照百分率在50%以上,且东南低、西北高。年总辐射值达585~836千焦耳/平方厘米,比同纬度的东部地区高0.5~1倍。拉萨、江孜、日喀则全年太阳总辐射值达到815~836千焦耳/平方厘米。全区谷地气温日较差大、年较差小。通常10月~翌年5月为风季和干季,受西风带控制,降水稀少,天气晴干,午后多阵性大风,东北部多暴风雪。夏季温凉,大多数地区最热月均温在10℃以下,雅鲁藏布江中游各地约达15℃。6~9月为雨季,北部地区多冰暴和雷暴,以那曲为中心,东到索县,西到班戈、申扎,北到安多,平均为25~35天,是中国冰雹最多地区之一。降水约占全年的80%,且多夜雨。拉萨、日喀则、江孜夜雨率达80%,其他地区也在60%以上。由于高原迫使迎风气流爬坡,地形雨明显,高原边缘常出现多雨带,喜马拉雅北坡则出现雨影区。印度洋暖湿气流由西南季风输入本区,降水量从东南部的毫米,向西北部100~50毫米递减,依次表现出潮湿―湿润―半干旱―干旱的变化。墨脱地区为中国著名多雨区之一。主要农牧区为半干旱气候。
  动植物&动物中鸟类有474种,哺乳动物126种,鱼类61种,两栖类24种,爬虫类49种。主要有中国特有种白唇鹿、毛冠鹿、黑鹇;西藏特有种野牦牛、藏羚、藏野驴、藏马鸡、藏雪鸡、黑颈鹤;珍贵动物有羚牛、长尾叶猴、虎、金钱豹、雪豹、小熊猫、黑头角雉、红胸角雉、灰腹角雉、红腹角雉、棕尾红雉、白尾稍红雉、雪豹、盘羊、鬣羚、马鹿等。高等植物5800多种,其中药用植物达1000种以上,药用动物则有15种以上。常用中草药400多种,具有独特风格的藏药300多种,以大黄、胡黄连、党参、秦艽、贝母、虫草、天麻等为著名。
  自然地理区&在中国综合自然区划中,西藏自治区属于青藏高原区的5个自然地理区。
  喜马拉雅南翼山地热带、亚热带森林区&位于西藏南部,包括察隅、墨脱、亚东、樟木、吉隆等地,为西藏主要农林区,其特点是:①垂直自然带发育,以东喜马拉雅山为例,可分为7个垂直自然带。海拔1100米以下为热带雨林带:米为山地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地带;米为山地暖温带针阔叶混交林带;米为山地寒温带暗针叶林地带;&米为高山寒带灌丛草甸带;米为高山寒冻风化带;4800米以上为冰雪带。②自然条件优越,海拔2500米以下中低山谷地年均温大于10~23℃,最热月均温大于18~25℃,年降水量毫米。③农作物一年二熟到三熟,资源丰富。
  藏东、川西切割山地针叶林、高山草甸区&藏东属此区,西藏主要农林区。包括雅鲁藏布江中下游,三江中游的横断山北段地区。高山峡谷,海洋性冰川发育,泥石流、滑坡频繁;气候区域变化显著,以十里不同天为著称。年均温3~9℃,最热月均温12~18℃,年降水量500~1000毫米;森林、水利资源丰富,产麝香、鹿茸、虫草、贝母、天麻等珍贵药材。
  藏南山地灌丛草原区&西藏最主要农业区。位于冈底斯―念青唐古拉山和喜马拉雅山之间高原宽谷湖盆地区。自然条件优越,土地肥沃。河谷地貌发育,平均海拔米,最热月均温10~16℃,年降水量200~500毫米,且从东向西递减,多夜雨,太阳辐射强,日照时间长。植被主要为三刺草、白草、狼牙刺、紫花针茅、蒿属、锦鸡儿等组成的灌丛、高山草原为主。
  羌塘高原、青南山地高寒草原、山地草原区&藏北属此区。位于冈底斯山和喀喇昆仑山、可可西里山之间,即羌塘高原腹心地区。湖泊星罗棋布,气候寒冷,干旱少雨,冻土分布广,年均温低,最热月平均气温6~10℃,年降水量100~300毫米。植被以紫花针茅组成的高山草原为主。
  阿里―昆仑山地高寒荒漠和荒漠草原区&位于西藏自治区的最西部和最北部,属农牧区。是西藏最干旱地区,降水集中,干湿季分明。区内地区差异明显,西南部热量条件好。
  发展简史
  西藏自治区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藏族自古以来即繁衍生息于青藏高原上,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相传公元前青藏高原即居住有许多以游牧为生的原始部落。公元7世纪藏族的民族英雄、雅隆河谷的悉补野部首领松赞干布统一了各原始部落,建立了吐蕃王朝政权,定都逻娑(今拉萨)。唐贞观十五年(641)吐蕃王松赞干布与唐文成公主联姻,奠定了吐蕃与唐朝“同为一家”的亲密关系。从此唐朝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医药、历算等科学知识传入西藏,促进了西藏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同时创立了文字,兴起了喇嘛教(佛教)文化,制定了法律,建立了严密的军事制度,设立了各级官府,统一了度量衡制,吐蕃农牧业走向繁荣兴旺的极盛时期。唐高宗时,封吐蕃王松赞干布为“驸马都尉”、“西海郡王”,后又封为“宾王”。8世纪初,吐蕃赞普墀德祖赞又向唐朝请婚。唐景龙四年(710),唐中宗以金城公主与吐蕃联婚,更促进了藏、汉两族的经济文化交流。唐长庆三年(823)吐蕃赞普赤绕巴巾和唐穆宗在拉萨大昭寺前建立了象征藏、汉两大民族友好关系的“唐蕃会盟碑”。此后,唐与吐蕃的亲谊关系发展历二百数十年之久。
  唐末,西藏内部发生了混乱和分裂,各小部落间互相征伐,战争连绵持续近400年之久。公元1253年元宪宗蒙哥派军队入藏,结束了西藏混乱局面,西藏正式纳入中国版图。元世祖忽必烈于公元1260年继承汗位后,即封西藏萨迦领袖八思巴为国师(后和帝师)。1264年设释教总制院,命八思巴兼领院事。此后,元王朝还在西藏地区设立三个宣慰使司都元帅府,成为中央政权在西藏地区首次正式建制,行使完全的主权。除向西藏委派官吏外,还在西藏驻扎军队,清查户籍,确定赋税,并以吐蕃故地为皇七子奥鲁赤的世袭封地。从此,在中央政权管辖下,西藏地区建立了“政教合一”的地方行政管理体制。
  元朝崩溃后,噶举派取代了“萨迦王朝”的统治。明太祖洪武五年(1372)封噶举派法王为“大司徒”、“勤国公”、“灌顶圆师”,西藏进入了噶举王朝统治时期。明王朝在河州(今甘肃省临夏)设立了“乌斯藏行都指挥使司”,统一管理西藏地方事务。明崇祯十六年(1643)格鲁派领袖五世达赖和四世班禅推翻了噶举王朝,开始了噶丹颇章王朝的统治时期。
  清代对西藏的管理作了重大的改革。清初,中央设置了理藩院(后改部)专管蒙古、西藏事务;1653年清顺治皇帝正式册封五世达赖喇嘛为“西天大善自在佛率领天下释教普通瓦刺恒达赖喇嘛”。1713年清康熙皇帝又册封班禅五世为“班禅额尔德尼”的名号。1728年清朝派钦差大臣驻藏办事。1751年建立了西藏“噶厦地方政府”。清乾隆五十六年(1791)清政府派福康安带兵入藏,驱除了外族对西藏的入侵,维护了祖国的统一。1793年颁布钦定“藏内善后章程”,规定由驻藏大臣同达赖、班禅督办西藏地方事务。1888年和1904年西藏地方军两次抗击英帝国主义侵略西藏的英雄业绩,已载入中华民族反帝斗争的史册。
  1913年西藏在南京设立了“西藏驻京办事处”。1934年国民党政府封十三世达赖喇嘛为“护国弘化善慈圆觉大师”,并在拉萨设立了蒙藏委员会驻藏办事处。1940年十四世达赖喇嘛丹增嘉措坐床和1949年第十世班禅额尔德尼?确吉坚赞坐床,均循旧制由民国政府据报审批,并派蒙藏委员会委员长亲往主持典礼。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央人民政府根据包括西藏人民在内的全国各族人民的心愿,多次发表声明,决心粉碎帝国主义势力的阻挠和破坏,坚决完成解放西藏、维护祖国统一的神圣大业。日西藏地方政府全权代表与中央人民政府全权代表,在北京签订了《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西藏和平解放后,行政区划上分前藏、后藏和阿里3部分,共辖123宗。1956年原西康省昌都地区并入西藏,成立了西藏自治区筹委会。1959年废除了封建农奴制,西藏进入了社会主义康庄大道。日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成立。
  人文概况
  人口&西藏自治区人烟稀少,现有人口219.6010万,平均每平方公里约1.8人,是中国人口最少、密度最低省区。在自治区总人口中,农村人口占全自治区总人口的87.41%。自治区人口分布不均,主要分布在自然条件优越、历史悠久、工农业发达的雅鲁藏布江中游宽谷及其主要支流拉萨河、年楚河、尼洋曲及三江流域;广大的藏北地区人烟稀少,大部为无人区。
  民族&西藏自治区是以藏族为主体的少数民族地区,藏族人口209.63万,约占自治区总人口的95.45%。次为门巴族、珞巴族、汉族、回族、纳西族、\人、夏尔巴人和少数怒、满、傈僳、蒙古、土、壮、苗、独龙、白族等。
  藏族自称“博巴族”,属藏缅语族,使用藏文,分布于自治区内各地,从事农牧业生产;门巴族主要分布于藏东南地区,以达旺地区最集中,部分在墨脱,少数在错那、林芝、米林等地,从事农林业生产;珞巴族藏语意为“南方人”,主要分布在察隅至门隅地区,大部分在洛隅,一部分在米林、墨脱、隆子、察隅等县;纳西族分布在芒康县;怒族分布在察隅县;蒙古族集中在拉萨城关;回族76%分布在拉萨;汉族主要分布于城镇;\人分布在察隅县,从事农业生产;夏尔巴人藏语意为“东方人”,分布在聂拉木县的樟木和定结县的绒辖、陈塘地区,从事农牧业生产。
  经济概况&西藏由于地理、历史和交通等原因,长期以牧为主,经济基础薄弱,生产水平低。近年随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和对外贸易及旅游业的兴起,西藏城乡经济和各项建设事业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经历了一次新的崛起。
  农业&西藏农业生产以牧为主,农牧并重,具有独特的高寒衣业特色,地区差异和垂直差异显著。
  ①西藏种植业主要集中于水、热、土条件较好的河谷地区和局部高原湖盆,作物种植单调,适应高寒自然环境能力强,分布上限高,有“河谷农业”和“高寒农业”之称。全自治区有耕地21.35万公顷,95%的耕地一年一熟。农作物以青稞为主,曾占作物总播种面积的92%以上。次为小麦、油菜、豌豆等以及少量的水稻、玉米、鸡爪谷、荞麦和元根。其中,青稞种植面积大,分布广,耐寒性强,广布于海拔米的湿润、半湿润到干旱、半干旱地区,一般可达米,局部可达4750米。春小麦分布范围较广,一般青稞种植地区即为春小麦种植范围;冬小麦1952年从内地引进,1972年开始推广,主要分布于海拔米的河谷地带,种植上限最高可达米;油菜主要分布于米的河谷地带,种植上限达4600米。水稻主要分布于藏东南的墨脱、察隅等地海拔2100&(或2500)米以下的谷地。
  西藏河谷地区气候温凉,有利于麦类作物生长。太阳能资源丰富,光合作用强度大。冬温高,夏温低,春温回升早,但升温缓慢,夏无酷暑,使麦类作物各个生育阶段都处于较适宜的温度范围,生长季得以延长,为麦类作物的高产打下基础。青稞平均2.25吨/公顷,最高达9.19吨/公顷;春小麦一般2.25~3吨/公顷;冬小麦平均3吨/公顷以上,最高达13吨/公顷左右。1991年全自治区粮食总产量达58万吨。
  ②畜牧业是西藏农业经济的主体,生产历史悠久,发展潜力大。全自治区有天然草场近8267万公顷,其中可利用的有5646万余公顷,约占全国的近1/5,是中国五大牧区之一。全区草场类型多,90%以上为高山草甸和高山草原,牧草营养价值高,但产草量低。畜牧业长期约占农业总产值的54~69%。1990年牲畜存栏数达2280万头(只),比1959年增加2倍多。牲畜以牦牛、藏绵羊、藏山羊、黄牛为主,又以藏绵羊、牦牛数量最多。牦牛是高原上特有畜种,具有耐寒、耐低氧,喜凉湿润,不耐干、热的特点,有“高原之舟”之称。主要分布于湿润、半湿润地区,但以藏东北海拔米的高山草甸和灌丛草甸地带为集中,乳肉产量多,具乘、挽、驮运等多种功能。藏绵羊性喜冷凉干旱,耐高寒、耐干旱性能好,饲养经济效益高,故饲养数量大,分布广,以藏西北、藏东南干旱、半干旱地区为集中,为自治区首要的畜种。藏山羊兼有牦午、藏绵羊的适应能力,在不同海拔高度和气候条件下均有分布,但以植被稀疏的荒漠地带饲养较多,多作为搭配的畜种。
  ③西藏森林面积约为633万余公顷,占自治区土地总面积的5.17%,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但全区木材蓄积量却达14.3亿立方米,居全国第2位,是全国极为重要的后备用材林基地和亚洲许多巨大江河水源涵养中心。全区森林资源集中分布于雅鲁藏布江中下游、山南地区及东部的峡谷地带,以原始林为主,80%为过熟林。以云杉、冷杉为主的暗针叶林分布广,生长速度快,为世界所罕见。如云杉林年生长率达2%,可持续生长200~300年,直径可达2.5米,树高超过80米,平均每公顷蓄积量达250立方米,个别地段达2000立方米,具有惊人的生产力。
  农业区&根据自然条件的地区差异和农业部门结构特点,西藏可分为8个农业区:①藏东北牧区。历为西藏自治区纯牧区。全区大部分土地为天然草场所覆盖,牲畜以牦牛和绵羊居多,所产羊毛和肉类及酥油等在自治区占有重要地位。区内耕地甚少,仅局限于东部峡谷热量条件稍好的地方,主要种植青稞、豌豆、元根和油菜等耐寒作物,但产量不够稳定。本区今后应重点发展肉乳兼用牦牛和毛肉兼用半细毛羊,相应地发展山羊、马、骡等家畜品种,增加肉、乳、毛等畜产品,逐步建成为自治区稳定、优质、高产的商品畜产品基地。②藏西北牧区。本区占有自治区一半以上的土地和2/3的草场资源,适于放牧耐干寒和粗放饲养的藏绵羊,其饲养数量约占本区牲畜自然头数的2/3左右。山羊分布相当广泛,牦牛则集中于局部高山草甸草场。全区土地利用以牧为主,宜重点发展毛肉兼用地毯毛羊,并相应发展山羊和牦牛,建成自治区毛肉兼用地毯毛羊基地。③藏西农牧区。本区是阿里地区自然条件较好,垦殖利用历史较早的地方,耕地面积约占阿里地区的一半以上,粮食总产量则占80%左右,是阿里地区粮食主产区。区内农牧交错分布,南端和西端以农为主,兼营牧业;其他地区则以牧为主,兼营农业。今后仍应农牧并童,因地制宜发展粮、料生产,积极发展毛、肉兼用半细毛羊、三北羊和白绒羊等牲畜。④藏南农牧区。本区普遍具有农牧兼营的特征,是自治区一个农牧并重的地区。农、牧业生产在水平地带呈镶嵌交错分布,在垂直地带上则层次分明。一般来说,海拔4100米以下的谷地和湖滨平原是区内耕地集中的地方和粮食主产地。海拔米的高寒湖滨和谷地,耕地显著减少,为农、牧交错分布地带。海拔4500米以上地区则属纯牧区。⑤藏中农区。本区农业利用条件较好,是自治区重要商品粮基地。种植业主要集中于海拔略低、热量条件较好的河谷平原,以种植冬、春小麦、青稞、豌豆和蚕豆等为主,农业生产较发达,尚需积极发展畜牧业和林业,开展多种经营。⑥藏东南农林区。区内种植业集中分布于雅鲁藏布江等一些水利灌溉条件较好的宽谷地段,水浇地约占耕地面积的70~80%左右,以冬小麦和冬青稞为重要,粮食单产高,林芝波密一带为自治区著名余粮区。区内森林资源较丰,以云杉居多,冷杉、高山松次之,还有高山栎,材质多较优良,是自治区主要用材林基地。同时,本区还是自治区苹果、梨和核桃等干鲜果品集中产区。⑦藏东(三江)农林牧区。本区耕地面积约占全自治区的1/4,种植业人口占本区农牧业人口的80%以上,种植业产值一般约占农业总产值的60~75%。农业较发达。耕地以三江北部海拔米的中切割河谷和米的山麓阳坡及河谷地区为集中,其余地区已耕地较少。森林主要分布于三江北部海拔米的山地阴坡和三江南部米的山地阴坡,尤以后者面积为大,其云杉林约占本区林地面积的2/3左右。三江南部米的山地阴坡则尚有一定面积的高山松林。区内的鹿茸、麝香、虫草、贝母等野生动植物资源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⑧藏南边境农林区。本区自然环境复杂,森林资源丰富,除云杉、冷杉、铁杉、高山松和云南松等用材林外,还有许多经济林木和珍贵特有树种。森林覆盖率约达40%左右,是自治区森林覆盖率最高的地区之一。仅察隅―墨脱一带的森林蓄积量即约占自治区的1/4以上,约与林芝、波密林区相当。本区向有“西藏江南”之称,作物可一年两熟至三熟,以水稻为主,尚有鸡爪谷、玉米、小麦等,甘蔗也可种植,但耕作方式尚较落后,生产水平低下。畜牧业除高山带有牦牛放牧外,中、低山地则以黄牛和瘤牛(驼峰牛)居多。
  工业&西藏过去只有藏毯、氆氇、花围裙、藏靴、木碗等传统手工业,没有现代工业。1950年和平解放后,特别是1959年民主改革后,工业从无到有地迅速发展,现已建立了动力、冶金、煤炭、机械、化工、建材、森工、火柴、塑料、纺织、食品、皮革、造纸等工业部门,多属小型企业,主要分布于拉萨市、林芝、日喀则、江孜、昌都、狮泉河镇等地。到1991年自治区工业产值约占工农业总产值的1/6,在工业总产值中,轻工业产值约占29%,重工业产值占71%。1960年以来,随林芝毛纺厂的兴建,西藏毛纺织工业逐步发展。主要产品有呢绒、毛线、氆氇、毛毯等,除满足当地需要外,还远销其他省区,甚至国外。机械工业以农机修造、汽车修配为主。除地(市)建有农机修造厂外,农业县、半农半牧县普遍建有农机修理厂。农业加工工业也初具规模。
  西藏已发现的矿产约有60余种。主要有铬、铁、铜、铅、锌、钼、钴、锡、金、锂、铷、铯、硼、硫、煤、泥炭、菱镁矿、重晶石、芒硝、石膏、食盐、天然碱、白云母、刚玉、大理岩、石灰岩、花岗岩等。其中,铬、刚玉的储量居全国首位,铜居第2位,硼居第3位。锂的蕴藏量居世界前列。
  西藏自治区水能蕴藏量约达2.0亿千瓦,占全国的29.7%。雅鲁藏布江水能蕴藏量达1.1亿千瓦,占全国的1/6,仅次于长江,居第2位,而单位河长出力则居中国河流之首。其中,雅鲁藏布江大拐弯地段是中国水能蕴藏量最集中,最丰富地区,达6880万千瓦,约占全国的10%。地热资源丰富,仅次于云南省,居全国第2位。地热分布广,类型多,已知水热区有600多处,其中部分水热区构成有开发价值的地热田,如羊八井地热田已开发利用。拉萨附近的羊应乡打出了中国第1眼超过200℃高温地热井。太阳能资源居世界第2位。20世纪80年代以来,自治区电力工业有一定发展,许多县建立了中小型水电站。1989年发电量2.75亿千瓦小时,其中羊八井地热站装机2.518万千瓦,是目前西藏最大电站,年发电量占拉萨电网的40%。
  自治区手工业历史悠久,主要产品有卡垫(地毯)、围裙、氆氇、藏鞋、藏帽、藏被、木碗、藏刀、马鞍具、酥油桶、金银首饰等。其中尤以“江孜地毯”、“姐德秀围裙”、“松巴鞋”等为著称。江孜地毯以织法独特、色泽鲜艳、图案多样,享誉国内外。
  交通运输&西藏地处中国西南边疆,海拔高,空气稀薄,地位险要。1951年开始陆续修建了青藏、川藏、新藏3条公路大干线,后又修建了中尼、滇藏、黑阿、川藏南线等主要公路干线,形成了以拉萨为中心的公路运输网。全自治区公路全长达2.2万公里,区内98.7%的县和70%的区已通公路。公路运输是西藏货运的主要形式,青藏、川藏是西藏交通运输的大动脉。目前,青藏公路约承担85%的进藏物资运输任务,有“世界屋脊”上的“苏伊士运河”之称。
  青藏公路1951年动工修建,1954年通车。从青海的西宁经格尔木翻过昆仑山、唐古拉山、越过藏北高原到拉萨,全程2100公里,从格尔木到拉萨的黑色路面已于1985年西藏自治区成立20周年前夕竣工。川藏公路1951年动工,1954年通车。从四川省成都市经过雅安,翻过二郎山、折多山、雀儿山,过大渡河、金沙江、澜沧江、怒江,经昌都到拉萨,全程2416公里,是中国最长的公路。新藏公路从新疆的叶城,翻过西昆仑山、喀喇昆仑山到阿里地区的狮泉河镇,再过冈底斯山到普兰,全程1700公里,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是世界海拔最高的公路。正在建设中的公路有中尼(拉萨―樟木口岸)、那昌(那曲―昌都)、拉普(拉萨―普兰)公路。
  西藏是中国迄今没有铁路的省区。青藏铁路第一期工程已通车到青海省格尔木市。此外,格尔木到拉萨铺设了输油管,成为世界海拔最高的输油管道运输。民用航空运输自1956年中国民航突破了号称“空中禁区”的青藏高原上空之后,已开辟有拉萨到成都、西安、北京等地的航线。1987年又开辟了拉萨至尼泊尔加德满都国际航线。西藏河流水运不发达,仅雅鲁藏布江中游宽谷拉孜到日喀则、曲水到泽当及年楚河、拉萨河局部地段有牛皮船行驶;米林到派区有汽船航行。
  (温景春)
  希夏邦马峰&喜马拉雅山脉中段海拔8000米以上高峰。中国对外开放山峰之一。位于西藏自治区聂拉木县境内,海拔8012米,东距珠穆朗玛峰120公里。山势雄伟,峰体周围超过7000米以上的高峰有5座。山峰终年积雪,南坡雪线高度达5000米,北坡6000米。冰川面积达789.75平方公里,长度超过10公里的冰川有4条,最大者为野博康加勒冰川,长13.5公里。朋曲发源于此。日中国登山队许竞等10名队员第一次登上顶峰,同时中国登山科学考察队对希夏邦马峰进行多学科的综合考察时,于米的野博康加勒群地层下部,发现高山栎、毡毛栎、刺栎等化石层,说明上新世以后希夏邦马峰地区约升高了2000米。
  (温景春)
  息烽县&贵州省安顺地区辖县,新兴工矿县。位于省境中部,乌江南岸,川黔铁路纵贯,为川黔交通孔道。面积1038平方公里,人口22.01万。县府驻永靖镇。明置诘戎,后更名息烽,1914年置息烽县。县境盛产煤、磷、铝土等矿产,城郊建有机械工厂和采矿企业。1940年中美合作所从湖南迁此,1946年迁往重庆。城东6公里的山腰处有一溶洞,面积3000平方米,高15米,名玄天洞。系当年中美合作所警卫队驻地,杨虎城将军及秘书曾关押于此。城南7公里的猫洞曾为集中营。城东北41公里有息烽温(氡)泉,为疗养胜地。
  (陈永孝)
  锡林郭勒草原自然保护区&中国温带草原区中有较强典型性和代表性的草原区,内蒙古自治区级自然保护区。&1985年设立,已加入国际生物圈保护网。位于自治区锡林郭勒盟境内。总面积1.07万平方公里,属锡林河流域,东高西低,海拔多在千米以上。气候较干旱,地表水贫乏,土壤发生以钙化过程占优势,地带性土壤为栗钙土。植被主体类型为草原。野生动植物均具有蒙古高原特色。据统计,有高等植物74科,291属,625种,并有大量药用植物。野生动物有黄羊、狼、獾、狐、旱獭、鼬、各种啮齿类动物及鹰、百灵鸟等,并有多种昆虫。本区重点保护对象有三类:①草甸草原。分布在东部低山丘陵及南部玄武岩台地一带。主要由线叶菊、贝加尔针茅、羊草占优势的生物群落构成,其中羊草草原面积最大。②典型草原。主要分布在锡林河中游塔拉,与相邻的丘岗相间排列,呈波状起伏,地形开阔,排水良好。大针茅、羊草草原和厚层壤质暗栗钙土的发育达到十分完善和稳定的程度。具有内蒙古典型草原的代表性。③沙地疏林草原。分布在锡林河中上游,为东西长80公里,南北宽4~15公里的一条风积沙带。沙地分布有榆树疏林草原和残留的云杉、山杨、白桦、家榆、山杏等小片林木及各种沙生灌木丛和半灌木丛等。
  (孙金铸)
  锡林浩特市&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辖市及盟公署驻地,草原新兴城市。位于锡林郭勒大草原中部,锡林河畔。面积1.875万平方公里,人口12.27万。曾名贝子庙。已有200多年历史。庙始建于清乾隆八年(1743),历经7代活佛修成,建有大殿6座。香火鼎盛时庙内有喇嘛1200多人,长城内外商贾云集,亦为各族人民文化工匠技艺交流中心。1949年改为现名。市境为波状丘陵环抱,登上市区的敖包山,锡林浩特尽收眼底。锡林河绕城而过。市区街道宽阔整洁,夏秋之际,绿草如茵,气候宜人,吸引了大批国内外游人。市内已建立食品、皮革、乳品、建材、电力等企业。锡林浩特是5条主要公路干线的交叉点;并已开辟了北京―呼和浩特―锡林浩特的民航线。民族文化教育事业发展迅速。
  (林儒耕)
  锡铁山&青海省以铅锌矿闻名的山。位于大柴旦镇小柴旦湖之南。主要为震旦纪地层,中夹晚古生代花岗岩与花岗斑岩。最高峰海拔4037米,矿区海拔约米。铅锌矿储量大,品位高、矿体集中,易开采,现已探明铅锌储量为270万吨。锡铁山所产大理岩、钙质片岩与绢云母绿泥石片岩中,伴生有金、银、锡、锑、钼、铟、镓、镉等贵重金属。该矿清代已经采掘。年,土法开采氧化矿达41万余吨。新建锡铁山铅锌厂,年采选矿石百万吨,除冶炼铅、锌外,并产数量可观的金、银与其他稀有金属。厂区位于锡铁山下,有专用铁路线。
  (魏晋贤)
  溪口镇&浙东历史名镇和旅游地。位于奉化县西北雪窦山麓。人口1.8万。已有千余年历史。溪口镇群山环绕,剡溪长流,三里长街贯穿全镇东西。镇东有武岭,上有武岭门、乐亭,下有憩水桥、碧潭观鱼等建筑;镇西有武岭公园,园中龟山突起,与镇东武岭遥遥相对,气势雄伟。山巅有文昌阁遗址。溪口镇地处雪窦山风景区入口处,雪窦山属四明山系,是浙东著名风景区。有飞瀑如雪的千丈岩、峰峦挺拔的妙高台、石笋林立的三隐潭和徐凫岩、商量岗等风景点以及晋建全国禅宗十刹之一的雪窦寺。溪口镇是山货集散地,著名土特产有水蜜桃、千层饼、竹笋等。邻近有著名的三十六湾花卉苗木基地。公路直达宁波、杭州、金华等地。
  (俞康宰)
  喜马拉雅山脉&世界最雄伟高大的山脉,由数条大致平行的支脉组成。向南凸出呈弧形。分布于青藏高原南缘,西起克什米尔的南迦-帕尔巴特峰(北纬35°14′21″,东经74°35′24″,海拔8125米),东至雅鲁藏布江大拐弯处的南迦巴瓦峰(北纬29°37′51″,东经95°03′31″,海拔7756米),全长约2500公里。由北而南依次为大喜马拉雅山、小喜马拉雅山及西瓦利克山等,南北宽度约200~300公里。大喜马拉雅山大部分在中国境内,其西端和南侧支脉大多在巴基斯坦、印度、尼泊尔、锡金和不丹等邻国境内。主峰珠穆朗玛峰海拔8848.13米,为世界第1高峰。
  喜马拉雅山名源于梵文,意为“雪的居所”,藏民则称“雪山”。主脉大喜马拉雅山平均海拔6000米以上,7000米以上的山峰50余座,全球14座海拔8000米以上的高峰中即有10座分布于此。主脉上的一些山口要隘也多分布于海拔米。其中较著名的如东段的唐拉山口(海拔4633米)、中段的聂聂雄拉山口(海拔5000米)及西段的索吉山口(海拔3529米)等。高山顶部终年积雪,现代冰川作用强盛,冰川规模较大,著名的有珠穆朗玛峰中国境内的绒布冰川、加布拉冰川及锡金境内的热木冰川等。冰川总面积3.3万平方公里,中国境内约占1/3。雪线高度米,南坡雪线低于北坡。
  地质&喜马拉雅山主脊系由前寒武纪结晶岩和变质岩―花岗岩、片麻岩和片岩及寒武―奥陶纪的浅变质岩―结晶灰岩、板岩与千枚岩等组成。北坡自奥陶纪至始新世的海相地层―灰岩、页岩、砂岩等总厚度达1100米。喜马拉雅山脉是青藏高原上隆起最晚的年轻山脉。于始新世古地中海撤退时开始升起,后经数次断块上升而形成。据希夏邦马峰北坡海拔5700米处发现高山栎古植物化石推断,上新世以来喜马拉雅山脉约升高了2000米。同时,南北向水平挤压,喜马拉雅山脉强烈褶皱,并具掀升性质,形成向北倾斜的叠瓦状构造,山脉南陡北缓两坡不对称。喜马拉雅山地壳极不稳定,新构造运动十分活跃,地震活动频繁而强烈,是世界上主要大地震带之一。此外,南北走向的断裂构造发育,经河流切割形成纵向深险峡谷,成为西南季风气流北进的通道。
  气候与垂直自然带&喜马拉雅山脉南北两侧气候迥异。山南气候暖热湿润。如墨脱(海拔1130米)和樟木(2300米)两地,最热月均温分别达22.1℃和17.3℃,年降水量分别为2300毫米和2800毫米,位于山麓的巴昔卡(157米)的年降水量则超过4400毫米。山北温凉干燥,一般最热月均温多低于10℃,年降水量少于400毫米。气候垂直变化明显。南北两坡的地形、水文、生物、土壤及农业生产差异均大。以喜马拉雅山脉东段为例,南坡地势险峻,河网密,流水侵蚀强,原始森林葱郁,植物种类丰富,森林土壤多样。山地垂直带是:①海拔1100米以下的低山丘陵为热带雨林和季雨林-砖红壤性土壤带。②米为山地亚热带常绿阔叶林-黄壤带。③米为山地暖温带针阔叶混交林-黄棕壤和棕壤带。④米(森林上限)为山地寒温带云、冷杉暗针叶林-暗棕壤和漂灰土带。⑤森林上限~4400米为亚高山寒带杜鹃、山柳等灌丛和高山嵩草草甸-亚高山灌丛土和高山草甸土带。⑥米(雪线)为地衣、苔藓与座垫植物等组成的高山冰缘稀疏植被-寒冻土带,雪线以上为高山永久冰雪带。垂直自然带属海洋性湿润型系统。种植上限不超过4000米。在山麓谷地内可种植水稻、鸡爪谷、玉米与小麦等多种作物,一年两至三熟。可种茶树、甘蔗、柑橘与香蕉等。密林中常见麂、麝、黑熊、猴、小熊猫、各种毒蛇和羽毛鲜艳的鸟禽等。北坡地势相对和缓开阔,海拔一般在4000米以上,气候寒冷干燥。湖盆与宽谷地形发育,河流稀少,干旱剥蚀较强,森林面积骤减,除东部河谷地区有森林分布外,海拔5000米(高山草甸带下限)以下多为紫花针茅等禾本科植物组成高山草原带。海拔4000米以下较温暖的朋曲河上游与雅鲁藏布江中游宽谷则为山地灌丛草原带,属草原土壤类型。垂直自然带属大陆性半干旱型系统。大部分地区为天然牧场,仅沿河沃土辟为耕地,可种植青稞、小麦、油菜和豌豆等作物,一年一熟。最高种植上限在聂拉木附近海拔4760米处。有野牦牛、藏原羚、旱獭、鼠兔和狐等野生动物。
  喜马拉雅山脉东湿西干,西段(东经85°、吉隆一带以西)的山麓地带已无热带森林,并在干燥河谷中出现长叶松、长叶云杉及霸王鞭类浆质刺灌丛。
  人文概况&在中国境内的喜马拉雅山地区内的主要城镇有普兰、吉隆、樟木、聂拉木、亚东、定日、墨脱等县、镇,居民以藏族为主,邻近国境地区有珞巴和门巴族以及夏尔巴人、\人等。
  山区交通艰险而闭塞。南北通商往来主要经由较低的山口。现有从拉萨经聂拉木通往尼泊尔王国首都加德满都的中尼国际公路和拉萨至亚东、拉萨至隆子、拉萨至普兰等公路干线。
  (李明森)
  霞浦县&福建省宁德地区辖县,福建重要渔业和茶区基地之一。位于省境东北沿海。面积1480平方公里,人口45.99万,其中畲族3万余人。县府驻松城镇。清置县,为福宁府治。县境地势自西北向东南倾斜。北部为低山,中部和南部为丘陵,地形破碎。北部低山中分布有山间盆地,沿海有小片平原分布,为主要农耕区。海岸曲折,岸线长400公里,是全省岸线最长县份。沿海多岛屿和港湾,有大小岛屿194座,冠于沿海各县。河流主要有七都溪,其余多较短小,水流湍急。属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农业和渔业发达,素有“鱼米之乡”之称。粮食作物以水稻和甘薯为主,经济作物种类多,以花生、油菜、麻类较重要。茶园有近0.47万公顷。东临闽东渔场,盛产黄鱼、带鱼、目鱼、、鱼和鳗鱼,产量居全省前列。其中三沙是福建省渔业生产的重要基地。古镇渔港扩建后将成为全省大型渔轮的前哨基地。海水养殖以蛏、牡蛎和海带、紫菜为主。果产丰富、梨、荔枝、柿等产量均列全区前茅。工业以食品工业为主,产品有精制茶、罐头等。水陆交通均较方便,海运以三沙为主要港口,有汽轮与沙埕、赛岐通航。在县境金山寨和冬小寺有黄巢起义遗址,在龙岩山有戚继光平倭遗迹。
  (赵昭\)
  下关市&见大理市。
  厦门市&中国经济特区之一,东南沿海对外贸易港口,福建省第2大城市,省辖市,著名侨乡和港口风景旅游城市。位于省境南部,九龙江入海口处。辖6区及同安县。面积1516平方公里,人口111.86万;其中市区面积555平方公里,人口60.31万。内归侨和侨眷约10万人。厦门别称鹭岛。宋太平兴国年间称嘉禾屿。明洪武二十七年(1394)为防倭寇入侵,在岛上修筑城堡,称“厦门城”。明末清初,民族英雄郑成功以厦门为“抗清复明”、驱逐荷夷收复台湾的基地。1665年改厦门为思明州。鸦片战争后辟为“五口通商”口岸之一。1933年设市。1980年辟为经济特区。1984年春,厦门经济特区从2.5平方公里的湖里工业加工区扩大到厦门全岛。
  厦门原为海岛,年建海堤,从大陆杏林跨海峡,经集美通向岛北端高崎,长达5公里。1957年鹰厦铁路建成通车,厦门岛遂与大陆连成一体。市境地势自南向北倾斜,主要由丘陵和平原组成,丘陵多分布在南部,海拔大都在200米以下。云顶岩海拔341米,是全岛最高点。平原主要分布于北部,由海浪冲积而成。沿海分布宽窄不一的淤泥质或沙质海滩。气候暖热湿润,属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均温21.2℃,2月均温12.4℃,8月28.4℃。因处于台湾雨影区,降水较少,年降水量1015毫米。植物可终年生长,还可引种热带经济作物。
  厦门自高集海堤建成后,城市建成区由本岛发展到&大陆。1958年开辟了杏林工业区,现已初具规模,1989年与海沧地区同辟为台商投资区。建立经济特区后,在湖里兴办了加工区,引进先进技术,发展电子、精密机械、仪器仪表、精细化工、纺织、食品、服装等工业。传统工艺品以珠绣最著名,畅销东南亚市场。1982年又开辟oY湖两岸新市区。厦门港位于上海―香港和广州的海上航线中心,港阔水深,避风少雾,常年不冻,往来于菲律宾、新加坡、印尼、马来西亚均甚方便。在市区与鼓浪屿之间可停泊5000吨级轮船。东渡新港建成4个万吨级以上深水泊位,鹰厦铁路建有支线通向东渡港,实行海陆联运。厦门公路大桥为中国首座跨海大桥,1991年5月已通车。厦门国际机场已建成通航,先后辟有通往新加坡、马来西亚槟城、香港、广州、上海、北京和福州等地的12条航线。厦门港亦为优良渔港,海域渔场面积大。同安出产珍稀鱼类文昌鱼。
  厦门依山面海,风景幽美,气候温和,鼓浪屿素有“海上花园”之称。市内多名胜古迹,著名的有日光岩、菽庄花园、南普陀、万山岩和植物公园、虎溪岩和白鹿洞、集美鳌园和集美学村等以及郑成功遗迹和郑成功纪念馆。厦门又是福建著名文化城市,有厦门大学、集美航海专科学校等大专学校和以海洋科学为主的科研机构。已故著名爱国华侨陈嘉庚先生创办了集美学校、集美航校以及厦门大学,为发展科学文化做出了卓越贡献。集美建有陈嘉庚先生铜像和墓。
  (赵昭\)
  仙桃市&湖北省荆州地区辖市,湖北农业发达的县级市,江汉平原垸田农业的典型地域。位于省境中部,汉江与东荆河之间,江汉平原腹部。面积2538平方公里,人口138.44万。汉置云杜县,西魏改置建兴县,隋改沔阳县,宋分置玉沙县,明入沔阳州。1919年复改沔阳县,1986年改设仙桃市。市境地势平坦低下,海拔一般20米左右,年均约有4~5个月在汉江、东荆河水位之下,是江汉平原地势最低洼地区,历史上素有“沙湖沔阳州,十年九不收”的民谚。长期以来,形成了围堤筑垸发展农业的特殊土地利用形式和河网密布、堤垸纵横的特殊景观。1949年后兴建著名的汉江杜家台分洪工程,建起一系列电力排灌站,水患威胁减轻,农业发展迅速。棉花、粮食产量均居全省前列。除主产稻、麦、棉、大豆外,还有黄麻、芦苇、蚕丝、莲子、猪鬃、咸蛋、松花蛋等特产,其中“沙湖咸蛋”蜚声国内外。工业有机械、造船、建材、轧钢、纺织、轻工等部门。传统工艺“沔绣”和各种草编制品颇著名。通航河道约400公里,公路通江汉平原各县市。
  (刘盛佳)
  仙霞岭&钱塘江水系与瓯江水系分水岭。浙江省主要山系之一。又名古泉山、泉岭山。位于省境西南部,江山县西南。仙霞岭山脉由闽、赣交界的武夷山脉向东北延伸而成,再向东北延续则称天台山脉。仙霞岭山脉地势高峻,中山广布,平均海拔千米左右,多为中生代侏罗系火山岩覆盖,岩性坚硬,节理发育,侵蚀后常成陡崖峭壁。仙霞岭山势险要,自古以来为浙、闽要冲。有黄巢起义军进军福建时所辟山路。岭上仙霞关有360级,28曲,长10公里,崇峻雄伟,夙称天险。仙霞岭山岭重叠,北有窑岭,南有茶岭、小竿岭、大竿岭、梨岭,与仙霞岭合称六岭。六岭之险皆在几十公里中,历史上为军事要地,古时设关隘五处:安民关、二度关、木城关、黄坞关、六石关,与仙霞关合称六大关。
  (俞康宰)
  仙游县&福建省莆田市辖县,福建制糖工业中心。位于省境东部沿海,木兰溪中上游。面积1815平方公里,人口89.66万,其中归侨、侨眷约2万人。县府驻鲤城镇。唐设清源县,后改名仙游县。县境位于戴云山脉东南坡,地势北高南低,东西边境均为戴云山脉的延伸,形成向东南开口的马蹄状盆地。木兰溪及其支流在盆地内侵蚀、堆积,形成了较宽阔的河谷平原;在枫慈溪、沧溪下游和沿海一带,发育了冲积-海积平原。属南亚热带季风气候。粮食作物以稻谷为主,小麦、甘薯也占一定比重。甘蔗是主要的经济作物,种植面积占耕地的1/3,为福建省甘蔗主产区,年产量占全省甘蔗总产量的1/4以上,以高产、稳产著名全国。制糖工业是最主要工业部门,主要糖厂有现代化大型仙游糖厂和度峰糖厂。全县产糖量约占全省的30%,出糖率达13%,为全国产糖量最高县份之一。县城建有全国特有的冰糖厂。水果以龙眼、荔枝、柚著名,龙眼产量居全省第2位。工艺品有木漆碗、木雕、竹鸟笼等。交通以公路运输为主,木兰溪在红口港以下通航木船。城东北25公里的万山之巅有九鲤湖,为闽中著名风景区。钟山麦斜村石所山上的麦斜岩,石奇洞多,巍峨雄健,被誉为小武夷。
  (赵昭\)
  咸宁市&湖北省温泉城市,咸宁地区辖市和行署驻地,鄂东南交通枢纽。面积1501.6平方公里,人口45.65万;其中城区面积22平方公里,人口6.53万。五代置永安县,宋改咸宁县。县治永安镇。1983年改县为市。市区由永安、温泉2镇组成,两镇相距7.1公里,均跨淦水,由公路相连。公路两侧多为工厂。市境除西北部为西梁湖、斧头湖的湖滨平原外,均属鄂东南丘陵;大幕山主峰海拔954米,自东向西绵亘于市南边界;向北高度渐降。温泉位于市区西南淦水河床,有大小泉眼14处,常温55℃,含氡、硫等矿物质,对多种慢性疾病疗效显著,建有疗养院、医院、浴池、温室等。农业主产水稻。境内有桂花树7万多株,年产干桂花100吨以上,被誉为桂花之乡;杉、楠竹蓄积量与采伐量均居全省前茅;并为鄂东南老青茶与苎麻的主产地之一。工业有麻纺织、机械、金属制品、化工等部门。京广铁路斜贯本市,淦水―斧头湖―金水航线以咸宁为起点。市境西界汀泗桥,北界贺胜桥,均为北伐时著名战役地。
  (刘盛佳)
  咸阳市&陕西省第3大城市。省辖市,中国著名古都之一。位于关中平原西部,渭河北岸,九旧街希蛟谏剿簦拭萄簟O3区及礼泉、永寿、彬县、长武、旬邑、淳化、泾阳、三原、兴平、乾县、武功11县。面积1.021万平方公里,人口434.64万,其中市区面积617平方公里,人口72.88万。从秦孝公十二年(公元前350)至秦末140多年间,咸阳曾为秦国都。秦始皇统一全国后,咸阳成为全国政治、经济、交通和文化中心。汉改为渭城县,唐复为咸阳县,城址西移约10公里。1952年设咸阳市。1983年城区定名为秦都区,城区面积较1949年扩大近5倍。现已发展为以纺织、电子工业为主的新型轻工业城市,工业产值居陕西省第3位。纺织工业在省内仅次于西安,以棉纺织和印染为主,毛纺和针织次之,产值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65%以上。1982年建成国内最大彩色显像管厂。咸阳为陇海、咸铜(川)铁路和关中各公路干线交点。“咸阳古渡”古来闻名。关中西部及甘肃平凉、庆阳地区物资多集散于此。市内有西北轻工业学院、陕西中医学院等大专院校。咸阳城内和城郊为文物古迹荟萃之区。市博物馆陈列有秦汉时期贵重文物数千件。城东10公里处为秦都咸阳遗址;城北二道塬上自东向西有西汉刘邦等9个皇帝的陵墓。杨家湾汉墓出土的2000多件兵马俑,体形虽较秦始皇陵兵马俑小,但亦很珍贵。市境沙河古道发现2座古代木桥建筑,其中1座建于西汉,是中国迄今发现的时代最久远、规模最宏大的木桥遗址。
  市属永寿县境有仅次于神府,彬长煤田的大型含煤区。礼泉县为全国优质苹果生产基地之一。泾阳县建有中国大地基准点,是国家水平控制网中推算大地坐标的起标点。
  (李健超)
  香港&中国进出南海门户,远东自由港,亚洲和太平洋地区贸易、航运中心和国际金融中心之一。位于珠江口东侧深圳市之南,距广州市约130公里。地居世界航道要冲,扼华南门户。包括香港岛、九龙和“新界”3部分;陆地面积1071.8平方公里。其中香港岛75.6平方公里,九龙11.1平方公里,“新界”(包括大屿山岛等周围230多座岛屿)975.1平方公里,另新填土地9.2平方公里。市区面积166平方公里,占总面积15.6%,人口578.5万(1991年3月)。地少人多,80%的人口集中于背山面海的狭长地带,人口密度极高。98%居民为中国同胞,尤以广东籍居多。
  香港已有近6000年的开发史。早在公元前4000年左右,已有使用新石器和陶器的中国先民在此居住。唐代,中国军队已驻守于香港地区并在海上巡视。从宋至明,中国内地居民迁居香港者日众。明末清初,香港岛上的香港村已成为广东东莞等地所产沉香的出口要地。清代香港归广东省新安县(今深圳市)管辖。鸦片战争后,1842年,英国殖民者强迫清政府签订了《南京条约》,先侵占香港岛,1860年再次迫使清政府签订了《北京条约》,割去九龙半岛界限街以南的部分(即九龙),1898年又迫使清政府签订《展拓香港界址专条》,强行租借九龙半岛深圳河以南,界限街以北的“新界”(内九龙城管辖权仍属中国),租期99年。历史上遗留下来的香港问题,经过中英两国政府近年来的反复谈判得到了圆满解决。日中英两国政府正式签署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中国政府决定在日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设立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英国政府在同日将香港交还中国。
  香港地区原为大陆山脉的延伸部分,后因山体沉降和海水入侵,形成今日的半岛和岛屿,多起伏山丘,平地窄小。香港岛为本地区第2大岛,东西长,南北窄,地势高峻,山峦陡峭,最高峰太平山海拔552米。香港岛和与之隔海对峙的九龙半岛南端是香港的心脏。岛的北部和九龙半岛南部为工商业发达地区,中隔一深水海港。荃湾和柴湾一带则为工业区。九龙半岛原为由北向南逐渐降低的丘陵半岛,经长期开发,西南较为宽阔的平原已成为市区拓展的中心,东北部平原则早已辟为启德机场。机场南端为火车总站及中华电力公司发电厂和香港联合船坞地区。半岛南端尖沙嘴天星码头附近一带,为港九最为繁盛地区和万吨以下远洋巨轮停泊地。九龙界限街以北,深圳河以南,连同周围岛屿称为“新界”。九龙和“新界”地势较高,山岭连绵,呈东北―西南走向排列。位于“新界”和九龙半岛中央的大雾山,主峰海拔957米,是香港地区最高峰。从大雾山向西北和西南,地势逐渐降低,多为一些海拔约200米以下的侵蚀丘陵或冲积平原,土地利用程度较高,元朗、屏山、坳头、田心和屯门一带为“新界”人口较密集之地。1977年以来成立了工业村公司,在大埔圩和元朗设立工业村,为不宜在高层工业大厦内设厂生产的行业提供建厂的土地。大屿山岛为香港最大海岛,面积141.6平方公里,约为香港岛的2倍。岛上凤凰山海拔935米,是香港地区第2高峰。岛西的大澳、龙井头(东冲谷)等为渔业基地。长洲岛西与大屿山岛的大浪圩、南与孤岛石鼓洲形成犄角,为一天然渔场。岛以东的海滩为香港著名海水浴场。南丫岛是香港地区第3大岛,岛上丘陵直逼海岸,岸线较平直。岛西北部榕树湾建有渔村。此外,还有坪洲东北的青衣岛等。
  香港属南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每年10月~翌年4月多东北风,干燥寒冷;5~9月多西南风,炎热潮湿。年均温22℃。7月和8月为最热月,均温26~31℃;2月为最冷月,13~17℃。年均降水量2225毫米,多雨年份可超过3000毫米。夏秋常受台风侵袭。
  香港地区既无高大山体以涵养水源,又无广大平原供河流发育,且干湿季明显,雨量分配不均,时而山洪暴发,时而河溪干涸。“新界”与深圳边境的深圳河是本地区最主要河流,长37公里,干流16公里,年均流量12.1立方米/秒。香港地区一遇降水减少,居民生活用水相当紧张。为满足香港地区经济发展和居民生活用水需要,1961年起修建广东东江引水工程,将东江水源源不断引进香港;1985年又完成了深圳水库扩建工程。
  香港原系南海海滨小渔村。1842年被英国侵占后;迅速发展为英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基地,并辟为自由贸易港。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经济以转口贸易为主。50年代后,大力发展加工制造业和各种装配业,加工工业和金融业现已为香港重要经济支柱。60年代发展了以装配为主的电子工业。70年代房地产业迅速发展。工业部门集中,结构单一,以轻工业为主,多为小型厂,并以劳动密集型居多,适应能力强,现已形成了以纺织、制衣、电子、钟表、塑料、电器等为主的出口加工工业体系,产品占全港出口产品的74%。整个工业发展正处于由劳力密集向技术密集、商品优质化的转变时期。目前,香港所产钟表、成衣、蜡烛、塑料花、手电筒、假发等的出口量居世界第1位。其中纺织、制衣和服饰工业(包括手提包和仿造珠宝饰物)以出口额和就业人数计,是香港最大的工业部门,占香港产品出口总额的38%,为世界首屈一指的服装出口地区。重工业主要有普通机械、造船、修船及建筑用钢铁和水泥生产,但所占比重很小。香港基础工业较薄弱,工业所需原料和燃料全赖进口。工业原料主要从日本和中国大陆进口,加工后的工业产品以海外为市场,约90%出口,主要销往美国和西欧等。
  20世纪中期以前,香港以耕种为生者甚众,农村遍布“新界”和大屿山岛等地区,农业以水果、蔬菜、花卉和禽畜饲养业为主。农田、菜地、花圃多集中于“新界”元朗周围地区。但随工业发展,农田被大量占用,耕地已不及全港土地面积的1/10,农民和渔民则不及总人口的1%。近年海洋捕捞产量猛增,但生猪、菜牛、鸡、鸭、鹅和塘鱼等鲜活产品,长期以来主要靠内地和邻近的广东省提供。
  香港地区岛、洲众多,海岸曲折绵长,总长近800公里,其中陡峭石质岩岸约占70%。位于香港岛和九龙半岛之间的维多利亚湾,港阔水深,是足以与美国旧金山、巴西里约热内卢相媲美的世界三大天然良港之一。港湾面积59.5平方公里,平均水深约10.9米,宽1.6~9.6公里,有3个主要入口道,吃水12米的巨轮可从东边鲤鱼门自由进出。维多利亚湾内有74个巨轮泊位,九龙的葵涌集装箱码头长2650多米,设有7个集装箱船泊位,并附设有128公顷货物装卸区,可供世界最大的6万吨集装箱船停泊。香港又是自由港,采取自由贸易和自由企业政策。优越的地理位置和良好的港口使香港成为亚洲水运中心。每年有3万多艘远洋货轮和10万多艘内河船只进出,1991年港口货物吞吐量超过1亿吨。集装箱运输发达,是世界最繁忙、效率最高的港口之一。
  香港是亚洲仅次于日本东京的第2大航空港。位于九龙半岛东北部的启德机场,跑道长3390米,有32个停机位,另有5个货运停机位,可供巨型飞机升降,日夜可通航。平均每5分钟就有1架飞机起飞或降落。是世界最繁忙的机场之一。
  香港陆上交通方便。粤港之间陆上交通客货运输主要靠广九铁路,次为文锦渡、沙头角和落马洲汽车通道。筹建中的广州―香港―澳门高速公路,全长267公里,建成后从香港九龙经广州往澳门,只需2个多小时。香港岛和九龙半岛之间建有可通汽车的海底隧道。目前隧道汽车流量,日达11万辆左右。第2条海底隧道也将启用。香港的城市交通也相当发达,地面公共交通、架空道路与70年代中期以来陆续兴建的3条地铁线(全长38.6公里)组成了香港完整的立体化城市交通网。
  对外贸易是香港重要经济支柱之一。香港资源缺乏,地域狭小,经济以贸易为本。香港国际贸易渠道畅通,是举世闻名的贸易港口。1991年进出口贸易总额高达1.54万亿港元。
  香港与纽约、伦敦、苏黎世同为世界重要的黄金市场和金融中心。1988年底,香港有银行158家,其分支机构1500多家;世界著名大银行及各国银行代表办事处有110多家,金融业在香港称为百业之首,其发展对香港甚至对亚洲各国经济发展均起重要作用。
  香港旅游业也相当发达。1991年来港旅游人数超过600万,旅游是外汇收入的第三来源。同时,香港外出旅游人数也日益增多,年达900万人次,以前往国内各地旅游为主。
  (魏清泉)
  香山&北京著名山林公园,游览胜地。位于海淀区西部。山有巨石,状似香炉,因名香山。一说山多杏树,春季杏花怒放,香飘四野,故名。海拔571米。林木繁茂,泉涌溪流,景色秀丽,以秋季红叶最为诱人。辽、金以来,历代帝王和封建官僚陆续于此兴建寺院离宫,特别是清乾隆十年(1745),于香山大兴土木,建筑亭台楼阁,共成28景,号“静宜园”。乾隆御制燕京八景之一的“西山晴雪”碑,&1860年和1900年先后被英法联军和八国联军野蛮破坏。20世纪50年代以来,经修缮,已辟为香山公园。1983年建成攀登香山主峰“鬼见愁”的空中索道和风格别致的香山饭店。香山名刹碧云寺原为碧云庵,创建于元至元二十六年(1289)。明太监于经重修后始称今名。内有清乾隆年间所建金刚宝座塔、五百罗汉堂著名文物古迹。1925年孙中山逝世后曾停灵于此,后辟为孙中山纪念堂,有孙中山衣冠V和水晶棺。附近卧佛寺有元铸侧卧铜佛一尊,长5米余,右手支颐,左臂直伸,后环立佛像,表现释迦牟尼涅,于娑罗树下向弟子嘱咐后事的情景,是珍贵历史文物。
  (尹钧科)
  湘江&长江中游南岸重要支流。又称湘水。主源海洋河,源出广西临桂县海洋坪的龙门界,于全州附近,汇灌江和罗江,北流入湖南省,经17县市,在湘阴濠河口分为东西2支,至芦林潭又汇合注入洞庭湖。干流全长856公里,流域面积9.46万平方公里,河源与河口高差460余米,平均比降0.134%,水能蕴藏量521.7万千瓦,其中湖南470.7万千瓦。流域年均降水量1650毫米,上游桂北地区1900毫米,中游盆地区仅1300毫米。年径流总量、汛期水量分别为665亿立方米和394亿立方米。湘江支流众多,部分支流水土流失较重。零陵以上为上游,流经山区,谷窄、流短、水急,雨期多暴雨,枯水期地下水补给占25%左右。零陵至衡阳为中游,沿岸丘陵起伏,红层盆地错落其间,河宽250~1000米,常年可通航15~200吨驳轮。衡阳以下进入下游,河宽500~1000米,常年可通航15~300吨驳轮,沿河泥沙淤积,多边滩、心滩、沙洲。长沙以下为河口段,常年可通航50~500吨驳轮,多汊道和河成湖泊。河口冲积平原与资、沅、澧水的河口平原连成宽广的滨湖平原。湘江流域资源丰富,矿产以煤、铁、锰、铅、锌、铜、锑等为主,湘潭是中国著名的锰矿区。流域内建有欧阳海、千金庙、双牌等大型水库和20世纪80年代初期兴建的东江水电站(装机容量50万千瓦)。此外,还有大中型水利工程145处,设计灌溉面积64万公顷,其中韶山灌区近7万公顷。农副产品以稻、薯、烟、茶、大豆为大宗。
  (陈灿荣)
  湘潭市湖南省辖市,工业城市。位于省境东部,湘江下游与涟水汇合处,距长沙市45公里。辖5区及湘潭县。面积5015平方公里,人口265.23万;其中市区面积491平方公里,人口65.46万。湘潭市楚时为小集镇。最早建制于西晋永嘉元年(307)。唐天宝八年(749)始称湘潭县。因位于易家湾昭山上的昭潭而得名。因水路交通方便,历史上曾为湘江下游最大物资集散中心。明曾为“工商十万,商贾云集”的商埠,清更为中国南方重要药材和大米市场之一,手工业亦较发达。1918年粤汉铁路通车后,商业地位为长沙市取代而渐衰落。1949年前,商业与手工业均甚萧条,人口亦仅9万。市境位于湘江两岸冲积平原与红土阶地上,地面为海拔40~70米起伏和缓的平岗地。湘江先自东向西,再转向东北流经市区,并于右岸纳涓、涟2支流。属中亚热带气候,年均温17.4℃,年降水量1315毫米;但夏秋之间雨水较少而气温甚高,7月均温达29.5℃,是湖南酷暑地区之一。
  20世纪50年代以来发展迅速。80年代初,已建成拥有冶金、纺织、机械、化工、建材等工业的城市,工业总产值约占全省1/10,居第4位。随湘黔和娄邵铁路通车,交通更为便利。市中心的河西有铁路、公路桥联接湘江两岸,河东的板塘区为轻纺工业区。市区南部的岳塘区是著名的湘潭电机厂和湘潭钢铁公司所在地。位于湘潭县境的楠竹、鹤岭镇,分别为以机械和采矿工业为主的新兴工业城镇。城郊随韶山灌区工程的建成,已发展为蔬菜、肉类、粮食和果品的综合性农业生产基地。市内有湘潭大学、湘潭师范学院等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市西北49公里的韶山冲是毛泽东的故乡。市区中心的雨湖是幸存的古名胜之一,系湘江汊河人工改造所成,是游览和休憩之地。
  (程伟民)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湖南省及中南地区少数民族聚居人数最多的自治州。位于湘西北,邻接鄂西南与川、黔东侧地区。辖吉首市及凤凰、泸溪、古丈、永顺、龙山、保靖、花垣7县。面积2.1万平方公里,约占全省总面积的10%。境内聚居土家、苗、瑶、回、壮、满、白、汉等民族共301.80万人;其中土家族和苗族分别占40.1%和23.4%。土家族大部聚居州北,苗族多分布于州南。州首府吉首市。自治州秦属黔中郡,汉属武陵郡,唐属黔中道,清为乾州、凤凰、永靖等厅及永顺府地。辛亥革命后有永顺、凤凰等县的改名。1952年曾设湘西苗族自治区。1955年改设湘西苗族自治州,1957年改设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自治州位于澧水和沅江支流酉水、武水上游,属云贵高原东延部分。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呈阶梯状倾斜下降。境内以武陵山和八面山等为主干,由一系列北东―南西及北北东向褶皱山地组成,岭壑交叠起伏,山脊海拔千米左右。群山隆起,边侧切割陡峭,西北一带顶部地形略为平缓,呈山原形态。元古界及下古生界地层广泛分布,石灰岩出露面积约占全境的70%;喀斯特地貌发育。地表河道深切,多峡谷;地下水以暗河及大泉形式出露。有著名的吉首大龙洞、花垣小龙洞和保靖卡棚等悬泉瀑布。水能资源丰富,澧水流域、武水、酉水理论蕴藏量分别为152万、18万、108万千瓦。此外有龙山、永顺等热水点多余处。气候冬暖夏凉,略有春旱,7~8月雨水较丰,垂直差异较明显。年均温16℃左右,年降水量毫米。境内由黄壤、黄棕壤、黑色及棕色石灰土分布的山丘地带,是多种经济林的集中生长区。富有油桐、油茶、乌桕、生漆、五倍子、杜仲、核桃、板栗、白蜡等山林特产。名贵药材有天麻、党参、当归、黄连、乌金七、竹节人参等。丛林幽壑中生长珙桐、银杏、水杉、钟萼木、金钱松、篦子三尖杉、白豆杉、连香树、香果树、青檀、银鹊树、光皮桦、湖南椴树、楠木、滇楸等,为史前残遗植物保留中心之一。地下资源有永顺、保靖一线西北部的煤矿;武陵山北侧的铁矿;花垣的锰矿;龙山、永顺、花垣、凤凰、泸溪境内的铅锌矿;吉首、凤凰延至新晃属湘西汞矿带;此外有铜、钒、铝、硫磺、磷等多种矿产。
  自治州地形崎岖,田高水低、耕地分散。在20万公顷耕地中,水田占2/3,旱地1/3。水稻主要为中稻和一季晚稻;旱粮以玉米、薯类、小麦、杂粮为主。主要农、林产品中,桐油居全省第1位,板栗居第2位、油料居第3位。湘西黄牛膘肥体壮,为役、肉用良种牲畜;山羊饲养较多。地方特产有古丈白毛尖、浦市甜橙、花垣腰带柿、泸溪白蜡、龙山楠木、保靖黄杨木等。工业有电力、机械、建材、食品、纺织、缝纫等部门。生产原煤、水泥、硫酸、烧碱、农用化肥、电石等。枝柳铁路经永顺、古丈、吉首、凤凰等地;干线公路918公里,以吉首市为中心,联系四邻。澧水从桑植、大庸向下游,可行驶15~20吨机动船;沅江干流经泸溪地段40公里,可行驶50~100吨机动船,通往沅陵、常德等地。西水在境内全长161公里,可行驶10~20吨机动船。
  州内除有永顺不二门、龙山洛塔等天然风景名胜区外,尚多历史文物古迹。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本州属湘鄂西革命根据地,在永顺龙家寨毗连的塔卧曾设立湘鄂川黔省革命委员会。
  (邓美成)
  襄城县&河南省平顶山市辖县。中国烟草生产基地之一。位于省境中部偏西,京广铁路支线经过境内。面积897平方公里,人口73.64万;其中回族占2%。县府驻城关镇。春秋为郑邑名汜。周襄王避难奔郑,居于汜,因名“襄城”。秦置县。县境地势西高东低,西南部为低山区,以孟良山最高,海拔366米;西北部为丘陵地;中、东部为平原,约占总面积80%。北汝河在南部、颍河在北部流贯全境。年均温14.8℃,年降水量748毫米。粮食作物以小麦、红薯、玉米、大豆为主。经济作物主要有烟叶、油菜籽、花生、芝麻等。烟叶种植历史久,烤烟质量较高。20世纪60年代被列为中国卷烟原料基地县。所产“里川烟”以色鲜、香浓、油份多驰名,为高级卷烟原料,畅销国际市场。工业有烟草加工、农业机械、棉纺、造纸、酿酒等。
  (李润田)
  襄樊市&湖北省重要工业城市,省辖市。鄂西北铁路枢纽及公路交通中心。位于省境北部。辖4区及襄阳、宜城、谷城、南漳、保康5县。面积2.67万平方公里,人口652.68万;其中市区面积363平方公里,人口52.47万。1950年划襄阳县襄阳、樊城两镇设襄樊市。市区跨汉江两岸,有汉江大桥相连。北岸樊城传于周宣王时在此封樊侯国并筑城,街区后沿汉江伸展,为商业集中区;襄阳古为襄国,汉初设襄阳县并筑城,街道呈棋盘式布局,为政府机关、文教单位集中区。汉江自西向东北穿过市区,分南北两支绕鱼梁洲后,于东津湾附近汇合折向南流,形成著名的汉江大湾。市区正位于大湾弧线上,大部为略有起伏的冲积平原,海拔约65米,仅西南部是以扁山(459米)和岘山(363米)为主的丘陵。城市依山傍水,历为军事要地,历史上刘表伏击孙坚、关羽水淹曹操七军等著名战役,均发生于此。
  工业以纺织、食品为主,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2/3以上。并有机械、化工、电子、建材等多种部门。已形成樊西(轻纺)、樊东(化工)、万山(机械)、郑家山(电子)、钱家营(医药、建材)等5工业区。襄樊据南(阳)襄(阳)陆路要冲,亦为鄂西北经济中心和物资集散地。1949年后,新建的汉丹、焦枝、襄渝3条铁路交汇于此,并有7条干线公路通往省内外。本市也是汉江重要港口,300吨级船舶可直抵武汉。市境有襄樊大学、襄阳师专等大专院校。城西13公里的古隆中是东汉末诸葛亮隐居和耕读之地,有武侯祠、三顾堂、野云庵等古建筑。此外有襄阳城、绿影壁、米公祠、南宋李曾伯摩崖、广德寺多宝佛塔、古邓城遗址等古迹。1989年于市属宜城县发掘出迄今规模最大的春秋时期楚国的车马坑。保康县境有中国第1个野生蜡梅保护区。
  (陈联寿)
  象泉河&印度河最大支流萨特累季河的上游,西藏自治区阿里地区最主要河流。又称朗钦藏布。发源于喜马拉雅山西段兰塔附近的现代冰川,源头海拔5300米。从源头西流至门士横切阿伊拉日居,经札达、什普奇,穿越喜马拉雅山后流入印度河。全长309公里,流域面积2.276万平方公里。从源头至曲松多为上游段,长74公里,落差1023米,平均坡降17%;由曲松多至扎布让为中游段,长130公里,落差1377米,平均坡降为5.5‰。其中,札达以上为峡谷,以下为宽谷,水流较缓,河道分叉,多江心洲,支流较多,阶地发育;扎布让至什普奇为下游段,长105公里,平均坡降7.2‰,以峡谷为主,峡谷段河床宽仅20~50米,其余则宽约100~200米。象泉河流域主要为沙生针茅占优势的亚高山荒漠草原,以放养藏绵羊、牦牛为主。农作物一年一熟,主要种植青稞、豌豆、春小麦等。什普奇一带作物一年两熟,可种植水稻,是阿里地区主要农牧区。
  (温景春)
  萧山市&浙江省粮、棉、麻、油料作物综合生产基地之一。位于杭州市东南,钱塘江下游南岸。面积1336平方公里,人口115.29万。汉置余暨县,三国吴改永兴县,唐天宝初改名萧山县。1987年撤县设市,1988年划入中国沿海经济开放区。并改为省直辖行政单位。市境北部为滨江平原,中部为水网平原,南部是丘陵山地,钱塘江支流浦阳江流贯。钱塘江河口滩地辽阔,从1965年起进行大规模围垦后,耕地面积扩大1/3。1949年以来兴修水利,改善农业生产条件。络麻产量居全省之首,亦为全省油菜籽和棉花重点产区之一。特产有萧山鸡、罗卜干、杨梅等。萧山素称“花边之乡”,所产花边工艺精湛,在国外享有盛誉,为外贸传统产品。工业发达,有机电、化工、棉纺、建材、瓷器等。萧山为浙江省第1个工农业总产值超百亿的县市。1991年工业产值95亿元,农业产值13亿元。萧山地处浙赣、萧甬铁路和萧(山)金(华)、杭(州)温(州)公路汇合处,为浙北通向浙东、浙南的门户。距市区4公里的城山峰顶有越王城,系古越国的重要军事城堡。
  (俞康宰)
  萧县&安徽省宿县地区辖县,重点产棉县之一、著名葡萄产区和“国画之乡”。位于省境北部,黄河故道南侧。面积1861平方公里,人口109.95万。县府驻龙城镇。春秋时为宋国萧邑,秦置萧县。县境位于皖北平原暖温带半湿润地区。除东南部有两列自西南向东北延伸的低山残丘外,大部为平原。农业以旱作为主,盛产小麦和杂粮;经济作物以棉花为大宗,产量居全省首位,并盛产韭黄和芦笋。半细毛羊饲养量及羊毛产量均占全省第1位。亦为淮北著名水果产地,有葡萄、苹果、梨、桃和石榴等。其中葡萄产量居全省之冠。萧县葡萄酒罐头联合公司利用当地特产生产葡萄酒、芦笋罐头及羊肉罐头等。矿藏以煤为主,分布在县东南部,属淮北煤田的一部分。明清以来,萧县画家辈出,形成“龙城画派”。名胜古迹有白土寨古萧窑遗址和花甲寺村新石器文化遗址等。皇藏峪为全省重点自然保护区之一,森林密茂,相传汉高邦刘邦曾避难于此,故名。
  (朱孟春)
  小凉山&见凉山。
  小清河&山东省通航河流。位于省境中部,源于玉符河汊流及济南市诸泉,东北流经历城、章丘、博兴等县,于寿光县羊角沟东20公里处入莱州湾。全长240多公里,流域面积1.1万平方公里。主要支流有绣江河、杏花沟、孝妇河、淄河和塌河等,均从右岸汇入,呈极不对称的羽毛状水系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ff14 白钢大剑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