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张同炮旗鸣礼炮21响是什么意思思好玩么?

李来亨_百度百科
声明:百科词条人人可编辑,词条创建和修改均免费,绝不存在官方及代理商付费代编,请勿上当受骗。
李来亨(?-1664年),人,义子。二年(1645年)随李锦联明抗清。七年()出没于省县的茅麓山,称。永历九年()立“圣帝行宫碑”。永历十年(1656年)十二月封临国公。十六年清军深入追击,势孤,他与诸将攻,牵制南下的清军;元年(1662年)清军集中主力,分路进攻;他奋战数年,最后据守茅麓山九连坪(今湖北西北);三年(1664年),清兵围茅麓山,来亨举家自焚。
李来亨人物生平
少年时因父母双亡,被李自成的侄儿李锦收为义子,参加李自成农民军。
1645年(永昌二年)5月17日,李自成在通城遇害后,其妻高夫人召集农民军20余万人,并在李锦、等决策下,实现战略大转变,与政权合作,共同反清,授,封三原伯。
1650(永历四年),李锦卒,与击败,屯兵、,出没、、、,晋封三原侯。
1651(永历五年),入巴、归之间,屯兵、,建帅府于湖北省的,实行屯田自给、与民休息的政策,关怀山中百姓疾苦,深得民心,都称他“小闯王”。
1653(永历七年),收复。1654(永历八年),卒,众人推举李来亨为帅,所部精锐三万人。
1656(永历十年),命出师,暗中联络故将,命提督御前营,封、、临国公。
1657(永历十一年),攻,蜀将不能抵御。1658(永历十二年),屯施州。
1659(永历十三年),在李来亨带领下,围攻,支援,但是由于的背叛,只好撤退巫、巴。
1662(永历十六年),清张长庚宣布永历政权灭亡的消息,招降李来亨不应。李来亨奉韩王朱璟溧为正朔,继续抗清。七月,清屯兵。
1663(康熙二年),李国英、李长庚、总兵集中秦、豫、楚、蜀四省十万兵力,后勤二十万人,分兵三路围攻夔东农民军。一路自荆州、夷陵攻、、、归州;一路自兴安、攻、、;一路自万县攻打夔州、、、大宁(今重庆)、。次年春攻入茅麓山。李来亨放弃九莲坪,将清军诱入险地,毙伤敌约万人,会同等挫败了清军围攻,李国英侥幸逃回巫山。
1664年(康熙三年)清政府集中秦、豫、楚、蜀四省清军和满洲八旗兵,共十万大军在靖西将军的指挥下,围攻茅麓山。李来亨奋起迎敌,满洲兵在李来亨的炮火、、的打击下,纷纷坠崖落涧,伤亡惨重,高级指挥官贺布索、穆里玛之子苏尔马均被击毙。清军改变策略,对茅麓山所有出口,严防死守,长期围困,企图困死明军。双方相持数月,李来亨部物资消耗殆尽。李来亨在六月曾组织两次突围,虽拼死奋战,但寡不敌众,无法突出重围,知道已到最后关头,决心与明朝的最后一片河山共存亡。处死了清方派来招降的叛徒李有实。8月4日,寨内弹尽粮绝。李来亨事先妥善安排了年迈母亲的生路,后与妻、子等家人扑向熊熊烈火,壮烈牺牲,谱写了一曲气壮山河的千秋正气歌。
虽然我们对李来亨的生年和早期情况都不清楚,甚至连他的儿子的名字也难以查考,李自成祖孙四代在明清之际为反抗明朝和清朝统治者的暴政而英勇献身的精神确实令人钦佩不已。李来亨父子牺牲后,部下士卒除少数投降外,都在混战中壮烈捐躯。清朝将领惟恐有明军将士潜藏逃出,派了大批兵丁“四山搜剿”,穷凶极恶地实行斩草除根,用他们自己的话说是“扫穴无遗类”[1]
至此,以原大顺军余部为主体的夔东抗清斗争坚持了二十年之久,以失败告终,大陆上公开以恢复明朝为旗帜的武装抗清运动结束了。灭亡、被打断脊梁昏睡三百多年的历史也由此正式开始。
李来亨人物评价
大江东去浪千叠,三百年流不尽的英雄血[2]
抗清英雄李来亨,在农民军的战斗生活中成长起来的军出色将领。
李来亨的一生为生存、为尊严、为国家、为民族、为忠义而奔波奋斗。前期跟随李过反抗当时已经腐朽堕落的明朝统治,后期率领军队与基本控制全国的大清政权作斗争。
李来亨的军事抗清生涯占据了他大部分领兵岁月,他的一生主要光阴都是在与满清作斗争中度过。虽然最后自尽而死,但他抗清御侮的英雄气概、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杀身成仁的民族气节,与山河同在,与日月同辉。
李来亨抗清遗址
李来亨率领的大顺军余部于境内坚持抗清活动的过程中,在百羊寨、百城、长坪、等地,留下了诸多城池、山寨、古道、桥梁、古井、堰塘等遗存。
百城:位于兴山百城村山巅之上,此城东西两面为陡山绝壁,北部是崇山峻岭,南部地势较缓。百城因相传连绵百座寨城,故而号称百里之城。此城城墙的70%至今保存较好。百城有三道城墙:其中第一道长约40米;第二道长约60米;第三道城墙呈不规则形,周长约200米。
凤凰寨及老寨子:两寨均呈东西方向,构筑于之巅,之间相距约400米,寨址狭长。据当地村民介绍称:有人曾于寨中挖出过多枚圆形炮弹。
寨包及胡家湾寨子:此二寨相距约400米,分别筑于界牌垭和胡家湾的山顶。寨包呈长椭圆形,长66.5米,宽27.5米,残高4.5~3.3米,东、南、西面三个寨门均残。寨墙均用人工打制的石条筑成;胡家湾寨子东高西低,平面呈船形,通长71米,宽36.5米,墙高4.7~3.2米。
李来亨的大顺军兵营遗址,除了上面几处重要的之外,还有、山寨、、纱帽山寨等,它们的共同特点是:多相近相邻,且都构筑于山巅之上,寨墙均使用自然岩石垒筑而成。
兴山境内留有多处李来亨抗清斗争时期遗留下来的交通设施,如古道、桥梁、、壕沟等;其中有百羊寨至,百羊寨至七连坪,百城至公坪,店子垭至水磨溪、红岩、,黄粮至店子垭,教场坝等多条古道。这些古道多用自然石块依山势而建,多分布山腰与沟谷的两侧。现存最长者,长达数公里,如教场坝、茅麓山古道。而联通沟谷两岸的桥梁,尤以河瓮桥、大桥沟石桥保存完好。
炮台、瞭望台、点灯台与石碓窝:这些遗址均保存较好,其中,炮台有百羊寨铁炉沟山顶的双炮台和的衙门坪炮台;瞭望台位于百羊寨东部600米的天灯包山巅上。
圣帝行宫之碑
圣帝行宫之碑
:位于百羊寨的东端的半山腰,高4.8米,宽近一米,篆额“”,底为长方形碑座,巍峨挺拔,极为醒目。碑文通过农民军信仰的祀奉,以、等历史人物为表率,赞颂忠悬日月的仁人志士,抨击寡廉鲜耻的叛将贰臣,号召人们发扬民族气节,坚定“镌虏妪民”意志,同心协力抗清御侮。碑文中注明了李来亨的籍贯和永历王朝晋爵为“临国公”的封号,此外,还刻有数十名于史无载的部将姓名、封号等文字。该碑是研究中南地区抗清斗争史的重要实物资料。
百羊寨兵营:此兵营是李来亨大部队驻扎屯田的营地,占地约3万平方米。此寨四面临山,其周围分布有关帝庙、、瞭望台、点灯台、炮台、战壕与栈道、古道、七步半石台阶等多处李来亨驻军遗存。
李来亨历史评价
历史学界对的情况至今了解得并不多,只知道他是的侄儿的养子,在军后才崭露头角,他带领的军队估计就是李过()在南宁地区病死后留下的部众为骨干转战到夔东地区以后扩充起来的。主编的《八旗通志》《穆理玛传》记载茅麓山战役时,说“来亨子率四千余贼筑城垛,排列枪炮挨牌拒敌”[3]
。有儿子能领兵作战,没有见到其他史籍记载。虽然历史学界对的生年和早期情况都不清楚,甚至连他的儿子的名字也难以查考,祖孙四代在明清之际为反抗明朝和清朝统治者的暴政而英勇献身的精神令人钦佩不已。
.南明史[引用日期]
.凤凰网.[引用日期]
《八旗通志》卷一四一《穆理玛传》;同书卷二二○《古楞格传》、《倭和仁传》有类似记载。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炮哥是什么意思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