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 州 市 办 英 语 四 六 级》

【侗族军事史】郑国乔先生关于侗族的概述
侗族的历史沿革
新晃旧石器
侗乡出土的旧石器。1987年5月在新晃侗族自治县兴隆乡柏树林、沙田、长乐坪、新村、十家坪、波洲镇的白水滩、曹家溪、纲坪乡、姑召溪等处发现旧石器时代遗址。6月,在大桥溪进行挖掘,出土100多件旧石器,以砍砸器为主,还有部分刮削器、尖状器、石核石斧等。这些旧石器的石料系就地取材的砂岩、石英砾石等,表明新晃境内在5~10万年前就有人类活动。从而填补了湖南旧石器考古成果的空白。有关专家称此为20世纪80年代湖南省最为主要的考古成果。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等新闻媒体相继作了报道。
战国中期青铜器
侗乡出土的古器物。日,贵州锦屏三江区平金乡亮江村吴恒武等,在亮江平金电站水坝下游牛圈塘淘金,于河床6米处岩隙间发现一批青铜器,计有剑、矛、镞、铽、锄共8件。这类器物在贵州东部出土尚属首次。经省博物馆考古队鉴别,认定其时代为战国中期的青铜器,有些专家称此为夜郎疆域东界佐证,为夜郎考古研究提供了极其珍贵的实物依据。
中国南方古代越人的总称。战国时称百越,文献上亦作百粤。越人分布在今中国江苏、浙江、江西、福建、台湾、广东、广西、海南、安徽、湖南诸省、区和越南北部。战国后期,除有百越名称外,还有一个实际也为泛称的扬越。秦汉时泛称中国南方民族为越族。史称“北方胡、南方越”。汉初越已逐渐形成几个较强的部分,即东瓯、闽越、南越、西瓯、骆越。汉武帝以后,百越这个名称在史籍上逐渐消失。三国时期,在吴国统
治区有山越。隋唐时偶见于文献记载,宋以后不复出现。越部落众多,先后著录于记载的有:于越、句吴、扬越、瓯越、东越、闽越、南越、骆越、西瓯、夷越、夔越、山越等。侗族源于百越,但源于百越的哪一部分,在侗史学界看法不完全一致。比较普遍的观点,认为侗族是由越人中的骆越发展而成。历史上骆越的分布地就是今天侗族的分布地,文化上有许多共同之处,是骆越文化的直接继承者之一。后来分布在这一地区的骆越之民又被称为僚。由僚分化出侗。
中国古族名。亦作雒越、瓯骆、骆人。古今学者对骆越的演化其说不一。有的认为它是西瓯的一部分,或是西越的一支,有的则认为它即是西瓯。最早见于《逸周书&王会解篇》:“南方‘路人大竹’”。清人朱石曾在《逸周书集训校释》中说:“路音近骆,当是骆越。”《水经注》引《交州外域记》称:“交趾昔未有郡县之时,土地有骆田,……民垦食其田,因名为雒民,设雒王,雒侯主诸郡县。”它以古贵州(今广西贵港地)为中心,分布在今广东、广西、贵州以及越南北部;东汉以后,逐步演变为僚人。侗族的主体由骆越发展而来。
战国至汉时分布在黔中郡少数民族的统称,亦即武陵蛮。秦昭王使白起伐楚,始置黔中郡,汉初改称武陵郡,故黔中蛮即武陵蛮。当时主要居民是信奉起源来自槃瓠传说的少数民族,也包括越族等其他少数民族。也包括侗族的先民在内。黔中郡的辖境相当今湖南沅水、澧水流域,湖北清江流域,四川黔江流域和贵州东北一部分。
魏晋南北朝(亦说东汉)至宋时分布在今湖南沅江上游若干少数民族的总称。据《水经注》载,因其地有雄溪、 溪,
溪、酉溪、辰溪五条溪流,被称为五溪之地。唐宋时根据当地的地理环境,又称之为溪洞。这个地方历来都是少数民族活动的地方。春秋到秦汉时,有黔中蛮、武陵蛮和百越。魏晋南北朝至唐宋时,被称为五溪蛮,开始出现僚的记载。今苗、瑶、土家、侗、仡佬等民族与其有渊源关系。
中国古族名。始见于《三国志&霍峻传》,直到清代,史籍中累见不鲜。分布在今广东、广西、湖南、四川、云南、贵州等地区。《隋书&地理志》称其“岭南二十五郡,处处有之”。有乌浒人(后作乌武僚)、俚僚、蛮僚、守宫僚、南平僚、鸠僚(后作葛僚、仡僚、仡佬)、夷僚、土僚、飞头僚、秸僚等名称和支系。有穿筒裙、文身、鼻饮、凿齿等习俗。住干栏、击铜鼓、行悬棺葬,部分有猎头祭鬼习俗。唐宋以后,今侗族也被称为僚。如《宋史&蛮夷传》载:“宝元二年(1039)辰州秸僚三千余人款附。”侗族从僚中分化出来,大概在宋代。但直到明末清初还有人把侗族称之为僚。如明末邝露的《赤雅》中载:“侗亦僚类,不喜杀,善音乐,弹胡琴,吹六管,长歌闭目,顿首摇足为混沌舞。”
宋代史籍上对侗族的称呼,亦称伶,是侗族自称的反切记音,最早见于宋代的汉文史籍。《宋史&西南溪峒诸蛮》载:“乾道七年(1171),靖州有仡伶杨姓,沅州生界有仡伶副峒官吴自由。”“其田给仡伶杨姓者,俾佃作而课其祖。”仡伶之称见于宋代,表明侗族已从僚中分化出来。南宋朱辅所著《溪蛮丛笑》一书,记述了五溪一带的民族风土人情,说沅州一带是他们的活动中心。围绕这个中心而居的有五个民族,分别称为苗族、瑶族、僚族、仡伶族、仡佬族。朱熹《记“三苗”》中也记载着:“顷在湖南时,见说溪洞蛮徭略有四种:曰僚、曰仡、曰伶,而其最捷者曰苗。”这些著作中出现仡伶,伶是当时侗族自称的记音,他们又都与僚并排对举。可见至迟在南宋时侗族已经作为单一民族从僚人中分化出来了。
南宋史籍对侗族的称呼。是侗族自称的反切记音。首见于《老学庵笔记》卷四,笔记写道:“在辰、沅、靖州等地,有仡伶、仡
。”《老学庵笔记》为南宋陆游晚年所作,成书于公元1210年之前,笔记中提到的辰、沅、靖州等地,即今之新晃、芷江、玉屏、天柱、三穗、靖州一带,正是侗族聚居之地。至今广西融水部分侗族仍自称仡餤。
①原为唐代广西、贵州部分山区的壮、侗、苗、瑶等民族聚居区地名的泛称。②峒为侗族社会内部的行政区划。或写成洞。唐王朝统
治时,对西南少数民族实施羁縻政策,在溪洞地方设置州郡,建立羁縻政权,称为羁縻州峒。《桂海虞衡志》说:“羁縻州峒……自唐以来内附,分析其种落,大者为州,小者为县,又小者为峒。”就侗族而言,唐宋时期,地辖今靖洞、会同、通道、绥宁、黎平、锦屏、天柱、镇远等县的诚州和徽州区域内,按各侗族首领的实力范围划分为十个峒。杨再思及其族人和后代曾先后据有十峒,号十峒首领,以其族姓散掌州峒。元代侗族地区被称为九溪十八洞,贵州黎平称为五开洞。直到现在,黎平、从江两县交界的肇兴、龙图一带仍被称为六洞,黎平岩洞和从江增冲一带称为九洞,黎平潭洞,地青一带称八洞。其他以洞命名的侗族村寨不计其数。后来演变成对侗族的专称。
唐宋时对居住在中国南方地区少数民族的泛称。亦作洞蛮。《唐书》载:唐元和六年(811)“黔州大水,坏城廓,观察使窦群发峒蛮治城,督促太急,于是辰叙二州蛮张伯靖等反,群讨之不能定。”此处峒蛮当包括侗族祖先在内。明人的著作中峒蛮多指侗族。
明清时代史籍中对侗族的称呼。亦作洞人。明田汝成《炎徼纪闻&蛮夷》载:“峒人,一曰峒蛮,散处于牂牁、舞溪之界,在辰、沅者尤多。”“洞人……争讼才入官府,以其长论决之,号曰乡公。”清乾隆时编纂的《柳州府志》有“餦(侗)人居溪峒,又谓峒人。”清张祥河《粤西笔述》中的“峒人椎髻,插雉尾”指的都是侗族。
明清时代史籍中对侗族的称呼。明末清初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载:“峒僚者,岭表溪洞之民,古称山越,唐宋以来,开拓浸广。”顾氏把越、僚、侗的关系串连起来,简括地阐明了侗族的族源。早在唐代已经出现了峒僚之称。《唐书&冯盎传》有“罗窦诸峒僚叛”的记载。
清代史籍中对侗族的称呼。如:《黔南识略》中的“侗苗习华风,编姓氏,妇女有改汉装者”。《苗族风俗图书》中的“洞苗在天柱、锦屏二县所属,择平坦近水而居”。又《贵州通志》的“近河者曰侗苗”。侗苗指的是侗族。
唐代以前的侗乡建制
侗族地区的建制沿革可以追溯到周及其以前的时代。是时,属荆州南境。春秋战国时期属楚国巫、黔中郡。秦代分属黔中郡、象郡和桂林郡。西汉时期分属于牂牁、武陵、郁林三郡。三国时分别属于荆州武陵郡和交州郁林郡。这一建置到魏晋南北朝以至隋代基本上未曾改变,只是在今湘西南和黔东南设舞阳县,隶武陵郡(后改沅陵郡龙标县),在桂西北的三江,龙胜一带设义熙县,隶始安郡。
唐代的侗乡建制
唐代初年,将历代沿袭下来的郡,或改为州,州下设郡;或是州郡并称。州级行政建制分为经制州和羁縻州两类。前者由吏部直接委派官员统
治和管理。后者是都督府指派当地大姓首领充任刺史,子孙世袭,令其奉正朔、贡方物,军政财权由其自主。根据《新唐书&地理志》记载,当时在今侗族地区设置的经制州郡有:
思州宁夷郡
武德四年(621)置,贞观四年(630)定名。领三县,其中所辖的思王、思邛两县包括今岑巩、玉屏、三穗和镇远东部、锦屏北部及天柱西部等地区。
邵州邵阳郡
武德四年(621)分潭州邵阳县,置梁州,贞观十年(636)始改此名。领邵阳、武岗二县,其中武岗县包括今绥宁和通道的东部地区。
叙州潭阳郡
于贞观八年(634)以辰州之龙标县置,领龙标、朗溪、潭阳三县,包括今芷江、黔阳、会同、靖州、锦屏、天柱、黎平的东南和东南部以及通道的西北部等地区。
奖州龙溪郡
于长安四年(704)以沅州之夜郎、渭溪二县置。原名舞州、业州。大历五年(770)更名为奖州龙溪郡,领峨山、渭溪、梓姜(即今芷江)三县,即今镇远东北至新晃,芷江一带。(以上四州属江南道)
即原来的桂林郡。武德四年以始安郡之阳寿、桂林县置,包括今龙胜在内。
融州融水郡
于武德四年(621)分始安郡的义熙县置,领融水、武阳两县,包括今融水、罗城、三江和龙胜的一部分地区。(以上二州隶岭南道)
唐代还在江南道辖区内设置51个羁縻蛮州,其中的羁縻晃州和羁縻衮州以及虽未属羁縻州而实为羁縻州的诚州、徽州、溪洞州等也辖有部分侗族地区。羁縻晃州辖有今新晃、玉屏、岑巩和三穗等县地。羁縻衮州辖有今芷江、玉屏、岑巩和三穗县地。诚州、徽州、溪洞州的领域大致包括今靖州、会同、通道、绥宁、锦屏、黎平等地。
宋代的侗乡建制
北宋王朝将地方建制改为路、州、县三级。按《宋史&西南溪洞诸蛮》记载,当时在侗族地区设置的州郡,属荆湖北路的有诚州、徽州、晃州、思州,属广南西路的有融州及与之毗邻的八舟、潭溪、洪州泊里、福禄永从和容江巴黄5个军民长官司。诚州和徽州包括今靖州、会同、绥宁、通道、黎平、锦屏以及天柱、镇远等部分地区。思州辖区包括今玉屏、三穗以及岑巩、天柱西部、锦屏北部、镇远东部等地区。晃州在宋王朝收复沅州后并入沅州卢阳县,即今之芷江、新晃、怀化等县地。融州属地甚广,所属下级建制撤并频繁,辖地多有变化,大致为侗族聚居的黎平、三江、从江、融水、榕江等县地。5个军民长官司辖有今黎平、从江、锦屏等县的部分地区。
宋王朝为了加强对侗族地方的统
治,又在州、县之下建砦置堡,或升砦为县。元丰三年(1080),以沅州贯保砦(今靖州北)置渠阳县。招抚上江、多星、铜鼓、羊镇、潭溪、上后、上诚、天村、大田诸团,设罗蒙砦,隶属诚州。同年改徽州为莳竹县,隶邵州。崇宁五年(1106)改莳竹为绥宁县,隶武冈军。元?二年(1087),改诚州为渠阳军。后废渠阳军,仍置诚州。崇宁初,改诚州为靖州,并于北部置三江县(后改为会同县),改南部的罗蒙砦为通道县,均隶靖州。
元代的侗乡建制
元至元二十七年(1290)定制。全国置11个行中书省,简称行省。行省之下的行政区划为路。边远地方的路因时地不同而异称为宣抚司、安抚司、招讨司。路的下面,腹地以府领州,以州领县;其他地方则有总管府、军民府、府、军,各领州、县、长司。
湖南省境内与侗族有关的有沅州路、辰州路、靖州路等。沅州路治卢阳,至元十三年(1276)置沅州安抚司,次年改沅州路总管府,领卢阳、黔阳、麻阳三县。卢阳即今芷江、新晃、怀化县地。黔阳即今黔阳、怀化县地。辰州路领有沅陵、辰溪、卢溪、溆浦。辰溪即今辰溪、怀化县地。靖州路辖永平(今靖州)、会同、通道三县。绥宁隶武岗路。
广西侗族地区属柳州路融水、怀远(今三江)等县,龙胜属义宁县地。
贵州侗族地区属思州宣慰司,领思州宣抚司、镇远府、黎平府。思州宣抚司辖有今岑巩、石阡、万山等县(特区)。镇远府辖今镇远、三穗等县。黎平府辖今黎平、锦屏、从江、剑河、榕江等县。期间,至元二十年(1283)讨平九溪十八洞,以靖州西南之半立古州八万军民总管府,五开洞属之,由顺元路宣慰司节制。至治二年(1326)废古州八万军民总管府,置上黎平长官司,其余地属思州都云、定云、新添3个安抚司。并在今黎平、锦屏、剑河境内设置福禄永从、潭溪、洪州泊里、铜鼓、湖耳、亮寨、欧阳、新化、赤溪南洞、中林验洞、龙里、八舟、曹滴、古州八万洞及诚州富盈等15处长官司。其中名为蛮夷军民长官司11个,军民长官司和长官司4个。终元之世,贵州侗族地区多为大小土司管辖。
明代的侗乡建制
明代在全国置承宣布政使司13个。习惯上称省。布政司下辖有府和直隶州。府分军民府和府,再一级为州和县。州县下,在边疆省分有安抚司、长官司、巡检司、蛮夷司、司、乡等。
今湖南境内辖有今侗族地区的有辰州府、沅州、靖州。辰州府,明太祖甲辰年(1364)为府,治阮陵、领四县一州,其中辰溪为今辰溪、怀化县地。沅州,明太祖甲辰年为府,洪武九年(1376)降为州,州治卢阳县,今芷江、新晃、怀化县地,领黔阳、麻阳二县。靖州,明太祖乙巳年(1365)为靖州军民安抚使,洪武元年(1368)降为州,洪武三年(1370)为府,旋复降为州,州治永平县(今靖州地),直隶布政司,领天柱、会同、绥宁、通道四县,其中的天柱县在今贵州。
今贵州省境内与侗族有关的建制有镇远府、黎平府、思州府和湖广布政司所领的县、卫。镇远府,洪武四年(1371)降为州,属思南宣慰司,洪武五年(1372)改隶湖广行省。永乐十一年(1413)分思南、思州两宣慰司地置镇远府,与州同治,隶贵州布政司。正统三年(1438)省州入府,领县二、长官司三,其地辖有镇远及其毗邻县地。黎平府本思州宣慰使辖地,洪武十八年(1385)置五开卫,隶湖南都司,旋废。洪武二十五年(1392)复置。永乐十二(1413)以其地置黎平府于卫城,隶贵州布政司。万历二十九年(1601)府改隶湖广。万历三十年(1602)还隶贵,领永从县(即今从江县)以及潭溪、洪州泊里、西山阳洞、湖耳、新化、欧阳、亮寨、八舟、赤溪餩洞、中林验洞、龙里、曹滴洞、古州等13个蛮夷长官司。思州府即今岑巩,领长官司四,辖有今玉屏县地。湖广布政司、都指挥使司所领县为天柱县、镇远卫(今镇远西南)、清浪卫(今岑巩青溪)、平溪卫(今玉屏)、铜鼓卫(今锦屏)、五开卫(今黎平)等。
今广西侗族地区在洪武八年(1375)废怀远县,改设三江巡检司,旋又裁司设县。洪武十四年(1381)立县治于老堡,仍名怀远。融县、罗城同属柳州府。隆庆五年(1571)以桂林府义宁县属之桑江置桑江巡检司,即今龙胜县地。
清代的侗乡建制
清代地方建制有府、州(直隶州)、厅(直隶厅)、县、卫等。
湖南侗族地区有辰州府、沅州府、靖州府、晃州厅等。辰州府领有沅陵、泸溪、辰溪(今怀化县地)、溆浦4县。沅州府领有芷江、黔阳、麻阳3县。靖州府领有绥宁、通道、会同3县。晃州厅即今之新晃县地。
贵州侗族地区有镇远府、黎平府、思州府等。镇远府治镇远县(今镇远靠西)。领黄平1州,镇远、施秉、天柱(今天柱靠西)3县,台拱、清江(今剑河)2厅。黎平府治开泰县治(今黎平***),领开泰县(今黎平)、锦屏乡县丞(今锦屏)、洪州吏目、永从县(今黎平西南)、丙妹县丞(今从江),又领古州厅同知(今榕江)、朗洞县丞、下江厅通判(今榕江东)。思州府治思州城(今岑巩),领青溪(今岑巩南)、玉屏二县。
广西侗族地区分属柳州府和桂林府。怀远、融县、罗城属柳州府,义宁县西北部桑江地区设龙胜理苗分府(龙胜厅),直属桂林府,下设龙胜司和广南司,属理苗通制。
湖北侗族是清代乾隆初年从湖南、贵州侗乡陆续迁去鄂西的。鄂西地区雍正六年(1728)改施州卫置恩施县。十三年(1735)改土归流后,设施南府,辖恩施、宣恩、咸丰、来凤、利川、建始六县。
***时期的侗乡建制
今侗族居住的县分大部分是***以前设置的,***期间变动的有:
清嘉庆二十二年(1817)置晃州直隶厅,***二年(1913)废厅,改为晃县。
明清时期州治,***二年(1913)废州,改为靖县。
***三十一年(1942)从黔阳、辰溪、芷江三县各分出一部分地设置怀化县。
***元年(1912)将镇远县并入镇远府,二年(1913)改镇远府为镇远县。三十年(1941)裁青溪县并入镇远、天柱2县。
***二年(1913)改思州府为思县,属黔东道。十九年(1930)改思县为岑巩县。
***二年(1913)以邛水县丞地置邛水县,属黔东道。十三年(1924)改灵山县。十六年(1927)易名三穗县。
明万历二十五年(1597)置天柱县,属湖广布政使靖州。崇祯十年(1637)改龙塘县,不久仍复天柱县名。清雍正五年(1727)改隶贵州,属黎平府。十二年(1734),改隶镇远府。***二年(1913)属黔东道,十二年(1923),直属于贵州省。
清雍正五年(1727)撤销铜鼓卫,改设锦屏县。道光十二年(1832)撤销锦屏县,改由开泰县锦屏乡县丞分驻。***二年(1913)移开泰县治于锦屏,改为锦屏县,属黔东道。
***二年(1913)改黎平府为黎平县,改开泰县为锦屏县,属黔东道。三年(1914)以洪州吏目地置洪州分县,属黎平县。二十五年(1936)撤销洪州分县,并入黎平县。
清乾隆三十六年(1771)置下江厅,***二年(1913)改下江县。明正统元年(1441)改福禄永从长官司和西山阳洞长官司为永从县,***三年(1914)以丙梅县丞地置丙梅分县,属永从县。二十五年(1936)撤丙梅分县,并入永从县。***三十年(1941)并永从、下江二县为从江县。从江之名始此。
清雍正七年(1729)设古州镇,置古州厅。***三年(1913)改古州厅为榕江县。
***元年(1912)改龙胜厅为龙胜县。
***三年(1914)怀远县改称三江县,二十一年(1932)移治古宜。
唐至清各代封建王朝对侗族地区进行统 治的主要制度。侗族地区的土司制最早可以追溯到唐代的羁縻统
治。至清雍正对西南地区的少数民族进行大规模的改土归流,土司制才逐步废除。
充当土司的大姓、酋长、峒主占有大量土地,拥有政治权力,居于统
治地位。峒丁、田丁、土民则受其剥削、***和奴役。土司对土民的剥削,宋代“每丁岁仅输租三斗,无他徭役”。到了明清时代,土民不仅要向土司交纳粮米、钱款、棉花、侗布等,还要为土司服无偿劳役。以清代黎平府的潭溪副长官司石氏为例。石氏在明洪武五年(1372)“以功授职世袭”的。他的家就是土司衙门,有房屋14间,常年雇有4个亲兵,4个轿夫,3个吹手,1名教师和1名师爷,还有几十名杂工。管辖382个村寨。土民每户每年要交50钱和1筒米。有的要交10斤棉花和若干布匹。有的要交鸡鸭等物。每个寨子每年承担他家一天的供养义务。其中24个寨子要负担他家的过年物资和费用。人们在他的地盘内狩猎,都要向他交纳猎物。他家修房建屋,各寨都要出工。他家婚丧嫁娶,各户都要来送礼。土司对土民还有生杀予夺之权。
宋至清历代王朝对侗区实行的统 治制度。目的是适应军需和对侗族人民的根本控制。
屯堡有军屯和民屯两种形式,成立有专门的卫所行政机构。清代的屯堡制度更为严密。卫以下设立百户、总旗、小旗等。雍正七年(1729)张广泗派军队开辟古州苗疆(今榕江一带侗、苗族地区)设置古州厅时,设理苗同知1员,总兵1员,千总2员,驻兵2
400人,安屯军2 800余户。到乾隆元年(1736)又设立古州左右卫,共有屯堡40个,屯军2
519户,每户授上等田6亩,或中等田8亩,或下等田10亩。明清两代将卫、所、屯堡设置在侗族居住的中心地带。官兵三五村设立一屯,七八寨设立一所,尽夺民田,迫使侗族人民不断爆发起义。正如乾隆二年(1737)协办吏部尚书事务顾琮宋所奏:“贵州于深山邃谷招募屯田,尽夺生苗衣食之地。目今残败之余,潜居岩穴,觅食维艰,待至秋成,必聚众催命为变,残杀掳掠,不可不预筹也。”
补瓜与腊更
20世纪三四十年代之前一些侗族村寨中存在的两个社会阶层。补瓜为侗语bux guas的译音,意为富有的长者;腊更为侗语lagx
gaeml的译音,意为侗崽,指侗族穷苦人。主要出现在黎平、榕江、从江、三江等县的一些村寨中。他们之间的关系是以土地为基础的依附关系。补瓜授田予腊更,并对腊更有保护之责,而腊更对补瓜则有服役的义务。授田时,双方要立约、盟誓,将补瓜比为大树,腊更比之为寄生的藤子。誓词说:“藤子若忘记了大树,藤子就会死去。大树如果丢掉了藤子也会死亡。”腊更的劳役有守山坡、看河流、干脏活、出脚力、捕盗贼、扫村寨、抬尸骸、埋死人等。腊更社会地位低下,通常不能与补瓜通婚,共鼓楼、共墓地。出殡入葬时,须按规定路线行走,不得越规。其出殡所经之地,补瓜家都视之为邪恶,关门闭户,并以鸟枪或火钳顶住大门。腊更建造鼓楼也不得超过补瓜鼓楼的层数和高度。正如民谚所比喻的那样,腊更在补瓜的卵翼下,就像马儿在马鞍底下一样。
侗史研究中对侗族族源的一种看法。认为侗族先民从岭南的梧州地区,或曰两广交界一带迁来,其时约在唐代,是构成当今侗族的主体之民。据考,侗族源于古越人中的于越。其后被称为东越或东瓯。大约在战国初期,西迁岭南,落居在今天的梧州一带,继而逐步发展成为居住在粤西、桂东相接之地的西瓯。约在唐代之前,又在西瓯的基础上,随着自身发展和外来因素的影响逐渐发展为侗族,然后才迁居到今天侗族分布的地方。
侗史研究中对侗族族源的一种看法。认为今之分布在湘黔桂交界地带的侗族自古以来就土生土长,生息繁衍于此地,是这片土地的主人。只因时代不同,对其称呼不同而已。其中有二种说法。一种说法,这片土地从春秋战国至秦汉时,属黔中地,居民称为黔中蛮、武陵蛮或五溪蛮,其中就包括侗族的先民成分在内。另一种说法,侗族先民由百越中的区(音ōu)人发展而成的。越人居住区域相当广泛。先秦成书的《逸周书&王会解》中有“区阳以鳖封”的记载。这里的区似是指活动在沅水中游一带的越人而言。区的活动区域在阳。阳的所在,据王念孙引《荆州记》说:“武陵郡西有阳山。”西汉武陵郡西有阳山郡,治义陵,即今之溆浦县,溆浦之西是今辰溪、泸溪、怀化县一带,是侗族世居之地。
侗族自治地方
新中国在侗族聚居地区建立的民族自治地方。根据宪法规定,在侗族聚居地区先后建立了各级民族自治地方。州级的有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县级的有三江、通道、新晃、芷江、玉屏5个侗族自治县和靖州苗族侗族自治县、龙胜各族自治县。在广西融水苗族自治县和湖北省恩施、宣恩、咸丰等县内建立了侗族乡。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的实施,发挥了侗族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积极性,实现了民族平等,增进了与各族人民的团结。在中国共产党和中央政府的领导下,经过几十年努力,民族自治地方的工农业生产、交通运输、文教卫生、科学技术、人民素质等方面都取得了巨大成就。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
侗族与苗族联合建立的自治州。日建立,位于贵州省东南部,邻接湖南省和广西壮族自治区。该地汉属??郡,唐属黔中道,元属镇远军民总管府和古州八万军民总管府(后改为上黎平长官司),明清为黎平、镇远等府地。自治州首府设在凯里市,辖凯里市以及镇远、施秉、天柱、剑河、黎平、从江、麻江、黄平、三穗、岑巩、锦屏、台江、榕江、雷山、丹寨15县,居民有苗、侗、汉、水、壮、布依、瑶等民族。侗族主要聚居在天柱、黎平、榕江、从江、锦屏、剑河、三穗、镇远、岑巩等县。
境内主要为山地高原,雷公山绵亘中部,海拔1
000米左右。江河以雷公山为界,南有都柳江等,流入广西壮族自治区,属珠江水系,北有清水江、沅水等,流入湖南省,属长江水系。部分河段可通航。
农产有稻、小麦、玉米、薯类、油菜籽、烟草、棉花、茶叶等。盛产木材,有林海之称,著名的锦屏杉,优质速生,产于锦屏、天柱、黎平等县。并产油茶、油桐、生添、木耳及中药材天麻、五倍子、杜仲、三七等。矿产有铁、煤、汞等。过去,经济十分落后。自治州成立后大力发展经济,建立了冶金、电子、机械、化工、建材、纺织、造纸等工业,兴建了大量水电站和水利工程。推广科学种田,农业机械化程度也有提高,粮食产量大幅度增加。林业和畜牧业、副业进一步发展。交通运输业发展迅速,湘黔、黔桂两铁路经过境内;全州实现县、乡的公路交通联网。旅游业和文教卫生事业也得到进一步发展。民族文化资源得到开发。
三江侗族自治县
侗族自治县。日建立县一级的自治区,1955年改为自治县。在广西壮族自治区东北部融江流域,邻接湖南、贵州两省。自治县人民政府设在古宜镇。宋置怀远县,1914年改为三江县。居民有侗、苗、瑶、壮、汉等民族。境内溪流纵横,浔江、都柳江在境内汇合,水利资源丰富。经济以林业为主,盛产杉、竹、油茶、油桐及香菇、木耳、竹笋和多种药材。农产有稻、玉米、甘薯等。成立自治县后,各方面都得到迅速发展。创建了化肥、造纸、榨油、木材加工和农机修配等工厂。改变了只靠小船和肩挑背驮的落后交通情况,县境内外都通了公路,枝柳铁路贯穿县境98公里。铁路、公路、水路构成了交通网。
三江保持着浓郁的侗族风情,又有自己的风格。三江的侗戏曾在20世纪50年代登上首都舞台。三江的侗族歌舞、音乐也多次在北京、南宁、桂林等城市上演,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花桥遍布,可称侗族地区之冠。程阳永济桥被定为国家级文物重点保护单位。鼓楼也很多,马胖鼓楼最为著名,被列为自治区级的文物重点保护单位。
通道侗族自治县
侗族自治县。日建立。位于湖南省西南部沅江支流渠水上游,邻接贵州省和广西壮族自治区。自治县人民政府驻双江镇。通道处于古代楚越分界的走廊地带,素有“百越襟喉”、“南楚极地”之称。春秋战国称荆州西南隅要服之地,秦属黔中郡,西汉为潭城县地,唐置恭水县,后改罗蒙县,宋崇宁二年(1103)改为通道县,沿用至今。居民有侗、苗、瑶、汉等民族。山地占91%,是个“九山半水半分田”的山区县。湖南省主要林区之一。森林资源丰富,覆盖率达60%多。树木种类繁多,乔木有3
000多种,其中古老稀有树种22种,属国家二级保护的树种有20多种。农产有稻、玉米、红薯、小麦等;矿产以锰、锑、铁、铜、沙金、水晶等蕴藏丰富,其中锰、锑居多。工业从无到有,建立了造纸、水泥、机械、酒精、木材加工等70多个工业企业。昔日通道道不通,如今通道道路畅通,枝柳铁路贯穿南北,209国道穿越县境。公路四通八达,促进山区各项事业发展。
在历史长河中,有不少英雄豪杰和名士曾涉足通道。相传秦始皇分五路大军南征百越,“一军塞潭城之岭”,这潭城是今通道属地。诸葛亮率军南征,曾在通道境内驻扎过。诗人李白在放逐中曾寓居通道。石达开曾率领太平军在通道境内连毁清军营卡数处。值得通道人民引为骄傲的是邓小平、张云逸率中国工农红军第七军东征,任弼时、王震、萧克率领的长征先遣队红六军团,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张闻天、王稼祥、博古等人率领的中央红军长征都先后路过通道。党中央还在通道召开了为遵义会议作准备的通道会议,实行战略转移。
通道是处于侗族南部地区而属于长江水系的一个侗族聚居县。在语言上和文化上基本属侗族南部地区类型,但也具有北部地区的一些特点。如通道侗话属南部方言第一土语,而有些地方却具有北部方言特色的音变现象。又如妇女服饰分为两类,一部分穿系带衣、百褶裙,一部分穿大襟衣、长管裤,风格迥异。通道是湖南省保持侗族古风最浓的县分。鼓楼、花桥、寨门等侗族特色建筑傲然屹立,马田鼓楼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坪坦回龙桥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琵琶歌、侗戏、踩歌堂等传统文艺到处可见。它还是保存侗款款词最完整的地区。
新晃侗族自治县
侗族自治县。日由晃县及芷江县部分地区合并建立。在湖南省西部沅江支流餜水流域。东部与芷江侗族自治县接壤,南、西、北三面均与贵州省邻接。自治县人民政府设在新晃镇。新晃镇由新晃城、龙溪口、旧晃城三部分组成,公路和桥梁将三个自然区域联成整体。秦属黔中郡,汉称餜阳县,南北朝属龙标县,唐设夜郎县,后改名峨山县,又析峨山县置渭溪县,属羁縻晃州,明称晃州驿,清设晃州直隶厅,1913年改晃县。居民有侗、苗、瑶、回、汉等民族。境内多山,河溪交错,气候温和。山林占全县面积一半,有杉、松、竹、樟及桐、茶、漆、棕等经济林。农业有水稻、红薯、玉米、油菜等。养猪业较发达,是湖南省有名的生猪饲养地,20世纪50年代曾获国务院颁发的光荣锦旗。培育的凉伞猪是湖南省地方良种猪之一。矿藏有汞、铁、铜、铅、锌、钒、镍、金、银、钾、磷、石煤、重晶石等10余种。汞的开发已有悠久历史。工业从小到大,先后兴建和扩建了机械修造、印刷、卷烟、针棉织、服装加工、制酒制糖、食品加工、建筑材料、化工、电力、皮革加工以及金矿、重晶石矿等企业。正在初步开采的重晶石矿,蕴藏量达2.8亿吨,是一项大有可为的经济开发事业。钻石厂所产的钻石玻璃刀远销沙特阿拉伯、马来西亚、德国等国家和我国的香港。新晃水陆交通比较发达,湘黔铁路和公路穿过县境;餜水四季可以通航,素有湘西门户之称,是湘黔间的重要商道。境内有仙人桥、镇江阁、三奇洞、石凉亭等名胜古迹。春节期间,傩戏等文艺形式的演出活动在侗族地区别具特色。
芷江侗族自治县
侗族自治县。日建立。位于湖南省西部沅江支流餜水流域,邻接贵州省。自治县人民政府驻芷江镇。古属“五溪蛮地”,商周属楚黔中地,秦为黔中郡地,西汉高祖五年(前202)置无阳县,为芷江建县之始。以后政区、名称及隶属关系屡经变更。清乾隆元年(1730)新置芷江县。历来有“黔滇门户”、“全楚咽喉”之称。居民有侗、苗、汉等民族。属***带季风湿润气候,宜农宜林。农业主产水稻,是湖南省商品粮生产基地县之一。林业有杉、松、樟、梓、楠、竹等用材林和油茶、油桐、柑橘等经济林,被定为湖南省速生丰产用材林和油桐生产基地县。特产白蜡,常年产量约占全国的1/10、全省的1/2。已探明的矿藏有煤、铁、金、铅、锰、锑、磷、硫磺、石灰石、重晶石、石膏、陶泥、耐火粘土等10多种。水能资源丰富,餜水横贯全境,清水江流经县南,294条溪流与两河相连,可开发利用的水能极大,人均水量分别比全国高102%,比全省高73%。芷江自然景点和人文景点很多。自然景点有杨溪云树、明山、桃花岛、花山景区等。人文景点最有名的是受降纪念坊,因1945年日本在该处洽降而蜚声中外。建于清乾隆十三年(1748)的天后宫以精湛的石雕工艺著称,为内陆最大的妈祖庙。建在餜水西关渡的龙津桥曾是湘黔古道上的侗乡最大花桥。芷江还是侗乡保留用葛藤作衣着原料古风最久长的地方,直到1949年前,当地一些侗族妇女仍有织葛布的习惯。
玉屏侗族自治县
侗族自治县。日建立。在贵州省东部沅江支流餜水流域,邻接湖南省。自治县人民政府驻平溪镇。明置平溪卫,清置玉屏县。居民有侗、苗、土家、汉等民族。农、林产品有稻、玉米、薯类、油菜、油茶、油桐等。盛产油茶,以“油茶之乡”著称。湘黔铁路、320国道和餜阳河穿境而过,为发展经济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被国务院批准为对外开放县,是铜仁地区的经济综合开放、开发试验区。县内的七龙镇是贵州省人民政府批准的对外经济开放区。
玉屏以出产箫笛闻名于世。1913年和1915年,玉屏箫笛先后获英国伦敦国际工艺品展览会银奖和美国旧金山国际博览会金奖。1991年又获北京第二届国际博览会银奖。玉屏生产的玉醇酒1993年获美国华盛顿—西雅图国际金奖,继玉屏箫笛之后争取了第二块国际金牌。神箫仙笛成为玉屏各族人民的骄傲。
玉屏有万卷书屋,白水涧瀑布等著名风景名胜。
靖州苗族侗族自治县
侗族与苗族联合建立的自治县。日建立。在湖南省西南部,邻接贵州省,沅江支流渠水贯穿。靖州之名始于宋徽宗崇宁二年(1103),此年改诚州为靖州,隶属荆湖北路,辖永平、会同、通道。元世祖至元十二年(1275)在靖州立安抚司,次年改为靖州路总管府,仍领三县,隶属湖广行省。明洪武十八年(1385)增设靖州、五开、铜鼓3卫,均隶属靖州。清代为直隶靖州,属湖广布政使司。康熙三年(1664)改湖南布政使司。***二年(1913)改靖州为靖县。***二十七年(1938)改属湖南省第十行政督察区。1959年3月曾一度并入通道侗族自治县,1961年7月仍恢复靖县建制。居民有苗、侗、汉等民族。森林资源丰富,主要乔木树种有91科、200余属、600多种。国家重点保护的楠木,湖南省以靖州的蓄积量最多,又多是香楠、桢楠、闽楠、白楠等优良品种。世称靖州木的靖州杉木是著名的优质用材,成为湖南省杉木重点产区,并被国家定为速生丰产用材林基地县,马尾松的副产品松脂产量为全省之冠。松香厂提炼的松香在全省同行业中独占鳌头,1987年获省优质产品称号。县中部的狭长山间盆地是靖州的主要产稻区,稻田面积占耕地总面积的92.6%。香菇、木耳、玉兰片等土特产是出口产品。茯苓、天麻、白术、黄桅子、枳壳等药材主要由人工培植,产量较大。茯苓干片在国际市场上享有很高声誉。矿藏资源目前已查明的有煤、黄金、石灰石、铁、锰、钒、铜、钴、铀、铅、锌、磷、砷、硫磺、铝土、耐火粘土陶土、水晶等20多种。金矿早在宋代就已开采。自治县县城渠阳镇是全县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是有千余年历史的古城。枝柳铁路和渠水穿城而过,五条公路干线向四方辐射,与湘黔桂相邻各县贯通相连。靖州还以飞山而名闻侗乡。
龙胜各族自治县
包括侗族在内的多民族建立的自治县,日建立龙胜各族联合自治区,1956年改龙胜各族自治县。在广西壮族自治区东北部融江支流浔江流域。邻接湖南省。自治县人民政府驻龙胜镇。秦代属桂林郡,西汉属武陵郡镡成县地,南北朝属始安县地,唐龙朔二年(663)置灵川县,五代后晋八年(943)为义宁县,宋元明三代仍为义宁县地,清设龙胜厅,***元年(1912)改龙胜县。1949年5月龙胜游击队建立了解放区人民政府。同年9月建立了东、北两个区人民政府。11月21日龙胜全境解放。12月6日成立龙胜县人民政府。居民有侗、壮、瑶、苗、汉等民族。境内多山,河溪纵横,森林资源丰富。林产有杉、竹、油茶、油桐等。农产有水稻、玉米等。矿产有铅、锌、石棉等。昔日交通十分闭塞,素有“地无三里平,山如虎狼险”之称。1956年政府决定自建龙胜第一条公路,如今已初步形成以县城为中心的公路交通网。交通的改善推动了旅游业和工农业的发展。龙胜在桂林大旅游区范围内,著名的景点有矮岭温泉和花坪自然区。花坪自然区是国务院划定的国家自然保护区,有各种珍贵树木和山兽。最可贵的是区内保存着上百株国家保护树种——银杉,被誉为研究古生物、古地质和地壳变迁的活化石。
侗族聚居地区的县级市。1998年由怀化地区改成。位于湖南省西南部,邻接贵州省和广西壮族自治区。湘黔铁路和枝柳铁路经过境内。辖10县2市。其中有通道、新晃、芷江3个侗族自治县和靖州苗族侗族自治县。居民有汉、侗、苗、瑶、回、土家等民族。是湖南省的主要侗族聚居区,也是全国居第二位的侗族聚居区。怀化多丘陵山地。海拔500~1
600米,西南部和贵州高原相毗连,雪峰山和武陵山绵延境内。沅江及其支流餜水流贯。气候温暖,雨量充沛。农产有稻、玉米、薯类、油菜籽。林产有松、杉、竹等。经济作物有柑橘、甘蔗、油茶、油桐、松脂、桧树皮、白蜡等。工业已有电子、电力、纺织、机械、食品、服装、建材、化工、采掘等行业。矿藏丰富,品种很多。境内旅游资源品位高、数量多,旅游设施较齐全,旅游业发展很快。怀化是全国和湖南省山区开发改革开放试验区之一。
侗族聚居县份,位于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东部,沅江上游清水江流域,邻接湖南省。元代为湖广行省武冈路绥宁县及靖州路会同县边地。明洪武二十五年(1392)置天柱千户所,万历二十五年(1592)置天柱县。农产有稻、小麦、玉米、甘薯、油菜籽等。森林资源丰富。
天柱县是贵州省境内侗族最集中的县份。侗族占总人口66%,是侗乡文化教育最为发达的地方。该县的侗族人民历来重视教育,有兴办教育、培养人材的优良传统。早在明代,就兴办了凤城书院,出了不少文人。新中国成立后,教育事业得到更大发展,学龄儿童入学率达95%以上。天柱民族中学是省属重点学校,前身是1915年创办的天柱初级中学,在校的少数民族学生占学生总数的95%以上。教师治学严谨,学生学习风气浓厚,教学质量较高,每年高考录取率在全省名列前茅。
天柱县是清代著名侗族农民起义领袖姜应芳的家乡。汉寨的九龙山是当年农民起义军的根据地,今遗址尚存。
侗族聚居县份。位于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东部,清水江流贯,邻接湖南省。县人民政府驻三江镇。明洪武二十年(1387)置铜鼓、新化、亮寨二千户所,三十年(1397)改铜鼓千户所为卫。清雍正五年(1727)撤销铜鼓卫,改设锦屏县,属黎平府,道光十二年(1832)撤销锦屏县,改由开泰县锦屏乡县丞分驻。***二年(1913)移开泰县治于锦屏,改为锦屏县。居民有侗、苗、汉等民族,侗族人口占总人口的44%。锦屏盛产杉木,是全国杉木重点县和贵州省重点林区县之一。三江镇,侗家称之为王寨,濒临清水江。从明初以来便是清水江流域的主要木材集散地,人称木头城。每年有10万立方米木材沿江顺流而下,销往祖国四面八方。
侗族聚居县份。位于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东南部。邻接湖南、广西两省、区。县人民政府驻德凤镇。元代置多个长官司,属思州军民安抚司。明洪武三年(1370)置四个长官司,属思州宣慰司,十八年(1385)置五开卫,二十年(1387)置中潮、黎平二千户所,永乐十一年(1413)置黎平府。清雍正五年(1727)以五开卫属贵州,改为开泰县,隶黎平府。1913年改黎平府为黎平县。居民有汉、侗、苗、瑶等14个民族,侗族占总人口的60%多。农产以稻、油菜籽为主。森林资源丰富,有松、杉、油茶等,全县森林覆盖率达47%。
历史上黎平曾经是这一带的政治文化中心,也是侗族中心地区最早兴学、开科举的地方。明王朝先后在此设立黎平府学、天香书院、五开卫学。清乾嘉年间,黎平府属有书院7个、馆舍5处、义学2所。黎平县出了许多侗族著名历史人物。民族英雄吴勉是兰洞寨人,侗戏始祖吴文彩是腊洞寨人,大名鼎鼎的歌师陆达用是肇洞寨人。黎平县的侗族大歌、侗戏、大型芦笙舞、侗族武术都是颇有声誉的。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途中,中共中央政治局曾在黎平召开有名的黎平会议,使黎平成为历史名城。
侗族聚居县份。位于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南部,都柳江流贯。县人民政府驻古州镇。元至元二十年(1283)置古州八万洞总管府。明洪武十二年(1414)以古州蛮夷长官司属黎平府。清雍正七年(1729)设古州镇,置古州厅,乾隆元年(1736)置古州兵备道。1913年改古州厅为榕江县。居民有汉、侗、苗、瑶、水等民族。侗族人口占总人口33%。农林产品有稻、小麦、油菜籽、棉花、甘蔗、薯类、柑橘、水芋、核桃、油桐、杉木、竹等。古州镇所在的古州盆地(也称车江坝子)是侗族南部地区最大坝子,南北长15公里,东西宽2~3公里。古州盆地,土质肥沃,气候炎热,过去盛产水稻、棉花,近20年来普遍引种西瓜,以皮薄,个大、瓤沙、味甜、汁多、贮存期长而闻名全省。榕江的侗族风情也很有特色。如:晚寨女声琵琶歌、七十二寨男女青年夜晚架梯隔窗对歌谈情等。
侗族聚居县份。位于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南部,都柳江流域,邻接广西壮族自治区。县人民政府驻丙梅镇。明洪武三年(1370)置福禄永从长官司,永乐五年(1407)置西山阳洞长官司,正统六年(1445)改福禄永从长官司和西山阳洞长官司为永从县。清乾隆三十六年(1771)置下江厅。***二年(1913)改下江厅为下江县,三十年(1941)并永从、下江两县为从江县。居民有苗、侗、壮、水瑶、汉等民族,侗族人口约占39%。农产品有稻、甘蔗、柑橘及多种水果。森林资源丰富,有杉、松、竹、油茶、油桐、茶叶等。近年来,种植碰柑成功,很多侗寨成了富裕村。
从江因保存着众多侗族优秀传统文化而闻名。这里有侗族地区最完整的鼓楼群,增冲鼓楼被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举世闻名的侗族民间多声部合唱,小黄寨被誉为大歌之乡;有别具一格的洛香芦笙会,有明初农民起义军驻军的吴勉洞,有传说中孔明七擒孟获时住过的孔明山,有与最优秀的侗戏《珠郎娘妹》中主要人物有关的娘美井、珠郎亭、银宜宅基等名胜。
《侗族简史》
国家民委民族问题五种丛书之一,中国少数民族简史丛书的一种。1985年10月贵州民族出版社出版。《侗族简史》编写组编写。内容包括:概况、族称族源、原始社会遗迹、封建社会初期、封建社会中期、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和侗族农民大起义、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矛盾的加深和民主革命的高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和侗族人民的解放、文学和艺术、生活习俗等章节,书后附大事年表。简明而系统地阐明侗族的历史发展。是第一部按历史时期编写的侗族史书。获年贵州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简史由张民主编,向零负责对编写的领导和审定。张民,贵州榕江侗族,生于1927年,专研侗族历史文化。曾任贵州民族研究所业务副所长。主持编写《侗族简史简志合编》(初稿),还主编《贵州少数民族》,并撰写有关侗族系列论文、著述、调查报告50余篇,计70余万字。其中《“侗亦僚类”质疑》获贵州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向零,贵州榕江侗族,1932年生,较长时期担任贵州民族研究所所长。主持对侗族社会历史的全面调查和贵州“六山六水”民族科学综合考察。主编专著《夜郎故地上的女性——贵州高原少数民族妇女探秘》、《中国民族文化大观&侗族篇》、《贵州省志&民族志》等,还在国内外发表论文、调查研究报告20余篇,多次获奖。
民族知识丛书之一。1992年5月民族出版社出版,杨权、郑国乔,龙耀宏著。该书介绍侗族的基本情况,着重阐述民族的文化特色。内容分5个部分,包括:依山傍水的农耕民族、源远流长的民族历史、独具特色的衣食住行、歌多乐美的民间文艺和乐善求真的淳朴民风。作者之一龙耀宏,贵州天柱侗族,1961年生。在贵州民族学院少数民族语言文学系执教,从事侗族语言、文化的教学和研究。发表过很多论文,主要有:《侗族先民关于自然和人类起源的原始观念》、《侗族原始宗教初探》、《侗族源于“干越”考》、《侗族采桑节与殷人的“桑林之社”》、《侗族与铜鼓》、《侗族族考释》、《侗语同仡佬语词
的语音比较研究》、《侗语同阿眉斯语的比较研究》、《侗族“萨神”考》、《“巫山云雨”神话考释》、《略说“鸡卜”》、《巫咸考略》等。
《侗族通览》
介绍侗族的著作。1995年8月广西人民出版社出版。冼光位主编。主编助理兼总纂邓敏文、杨进铨。主审莫虚光、梁旺贵、陈衣、吴廷栋、杨志一、杨权。由贵州、湖南、广西、湖北四省(区)和北京的近30位侗汉学者历时三载编写而成。全书70万字。分十二节,包括侗族的地理、历史、社会、经济、教育、思想、文学戏曲、音乐歌舞、工艺美术、语言文字、建筑与风情以及国内外研究侗族等方面的情况;是我国目前第一部多方面介绍侗族的综合性著作。此书较全面系统地介绍侗族的全貌,是一部增进民族团结,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优秀读物。主编冼光位,湖南通道侗族,1932年生,历任中共柳州市委副书记、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化厅副厅长,广西通志馆党组书记、馆长、研究员,广西壮族自治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副主任,《广西通志》总纂。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概况》
国家民委民族问题五种丛书之一,中国少数民族自治地方概况丛书的一种。1986年1月贵州人民出版社出版,《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概况》编写组编写。全书分八章。前六章综合介绍美丽富饶的黔东南、悠久的历史、解放后的社会变革、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的实施、经济建设的伟大成就、文化事业的发展。第七章为淳朴的民族习俗,分苗族风情、侗族风俗和民间文艺三节。民间文艺节中又分为苗族文艺和侗族文艺。对侗族的风俗习惯和民间文艺作了较为全面的介绍。第八章名胜古迹初览,将侗族地方的重要农民革命遗址、革命斗争史迹、鼓楼花桥和其他文化遗址等都作了全面介绍。书中配有许多彩色插图。
《三江侗族自治县民族志》
县级地方民族志。1989年11月广西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三江侗族自治县民族事务委员会编。主编石若屏,副主编吴善诚。编委主任吴功卿,副主任兰仁美,编委吴功卿、兰仁美、石若屏、吴善诚、梁春植、杨家德、吴世华、吴大贤、邓少明、杨开良、易克任,顾问莫虚光、陈衣、吴仕德、罗黎明、朱慧珍、杨文朴、杨昌源、唐志宗、梁乐三、郑焕、覃安民、邓家斌。全书分概述、民族政策的实施、侗族、汉族、苗族、壮族、瑶族七章。各民族章内包括族源、族称、人口分布、姓氏、社会组织、语言文字、文化教育与文学艺术、生活习俗、节日与社交、信仰、崇拜、祭祀、禁忌等。
&&黎平县民族志》
县级地方民族志。1989年12月贵州人民出版社出版,杨盛中主编,黔东南民族志系列丛书之一。该志将黎平县境内的侗族、苗族、瑶族、汉族各列1章,加上综合的民族关系与抗暴斗争、民族工作2章。后面有大事记和附录。侗族部分有10节,包括族称族源与人口分布,社会经济,社会政治,家庭与婚姻,生活习俗,民族建筑,教育、卫生、体育,语言文字,文学艺术,宗教信仰等。书中还附有彩色和黑白照片插图。主编杨盛中,湖南通道侗族,1933年生。20世纪50年代参与侗语普查和侗文创制。20世纪80年代起从事民族事务工作,曾任贵州省黎平县民族事务委员会副主任。还主编《侗族叙事歌》,发表20余篇有关民间文学和民俗学方面的文章,并撰写《鼓楼&花桥&侗家人》和《美哉,侗族佳肴》,由贵州电视台摄制成两集电视片。
《芷江民族志》
县级地方民族志。1997年8月新华出版社出版,湖南省芷江侗族自治县民族事务委员会编。该书是芷江侗族自治县首部民族专业志书,对各民族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历史与现状作了翔实的记述。全书设10章、45
节,涉及民族族源族称、社会政治、民族经济、婚姻家庭、民族语言、文化艺术、民族习俗、民族工作等方面的内容。
《芷江县志》
县级地方志。芷江侗族自治县县志编纂委员会编,杨启舜、吴爱国总纂。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3年12月版。该书全面反映了湖南芷江县的历史和现状,尤其半个世纪以来经济文化的发展,得到了较全面的反映。1994年5月,该书获湖南省地方志成果评比优秀志书一等奖。
《新晃县志》
县级地方志。湖南省新晃侗族自治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写,杨顺沛总编。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3年3月出版。有肖克、廖汉生、杨静仁、赵朴初、曹玉清题词。该书以新的角度全面反映了新晃侗族自治县的历史和现状,全面综述了50年来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1993年10月在北京举行的全国首届地方志评比中获一等奖。
《鄂西侗族考》
研究鄂西侗族的专著。作者吴万源为湖南通道侗族,1932年生,在湖南省民族事务委员会等单位从事民族工作40多年。曾参加《侗族文学史》、《当代中国的湖南》、《中国各民族宗教与神话大辞典》、《湖南年鉴》等书的编写。写了许多研究侗族的论文,主要有《试论“飞山蛮”与侗族》、《试论侗族鼓楼与鼓楼文化》、《通道侗族“萨岁”文化调查》、《前景广阔的侗戏》、《试谈明代知县论侗族》等。该书对鄂西侗族源流等作了较系统的研究,有较高参考价值。
侗族地区的军事
姚民敖起义
宋代靖州中洞姚民敖率众起义。载于宋代李海《受降台记》。发生于宋淳熙三年(1176)。“环地百里合为一款,抗敌官军。”记载没有提到姚民敖的民族成分,但从其所在地方和合款组织,应该与侗族有关。
古州八万诸洞起义
明代侗族人民反抗斗争。明洪武初,明廷为了扫清元朝在西南地区的残余势力,加强自己的统
治,对侗族地区进行了大规模的武装征服,肆意蹂躏侗乡各族人民,激起了广大侗族人民的强烈反抗。洪武五年(1372),古州八万诸洞(今贵州黎平西北和锦屏一带)人民首先起来反抗。明廷派江阴侯吴良任总兵官,率宝庆卫指挥胡海等领兵镇压。
吴勉领导的侗族人民大起义
明初侗族南部地区农民大起义。明洪武年间,明王朝以武力征服贵州侗族地区。为了巩固地方政权,加强军事统
治,实行“拨军下屯,拨民下寨”政策,圈占了大量土地,对当地各族人民进行疯狂掠夺,侗家苦难重重。官逼民反。洪武十一年(1378)和洪武十八年(1385),侗族人民在五开卫上黄峒(今黎平县上黄兰洞)贫苦农民吴勉领导下,先后两次举行声势浩大的反***反剥削起义。洪武十一年六月,起义爆发,农民军直捣靖州,在九里岗战斗中,击败靖州卫守兵,打死指挥使过兴父子。十一月,明廷派辰州卫指挥杨仲名任总兵率重兵前去镇压。吴勉带领起义军退居深山密林中积聚力量。
洪武十八年五月,侗族人民在吴勉领导下再次掀起更大规模的武装斗争,一时风起云涌,席卷侗族地区。古州一带12个长官司皆支持吴勉,义军号称20万众,人们共推吴勉为划平王。起义军占领了湘黔桂交界地带,声势震撼湖广。同年八月,明王朝任汤和为总兵官,江夏侯周德兴、都督同知汤礼充副将军,随同楚王朱祯领兵30万进剿。明军进攻铜鼓等地时,湖耳等10个长官司相继投降,起义军势力大减。上黄一战,由于孤军无援而失利,义军4
000余人惨遭杀害。吴勉被俘,最后牺牲于今湖南省靖州,也有说在南京就义。坚持8年的武装斗争惨遭失败,侗族人民流离失所,田园荒芜,社会经济受到严重破坏。
林宽领导的侗族农民起义
明代侗族农民起义斗争。明洪武三十年(1397),明廷在今锦屏县地设置铜鼓卫,屯军1.8万余名,圈夺土地354顷,使得大批侗族农民流离失所。人们忍无可忍,于是,婆峒、上峒、油峒、赖峒、朗峒等48个侗寨寨老***议事,商议联合反抗。公推林宽为林王。林宽联合群众,打刀造箭。洪武三十年四月在古州上婆峒(林宽的家乡,今锦屏县属)起义,义军号称10万众,在林宽领导下,一举攻下龙里守御千户所(今锦屏隆里乡一带),千户吴得死于乱箭之下,镇抚井孚亦被杀。随后,起义军又进攻新化所(属今锦屏)和平茶所(属今靖州),围攻黎平所。
明廷震动,派五开卫指挥使齐亮率兵驰援。潮门一战,齐亮惨败。林宽乘胜在黎平县境内的铁炉、苗坡等险要地带设防。齐亮以“逗留畏敌”罪名,被处死。明廷又派楚王朱祯为主帅,湘王朱柏为副帅,率兵30万进剿,又命贵州都督顾成率贵州兵策应。明军主力由沅州(今湖南芷江)伐木开道200里抵天柱。偏师从渠阳(今靖州)、零溪(今广西三江)西南山径间衔枚夜发,犄角以进,直抵洪州、泊里、永从诸洞,分道夹击。
起义军腹背受敌,终被击破。林宽被俘牺牲。在这次战斗中,侗、苗人民有2.1万余人惨遭杀害,一时间鲜血染红了清水江和都柳江。这次武装反抗斗争声势浩大,震撼朝廷,《明史》、《贵州通志》、《湖广通志》、《黎平府志》等史书均有记载。林宽自号林小师,史书称林小厮。父亲林让,参加过吴勉起义军。起义失败后,逃到今锦屏县的寨母定居。
明正统成化年间侗、苗族人民的反抗斗争
明正统十四年(1449)至成化元年(1465),黎平府属勾猛、绞桥等寨的侗、苗人民联合靖州西部和怀远(今广西三江)的侗、苗人民的反抗斗争,杀靖州知府苏忞,围攻铜鼓卫。斗争坚持10多年。
怀远知县马希武被杀事件
明代广西怀远侗、苗等民族反官府斗争。明隆庆五年(1571),怀远(今广西三江)知县马希武征调侗族、苗族民工,要在老堡(三江县属)修筑城堡。马希武对民工不给任何报酬,还百般虐待。他“日夜督责甚严,有怠者辄鞭之”,“毙于杖下者两人”,从而引起了公愤。次年八月初三,附近的侗族、苗族、瑶族人民2
000余人奋起反抗,杀死了马希武及管工经历余冕等5人,抛尸江中。朝廷闻报,于万历元年(1573)正月派总统都督李锡统水陆兵2万前往,屯兵长安镇(今融安县治)待命。十一月两广总督军务殷正茂和广西巡抚都御史郭应聘也奉命督兵进剿,率湖广两粤汉土官兵10.6万人,战船400艘,兵分四路,水陆并进前去镇压。农民军奋起抵抗,终于寡不敌众而告失败。斗争前后持续了两年,结果使明王朝不敢再在老堡设置县治。
吴国佐、石纂太领导的反抗斗争
明代永从县侗族农民武装暴动。明万历二十八年(1600),吴国佐、石纂太领导黎平府东南部及府属永从县侗族农民举行武装暴动,攻克永从县城,杀死守备陈世忠,打开监狱,释放被囚群众。
《楚边图说》
兵书。明万历四十五年(1617)秋,沅州(今之芷江侗族自治县)周继代、黔阳韩冲斗、凤凰何天宠等9人合编。《楚边图说》的主要内容为沅州古代防侗、苗民起事的军事设防著作。
古州八妹、高表侗、苗人民的反抗斗争
清雍正十三年(1735),古州八妹、高表的侗族、苗族人民在包利(侗族)、红银(苗族)等人领导下开展反政府的武装斗争。占领“新疆六厅”(指古州、八寨、丹江、台拱、上江、清江六厅,因新设流官,故名),攻克黔东数县,声震全国,贵阳戒严。
桑江四洞各族人民起义
清代广西龙胜各族人民的武装斗争。清乾隆五年(1740),龙胜平坝寨侗族农民吴金银,联合苗族张老金、蒙甲弟,瑶族杨老襄、风淑宇,壮族廖士英、黄华虑等人发动桑江四洞的侗、苗、瑶、壮各族人民举起反抗义旗。他们在龙胜冷江拜王滩举行仪式,有2
000多人参加,提出了“四洞连天地,自古共存耕,侗壮苗瑶人,同铲官祸根;今日举义旗,世界享太平”。又联合了湖南绥宁、通道、城步杨青保等500余人,占领了以龙胜平等为基地的周围广大地区,官吏闻风丧胆。清廷派大军镇压。吴金银和他的32个战友与围困的官兵厮杀三天,血染青山,全部壮烈牺牲。
姜应芳领导的侗族农民大起义
清咸丰同治年间侗族北部地区的农民大起义。清咸丰同治年间,天柱县一带的土地已高度集中,地主对农民的剥削日益加重。再加上官府的横征暴敛,使农民濒临绝境,阶级矛盾日益尖锐。咸丰五年(1855)终于爆发了姜应芳(一作映芳)领导的北部地区侗族农民大起义。姜应芳是天柱县革溪汛岔溪寨侗族农民,生于道光十三年(1893)。咸丰五年五月,他与陈大元等在当地组织天地会,提出“打富济贫”和“大户人家欠我钱,中户人家你莫言,小户人家跟我走,打倒大户来分田”等口号,举起义旗。起义军曾几次出击,均因敌我力量悬殊而回军。咸丰十一年(1861),姜应芳在黄桥(天柱县属)与苗族农民军张秀眉部会合,筑台誓师,推姜应芳为定平王。同治元年(1862)二月进攻汉寨汛(天柱县属),在汉寨汛没收地主田地,由农民“插牌分种”,并定汉寨汛为根据地,伐木筑城,囤积粮草,定名为九龙山。同年四月攻破天柱县城。即分兵三路东进湖南。第一路军由溪寨出发,直取王寨(今锦屏县城),沿途与地主武装激战,击毙地主武装数千人。第二路军由邦洞西征,攻克邛水汛(今三穗县城),北上岑巩、玉屏,沿餜水进攻湖南晃州、沅州。第三路军由邦洞北上,进攻湖南芷江、晃州等县与第二路军会师。这时期是农民军鼎盛时期,人数发展到10多万人,活动地区遍及今天贵州的剑河、天柱、锦屏、三穗、镇远、玉屏、岑巩,湖南的新晃、芷江、黔阳、会同、靖州、通道等13个县,占领了天柱、三穗、镇远、锦屏4个县城。此时,官军乘虚而入。同治元年七月,湘黔清军攻陷天柱县城。当地地主武装四面袭击农民军。使农民军腹背受敌。姜应芳回师驰援,款场一战失利,退守九龙山。清军四大营和地主武装2万余人围攻九龙山。九龙山失守,姜应芳冲出重围,被叛徒出卖,为清军俘获,九月就义于贵州铜仁,年仅29岁。余部由陈大陆等率领转战在贵州湖南一带,至同治七年(1868)根据地江口屯被攻陷。陈大陆负重伤被俘牺牲,屯内居民只有极少数从悬崖滚下八桂河得以幸存。“逾万之众同归于尽,江水为之赤流。”
姜芝灵领导的晃州侗族农民起义
清咸同年侗族人民起义斗争。清咸丰末年,姜应芳领导的侗族农民起义前夕,晃州贡溪甘屯侗族农民姜芝灵领导5
000多侗族农民起义。在当地打富济贫,多次大破地主武装。与姜应芳互为声援。姜应芳牺牲后,他继续以玉龙山为根据地,活动于甘屯、扶罗、凉平等地。同治十三年(1874)玉龙山根据地为官军攻陷,姜芝灵壮烈牺牲。
梁维干、潘通发领导的侗族农民起义
清咸同年间侗族南部地区农民大起义。清咸丰五年(1855),六洞(今黎平、从江交界的肇兴、贯洞一带)和四脚牛(今黎平、从江和三江交界的水口、南江、古邦、高岩一带)地方的侗族农民在梁维干、潘通发等人领导下,揭竿而起,转战于今之黎平、从江、榕江、通道、靖州等侗族南部地区。他们与余正纪等领导的斋教军互相呼应,克城池、杀官军、打豪绅。义军士气振奋,官军闻风丧胆。斗争历时20余年,至光绪二年(1876)被清廷镇压。
陆大汉领导的黎平肇洞侗族人民起义
清咸同年间侗族人民起义斗争。清咸丰八年(1858)六月,黎平肇洞人陆大汉在肇洞大寨聚众起款,宣布起义。提出“抗税抗粮,打富济贫,反对官府,不扰百姓”的战斗口号。还编出了“推
翻清朝廷,迎接太平军,男子有饭吃,妇女有衣裙”的造反歌。义军队伍很快发展到数千人。曾消灭清军汤亥民部,威震敌胆,坚持斗争了18年之久。
天柱白莲教起义遗址
侗乡古迹。在贵州省天柱县石洞镇坝坪村。清咸丰十年(1860)十一月,侗族农民刘发宝、龙玉岩等人率领3
000多人在此起义。现坝坪村后坡原义军屯兵遗址尤存。有一级级开出来的平地和2米宽、1米多深、70米长的战壕。
从江小黄营盘
侗乡古迹。在贵州省从江县小黄村东北2公里处。清同治四年(1865),侗族农民梁维干领导的六洞地区农民起义军在此抗击清军。营地修筑在互相毗邻的3个坡顶上。尚存残垣、战壕、堡垒、插旗座石等。
怀远侗族人民反对加派新厘的斗争
清末侗族人民反开征新厘斗争清宣统二年(1909)政府向农民开征新厘,怀远县(今三江侗族自治县)程阳侗族农民首先起来反对开征新厘,愤怒打死了豪绅,赶走了知县。林溪河、武洛江、苗江三个款组织联款,支援程阳的斗争,捣毁县衙分署,反抗的烈火燃遍全县。
贵州抗日救国军
侗族民间抗日军事组织。抗日战争前夕,前国民革命军第十军旧部王泽龙(锦屏人,侗族)、龙子余、龙伯熙、罗鹏举(均天柱人,侗族),陈贡章(剑河人,侗族)杨锦标(黎平人,侗族)等人,由于不能忍受国民党政府的横征暴敛和歧视、侮辱少数民族,以及对十军人员的迫害,于***二十六年(1937)农历四月,聚集数百人起来反抗,先后袭击了锦屏、天柱两县政府,释放“囚犯”。为了争取社会舆论同情,使当局不至于马上派兵进剿,宣布组成贵州抗日救国军,由王泽龙任指挥官,陈贡章任参谋长,通电抗日。又派员前往广西与白崇禧联系;白电任王为贵州抗日救国军第十一纵队司令。参加者多系天柱、锦屏、剑河、黎平等地侗族青年。后来蒋介石令四十八军军长郭汝栋和独立三十四旅旅长罗自疆率部进驻榕江。八月,除杨锦标部另编外,其余均在黎平受编于罗部,随即开赴前线抗日。
晃县抗役斗争
***年间侗族人民反抗征丁的斗争。***二十八年(1939),湖南晃县(今新晃侗族自治县)凉伞乡,由于征抽壮丁时,畏强凌弱,徇私舞弊,引起乡民愤怒。加上县里派员催征壮丁,捉抽长子、独子,促使广大群众起来反抗,200余人示威。次年春,凉伞、橙寨、黄雷一带的侗族人民,爆发武装抗役斗争,参与者约千余人,先后与县自卫团格斗,截击前往镇压的义壮常备队,围攻凉伞乡公所,声势波及三穗、玉屏、青溪等地。鄂、湘、川、黔边区绥靖主任谷正伦派一营宪兵、两个教导中队,配合该县自卫团、矿警队,以及三穗、玉屏、青溪等县的保警队前往镇压,坚持5个多月的晃县凉伞抗役斗争,终因众寡悬殊失败,死于国民党屠刀之下者百余人。
剑河县爆发的抗款抗兵斗争。***二十八年(1939)七月,剑河县县长高焕升带领保警队长韦善长、兵役科长赵广兴等数十人到餩洞司抓兵催款。将中签民兵和欠款户及其家属百余人监禁,刑讯逼供。地方士绅欧再英、陈贡章、周武等出面请求宽释,无效。7月9日陈贡章等率青壮年600余人再次与县长交涉,发生械斗。杀死了高焕升、韦善长、赵广兴等7人。省府调贵州保安团直属第一大队和都匀税警团缉私大队等去镇压,烧毁琴戈、屯侯、凯寨民房百余栋,37名无辜群众被杀害。民众首领的田土山林被充作公产。此事件称为餩洞司事变,也称南明事件。在《贵州省政府第五五八次会议记录》和《贵州省边远农村工作团关于餩洞司事变调查报告》中都承认事属县长的高压政策引起。经剑河籍官员杨赓尧的周旋,使此案初步澄清。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贵州省人民政府定为正义斗争,退还充公田土。
***三十一年(1942),晃县、三穗、青溪、镇远、松桃等县的侗、苗、汉族农民掀起的声势浩大的抗兵、抗粮、抗款斗争。施秉、黄平、台拱、剑河等地人民群起响应,参加者达2万余人。他们攻打县城,张贴布告,散发檄文,指责国民党政府是“恶劣政府,外既不御敌保国,内又不能除暴安民”,“借抗日名义,趁火打劫,以发国难财,派兵派款络绎不绝,苛捐杂税多如牛毛,民生凋敝,野有饿殍”。声势震撼湘黔交界。为此国民党政府出动了两个旅、一个宪兵团、两个保安团进行镇压。
***年间黎平县侗民的抗暴斗争。***三十三年(1944),发生于贵州黎平县。该县县长谢钟良指使铜关的杨锦标叫农民种大烟,以收取税收。因此,种大烟之风蔓延全境。省府发觉后,派第二行政督察专员张策安前往查办。张率警卫兵30余名到达黎平县城,示意谢钟良索取贿赂。谢命杨锦标向群众派款。事已说妥,不料警卫兵却去进剿。于日掳掠、焚烧黄岗、四寨、平成等地,激起侗族人民的愤怒。16日晨,聚集数百人,在杨锦标率领下打进县城,活捉了张策安,缴了卫兵武器。经谢从中斡旋,退回武器,礼送张出境。之后,省政府以破坏禁政,劫持长官罪名,派保安团进剿。从此,宰滚、四寨、铜关、双江、永从、中潮、牙双等地,终无宁日,广大侗族人民无不受到蹂躏,不少群众惨遭杀害。
湘桂黔边区人民自卫纵队
反对国民党统 治的侗族民间武装。1949年广西三江建立的一支反对国民党统
治的民族武装队伍,由莫虚光等人组织和领导。这支队伍于日一举占领了良口、洋溪、同乐、平流、独峒等乡公所。4月1日收缴了中兴公司(官僚资本)的****,俘获了县民团副司令曹美业等30余人。接着捣毁了林溪、程阳、八江、斗江等乡公所。8日攻克县城,成立湘桂黔边区人民自卫纵队。颁布安民布告,提出“打倒蒋介石反动政府”、“实行耕者有其田”等口号。仅10余天,队伍发展至2
000余人。当省府派专员罗浩忠等人率兵前来镇压时,起义队伍撤出县城,化整为零,转移至农村开展活动。同时,和地下党组织的武工队密切配合;并派人前往湘黔交界地区迎接解放大军,于11月17日配合大军解放县城。12月15日县人民政府成立,起义队伍改编为人民解放军独立支队和县大队。莫虚光为三江侗族,生于1924年。1947年后在湘、桂、黔边区进行反对国民党的秘密组织活动。1949年担任这支民族武装的司令员。1950年后,历任广西三江县副县长、广西省民族事务委员会科长、桂西自治州政协副主席、广西省林业厅副厅长、桂西自治州人民政府副州长、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协副秘书长、常务委员、副主席。
柳北人民解放总队、第三大队
广西三江侗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组成的武装组织。1949年4月,在柳北地下党的领导下,广西三江洋溪成立了洋溪人民保卫队。10月,建立中共三江县工委会和黄河、长江、西江等武工队,活动于洋溪、泗里、板壁、老堡、大德、邦阳一带。发动群众,开展武装斗争和统战工作,组织迎军小组,筹集粮草,修桥补路,迎接人民解放军的到来。县城解放之后,成立县治安委员会,开展支前工作。12月初,整编为柳北人民解放总队第三大队。
龙胜东北解放区人民政府
广西龙胜成立的解放区人民政权。日,在中共龙胜党支部领导下,在平等、地灵举行武装暴动。至5月12日,全县8个乡公所有7个被摧毁,缴获长短枪500余支,轻机枪7挺,子弹1.8万多发,队伍发展到500余人,宣布成立龙胜游击队。随着形势的发展,7月1日在平等成立龙胜东北解放区人民政府。吴德忠任区长,吴世光任副区长。后改为东区人民政府,由陈衣任区长。这是侗族地区的第一个人民政府。
桂北人民解放总队第十三大队
日,桂北人民解放总队成立,把龙胜、灵川、义宁游击队组成龙义灵联队。下辖3个大队。原龙胜游击队改称前锋大队。后统编为桂北人民解放总队第十三大队。由陈基义(龙胜侗族,新中国成立后,曾任龙胜县委书记、广西壮族自治区民委副主任等职,并当选为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任大队长。这支队伍与敌人周旋了8个月,作战20多次,粉碎敌人3次围剿,牵制敌人不能全力向桂北游击队主力进攻,为配合大军解放广西起了一定作用。
侗族的社会经济
侗族旧时经济生活之一。原始社会女性从事采集留下的遗风。由妇女和儿童承担。春秋时节,妇女儿童结队上山采摘笋子、蕨菜、菌子、苔丝,以供食用。榕江车江一带,有这样的习俗,当果树初结果时,须给女性老人先尝,然后才能采摘。
侗族旧时经济生活之一。狩猎是侗族先民在原始社会赖于获得食物、维持生存的重要生产活动。在侗乡的边远森林地带仍然残存着原始狩猎遗迹。如旧六洞、九洞等地的成年男子无不喜欢狩猎。经常在山林要道挖掘陷阱,设置木笼、木夹、木闸、索套等捕猎野物。临时性或季节性的集体围猎,也较常见。出猎前,推选一名领头人,负责召集和率领众人上山狩猎,指挥行动,分配猎物。公推出来的领头人,有的是终身的,有的是临时性的。获得的猎物,不管个人贡献大小,人人有份。
侗族早期经济生活之一。侗族居住在溪河间,捕捉野生鱼是侗族改善饮食的重要内容。侗族捕捉河鱼的方法多种多样。或置鱼簖(liangc),用竹栅插在河流中拦捕河鱼;或安鱼筌(loih),鱼筌用竹子编成,大口窄颈,颈部装有细竹条编的倒须,用绳子缚住笼尾,安装在浅水溪河中,两边用河卵石筑坝挡住,鱼能入不能出;或插钓竿于河边(dos
sidt),将鱼钩置饵垂入水中,鱼上钩后,竹竿受弹力,自动将鱼钩提起,把鱼吊在半空中;或于夜间持火把照鱼,鱼见火光即停滞。渔者用刀叉、齿箭打鱼,常常手到擒来。也有竭泽而渔,将溪河边的水凼,堵住入水口,用瓢将凼中水泼尽捉鱼。这些古老的捕鱼方法沿袭至今。
侗族古代的一种农作方式。侗族先民的农作曾长期采用火耕。并在一些山区延续至今。火耕地多是灌木丛林草坡。把树丛和杂草砍下压地,经过冬春两季日晒,于夏历二三月雨季前放火焚烧。放火时,周围清出防火线,火从高处点起,由上往下燃烧的火势不太凶猛,以免造成森林火灾。若火耕地为草坡,不需前一年把杂草割除,只待耕作前一个晴朗天气,从坡脚放火烧点即可。火熄灭后,将地面稍稍整理,趁地热时下种或移栽作物。火耕地多种粟、高粱、玉米、红薯、棉花等作物。连种几年后,地力减退,即行抛荒,让其自然恢复地力,再垦荒火种。
侗族的主要农耕类别。远在侗族形成单一民族前,侗族先民的经济生活已从以采集、渔猎为维持生存的惟一手段转变为种植水稻为主(也兼营采集和狩猎)的原始农业生产阶段。较早使用牛和犁耕,掌握了根据地势高低筑坝蓄水和开沟引水等灌溉技术。
千百年来,侗族人民不断兴修水利,扩大耕地面积。据方志记载,明洪武年间,仅晃州就开凿了5口大堰塘;清康熙年间天柱县修筑了大小堰塘36座,其中3座可灌田千亩以上。如今,天柱县的天柱、兰田、高酿坝子,榕江县的车江坝子,黎平县的中曹坝子,锦屏县的敦寨坝子和通道县的临口坝子等稻田面积均在万亩以上,被誉为侗家粮仓。
人们还在山谷溪流两旁开辟出许多良田。有些地方梯田绕岭,直上云天。耕种技术逐步提高,至清代中叶已普遍进行中耕除草,车水施肥。侗族人民喜食糯米,培育了适应各种自然环境的优良糯稻品种。如适应烂泥田的长毛糯,适应冷水田的冷水糯,适应干旱田的竹岔糯,具有一定抗鸟兽害能力的野猪糯,约计40多个糯稻品种。侗族人民也很早开始种植粳稻,从粳稻的名称和收割粳稻的工具名称来推断,粳稻是从汉区引进的。榕江章鲁等地把糯稻称为侗米,把粳稻称为汉米。现今侗族粳稻的面积已大大超过糯稻。
新中国成立前侗族稻田耕种技术。侗族稻田都要进行犁耙。犁和耙配合使用,靠人力耕作的,踏犁或锄配用木耙;靠牛力耕作的,曲辕犁配用木架铁齿耙。犁耙次数往往因水田土质不一而不同。一般平坝田为一犁二耙,高坡田二犁二耙,望天田三犁三耙,最好的常年灌水田只要一犁一耙。
侗族重视选种,多采用穗选。种子播种前要浸种。先播种秧苗,待秧苗茁壮才移栽田中。
田间管理有薅草、砍田塍草和防鸟兽害等内容。侗族水田的田塍上蔓生着杂草和荆棘,容易造成鼠害、虫害,田里杂草与作物伴生,遮挡阳光,不利庄稼生长,故要定期薅除和砍伐。所种庄稼遭受鸟兽灾害严重,或用扎稻草人、木杆挂死鸟来吓哄飞禽,或利用粘剂、牛尾套、鸟媒、网套来捕捉飞禽。对较大兽类则用鸟枪射杀,对鼠类则架石板、鼠夹捕杀。
侗族耕种稻田的措施之一。侗族农民习惯在水稻插秧前,在田里放水浸泡,使土壤浸透,便于耙平后插秧。水源充足的水田往往在冬季就灌上水,称为泡冬田。初春施于圈肥、绿肥,可促使肥料充分腐熟,既便于耙田,又可发挥肥效。
农业生产习俗。流行于湘中侗族地区。秋收后,一般要放水浸田,将禾蔸杂草沤烂成肥。冬季要将田泥犁翻,将禾蔸杂草翻进泥中,虫蛹翻到地表,有杀虫、松泥、增肥的作用,有利增产。民间对此非常重视,谚云:“犁田过冬,虫死泥松”。“挑粪下田,不如冬耕过年”。“作田不要问,隔年犁田当道粪。”“冬耕有三好,土松、泥肥、虫子少”,即泥肥,虫子少。
侗族农田施用的肥料。为侗族传统的农家肥,侗语称maoc,主要为牛圈和猪圈的垫圈肥。这种肥料是一种牲畜粪尿、垫料和饲料残屑的混合物,含有多种有机质和氮、磷、钾等成份。肥效较缓,慢而持久,且能改良土壤。一般作基肥,充分腐熟的圈肥也可作追肥施田。
侗族农田施用的肥料。侗族农民习惯在山上路边,刮取带泥土的枯草、枯树枝等堆在一起,点火燃烧制肥,侗族称oil
pugt。将燃烧后的灰黑色残留物作为作物的肥料。
侗族农田施用的肥料。采绿肥侗语称aol
laov。春耕前,采集田边的野生鲜嫩山青,翻入田土中以作底肥。这种肥料采集容易,含有多种养分和大量有机质,能够改善土壤结构。培养地力,促进土壤熟化。
侗族的种糯稻技术。侗族人民通过耕作实践掌握了糯稻生长的生态环境和发育的基本过程。一般在清明到谷雨播种,小满到芒种栽秧,霜降前后收割,生长期为186天上下。糯稻讲究精耕细作。稻田施足底肥,底肥多为圈肥和绿肥,进行三犁三耙。采用小株密植。播秧规格为1尺对1尺或1尺对8寸,每蔸2到3苗。中耕2次到3次。收获糯稻不用镰刀割,而用摘禾刀一穗一穗地剪,一把一把地扎,放在晾禾架上晾干。
侗族稻作过程中一个环节。浸种有火芽法、捂芽法、哑谷法等。火芽法是先用水浸泡,再取出来用火烘以促进发芽。捂芽法也是先浸种滤干放在竹箩内,上捂稻草,每日喷水三次,出芽后播种。哑谷法虽先浸种,但不等发芽即播种。
侗族插秧前的开插仪式。每年芒种前后举行。当天要扯几株秧苗插在水田里,表示开了秧门,可以开始插秧了。并要杀鸡备酒庆贺。有的地方还要给新娶的媳妇家送插秧礼。礼物有糯米饭、盐蛋、猪肉等。
侗族的养殖习惯。侗族普遍利用水田养鱼。养鱼的水田必须水源充足可靠,排灌方便,而且要加高田埂。进出水口以竹帘或树枝拦住。每家都有一块常年泡水田或泡冬田,除在此养鱼外,还放养母鱼,繁殖鱼苗。插秧七天至返青前夕施放鱼苗,每半月放一次猪牛粪,保持一定水深。农历九月开始收鱼,每亩能收鱼25公斤。
侗族耕作水田的主要农具之一。木柄铁刃,呈长方形,上端有竖銎,下端为平刃,柄上方安一横木把手,柄下方安一脚踏横木便于刺土。侗族普遍使用踏犁翻地。使用踏犁比锄省力,一人一天能耕0.25亩水田。
又称条锄,侗族耕作水田的主要农具之一。有两种,一种为旧式挖锄,刃部略宽,一人一天能锄田0.25亩;一种为新式挖锄,刃部稍窄。
侗族耕作水田的主要农具之一。侗族使用的犁多为曲辕犁,由犁架、犁铧和犁壁构成,操作灵活方便,适用于水田。犁铧和犁壁有了分工,犁铧把土块犁起,犁壁将土块翻下并掀向一边。这种犁无犁箭和犁评,耕地深浅的调节,一是依靠扶犁者掌握把手而定,二是以牛打脚高低而定。
侗族耕作水田的主要农具之一。从前是木耙,用麻栗木砍制,上有把手,下有木齿,人力挽拉,两人每天能耙1.5亩水田。后来使用木架铁齿耙,形体与木耙相同,改用牛挽耙,一人一牛每天能耙二三亩。
侗族传统农田水利设施。侗族地方沿溪河的稻田,多采用筑坝引水,自流灌溉。侗族很多村寨分布的溪河源头,水流较浅,可以利用河中卵石在田的上游修起简单的挡水坝,沿岸留出水口,将水引入田中。水较深的溪河中,多用竹篾编笼装河卵石筑坝。
侗族传统农田水利设施。堰塘是修筑堤坝,挡水成塘,以灌溉田亩。在农业生产比较发达、土地相对宽广的地方,常采取修建堰塘来扩大水田耕作面积。侗族地区明清时代已有修建。据《晃州厅志》记载,明洪武年间,仅沅州府属晃州巡检司,就开凿了笙竹、南溪、莫家村、清水、石门5口大堰塘,扩大了灌溉面积,使一些旱田变成水田,提高了农作物的产量。《黎平府志》载清康熙年间,天柱县就修筑大小堰坝36座,其中灌田千亩以上的有13处,三至四百亩的9座,一至三百亩的14座。截流筑坝成为侗族地方的主要水利设施。
侗族提水工具。桔槔也称调桶、吊干。中国一种原始的提水工具,春秋时代已经应用一横木支架在木柱或树杆上,一端用绳挂一水桶,另一端系石块等重物,使两端上下运动以汲取水。侗族地方一些旱田也利用桔槔从附近溪河中提水浇灌。
侗族提水工具。侗语称为xap。河岸较高处的水田多用筒车提水。筒车的水轮用木或竹制成。轮周系有竹制盛水筒,水轮直立于河边水口处,受水流冲击后转动。轮上的盛水筒在水流处汲水,随轮转至上方后,筒中水自动倾入特备的槽内,流进农田。侗族使用筒车较晚,据《平越直隶州志&食货三》引《北山集》称:“元明以前无人通志。***年间,三江县已广泛使用。”
沟渠引山泉
侗族农田水利。侗族地方山泉很多。山坳里的梯田,多利用山泉水浇灌。沟渠随地势曲折迂回,引水入田,自动灌溉。
侗族农田水利。笕,侗语称lenc,或木槽,或竹槽,架在被自然地形隔开的水源与耕地之间,以接引水流。***《三江县志》卷四载:“县境山峪之间,田亩多成梯形。农民每利用彼山之水架设竹筒接流,以灌此山之田,故有‘南山水灌北山田’之谚。”
侗族收割糯禾和粟子的工具。也译称禾剪,侗语称dibs,是在长形竹木或牛角板上镶入一个铁刃或铜片,也有全以铁片制成的,木板上有一孔眼,安上一木棍或拴一绳套,供手把握,摘取禾穗。
侗族收割粳稻的工具。侗语称liimc,是个古汉语借词。当地使用的镰刀有两种:一种是侗族铁匠打制的,多是厚重镰,镰身曲尖,銎部粗大,割稻常常留下较高的茬子;另一种是外地输入的轻薄镰,銎部小巧,能贴地割稻。
侗族谷物加工机具。侗语称doiv。由碓嘴、碓架、碓槽组成。碓嘴有石制或木铁结构。碓架十字形,前长后短,长的一端安装碓嘴,安置在两边石制或木制支架上。碓槽用岩石凿成,呈半球形凹槽。用人力踩动碓架尾端,碓嘴上下起落撞击槽内加工物。碓主要是糯稻及其制品的加工工具。现在侗族人民多以粘米为主食,平时已很少用碓,但仍然离不开碓。婚丧节日食用糯米饭,打制糍粑、制作扁米、新娘进屋舂糯禾把等,都得动用碓。碓也有用水力带动的,称水碓。
侗族旧时稻谷脱壳机具。侗语称leix。有水砻和旱砻之分。水砻以水力为动力,旱砻以人力为动力。砻由下上两个圆桶形盘构成,多为竹木、泥土制成。上下盘覆合处有浅齿,两盘摩擦去掉稻壳。下盘固定,上盘可转动。水砻由水力推动转动轴,带动上盘旋转。旱砻有人力推动上盘转动。
侗族旧时稻谷和油菜籽的加工机具。有水碾和旱碾之分。水碾根据水轮(俗称鼓棚)的形状分立式和卧式两种。立式水碾有导水、水轮、传动轴、碾盘、碾槽组成。水枧导水冲击水轮旋转,带动轴上的连杆旋转推动碾盘自转。水枧、水轮、传动轴、齿轮和连杆为木质,碾盘和碾槽用岩石凿成。碾盘为圆形,呈龟背状。碾槽为凹形,用条石镶成。卧式水碾,水轮机平面安装于中心轴最底部。水冲击水轮,使中心轴旋转,中心轴带动连杆转动。装置与立式水碾一样。旱碾用畜力,由畜力直接牵动中心轴上的连杆,牵动碾盘转动。碾除了稻谷脱壳去糠和碾碎茶子外,还可以加工其他产品。
侗族脱粳稻粒的工具。侗语称tongt,是个古汉语借词。收割粳稻在田里脱粒,必须有谷桶。谷桶用梧桐木或杉木制成,呈方形,口大底小。最大者能盛300公斤稻谷。刚收的粳稻,要置于竹席或晒谷坪上晒干,然后才能入仓。
侗族村寨春耕生产的带头人。侗族地方几乎寨寨有活路头。一般由德高望重、精明能干、有丰富生产经验又懂得运用干支、五行推选日子的老人担任,是在长期生产过程中自然形成的。春节过后,选出一个属木的好日子,活路头在深夜里牵牛扛犁,点着火把,敲着竹竿到田头犁上两三行,就返回家中。到家后用雄鸡、猪肉等敬供神灵和祖先,并放三声铁炮用以通告寨众,活路头已经开犁动土。接着就敲锣喊寨:“春天来了,今天活路已起始。种子落到哪里,好到哪里。一粒落地,万颗长秧。种在沟头,熟到沟尾。禾蔸像芭芒草大,谷穗像高粱秆长……”从那天起,各家各户就可以到自家田里犁耙,施肥耕作了。等到活路头把播种的日子选定,大家都在规定的日子里播种育秧。小满过后,到了插秧的季节,也必须由活路头开秧门。由活路头先在自家田里插上几蔸秧,在田头竖一根树枝或竹条,上面挂个草结,旁边放个鸡蛋,表示活路头已开了插秧的头,大家可以到自家的田里插秧了。一年一度的活路头活动也至此结束。为了补偿其辛苦,每家凑一二斤米以为报酬。过去,活路头活动可以使广大农民不误农时,及时耕作,对促进农业生产有积极意义。如今,侗族地方都在大力推广科学种田,科学种田已深入人心。很多地方已由农业科技站或农业科技人员指导种田。
侗族地区进行传统植树活动。杉木属湿润性***带树,喜温喜湿。侗族地区气候温暖,雨量充沛,晨昏多雾,很适宜杉木生长。侗族人民很早就掌握了人工培植杉木的技能,又形成了植杉造林的传统。境内沿河流两岸杉林郁郁葱葱,绵亘不断。清《黔南识略》中描述“郡(黎平府)内自清江(今剑河)至茅坪(今锦屏县属)二百里,两岸(杉林)翳云承日,无隙土,无漏阴,栋梁餠桶之材靡不备具。”侗区木材至迟在清代已大量外销。乾隆年间,江淮一带木材商已进入今锦屏县采购木材,至嘉庆、道光年间,已是“商贾络绎于道,编巨筏之大江,转运于江淮”(《黔南识略》)。据光绪《黎平府志》记载,当时仅由茅坪、王寨、挂治(均属今锦屏县)每年输出的杉木价值白银两百万至三百万两。由于边砍伐边种植,加上不断扩大杉林面积,积蓄量有增无减,一直是全国著名的杉木产区之一。侗族人民还保存和培育出许多优良品种。如黎榕从一带的水杉纹理清晰,木质细密,色泽美观;龙胜的银杉,挺拔高大,为罕见的古代余存树种;锦屏栽培的速成杉木,18年即可成材。他们还善于培育不容易成材的巨大杉木,为修造鼓楼、花桥等雄伟建筑提供特殊材料。杉木挺直细密、轻韧、耐朽、易加工,是建筑、造船、制作家具的上等材料,也是侗族文化的重要物质基础。
侗族地区的物产。该地区素有杉海油湖之称。除了遍植杉木外,很多地方都广种茶油树(当地称油茶)和桐油树。桐油树管理粗放,茶油地则每年要铲草松土,才能增加收成。茶油盛产于三江、黎平、天柱等地。桐油产地很广,天柱、镇远、三穗、玉屏、岑巩、新晃、通道、三江、龙胜都产。茶油不仅是侗家重要的经济来源和生活必需品,而且和一些习俗相关联。打油茶要用茶油炒茶叶。上山吃茶苞是青年男女一种社交活动方式。小姑娘们在收过的茶油地里拣拾残存茶籽为招待亲朋凑私房钱。茶油树叶又是侗族小伙子玩山时吹奏小调常用的木叶。
侗族培育的一种著名速成杉木品种。又称儿女杉。主要产于锦屏县一带,那里的侗家形成一种习俗,每当儿女出生,就种植此种杉木。18年后,儿女届成婚之年,这批杉木也已成材,便可砍伐出售或建造新屋,以为婚嫁之用。因此名儿女杉或十八年杉。
对靖州木材的誉称。湖南省靖州苗族侗族自治县是湖南省重点林业县之一。靖州出产的木材向以“州木”著称,为历代宫廷之选木。远销常德、武汉、上海等地。20世纪50年代起,林业和粮业比翼齐飞,成为靖州经济的两大优势和支柱。1975年,在全国“四五”森林资源调查中,全县林业用地256.98万亩,比1950年增长67.5%,活立木蓄积量为507.76万立方米。1983年后,林农造林积极性空前高涨,造林大户不断涌现。至1988年,林业用地占土地总面积的77.7%,活立木总蓄积量上升为730.61万立方米。年,靖州向国家提供商品材274.97立方米。1987年,榉木开始销往日本。
三江木、四海屋
对三江侗族自治县盛产木材的称誉。木材是三江的主要林产品。新中国成立以前,三江侗乡的木材和林业产品已远销梧州、广州、港澳等地。新中国成立后,林业收入成为三江县举足轻重的一项经济收入。木材税收是县的重要财源。1985年,全县原木税收占当年工商税额的47.11%。1952年至1987年的36年中,三江向国家提供木材239.2万立方米,产值5
527.66万元。三江被定为杉木商品基地之一。因此民间有“三江木、四海屋”之谚,以喻三江生产木材之多,销售之广。
植杉之乡的誉称。以树干圆满通直,头尾大小均衡、节痕少的“广木”而驰名。1957年1月侗、苗民族聚居的湖南省会同县广坪乡苏溪口一带,侗苗兄弟民族将一株长30米、胸围3米的杉木,锯成数节运往北京全国农展会林业馆展出,受到普遍赞扬。之后,侗乡苗寨荣获“广木之乡”称号,誉满全国。国家林业部还确定会同县为全国速生丰产杉木林基地、杉木中心种源产区。杉种还由国家赠送给前苏联、越南、南斯拉夫、印度等友好国家。
侗族农村养殖业。侗族农村饲养家畜家禽。家畜主要有牛、猪、狗。侗族的远古祖先——百越族系的先民是最早饲养水牛、猪、狗者之一。牛是侗族田间劳动的畜力。侗区主要饲养水牛,也饲养黄牛。水牯又是侗族合款、接龙等重大民族活动中的牺牲和斗牛活动中的斗牛。养猪为侗族农户获取肉食和副业收入的主要来源,因此普遍饲养。侗族喜欢养狗,用以护家和狩猎,也有养作肉食的。侗族地区原来很少饲养和使用马匹。随着公路建设的发展。沿公路的村寨逐渐饲养马匹,以为拉车、耕地和坐骑的畜力。侗家饲养的家禽有鸡、鸭、鹅,以自食为主。
侗族农村主要养殖业。侗族养猪的历史已相当久远。在侗族古歌《猪之原》中把所养的猪描写成“嘴有臂长,蹄有碗口粗”。嘴部较家猪长是野猪体型的显著特征。看来,当时侗族先民饲养的猪尚处在驯化阶段,还没有脱离野猪的特性。经过人们长期喂养才驯化为家猪。猪已成为侗族人民的主要肉食,侗族农村几乎家家养猪。饲料都是当地易得之物,主要是青饲料加米糠、一般熟食,也有喂生潲的。猪的名目分得比较细,有公猪、郎猪(配种公猪)、母猪、未生崽母猪、架子猪(尚未上膘的猪)、幼猪(二三十斤重的猪)、猪崽、阉猪等,表明了侗族养猪业的发展水平。新晃侗族自治县培育的凉伞(地名)猪是湖南省地方良种猪之一。该县早在1958年就以生产生猪闻名全国,曾获得国务院颁发的锦旗,被列为养猪红旗县。从江县的香猪也名扬全国。香猪多产于高寒山区,刚出生时只有1斤左右,满月后也不过五六斤,成年猪最重不过70余斤,身长平均不足90厘米。香猪成熟早,边饲边肥,随时可以屠宰。它肉质柔嫩,多瘦少肥,色鲜味美。尤其是满月不久的猪,用以烤食,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英国读语言没过怎么办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