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翻那部落战争安卓和苹果安卓79区是苹果几区?

【树洞】关于那个PFV本……只有我一个人觉得怪怪的吗?
―― 晋江文学城网友交流区
主题:【树洞】关于那个PFV本……只有我一个人觉得怪怪的吗?[2398]
【搜索关键词:PFV】
可以理解楼主的心情,但是觉得有这个心的话自己去联系比较好,不会日文找个会日文的姑娘帮你翻译,自己发现问题又把事情扔给别人怎么说呢,也有点微妙吧,个人感想。
№1&☆☆☆……求帝督于 01:21:01留言☆☆☆ 
这个本来就是个同人企划我觉得没什么不过反正我是不会去买的……那哪点像世界观设定……画到最后全都成日本风的
№2&☆☆☆= =于 01:21:33留言☆☆☆ 
啊……前段时间在WB上被刷的很多呢= =这个本子有看到过……真心觉得无论是否有授权其实出也不太好吧,毕竟不是所有人都关注这个企划的。然后很多人都是因为是这个作者才买吧,觉得这样很没意思。
№3&☆☆☆大汉满身于 01:25:03留言☆☆☆ 
看到她出企划本还觉得挺微妙的……= =
№4&☆☆☆= =于 01:33:52留言☆☆☆ 
不知道我们看到的是不是同一位的本儿,仅代表自己说一句,图大多都不错,对作者和她出本的行为都有点微妙的雷,所以不会买……
№5&☆☆☆= =于 01:41:26留言☆☆☆ 
楼主觉得有疑问还是直接问相关人员比较好…在与事件无关的第三方论坛提起………恩…这阵蹲着收了不少美图,那个系列本来就是日本某项传统文化相关,有点和风可以理解…但和pfv本身的企划就有些出入了……
№6&☆☆☆宅心仁厚腐女子于 01:52:13留言☆☆☆ 
很久没关注党求问哪国赢了?
№7&☆☆☆= =于 01:55:26留言☆☆☆ 
蓝的赢了,前三位有两位是国人
№8&☆☆☆= = 于 01:57:16留言☆☆☆ 
看到投票的时候也觉得……不知道该说什么…但作为图的作者,她是有权利在得到版权相关人同意的情况下出本什么的…
№9&☆☆☆宅心韧厚腐女子于 01:58:44留言☆☆☆ 
pfv黄国官方风格偏沙漠阿拉伯哪种,要出本的风格是和风,觉得其实是独立的一个企画吧,就当和风拟人好了
№10&☆☆☆生南国于 02:01:39留言☆☆☆ 
独立的企划…是不是花札十二家族联盟?那个的人设好像都是国人画的吧,我有点糊涂了,这样不行么?还是说世界观什么的不能用原企划的?顺说PFV刷屏好久,搞得我个围观群众对黄国也是心痒痒,沙漠风那种苍凉感真是棒
№11&☆☆☆= =于 02:11:00留言☆☆☆ 
pfv黄国官方风格偏沙漠阿拉伯哪种,要出本的风格是和风,觉得其实是独立的一个企画吧,就当和风拟人好了№10 ☆☆☆生南国于 02:01:39留言☆☆☆ 这样不是完全偏离了吗……
№12&☆☆☆大汉满身于 02:11:21留言☆☆☆ 
咦 原来那个十二花扎系列是黄国的么……orz圈外围观人士表示各种不懂…………
№13&☆☆☆= = 于 02:11:33留言☆☆☆ 
LZ你不是一个人……
№14&☆☆☆= =于 02:22:41留言☆☆☆ 
这样不是完全偏离了吗……№12 ☆☆☆大汉满身于 02:11:21留言☆☆☆仔细看了下……这个系列其实算式完全偏离设定了吧……但还得了MVP呢……并且这张不算一个人画的吧,这样子也可以哦= =……
№15&☆☆☆大汉满身于 02:23:32留言☆☆☆ 
原来要出本…………
№16&☆☆☆逵猩于 02:23:46留言☆☆☆ 
这样不是完全偏离了吗……№12☆☆☆大汉满身于20正因为偏离主题所以没什么问题吧,如果用到官方设定和官方角色,那可能会更困扰
№17&☆☆☆生南国于 02:31:28留言☆☆☆ 
感觉很糟糕= =
№18&☆☆☆= =于 02:32:08留言☆☆☆ 
这样不是完全偏离了吗……№12☆☆☆大汉满身于20正因为偏离主题所以没什么问题吧,如果用到官方设定和官方角色,那可能会更困扰№17 ☆☆☆生南国于 02:31:28留言☆☆☆点头,萝卜青菜吧,想买的还买,想不买的还不买,没下限事不就成了
№19&☆☆☆= =于 02:40:10留言☆☆☆ 
……完全没有懂
№20&☆☆☆…于 02:43:57留言☆☆☆ 
顺便楼主估计意思理解误会,这个企画其实是原创设定活动,角色版权都归作者所有,官方企画说的不许同人只是针对官方角色以及其他同人作品套pfv的名头(比如画了一张初音同人说是pfv参赛角色
№21&☆☆☆生南国于 02:52:15留言☆☆☆ 
后来一直没关注PVF,谁能给个结果的链接
№22&☆☆☆= =于 03:10:50留言☆☆☆ 
从第一届就开始关注PF企划的,代表自己感觉这届的PV有些变味。当然图变多了也是件好事,但拉帮结派搞刷分什么的风气做得太明显。这本子我是不打算入,不过人家要出也拦不住,之前忘记哪届PF了,似乎也有11区的出过一本,不知道有没有记错。所以你要拿PF当卖点,官方大概也不会拦吧- -
№23&☆☆☆- =于 03:16:01留言☆☆☆ 
〖晋江商城-豆浆机酸奶机小家电热卖〗咦 原来那个十二花扎系列是黄国的么……orz圈外围观人士表示各种不懂…………№13 ☆☆☆= = 于 02:11:33留言☆☆☆  我还以为是红国?
№24&☆☆☆没有时间了于 04:03:33留言☆☆☆ 
顺便楼主估计意思理解误会,这个企画其实是原创设定活动,角色版权都归作者所有,官方企画说的不许同人只是针对官方角色以及其他同人作品套pfv的名头(比如画了一张初音同人说是pfv参赛角色№21 ☆☆☆生南国于 02:52:15留言☆☆☆ 那如果是这样的话,还需要申请授权么,估计PFV的本子早就满天飞了吧……GN可不可以给LZ看看具体的规则?以前PF的没参加过,LZ又身边连参加过的妹子都没有也没处问,真的不知道具体情况只是听说PFV禁止同人禁止出本禁止腐这些都是约定俗成的条例(虽然这么说微博上还是有腐向同人就是没发过去呢……)LZ就想知道企划主是不是真的那么大方给了允许商业化贩卖的授权……T T据1楼GN所说也对不该推给别人,但LZ真的没有门路啊,而且LZ既没用又没胆,那位画手给人感觉有点可怕实在不敢去打扰,前段时间她在微博掐另一位我喜欢的日本画手的时候也、也没胆问个真相……我,我就树个洞成吗T口T其实树这个洞还是有点担心的意味的,看微博好像有其他画手也想出本的样子,PFV的本会泛滥起来吗?它是个很有趣的活动,企划主的世界观很棒而能看这么多漂亮的图也很开心,真的不希望它变得XFXY这样不是完全偏离了吗……№12☆☆☆大汉满身于20 正因为偏离主题所以没什么问题吧,如果用到官方设定和官方角色,那可能会更困扰 №17 ☆☆☆生南国于 02:31:28留言☆☆☆ 还有这一点,我觉得既然已经打着PFV的名头投稿了就要遵守PFV的规则的吧……还是MVP,不更说明企划主是承认这是PFV的优秀作品吗?虽然我对于那么多张图集合成一张的MVP感觉也有点怪……后来一直没关注PVF,谁能给个结果的链接№22 ☆☆☆= =于 03:10:50留言☆☆☆ 终章结果发表的链接http://www.pixiv.net/member_illust.php?mode=medium&illust_id=
№25&☆☆☆心情微妙于 08:49:54留言☆☆☆ 
我小白……想下他是怎Nu判lAl的?哪业慕巧ó手)多哪力就?
№26&☆☆☆= =于 08:54:34留言☆☆☆ 
一直在被PFV刷屏,完全看不懂濉
№27&☆☆☆==于 09:05:33留言☆☆☆ 
一直在被PFV刷屏,完全看不懂濉№27 ☆☆☆==于 09:05:33留言☆☆☆ 同看不懂 咋判断输赢的?谁画的好?
№28&☆☆☆==于 09:18:01留言☆☆☆ 
一直在被PFV刷屏,完全看不懂濉№27 ☆☆☆==于 09:05:33留言☆☆☆ 同看不懂 咋判断输赢的?谁画的好?№28 ☆☆☆==于 09:18:01留言☆☆☆ 同不懂,看介B是“自己角色O定稹保那最後是比“”是比“角色”是比“稹卑。如果是鸬脑,y道不是想搞什麽技能就能搞幔确秸f我的技能就是金手指_欤蛘呶业募寄芫褪钦l和我打架l艨诒镜袅耍俏也皇欠A,o(s□t)o
№29&☆☆☆=。=于 09:24:32留言☆☆☆ 
靠参战的画的评价点数来算啦
№30&☆☆☆0―0于 09:25:41留言☆☆☆ 
我比较好奇的是故事的设定。莫非是说分阶段,谁赢了就按照谁的设定继续走下去?胜利的设定由官方公布然后继续剧情咩?等指定的阶段完成看分胜负?反正因为这个我始终没搞懂PF到底怎么运作的……不过如果按点数来,□□缺啥都不缺人……噗噗,突然有种在欺负11区的赶脚/_\。
№31&☆☆☆==于 09:31:13留言☆☆☆ 
同看不懂 咋判断输赢的?谁画的好??? №28 ☆☆☆==于 09:18:01留言☆☆☆ ??好像是看哪国的参赛画作多?点击率也有影响?这次WB闹的沸沸腾腾,也有蛮多拉帮啊矛盾啊,前天看到关注的某大手一个关于“叛国”的解释,顿时膈应到了
№32&☆☆☆知名不具于 09:34:01留言☆☆☆ 
国内的PFV完全变味,自己拉帮结伙……好吧这也没什么,关键是国人自己莫名的搞出一套圈子内的所谓“潜规则”,如果没有遵循他们的潜规则的日本绘师就会受到他们的集体anti,真是让人超宓人家凭什么要遵循你们定的“潜规则”啦,以为自己是谁啊
№33&☆☆☆= =于 09:56:38留言☆☆☆ 
看pfv完了真是暗喜好久,画手们终于可以继续画正经东西了吧……!
№34&☆☆☆○◇○于 10:02:12留言☆☆☆ 
不过如果按点数来,□□缺啥都不缺人……噗噗,突然有种在欺负11区的赶脚/_\。№31 ☆☆☆==于 09:31:13留言☆☆☆ 排着个……
№35&☆☆☆==于 10:03:51留言☆☆☆ 
代表个人REI子一开始的画真的很美,她也为黄国很付出心血。但是西原那事上首先西原是错了,但我也不喜欢她在微薄里说得话,她说西原画水吧,但后来她那几张我觉得赶时间问题吧,也没以前那么好。因为不清楚国和国之间的规矩,谁来解释一下为什么她被人说判国就是帮蓝国?她自己说没死守黄国?然后这次出本是完全不喜欢她了,就算拿到了授权我也想说――别把PFV搞得不是PFV,这是打仗,不是商业。您拿您的心血出本我无话可说,但我希望这个企划以后不要再有人赶这种风潮出本了。PFV很火,但杂七杂八的也多了很多,圈里会有谁也有这个心思准备出本呢?拭目以待。
№36&☆☆☆= =于 10:03:52留言☆☆☆ 
№36 ☆☆☆= =于 10:03:52留言☆☆☆ 
抓住下,@仗具w怎N打的?
№37&☆☆☆=。=于 10:05:00留言☆☆☆ 
抓住下,@仗具w怎N打的?№37 ☆☆☆=。=于 10:05:00留言☆☆☆我说说我理解的吧,因为我不是画手所以没参加也没详细看。详细的企划翻译在SOSG论坛有。然后是代表哪个国的战力图就标哪个国的TAG,评分怎么评我是真不知道,好像跟浏览量也有关系吧?如果没有那抱歉我真的不太清楚,看到美图我就会去评个分,就这样的|||。也有分不同的战场,人物可以死守哪个战场或者去别的战场,不同战场会有一个阶段的评分结果出来。(这个我也很乱说错了很抱歉啊TAT!)不过我也有疑问:最后黄国和蓝国的REI子哪个花札家族和XIII军团好像是合起来攻红国?还是别的什么的?能求个解吗谢谢。
№38&☆☆☆= =于 10:09:46留言☆☆☆ 
那个……判定输赢似乎是靠点击数量……就是浏览量的吧……最后很激烈的样子黄国和蓝国的确关系很好……吧,第四章一开始就有人说黄蓝要联手打红了……具体的我也不清楚,不过完结了之后有看到蓝军的画手说"感谢黄军在最后时刻的援助",是联手了吧还是没有看到关于授权的具体相关说明呢……/_\
№39&☆☆☆心情微妙于 10:20:19留言☆☆☆ 
№39 ☆☆☆心情微妙于 10:20:19留言☆☆☆ Rei子说拿到授权,不过我也没看到。只是为了出本而去要授权……不知怎么得总觉得有种怪怪的感觉。就像看着画手们奋斗那段日子唰啦一下变成了商业用的。因为在我的认识里爱不一定是要出本,所以才会有这种奇怪的感觉吧||黄蓝联军真的没关系?总觉得红军这样输了好可惜=口=
№40&☆☆☆= =于 10:25:36留言☆☆☆ 
这东西…不就一纯玛丽苏么==对最后苏得太认真而号召粉丝集体ANTI别的画手的行为觉得真是闲得蛋疼,太代入是种病啊,哪个圈子都是
№41&☆☆☆= =于 10:33:33留言☆☆☆ 
围脖被PFV霸屏很久了……看着画手们热情地搞条漫,对话框里都是日文,心情很微妙……国人画手实力这么强,什么时候国内也能搞起自己的比赛,有自己的设定就好了……唉
№42&☆☆☆= =于 10:37:50留言☆☆☆ 
Rei子说拿到授权,不过我也没看到。只是为了出本而去要授权……不知怎么得总觉得有种怪怪的感觉。就像看着画手们奋斗那段日子唰啦一下变成了商业用的。 因为在我的认识里爱不一定是要出本,所以才会有这种奇怪的感觉吧|| 黄蓝联军真的没关系?总觉得红军这样输了好可惜=口=?? №40 ☆☆☆= =于 10:25:36留言☆☆☆ ??是啊……本来你画我我画你满开心的,被她这样一弄马上不是滋味了。联军这个事情我要说,REI她自己想帮蓝国不要紧,出于跟谁谁是朋友,或者对角色的喜欢。可REI完全不是这样,她帮蓝国是因为对红国的恨,对西原的恨,而且她自诩为国服的黄国领袖,请求整个黄国都帮蓝国打蓝TAG……这还不是叛国吗,马后炮说自己多冤枉那她早干了什么事嘛,嘿。
№43&☆☆☆四于 10:54:30留言☆☆☆ 
是啊……本来你画我我画你满开心的,被她这样一弄马上不是滋味了。 联军这个事情我要说,REI她自己想帮蓝国不要紧,出于跟谁谁是朋友,或者对角色的喜欢。可REI完全不是这样,她帮蓝国是因为对红国的恨,对西原的恨,而且她自诩为国服的黄国领袖,请求整个黄国都帮蓝国打蓝TAG……这还不是叛国吗,马后炮说自己多冤枉那她早干了什么事嘛,嘿。 №43 ☆☆☆四于 10:54:30留言☆☆☆ 个人目前围观看到就是这样的π之
№44&☆☆☆= =于 10:57:57留言☆☆☆ 
原来蓝国是这样赢的啊?
№45&☆☆☆= =于 11:00:49留言☆☆☆ 
REI子就是个傻逼!!!!!!!!!
№46&☆☆☆= =于 11:03:51留言☆☆☆ 
№43 ☆☆☆四于 10:54:30留言☆☆☆所以她微薄那条有位画师拉黑她是因为这个事?知道她P站的时候觉得这姑娘画好漂亮啊,那么年轻就画那么好。哪怕是被PFV刷屏我也乐意TAT说出本这事吧,她拿到了授权我也不好说什么,只是跟LZ一样心里不舒服。MVP看到是那张花札家族不止她一人画的,我想其他画师都没说什么自己还是闭嘴吧。她在骂西原的时候,听她讲我也觉得是西原错了,后来另一位画师微薄里说删她关注觉得她这事做不对我也不明白到底怎么了,原来是我自己一直听她一面之词……现在她这样做跟西原有什么差别啊!不是都说过PFV是画和画的对决么现在这样乌烟瘴气的很讨厌啊。
№47&☆☆☆= =于 11:04:53留言☆☆☆ 
西原哪里错了错在哪里,你们搞清楚没有?说西原犯规根本就是REI的一面之词,她只是和Lin+联合起来给PFV搞潜规则每个人都要按照他们的规则不然就算犯规。说别人刷分但自己却在WB拉帮结派求手滑刷积分,REI在WB里骂西原的话全部可以在她身上再骂一次,每说一句都是在抽自己的嘴巴
№48&☆☆☆= =于 11:10:37留言☆☆☆ 
某些画手太自我中心了,看不惯别人的做法就有千万个黑的理由,等到自己违规的时候就有无数条开脱的理由。自诩为真血性直来直去有话就说,其实不过是双重标准玩的蹩脚无比
№49&☆☆☆= =于 11:14:47留言☆☆☆ 
我只想说,REI大大不要太恨西原哦……不还互换过角色还在推上互FO了么?到微博上就翻脸把西原给骂了,正义的领袖不要太棒
№50&☆☆☆==于 11:17:54留言☆☆☆ 
西原错了的时候就号召别人集体去anti西原,等到自己也开始刷屏的时候就可以说因为西原错在先我们只不过是用他的做法来赢得胜利,所以也不算卑鄙真是黄国和蓝国的好领袖,道德制高点占得妥妥的。
№51&☆☆☆= =于 11:18:04留言☆☆☆ 
纯围观顺手收图的人真?无压力
№52&☆☆☆= =于 11:24:05留言☆☆☆ 
№48 ☆☆☆= =于 11:10:37留言☆☆☆对不起,因为REI子说西原错的时候,LIN也有说,还有花札家族和XIII军团不能参加那个企划,里面大多是大手所以我就信了TAT(因为喜欢的画手也在啊),真的很抱歉我不会日文所以很多事一知半解只关注微薄说的。我想知道LIN说西原水图和激发民愤那个西原的企划是怎么回事,还有听姑娘讲REI子好像也错了,能告诉我怎么回事吗?详细的。
№53&☆☆☆= =于 11:24:07留言☆☆☆ 
REI大大还表示你们懂什么pfv的圈子可比同人圈白莲花多了!煞白的啊!你们不要侮辱这个圈子!!……结果由pfv开头现在随便画个什么图只要传p站都要上围脖求一圈手滑啊真是团结力量大。
№54&☆☆☆r(st)q于 11:25:23留言☆☆☆ 
LZ+1别的事先不说 总觉得出本确实有些变味了==当然人家既然有授权什么的 反正我自己是不会入的
№55&☆☆☆==于 11:26:54留言☆☆☆ 
REI大大还说自己被喷是因为你们不了解PF咯咯咯咯
№56&☆☆☆= =于 11:27:14留言☆☆☆ 
哦对了上面有姑娘提到日本画手NOBA把LIN和REI拖黑的事,有说法是NOBA知道了REI在骂人。REI大大可棒了,在退特上一边用日语装熟一边用中文骂人,单凡学点中文人家就能看懂啊!一边画着西原的角色(还摆在中间位置),一边黑西原是怎么回事啦……
№57&☆☆☆四于 11:27:22留言☆☆☆ 
……求8事件详细?后期还有这种吗……关注了第一战就没再看同看不懂 咋判断输赢的?谁画的好??? №28 ☆☆☆==于 09:18:01留言☆☆☆按点击量分成不同的级别,然后按级别比每个势力的作品数量这样比如点击10000以下的作品一个级别,点击一个,点击,点击十万以上……具体数值懒得去PFV查了比如第一级别蓝国作品最多,但第二级别第三级别都是红国作品多,那就是红国胜,没记错的话大概是这样
№58&☆☆☆= =于 11:27:24留言☆☆☆ 
对不起,因为REI子说西原错的时候,LIN也有说,还有花札家族和XIII军团不能参加那个企划,里面大多是大手所以我就信了TAT(因为喜欢的画手也在啊),真的很抱歉我不会日文所以很多事一知半解只关注微薄说的。 我想知道LIN说西原水图和激发民愤那个西原的企划是怎么回事,还有听姑娘讲REI子好像也错了,能告诉我怎么回事吗?详细的。№53 ☆☆☆= =于 11:24:07留言☆☆☆ 认真看43楼ok?认真看43楼ok?认真看43楼ok?认真看43楼ok?认真看43楼ok?认真看43楼ok?认真看43楼ok?
№59&☆☆☆= =于 11:27:57留言☆☆☆ 
拉帮结派那事真的快被恶心坏了,本来自己一直是有好图就收就打分的中立派。后来蓝黄二打一侵略红国的时候已经被恶心的不想打分了,一开始以为那章红国大概要败了吧,嘿还真没想到撑下来了居然顶住了侵略……这次最终章蓝国国土危机,我也想这次总该让蓝国赢一回,这样才能达成三国都不被侵略的HE,但更为明显的拉帮结派又把我再次恶心了。现在PF总算结束了,战后就还人一个清静吧,没想到还接着闹腾点事才罢休。我求求某些国人画手了,你们那么有才抱什么11区大腿,自己策划一场奇幻企划绝对能比11区做的更好,别再捣腾PF了。下届我打从心底祈祷不想再看到某些人参战。
№60&☆☆☆- =于 11:31:28留言☆☆☆ 
№53 ☆☆☆= =于 11:24:07留言☆☆☆LIN大大可恨死西原了呀~真是在哪里都敢指名道姓得骂啊,我就疑惑了要是西原是国人他敢这样吗?
№61&☆☆☆= =于 11:33:50留言☆☆☆ 
。。收过图,规则和发展完全不知道,进来看看,一直觉得挺热闹的。。。个人只关注了红时她们的阿刻戎家族。
№62&☆☆☆黄桃罐头于 11:34:54留言☆☆☆ 
这帖子一路看下来对rei是真粉转黑了……白莲花甚么的不要太洁白哦??那个lin倒是一直不dj,。我觉得她们把企划弄得变味了。用领袖还是什么的身份禁止别人去参加西原的活动,她们才是真大手充满号召力阿。前件事还能说西原也有错,现在这个……别太好笑阿。
№63&☆☆☆哎于 11:35:17留言☆☆☆ 
哦对了上面有姑娘提到日本画手NOBA把LIN和REI拖黑的事,有说法是NOBA知道了REI在骂人。REI大大可棒了,在退特上一边用日语装熟一边用中文骂人,单凡学点中文人家就能看懂啊!一边画着西原的角色(还摆在中间位置),一边黑西原是怎么回事啦……№57 ☆☆☆四于 11:27:22留言☆☆☆ Noba你错了,我才不是黄国的叛徒。我只是,在蓝国也有自己想保护的东西。无法在最后一刻都死守在黄国也许是我的错,但你不可以否认我对这个国家的爱。那种东西,怎能是你一个拖黑就能推翻的呢?4月4日 08:20 来自新浪微博转发(7) | 收藏 | 评论(11)卧槽难道REI子在推特上也像在微薄上这样说了?!对方拉黑她如果知道是她两面三刀那我也只能说NOBA你做得太好了!
№64&☆☆☆= =于 11:35:30留言☆☆☆ 小圈子,大声音!呼朋引伴网聚部落!
& 我们这群人 [我要发帖]
上页1&到页&
  去年酷暑时节,广西人民出版社的区向明等同志来京组稿,我们谈起了《中国100系列丛书》的编辑设想,她当即表示有兴趣。年底,该社即正式将此选题列入了计划之中。此后,经过与有关部门和专家的反复商量,大致确定了《影响中国的100个人物》、《影响中国的100次事件》、《影响中国的100次战争》、《影响中国的100本书》、《影响中国的100种文化》的初选题目,并确定了编写体例。又经过半年多的努力,《丛书》各卷终于付梓印行。      《影响中国的100本书》,由张秀平、王晓明主编。这本书得以问世,是各方面通力合作的结果。作者都是来自全国各地的大学和科研单位的专家及青年朋友。在编写过程中,我们参考了学术界现有的科研成果,广西人民出版社的夏永翔、区向明、欧薇薇同志给予了具体的指导和帮助,韦向克同志对全稿进行了审改。至此一并致以深深的谢意。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央主席雷洁琼先生,一直关心历史知识的普及工作,关心《丛书》的编写,百忙中为《丛书》题词;著名史学家、北京师范大学史学所教授瞿林东先生拨冗为本书题写了序言并在框架和体例上作了最后审定,使本书增色不少。特致谢忱。      由于编者水平有限,作者文字风格各异,加上时间匆促,本书难免有不妥之处,祈批评指正。                                      编者谨识                                       1992年7月     作者:张秀平 王晓明
  内容简介  有选择地介绍了上起先秦,下迄清末的哲学和思想类著作,历史学类著作,科学医药类著作,地理、军事类著作,语言文字类著作。其中既有儒家的经典《易经》、《春秋》、《论语》、《孟子》等等,又有诸子百家的代表作《管子》、《老子》、《庄子》、《荀子》、《墨子》等等。既有记叙中国绵延2000年之久历史的所谓传统的正史——二十四史,又有开创新的史书体载的《通典》、《史道》、《文史通义》、《新史学》等等。既有哲学战线上的两军对垒的代表论著,又有军事、医药、科技、地理方面的开山之作。      多少年来,人们一直感慨中国文献海洋之浩翰,感叹人生之短促,以至皓首而不能穷经。本书反复精选,撷取100本书,从其成书的经过,主要理论主张及影响诸方面予以缕述,使读者看一篇有一篇所得,读一篇有一篇的感想。       
& & 我要评论
还可以输入136字
  前言    《中国100系列丛书》是不同于一般通史著作的读物。它是以中国历史上的人物、事件、战争、著作、文化为主线,通过叙述100个对中国历史进程产生影响,为发明创造、学术文化和中外关系的发展与开拓而作出贡献的人物;100件在中国历史上的诸多王朝更替之际、学术流派的纷争、宗教史上的传播兴衰之时及重大历史转折关头所发生的事件;100次为统一、为正义、为争霸或为争权而进行的战争;100本翔实、系统地记录中国数千年科学文化历史的典籍和100种光辉灿烂、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学术文化、语文文化、民俗文化、器物文化,来概括中国通史(1919年前)的精髓的。      在中国历史的发展长河中,我们的祖先曾经创造了数以千万计的文化结晶,导演过数以万次的威武雄壮的历史活剧,涌现了成千上万个富有创造、千姿百态的人物,遗留下浩瀚无垠、汗牛充栋的历史文化典籍。这套《丛书》对这些人物、事件、战争、著作、文化的选择,却以&100&为限,只是表明它们在中国历史发展中所具有的特殊作用和影响。虽然这种有限的&百题&系列,比之于无限的中国历史真实的存在,是可谓挂一漏万、沧海之粟,但却是一种谋求介绍中国历史知识的新的追求和尝试。人们可以从中了解中国历史上最有影响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军事家、外交家、科学家的智慧和风采,了解纷纭复杂的历史事件的真相与内幕,了解刀光剑影、严峻无情的战争较量以及精神历史文化的形成的真谛。&文章极处无奇巧&,将数千年的中国历史,以人、事、战争、著作、文化等五大专题来概括,既简明,又扼要,适合当代读者读书、读史的趣向。这是《中国100系列丛书》的宗旨之所在。      战争是最著名的流血事件;著作则是文化结晶的载体。     《影响中国的100次事件》、《影响中国的100次战争》、《影响中国的100本书》、《影响中国的100对文化》,虽然仍未脱出中国历史著作以政治(人、事)、经济(事、典章制度)、军事(战争)、文化(书、专题文化)为纲的窠臼,但将《100次战争》和《100本书》,从事件和文化中单独析出,独立成卷,更加突出了战争这个流血政治在中国几千年历史变革中的作用;突出了中国源远流长的史学著作、哲学著作、科技著作、地理著作、天文历法及医药著作在人类文化发展史上的突出地位和作用,这也符合中国历史的实际。与世界文明发展史的脉络相比较,这也是具有中国特色的不同之处之所在。      本书各卷内容,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分则独立成卷,合则融为整体。《影响中国的100个人物》中,列举秦始皇、汉高祖、唐太宗、武则天、宋太祖、辽圣宗、成吉思汗、康熙等帝王;老子、孔子、墨子、庄子、荀子等思想家;周公、诸葛亮、包拯、范仲淹、王安石、岳飞、林则徐等将相;扁鹊、张衡、蔡伦、张仲景、祖冲之、李时珍等著名科学家、医学(药)家;屈原、司马迁、班固、王羲之、李白、杜甫、司马光、曹雪芹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艺术家、旅行家;陈胜、项羽、黄巢、李自成、洪秀全等农民起义领袖;张骞、班超、玄奘、鉴真、文成公主等民族关系和中外交通史上的先行者;      孙武、孙膑等军事理论家。&人是社会实践的主体,历史是追求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本书列举的100个体为个体的人,或大浪淘沙,或艰难玉成,但都在创造中国历史的实践中扮演一定或重要角色,承认个人在创造中国历史发展中的作用,通过对这些人物的言谈举止的描写,写出他们的神韵、性格、思想、气质、情感、欲望、爱好等等,这是史学工作者的神圣职责。本书对这些人物的述写,则主要挑选传主一生中对中国历史有重要影响的事迹进行描写、叙述,&寓论于史&,别开生面。读者也可以见仁见智,按照评价历史人物的客观标准和主观爱好,排定这些人物的座次。      《影响中国的100次事件》中,既有商汤灭夏、三家分晋、楚汉之争、三国鼎立、三分归于西晋、北魏统一北方、隋文帝统一南北、陈桥兵变、靖康之变等封建王朝更替之际的著名事件,也有百家争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白虎观会议等学术流派的纷争;既有焚书坑儒、魏武灭佛、神不灭和神灭论风波等宗教史上的尖锐激烈斗争,也有商鞅变法、盐铁会议、隋文帝改革、永贞革新、王安石变法、张居正改革、洋务运动等政治、经济的改革和改良;既有王莽改制、庆历新政和庆历党争、袁世凯复辟帝制、吴楚七国之乱、八王之乱、安史之乱、藩镇割据等进步和保守的斗争,也有秦始皇统一中国、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康熙撤藩与平定三藩之乱等统一和分裂的斗争;既有陈胜吴广起义、黄巾起义、北魏各族人民大起义、隋末农民起义、黄巢起义、王小波李顺起义等等波澜壮阔的农民运动,也有汉武帝抗击匈奴、岳飞抗金、戚继光抗倭、康熙帝抗击沙俄、三元里人民的抗英斗争的反压迫、反侵略斗争。这些重大历史事件,或建立新朝,一统天下;或推翻旧制、解放生产力;或反抗外来侵略和民族压迫;      或进行政治体制的改革和改良,等等。有的可歌可泣、令人奋起;有的复杂多变,令人深思。今天的中国是历史中国的发展。从这些重大的历史事件中,我们可以有所借鉴、有所启示。      《影响中国的100次战争》中,有决定或影响某一阶段历史发展进程的重大战争,如涿鹿之战、牧野之战、越灭吴之战、晋灭吴之战、淝水之战、隋灭陈之战、蒙金之战、第一次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辛亥武昌起义战役等等;有农民的起义和农民的战争,如黄巾农民起义战争、隋末农民战争、唐末农民战争、太平天国运动的战役及捻军、回民大起义等等;有为维护统一和反对落后的生产方式的侵扰而进行的战争,如西汉平定七国叛乱之战、汉武帝反击匈奴之战、隋反击突厥之战、唐反击东突厥之战、宋辽战争、宗泽东京保卫战、和尚原之战、顺昌之战、柘皋之战、钓鱼城之战、清平定三藩叛乱之战、清平定准葛尔叛乱之战等等。有反抗外来民族和侵略的重大战争,如明东南沿海的抗倭之战、郑成功收复台湾之战、镇南关大战、台湾军民抗日之战、东北军民抗击沙俄入侵之战等等。从这些战争和战役中,我们从战争发生的背景和原因、作战的行动经过及战争的性质及胜败的原因等方面,探讨作战决策和作战指挥的得失,概括中国历代战争的概貌及对历史的影响。战争是政治的手段,是流血的政治。希望读者在阅读本书的同时,经受血与火的洗礼,从而为人类理性的、长久的和平而不再战。      《影响中国的100本书》,则有选择地介绍了上起先秦,下迄清末的哲学和思想类著作,历史学类著作,科学医药类著作,地理、军事类著作,语言文字类著作。其中既有儒家的经典《易经》、《春秋》、《论语》、《孟子》等等,又有诸子百家的代表作《管子》、《老子》、《庄子》、《荀子》、《墨子》等等。既有记叙中国绵延2000年之久历史的所谓传统的正史——二十四史,又有开创新的史书体载的《通典》、《史道》、《文史通义》、《新史学》等等。既有哲学战线上的两军对垒的代表论著,又有军事、医药、科技、地理方面的开山之作。多少年来,人们一直感慨中国文献海洋之浩翰,感叹人生之短促,以至皓首而不能穷经。本书反复精选,撷取100本书,从其成书的经过,主要理论主张及影响诸方面予以缕述,使读者看一篇有一篇所得,读一篇有一篇的感想。      《影响中国的100种文化》,则胪列经学、哲学、宗教、实学、理学、史学、甲骨学、天文学、算学、法学、兵学、逻辑学、美学、经济管理学、医学、农学、心理学等学术文化;      烹饪、茶、酒、刺绣、丝绸、服饰、谜语、灯彩、扇子、风筝、气功、围棋、象棋等风俗文化,古都、宫殿、佛寺、古塔、石窟、青铜器、兵器、铜镜、铜鼓、俑、玉器、陶瓷、家具、钱币、钟表等器物文化;汉字、报刊、词曲、诗歌、小说、相声等语文文化。这些文化的存在与发展,从框架上展示了中国文化植根于深厚的华夏土壤中的灿灿内容;从叙述上,突出这些文化发展的演变轨迹,又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历史发展演变的艰难历程。      《丛书》在各卷专题的确定上,则尽可能地避免重复和交叉。如张骞、班超、鉴真、文成公主等,既是民族关系和中外关系史上的先驱者,又以其特殊的史迹&张骞通西域&、&班超出使西域&、&鉴真东渡&、&文成公主入藏&而载入史册。      《丛书》只将其列入《影响中国的100个人物》中,其事迹也随之并入。但有些人物,如著名的诸子百家,著名的史学家、科争家、军事家、医学(药)家、改革家等,其人其事其书,则有重复列举者,如老子和《老子》、孔子和《论语》、墨子和《墨子》、孙武和《孙子》、沈括和《梦溪笔谈》、李时珍和《本草纲目》、孙中山和《孙文学说》等等,一是为了保留各卷内容的系统和完整;二是其人其书的写作,前者突出其人在历史上作出的重要影响的事迹,后者则述其成书的经过、观点及对历史的潜移默化的作用,似可相互补充。又如陈胜和秦末农民起义、黄巢和唐末农民起义,洪秀全和太平天国运动,秦始皇和秦始皇统一六国、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权、焚书坑儒,汉高祖和楚汉相争,唐太宗和贞观之治,康熙帝和撤藩、平定三藩之乱、抗击沙俄等等,均是人事交叉的经纬之线,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交织之处,便是中国历史的多姿多彩的画卷。再如《100次事件》和《100次战争》中的隋末农民起义和隋末农民战争,唐末农民起义和唐末农民战争,明末农民起义和明末农民战争、护国运动和护国战争、护法运动和护法战争等,前者侧重农民起义事件的因果关系及政府决策的利弊等方面;后者则着重叙述战争的经过、结局及作战过程中的指挥得失等。这是读者在阅读时必须加以注意的。      &鸳鸯绣取从人看,要把金针度与人&。《100系列丛书》的编撰宗旨和主要内容及体例特点等等,大致如上。在《丛书》即将付梓之际,略述数语,聊为&前言&或&编者的话&。                  1992年7月于北京  
& & 我要评论
还可以输入136字
  序             《在人类发展的历史上,曾经创造出了什么样的精神产品;这些精神产品,又在何种程度上以怎样的特点影响着人类历史的进程?人们为了认识自己的历史,尤其是为了认识这些精神产品过去所产生的作用,以至于现今仍在产生的作用,曾力图从浩瀚无涯的文献海洋中,列举出十几种、几十种以至上百种著作,以表明它们在广袤的空间和漫长的时间中所具有的特殊的影响,从而增益智慧,明确抉择,启迪新的创造。尽管这种以有限的列举比之于无限的存在,可谓沧海一粟,具有难以避免的局限性,但它毕竟是人们渴求了解精神的历史、智慧的积累之愿望的一对形式。历史证明,人们对于这种愿望的追求,是始终存在、持续不断的,可以说它本身也是精神的历史的一部分。      本书的编撰,也是这种努力的一个尝试,它所列举和评介的100种书,上起先秦,下迄清末,包含哲学、历史学、科学技术、医学、地理学、军事学、语言文字学等方面。按照传统的文献分类,其中清初以前的著作,多出于经、史、子三大部类。中国历史悠久,而其文明之发展又具有连续性的特点;史书作为这一文明之连续性发展的记录,在100种著作中占了将近半数的位置,恰恰是上述特点的最有力的明证。      综观其他各类著作,则不独反映了中国文明发展的连续性,而且也显示了中国文明内涵的丰富性,尽管它们还没有包含文学、艺术等方面的作品和灿烂的文物文明在内,但也足以证明这一点。从分类学的观点和历史传承的观点来看,这里所列举的100种著作,要完全避免重复与交叉,显然是困难的。      经文与注疏之间有这种情况,经与史之间有这种情况,独立的著作与合辑的著作之间也有这种情况。它们或是产生于不同的时代,因而反映着各个时代的精神面貌,并影响着历史的进程;或是各从不同的方面对历史、文化的发展产生着影响。从这个意义上说,这种重复与交叉,却也反映出悠久历史发展的连续性和丰富的文明内涵中的联系性。      这里所列举和评介的100种书,究竟在多大的程度上如何影响着中国历史的进程?对于这个问题作总体性的综合考察与阐述,远非本书所能胜任的。退而言之,即便是就其中某一类著作来说明它们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的影响,也是困难的。本书编撰的目的,是在对它们作简要评介的基础上,试图提出作综合评论的价值取向。尽管本书是一本通俗性和知识性读物,但它或许有利于读者增强这种评论和思考的兴趣,从而丰富和提高对于中国历史上之精神产品及其历史作用的认识。诚然,当我们说到这些书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悠久的中国历史的连续性和文明发展内涵的丰富性时,事实上已经包含了这种综合评论的价值取向。但是,归根结蒂,这种综合价值具体体现,却又不在评论而在于这些著作本身及其在历史上的实际影响。举例来说,从《五经》、《九经》、《十一经》、《十三经》及有关的注疏不断被确立为国学的过程中,从《三史》、《十七史》、《二十四史》一再被确认为&正史&的过程中,从历代皇朝屡屡颁发各种农书、医书的敕令中,从封建皇朝的不断发展和全国性地理书的反复编纂过程中,从思想家们对于天与人、义与利、物与我、道与器、有与无、名教与自然、形与神、天理与人欲、心与物、理与势等哲学范畴的长期论辩中,人们便有可能逐步估量到它们本身及其对于历史影响的综合价值,并有可能从长阶段的历史发展上全面评论这个综合价值的得失。      自秦汉以后,中国作为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迄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这是人类历史上的一个奇迹,但也确有其自身的必然性。本书所列举和评介的100种著作,尤其是哲学著作和历史著作,曾经产生了何等巨大的作用,这是值得每一位读者思考和研究的。以史书为例,我们可以从《尚书》、《春秋》、《左传》、《国语》中,看到它们都记述了先秦时期中国古代多民族活动的史实;从《史记》、《汉书》以下,历代统一皇朝的正史,是如何反映了多民族统一国家的历史面貌。我们还可以从《魏书》、《周书》、《辽史》、《金史》中,看到分裂时期少数民族统治者所建皇朝的历史,同样被庄严地列入正史;可以从《辽史》、《金史》、《元史》的记载中,看到《贞观政要》、《资治通鉴》等汉文史书和经书,是如何受到重视而被译成契丹文、女真文、蒙古文以广为流传、诵习的事实,等等。这表明,中国丰富的史学遗产,对中华民族发展中的历史认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经书,作为思想和伦理的集中反映,对中华民族共同的文化心理的形成和发展,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金史·世宗纪下》载:大定二十三年(1183年),&译经所进所译《易》、《书》、《论语》、《孟子》、《老子》、《扬子》、《文中子》、《刘子》及《新唐书》。上谓宰臣曰:’朕所以令译《五经》者,正欲女直(真)人知仁义道德所在耳。’命颁行之。&金世宗的认识和做法,足以表明这种影响的深刻程度。字书,即所谓小学之书,主要是关于汉语言文字研究的专门著作。这门学问的延续和发展,对于保证中华民族文明发展的连续性和汉文化的扩散、传播,有非常巨大的作用。《隋书·经籍志》小学类著录《鲜卑语》字书多种,《宋史·艺文志》小学类著录《蕃汉语》一种,说明古代史家在文献著录上也并不仅限于汉语言文字的专书,同样反映出多民族国家的历史意识。《辽史》所附《国语解》和《金史》所附《金国语解》,也是这种历史意识的具体表现。      以上所举的这些问题,都是值得我们认真思考、深入研究的。本书所列举和评介的100种著作,是从不同的方面提出了带有共同性的问题,这也可以说是言在书中,意在书外吧。这100种书中,于1840年至1911年期间问世的只有为数不多的几种,但也约略反映了它们对于中华民族救亡图强、寻求改革和革命之路所起的振聋发聩的呐喊作用。      中国文化不是封闭的,至少可以说在绝大多数的世纪里不是封闭的。自汉唐以下,它不断吸收外来文化,也不断向外扩散;这种扩散的积极后果之一,是推动了欧洲历史走向近代化的历程,这是已经有了定论的。中国文化在许多方面影响着世界,不独是日本,也包括被黑格尔一再赞颂的欧洲沿海国家。本世纪初,当中西文化交流浪潮兴起之际,德国人利奇温于1923年出版了《18世纪中国与欧洲文化的接触》一书(朱杰勤译,商务印书馆1962年出版),指出早在18世纪,中国文化已深深地影响着欧洲的年轻一代。他认为本世纪初的中西文化交流,&无论如何,这是欧洲史上东亚第二次在精神上与西方的接触&了。作者的历史观点固有不少可议之处,但他是一个切切实实认识到中国文化对欧洲文化有重大影响的人。如果联系到当今在世界范围内的&中国学&的兴起,我们或许会进一步加深对于我们本民族文化即中华民族文化的认识和理解。这些话,似已超出了本书主旨的范围,但确也是顺理成章,不得不写下来的。                             瞿林东                       日序                     于北京师大史学研究所     
& & 我要评论
还可以输入136字
  一:《周易》       玄妙的阴阳八卦      讲阴阳八卦学说的《周易》,究竟是一部什么书呢?有人说它是一部迷信的书,有人说从哲学思想来看,它具有朴素的辩证法;还有人说,从史籍来看,它是我国最早的经典之一,也是具有世界影响的一部古代典籍。      早在原始社会,由于生产力的低下,人们对自然和社会现象的客观情况和规律性缺乏认识,因而产生宗教迷信。这正如恩格斯所说的:&宗教是在最原始的时代从人们关于自己本身的自然和周围的外部自然的错误的、最原始的观念中产生的。&(《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当时人们是根据神灵的启示来判断吉凶的,而传达神灵启示的手段是占卜。      进入阶级社会之后,占卜逐渐成为一门专业,从事这门专业的人叫做&卜人&或&筮者&。这些搬神弄鬼的卜人,把他们积累的经验编辑成书,以便翻检和传授。在夏朝时已有《连山》,在商朝时已有《归藏》,在周朝时已有《周易》。从这方面来说,《周易》是属于求神问卜的迷信书籍。      但是,在《周易》这部书中,它吸收了当时自然科学上的天文历算的成就,以及在社会生活中经常接触的复杂现象,并对这些现象作出解释和说明。因此,《周易》不仅仅是一部宗教迷信书,而是包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其内容涉及到天文历算、地理、生物、伦理、道德、哲学、政治、历史等诸多方面。它还有许多有价值的方法论思想(如简单性原则、相似性原则、循环原则以及稳定与不稳定、无穷演化的思想等等)。      在哲学上,《周易》把人们在自然中经常接触的天、地、雷、风、水、火、山、泽的八种物质,作为产生世界万物的根本,其中又以天、地为最根本,其他六种是天地产生的。所以说,《周易》是以八卦构成的。所谓八卦,即是象征构成物质世界的八种成分:天(乾A)、地(坤A)、雷(震A)、风(巽A)、水(坎A)、火(离A)、山(民A)、泽(兑A)。其本源是所谓&一&,由&一&的自身的变化而发展为&八&,天、地等八种东西相互矛盾相互排斥而产生宇宙万物。这就是说,由&一变&生&二&,&二变&生&三&,&三变&成&八&,&八卦&发展为六十四卦,六十四卦又发展为三百八十四爻。      用物质性的东西来说明万物生成,这是朴素的唯物主义观点。      它用变化来观察不同事物之间的相反相成,并认为某一事物发展到一定程度,又会过渡到&物极必反&的对立中去,这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对于《周易》的辩证法,郭沫若给予高度的评价,他在《周易时代的社会生活》中说:&《易》的出发点原是一种辩证观。&在《周易之制作时代》中指出:      &从《易》的纯粹的思想上说,它之强调着变化而透辟地采取着辩证法的思维方式,在中国的思想史上的确是一大进步。&      &八卦&哲学是一种朴素的辩证唯物论,它比神学进步,但是,它还穿着神学的外衣——藉占卜而表现。所以,一提起阴阳八卦,使人有玄妙神秘之感。      《周易》是以八卦构成的,每卦有卦辞,每爻有爻辞。卦辞与爻辞是经文,称为《易经》,后人对卦辞和爻辞进行说明、解释,甚至加以发挥,这些文字叫做传文,称为《易传》。现存的《周易》10卷,包括《易经》和《易传》两个部分。易卦产生于何时?易传为何人所作?至今仍众说纷纭。《史记·周本纪》说:西伯被囚羑里,&盖益《易》之八卦为六十四卦&。《史记正义》解释说:《乾凿度》云:&垂黄策者羲,益卦演德者文,成命者孔也。&《易正义》云:&伏羲制卦,文王卦辞,周公爻辞,孔十翼也。&据司马迁所说,文王益卦是一种较早的记载。古今学者一般都认为八卦哲学为周人哲学是无可置疑。但是,对于《周易》的写作时代,仍然有不同看法。有西周初年说,也有西周末年说,甚至有战国初年说。      《易传》(又叫《十翼》,意思是《易传》十篇文字是&经&的羽翼)相传是孔子所作。后人有的认为,不可能是孔子一人所作,有的认为,是战国时代儒家后学所作。不论作者是谁,但在《易传》的作者看来,&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序卦》),人直接地是自然的产物,所以,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也应是统一的。《说卦》曰:&乾,天也,故称乎父;坤,地也,故称乎母;震一索而得男,故谓之长男;巽一索而得女,故谓之长女;坎再索而得男,故谓之中男;离再索而得女,故谓之中女;艮三索而得男,故谓之少男;兑三索而得女,故谓之少女。&这就是说,在大自然中,天(乾)、地(坤)与雷(震)、风(巽)、水(坎)、火(离)、山(艮)、泽(兑)诸事物之间的关系,也就是人伦的社会关系中父母与自己子女之间的关系。《易传》在对客观世界的变化作出解释时,使用了&乾坤&、&阴阳&、&刚柔&等范畴和命题。《易传》和《系辞》认为,天地间一切事物都是变化的,&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所谓&穷&,就是事物发展到顶点,&变&就是由顶点向反面变化,&通&就是变为反面之后又开始新的发展,&久&就是说明有这些变化过程之后才能长期存在下去。这是发展了《易经》里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到孔子时,《连山》和《归藏》均已亡佚,只剩下《周易》了。据说孔子晚年很喜欢研究《周易》,由于他多次翻阅竹简,把串连着书简的皮带子弄坏了三次(&韦编三绝&)。孔子自己说过:&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      (《论语·述而》)就是说,让我多活几年,如果50岁时就学习《周易》,便可以没有大过错了。司马迁也说过:&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系》、《象》、《说卦》、《文言》。&      (《史记·孔子世家》)孔子还把《易》作为教授学生的内容,&孔子传《易》于瞿&(《史记·仲尼弟子列传》),商瞿(字子木,鲁人)是孔子的高材生之一。      在孔子看来,有一种本质不变的东西存在,那就是天(乾)一定在上,地(坤)一定在下,在上者必尊,在下者必卑。这种上下有序,尊卑有别的思想,便形成了儒家政治思想的基础。      《周易》把&道&作为宇宙的本体,如履卦九二爻辞:有&履道坦坦,幽人贞吉。&随卦九四爻辞:&有孚在,道以明,何咎。&这里所讲的&道&,就是作为宇宙本体的&道&。&十翼&对于《周易》所提出的作为宇宙本体的&道&,可以说是理解得很深刻,发挥得很透彻的,超越了《周易》作者的水平。《系辞》第五章:&一阴一阳之谓道。&第十一章:&易有太极,是生两仪。&这是说,&道&可以产生出阴和阳来。第二章:&刚柔相推而生变化。&这是说,由阳和阴自己配合和相互配合,就进一步产生出以乾象征天,以坤象征地等八种物体来。从而人事的是非得失,吉凶祸福,也都相伴随而发生,相伴随而发展,以至天地之间的一切无不具备。      《周易》提出了&道&,但没有展开对&道&的阐述,老子在《道德经》中加以阐明,并发挥了自己的看法。所以《周易》和老子的《道德经》是中国古代乃至世界古代谈辩证法的经典,至今仍有它的生命力。目前世界各国有不少人在谈《易》论《道》,还有人认为,《周易》开创了世界数理哲学的先河;有人认为它是开创世界数学史上二进位制的始祖。      可见,玄妙而神秘的《周易》,是中国以及世界一份十分珍贵的文化遗产。它的宝藏,还有待于人们继续求索、挖掘,使它放发出更加耀眼的光芒。     
& & 我要评论
还可以输入136字
  二:《管子》       &天道之数,人心之变&      现存《管子》一书是西汉人刘向编写的,但史学界对《管子》一书中哪些是稷下先生宋钘,尹文的遗著,哪些是管仲学派的言论还有争论,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其绝大部分的思想资料是属于管仲学派的,它所体现的政治、经济和哲学思想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思想成就。      关于《管子》版本,今天我们所能见到的最古版本,是宋代的杨忱本,再后的有明本。郭沫若搜集古本和近人的校注本,系统地写下了《管子集校》,计86篇(有的篇已亡佚),可供研究。      管仲,名夷吾,字仲。春秋时颍上(今安徽境内)人,是春秋时著名的政治家。管仲相齐时,&作内政而寄军令&,通货积财,富国强兵,改革行政,编练军队,使齐国强盛起来,他帮助齐桓公以&尊王攘夷&为号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成为春秋第一位霸主。      管仲学派的哲学思想有两个基本范畴——天道与人情。      《管子》在谈到王天下时指出,如果具备地大国富,人众兵强这些称王称霸的条件时,若不掌握自然发展和人心变化的规律,国家也就接近于危亡的边缘。因此只有根据&天道之数,人心之变&(《重令》)办事,才能防止事物向反面转化。遵循天道并得人心,战争一旦爆发,&战可以必胜,而守可以必固&,&此正天下之道也。&(《重令》)天道与人情是《管子》哲学思想的两个基本范畴,也是管仲学派政治思想的基本哲学原则,他们由此提出了一系列具有朴素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哲学思想。      《管子》的哲学思想,还体现在&予之为取&的策略思想。      《牧民》篇说:&故知予之为取者,政之宝也。&这种&予之为取&的思想贯穿于管仲学派的政治、经济和军事思想中,它包含着对立面相互依存和转化的辩证法思想。《形势》篇中还谈到必须按天道办事的道理,它指出,只有掌握了天道、事情就会自然而然地成功。管仲学派还十分重视研究处理矛盾的方法,《管子》一书中提到了掌握时机是第一要素,在实践中必须避免主观主义,努力使已把握的条件向有利的方面转化,等等。      《管子》的社会经济政治思想,突出在它的&作内政而寄军令&的社会编制思想上,这一思想是管仲辅助齐桓公创立霸业时首先提出来的。其基本精神就是寓兵于农,把百姓的乡里组织和军队的编制结合起来。到战国时,管仲学派继承和发展了管仲的这一思想,并结合当时齐国的具体情况,构思出一种具有特色的封建性的社会结构,它一方面利用乡里组织中的宗法制成分作为加强团结的纽带,另方面又通过军队的编制实行由上而下的集权。这样,它既不同于儒家照搬成周宗法制的那种模式,又与法家的那种全是军队编制的社会结构区别开来。在《管子》一书的《立政》、《乘马》、《小匡》等篇中,都谈论过这种社会编制。      《管子》的政治思想还体现在它主张以&礼法并用的统治术&。管仲学派设想出一种不同于儒法两家的统治方术,而把中央集权与宗法制有机结合起来的封建体制,这就是&礼法并用的统治术&。在《互辅》篇中,谈论了礼对维护封建等级制度的重大意义。在《牧民》篇中把礼义廉耻看成是&国之四维&指出:&守国之度在饰四维&,&四维张则君令行&。《管子》把维护国家统治的&四维&看成是四条绳索,其中一根绳索断了,国家就要倾斜。与此同时,管仲学派也极力强调法的作用。在《法禁》、《重令》、《任法》等篇中,都强调法的重要性。它指出,立法的是君上,执法的是臣下,遵守法令的是老百姓。为了达到天下大治,必须&君臣上下贵贱皆发焉&(《任法》)。意思是,君臣上下不分贵贱都要遵从法令。      管仲学派认为,礼与法二者并不是对立的,而是相辅相成的。      法是指国君掌握刑赏大权以维护封建等级制度的统治术,礼则是指依赖于人们的宗法道德自觉地维护封建等级制度的统治术。      我们应当看到,《管子》一书中的这种政治理想只是一种幻想而已,它是不能达到的。但是管仲学派作为刚兴起的封建制的设计者,确是颇费一番苦心,而提出了一种不同于儒法两家的封建制的图式。这种图式在战国时期虽然是做不到,但这种礼法并用的主张却被汉以后的封建统治者所采纳了。      《管子》的政治及经济思想,还体现在它的争取民心和注重耕战的主张上。齐国的兴起,原是靠收买民心起家的。这样,齐国的封建统治者和靠宗室贵族势力起家的鲁国与靠君权势力起家的秦国不同,因而比较深刻地认识到民心的向背对于维护封建统治的重要意义。《管子》一书中所讲的争取民心和注重耕战的思想,就是适应于齐国封建统治的这一需要发展起来的。在管仲学派看来,只有争取民心才能得到民众的拥护,这种辩证关系,就是上面提到的&予之为取&,就是说,给予就是取得,统治者推行的政策越是能符合人民的心愿,就越是能从人民那里取得所需要的东西。应当指出,这是具有民主性精华的政治思想,是民本思想的体现和发挥。      从争取民心出发,管仲学派很注重耕战的功利主义思想。      他们认为&治国&、&富民&的根本途径在于实行重农抑商政策,发展农业,粮食生产多了,才能国富兵强。同时,他们认为战争对人力和物力的消耗太大,因而主张不轻易发动战争。这种思想在中国历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管子》一书在经济思想方面,还体现出宏观经济管理理论的轻重论。轻重论是管仲首创的,后来的管商学派又丰富和发展了这一宏观经济管理理论。他们主张国家积极干预社会经济,把握左右经济形势的主动权。主张实行重征商、官山海和禁榷制度等,使封建国家直接掌握大量资财,以散敛方式控制物价和调节经济,并实行利出一孔,使每个人都根据其为国家所作贡献大小而得到利益。西汉武帝时桑弘羊等人所推行的各项经济政策基本上是轻重理论的具体体现。此后历史上许多著名的理财家如刘晏、王安石等人所提出和推行的经济政策也都受了轻重理论的影响。因此,轻重论学派是我国宏观经济管理理论方面最重要的思想派别之一。      总之,《管子》是我们研究先秦哲学、政治和经济思想的一部重要书籍,其内容是丰富多采的。     
& & 我要评论
还可以输入136字
  三:《老子》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意思是,祸是造成福的前提,而福又含有祸的因素。也就是说,好事和坏事是可以互相转化的,在一定的条件下,福就会变成祸,祸也能变成福。老子说的这句名言,是很有道理的。      老子是中国,也是全世界最早具有辩证法思想的哲学家之一。关于老子其人、其书及其&道论&历来有争论。根据司马迁在《史记》一书中给他写的一个简单的传记来看,他是春秋时著名的思想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姓李名耳,字聃,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县)厉乡曲仁里人。&老子&是人们对他的称呼,&老&是年高德重的意思,&子&是古代对男子的美称。他的生卒年月不详。      老子做过周朝的&守藏室史&(相当于现在的国家图书馆馆长或历史博物馆馆长),所以他谙于掌故,熟于礼制,不仅有丰富的历史知识,并有广泛的自然科学知识。      公元前520年,周王室发生争夺王位的内战,这年4月,周景王卒,大夫刘耿立王子猛为悼王。王子朝杀悼王自立。晋人攻王子朝,立王子匄为敬王。这次内战达5年之久,公元前516年,王子朝失败,席卷周室典籍,逃奔楚国;老子所掌握的图书亦被带走。于是,老子遂被罢免而归居。形势的变化,使老子的地位发生变化,使他的思想起了大转变,由守礼转向反礼。      老子由于身受奴隶主贵族当权者的迫害,为了避免祸害,不得不&自隐无名&,流落四方,后来,他西行去秦国。经过函谷关(今河南灵宝县西南)时,关令尹喜知道老子将远走隐去,便请老子留言。于是老子写下了5000字的《老子》。相传老子出关时,骑着青牛飘然而去。      老子的思想主张,大都保存在《老子》一书中。《老子》共81章,分上下两篇,共5000多字。因为它所讲的是道与德的问题,后来人们又称它为《老子道德经》。现在我们所见到的《老子》一书,并不是老子的原著,因有战国时人增益的文字,但其中的主要思想却是属于老子的。      《老子》一书,文词简短,艰深难懂,因此后人作了许多注解。最通行的有西汉时道学家河上公(姓名不详)注,三国时魏国哲学家王弼注,还有清朝时魏源的《老子本义》,等等。下面我们就通过《老子》这本书,来了解老子的哲学和政治思想。      &道&是天地万物的本源。老子是我国第一个力图从自然本身来解释世界,而不求助于超自然的主宰——天帝的意志的哲学家。在老子之前,人们以为宇宙间的万物都有神在统治着,最高的神就是天,又称天帝。这种观念,到了社会大变革的春秋时期才开始了变化。老子就是较早的从哲学方面有意识地、明确地否认天帝的思想家。他在《周易》的基础上,进一步阐明&道&是天地万物的本源。老子&道论&的中心思想是:&道即自然,自然即道&。他说,&道&是万物之母:&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      有,名万物之母。&(《第一章》)这就是说,作为宇宙的本源就是道,它是永远存在的。道的运行是自由的、必然的,即按其自身的规律而运行。天地万物都是由它产生的,它是宇宙的母体。      老子认为,道产生了天地,德是道的性能,天地生养着万物,万物各成其形,各备其用。所以万物没有不尊道而贵德的。道的尊崇,德的贵重,不是有谁给它爵位,而是自然而然的。所以道产生天地,德畜养万物,长育万物,成熟万物,覆盖万物。他说:&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器成之。      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爵,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亭之毒之,盖之覆之。&(《第五十一章》)这样,老子遂把自然创造的根源归于自然本身,从而摧毁了一切超自然的主宰,一切宗教和唯心论的基础。因此,老子的天道自然观,在当时有很大的进步意义,它打倒了宗教的天帝,否认了鬼神的威灵。当然,老子的&道论&刚从传统的宗教解放出来,还未能完全摆脱宗教的影响;他的自然决定论,使人完全听命于自然,轻视了人对自然界的反作用。后来有的哲学家把它发展为定命论,为害颇大。      &无为而治&。老子的&道论&,基本上可概括为&天道自然观&。所以老子的人生哲学和政治哲学基本上是人当法道,顺其自然。至于如何治理国家呢?他认为最好是采取&无为而治&的办法,让人民去过自由自在的生活,用无所作为听其自然发展的办法,来达到治理好国家的目的。在老子看来,无为正是有所作为,&无为而无不为&,就是这个意思。老子反对用刑、礼、智这些来治理国家,他反对加重人民税收,反对拥有强大的兵力,他说过:&乐杀人者,则不可以得志于天下。&(《第三十一章》)他同时也反对工商业,反对知识和文化。他说:&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扑,少私寡欲,绝学无忧。&(《第十九章》)在老子看来,人类社会不要&圣智&、&仁义&、&巧利&,国家就大治了。这三种东西不足以治国,最好的办法是,使人们着意于&朴素&,少有&私欲&,不求知识,就可以没有忧患了。      老子的社会历史观是不现实的,他为了反对当时的剥削制度,从而反对一切社会制度。为了反对剥削阶级的文化,从而反对一切文化。为了反对欺诈,从而反对一切知识。这是他消极的一面。他以为只有抛弃了智慧,人民才有百倍的利益,只有抛弃了文化学问,才能免于忧虑,这种愚民政策,也被后世的统治阶级所利用。      那么,老子所向往的理想世界是什么呢?是小国寡民的原始社会。他说:&小国寡民,使民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      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第八十章》)      老子这一设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人民迫切要求休养生息和减轻剥削的愿望。老子说过,人民为什么过着饥寒的生活呢?是因为他们的君主取赋税多的缘故。&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第七十五章》)。又说&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第七十四章》)这反映了老子政治思想中的进步因素。但是,小国寡民的理想,却是幻想,它是违反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但我们应当看到,老子的这一举动是抨击奴隶社会制度的不合理,它对后世的进步思想家、空想的社会改革家却有着深远的影响。      相反相成。老子学说的精髓,是他光辉的辩证法思想。老子观察了自然界的变化,生与死、新与旧的相互关系,观察了社会历史与政治的成与败、福与祸等对立的双方的相互关系,发现了事物内部所具有的一些辩证规律。《老子》一书中,还深刻地论证了相反相成和物极必反的道理。老子说过,有和无是彼此相生的,难和易是彼此相成的,长和短只有彼此比较才能显现出来,不同的声音产生谐和,前后互相对立而有了顺序。总之,老子承认事物是在矛盾中发展的。      物极必反,是说事物在变化中向它相反的方面过渡,到了一定的时候就完全成为相反的东西。因此,老子一再告诫统治者,必须去掉那些极端的、过分的措施,否则,就会使事物走向另一个极端,结果就会丧失天下。他认为,高明的统治者必须懂得以柔弱胜刚强的道理。为了证明以弱胜强,以柔胜刚的道理,他举了许多的例子。他经常用水来比喻自然力量的伟大,比喻人类高尚的品质。他说:&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其无以易之。柔之胜刚,弱之胜强,天下莫不知,莫能行。&(《第七十八章》)意思是说,天下万物没有比水更柔弱的了,而攻击坚强的力量没有能胜过水的,这个事实是无法改变的。柔的战胜刚的,弱的战胜强的,天下没有人不懂的,可是没有人能做到。老子又举军队强大了就会破灭,树木强大就会摧折的例子。但他把弱能胜强,柔能胜刚,当作绝对的规律,没能认识到这种互相转化不是无条件的,而是有条件的。尽管如此,老子认为在发展过程中柔弱的是不可战胜的,这对于促使人们认识新生的力量是不可战胜的道理是有着积极意义的。老子所处的时代,是动荡不安、战争频繁的春秋末期,正是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时代,他提出这一观点,也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老子还初步意识到量的积累可以引起质的变化。他说过,大树是由细小的萌芽产生的;九层的高台,是由一堆泥土筑起的;千里的远行,必须从脚下的第一步开始。(见《第六十四章》)      当然,老子的自然辩证观是直观的、原始的、朴素的、缺乏科学的论证。同时,他的辩证观还缺乏不可调和的斗争精神。这是他受了时代和阶级的限制。尽管如此,《老子》一书中上述的这些光辉的思想火花,是很值得我们珍视的一份历史遗产。     
& & 我要评论
还可以输入136字
  四:《论语》      儒家的经典,道德的规范      《论语》是一部语录体散文,全书总共20篇,计有《学而》、《为政》、《八佾》、《里仁》、《公冶长》、《雍也》、《述而》、《泰伯》、《子罕》、《乡党》、《先进》、《颜渊》、《子路》、《宪问》、《卫灵公》、《季氏》、《阳货》、《微子》、《子张》、《尧曰》。      《论语》是孔子死后,弟子们把他平日的言行记录收集起来,整理编成的。其中有孔子的言论,也有弟子们的自相问答,它是儒家思想所依据的经典。      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年),名丘,字仲尼。他父亲孔纥,又名叔梁纥,曾做过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宰,本身属于贵族阶级下层的&士&。他的母亲姓颜,名叫征在。孔子3岁时,父亲就死了,17岁时母亲也死了。孔子青年时,曾做过管理仓库(委吏)和管理牛羊(乘田)的小吏。后来孔子精通&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孔子的政治主张是&礼&和&仁&的学说。他生活于春秋大变革时代,他反对以政、刑来强迫人民服从。他所说的&礼&,是一种政治秩序,他所说的&仁&,是最高的道德规范,当然,这种仁和礼是有上下、尊卑、贵贱、等级之分的。动荡不安的春秋时代,诸侯为了争霸,是讲究实力,着眼于利的,所以未能采纳孔子&仁&的政治主张,孔子也没有被重用。孔子师徒颠沛流离14年周游列国,于公元前484年(鲁哀公十一年)返回鲁国,这时孔子已是白发苍苍的68岁的老人了。但孔子用他晚年的精力,集中整理古籍——&六经&。      公元前479年,孔子去世,享年72岁。他的弟子和再传弟子辑录其言论,编成《论语》一书,共20篇,计492节,合计12700字。《论语》记到孔子晚年的学生曾参的死为止,其中保留着孔子生平、思想学说的重要材料,尤其是教育思想和教学活动的重要材料。它是我国一份十分重要的文化遗产,也可以说,它可作为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一部教育书。      孔子从他的政治、哲学和心理学观点出发,认为德育的主要内容是仁和礼。所以他主张&为政以德&,这反映了当时人的价值的提高和奴隶要求解放的时代特征。因此,孔子的道德观是适应时代潮流的,具有进步意义的。      孔子所谓&礼&,其核心是&正名&。在孔子看来,周礼最重要的原则是尊尊与亲亲。为了贯彻亲亲和尊尊的原则,孔子提出&正名&的主张,他说:&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论语·子路》)所以,孔子提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论语·颜渊》)作为&正名&的具体内容。就是说,为君者要使自己符合于君道,为臣者要符合于臣道,为父者要符合于父道,为子者要符合于子道。在等级森严的奴隶制社会里,上下尊卑的关系是靠&礼&来维持的。因此,孔子对于不按自己名分行事的人和事进行批评。如他批评鲁国大夫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熟不可忍也?&(《论语·八佾》)鲁国的三桓在祭祖时,唱起天子祭祀&相维辟公,天子穆穆&的《雍》诗,也受到孔子的指责。      孔子道德思想的范畴,主要是&仁&。孔子主张&仁&,在《论语》中有多重涵义。一是&仁者爱人&;二是&克己复礼为仁&;三是&仁者人也&。郭沫若在《十批判书》中说过:孔子&这种所谓仁道,很显然的是顺应着奴隶解放的潮流的。这也就是人的发现。&孔子主张&仁&,孟子重视&义&,所以,孔子的&杀身成仁&(《论语·卫灵公》)与他的继承人孟子的&舍生取义&(《孟子·告子上》),对后世志士仁人的影响极为深远。      孔子是我国第一个主张&因材施教&的教育家。他对子路、冉有的不同教育就可以说明:      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      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      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      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      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子路和冉有向孔子请教的是同一个问题:听到一个很好的主张,是不是应该马上去做呢?孔子却对不同的人作出不同的回答。他对子路说:家里父兄在,你应该先向他们请教再说,哪能马上去做呢?而对冉有却是加以肯定:应当马上就去做。站在一旁的公西华想不通,便问孔子这是为什么呢?      孔子开导说:冉有遇事畏缩,所以要鼓励他;子路遇事轻率,所以加以抑制。      孔子因材施教的教学思想,在中国教育史上有较大的影响。他认为一个教师,必须掌握学生在学习上常犯的四种心理表现,即广泛而不精、知识面过窄、把学习看得太容易和有畏难情绪。只有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才能给予帮助、补救。就是说,学生心理的差异性,决定了因材施教的必然性。      在教学上,孔子还提倡师生之间相互切磋,共同讨论,互相启发,以收到教学相长的良好效果。一部《论语》,实际上就是记载他们师生间互相问对、讨论的情况。如子路、颜回,子贡和子夏就是这样做的。      性率直而鲁莽的子路,出于对孔子的爱护,常常向孔子提出批评性的意见,孔子也很关心、爱护子路,对他的批评也能接受,当有的学生对子路不太尊重时,孔子对他们说:子路的学问是不错的,只是还不够精深罢了。颜回是孔子最得意的学生,但由于颜回从未对孔子提出过疑问和批评,孔子曾不满意地说过:颜回不是对我有所帮助的人,他对我的话没有不喜欢的。子贡是孔子言语科的高材生,他经常向孔子请教《诗》。有一次,子贡引《诗经·卫风·淇奥》篇上的话说:&《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      (《论语·学而》)意思是,《诗经》上说:要像对待骨、角、象牙、玉石一样,切磋它,琢磨它,精益求精。孔子听了高兴地说:赐呀,现在可以同你讨论《诗经》了。子夏是孔门晚辈中的高足,长于文学。有一次,子夏引《诗经·卫风》上的诗句,向孔子请教:&’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论语·八佾》意思是,《诗经》上说:有酒涡的脸笑得真美呀,黑白分明的眼睛流转得真叫人喜爱呀,洁白的底子上画着花卉呀。这几句诗是什么意思呢?孔子回答说:      先有白色底子,然后画花。子夏接着进一步阐明说:那么,是不是礼乐的产生在仁义之后呢?孔子高兴地说:卜商呀,你真是能启发我的人。现在可以同你进一步讨论《诗》了。孔子敢于承认比他小44岁的子夏在学问上对自己有启发,说明孔子能向被教育者学习的勇气,其精神可敬佩!      儒家学说,后来成为封建地主阶级的正统学说,《论语》就成为儒家学说的主要经典。到南宋时,理学家朱熹把《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合在一起,称为四书。到了明清两朝,规定科举考试中,八股文的题目,必须从四书中选取,而且要&代圣人立言&。这一来,当时的读书人都要把《论语》奉为&圣典&,背得滚瓜烂熟。     
& & 我要评论
还可以输入136字
  五:《孟子》       &民为贵,君为轻,社稷江山为重&      关于《孟子》一书的作者,历来有三种不同的看法:一种意见认为,是孟子本人自己著述的。最早持这种观点的,是东汉赵岐,他在《孟子题辞》中说:&此书,孟子之所作也,故总谓之《孟子》。&后来,宋代的理学家朱熹从文章风格前后的一致性来论证《孟子》为孟轲自己写成的。他说:&观七篇笔势如熔铸而成,非缀缉可就。&(《朱子大全》)但他也不否认在著作过程中有弟子参加。清代的阎若璩也认为是孟子本人手著。第二种意见认为,是孟子死后他的门徒万章、公孙丑共同记述的。最初发表这种议论的,是唐代的韩愈和张籍。韩愈说:&轲之书,非轲自著,既没,其徒万章、公孙丑相与记轲之言耳。&(《昌黎文集·答张籍书》)后来,宋人苏辙、晁公武也附和这种观点,但是,他们都没有举出有力的佐证。清代的崔述也持这一观点。第三种意见认为,是孟子与万章、公孙丑师徒一起记述的,而主要作者是孟子本人。最早阐明这一观点的,是太史公司马迁。我们认为,司马迁的话是可信的。他是西汉人,他所处的时代较早,当时所见到的史料,所听到的传闻,比后人丰富而且确实,我们从时间上来考察,也可以进一步说明《孟子》一书不是孟子死后,其门徒的共同记述。孟子从62岁结束周游生活,一直到84岁去世,还有20年左右的闲居生活。他除继续讲学外,没有像孔子那样花大量的精力去搜集和整理古籍。而且《孟子》一书是写他自己和学生的言论和活动的,类似于现代人写回忆录那样,是力所能及的。所以说,孟子生前与学生万章、公孙丑一起完成《孟子》一书的理由,是可以成立的。      孟子名轲,字子舆,邹国(今山东邹县一带)人。孟子生于何时,众说纷纭。一般认为他生于周烈王四年(公元前372年)的说法,较为合理。孟子是战国中期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他的思想主张,对于发展和巩固新兴的封建制度,实现全国的统一是起了进步推动作用的。他的仁政思想,&民为贵,君为轻&的思想,提倡&省刑罚、薄税敛&、&不违农时&等主张,在后来封建社会历史上,对于反对暴政,反对横行暴敛,要重视人民的穿衣吃饭问题,有好的影响。他主张尚贤,重视修养,提倡为臣的要以仁义规劝君主,反对阿谀奉承,这有益于培养士大夫知识分子的骨气,有益于澄清吏治、限制朝廷的胡作非为。他提出的&人皆可以为尧舜&,被人们发展为不迷信任何权威的主张。他的&井田制&理想,为后来进步思想家作为限制土地兼并,缓和阶级矛盾的依据。他的仁战思想,启发人们反对非正义战争。他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也为后人留下一份珍贵的遗产。      孟子从30岁到44岁这段时间,主要的活动是收徒讲学,宣扬儒家学说。44岁时,孟子便带领着学生开始周游列国,宣扬他的&仁政&、&王道&学说。他先后到了齐、宋、滕、魏、鲁等国。孟子所处的时代,是各国诸侯互相兼并的战国时代,各国统治者只讲争霸争利,怎么会相信孟子的&性善&论和&仁政&学说呢?孟子在实践中不断碰壁之后,&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史记·孟荀列传》)      司马迁说&作《孟子》七篇&,但班固在《汉书·艺文志》中却说:&《孟子》十一篇&。那么,《孟子》到底是几篇呢?东汉赵岐为了弄清这个问题,便给十一篇分列真伪,他在《孟子题辞》中认为,十一篇中的《性善辩》、《文说》、《孝经》和《为政》,这四篇《外书》是赝品,因而不给它作注解。《孟子》的七篇是《梁惠王》上下篇,《公孙丑》上下篇,《滕文公》上下篇,《离娄》上下篇,《万章》上下篇,《告子》上下篇,《尽心》上下篇。《孟子》一书的篇名和《论语》一样,不过是摘取每篇开头的几个重要字眼来命名,并没有别的意义。本来《孟子》七篇并没有分上下两篇,到东汉赵岐所著《孟子章句》,才把七篇各分为上下两卷,后来加以沿用。      《孟子》一书以问对、答辩方式展开,以驳论为主要的论证方法。它翔实地记载了孟子的思想,言论和事迹,保存了丰富的史料,是研究孟子思想和先秦文学、历史、经济和哲学的重要著作。全书35000字,说理精辟,文字流畅,语言形象,不仅是一部儒家的经典著作,也是一部优秀的古代散文集。      儒家经典。《孟子》一书是&拟圣而作&,它既吸收《论语》中的精华,也接受了《大学》、《中庸》的一些特点。在《孟子》一书中,反映最突出的是仁义思想。仁是儒家学说的中心,孔子常讲仁很少讲义,孟子则仁义并重,他有句名言,即&舍生取义&。汉文帝时把《论语》、《孝经》、《尔雅》和《孟子》各置博士之官,叫&传记博士&;《孟子》被视为辅翼经书的传记。两汉时,《孟子》已和《论语》并列。到五代时,后蜀主孟昶命毋昭裔楷书《易》、《书》、《诗》、《议礼》、《周礼》、《礼记》、《公羊》、《谷梁》、《左传》、《论语》、《孟子》十一经刻石;宋太宗又加以翻刻,这是《孟子》被列入&经书&的开始。到南宋孝宗时,理学家朱熹在《礼记》中取出《大学》和《中庸》两篇,认为是曾子和子思的作品,与《论语》、《孟子》合在一起,称为四书,于是孟子的地位更加提高了。      后世研究和注释《孟子》的著作很多,其中重要的有三部书,即赵岐的《孟子章句》,朱熙的《孟子集注》和清代焦循的《孟子正义》。以上三部书各有特色,都是研究《孟子》一书必不可少的参考资料。      优秀散文。孟子为人耿直豪爽、泼辣大胆,这一性格在《孟子》一书中,得到了充分的反映。例如,他教导学生说:      &说大人则藐之,勿视其巍巍然。&(《尽心下》)他见了梁襄王之后,对人说:&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见所畏焉。&      (《梁惠王上》)以上这些语言,&如闻其声,如见其人&。所以塑造了一个栩栩如生的抒情主人公孟子的形象,这是《孟子》散文的一个重要艺术特征。      语言的高度形象化,是构成《孟子》散文形象性的极其重要手段。孟子不愧是我国古代的语言巨匠之一,《孟子》首先给人的印象是,明白晓畅,深入浅出。例如,孟子劝说梁惠王施行仁政的一段话:      &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梁惠王上》)      精炼准确是《孟子》语言的另一特色。例如,孟子劝说梁惠王不要好战时,描述了当时社会的阶级关系,说了这样的一段话:      &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兽相食,且人恶之;为民父母,行政,不免于率兽而食人,恶在其为民父母也?&(《梁惠王上》)      这好像是一幅画卷,把2000多年前社会阶级对立的情景再现于我们眼前。《孟子》还特别注意细节的精工镂刻。有一次,孟子和齐宣王谈论管理国家时,他问齐宣王:&假如一个国家的政治搞不好,做国君的该怎么办呢?&宣王被逼得无话可说,《孟子》一书对这种窘境,只用了&王顾左右而言他&七个字,既不写脸色,也不记言语,只用了一个&顾&字,真是画龙点睛。这一描绘,把宣王理屈词穷,只好回过头来左右张望,把话题扯到别处去了的心理活动,暴露无遗。      孟子在文学上的成就,主要是他的散文创作,并且对后世影响很大,唐宋时的散文大师,几乎都以孟子的文章为典范。所以《孟子》一书,是一部优秀的古代散文集。      孟子思想是中华民族文化遗产的一部分,其中既有精华也有糟粕,我们同样应该批判地继承这份遗产。     
& & 我要评论
还可以输入136字
  六:《商君书》      先秦法治理论的宣言      战国末年,秦国所以能统一六国,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制的国家,这个历史功绩不能不归功于商鞅在秦国进行的两次革新变法。商鞅变法的指导思想是什么,政策措施是什么,这些答案都反映在《商君书》中,《商君书》是记载商鞅思想言论的资料汇编,又称《商君》、《商子》。      《汉书·艺文志》著录&《商君》二十九篇&,班固注曰:      &名鞅,姬姓,卫后也,相秦孝公。&《隋书》、《旧唐书》、《新唐书》、《宋史》或著录《商君书》,或著录《商子》,皆曰5卷。      未代郑樵《通志·艺文略》、晁公武《郡斋读书志》都说&今亡三篇&,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则说&今亡其一&,可能是他们所见的版本不同,因而所记的缺佚篇数也不一样。今本《商君书》共有26篇,其中两篇只有篇目而无内容,加上《群书治要》卷36引《商君书·六法》中一段,实际只有24篇半。      关于《商君书》的作者,学术界频有争论。一种意见认为《商君书》基本是伪书,持这种看法的有郭沫若、黄云眉、顾实、刘汝霖等。另一种意见是基本肯定《商君书》的作者是商鞅,持这种看法的除史志的编著者外,还有吕思勉、谭献等人。第三种意见认为,《商君书》是商鞅遗著与其他法家遗著的合编,此书非作于一人,也非写于一时,持这种看法的有高亨等人。我们的看法是,前两种意见有些牵强,第三种意见有一定道理。《韩非子·五蠹》篇说:&今境内之民皆言治,藏商、管之法者家有之。&这说明商鞅确著有此书。      《韩非子·内储说上七术》引&公孙鞅曰:’行刑重其轻者。轻者不至,重者不来。是谓以刑去刑。’&这与《商君书·靳令》、《说民》篇文字大致相同。司马迁在《史记·商君列传》最后说:&余尝读商君开塞耕战书,与其人行事相类。&      《商君书》正好有《开塞》、《农战》篇,这说明韩非、司马迁所见到的商鞅的著作,基本都在《商君书》中。但此书在后人编纂或流传过程中,搀人一些其他法家的言论,这是不可避免的。      《商君书》侧重记载了法家革新变法、重农重战、重刑少赏、排斥儒术等言论,主要反映了法家的政治思想。      首先是革新变法思想,这是法家思想的精髓。《更法》篇详细记述了商鞅与甘龙、杜挚在秦孝公面前争论变法的问题。      针对秦孝公怕变更法度、改革礼制受天下人非议的想法,商鞅说:&行动迟疑就不会有名,做事犹豫就不会成功。我劝君王还是赶快下决心变更法度吧,不要怕别人的批评议论。法度是爱护人民的,礼制是利于国事的。所以圣人治国,只要能使国家强盛,就不必沿用旧的法度;只要有利于人民,就不必遵守旧的礼制。&针对甘龙&因袭人民的旧礼俗去施行教化,不费什么事就能成功。依据旧法度治理国家,官吏既很熟悉,人民也能相安&的说法,商鞅说:&这都是俗人的言论。      夏、商、周三代的礼制不同,而都成就了王业;春秋时五霸的法度也不同,而都成就了霸业。所以聪明的人创造法度,而愚昧的人受法度的制裁;贤人改革礼制,而庸人受礼制的约束。我们不能和受礼制约束的人商讨大事,不能和法度制裁的人计议变法。&针对杜挚&效法古人就没有错误,遵守旧礼就没有奸邪&的说法,商鞅说:&古代的政教不同,我们效法哪个古人?帝王不相因袭,我们拘守谁的礼制?礼制、法度要随着时代而制定,命令要符合实际的需要。所以我说,治理人民,并非一个方法;为国家谋利益,不必效法古人。&      &三代不同礼而王,五霸不同法而霸&,&治世不一道,便国不必法古&成为商鞅倡导变法的名言。《开塞》篇从考察人类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入手,论证了战国末年只能实行法治,才是唯一可行的治国道路。&圣人不法古,不修今。法古则后于时,修今则塞于势&。从而说明只有变法革新,才能使国家富强兴盛。      其次是重农重战思想,这是法家思想的重要内容。《商君书》中有关重农重战的论述最多。如《农战》说:&国之所以兴者,农战也。&&善为国者,仓廪虽满,不偷于农。&&国待农战而安,主待农战而尊。&《靳令》说:&农有余粮,使民以粟出官爵,官爵必以其力,则农不怠。&朝廷让人民拿剩余的粮食捐取官爵,农民就会卖力耕作。《算地》说:&故圣人之为国也,入令民以属农,出令民以计战。……胜敌而革不荒,富强之功,可坐而致也。&国家富强的功效就在农战两项。      《去强》说:&兴兵而伐,则武爵武任,必胜。按兵而农,粟爵粟任,则国富。兵起而胜敌,按兵而国富者王。&《垦令》篇还提出了20种督促人民耕垦土地的办法。如国家按统一标准征收地税,农民负担的地税就公平了,国君讲求信用,百官不敢作弊,农民就会积极耕种土地。可见。重农重战。是法家治国的根本大计。      就三是重刑少赏的思想。加重刑罚,轻微奖赏(有时也说厚赏)、是法家的重要思想。《错法》篇说:&明君之使其臣也,用必出于其劳,赏必加于其功。功常明,则民竞于功。为国而能使其尽力以竟以功,则兵必强矣。&《去强》篇说:&重罚轻赏,则上爱民,民死上;重赏轻罚,则上不爱民,民不死上。兴国行罚,民利且畏;行赏,民利且爱。&加重刑罚,减轻赏赐,就是君上爱护人民,人民就肯为君上死。加重赏赐,减轻刑罚,就是君上不爱护人民,人民就不肯为君上而死。《去强》又说:&以刑去刑,国治;以刑改刑,国乱。故曰:行刑重轻,刑去事成,国强;重重而轻轻,刑至事生,国削。&也就是说,用刑罚来免除刑罚,国家就治;用刑罚来招致刑罚,国家就乱。《开塞》说:&治国刑多多而赏少,故王者刑九而赏一,削国赏九而刑一。&可见法家是重刑而轻赏的。      对如何执行刑罚时,法家主张要统一刑罚。《赏刑》说:&所以壹刑者,刑无等级,自卿相将军以至大夫庶人,有不从王令,犯国禁,乱上制者,罪死不赦。有功于前,有败于后,不为损刑。有善于前,有过于后,不为亏法。&这就是说,执行刑赏对谁都一样。      其四是重本抑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部落战争安卓关联苹果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