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意火铳如何才能连发火铳呢?

推 荐 游 戏
您当前的位置:
生死狙击如意火铳使用技巧时间: 15:04:00 来源:聚侠网
最近生死狙击有了个新活动&欢度国庆,翻牌赢大礼!&活动奖励有一个如意火铳武器。
有人说如意火铳不好,打一枪换一枪费时间,不过今天我要告诉你们有个技巧,先打一枪,然后换成近身武器,再换回如意火铳,就不要换弹药了。
不过,5发弹药都用完了,就要换弹。
相关攻略猛戳&&&&&&
文章很赞,分享给朋友关于戴梓的连珠火铳的实战性的疑问
  17世纪中叶,正值中国清朝初年,中国发明家戴梓发明了一种形似瑟琶的连珠铣,这种连珠铳的火药和弹丸均贮于铳背,共28发,以二机轮开闭,扳第一机时,火药及铅弹丸自动落人筒中,第二机随机转动,摩擦燧石,点燃火药发射铅弹丸。
  这种连珠铳实际上与近代的机械式机枪的原理已非常相似,比美国人加特林后来发明的机械式机枪整整早一个世纪。但由于清朝政府极端保守,对汉人不太信任,从而致使这一重大发明没有被推广和采用,使之只得“藏器”于家。
  公元1674年(清康熙十三年),耿精忠自福建起兵进犯浙江,响应吴三桂叛乱。康熙皇帝派遣康亲王杰书为奉命大将军,率清军赴闽浙征讨耿精忠。戴梓欣然弃笔从戎,随军出征。他向杰书献上了自己发明的“连珠铳”。“连珠铳”又称“连珠火铳”,一次装填之后能贮存弹丸28发。“连珠铳”的机关设计十分巧妙,可以将击发和装填弹丸两个步骤连动进行,从而简化了装填手续,大大提高了发射速度。“连珠铳”在当时是一种很了不起的发明,远远领先于西方国家的火器。由于其原理与现代的机关枪类似,也有人称之为“世界上第一种机关枪”。
------------------------------------
  以上是网上的资料,然而真的是如此吗.....本人深表怀疑,不说别的就看上面的图片就知道编辑本词条的楼猪就不懂,那明明是门大炮嘛!哪里是枪啊。闲话少说,切入整题:
  戴梓是清代初期人(),以善制火器而闻名于世。史载他曾织造过“连珠火铣”、“蟠肠鸟枪”、“冲天炮”等,而其中尤以连珠火铣着名。近年来有许多介绍戴梓的书刊,将连珠火铣归为机枪一类,并称其为现代机枪的始祖。如:
  王锦光在“清初火器织造家戴梓”中说其“跟现代机关枪相象”,“这种连珠铣非但在我国算是首创,就是当时在世界上也可算是新颖的武器”
  李迪在所编“发明连珠火铣的戴梓”中说“这种能连续发射弹丸的火铣和现代的机枪非常相似,可以说是现代机枪的祖先”
  韦镇福等《中国军事史&兵器》在介绍戴梓的“连珠铣”时说:“这种类似近代机关枪的火器,在当时世界上尚未出现”
  李少一等在《干戈春秋》的“清代的枪炮”一节中,认为连珠火铣是机枪,并称“戴梓的发明比西方人早了一个多世纪”
  以上诸文都认为连珠火铣是机枪,这就引起了一个新的问题,现在世界公认第一支机枪是英籍美国人马克沁(Hiram
Maxim)于1883年发明的6,而戴梓织造的连珠火铣要早于马克沁机枪近两个世纪。现在的问题是,戴梓的连珠火铣究竟是不是机枪?
若是,显然可将机枪的发明大大提前,这在兵器发展史上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在讨论这个问题之前,先需搞清楚什么是“机枪”。查阅有关百科全书,对机枪的定义为“自动武器”。如《中国大百科全书&军事))’’机枪”条:“带有两脚架、枪架或枪座,能实施
连发射击的自动枪械”
  1。《苏联军事百科全书罗机枪”条:“步兵射击用自动武器”2。日
本平凡社《世界大百科事典;+机枪”条:“是一种扣引扳机不放时能够连发,同时又可进行单发的口径11毫米以下的自动武器”3。《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机枪”条:“自动武器”4。可见各国对于机枪的定义有一个共同点,即机枪是“自动武器”。自动武器是指靠发射时形成的火药气体的能量自行退壳装弹和连发射击的武器,即只要扣住枪械的扳机不放,就可连续射击,直至弹仓的弹药全部耗尽为止。
  戴梓织造的连珠火铣(以下简称戴铣)是否具有“自动武器”的特征?这是问题的关键。
  有关戴铣的文献记载,最早当属清乾嘉时期着名学者纪}=1所撰《阅微草堂笔记》一书,此书成于嘉庆三年(1798年),刊行于嘉庆五年(1800年),其中卷十九《滦阳续录(一)》记纪H}与戴梓的后人戴遂堂交谈时,遂堂“言其先德本浙江人,心思巧密,好与西洋人争胜。在钦天监,与南怀仁件,遂徙铁岭。故先生为铁岭人。言少时见先人造一鸟镜,形若琵琶,凡火药铅丸皆贮于铣脊,以机轮开闭。其机有二,相衔如'}牡,扳一机则火药铅丸自落筒中,第二机随之并动,石激火出而铣发矣。计二十八发,火药铅丸乃尽,始需重贮。拟献于军营,夜梦一人诃责日:‘上帝好生,汝如献此器使流布人间,汝子孙无憔类矣。’乃惧而不献。说此事时,顾其侄秉瑛日:‘今尚在汝家乎?可取来一观。,其侄曰:‘在户部学习时,五弟之子窃以质钱,已莫可究话矣0其为实已亡失,或爱惜不出,盖不可知。然此器亦奇矣。”
  文中称戴铣为“鸟铣”。民国初年徐柯编《清稗类钞》记:“康亲王南征时,戴以布衣从军,献连珠铣炮法,下江山县,有功,王承制授以道员pit付。”4改鸟镜名为“连珠火炮气1928年完稿的《清史稿》中有《戴梓传》,记其事时开始称其为“连珠火锐”,该书除照录《阅微草堂笔记》中有关此铣形制的记载外,还得出“法与西洋机关枪合”的结论。
  从《阅微草堂笔记》的记载可知,戴铣早已失传,无实物可考。书中又有“扳一机则火药铅丸自落筒中,第二机随之并动,石激火出而铣发矣。计二十八发,火药铅丸乃尽”的描述,从字义上看,有点自动武器的味道,因此从《清史稿》的作者开始,直至今人,都据此得出戴铣是机枪的结论。
  我们在考察了枪械的发展史后,认为戴铣是机枪的结论是不符合逻辑的。既使以现代的眼光来看,机枪也是一种比较复杂的机械系统,它是枪械发展到一定水平后的产物,是以一定的科学技术发展水平为基础的。机枪要想达到扳一机而连续发射的目的,它起码应该具备几个技术前提:
  1.它应该是后装枪,即从枪膛尾部装填弹药而在十七世纪末期,戴梓织造连珠火铣时,中外军队装备的都是前装火绳枪或隧发枪,前装枪是无法实现连续装弹的。虽然那时也有后装枪的尝试,但有一个很大的困难,即怎样连接活动的枪尾部和枪管,使它既便于开关,又连结得牢固,这个问题当时是很难解决的。于是后装枪长期未试验成功,直到1840年,普鲁士的德莱赛才首先织造成功后装步枪。
  2.它应该使用定装枪弹十七世纪末斯,火绳枪和隧发枪都是使用散装弹药,即先装填发射药,然后装填弹丸,再在火门处装填引火药,这样的弹药装填方式是无法实现连续射击的。在十六世纪后期欧洲曾出现过将发射药和弹头包在一起的纸壳弹,但那只是为了简化装填并比较准确地控制发射药量,装填时还须将纸筒撕破,将火药和弹丸分别装人枪膛,因此它还算不上是定装枪弹。真正的定装枪弹是1812年在法国出现的,他们将弹头、发射药和引火药(当时称为底火)用纸弹壳连在一起,从尾部装入枪膛,大大简化了装弹过程。1860年后,又出现了金属弹壳,进一步改善了弹壳的闭气性能,并提高了弹壳的
  强度,为枪弹的连续快速装填准备了条件。
  3.它应该是击发枪,否则无法引发定装枪弹定装枪弹将底火置于弹壳之内,靠火绳和隧石是无法引发的。十七世纪末期,击发枪在中外都没有出现。一百年后,
1799年英国化学家发明雷汞,1805年英国福西将军将雷汞用作枪弹的起爆药,并发明了击火法用于枪机,其方法是用一击锤打击雷汞,让它的火焰点燃药室里的发射药。前述1840年德莱赛发明的后装枪首先使用了击针装置,它具有一个针形的击针,装在滑动的枪机中,射击时,击针穿透装药的纸药筒,并以其撞击力点枪燃弹底部的底火。击针枪发明后,很
  快就淘汰了隧发枪,并为自动武器的出现创造了条件。
  综上所述,当具备以上几个技术前提后,机枪才有发明的可能。而这些技术都是十九世纪后才陆续出现的,要比戴梓织造连珠火镜的时代晚一百多年。况且机枪本身要具有一套自动装弹、击发、退壳、再装弹的机构,这些机件须经比较精密的加工,对金属加工技术的要求较高,这在戴梓的时代也是难以实现的。因此我们认为将连珠火铣定为机枪是不符合枪械发展规律的。
  那么戴铣到底是一支什么样的枪?
  若光凭《阅微草堂笔记》的记载,难以得到满意的答案。近来在北京故宫博物院发现一支清代康熙初年外国进献的火枪,构造与《阅微草堂笔记》的记载十分相似,可以作为我们了解戴锐的一把钥匙。
  该枪全长108.5。枪管长“、口径1.6、口外径2.2厘米,枪机为隧石发火装置。枪上系有长方木牌一块,正、反面墨书满、汉文字:“康熙年间库贮二等自来火二十出琵琶鞘枪一杆系昂里哑国枪”。枪机处刻有外文:"R6BEPT
SMITH"“自来火枪”是康熙时为区别“火绳枪”而对外来隧发枪的规定称呼,如《钦定大清会典图&武备》记康熙帝御制枪有五种,其中三种分别为自来火大枪、自来火二号枪和自来火小枪。“二十出”即枪本身一次可贮藏二十发弹丸。“琶琵鞘”是指枪床(托)似乐器里的琵琶,“鞘”就是枪托,如乾隆八年(1743年)高宗纯皇帝御用的一杆鸟枪,叫作“荷兰改鞘枪”,即保留原有枪管、枪机部分,仅仅换了枪托,上面还栓有木牌,特意标明鞘重和共重。“昂里哑国”难以确考,枪上所刻外文将‘`O”写成“6",这是挪威文和丹麦文的特点,因此昂里哑国很可能是北欧的一个小国或邦。所刻外文看来像是织造者的姓名:R6BEPT
SMITH(罗贝特&史密斯)。
  此枪在结构上有如下特点:
  (1)在枪托上开有弹仓和发射药仓(图1)。弹仓从枪托尾部直通机轮处,内壁光滑,长32、直径1.65厘米,以弹丸直径同于口径(1.6厘米)计算,弹仓正好装填20发弹丸。在弹仓下方有一长方形发射药仓,长6.4、宽1.6厘米,上有盖可启闭,发射药仓亦有一孔通通机轮处。
  (2)在枪膛尾部安有一可转动的机轮(图2),机轮略呈圆锥形,可插人枪身的锥孔,配合紧密,无缝隙。机轮上有2个小圆槽,正好与弹仓出孔和发射药仓出孔相合,是贮弹丸和发射药用。机轮左端(即较细端)有一四方螺母,上可装一扳手,长22厘米〔图3)。机轮右端有一细柄,上有一引火药槽,火门在一端正中,火门通过机轮内部与贮发射药槽相通。
  (3)枪身锥孔内壁的后部有上下两孔,上为出弹孔,直径1.7厘米,下为出药孔,直径1.3厘米(图4),枪身锥孔内壁的前部有一孔,即枪膛底孔,直径1.7厘米(图5)
  (4)枪机采用撞击式隧石发火,机头上夹有隧石,机头前方有一打火镰。
枪机中部有
  引火药仓,上置盖启闭,仓内亦正好与机轮细柄上的引火药槽相合。
此枪的使用方法如下:
  (1)射击前,先打开枪托尾部的圆盖,依次装填20发圆铅弹,再打开发射药仓盖和引火药仓盖,装满发射药和引火药。
  (2)将机轮上的小圆槽对准出弹孔和出药孔,将枪口略向下倾,使弹丸滚人弹槽,发射药和引火药分别填满药槽。
  (3)左手向前扳动扳手,使机轮转动半周,弹丸先进人枪膛,再向前转,将发射药槽对准枪膛底孔,这时引火药槽亦向上待燃。
  (4)扳起机头,与之相连的一铁钩即将其前方的火镰勾起,呈待发状。
  (5)瞄准目标,扣动扳机,隧石击火,引燃火药,将弹丸出。
  (6)再将扳手继续向后转动半周,使机轮恢复到装弹药的位置,如此反复,将20发弹丸依次射出。
  我们再将《阅微草堂笔记》所记的戴铣与昂里哑国枪相比,可以看出他们从外形到结构都十分相似。戴铣“形若琵琶”,即指枪托为琵琶状;“凡火药铅丸皆贮于铣脊,以机轮开闭”,即指将弹药贮于枪托中,用机轮的转动来控制;“其机有二”,即指有扳机和机轮两个枪机;“相衔如乳牡”,札牡原指雌性和雄性的动物,古书中也常指动物乃至人的生殖部位,此句指机轮与枪身的结合像雌雄动物的交配,比喻得十分形象,时至今日在机械织造行业中还常将“轴孔配合”俗称为“公母配合”;“扳一机则火药铅丸自落筒中”,即指用扳手转动机轮,将弹药人膛;“第二机随之并动”,这里应该理解为在用左手扳动机轮后,随即用右手扳动机头和枪机,而不应理解为转动机轮后,枪机就自动击发了;“计二十八发”,这是戴铣与昂里哑国枪唯一不同之处,然而这只需加长弹仓即可作到,无实质差别。
  通过以上对比,我们认为戴铣在构造上和昂里哑国枪应是一样的。昂里哑国枪是康熙初年进献给皇帝的。据《国朝省献类征初编&戴梓传沙记载,康熙十九年(1680年),康熙帝召见戴梓,重其才,授其翰林院侍讲官职,直南书房1,因此戴梓有机会见到此枪。此书又载,戴梓曾奉康熙帝之命,仿制过外国使臣进献的“蟠肠鸟枪”和“冲天炮”,因此我们推测,戴梓的连珠火铣很可能是仿照昂里哑国枪而制成的。这种枪显然是为了达到连续射击的目的,因此被称为“连珠,J;但从构造原理来看,他们与机枪是根本不同的两回事,他们不是自动武器,不能自动完成连续射击的过程,因此把戴铣称为“机枪的祖先”是错误的。
  尽管如此,从构造上看,这种枪在当时确有新奇之处:它在枪托上设置了弹仓和药仓,并通过扳动机轮,从枪膛后部装填弹药,这预示了枪械发展的一个趋势—后装化,它大大简化了装填弹药的过程,一般的前装火枪,每装填一发弹药须:(1)取出火药罐(或火药葫芦、火药袋)对准枪口倒人一定量的火药;(Z)用溯杖(通条)从枪口伸入,将火药捣实;(3)取出铅弹放人枪口,并用溯杖将其捅人膛底;(4)取出引火药装放在火门处的药池里;(5)瞄准击发。而戴铣将这个复杂的过程简化成三个十分简单的动作,这三个动作又可用两手依次完成,显然会大大提高射速;机轮的设计是相当巧妙的,它通过机轮的反复转动,解决了多次装填的问题。机轮在孔中既能灵活地转动,又不能间隙过大,以防药气外泄,因此在织造工艺上也是较精密的。但有一个很重要的问题他们没有解决,即装填的火药处于松散状态,无法捣实,因而发射时爆发力不强,影响枪的射程。因此这种枪很难有什么实战价值,多半只能成为皇帝赏玩的新奇器物,这也就是戴铣没有被大量制织造以至失传的原因吧!
  《清宫武备》中的“康熙年间库贮二等自来火二十出琵琶
鞘枪一杆系昂里哑国枪”图片,由dfrankfortMJ1兄扫描如下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安丰网《生死狙击如意火铳》专题 为您提供最新最全最专业的生死狙击如意火铳,生死狙击如意火铳使用技巧,生死狙击如意火铳的技巧信息。
关于生死狙击如意火铳,安丰网小编了解到:如意火铳
新年专属武器,具有高贵的外形和不俗的直接伤害,只要合理运用切枪就能够发挥出此武器最大的力量,配备变异战伤害加成,具有恐怖的直接性伤害。
伤害数据:
举报内容:
生死狙击如意火铳相关推荐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生死狙击如意火铳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