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星操盘线怎么看福书怎么看太极图生天生地,岁星内照吉照凶,怎么解释

各类算命的技巧
我的图书馆
各类算命的技巧
四柱八字命理入门&&
您可能也喜欢:
0人&&|& 分享到:&&&&&&&&
阅读(28)| 评论()| 转载 (0) |举报
【论刑冲合会解法】1、
&&&&&&&&&&&&&&&&&&&&&&&&&&&&&&&&&&&&&&&&&&&& 作者& 黄大陆
&&& 八字有刑冲,多以不吉论,命书有“夜夜忧愁,命带三刑六害”之说,特别是官印食等格,逢刑冲则破格,轻则困厄,重则害命。但是三合六合能解刑冲吗?刑冲也能解三合六合吗?查阅《渊海子平》、《神峰通考》、《三命通汇》这几本子平经典,均不见有专题论述,甚至连“会合能解刑冲”这一类的明确话也没给一句。在一些盲派书籍与资料中,如铁僧的《金吊桶秘笈》、彭康明的《命理精华》、灵光子的《盲派秘法总汇》,以及九宫派的有关资料中,也都没有论及这个问题。充栋命书,唯《子平真诠》一书对此有专文论述,且明言:“支中刑冲,俱非美事,而三会六合,可以解之。”并介绍了会合解刑冲、刑冲解会合、刑冲解刑冲的具体法则。幸甚至哉!倘若没有这本书,我们后学者恐怕至今还深陷在刑冲会合那些斩不断理还乱的复杂关系之中,纠缠不清,一塌糊涂。然而,有人疑虑,单单只有这《子平真诠》里介绍的刑冲会合解法是子平所传的真东西吗?是可以采信的吗?
&&& 首先,从理论上说,会合能解刑冲的说法是有道理的。我们知道,八字预测法源自八卦预测法,而八卦预测法的纲领性论文《黄金策》中就有“贪生贪合,刑冲克害皆忘”的说法,表明生合能解刑冲。现实生活中这种情况也屡见不鲜,譬如我国古代跟少数民族打仗,皇帝就老喜欢用“和亲”政策,嫁个妹子给人家,把敌国变成亲家,这就是因合而解刑冲的现象。人情世故如此,命理也当如此。
&&& 其次,在子平经典中我们虽然找不到会合能解刑冲的明确规定,但是在论及一些外格时,却不难找到这样的相关论述。如《渊海子平》论“飞天禄马格”时说道:“假令六癸日以亥冲巳,若四柱中有寅字,则亥不能冲巳矣,岁君大运亦忌。”意即以亥冲巳,若有寅字合亥,则亥便不能冲巳,岁运逢寅字也能起到这种作用。论“倒冲格”时也说:“以丙日为主,用午字冲子中癸水……若四柱中有未字,则午不能去冲矣。”此即因午未合而解子午之冲也。
&&& 还有,子平在论及岁运时也肯定了这个问题,如《三命通汇·论太岁》云:“日犯岁君,如甲日克戊年为偏财……其凶决不能免。若五行有救,四柱有情……如大运并四柱有一癸字与戊相合为有情。经云:壬以癸妹配戊,凶为吉兆。” 意即甲木日元与太岁戊土战克,若八字或大运有癸字,则戊癸合而解甲戊之战克,此即贪合忘克也。
&&& 可见,子平是有一套刑冲会合解法的,只是他的传人没有在《渊海子平》中作专题介绍而已(可能是保密吧)。好在《子平真诠》的作者披肝露胆,将此秘法直泄无余,使我们后人在分析格局成败高低以及判断命运岁之五行生克制化时,有了更精细、更规范的法则。
&&& 那么,在具体分析八字时,是否只要一见有三合六合就能化解刑冲呢?也不是。《子平真诠》里说了如下三个条件:
&&& 一是合冲刑之字须论数量。相刑相冲的干支要一对一或一对三,而不能一对二。譬如一子只冲一午或三午,而不冲二午;一寅也只能冲一申或三申,而不冲一申;一卯只刑一子或三子,而不刑二子等等,这与《五言独步》中“二子不冲午,二寅不冲申”的意思是一致的。引申开来,两巳不合一酉,两酉不合一巳,两亥不合一卯,两卯不合一亥等,也都是顺理成章的了。相合的干支,也须一对一,而不能一对二或一对三,若是二合一或三合一就会出现争合不合的现象。譬如甲午日元生于午年子月,二午不冲一子,不坏印格,但若时支或大运逢未,或逢寅逢戌,那么,日支之午就会与未寅戌六合或三合,如此便只剩下年月一午一子相冲了。又如乙卯日元,月庚申,时庚辰,两庚争合一个乙木,其他如两丙一辛、两壬一丁等,均属争合,但这种合也不是绝对不合,沈氏认为其“……到底终有合意,但情不专耳。”
&&& 二是合冲之字须论力量。合冲之字有强弱之分,力量有大小之别。一般情况下,旺强之字易解衰弱之合冲,衰弱之字难解旺强之合冲。正如势力大的人善于劝架解围一样。合也有三合六合之不同,三合之力(包括半三合)大于六合,若八字中既有六合又有三合,则当以三合为先为主。即六合之字若同时参与三合,便不论其六合。譬如子年午月,子水冲提,若日支为丑,则子丑合能解子午冲,但如果时支为酉的话,则以酉丑三合为主,不再论子丑合,那么,子午就仍然相冲。这是力大者为先,力小者为后的法则。以此理推之,如戌月未日午时,是午戌合火还是午未合土呢?应该是合土,因为九月火熄,土之力远胜于火之力。再如甲己之合,土之力占绝对优势时则甲己合土,叫正化;木之力占绝对优势时则甲己合木,叫反化。此外,就是合冲位置的远近也影响合冲力的大小。一般情况下,位置相近者合冲力相对较大;位置远隔者合冲力相对较小。沈孝瞻说:“何谓合而不合?盖有所间隔也。如甲与己合,而甲己中有庚间隔之,则甲不能越克我之庚而合己;以乙间隔之,则己岂能越克我之乙以合甲?此制于势也,合而不敢合也。又如隔位太远,如甲在年干,己在时干,如人地北天南,不能相合一般,然与有所制而不敢合者,亦有差别,欲合而不能也。其为祸福得十之二三而已。”这表明,相合相冲之字因间隔距离加大就会相应减少其合冲之力,制于势则不敢合,制于距离则难合。
&&& 三是合冲之字须论次序。论八字以年月为先,日时为后;论命运以命局为先,岁运为后;论五行生克以合冲为先,刑克为后。沈氏在其“论生克先后分吉凶”一章里说:“月令用神,配以四柱,固有每字之生克,以分吉凶,然有同此生克,而先后之间,遂分吉凶者,尤谈命之奥也。如正官格,同是财伤并透,而先后有殊,假如甲用酉官,丁先戊后,则以财解伤,即不能贵,后运必有结局,若戊先而丁在时,则为官遇财生,而后因伤破,即使上运稍顺,终无结局,子嗣亦难矣……七杀格,同是财食并透,而先后大殊,如己生卯月,癸先辛后,则为财以助用,而后杀用食制,不失大贵;若辛先而癸在时,则杀逢食制,而财以夺食党杀,非特不贵,后运萧索,兼难永寿矣。”在论及天干之合时,沈氏解释道:“甲用己财,己与别位之甲作合,而财非其财。如年己月甲,年上之财被月合去,而日主之甲已无份。年甲月己,月上之财被年合去,而日主甲己不与。”这里显示出:年月之甲,优先于日主之甲合去了己土财星。可见,论合冲要分先后,要讲次序,这是非常重要的一条论命规则。
在以刑冲解刑冲时,八个字不是冲就是刑,倘若不论先后次序,那就无法理清了。且看沈氏的思路:“如丙生子月,卯以刑子,而支又逢酉,则卯与酉冲,而不刑月令之子。甲生酉月,卯以冲之,而时逢子位,则卯与子刑,而月令官星冲之无力,虽于别宫刑冲之位,六亲不无刑克,而月令官星犹在,其格不破……”这里解刑冲之字都居于时柱,是年月先有刑冲,而后时柱有解救也。
&&& 明白了会合刑冲解法的套路之后,我们再来几个八字实例,看看是不是这么回事。
&&& 明朝尚书朱国祚命,生于1559年农历8月25日丑时,命式:己未& 癸酉& 甲子& 乙丑。地支有丑未冲、酉丑合、子丑合、子未害、子酉破这五种生克形式并存。怎么论呢?如果我们先论子未害、子丑合,那么此命就失去了子水印星,从而破了杀印格,命主也就毫无贵气可言了。但这与事实不符。如果我们按《子平真诠》的“刑冲会合解法”论,先论酉丑三合,因酉和丑均参与了合局,根据合能解刑冲破害以及大合解小合等法则,则丑未不再冲,子未不再害,子酉不再破,子丑不再合,天干上的己土也因甲己合而不坏癸印,格局就成了标准的杀印格。辛运癸未年,杀星透干得印化,故命主三元及第,大魁天下。未运两未不冲一丑、不害一子,命主仕途通达,由修撰而进阶至谕德。30岁转入庚金七杀运后,杀印相生,层楼更上,官至礼部侍郎。35岁入午运,虽然午未合土,化忌为喜是好事,但39岁逢戊戌流年,天干戊癸合,地支午戌合而冲克子水,坏了格局,就不是好事了。是年命主引疾回乡,幸好金水旺而午火弱,子水多少还有一点化杀之力,所以命主没有坐牢杀头之祸。40岁运换己巳,一甲不合两己,己土就会克坏癸水印星,50岁后的戊运呢,更是直接合克癸水,格局一直得不到恢复,故而命主连续20年委屈乡间,不得起用,身体还常常病病歪歪的。直到60岁入丁卯运,流年赶上庚申,再来个杀印相生,命格又恢复如初,命主才出任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64岁流年癸亥,亥卯未三合比劫克伤未土财星,且卯酉冲破了酉丑合,如此则子丑合坏印星,加之印又到了卯木之死地,破了格局,伤了相神,命主再次引疾回乡。次年病逝。
&&& 明朝御史包节命,生于1506年农历7月16日子时,命式:丙寅& 丙申& 癸巳& 壬子。地支有寅巳申三刑、申子合、巳申合、寅申冲,如果冲坏或刑坏月令用神申金,就会破格,命主就会一事无成。但按“刑冲会合解法”论,申子合则解了寅申冲以及寅巳申三刑,月干上的丙火有壬癸水克制,申金就不受损害,印赖官生格也就成立了。等将来岁运逢官杀来生印时,命主定有一番作为。格局成立,命带三刑是吉兆。命书云:“君子不刑定不发,若居仕路多腾达,小人到此必为灾,必然也被官鞭挞。”咋知道是君子还是小人呢?从命格的成败上区分,成格者是君子,带刑则多掌兵刑之权;破格者是小人,带刑则多犯官非恶疾。当然,君子走到破格运时也就降格为小人了。此命申子合,有印星化劫的破格信号,申在月为先,子居时为后,预示中晚年走子运时,便会黄粱梦醒,一切成空。命主于戊戌运26岁壬辰年杀来生印时中进士,翔步天衢。庚运38岁甲辰年官升御史,43岁进入子运,46岁又逢壬子年,申子合,终于将申金合化为水,大破格局,是年命主被坐罪流放,母亲和弟弟相继死亡,接着自己也抑郁而终。
&&& 女艺人朱洁命,生于1968年农历9月29日寅时,命式:戊申& 癸亥& 癸巳& 甲寅。地支有寅申冲、巳亥冲,寅巳申三刑,只因寅亥合、巳申合,便解了刑冲。甲木去官就食而吐秀。故命主貌美有才气,自中央戏剧学院毕业后,主演过《长大成人》、《大上海屋檐下》等几部影视剧,表现不俗,大有前途。孰知大运一入申,两申不合一巳,或者说一巳合一申,还有一申便直接刑克寅木用神,枭神夺食,破了格局,命主染上了吸毒恶习,旋因吸食过量而夭折芳年。
&&& 女命甲,生于1976年农历1月15日巳时,命式:丙辰& 庚寅& 丙申& 癸巳。寅木印星当令,上有庚金盖头克,下有申金贴身冲克,好在有庚金有丙火牵制,申金与辰土合,还有巳火合制申金,寅木用神得救,印赖官生格成立。戊子运,戊癸合去官星,只因有印星寅木在,故命主没有停止学业。子运申子辰三合官杀生印,命主还上了两年中专。20岁丙子年,申子合,化申金忌神为相神,命主成婚。但是,夫宫申金为忌,岂有如意郎君?自25岁辛巳年起,丙辛合,丙火不再制约庚金,庚金就以申金为根直克其坐下的寅木用神了。其夫开始吸毒,于壬午癸未年(壬癸水克丙火,释放庚金)几次入戒毒所。28岁甲申年,申金冲克寅木,其夫被判刑,命主在绝望中走上了离婚之路。
&&& 女命乙,生于1963年农历2月2日巳时,命式:癸卯& 甲寅& 己亥& 己巳。甲木官星高透,日时支巳亥冲,若巳火被冲坏,财星坏印,无印化官杀而破格,那么命主就会因感情之事招致大灾。命局有亥卯合,可解巳亥之冲,只怕大运再来巳、亥、酉等字,就会打破亥卯合。丁巳运,又见巳字,引发巳亥之冲,命主于乙亥年官杀混杂时,感情出轨,打算与丈夫“和平解放”,各奔前程。次年丙子正式离婚。但既然大运与日支夫宫巳亥冲,代表丈夫的卯木也好,寅木也好,便都无法进入夫宫。故第二个候补丈夫就不想“转正”,这使命主觉得感情被欺骗,于是怒从心里起,恶向胆边生,发着疯将候补丈夫谋杀致死,自己也被处判极刑。有人会问:乙亥年两亥冲两巳,且与时柱己巳天克地冲,为什么如此大祸不是发生在乙亥年,而是发生在丙子年呢?正因为乙亥年冲克巳火更凶,将巳火完全冲克尽了,格局一变而成了从杀格,所以乙亥年命主才没有凶灾,甚至没有离婚。丙子年印星透清,巳火便与亥子水殊死相搏,格局破而不能变化,硬生生的财星坏印,故而祸生不测,家破人亡。
&&& 女命丙,生于1965年农历2月9日酉时,命式:乙巳& 己卯& 甲子& 癸酉。月令无用,以时支官星为用。卯酉冲,因巳酉合而得解除。子卯刑呢,则无字解除。岁运一旦刑动羊刃凶神,将带来杀身之祸。辛巳运,两巳不合一酉,破了命局的巳酉合,再逢己巳年,合起酉金冲卯木,羊刃当令,被冲伤的只能是酉金官星,同时卯木羊刃被激怒便会劫财,如此则财官两伤,正命书所谓“马倒禄绝”也,是为生死大灾的信号。该年,命主因与其夫口角,一怒而饮药自杀,嘎然结束了24岁的如花生命。
&&& 女命丁,生于1967年冬月28日卯时,命式:丁未& 壬子& 丁卯& 癸卯。本来两子不刑一卯,只因卯未合去一卯,留下一卯刑一子,官星被刑坏,破了官印格,不仅没了贵气,还显示婚姻也会破散。故命主读书不行,初中毕业就不读了。稍长,则开始做小生意。逢金水流年财运小好。乙卯运丙子年,三卯刑一子,其夫外遇。32岁己卯年正式离婚。
&&& 男命甲,生于1959年农历5月30日卯时,命式:己亥& 庚午& 戊子& 乙卯。印赖官生格。如果子午冲、子卯刑,则官印俱坏,贵气尽失。所幸亥卯合,亥水不克午火。又因子卯刑,可解了子午之冲,加之食先官后,不坏官星,故印赖官生格成立。命主大学毕业,仕途通达,丁卯运39岁戊寅年官升某市市长。
&&& 男命乙,生于1936年农历10月26日卯时,命式:丙子& 庚子& 乙丑& 己卯。八字有两子一丑、两子一卯,它们能合能刑吗?能。因为月令子水与日支丑土有近水楼台先得月之利,所以这一子一丑先合,便留下一子一卯相刑。或者说是因子丑合而使子卯刑。是吉是凶呢?要看格局成败。月令为印,逢印看官,月干有庚金官星,本可构成印赖官生格,可惜天干有丙火克庚金,地支有丑土合子水,官印俱伤,破了格局。这子卯刑就不是好兆头了。事实是,命主学业无成,谋为不遂,癸卯运两卯刑两子,命主患上了精神病,疯疯癫癫的,一直连婚姻也没有。
&&& 男命丙,生于1977年农历8月19日酉时,命式:丁巳& 己酉& 辛卯& 丁酉。本来两酉不合一巳,不冲一卯,但因年月巳酉合,日时卯酉冲,各成一对,这是因冲而导致巳酉合也。这卯酉冲是吉是凶呢?看格局喜忌。月劫当令,巳酉合,巳火杀星已然党劫,年时干丁火均有己土化泄也不制劫,故月劫用杀格不成立。只能以专旺格论,以印为用,以比劫为相,以丁巳官杀为喜,以财为忌。这以财为忌的男命,就会视老婆如仇人,离异的几率是很大的。丁未运壬午年,丁壬合木克己印,卯未合而克未印,贪财坏印,岂是良人?命主开一家美容院,名曰美容,实则逼迫妇女卖淫,有时候还逼他老婆卖淫,并拐卖人口,事发被逮,判刑18年。他老婆获得了解放,赶紧和他离了婚。
&&& 男命丁,生于1969年农历5月20日戌时,命式:己酉& 庚午& 庚辰& 丙戌。月令透杀,格成杀印相生。印多喜财,八字唯有日支妻宫辰土中藏有乙木财星,但是辰戌冲,虽然午戌合、辰酉合可解冲,只怕岁运破此合时会引发辰戌冲,从而有丧妻之兆。命主于25岁进入辰运,两辰不合一酉,流年甲戌引发辰戌冲,冲坏了辰土中乙木妻星,天干的甲木偏财父星也同时遭到庚金的冲克,为父亲与妻子均有大灾的信号。是年,命主之妻将命主之父活活打死,其妻也被判处死缓重刑。
&& 通过对上述随机抽取的几个命例的观察,我们可以看出,《子平真诠》所载之“刑冲会合解法”是可信可行的,应该是子平一脉所传的真诀秘法。如果不掌握这套方法,那么在复杂的刑冲会合面前,我们就会束手无策,望命兴叹。虽然,我们也可以见冲见刑就论凶,见会见合就论吉,这样肯定也能碰对一些八字,但毕竟是碰对的,不是算对的。正真要想算准命,我们还得讲理讲法,还得有子平的理论作指导,而《子平真诠》就是须要我们必须精研的子平法典之一,只是我们不要轻信徐乐吾等大师的注释而已。
您可能也喜欢:
【神奇算命表 算出一生命运和财运】3、&&
您可能也喜欢:
【瞎子算命的技巧】4、&&
您可能也喜欢:
引用 人元&&5、
本文转载自鸢飞鱼跃
您可能也喜欢:
【引用 流年】&6、&
本文转载自鸢飞鱼跃
您可能也喜欢:
【引用 月建】&7、
本文转载自鸢飞鱼跃
您可能也喜欢:
【引用 十二属相与四季出生】8、&&
本文转载自阿紫
您可能也喜欢:
【引用 害(六害)】9、&&
本文转载自鸢飞鱼跃
您可能也喜欢:
【引用 合(六合)】10、&&
本文转载自鸢飞鱼跃
您可能也喜欢:
【引用 六亲】11、&
本文转载自鸢飞鱼跃
您可能也喜欢:
【引用 冲】12、&&
本文转载自鸢飞鱼跃
您可能也喜欢:
【引用 六神(十神)】13、&&
本文转载自鸢飞鱼跃
您可能也喜欢:
【引用 十干禄】14&&
本文转载自鸢飞鱼跃
您可能也喜欢:
【引用 将星华盖】15、&&
本文转载自鸢飞鱼跃
您可能也喜欢:
【引用 学堂词馆】16、&&
本文转载自鸢飞鱼跃
您可能也喜欢:
【引用 八字十二宫】17、&&
本文转载自鸢飞鱼跃
您可能也喜欢:
【引用 旺相休囚死】18、&&
您可能也喜欢:
【引用 岁运】19、&&
您可能也喜欢:
【引用 小运】20、&&
您可能也喜欢:
【引用 大运】21、&&
您可能也喜欢:
【引用 坐命官】22、&&
您可能也喜欢:
【引用 胎元】23、&&
您可能也喜欢:
【引用 禄马】24、&&
您可能也喜欢:
【引用 三奇】25、&&
您可能也喜欢:
您可能也喜欢:
TA的推荐TA的最新馆藏[转]&[转]&[转]&[转]&[转]&[转]&
喜欢该文的人也喜欢愿你特别凶狠,也特别温柔_起点中文网_小说下载
扫描下载起点读书客户端
  世上不存在更好走的那条路
世上只有一条路,就是你脚下正在走的这条。
当下社会的每个人都是焦虑的。没有的想要,得到的不满足,每个人都在各种层面上挣扎,变得对生活不耐烦。但人和人之间在这一点上还是有所区别的,就是能否在合理的范围内控制这种焦虑,能控制的,基本上生活得都还不错,不能控制的,人生一团糟。从很大程度上说,控制住焦虑也就控制住了人生。
刚毕业的大学生小A彻夜失眠,原因是本来他已经决定先不找工作,打算考研,可他从学长及学姐那里听到的越来越多的劝告是“不要好高骛远了,找份工作慢慢上手才是正道”,他觉得他们说得有道理,便开始怀疑自己“准备先多学点儿东西”的心态是不是不切实际,于是开始焦虑了。
已经有份稳定工作的公司职员小B来了一次“说走就走”的旅行,想要在旅行中发现真正的自己,起因是稳定的工作都是父母找熟人介绍的,不是自己喜欢的;而自己对想要从事的红酒事业一点儿也不了解,感觉无从下手,不敢迈出第一步。
这种矛盾导致的结果是上班时脾气格外暴躁,最终得罪了领导。
新手妈妈小C最近也挺苦恼的,各种育儿书上都说要培养孩子自己吃饭的习惯,而婆婆每次都是第一时间抢过饭要喂孩子,虽然不用自己费力,可是等以后孩子去幼儿园了,别人家的孩子都会自己吃饭,就自己家的不会,多尴尬啊!再说,这会让孩子形成对家人的依赖。
小C坚决认为应该从小就培养孩子的独立能力。于是,婆媳大战开始了,从孩子摔着应不应该跑过去抱抱他,到应不应该在孩子最不听话的时候打他几下,每件小事似乎都成了能决定孩子生死的大事。小C开始整宿睡不着觉,她认为孩子不能继续在这样的环境中生活下去啊……小C甚至想要不要买个新房子搬出去住,但是问题接着来了,没足够的钱买房子啊,就这样,小C陷入了无限的焦虑。
就连我自己有时也会变得焦虑:是坚持写自己擅长的类型,还是应该适时地尝试去开拓新的类型,毕竟自己的专业是编剧,现在IP又炒得沸沸扬扬,要不要分一杯羹啊?是和同一家公司合作呢,还是多和几家公司合作呢?前者是出于道德因素以及长远利益考虑,后者是为了多拓展一下渠道。但同时,我也知道这些焦虑是无用的,因为最终我只能选择其中的一条路。
经历过很多焦虑不已的选择之后,我自己得出的教训是:所有的焦虑都是无用的,在两件差不多的事情上,不存在深思熟虑这回事。世上没有通过想象和推测就可以判定未来的路。
路都是自己走出来的,绝不是参照别人的样子推断出来的,别人在某件事情上做得再好,用的方法再妙,换成你的时候,又都将会成为另外一个样子,等同于又是一条新的路。
世上不存在更好的那条路,但存在最好的路——那就是你自己所选择的并且坚定地走下去的,即便外人并不看好,即便你自己也会怀疑,但你一直在往前走的那条路。人生只有一次,成长和生活之路也只有一条,路没有好坏之分,都是独一无二的,都是需要有取舍的。也因为这样,每个人的人生都是偶然的,是由一个个的选择构成的。
我无法去断定小A再考一年和找份工作积累经验,哪个会更好,哪个会更适合他。也没有人能给他答案,甚至他自己也不能,唯一的方法就是他选择其中的一个,坚持走下去,只是他必须要相信这两条路是一样的,没有好坏之分,都有荆棘和鲜花,选择了就径直往前走,不回头。
我也不能劝说小B丢掉熟人介绍的工作而去从事她爱的红酒事业,这不是梦想和现实的关系,而只是和她的选择有关,我并不觉得她去做了红酒事业就一定会快乐,就会比目前这份稳定的工作做得好。
我也无法给小C任何建议,因为就连营养师、育儿师都对“孩子到底该自己吃饭还是喂食”存在争议,一切都是选择,甚至有时候我会觉得孩子独立不独立和小时候有没有自己吃饭不存在直接的关系,没有那么根深蒂固的影响,有些孩子本来天生就黏人。
而我自己也都是在拿到合同之后,经过比较做出选择,根本不会再去想那些有的没的。
首先,允许焦虑的存在,这是人的正常情绪;其次,明了焦虑是无用的,只会徒增烦恼,有百害而无一利,没有什么选择必须要打着“深思熟虑”的幌子;最后,不管采用什么方式,哪怕是抓阄,只要选择了一条路,跪着也要把它走完。抓阄并不潦草,也是选择方式的一种,因为每条路看起来都差不多,它只是给你一种上天安排式的心安理得而已。
所有的励志都与热爱有关
看每一季的“中国好声音”,我都会热血沸腾。我知道节目背后有极棒的制作团队,一切都经过了包装和矫饰,而我也写过很多的励志文章,有关于坚持、毅力和理想,可无论怎样,最终我还是被它感动了,原因无他,唯有热爱,那份真真切切,想藏都藏不住的热爱。
大多数的选手都会由父母陪伴而来,有的是从小就喜欢唱歌,父母也很支持,有的则是父母非常反对,甚至要与其反目,可无论他们的父母的态度如何,在他们坚持了几年,甚至十几年、几十年之后,都如愿以偿地站在了“中国好声音”的舞台上。
与电视节目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在我的邮箱、微博私信、微信后台,有无数的人给我留言:我想学播音专业,但我的父母不同意,我该怎么办?我非常热爱画画,可我们家家庭条件很差,画画需要很好的物质条件,我是否该坚持自己的理想?我想成为一名作家,可我觉得要出名,真的很难,我还要继续吗?……这些问题,没有人能够为他们解答,即便他们把市面上能找到的所有励志书籍都看一遍,依然找不到答案,唯一的途径就是扪心自问:我是真的热爱吗?有多少时候,我根本不热爱自己的梦想,只是为了名、利、虚荣而已。我热爱的力量有多大?
作为一名理性的成年人,我依然能够坚定地、毫不怀疑地说:热爱就是全部,它是核,有了它,人的一生就有了支撑。
有段时间,几个姑娘在微信后台自觉地每天打卡,有的是跑步打卡,有的是跳舞打卡,有的是学英语打卡,有的是早起打卡,这场自觉行动的结果是:在前面的二十一天之中,没有一个人能够做到每天都完成,虽然每个人在开始时都信誓旦旦、信心满满,而二十一天之后,只剩一位姑娘愿意从头开始,再重新来过。
我不是批评那些姑娘半途而废,只是想说:请以后不要再对别人讲起你喜欢跑步、跳舞、学英语和早起,如同在第一天时对我说的一样。不,你不喜欢,更不要说热爱了,否则短短的二十一天,怎么可能坚持不下来?你以为的没有毅力,你所进行的痛苦坚持,只是出于某种目的,而非来自生活或者生命的热情。
热爱有些是天生的,就我自己来说,我在小学五年级时写下第一部长篇小说,用铅笔在稿纸上慢慢地写,不是为了获得名利,也不是迫于某种训练,只是简单地想要写而已,五年级的小朋友懂的没有多少,就是提笔写字而已,我认为这就是天生的热爱,是挡也挡不住的,是你不管走了多少弯路最后都能回来的正道。
对待这种天生的热爱,你所需要做的就是找到它、意识到它、体会到它,剩下的事情就是定数,它会带你去该去的地方,不管是繁华都市最闪耀的舞台,还是乡村山野最平静的房间。
而有些热爱是能够培养的,这是一个非常迷人而艰难的过程,稍不留神,就会南辕北辙。这么多年,我培养起来的热爱,只有一个,就是阅读,虽然我也培养过对看电影的热爱,但没有做到,至今仍然停留在每天硬着头皮看电影的阶段。每个对热爱的培养,都要找到一个非功利性的点,必须是非功利性的,这样才不会只想着要实现目标或者是否有实现目标的可能。
今年,我开始培养人生的第二个兴趣——跑步。之前为了减肥断断续续地跑过很多次,最后都是无疾而终。而今年,我选择在我体重维持得还算很好的阶段开始跑步,从最实际的想法来说就是减肥塑形不再成为我的一个目的,这样,更容易真正从内心热爱它。
在跑步之前,我阅读了很多相关方面的书籍,不管是像《跑步圣经》这样的技术类书籍,还是像村上春树的《当我谈跑步时,我谈些什么》这样的灵性洗礼类书籍,或是各种培养意志力的心理学书籍,我都一一找来,试图发现和归纳跑步的种种优势和劣势,以便最终找到一把能够打开我心灵之门的钥匙。
这个内心寻找的过程大约持续了两个月。印象最深的是在看村上春树的那本书时,我有种想要把整本书背下来的冲动,身体也发出“我要立刻奔跑”的冲动,但我抑制住了,坚决不跑,因为我知道这只是冲动,一旦疲惫,就很容易产生挫败感,不想要再进行。
必须要在有了一个持续性的“核”之后,才迈开第一步。有些人说在跑步的过程中,你才能够慢慢找到它的乐趣,而我不同,我是先要找到我想要在跑步中坚守的那个点才开始,至于跑步的过程中有其他的收获,那也只是附加属性,而不是必要属性。
最终,我觉得自己找到了那个点,那个不想言说的“核”,如同对阅读的热爱培养一样,你现在让我说到底是什么在吸引我,我清楚地知道,但说不出来,因为它不能分享,就算分享,也毫无意义。只不过,这个寻找的过程多多少少还有参考的价值。
而一旦你找到了你的热爱,你的生活就会发生翻天覆地的改变。经常看到有人抱怨和朋友的小摩擦,有人对同事有意见,有人空虚无聊,想要真正解决这些问题,绝不是靠别人提出具体的、有针对性的建议,很多情况下,只是你太闲而已。那些有热爱之事的人每天忙不迭地去尽力追求,谁还在意今天你说了我一句坏话,昨天你不小心碰了我一下呢?
热爱是可以辐射的,它的那个“核”光芒巨大,把你的一切都可以照亮。
做一个有精神自治能力的人
近几年,每当和朋友聊起关于买房的话题时,我都禁不住说起我的理想——给我一个大大的书房即可。在这个房间里,有两面墙是顶到天花板的书架,剩下的一面墙要完全空白以便我可以用投影设备来看大屏幕电影。
至于其他的卧室、厨房、客厅之类的,我没有要求,并且倘若没有柴米油盐、孩子老人这类事情,让我在这个小环境里面孤独终老,也未尝不可。对于我来说,没有书房的日子,真的不能过。
在我读小学和中学的时候,家里住的是学校分配的两个单间,中间弄开个门,就算是连上了,但我几乎从来不在家里写作业,因为桌子上是满满的锅碗瓢盆,我妈使劲给我清理出一片区域来,我看着旁边铁的、不锈钢的、瓷的物件,还是摇摇头,跑到爸爸的办公室去写。每个位置上都有一摞厚厚的书和厚厚的学生作业,无形之中给予我安全感的同时,也让我感觉到学习是一件还算愉悦的事情。
我上高中时,家里搬了家,我有了自己的房间,床的旁边就是一张书桌,家里的格局是整体面积很大,可每一个房间都是没有门的,隔断也是用木板来随便应付的,寒暑假回家写作业看书,我也不会在我的房间进行,因为完全没有感觉。
我爸帮我向学校要了钥匙,在一个空荡荡的、没有用过的房间里摆了几张桌子,成为我的临时书房,那个时候,同学来找我,我都是在那里接待,周边都是书,同学临走时随便拿起一本说借去看看,就再也没有送回来,也就是那段时间,我丢了好多书。
再到后来,家里买了楼房,父母也给我买了书架,我算是在家里面有了第一间真正意义上的“书房”,我很享受在里面的每个时刻。
如果回家,我基本上是一直宅在家里,不是看书、写作,就是看电影,吃过三餐后,把房门一锁,时间和空间就都是自己的了。
我读大学和读研时,大部分的时间都是在图书馆度过,有时是看馆里的书,有时是自己买了带进去,现在回想起来,那些时光才是真正的最美的时光。
我是一个不怎么挑剔的人,但在书房这件事上,却挑剔得不行。大概是缺什么就特别想要什么吧,小时候没有书房的生活,让此刻的我无比渴慕它。书房是我内心的外化,不仅仅是我对书的喜爱,更重要的是它是我的渴求精神自治的表达。它是一个百毒不侵的私密空间,你一旦拥有了,任谁也进不来。我知道很多人是没有精神生活的,因为觉察不到,也因为不需要,可我没有它,就活不下去,就是行尸走肉。
我不觉得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有高低优劣之分,在我看来,它们只是代表着生活方式、生活选择的不同,在哪一个层面上,都可以过得舒适。有些人会选择把自己的车子、房子、钱财等物质层面的东西打理得井井有条,而我的选择是想要把阅读、写作、艺术等层面的东西治理得有条有序。
我的精神生活几乎全部来自阅读,阅读书本,阅读人群,阅读风景,它们在起初的阶段是杂乱无章且可有可无的,有时急切渴望,有时被长时间搁置;有时只信仰一种理论,有时觉得头脑碰撞得要命;有时清洁得令人舒服,有时油腻得令人反胃,面对这种情况,怎么做呢?
我选择的方式就是像管理一片土地,或者管理一群学生一样,去训练而不是顺其自然。管理精神生活,实现精神自治,听起来很玄,可说白了就是你想要有怎样的精神图式罢了,我希望它质地单纯、色彩丰富且具有生长性。
于是,在这一点上,我特别喜欢梁文道、马家辉、陈丹青他们。
  在他们身上,有鲜明的、自治的清洁。每当我低落或者困惑的时候,都会找来他们的东西慢慢翻开,很快就可以在某种程度上实现疗愈。很多读者觉得我能量很足,如果真有这回事,那么它们不是来源于我的人生经历,我的生活很平静和顺遂,谈不上有多少经验可以分享,而是实实在在地来自他们这些精神榜样给我的滋养。借由他们,我总能看见光明。
慢慢地,建立起自己的生活方式
前些天,有些不太想吃东西,我爸知道后,对我说:“你长这么大了,应该自己‘捯饬’着吃了,想吃什么就自己做啊。”
我“挑战”似的回复说:“我想喝果汁,也不能整天跑很远去果汁店买吧?”近五十岁的爸爸面带嘲笑地说:“亏你还每天上淘宝,怎么就不想着买个料理机呢?门口就有大型超市,什么水果都有,愿意榨什么就榨什么啊。”我二话没说,果断下单,现在每天可以做到喝一杯口味不同的新鲜果汁了。
在过去的二十几年里,不管我到哪里读书和工作,我的生活方式基本都没有变化,不是早些年在家里跟着父母养成的,就是在学校读书时在食堂和宿舍里培养起来的,我从未想过要建立属于自己的、自己想要的生活方式。
就拿饮食习惯来说,北方人经常会吃馒头、喝汤,我从小就对它们有排斥情绪,但家里的主食除了这些,也没有别的,只能一天天地像完成固定的程序一样吃一遍。就算后来去了南方,我也讨厌吃米饭,很不适应杭州饮食清淡中带甜的口味,那我也是日复一日地吃着。除了出去吃大餐,基本的一日三餐很少有变化,能凑合就凑合,更不会顾及营养和搭配。
近几年来,我其实是越发地知道自己想要的饮食方式的,有些是从朋友那里看到的,有些是从网上的分享里学习到的。
比如我爱吃甜食,那我可以自己去学烘焙。水果并不是像家人教给我的那样只能当作饭后的东西来吃,它们完全可以成为正餐的一部分,尤其是水果沙拉和蔬菜沙拉,我很喜欢,不一定每一个菜都必须不是炒就是炖。如果早餐换成燕麦、脱脂牛奶和一些坚果,既营养丰富,又能唤起我早起的欲望,而不是像现在这样,想起醒来又是包子、稀饭等着我就不想睁眼。
父母有一套他们的饮食习惯,也许是因为口味,也许是因为物质条件,他们感觉不到有什么问题,有时,你让他们换个口味,他们便觉得难吃至极。
可我不一样,我在很多地方吃过不同口味的东西,有了除生存之外的对审美的追求,我应该按照自己想要的方式去生活,但我没有,不是没有钱,不是没有时间,只是并没有把它变成行动,让它真真正正地成为我生活的一部分,成为我生活质量的一部分。
除了饮食习惯,还有居住条件、健身方式、娱乐方式等,都需要我们自己去亲手建立,让它们落到实实在在的生活中,从每一天、每一顿饭开始。
我父母以及周围的朋友很少有健身的,就连普通的打羽毛球、跑步、打篮球等运动都很少有人参加,所以,在之前的二十几年里,我和运动基本上是绝缘的。但前不久,因为各种原因,我开始了慢跑,开始让它成为我所热爱的事情之一。跑步是我建立健身方式的开始,它让我时刻记得健身是我生活的一部分,必须给这部分留有时间和精力,这是我想要的生活。
对于娱乐方式这一点,我感觉是命运给我上了一课,我怎么也没有想到我会学习话剧编剧。话剧在很多人的意识里是不存在,或者是作为一个名词存在的,我们会花钱去听演唱会,或者去看电影,但极少有人会想到去看话剧,甚至连话剧票该在哪里买,价位一般是怎样的,一场演出的时长是多少,都不知道。
命运让我学了话剧编剧之后,我的娱乐生活里面除了电影,话剧开始占了主流。它太适合我的娱乐风格了,既有趣又有深度,既能让我感受到人物的呼吸,又让我觉得和他们有距离,更重要的是话剧很少有“烂剧”。
无论是饮食、娱乐还是健身方式的变化,并不仅仅是为了带给自己美好的体验,它其实是从外部开始建立起你自己的生活,确认你的风格,它们是你对自己的要求的外化。
不要让它们仅仅停留在网络上的图片、摆盘或者样板之上,从今天开始,从当下开始,慢慢来改变身边的这些生活元素吧。
或者是在你卧室里放上几个你喜欢的风格的靠垫,或者就把家里那面空白的墙换成你早就想要的“照片墙”,更或者今晚就为自己做一次饭,参照放在收藏夹里很久的那张菜谱。
生活方式是可以内渗的,它可以影响你内心的建设,这跟从小生活在乡村和生活在都市的人的气质有差别是一样的道理。
更何况,当你真正去做时,会发现根本不会多花多少钱。
清理你的内在空间
人都有一种累积的天性,累积金钱、累积食物、累积人脉、累积精神力量等等,这是可以理解的,不管是从我们作为个体出生时两手空空来看,还是从整个人类的进程本身就是从无到有的事实来讲,“建设”都是非常重要的途径,没有建设,世界将是一片荒原。不过,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人类(或者说一个人)最好的状态并不是拥有足够的量,而是拥有平衡,拥有“建设”和“清理”的平衡。无论在肉体还是在精神上,过饱或者过饿都是有害的。
最近几年,从日本流行起来一种称为“断舍离”的生活方式,它偏向于清理人的外部空间,从房间的整理到减少手机的使用等。对外部的整理是必需的,因为环境对人有着太重大的影响,一个从杂物堆积的房间里成长起来的人和一个从干净而有条理的房间里成长起来的人,一眼就可以辨别。
但是,相对于对外部空间的整理而言,对内在空间、对自己身心的清理,对于现代人而言,更是迫在眉睫。
我周围的朋友很多都陷入了一种恶性循环:每天面对无数的工作、无数的人,身心疲惫地回家后,看看电视,浏览浏览网页,困乏地睡去,第二天,拖着依然无力的身体继续新一轮的劳累。“累”和“疲”成了他们生活的全部状态。
还有一些创业的朋友,对自己的要求特别高,每个小时都安排得满满当当,想要借着年轻,凭借一股好学的劲头,把所有能接触的优秀的东西学到手,可某一天,忽然就怀疑学这些东西的意义在哪里。
前者是被迫的“满”,因为工作的要求,而后者是自愿的“满”,因为个人成长,共同点都是“满”,都是“建设”,而不给自己留一点儿“空白”,不曾意识到人是需要“残缺”的,甚至就是那点儿“不满”会持续性地成就你。
清理自己的内在空间,第一步就是每天都要留有一小部分时间和自己待在一起。不管你是在夫妻关系还是亲子关系中,一定要在心里抛开所有的关系,和自己安静地待一会儿。可以回顾这一天的生活,也可以对人生的课题做一些思量,或者记日记。
我认识一位非常成功的女商人,她无数次说过“写日记是一件救命的事”,就算再忙再累,都一定要拿起笔,在随身携带的本子上,写些东西。有一次,她去国外旅行,马上快要写完的一本日记本丢在了旅馆里,找不到了。大家都想着该怎么去安慰她,她却爽朗地说:“它在每个写完的当下,就已经完成了它的使命,我不是为了记录,只是为了让心安静一小会儿。”
还有一个朋友,她会每天给自己二十分钟左右的跳舞的时间,她说只要把曲子放上五分钟,跳一下,就会把身心中很多乱糟糟的东西清理掉了。
而我,没有写日记的习惯,每天和自己待着的方式就是写作,对此,我有非常强烈的感受。如果某一天,我读了很多书,看了很多电影,或者见了很多人,和别人说了很多话,那么这一天,坐在书桌前的时候,我对书写就是非常饥渴的,就是充满感激的,谢谢它让我喘口气,谢谢它让我看到了自己。
这种清理,不用刻意,哪怕你只是在每天去菜场的路上,一个人,就是走路,朝着菜场而去,都可以得到某种程度的“净”。
人是需要自我剥夺的,在这种“隔绝”中,自己本身的能量才有滋养你的可能。
清理内在空间,还有一个层面就是在第一步的基础之上,进而达到破除对人、事的“执迷”。破除“执迷”绝对不是一个虚无的概念,而是和日常生活紧密相连。
当你的身心不是满的,而是有一片未被使用的空间时,很多事情在你面前,都能变得具有伸缩性,是有尺度、有宽度的,而不只是一个点,因为你知道自己还有能力和心力去接受某些变化,你有空间可以接纳模糊不清的边界。
有些人考学失败,一辈子都会生活在这个阴影之下,即便现在的生活再好,也相信如果考上了,一定不会是现在这副模样,这种对“失败”的执迷其实塞满了一个人所有的空间,它辐射到了生活的方方面面,以致失去对人生可能性的探索,一生都是灰扑扑的。
还有人对爱情执迷到没有爱情就不能活的地步,如果一个月没有在恋爱状态中,就觉得要活不下去了,宁愿被骗也要爱、爱、爱,因为除了爱,他(她)的心里一无他物,没有其他的东西给予他(她)注意力,心脏每跳一下,都是“爱情”的节拍。
于我而言,这种清理,让我活在一种轻松的、多元化的状态中,不会为了一件事情而看不到其他,也因此,人生开始变得丰富。把自己逼到一条路上是很容易的,而如何让自己放开,有可以容纳多样性的空间,太难。
可无论怎样,这种对空间的渴求,还是可以凿一凿的,每凿一下,人生就舒展一分。
提升你的生活调性
最近,我的朋友圈里有两位朋友几乎同一时间去了日本,每日PO图表达她们眼中所看到的世界,碰巧的是她们每次发与日本相关的图文消息基本上都是在同一个时间点。于是,两个人的消息会一前一后地出现在我的眼前,怎么说呢,带给我的感觉却是两人所看到的日本有天壤之别。
前者观察到的是日本的地下交通如何的发达,日本女性的坐姿如何端正,麦当劳和肯德基食物内容的微小区别及大型商场对待中国游客的姿态,除这些用心感受才能发现的细小差别之外,她每日的活动也集中于博物馆、美术馆和演唱会现场,总之,你会感觉到她的日本之行是有质量的,是在别处过生活。
而另外一个朋友呢,每日基本上都是在逛街,发的照片都是劣质的自拍照,整张脸成了图片的中心,和在中国的每一天是一样的,也许她也会看到很多新鲜而有趣的东西,但她是没有感受性的,更没有能力让它成为丰富自己的途径,身体在国外,心却还在自己家里。
这个明显的差别,让我沿着路径去看她们去日本之前的相关消息,然后突然间就找到了某些源头:前者在去日本之前看了很多与日本有关的纪录片和书籍,并且写了很长的感受性文字;而后者的消息里面则是一直在表达对日本之行的期待以及问大家是否需要代购。
当然,每个人自费出国旅游都可以完全随心所欲地去玩,他人没有理由来评头论足、分辨优劣。只不过,通过这两个人的经历,我默默地告诉自己:平时也要过有质量和有调性的生活,否则,长此以往,你的一言一行都会把你的粗糙暴露出来,更重要的是生活于你本应有更好的画面呈现,而你让这成了遗憾。
前两年一直有出国旅行的机会,但我一拖再拖没有成行。
我不是拖延症患者,之所以一直拖,是因为对于在哪个时间段出国,我还没有做好准备。
我有个痴迷电影的朋友,他每次出国前都会把在那个国家取景的影片找出来集中看一遍,标出一些经典的取景地,然后一一拜访。
也有朋友想让自己在创业的紧张中放松,每次去一个国家,不是成天乱逛,只是在一座寺庙或者一栋古老的建筑中住上几天,即便周边的生活再精彩,他也不出去,就在一个安静的环境中,什么也不想、什么也不做,让身体和心灵都放松下来。
还有吃货朋友,去一个国家之前先把想要吃的食物一一列出来,包括具体的餐厅地址和营业时间。
我对这些人有莫名的好感,所谓的“生活质感”和“生活调性”绝不是无中生有、自然而然的,一定是在做足了准备或者在生活中有意引导自己的结果。放纵总是快乐的,但那是很低级的一种快乐。我们都有旅行的经验,如果没有特定的目标,只是在城市闲逛,当然那段时间内是舒适的,但回想起来,却总觉得无味,像一只无头苍蝇一样乱撞,眼花缭乱,但入心的不多,很疲惫。倘若你有一个目标,有一个追求美、有趣的心态并付诸行动,就会有很丰富的体验。
生活的调性就是一个人的生活质量,看你的生活在哪一个“调”上,这就像有的人一生都走在平地上,没有什么挑战,当然也不会收获更美的风景,而有调性要求的人就像是在登山,爬上一层之后还会想要挑战更高的一层,人生的景色也会因为高度的变化而越发精彩。
调性的培养需要克制,需要对自己有要求。比如从最日常的“吃”来说,我虽不觉得日料、西餐之类的高级,但它们的特点之一就是分量偏少、质量偏高,很难想象一个整日吃火锅、烧烤的人是一个对健康特别在意的人,如果可以,能否让自己多去尝试一下前者,少分量、高质量的食物绝不仅仅是对味蕾的影响,而且它在引导你的一种心境,告诉你:食物和人生一样,不在于多,而是适量就好,如果能在浮躁中有点儿清心寡欲的时刻,就更好了。
  再比如阅读和看电影这类事情,不要觉得只要是阅读和看电影就可以了,你要让自己有一种能力,能在一堆烂书和烂片中,发现有质量的作品,这样你的很多方面才会得到提升。一个长期读言情小说、看搞笑剧的人,调性永远都会在这个层面,不管你在此付出了多少时间和精力。经常有前辈叮嘱我们,多读一些“难啃”的大部头的书,多看一些看一遍看不懂的电影,那种“越嚼越有味道”的作品,真的会让你有一种新的眼光和姿态。
调性的提升和你拥有多少物质财富没有多大关系,所以会有所谓的对“暴发户”的讽刺。成长中很重要的一块就是你的生活质量可以在你的自我管理下得到提高,并且能不断生长。
生活不可以随便处理,不能辜负它的善意,要真正用心地去一层一层地感受。
年轻人,别淡泊名利,先把欲望养肥
这是一个越来越物质化的时代,却不是一个欲望能跟得上的时代,欲望和物质之间的距离,是判断一个人生活质量高低的标准之一。
我很喜欢“欲望”这个词,觉得它有一种燃烧的内力,夹杂着冲动、活力的蛮,它是生命之油,只有保持足够多的量,才能开足马力,在生活的街道上驰骋。我喜欢热气腾腾的一切,包括欲望,哪怕是灼人的欲望。
可眼下很多人,通过各种方式都在向我们传达一种观念:节制自己的欲望,别那么在乎名利,过好最普通的生活就可以了。
如果你是一个没有能力、安于现状的人,那就这样平静地过下去好了;倘若你有梦、有劲、有冲动,那么请你先尊重自己的欲望,把它养肥,把“淡泊”二字先放到一边,等想要的都得到了,它自然会去找你。在你什么都没有的时候,考虑“淡泊”,很可笑,也没资格。
有位读大三的女生对我说她很瞧不起那些想尽各种办法要争取奖学金的人,觉得他们蝇营狗苟,机关算尽,不会有什么大出息。然后我问她:“你没有争取奖学金,那你在大学里都做了些什么呢?”她很“知足”地说:“上上课、逛逛街、聚聚会,这才是好的大学生活啊。如果在大学里,这么年轻就一门心思地想着当官、赚钱,有什么意思?还像是学生吗?”
其实,我很想告诉姑娘:等一走出校门,你会发现,有出息的,在很多时候恰恰是整天在学生会工作,每年争取奖学金的那批人。不是我鼓励大家都去这样做,而是说他们有一种直面“欲望”的习惯,面对名利、金钱或者是精神层面的锻炼,都有一种“扑”上去的急切。
年轻人用不着把自己的欲望藏起来,想要有钱就自己去挣,想要奢侈品就挣钱去买,想要在大城市生活,就买张火车票,混不好就算流浪街头也不走回头路。
我经常说这是一个欲望缺乏的时代,人人都羡慕五光十色的物质生活,但很少有欲望。在我的观念里,判断一个人是否有欲望,有一个很直观的方式,就是你能否感知你身体内荷尔蒙的饱满。一个有欲望的人,体内经常是滚热的,似乎永远有使不完的劲,发泄不出来就会难受。而放眼望去,我们周围的人都是恹恹的,没有激情,没有活力,只有软塌塌和疲惫。
如果你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很多三四十岁的成功人士在年轻时都有运动的习惯。在我看来,他们做运动很大程度上是为了释放自己体内的热情,内力太满,需要外泄一部分。而只有有充足欲望的人,才会有精力、有气力来做这些,没有欲望的人,内力不足,朝九晚五已经累趴。
“欲望”当然不仅仅和金钱有关,还和梦想、青春、生命力联系在一起。如果简单粗暴一点儿,那么你也可以先从“欲望=物质”这个层面开始。如果你打算从这个层面开始,那么,我希望你对它有真正的欲望,而不是随波逐流的欲望。
金钱给年轻人带来的安全感是巨大的,我从来不耻于说“我是对金钱有很大欲望的人”,因为我需要用它来满足我很多的愿望,开始我很多层面的生活。所以,即便我是一名自由职业者,我也会让我的收入每个月保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上,不能偷懒,不能遇到不怎么流畅的合作就放弃,在没有得到自己想要的生活之前,就得“忍辱负重”,让欲望的口张得更大。
嗯,对更好的职位有欲望,对在一线城市有自己的房子有欲望,对能让孩子上非常棒的国际幼儿园有欲望,不只是藏在心里,而应该写下来、说出来,让这些欲望“掷地有声”,而不是轻飘飘地存在于想象之中。让欲望落地,让欲望在你的身体内部,让欲望展现在你的脚步、声音和体态上,让欲望助力你,而不是你去埋葬它。
年轻人,在体力和精力最好的年华,接受并正视自己的欲望吧,让它变为成就你的利器。
二十几岁的状态,会影响你的一生
闺密爱上了一个几乎所有人都认定的人渣,但是她爱得死去活来,尽管男生对她也不怎么好,有时甚至拳脚相加。我说:“你会嫁给他吗?你想过要嫁给他吗?如果这些答案都是否定的,那赶紧分手吧!”她不屑地一笑说:“谈个恋爱也要这么功利吗?恋爱就一定要结婚啊!我就要趁着年轻,多谈几场不以结婚为目的的恋爱。能在爱情中浪费时间,想想就美好得不得了。”
表弟刚刚进入大学,像一匹脱缰的野马终于找到了它的草原,于是,不是泡在网吧里,就是和朋友一起抽烟喝酒,不管家里如何贫困,愣是把全身包装得无一不是名牌。所有的亲人都为他伤透了心,可他却有自己的坚持:“青春就是用来折腾,用来试错的,如果在这个年龄都不能尽情地玩,那以后更没时间了,整天都要被工作和家庭压榨了。”
闺密和表弟的话乍一听上去很有现代色彩,打着“个性自由”“为自己负责”的旗号,很有生气而且让人心动,相信很多的“90后”“00后”都会举双手赞同。可这真的现实吗?即便青春可以活在理想里面,即便我们可以自主地选择把时间花费在哪里,但是否也要考虑成本问题。“成本”和“质量”直接相联,也就是说,你如何评估你的时间成本,决定了你会有怎样的生活质量。
青春太宝贵了,它的宝贵性恰恰就在于它是一粒种子,你能否茁壮成长,为他人撑起一片天全都是这个阶段奠定好了的。
人有两次出生:一次是生理意义上的,脱离母体,落地而生;另一次便是精神意义上的,你成年了,能够开始为自己的人生负责了,开始知道你是自己的主人,你要承担所有的选择了。
大多数人的成年期都是在二十岁前后。他们的内心开始对“孩子”这一称呼产生排斥,以“成人”的身份自居。
如果说我们无法选择自己的第一次出生,那么我们完全可以掌控自己的第二次出生,我们也有权利和义务这么做,如何在这个起点上有一个华美的转身非常重要。而放眼现在,又有多少正值青春的人再一次丧失这个选择自我的机会呢?
我想对闺密说:“你现在在和一个人渣谈恋爱,并且乐在其中,在爱情中淹没了自我,那么等你下一次再选择男人时,也有极大的可能会遇到同样类型的人,因为你的爱情观不会因为男人而变化。而且,一个女生在她的婚姻上花费精力最好的时间就是在结婚之前,在你觉得恋爱可以随便谈的同时,你已经拒绝了优质的婚姻。”
我想对表弟说:“如果大学四年,你一直这样过,我确定你的三十岁依然会是这种状态,很可能一事无成。你觉得现在浪费时间没什么,等你想要工作时自然就会投入,这简直是异想天开。而且现在和你一起吃饭喝酒的朋友,也许将来你需要他们时,一个都找不到。一个对自我没要求的人交往的酒肉朋友,不会是你生命的营养。”
谁都浪费不起时间,尤其在生命新的起点上。曾经有个人说:“二十几岁时的约会就像玩抢座位的游戏,大家跑来跑去,乐在其中,但到了三十岁左右,音乐就停了,大家一个接一个地开始坐下,我不想成为唯一站着的人。”可如果你没在二十几岁时积累足够多的资本,想找个地方坐,未必真能坐得下。
相信我,你的青春怎样过,会直接影响你的职业、爱情和生活。
我遇到过几个青春过得很糟,但到三十几岁试图“爬”起来的人,有的用了多于别人几十倍的力气才有了点儿起色,而有的,即便是爬了起来,也一眼便让人看出“漏洞”,觉得不健全。
青春,谁都浪费不起。
有边界,才自成格局
我喜欢的美学趋向都和“悲”有关。从理论上说,它会导向伟大、崇高,如同古希腊悲剧一样,让人心和天地有了同频的共鸣,但于我而言,于我最最实际的生活而言,“悲”中最有味道的地方是隐忍,是清洁,是坚守,是内心划定的界。
一贯对政治人物没有感觉,但近几年,我却对昂山素季有了极大的兴趣。坦白说,最初吸引我的就是她的容貌,像一树枯枝挺立在下过雪的荒原上,静寂、了然。对她的样子,使用形容词都是徒劳,有人说那是一种加持的光芒,我信。在被软禁的二十多年里,她靠学习如何冥想,广泛涉猎佛学,阅读曼德拉和甘地的文字度过每一天。窦文涛在《锵锵三人行》中展示了昂山素季从年轻到年老容貌变化的照片,惊叹几乎完全感觉不到是同一个人。容貌气质的改变都是修行的结果。倘若精神不纯粹,断然不会有圣洁的质地。
连在婚姻中也是如此。她的丈夫迈克尔确诊为癌症晚期时,她还在缅甸,当局给她的条件是:你可以去和丈夫告别,但必须不能再回缅甸。她知道这将意味着她会被自己的祖国流放,而另一边是自己深爱的、灵魂相契的丈夫。最后她的选择是留在国内,为丈夫拍了段视频作为告别,视频中,她穿了一条迈克尔最喜欢的颜色的裙子,在头发上插了一朵玫瑰花,安静地说他的爱是她坚持下去的精神支柱。每次看到这段故事,心都会作痛,她本质上还是一个女人啊,爱美,想拥抱爱情,愿意过岁月静好的生活。但是她用强大的内心和意志忍了,她不是给自己附加使命,而是命运找上了她,她接受,然后用悲悯去化解。
爱情是有极大的力量的,但不需要都是卿卿我我、朝夕相处。
它在某种程度上是人的一种信仰,在最贫瘠的土地上,也能让你看到开得动情的玫瑰。昂山素季用它来做筛子,清理孤独活于人世的自己,让灵魂最终呈现出一种优雅的姿态。这个过程是骗不得人的,点点滴滴、分分秒秒都写在了脸上。
还有一个民国女人也是在“界”里修行。张充和在一百多岁时,依然在耶鲁保持着每日晨起磨墨练字,吟咏诗词,偶尔和朋友们来个昆曲雅集的习惯。不愿说她是活在旧时月色里的女人,因为她是新的,是现代的,那些不能丢弃的习惯,都是在以最自然、最舒服的态度做着坚定的抵抗,抵抗喧嚣,抵抗浮躁,抵抗“人人都是浮萍,没了根”的不自知。内隐的节制和专注能让一个人拥有大尺度。
老年时她回忆那个写“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的卞之琳对她的爱恋时,没有丝毫的隐瞒或者伪饰,直截了当地回应:“这可以说是一个‘无中生有的爱情故事’,说‘苦恋’都有点儿勉强,我完全没有跟他恋过,所以也谈不上苦不苦。”事实上,卞之琳单恋她有十年之久,写了无数的信和情诗,当别人问她为什么不直接拒绝时,她很理性且有分寸地解释:“他没有说‘请客’,我怎么能说‘不来’?他从来没有认真跟我表白过,写信说的都是日常普通的事情而已。”
你看,她就是这样一位冷静到近乎无情的老太太,几十年过去了,也不给已经闻名于世的诗人留面子,不是自己的事,不管到什么时候,都和自己无关,一点儿都不含糊。
有“界”才能给自己清洁自身的机会。有些得不到,有些已失去,有些未曾有,都是不圆满下的圆满,只有给自己划定保护区,才能在一个国里面做自己的主人,而不是被安排来安排去。
想起徐静蕾的电影《有一个地方,只有我们知道》里面的一个场景:奶奶异国的恋人在同一个地方等了她几十年,有一个镜头是给那位等待的、白发苍苍、眼睛已浊的老先生的,看到他那张有千言万语的脸,我的眼泪瞬间就掉下来了,老徐在片子结束时说“谨以此片献给我的奶奶,谢谢你教会我什么是爱”,嗯,我也想要感谢老徐,让一个看了无数爱情片的我,在那一刻,体会到了之前从未感受到的、不完美的、有边界的爱的力量。
过一种精良渗透缝隙的生活
这一年,因为大量地开会,密集地住酒店,所以我在外吃饭次数最多的地方,就成了自助餐厅,从北方到南方,从三星级到五星级,从早饭到晚餐,“刷”了有上百遍。这个庞大的基数,让我每次漫步自助餐厅的时候,都像是在家里一样,没有一点儿生疏感,甚至还会和烤鱿鱼、做海鲜面的小哥撒撒娇,让他们不会使我等位太久。总之,吃自助餐成了我生活中再普通不过的一件事,随便到哪一家餐厅,三下五除二就盛好食材,开吃。
这样自以为家常的、自助餐就该随便的吃法,在年末的时候,却遭受了“重击”。好友来杭州出差,因为她的时间安排比较紧张,所以晚餐我们就决定在她入住的酒店里,吃自助餐解决。
和以往一样,进去之后,我第一时间冲到我最喜欢的甜品区,夹起一块块小蛋糕,有秩序地把盘子摆满,心情大好;然后,去蔬菜区,这家酒店的青菜特别少,没有一样是我爱吃的,不过,上天也没有辜负我,有很多的小牛排、鱼肉、小排骨、鸡肉,我心满意足地放进另一个盘子,就这样一手一盘蛋糕、一手一盘鲜肉来到我们的位置上。
  刚刚坐下,我一看,好友的面前只有一个小盘子,有次序地放着一些海鲜。我第一句冒出来的话是:“你怎么就吃这么点儿啊?”她淡淡地说“吃完可以再去拿呀”的同时,惊呼地问我:“你怎么拿这么多?而且这样算是什么样的搭配,吃起来会舒服吗?”我瞪大眼睛,坚定地回复她三个字——我愿意!
那顿饭,好久没见的我们,聊得热火朝天。我看着她放声地大笑,笑到激烈处甚至咳嗽的同时,我也看着她干净、利落地吃完一小盘海鲜之后,接着去拿了一小盘蔬菜,然后是一小碗白粥,十几分钟后,吃了几块水果。每次她离开位置去拿食物时,盘子上都是非常有序的,服务员如流水线上的工人一样,很顺畅地帮她换掉,然后她回来,像是带着偶像剧女主角的光环一样,是真的在享受被服务。而我呢,盯着面前吃了一半的甜品,几乎没怎么吃的肉类,有些不知所措。似乎服务员也很尴尬,已经为朋友换过很多次了,而我的东西一动没动,或者说根本就无从下手。
这是一件很小很小的事情,小到她根本就没有注意到这个细节,而对我而言,却让我深思了很久。其实,那天我在她面前是非常狼狈的,像是从乡下来的刘姥姥,第一次真切地感受到:即便面前摆着同样的一堆食物,有人会吃出女神的样子,而有人,如我,则吃得灰头土脸。可是,明明我在一年的时间内,已经吃过上百次的各式自助餐了,为什么还会出现这种情况?问题到底出在哪里?
这让我联想到有一次在飞机上遇到的情况。大约是下午三点多的时候,服务人员开始分发机餐,到我身边时,我身边一对六十岁左右的老夫妇摆摆手说:“您好,我们不需要。”空姐刚刚往前走了几步,就听到一个很响的女士的声音:“可不可以给我两份盒饭?我太饿了!”周围的人全都侧目视之。当然,很多人会对我观察到的情景评价说:贱人就是矫情。人家付了机票,又饿了,多吃一点儿又能怎样?是啊,又能怎样?如同我花了钱去吃自助餐,不应该是愿意怎么吃就怎么吃,愿意吃多少就吃多少吗?
我可能到了不再允许自己“愿意怎样就怎样”的阶段了,开始变得在各个方面都要求自己精良、克制和有一种优质的范式。你希望“过去的那个自己死掉”,却发现总是在某个神不知鬼不觉的时候,就可能暴露你过去的痕迹,让你觉得心中有了一颗痣。在吃的问题上,我花了两年多的时间,才让自己不吃那么多,吃多少盛多少,倒不是出于不浪费的考虑,而是我知道:当我拿东西,尤其是免费的东西的欲望增大的时候,我是不节制的,是放任自己的。我不能这样,我想要过一种能控制的生活,从方方面面,边边角角,都要能克制住自己。
可能我还要再花几年的时间,才能像我的朋友那样,有层次地把一顿自助餐都能吃出大餐的样子,才能不会让我将甜食和肉类并置在一起。有些人的贵气或者优雅,是天生的,来自于熏陶和环境,而我们这些从底层生长起来的人,每一步、每一点都是需要训练的。你或许会说:“做自己不是很好吗?为什么要向她们看齐?”——为什么?因为不是出于崇拜、不是出于矫揉造作,而是出于你的真心、出于你的审美,你知道,那的确是好的,是优质的,是值得你做些努力去实现的。
我一个人毫无知觉地、以补充体能为唯一目标地吃了一百多次自助餐,几乎没有什么快乐可言,就是为了吃而吃,甚至还会因为搭配不合适,导致身体不舒服。她也不是有意识地吃出那么有秩序的一餐,可是,她应该也是从有意识地安排自己的饮食开始,才走入了一举手、一投足都是利落、精良的阶段。
安排和控制自己,并不会让生活失去乐趣,只会让生活失去低级的快感,从而收获到更高级的愉悦。
忽然,还想起今年我做出的另一件关于吃喝的哭笑不得的故事。和还不太熟的朋友,相约去星巴克,渴得不行的我,拿到滚烫的咖啡之后,为了让它迅速降温,我便把盖子扔掉,直接大口饮用了,我无意间看到了对方不自在的眼神。没有人规定咖啡怎么喝,我也不是个装X的人,可是,这个事情过去很久了,依然会让我一个人时,想起来也会觉得尴尬。也许,真正让我放不下它的,是我担心有一天,我也会像我在飞机上侧目视之的那位女士一样,做出根本觉察不到的、赤裸暴露生物性的举动吧。
无论什么,都别太满
我不喜欢一切满的东西,盛半杯温水,吃八分饱,爱有十分也只给他五分。从来都不敢接近密不透风的人群,遇到每每把话说满的人也都只能是点头之交,对于满,可以说我是怕的。
它重重的,是有压力的,是无秩序的,是不爱自己的。
看《刺猬的优雅》,爱极了看门人米歇尔夫人,她的生活如同她的居所一样,在最不起眼的看门房之后有一间深不可测的书房,她对精神生活是拘束的,是放不开的,可也正因为这种保留,成就了她动人的优雅。拥有留白质量的生活都是不张扬的生活,它不是靠激情短暂地迸发,而是炉火一样,慢慢充盈光亮。这需要功力,而不是功利。
以前读小说、看电影都想要个结尾,再往前,父辈那一代更想要一个大团圆的结局,而到了现在,一点儿结尾也不要了。
我不再关心人物在故事中有了怎样的人生,而是故事一旦开始,就在我的心里生长,不是在作者、编剧的笔下,也在这种程度上,故事有了和唐诗宋词一样的“韵味”。当故事有了留白,有了充足的想象空间,它才能够入心,而不是入脑。脑子是用理性来分析和规划的,而心是动情的,是感受和体会的。
最近一直在读“中间代”作家盛可以的小说,一本接一本地读下来,留给我的却是不舒服,而是一种紧张感,这种紧张感就是来自她故事的满。泥沙俱下,荷尔蒙飞溅,粗粝天然,读起来有快感但累极了。快感是很容易出来的,可它也是低级的,低级到只用感官就可以营造出来,是**官的赤裸裸呈现,是每个人物都像无头苍蝇一样嗡嗡乱飞,是用方言来佯装最底层的真实。
同样是在写性,我还是爱冯唐,冯唐是有很深的古典文化根底的,而这个根底的核心就是留白,即便出现了性,带给你的也会是想象,而不是直接把一些器官罗列出来的画面。《女神一号》中,他用了三千字描写一个吻,吻得活色生香,吻到每个人内心火花乱溅,情欲生长,这些都是舒服的,会让人放松,而阅读不就是一种休息吗?
生活需要留白,艺术需要空间,而爱情亦是必须有缝隙。
见过太多女生飞蛾扑火似的爱一个男生,最后把自己烧得面目全非。飞蛾扑火的结果就是死,就是破坏,因为它太满了,没有一丝余地,根本没有拿出一点点时间来看看自己。
无论何种关系的两个人,一定要有距离,父母和儿女,丈夫和妻子,男朋友和女朋友,无一例外,这种距离是对彼此的保护和成全,也是一种自持。有留白的爱是在表达:我爱你,我也爱自己;而满格的爱是在说:我为了爱你,甚至可以放弃自己。
弘一法师在和日本妻子相识十一年后出家,妻子携孩子来寺院找他,他连寺门都不让进。深感无力挽回的妻子要求见他最后一面,在清晨薄雾笼罩的西湖,两舟相向,妻子喊:“叔同!”
他说:“请叫我弘一。”妻子问:“弘一法师,请告诉我什么是爱。”
他答:“爱,就是慈悲。”
这个回答,很自然地让我想起了张爱玲那句“因为懂得,所以慈悲”,也无怪乎张爱玲说“不要认为我是个高傲的人,我从来不是的——至少,在弘一法师寺院围墙的外面,我是如此的谦卑”。
很小的时候看弘一法师的故事,就没有感觉到一点点的冷酷无情,而是有种说不清的东西在其中。到了现在,终于明了那种说不清道不明的东西是什么了,就是留白,对一切事物的爱必须以留白为底子,不然一方占满,便看不到其他。
他的学生丰子恺说弘一法师是有三层生活的,先是物质生活,后是精神生活,最后到达灵魂生活。我们常人最多也就是到达精神生活层面,尤其是中国人基本没有什么宗教信仰,林语堂说“他跳到红尘之外去了”,那“红尘之外”就是大片的留白,灵魂的自由。
去年春天我去虎跑,亲眼见了他写的那四个字“悲欣交集”,觉得身体一阵冰凉,在一生里,都会记得它。
  好东西是很少被埋没的
有天睡前读了一篇关于跑步的文章,觉得写得真好,作者不但将跑步的相关知识做了普及而且文笔极棒。我在网上读过无数篇关于跑步的文章,这是唯一真正从心里打动我的,运动绝对不是一个技术活儿,而是体力与精神的双重建设,想要说得动情入理,不是件容易的事。当我从开头慢慢读,慢慢读,读到结尾时,彩蛋出现:这篇文章的作者竟然是我非常熟悉、已经成名的作家朋友。
那一瞬间的感受,怎么说呢,突然就相信了“海选”的真实性,有才有料的东西一定会被看到。网上的文章如汪洋大海,有很多人想要通过写作出名,往往是文章石沉大海,掀不起一点儿波澜,但到底是网络淹没了众人,还是你的才华还不足以让你显山露水,占据一小片山头呢?
最近一两年,我大部分的生活都是围绕写作、出版进行的,每天接受的大部分信息也都与作家、编辑有关系,相对来说,我的关注点更偏向于畅销书的方向,因此会听到无数的人在谈“如何一手打造畅销明星?”“如何做一本销量过百万的畅销书?”在和编辑聊天,谈合作时,也会被问到“你觉得自己的书畅销的潜质在哪里?”更有甚者会先把作者的照片找来,依照颜值来判断。世界如此喧嚣,似乎在说:只要你这个人具有红的潜质,你的书也一定会畅销,人红就等于书好。
不,我从来都不这样认为,即便很多人通过此种途径在畅销榜上高居不下。因为这是两种渠道,没有对比性,只不过需要承认的是两者都需要“好”和“优秀”做底子。
一种是凭借写作之外的因素“好”,或者说人脉很广,或者是颜值很高,或者是人具有争议性,或者是身份特殊,总之不是因为文字有多好;而世上还存在另一种“畅销”的法则,就是你的文字好,也就是说两个方向之中,你得有一方足够好。
倘若在这两个维度都表现平平,那也只能接受作为一名默默无闻的写作者的命运。
我不歧视其中的任何一方,写作之外的事情做得好,依然值得学习,一切优秀都不是从天而降,都是在某个方向上扎根耕耘的结果。换句话说,只要你在一件事情上做得好,就足够让你出头。
我们总爱说“成功之人,必有过人之处”,其实,那所谓的“过人之处”,只不过是比大多数人多一点点的优秀而已。没有必要在很多个点上都做得很好、很棒,但总得有一个点,让你为自己骄傲,也可以当作自己成功制胜的砝码。
如果现在的你还觉得怀才不遇、无人赏识、运气不好,不妨换个角度想:自己也确实还做得不够好,还有发展的空间。
经常看一些选秀节目,一些四五十岁的中年人会参加,但比赛结果可能并不尽如人意。也许在他们参加节目之前的二十多年里一直觉得自己怀才不遇,没有好的平台,等到有了好的机会时,到头来,还是发现即便给了你舵,你也未必就能把船划得很好,也许之前的自己一直生活在“伪命题”之中。
看某档辩论节目,我也会想,参加的这些选手出现在荧幕之前,都在做些什么?怎么能突然通过一档电视节目就让人那么深刻地记住了?其实,所有的看似“从天而降”都是有伏笔的,他们或者在大学的辩论赛上舌战群儒,或者甘愿坐冷板凳开发自己的脑洞,或者就是用青春拼搏出经历,闯荡出接地气的经验,总之,每个人都是在一个方向上努力着、积攒着,为了那一点点的比别人好。
当然,如果你是一位“好”姑娘,或者一位“好”人,在性格、事业或者容貌上有那么一点点的过人之处,那么也一定会有异性或者同性的朋友“发现”你,而不是对你视而不见。
【和蓑依聊聊天1】
你是否真的试图了解过自己?
想和你谈谈我这几年的内心变化,也请你分析看看我应该怎么做才能成为一个betterme。
首先是我的得失心蛮重的,说得好听点儿,一直很上进很要强,说得难听点儿,就是没有竭尽全力还抱怨自己的成果不够丰硕。自从发现不是事事都天道酬勤之后,我开始怀疑努力的意义,更令我不能摆正心态的是,比如在周围同学都打酱油的情况下,凭什么我的成绩就会比一部分人低呢?我该怎么调适这种落差感?我总觉得“实力与所得”不匹配。(嗯,不是努力与所得,而是有点儿自恋的“实力与所得”的不平衡关系)
另外,蓑依姐你觉得成绩好在研究生阶段还是最重要的事情吗?我想转换自己“成绩处于中上游就可以了,找到好的实习平台为以后的工作做准备是目前更重要的事情”的思想,不知道会不会偏离读研究生做学问的初衷,无法“厚积薄发”。
其次就是感情的问题了,你觉得两个足够独立的人在一起之后还是保持较高程度的独立,是不是很奇怪的事情?虽然是异地恋,但我似乎从来不担心什么。我挺喜欢两个人这样互相陪伴的状态的,累了的时候有个人听你发牢骚,开心的时候发一张照片过去也可以感染他,我喜欢的另一个作家说过“绝对不支持异地恋,你的千言万语敌不过别人的一个低眉浅笑”。
我也只是当每个人的经历不同,听听罢了。你怎么看呢?异地恋的话题你也谈过不少,我只是想知道,你看好不腻歪而且高度理性的异地恋吗?
最后是人际关系了,我觉得自己人缘不错,但是不太会处理人际关系。这话是不是看似矛盾,但真的就是这样,因为我很温柔细心,可以一对一地对每个人贴心、关心。但是如果人数多了,我很容易“口无遮拦”,有时候因为一个人让另一个人硌硬还不自知。该怎么做才能“面面俱到”呢?
【蓑依答】
姑娘,先容我感叹一声:你的问题可真多啊!当然不是指你个人的问题,每个人如果细心挖掘都会找出一堆不满意。我是说,你抛给我的每一个问题都可以让我长篇大论地谈,因为每个方面都很宽大。
可是你知道吗?在你提出问题的时候,也是在表达自己。
当你一股脑儿地把问题抛给我,或者你很信赖的朋友时,其实,不管是对你自己,还是对对方都是不负责任的,因为没有挑选,便意味着随意使用对方的情义和精力。有选择性地提问题,不是一泻而出,这样别人才能有针对性地帮助你,效果也最好。
谈论十个问题,不如把一个问题解决来得高效。
如果每个问题,你都想问我的看法,那我们就简短地讨论一下吧。
首先,怀疑努力的意义的人一般都是根本没怎么努力的人。
我希望你可以找一张纸,在上面罗列一下你用尽全力做过哪些事情,我相信不会超过两件。所谓的“得失心重”,所谓的“落差感”,说句不好听的,都是因为自己想得太多,甚至有些自以为是。如果一个人做得很多,而不是想得很多,一定不会出现这种问题。我敢保证,你根本没有非常努力,因为在你说上面的话时很没有底气。
其次,关于研究生阶段的学业的看法,其实和第一个问题直接相关。你说如果实习了,为工作做准备了,是不是就不能厚积薄发了,姑娘,这个问题真的是你想多了。你都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呢,别想那么多。先想明白你读研究生的目的是什么,如果你是想做学术,就全身心钻研啊,别考虑什么工作不工作的,先厚积薄发去考博啊;如果你确定毕业后就直接工作,那就去实习啊,在学术上厚积薄发干什么啊?先清楚自己想要什么,再想怎么要。
第三个关于恋爱的问题,其实和你第一、第二个问题也是直接相联的。姑娘,我并不觉得你是一个能够保持较高独立性的人,根据你给我的这篇文章判断。我不想和你谈关于异地恋的结局之类的,因为你的问题其实和是否异地恋无关,而在于你是否认清了自己。
你到底是一个独立的姑娘,还是一个不会谈恋爱的姑娘?
你到底是一个独立的姑娘,还是一个自私的姑娘?你考虑自己的时候,考虑过你男朋友的感受吗?当你回答了我这些问题,再去想关于异地不异地的问题。甚至我觉得你不适合异地恋,先从近距离的恋爱谈起,才能更好地打开你自己。
最后一点,关于人际关系。真的不要说自己的人缘有多好,我不相信一个不因时因地说话的人会有特别好的人缘。我不知道如何做到“面面俱到”,因为我讨厌任何试图面面俱到的人,很假很装。在任何场合,面对任何人,只要心里想着尊重对方,都不会口无遮拦。
如果想要成为一个更好的自己,不要做其他的,先弄清楚自己到底是怎样一个人,好吧?你的问题是成系列的,破解了一个,其他的全部都会变容易。这和你提出问题的方式也是一致的,想要的太多,往往什么都得不到。
  大多数的受伤,都是自己制造的
人与人之间伤害最深的不是在台面上战个你死我活,而是对方在明处,而你自觉逃避到暗处,一遍遍地望着光亮处,舔舐自我制造的伤口。
野象小姐去年九月份和男友相恋在一起,今年年初男友去了法国读书,她虽然有很多的不舍,但想到男友的前途,想到男友归来的时刻,便觉得值得等待。异国恋总是难熬的,你在深夜睡觉时,他可能在吃午饭,想要的甜蜜会因为时差而打了折扣,想到还有两年多的时间都要这样度过,野象小姐有点儿痛苦,但更多的时候,会觉得没什么大不了的,只要两个人相爱,只要有他在,一生那么长,慢慢来,都值得。
男友出国五个月之后的一天,野象小姐突然收到男友的信息——“我们还是分手吧。”她觉得一定有什么误会,否则不可能发生这种事情。她理智地请求男友说明原因,对方的解释是:我很喜欢法国,决定以后在法国工作和生活,而你不适合国外的生活,两个人异地,我没法照顾你,所以我决定分手,但我们可以继续做朋友。
听到这么正式而冰冷的解释,野象小姐才知道“分手”这件事是真的发生了。接下来的事情,和很多女生会做的一样,她开始想各种办法挽回,对方给出更直接的方案:如果你觉得我作为朋友的存在会打扰你的生活,那么我会在你的生活中消失。这不是野象小姐要的结果,一点儿也不是,可她越努力挽回,对方越坚决。
接下来的两三个月里,野象小姐都以泪洗面,痛苦不已,不能接受这个事实——“我爱他啊,天地如此之大,遇见和自己相爱的人是件多么难得的事”,她完全不想要放弃,无比珍惜这份感情,无法说服自己:两个相爱的人,怎么可以这么迅速地就分手了呢?
又过了两个多月,她做出了一个决定:她要出国,即便出国费钱又费力,因为这关系着她下半辈子的幸福,她不能就这么轻易放弃,不能给自己留下遗憾。她和父母说明了自己的想法,父母说如果她自己想清楚了,他们都支持。最近,她打算辞掉国内的工作,出去奔赴自己的爱情了,但内心一点儿底气都没有,她不知道能否在国外生活下去,而他又能否给予她支持和鼓励。
每个在爱情当中的人都是飞蛾,都有扑火的勇气,而有一个成语叫作“有勇无谋”,当在一件事情上影响你的最大因素是勇气时,你就要想想在此处你是否有“谋”,是否认清了形势,是否清醒地面对了自己,又是否在理智地行事。
优质的爱情需要无来由的感性,在遇到问题的时候,也需要有理有据地去面对。人们总爱把爱情特殊化,觉得和世间其他的事情不一样,其实,任何事情都有共通性,而共通的东西往往才是最本质、最需要用力的地方。
在我这个局外人看来,不管男友以何种理由分手,这份感情基本上是不能挽回了。男生拒绝女生的方式有很多,如果不是渣男或者有了敌对的事情发生,一般都会采取委婉的方式来表达,只不过,无论什么方式,一旦对方说出了分手,都已经是深思熟虑的结果,都是已经不爱了。
野象小姐最大的理由就是“可我爱他啊”,世上有太多的东西都是一厢情愿,你爱他,他也有权利不爱你啊,不能因为你爱他,就强制人家爱你。我不是一个悲观的人,可我在短暂的二十几年得到的经验就是:太多事情一旦失去了,就是不能挽回的,即便你打算付出生命的代价,仍是不行。也因为“我爱他”的存在,让野象小姐对这段感情有了单方面的希望,总觉得男友还是爱她的,总觉得只要她出国和他在一起,两个人就能幸福地走下去。
可以暂时不想要面对现实,但请你务必不要再伤害自己。在我看来,抛弃国内的一切,不管自己是否有在国外生活的能力,就要去国外挽回这段感情,就是在伤害自己。错误是有代价的,一个人在错误的道路上走得越远,付出的代价越大,势必就会受到越深的伤害,而这个伤害都是自己制造的,和对方没有关系。
如果说“对方不爱你了”这一点伤害到了你,那伤害指数可能是5,而如果你自作主张去了国外找他,他依然要和你分手,这么一折腾,伤害指数就会增长到10。我不是主张分手了就不要再去挽回,而是你需要清醒且理智地分析一下还有没有挽回的可能,否则就是别人口中的“瞎折腾”,没事找事。
无论怎样,分手或者被分手都是一件痛苦的事情。我能体谅面对这种局面时的无力感、脆弱感,但亲爱的,这就是人生,这就是生活啊,和你小时候想要HelloKitty的书包一样,无论你多么想得到,父母就是没钱买给你,它就是无法出现在你的课桌上,可最终你也接受了这种现实,背着十几块钱的小书包也能快快乐乐地上学了。
失去一段感情,并不可怕,尤其是还曾经有过美好的回忆,可怕的是一直“骗”自己,一直“折磨”自己,一直给自己制造伤害。
一个有棱角的人,更能获得尊重
抱着了解一下节目形式的想法,看了第一期的真人秀节目“偶像来了”,看了不到一半就关掉了。除了里面的设置有我不喜欢的之外,再就是一听到杨钰莹“长篇累牍”“滔滔不绝”地对人夸奖和赞美,我就有些受不了。也许她的欣赏是发自内心的,但是当这些“甜蜜炮弹”集中出现时,你会不自觉地去怀疑其中的真诚度。
生活中,很多人会有杨钰莹在节目中呈现出来的这一面。
从他们的口中听不到一句负面的评价,全都是“你好、我好、大家都好”“太阳当空照,花儿对我笑”。但有个很矛盾的点是:这些每天小心翼翼说话,生怕得罪人的人,反而最容易得罪人;这些每天凭借矫饰的语言来试图获得别人接纳的人,反而最不受人欢迎;这些自诩为“会说话”的人,恰恰是最不会说话的人。
每个人生来都是有刺的,这个刺,向外可以伤到别人,向内可以伤到自己,一切都是自然而然的,没有人的一生不会伤到别人,也没有谁能把自己保护得完全不受伤害,伤害和爱、快乐、痛苦一样,都是再正常不过的情绪,它是一种通道,借由它,可以释放你内心的毒素,让自己得到洗礼和自新。没有了它,就像你自己斩断了众多翅膀中的一只,只会失衡,让飞翔变得跌跌撞撞。
有朋友说“我在工作和生活中,总是把姿态放得很低,以致别人都会欺负我,看不起我”,我说“亲爱的,这不是姿态的问题,而是首先,你没有尊重自己”。一个尊重自己的人,允许自己有喜怒哀乐,允许自己遇到难听的话就发脾气,遇到不解的事情就争吵,遇到难过的事情就哭泣,只要保持在一定的分寸之内,大家都可以理解,并且能够对你的境况感同身受。
相反,如果同事在背后说你坏话,你还在人面前为她解释,说“其实她是个很好的女孩”;大家觉得办公室里某位女同事新剪的发型太雷人了,都默默做事、不做评论,只有你发现新大陆一般说“你换新发型了,好漂亮哦”;你职位低,每天想得最多的不是该如何在工作中出谋划策,贡献自己的想法,而是整天忙着给别人端水,给别人泡咖啡。在做这些事情之时,你有尊重过自己正常的情绪吗?
情绪是很有习惯的,如果遇到某种你不想展示的情绪,你就压制它,那么它很可能就会在你的生命中消失。放眼望去,那些做了几十年老好人的人,不管你怎么激怒他,他都已经失去了发脾气的能力。
人无完人,不管你如何努力,都不可能成为一个“完美”的人,这是“老好人们”做出改变的前提。世上真的存在自我感觉很完美的人。
我的一位朋友,相识四年了,从她口中没有听到过一句负面情绪的话,即便是在来“大姨妈”的时候,她的心情也是保持在“阳光明媚”的状态。她以为她从不负面评价别人,别人就会对她有好感,所以,经常遇到事情的时候,她就告诉对方“这有什么,我和XX是好朋友,到时候,我跟她说一声就好”,于是,她便热情地去找XX帮忙,基本上类似的事情,全部的结果都是XX们直接拒绝,但她依旧会给XX们找台阶说“他们也有自己的难处”。
这世上有你全心全意对别人好而对方依然不会喜欢你的事情存在,更不要说你只是用语言去说了几句让人家耳根痒痒的话,对方又不傻,凭什么就对你掏心掏肺,你只是自我感觉良好而已。
相反,做一个有棱角的人,恰恰是能够赢得尊重的途径。
因为有棱角,意味着你不会委屈自己,你有自己的原则、底线和判断,也意味着你并不完美,让他人可以坚定地和你站在一起。
我有一个朋友在摄影方面才华横溢,但脾气很火暴,不管对方是多大的腕儿,只要触犯了他,他一定撒手不干,可结果却是,这么多年,他在行业里混得越发风生水起,大家都知道他的脾气不好,也都通过大量的片子见识到了他的才华,便放心把一些工作交付于他。
所以,我有时候会想,那些脾气巨好、嘴超甜的人,是不是大多是一些没有什么才华的人,能力不行,就试图用“伪道德”来弥补。仔细观察一下,似乎还真是。
或许,做一个有棱角的人,也是需要能力的,需要相信自己,需要看得起自己。又回到了原点:你看得起自己,别人才会看得起你,也才会尊重你。
有些不幸,是自己附加上去的
某天在网站上搜片,竟然找到一部莱昂纳多少年时的影片《不一样的天空》,那个时候,他最多十五六岁,可真是太帅,太帅了。这部作品是1993年上映的,之前没有听说过,等看完,才发现里面都是大神级的人物。
影片的主角是约翰尼·德普,讲述的是由德普扮演的哥哥吉伯特独自撑起一个家庭的故事。他的父亲去世后,母亲就开始不停地吃,体重剧增到六百磅,一跺脚,地板都会裂;莱昂纳多扮演的弟弟是个智障,被医生诊断活不到十岁,却很“幸运”地活到了十八岁;妹妹也正值叛逆的青春期,整个家庭都是一团糟。
面对贫穷而荒凉的村镇上这样的家庭,吉伯特只能默默承受,带着弟弟在便利店打工,认真送好每一份货物。感情上的空虚和缺失,由一位已婚的太太来补充,每次去给她送货,都激情一番,看不出吉伯特是否爱她,一切都是平静地接受,没有爱、没有恨、没有抱怨、没有欣喜。
后来,从外面的世界来了一位美女“天使”,吉伯特对她一见钟情,等到她想要和吉伯特一起去外面的世界看看时,吉伯特没有选择离开,而是继续如同白开水一样地生活着。只不过,最后妈妈去世,为了让她有尊严地埋葬而烧了房子之后,全家人各自开始新的生活,他才带着智障的弟弟去了远方。
这部影片其实和“励志”很不沾边,但却在观影的近两个小时里面给了我很多力量。这种力量源于吉伯特的“收束”,他对苦难是克制的,是画个圆把它圈起来,不让它随便乱跑;是有多少就承受多少,不随便给它增加重量。
人性中,很普遍的一点是,在遇到苦难时,大多数人都倾向于认为自己是最可怜、最不幸的那个人,进而把苦难放大,压得自己喘不过气来,然后顾影自怜,画地为牢,让自己走不出去。
困难并不可怕,重要的是面对困难的方式。人并不能拒绝困难,但可以做到不扩大、增加困难。
困难是一种客观存在,它往往能通过具体的手段得到解决,可总有些人,会给它增加一些主观的属性,甚至使它完全被主观的东西所取代,等到清醒过来,才发现,最终面对的已经不是现实,而是自己臆想中的世界了。
有太多的苦痛和不幸,都是自己附加上去的,和眼前、当下的现实没有多大关系。
女孩从小在一个大家庭里生活,和爸爸妈妈、爷爷奶奶住在一起,按照很多人的想象,女孩肯定是“小公主”,备受家人的呵护和疼爱,但事实正好相反,她觉得自己过得糟透了。
从小到大,似乎家里唯一的活动就是“吵架”,爸爸和妈妈、爷爷和奶奶、妈妈和奶奶,每两个人之间都有可能随时会争吵、争吵。在这种环境下成长的女孩,每天放学回家都充满了恐惧,不知道什么时候这一切就会突然爆发,不可收拾。
终于等到上了大学,女孩可以离开家了,稍微松了一口气,可是大学是有暑假的,在外地读书,暑假本来可以安排在外面实习,但一想到以后工作了更没有时间陪家人,便在暑期回了家,这个家却没有因为她的回来而有一点儿变化,还是吵吵吵。
她劝过爸妈搬走,也劝过他们离婚,都无济于事,父母根本不听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淘宝怎么看五星评价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