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s里的一个人可以开几个公司在陆地打也可以上船

我们的世界充满着无限的惊奇,从远古的蛮荒经过无数的演变到现在的文明,自然界的生命形式演变成了简单的动物和植物。重大的气候变化曾经威胁着地球的生命存在,但生命延续了下来,在大约200万年前,改变着这个世界的生物出现了。站在世界最远端的是石器时代的人们,人类是自然界的儿女,是自然界进化几十年的产物,对这一长期的演化过程,人类并不总能体会到,人类真正认识到这一点不过一百多年,在这之前,人们只能把人类的起源归结于某个万能、全知的神,所以几乎每一个民族都有神创造人的美丽神话,现代科学家把这种神创造人的说法成为神创论或特创论现代科学研究的证据却是完全不同的人类演化过程,现在让我们一起探索人类在创造先祖的历史时是如何迈出第一步的。
基督教认为人类是上帝创造的,《圣经.创世纪》中说上帝先用五天时间传早昼夜、天地、植物、水生动物以及日月星辰,到了第六天用泥土造了一个叫亚当的男人,后来见亚当孤独,又抽出他的一根肋骨将它变成一个叫夏娃的女子,与亚当结为美满夫妻所以我们人类都是亚当和夏娃的子孙,人们曾经对这一说法深信不疑,并因此还引发一些有趣的理论,有个叫厄谢尔的爱尔兰大主教根据《圣经》的说法推算出上帝造人的时间是公元前4004年,牛津大学圣约翰学院的神父进一步把亚当诞生的时间精确到小时,即公元前日上午九点整。在这些神父看来,我们的世界是从这一刻开始的。特创论虽然在各地长期占有统治地位,但是世界各族人民并非都是一些人云亦云的应声虫,比如古希腊就有一批爱好智慧的脑力劳动者专注于仰观宇宙、俯察人生,其中米利都学派专和大多数人的意见唱反调这个学派中的阿纳克西曼德甚至断言人是从海里很像鱼的一种动物变化过来的,如果不算原始人的图腾崇拜,这恐怕是人类起源于动物界的最早说法了,我们把这一说法称作自然发生说,按照人类今天的认识水平,自然发生说比神创论接近真理一些,但是,二者其实都是古人跟着感觉走而得出的假设,其中充满了孩童般的天真,不过,以我们现在的知识和后见之明我们很容易排除这些见解。
18世纪,现代生物学的分类鼻祖瑞典植物学家林耐发现人类和类人猿有很多相通之处,因而在拟定动物分类系统时将人和类人猿分到一起,通称为灵长类,就是头等聪明的意思,这种分类为揭开人类的起源和世界史开端之谜提供了新的思路,法国科学家布丰使这一学说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他提出了人猿共祖的假设但还处于基督教思想专政末期,所以他的想法刚一提出就受到《圣经》捍卫者们的围攻,在巴黎大学当众检讨才勉强过关,但他的思想影响了他的学生拉马克,当时,法国大革命吹来了思想解放的春风,创造了一种自由、开放的思想氛围,拉马克是进化论的伟大先驱,他于1809年发表《动物学哲学》一书系统提出进化论的观点,  这个理论的核心内容是物种进化说,认为一切生物都因自然进化而产生,随着自然的变化而演化,开始简单,逐渐复杂。布丰和拉马克师生二人打破了特创论的一元堂,  在人类认识史上功不可没。剩下的任务就是为进化论添一把火,将进化论这块生铁炼成令人信服、坚韧无比的好钢,说服仍然信心特创论的知识界。担当起这项历史重任的人是  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  
进化论的创立者达尔文1831年底乘英国的贝格尔号参加了一次周游世界的考察,走了五年,到了很多地方,到过美洲、到过澳大利亚,收集了很多标本,1836年回国以后,  他又用大约20年的时间收集资料,潜心研究,于1859年发表了划时代的巨著《物种起源》,他指出:所有的动物和植物都是自然界长期演化的产物,但没有涉及人类进化问题,  1871年,他出版了《人类的由来及其性选择》,第一次描述了人类进化的图景,达尔文认为,在自然条件下,一切生物都要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而发生变异,能够发生有利变异的物种  就能生存和发展,不能发生有利变异的物种就必然被周围环境所淘汰,这个原理在同时代的中国,即清末的时候被著名的启蒙思想家严复概括为八个字,叫做“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此时在西方,达尔文的理论提出的时候,遭到教会的猛烈反对,在社会上也引起了广泛的争论。然而,随着科学的进步,在其晚年时学术界已经不再怀疑进化论了。随后的工作就是在世界各地  寻找我们人类祖先的遗迹了,早在进化论问世之前,考古学家和古生物学家已经发现了许多古人化石以及伴生的打制石器及其他工艺品,但在进化论确立之前,人类还想象不到早亚当和夏娃之前  会有人类存在,所以他们无法理解这些发现的含义,进化论确立之后,欧洲知识分子的目光越出了教会规定的界限,开始到世界各地寻找远古人类的痕迹,陆续成功发现大量古人类的化石与他们使用的工具,  这些努力使我们清楚地认识到人类在自然界中的位置,深刻感受到我们祖先所走过的艰苦历程。  
地球上最早的化石是在非洲坦桑利亚的奥杜威峡谷发现的能人,发现者是英国古人类学家利基夫妇,利基在剑桥大学完成非洲史前史学业后,一心到东非去寻找古人类化石,他的这个想法在当时人看来十分幼稚,  因为在20世纪前半期有关早期人类的大发现都集中在亚洲。比如印尼的爪哇人、中国的北京人,但是利基却执意要去非洲,他选择了坐落早坦桑利亚北部平原上的奥杜威峡谷,这是一道长40公里,深100米的谷地,  利基夫妇在那里锲而不舍的工作了几十年,结果有志者事竟成,他们终于在1961年发现了人类最早的遗存,定年在170万至190万年前。  
在能人之前,还有更早的人类祖先南方古猿,南方古猿是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以来陆续发现的一组变异很大的化石,存在的时间大约从500多万年前到100万年前,这些化石的发现具有很大的意义,因为在此以前,人们普遍认为  人类的两个基本特征就是直立行走和制造工具,这两个特征是同时出现的。然而,南方古猿的发现推翻了这个结论,南方古猿普遍能够直立行走,但不会制造工具,有关这方面最直接的证据就是利基夫人在1976年在坦桑利亚奥杜威峡谷以南的一个叫做  莱托利的平原上发现的两个南方古猿个体的脚印,莱托利平原上有一座火山,火山曾经喷发过,在他周围形成了很厚的火山灰的沉积层,考古队员在一次打闹中用大象粪进行击打,有一个队员倒地后发现火山灰的凝结层当中有动物的脚印痕迹,考古队员们  顺着这脚印挖了下去,挖出了一条几十米长的脚印带,在脚印带当中,有两个南方古猿个体的脚印,一个是成年的,一个是小孩的,在他们脚印周围还有许多动物的脚印,所有这些脚印都显得从容不迫,看来他们已经对火山的喷发司空见惯了。  
从能人开始,世界历史进入了他的最初阶段—石器时代,石器是人类祖先生存斗争的基本武器,根据石器的制作不同,石器时代又分为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两大阶段,两大阶段之前有一个过渡阶段,人称中石器或细石器时代。所谓旧石器,是指打制的的石器  石器时代中以旧石器时代时间最长,从180万年前一直延续到约15000年前,由于时间久远,考古学家为了认识的方便起见,又把这个时期分为三个较短的时期,即旧石器时代早期、中期和晚期,旧石器时代早期自180万年前至20到30万年前,这个时期的人类还带有猿的特征,所以  被称为猿人,比如最早的能人脑量还只有500至700毫升,身高早1.2至1.4米,能直立行走,较晚期的猿人,如非洲的奥科托姆人、欧洲的海德堡人、亚洲的北京人、蓝田人等,脑量虽然增大到750至1059毫升,身高增长到1.6米左右,但还是同现代人有显著区别,尤其头骨构造仍具有猿的  特征。猿人的食物来源靠采集和狩猎,他们采集和狩猎的工具主要是由砾石敲打成的多面体、棱锥体、石片之类的砍扎器。  
随着猿人智力发展,石器的打制也趋向于复杂化和用途多元化,在一些地方发现了火的使用,这也是人类祖先一次划时代的进步,有了火,人类从此不再风餐露宿,促进了人类进化的加快。这样人类在四次大冰川时代中生存了下来,并且迁徙到世界大部分地区。  氏族社会出现外婚制,出现男女分工。  
现代人类学认为,人种或者叫种族是具有共同遗传体质特征的人类群体,大体分为三类:第一类蒙古利亚人种,也叫黄种人;第二类高加索人种,也叫白种人;第三类尼格罗人种,也叫黑种人。黄种人主要分布在亚洲,白种人主要分布在欧美,黑种人主要分布在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  各人种之间体质形态的差别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皮肤的颜色、眼睛的颜色、头发的颜色和体型。这些不同的特征是受不同的地理环境影响不同而形成的,比如说黑人大多数皮肤黝黑,是因为这种黝黑的皮肤有利益保护身体免受紫外线的伤害,大多说黑人的头发是卷曲的,是因为这种卷曲的发型可以  提高身体的隔热性。再比如,北部欧洲多数人鼻梁隆起、鼻腔狭长,是因为这种鼻型有利于冷空气的加热。这些现象、特征进一步证明人类的体制是受到不同的地理环境影响逐渐演变的,但是这与智力与品格方面的高低、优劣没有什么关系。
楼主发言:1次 发图:0张 | 更多
      
二、文明的曙光  说到文明,自然联系到文化,它们代表着什么含义,它们之间的关系又是怎样的?  
在历史学中同文明相对应的文化,通常指尚未发明文字,总体发展水平比较低的  社会或时期,但它的广义是指知识和艺术成就,如文学、艺术、哲学、科学等等。文  明一般是指一种先进的文化,很多学者用文明一词指与原始社会相区别的较高的人类历史  发展阶段,也就是阶级社会或者说文明社会,文明是文化发展到较高阶段的产物,当某个  阶段的文化比较广泛的使用了文字,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已经初步形成,社会成员被划分  阶级或等级。社会制度、政治制度、经济制度已经比较完备,出现了巨大的公用建筑甚至  城市中心,那么发展到这种程度的文化就可以称为文明。  
由此看来,文明不是从来就有的,它是经过一定的阶段而逐步形成的,人类文明可追溯  至旧石器时代,随着采集狩猎的经济方式转化为农耕畜牧,漂泊的生活转为定居,社会分  工发生重大变化。现代世界三大技术的雏形,即石器打制技术,它是机器制造技术的雏形;  人工取火技术是能源转化技术的雏形;有声语言是信息技术的雏形,这三大技术的发展为  文明的起源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在文明的发展过程中,农业革命是一决定性的因素,农业革命最初起源于西亚地区,农  业革命的主要标志是植物的栽培和动物驯养,植物的,栽培由原始的采集经济发展而来。动  物驯养源于原始的狩猎经济,发展成了畜牧业。  
生产工具的发展也促进了文明的发展,城市的出现是伴随着铁器的使用产生的,其过程  考古学家分为金石并用时代、青铜器时代、铁器时代。  两河流域和印度河流域因为其适宜农业发展的气候,农业革命最初发生在这些地区。  
随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发展,产生了私有制,出现了部落,进而出现了阶级分化,  原始形态的国家已初具规模,人类文明继续向前发展。
  支持一下,楼主是打算从人类之初写到现代?
  大坑,太监迹象已露
  三、古代文字的起源   文字是人类文明的一个重要象征,文字的发明比历史上其他发明都重要许多,它也改变了世界,语言和文字让人类可以更有效地交流,我们的祖先是如何学会写字的呢?早期文字都记录了怎样的思想和信息?在人类文明的摇篮时期,人们使用的语言和文字已经像谜一样,那么,研究人员又是如何在它们长达几千年的沉寂后又把它们破解了呢?  
从人类鸿蒙初醒的时期,人们就试图用图像和符号描绘自己所处的环境,如古代西亚、埃及、中国和印度有文字记录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年以前,语言和文字将人类与动物、文明与野蛮区分开来,人类最早的文字书写遗迹是在位于古代西亚的尘封的大地中保存的。  
商业和贸易的发展促进了早期文字的发展,交易数目只要超过一个人可以轻易记住的数字,两河流域居民便使用土块把它们记录下来,早期人类的书写是在潮湿的泥板上刻画动物的形态,然后将泥板在阳光在太阳下晒干,这就是最早的象形文字。随着时间的前进,人类发明了许多标准的图形和抽象的含义,比如用一个碗表示事物,一个人头加一个碗表示吃,这个图形形成了一个符号,人们发现在泥板上刻出几个程式化的标记来象征一种物体的方法比描绘出真实物体要容易快捷得多。大约公元前2500年,人们开始使用芦苇杆在泥板上刻画符号,芦苇杆的尖端在泥板上留下的痕迹比杆身要粗,形状就像楔子,这种文字就是我们所说的楔形文字。楔形文字包括三种基本符号。水平楔形、垂直楔形和斜楔形,楔形文字一词来自于拉丁文库里也斯,楔子的意思。接下来的两千年中楔形文字成为古代西亚人民的通用文字,到公元前十四世纪,用阿卡德语书写的楔形文字已经成为西亚北非地区的通用文字,连埃及人、赫梯人、叙利亚人和波斯人也都使用楔形文字。虽然楔形文字的使用在古代非常盛行,但是它没能流传到今天,那么我们今天又是如何知道早期先民通过这些文字所表达的思想观念和情感呢?  
在1685年,意大利探险家瓦莱游历两河流域一些地区发现一些有着奇怪符号的石块,由此人们对古代语言开始感兴趣,在给朋友的信中,他抄写了五个楔形文字符号并解释了文字符号书写的方向,他是最早尝试解读楔形文字的人。1761年和1767年丹麦数学家、作家卡尔斯滕.尼布尔两次游历西亚地区,并记录了西亚地区独特的地域风光和古代遗址,因为他穿着当代人的衣服,所以在从丹麦出发的这个六人小组中他是唯一幸存下来的,他的作品深深吸引着欧洲人的目光,引起了他们的兴趣,随着探险者和欧洲各国特别是英法在西亚地区不断有重大的考古发现,人们开始尝试破译那些写在泥板上、刻在石碑上和神庙宫殿墙壁上的文字。  
当一个文明死亡的时候,它往往还留下一些线索,而文字的破译就是重新开启这些古代文明的钥匙,在埃及19世纪,一个法国士兵发现了罗塞那石碑,上面的三种文字成为后来法国人商博良破译古代埃及及象形文字的基础,在古代两河流域,波斯的贝西斯顿铭文上的三种文字也成为破译古代两河流域楔形文字的钥匙。格罗特芬是一名教师,出生于1775年,他的破译工作是从他和同事的一次打赌开始的,当时欧洲许多一流学者纷纷尝试破译在波塞波利斯发现的几片铭文,但均无功而返,他们宣布这是无法解决的问题,格罗特芬将这看着是对他智慧的挑战,格罗特份所学专业是哲学而不是语言学,他的破译努力大多来源于逻辑推理和猜测,他首先推定他手中的几片铭文是有关波斯帝国国王的文献,他猜对了,这种逻辑推理帮助他破译了铭文。1835年,英国军官罗林森被任命为波斯克尔曼莎克省省长的军事顾问,还在上任途中,他就听说波塞波利斯郊外刻在悬崖上的贝斯希敦铭文的故事,罗林森的破译工作是从亲自临摹铭文开始的,贝斯希敦铭文完全用楔形文字书写,后来经研究发现,这段楔形文字铭文包含着三种古代文字,经过十年的努力,到1847年完整的贝斯希敦铭文已经被复制下来,终于在1852年,他完成并发表了他的解读成果,他解读了这段铭文,其内容是关于大流士,一位古代帝国的统治者及其统治的人民的。到19世纪50年代中期,巴比伦楔形文字的破译更为准确了。  
楔形文字有三种书写体系:表意、音节和字母书写体系。由于书写体系的不同就觉得了用字数量的不同。表意体系用字最多,到目前为止,我们发现了1200多个符号,但是实际用字数量可能要远远超过这个数字;音节体系用600多个符号,而古波斯的字母体系仅仅用了36个符号,虽然楔形文字被用来表达多种不同的语言,但是它们都没有超过这三种体系。当所有这些文字破译成功后,人们能够从楔形文字发展的脉络中审视文字的历史了。在楔形文字破译之前,法国人已经破译了发源于埃及的另一种古老的文字—象形文字。寻找文字的起源可以说从埃及开始。  
1798年春,法兰西科学院的第一次科学家大会上,拿破仑拿着一本尼布尔写的《阿拉伯及附近各地游记》发表了演说,布置了科学家在埃及研究方面的任务,几天后,他便率领远征埃及的部队出发了。拿破仑对埃及的远征当然是个错误,但是,他却在欧洲甚至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研究古代文明的热潮。1799年8月,法国远征军的一个士兵在尼罗河下游三角洲西部一个叫做罗塞塔的地方发现了一块黑色太阳石石碑,上面刻有三种文字符号,这就是著名的罗塞塔石碑,它成为了破译这些古老语言的钥匙,上面的三种文字符号中最下面的一种是希腊文字母,其余两种是还不为人知的象形文字符号和埃及语世俗体文字符号,罗塞塔石碑一被发现,石碑上的文字就被拓印下来分发给所有感兴趣的学者,其中一份拓印本落入一个瑞典外交官阿克布拉德手中,他精通多种东方的语言,在对石碑上的三种文字进行比较后,他发现三种文字实际上是同一篇文献,是托勒密王五世在公元前196年3月27日颁布的对神庙捐赠诏书。但是,最终成功破译埃及象形文字的是年青的法国学者,语言天才商博良,他从很小的时候就知道罗塞塔石碑的故事,他将一生都投入了对埃及象形文字的破译当中,从此,埃及文明的神秘面纱被慢慢揭开。古代埃及人相信,他们的文字是神创造的,是文字之神和智慧之神托特向古代埃及人传授了文字书写的方法,古代埃及人还相信他们的语言也是神的语言,是神给人类的礼物。英文的象形文字一词是由古希腊的神灵和雕刻两个词组成的。据说就是因为古希腊人在埃及看到刻在神庙墙壁上的象形文字而创造的,实际上,埃及象形文字是由绘画文字演变而来的一种最古老的文字形式,象形文字最初出现大约在5500年前,稍晚于古代两河流域楔形文字产生的时间。公元前3500年至3100年图画文字中开始出现表意符号和表音符号,最典型的早期象形文字铭文就是公元前3100年帕勒摩石碑,出土于上埃及。最经常使用的符号大约近700个,到罗马时代增长到5000个,根据加德纳对象形文字的分类,表现男人及各种职业的不同符号共55个,表现女人的符号7个,表现鸟的符号54种,表现建筑物和建筑物一部分的符号有51种。象形文字通常刻在石碑上或者寺庙和陵墓建筑物的墙壁上,有时也出现在纸草上,但是后来其使用范围越来越局限于纪念碑上。  
象形文字是人类历史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但是由于象形文字的局限性,它们无法满足日益复杂的人类社会交往的需要,并逐渐被其他文字取代,在第十四王朝或稍早,埃及人发明了更为快捷的僧侣体书写形式,大约在公元前700年左右,世俗体文字取代僧侣体。世俗体文字在托勒密和罗马统治时期是通用的文字形式。三世纪时,科普特文字诞生,基督教传入埃及后,埃及人为了抄写和翻译《圣经》的方便,借鉴希腊文的24个字母加进7个世俗体文字作为补充字母创造了科普特语。在阿拉伯人征服埃及后,科普特语逐渐被阿拉伯语代替,现存最晚的象形文字文献是394年的费来铭文。  
今天在世界大部分地区使用的字母文字,也是首先在西亚地区产生的,公元前2000年前后,在巴勒斯坦的拜不勒斯出现了一些文字,因为有些文字像象形文字,因此被称为伪象形文字,伪象形文字有80个符号,较之几百个埃及象形文字符号和几百个楔形文字符号,伪象形文字的字符数少多了,这种伪象形文字开始向文字符号少的方向努力。公元前1500年左右,在西奈半岛出现了原始西奈字母文字文献。公元前1000年,腓尼基字母文字基本形成,腓尼基字母文字被认为是西方希腊字母和罗马字母文字的源头。公元前7世纪,这种字母传给罗马人,成为拉丁字母的基础,拉丁字母随着罗马帝国的扩张和基督教的传播,成为欧洲各国的文字,随着地理大发现,又传到美洲、大洋洲等地。  
这些古代文字的重要性和影响,即使今天也十分显著。中国人今天使用的文字仍然是象形文字,他是目前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一种文字,也是人类历史上诞生最早文字中唯一没有消亡的文字。和西亚的楔形文字、埃及的象形文字一样,最初中国人用一些图表表达思想,后来这些图画有了抽象的含义,汉字产生了。文字起源的传说,在《说文解字》中说“神农氏结绳为治而统其事,庶业其繁,饰伪萌生”。它的意思就是说神农氏最初用结绳的方式记载日常事务,但时间一长,麻烦事越来越多,产生了很多误解。后来皇帝的史官仓颉就根据动物行走的痕迹创造了文字,当然这只是一个传说,中国文字的产生有一个非常漫长的过程。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对汉字进行规范,小篆成为官方文字,而在民间隶属逐渐成为通行文字。汉字的造字方法被人类总结为: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和假借,汉字分离音、形、意的造字原则对不同发音的语言适应性很强,不同民族或地域的人尽管口音不同却能使用同样的文字,这对于封建王朝的长期稳定和中国文化的传承具有决定性的意义。随着中国文化的扩散,周边许多国家和民族的文字都受到汉字的影响。中国古代的西夏、契丹和女真文字,日本、朝鲜和越南文字都能见到汉字的影子。  
书写材料对人类文明的启蒙作用是不可估量的,拥有廉价的书写材料的地方人类文明程度相对就要普及,早期文字的书写材料走过的历史是从庞大笨重走向轻易携带、廉价。在古代西亚地区,泥土是最廉价的书写材料,制笔用的芦苇在三角洲地区更是随处可见,因此泥板在十分长的时期内是最重要的书写材料。在埃及,书写材料要丰富得多,纸莎草是尼罗河三角洲地区遍地可见的植物,纸莎草处理和压制成页都非常简单,而且携带储存也很方便,纸莎草的使用,帮助古代埃及人建立了一个延续数个世纪的文明,其影响直到今天依然十分显著。通过交流,纸莎草从埃及传播到古代希腊和罗马,今天,英文纸一词就来源于纸莎草希腊文单词。在古代中国,文字的书写材料从陶器到甲骨、简牍、丝帛、金石等。而中国影响世界的重大发明中就有对书写材料的重大变革,发明造纸术。书写的材料多种多样,书写方向和字体也五花八门,有的从左到有书写,有的从右到左,有的从上到下,有的没有固定方向,对于早期学者来讲,确定书写方向在破译文字中是个具有挑战性的难题,但是象形文字可以给我们一点线索,通常方向,可以从文中表示人或动物的象形文字符号的朝向决定。今天,各种文字大都采用从左到右横向书写的方式,只有在我们的书法作品中才可以看到各式各样的书写习惯。  
今天,世界上存在超过2000种语言,使用人数在百万以上的有200多种,千万以上的有50多种,较大语种的使用人数超过全球人口的96%,其余不到4%的人口讲着2000多种语言,正处于不断消亡之中。一种语言就是一个人,语言就是人类,每个时期都会留下各种思想、观念和文学的财富,忽略任何一个时期都是很遗憾的,因为每个时期都有每个时期的天才以及他们留下的思想,所以我们确实有必要让所有语言活着,特别是古代语言。文字对于我们今天世界的最大贡献就是一个保存,我们说以史为鉴,通过文字资料,我们可以知道古人怎么样思考,怎样与人交流,他们信仰什么,有什么样的爱好,他们的日常生活是什么样的,也是由于这些文字资料,我们可以知道历史的兴衰更替对于我们今天以至于未来的发展都是有非常大的作用的。
  @羽蛇神之圣殿  17:38:21  大坑,太监迹象已露   -----------------------------  有吗?
  @两肉一菜  12:22:11  支持一下,楼主是打算从人类之初写到现代?   -----------------------------  多谢支持,打算这样写的
  @doku  12:12:09  3   -----------------------------  系统怀疑我灌水、擦
  四、古代两河流域文明   在西亚境内,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由北向南奔流之下进入波斯湾,它们如同一对性格各异的孪生兄弟,幼发拉底河温顺,不急不慢,袅袅婷婷地由北向南缓缓流动,而底格里斯河则显得暴躁而任性。两河下游的冲击平原称美索不达米亚,希腊语意思是两河之间,西方人称这块土地为沃月地带,是因其形状似一弯新月,我们又称这个地区为两河流域地区。今天的西亚由于盛产石油而富裕,而在人类文明之初,西亚由于物质缺乏、土地贫瘠,不得不四方征战,到处迁徙,令人称奇的是人类文明的第一缕曙光在这块土地上升起,世界上最早的文字在这里产生,世界上最早的城市在这里建立,这一切是如何发生的?  
在古代的两河流域,人们用泥土来建造房屋,用泥土来制造日用器皿,泥土是基本的生活资源,不仅如此,泥土还是古代两河流域文明的载体,他们在泥土上写字,泥土古代两河流域文明传向四方的媒介。这一文明最早的创造者是苏美尔人,他们创造了一种全新的农业生产方式—灌溉农业。灌溉创造了这个文明,早期大规模的灌溉系统始建于公元前6000年,但真正的发展起来是在公元前3000年以后,正式大规模的灌溉造就了我们所说的两河流域文明,苏美尔人、阿卡德人、巴比伦人等,先后生活在现今的伊拉克南部地区。在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的交汇点上有一个叫特罗的小地方,从1877年到1900年,在这块12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一个叫德.萨西的法国人率领考古队展开了大规模的考古活动,呈现在世人面前的考古发现令人瞠目结舌,三万多块刻有文字的泥板,刻有两千多行铭文圆筒形印章及各式雕像,他的发现开始让世人了解世界历史上最早的人类文明—苏美尔文明。大约在6500年前,苏美尔人来到两河流域的最南端定居,他们在冲击平原上建立起房屋,在冲击平原上耕种粮食、栽种果树,在沼泽中捕鱼。大约在4900年前,苏美尔人建立了世界上最早的城邦国家,在苏美尔地区,先后产生了十几个城邦。两河流域地区以城市著称,其规模比纯粹的市中心要大,我们称之为城邦,是因为它包括城市,周边的耕地以及有人口众多的村庄。在每个城邦中都有一个统治者,城邦统治者就像一个大家族中的族长,要主持城邦内的一切事务,发动和指挥城邦间的战争,主持宗教仪式、建造和修缮神庙、组织贸易活动等等。大约4300年前,在苏美尔地区北部,阿卡德人的势力越来越强大,逐渐吞并苏美尔人的城邦国家,他们的杰出领袖萨尔贡率领他的精锐部队长驱直入,统一了苏美尔地区,建立了古代两河流域第一个城邦国家,并在苏美尔地区的北部建立国家新首都,定名为阿卡德。萨尔贡作为一个领袖,他创造了许多第一:他创造了世界上第一个地域性的王国,他创造了最早的中央集权制统治的雏形,他建造了世界上最早的首都。当然除了这些之外,他最传奇的地方就是他的出生,他一出生就被母亲抛弃,然后由一个园工抚养长大,从下人做起,成为一个宫廷官员,最后成为一代霸主。萨尔贡是第一个征服并统一了两河流域各城邦的人,征服两河流域南部地区后,他开始转向北方,一直打到今天的土耳其、伊朗西部,他被视为世界上第一个帝国的建造者。到萨尔贡的孙子纳拉姆辛统治时期,王朝的统治达到鼎盛。阿卡德王朝灭亡的原因传说是因为纳拉姆辛对神的亵渎与蔑视,这当然只是一个传说,但它真正的原因据说有两种:一种认为外族入侵导致阿卡德王朝的灭亡;另外一种认为高度的中央集权和财富的集中导致王朝的最终灭亡。当然还有一种观点就是认为气候原因导致了整个王朝的灭亡。阿卡德王朝灭亡100多年后,两河流域迎来了新的统一王朝—乌尔第三王朝,乌尔第三王朝时期又称为新苏美尔时期,其创建者是乌尔那木。乌尔那木原是乌尔城的一个军官,他重新统一了两河流域的南部,阿卡德和苏美尔地区,他的儿子舒尔吉巩固父亲建立的王朝,并且将王朝建设成为两河流域有史以来最强大的国家,他颁布了世界上第一部法典,因为许多学者误认为这部法典是其父乌尔那木颁布的,因此一般被称为乌尔那木法典,这部法典是后来那部名扬天下的《汉穆拉比法典》的蓝本,乌尔第三王朝是苏美尔文明发展的鼎盛时期,100多年后,当乌尔第三王朝灭亡时,苏美尔文明并没有随之消亡。即使在苏美尔国家灭亡之后,苏美尔文明也被其他民族建立的国家继承,可以说苏美尔文明是古代两河流域文明的核心和基础。苏美尔人崇尚武力,崇拜英雄,《吉尔加美什史诗》是两河流域流传最广的故事,它讲述的是一个应用、多情充满悲剧色彩的英雄故事。吉尔加美什是个真实的历史人物,他在苏美尔王表中被称作乌鲁克王。乌鲁克是公元前2900年左右最大的苏美尔城邦之一,据说吉尔加美什建造了乌鲁克的城墙,吉尔加美什是一个神秘的、史诗性人物,他不是希腊神话中大力神式人物,他没有那样的本质和天赋,但是他是一个伟大的、有追求的人,他追求不朽,这很重要。这类故事一般经过口头传播,但我们拥有文字版本,而且我们知道公元前7世纪的亚述国王阿述尔巴尼拔在他的尼尼微图书馆里保存了多种不同的版本。除了崇拜英雄,苏美尔人还虔诚敬神,他们向神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国泰民安,在苏美尔各个城邦中最高大辉煌的建筑就是神庙,每个城邦都有一个保护神,各个保护神的神庙就是城邦和城邦之间,甚至是苏美尔地区与周边地区之间经济活动的中心,这个时期神庙最高处的多层塔式建筑是古代两河流域文明建筑的特色。苏美尔人勤奋好学,学习是他们永远的职业,苏美尔人创造了世界上最早的学校,学校教育的目的是为王室和神庙培养书吏,教授苏美尔语语法、写作、书法,以及代数、几何、自然等课程,在古代两河流域历史中,书吏的工作非常广泛,在政府机关、军队、王宫、甚至在私人庄园中都有书吏的身影。由于地理环境十分贫瘠,而且两河流域所处的位置四通八达,苏美尔人善于经商和对外交往,早在6000年前,在阿富汗、在印度次大陆、在小亚细亚、在波斯湾沿岸就已经可以看到苏美尔人商人的身影,在陆地或是海上,他们将两河流域的粮食、鱼肉制品等运往各地,带回木材、石料、矿产等生活必需品,当然还有一些奢侈品。伴随着苏美尔人的活动,苏美尔文明传向四方,而其传播载体就是用苏美尔语书写的楔形文字泥板。在楔形文字中,苏美尔语是一种重要的语言,但是苏美尔文是一种死文字,今天已经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或民族使用它,所以不能称其为纯粹的语言。从地域上说,苏美尔与中国相去甚远,但同是东方人,同样是世界上最古老文明的创造者,两个文明在许多地方都有相似之处,苏美尔与中国人之间似乎有一种天生的亲切感。  
1901年,在现今伊朗的苏撒遗址发现了一块高大的黑色玄武岩石碑,石碑上雕刻的画面描绘的是一个叫汉穆拉比的国王从正义之神太阳神沙马什手中虔诚郑重接过象征权力的权杖。汉穆拉比就是巴比伦文明最重要的缔造者,他于公元前1792年登上王位,让汉穆拉比万古流芳的不是他的赫赫战功、四方征讨的功绩,而是他颁布的一部法典,即《汉穆拉比法典》,这是迄今为止世界历史上第一部完备的成文法典。《汉穆拉比法典》全文刻在玄武岩的下半部分,全文分三个部分:前言、正文、后记,前言是汉穆拉比王向世人宣告自己的权力是神给予的,自己是世界上最伟大的王,最值得注意的是他宣称他颁布法典的目的是发扬正义于世,灭除不法邪恶之人,使强不凌弱。法典正文共有282条法律条文,包括对刑事犯罪,如杀人罪、盗窃罪、强奸罪等的处罚规定,以及对民事纠纷,如借贷、转让、婚姻等方面的处理原则,甚至还规定了房屋、土地出租的租金,婚姻的礼金和聘金额度等。后记再次宣扬汉穆拉比王的公正,希望法典传之后世,并诅咒敢于破坏法典石碑的人,古代两河流域的居民是非常注重法律的民族。汉穆拉比开创的巴比伦王朝在历史上被称为巴比伦第一王朝,或古巴比伦王朝,巴比伦得名自王朝的首都巴比伦城,在统治近400年后,来自小亚细亚的赫梯王国的国王率领大军攻陷了巴比伦城。赫梯王国创建于大约公元前17世纪,其首都哈图沙位于今天的土耳其首都安卡拉南。赫梯人是来自黑海北部的印欧语族的民族,在公元前14世纪时,赫梯国家的统治达到鼎盛,赫梯人长期垄断冶铁技术,这使他们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保持着强大的军事优势。赫梯人使用古代西亚通行的楔形文字为书写文字,却沿用印欧语族的语法特点,赫梯国家地处欧洲和亚洲之间,这些都是赫梯文明成为古代文明研究中的一个十分特殊的领域。接替古巴比伦王朝的中巴比伦王朝是由来自北方山区的加喜特人创立的,因此又称加喜特王朝,它是古代两河流域历史上统治时间最长的一个王朝,加喜特王朝统治长期处于积弱状态,这给予两河流域北部地区的亚述人提供了充分的发展空间和壮大机会,亚述人很快从一个固守北部一隅的地方诸侯小国发展成为帝国。当新巴比伦王国重新控制两河流域南部地区时,已经是在六、七百年之后了,新巴比伦王国的辉煌超过了汉谟拉比王统治时期,新巴比伦王国的创建者是迦勒底人,他们是科学史上值得大书特书一笔的民族,他们编辑整理的《巴比伦日志》记载了每月的天文现象、货物价格、水位和天气状况,是世界上最早的天文记录之一。新巴比伦人的天文知识十分先进。天空被分为12个相等的区域,正如我们今天所知道的黄道十二宫图,他们用符号标志,我们已经知道大约有九个符号来表示,这十二个区域,即当时的黄道十二宫,这是天文学的划分,它也是一种行政管理体系,是一种非常先进的体系。新巴比伦王国最著名的王是尼布贾尼撒二世,他于公元前605年9月7日继承王位,他是《圣经》中记载的巴比伦之囚时的那位国王,尼布贾尼撒在四处征战之余,将国家的财政储备几乎全部用于巴比伦城的建设之中。著名的空中花园据说就是尼布贾尼撒为来自米底的王妃建造的。巴比伦城的建筑美轮美奂,巴比伦人的生活奢侈豪华。苏美尔人开创的两河流域文明经过巴比伦人的继承发扬向更加广阔的地区传播着,当亚述人取代巴比伦人成为两河流域的主人时,他们也同时接过了传播两河流域文明的接力棒。孕育了苏美尔文明和巴比伦文明的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仍在不懈地奔流向前,它们将继续见证两河流域文明更加灿烂辉煌的未来。
  六、古代埃及文明(1)  
伟大的尼罗河流经埃及的中心地带,为世界上最大的古代文明之一提供活力,这一文明以金字塔和狮身人面像著称,  然而令人难忘的还有它的灌溉系统,独特而优美的艺术、重要的文学传统、复杂的宗教以及那些显赫的王朝。在古埃及的传说中,有一位贤明的国王叫做奥塞里斯,他的弟弟赛特嫉妒他,将他杀害,并且把尸体切成13个碎片扔到了尼罗河,奥塞里斯的妻子伊西斯到处寻找,将这些尸体找回来拼在一起痛哭不已,伊西斯的真情感动了神,遂让她怀孕产下奥塞里斯的遗腹子荷鲁斯,那么荷鲁斯是什么人?他如何成为国王?法老是什么人?又是由谁建造的金字塔?请与我们来揭开古埃及的秘密。  
荷鲁斯长大后发誓要为父亲复仇,并最终打败了叔叔赛特,成为新的国王,而死去的国王奥塞里斯也成为冥世之王。他死后被做成木乃伊,征服了死亡之后,他又复活,成为冥世之王,他的儿子荷鲁斯成为人间之王,所以说奥塞里斯实际上是国王,由于后来他征服了死亡就变成了神,来世的神。在古埃及人心目中,国王活着时是荷鲁斯,死后则成为奥塞里斯,继位的国王成为新的荷鲁斯,如此循环往复维持神设定的人间秩序。国王是神在人间的代理,有神性,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国王的统治由于自然或人为的原因可能中断,但最终新的国王会重建王权,恢复秩序,这种王权观念贯穿着古埃及人的历史。在古埃及辞书的分类中,神属于天界,人属于地界,死者属于冥界,而国王同时属于这三个世界。埃及的国王是神和人的混合体,是神权的君主政体,据说他们有着神的血液,通过家庭中的女性一脉而遗传,因此继任者必须是国王正式妻子的长子,国王实际上几乎是介于神权和人之间的媒介,他能与神交流、与人沟通,所以它是人和神的混合体。  
古埃及的历史始于公元前3100年,结束于公元前332年。生活在公元前四至三世纪的埃及蔡司曼尼托把埃及历史分为31个王朝,这也是现代学者沿用的历史分期法。在新石器时代,还处于早期村落生活的埃及出现了两个大的王朝,一个是在上埃及—尼罗河流域,一个是在下埃及—三角洲地区。埃及史前时期分为前王朝,即第一和第二王朝,在前王朝后期王权出现,区域性文化逐渐趋于统一,著名的纳尔迈调色板、蝎王权标头是最重要的见证。纳尔迈调色板不是那种用作研磨化妆品的小调色板,是种很重要的东西,拥有美丽的景象,表达着埃及历史当中最重要的事件,纳尔迈头戴象征上埃及的白色王冠,征服北方的样子,表明国王统一国家两部分—上埃及和下埃及,即尼罗河流域和三角洲地区。国王显然来自南方,因为他头戴上埃及的王冠,而在反面,他头戴象征下埃及的红色王冠,所以正反两面,他分别戴着白色王冠和红色王冠,它是埃及在公元前3000年第一次统一的历史写照。纳尔迈调色板上出现的文字成为了固定手法,成为以后几千年中沿用的固定法则。第三至第八王朝位古王国时期,埃及最终完成和巩固了政治上的统一,专制王权十分发达。被称为世界七大奇迹之一的埃及金字塔就是在这个时期王权强盛的标志,也是物质文明发展的最高体现,因此古王国时期又被称作金字塔时代。第一个建造金字塔作为王陵的是第三王朝的左塞尔,据说他的梯形金字塔是一个叫做伊蒙霍太普的人设计的,他后来被埃及人奉为医药之神。尽管第三王朝取得了辉煌的进步和成就,第四王朝是埃及历史上王权强盛的黄金时期,在期前有三个最著名的金字塔被分别建在了吉萨的郊外。斯涅弗鲁、胡夫、哈夫拉、门卡拉分别是第四王朝的第一位、第二位、第三位和第五位国王,他们是同一家族的四代人。公元前2160年,埃及历史上的黄金时期走到了尽头。古王国衰落的原因有很多种,是多种原因造成的,首先是尼罗河的水位低造成自然灾害,其次是地方势力的发展造成了对政府势力一个强大的离心力,还有对外商贸的中断,此外还有一个原因就是这个王朝的(第六王朝)的一个国王培比二世在位的时间特别长,长达90多年(从九岁到一百多岁一直在做国王),所以他长期的统治引起了种种社会问题。古代埃及的生产技术一直是相对落后的,特别是对比邻近的西亚地区,比如说灌溉系统的使用。除了这些以外,埃及王朝还经历了又战争引起的分裂和混乱。  
以地方贵族身份登上王位宝座的国王始终面临着强大的地方贵族势力的威胁,他们必须以积极进取的态度,采取一系列有效的措施,发展经济,巩固政权。因此这个时期的国王也呈现出与古王国时期不同的时代风貌。十二王朝国王阿蒙涅姆赫特一世首创父子共治制,前者在宫中主持国内事务,王子是继承人,是最高的军事长官,统帅军队驻守边境,一旦国王去世或在内乱中被谋杀,握有军权的王子可以马上继位,迅速稳定局面。阿蒙涅姆赫特一世似有先见之明,为自己以后遭遇不测做好了准备,他后来死于谋杀。在后世人创作的《阿蒙涅姆赫特一世对他的儿子塞索斯特里斯一世的教谕》中,我们听到一个过世国王满怀沧桑的感概,那些穿着我给的华美的衣服的人却心存非份,用着我赐予的没药的人竟暗怀不尊,小心那些身份地下的臣子,他们的阴谋不为人知。不要信任一个兄弟,不要认识一个朋友,不要结交知己,因为那是没用的,当你躺下时要自己多加小心,因为人在危险的日子里是没有跟随者的。这是一个充满忧患意识的统治者,而不是披着神性外衣的国王,这个时期王室的雕像中,开始显现出国王的个性,打破过去那种完美、刻板、威严的模式,最典型的是塞索斯特里斯三世的头像,表现的是一个年迈的忧虑的君王。深陷的双眼、消瘦的面孔和嘴边两道深深的皱纹,使人看到一个成功的君主内心的沉重负担。尽管内心充满着冲突,真正导致王朝灭亡的一击是来自外部,由于来自西亚的喜克索斯人的入侵,中王国结束。约100年后,来自埃及南部底比斯的十七王朝统治者将喜克索斯人驱逐出埃及,埃及从此进入对外扩张,发展帝国的时期。帝国的范围向东北扩展到叙利亚、巴勒斯坦,向南扩张到努比亚,这个时期理想的君主是战场上的英雄、外交事务中的智者。十八王朝的图特摩斯家族,十九王朝的拉美西斯家族的许多国王都是战功赫赫。法老是埃及国王的称号,原指王室成员居住的地方,就像中国古人称皇帝为陛下一样,都是从地名演变而来。从新王国开始,法老们开始以军事英雄的形象出现,他们的个人才能和战功都被戏剧化的夸张。第十八到第十九王朝期间,埃及与赫梯之间进行了断断续续的一个世纪的争霸战争,赫梯位于今天的土耳其,埃及与赫梯之间恩怨纠葛已久,直到埃及历史上最著名的法老之一,十九王朝的拉美西斯二世最终解决了与赫梯的争端。这个过程历时十六年,其间既有激烈的战争,也有复杂的外交策略。公元前1274年的卡叠什之战是规模最大的一次交锋。公元前1259年,埃及与赫梯最终缔结了和平条约,规定两个永久友好、互不侵犯、攻守同盟、相互引渡逃亡者等等,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体现平等原则的和约。帝国的确立也给埃及的社会结构带来了重大变化,这就使祭司阶层和军人阶层的力量不断增加,与王权的矛盾也最终演化成冲突,即埃赫纳吞的宗教改革,埃赫纳吞的新宗教有两个主要内容:一是禁止崇拜除阿吞以外的神;二是建立一种崭新的简化的崇拜仪式,废除传统宗教的一切繁文缛节。阿吞神的形象是一个太阳光轮,太阳神可能是埃及最重要的神之一,在埃及历史的开端就出现了,在第五王朝得到重视,即大约公元前2500年或2400年,而太阳神崇拜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埃及生活在太阳之下,几乎365天都在太阳照射之下,埃及每年大约有一两天下雨,其余时间都阳光充足,如果太阳消失了,埃及人觉得一定不正常。埃及人依靠太阳为生,当太阳升起光明就出现,新的一天开始,当太阳落下,万物死去。他们意识到从他们文明一开始他们就热爱太阳,有两件事情真正的影响埃及人,就是太阳和尼罗河,它们是两个真正塑造了埃及文明的因素,要理解埃及人为什么崇尚太阳并不困难,因为他们天天都看到它,是太阳把他们叫醒,送他们入眠,太阳是如此的有规律,尼罗河也是如此,洪水的泛滥和退去总是在同样的季节,太阳在同一时间升起、消失,埃及地理有着惊人的规律性,人们可以预算到明天是什么样子。在埃及,生活是如此的按部就班,所以就有了太阳文化。  
由于挣脱了传统宗教的控制,文化领域出现了一种崭新的风格,即阿玛尔那风格。它在建筑上表现为力求简化神庙结构,人们在露天的庭院直接感受到阿吞光芒的照射。在雕刻和绘画方面表现为两个方面,一个是描绘家庭生活的主题,一个是与传统文化迥异的自然主义的表现手法,即对人物瞬间表情和动作的捕捉和一种特殊的形象模式。埃赫纳吞及其家人臣民都被表现为长脸、宽额、厚唇、窄肩、大腹的样子,有人认为这是一种写实主义,是埃赫纳吞本人的样子,实际上这种风格有着更深层的含义,即神与人之间在象形上的彻底分离。传统的埃及艺术是将神的形象人格化,而将人的性格完美化,因此神与人的形象难以区分开来,埃赫纳吞在将神的形象简化为人人可以看得见的太阳光轮之后,又将国王及其家庭生活以一种全新的方式表现出来,将这些艺术作品作为臣民们的朝拜对象,这既是艺术上探索以具体形式表达抽象概念的新尝试,又是个人崇拜的毫无顾忌的表现。在温馨家庭生活的画面和国王及其个人化的形象之后是阿吞之子至高的权威,阿玛尔那风格在文学中表现为倡导口语书面化运动,这就是当代学者所称的新埃及语的兴起。埃赫纳吞的宗教改革以失败告终,他的后继者们很快恢复了旧传统,阿蒙神又卷土重来,王权与神权的矛盾持续存在。在新王国的后期,以底比斯为中心的阿蒙神庙祭司甚至建立了自己的王朝,与法老分庭抗礼,在加上利比亚人和海上民族的入侵,埃及最终失去了帝国的气数。生产技术的落后是埃及后来新王国时期衰落的一个重要原因,在新王国时期,近东其他地区都很快进入了铁器时代,铁器的冶炼最早是被赫梯王国所垄断,十九王国以后赫梯衰落了,冶铁技术迅速在近东地区传播开来,而埃及在地理和文化上的相对封闭,使得它比较晚的接受这些先进的技术,可以说埃及是近东各个大国中最晚进入铁器时代的。另一方面,曾经作为埃及帝国支柱的金矿在新王国后期已经被开采殆尽,使得法老们失去了一个重要的外交法宝,这也直接影响到他们在近东诸霸主的地位。埃及是非常富饶的国家只有200万至300万人口,国家很大很富饶,被贫瘠的国家所包围,因此成为所有人嫉妒的对象,富有常常会引起松懈和倦怠,周围的人们都在等待机会,当埃及衰落的时候,人们就侵略它,而发展到后来,所有她周边的国家都占领过它。埃及不断遭到外族入侵者的蹂鞠,最终于公元前332年成为马其顿帝国的一部分,埃及曾被利比亚、努比亚和两河流域的伊拉克、叙利亚所占领,最后是亚历山大大帝和罗马人,埃及文明不断地后撤,因为绝大部分占领是来自北方三角洲地区,埃及人不断退缩回南方,逐渐地直到与其他文化相融合,埃及文化本身几乎消失。  
古老的埃及退出了历史舞台,但是法老的名字与故事流传着,并且影响着一代代的后世君王,从亚历山大大帝到克里奥帕特拉,到后来的罗马皇帝都深深仰慕法老的世界。通过这些以及许多其他人,古埃及文明由尼罗河汇入地中海边更广阔的世界,在与其他文明的汇合中得到永存。
  浩大的工程,希望楼主能坚持~
  七、古代埃及文明(2)  古埃及人笃信来世,古王国早期,来世是法老专有的,普通人获得永生的唯一机会是对王室效忠,为此,把陵墓设在王陵附近是最大的荣幸,哪怕只是在那儿立一块碑也是平生一大幸事。古王国末期,来世观开始以奥塞里斯为中心,奥塞里斯最初是被当作土壤、植物和尼罗河水的化身而受到崇拜,它象征着强大的繁殖力和生命力,成为冥世之王和法老的化身,主宰着人们的来世生活,奥塞里斯崇拜最终具备了伦理道德因素,产生了来世审判的思想,信仰者日众。奥塞里斯是谁?人们为什么崇拜他?来世审判意味着什么?木乃伊的意义何在?请与我们来打开古埃及来世信仰之谜!  
古埃及人认为当人死后,奥塞里斯将对他们加以审判,在世时行善积德,死后就能通过奥塞里斯的审判获得永生,而作恶者则不能通过审判,遭到第二次死亡,即永远的死亡,这种思想在普通人中很流行,因为他给人以获得永生的希望,因而使奥塞里斯崇拜更加深入人心。埃及人确信统治埃及的第一个国王名叫奥塞里斯,他死后被做成木乃伊,征服了死亡,成为了神并做了死人的统治者,他只有一个儿子叫做荷鲁斯,荷鲁斯成为了活人的统治者,当荷鲁斯死后,他来到了来世取代了父亲的位置,成为了阴间的主宰。奥塞里斯和荷鲁斯实际上是一种持续的轮回,但后来,奥塞里斯在人们看来表示一种观念,是指任何一个死去的、通过来世审判的人,奥塞里斯一次也就成了死者的代名词。所以,如果人死了来到来世,他就是奥塞里斯,就像是一种宗教的民主化。开始只有国王荷鲁斯在死后成为奥塞里斯,但逐渐地有了这种宗教的民主化,每一个死者都变成奥塞里斯,如果说有人死了你就叫他奥塞里斯。与此相应,在古王国时期只有王室成员才能使用的宗教文献到中王朝时期也开始为贵族官员们所用,被称作《石棺铭文》,新王国时期是奥塞里斯崇拜的鼎盛时期,其突出的表现就是由《金字塔铭文》和《石棺铭文》发展而来的《亡灵书》广泛盛行。《亡灵书》是新王国时期埃及人的万人升天不朽指,它的目的是指引死者顺利的到达永生,具体内容是很多祈祷文和咒语。《亡灵书》的盛行对奥塞里斯崇拜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人们相信借助亡灵书的指引每个人死后都能成为奥塞里斯,享受永恒的来生。如果说来世审判的思想反映了古埃及人自我意识的觉醒,那么这种刚刚萌发的自省被并行发展的重实利的巫术思想所限制和扼杀。太阳神崇拜和奥塞里斯崇拜共同构成了古埃及人多神崇拜的宗教信仰核心,但前者随着王权的发展而趋向一神崇拜的高级阶段。新王国时期,王权的衰落,为满足人们的心理需求,人们又重新回到原始宗教中寻求解脱,动物崇拜大为盛行。  
古王国时期是金字塔建造的鼎盛时期,金字塔建筑群的主要组成部分有金字塔、环绕金字塔的围墙、位于金字塔东侧的祭庙、从祭庙通往河谷的通道、河谷边的河谷享殿,这是国王尸体加工成木乃伊的地方。古埃及人称胡夫金字塔为胡夫的地平线,当代人叫大金字塔,它原来的高度是146米,现在是137米,因为它的顶尖部分已经不存在了。有许多关于金字塔是如何建成的理论,考古学家近年来对建造大金字塔用的斜坡作出推断,斜坡是向上推拉石块用的,随着金字塔增高,斜坡也不断增高,现在基本上有两种理论,一种认为斜坡是直线式的,一种认为是螺旋式的。最奇特的理论是有人认为金字塔是外星人建造的。哈夫拉金字塔东侧就是斯芬克斯巨像,阿拉伯人称之为“恐怖之父”,一般认为他是用建造金字塔剩下的一块巨石雕刻而成的。新王国以后,王陵采取石窟墓的形式,金字塔从此绝迹。所有的金字塔都建在尼罗河的西岸,古埃及人认为西方是死后的世界所在,正如太阳从西边落下一样。  
古埃及人把干燥的沙漠留给了死者,把适合生存的尼罗河黑土留给了自己,埃及文明又被称为死亡文明或墓葬文明。由于他们对执着来世的永恒追求,使得金字塔和木乃伊成为古埃及文明的象征。古埃及人的时代早已过去,但他们无数次描绘和实践的来世的梦想却将永远流传。  
  八、古印度河流域文明    古代世界中最迷人、同时又是最神秘的文化之一就是印度河文明,它的家就位于印度河沿岸,就是今天的巴基斯坦和印度。印度河文明或称哈拉帕文化兴盛于公元前2500年至1700年,在其鼎盛时期,它包括了一千多座城镇。覆盖了相当于整个西欧的面积,其年代早于亚述和巴比伦文明,比中国的夏朝要早几百年。印度河文明遗址的发现被认为是二十世纪最重要的考古发现之一,它给我们留下了一大堆不解之谜。  
在巴基斯坦的信德省有个地方叫摩亨焦达罗,这里满目荒凉,当地人称这里为死者之丘。1856年,英国人在今巴基斯坦境内修建从卡拉奇到拉合尔的铁路时,筑路工人发现了一堆破砖块,当时谁也不知道这些砖块是哪里来的、干什么用的,便砸碎垫到铁路枕木下面。1922年,英国考古学家约翰.马歇尔爵士风尘仆仆来到这里,对这里的破砖块仔细查看了一番后激动地向世界宣布,这里过去曾有过辉煌,这是一座四五千年前的城市遗址。印度河文明是高度发达的城市文明,这些古迹中以哈拉帕和摩亨焦达罗两大城市最为著名,这两座城市采用了相似的建筑方式,城市规模宏大,严格地遵循着统一的格式,建造的时候显然经过了精确的丈量,甚至连建筑物砖块的形状和大小也有一定的规格,可见当时的城市修建有周密的规划。  
迄今为止,最令人着迷的发现是出土了为数众多的刻有各种图案的印章,这些印章是做什么用的,一些学者认为,可能作为财产所有权的标记,当时的商业似乎非常发达。也有的学者不同意这一看法,认为它是普通人戴在身上的护身符。有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即印度河印章也在两河流域被发现,合理的解释可能是当时商人们与两河流域的国家进行着贸易,这些印章是用作打印商品标记的。城市中还发现了铜制的棒,有人推测这是当时的货币,如果真是这样的话,那应当是世界上最早的金属货币了,此外还发现了许多颈环、胸饰、臂腕的环镯、指环、足镯等等,由此可见,当时必定已有许多出色的工匠专门加工金、银、象牙等产品。当然,当时还使用石器,但已经达到了使用青铜及黄铜工具的阶段,创造了发达的铜器时代文化。印度河文明的人已经使用了文字,这些文字主要刻在印章上,这些文字具有象形文字的特点,文字符号一般用线条组成,字体清晰。以考古学家约翰.马歇尔为首的多数学者认为印度河文明时代的语言属于达罗毗荼语,也有的学者认为属于蒙达语。  
哈拉帕居民的艺术才华由那些小石头上栩栩如生的动物肖像和小型动物肖像所证实,如弓背的公牛、吼叫的老虎、庄严的犀牛,此外还有彩色的壶,各种陶像,许多精致的装饰品等。不少学者认为,在大体处于同时代的苏美尔艺术品上也可以看到同样的艺术风格,由此人们推测这两个古文明中心之间存在着密切的来往,有的学者甚至把这一时期的印度艺术称作印度—苏美尔型艺术。  
在印度河文化的遗址中没有发现大规模的宫殿,没有发现像古埃及和中国那样规模宏大的帝王陵墓,甚至没有发现帝王崇拜的痕迹。在哈拉帕文化发现以前,人们只知道雅利安文化,即吠陀文化,是南亚次大陆最古老的文化,吠陀文化最早可追溯到公元前1500年左右,而对印度河文化的发掘表明,早在雅利安人来到次大陆一千多年以前,这里就已经存在过相当发达的文化,这个文明与后来的吠陀文明有很大的差异,但的确也存在着很多相似之处。印度河文明和吠陀文明是两个不同的文明,我们现在提到的印度文明,很多人把它作为印度河文明,实际上印度文明是指吠陀文明而不是印度河文明,这两个文明之间有什么关系,目前还是个谜。因为印度河文字还没有解读,那么人们只能做出一些推测,说这两个文明之间有联系,到底是什么联系,目前还不清楚。  
印度河文明的中心城市是摩亨焦达罗,大约到公元前1750年前后突然衰落。关于印度河文明衰落的原因,学者们有种种推测,一种认为是在外族打击下灭亡的。印度河文明利用宗教而不凭借武器进行统治,这在属于同一文明信奉同一宗教的人们之间是有效的,但对不信奉这一宗教的野蛮民族就不起作用了,考古学方面的证据是摩亨焦达罗城最上层,发现房屋街道被烧的痕迹,有居民被砍伤的骸骨。有的学者认为,印度河文明不是突然衰落而是逐渐衰落的,生态环境的变化使印度河文明灭亡。4200年前,在黑海以东的大草原上气候突然改变了,雨量减少,逐渐沙漠化,生态的变化可能也有人为的因素。建筑城市需要大量的砖块,而烧制砖块需要大量的柴薪,滥伐森林造成的水土流失,水利工程失修引起的洪水泛滥淹没了摩亨焦达罗城市,河流改道、淤塞、河床升高、海水后退,造成港口城市交通困难,贸易衰落,这种生态危机迫使印度河流域的大批居民放弃居住的中心城市,向东南迁徙到恒河流域温湿地带,开垦水稻产区的茂密森林,在扩散过程中城市文明的特征逐渐消失。如果生态环境的恶化促使印度河文明衰落的推论可以成立的话,那么这个曾经高度发达的古代文明所付出的沉重代价不是给我们提供了重要的教训吗?
  九、爱琴文明  特洛伊古城废墟坐落于今天的土耳其,特洛伊古文明在地下静静埋藏了上千年,它的发现起源于一个美妙的神话和一个孩子对着则神话终身不渝的信念。这个神话就是相传为古希腊盲人荷马所作的《伊利亚特》和《奥德赛》,那个孩子就是日后闻名世界的德国考古学家施里曼。如果说刚刚过去的二十世纪是政治家和经济学家的时代,那么此前的十九世纪就是考古学家和历史学家的时代,在这个重视事实和实证的时代,学者们一直用自己的辛劳和智慧不断修改着文明行将兴起时的历史面貌,重现着远古历史的辉煌。十九世纪的考古发现,尤其是施里曼和英国学者伊文思的考古发掘和研究,使希腊历史整整提前了一千年,现在让我们一起探索西方文明的远端—爱琴文明,追溯到4000年前的历史。  
爱琴文明又称克里特—迈锡尼文明,它是指公元前20世纪至前12世纪存在于地中海东部的爱琴海各岛、希腊半岛及小亚细亚西部的文明。世人对爱琴文明的了解大多源于《荷马史诗》中迈锡尼人对小亚细亚的特洛伊大规模的远征,特洛伊因此成为千百年来人们心中的谜,施里曼揭开的就是这样一个谜,他同时也揭开了重新了解爱琴文明和古代欧洲文明的序幕。  
施里曼,德国考古学家,生于德国北部的一座小城,他的父亲是一个牧师,据说正是他送给儿子的生日礼物一部儿童版的《图解世界史》点燃了八岁的小施里曼对荷马史诗的激情,施里曼坚信史诗中所描绘的特洛伊战争这样伟大的故事不会是凭空构造,而是真实存在过的人类历史,他决心献身于这一事业。1870年,他开始了一次传奇性的考古发掘。施里曼是公认的考古学之父,他是现在考古学的四位奠基人之一,但是他带有十九世纪浪漫主义色彩,他是个探险家,在加利福利亚的淘金热中起家,利用这些巨额资产,他开始追寻自己的梦想,而他最大的梦想就是特洛伊城,也就是传说中的伊利亚特城,通过与土耳其西北部当地人的接触,他发现了特洛伊城,并从当时的土耳其政府取得许可,开始了挖掘工作。施里曼根据荷马史诗描述的特洛伊城的特征,如河流分布、火烧痕迹等去确定发掘的位置。荷马曾在诗中说特洛伊坐落在海岸边,施里曼据此断定,特洛伊可能在离海岸七八里的希萨利克附近。发掘工作整整进行了三个年头,在一百五十多名工人运走了大量的瓦砾废土之后,终于发觉出了一座古城,它的形状与特征与《荷马史诗》对特洛伊的描写相似,经过不屈不挠的发掘,施里曼宣布实现了他的梦想,发现了特洛伊古城。为了进一步证实《荷马史诗》中所说的内容,施里曼将注意力转移到伯罗奔尼撒半岛的迈锡尼、泰林斯等地,他挖掘出土了大量建筑遗存和珍贵文物。这次发掘使一个失落的文明获得重生,施里曼的成功在全欧洲受到赞赏,促使人们进一步探索爱琴海地区的史前遗址。施里曼对特洛伊的挖掘揭开了古代爱琴文明的第一层面纱,许多历史学家和考古学家追随施里曼的脚步进行发掘考证,一步步揭开了以克里特—迈锡尼为中心的爱琴文明的真面目,使一个辉煌的远古文明展现在人们面前,并揭示了古希腊史诗、神话的历史根源。英国学者亚瑟.伊文思就是被特洛伊的发现所激励而到克里特去考古发掘的,最后发掘了米洛斯王宫。伊文思的研究表明,爱琴文明最早起源于克里特岛,而不是希腊本土。克里特岛距小亚细亚约200公里,距埃及约300公里,是古代东方与希腊交流的中转站。克里特文明经历了悠长的发展过程,月从公元前2000年开始,克里特岛上的一些地区出现城堡和阶级分化,形成国家。这一时期,克里特文明最引人注目的发展是宫殿的建筑,这些宫殿大约在公元前2000年左右,建于离海岸不远的法埃斯特、玛里亚。宫殿是宗教和政治权力的象征,也是克里特岛上已建立国家的物化标志,国家的出现促进了文字的发展和演进,克里特的文字由最初的图画式文字发展为象形文字,又由象形文字演进为线形文字,这些线形文字被学者们称之为线形文字A,现在尚未解读成功。就在这个文明发展的同时,自然界显示出他巨大的威力,约在公元前1700年左右,一场火山爆发引起的地震和海啸,使各城的建筑和宫殿毁于一旦,但充满活力的克里特人并未气馁,他们在废墟上建起了更加富丽堂皇的宫殿。大体在公元前17世纪至前14世纪的新王宫时期,克里特文明终于发展为一个繁荣强盛的国家,其中最伟大的君主叫米洛斯,他建立了一个统一的结构严密的米洛斯王国,首都是克诺索斯城。最能体现克里特文明特色和繁盛的是克诺索斯王宫,即希腊神话传说中的米诺斯王宫,有希腊迷宫之称。正当克里特文明如日中天的时候,克诺索斯和法埃斯特等地的宫殿同时遭到了破坏,有学者认为是由于锡拉岛附近的火山爆发所致,此后,作为爱琴文明的主人克里特文明急剧衰退了。约公元前1350年,克里特的首都克诺索斯被摧毁。  
迈锡尼文明存在于公元前16世纪至12世纪,其地理范围涉及雅典、底比斯及伯罗奔尼撒半岛的泰林斯等许多地区,一以迈锡尼城最为重要,建立者是希腊人的一支阿卡亚人。迈锡尼文明以城堡、圆顶墓建筑及精美的金银工艺品著称于世,迈锡尼文明最突出的成就就是建筑艺术。迈锡尼人使用的文字被称为线形文字B,1952年,英国学者文特里斯和德国学者柴德威克经过艰苦努力成功解读了这种文字。  
公元前12世纪,迈锡尼文明由盛转衰,为了挽回危机,掠夺财富,以阿家米农为首的希腊联军跨海远征富庶发达的小亚细亚城市特洛伊,经过持续十年之久的攻城战,最后才艰难地以“木马计”攻而克之。正是这场旷日持久的侵略战争耗尽了迈锡尼文明的元气导致了迈锡尼文明的衰亡。《荷马史诗》所描述的阿家米农回国后,被他的妻子和奸夫残害的悲剧可能就是迈锡尼文明元气耗尽在神话传说中的折射。此外,地震等自然灾害以及希腊北部多利亚人南下入侵也是迈锡尼文明灭亡的重要原因。  
克里特文明和迈锡尼文明,即爱琴文明虽然灭亡了,但她却以欧洲最古老文明的特殊地位对希腊古典文明产生了深远影响。例如克里特人的雕塑、绘画艺术、宗教思想和习惯被希腊人所继承和接受,克里特人的宙斯神等神祗都被希腊人继承下来。因此,爱琴文明,特别是其中的克里特文明对希腊古典文明是多方面的,这一伟大文明结束后,希腊文明迈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十、古希腊文明的回声  
在现代雅典喧闹的街道旁,至今屹立着雅典卫城的遗迹,它静默在那里,是昔日辉煌的古希腊文明的无言见证,虽然距我们近3000年之远,但我们身边依然响彻着它的回声。  
应该英国诗人雪莱说:我们都是希腊人,我们的文学、法律、宗教、艺术之根都在希腊。古希腊文明的最强音是许多民族每天都在运用的语言文字。西方字母文字的源头可以从腓尼基文,在追溯到古埃及的象形文和古代西亚的楔形文,但它的直接祖先还是古希腊文和拉丁文。古希腊人吸收了腓尼基字母的长处,创造出自己的拼音文字体系和大量的词汇,后来意大利的拉丁人又对古希腊文略加改动,加工出许多字母和新词,现代西方字母中50%的词汇便出自这两种语言。比如英语中的政治(Politics)、经济(Economy)、哲学(Philosophy)、历史(History)等词就是如此,所以古希腊文并没有完全死去。除了语言文字以及建筑样式之类,现今可以明显看到的连接古希腊与当代世界的纽带之外,我们周围还能发现众多古希腊文明的遗传因子。  
古希腊文化对现代西方世界的影响随处可见,如果从政治角度看,民主是希腊人的发明的,他们留给我们的是民主的思想和制度;从哲学角度看,柏拉图和其他一些哲学家提出的论点在今天仍然是哲学讨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西方的文学形式如悲剧、喜剧、诗歌等来源于希腊原型;还有希腊的艺术和建筑自从文艺复兴时期对其的重新发现以来,一直是西方艺术创作的准则,所以说古希腊的影响是无处不在的,并不断地被发现、被诠释。被现代人赋予新的生命和意义。  
古希腊人琢磨出了其他地区少见的娱乐形式。舞台悲喜剧在露天的剧场里上演,集摔跤、拳击、赛马、赛车、火炬接力、田径、健美等比赛为一炉的奥林匹克赛会,所有的古希腊人都可以来参加。奥林匹克赛会被看作是一种敬神的方式、古希腊的神灵富有生气,像常人一样有七情六欲,所以古希腊人没有令人麻木不仁的宗教崇拜,他们比古代其他民族享有更多的思想自由。雪莱称我们都是希腊人,指的是希腊文化对现代社会影响深远。实际上除了现代希腊人外,现代西方的各个民族都不是古希腊人的后裔。  
对待其他文化,希腊人是很傲慢的,他们对其知之甚少,又不感兴趣,因为这些人在希腊人看来是野蛮人,在英语当中叫Barbarians,那些不说希腊语的非希腊人,因此不被看作是文明人或像希腊人那样有趣。希腊人也意识到他们称为野蛮人的非希腊人,如埃及人拥有的高度文明,但这些人与希腊人对自己的理解不同,所以尽管他们带着兴趣和同情看待其他民族,他们坚信自己是独一无二的。此外,古希腊人是欧洲最早文明的一个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走在欧洲各民族的前面,所以他们有一点骄傲的感觉,就好象中国古代中原地区的人称周边地区的人为蛮夷一样,有那么一点自我中心、傲慢的意味。  
爱琴文明时期的希腊人勤奋而富有创造性,他们发明了独特的线型文字,建起了富丽的宫阙楼宇,创造出璀璨的爱琴文明。在公元前12世纪,从北方侵入一支叫多丽安人的游牧民族,所过之处,玉石俱焚,爱琴文明的成果被一扫而光。古希腊的历史车轮又退回到原始社会末期。公元前11至9世纪的希腊是大劫之后的黑暗年代。当时的希腊人没有文字,没有城市,社会处于普遍贫困状态。这场历史大倒退表面看上去是坏事,让经历了它的希腊人付出了沉重代价,但从后来古希腊发展的进程看,它又是一件大好事,因为它打碎了一些爱琴文明宫廷文化的传统,使古希腊人有了在废墟上创建新文明的可能。后来的古希腊文明能够具有自己的鲜明特色,取得惊人的成就,很大程度上有赖于这次几乎从零开始的机遇,到了公元前8至6世纪,沉睡中的古希腊人苏醒过来,开始步出黑暗走向地中海世界,他们掀起一浪又一浪的海外殖民风潮,在希腊半岛和地中海、黑海沿岸建起了几百个城邦,这就是希腊历史上的古风时代。在这个时代,军事领袖和王的权利没有加强,反而些削弱了,最终大半消亡。  
城邦是古希腊文明的其本特点之一,它对国家的发展起了特殊的作用。城邦通常以一个城市为中心,结合周围农区组成,古希腊史,其实就是城邦历史。因为古希腊文明90%以上的内容是由城邦时期的古希腊人写出来的。古希腊城邦都有一个由全权公民组成的集体,也就是公民大会,城邦的公民都享有一定的权利,但不是所有公民都享有这种权利。古希腊城邦实行集体领导,采取投票选举的规则实行法治。古希腊城邦的领导人缺乏个人专断的条件,城邦不管实行什么政治都包含有民主或集体领导的成分,即拥有体制化的常设公民大会,贵族或民族议员的议事会和具体行政部门三级权利机构。因此古希腊城市结构中最主要的组成部分就是公民集会与日常活动的场所,所以各级公共机关的建筑物是城邦建筑的主要体现。城邦的军队是由全体公民组成的公民兵,战时招之即来,战后挥之即去,没有职业化的雇佣军,古希腊两大城邦斯巴达和雅典的军队是这种公民兵制的突出代表。公元前490年至480年,全希腊投入抵御波斯帝国侵略的战争,公元前490年的马拉松战役和公元前480年的萨拉米斯海战是决定战争胜利的两次战役。在这两次战役中,以希腊贫穷公民为主组成的陆海军发挥了重要作用。雅典和斯巴达在对抗波斯的入侵的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战争的胜利给希腊带来了空前的繁荣,在哲学、文化、科学上均取得了辉煌成就,而雅典的民主制也发展到顶峰。  
民主制是影响较为深远的古希腊城邦制度。古希腊民主制并不是完美的政治体制,它只给社会一部分拥有公民权的人以民主,对非公民及奴隶却意味着暴力和压迫,但与同期其他制度相比,它却是相对较好的政治制度,它在专制横行的古代世界,创造出一种新型的集体统治模式,其公民享有当时罕见的政治、经济、文化的权益。英语中的民主(democracy)一词正是从古希腊文“德摩克拉提亚”演化而来的,原意是人民掌握政权。希腊的民主使近代启蒙思想家勾画理想政治体制时有了可借鉴的范本。  
在发展民主制度的同时,雅典还不断对外扩张,这招致以寡头统治为特点的斯巴达等城邦的反对。斯巴达实行的是另一种制度:全体公民集体作战,共同剥削压迫作为国家奴隶的希洛人,反对物质享受、文化娱乐、商品贸易。斯巴达以强大的陆军在伯罗奔尼撒半岛拥有霸权,不能容忍雅典的政治经济扩张,终于在公元前431年,雅典和斯巴达爆发战争,多数希腊城邦卷入这场战争,这就是伯罗奔尼撒战争。在战争动员中,雅典的执政官伯利克发表了演说,以民主政治为旗帜号召全民投入战争,演说部分摘录如下:  
我们的制度之所以称作民主政治,因为政权是在全民手中而不是在少数人手中,解决私人争执的时候,每个人在法律上都是平等的。让一个人负担公职优先于他人的时候,所考虑的不是某一个特殊阶级的成员,而是他们有的真正才能。任何人,只要他能够对国家有所贡献,绝对不会因为贫穷而在政治上湮没无闻。正因为我们的政治生活是自由而公开的,我们彼此间的日常生活也是这样的,当我们隔壁邻人为所欲为的时候,我们不至于因此而生气,我们也不会因此而给他难看的眼色以伤他的感情,尽管这种颜色对他没有实际的伤害,在我们私人生活中,我们是自由和宽恕的。但是在公家的事务中,我们遵守法律,因为法律让我们心悦诚服。  
但是,雅典的内部矛盾及与盟友的矛盾使战争不断失利,又遭到瘟疫流行的打击,造成一系列失败,使雅典人对民主制的理想发生动摇,对社会危机进行重新思考。公元前404年,伯罗奔尼撒战争以雅典的失败而结束,这标志着雅典民主政治开始衰落。在《政治学》一书中,亚里士多德对希腊政治进行了精辟的总结:一切民主政体都把它们所遵循的争议原则理解为权利的一切平等,这种平等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切重大事务都交给公民大会审议并裁决,抽签选任公职人员,实行有限任期制、众多公职人员制、津贴制,指定对民主有威胁的贵族显要进行放逐的法律。  
雅典人之所以能取得体现古希腊整体文化的精神成果,涌现出大批卓越的思想家、艺术家、历史家、科学家、政治家,显然同民主体制有着必然的联系。公元前336年,在希腊北方马其顿王国兴起并成为全希腊的霸主,希腊古典时代和民主政治就此终结,而古希腊文明的回声至今仍然在我们耳边回响。  
请遵守言论规则,不得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回复(Ctrl+Enter)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一个人可以买几套房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