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烦给个战极驱动器的下载地址,要最全的那种,有召合平城南宁锁头哥,能胜轰能大将军……能换图腾的那种……

换种方式讲西汉(14)
我的图书馆
换种方式讲西汉(14)
在冒顿之前,匈奴像是在夹缝中生存的老鼠。西有强大的月氏,东有自己不敢惹的东胡,南边虽然楚汉争雄,但两边也都是不好惹的主,就连苍茫草原之上,也是大大小小的族群林立。在冒顿之前的匈奴,也是时强时弱,到了头曼单于的时候,真的没剩下多少游牧民族的战斗风采。 在东胡眼里,之前的头曼就是一软蛋。现在新即位单于的年轻人,罩不罩的住匈奴,还要试探一下才知道。当然,东胡的试探,只是想看看这位匈奴新单于软不软,倘若也是跟他爹一样的货色,那东胡就可以继续安心当自己的S。如果不巧这位新单于也是个S,那就趁早把这个小雏儿调教成M。 冒顿即位没多久,东胡就派使者来找冒顿了。使者很没礼貌,对冒顿说:“听说你把你爹干掉了,人死了也不能骑了,我们想要头曼的千里马。”冒顿的手下们一听当场就不干了,纷纷跟冒顿说,“千里马是咱匈奴的宝马,哪能给他们呀。”冒顿笑笑说:“咱跟人家是邻居,跟邻居何必吝啬一匹马呢。”于是冒顿就把头曼的千里马给了东胡。 并不是所有的时候退一步都会海阔天空,往往你这一退,换来的就是对方得寸进尺。这种事在政治上更是如此。东胡一看冒顿这么好欺负,就蹬鼻子上脸了。东胡的使者又来找冒顿了。使者这次提的要求更狠,说:“听说单于你有个老婆长得不错,我们老大想要。”这下匈奴的大臣们全怒了,人家都说最大的仇恨就是“杀父夺妻”,这东胡简直就是隔壁老王嘛,谁说远亲不如近邻,趟上这么个邻居真是上辈子缺大德了。这个要求实在过分,明着抢人老婆。众人怒不可遏的时候,冒顿又笑了笑,“怎么能不顾与邻国的友好而吝惜一个女人呢?”朝臣全傻眼了,连使者都有点意外冒顿这么痛快就答应了这样无理的要求。 在接连讨来了匈奴的两位单于的心爱之物后,东胡终于不把匈奴当回事了。在东胡人的眼力,匈奴就是自己的仓库,自己想要什么,尽管去要,匈奴好像从来不懂得拒绝。这次东胡胃口更大了,声色犬马已经不能满足东胡人贪婪的欲望,这次东胡要的是匈奴的土地。 照例使者又无礼地来到了冒顿面前,表明了自己老大的意愿,希望拥有匈奴与东胡交接的一千多里无人区。冒顿也依旧征求了大臣们的意见,经过前两次的经验,有几个大臣误以为自己的老大是个软蛋,便想趁机讨好这位弑父夺位的“昏君”,便抢先说道:“这块空地也没啥用,给不给都行。”结果这次冒顿一反常态,勃然大怒。 冒顿恨恨地站了起来,环视了一番群臣,怒道:“土地,是国之根本,怎么可以给他们!”然后下令将那些说可以给东胡土地的人都给宰了。冒顿这人虽然没读过书,但靠天赋和智商还是能顶上很多读成书呆子的人。不过他有一点没说对,土地只是国家的尊严和资源,人民,才是国之根本。 冒顿立即上马点兵,号召全国人一起跟随自己讨伐东胡,如果有谁不敢去,当场杀掉。 其实大众很容易被煽动,尤其是在一个具有领袖魅力的首领面前。国仇家恨这种东西,存在几乎每一个人的心里,深深地嵌在人性之中。当人们对某个团体具有归属感的时候,谁做出了不利于自己团体举动,义愤填膺是一种正常表现,并非是什么奴臣思想作祟。当然,偶有几个心里没有这种归属感的人,便去做了叛徒,往往有两种人会做叛徒,一种是这些人对自己所在的团体从内心表示不认同;另一种则是,他们的心里只有自己。 东胡虽然当时国力处在鼎盛时期,但因为冒顿的屡次示弱,东胡早就不再把匈奴放在眼里了。此时的东胡人根本就不知道匈奴已经大军来袭。“没有一点点的防备,也没有一丝顾虑,你就这样出现。”等东胡发觉匈奴一直在装M的时候,黑压压的匈奴军已经来到了自己可以用肉眼看的到的地方。 匈奴的意外偷袭打的东胡搓手不及,一上来就俘虏了东胡王,还有无数的东胡百姓和财宝牲口。 匈奴吞掉东胡后实力大增,匈奴人也终于醒悟过来,自己的新单于并非软弱之辈,相反这位新单于是一位雄才大略的君主,一位可以带领匈奴走向巅峰的领袖。一时间匈奴人信心大增,气势冲天。正如《阴符经》所言,“天气杀机,龙蛇起陆;人起杀机,天地反覆。天人合一,万变定基。”此时的北方草原,马上就要迎来新的秩序。(“移星易宿”、“地起杀机”八个字是后来褚遂良自己加的,在此不写。) 冒顿趁着如此的天时人和,没有做什么休整,立刻西去重创了没有防备的大月氏。打上瘾了的匈奴人又南下吞并了楼烦和白羊。并且收复了秦朝时蒙恬所侵占的所有地区。最后平定了草原大大小小的势力最终一统了草原。后来冒顿还早一步汉朝降服了西域诸国,一并成为了匈奴的属国。当然这是冒顿打完汉室之后的事情了,暂且不表。 所以说盲目自信的韩王信是很不幸的。就如猫逗耗子一般,冒顿听说自己又换了个新邻居,就来串个门逛一逛。冒顿当时已经是能组织起三十余万士兵的大boss了,想想就知道了,三十万的肉食系部队,那要多少草食系才能打的过呀。在那会中原想打个几十万人的大战倒不是个难事,但一个游牧民族能组织起三十多万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众所周知,全世界的民族属汉族人能生,北方的游牧民族是远远不及的。 韩王信本来就没人家冒顿的兵多,个人能力更是不及,现在还瞧不起人家。几次交手之后,韩王信算是怂了,也认清事实了,人家匈奴的崛起不单单是靠天时,靠的更是人和,靠的是冒顿。韩王信自知力不能敌,便派使者前去求和。而此时刘邦也听说了韩王信被围的事情,更是听说了韩王信居然多次派使者前去与冒顿交流。 当年刘邦的设想是,要么韩王信战败被匈奴杀掉,要么就将匈奴抵御在马邑之北。可如今韩王信既没有被匈奴杀掉,也没有被挡住匈奴。并且有向匈奴谈和的意向,韩王信这一谈和那刘邦的预想就全乱了。刘邦有点生气,派人前去责问韩王信。可没想到这韩王信是个色厉内荏的主,当年要往北边迁都的时候那叫一个气魄,现在真有生命危险了,就不是那么回事了。 韩王信也是够倒霉的,前有匈奴围困,后有皇帝问罪。韩王信想了下,自己是铁定打不过冒顿的,刘邦又是多疑的。自己就算不被冒顿干掉,回过头来刘邦也不会给自己好果子吃。而且具有独特本领的韩王信已经看出,冒顿的能力以及匈奴当下的实力,远不是刘邦和汉室能够与之争锋的。 所以韩王信决定,就投降了吧。 投降这种事,空着手显得自己太寒酸,韩王信很大方地连带着马邑一起送给了冒顿。冒顿自然是不会治理马邑,一番烧杀抢掠也就完事了。 韩王信确实也是人品低下,毫无贵族该有的气魄和精神。不但将马邑送给了冒顿,还率军反过来攻打太原。刘邦知道,这下自己算是捉鸡不成蚀把米,没弄死韩王信,反倒给自己惹上大麻烦了。这次的平叛,不会比之前的任何一次轻松。不是韩王信厉害,而是韩王信背后的冒顿深不可测。之前的自己,低估了这个北方的蛮族领袖。 不过知己知彼,方能百战百胜。刘邦决定先派使臣看看匈奴的实力到底如何。 刘邦这边一连派了十几批使臣前往匈奴,冒顿何等聪明,自然知道刘邦派使臣来的意思。冒顿下令让匈奴的精装士兵和肥羊骏马都藏匿起来,让汉使只能看到匈奴的老弱病残。 果然汉使们都上当了,十几批人去了匈奴,回来都告诉刘邦匈奴的实力有多渣,汉军完全可以攻打匈奴。就在刘邦已经下定决心,并派出二十万先头部队的时候,最后一位使者回来了,这个使者告诉刘邦,不能攻击匈奴。这个持反对意见的使者就是力劝刘邦迁都关中的刘敬。 刘敬见到刘邦后,对刘邦说:“两国交兵,应该炫耀自己的长处才对。可如今我去匈奴,只看到了瘦弱的牲口和老弱的士兵,着一定是匈奴故意隐藏自己的实力,准备埋伏奇兵袭击汉军。我认识这仗不能打。” 刘邦非常愤怒,“匈奴可以打”的观念已经在刘邦心中先入为主。刘邦痛斥了刘敬一番,骂道:“你这个齐国的孬种,凭着两片嘴捞得官职,现在竟然敢胡说八道阻碍我大军前进。”接着就让人将刘敬拷了起来,关押在广武县。 不过很可惜的是,虽然人们喜欢盲从大流,真理却往往掌握在少数人手中。刘敬两次成为少数人,两次准确地掌握住真理。 刘邦亲点大军32万浩浩荡荡前往了晋阳。 在晋阳这边,韩王信的叛军和冒顿派来的左右贤王早就等候刘邦多时。待刘邦一到达晋阳,叛军和匈奴就率大军朝刘邦杀来。 显然,之前战无不胜的匈奴部队没有正视汉军的战斗力,也没有做好侦察工作。匈奴的左右贤王带了一万多骑兵。加上韩王信的叛军也不过几万人,比起刘邦手下的三十二万大军还是实力悬殊。双方一交战,刘邦大胜。虽说匈奴之前战无不胜,可毕竟刘邦和他的部队也是个个身经百战,此间又是兵力相差巨大,刘邦能胜也并非奇事。 旗开得胜的刘邦非常开心,觉得匈奴也不过如此,刘邦深知斩草要除根,不能给败退的敌军喘息的机会。探子告诉刘邦,败退的匈奴和叛军又在楼烦集结部队,刘邦决定继续率大军前往楼烦。 刘邦在战争中千锤百炼,如今终于修成正果。可冒顿又何尝不是?冒顿听说前线打了大败仗,并没有着急,而是让左右贤王将计就计,见了汉军别硬拼,佯装失败。冒顿意在隐藏匈奴实力,让刘邦误以为匈奴其实是个纸老虎,看似吓人实际并没有多少战斗力。 刘邦不是傻子,但刘邦真的中计了。在中原,看似不可战胜的项羽都被自己打败,又接连平定了几波叛军。刘邦有理由相信,在这个世界上,已无人是自己的对手。人家都说,“兵怂怂一个,将怂怂一窝。”现在匈奴的两个贤王都那么怂,那说明匈奴的单于很怂。刘邦想到这,就激动了,太久没有尝试过失败的刘邦,也玩起了花活。 刘邦命令全军迅速前往平城,也就是今天的大同市。因为冒顿单于就在不远的代谷。刘邦想学项羽玩闪电战,命令战车兵和骑兵全速前进,让步兵随后跟上。 冒顿这边看到刘邦终于来了,就立马当开了戏子,各种装怂引诱刘邦进攻。刘邦也不含糊,率骑兵和战车兵就追了上去,一路追到白登山。到了白登山,刘邦脸都白了。 刘邦在白登山上往四周望去,是数不尽的匈奴骑兵,那正八经都是套马的汉子,跟之前使者们描述的老弱病残完全不一样。此时的刘邦心里是崩溃的。 站在白登山上的刘邦就像在观看阅兵仪式。此时把刘邦围住的匈奴军足足有四十万,白登山西边的全都骑着白马,东边的匈奴骑兵全都骑着青马,北边的都是黑马,南边的都是红马。要知道,当时的刘邦想要四匹同样颜色和花色的御马都凑不起来。匈奴这一围,就围了七天。 刘邦清楚的意识到,汉军和匈奴军的差距到底有多大了。此时的汉军因为不适应北方的寒冬,冻掉指头的就有十之二三,再加上冒顿采取了围而不打的策略,断绝了汉军的粮食和水。汉军已经走投无路了。 此时的汉将们个个如热锅上的蚂蚁,刘邦也是急的不知该如何是好。如今的张良以有病为借口,远离政治,赋闲在家。刘邦只好找来从军的陈平商议。 陈平一生为刘邦六出奇计,每次都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陈平这六条奇计还都十分隐秘,隐秘到连史官都不知道这六条献策到底讲了什么,保密工作做的非常好。但这六次奇计被刘邦采用后,都获得了增加封邑的赏赐。甚至连刘邦认为可以和洛阳媲美的曲逆县都封给了陈平。 有的人说之前陈平对楚军用的离间计就是其中之一,其实不是,因为史书明明白白地写着“奇计或颇秘,世莫得闻也。”也就是说起码司马迁和班固是不知道的,就算有人说这六条奇计都是什么,那也只是推测和传说,都是不敢确定的东西。还有些朋友们可能看电视剧会跟我说这六条奇计是啥,不过电视剧就是电视剧,虽然里面包含了历史,也掺杂着艺术成分,不能完全与历史混为一谈。 据史书记载,刘邦秘密地派使者见了匈奴的阏氏,也就是匈奴的皇后。使者带了许多贵重的礼品送给了匈奴的阏氏,然后阏氏就同意了刘邦的请求,帮着刘邦劝起了冒顿单于。这实在是件很诡异的事,虽说北方游牧民族不如中原人富裕,但是经过连年征战也是抢到了不少宝贝,更何况是匈奴的阏氏,会在乎这点礼品么?就算是金山银山恐怕阏氏也未必会动心。所以就有人推测了陈平秘计的重点不在于汉使送了什么,而在于说了什么。 据说,使者见到阏氏之后,行完礼问完好就送上了礼物,先在物质上讨好了阏氏,然后再在精神上挑逗阏氏。使者又拿出了一幅画,使者跟阏氏说:“之前那些金银财宝是送给阏氏的,这幅画是送给单于的。” 阏氏一听汉朝居然要送单于画,就笑了。心想你们也真是够傻的,我们家那口子是个喜欢琴棋书画的人吗?你们送幅画还不如送把好弓送匹好马,想到这,阏氏就突然好奇起来,画里到底画了什么。 阏氏把画展开的那一刹那,就笑不出来了。画中是一个女子,一个美貌远远在自己之上的绝色女子。阏氏皱了皱眉,问汉使说:“这幅画是干什么用的?” 汉使垂首回答说:“我们皇帝如今被你家单于围困在了白登山,汉帝非常想和贵国停战。所以派我前来送给阏氏金银珠宝希望夫人可以替汉帝向单于求情,可是又怕单于不听您的,所以汉帝就准备献出我们大汉第一美女送给单于。因为这位美女不在军中,所以就先将她的画像给单于阅赏一下。” 匈奴阏氏听罢便气的微微发抖,对汉使说:“这金银财宝我留下了,画就不用了。” 汉使一看,心里面偷着乐开了,要的就是这个效果。但汉使表面还很为难地跟阏氏说:“唉,我们皇帝也觉得,把这个美女送给单于恐怕会抢走单于对您的宠爱。可我们也是无奈之举啊。当然了,如果阏氏您能帮我们让单于退兵,我们自然不会再白白送个美女了。” 阏氏一听,还有什么比丈夫对自己的爱更重要?就跟汉使说:“这是包我身上了,回去让你们皇帝放心吧。” 就这么着,连蒙带骗的匈奴阏氏就着了汉使的道,自己自觉的当起了汉朝的说客。 所以说,女人能成事,也能败事。一个希望成功的男人,没个有智慧的老婆还真是…… 阏氏这边送走了汉朝的使者后,赶紧就去见冒顿单于,生怕自己慢一步,刘邦被冒顿逼得不得已送出美女。 阏氏见到单于后,就给自己老公一番忽悠,又说:“我听说两国的君王是不能互相围困的啊。再者说,我们得到了汉的土地有什么用呢,单于终究是不会去那里住的。而且我听说汉帝也是个有神灵帮助的人,在汉王身上也发生过很多神迹,所以希望单于认真考虑下这件事。” 冒顿还是很尊重自己这位阏氏的,而且也的确听说了刘邦不少神乎其神的传说。加上时代的局限性,冒顿的思想还不如后来的游牧民族。在冒顿眼里,中原那片地又不能放牧,的确没什么卵用,而且汉朝的步兵也差不多该到了。还有很重要的一点是,之前约好与自己一起攻打刘邦的韩王信部下王黄、赵利等人还迟迟不来,冒顿怀疑是不是这俩人又后悔了。万一真如自己怀疑的那样,被包饺子的可就是匈奴军了。所以思虑一番后,冒顿决定采纳阏氏的意见,放刘邦一条生路。 冒顿下令放开一条口好让刘邦撤退。刘邦这边也不知道冒顿是不是真心放自己走,但不走肯定是不行了。于是下令所有士兵拉满弓,箭上弦,随时防备着匈奴。 好在冒顿还是很讲信用的,没多加阻拦。刘邦就这么捡回了一天老命,赶紧和自己的大军会合,回到汉境。 安全回来的刘邦任命自己的哥哥刘仲为代王,樊哙留下来打扫代地还没有平定的地方。结果这两次任命都挺失败的。 先是自己的哥哥刘仲,没当几个月代王就被匈奴给吓得弃城逃跑了,所以就被刘邦又降为侯。刘仲这人属于本分的人,种地种的特别好,也勤劳,家里的产业刘仲打理的都非常不错。但是这并不代表刘仲是个有能力的人,本分的事做的好,只能说明他是个安分努力的人。人应该勤劳,也应该安分,但是想成就大事的人,在勤劳安分之余,还要有点“歪心思”才好。 接着就是对樊哙的任命,虽然樊哙任务完成的还算中规中矩,但是并没有彻底清除韩王信在代地的残余势力。无奈最后又是刘邦亲自前去平定。 安排完毕之后,刘邦第一件是就是找刘敬,刘邦不是袁绍,刘敬应该感到很庆幸。刘邦赦免了刘敬后,对刘敬恭敬地说:“我不听您的意见,所以在平城遭到了围困。我已经把前面那十来批说可以打匈奴的人都斩首了。”说完还赏赐了刘敬食邑两千户,封为关内侯,名曰建信侯。从此刘邦对刘敬是极其顺从,刘敬也一跃进入汉帝国的政治核心。 虽说冒顿放了刘邦一马,但并不代表两国的战事就这么结束了。冒顿率军不停地掠夺着汉帝国的北方边境。“伪军”韩王信、王黄等人也是当起了汉奸协同冒顿一起骚扰着汉军,别看这帮子人打外族很怂,但是打起自己人来,绝对是比着凶,仗着背后有强大的匈奴支持,就装足了一幅摄威擅势的做派。 刘邦对韩王信等人是恨得牙根痒痒,挠他们一晚上脚心都不带解恨的。但是又没办法,匈汉两国实在是实力悬殊,光那战马,人家能组四个不同颜色的纯色军阵,自己这边能找齐同色的御马都算是谢天谢地。刘邦只好找来刘敬问对策。 刘敬听完刘邦诉苦,就对刘邦说:“天下刚刚平定,士兵都被战争搞得疲惫不堪。兵都已经乏成这样了,所以对匈奴是绝对不能用武力制服的。冒顿杀了他老爹自己当了君主,又把他那群后妈都纳入自己的营帐当了自己的女人,他凭着武力才有的今天,所以用咱华夏的仁义礼智信那一套是搞不定他的。所以想征服匈奴,只能从长计议,让他的子孙来臣服汉朝了。我这有个办法,就怕陛下不同意。” 刘邦歪头想了想,既然打不过人家又没法用礼仪道德去规范人家,那自己是看不到匈奴臣服汉朝的那一天了,但如果可以为子孙后代造福,那也是不错的。就把头一正,对刘敬说:“如果当真有用的话,又有什么不同意的。” 接下来,刘敬就提出了一条中国多个朝代都用到过的外交政策,也是一条令后世褒贬不一、争论不休的国策。 刘敬对刘邦说:“陛下如果能把皇后生的大公主嫁给冒顿做妻子,给他送上奇珍异宝。让他知道嫁过来的公主是汉帝的皇后所生,又有丰厚的礼品,那他这个粗野的蛮族人一定会珍惜大公主,将她作为正妻。那将来生下的孩子就会继承君位。你问我为啥要给匈奴这么多好处?因为匈奴贪图汉朝的财礼,陛下拿一年下来汉朝多余的而匈奴却少有的东西给他,顺便派个能说会道的使者没事就给冒顿洗洗脑。那冒顿在位的时候,就是汉朝的女婿。他如果死了,那匈奴下一个老大就是汉朝的外孙,我可没听说外孙敢和姥爷分庭抗礼的。这样就能不战而屈人之兵了。如果陛下不能派大公主去,而是让皇族别的女子或者嫔妃假冒公主的话,那让冒顿知道了就不会那么重视去的公主了,咱也就没啥好处了。” 这多亏是刘敬要派鲁元公主去远嫁,而不是派刘盈当人质,不然我都真要怀疑刘敬是不是戚夫人那一派的了。 刘敬提出的这个办法,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和亲之策”。有的人看完了觉得这刘敬就一汉奸,怂蛋。可又有的人看完了刘敬这条政策后,被惊为天策。自古以来,大多主和派都被扣上“汉奸”、“叛徒”的帽子。那些反对和亲政策的人认为,这样的国策简直就是丧权辱国、盲人把烛。而且都说了,匈奴是不讲什么仁义道德的,人家匈奴人连老爹都杀,为了国家利益,跟你个姥爷打一架又有何不可?当然了,中原人为了权力杀兄弑父也不是没有的。 的确,历史证明,想要和平,必须要有强大的军事能力来作依靠。汉高祖时期的和亲就远不如汉元帝时期的和亲效果,这就是因为汉高祖时期汉朝是个被匈奴虐的小鸡仔,可到了汉元帝时,不论是单兵作战还是综合实力,汉朝的战斗力足以甩匈奴几条街。你不如别人的时候,去用一切手段示好对方都有可能是别人眼中的卑躬屈膝、委曲求全,像个伏低做小的烂人;当别人不如你的时候,你的一切示好都可能成为别人眼里的大度施舍、待人谦虚,有长者之风。言语或显偏激,现实确是如此。 所谓“贫贱亲情远,富贵百魅依。”在国家和国家之间,就是军事力量强我就依附你,你要是打不过我,就只能当我养的猪崽。而且和亲之策也并没有刘敬说的那么好用,和亲完了之后,匈奴对汉朝该抢还是抢,该打还是打,也没有真拿汉朝当过亲戚。甚至刘邦死后冒顿还写信公然性骚扰吕雉。 尽管一切的一切都没有达到刘敬的预期效果,但我想说,和亲之策,还是有效果的。当时的汉朝,需要的根本就不是一场对外的胜利来提升国家的信心和人民的团结。因为当时的汉朝刚刚建立,中原大地经过了连年的征战,百废待兴。对于当时的百姓们来说,能活下去,能有饭吃,就是唯一的奢望了。无数人为了活命都自己将自己卖为奴隶,多亏后来刘邦大笔一挥,赦免了所有自贬为奴的百姓,大汉的生产力才得以恢复一些。“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一群吃了上顿没下顿的人,你跟他们谈礼节谈荣辱?别闹了。所以当时的汉朝,唯一需要的,就是和平时间。汉朝需要休养生息,需要恢复生产。 和亲虽然没有能根治匈奴的侵略,但冒顿在面上已经是给足了刘邦面子。冒顿不亲自出马,底下的小弟如果谁掠夺了汉民的财产,那自己也会表面上训斥一下,然后接着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不过总的来说,已经比之前匈奴三番五次地大规模征伐汉朝要好太多了。小规模的侵犯,边境将士还可以挡上一挡。而且也不需要几十万的青壮劳动力们连续上战场服军役了。这对于汉朝的生产力恢复来说,有着非常大的帮助。 那么刘敬到底是不是个汉奸呢?我很明确的回答您,不是。如果说别的问题您不赞同,那我可以妥协,但刘敬的问题上,我希望自己可以捍卫到他的名誉。 其实自古以来,议和派分两种,一种是怂包汉奸,以卖国求荣为己任。一种是以经济和民生为重,能客观分析敌我国力预计这仗不能打的。而刘敬是明显属于后者。刘敬是个求荣的人,但绝不是个会以卖国来求荣的人。 我们先来抛开这次的“和亲之策”能否为刘敬算上一功,我们就说说之前的“迁都关中”和“迁豪族入关中”两策。 之前我就说了,刘敬的“迁都关中”这条计策是影响后世的,当所有人都同意在洛阳定都的时候,只有一个当时还远在权力核心之外的刘敬一眼看懂大势,力谏迁都关中。这两建议当时得到了张良的肯定,刘敬这条建议,在其死后几次间接地挽救并帮助了汉帝国的生存和发展,可以说是百利无一害的,你们见过哪个汉奸不以祸国殃民为正道,反以利国利民为己任的? 再说说“迁豪族入关中”,今天我们一说豪族,大家可能觉得豪族就是土豪,就是那帮子大款。实际上在古代富与豪并非一回事。 在汉朝,最尊贵的那肯定是皇族这不用说,然后皇族之下就是地主阶级的三个族类。豪族、世家、和高訾富人三类。 先说说世家,什么是世家?世家,谓世世有禄秩家也。“诸功臣家”及“吏两千石”,都属于世家。就是一些功臣之后,还有两千石俸禄的官员,被皇上赐予世袭的,这些就是世家。不过大多都兴旺不过三代,过个两代被皇帝找个借口剥夺爵位的大有人在。但世家也是这三类地主阶级中地位最高的。 然后就是高訾富人,你以为有马有田就是富人了?才不是,那最多算小康。高訾富人是指有钱三百万以上的富人。这些人大多是冶铁大户,煮盐起家,个别的像汉文帝时的邓通,被皇上恩准可以自己铸钱。不过高訾富人到了武帝之后就少了,因为冶铁、煮盐、铸钱都成了官家垄断。《货殖列传》中记载蜀地卓氏(卓文君家)之类的大富人,都是“力农畜工虞商贾为权利以成富,大者倾郡,中者倾县,下者倾乡里。” 最后来说说豪族,包括了六国后裔。本来都是贵族,后来国灭家亡就都成了豪族。这些豪族有的仗着旧贵族的身份经营工商业,有的致仕新朝晋级为世家。最有名的就是齐国田氏,能人辈出,可谓长盛不衰。其实总的来说,豪族就是指那些宗族势力非常强大的家族。 豪族中又分为豪猾和豪侠,其中豪猾代表例如济南瞷氏,连地方的长官都治不动,“宗人三百余家,二千石莫能制。”比如涿郡的东高、西高氏,这些豪猾都是群仗势欺人之辈,“自郡吏以下,皆畏避之,莫敢与牾。兵客放为盗贼,发,吏不敢追。辄入高氏,吏不敢追。”强盗小偷能傍上这些家族,就连官员都不敢接着追究。放在今天你敢想?谁杀人放火了,只要能得到某家的庇护,就可以逍遥法外。 不过也并非所有豪族都是魑魅魍魉之辈,例如那群豪侠,最有名的如朱家、郭解。放在今天都是那些不怕被坑敢于街边扶老人的好人,这些人心中有义,爱打抱不平。像朱家不怕家破人亡也要救季布。 这些豪族平时可能不会威胁到帝国的统治,最多做个地头蛇,但到了天下四乱之时,就都成了造反的中坚力量。比如后来刘秀他们那一家子,虽然是刘氏宗族,但到了王莽的新朝也就是个地方豪族,一掀起造反大旗光他们南阳宗族就几百号人。 《通典》中记载:“昔六国之亡,豪族处处而有,秦氏失驭,竞起为乱。及汉高徙诸大姓齐田楚景之辈以实关中,盖所以强本弱末之计也。文宣之代,政令严猛,羊毕诸豪,颇被徙逐。至若瀛冀诸刘,清河张宋,并州王氏,濮阳侯族,诸如此辈,一宗近将万室,烟火连接,此屋而居。献武初在冀郡,大族谓起应之。侯景之反河南,侯氏几为大患。有同石元海、石勒之众也。”所以足以说明能不能驾驭并安置好豪族,对于一个帝国的安稳有着不可想象的作用,豪族安则天下稳,豪族乱则天下危。 而刘敬的后来的“迁徙豪族”就为整个西汉的安稳做出了巨大的作用。刘敬被刘邦派去与匈奴签订议和及联姻盟约,从匈奴回来的刘敬发现了许多都城潜在的威胁,就报给了刘邦。刘敬对刘邦说:“匈奴在河南的白羊、楼烦两个部落,离长安最近就七百里路,人家轻骑一天一夜就能奔到关中来。关中经过连年战争还很凋敝,人丁稀少。不过关中土地肥沃,可以加以充实。当初各路诸侯起兵发难,若不是有齐国的田氏和楚国的昭、屈、景三大宗族的参加是不可能闹起大风浪的。如今陛下虽然把都城都建在关中,但实际上却缺少人口。北边靠近匈奴,东边又有六国旧贵族,宗室势力都很强大,一旦发生变故,陛下绝对不可能高枕无忧。所以我希望陛下能把田氏各族还有楚国的昭、屈、景三大宗族,燕赵韩魏等过的后裔,以及天下的豪门名家都迁移到关中居住。那样国内平安无事时可以用以防备匈奴,如果诸侯王有什么变故,也可以率领他们东进讨伐。这是加强中央的力量削弱地方实力的上策啊。” 这在当时绝对是个大动作,迁天下名门豪族入关中。但这也绝对是个安邦定国的上上策,各大豪族一到了天子脚下,想扑腾也扑腾不起来了。天子脚下你敢闹腾?说弄你就弄你。诸侯王们想作乱没了这些豪族的支持,实力也会大大削弱。只要异姓诸侯王一平,天下根本就不可能再乱起来了。这一举动也完全扼杀了六国复辟的可能,你再有百年根基也没用了。这些豪族在地方上呼风唤雨,来了关中谁都不鸟谁,大家都是老牌贵族,谁也别想跟谁横。 你说刘敬这么一个为了汉朝安稳操碎了心的人是汉奸,让谁听了不笑掉大牙。
馆藏&35192
TA的最新馆藏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mk锁头包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