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瑞英与李先念念的副官都有谁

中国共产党党史故事-共享资料网
中国共产党党史故事
中国共产党党史故事(1)党的生日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于 1921 年 7 月 23 日召 开,而党的诞生纪念日是 7 月 1 日。1921 年 7 月 23 日,中 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举行。参加会议的各地 代表有:李达、李汉俊、张国焘、刘仁静、毛泽东、何叔衡、 王尽美、邓恩铭、陈潭秋、董必武、周佛海、陈公博,包惠 僧受陈独秀派遣参加了会议。 他们代表着全国 50 多名党员。 共产国际代表马林和尼科尔斯基列席了会议。在会议进行过 程中, 突然有法租界巡捕闯进了会场, 会议被迫中断。 于是, 最后一天的会议,便转到了浙江嘉兴南湖的一艘游艇上举行。 经过讨论,大会通过了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个纲领和决议,并 选举产生党的领导机构――中央局。党的一大宣告了中国共 产党的正式成立。七月一日:中国共产党诞生纪念日。 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于 1921 年 7 月 23 日召 开,而党的诞生纪念日是 7 月 1 日。为什么两者的时间不一 致呢?为什么 7 月 1 日成了党的诞生纪念日呢?把 7 月 1 日 作为党的诞生纪念日,是毛泽东于 1938 年 5 月提出来的。 当时,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一文中提出: ?今年七月一日, 是中国共产党建立十七周年纪念日。 ?这是中央领导同志第 一次明确提出?七一?是党的诞生纪念日。当时在延安的曾 经参加过一大的党的创始人只有毛泽东、董必武两人。他们 回忆一大是 7 月份召开的,但记不清楚确切的开会日期。因1 为缺乏档案材料,一时无法查证,所以就把 7 月 1 日确定为 党的诞生纪念日。 ?七一?作为党的诞生纪念日,最早见于 中央文件是 1941 年 6 月。当时,中共中央发出《关于中国 共产党诞生二十周年、抗日四周年纪念指示》 。 《指示》说: ?今年七一是中共产生的二十周年,七七是中国抗日战争的 四周年,各抗日根据地应分别召集会议,采取各种办法,举 行纪念,并在各种刊物出特刊或特辑。 ?这是以中共中央名 义作出的把?七一?作为党的诞生纪念日进行纪念的第一个 文件。党的一大开幕日期到 20 世纪 70 年代末才由党史工作 者考证清楚,根据新发现的史料和考证成果,确定一大的召 开日期是 1921 年 7 月 23 日。虽然党的诞生纪念日并不是党 的一大召开的具体日期, ?七一?这个光辉的节日已经深深 地铭刻在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心中。它成为人们每年进行 纪念的一个重要节日,也成为中国节日文化的一部分。中国共产党党史故事(2)党徽党旗的由来党徽党旗是政党的标志和旗[。共产党的党徽,最初是 十月革命伟大成果的标志,写在苏维埃的旗[上。后来是苏 共和共产国际旗[的标志,后来又写在许多国家共产党的旗 [上。1921 年 7 月,当中国共产党宣告成立时,共产党的发2 起者们还来不及将一个崭新的革命党应具有的一切考虑周 全。党旗应是什么样的?这在当时是不言而喻的――作为共 产国际的一个支部,中国共产党的旗[自然要与列宁创建的 无产阶级政党的旗[完全一致,即苏维埃的旗[。 此后,在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几年中,出于形势的要求, 中国共产党一直打着国民党的?青天白日旗? 。即使是在?八 一南昌起义?中,仍是如此。那次起义是在?主义不变、旗 [不变、纲领不变、组织不变?的思想指导下进行的。 在著名的 ?八七会议? 上, 关于要不要继续举国民党旗, 共产党人进行了激烈的争论。毛泽东在会上提出抛弃国民党 旗[的意见,但支持者甚少。会议最后虽然确定了发动土地 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方针,但大多数人依然主张 用国民党的旗[。 后来,出于对革命形势的清醒认识,毛泽东一直坚持自 己的主张,并在多次会议上反复提出。在给党中央的信中, 毛泽东写道: ?国民党的旗子已成军阀的旗子,只有共产党 的旗子才是人民的旗子。 ?他强调: ?在工农兵苏维埃时候, 我们不应再打国民党的旗子了,我们应高高打出共产党的旗 子……立刻坚决地树立红旗。 ? ?军叫工农革命,旗号镰刀斧 头,匡庐一带不停留,要向潇湘直进。地主重重压迫,农民 个个同仇。秋收时节暮云愁,霹雳一声暴动。 ?这是毛泽东 1927 年在《西江月?秋收起义》中描述的情景。事实上,中 国共产党亮出的第一面旗[就出现在毛泽东领导的秋收起3 义中,而设计制作者则是中国工农红军的著名将领何长工。 当时的旗[用一大块鲜艳的红布制作,在其中央,缝着一个 黄色的五角星,在五星的中心位Z,画着象征工农的镰刀和 斧头。这面旗颇有特色的是,在白色旗裤上,赫然写着?中 国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 。 国民党右翼的反革命真面目彻底暴露后,迫使中国共产 党必须竖起自己的大旗。1927 年 9 月,中共中央召开临时政 治局会议,明确宣布放弃国民党的旗[,正式提出了建立苏 维埃的口号。同年 10 月 15 日,中共南方局、广东省委联席 会议通过《中共广东省委通告 14 号――最近工作纲领》 ,明 确指出: ?要坚决勇敢地树立工农革命的大旗,……建立工 农政权。 ? ?一律废除青天白日旗,改使红旗,以斧镰为标志 与国际旗同。 ?这应该是党的领导机关第一次作出的关于党 的旗[的正式决定。 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后,中国革命运动在中国共产党的领 导下如火如荼。1943 年 5 月 15 日,共产国际执委会主席团 作出《关于提议解散共产国际的决定》 ,相信各党完全可以 独立解决各自的问题。同年 5 月 26 日,中国共产党作出决 定,完全同意解散共产国际组织。此时,中国共产党已经开 始全面独立地着手解决自己的问题。同年,中共中央在延安 杨家岭召开政治局会议,做出了包括党旗样式在内的一系列 决议。会上第一次正式确定了党旗的样式:保留象征工农联 盟的铁锤镰刀,去掉旗[上的五角星。4 1945 年 4 月 23 日,当 700 多名代表迈进中共?七大? 会场时,庄严肃穆的场面令他们为之一振。因为,这是建党 以来第一次悬挂正式的中国共产党党旗,它结束了党从?一 大? 到 ?六大? 没有正式党旗的历史。 只见大会主席台正中, 悬挂着毛泽东和朱德的画像。在画像下方的图案中,中间缀 有中国共产党的党徽:铁锤镰刀,稻穗和麦穗围绕着它。画 像的两边,分别插着数面鲜红的、缀有铁锤镰刀的中国共产 党党旗。 1996 年 9 月 21 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了《中国共产 党党旗党徽制作和使用的若干规定》 ,进一步规范了党旗党 徽的样式和使用。通过几年来的努力,党徽党旗制度已基本 健全,党徽党旗的生产、销售和配备、使用初步规范,把党 徽党旗写入党章的时机已经成熟。 十六大以来,通过的党章,都增写了?党徽党旗?有关 规定并单独列为一章,分别对党徽图案、党旗图案和党徽党 旗的性质以及制作和使用党徽党旗等作了明确规定。中国共 产党的党徽党旗是中国共产党的象征和标志,在党章中强调 党徽党旗,将有力推进党徽党旗的规范制作和使用工作。这 对于维护党徽党旗的尊严,发挥党徽党旗的感召力对于增起 到十分重要的作用。中国共产党党史故事(3)5 【 ?五百里井冈?的准确含义】1927 年 10 月,毛泽东同志率领湘赣边界秋收起义的工农革 命军,进军井冈山,开始创建以宁冈为中心的井冈山农村革 命根据地。 80 多年后的今天, 井冈山已经成为一个没有围墙的革命历史 博物馆,接待了一批批实地探寻?井冈山精神?的游客。许 多人经历了井冈山红色之旅后,在体会文章中感慨到: ?井 冈山革命根据地,巍巍五百里井冈……?其实, ?五百里井 冈?用在这里并不准确。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并非?五百 里井冈? , ?五百里井冈?确切的应该是指?井冈山军事根据 地? 。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地处江西、湖南两省之交的罗霄山脉中段, 红色区域主体包括六县一山(六县是指江西的宁冈、永新、 莲花、遂川,湖南的 县、茶陵,一山是指井冈山) ,鼎盛时期面积达 7200 平方公里。 1928 年 11 月 25 日毛泽东同志以井冈山前委书记的身份, 向中央写了报告,这篇报告后被收入《毛泽东选集》第一卷 的第四篇文章《井冈山的斗争》 ,文章在?军事问题?一部 分写到: ?军事根据地:第一个根据地是井冈山,介在宁冈、 县、遂川、永新四县之交。北麓是宁冈的茅坪,南麓是遂川 的黄坳,两地相隔九十里。东麓是永新的拿山,西麓是县的 水口,两地相隔百八十里。四周从拿山起经龙源口(以上永6 新) 、新城、茅坪、大陇(以上宁冈) 、十都、水口、下村(以 上 县) 、营盘吁、戴家铺、大汾、堆子前、黄坳、五斗江、车坳(以上遂川)到拿山,共计五百五十里。 ? 由此可见,毛泽东把?井冈山军事根据地?界定为?五 百里井冈? , ? 五百里井冈?也由此得名。中国共产党党史故事(4)我国最早宣传马克思主义的人在我国,最早宣传马克思主义的人究竟是谁? 是谁?有人说,当然是李大钊了;也有人说,应该是梁 启超,他比李大钊更早,教材上有。其实都不对,而是陕西 的井勿幕。 早在 1908 年,井勿幕就在日本东京创办的《夏声》杂 志第三号上,以?侠魔?为笔名,发表了题为《二十世纪新 思潮》一文。这是迄今为止发现的中国最早介绍马克思主义 的文章。 井勿幕在该文中明确提出: ?专政制度之思想,早已一 落千丈,过去之时代也。即自由制度亦成晚照斜阳,行将就 没。而黑云蔽空,冲滔天之大浪而来者,即此社会主义之新 思潮也。 ? ?今欲去弱肉强食之禽兽世界,而抵平和幸福之文 明世界,非采用社会主义,绝不能达此目的。 ? 他呼吁: ?维社会公安,谋人民幸福。贫富之悬隔也,7 思有以平均之; 贵族之骄横也, 思有以压抑之; 政治之失平, 国民道德之堕落也,思有以改革而补救之。 ?他抨击清政府: ?外人借政府为傀儡,政府又借外人为护符,相缘为奸,以 害我民。 ?他号召推翻清朝封建统治,建立民主共和国体。 井勿幕的名气并不大,大概是因为生命太短暂,死得太 早了。井勿幕( ) ,乳名回寅,原名井泉,字文 渊,笔名侠魔,陕西省蒲城县广阳镇井家塬村(今属铜川市 印台区)人,陕西辛亥革命先驱和杰出领导人之一,被孙中 山誉为革命的?后起之秀? 、 ?西北革命巨柱? 。他是井岳秀 胞弟,其父在他 4 岁时即病殁。幼时聪敏好学,少有大志。 早年入川 (在重庆正蒙学堂求学) , 结识熊克武等革命志士。 1903 年 12 月留学日本,入东京大成中学学习日语和普通学 科。1905 年冬奉孙中山之命担任同盟会陕西支部长,与赵世 钰等回陕组织同盟会。 1906 年夏第二次赴日筹备成立同盟会 陕西分会,学习制造炸弹,还担任文字宣传,为孙中山所器 重。1907 年回陕联络会党和刀客,后第三次赴日。1908 年 2 月在东京参与创办《夏声》杂志,撰文宣传革命。同年 10 月回陕,参加领导反清学生运动。1910 年初夏奉同盟会总部 令,再度回陕组织起义,参与促成陕西同盟会和哥老会的联 合。同年秋南下香港,参与筹划广州起义。 1911 年 4 月 27 日广州起义失败后,井勿幕于 5 月间回 陕,与哥老会党人张云山、万炳南等密谋,准备大举。6 月 又与杨叔吉等人赴西安满城观察敌情。8 月派邹子良赴渭北8 联络刀侠,并派王荣镇赴四川、陈得贵赴山西联络会党。 9 月下旬张聚庭从南方带回同盟会总部命令,告知全国,确定 10 月 6 日同时起义,由各省革命党负责组织。10 月辛亥革 命爆发后,任陕西军政府北路安抚招讨使。1912 年被南京临 时政府委任为稽查局副局长,以陕西事务纠缠未就职。同年 同盟会改组为国民党,任国民党陕西副支部长。1913 年参加 二次革命,讨伐袁世凯,失败后避居日本。1915 年赴云南参 加护国战争, 并任熊克武部参谋长。 1917 年 3 月任关中道尹。 同年 8 月离职,闲居西安。 1918 年 11 月,井勿幕赴三原就任陕西靖国军总指挥。 11 月 21 日被广州孙中山护法大元帅府特赠陆军中将衔,明 令嘉奖抚恤。12 月 23 日在兴平县南仁堡被靖国军第一路郭 坚部参谋马凌甫杀害,时年仅 30 岁,后草葬于蒲城。1945 年被国民政府追赠为国民革命军陆军上将衔,又由章炳麟撰 《井勿幕墓志铭》 。陕西军民为怀念井的不朽功勋,曾将其 在西安居住过的四府街更名为井上将街,并在街南端城墙上 凿开一门,名勿幕门(即今小南门) 。 井勿幕墓在今陕西西安长安区韦曲西北凤栖塬上塔坡 村的清凉山,附近有著名的清凉寺,以及台湾国民党前任主 席连战祖母之墓。中国共产党党史故事(5)9 揭秘:中共?一号机密?档案保卫者是 谁?陈为人,原名陈蔚英,湖南江华人。1924 年在上海从事 工人运动。 1929 年至 1937 年在上海长期从事中共地下工作。 1932 年起在上海负责?中央文库?的管理工作。他去世后被 追认为革命烈士。一批没有纸边的文件,今天静静地躺在中 央档案馆。它们曾是中国共产党的?一号机密?――两万余 件从建党到?六大?的档案,囊括中共早期的几乎所有重要 文件。 在中共内部,它们被称为?中央文库? 。很难想象这些泛黄 的纸片,能在国内外反动势力血腥围剿下的上海完好保 存下来。 ?中央文库?正式组建于 1930 年。那时,中央领导 机构由上海迁往瑞金,中央秘书处直属的档案却因安全原因 无法随行。 1931 年底,被巡捕房抓捕的陈为人获释出狱。因受刑过 重,又染上严重肺病,组织上安排他静心休养,他却再三恳 求重返工作岗位,主动当上?中央文库?保管员。从此,他 和爱人韩慧英开始独门独户,离群索居。为掩人耳目,他们 在党的资助下, 开了一家湘绣店。 他们白天经商, 到了晚上, 则反锁门窗,遮严光亮,整夜地猫在连直腰都难的三层阁上 整理这些党的最高机密。 曾经活跃的他们不再参加党的会议,也不在公众场合抛头露10 面。为了保证机密文件万无一失,陈为人夫妇甚至在家里搁 上了一个常年留有火种的炉子。他们相互叮嘱:一旦遭遇不 测,宁愿焚楼烧房,也不能让一个纸片落到敌人手里! 1935 年 2 月,由于叛徒告密,韩慧英落入敌手,陈为人 马上转移?中央文库? 。此时,他与组织失去了联系,经济 来源也被切断。他几乎典当光了家中所有值钱的东西,带着 孩子一天靠两顿红薯充饥。为了便于秘藏、转移,他将文件 全用薄纸、小字重抄一遍,剪掉四边的空白,分类归档。 这年冬天,韩慧英忽然回来了。她在狱中受尽酷刑,但 坚贞不屈,终于蒙过敌人,获释回家。1936 年秋,陈为人也 和组织重新接上了关系,并将保存完好的?中央文库?移交 组织。 那时,陈为人身体已虚弱不堪,大口吐血。1937 年 3 月 12 日,38 岁的年轻生命便戛然而止。新中国成立后,陈为 人被追认为革命烈士。 ?中央文库?历经转移,保管者也数 易其人,最终在一个个共产党员的手中安然走进新中国。中国共产党党史故事(6)朱德的扁担1928 年, 朱德同志带领一支红军队伍到井冈山跟毛主席会师。 山上是红军,山下不远就是敌人。井冈山上出产粮食不多,11 常常要抽出一些人到山下的茅坪去挑粮。从井冈山上到茅坪, 来回有五六十里,山高路陡,非常难走。可是每次挑粮大家 都争着去。 朱德同志也跟战士们一块儿去挑粮。他穿着草鞋,戴着 斗笠, 挑起满满的一担粮食, 跟大家一块儿爬山。 白天挑粮, 晚上还常常整夜整夜地研究怎样跟敌人打仗。大家看了心疼, 就把他那根扁担藏了起来。不料朱德同志又找来了一根扁担, 写上?朱德扁担不准乱拿?八个大字。大家见了,越发敬爱 朱德同志,不好意思再藏他的扁担了。中国共产党党史故事(7)董必武中了秀才不请酒董必武是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 你可知道,从年轻时代,他就严以修身,满身正气。 1903 年 6 月,刚满 17 岁的董必武考取了秀才,获得附学生 员的资格。按照当时的规矩,获得功名的人回来,乡里乡亲 要在黄安县城 (今红安) 东门放鞭炮迎接, 还要送礼、 请客, 庆祝这件大喜事。 但董必武却认为中了秀才?没有什么了不起? ,他故意绕道 回家,请父亲向亲友、邻里说明一二,并坚决不收礼物,只 是按照旧规做了一件新长袍和一顶新帽子。12 后来他仍穿着旧衣旧鞋, 自己挑着行李长途跋涉, 四处求学。 朴实之品格,可见一斑。1903 年黄州府试时,一位考生因拒 绝进场检验,并抗议侮辱搜身,竟被官府的工作人员和门卫 打死在考场,前往主试的湖北学政蒋式芬指使手下抛尸灭迹, 引起考生的公愤。 目睹这种悲惨情景,董必武义愤填膺,立即同黄州八属的应 试生员一起,包围贡院,封锁龙门,为死者伸冤,勇敢冲击 封建科举制度,以至闹到省抚台于荫霖派兵舰两艘前往镇压。 后来,董必武到省城武昌参加乡试的时候,因在抚台衙 门前观看,得了个?窥探?的罪名,也遭到无理辱打。他毅 然决然地弃考回乡,从此同考取功名做官的道路彻底决裂。中国共产党党史故事(8)叶挺的故事:摔银元脱险1922 年,广州城内乱成一片。军阀陈炯明的叛军冲进城 内,大肆杀戮。 ?轰轰轰! ?叛军发射出的炮弹相继落在孙中山总统府 旁, 局势极其严峻。 孙中山警卫团第二营营长叶挺 (公元 1896 ―1946 年)率先护卫着孙中山脱离险境,一直将孙中山送上 ?永丰?舰驰往黄埔避难。 叶挺放心不下他的兵,又重返总统府。叛军借炮火的掩 护,疯狂地扑向总统府。叶挺指挥他的第二营,英勇作战,13 一次又一次击退了叛军的进攻。 叛军杀红了眼,黑压压的后续部队一队接一队开往这里。 叶挺见寡不敌众,为保存实力,他果断地命令:全部伺机突 围! 总统府外一片硝烟,叶挺亲自断后持枪射击敌人,掩护 部队转移。当他们快退出包围圈时,一道墙横亘于前。他们 正想绕道时, ?实突突! ?不远处传出轻重机枪的射击声。敌 人猛烈的枪弹织成一道严密的火力网,而且敌人还在拼命追 上来。 在这千钧一发之际,叶挺突然急中生智,将随身携带的 银元箱猛然往地上一摔。 ?叭! ?白花花的银元撒了一地。叶 挺顺手大把大把抓起。抛向尾随在后的敌军群中。敌军先是 一愣,疑是手榴弹,纷纷抱头躲避,等飞行物落地,看清是 白花花的银元时,怪叫着你争我夺起来。 这帮见钱眼开的家伙早忘了开枪追人,叶挺率兵乘机脱 险。中国共产党党史故事(9)任弼时曾对陈独秀气愤地大喊:你不能 压制批评20 世纪 40 年代,任弼时与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 并列,成为领导全党的?五大书记?之一,任弼时一生为党14 勤恳工作,任劳任怨,被誉为?党内的骆驼? ,而其追求真 理、坚持真理的勇气胆识与求实精神尤令人敬仰。 1927 年 6 月 13 日,中共中央在武昌举行扩大会议,会上, 在团中央负责的任弼时力主党领导全国人民开展武装斗争, 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屠杀政策,以挽救革命。会议一开始, 年轻气盛的任弼时就要求发言。但陈独秀却说: ?要发言的 人很多,你等一等吧! ?一连三次都是如此,任弼时再也忍 不住了,他气愤地大声说: ?不!总书记同志,你不能压制 批评,我现在一定要说! ?接着,他从口袋里掏出一份意见 书,郑重地宣布: ?我代表团中央,在此 见书撕得粉碎,大 吼道: ?这是党的会议,青年团没有资格发言! ?任弼时针锋 相对地说: ?谁有真理谁就有资格发言! ?接着,他简明地提 出党应迅速行动起来,组织武装,坚决同国民党右派进行斗 争,警惕新的?四〃一二?政变的出现……陈独秀听不下去 了,拍着桌子喊道: ?不要说了,你懂得什么??任弼时坚 定地对大家说: ?同志们,真理最后会胜利的! ? 随后,在武汉召开的中共?八七?会议上,刚刚遭受了 大革命失败痛苦的党内同志深感任弼时与陈独秀争论时的 观点正确,坚持真理的勇气可嘉,年仅 22 岁的任弼时被选 入中央政治局,成为中国共产党历史上最年轻的政治局委员, 新上任的党中央主要负责人瞿秋白握着任弼时的手,称赞他 和团中央的觉悟及胆识。 从一定意义上说,陈独秀对任弼时的政治成长有过启蒙15 作用,任弼时尊重陈独秀,视其为长者。但这并没有影响到 他对真理的坚持。在谈到与陈独秀的政治争论时,任弼时曾 说过: ?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 ?中国共产党党史故事(10)夏明翰的故事夏明翰是湖南衡阳人。他加入中国共产党,为党的事业 做了许多的事。 不幸的是, 1928 年 2 月 7 日他在汉口被捕了。 夏明翰被押在狱中。敌人用了种种手段,想让夏明翰说 出中国共产党的地下组织,但是毫无所得。又一次审讯开始 了。夏明翰镇静自若地走进来,昂首对着那个恶煞般的主审 官怒目而视。 主审官问: ?你姓什么?? 夏明翰答: ?姓冬。 ? ?你明明姓夏,为什么说姓冬!简直是胡说! ? ?我是按国 民党的逻辑讲话的。你们的逻辑是颠倒黑白。混淆是非的, 你们把杀人说成慈悲, 把卖国说成爱国。 我也用你们的逻辑, 把姓?夏?说成姓?冬? ,这叫以毒攻毒。 ? 主审官又问了 几个问题,可是什么都问不出来。反动派在夏明翰身上连半 根稻草都没捞到,而且失去了希望,只得使出了最后的一招 儿,宣布?就地处决? 。 2 月 9 日,也就是夏明翰被捕的第三天,反动派把夏明 翰押上了刑场。夏明翰泰然自若,连声高呼革命口号,接着 又高唱起《国际歌》 。周围的群众都感动得流下眼泪;反动16 派在这凛然正气的震慑下胆颤心惊。 行刑的时刻马上就到 了。反动派问夏明翰: ?你还有什么话要说吗?? 夏明翰说: ?我要把我的话写出来,给我拿纸和笔来! ? 反动派还希望 夏明翰最后能供出点有用的材料来,立即给他了一枝笔和一 张纸。 夏明翰接了过来, 奋笔写了一首正气凛然的就义诗: 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自有后来人。 写 完后,大声念了一遍,把笔往地上用力一抛。 夏明翰慷慨 就义了。他用自己的鲜血和生命,谱写了一曲壮烈的革命之 歌。中国共产党党史故事(11)南昌起义:叶剑英三献妙计在八一南昌起义中,有一位没有到南昌参加指挥作战, 但在起义前后起了重要作用的共产党员,他就是时任国民革 命军第4军参谋长的叶剑英。 80年前,叶剑英?三献妙计?的故事鲜为人知。 一献妙计:请贺龙、叶挺部队迅速开往南昌 1927年7月下旬,汪精卫在庐山举行反共军事会议, 下令张发奎在国民革命军第二方面军各部队立即?清共? , 密谋加害共产党人,解除叶挺、贺龙的兵权。国防大学教授 徐焰说,时任国民革命军第4军参谋长的叶剑英在庐山获悉 这一情况后,连夜下山赶到九江。此时贺龙的第20军和叶17 挺的第11军第24师,正利用?东征讨蒋?的名义驻扎在 九江。 在九江甘棠湖的一条小船上,叶剑英向贺龙、叶挺等人 通报了汪精卫等人的阴谋。经过紧急商议,他们作出决定: 一是拒绝执行张发奎要求贺、叶部队开赴江西德安的命令; 二是贺龙、叶挺不上庐山开会;三是贺龙、叶挺迅速率部开 赴南昌。 徐焰说,叶剑英传递的情报非常及时重要,使贺龙、叶挺部 队迅速开往南昌,从而保住了南昌起义中两支主要的力量。 二献妙计:劝阻张发奎不追击起义军 南昌起义后, 汪精卫急令张发奎、 朱培德等部向南昌围攻。 8月3日起,起义军按照原定计划分批撤出南昌,向广东南 下。由于撤离仓促,部队未经整顿,加上酷暑远征,部队减 员较多。 八一南昌起义纪念馆馆长法剑明说,为了维护起义军的安全、 保护革命力量,叶剑英利用张发奎同广东军阀李济深的矛盾, 给张发奎献上了一条?锦囊妙计? :劝说张发奎不要追击起 义军,让共产党去广东东江。叶剑英告诉张发奎,共产党去 东江之后,广东军阀李济深就会调兵去打,这样张发奎可以 趁机向广东进军,顺利回到广州。 这一?计?果真奏效,张发奎采纳了这个意见。南昌起义部 队因此得以在没有追兵的情况下,集中全力在赣南攻打敌军 钱大钧、黄绍f部队,打开了南下的道路。虽然起义军在后18 来的战斗中屡受挫折,但在朱德、陈毅的率领下,最终于1 928年4月到达井冈山,与毛泽东领导的湘赣边界秋收起 义部队会师,为中国革命保留了火种。 三献妙计:保存第4军教导团 南昌起义后,由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武汉分校改编的教导团2 000多人从武汉乘船东下,准备赶往南昌。但船一到达九 江,就被张发奎部缴械扣留,被收编为叶剑英所在的国民革 命军第4军的军官教导团。 江西省委党史办党史专家万建强说,为了保存这支由共产党 掌握的革命力量,叶剑英利用自己同张发奎等人的老交情, 毛遂自荐当了教导团团长。这样既应付了张发奎,又使教导 团大部分力量约2000人得以保存。 1927年11月,张发奎抽调主力迎战李济深,广州 城内只剩不到7000兵力。广州起义指挥部任命叶挺为起 义军事总指挥、叶剑英为副总指挥。12月11日,中共在 广州发动起义,叶剑英竭力保护下来的第4军军官教导团, 成了这次起义的骨干力量。中国共产党党史故事(12)伙夫式的形象特征一次又一次救了他19 1928 年 12 月,朱德率领部队在资兴驻扎,敌人闻迅来 抓朱德。 在这万分危急的情况下, 朱德见逃不脱敌人的包围, 使走进一家祠堂的厨房,随手拉了一条围裙系在腰上。敌人 冲进来就问: ?你们的总司令在哪里。 ?朱德指指身后: ?在 后面。 ?敌人又问: ?你是干什么的??朱德干脆地回答: ?我 是伙夫。 ?但几个敌人仍有些不放心,把这?伙夫?拉到灯 下上下打量了一番,见他穿得破破烂烂,胡子老长,真是一 副伙夫样。于是信以为真,便急忙到后面搜索。朱德趁机打 开窗子,逃之夭夭。 1929 年 2 月, 国民党刘士毅部乘黑夜包围了驻扎在项山 的红四军军部。此时,朱德的妻子伍若兰要朱德先走,随部 队突围, 自己掩护, 朱德不肯扔下妻子不管, 正在争执之时, 房门?哗啦?一声被踢开,十几个黄蜂似的敌人揣着枪,气 势汹汹冲了进来。伍若兰迅速夺过朱德手中的枪,随即故意 对冲进来的敌兵呵斥说: ?你们不在前边打仗,跑到我屋里 来干什么??说着,回头对站在一边的朱德大声命令: ?老 伙夫!还不出去打一桶水来给军长洗脸! ?朱德?唔?了一 声,点头答了个?是? ,抽身欲走。一个瘦猴模样的家伙用 枪拦住朱德,另一个敌兵用枪口对准伍若兰,第三个敌人旋 即夺下伍若兰手里的驳壳枪。 ?他是你们什么人??敌人 逼问道。 ?他是我和朱德的伙夫! ?伍若兰异常镇静地答道。敌 兵见朱德满脸胡须、身着普通士兵装束,觉得不象当大官的20 样子,也就将主意力转向伍若兰: ?妈的!朱德睡在哪里?? 此刻,朱德乘机提着一只小桶走出房门。 ?他在后边那间屋里睡觉, ?敌兵为抢头功,争相往里 边那间屋冲去, 伍若兰扭身飞出房门, 飞也似的朝村外跑去, 由于她当时身怀有孕,加上一颗流弹射穿她的脚踝,不幸被 敌人抓获。1929 年 2 月 8 月,伍若兰英勇就义,敌人还将其 头颅解送长沙示众。 伍若兰的死是朱德终身的一个遗憾和隐痛。然而,如若 不是不起眼的普通相貌和装束作护身符,即使有伍若兰的机 智勇敢,朱德也难以脱身。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伙夫式 的形象特征再一次帮助他出脱了危难和火海。俗话说?大难 不死,必有后福? ,朱德的平易近人,与士兵打成一片,不 仅是一种美德,也是一种潜在的护身符,在危难时候大显身 手……中国共产党党史故事(13)毛泽东的故事:两个红辣椒1929 年 3 月 11 日,红四军三千多人以日行百里的速度,向 闽西挺进。 初春的夜晚,寒气袭人。战士们衣着单薄,又冷又饿。 队伍翻过了武夷山的杉木岭,天就黑了。在伸手不见五指的 崎岖山路上行军,不少人的脚碰坏了,腿摔伤了,可战士们21 一想到毛委员和朱军长与他们一起行军,心里就有一股暖流, 浑身就有了力量。 队伍摸黑走到下半夜,终于到了长汀县四都的楼子坝。 为了不惊动老乡,战士们都露天宿营,有的在屋檐下靠着墙 根睡觉,有的就背靠背坐在树下、路旁打盹。 夜深人静,寒风呼啸。战士们都睡着了,只有哨兵放轻 脚步在走动。这时候,村口忽然闪出一星灯火,在黑暗中熠 熠发光,由远而近地游动。渐渐地走近了,哨兵才看清提灯 巡逻的是一个高大魁梧的人。仔细一看,啊,是毛委员! 哨兵心头一热,忙迎上前去,激动地叫了一声: ?毛委 员! ? 毛主席轻声地问: ?没有惊动老乡吧?? ?没有。 ? 毛主席赞许地点点头,摸摸哨兵身上的单衣,问: ?冷 吗?? ?……不,不冷。 ?哨兵看到毛主席同样穿着单衣,声音不 由哽咽了。 ?哪能不冷, ? 毛主席说着, 从口袋里掏出两个红辣椒, 塞进哨兵的手心,说: ?咬一口,挺管用呢! ? ?……?哨兵手心里攥着辣椒,感动得说不出话来了。 毛主席说: ?我们刚到福建,老百姓对红军还不了解, 更应该注意‘三大纪律,八项注意’ ! ? ?是! ?哨兵连忙回答, ?毛委员该休息了。 ?22 毛主席举起马灯,灯光照亮战士年轻而淳朴的脸庞。毛 主席听出哨兵操着江西口音,就笑着问道: ?是老表吗??哨 兵憨笑着点了点头。直到毛主席走了,他还站在那里凝望着 毛委员高大的背影。 天亮了,老乡们一开门,都愣住了:一支穿着老百姓衣服的 队伍正驻扎在他们村里。他们有的在扫地,有的在修路,有 的在刷写标语。老乡们议论纷纷:这么说,这支队伍竟在这 寒冷的野地里过了一夜,这是一支什么样的队伍呀? 战士们亲热地向老乡们打招呼: ?老乡,我们是红军! 毛委员、朱军长领导的工农红军! ? ?红军来了!朱毛红军来了! ? 老乡们奔走相告。笑声阵阵,炊烟袅袅。太阳出来了, 僻静的山村沸腾了。可是还没等老乡们水开饭熟,红军又要 开拔了。老乡们急忙从灶膛里拨出煨红薯,跑出门去,往红 军手里塞。只见一群孩子紧紧地跟在一个小战士身旁,跑呀 跳呀,原来小战士的枪筒上挂着两个鲜红的辣椒,在金灿灿 的阳光下左右摆动,好像两颗闪光的红玛瑙,喜人极啦!中国共产党党史故事(14)长征路上女红军身上虱子多由于行军紧张, 这些女红军们也基本上不洗脸、 不洗澡,23 更不能脱衣睡觉,房子、草垛、墙角、野外,什么地方都能 睡,女红军的头上、身上都长满了虱子。 多到什么程度,危秀英曾回忆说,钟月林有一件旧毛衣,里 面藏了很多虱子,把她身上咬烂了好几块地方。在贵州猴场 休息时,贺子珍要她把毛衣脱下来,放到脸盆里煮,煮了一 个多小时,好家伙,脸盆里漂起了一层虱子的尸体,白花花 的,好不吓人。 对这种现象,彭德怀曾概括说:无虱不在军,没有虱子的不 算长征干部! 女红军身上虱子多,浑身刺痒难当。尤其是在行军走热了身 体,或晚上睡暖了身子,虱子得到适当的温度,便在身上到 处爬动, 弄得人全身的神经都紧张起来。 所以, 休息的时候, 她们便会围在一起互相捉头上的虱子。这简直成了一种乐趣。 危秀英还记得,同在干部休养连的徐特立老人还编了一个 ?捉虱舞? ,并亲自表演: 只见他把羊皮袄反过来穿,羊皮露在外面,戴个破毡帽,摇 摇晃晃地走出来,两只手轮流到羊皮里搜,装着捏着一只虱 子的样子,口里说: ?虱子! ?放进嘴里?噼啪?一声,又肯 定地说: ?是虱子! ?就这样,手脚不断重复这些动作,嘴里 连连说: ?虱子!虱子! ? ?又一个!又一个! ? 以后,女红军们觉得捉虱子太费事,捉不胜捉,索性剃 成光头。危秀英的好友邓六金学过理发,便施展技术,教会 大家理发,互相推成了光头。秃头怕人笑话,便做个帽子戴24 上。开会时,调皮的小伙子会突然出现在她们身后,一把将 头上的帽子揪起来,然后连声叫:尼姑,尼姑!欢迎尼姑革 命!中国共产党党史故事(15)年龄最小的 11 岁女红军在红军女战士队伍中,有一位年仅 11 岁的小姑娘,只见她 身背一条线毯、腰别一把横笛,手拄一根木棍,一路歌唱、 吹奏为大家鼓劲,她就是长征中年龄最小的女红军――王新 兰。 王新兰,1924 年出生于四川宣汉一个富裕家庭,她的叔 叔王维舟是着名的中共早期党员。在叔叔的影响下,王新兰 的两个哥哥和两个姐姐先后加入共产党。王新兰 7 岁时,因 为人小,不易引起白匪注意,党组织常让她传递秘密文件。 1933 年红四军入四川,王维舟领导的?川东游击军?改 编为红四方面军第三十三军,他任军长。当时王新兰只有 9 岁, 虽然年幼, 但在家人的熏陶下, 也领悟了不少革命道理。 红军要长征了,家里只留下王新兰和多病的母亲。看到王新 兰终日如坐针毡的样子,15 岁的姐姐、红军女战士王新国看 出了妹妹的心事,知道她希望跟着红军一起走。于是,在姐 姐王新国的鼓励下,王新兰鼓足勇气报名参加红军。 深明大义的母亲对此感到特别欣慰,只是担心王新兰年 龄太小,红军不收。25 时任红四军政治部主任的徐立清接待了她们。当他见到 王新兰扎着两个羊角辫、 个头还没有步枪高时, 便微笑着问: ?你这么小能干什么?? 王新兰惟恐红军首长把自己看小了,便大着嗓门说: ?我什 么都能干! ? 徐主任见她率真的样子, 哈哈大笑: ?哦?什么都能干? 那就说说你能干些什么。 ? ?好! ?听首长话有松口,王新兰的劲头更足了: ?我会 写字,会跳舞,会吹奏,还会唱歌! ?说着她还用手在地下 写了几个字让徐立清看。 这时,姐姐王新国也在旁边帮腔: ?首长,您就收下我妹妹 吧!您别看她年龄小,可她已经为党工作好几年了。 ?她如 数家珍般把王新兰几年来为党传递情报的事讲给徐立清。徐 立清一边听,一边连连点头: ?嗯,不错,不错。 ?专心听王 新国说完,徐立清转而对王新兰说: ?小妹妹,不是红军不 要你,只是你的年龄太小了……? 一听又没希望了, 王新兰发起了小孩脾气: ?小?小怎么了? 哪个天生会打仗,还不是一点点学起来的。我虽然年龄小, 可学东西还快呢! ? 看王新兰参军的决心很大,徐立清最终同意了: ?好吧,那 你明天就过来吧! ?王新兰当即兴奋得跳了起来。随着一声 ?是? , 王新兰拉着姐姐就往外跑。 徐立清突然想起了什么, 对着她们喊: ?你妈妈同意吗?? ?早就同意啦! ?一句愉快26 的回答从门外飘了进来。 几兄妹把母亲托付给地方苏维埃组织后,第二天一大早,王 新兰就到红四军报到了。王新国被分配到红四军政治部宣传 委员会工作,王新兰则安排在委员会下属的宣传队当宣传员。 一到宣传队, 姊妹俩就开始编演节目、 书写标语。 长征路上, 王新兰和战友一起穿山越岭,爬冰卧雪,无论吃多少苦,受 多大罪,从不叫苦叫累,也从不掉队。 不过,王新兰确实太小了,爬雪山,她是靠拉着马尾巴才攀 上去的;过草地,她有些时候也不得不趴在红军大哥哥的肩 膀上。尽管这样,王新兰只要有机会,就会立在风口、站在 路边,为战友们送歌献舞,加油鼓劲。 小红军王新兰愣是用稚嫩的双脚走完了二万五千里长 征路,随同大部队胜利到达陕北。中国共产党党史故事(16)5 位战士渡乌江1935 年元旦, 红一军团二师四团团长耿飚化装到乌江江 边侦察,他刚刚接到强渡乌江的任务。 乌江素以天险著称,为遵义的天然屏障。江面宽约 250 米, 深不可测。水流湍急,水温仅有 10 度,对岸敌人密布岗哨, 工事坚固。这么宽的江面,如没有渡河工具,渡过几乎不可 能。 二师立即赶制竹筏, 同时挑选出习于水性的 18 个战士,27 准备派他们游水过江,以扰乱敌人的警戒,掩护后续部队强 渡。 第二天 9 时左右,18 人中的 8 个勇士,每人各备驳壳枪 一支,奋然跃入江中,带着架设悬桥的绳索,向对岸游去。 江宽水急,人虽游至对岸,可绳索怎么也拉不过江。只得以 竹筏强渡,竹筏至中流时被敌击沉,强渡无功而返。当夜, 又组织第二次强渡,将单层竹筏改为双层竹筏。4 只竹筏同 时强渡,3 只被江流阻回岸边。三连连长毛正华的第二筏划 至江中后也没有了消息。 第二天,强渡继续进行,当竹筏划至中流,只见从敌人 工事下的石崖里,跳出几个人来,向着敌人一阵猛烈扫射, 敌人被打得晕头转向,落荒而逃,我们的竹筏这才顺利地登 了岸。这些接应的人是谁呢? 原来, 毛连长于 2 日晚偷渡时, 率战斗员 4 人登第二筏, 这个竹筏不知怎样竟然靠了彼岸。在他们登了岸后,等待其 他竹筏靠岸,却都不见来人。这种情况下,5 位战士只能围 坐在一堆,在乌江边石崖下过了一夜。 第一批强渡的十几个战士与毛连长等会合了,在占领了 敌军的岗哨阵地后,继续向敌人仰攻,接连几个手榴弹,在 轻机枪掩护下,刺刀用上去了,敌人阵地被彻底夺取了,一 个排死伤过半,其余的仓皇逃窜。因此,天险的乌江,就这 样的被突破了。28 中国共产党党史故事(17)巧渡金沙江的故事金沙江位于长江的上游。它穿行在川滇边界的深山狭谷间, 江面宽阔,水急浪大。如果红军过不去江,就有被敌人压进 深山狭谷,遭致全军覆灭的危险。当红军大队人马向金沙江 挺进时,蒋介石如梦初醒恍然大悟,认定红军的目的既不在 贵阳,也不在昆明,而是?必渡金沙江无疑? 。1935 年 4 月 28 日,他下达命令,控制渡口,毁船封江。就在红军进抵金 沙江前夕,江边的敌人已将所有船只掠到北岸了。 1935 年 5 月 3 日, 军委干部团的同志们接受了抢夺皎平渡的 任务。他们二话未说,翻山越岭日夜兼程 180 里,当天夜晚 就来到了金沙江边。在渡口,他们幸运地找到了一条船。原 来这条船是送探子来南岸探查情况的,探子不知跑到哪里去 了。后来,他们又在当地农民的协助下,从水里捞出了一条 破船,用布把漏洞塞上。 然后,他们乘坐这两条船悄悄地渡到北岸。敌人的哨兵以为 探子回来了,没有在意。他们来了个突然袭击,一举消灭了 一连正规军和一个保安队,控制了皎平渡两岸渡口。后来, 他们又找到了五条船,动员了 36 名艄公。 与此同时,红一军团赶到了龙街渡口,红三军团赶到了洪门 渡,但这两个渡口都没有船只,加上江宽水急无法架桥。军 委命令他们迅速转到皎平渡过江。29 从 5 月 3 日至 9 日,在 7 天 7 夜的时间里,红军主力就 靠这 7 只小船从容地过了江。担任后卫的 9 军团在南渡乌江 以后奉军委命令一直在黔西绕圈子,时东时西,忽南忽北, 牵制了敌人部分兵力。5 月 6 日,他们到了云南东川与巧家 县之间,并于 5 月 9 日在树节渡顺利地渡过了金沙江。两天 以后,敌人的追兵才赶到南岸。可是红军已经毁船封江,远 走高飞,无影无踪了。中国共产党党史故事(18)6 只木船过金沙当红军到达金沙江畔后,根据中革军委的指示,兵分三路抢 渡金沙江:一路以一军团为左纵队,以龙街渡为渡江方向; 二路以三军团为右纵队,以洪门渡为渡江方向;三路以军委 纵队和五军团为中央纵队,以皎平渡为渡江方向。三路人马 均以最强的急行军速度,赶往各自的渡口。一军团和三军团 各自赶到龙街渡和洪门渡,都因没有渡河工具,而被阻在金 沙江畔。 这样,红军全军的目光一下都集中到皎平渡的中央纵队 身上。 刘伯承率领中央纵队干部团三营化装成国民党军,乘守 敌疏于防备的情况下,弄到了两只船,当即就把一排人送过30 江。过江后才知道,川军在皎平渡并没严加设防,仅有一个 收税哨卡。当红军战士冲进哨卡时,从酣睡中惊醒的川军官 兵还以为是神兵天降。红军战士很快就找到川军的 4 只船, 连同原先的两只船,现在已经有了 6 只船。不久,红军千军 万马靠着这 6 只木船渡过天险金沙江。 当时是如何迅速而有序地过江的呢?陈云曾回忆说: ?一切渡河部队均须听命于渡河司令部。每船有号码。船内 规定所载人数及担数, 并标明座位次序。 不得同时几人上船, 只得一路纵队上船。每船除船夫外,尚有一司令员,船中秩 序必须听命于这个司令员。 ?红军的组织能力,除表现于组 织秩序外,还与极好地组织船夫密切相关。船夫第一天只有 18 人,后来增加至 27 人。工人之所以能增加,由于红军渡 河司令部除派党的干部进行宣传工作外,并优给工资。当时 每天日夜工资大洋 5 元。工人?日夜进食六次,每次杀猪。 而共党指挥渡河之人员,则每餐之蔬菜只吃青豆? 。渡河以 后,除工资外,各给船夫大洋 30 元,因此船夫对红军颇有 好感,很多人因此参加了红军。坐筐过绳桥会师1935 年 6 月 14 日, 中央红军一部和红四方面军一部在 达维镇会师。红三军团担负中央交予的维护交通、与红四方 面军会师的任务。彭德怀亲自率领十一团来到维古村。 这是个依傍高山、面临大河的村庄。河上的桥已被敌 人破坏,隔河而望,红四方面军的队伍正向这边走来。双方31 虽是面貌可辨,可使尽力气喊话,对方仍是听不清楚。急中 生智,他们互掷石头,在石头上缠上字条,相约在这里架设 悬桥。听说在上游的以念有一道桥,彭德怀又来到以念。这 里的绳桥也受到破坏,上下两条绳,只剩一条,河的对面就 是红四方面军,双方仍然沿用维古的方法,向对岸掷石头。 十余分钟以后,接到这样的一个字条: ?我是徐向前,率领 红四方面军之一部到达了? , ?我们是三军团之一部,在此迎 接你们。 ?虽然取得了联络,但双方依然不能讲话,也不能 渡河,仍是隔河相望着。 就在为难之际,红军战士在河岸的树林中找到了。于是 四方面军的一个战士坐在筐子里将筐子拴在绳子上,从河对 岸慢慢地荡过来了。接下来便是四方面军总指挥徐向前,以 及其他官兵一个又一个地渡过来。双方终于会师成功。 两天后,维古的悬桥经红军一方面军与四方面军共同努 力,终于架设成功了。中国共产党党史故事(19)强渡大渡河1935 年 5 月上旬, 中央红军长征从云南省皎平渡巧渡金 沙江后,沿会理至西昌大道继续北上,准备渡过大渡河进入 川西北。蒋介石急令第 2 路军前线总指挥薛岳率主力北渡金32 沙江向四川省西昌进击;令川军第 24 军主力在泸定至富林 (今汉源)沿大渡河左岸筑堡阻击;以第 20 军主力及第 21 军 一部向雅安、富林地区推进,加强大渡河以北的防御力量。 企图凭借大渡河天险南攻北堵,围歼中央红军于大渡河以南 地区。 大渡河是岷江的一大支流,河宽 300 米,水深流急,两 岸是险峻的群山,地势险要,大部队通过极其困难。 5 月 24 日晚,中央红军先头部队第 1 师第 1 团,经 80 多公里的急行军赶到大渡河右岸的安顺场。此地由川军 2 个 连驻守, 渡口有川军第 24 军第 5 旅第 7 团 1 个营筑堡防守。 当晚,红 1 团由团政治委员黎林率第 2 营到渡口下游佯 攻,团长杨得志率第 1 营冒雨分三路隐蔽接近安顺场,突然 发起攻击,经 20 多分钟战斗,击溃川军 2 个连,占领了安 顺场,并在渡口附近找到 1 只木船。 25 日晨,刘伯承、聂荣臻亲临前沿阵地指挥。红 1 团第 1 营营长孙继先从第 2 连挑选 17 名勇士组成渡河突击队, 连 长熊尚林任队长,由帅士高等 4 名当地船工摆渡。7 时强渡 开始,岸上轻重武器同时开火,掩护突击队渡河,炮手赵章 成两发迫击炮弹命中对岸碉堡。突击队冒着川军的密集枪弹 和炮火, 在激流中前进。 快接近对岸时, 川军向渡口反冲击, 杨得志命令再打两炮,正中川军。 突击队迅速登岸,并在右岸火力的支援下奋勇冲杀,击 退川军的反扑,控制了渡口,后续部队及时渡河增援,一举33 击溃川军 1 个营,巩固了渡河点。 随后,红 1 军团第 1 师和干部团由此渡过了被国民党军 视为不可逾越的天险大渡河。 十余分钟以后,接到这样的一个字条: ?我是徐向前, 率领红四方面军之一部到达了? , ?我们是三军团之一部,在 此迎接你们。 ?虽然取得了联络,但双方依然不能讲话,也 两天后,维古的悬桥经红军一方面军与四方面军共 同努力,终于架设成功了。 十余分钟以后,接到这样的一个字条: ?我是徐向前, 率领红四方面军之一部到达了? , ?我们是三军团之一部,在 此迎接你们。 ?虽然取得了联络,但双方依然不能讲话,也 两天后,维古的悬桥经红军一方面军与四方面军共 同努力,终于架设成功了。中国共产党党史故事(20)一袋干粮这个故事,发生在很多年以前,红军长征的时候。在红 军部队的医院里,有个小红军叫小兰。小兰才 13 岁。她的 爸爸、妈妈都被地主逼死了,她也被地主拉去干活,受尽了 地主剥削和打骂。 后来,红军来了,小兰跑到部队,说什么也不离开红军啦。34 红军长征的时候,小兰跟着部队走进了草地。一说草地,小 朋友们准会想到公园里那长着绿茵茵小草的草坪,又平坦又 好看。红军过的草地可不是那样的,那里荒凉极啦。地上除 了野草就是烂泥坑,走几十天也走不完。一路上看不见一间 房子, 找不到一个老百姓。 只有几只老鹰在天上飞旋。 这天, 走着走着,前边出现了一个小村子。红军一看,可高兴啦。 小兰也乐得又蹦又跳。有了村子就能找到粮食了。 部队进了村, 小兰把伤病员安Z好, 就拿着米袋找粮食去了。 可村里一个老百姓也没有。小兰在村里走着走着,看见一个 打麦场。场上堆着一堆麦秸,上面还有没有打干净的麦粒。 她把麦秸捶了又翻,翻了又捶,东一粒,西一粒地捡起来。 总共不到一小碗。这点东西能吃几顿呢?不行,还得找!小 兰刚走不远,正好碰见一个大个子红军,扛着一袋沉甸甸的 东西走过来。小兰一看,哟,这不是在我们医院养过伤的那 个大个子吗?小兰忙问: ?哎,你在哪儿搞来这么多的粮食 呀?? 大个子红军放下口袋说: ?嘿,是小兰呀,我这粮食是在地 主院子里挖出来的。你找到多少粮食了??小兰把口袋一伸 说: ?喏,都在这儿呢! ? 大个子红军接过米袋掂了掂,笑着说: ?小兰,听说还 要走 20 多天的草地,这点麦子还不够塞牙缝的呢! ? ?明天 再找嘛! ? ?来,把我的给你一点吧! ? 说着,他捧着麦子就 要往小兰的米袋里放。35 小兰赶紧米袋藏在背后,摇摇手说: ?不要,你们人多, 自己还不够吃呢。 ?大个子红军胳膊长,一把夺过米袋,一 边往里倒,一边亲切地说: ?没关系,我们每人少吃一口, 就省出来了。 ? 小兰又在别处找到了一些麦子,炒熟了,碾成了麦粉,放在 了米袋里。 心想: 这些麦粉我一顿吃一把, 再拣点野草野菜, 能吃它 20 来天,走出草地没问题。对!还要省出一点给伤 病员吃。第二天早上,部队出发了。小兰扶着伤员,紧跟着 部队,小心地往前走。走着走着,前边出现了一条小河,河 上用树干临时搭起一座桥,桥下的河水?哗哗?地流着。小 兰把肩膀上的米袋背好,紧紧扶着伤员说: ?同志,该过桥 了,慢慢走! ? 谁知道,走到桥中间,那个伤员忽然咳嗽起来了,脸涨得通 红,身子直发抖,脚底下一滑,身子一歪,小兰连忙使劲扶 住了他。可小兰肩膀上那袋麦粉却掉到了河里。米袋在水里 滚了几下,就冲走了。小兰愣住啦,她小声地叫了一声: ?哎 呀,这可怎么办呀??伤员看她望着河水直发愣,就问: ?小 兰,什么东西掉到河里了??小兰连忙摇摇头: ?没有,什 么东西都没掉。咱们走吧! ? 这时候,看护长从后面走过来了。小兰告诉她伤员咳嗽 得很厉害。看护长双手扶住伤员说: ?好,到前面找医生看 一看。 ?她见小兰好象有点什么事儿的样子,又问: ?小兰, 怎么啦?是身体不舒服吗?? ?没有。嗯……?小兰把刚到36 嘴边的话又收了回去。中国共产党党史故事(21)任弼时三过草地?红四方面军的长征路最长,三过草地,第一次过草地时, 我的右脚便被反动军队布下的竹签阵穿透了? 。 那是一次夜间急行军,前有堵截,后有追兵,任老带着一支 十几人的队伍迅速向阿坝前行。任老走在最前面,他小心地 穿过反动军队布下的铁丝网,突然脚心一阵剧痛,落在地上 再也迈不动步子。战友提来马灯一看,一根近 0.1 米长的竹 签穿过了他的右脚脚掌,脚背上还露出长长一截。 受伤只是一瞬间,此后几个月任老被伤脚折腾苦了。队伍连 续行军,根本没有机会停下来养伤。伤口化脓了,战友便将 纱布裁成窄长的细条,蘸了水穿过伤洞,来回扯动,清除里 面的脓血和息肉。每拉扯一下,都伴随了钻心的疼痛,但有 什么办法,那是缺医少药环境中遏制进一步感染的惟一办法。 和平年代现在的年轻人谁还能忍受这样的痛苦呢??讲到这 里,任老喃喃地说。 二过草地 鬼门关口拣回性命 第二次过草地更险,任老一只脚迈进了鬼门关。37 1935 年下半年, 任老时任红四方面军总部教导团一连指导员。 大军从阿坝向绥靖方向进发。 来到黑水河时, 便桥已被毁掉, 南岸则被土匪占领。为保证主力部队过河,任老和另外 30 名干部战士趁黑夜泅水渡河。时值隆冬,水流湍急,冰冷刺 骨,成功游到对岸的只有 8 名。接下来就是一次令南岸敌军 魂飞魄散的突袭,大部分敌军在睡梦中被击毙,8 人很快便 占领了桥头堡,大部队顺利地搭起了便桥。 任老却因此染上了重伤寒,红军缺医少药,食物的供应已经 断绝,他的病一步步恶化,常常昏迷不醒,战友们便抬着他 行军。20 天后,部队走出草地,来到绥靖。此时任老长时间 休克,战友们都误以为他已经死了,便把他放在了绥靖滩石 崖下的山洞里。不知过了多长时间,他苏醒过来,挣扎着爬 向河边喝水,十几米的距离,任老竟爬了两三个小时。当地 居民郝老汉发现后将他救回了家。郝老汉对待他就像亲生儿 子一样,每天熬小米粥一口一口喂他。老汉膝下只有一个女 儿,便想收他为儿子。但任老却一心想要回到队伍上,他每 天搬小板凳坐在大门口, 希望看到队伍上的同志。 两个月后, 任老的病基本痊愈了,他挥泪告别了郝老汉老两口,找到了 在该地区活动的金川省委,重回革命队伍。经历这一次起死 回生时,任老还不满 18 岁. 1936 年 7 月,任老的病全好了,就在此时,队伍又从绥 靖出师北上。任老带着七八名比他还年轻的战士在草原上行 军。一天夜里,一位小战士问任老, ?科长,将来会是什么38 样子的?? ?人人都生活得很幸福,不缺衣少食。 ? ?那能实 现吗?? ?肯定能? 。.中国共产党党史故事(22)半碗青稞面在荒无人烟的草地上,红军战士只有可怜的一点青稞面做干 粮。 周恩来副主席和战士们一样,绝不多吃一点青稞面,还教育 战士们, 为了能走出草地, 北上抗日, 一定要特别爱惜粮食。 战士们听了他的话,都把仅有的青稞面装在粮袋里,拴在腰 上。青稞面越来越少了,战士们只能用一点青稞面掺在野菜 里煮汤喝。 战士吴开生的青稞面吃完了,已经饿了两天,周副主席 知道后,就让警卫员把自己省下的青稞面给吴开生两碗。他 看着吴开生蜡黄的脸,语重心长的说: ?这是革命呀! ?吴开 生流着眼泪说: ?我只要有一口气,就要跟你走出草地,革 命到底! ?这天晚上又是狂风暴雨,用被单做成的帐篷自然39 挡不住风雨的袭击。战士们都淋成了落汤鸡。周副主席命令 战士们都到他作为办公室的帐篷里去休息。 大家怕影响他工作,都不肯去。 他冒这大雨亲自来了,说: ?你们不去,我心不安。 ?周 副主席的话像火烤暖了战士们的心。 这样走了几天,草原仍然无边无际。青稞面吃完了,野 菜吃光了,军马也杀掉吃了。战士们只好烧皮带吃,甚至把 随身带的纸张咽下去充饥,红军陷入了极大的困境。 周副主席命令把仅存的半碗青稞面全部分给大家泡水 喝: ?那您吃什么呢??警卫员急了。周副主席两只大眼睛 放出了严峻的光芒,清瘦的脸上肌肉抖动着, ?有同志们活 着,就有我。只要多留一个战士的生命,就给革命事业增加 一份力量,拿出来分掉! ? 这掺上一点青稞面的热水,分到战士们的手中。 战士们流泪了,这不足半碗的青稞面,是周副主席的心 意和生命啊!战士们又上路了,在茫茫的草地上。行进着摧 不垮的钢铁红军。中国共产党党史故事(23)红军鞋我们来到大雪山下。 当地老百姓把大雪山叫做 ?神山? , 意思是说除了?神仙? ,就连鸟也飞不过去。 为了消除部队的顾虑,毛主席说: ?神山?不可怕,红40 军应该有志气,和神山比一比。这些话,给了我们莫大的鼓 舞。 出发前,上级规定每人要准备两双鞋,把脚保护好。我 除了脚上的烂草鞋外, 就剩一双拴在皮带上的 ?量天尺? 了。 我把它解下来,心里涌起无限的感念。一首在江西中央苏区 流行的山歌,又在我的耳边萦绕着:送得哥哥前线去,做双 鞋子赠送你,鞋上绣了七个字,红军哥哥万万岁。 想起这首山歌,也就想起了我们离开中央苏区时的情形。 一个老大爷拉着我的手,把一双?红军鞋?塞给我。这是一 双非常结实的布鞋,鞋帮上绣着?慰劳红军战士?的字句。 他说: ?孩子,这鞋一穿到红军的脚上,那就成了‘量天尺’ 了,地再广,山再高,你们也能把它‘量’完。 ?从那以后, 这双鞋就挂在我的腰间,成为我最好的伴侣。 记得在离开江西的最后一次战斗中,我的脚负伤了。当 时既没有医药,也没有担架,我只得每天拖着负了伤的脚, 艰难地走着。实在坚持不住了,我第一次从腰里解下?量天 尺? ,穿在脚上。鞋底软绵绵的,特别舒服。一穿上它,就 想起了苏区人民的希望,也就忘了伤痛。不久伤口好了,我 的鞋底也磨去了不少,舍不得再穿,就又把它包起来挂在腰 上……打遵义,我们连担任攻城任务。打得正有劲,我突然 感到腰部有些疼痛。仔细一看,原来一颗子弹穿过鞋子,紧 挨在腰骨旁的皮肤上。同志们见了,都说这真是?救命鞋? 。 可是我也很惋惜,因为鞋子被穿了一个大窟窿。以后,我更41 加倍地爱惜它。 天蒙蒙亮,我们就开始爬山。越向上爬越陡,一会儿竟 下起鸡蛋大的冰雹。狂风夹着冰雹,吹在身上,真像刀割的 一样。我是个炮兵,肩上扛着 45 斤的迫击炮炮筒,走起来 就更难了。我踏着前面像雪梯似的脚印,一步一步往前移, 脚被雪冰得失去了知觉,几次跌倒。每当我倒下,看到脚上 的?量天尺? ,心里就感到一股热劲,好像苏区的老乡们在 背后推着我前进。 终于爬过了雪山,我低头看看那双?量天尺? ,它沾满 了冰泥,脏得不成样子,我赶忙把它脱了下来,磕掉泥巴又 挂在腰上。中国共产党党史故事(24)长征中的周恩来的故事刚过大渡河,周恩来就病了。经常高烧不退,有时甚至 处于昏迷状态。 红军什么药品都没有,平时普通战士受伤了,也只能用 盐水给伤员洗洗伤口,这就是最好的治疗了。 他的医护人员刘江萍很着急,总是和其他医护人员千方 百计到各个部队去找药。周恩来知道了这件事,就把刘江萍 叫来,对她说: ?战士比我更需要药品,决不能到部队去找, 我们有什么就用什么! ?42 每到一个宿营地,刘江萍第一件事就是赶紧到处买药, 偶尔能买到一点止痛退烧药,就立即让周恩来服用。有一次 他们在一个集镇上,买到了二两木耳,刘江萍喜极而泣,这 在整个长征途中可以算是最高级的补品了。 由于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周恩来整天高烧不退,经 常处于半昏迷状态,翻雪山前部队专门为周恩来准备了担架, 可他坚持自己走路。最后,他实在走不动了,才躺到了担架 上。 周恩来对自己要求非常严格,从来没有把自己当领导看待, 而是把自己当做普通战士,别人能吃苦,他也能。而且他比 别人操的心多,费的神多。 过草地时,医护人员好不容易给周恩来煮了一碗粥,他 严厉地问刘江萍: ?部队现在吃什么你们不知道吗??刘江 萍说: ?怎么不知道,吃草根、吃树皮,可你病得这么重, 还协助毛主席工作,分担全军的重担,难道吃一小碗稀饭都 不应该吗?? ?小刘呀,我们是革命的队伍,一定要官兵一致,好坏 大家都要一样。 ?周恩来最终也没吃那珍贵的稀饭。 红军进入甘肃时,正是收获的季节,队伍经过一片梨园时, 长途行军的红军看到,树上果实累累,黄莹莹的,看见了都 忍不住流口水。可是谁也没有上前去拿梨子吃。房前屋后, 梨子成堆。 周恩来却坐在梨树下, 一手端水喝, 一手拿铅笔, 聚精会神地看地图。刘江萍看到生病的周恩来没吃老百姓一43 个梨子,睡在梨堆边的他也一个梨都没拿。 第二天, 有战士请求可不可以买点梨子, 周恩来答应了。 可当地群众受国民党的欺骗宣传,没人敢说价钱,只是说: ?吃吧、你们吃吧! ?梨农不接钱,战士们就不吃梨。结果, 在盛产梨的地方,红军没吃上一个梨子就离开了。中国共产党党史故事(25)张国焘因惧怕王明于清明节叛逃1938 年,张国焘被来自于王明带给他的恐惧所笼罩,背叛了 自己曾为之奋斗多年的民族解放事业,于这一年清明节借祭 黄帝陵之机出逃,投奔了国民党,令人扼腕叹息。 王明与张国焘都是曾经在中共历史上叱咤风云的人物。 他俩彼此间曾有过较量,但以王明胜出张国焘败北告终。 1928 年夏,张国焘被委任为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在莫斯科 工作了两年之久。适逢王明在中山大学学习,并开始在党内 领导层崭露头角。两人互不相容,相处得极不融洽。 王明在米夫的支持下,控制了中山大学支部局,逐渐形 成了以米夫为靠山、以王明为代表的王明教条宗派集团。这 个集团从脱离实际照搬照套的教条主义出发,自以为是,自 命不凡,结党营私,排除异己的宗派立场,惯用?残酷斗争、44 无情打击?的斗争手段。在好几次风潮中,将斗争的矛头对 准了张国焘,使他吃了不少苦头。 1931 年春,张国焘败在王明手下,被排挤回国,而后去 了鄂豫皖苏区。 第二次较量是在延安。这一次张国焘败得更惨。 红一、四方面军懋功会师,毛泽东、张国焘相拥而庆。 然而,自恃兵强马壮的张国焘却拒绝北上企图另立中央。经 历了南下的数次惨败后,张国焘不得不放弃南下的错误主张, 三过草地,也北上到达延安。张国焘到延安后,还是政治局 委员,党的一系列重要文电,都有其署名。 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张浩归国后,带来了共产国际的指 示,中共负责人应由毛泽东担任。张国焘接受了共产国际的 指示,表示服从毛泽东在党内的领导地位。 不久,西路军失败的消息传到延安,张国焘失声痛哭。 联系到张国焘在过草地期间?逼宫夺权?的表现,左路军三 过草地,南下川康的失败,1937 年前后,延安各界纷纷要求 批判和清算张国焘妄图分裂党、分裂红军的罪行。一次,在 与抗大学员?面对面?的会上,许多来自红四方面军的高级 指挥员对张国焘遮遮掩掩的认错态度极不满意,对其批判甚 为激烈。在此背景下张国焘只好亲自给中央政治局写下了检 讨。他承认: ?我否定中央的政治路线,实际上是为了争夺 红军的最高指挥权。 ? 中央对张国焘的这份检讨比较满意,认为他终于部分地45 认识到了错误。然而,没过多久,王明的归来却令张国焘如 芒刺在背,并最终成了他叛逃的导火线。那天,张国焘一如 既往,早起晨练。不料,几名管理人员径直走上前,让他今 天必须腾出他所在的那孔窑洞,供另外一位中央领导居住。 他不解地打探,究竟是哪位领导。对方告诉他是刚从苏联归 国的王明。 闻知是王明, 已现怒态的张国焘在寒风中一激灵, 冰冷袭击全身。 这次, 王明是以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团长、 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委员和主席团委员的身份回国的。张国 焘打心眼里厌恶昔日的宿敌王明,他在后来的回忆录中写道: ?王明当时俨然是捧着尚方宝剑的莫斯科的‘天使’ ,说话 的态度,仿佛是传达‘圣旨’似的。可是他仍是一个无经验 的小伙子,显得志大才疏,爱放言高论,不考察实际情况, 也缺乏贯彻其主张的能力和方法,他最初几天的表演就造成 首脑部一些不安的情绪。 ? 惹不起躲得起。于是,张国焘悄悄带着家人,到山下一 僻静处,另外找了孔窑洞,隐居起来。他心里默默地说,一 定要找到王明的软肋,以出当年的恶气。他相信,以王明的 无知与狂妄,肯定会出一些昏招,不愁抓不住其?辫子? 。 但是,令他始料不及的是,王明先发制人,居然主动找 上门来。王明首先告诉张国焘,曾被张国焘倚重的原西路军 将领黄超、李特等已被当做托派分子,秘密处决了。张国焘 顿时惊得目瞪口呆。 王明仍像当年在莫斯科一样, 盛气凌人, 不断以批评的口吻正告张国焘必须深刻检讨、认识错误,而46 且明确指出,张国焘犯了右倾机会主义错误且有托派特嫌。 随后,王明在各种场合公开点名,批评张国焘,并将其错误 进一步理论定性。 从这天起,张国焘心神不定,坐卧不安。如果说前一段 中央对他的斗争和批判,他毕竟还能接受。王明的归来却使 他产生了死亡的恐怖。他不会忘记,1931 年 1 月中共中央六 届四中全会后,上海地下党领导人何孟雄、林育南就是在王 明的打击陷害下,被国民党当局逮捕,杀害于龙华。回想自 己在鄂豫皖苏区大搞肃反,也曾杀害过不少红军将领。如果 中央清算他的这些罪恶,后果也是可想而知的。从这时起, 张国焘就打算叛变革命了。就在这时,原四方面军重要将领 何畏公开叛变投敌,张国焘的处境更加艰难。1938 年 4 月, 惊恐不安的张国焘借祭拜黄帝陵之机,从西安逃至武汉,然 后公开叛变投敌。张国焘变节是出于对死亡的恐惧,而给他 带来这个恐惧的正是其老对头王明。 1938 年 4 月 18 日,中共中央作出决定,开除张国焘的 党籍。4 月 22 日的《新华日报》公开发表了党中央《关于开 除张国焘党籍的决定》 。就这样,中共创始人之一的张国焘 在人们的视野中淡出了,投奔了国民党的他很快就被国民党 摈弃,过着很困窘的生活,最后冻死于加拿大多伦多的一家 养老院,凄惨地客死异国。中国共产党党史故事(26)47 红星闪闪1931 年, 红军解放了柳溪乡。 潘东子的父亲参加了红军, 而潘东子也从父亲那里学到了什么叫作仇与爱。1934 年,第 五次反围剿失败,红军主力撤退,临别时,父亲留下冬子一 颗红五星。柳溪乡陷入白色恐怖之中,母亲为掩护乡亲,被 捕后从容就义。 在党和前辈们的照顾下, 冬子迅速成长起来。 他和宋大爹一起切断敌人退路,迫使?靖卫团?向游击队投 降。在游击队筹盐活动中,他机智地躲过敌人搜查。在搞情 报时,他沉着地应付恶霸地主胡汉三的多次试探与盘问,最 后勇敢地砍死了胡汉三。1938 年,红军游击队奉命开赴抗日 前线,冬子的父亲前来迎接。冬子终于见到了多年未见的父 亲,他带上了那颗心爱的红五星,光荣地加入到红军的行列 来。中国共产党党史故事(27)李先念:难忘的草鞋情结李先念在艰苦战争的岁月里经常同下级干部吃住在 一起,以便及时了解实情,掌握第一手材料。每到宿营地时 , 只要客观条件允许 , 他就亲自检查安排吃住 , 看望慰问伤病 员。他同广大战士一样,身穿粗布军衣,打着绑腿,足登草 鞋,根本看不出是一位叱咤风云的将军。在延安,有一次他 光着膀子挑大粪,见者无不表示惊异和钦佩,他却说: ?这48 有什么了不起,农民有的不也是这样干么。 ? 1933 年 6 月,红四方面军转战川北,在旺苍县木门寺召开 了著名的?木门军事会议?,决定扩军整编红军,将红 11 师 扩编为第 30 军,余天云任军长,李先念任政委。红 30 军浩浩 荡荡开进了九龙场 , 砺兵秣马 , 准备在木门至黄猫垭一带和 敌曾南夫部决一死战。地方苏维埃政府组织群众积极支援红 军,运粮草、筑工事,为红军编草鞋。 一天,李先念来到鸽子庙,见十多个人正在编草鞋。其中 一个小伙子编草鞋手脚麻利 ,编得又快又好,就亲切地问他: ?老乡,你叫什么名字?今年多大啦??小伙子回答说:?我叫 余官章,今年 22 岁,一天能编四五双草鞋。 ?说罢,抬起头来, 怯生生地望着眼前这位长官模样的红军。李先念的警卫员告 诉他: ?这是我们的军政委李先念同志。 ? 余官章马上站起来, 叫了一声:?首长!?李先念见他站起来,腿是瘸的,就关切地 问他腿是怎么瘸的。余官章说:?小时候腿上长了个毒疮,流 脓灌浆的,直到右腿缩了筋,走路就短一截。 ?李先念吩咐 警卫员,叫卫生员给他送药包扎,还经常去看他,教他唱红军 歌谣。余官章见李政委这样平易近人,对他又格外关心,心里 总是欠巴巴的。他回家找了些牢实的旧布条 ,精心编了两双 布筋草鞋。李先念穿上很合脚,又软和,就夸赞余官章:?你 的手真巧!?此后戎马倥偬几十年,李先念始终没有忘记九龙 场,没有忘记给他编草鞋的余官章。 1993 年,在纪念红军入川 60 周年之际,李先念的夫人林49 佳楣专程到当年的川陕革命根据地 ,寻访李先念战斗的足迹。 在旺苍县?木门军事会议陈列馆? ,林佳楣看到了那张杂木 制作的草鞋床。陈列馆工作人员告诉她,那是 60 年前九龙场 老百姓为红军编草鞋的工具,余官章就是用这张草鞋床为李 先念编了两双布筋草鞋。林佳楣说 ,七年前李先念在接见南 江县长时,还提到过这位老乡。当林佳楣了解到 82 岁的余官 章老人依然健在时,就想专程去旺苍九龙场看望他。地方的 同志告诉林佳楣,木门到九龙的公路正在扩建 ,路况不好,林 佳楣感到很惋惜。回到招待所 ,林佳楣给余官章写了一封情 深意切的信:?尊敬的老人家,感谢您在战争年代为革命作出 的贡献,我们代表李先念同志 ,向您表示诚挚的问候 ,愿您健 康长寿!?同时,还为余官章老人捎去茶叶、糕点。余官章一 直珍藏着这封书信,他说,看到这封书信,就像看到当年的李 先念政委。中国共产党党史故事(28)邓小平巧用蛛网退致1930 年盛夏的一天,红七军政委、26 岁的邓小平在有 江附近摆脱白匪追击时,不慎摔伤了腿,走起路来一拐一拐 的,很不方便。白匪在后面追来,情况非常危急。 就在这 个时候,我地下党一个交通员正巧经过这里,他背起邓小平 趟过百色附近的布柳河,钻进了离河不远的一个旧瓦窑洞里。 洞内阴森潮湿,蚊子成群,不一会儿两人便被蚊子叮得奇痒50 难忍,加之南方的雨季,高温、闷热,在洞内呆着的确不好 受。 邓小平与交通员低声说了几句话,便领着交通员来到洞 外。他们俩在洞外捉了许多当地人都知道的非常善于结网的 花背蜘蛛,把它们放在洞口附近。这种花蜘蛛,个儿大,螯 肢多为钳状,头胸部有四对步足,腹部有纺绩器,结网迅速 牢固。大概是因为这些花蜘蛛有?特异功能? ,它们知道洞 内有许多蚊子,为了堵住这些蚊子,必须尽快结网,堵住洞 口。于是,在花蜘蛛勤奋工作下,不一会儿,洞口就结起了 几张大网,网上粘满许多蚊子。 就在这时,追击邓小平的白匪过了布柳河。正在他们东 张西望,决定往什么方向继续追击的时候,有个白匪发现不 远处有座窑洞,向其连长报告。 白匪连长下令: ?去,你去看看!? 那个士兵无可奈何, 只好硬着头皮蹑手蹑脚地走向洞口。当他正害怕进洞的时候, 抬头一看,忽然发现洞口有许多蜘蛛网。这一下使他找到了 不进洞内的理由,这个士兵赶快回过身来,对连长说: ?报 告连长,洞口的蜘蛛网都没有破,哪会有人进去呀 ??敌连 长听了,觉得很有道理,便把头一歪,说了声?撤? ,便带 着队伍又到别的地方搜索去了。红薯的故事51 1931 年的一个夏日,一位头戴草帽、脚穿草鞋的年轻人 在火辣辣的太阳下大步朝前走着。他就是刚刚被任命为中共 瑞金县委书记的邓小平。 ?只有经济发展了,才能改善人民 的生活,调动他们的积极性,真正使瑞金成为牢不可破的铁 壁铜墙。 ?邓小平说。 当时的瑞金已经完成了土改工作,可是分到土地的农民 究竟生活得怎么样呢?邓小平决定亲自去看一看。一天中午, 邓小平来到了村子里。当他走进农民黄木生家时,看到他们 一家人正在吃着野菜红薯拌饭。 ?老黄,秋粮刚刚收下来,你们怎么吃野菜红薯呢??邓小 平疑惑地问。黄木生好不容易才开了口。邓小平这才知道, 黄木生家里虽然分得了三亩地,但都是山田,土质差,又缺 水,根本不能种水稻,只能种红薯。然而,即使种红薯,也 收不了多少。 邓小平一听就明白了,这里面肯定有人在捣鬼。于是, 第二天,邓小平就挨家挨户地调查,惩办了暗中捣乱的地主 土豪。 随后, 他又发动大家重新丈量土地, 并按照好坏均分、 远近搭配的原则合理分地。这样一来,贫苦农民都乐了。 有一段时间, 前线用粮紧张, 为了让前方的战士们吃饱, 邓小平规定干部们每人节省 8 到 15 斤粮食,支援前线。邓 小平带头执行规定,经常煮稀饭充饥,等到收红薯时,便常 用红薯来填肚子。 ?心里装着老百姓, 吃苦在前, 享受在后? , 这一原则伴随着邓小平的一生。52 短腿裤和长命毛巾30 年代初,邓小平任中共瑞金县委书记。当地人民的生 活还很艰苦,一些生活用品奇缺。邓小平一再倡导干部们要 艰苦朴素,并处处以身作则。 一次开完县委会议后,邓小平回到宿舍翻看文件。正在 扫地的工作人员小吴抬头忽然发现邓小平的裤子都几乎缩 到小腿肚子上了。 ?邓书记,您都可以不用挽裤腿 ??河了! ? 小吴笑着说。 ?这可是我最时髦的裤子!虽短些,可还是挺 好的嘛! ?邓小平认真的样子逗得小吴咯咯直乐。事实上, 作为县委书记的邓小平并非真的连新裤子也穿不起。只是在 当时艰苦的情况下,邓小平不想自己搞特殊化。那条灰白色 的裤子是他唯一一条没有补丁的裤子,只有在参加重要活动 时才舍得穿。但是时间久了,裤脚磨破了,他就让妻子把破 的地方卷进去缝好。时间久了,裤子自然变得越来越短。 小吴扫完地,又走过来问道: ?邓书记,我发现您那条 花格毛巾都用了整整两年了,还没有破,而我的那条毛巾用 了不到半年,现在已经不能用了,您一定有什么使用毛巾的 窍门吧。 ? ?有!你以后看我怎么洗脸就知道了! ?邓小平笑 着回答。以后几天,小吴惊奇地发现邓小平在洗脸时不是拧 毛巾,而是用手挤毛巾。 ?毛巾是线织成的,拧来拧去很容 易拧断。用手挤,水顺着线纹流下去,不是比拧更好吗??53 小吴这才明白,邓小平这么做原来是为了节约,她感到一阵 惭愧。于是,她不仅自己使用了这个窍门,还把窍门告诉给 了其他人。中国共产党党史故事(29)中国共产党颁布的第一个反腐法令随着革命形势的不断发展,中央革命根据地和红军的实 力不断增长和扩大。但是,在革命不断取得胜利的同时,贪 污浪费、 以权谋私、 官僚腐化等腐败现象在苏区也偶有出现。 虽然为数极少,造成的不良影响和危害却很大。因此,反对 贪污浪费提上了临时中央政府的议事日程。 党和苏维埃中央政府十分重视依靠群众的力量来克服 政府中的不廉洁行为。1932 年 3 月初,临时中央政府副主席 项英在《红色中华》上发表了题为《反对浪费,严惩贪污》 的文章,指出, ?这个时候,谁要是浪费一文钱,都是罪恶, 若是随意浪费,那实际是破坏革命战争。至于吞没公款、营 私舞弊等贪污行为,简直是反革命。 ?文章号召工农群众检 举揭发,把各级政府中的贪污分子驱逐出苏维埃。1933 年 1 月, 《红色中华》专门出版了《检举运动专号》 ,以推动反贪 污浪费运动的进一步深入。 1933 年 12 月 15 日, 中央执行委员会下发了由主席毛泽54 东、副主席项英签发的《关于惩治贪污浪费行为》的第 26 号训令。这也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颁布的第一个反腐法 令。训令的颁布,对腐败分子产生了巨大的威慑作用,也使 苏区的反腐败斗争有法可依。 根据这一训令,一些重大贪污犯被判处死刑。瑞金县财 政部会计科长唐红达侵吞公款、公债、谷票、公物折计大洋 2000 元;苏维埃大会工程所主任左祥云,在任职期间勾结反 动分子,贪污公款 246.7 元,并盗窃机密,私偷公章,企图 叛逃;于都县军事部长刘仕祥贪污公款 200 余元,并挪用公 款做生意,向总供给部报假账。这 3 个罪犯经公审后均被判 处死刑。 在政策和法令的威慑下,一些犯有贪污罪行的人纷纷投 案自首。在萍乡、上饶等地,还出现了父亲检举儿子、妻子 动员丈夫去政府坦白的事例。当时 17 个中央级的群众团体 共检举出从厅长到科员 43 人, 查出贪污款项计大洋 2053 元, 棉花 270 斤,金戒指 4 枚。苏区中央政府各部共处理了 64 人。各地也同时开展了检举、审查贪污浪费的运动,1934 年 3 月,人民委员会提出在 4 个月内节省 80 万元的指标,结果 节省的资金交到金库的即达 600 万元。 通过反腐败斗争的洗礼,中央苏区的广大干部党员都自 觉地把自己Z身于人民的监督之下。艰苦朴素、廉洁奉公、 任劳任怨、公而忘私的精神,在中央苏区干部、党员中蔚然 成风。55 中国共产党党史故事(30)【最早歌颂中国共产党的诗】最早歌颂中国共产党的诗,是现代著名诗人汪静之创作的 《天亮之前》 。 汪静之(1902 年―1997 年) ,安徽绩溪人。他是?五四?时 期全国 142 位著名作家之一,中国?湖畔派?诗群杰出代表 之一,其诗清新、自然,对繁荣中国诗歌作出了重要贡献。 主要作品有《熏的风》 、 《寂寞的国》 、 《父与子》等。 1922 年春, 汪静之于杭州西湖发起组织成立了我国现代文学 史上最早的新诗团―湖畔诗社。这一年夏,他的力作《熏的 风》由亚东图书馆出版,轰动全国,先后再版 6 次,其销量 仅次于胡适的《尝试集》和郭沫若的《女神》 。值得主义的 是,在这本诗集中收录了他的一首题为《天亮之前》的诗, 这首诗在过去一直被视为爱情诗而为人们所忽视。然而这首 诗却是最早歌颂中国共产党的诗。 1985 年 5 月 4 日,汪静之这么加以说明: ?我那首题为 《天亮之前》的小诗,写作日期是 1921 年 12 月 23 日,在 此前几天,我从以为要好的朋友那里听到了中国共产党在当 年 7 月成立的消息。我感到参加共产党的这些人很有志气, 因此写了这首诗。这首诗收在爱情诗集里,敌人发现不了, 但朋友们也将它当成为爱情诗了。 ?这首诗全文如下:自从 黑夜赶走了太阳,霸占了一切,于是都伏于黑夜了―至今沉56 沉如死地梦着。 晨鸡开始鸣了,惊得一个醒了。他觉得孤单无侣,想去 叫醒其余的;无如大家都有气没力地,还说他讨厌呢!他有 了不可耐的孤寂。可是―终于独身跳起,生气勃勃地,拼命 唤起了几些伙伴。 他们感着黑暗的痛苦,各个默默的想着:太阳呢?太阳呢? 怎么不来亲热我们呀?旧的太阳挽救不回了,又何必挽回呢? 我们只要欢迎着,欢迎新的太阳早些光降;这有莫大的希望 呵! 最初的一线曙光,躲躲藏藏地窥了。众生的心沸着,鼓 着雄壮的勇气,狂热的跳舞着,起劲地唱歌催太阳起身:我 们的生活苦闷,我们的生活苦涩;你撒给我们和爱的光,我 们的生命才得复活呵。但还有许多兄弟呢,他们的不幸就是 我们的不幸呀!亲爱的父亲呀!升罢!升罢!快快快快地升 罢!多多多多地给些光呵! 诗中的?黑夜?指军阀; ?旧的太阳?指孙中山的国民 党; ?新的太阳?指中国共产党。 汪静之对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欣喜若狂,纵情欢呼新的太 阳的升起。这首诗表明,尽管当时中国共产党人数很少,成 立的历史也很短,但是多产生的影响是广泛而巨大的。中国共产党党史故事(31)57 【全国最大的红军石刻标语】石刻标语是红四方面军宣传思想工作的一大创举。在全 国第二大苏区首府四川省通江县,至今还完整保存着 1300 多幅红军时代的石刻标语,其中以?赤化全川?最著名。 ?赤化全川?位于通江县沙溪乡左侧红云岩上,岩顶部 可有?赤化全川?四个大字,字高 5.5 米,宽 4.7 米,笔画 深 0.35 米,宽 0.7 米,里面可卧一个人,字间距为 7.1 米, 字迹工整,笔力有劲。1937 年春,红四方面军总指挥部鉴字 队选此高岩, 由当地一张姓教师写了 ?赤化全川? 四个大字, 3 月开工,7 月刻成。 1935 年红军离开通江北上以后,当地恶霸地主以 12 石 小麦为赏,欲将?赤化全川?四个大字铲去。当地群众为保 护红军石刻标语,组织人员连夜搭架,用糯米加炭灰泥浆将 四个大字的笔画填平,才使这幅全国最大的红军石刻标语保 存下来。新中国成立后,当地群众将填在笔画中的泥浆炭灰 清理出来,使得?赤化全川?四个大字重见天日。如今,历 经 70 多年, ?赤化全川?四字一如当年,数十公里外清晰可 见。中国共产党党史故事(32)【中共共产党的第一个出版社】中国共产党成立不久,为系统地编译马克思主义著作, 在上海建立了人民出版社,由李达负责。我国近代的出版机58 构,多称?书社? 、 ?印书馆?等,该社首次使用?出版社? 名称。 《新青年》第九卷第五号曾登载《人民出版社通告》 , 阐明其宗旨和任务: ?近年来新主义新学说盛行,研究的人 渐渐多了,本社同仁为供给此项要求起见,特刊行各种重要 书籍,以资同志诸君之研究。本社出版品的性质,在指示新 潮的趋向,测定潮势的迟速,一面为信仰不坚者祛除根本上 的疑惑,一面和海内外同志图谋精神上的团结。各书或编或 译,都经严加选择,内容务必确实,文章务求畅达,这一点 同仁相信必能满足读者的要求。 ? 值得一提的是,人民出版社社址与中共?二大?会址为 同一处。 1958 年, 李达专程到上海协助寻访重要的革命旧址, 指认成都北路 (今老成都北路) 7 弄 30 号为自己昔日的寓所, 随后中共?二大?会址得到了有关部门确定,早期人民出版 社社址也被堪实。建党史上第一批研究和传播马克思主义 的团体1920 年 3 月,在李大钊的倡导下,由邓中夏、黄日葵、 高君宇等十几人在北京最先成立了研究马克思主义和社会 主义的团体――马克斯(今译马克思)学说研究会。1920 年 5 月,陈独秀等在上海以《新青年》社为中心,也成立了马克 思主义研究会。在此前后创办的一些进步社团,如毛泽东等59 1918 年 4 月在长沙成立的新民学会,周恩来等 1920 年 1 月 20 日在天津创办的天津觉悟社,恽代英、林育南等 1920 年 2 月在武昌创办的利群书社,还有王尽美、邓恩铭等 1920 年 秋在济南组织的励新学会等,也在不同程度上研究和传播了 马克思主义。建党史上的第一个宣言上海共产主义小组成立后,于 1920 年 11 月制定了《中 国共产党宣言》 。该宣言是为全国建党提出的纲领性文件。 在宣言中,明确提出了要为实现共产主义社会而奋斗的理想 和目的,阐明了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基本思想。 这是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个宣言,它曾作为当时收纳党员的标 准,起过临时党纲的作用。党领导的第一次全国工人运动高潮从 1922 年 1 月到 1923 年 2 月,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 国工人运动掀起了第一次高潮。 13 个月内全国罢工达 100 多 次,参加人数在 30 万以上。其中影响较大的斗争是香港海 员大罢工、安源路矿大罢工、开滦煤矿大罢工、京汉铁路工 人?二七?大罢工等。1923 年 2 月 7 日,军阀吴佩孚在帝国 主义支持下,派军队对参加京汉铁路大罢工的工人进行血腥 屠杀,制造了震惊中外的?二七?惨案。为保存工人实力, 准备将来更大的斗争,铁路总工会忍痛宣布复工。中国工人 运动转入低潮。60 中国共产党党史故事(33)【为什么走完长征的人都能入党?】会宁和将台堡会师是红军长征胜利结束的标志,长征胜 利后,中共中央决定,在?猛烈宽大红军?的同时也要迅速 发展党员。为此,原来的共青团员全部转党,暂时结束共青 团而建立?抗日民族解放队?之类群众性团体,以团结更多 的青年。 万里长征是对每个指战员最好的考验。在征途着,党员 骨干总是冲锋在前。据概括统计,虽然当时党员在部队中的 比例只占约三分之一,牺牲比例却在一半以上。长征成为一 个大浪淘沙的过程,动摇和投机分子根本坚持不下来,这 种严峻环境的考验也为发展党员创造了特殊条件。 中共中央到达陕北时,毛泽东、周恩来便提出经过长征 考验的指战员均可入党,而且?凡属经过长征的分子,一律 免除候补期? 。红军三大主力会师后,这一政策扩大到各个 方面军。中国共产党党史故事(34)【中共中央书记处的由来】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中央机构几经变化。20 世纪 30 年代, 中央设立书记处; 1966 年 8 月, 中央书记处停止工作; 1980 年十一届五中全会时,又恢复了中央书记处。那么,中61 央书记处事怎样产生的呢? 1921 年 7 月, 中共一大召开时, 全国只有 50 多名党员。 人员少,事务少,中央只设由 3 人组成的中央局,负责人称 为书记。1927 年 4 月,中共五大召开时,中国共产党已经发 展到五万多人,成为群众性的大党。中央机关只有中央局已 不足以有效的领导全党。在代表大会上,第一次选举了中央 政治局委员、政治局常委、总书记,将决策机关与负责日常 工作的机关第一次分为两个机构。政治局是决策机关,常委 处理日常工作。总书记是常委之一,即领导决策机关也领导 负责日常工作机关。 1933 年初,党中央迁入江西苏区。当时全国各苏区发展 到十几块,红军达 30 万人,党员达 30 万人。仅一个总书记 难以领导这样一个大党,中央书记处应运而生。 中央书记处成立的确切时间,现在已无据可考。中央红 军长征离开中央苏区时,因将装文件的担子挑错了,中共中 央的会议记录、中共中央向共产国际的报告,都留在苏区, 后被烧毁,并留片纸。中国共产党党史故事(35)公家的钱,该怎么花?方志敏烈士给我 做了一个榜样。土地革命时期,方志敏曾是模范根据地的创建者。作为根据62 地最高首长, 他规定, 从自己开始, 所有干部一律减衣缩食, 每天只有四分钱菜金。 有一次,他的妻子要做演出服,便从红军在白区缴获来的物 品中要了一块绒布。 方志敏知道后, 马上把妻子批评了一顿, 并要求她立即送回。 方志敏也有不 ?抠门? 的时候。 那时, 部队向外购买一支枪, 要花 50 块银元?天价? 。买一批枪,花掉的钱堪称巨资,他 一点不含糊,果断批准。 1935 年初,方志敏率领红十军团北上抗日陷入危机,途中还 被国民党军队追击包围,饥疲不堪的方志敏不幸被两个国民 党兵发现。他们猜到方志敏正是共产党的省主席,满以为自 己赚大发了,可从他身上捞到?金银珠宝? 。一个自称是?老 出门儿?的兵痞在他的裤脚、衣缝仔细地捏了起来,认为肯 定有金戒指之类,可是一无所获。见此状况,另一个兵挥动 手榴弹叫道: ?快把钱拿出来 !不然就是一炸弹! ?方志敏丝 毫没有畏惧,而是轻蔑地说: ?共产党的官不像国民党的官 那样个个有钱! ?后来,两个兵搜到累瘫也只搜到工作所用 的一块怀表和一直钢笔,此外分文没有。他们只好商定将怀 表和钢笔卖的钱均分。 方志敏被囚后,叛徒孔何宠以少将参议的官职和每月有 500 块大洋薪俸来引诱他。面对?高官俸禄?的诱惑,方志敏不 为所动,他痛斥孔何宠: ?无耻的东西? ,并严厉拒绝: ?我 不爱爵位也不爱金钱! ?63 当时,还有朋友出于仰慕送来钱物,方志敏马上转送狱 中病饿的难友。朱德故事:南昌起义巧设?鸿门宴?新开馆的八一南昌起义纪念馆,一楼展厅内一组?朱德 施计?的连环画,吸引着每一位参观者的目光:酒桌上杯盘 狼藉,敌军官觥筹交错,酒兴正酣;麻将桌上,敌军官围坐 一圈,玩兴正浓…… 据纪念馆工作人员介绍,这组连环画描述的是八一起义 前夜,朱德为敌军几名团长摆的一场?鸿门宴? 。起义取得 胜利,这次宴请也功不可没。 1927年1月,朱德受党的委派来到南昌,创办了国 民革命军第3军军官教育团,为共产党抓紧培养革命军事人 才。 据第一批进入军官教育团学习的赵F曾经回忆: ?当时 朱德同志在滇军中很有威望,因此,在南昌创办军官教育团 的消息传开以后,滇军各部队的进步青年军官纷纷要求入校 学习,江西各地大批进步的青年知识分子也赶来报考。仅一 个多月,即接收学员1100多人。 ? 1927年6月初,迫于大革命失败后的严峻形势,朱 德果断决定让军官教育团第1、2营学员提前结业,第3营 学员则留下继续学习。 南昌起义前夕,前敌委员会交给朱德一项特殊任务,要他在64 起义战斗打响前,设法牵制敌军两个主力团的团长和副团长。 纪念馆馆长法剑明说,当时,朱德除了担任国民革命军第3 军军官教育团团长外,还担任着南昌市公安局长。 据纪念馆史料记载,1927年7月31日下午,朱德 在佳宾楼宴请敌23团团长卢泽民、副团长蒋学文、敌24 团团长肖曰文等四人。饭后,朱德又安排他们去打麻将,自 己则借故去了贺龙指挥部,通报牵制情况,做好战斗准备。 记者在纪念馆?南昌起义多媒体演示沙盘?上看到,大 士院在南昌城西,敌23团、24团的驻地在城东,相隔很 远。这样,几名敌军团长完全脱离了自己的部队,为起义部 队解除敌军的武装,创造了有利条件。 晚上,朱德回到大士院,与敌团长一起打麻将。趁敌团 长不注意,朱德支走了敌团长的卫兵,让自己的卫兵悄悄收 走了敌团长的枪支。 凌晨2时,南昌城内外突然枪声大作,几名敌团长惊恐 万分,四下寻找自己的武器,被埋伏在屋外的起义军战士生 擒。 法剑明介绍,1961年春节,朱德来到八一起义纪念 馆。 当纪念馆工作人员向他请教这段历史时, 朱德微笑着说: ?有那么一回事。这也是当时前委起义作战计划的一部分。 ?中国共产党党史故事(36)?我宁可饮弹身亡……?65 1935 年初秋,一个和风轻拂的日子,这一天,朱德带着 几个警卫和参谋人员,来到黄河上游的草地--噶曲河。他一 面观察河水, 一面派人测试河水的深浅, 为红军渡河作准备。 谁也不曾料到,就在这天晚上,张国焘竞然采取突然行动, 下令把朱德扣押起来。 张国焘对朱德讲了种种不能北上,只能折回川康的?理 由? ,并站在离朱德很近的地方,脸上露出一丝不易被察觉 的笑意,用命令的口气说: ?第一,你必须公开谴责毛泽东, 断绝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李先念简历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