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日德天气农场历史记录

欢迎交换,要求百度权重≥1,快照正常关于德令哈农场的历史_德令哈吧_百度贴吧
&&&&&&&&&&&&&&&&&&&&&&&&&&&&&&&签到排名:今日本吧第个签到,本吧因你更精彩,明天继续来努力!
本吧签到人数:0成为超级会员,使用一键签到本月漏签0次!成为超级会员,赠送8张补签卡连续签到:天&&累计签到:天超级会员单次开通12个月以上,赠送连续签到卡3张
关注:25,795贴子:
关于德令哈农场的历史收藏
劳 改 局西农分配到青海的共11人。园艺系3个,农学系有宋泉光、刘仲玉、刘文厚、颜其俊、陈本善5个,蚕桑系杨开荣等。我和刘仲玉分在劳改局,进而分配在德令哈农场。陈本善分在贵南马场。杨开荣受不了青海生活,60年自动离职,回老家重新找了工作。宋泉光、颜其俊、刘文厚在农牧厅,俞纯清在省农林科学研究院,宋明高在农牧学院。  西宁11月初的气候,已经十分地冷了,我们这些从四川来的人很不适应。住在招待所里,火也生不燃,只能和寒冷硬抗,别人衣服多还可以,我把所有厚点的衣裳全部穿上还是冷。可怜的我,只想尽快地走到工作的单位。  去劳改局(**厅劳改工作管理局)报到,说是还要分到柴达木盆地的德令哈农场,我的心凉了半截。想到自己的身份和处境,也只能接受,艰苦也好,到艰苦地方锻炼和改造,在工作中好好努力,处境总会慢慢地改善吧。再看看和我一齐分到德令哈农场的刘仲玉,她的爱人赖先齐在西宁的青海农牧学院当老师,她就是冲他才来青海的,可是组织部、劳改局全都不管,冷血地把她也分到柴达木。他们都是学校出色的运动员,赖先齐是排球队队长,刘仲玉是女子兰球队队长,是在运动中结下的情谊。刘仲玉在学校很出名,她们女兰是重庆高校冠军,我们班的李效静、宋琪和农学的杨水蓉都是她的队员。李效静和她还是高中同学,她常到我们班玩,所以我早就认识她。有她一齐到德令哈农场,我的心里觉得稍稍宽慰,想到总还有一个人可以说说话。  劳改局是**系统的,在**部叫11局。主要是管理劳改犯人劳动改造的“专政”单位。工业方面有十几个,全集中在西宁的南滩。有皮毛被服厂、青沪机床厂(上海犯人)、皮革厂、皮鞋厂、砖瓦厂、劳改局医院、仓库等。农业则有盆地的德令哈农场、格尔木农场、香日德农场、诺木洪农场、哇玉香卡农场、查查香卡农场。海北的浩门农场、青海湖农场。海南的巴仓农场、曲沟农场、塘格木农场、吴堡湾农场。甘都农场是搞果树的关押重刑犯的省监狱。  1957年,青海省监狱系统的农业耕地面积占全省国营农场总面积的98%;工业产值占全省工业总产值的52%。而当时劳改农场总数只有xx个,耕地面积仅为30万亩。  随后,青海的劳改农场曾经增加到xx个,耕地382万亩;创建劳改工矿企业xx个!有资料统计,全省农业耕地面积的23%为监狱农场开垦。部分监狱农场曾被称为青海省的“粮仓”和“粮油生产基地”。在20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的20余年时间里,监狱系统每年向国家交售的“爱国粮”,占全省统购粮的五分之一至四分之一。仅德令哈农场都要交万斤。  青海原来的可称“著名”的地方,能让一些人记住的话,那就是 “偏僻和荒凉”,是“犯人流放的地方”。 在一个时期里,青海的在押犯人数曾占当时全国在押犯总数的25%。人们在一个时期的影视剧描写中可以看到,凡主人公曾经劳改、劳教过的,几乎无例外地都有曾在青海服刑的经历,青海,几乎就成了“监狱”的代名词。提起青海,真让人不寒而栗,感慨万千!人们的印象应当说没错。青海,确实有过那段令人难忘的历史。至今的上海,一提到青海,老上海人马上就会换来关注的眼光,眼光里透着一丝惊异和亲密,眼光之中渗着复杂的人类情感。有一个笑话说,当时上海和江、浙一带的老百姓,在哄吓孩子时,总是用:“再闹,再闹就送你到青海!”,这也许就是历史给予青海的重责吧。虽然这些监狱随着历史的进程,慢慢地消失了,但那些曾经生活战斗过的人,甚至被“改造好”了的人,也留下了他们的自豪和感慨:“……在青海的岁月,让他们感到了生命和生存的可贵,在那里,人们一同与自然进行搏斗,一同品尝收获的喜悦。对于人来说,生命的意义在这里被丰富、被延伸了。即使我们早已离开,我们又开始了新的生命旅程……我们仍然热爱这片土地,也热爱这片土地上的人,我也曾因被称为青海人而深感自豪!”在这里我应当补充一点的是,我也在历史的要求下,在西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顽强地和更深地领悟了责任和成熟  在劳改局报到后给我们开了个条子,叫我们上南滩去领装备,说是只有进盆地的人才有。劳改局在南大街,门口的南北饭店在当时还是很气派,我们向南翻过破城墙的豁口,又走了好久好久才走到装备科领了装备。拿到一看,发的装备实在可怜,数量少,质量差。仅老羊皮大衣一件、毡靴一双(黑毛,很薄)、单人薄毛毡一床。不过,大衣很实惠,拿到我们就穿在身上了,很暖和,解决了我挨冷受冻的问题。到德令哈农场驻西宁办事处报到时,有人笑我们说:“臭烘烘的,你们四川人也不怕?”我们没办法,只好将就。德令哈农场驻西宁办事处在南关街口上,对面就是长途客运站,进城上街都很方便。办事处是一个平房小院,有很大的院坝,可以同时停放10多辆大卡车。住宿在临街的平房里,大开间,一个屋耍驻6----8人。办事处主任苏鸿俊,会计顾乃斌、张连钰都是好人,对人还算可以。苏主任安排我们住下时说:“过两天就有车回农场,你们就跟车到总场去。这两天就休息逛街。”那时西宁很小、很破烂,城门虽然没有了,四周都还有城墙的残垣断墙。象南门就是城门变成的豁豁。大街都是平房,屈指可数的楼房也就只有省委、省府、几个厅局、湟光、南北饭店、西宁宾馆几处,也不过三层而已。 
 青 藏 公 路  “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新鬼烦怨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嗽嗽。”(唐•杜甫)青藏公路是以年轻战士的生命做里程碑而向西藏延伸的。青藏公路二千多公里,那么为修这条公路就有二千名年轻战士为之付出了生命。  西宁做为青藏公路的起点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有谁能说清西宁从二千多年前走到今天每前行一“步”又有多少生命作“里程碑”呢?我进盆地,就要走青藏公路,到茶卡后再转茶茫(茫崖)公路到德令哈。  从西宁到德令哈512公里,当时还只有公路。我进盆地,就要走青藏公路,到茶卡后再转茶茫(茫崖)公路到德令哈。要经过湟源、日月山、倒淌河、青海湖、橡皮山、荼卡、茶汉诺、希里沟、和德生、野马滩这些地方。在农场的廿一年中,我进出几十次,所以对这些地方是十分地熟悉,只不过每一次的心境不同而已。第一次去德令哈,是包运输公司的轿子车,反正跑不起来,一走走了三天,放在现在,一天就可以跑到,还两头不见黑。更不要说还有火车了。  日月山南北朝至唐代时叫做赤岭,是北魏和吐谷浑、唐和吐蕃的界山,因山顶砂土赤红而得名。它属于拉脊山脉西端,北起青海湖东部的耳海,南接湟中群加,绵延数十里。日月山是青海东部外流河与内陆河的分水岭,也是青海东部农业区和牧业区的自然分界线。这里山峦起伏,峰岭高耸,气候寒冷,雨水充沛,水草丰美。山麓两边景色迥然不同:山麓西边是广袤苍茫,牧草丰茂,牛羊成群的大草原;山麓东边是村落点点,梯田阡陌,麦浪滚滚的农区。每年六至九月,山坡之上绿草如茵,野花灿烂,帐篷点点,景色十分可人。我第一次经过这里,时值初冬,又近傍晚。我的心境凄凉,离乡别境的情怀,发配充军的苦涩使人悲从中来,让人产生了“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的感慨“!   日月山口的南北各有1个乳峰,其形状似太阳和月亮。藏语叫日月山为“尼玛达哇”,蒙古语称“纳喇萨喇”,都是太阳和月亮的意思。  日月山,地处要塞,形势险峻,战略位置重要。很早以来,它就是祖国内地通往西南边陲的交通要道,也是汉藏人民友好往来,互市贸易的纽带。早在汉代,日月山已成为我国“丝绸辅道”的一大驿站。唐代时,日月山更是唐蕃古道的必经之路。   公元641年正月,文成公主远赴西藏联姻,沿途留下了很多美好的传说和史迹,千古流传,至今藏族人民仍然称公主为“阿姐甲莎”,意思是汉族姐姐。当公主登上日月山山顶,举目环顾时,但见山麓两边竟是截然不同的两个世界:一边是雨打芳草萋萋,一边是雪压枯草凄凄;一边是烟雨飘摇枝新,一边是玉鳞纷飞草叶枯,甚至连这里的日月,也没有家乡那样明亮、温暖,不禁心潮起伏,愁思万缕,潸然泪下。唐太宗听说公主怀乡思亲,不肯西进,为了替女儿解愁,特意铸造了一面日月如意宝镜送上此山,说是如果公主想家,打开宝镜,可以从中看到家乡父母、故里山河。护送的吐蕃大相怕公主见到亲人,思故不进,便暗中将日月宝镜换成了石刻日月镜。公主拿起镜子来看,怎么也看不到长安城里的父母,以为是父皇薄情而在有意欺骗她。公主潸然泪下,泪水流成了倒淌河,由东向西汇人碧波万顷的青海湖。一气之下,将石刻日月镜抛在一边,毅然西进。后来人们便把赤岭改名为日月山。   倒淌河发源于日月山西麓的察汗草原,自西向东流经40多公里后注入青海湖的耳海。倒淌河是注入青海湖水量最小的一支,倒淌河由于河水向西流淌以及文成公主的传说而名扬四海。倒淌河镇是青藏公路和青康公路的交汇处,是西宁通往海西、西藏、玉树、果洛、海南等的必经之地,属共和县。进盆地的第一夜我们就住在国营倒淌河旅社,十几个人的大通间,一个不死不活不热不冷的土火炉,只发给二个煤饼。被褥是绝对的不干净,还有虱子什么的,大家都是把被褥拿开,和衣而卧地或坐或睡在光炕上。不到半夜,煤饼就烧完了。几个长走这条路的人叫上我一起去拿煤饼,服务员发现吼起来,大吵一阵后悻悻地回到房里。青海湖边的冬夜好冷呵,但也只能在寒夜里挨到天明。
  离开倒淌河不久,就看见青海湖了。青海湖,是我国第一大内陆湖泊,也是我国最大的咸水湖。它浩瀚缥缈,波澜壮阔,是大自然赐与青海高原的一面巨大的宝镜。   青海湖,古代称为“西海”,又称“鲜水”或“鲜海”。藏语叫做“错温波”,意思是“青色的湖”;蒙古语称它为“库库诺尔”,即“蓝色的海洋”。由于青海湖一带早先属于卑禾族的牧地,所以又叫“卑禾羌海”,汉代也有人称它为“仙海”。从北魏起才更名为“青海”。    青海湖面积达4456平方公里,环湖周长360多公里,比著名的太湖大一倍还要多。湖面东西长,南北窄,略呈椭圆形。乍看上去,象一片肥大的白杨树叶。青海湖水平均深约19米多,最大水深为28米,蓄水量达1050亿立方米,湖面海拔为3260米。由于这里地势高,气候十分凉爽。即使是烈日炎炎的盛夏,日平均气温也只有15℃左右,是理想的避暑消夏的胜地。    青海湖地处青海高原的东北部,这里地域辽阔,草原广袤,河流众多,水草丰美,环境幽静。湖的四周被四座巍巍高山所环抱:北面是崇宏壮丽的大通山,东面是巍峨雄伟的日月山,南面是逶迤绵绵的青海南山,西面是峥嵘嵯峨的橡皮山。这四座大山海拔都在3600米至5000米之间。举目环顾,犹如四幅高高的天然屏障,将青海湖紧紧环抱其中。从山下到湖畔,则是广袤平坦、苍茫无际的千里草原,而烟波浩淼、碧波连天的青海湖,就象是一盏巨大的翡翠玉盘平嵌在高山、草原之间,构成了一幅山、湖、草原相映成趣的壮美风光和绮丽景色。   青海湖的不同的季节里,景色迥然不同。夏秋季节,当四周巍巍的群山和西岸辽阔的草原披上绿装的时候,青海湖畔山青水秀,天高气爽,景色十分绮丽。辽阔起伏的千里草原就象是铺上一层厚厚的绿色的绒毯,那五彩缤纷的野花,把绿色的绒毯点缀的如锦似缎,数不尽的牛羊和膘肥体壮的骢马犹如五彩斑驳的珍珠洒满草原;湖畔大片整齐如画的农田麦浪翻滚,菜花泛金,芳香四溢;那碧波万顷,水天一色的青海湖,好似一泓玻璃琼浆在轻轻荡漾。而寒冷的冬季,当寒流到来的时候,四周群山和草原变得一片枯黄,有时还要披上一层厚厚的银装。每年11月份,青海湖便开始结冰,浩瀚碧澄的湖面,冰封玉砌,银装素裹,就象一面巨大的宝镜,在阳光下熠熠闪亮,终日放射着夺目的光辉。      青海湖以盛产湟鱼而闻名,鱼类资源十分丰富。很值得提及的是,这里产的冰鱼较为著名。每到冰季,青海湖冰封后,人们在冰面钻孔捕鱼,水下的鱼儿,在阳光或灯光的诱惑下便自动跳出冰孔,捕而烹食味道鲜美。   青海湖中的海心山和鸟岛都是游览胜地。海心山又称龙驹岛,面积约1平方公里。岛上岩石嶙峋,景色旖旎,自古以产龙驹而闻名。著名的鸟岛位于青海湖西部,在流注湖内的第一大河布哈河附近,它的面积只有0。5平方公里,春夏季节却栖息着10万多只候鸟。  青海湖岸边有辽阔的天然牧场,有肥沃的大片良田,有丰富的矿产资源。这里冬季多雪,夏秋多雨,水源充足,雨量充沛,对发展畜牧业和农业有着良好的条件。早在遥远的古代,这里就是马、牛、羊等牲畜的重要产地。青海湖一带所产的马在春秋战国时代就很出名,当时被称为“秦马”。古代名著《诗经》曾描写过“秦马”的雄壮和善驰。以后,隋唐时代,这里产的马经过与“乌孙马”、“血汗马”交配改良,发展成为独具特色的良马。它不仅以神骏善驰而驰名,而且以能征惯战而著称。    中国古代的两大神话体系,一是蓬莱神话(如八仙过海等)体系,诞生在山东所对的东海;一是昆仑山神话体系,这个神话体系中,主神是西王母,辅神众多。像大禹治水、后羿射日、嫦娥奔月、精卫填海等中国人耳熟能详的神话,甚至像白蛇传、西游记中的神话也无不属于昆仑这个神话体系,这是东方能够和西方古希腊神话媲美的神话体系,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唐人李商隐诗曰: “瑶池阿母绮窗开,黄竹歌声动地哀。”中的阿母就是西王母,说她就住在海心山上。    然而这一切已经成为了历史,今天当我从西宁出发沿着湟水奔向德令哈时,我看到湟水静静地流淌,羊群在缓缓地移动,有人开着手扶拖拉机在耙地,这一切似乎平常得很,然而这平常的景象却是历史上这块土地上多少人梦寐以求的理想。   翻过4451公尺的橡皮山,第二日下午经过茶卡。茶卡,蒙古语,意为“盐海”,茶卡盐池位于青海柴达木盆地的东北隅,为一典型的氯化物型盐湖。该盐湖为天然结晶盐,晶大质纯,盐味醇香,是理想的食用盐。因其盐晶中含有矿物质,使盐晶呈青黑色,故称“青盐”。初步探明的储量达4亿4千万吨以上。茶卡盐极易开采,人们只消揭开十几厘米的盐盖,就可以从下面捞取天然的结晶盐。开采过的卤水,几年之后又重新结晶成盐层,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茶卡盐湖,是柴达木盆地四大盐湖中最小的一个,也是开发最早的一个,较大规模开采已有230多年的开采历史,最早可推到秦汉时期,如果从清乾隆二十八年颁布盐律由政府开采算起,迄今也有200多年历史。行销全国近20个省(区)市及香港、台湾等地区,出口日本、尼泊尔、中东等地区。   第二天住希里沟,还是一样的旅社,一样的大通间,一样的挨冻。第三天晚上半夜,又冷又累又饿的我在迷迷糊糊中听见人说:到巴音河了。500多公里走了近30小时,平均速度不过20来公里,可见当时要进盆地是多么艰难,车走的是何等的慢。一来是路况不好,全是碎石路面,而且坑洼多,槎板路多;二是车不好,当时国家不出产轿车,都是用货车改,所以力量小跑不快。当晚住在巴音河电厂,是农场(当时叫公司)的下属单位,对我们很好,做了热汤面,睡的客房也十分热和,三天了,终于美美地睡了一觉。    
柴 达 木 盆 地  青海的西北干旱区就是指柴达木盆地。广义的柴达木盆地应该包括盆地西北部的阿尔金山和青海北部的祁连山西部,还应该包括青海湖南部的茶卡盆地和共和县所在的共和盆地。之所以把这些地方划到柴达木盆地中,主要是因为它们都处于干旱区,降雨稀少,因而呈现出一派荒漠景观。  柴达木(海西)古为西羌地,东晋后期、隋和唐时,先后为吐谷浑和吐蕃政权所控制。明初东蒙古诸部进入,明末为西蒙古和硕特部所统治。作为“丝绸之路”辅道,这里曾是中西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国家重点文化保护单位都兰热水吐蕃古墓群和诺木洪塔里他里哈文化遗址,就是海西悠久历史和先民优秀文化的见证,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  没有比柴达木更鲜活的例子了。在这片人烟稀少的土地上曾有两个王国随着漫漫西风飘逝而过,狼烟和鼓角声只在过往历史中留下那血红色的记忆。经历过千万年的风华,柴达木踏着驼铃而来,还带来那远古西域的歌声。吐谷浑的刺绣似乎还在流传,鄯善人似乎还在蓬房中张望。回望历史,我没有理由不被柴达木吸引。柴达木是往古之海,在喜玛拉雅崛起之后,柴达木就再也不在是海了,它将有如眼泪一样的水,一滴滴升华在这天地之间,给人类留下了这个浩瀚的“聚宝盆”。称柴达木是“聚宝盆”,这主要指的是盆地中有许多盐湖,盐湖除了能生产食用盐—氯化钠外,还蕴藏了大量的农业生产所需的化肥—氯化钾。盐湖中还有一些稀有的金属,如能生产电池的锂等。柴达木盆地中还蕴藏了丰富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早在唐代史书中就有了柴达木盆地中生活的古人使用石油的记载。柴达木石油的开采在20世纪50年代已轰轰烈烈地展开。但由于找油的理论和技术没有突破,一些已开发的油田逐渐资源枯竭,在冷湖一带,你就能看到一些废弃的城镇,那就是早期的石油开发者建立的。如今柴达木的石油开发又出现了转机,随着石油勘探理论和技术的进步,人们在柴达木不断找到新的石油资源。柴达木石油开发的“第二春”已经来临。在柴达木盆地,不仅有着极为丰富的矿产资源,更有着湖泊、河流、湿地。还有着丰富的生命形式和状态。即使是在茫茫戈壁滩上,各种顽强的植物、动物在这里享受着这大自然的赐予。在大大小小的湖泊里,鱼儿在游,鸟儿在飞,一派宁静的田园景象。   如果说,盐、钾肥是白色的财富、石油是黑色的财富,那么黄色是指什么呢?黄色是指风沙、是指柴达木无边无际的荒漠和荒漠中的风蚀地貌和风积地貌。这里的风吹出了规模巨大的雅丹地貌群,它们千姿百态,在旷野中沉默,给人以强烈的美的震撼。这里的雅丹群无疑将成为珍贵的旅游资源,吸引探秘者前来体会柴达木盆地中风的魅力。     柴达木平静在自然给予她的苍桑中,苍桑中透着淡淡的清香,清香是来自于高原牧草的味道,兰天里百灵子的歌声伴着那清香又在苍穹中回旋。在任何一个柴达木人的心里,柴达木像是一位老人,端着一碗清粥,坐在冰山上眺望,永远都不会微笑。沉思着我不明白的生命和精神。从他的表情里即看不出希望也看不出绝望,身后只有茫茫大漠和连绵的雪山。柴达木没有空虚,没有迷茫。若是空虚,就不会将羌笛远送千里之外,让杨柳枝垂,将军落泪;若是迷茫,就不会在那一片风蚀残丘中显得那么清幽,从容淡定;在柴达木,谁都不会觉得的自己伟大,相反只会觉得自己像尘埃中的一颗微尘一样渺小。在这荒凉的瀚海里,偶尔也能看见连片的沙棘、白刺,站在那片沙棘林里,你抬头看天空,天是那么的蓝,云又是那么的白。在这片荒原上,还有成群的牦牛、骆驼,骑在牦牛上远眺雪山,雪山又是那么洁白。这里没有春天,四季风沙雪飘摇,令人折服这自然的神力。   空气太清爽了,能见度之好,上百公里远的山都看得清清楚楚,像近在面前。我们常常看到湖岸就在眼前了,却总是跑不近它。看到山,似乎近在眼前,走走也要不了十几分钟,开车却要开上几个小时。这片空间是离奇怪异的,其距离也常常生长出幻觉来迷惑你,常在你的面前幻变出沙海唇景。近的你以为远,远的又以为近,真真假假,让人失去了对距离的把握,你不得不放弃对空间的感受和认识,不再去理睬什么远和近。这里缺少的人啸马嘶,更没有浮躁烦闷脸庞。有的是一种恬静、是一种从容,是一种优雅。你可以放慢脚步,怡然自得地欣赏眼前的一切,将每一个细节真切看在眼里,记在心上。你可以淡定从容地面对即将要发生的一切,用一种闲看云卷云舒的大度,将烦闷和浮躁托付给随身萦绕的微风,闭目静听,那渐渐远去的风声。柴达木博大的土地收容了千万个来自四方的人,我就是其中之一,我们在这里生活成长。
  回味故乡,我的恼海里闪过一些灵动的诗句:“龙山万里无多远,留待行人二月归。”“明日秋水应看涨,扬帆一笑下江南。“面对瀚海,我默默地吟着唐诗:“疾风卷溟海,万里扬砂砌。仰望不见天,昏昏竟朝夕。”“青海城头空有月,黄砂碛里本无春。”    德 令 哈   德令哈位于柴达木盆地东北部忍边缘,德令哈是一片古老神奇的土地。“德令哈”是蒙古语,意为“金色的世界”。辖区总面积3.2万平方公里,海拔2980米。近10万人口,共有蒙古、藏、回、撒拉、土、汉等19个民族,蒙古族为当地主体少数民族。十三世纪,蒙古族兴起,灭金亡宋,建立了元帝国,德令哈亦被置于元朝统治之下,为宣政院所属“吐蕃等处宣慰司”辖区。之后,明正德五年(公元1512年)和明崇祯九年(公元1636年),蒙古族两度进入柴达木地区。现居住在德令哈地区的蒙古族为厄鲁特蒙古禾硕特部(西蒙古)首领顾始汗之后裔。现在的德令哈,多民族聚居。德令哈还有多处奇特的旅游景点,神秘的“外星人遗址”、古柏蓊翳的柏树山,碧波粼粼的黑石山水库,一咸一淡、生态各异、遥相连接、神韵悠长的“褡裢湖”—托素湖和柯鲁克湖。  德令哈盆地主要河流有巴音河和巴勒更河。巴音河纵贯全市区,是境内最大的河流,源出祁连山系哈尔拜山南坡,流经泽令沟、尕海、戈壁等地,最后注入克鲁克湖,全程200余公里。这里先摘记下诗人海子的诗一首。  《姐姐, 今夜我在德令哈》  姐姐,今夜我在德令哈,夜色笼罩    姐姐,我今夜只有戈壁    草原尽头我两手空空    悲痛时握不住一颗泪滴    姐姐,今夜我在德令哈    这是雨水中一座荒凉的城    除了那些路过的和居住的    德令哈……今夜    这是唯一的,最后的,抒情。    这是唯一的,最后的,草原。    我把石头还给石头    让胜利的胜利    今夜青稞只属于他自己    一切都在生长    今夜我只有美丽的戈壁空空    姐姐,今夜我不关心人类,我只想你  在柴达木,有水才有地,有水才有粮。没有巴音河,也就没有德令哈农场。巴音河是柴达木盆地第四大内陆河,发源于祁连山支脉却荀力安木吉勒(野牛脊山),源头海拔5000m左右,源地河流穿宗务隆山进入泽令沟谷地,上游段由东向西经蓄集峡、泽令沟至黑石山水库,中游段河流由北向南穿过德令哈市市区,下游段由东向西经郭里木、戈壁乡最终汇入德令哈市西南50km左右的克鲁可湖~托索湖湖区,  自德令哈农场建设以来,德令哈得到飞跃的发展,由乡而镇,由县而市,现在已是海西州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八十年代还有哈萨克族,后全迁新疆)首府,海西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科研中心。德令哈的发展完全应归功于德令哈农场的建设,
德 令 哈 农 场  德令哈农场总场场部离此18公里。1958年成立了德令哈联合企业公司,公司在巴音河办公。总场场长郝登阁兼公司总经理,还兼任青海省农垦厅付厅长,付总经理有陈复生。公司下有德令哈农场、泽令沟农场、赛什克农场、戈壁农场、巴音河油面电厂、旺尕秀煤矿、沙柳泉矿等等,是一个劳改总队的建制,当时叫青海省第一劳改总队,约管儿万犯人,光看守管押犯人的就有一个团—青海警卫二团(我们搞不清其编制,只管它叫老二团。那个团长难姓何?左的要命。)  我去的德令哈农场建于1954年,开荒3333.3公顷,投资710万元。海拔2885公尺,离德令哈市不远。德令哈农场是以一批从陕北来的劳改队的老班底为基础组建而成,1952年先从陕北到青海民和修东垣渠,1953年起从茶卡接着青藏公路往西修建到德令哈的公路。所以他们建了柴达木开发的第一功。1954年修到德令哈后,在巴音河边搭起帐篷开始了艰苦的垦荒战斗。解放前的德令哈只有巴音河、戈壁、宗务隆几个居民点,40多户人家,300多人,到处都是茫茫的亘古荒原。  1954年春天,农场人按照“边设计、边开荒、边建设、边生产、边发展”的五边方针,在巴音河西南部的荒原上撒下了第一把种子,边开荒、边建设的德令哈农场从此就在茫茫戈壁滩上开始茁壮成长。我到农场时,农场已经成为一个规模宏大,建设规范,各业俱全,百业兴旺的小社会,新兴的瀚海绿洲。说规模,仅德令哈农场当时的耕地面积就有5.40万亩(如包括各分场共有15万多亩),完全按苏联方式编建,场部下有六个作业站,一、五、六站在离站远的地方均另设有耕作队,站下为队(耕作区)。每个作业站有土地8000----12000亩,分三个农业队,一个畜牧队,有的站还有付业队,管押约1000----2000犯人。农场建设非常规范,农田全部按照最先进的标准设计规划,农田条田化,田地林网化、耕作机械化。耕作区内都是条田,每条条田长1000----1500米,宽度依地形而论,10.8----28.8米不等(要符合播种机的播幅)。有完备配套成网的灌排系统,干渠—支渠—斗渠—毛渠,完全依靠依靠巴音河雪水灌溉。说百业,农场自己有面粉厂、电厂、付食加工厂、商品站、邮局、银行、机械修配厂、汔车运输队、机耕大队、基建队。附属机构还有子弟学校、农业试验站、戏剧团、医院等等,什么都可以自给自足,是一个实实在在的小社会。为了鼓励犯人安心生产,劳改释放后允许在农场安家,所以在场部后面还修有十个小院安置就业人员家属,叫新人村。   
好帖子!顶~^_^
贴吧拳王争霸赛中累计获取30场胜利
顶一下,不容易呀,为这边的发展做出了贡献的人啊
好贴,要顶
小时候很向往的地方。
好贴,让我了解了父母生命中的旅程,也看见了我儿时的回忆,顶!谢谢让我可以回忆
这个必须顶
不可否认,农场曾经为海西的建设发展付出许多贡献
楼主辛苦了
楼主,你们就是现在所说的“四种人”吗?为柴达木的建设立下了不少功劳!向你们致敬
楼主,我想打听一个人,女的叫:占祖秀。和我的母亲关系很好,母亲年岁已大,很想在见见她的老战友,可这么些年了,也不知她退休到那里了,麻烦您能不能帮她老人家一个心愿。谢谢了。
米宴你好,可以有你的联系方式吗?有事情请教,谢谢了。
认我对农场有了进一步的了解,想去找爷爷!
登录百度帐号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高日德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