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石长不朽 翰墨本无双翰墨流离是什么意思思

来自中文百科专业版
浙江绍兴:绍兴水乡
浙江绍兴:鲁迅故里
浙江绍兴:秋瑾故居
浙江绍兴:三味书屋
浙江绍兴:古越藏书楼
  绍兴市(:Shào Xīng Shì;:Shaoxing City),旧称会稽、山阴,简称越,下辖的一个地级市,。位于省境中部偏北,地理坐标为北纬29°15′-30°11′,东经120°02′-121°15′。总面积8256平方千米。总人口440.83万人(2012年末)。辖3个市辖区、1个县,代管2个县级市。
  绍兴历史悠久,相传4000多年前的,为治水曾两次躬临绍兴,治平了水土,故至今尚存禹陵胜迹。春秋战国时,越王建都绍兴,卧薪尝胆,时“越池”,一度成为中国东部政治文化中心。汉代置都稽州,隋朝改称吴州,唐朝又改称越州,南宋时改为绍兴府,沿袭至今。绍兴是浙江的文化中心之一,是有名的水乡、酒乡、桥乡。绍兴风景秀丽、人才辈出,著名的文化古迹包括兰亭、禹陵、鲁迅故里(包括鲁迅故居、三味书屋、咸亨酒店、百草园等)、蔡元培故居,周恩来祖居,秋瑾故居,马寅初故居,王羲之故居,贺知章故居等名人故居,东湖、沈园、吼山、新昌大佛寺等,古代越王“卧薪尝胆”的故事更是家喻户晓。
  绍兴地处西部,地势南高北低,南部多山地,北部多平川,系典型的“江南水乡”。、两大水系由南向北纵贯市境,汇入。属亚热带季风气侯。矿藏有铁、铜、金、铅锌、硅藻土、石灰岩等。绍兴纺织业、小电机、节能照明、生物酿造业极发达,纺织业出口产品占世界纺织面料交易额的60%,绍兴中国轻纺城是世界最大的纺织品交易市场。另外,绍兴出产的黄酒(又称绍酒)更是闻名遐迩。
  邮编:312000 代码:330600 区号:0575
  陕西省现辖3个市辖区、2个县级市、1个县。
市辖区:、、
县级市:、
  绍兴是中国最古老的城市之一。为都城(后迁都至姑苏),是的发祥地之一。
  初为会稽郡的属地,秦王政二十五年(前222年),以故越地置会稽郡,郡治吴县(今江苏苏州)。三十七年(前210年)东巡至会稽南部属地,更名大越曰山阴。时期,会稽郡分治,以东地区均为会稽郡,治山阴。为东扬州,治山阴,隋唐置越州总管府,唐末置浙江东道节度使,辖越、睦、衢、婺、台、明、括、温八州。
  时期至,绍兴属于两浙十三州的两浙东路,为两浙东路首府,辖明州、越州、台州、处州、温州、婺州,治理范围大约为浙江省钱塘江以南的地区。年间改越州为绍兴,取“绍祚中兴”之义,后升绍兴府,是两浙东路首府和南宋陪都。宣统三年,裁山、会两县,嗣以展缓至八月裁并,两县将印信档案缴府。
  元年(1912年)废绍兴府,原山阴、会稽两县,改为绍兴县,隶属浙江军政府。三年,设会稽道于省县间,绍兴县隶属之。十六年,废道,绍兴县区属省。二十四年,设绍兴行政督察区于省县间,绍兴县隶属之。翌年,以数名区,绍兴县隶属第三行政督察区。三十年四月,日军陷绍兴,县政府先后迁至王坛,蒋村、裘村,政令仅及龙会、稽东两乡。6月,绍兴城区设伪乡镇联合会,次年6月,设汪伪绍兴县政府,属伪第五专署。三十四年8月,伪政权垮台。三十七年,第三行政督察区改编为第二行政督察区,绍兴县隶属之。
  日,解放军进驻绍兴,6月6日,绍兴县人民政府成立。属浙江省第十专署。10月,析绍兴县,置会稽县。城区设绍兴市(县级),11月,改第十专置为绍兴专员公署,两县一市俱隶属之。1950年设市,1953年2月,改属宁波地区专员公署,1962年1月,析城区,复置绍兴市,并将萧山县划归杭州管辖。以后变更为绍兴专区和绍兴地区。
  日,国务院(国函字145号)批复:撤销绍兴地区行政公署,绍兴市设立城区,恢复绍兴县建制,绍兴县人民政府驻绍兴市。将原绍兴地区的上虞、诸暨、嵊县、新昌和绍兴县划归绍兴市管辖。9月20日,浙江省人民政府(浙政办56号)通知:绍兴市市区设立越城区人民政府,辖府山、塔山、莪山、北海4个街道和亭山、东湖、禹陵、灵芝、城东、梅山6个公社。绍兴县辖鉴湖、皋埠、马山、齐贤、钱清、柯桥、浬渚、平水、越南、海涂10个区,安昌、柯桥2个镇和61个公社(乡)。
  1989年诸暨撤县设市,1992年上虞撤县设市,1995年嵊县撤县改设嵊州市。3市均为省辖县级市,由绍兴市代管。
  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绍兴市总人口4304241人。其中:越城区633118人、绍兴县791797人、新昌县414907人、诸暨市1070675人、上虞市722523人、嵊州市671221人。
  日,国务院批准(国函[2001]5号):(1)将绍兴县的斗门镇(不含新马山村、新合作村、新黄甫村、新孙端村、新豆姜村和新斗门村)、东浦镇、鉴湖镇、皋埠镇和马山镇划归绍兴市越城区管辖。(2)绍兴县人民政府驻地由绍兴市越城区迁至绍兴县柯桥镇。2月1日《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绍兴市部分行政区划调整及绍兴县人民政府驻地迁移的通知》(浙政发[2001]3号)同意上述调整。
  日,浙政函[2003]12号批复同意绍兴县齐贤镇七里江等15个村划归越城区灵芝镇管辖。是年,绍兴市6个县(市、区)乡镇行政区划调整方案全部获省政府批准实施。县(市、区)的城区面积由447平方千米扩大到950.25平方千米;全市中心镇规模相应扩大,乡镇数从135个减少到98个,街道数从6个增加到20个。
  2003年末,绍兴市总人口433.84万人,总面积8255.73平方千米,辖80镇、18个乡、20街道。越城区人口63.86万人,面积336.91平方千米,辖7个镇、6个街道。绍兴县人口70.16万人,面积1202.54平方千米,辖15个镇、4个街道。诸暨市人口105.49万人,面积2311.33平方千米,辖23个镇、2个乡、3个街道。上虞市人口77.41万人,面积1402.53平方千米,辖15个镇、3个乡、3个街道。嵊州市人口73.54万人,面积1789.62平方千米,辖11个镇、6个乡、4个街道。新昌县人口43.38万,面积1212.80平方千米,辖9个镇、7个乡。
  2005年末,绍兴市面积8256平方千米,人口433万人,辖1个市辖区、2个县,代管3个县级市,共有20个街道、80个镇、17个乡。
  日,绍兴市政府驻地由胜利西路163号迁至镜湖新区曲屯路286号市行政中心新址(原新建布厂厂区内)。
  2012年末,绍兴市总面积8256平方千米,总人口440.83万人。辖1个市辖区、2个县,代管3个县级市,共有24个街道、79个镇和15个乡。越城区面积362平方千米,人口65.55万人,辖塔山、府山、蕺山、北海、城南、稽山、迪荡7个街道和东湖、灵芝、东浦、鉴湖、皋埠、马山、斗门7个镇,区政府驻塔山街道。绍兴县面积1177平方千米,人口72.72万人,辖柯桥、柯岩、华舍、湖塘4个街道和齐贤、钱清、孙端、福全、马鞍、平水、安昌、王坛、兰亭、稽东、杨汛桥、漓渚、富盛、陶堰、夏履15个镇,县政府驻柯桥街道。新昌县面积1213平方千米,人口43.91万人,辖羽林、南明、七星3个街道,澄潭、梅渚、回山、大市聚、小将、沙溪、镜岭、儒岙8个镇和城南、东茗、双彩、新林、巧英5个乡,县政府驻南明街道。诸暨市面积2311平方千米,人口107.35万人,辖暨阳、浣东、陶朱3个街道,大唐、应店街、次坞、店口、阮市、直埠、江藻、山下湖、枫桥、赵家、马剑、五泄、草塔、王家井、牌头、同山、安华、街亭、璜山、陈宅、岭北、浬浦、东白湖23个镇和东和乡,市政府驻暨阳街道。上虞市面积1403平方千米,人口77.85万人,辖百官、曹娥、东关3个街道,道墟、长塘、上浦、汤浦、章镇、下管、丰惠、永和、梁湖、驿亭、小越、谢塘、盖北、崧厦、沥海15个镇和岭南、陈溪、丁宅3个乡,市政府驻百官街道。嵊州市面积1790平方千米,人口73.46万人,辖剡湖、三江、鹿山、浦口4个街道,甘霖、长乐、崇仁、黄泽、三界、石璜、谷来、仙岩、金庭、北漳、下王11个镇和贵门、里南、竹溪、雅璜、王院、通源6个乡,市政府驻剡湖街道。(面积人口数据根据浙江省统计年鉴)
  2013年10月,《国务院关于同意浙江省调整绍兴市部分行政区划的批复》(国函[号):一、同意撤销绍兴县,设立绍兴市柯桥区,以原绍兴县(不含孙端镇、陶堰镇、富盛镇)的行政区域为柯桥区的行政区域,柯桥区人民政府驻柯桥街道群贤路1661号。二、撤销县级上虞市,设立绍兴市上虞区,以原上虞市的行政区域为上虞区的行政区域,上虞区人民政府驻百官街道市民大道987号。三、将原绍兴县的孙端镇、陶堰镇、富盛镇划归绍兴市越城区管辖。
  绍兴市位于浙江省中北部、杭州湾南岸。东连宁波市,南临台州市和金华市,西接杭州市,北隔钱塘江与嘉兴市相望,位于东经119°53′03"至121°13′38"、北纬29°13′35"至30°17′30"之间,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温暖湿润,四季分明。全境域东西长130.4千米,南北宽118.1千米,海岸线长40千米,陆域总面积为8273.3平方千米。市区中心地理坐标为东经120°29′49″至120°43′47″、北纬29°52′59″至30°08′00″,陆域总面积355.9平方千米。绍兴中心城市现状建成区域面积180.8平方千米。(以上为绍兴市测绘和地理信息局2012年提供的最新数据)
  全境处于浙西山地丘陵、浙东丘陵山地和浙北平原三大地貌单元的交接地带,境内地貌类型多样,西部、中部、东部属山地丘陵,北部为绍虞平原,地势总趋势由西南向东北倾斜。全市地貌可概括为“四山三盆两江一平原”,即会稽山、四明山、天台山、龙门山、诸暨盆地、新嵊盆地、三界—章镇盆地、浦阳江、曹娥江、绍虞平原。全市最高点为位于诸暨境内海拔1194.1米的会稽山脉主峰东白山,最低点为海拔仅3.1米的诸暨“湖田”地区,中部多为海拔500米以下的丘陵地和台地,绍虞平原平均海拔在5米至10米左右。地表江河纵横,湖泊密布。在全市境域面积构成中,按地域性质分:陆地面积8048.3平方公里,水系面积225平方公里;按地形起伏度分:起伏度在20米以下的面积909.6平方千米,占陆域总面积的11%;起伏度在20~75米的面积516.9平方千米,占6.3%;起伏度在75~200米的面积1633.2平方千米,占19.7%;起伏在200~500米的面积2624.17平方千米,占49.8%;起伏度在500~900米的面积1095.7平方千米,占13.2%。
  境域内河道密布,湖泊众多,素以“水乡泽国”之称而享誉海内外。主要河流有曹娥江(境内长160.5千米)、浦阳江(境内长66.9千米)和浙东运河(境内长西段钱清至曹娥江78千米、东段曹娥江赵家坝至驿亭长坝闸15.7千米)。主要湖泊有30多个,其中水域面积在2平方千米以上的湖泊有6个,即汤浦水库、长诏水库(沃洲湖)、陈蔡水库(东白湖)、平水江水库、 湖(镜湖)、南山水库(南山湖),尤以汤浦水库为最,水域面积13.4平方千米,是越城区、柯桥区和上虞区的生活饮用水源;又以鉴湖最为著名,水域面积294.8万平方米,蓄水量875.9万立方米,为绍兴黄酒制作的唯一水源,是中国东南地区最古老的著名水利工程和旅游胜地,现已开发成国家AAAA级风景旅游区。
  境内土壤类型多,分布复杂,性态特征各异,土质良好,多宜农业利用。从类型看,除地带性的红壤、黄壤土外,还广布着隐域性的水稻土、潮土、盐土和紫色土、石灰岩土、中基性火山岩土、粗骨土、石质土、新积土等9个土类。全市土壤共划分为11个土类、21个亚类、65个土属、101个土种。其中水稻土占4个亚类、29个土属、50个土种,面积公顷,占土壤总面积的29.82%;红壤土占3个亚类、11个土属、17个土种,面积34.11万公顷,占土壤总面积的45.60%。丰富的土壤资源,为农、林、牧、渔业的全面发展及各种地方名、优、特产品的生产,提供了有利条件。
  绍兴地处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植被带,自然植被共有153科、449属、879种,其中天然森林植被有针叶林、阔叶林、灌木林、混交林、竹林和盐生等6类,覆盖率达46.2%。人工植被主要有粮油作物、经济作物和观赏植物等3大类。其中:粮油、经济作物品种分别超过100种;蔬菜作物有33类、128种;观赏花卉有120多种、240余属、800多个品种。全市属国家级保护野生植物有一级3种、二级16种、三级17种。境内动物资源丰富,饲养动物有4类、170余个品种;野生动物有兽类80余种、鸟类120多种、爬行类70余种、两栖类30余种。属国家级保护野生动物有一级8种、二级59种,省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73种。在各种动植物中,具有药用价值的达1200余种,其中中草药资源植物类有1000余种,动物类有200余种。
全市现有市级以上森林公园25处
国家级4处:
柯桥区兰亭国家森林公园
诸暨市五泄国家森林公园
诸暨市枫桥香榧森林公园
嵊州市南山湖国家森林公园
省级10处:
诸暨市杭坞山森林公园
上虞区祝家庄森林公园
嵊州市鹿山森林公园
新昌县罗坑山森林公园
柯桥区香雪梅海森林公园
柯桥区千年香榧森林公园
新昌天姥山森林公园
上虞区东山湖森林公园
嵊州谷来香榧森林公园
新昌县七盘仙谷森林公园
市级11处:
汤浦水库森林公园
绍兴市会稽山森林公园
诸暨市陶朱山森林公园
诸暨市枫桥森林公园
上虞区凤鸣山森林公园
嵊州市百丈飞瀑森林公园
嵊州市竹溪森林公园
绍兴鉴湖森林公园
绍兴绿林竹海森林公园
诸暨勾嵊山森林公园
诸暨市三界尖森林公园
全市现有各级自然保护区(小区)46处:
省级14处:
柯桥区兰亭大庙坞自然保护区
柯桥区稽东香榧林自然保护区
柯桥区西路桂花林自然保护小区
柯桥区宋六陵古松自然保护小区
诸暨市东白山自然保护区
诸暨市斗岩风景林自然保护小区
诸暨市汤江岩鹰科鸟类自然保护小区
诸暨市陶朱岩革命纪念地自然保护小区
诸暨市小天竺名胜古迹自然保护小区
诸暨市西岩龙潭古树名木自然保护小区
诸暨市枫桥香榧自然保护小区
诸暨市五泄浙江楠自然保护小区
嵊州市百丈岩苦丁茶自然保护小区
嵊州市南山风景区自然保护小区
市级27处:
越城区吼山风景林自然保护小区
柯桥区稽东香榧林自然保护区
柯桥区王成白虎山古松群自然保护小区
诸暨市东白湖水源涵养林自然保护小区
诸暨市青山水库水源涵养林自然保护小区
诸暨市石壁水库水源涵养林自然保护小区
诸暨市外阳湾鹭科鸟类自然保护小区
诸暨市浬浦镇盘山村牛头岭自然保护小区
诸暨市同山镇压牛头颈湿地自然保护小区
嵊州南山风景区雁鸭类候鸟栖息地自然保护小区
嵊州市谷来镇百年香榧自然保护小区
嵊州市四明山东方蝾螈自然保护小区
嵊州市王院乡蛇类自然保护小区
嵊州市雅璜香榧自然保护小区
嵊州市西白山玉兰自然保护小区
嵊州市林场天然阔叶林自然保护小区
嵊州市南山次生阔叶林自然保护小区
嵊州市里面红豆杉自然保护小区
嵊州市长乐马尾松种质资源自然保护小区
嵊州市里南乡何家坞天然阔叶林自然保护小区
嵊州市短毛松种质资源自然保护小区
嵊州市竹溪乡竹类资源自然保护小区
嵊州市西白山区香榧自然保护小区
嵊州市金钱松自然保护小区
嵊州市马尾优质种源自然保护区
嵊州市平山林场月案坪林区蛇类自然保护小区
嵊州市城西湿地自然保护小区
柯桥区芝塘湖鹭鸟自然保护区
诸暨市枫桥香榧自然保护区
诸暨市五泄薄叶楠自然保护区
诸暨市外阳湾鹭鸟自然保护区
诸暨市东白湖镇雄踞村来垅自然保护小区
全市现有2处国家湿地公园为:
绍兴市镜湖国家湿地公园
诸暨市白塔湖国家湿地公园
  主要有铁、铜、金等中型金属矿藏,及萤石、石灰石、石煤、瓷石土、硅藻土、叶蜡石、花岗石、玄武石、紫砂土等大中型非金属矿藏。其中,铁矿储量占全省总储量的75.5%,铜矿储量占全省的62.6%,金矿储量占全省的42.4%。非金属矿中,硅藻土储量为全国之最,瓷石土占全省的82.1%,叶蜡石占全省的38%。
  绍兴方言属于汉语族吴语太湖片区临绍小片,距离杭州只有70公里,方言差异虽不大但区别明显,亦带来交流障碍(杭州地区听懂绍兴地区方言很难,反之绍兴地区听懂杭州地区方言较容易),绍兴话同上海话、苏州话、湖州话、杭州话、宁波话同属北部吴语,彼此间互通度较高,可大致进行交流。而与相近台州地区台州话以及温州话等南部吴语则基本无法互相沟通。
  绍兴话同大多吴语一样有全浊声母,无舌尖后音;不分尖团,也不儿化;韵尾有n、但无辨字作用;声调保留中古四声,各分阴阳;凡此形成绍兴话的发音响亮、清晰;吐字质朴、沉实;连读和谐、协律;声、韵、调排列严整等诸多特色。绍兴方言的文白异读情况符合吴语的特征,读书音上和白话音差别大,而在白话音中保留着不少中原古音。
  绍兴吴方言是现代语言学上吴语四大传统方言基准点之一:苏州(太湖北苏沪嘉标准点),温州(温处台标准点),绍兴(太湖南临绍标准点),金华(金衢婺州处州标准点)
  绍兴境内地理条件南山北海,俗谓“十里不同音”,城乡语音差别很大,绍兴市区与嵊州,新昌农村基本无法沟通。初到绍兴听人讲话好似“听歌”,满耳的“越剧曲调”煞是好听。
  时期,越人善歌舞。越王以“五音”、“五色”调教乐女,并将、进献吴王,谋解吴越争霸之危。秦汉而降,会稽文人辈出,著述如林,成为文献名邦。,作《》,、作《》,作《》,均为不朽之作。
  魏晋南北朝时期,儒风之盛,冠于东州。其时,北方战乱,王、谢等大批名门望族,率部南迁,一代文化名流,云集会稽,形成优越的文化氛围。间,、、等修禊兰亭,流觞曲水,为中古文化史上盛事;二王(王羲之、)书法,二戴(、)绘画,以其非凡造诣,影响深远。国祚不长,而文风特盛。破玄言诗,开创山水诗新派,称雄元嘉;、才华横溢,名著骚坛,佳作迭出,一扫诗坛靡丽陈腐之风。
  盛唐,诗歌达至善之境,越州诗人、、、、、、、、等均为诗坛翘楚。中唐,越州刊刻元(稹)白(居易)诗集供乡学课读,雕版印刷业际此萌发,对越地文明发展,贡献巨大。
  两宋时期,刻版业更趋繁荣,越中遂成两浙、乃至全国重要刻书地区之一。此时,藏书之风盛行,以左丞陆(宰)氏、尚书石(公弼)氏、进士诸葛(行仁)氏三大家庋藏最富。宋室南渡后,越中文化于南北交融中兴盛。民间艺术从汴洛地区民乐、民舞中多有借鉴,“三十六行”、“迎台阁”衍自两宋盛行之舞队,“哑背疯”、“童子痨”实为百戏之关目,“高照”、“高跷”、“舞狮”、“舞龙”则出自杂耍与杂技。偏安一隅,有识之士常怀家国之痛,以诗文表达愤激、炽烈的爱国情怀,其中诗家首推山阴。宋室倾覆后,会稽王英孙、王沂孙,山阴王易简联络南北名流,结成“吟社”、“汐社”,借诗咏志,倾吐民族悲愤,留下诸多爱国诗章。
  元末,诸暨,其文名虽为书画成就所掩,而揭露民族矛盾、关心民间疾苦之诗章,仍具重要意义;的独特个性,赋予诗篇以异乎寻常之风格而横绝一世。
  明代,大家辈出。山阴,反拟古,主独创,诗作纵横奇诡,一扫凡俗之风;山阴与为其继,散文直抒性灵,“恣意描摩,尽情刻划”,“矢口放言,肆无忌惮”。名重于时的还有、昆仲等。及至清代,结社活动频繁,学术思想活跃。余姚,治学反虚谈,倡致用,学风因之一变。尔后、等大师均以治学严谨、著述丰硕,为一代楷模。
  元、明、清三代,还出现一批杰出的书画名家,如元代,明代、、、、,清代、等。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绍兴县独资创办,大力传播中外文化;创办,印销新书刊致力民族民主革命宣传。16年(1927),出任国民政府教育总长,通令各县市建立民众教育馆,提高大众科学文化水平,绍兴各地民教馆应时而生。前后,兴起,群星灿烂,流派纷呈,在绍兴独特的文化背景上,涌现出一批以为杰出代表的新文化运动先驱及战士。
历代绍兴主要文学家及其作品有:
 字仲任,上虞人,著《论衡》。
 字叔夜,上虞人,“竹林七贤”之一。著有《与山巨源绝交书》等;诗以四言见长,代表作《幽愤诗》,表现被系入狱后的忧郁愤激。
 字君平,山阴人,善为文,现存《与石聪书》、《临终与庾亮书》等。
 字公回,会稽人,所著多佚,今存《合欢诗》5首。
 字兴公,原籍太原中都(今山西平遥县),后定居会稽,明人辑有《孙廷尉集》。
 字逸少,琅玡临沂(今山东临沂)人,亦长于文辞。居会稽山阴时所作《兰亭集序》,明人辑有《王右军集》。
 高僧,俗性冯,山阴人,以文章著称,亦工诗。
 原籍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随叔谢安隐居会稽之东山,以“未若柳絮因风起”句咏雪而有“咏絮才”之誉。
 山阴人,长于诗咏。
 字彦琳,山阴人,少好文义,著有文集10卷。
 祖籍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世居会稽,多山水诗之作,代表作为《登池上楼》等;有《谢康乐集》传世。
 灵运从弟。能诗善文,明人辑有《谢法曹集》。
谢,字玄晖,谢灵运族人,后人辑有《谢宣城集》。
 字德璋,山阴人,代表作《北山移文》,明人辑有《孔詹事集》。
 会稽人,工五言诗,与何逊齐名,今存《登钟山下峰望》、《寻沈剡夕至嵊亭》等5首。
 俗姓谢,山阴人,诗文颇富,今存《游故苑》等诗3首。
 会稽人,有清才,今存《送蔡君知入蜀》、《夜宿荒村》、《行经太华》等诗十余首。
 字季真,山阴人,诗作清新通俗,自成一格,《回乡偶书》2首传诵颇广。
 越州人,扬名京师。贺朝工诗善文,作品多佚,《全唐诗》录存《孤兴》等诗8首。
 文辞俊秀,作品亦多佚,《全唐诗》录存《三日绿潭篇》等4首。
 山阴人,所作乐府小诗,言浅意深,笔致清婉,代表作《从军行》等,《全唐诗》录存其诗40首。
 字公绪,会稽人,以五言著称,《全唐诗》录存其诗40首。
 字正文,山阴人,工诗,诗情雅重,《全唐诗》录存其诗64首。
 越州人,长五律与七绝,辞意清新,描写细致,诗风与张籍相近,有《朱庆馀诗集》。
 字雄飞,门人称玄英先生,原籍新定(今浙江淳安西南),隐居会稽以终,诗多流连风物,发泄不平,有《玄英先生集》。
 字长通,襄州人,曾隐居剡溪,有诗1卷。
 俗姓汤,字源澄,越州人,从严维学诗,名振辇下,著有诗集10卷。
 字子华,山阴人,诗风靡丽,《全唐诗》存其诗4卷。
 字鼎臣,会稽人,工诗能文,著《骑省集》及志怪小说《稽神录》。其弟与之齐名,号称“大小二徐”。
 字安仁,会稽人,好学博古,工诗文,有《云溪居士集》。
 字方回,号庆湖遗老,原籍山阴,北宋名词人,亦工诗文,其词内容与辞藻并重,兼具婉约与豪放风格,有《东山词》、《庆湖遗老集》。
 字令威,号西溪,嵊县人,博洽善文,有《西溪居士集》、《西溪丛语》等。
 字务观,号放翁,山阴人,南宋著名爱国诗人,词、文俱佳。著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老学庵笔记》等。
 字文授,上虞人,博学多闻,著述较丰,存《磐溪集》、《宏词类稿》。
 字宾王,号竹屋,山阴人,工词,与史达祖齐名,著《竹屋痴语》。
 字商卿,会稽人,筑室九里松,自号“青松居士”,著《青松居士集》,今佚。
 字圣与,号碧山,又号中仙,会稽人,代表作《齐天乐·咏蝉》、《眉妩·新月》等,集有《碧山乐府》,一称《花外集》。
 字理得,号可竹,山阴人,工词,著《山中观史吟》。
 字玉潜,号菊山,山阴人,擅诗词,存《冬青行》2首。
 字止善,诸暨人,工诗,著《止止斋稿》。
 字元章,号煮石山农,诸暨人,其诗反映现实,语言质朴,存《竹斋集》。
 字廉夫,号铁崖、东维子,诸暨人,诗作纵横奇诡,自成一格,称“铁崖体”,著有《东维子文集》、《铁崖先生古乐府》、《铁崖先生复古诗集》等。
 字思廉,号玉笥生,山阴人,诗多磊落肮脏,豪气坌涌,著《玉笥集》。
 名寿延,上虞人。兄弟三人皆善诗,仲元翘楚,系“敦交诗社”倡导者,辑有《名贤唱和集》。
 字子予,一字伯均,会稽人,诗辞清拔,寓意高远,存《临安集》。
 字则耕,新昌人,工诗文,长歌短句,无尘腐语,著《牧坡稿》、《得月稿》等。
 字原功,上虞人,与山阴唐肃齐名,时号“会稽二肃”。谢肃学问赅博,著《密庵集》。
 字处敬,号丹崖,博学多才,著《丹崖集》。
 字尚文,会稽人,著《质庵文集》。
 字克敬,山阴人,喜吟咏,寄兴高远,著《耶溪集》。
 字克粹,山阴人,喜游山水,多题咏,与罗颀等结“鉴湖吟社”,著《陶铅驴背》等稿。
 字仪甫,山阴人,与其父、祖皆以文学名重于时,著《物原》、《梅山丛书》等。
 字槎仙,会稽人,工乐府,有《露绶记》、《蕉帕记》传奇行世。
 字伯安,祖籍绍兴,文学家、哲学家,学者称阳明先生。诗作秀逸有致,含蓄深厚,文章俊爽畅达,雄深雅健;上承宋濂、方孝孺之绪,下开唐顺之、王慎中、归有光之先。
 字明德,号彭山,会稽人,徐渭之师,善诗,著述甚富,今存《望海亭》一诗。
 字纯甫,号青霞,会稽人,诗文劲健有力,郁勃磊落,著《青霞集》、《鸣剑集》。
 字信卿,号沃洲,新昌人,著《皆山堂稿》、《皆可园诗钞》等。
 字鸣野,号海樵,山阴人,工诗善文,绝句清隽,与徐渭等结“越中十子”社,著《海樵先生集》、《越海亭诗集》等。
 号莲峰,新昌人,诗词翰墨,号称两绝,“越中十子”社成员。
 字允中,号东武,山阴人,著《东武山房集》。
 初字文清,后改文长,号青藤道士等,山阴人,著《徐文长集》、《南词叙录》及《四声猿》杂剧等。
 字远之,上虞人,才富学赡,著《知希堂稿》及传奇《四梦记》、《弹铗记》等。
 字少钦,号金庭,山阴人,朱公节之子,著《朱文懿文集》。
 字伯良,号方诸生,别署秦楼外史,会稽人,精音律,有论曲专著《曲律》,又工散曲、戏剧,著《方诸馆集》、《方诸馆乐府》等。
 字堇文,号云来,山阴人,著述宏富,有杂剧《衍庄新调》(一名《逍遥游》)、传奇《清凉扇》、文集《备书》及《王应遴杂集》等。
 字季重,号谑庵,山阴人,以游记、散文著称,著《王季重十种》等。
 字文英,山阴人,工古文,今存《绍兴先达传》。
 字功王,会稽人,工诗,著《闲古斋诗集十种》。
 字玉汝,号鸿宝,谥文贞,上虞人,工诗文,著《倪文贞集》。
 初字宗子,后字石公,号陶庵,又号蝶庵,山阴人,著《琅嬛文集》、《陶庵梦忆》、《西湖梦寻》、《夜航船》、《石匮书》等。
 张岱堂弟,亦善诗文,为枫社社员,曾编《明诗存》。
 字弘吉,又字幼文,号世培,别号远山堂主人,山阴人,工散文,著《寓山注》,戏剧论著有《远山堂曲品》等;其兄骏佳,字季超,号方山,能诗工曲,著传奇《鸳鸯梦》;其弟豸佳,字止祥,亦工诗文;彪佳妻商景兰,字媚生,亦工诗,著《锦囊集》。
 字子若,山阴人,工词曲,著传奇《贞文记》、《娇红记》、杂剧《桃花人面》及《英雄成败》等。
 字叔迪,号无休,会稽人,能诗善文,为“云门十子”之一,著《学休园稿》。
王?,字子安,会稽人,明亡为僧,工诗文,著《匪石堂集》。
 名国,字简云,寤云为其号,会稽人,能诗工曲,著传奇《蝴蝶梦》。
 字延密,号白岳,山阴人,“云门十子”之一,与婿俞公谷共辑《廉书》。
 字午侯,山阴人,博学工诗文,与黄逵、朱轸、王雨谦号四君子,著《壮游漫草》、《西征草》、《西归草》等。
 字太冲,号南雷,余姚人,学者称梨洲先生,著《宋元学案》、《明儒学案》、《明夷待访录》、《南雷文定》、《台宕纪游》、《剡源文钞》等。
 字克家,善诗,著《涉江草》、《更斋诗文集》。
 字伊璧,号兰痴,又号徐都讲,著《徐都讲诗集》、《花间集》、《风凰于飞楼集》。
 字安世,新昌人,博览群书,勤于著述,著《纲鉴通俗演义》(《二十四史通俗演义》)。
 字子长,余姚人,著《桐竹庐诗文集》,与其父如洵及徐咸清等结“蓬莱社”。
 字仲绅,号浣公,诸暨人,为官廉正,著《大观堂集》。
 彪佳子,字奕喜,小字季郎,山阴人,好议论古今,著《东行风俗记》、《自怡堂集》、《紫芝轩集》。
 字伯成,号留村,山阴人,工诗文,精音律,著《宋元诗声律选》、《巡海诗草》等。
 字宏载,号梦村,会稽人,工诗善画,著《梦村诗词集》、《平山图集》等。
 字叔夜,诸暨人,工诗,诗风博大卓朗,五古直追建安,著《桐荫堂》、《山雨楼》等诗集。
 字玉映,号映在子,山阴人,王思任次女,工诗文,擅书画,著《吟红集》、《玉映堂集》等。
 字苍液,号石渠,会稽人,著《石渠诗钞》。
 字西来,号竹溪,余姚人,“龙山诗巢二十子”之一,著《竹溪集》。
 字宾遇,号易堂,山阴人,著《快秋斋稿》、《天南一峰集》等。
 字届遐,号素堂,会稽人,“龙山诗巢二十子”之一,著《竹中巢诗草》等。
 字衢次,号莲溪,会稽人,“龙山诗巢二十子”之一,著《莲溪诗草》。
 字伯调,山阴人,少负盛名,诗文争长海内,祁彪佳延之课子,著《岁星堂集》。
 字鼎仲,山阴人,张元忭之曾孙,“越中四子”之一,著《艺苑筌号》及《会心楼文集》等。
 字湘臣,号雪堂,会稽人,著《雪堂诗集》。
 字循斋,一字茨村,山阴人,工诗善曲,著《随园诗集》、《随园曲谱》、《广陵仙传奇》等。
 字玉羽,号玉笥山,山阴人,善诗,著《玉笥山房集》。
 字建伟,诸暨人,善诗文,著《藕香草堂集》、《东武山房诗集》等。
 字泰颛,会稽人,诗孤峭沉郁,文亦峻洁,著《玉屏山房集》、《后甲集》等;从孙章钟,字华甫,号鹤泉,亦有文名,著《鹤泉诗集》。
 字思庭,会稽人,著《镜湖集》。
 字湘维,号白坡,会稽人,著《白坡诗集》。
 字俊升,号梅溪,山阴人,“龙山诗巢二十子”主要成员,著《梅溪诗集》、《诗巢香火证因录》等。
 字苑孙,山阴人,工诗,精文字声韵学,著《巾箱说》、《不下带编》。
 字戒谋,号宛委山人,山阴人,工诗,“龙山诗巢二十子”之一,著《宛委山人诗集》等。刘正谊三子均有文名,长子,字来岳,号柳村,著《柳村集》;次子,字岩雨,著《菊塍诗集》;三子文蔚,字伊重、豹君,更为时人称许,著《石帆山房集》,其子显祖,字兰辉,号玉屏,亦工诗,著《玉屏山人集》。
 字素成,号补仙,会稽人,著《补仙诗存》。
 字雨丰,山阴人,工诗,著《?山诗钞》、《归田集》。
 字粹存、畿山,会稽人,诗文深得朱彝尊、毛奇龄赞赏。著《畿山文选》、《名山藏诗稿》、《北征纪略》等,编修《绍兴府志》。
 字周望,山阴人,著《独石轩稿》。
 字又南,会稽人,“西园吟社”成员。《越风》录其诗。
 名骙,字稚威,山阴人,擅诗善文,尤长骈文,著《胡稚威集》、《石笥山房集》。
 字兰坡,号石帆,山阴人,著《赐书堂集》。
 字芸文,山阴人,能诗,著《啸月斋集》。
 字苍雨,号宝意,会稽人,工诗,所作甚丰,著《傎园诗集》、《小山丛桂集》等。
 字大枝,号密林,会稽人,“西园吟社”成员,著《密林诗草》。
 字商隐,会稽人,著《少菊诗钞》。
 字立三,号墨汀,会稽人,为文峭刻清厉,名重一时,著《南华简钞》、《墨汀诗草》等。
 字启人,号秋塍,会稽人,著《三洲集》、《归田诗存》、《秋塍文钞》等。
 号梅墅,上虞人,著《梅墅诗集》。
 字式乾,号西村,会稽人,“越中七子”之一,著《西村山房集》。
 原名法乾,字昆谷,诸暨人,著《秋晖楼集》、《丹棘园诗》等。
 字封山,山阴人,书、诗、画皆工,著《梅芝馆诗集》。
 字园牧,号存吾,山阴人,博学多才,著《居俟堂稿》、《存吾春轩集》等。
 字雨方,号芝乡,山阴人,著《芝乡诗钞》。
 字镜西,祖籍姚江,居府城,作诗五、六千首,选录千余首结为《延绿斋诗存》。
 字拜亭,嵊县人,善诗作及骈文,风格豪迈,著《拜亭诗钞》。
 字雪舫,山阴人,诗清丽委婉,著《吟秋楼诗草》。
 字百谷,山阴人,著《邻彭山馆诗钞》。
 字双溪,号竹生,山阴人,与童震等结“十人书画社”,著《竹生吟馆诗钞》。
赵?,字鼎臣,号省园,会稽人,著有《省园杂咏》、《省园诗草》等。
 字冀子,会稽人,工诗善书,著《思退堂诗钞》。
 字戟辕,号吉园,山阴人,工诗,著《一枝山房诗钞》。
 字龙溪,号篁村、凫亭,会稽人,诗文负重誉,著《全浙诗话》、《凫亭诗话》、《越谚遗编考》、《广会稽风俗赋》、《珠江集》、《泊鸥山房集》等;长子廷珍,字效川,著《远游》、《鸡肋》、《仇池》等集;次子廷琡字蕴川,号南园,著《南园诗草》。
 字璞岩,号二树,山阴人,诗、书、画皆善,“越中七子”之一,著《二树山人集》、《香雪斋余稿》等。
 字泰交,山阴人,著《虚白斋诗文集》、《馆阁诗赋稿》等。
 字梦余,山阴人,能文,尤工诗,著《蕉雪斋》、《镜西阁》诗集。
茹?,字樨葵,号古香,会稽人,工诗,著《使兖》、《使晋》、《使楚》、《使南》、《使沈》等诗草。
 字纶锦,山阴人,祖籍河南,善诗,著《巢云阁诗钞》。
 字平余,号经香,山阴人,著《经香草堂集》。
 字葭村,山阴人,所著《秋水轩尺读》,文字生动雅丽,曲尽情理,被称为尺读模范。
 会稽人,所著《雪鸿轩尺牍》,与《秋水轩尺牍》相伯仲。
 字律芳,山阴人,时人评其有徐青藤之风,著《绿雪堂诗文集》。
 字霞西,山阴人,著《霞西诗集》。
 字春晖,山阴人,长于文,著《苏甘廊集》。
 字迪甫,会稽人,著《躬耻斋文钞》、《诗钞》等。
 字仲华,山阴人,著《荡寇志》。
 字济苍,号石友,上虞人,著《天香楼吟稿》、《天香楼遗泽集》。
 字朴园,山阴人,著《朴园诗钞》。
 字丹罗,山阴人,著《城南草堂诗钞》。
 字汉兆,郡城观音寺住持,著《妙香诗草》。
 字石生,山阴人,著《拜石山房诗集》。
 字秋农,新昌人,著《烬余稿》、《北征诗钞》等。
 字子九,号退宜,会稽人,著《退宜堂诗集》。
 字锡侯,山阴人,著《耻自集》。
 字仲嘉,会稽人,诗作奇丽,著《亢艺堂文集》、《勉熹堂诗集》等。
 字畇叔,山阴人,祖籍河南祥符,少工诗词及骈文,晚年回乡创办“益社”,著《传忠堂古文》、《东鸥草堂词》、《鸥堂?稿》、《鸥堂日记》等;弟星诒,字季贶,工诗,好为近体,多真挚语,著《窳?诗质》、《瑞瓜堂诗钞》。
 字子谷,山阴人,著《纂喜堂诗集》、《青楼阁词》、《越语》等。
 字秋渔,号娱园,会稽人,著《娱园诗稿》。
 字眉叔,山阴人,工小词,尤精骈文,著《缦雅堂文》及《笙月》、《华景》两词集。
 字幼眉,会稽人,诗庄雅峻整,著《鸥堂诗稿》。
 字文孺,会稽人,著《曼知堂诗》。
 号益甫,又号梅庵,会稽人,诗文新奇骇愕,著《梅庵集》、《缉雅堂诗话》、《勇庐闲话》、《章安杂说》等。
 字彦清,会稽人,著《寄龛文存》、《寄龛诗质》等。
 字爱伯,号莼客,会稽人,通经史百家,尤工骈文诗歌,著《越缦堂日记》、《越缦堂文集》、《白华绛跗阁诗集》、《越缦堂所著书六种》、《湖塘林馆骈体文钞》等。
 字梅隐,山阴人,著《柯山小志》、《响山楼诗集》等。
 字平子,山阴人,工诗,调多哀怨,著《西凫残草》。
 字景荪,山阴人,著《香雪崦丛书》,《栋山日记》等。
 字子珍,会稽人,笃学好古,工骈文,著《撰庐骈文选》《湖麋阁诗》、《兰当馆词余稿》等。
吴道?,字玉臣,会稽人,博通经史,涉猎甚广,工诗尤长古文辞,著《澹庵诗存·文存》、《广东文徵作者考》、《明史乐府》等。
 字恪士,号觚庵,山阴人,晚清宋派诗家,著《觚庵诗存》。
 字荆山,号惕斋,山阴人,著《向惕斋集》、《志学录》等。
 字默斋,山阴人,著《寿云山房诗稿》。
 字伯重,会稽人,著《志隐斋诗钞》。
 字蕴山,山阴人,著《忆存草书》、《隐楼诗草》等。
 字子望,会稽人,著《拜石山房诗集》。
 字秋田,会稽人,著《倚舵吟稿》。
 字观云,诸暨人,参加清末“诗界革命”,梁启超赞为诗界三杰之一,晚年诗风转向守旧,著《居东集》、《蒋观云先生遗诗》等。
 字璿卿,号竞雄,别署鉴湖女侠,山阴人。晚清杰出爱国女诗人,今人辑有《秋瑾集》。
 名靖裔,原姓金,名庆棪,别号白屋,笔名汉胄,绍兴平水人。“五四”新文化运动中新诗倡导者之一,有新诗集《旧梦》、《邮吻》,旧诗集《白屋遗诗》,诗话《白屋说诗》、《旧诗新话》及论著《中诗外形律评说》《中国文学史》等。
 姓周,本名樟寿,字豫才,后改名树人,绍兴人,中国现代文学奠基人。著有小说集《彷徨》、《呐喊》,散文集《野草》、《朝华夕拾》,杂文集《华盖集》、《华盖集编》、《三闲集》、《二心集》、《而已集》、《南腔北调集》、《且介亭杂文》等。
 寿裳之女,从事电影艺术工作,著《论情节剧电影》、《漫论惊险样子影片》等。
 字馥生,绍兴张墅人,早年经徐锡麟介绍入光复会。擅诗,作品有《楚客吟》、《祭秋瑾》、《谒祁忠敏公像》、《祭陆游》等200余首。
 原名櫆寿,字启明,字启孟,号知堂,晚年改名遐寿,鲁迅大弟,文学研究会发起人之一。著述领域广泛,著有《谈龙集》、《自己的园地》等。译作有《俄罗斯民间故事》、《日本狂言选》、《伊索寓言》、《欧里庇得斯悲剧集》等。
 字勉旃,号闷庵,上虞崧厦人,文学、教育著译甚丰,有《平屋杂文》、《绵被》、《十年》、《十年续集》等,所办杂志《中学生》、《新少年》、《新女性》等颇有影响。
 笔名丁爱、小莹等,诸暨人,左翼作家联盟成员,《文艺生活》月刊主编,并与周起应合编《文学月刊》、与老舍合编《抗战文艺》。著有诗集《银铃》、《蓬子诗钞》等。
 原名福源,字伏园,笔名伏庐等,绍兴人,编辑家,文学研究会发起人之一,曾任《国民公报》、《晨报》《中央日报》记者、副刊编辑,著《鲁迅先生二三事》、《伏园游记》等。
 原名学愚,笔名胡芋之、化鲁等,上虞丰惠人,作家、学者,文学研究会发起人之一。先后主持编辑《生活周刊》、《光明日报》等。著有《莫斯科印象记》、《少年航空兵》等。译有《图腾主义》、《星火》、《东方寓言》等,论著有《新兴国》、《世界语四十年》等。
 原名绳尧,笔名钦文,绍兴东浦人,受鲁迅影响从事文学事业,其乡土文学作品为鲁迅称道者有《石宕》、《理想的伴侣》、《口约三章》、《小狗的厄运》等,此外著有《毛线袜及其他》、《故乡》、《蝴蝶》、《风筝》等小说集。
 笔名冬芬、秋舫,绍兴青坛人,译有高尔基、托尔斯泰的作品,结集为《争自由的波浪》。
 字志希,绍兴人,“新潮社”主要成员,《新潮》杂志编辑,著有小说《是爱情还是痛苦》。
 字春苔,绍兴人,作家,与其兄伏园均受过李大钊、鲁迅的指导,杭州“孑民美术学院”创办人及《艺园》、《旅行》杂志主编,著有散文集《山野掇拾》、《早看西北》等,杂文集《北京乎》,小说集《春城》;译有《越南民间故事》等。
 字曜公,上虞人,专攻英国文学,先后执教于大夏大学、安徽大学、浙江大学、复旦大学,著有《莎士比亚与〈哈姆雷特〉》,译有《汤姆·琼斯》等。
 字学志,上虞人,胡愈之二弟,曾任《广西日报》总编、《解放日报》编委、《人民日报》国际部资料部主任。译著颇富,有《忧愁夫人》、《西行漫记》、《忆列宁》、《苏联小说集》等。
 原名义云,笔名凤兮、莫干等,嵊县白泥坎人,左翼作家联盟成员,“左联”机关刊物《萌芽》编辑,所作短篇小说《七封书信的自传》被鲁迅誉为“优秀之作”。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先后出任《文艺月报》编委、《上海文学》及《收获》副主编、中国作协理事及上海分会书记处书记、副主席等职。著小说集《留下镇上的黄昏》、《奶妈》等。
 字矛尘,笔名川岛,上虞道墟人,曾先后任教于厦门大学、浙江大学、西南联大、北京大学,著《月夜》、《游仙窟》等。
 字守拙,诸暨人,留学美国,先后执教于武汉、北京、山东、浙江、暨南、复旦等大学。“五四”运动时开始发表诗与短篇小说;译作有莎士比亚剧诗《黎琊王》、《哈姆莱特》、《奥赛罗》等,将中国古典作品译为英语的有《离骚》、《九歌》等。
 女,原名阿罗,笔名湘秋、SH等,绍兴州山人,在上海参加南国社,与结为伉俪,系左翼美术家联盟成员,著《流浪少女的日记》、《北上劳军日记》等。
 笔名丁非、丁飞等,绍兴平水同康人,作家、教授,曾与赵景深、焦菊隐组织“绿波社”,编辑《京报·文学周刊》,在北京师范大学、南京大学、浙江大学、杭州大学等高校执教多年,曾为浙江省文联委员、作协浙江分会副主席。作品有短篇小说《花环》、《到大连去》、《金鞭》等,中篇小说《凤仙姑娘》、《战场上》等,论著及译述有《近代文艺思潮》、《英国文学研究》等。
 笔名宋霖,上虞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任商业部副部长,著有反映工商业者的长篇小说《滩》,获得茅盾高度评价。
 原名高季琳,绍兴人,作家,早年在上海从事电影、话剧运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文汇报》副社长兼副总编辑,上海电影艺术研究所所长等职,《电影艺术》、《收获》编委,《上海电影》、《大众电影》主编等。著述有短篇小说集《同伴》、《掠影集》,散文集《遥夜集》、《暖流》等,杂文集《市楼独唱》、《小朋友讲话》,电影剧作《为了和平》、《不夜城》、《春满人间》及根据茅盾小说改编的《腐蚀》、根据夏衍剧本改编的《秋瑾传》等。
 绍兴长塘(今属上虞)人,历任南开、清华、北京大学教授。精于汉语、法语互译,古汉语译为法语的作品有《唐人绝句百首》、《古镜记》(唐、宋、明传奇10篇),法译汉作品有《母与子》(罗曼·罗兰作)、《波斯人信扎》(孟德斯鸠作)等。获巴黎大学荣誉博士称号。
 绍兴人,民俗学造诣颇深,与、等在杭州创立“中国民俗学会”。先后出版《亚洲民俗》、《民间文艺》、《民俗周刊》等。编著民俗书刊达1500种之多,著有《岁时漫谈》等。
 原名徐茂荣,笔名回春、高平等,上虞下管西堂人,作家,左翼作家联盟成员,晋冀鲁豫边区文联主任,主编《华北文化》。著有《犹太人》、《打杂集》等。译作有《托尔斯泰传》(罗曼·罗兰)、《社会主义讲话》(山川均)等。
 笔名陈曼哉,上虞人,诗人、教授,著有诗集《梦家诗存》、《不开花的春天》、《铁马集》。
 上虞汤浦人,米店老板,酷爱民间文学。30年代初,出资并编辑《民间》杂志。
 原名吕梦周,嵊县人,作家,著有诗集《燕子》,童话《一只小公鸡的故事》、《水的希望》等。译作有西班牙小说《血与沙》(伊巴涅思)、俄国童话《妖怪莫尔加那》(珂丘宾斯)等。
 原名金知温,上虞前庄村人,儿童文学家,自学成才,著童话诗集《小毛的生活》、《小海河唱歌》,诗集《在我们的村子里》,童话集《红鬼脸壳》、《顽皮的轮子》,小说《逃学》、《小牛黑眼儿》等,译著有《巴士特传》、《乔治亚民间故事》等。
 上虞人,文学翻译家,教授,汉译英的作品有夏衍的《考验》、曹禺的《雷雨》,英译汉的作品有《彭斯诗选》,并主编《美国短篇小说选》、《英国文学论文集》、《英国文体学论文集》。
 上虞百官人,作家,作协浙江分会副主席。著短篇小说集《大时代的插曲》、《风雨故人》等,散文报告集《沸腾的村庄》、《五圣山下的故事》,长篇小说《新水浒》、《新桃花扇》。
 原名杨时俊,新昌人,诗人,曾任作协上海分会书记处书记,作协浙江分会副主席。著有《开国集》、《报国集》等,组诗《浙江潮》、《渡江战》,诗话诗论《言志篇》、《工夫在诗外》等。
 女,原名王韵梅,上虞人,作家,曾任台湾电视台编剧,著有短篇小说集《爱之诺言》、《春桃姑娘》等,长篇小说《养女湖》、《第七张画像》、《怒潮》等。
 女,绍兴人,诗人,曾任台湾中国文化学院法文系主任,著有诗集《梦的船》、《人造花》等,散文集《梦的组曲》、《仙人掌》等,译有《法译中国古诗选》、《法文诗集》等。
 绍兴人,文学翻译家,曾任上海作协理事、《文艺月报》编辑部主任、编委,译著有马克思、恩格斯的《论文学与艺术》,弗莱维勒的《亨利·巴比塞》、《左拉》,腓力普的《米日西尔·隆代》,司汤达的《拉辛与莎士比亚》、《吕西安·勒万》。
 原名刘文铣,嵊县人,曾任《文学报》主编,著有诗剧《笨拙的颂歌》、《前线的故事》,评论集《感情问题及其他》以及民间故事集《九斤姑娘》等。
 笔名方详、梅子,绍兴人,女作家,著有短篇小说集《凤仪图》、《鬼月》、《莫愁巷》等。
 本名周仲勋,诸暨人,作家,著有长篇小说《河上的雾》、《泥土与阳光》,中篇小说《翡翠谷》、《雪朝》等,散文集《多色湖畔》、《蓝季》等。
 笔名阿湛,绍兴斗门人,曾工作于上海《万象》、《文艺复兴》等杂志社,后任《新民晚报》副刊编辑、记者等职,著有小说和散文集《栖凫村》、《远近》。
 祖籍绍兴,曾任《诗刊》副主编,中国作协理事,著有诗集《歌唱北京城》、《到远方去》等,儿童诗集《八月的营火》、《芦管》等。
  绍兴书法界,代有名家,成就辉煌。自宗师以降,有、、、、、、、、等。
 字叔夜,上虞人,于文章之外,颇有书法成就,唐张怀瓘《书断》称其草书为妙品。
 字兴伯,山阴人,善章草。唐窦?《述书赋·上》赞为“瘠而不疏,逸而礼”。
 字嗣卿,山阴人,善书,并造异字千余。
 字世康,山阴人,善正、草,《述书赋·上》称其书曰:“反古不忘,吾推世康。似无逸少,如禀元常,犹落泰阶蓂荚,掇秘府之芸芳”。
 字敬思,山阴人,善行书,《述书赋·上》评其书为“轻利峭峻,类警虬逸驳。”
 字敬康,善草书,《述书赋·上》评其书为“康草则古质郁纡,如落翮摧枯”。
 字逸少,居山阴,与并称“钟王”。所书《兰亭集序》,向称书法绝品。传世作有《丧乱帖》、《孔侍中帖》、《奉橘帖》、《十七帖》、《姨母帖》《快雪时晴帖》等,书论有《题卫夫人笔阵图后》、《用笔赋》、《记白云先生书诀》等。
 字子敬,王羲之子,工书,诸体皆精,尤以行草著名。与其父并称“二王”;传世作有《鸭头丸帖》、《送梨帖》、《地黄汤帖》等。
 王羲之之子凝之之妻,唐张怀瓘《书断》称:“凝之妻谢道蕴有才华,亦善书,甚为舅所重。”其书有“雍容和雅,芬馥可玩”之赞。
 字兴公,家会稽,王羲之友,亦善书,王公大族逝薨,多请其书写碑文以刻石。
 字安道,居剡县,亦与羲之友善,工画兼善书法。张怀瓘评孙、戴之书均与羊欣、孔琳之同列。
 善草、隶、行书,尤擅草书,与同名于世,时有“羊真孔草”之誉,《淳化阁法帖》中存其行草《日月帖》。孔琳之之妻谢氏,亦擅真书、精小楷,书风妩媚娟秀。
 世称谢客,居会稽始宁,书风宗其舅公王献之,宋文帝称其诗与书为“二宝”,传世作有《王子晋赞》、《古诗帖》、《翻经台记》等。
 山阴人,善草书,《述书赋·上》论其书云:“道力草雄,园转不穷,壮自躬之体格,疲逸少之遗风,犹立言而逍遥出世,验迹而夙夜在公。”
 高僧,俗姓谢,山阴人,善书,释道宣《续高僧传》谓洪偃“善草、隶,见称时俗”,评其书“纤过芝叶,媚及银钩,文采洒落,一时无比。”
 高僧,王羲之七世孙,工正、草书,曾书《千字文》800余本,分送浙东诸寺;其书风对隋唐书家极有影响,苏轼、米芾颇为推崇,《书后品》称其书“精熟过人,惜无奇态”。其正草《千字文》为日本日下部鸣鹤所藏,西安碑林有石刻。
 高僧,会稽剡人,师承智永,工书,传隋炀帝曾语智永:“和尚(智永)得右军肉,智果得右军骨。”《书断》评其书隶、行、草皆入“能品”。
 居越州永欣寺,智永弟子,琴棋书画皆得其妙。
 字太真,会稽人,精于翰墨。
 字惟嶽,书迹有正书《姚懿碑》、《姚彝碑》、《高行先生徐公碑》及八分《永丰陂堰颂》。
 字季海,书迹有正书《不空和尚碑》、《大智禅师碑》及隶书《嵩阳观碑》等,传世墨迹有《朱巨川告身》等,论著有《书法论》、《论书》、《古迹记》等。
 字季真,山阴人,工书,尤擅草书,笔力遒劲,书迹有《孝经》、《洛神赋》、《胡桃帖》、《上日等帖》、《千丈》,绍兴望仙桥飞来石上存其《龙瑞宫记》。
 字子华,山阴人,擅书法,其行书《博士帖》、草书《付虱帖》、正书《赠辨光送别诗》、《赠辨光草书歌》等均有名,书论有《草书歌》。
 字鼎臣,会稽人,好李氏小篆,亦工隶书,宋朱长文《墨池编》赞其篆书《绎山刻石》为“自冰阳之后”“精熟奇绝”之品,书迹有《篆书千文》、《武成王庙碑》、《大钲铭碑》等。
 字楚金,篆书极佳。作有《五龙堂玄云像记》、《茅山题名》、《篆字题名》,著有《辨草书》和《说文系传》等。
 字世昌,山阴人,其正、行、草书皆有法,尤善草书,欧阳修称曰:“公笔法为世楷模,人人宝而藏之。”
 字仲,山阴人,家居绍兴偏门外照水坊,善八分草隶书,乡人求其书慷慨应之,豪门请题写则闭门不纳。
 字令威,号西溪,剡县人,工篆隶及工技之事。
 字务观,号放翁,山阴人,善书,书迹有《自得我心诗迹》、《与仲信、明远二帖》、《拜违言侍帖》、《与明老帖》、《仲躬帖》、《书长相思词五阙》、《书大圣东词》及《阅古泉记》、《金崖砚铭》、《西湖石刻》,书论有《论学二王书》、《放翁题跋》等。
 字顺伯,诸暨人,生平好古博物,尤注意金石刻文,著《金石录》、《考异》、《考古印章》,题跋《周宣王石鼓文》,考订《秦惠王诅楚文》。
 名杨桂枝,会稽人,宋宁宗之后,善书法,宋周密《湖山胜概》载云:“太清宫宁宗时建,杨皇后书《道德经》石幢。”其妹,人称“杨妹子”,亦工书,《韵石斋笔谈》称其书“波撇秀颖,妍媚之态,映带漂湘”。
 字廉夫,号铁崖,诸暨人,文学家,兼善书法,工行、草书,运笔清劲,字型破甜熟之习,矫杰横发、跌宕奇纵,
 《皇明书画史》谓其行、草书“清劲可喜”,书迹有《真镜庵慕缘疏》、《寄元镇诗迹》、《书巫峡云涛石屏志跋》《书谢氏巫峡云涛石志卷》、《虞相古剑歌》、《与德常札》、《诗帖》、《仆客云间帖》等。
 字处敬,山阴人,与上虞谢肃齐名,时称“会稽二肃”,明苏平仲曰:(唐肃)“工篆、楷,深得笔意。”著有《画谱》等。
 会稽人,元末旅居华亭(今松江),明陶宗仪《书史会要》云其“兼工行、草”。
 字汝鸣,余姚人,好作狂书,其书法对徐渭影响颇大。
 字文长,山阴人,天才超轶,诗、文、书、画均绝出伦辈。著有《路史分释》、《笔玄要旨》等。
 号鸿宝,上虞人,清秦祖永《桐荫论画》曰:“元璐书法,灵秀神妙,行草尤极超逸。”康有为《广艺舟双楫》曰:“明人无不能行书,倪鸿宝新理异态尤多。”
 字章侯,诸暨人。书风遒逸,清包世臣《艺舟双楫国朝书品》列其行书为“逸品上”。
 字止祥,山阴人。善书画篆刻。清杨宾《大飘偶笔》称“止祥学董(其昌),而乏其秀逸”。周亮工《读画录》则曰:“止祥书不在董文敏右。”
 字玉映,王思任次女,楷法二王,山水宗倪米,每对客挥毫,不让须眉,尤称诗文画书全才。
 陈洪绶之女,书学赵孟頫,精致绝伦,尤擅小楷。周巽、金礼赢及来雪筠等,为其同时之女书家。
 字伊璧,号兰痴,上虞人,善丹青,尤工楷隶,毛奇龄评曰:“吾郡闺房秀,昭华迥出群,书传王逸少,画类管夫人。”
 会稽人,精楷书,清王士祯《香祖笔记》谓其“工楷法,常仿吴彩鸾写《唐韵》,作廿三先廿四仙”。
 字可师,号大瓢,山阴人,八岁即能作擘窠书。著有《金石源流》和书法论著《大瓢偶笔》。
 字幼将,会稽人,书学南宫。童钰,字璞岩,号二树,山阴人,擅书法,清蒋宝龄《墨林今话》曰:“二树性落拓不为家计,卖文钱随手辄尽,喜购秦权、汉布及古玺印法书、名画,以隶、草法写水石兰竹。”清秦祖永《桐荫论画》称其“尤精古隶”。
 字袖东,上虞人,工书画、善籀、篆、行、楷,《墨林今话》称其博学多著,王昶《湖海诗传》曰:“袖东性情潇洒,工小楷,画兰竹尤精。”
 字桐冈,号老桐,新昌人,王良常弟子,与郑燮等友善,擅刻竹印。潘西风之子潘封,号小桐,亦承父技,善刻竹印。
 字企泉,号小池,山阴人,与余集、罗聘等友善,弃官后,落拓京师,卖印为生,印作专法秦汉,而结构多变,善书,著《多野斋印说》、《石寿轩印谱》、《董氏印式》等。
 字肃臣,号地山,山阴人,篆刻古朴坚劲,著《地山印稿》。
 字济苍,号石友,上虞人,善鉴识名人墨迹,并择精者摹刻而成《天香楼藏帖》,所藏碑刻百余块,今存上虞曹娥庙。
 字霞西,山阴人,书学史评家,著《熙朝书家姓纂》,录历代书家3444名,又首编历代名帖之目为《鸣野山房汇刻帖目》。
 山阴人。好书,尤爱金石,著有《越中金石记》、《剡中古砖录》,《候里纂要》等。
 字袖海,上虞人,精通金石字,善篆隶,书体飘逸多姿,自成一家,为时所尚,辑《似鱼室印谱》等。
 会稽人,书画刻石均卓绝一时,篆刻善融汉镜、权诏、汉器铭文及碑刻于印,并能取势传神,突破程式,拓出清新意境,其魏体书法及阳文刻款,亦属新创,书作姿态百出,为时所重,著《二金蝶堂印谱》、《补寰宇访碑录》、《六朝别字记》等。
 字伯牟,山阴人,精于篆刻,曾得任晋谦指导,得汉印法,苍劲古朴,气韵甚佳。
 字文冲,会稽人,书师虞世南、张猛龙,并旁搜博览,独辟蹊径,擅魏体,尤精篆、隶、真、草,小楷俊秀曼妙,清光绪通宝及当时所制银元、银角、铜元字模皆其手笔。
 字铁珊,山阴人,工书法,尤善魏碑,与李梅庵齐名京津,其绿豆细楷最为人称道。且爱武,誉为“精武书家”。
 魏馘夫人,亦擅翰墨,有《魏铁珊陈肖兰遗集》传世。
 绍兴人,擅草书,其子冯亦摩承父业,亦擅书,书迹传至香港、日本。
 字豫才,山阴人,工篆刻,尤精小学,且善山水。
 书法家,尊重邓石如书法及篆刻,曾手模邓印,并由同里张屿摹边款而成《古梅阁仿完白山印剩》。
 绍兴人,金石收藏家,著名历史学家之叔,著《循园金石文字跋尾》、《循园古冢文跋尾》、《元氏志录·补遗补录》和《安阳金石目》等。
 绍兴人,自幼笃学好古,治金石目录诸学,著《东西学书录》等。
 字石潜,号潜泉,绍兴人,工书画,善篆刻,又精于碑版,创始人之一。
 字贞长,绍兴人,善诗能书,著有《中国书学浅说》、《书法徵》等。
 字蜕龛,会稽人,擅长金石,奏刀遒劲,篆法古雅,鲁迅曾为其印谱《蜕龛印存》作序。
 绍兴人,书风受章炳麟影响,行楷之外间作篆隶,浑厚朴茂,时以古体出之。
 山阴人,任伯年之子,擅书画,主持上海“停云书画社”,与于右任、吴趼人颇相契,其书功力至深,且故作稚拙,别饶意趣。
 字叔蕴,号雪堂,上虞人,书法醇厚古朴,自甲骨、金文、小篆、汉隶、行楷等无不典雅有致。书法评述有《雪堂书画跋尾》、《石渠宝笈三编目录》等。
 字子期,罗振玉第五子,幼承家学,于金石文字之学与古器物学等深有研究,篆刻宗秦汉法,功力深厚,17岁刊出《待时轩仿古印章》,为学人所崇,著有《古墨汉印文字徵》、《古玺文字徵》、《印谱考》等。
 字鼎梅,绍兴人,善书汉隶,尤精碑版学,访得古人未著录碑刻近200种,著有《河朔金碑目》、《两浙金石别录》、《书法源流考》等。
 绍兴人,久寓北京,书法负盛名,荣宝斋收其作品,书不择纸,印不择石,著有《铸梦庐藏印》,并与向迪琮合著《玄燕室知见墨录》。
 字印三,绍兴人,对篆、隶、草、真诸法均有很深造诣。
 名光炜,号傅户,又号夏庐,晚年号沙公,绍兴人,历任南京大学等校教授,工书,篆、隶、草、真、行均能独具一格,书风古朴瘦劲,篆书雄拔峻刻,隶书刚劲多姿,草书追踪二王,真书精劲内敛,行书刚劲中见流利,曾讲授《中国书学史》,著有《书艺略论》。
 亦名李生翁,绍兴人,学书自远古及六朝,旁搜远识,自成“孩儿体”,字体古朴无华,有奇逸骄纵之气,能篆刻、绘画、风格一如其书。
 名浮,字一佛,绍兴人,曾任中央文史馆副馆长,工书,亦能篆刻,篆、隶、草、楷均有专长,所作典雅静穆,气格同古,丰子恺赞为“中国书法界之泰斗”。
 名年,字静山,绍兴人,现代书画家,早年获任伯年、吴昌硕器重,精六法及篆刻要诀,书工四体,行书尤富米南宫韵趣,治印承吴昌硕钝刀法,章法别具机杼,深厚古朴。
 绍兴人,篆刻家。摹辑《小玺汇存》,撰《印章的起源和流源》,又与方去疾、单孝天合作《瞿秋白笔名印谱》,自刻《古巴谚语印谱》。
 原籍上海,长期执教于新昌中学,擅书法篆刻,曾任绍兴市书协副主席,于《西泠艺丛》、《书法》等杂志上多次发表作品,有《木蕉堂法帖》传世。
 原名榕村,晚号定髯,绍兴后马人,平生潜心钻研爨体,深得“爨宝子”精髓,达循碑而不泥于碑之境界,有《周庸村临爨宝子碑》行世。
 诸暨人,师从徐生翁,学书遍临汉魏诸碑,以隶书见长,任绍兴兰亭书会会长,有《沈定庵隶书两种》、《沈定庵书法作品选》行世。
 字叔夜,上虞人,工书画,传世作有《巢由洗耳图》、《狮子击象图》等。
 字逸少,居山阴,有《杂兽图》、《临镜写真图》等传世。
 功力不逊其父,所作畜兽形象得其神,有以误落扇面之墨滴而画成精品《乌驳牵牛图》,传为佳话。
 字安道,谯郡铚人,徙居剡县,所画山水妙绝当时,为中国山水画先驱者之一,并长于佛像雕塑,作有《吴中溪山邑居图》、《胡人弄猿图》、《尚平子图》、《渔父图》、《竹林七贤图》等,并首创“夹纻”漆艺,雕塑瓦棺寺五世佛像,誉为寺中“三绝”之一。
 戴逵长子,其画绰有父风,而名高于父,后人评其山水超过顾恺之,作有《九州名山图》、《朝阳谷神风水图》、《秦皇东游图》、《三马图》、《曹长子孺像》、《风云水月图》等;
 戴逵次子,字仲若,工人物山水,善铸佛像,并首创“藻绘”之法,推进建筑装饰艺术,曾于瓦棺寺修正宋太子所铸一丈六尺铜佛像。
一族5人,同为当时名画家。谢灵运文名“江左第一”,且善书善画,曾于镇江甘露寺作壁画六幅;灵运族弟惠连,亦工书画,称名于世;谢稚,传世作有《列女母仪图》、《三马伯乐图》、《??图》、《濠梁图》、《轻车迅迈图》、《秋兴图》、《洛阳翻车迸水图》等;谢庄,制木《方丈图》,为我国地理模型开山之作;谢约,善画山水,传世作有《大山图》、《声伎乐器图》等。
 善写真,工人物、鞍马,画唐玄宗及唐室诸帝王像,冠绝一时。玄宗封泰山时,命陈闳与、合作《金桥图》,时称“三绝”,传世作有《上仙图》、《揭谛神像》、《唐列圣像》等,另有《八公图》藏美国纳尔逊美术馆。
 会稽高僧,善画山水,与荥阳郑町齐名,时有“道芬格高,郑町淡雅”之称,顾况有诗曰:“镜中真僧曰道芬,不服朱审李将军。”
 后改名遇,号会稽山人,擅画人物、山水、松石、墨竹和佛道,画水、龙尤为著名,笔力雄壮奔放,不以着色为工。作品有《说法太上像》、《马融像》、《四皓弈棋图》等,宋徽宗所题《孙位高逸图》藏上海博物馆。
 宋高僧,山阴人,居衡州华光山,人尊华光长老,擅画梅,创水墨晕写墨梅,黄庭坚赞其画云:“写尽南枝与北枝,更作千峰倚晴昊。”作品有《华光梅谱》、《尧民击壤图》、《四皓围棋图》、《右军书扇图》、《五王博戏图》、《虢国夫人夜游图》等。
 字才翁,号修竹,会稽人,善画墨竹兰蕙,画风雅洁潇洒,为当时士人所宗。
 字太初,新昌人,有《江山伟观图》;弟荆,字宗楚,亦善画。
 字元章,号梅花屋主等,诸暨人,隐九里山,工画墨梅,亦善画竹,“以胭脂作没骨体”画梅及以花乳石作印材治印,均为首创传世作有《墨梅图》、《三君子图》、《南枝春早图》,分藏上海、故宫博物院,著有《梅谱》。
 亦名太素,字松斋,会稽人,善书画,工山石水仙,尤擅画梅,著《松斋梅谱》,作有《墨梅图》、《梅松图》,藏日本大寺。
 越州人,善画山水,传世作有《明秀图》。
 字廉夫,号铁崖,诸暨人,传世作有《铁笛图》、《玉井香图》、《岁寒图》、《鸡鸣天香图》,画论有《〈绘画宝鉴〉序》。
 字处敬,山阴人,博学多才,与谢肃合称“两肃”;工书画,善作梅石,尤精篆籀,有《画谱》存世。
 字秀夫,余姚人,工书画,长于水墨葡萄,风晴雨烟,曲尽其妙。
 字宪章,会稽人,善画,尤工墨梅、松竹及兰蕙,笔意儒雅,画梅与王谦齐名,传世作《万玉图》、《烟笼玉树图》藏故宫博物院,《推篷春意图》藏广东博物馆。
 字文长,山阴人,中年学画,涉笔潇洒,画花鸟气势旺畅,画残荷败菊古拙淡雅,山水不拘绳墨,人物生动,在泼墨写意中,尤能恣情汪洋,自成一家,形成“青藤画派”,传世作《黄甲图》藏故宫博物馆,《竹菊图》、《葡萄图》、《牡丹蕉石图》藏上海博物馆,《梧桐黄蕉图》藏南京博物院,《蔬果鱼蟹图》藏日本东京槐安居等。
 字继相,号雪湖,山阴人,善画梅,宗法王冕而成名手,尤工雪梅,传世作《雪梅双兔图》藏天津艺术博物馆,《梅花图》藏故宫博物院,《月梅图》藏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著《雪湖梅谱》。刘世儒之孙刘应龙,传承祖业,亦工画;刘世儒之徒沈襄,字小霞,山阴人,沈炼长子,好剑术,以剑法参悟画技,画梅竹而成绝艺,枯润咸有天趣,徐渭赞其“刑部梅花似拗铁”,著《小霞梅谱》、《临冰梅图》入《十竹斋画谱》,《墨梅图》录于《百梅集》。
 名联芳,号二酉,山阴人,从小朝摩舅父朱石门藏画,渐善挥梁,少时已名于画坛,先工花卉、折枝、兰竹、草虫,后工山水,与董其昌等齐名。
 字章侯,号老莲,诸暨人,张尔葆之婿。曾师蓝瑛,后又求学刘宗周,善画人物、仕女、花鸟、山水,晚年作品突破前人陈规,自创面目,有太古风,传世作《拳石山茶图》藏台湾,《莲石图》藏上海博物馆,《笼鹅图》藏浙江博物馆,《玉兰倚石图》册页藏故宫博物院,《摘梅高士图》藏天津艺术博物馆,另有《婴戏图》,《生鲁居士四乐图卷》、《仕女图》、《花卉山鸟图卷》等存世。
 字无名,号小莲,陈洪绶之子,亦善画,传世作《红树青山图》藏故宫博物院,《雪景人物图》轴,藏浙江博物馆。
 陈洪绶之女,工画,名闻越中。
吴净?,陈洪绶之妾,擅花鸟草虫,笔致工丽,朱彝尊称其“皆入妙品”,与其夫合作《花卉册》,藏于文后山。
 字水子,山阴人,陈洪绶之学生,工画花草,不让其师,作《簪花图》扇,录于《名人扇集》。
 字季重,号谑庵,山阴人,善画山水,笔调以少许胜多许,山水淡远秀润,林木幽深,山石格高韵逸,传世作《洞庭落木图》录于《古代书画过目汇考》,《溪山孤亭图》录于《中国名画宝鉴》,《墨梅图》录于《湘管斋寓赏编》。
 王思任之女,字玉映,号映然子,亦善画,风格疏落苍秀,《山水扇》收入《名人名画集》。
 字简叔,会稽人,工山水,兼善人物、界画,小幅更著名,作有《娇桃弱柳图》、《仿宋元六家山水卷》,均录于《石渠宝笈》,《山水扇》藏故宫博物院。
 会稽人,工山水,临摹唐宋名家作品甚肖,写生花鸟亦佳,《树石图》轴录于《古代书画过目汇考》。其女范隆坤,亦善画。
 字玉汝,号鸿宝,上虞人,诗书画皆为时人所重,善作山水、竹石,喜用水墨生晕之法,苍润古雅,皴法喜用大小劈斧,不屑描头画角。传世作有《临董北苑云壑高逸图》,《树石图》藏天津艺术博物馆,《竹石图》藏中国美术馆,《江山风帆图》藏日本东京静嘉堂,书迹《行草书翰》轴藏浙江博物馆。
 字止祥,山阴人,诗文书画均有名,画山水爱用巨然法,笔墨淋漓挺拔,《水亭观鱼图》轴、《仿北苑溪桥图》等流入日本,《绿荫听泉图》、《仿米氏云山》(扇面)藏故宫博物院,《仿倪瓒山水图》轴,藏纽约大都会博物馆。
 字钦礼,号南越山人,上虞人,善画云山草虫,曾作《雨山》一幅,时人评其云气浓郁中若有天风,虽酷暑亦生凉意。
 字鹤冈,山阴人,工书善画,画设色花鸟,幽妍动人,画梅竹松鹰,则喜用秃笔疾扫。
 字文侯,上虞人,为曾鲸高足,善画人物,兼长山水,清朱彝尊云:“谢彬学曾鲸氏而有得者也。”所作《朱葵石像》录于《中国绘画史图录》,《颜修来题壁图像》册页录于《中国书画过目汇考附目》,《渔乐图》录于《赖古堂书画集》。
 字尔唯,号学庵,会稽人,自幼好画,为“画中九友”之一,山水师董源,喜仿元人笔,苍秀疏简,妍而不甜,枯而不涩,传世作《仿倪云林山水图》,藏故宫博物院,《秋兴诗意图》册录于《虚斋名画录》,《赠别图》录于《中国绘画史册》。
 字射堂,山阴人,善画人物,作《无双谱》,集书、画、诗为一体,甚杰出,称誉海内。
 字今生,号是庵,会稽人,女画家,工花卉禽鸟,画多水墨,苍老无闺阁气,精于写生,点染生动,大幅更佳,亦善刻,曾刻其师陈白阳像奉之,传世作《墨花鸟》卷藏故宫博物院,《鸟竹图》扇面,录于《铁琴铜剑楼藏扇集锦》,《荷花鸳鸯图》藏南京博物院。李因之夫葛无征,亦善山水。
 字幼将,会稽人,善画,山水、人物、花鸟均精,30岁后专攻梅竹兰石,所作之兰“如香气袭人”,作有《墨竹图》,录于《赖古堂集》。
 字宏载,号梦村,会稽人,诗画篆刻名闻浙东,存《平山图集》。
冯仙?,字沚鉴,山阴人,山水轻淡细秀,殊有雅趣,传世作《云林冷岫图》录于《南宗名画苑》,为高士奇所写《山水》录于《高江村同人画集》,专辑有《增广图画宝鉴》。
 字璞岩,号二树,山阴人,善山水,尤擅兰竹木石,梅更独绝,所画不下万本,每画必自题咏,有玉角章,文曰“万树梅花万首诗”,传世作《墨梅图》录于《金石家书画集》,《墨梅屏》六条录于《知鱼堂书画录》。著《二树山水集》等。
 字无我,会稽人,善画人物,多作吴装,笔墨古朴,卓绝一时,晚年署款“青琳”。
 字象先,山阴人,善画人物,尤工写真,面目妍秀,神采动人,清张庚《画徵录》云:“徐易曾波臣弟子,传神妙手”。
 字封山,山阴人,书画均妙,山水秀润独绝,丘壑幽远,有咫尺千里之势,亦善写梅,时同里傅珏,工画蝶,有“刘梅傅蝶”之称。
 字祗臣,山阴人,画花卉、禽鸟、蝉蝶等,无不精妙,朱彝臣赞云:“尤长花鸟工没骨,染草荣沙细如发,蝴蝶麻姑五色裙,蟠桃玉帝千年核。”
 号琴岩居士,山阴人,以画败荷芦雁名,墨光秀润,生趣勃然。徐观海,字袖东,号寿石,上虞人,工书善画,长于花卉、兰竹,尤擅写生,作品《兰竹图》录于《金石书画家集》,旅居杭州,故有“西湖才子”之称。
 字子佩,山阴人,善山水,画峰石用雨点皴和芝麻皴,无剑拔弩张之状;画树皆作累叶,不做枯枝,茂郁生动。陶簠,寄寓萧山,善书画,尤擅画梅,能作指头画,毛奇龄撰《陶簠指头画引》。
 字企泉,号小池,山阴人,擅绘兰竹,作品《墨兰》扇录于《明清十家兰竹扇集》。
 字辛崖,山阴人,工画,郡中山水写之殆遍,乾隆庚午,当事欲仿吴道子画本,摹先圣先贤像,勒石学宫,画工无人敢应,陆振宗欣然受聘,刻画碑石树于大成殿。
 号湘州,山阴人,善山水、花鸟、草虫,尤擅传神写照,仕女形像妩媚,曾作巨幅《和合二仙图》,呼之欲出,作品散见《墨香居画识》、《墨林今话》、《读画闲评》、《履园画学》。王元勋之子王景贤,受家学,亦颇有画名。
 字孔严,山阴人,画兰竹潇洒生动,画花鸟山水笔意高妙,作品录于《绘图宝鉴续纂》。
 字睿子,山阴人,善画墨竹,风晴雨露,无一不佳,尤好作万竿丛竹,山头水口,烟云烘锁,人争购之,作品录于《绘画宝鉴续纂》。
 字渭长,号湘浦,山阴人,工书善画,长于人物,造形古硬,敷采鲜艳,富有装饰意趣,代表作《大梅山房诗意图册》,另有《列仙醉酒》、《于越先贤传》、《剑侠传》、《高士图》及《十万图册》等。
 任熊子,字立凡,能继承家法,亦善山水人物,作有《古佛图》、《寒林独步图》、《鸡犬飞升图》、《人物山水册》等。
 任熊之弟,字阜长。工画,尤长人物,花鸟,著《十八应真图画谱》,所作《人物》扇,藏故宫博物院。
 会稽人,善画花卉,揉诗、书、画、篆于一,融古法、师造化,理法严谨,笔墨酣畅,形神兼备,与、并称清末三大画家,作有《瓯中物产图》、《异鱼图》、《蟠桃图》及扇面《钟馗》、《菊花图》等,均藏上海博物馆,《绣球图》、《山茶梅石图》藏辽宁博物馆。
 字云门,号五云,山阴人,女画家,山水、花卉、人物皆工,精于画佛,人称其画“匠心独运,妙夺古人”,作有《梅月双清图》、《建安七子图》、《白描人物册》等。
 籍贯未详,其父周仁乃民间画工,从习画,善人物,曾于太平军李世贤部下任职,作李世贤像;清咸丰十一年(1861)太平军攻克州,他于风雪中在涌金门城墙画《双狮戏球图》志庆,绍兴府太平天国壁画20余处、120余幅,多有其手笔,传世作有《朱检公子像》,晚年居杭州法相寺,于艮山门外卖画为生。
 字伯年,山阴人,与赵之谦齐名,幼从族叔任熊学画,并得其父鹤声指授,早年参加太平军,后入沪为扇庄徒工,又从任薰学画,擅花卉、翎毛、山水,尤工人物。作肖像重视写生,善交替钩勒、点簇、泼墨,为“海上画派”代表之一,代表作《仿陈小莲斗梅图》藏故宫博物院,《东津话别图》、《松下闻箫图》、《苏武牧羊图》等藏苏州博物馆,《玩鸟图》藏上海中国画院,《酸寒尉像》藏浙江博物馆,《高邕之小像》藏上海博物馆,《任薰肖像图》藏中国美术馆,另有《双猫图》、《观刀图》等存世。
 任颐女,字雨华,善画人物、花卉,所作《松下泛舟图》存日本。
 任颐子,亦为画家。
 字梦白,号无耳尊者,会稽人,擅绘花鸟,作有《无耳尊者题画》、《画经》及《梵语》、《物鉴》等。其子宜侯,亦精花鸟。
 字璇卿,绍兴人,曾执教于国立杭州艺术专科学校,少时酷爱国画,后习水彩画、油画,并从事图案设计,长于书籍装帧,为鲁迅著作及其他书籍创作众多封面画,鲁迅对其所作《彷徨》封面颇为满意,说:“实在非常有力,看了使人感动。”
 字子渊,号石禅,晚署颐渊,上虞人,好治印,50岁后学画,以梅、兰、竹居多,风格疏落淡雅,著有《经颐浦篆刻书诗画集》、《爨宝子碑古诗集联》等。
 绍兴人,师从金玄岩、王一亭,精人物花鸟,曾任“镜湖画社”和“镜湖诗社”社长。存世作有《扇面合锦》、《金鱼图》、《松鹤图》等。
 名昶,号弱龛,嵊县人,曾任中华书局美术部主任、国立杭州艺术专科学校教授,与张大千、王个簃等组织“蜜蜂画社”,出版《蜜蜂画报》,工山水,不泥旧法,风彩动人;善花果、墨竹及词作、书法,精画理。
 明代越地出现调腔,俗称高腔或高调。调腔流行于旧绍兴府、台州府所属各县和宁波、舟山、温州及浙西等部分区。曲牌体、唱腔有调腔、昆腔、四平,以调腔为主,并有帮腔,是绍兴地区唯一以南北曲为剧本、曲调体系的剧种。民国以降,各地的调腔演出活动渐趋减少,至1959年,新昌县成立专业高腔剧团,调腔即以“新昌高腔”之名入载典籍。
 即绍兴乱弹,俗称绍兴大班。兴起于清康熙、乾隆年间。唱辞以七字齐言对偶为基础,有独立完整的唱调,即〔三五七〕与〔二凡〕。剧作内容多为忠奸争斗、征战杀伐之事。焦循《花部农谭》谓“其事多忠、孝、节、义,足以动人;其词直质,虽妇孺亦能解;其音慷慨,血气为之动荡。”30年代称“越剧”。1950年定名绍剧。流行于绍兴、宁波、杭州、嘉兴、湖州及上海一带。
 因起源于浙江绍兴地区嵊县一带,即古越国所在地,故名。由说唱艺术落地唱书发展而成。光绪三十二年(906)春节,嵊县农村6名说唱艺人首次化装登台,只用笃鼓、檀板按拍击节,的笃之声不断,故称的笃班。之后迅速在浙江农村流传。1916年进入上海。1921年以绍兴文戏名义在踦平歌舞台演出。在唱腔上吸收了绍剧等音乐成分,丰富板式,创制了倒板、快板、清板、还阳调等。表演上也吸取绍剧、京剧之长。从此男班进入黄金时期。1928年起,女子文戏科班大量涌现,依女声音域创造出四工调,曲调流畅,加之扮相俊美,故很快取代了男班,盛行于上海、浙江。1938年以越剧之名替代女子文戏。
 初以演唱乱弹为主。清末,与杭嘉湖水路班(徽班、小京班)合流,兼演徽戏、梆子和少数调腔剧目。演员多为诸暨籍艺人,称西路乱弹。主要流行诸暨一带,兼及绍兴、杭州、金华等地区的部分县区。
 主要流行于绍兴府各县及杭、嘉、湖与宁波一带。清乾隆、嘉庆之际,山阴、会稽一带盛行“鹦歌戏”。扮演者多为一旦一丑,偶有三人演出,故亦称“对子戏”或“三脚戏”。从业者非专业戏文子弟,俗谓之“串客”。演出以说唱新闻与小型杂扮相结合的形式,反映民间生活,尤以男女私情为多。故常遭官府榜禁,亦受道学家们非议,不能道人《纸糊灯笼》曰,“古云:‘鹦歌、表子、戏子、猴、吃死空子不回头’,真话”。1957年,从业者以为“鹦歌戏”之名不雅,遂改名绍兴滩簧。
 取材于佛教经典的目连救母故事,以求祛恶除邪。戏班称目连班。明代盛行于绍兴民间,演出常通宵达旦。祁彪佳在《祁忠敏公日记》中称,常因此使他夜不成寐。日记还称,亦有民家大族雇外地目连戏班来绍地演出,如张岱之叔张尔蕴所选之徽州旌阳戏子,“剽轻精悍、能相扑跌打者三四十人,搬演目连,凡三日三夜”。今存上虞的“哑鬼戏”,是目连戏的别派,无说无唱,纯以动作、舞蹈敷演,其表演形式似承袭北宋百戏中之“哑杂剧”。清乾隆五十六年(1791),知府李亨以禁演目连为十禁之一,但因相沿成习,未能禁止。
 1950年前流行于上虞、绍兴、嵊县以及余姚、新昌部分地区。搬演孟姜女千里寻夫故事,以求超度亡魂。戏班称孟姜班,成员大都为道士。剧目除《孟姜女》外,尚有乱弹戏如《玉龙球》、《天缘球》、《千忠会》、《药茶记》、《散潼关》、《高平关》、《五龙会》、《越虎城》、《回荆州》、《杨家将》、《文武升》、《斩貂》、《和番》、《借桃》等。《孟姜女》均用绍兴乱弹腔调,但绍兴乱弹班不演《孟姜女》。
 是一种坐唱形式的唱说文艺。清乾隆年间(),绍兴已有被称为“越郡南词”的平湖调,并出现了可与当时曲艺界望人柳敬亭、苏昆生鼎立的平湖调高手胡嗣源。
 地方唱说文艺。清朝中叶在绍兴流行盲艺人演唱的绍兴词调。又名花调,俗称话词。绍兴词调回书旧说有18本,据调查所得有《珍珠塔》4回、《白狐裘》4回、《芙蓉亭》4回、《双金花》4回、《白玉戒》4回、《双珠球》7回、《五花楼》4回、《梅花戒》5回,共8本36回。已经失传而尚知书名的有《紫金钗》、《玉龙圈》、《如意金钗》、《双绣鞋》、《碧玉球》(又名《双玉燕》)等。
 出现于清末,为走唱形式的地方唱说文艺。初时,以一人唱说,旁有一二人以“工尺”为辞而帮和之。绍兴莲花落与各地通行之莲花落在演唱方式上颇相似,但未必与其有承袭关系。绍兴莲花落初期,多演唱恭喜发财、吉祥如意之套辞。其后方逐渐形成有故事情节的段子,称为节诗。
 是具有宗教色彩的唱说文艺,主要用于祀神祈福。自唐以来即有,至清代发展成为曲艺。宣卷的唱本,即卷本,通称“宝卷”。艺人在演唱时,置卷本于桌,照本宣唱,故称宣卷。绍兴宣卷的卷本,总数百本左右。宣卷的内容,有的与佛教经籍有关,如《目连宝卷》、《刘香女宝卷》;有的与戏曲同目,与绍兴调腔同目的有《琵琶记》、《西厢记》、《循环报》、《粉玉镜》等,与绍剧或越剧同目的有《三官堂》、《凤凰图》、《碧玉簪》、《龙凤锁》、《双金花》、《卖花龙图》、《卖水龙图》、《割麦龙图》等,与苏州弹词、绍兴词调同目或来自民间传说故事的有《玉蜻蜓》、《珍珠塔》、《玉鸳鸯》、《碧玉钗》等。
  吹打乐 为绍兴民间器乐主要乐种。一般以唢呐为主加打击器乐演奏,大型的民间乐队则加用丝竹器乐;婚事喜庆时再加用“号筒”(即铜角),丧事或迎神时改用“招军”。除上虞县的“大敲”在棚内演奏外,其他各县均不用彩棚。打击乐器件数及种类较多,其中“四大锣”、“五小锣”最具特色。
  丝竹锣鼓 通称“十番”,上虞县称“打番”。乐器以丝竹为主,配锣鼓。绍兴民间丝竹锣鼓 乐队,多搭彩棚,形似龙舟。上虞县小越区大山下村,旧有大户置敲棚,棚以红木支撑,四周花板镌刻各种人物,饰以金漆;顶部亭状,棚周张灯结彩;棚内设锣敲架,可谓越州一绝。“十番”以笛、鼓为主奏乐器,细吹细敲,曲调舒缓,富于抒情。乐曲基本结构为套曲形式 ,开头有引子,结束有尾声,曲牌较古。鼓有独奏乐段,称大、小清鼓,穿插于有旋律的延 长音上。各地“十番”套曲不尽相同,有的有曲名,如上虞县华镇乡的《步步高》、新昌县 黄坛乡的《圣莞十番》等。
  丝竹乐 绍兴的丝竹乐分布较广。旧时,嵊县崇仁镇、长乐镇有丝竹乐班,绍兴城区上大路有丝竹乐社,新昌有南明山古乐社。迎神赛会中,丝竹乐常与吹打乐穿插演奏;婚丧喜庆场合,多于迎宾、送宾、陪宴、闹房时演奏。主要乐器有二胡、琵琶、扬琴、三弦、洞箫,以三弦为主领奏。演奏曲目有《花雨缤纷》、《一条龙》、《渔歌唱晚》、《文将军》、《风旋柳絮》等。
  锣鼓乐 俗称“开场锣鼓”。旧时,“社戏”开演之前,必先敲开场锣鼓,以招徕观众。迎神赛会仪仗队中,多有一支锣鼓队伍。主要曲目为《闹场》,又称《头场》,有文、武之分。
  丝弦乐 流行于绍兴、嵊县、新昌等县城镇。清朝末年,乐器只用二胡、打琴、小三弦三件,称为“ 三品”;其后发展为“五品”、“七品”,再加用笙、秦琴、琵琶等。嵊县习称演奏丝弦乐的班社为“戏客班”,一般均在家演奏自娱,外人可入内欣赏。丝弦乐音色柔和、委婉、抒情,宜在较热闹的吹打乐和丝竹锣鼓之后穿插演奏,用以调节气氛。曲目大多与丝竹乐相同,只是不加吹管乐。
  莲子行 流传于新昌和嵊县农村,兴起于清咸丰年间,为当时庙会的群体舞蹈。扮演者40至100人。舞装有两种:新昌县大市聚镇青宅班,头戴草圈,身穿茶坊衣,腰束草绳,脚蹬草鞋;同县新林乡查林班,头扎花巾,身穿紧袖排扣衣,腰缚阔带,腿裹绑带。表演时,一人手执“开口龙头棒”(竹竿筒内以铁丝串铜钱,舞动时发出“切察”声)和“莲相”领舞、领唱,其他人手执“竹板”(俗称“七姐妹”,用七块竹板组成)群舞、群唱。舞步有踏步挥打、踏步敲碟、踏步打板等,队形有“八”字形、直“一”字形,斜“二”字形等。曲调轻松活泼,节奏感强,唱词由领唱者即兴随编。
  莲花舞 亦称“讨饭莲花”,流传于诸暨岭北乡一带。据传,北宋时,一帮商人从开封至诸暨岭北经商亏本,便编出莲花调,一路卖唱讨饭,以期返归故里。自此,遗下莲花舞。
  敬酒姑娘 系旧时富户婚礼时举行的一种礼仪性群舞。流传于上虞县小越一带。此舞一般在新娘婚后三天表演,俗称“做三朝”。表演时,以弦乐、打击乐伴奏,新娘率众伴娘(伴娘数4至10人,须偶数)作敬酒、放杯等舞蹈动作。此舞已多年不见。
  哑目连 俗称“哑鬼戏”、“台上太平会”,流传于上虞县崧厦、沥海、沥东、南湖等地,源于宋代哑杂剧。哑目连扮演者,表演时不说不唱,以目连号子、堂锣大钹和招军伴奏,用舞蹈动作交待剧情,中间插调男吊、调女吊和飞叉钉发等民间杂技。舞蹈内容取材《目连救母》中阎王发牌捉拿刘氏的情节,有20多场次。
  调无常 亦称“太平会”、“台下哑鬼会”,流传于旧绍兴府属各县。明、清以来,绍兴各地东岳庙庙会多上演调无常。内容为一支阴间执法队伍,捉住“罪犯”刘氏,令其受惩出丑,以宣扬惩恶扬善的主旨。
  太平舞 俗名“调五无常”,流传于绍兴地区各县。一般在农历七月半前后演出。扮演者6人,一人扮送鬼者(俗称“送夜头”),上穿白衣打半披(右上身赤膊),下着黑裤、草鞋;另5人扮无常,分“一黑”、“四白”,一律高帽、长衫、草鞋,腰束草绳,宽肩肥臀,长舌外露,“嘘嘘”作声,形象高挑可怖。黑无常俗称“死无常”,全身漆黑,高帽上书“天下太平”四字,脚画烂疮疤,背缚纸雨伞,手执绳索,腰插打狗棒,常作单腿跳跃旋转;白无常俗称“活无常”,一身雪白,高帽上书“一见生财”四字,手执破蕉扇、勾魂牌。无常舞动时,以多支“目连嗐头”伴奏,发凄厉长声。送鬼者右手食指顶米筛,筛上放一香炉,插有点燃香烛,一路快速转动,间作筋斗跳跃。5无常紧追其后,不断摆动道具,扭头摆臀,希图抢食米筛上供品。表演循例招摇过市,直奔郊外荒丘,躲入乱坟堆,然后卸装抹脸,分散悄悄回家。此舞意在消祸灭灾,保一方之太平。
  大头蜮 面具舞。流传于新昌、嵊县一带。扮演者30至80人左右。舞者戴大头面具,饰士农工商、三教九流,在大锣、大鼓声中欢快跳跃行进。全舞无固定舞姿及队形变化。面具怪异硕大,夸张而不恐怖,特征鲜明并稍带幽默。
  扛私盐 流传于新昌县农村。明清时期,新昌交通阻塞,盐价高昂,百姓为避官商盘剥兼以谋生,多结伴至沿海产盐区扛盐,称“扛私盐”。扛盐者常遭兵匪拦劫,故多携械而行,并常有生死搏杀情事。《扛私盐》即为反映此种生涯的民间舞蹈。
  板凳龙 流传于诸暨、新昌等地。明代已盛行,为年节及庙会的主要活动项目。板凳龙的龙头,以竹 木为骨,布、纸反面描金贴彩;龙身以若干长凳板组成,凳板两端凿孔,插入木棒连接。凳 板称“桥”,全龙少则数十桥,多则百余桥,每桥以篾扎纸裱山水亭榭、草木鸟鱼或人物造 型。舞时,各桥由一人扛举穿阵,阵形有双元宝、单元宝、串九珠、五梅花、剪刀叉等。
  甩煞龙 流传于上虞小越地区。源于当地祈求天降甘霖、解救旱象之旧俗。“甩煞龙”以竹篾或藤条制骨架,共13节,每节龙骨下装4尺左右木柄,节间以麻绳连接 ;骨架外用黄布包裹,饰以红布鳞片;龙头亦用竹篾或藤条制成,龙嘴可开合,能旋动。舞 龙者身穿对襟衣,系布腰带,打绑腿。动作有拌龙身、跳龙、龙出洞、两头龙、龙舔鳞、盘 龙、游龙等。舞龙时用打击乐“大敲”伴奏。以舞动快速和富于连贯性而独具一格。
  抲蚰虫 流传于绍兴县马山、皋埠、齐贤和上虞县东关一带。旧时,农民痛恨蚰虫之类病虫害,每 年农历四、五月间,常于庙台演出此舞,以祈消灾丰收。扮演者两人。一饰“蚰虫精”,一饰“鸡山大帝”。“蚰虫精”着绿袄,戴特制面具,裹黑 色长褂,作残害青苗状。“鸡山大帝”上场捉害虫,边追边舞,直至将“蚰虫精”啄杀毙命 。其时,扮“鸡山大帝”者对观众喊:“蚰虫杀死,年成好哉!十三成半丰收罗!”全舞以“ 蚰虫精”独舞为主,“鸡山大帝”伴舞、道白及唱词。“蚰虫精”舞蹈动作有苏醒、梳洗、 照影、觅食、用计、扑食、下船、过渡、忘物、拜物、数罗汉、打扇、夸佛、骂佛、吞吃、逃命、伏法等18节。舞蹈贴近生活,自然朴素,节奏明快,叙事性强。伴奏以“小敲”( 即小锣、小钹)为主,“鸡山大帝”上场时,伴以粗犷的“绍锣”(大锣、大钹),音乐效果对比鲜明。
  水彩会 又名“蚌壳会”、“水漫会”,流传于上虞县。旧时,用以祈求神灵,避免水灾。扮演人数 不等。饰河蚌者,穿花衣,着红裤,踏花鞋,背蚌壳(竹框,绸布面,绘蚌壳纹理);饰乌 龟者,穿黑布衣裤,架龟壳(竹框,黑布面,绘龟壳纹理);饰虾、河蟹、田螺者,均负竹 制外壳,包布,涂具像色彩,着对襟衣。表演以蚌龟对舞为主。饰河蚌者多用旦角小步,饰乌龟者则多采小丑动作。
  三十六行 流传于绍兴等县农村,常于迎神赛会时表演。扮演者百人左右,化装为各色人物,与舞龙、 “打花鼓”、“扛私盐”等班社合作演出。三十六行班以纸扎骆驼或大旗先导,以10名背铳大汉护卫,继用4名“马刀”开路。全队 由领队串舞,队形有里龙阵、外龙阵、梅花阵等,接着分组登场。节目有《莲子行》、《卖 草囤》、《双看相》等,演毕换场活动。绍兴县农村演出“三十六行”时多用“清音班”,以笙、笛、琴、瑟、琵琶等奏《将军令》、《武辕门》等曲牌伴奏。
  打花鼓 流传于新昌一带。据传,系百多年前安徽凤阳艺人流浪至新昌姚宫时传入,融以姚宫的“三 十六行”,形成具有新昌特色的花鼓。此舞或插入“三十六行”舞中表演,或单独演出。扮演者3人,着戏装,分别担任花鼓女、花鼓男、花花公子等角色,表现花鼓女同花鼓男的爱情。花花公子则为插科打诨的反面角色。
  回头拜 流传于嵊县富润、崇仁、长乐、甘霖和博济等地。旧时,常于每年农历八月廿六、九月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翰墨铸情什么意思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