泾县童疃的历史综艺传奇明星童乐会

泾县_百度百科
概况泾县位于安徽省东南部,境西部。东与、接壤;南与黄山区、毗连;西与池州青阳县交界;北与南陵县为邻,处长江南岸平原与皖南山区交接地带,“枕徽襟池,缘江带河”。面积2054.5平方公里,东西距66公里,南北53公里。辖9镇、2乡、272个行政村。截至2000年,人口34.7万。县人民政府设泾川镇,是全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泾县置县于二十四年(前223年)。自古素有“汉家旧县,江左名邦”、“山川清淑,秀甲江南”之誉,古志称“当吴越之交会,为歙池之襟喉”。据《后汉书·明帝纪》“有泾水,出芜湖,因水立名”。地处皖北部,境内山多地少。黄山余脉绵亘县境东南,支脉逶迤西北,青弋江自西南向东北流经县境。是光荣的革命老区,的发生地,是四大名笔之一宣笔与文房四宝之一宣纸的源产地。李白于泾县题下“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之千古绝唱。(2015年) 6月28日,备受关注的于正式开通运行,标志着泾县跨入了高铁新时代。[1]历史沿革
泾县夜景近段时间发掘的重要新石器时期遗址有世古墩、瑶庄、赤麓山等,说明泾县历史悠久。先秦时代三代以后,为古越族先民。春秋时期,地初属。此后吴、楚曾争战于此,地常属吴。楚惠王九年(前480年),吴、楚大战,曾属楚国。此后为吴、楚争峙场所。三年(前473年),越灭吴,地属。继为越、楚争峙场所。十五年(前355年),楚灭越,属楚国。秦王政二十四年(前223年),灭楚国。翌年,平江南,置泾县(治城西北2.5公里泾溪西岸),属。秦末,分会稽郡西部置鄣郡,泾县属之。不久,复分鄣郡西部置庐江郡,泾县改属之。
┃&汉唐以来
汉二年(前121年)七月壬子,撤销江南庐江郡,泾县改属。东汉四年(139年),泾县改属。元年(147年),撤销宣城郡,泾县仍属丹阳郡。二年(195年),为控制区,仍之。十三年(208年),分泾县西南地区置安吴县(治西兰渡口,今泾县安吴村),属丹阳郡。晋元年(280年),今县境泾县(仍治泾溪西岸)、安吴(仍治今黄村镇安吴村)2个县属宣城郡。南朝因之。隋九年(589年),废宣城郡,撤销安吴县,并入泾县(仍治泾溪西岸),属宣州。三年(607年)四月,泾县改属宣城郡(仍治宣城)。隋末群雄并起,后为部控制区。唐三年(620年)六月,杜伏威降唐,初设,不久,改为猷州(治今泾县章渡乡大岭集马家村山南),泾县属之。八年,废猷州并入泾县,改属宣州。元年(742年),宣州改称宣城郡。二年(757年)十二月,宣城郡复名宣州。泾县先后属之。
┃&宋元明清
宋二年(1166年),升宣州为(仍治宣城)。三年(1210年)泾县位置图冬,泾县迁往旧城东1公里留村。
元十三年(1276年),泾县入元,改治敬天坊(今),仍属宁国府。至元十四年属宁国路。十七年四月,取宁国路,改称宁国府。七年(1361年)四月,宁国府改称。十二年正月,改称宣州府。吴元年(1367年)四月,宣州府改称宁国府,泾县均属之。明清泾县属宁国府。
┃&民国时期
民国元年(1912年)1月,废道、府,泾县(仍治今城厢镇)属安徽省。民国三年(1914年)6月2日,泾县属安徽省。民国十七年(1928年)直属安徽省。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4月2日,泾县属安徽省第九区。10月10日,泾县改属安徽省第九专区。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12月6日,日军攻陷宣城,第九专区专员公署迁驻泾县城赵家祠堂。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7月,第九专区驻泾县。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5月,泾县政府曾迁城郊(今属百元乡)张氏宗祠。8月6日,第九专区改为第六专区(专员仍驻泾县)。10月9日,日军陷泾县城,第六专区行政公署迁驻榔桥;泾县政府迁驻黄村。当日克泾县城,公署及县政府返城。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5月,县政府曾迁驻黄村,后回驻县城。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11月底,撤销皖南行政公署,第六专区专员公署改驻芜湖(今芜湖市),泾县仍属之。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4月20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开始。24日,泾县县政府宣布起义,当日解放泾县。
┃&建国至今
日建国,泾县属皖南人民行政公署。日,泾县改属皖南人民行政公署芜湖专区。日,芜湖专区改称,泾县属之。1980年2月,芜湖地区改名。泾县仍属之。日国务院批准:撤销宣城地区和县级宣州市,设立地级宣城市,泾县属之至今未变。[2]
┃&地理环境
位置泾县位于安徽省东南部,地处北纬30°21′至30°50′,东经117°57′至118°41′之间,东邻、;南界旌德县、黄山市;西接青阳县;北依南陵县。总面积2054.5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的1.47%。
县城距省会合肥市公路里程233公里;距行署驻地宣州市52公里;距黄山市115公里。[3]
泾县地处中纬度南沿,根据气象指标分类,属于、副热带季风湿润性气候。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光照资源丰富,春、夏、秋、冬四季分明。冬、夏季长,春、秋季短。有春来迟,秋来早的特点。年平均温度157,气温年极端最高值为40.8℃。最热月为7月,平均气温28.1℃;极端最低气温-14.8℃,最冷月为1月,平均气温为2.9℃。无霜期一般为239~241天。平均初霜日为11月15日,终霜日为3月19日,霜期127天。[4]
┃&行政区划
1995年,泾县辖8个镇、22个乡:城关镇、、茂林镇、榔桥镇、、章渡镇、蔡村镇、丁家桥镇、包合乡、、南容乡、、乌溪乡、浙溪乡、黄田乡、、汀溪乡、、云岭乡、、北贡乡、、安吴乡、、童疃乡、太园乡、厚岸乡、孤峰乡、琴溪乡、苏红乡。
1998年,泾县辖:泾川镇、茂林镇、榔桥镇、丁家桥镇、晏公镇、蔡村镇、章渡镇、、桃花潭镇、黄村镇、云岭镇、西阳乡、苏红乡、汀溪乡、昌桥乡、等等2001年10月,泾县参加了全省第一批乡镇区划调整试点工作,全县乡镇由30个调整为21个。2004年底,泾县辖11个镇、10个乡。2005年,泾县将原11镇、10乡调整为9镇、2乡(泾川镇、茂林镇、榔桥镇、丁家桥镇、蔡村镇、琴溪镇、、、云岭镇、、昌桥乡)。[5]
新中国成立后,全县户口管理日臻完善,1953年全县第一次普查人口,全县总人口213010人,总户数58205户。1964年第二次人口普查,全县人口226619人,其中城镇13516人,总户数60064户。
1982年又第三次人口普查,全县总人口为335828人,其中城镇26997人,总户数76500户。截至2000年,全县总人口333586人。[6]经济
2012年全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65.1亿元,增长13.0%,分别高于全省、全市0.9和0.4个百分点,增幅居全市第3位。其中第一产业完成增加值14.95亿元,增长6.0%;第二产业完成增加值28.4亿元,增长15.9%,其中工业增加值22.3亿元,增长17.1%;第三产业完成增加值21.75亿元,增长13.9%。产业结构由上年的23.2︰43.8︰33调整为23︰43.6︰33.4。
泾县山多田少,农业生产历来以种植粮食作物为主,其中水稻占90%。此外,大宗农产品则为桑茶。在封建私有土地制度下,生产力受到极大束缚,耕作粗放,农艺落后,广种薄收,粮食不能自给。清嘉庆《泾县志·食货》云:“泾县从广百余里,而山居其半,水又去其一,可耕作之田仅三分之一(建国后测算,全县实有耕地仅占总面积十分之一,称之为‘七山一水一分田,一分道路和庄园’)以是水耕火耨,而一岁之食半皆仰给于外”。民国间,平常年景,全县年产大米仅30万石(约合稻谷4300万斤),以民国20年21.7万人口计算,人均口粮只200市斤(稻谷)左右,长期属缺粮县。新中国建立后,党和人民政府大力发展农业。1950年始,经过土地改革,继又发展农业生产互助合作,生产力得到解放,农业资源不断得到开发利用,各地大兴水利和农田基本建设,推行农业&三改&,推广新技术和优良品种,扩大复种面积,全县农业生产特别是粮食生产发展很快。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全县农业总产值平均以12.3%的速度递增。1957年全县粮食总产量达7.48万吨,比1949年增长1倍。第二个五年计划期间,由于“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急躁冒进,加之自然灾害影响,全县农业生产水平下降,农业经济出现负增长,后经调整恢复。第三个五年计划期间()全县农业经济又稳步增长,平均以3%速度递增。&文化大革命&运动,再次给全县农业生产造成严重影响,第四个五年计划()和第五个五年计划期间()全县农业经济又出现负增长。第六个五年计划期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全县实行了农业生产联产承包责任制,广大农民生产热情激增,粮油棉以至蚕桑、茶叶等都得到发展,特别是粮食生产增长迅速。1982年,全县粮食总产量达13.6万吨,人均占有粮食超过400公斤,第一次自给有余,结束了粮食不足自给的历史。到1987年全县农业总产值达9680万元,占全县工农业总产值的26.9%。[7]2012年全县粮食播种面积2.52万公顷,粮食产量连续多年获得丰收,2012年总产量达到14.48万吨,增长4.9%。茶叶、蚕桑、烟叶等经济作物种植面积达11万亩,产值12亿元。经济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全年实现农业增加值14.95亿元,增长6.0%,增幅居全市第1位。畜牧业生产稳步发展。新增国家级标准化养殖小区1个、省级标准化养殖小区3个,生猪、家禽养殖规模化率分别达42%和85%。全年生猪、家禽出栏量分别比上年增长5%和4%,肉类总产量2.41万吨,增长4.5%。
史籍记载,泾县在唐代已有造纸、缫丝、酿造、制陶、铁木器等手工业生产,其中宣纸制造和缫丝生产历盛不衰。迨至清代与民国时期,全县手工业已有采矿、缫丝、纺织、造纸、印刷、食品、酿造、粮油加工、铁木制具、冶铸、建材、建筑、制陶等10多种门类,30余个行业。手工业产品以有独特传统工艺而远近闻名的有:后山剪刀,榔桥雨伞,丁桥麻布,章渡酱菜,溪头干子等等。民国16(1927)年,民营丛昌火柴梗片厂开办,用柴油机为动力,有专门机床生产梗片,自此泾县始有机械进行生产的工业。至民国25年,全县有火柴梗片厂5家,机器砻坊3家,生产主要工序,由机械运作。其余有煤矿、宣纸与土纸纸棚、油坊、漕坊、糕坊、粉坊、砻坊、豆腐坊、酱坊、织布机坊、炉铺、铁器铺、木器铺、裁缝铺等1000多家,皆手工生产。其中造纸业最兴,有宣纸棚40余户、土纸棚户百余户。抗战期间,大兴,私营棉布机坊最兴时达百余户,并开设官办棉布、棉纱工厂2处,其它各手工行业受战争影响,生产凋蔽。抗战胜利后,受通货膨胀和物价波动的影响,多数工业行业难以为继。新中国建立初,1949年全县工业总产值850万元(1980年不变价,以下同),1953年对私营工业和手工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部分企业实行了公私合营,继又转为地方国营工业;个体手工业实行合作生产,逐步发展为集体工业。1955年全县有县办全民工业企业5个,县属集体工业企业46个,合作生产社(组)及个体作坊2174个。全年工业总产值970万元。1958年,在“大跃进”形势下全民工业增加到61个,集体企业仅有8个,个体作坊不复存在,一平二调,盲目上马,严重浮夸,造成经济萎缩。“文革”发生,全县工业走向低谷。1968年工业总产值仅489万元,70年代开始调整恢复,发展了“五小”工业。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开始经济改革,全县工业得到整顿发展,1978年全民工业企业发展到27个,县属47个,并发展乡镇工业37个,全年工业总产值增加到6375万元,比1971年增长15%。80年代始,随着“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化,全县国营、集体、个体工业企业得到全面发展,特别是乡镇企业迅速崛起。全县工业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已占主导地位。1987年全县有国营工业企业28个,县属集体工业36个,乡镇工业176个,村办、联户办、个体办工业2547个,全县工业总产值达1.64亿元,占全县工农业总产值69.1%。[8]2012年,全县87户规模以上共完成工业总产值83.25亿元,实现工业增加值18.67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增长18.8%,增幅居全市第3位,高于全市平均水平1.8个百分点。全年全县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9户,总数达到101户。工业增加值占全县GDP的比重达到34.2%,对全县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44.7%,拉动全县GDP增长5.8个百分点,比上年提高0.8个百分点,对全县经济增长的支撑作用进一步增强。
铁路(2015年)6月28日,备受关注的合福高铁于正式开通运行,我县迎来崭新的“高铁时代”。一大早,高铁泾县站已经是人山人海,市民们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纷纷前往泾县站一睹高铁风采,见证开通的历史性时刻。上午8点57分,首趟列车G2621合肥南——福州缓缓驶入高铁泾县站,标志着泾县跨入了高铁新时代。[1]泾县站公交线路
一、城市公交:1路:短途汽车站——汽车站——农业大楼——苏红广场——皖南第一街东——农机管理局——畜牧水产局——二小——泾秀苑——幕桥——江南春天小区——纪村路口——山水新村——开发区各厂——国际花苑——宣城工业学校——开发区管委会——驾校——农民新村——华林汽贸——交警队——山水新村——纪村路口——江南春天小区——幕桥——泾秀苑——二小——畜牧水产局——农机管理局——皖南第一街东——苏红广场——农业大楼——车站起始时间:起点短途汽车站首班6:30、末班17:15,每10至15分钟一班车。3路:长途汽车站——急救中心——稼祥中学校——绿阳花园——行政服务中心——南华工业园——红星雅园北区——宣纸城——县政府——青少年活动中心——二中——中医院——荷花塘——邮政局——老医院———自来水公司—泾中——百元社区——百元新村——长途汽车站起始时间:起点站长途汽车站首发班6:30、末班21:00,每10分钟一班车。8路:县医院——阳光水岸——泾中——自来水公司——老医院——邮政局——荷花塘————中医院——二中——青少年活动中心——县政府——宣纸城——红星雅园北区——南华工业园——行政服务中心——威能电机厂——稼祥中学校——急救中心——长途汽车站——行政执法局——阳光水岸——县医院起始时间:起点站县医院首发班6:30、末班21:00,每10分钟一班车。二、城乡公交(一)2路:县医院——丁家桥途经站点:县医院——阳光水岸——百元社区——百元新村——长途汽车站——农业大楼——苏红广场——皖南第一街东——农机管理局——中医院——皖南电机厂——烈士陵园——水西景区——英特中学——三航局——城西工业园——园林牧场——枫坑——包村——周村——李园村——必胜桥——丁家桥起始时间:起点站县医院首发班6:30、末班17:00。注:6:10接学生班车在短途站发车至园林牧场站,晚送学生17:30分为末班发车至园林牧场站。(二)7路:惠康医院——昌桥途经站点:惠康医院——兴业加油站(液化石油气灌注站)——红绿蓝纺织有限公司——贺村路农贸市场——急救中心——农业大楼——苏红广场——皖南第一街东——农机管理局——中医院——皖南电机厂——二桥加油站——下坊——高村路口——职高——汪家湾——南华职业学校——沁梦园山庄——昌桥——湖冲起始时间:起点站惠康医院首发班6:40、末班17:00,6:20由短途站发车。(三)5路:短途站——晏公途经站点:短途站——长途汽车站——急救中心——贺村路农贸市场——红绿蓝纺织有限公司——兴业加油站(液化石油气灌注站)——三口社区——七里店——下窑——榔树口——茶冲路口——晏公小学——棠叶村路口——上石山村——下石山村——石山景区——巧峰村部——巧峰起始时间:起点站短途站首发班6:50、末班16:30。注:5:50、6:20接学生班车在短途站发车,送学生班车17:30只到棠业村路口。(四)6路:205停车场——蔡村途经站点:205停车场——泾川名苑——宣纸城——江南春天小区——纪村路口——山水新村——轧钢厂——交警队——殡仪馆——老油榨——琴溪——洗马桥——渡槽——兰冲——兰村——蔡村起始时间:起点站205停车场发班6:40、末班17:00。注:6:20班车在短途站发车至上湖。(五)北贡线:短途站——北贡途经站点:短途站(沿交通路)——皖南电机厂——二桥加油站——烈士陵园——水西景区——英特中学皖——园林牧场——周村——丁渡——靠山——保兴庄——云岭——岗山坦——管岭——外马村——北贡起始时间:起点短途站首班6:10、末班16:30。(六)赤滩线:短途汽车站——赤滩途经站点:短途汽车站——汽车站——农业大楼——苏红广场——皖南第一街东——农机管理局——畜牧水产局——二小——泾秀苑——幕桥——江南春天小区——纪村路口——山水新村——武警中队——轧钢厂——交警队——回龙湾——老油榨——赤滩起始时间:起点短途汽车站首班6:00、末班15:50。(七)黄村线:短途汽车站——黄村途经站点:短途汽车站——公路局——百园村叉路口——董村——秦坑叉路——西坑口——茗坑叉路口——黄村。起始时间:起点短途汽车站首班6:20、末班16:30。(八)茂林线:短途汽车站——茂林途经站点:短途汽车站——公路局——百园村叉路口——董村——秦坑叉路——西坑口——茗坑叉路口——黄村——安吴——花林溪口——茂林。起始时间:起点短途汽车站首班6:30、末班17:00。(九)苏红线:短途汽车站——苏红途经站点:短途汽车站——五里岗——兴业加油站(液化石油气灌注站)——三口社区——七里店——下窑——榔树口——茶冲路口——晏公小学——棠叶村路口——上石山村——下石山村——石山景区——巧峰村部——巧峰——乌溪——白华林场——周坑——白华——溪头——西阳——汀溪乡政府所在地。起始时间:起点短途汽车站首班6:00、末班16:30。(十)古坝线:短途汽车站——古坝途经站点:短途汽车站——五里岗——兴业加油站(液化石油气灌注站)——三口社区——七里店——下窑——榔树口——摇头岭——程家冲——古坝。起始时间:起点短途汽车站首班6:20、末班16:30。(十一)汀溪线:短途汽车站——大坑风景区途经站点:短途汽车站——五里岗——兴业加油站(液化石油气灌注站)——三口社区——七里店——下窑——榔树口——摇头岭——程家冲——古坝——沈村——罗坑——苏红——九里岭——汀溪村——大坑风景区。起始时间:起点短途汽车站首班7:00、末班16:30。(十二)马头线:205停车场——马头途经站点:205停车场——泾川名苑——宣纸城——江南春天小区——纪村路口——山水新村——轧钢厂——交警队——殡仪馆——老油榨——琴溪——洗马桥——梅子饭店——古楼——施村涝——五里亭——马头。起始时间:起点205停车场首班6:20、末班16:00。(十三)桃花潭线:短途汽车站——桃花潭途经站点:短途汽车站——皖南电机厂——二桥加油站——烈士陵园——水西景区——英特中学——三航局——城西工业园——园林牧场——枫坑——包村——周村——汀渡——靠山——毛田湾——南山岭——沙园——溪口——水口——桃渡——桃花潭起始时间:起点短途汽车站首班6:30、末班16:30。(十四)中村线:短途汽车站——中村途经站点:短途汽车站——汽车站——农业大楼——苏红广场——皖南第一街东——农机管理局——中医院——皖南电机厂——二桥加油站——烈士陵园——水西景区——英特中学——三航局——城西工业园——园林牧场——枫坑——包村——周村——汀渡——靠山——毛田湾——章渡——清水湾——中村起始时间:起点短途汽车站首班6:40、末班16:30。(十五)厚岸线:短途汽车站——查济途经站点:短途汽车站——汽车站——农业大楼——苏红广场——皖南第一街东——农机管理局——中医院——皖南电机厂——二桥加油站——烈士陵园——水西景区——英特中学——三航局——城西工业园——园林牧场——枫坑——包村——周村——汀渡——靠山——毛田湾——南山——沙园——文村——苏岭——包合——连溪——老潭——厚岸——查济。起始时间:起点短途汽车站首班6:00、末班16:30。(十六)孤峰线:205停车场——孤峰途经站点:205停车场——泾川名苑——宣纸城——安天康城小区——象山公园——污水处理厂——职高——汪家湾——南华职业学校——沁梦园山庄——昌桥——孤峰起始时间:起点站205停车场首发班6:30、末班16:30。(十七)榔桥线:短途站—榔桥(黄田)途经站点:短途站——兴业加油站(液化石油气灌注站)——三口社区——七里店——下窑——榔树口——茶冲路口——晏公小学——棠叶村路口——上石山村——下石山村——石山景区——巧峰村部——巧峰——乌溪——白华——榔桥。起始时间:短途站6:30、末班16:30。三、泾中公交专线A线:老泾中—气象路—桃花潭西路—桃花潭东路—财富大道—乐业路—新泾中;B线:女人街口—皖南第一街—环城东路—谢园西路—谢园东路—财富大道—乐业路—新泾中;C线:老西门口—云岭路—红星路—环城东路—幕桥路—泾川大道—桃花潭东路—财富大道—乐业路—新泾中;D线:老泾中—气象路—泾茂路—五里岗—山口社区—财富大道—乐业路—新泾中。以上线路供参考,实际运行中,如有调整,以调整的线路为准。[9]
┃&中学教育
普通中学民国17年(1928年),黄田培风小学朱侠骨校长募集基金,经省教育厅批准创建“安徽省私立培风初级中学”,为泾县创办最早的一所私立中学。民国19年增设女子职业染织专科班。民国29年增办高中部。民国27年,凤村凤熙甫等为解决抗日战争发生后本地区小学毕业生外出升学困难,在本村怀候公祠创办“泾县邰阳培风学社”,招生34人,免收学费,补习初中课程。是年,原设宣城的“安徽省宁属联立中学”部分班级迁泾县茂林潘村办学,称“安徽省宁属联立中学泾县分校”。民国31年3月,由县财政支付经费,委托宁中泾分校代招初中、简师新生各1班附设该校,作为开办泾县公立中学之第一步。翌年2月单独建校,称“泾县县立初级中学”,校址设纪村,旋迁黄村。抗日战争胜利后迁入县城南门外郑氏宗祠。民国31年秋,厚岸乡老潭舒家创办“泾县私立震山初级中学”,为时2年停办,同年“泾县私立龙坦初级中学”亦在溪头都创立。该校系泾县籍人广东中山大学教授胡耐安与上海《文汇报》主编胡惠生抗日战争发生后回故乡(溪头都)期间倡办,以胡氏宗祠2000余亩田租收入为基金,以“溪上书屋”为校址。民国33年一度改为初级农业职业学校,35年夏停办。翌年春恢复,仍为普通中学。1950年春龙坦初中并入培风中学,8月,培风中学停办。解放后,泾县人民政府接管泾县中学。1949年8月,泾县中学并入泾县简易师范学校作为附设的初中部。1950年8月改简师为“泾县县立初级中学”,简师学生并入师范。是年在校学生302人,设6个教学班,教职员工31人。1956年在校学生达389人,工农子女占57%,分设8个班。1958年增办高中,改名“安徽省泾县中学”。同年在茂林潘村创办泾县茂林初级中学,后增设高中部,改名“泾县茂林中学”。1959年创办云岭初级中学和苏红初级中学。1961年,教育战线贯彻“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停办云岭、苏红初中。1962年将泾县农校改为潘村初级中学;泾县工校改为包合初级中学,泾县师范学校(校址黄田)改为榔桥初级中学,1973年改名“黄田初级中学”。1966年春,全县共有4所中学,在校学生989人。其中初中897人,高中92人,教职员工139人,其中有公办教师71人,民办教师11人,职工57人。
学前教育小学教育 泾县中学泾县幼儿教育约始于民国10年。最早为县城泾县高等小学内附设幼稚园,有专职幼儿教师和幼儿教学活动设施,初为1个班,后开2个班。抗战发生后停办。民国18年,茂林镇吴氏私立养正小学内附设幼稚班,不久停办。民国29年,茂林福群小学(教会办)附设幼稚园1所,入园幼儿18名。民国34年,丰乐乡(今黄村乡)大康、王府两保联立国民学校(初小),附设幼稚班1个,招收幼儿21名。民国37年,溪头乡中心国民学校(完小)附办1所幼稚园,入园幼儿20名。上述各幼稚班(园)均时办时停。至解放前夕,泾县幼儿教育事业几成空白。1952年春,泾县城厢小学开始附设1个幼儿班,招生40名,配教师1名。同年秋又增设1个班。同时马头、茂林2所完小各附设1个幼儿班。是年全县共有4个幼儿班,入学幼儿136名。1958年,在“大跃进”形势下,多数小学均附设幼儿班,部分机关单位亦相继开办。有的农村生产大队、生产小队亦开设民办幼儿园。是年,全县幼儿班(园)增加到214个,入园幼儿增至5031人,专职教师增至210人。园舍设备大多简陋。后来多数农村幼儿班停办。1959年,城厢小学附设的幼儿班划出,单独建立“泾县城关幼儿园”,分大班、中班、小班,共设8个班,入园幼儿200余人,幼儿教师7人。“三年困难”期间,除城关幼儿园外,农村公、民办幼儿班(园)全部停办。1966年,城关幼儿园改为“泾县城关第三小学”,全县幼儿教育复成空白。1975年撤并城关三小,恢复城关幼儿园,开设8个班,当年入园幼儿361人。70年代末,较大集镇小学陆续恢复开办幼儿班,继后各乡及较大工厂都先后开办幼儿园(班)。1987年,全县有幼儿园6所,幼儿班140个(包括幼儿园设班),入园幼儿4028人,入园率为47.15%;有幼儿教师161人,其中民办教师106人。1984年8月,县教育局和县妇联联合举办培训班,培训幼师100人。教学方面,贯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方针,开设卫生、体育、思想品德、语言、常识、计数、音乐、美术等8项课程,通过游戏、体育活动、观察、劳动、娱乐和日常生活等方法来完成教育任务。[10]
普通小学清末废后,各地兴办学堂。光绪三十一年(1905)一月,泾县改建泾川书院“考棚”为校舍,设公办“泾县高等小学堂”1所。同年,在南乡凤村又设公办初等小学堂1所。翌年在城内杨树湾设公办初等小学堂1所。光绪三十三年(1907)增设公办小学堂2所:一在西乡大成都马村(今章渡乡),一在西乡十一都包村(今包合乡)。光绪三十四年(1908)增设公办小学堂3所:一在茂林潘村,一在上坊,一在北乡王村(今孤峰乡)。民国建立后,学堂改称学校。初期,全县小学教育发展缓慢,新办小学以私立居多,时办时停。民国3年城关南门郑姓宗祠开办“私立郑氏小学校”,1年后停办。民国4年,全县公私立高初等小学校约10所,城关有泾川高等小学、“私立三隅初等小学”,茂林地区有潘村小学,凤村初等小学,厚岸有“柳溪初等小学”等。而城乡私塾数量仍较多,大部分学龄儿童入私塾接受启蒙教育。民国9年,县城沈姓一族创办“泾县北隅沈氏私立初级小学”,设1~4年级,开复式班2个,民国16年停办。民国10年春,东乡黄田村朱侠骨鉴于家乡子弟失学者甚众,多方奔走募集基金,创办“泾县私立培风小学”。民国17年改办为培风初级中学,小学附设其内。民国7年,茂林吴氏宗族吴民乡改为“育英学校”10年改为“私立养正小学”。民国12年,水东翟氏开办“泾县西三区第一高初级小学校”。民国13年,泉北都(今昌桥乡)汪店村汪姓氏族开办“泾县北二区第一小学”(后改名“汪氏小学”)。民国17年,溪头都胡氏宗族开办“私立龙坦小学”。其中“泾县北二区第一小学”创办人汪彩成于民国14年曾获北洋政府教育部颁发金质奖章。龙坦小学于民国28年曾获皖南行政公署嘉奖令。此外,民国13年,泾县基督教中华圣公会借用城关金斗庐和会馆为校址,创办初级小学1所,名为“私立培德初级小学”,设1个教学班,校长由传教士兼任。民国16年底停办。民国18年全县共有小学33所。其中县立完小1所,私立完小14所,公立初小1所,私立初小17所,在校学生1332人,教职员工128人。是年新办“泾县三隅女子初级小学”,为泾县第一所女子小学。民国21年,全县小学发展至62所。翌年减至55所,在校学生4335人。民国23年特大旱灾,私立小学基金无着,停办32所,全县仅存23所,共69个教学班,在校学生1329人。民国24年,国民政府教育部通令全国:要求各县在农村开办初级一、二年级的义务小学,称“短期小学”,普及农村学龄儿童两年制义务教育。泾县当年即开办“短期小学”15所,至民国26年发展至35所。抗日战争初期按照《安徽省各县乡(镇)保小学暂行规程》规定:泾县小学实行“四·二”制,初小四年修业期满,即作为义务教育终了。并按规定初级小学免收学生学杂费。民国29年1月,安徽省教育厅通令全省,实行“政、教、卫合一”制度,将小学一律改称国民学校,完小称乡中心国民学校,初小为保国民学校。并规定由乡、保长兼任校长。国民学校内设小学部和民教部。全县随即将各乡(镇)公、私立小学统一改名。短期小学并入保国民学校,有少数小学开办民教部。教会所办两所私立小学未改校名。一是茂林福群小学,系基督教圣公会所办,校长由其会长兼任,全校1~6年级,共设6个教学班,教徒和非教徒子女均可入学。另一所是民国29年前后由所办,校址设城关天主堂,校长由“神甫”兼任,实行男、女分班上课,全校有男、女生各1班。学生大都为教徒子女,学生上课前先作祈祷,并开设“读经”课,不久停办。抗日战争期间()由于人口增加,全县城乡小学教育事业持续发展,学校由75所增至143所,入学儿童由4706人增至10439人。抗战胜利后,小学渐有减少。民国37年底,全县小学共129所,学生8260人。翌年春除增加1所私立小学外,公立小学锐减,全县仅存66所,(乡中心国民学校22所,保国民学校44所),学生仅4084人(包括3所私立小学学生数);私塾仍有287所,学生3732人,塾师约300人。解放后,县人民政府接管全县小学。1949年暑期举办全县小学教师讲习会,经审定,继续任用为教师270人。后经调整,保留原完小28所(含私立2所),新办初小47所,总计在校学生5210人,教职员208人。至1965年,全县小学442所,在校学生25348人,入学率为76.6%;公、民办教师共1193人。“文化大革命”期间,广大师生纷纷参加“造反”组织,停课“闹革命”,教学设施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教学受到严重影响。1967年下半年,复课闹革命,教材不稳定,不统一。同时实行“开门办学”,县城由工人宣传队进驻学校,农村由贫下中农管理学校,正常教学秩序受到严重干扰,教学质量明显下降。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开始恢复正常教学秩序,办学走向正轨。1983年,根据中央《关于普及小学教育若干问题的决定》要求,结合实际情况制定全县普及规划。规定在1985年以前全县普及初等教育。1984年4月至1985年6月,泾县人民政府先后分5批对全县36个乡、镇全面检查。学年度,全县学龄儿童入学率为96.65%;在校学生“年巩固率”为98.1%;“毕业率”为91.1%;12~15周岁少年儿童中的普及率为96.1%。学年度,“四率”百分点均有增长。其中入学率为97.89%,普及率为96.44%,实现了普及初等教育规划。1987年,全县小学普及“四率”又有所增长,儿童入学率为98.9%,年巩固率为99.7%,普及率为95.2%,毕业率为94.9%,升学率为75.8%。全县平均每万人中有在校小学生1098人。[11]
“”开始后,各中学陷于瘫痪。“武斗”中,泾县中学一度成为武斗据点,校舍遭破坏,图书仪器损失严重。1969年,芜湖市第十中学下迁来泾县,分别安排在章渡、云岭、中村、太园、昌桥、孤峰、童疃7个公社初级中学任教,实行“开门办学”。同时,其余各公社有的自办“五七初级中学”。至1970年,全县有初级中学28所,完全中学2所(泾县中学和茂林中学)。在要求“读中学不出公社”的口号下,1975年,全县各中心完小普遍“戴帽子”开办初中班,不少生产大队还开办民办初级中学,或几个大队“联办”初中。其时,安吴、琴溪、水东3个公社初级中学又“戴帽子”增办高中班。至1976年,全县除“戴帽子”高、初中班外,已有初中30所(每个公社1所),完中7所。师资多数从小学教师中提拔,或增加民办教师充任。高中生教高中、初中生教初中的现象较为普遍,教学设施也都十分简陋。1978年,城关公社初中增设高中,改名“安徽省泾县第二中学”。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全县中等学校调整、压缩。1980年撤销昌桥中学和潘村中学高中部,增办泾县第三中学。1983年又改第三中学为“安徽省泾县高级农业职业中学”。1982年停办章渡、黄田2所中学高中部;停办全部联办初中和各校附设的初、高中班。1987年,全县有初级中学31所,在校学生13786人,毕业生2983人。教职工1023人。有完全中学3所,在校高中学生1536人,毕业生233人,高中教职工98人。厂、矿有初中2所,在校学生192人。是年,全县平均每万人有在校初中生400人,在校高中生44人。城关镇达到普及9年制义务教育。民国期间,泾县青年学生入高等院校者约300余人。其中有的还出国留学继续升造。建国后,全县升入大专院校就读人数逐渐增多,1960年前约100余人。1958年泾县中学增办高中。1961年至1965年共5届高中毕业生156人,升入高等院校70人。“文革”期间,上大学实行推荐“工农兵学员”制度,其数不详。1978年春恢复高考制度后,每年均有高中毕业生和社会青年考入高等院校。自1982年至1987年,全县考入大专院校420人。[11]文化
┃&文化场所
民众教育馆民国20年(1931年)泾县在城关设民众俱乐部,民国24年停办。随即建立泾县民众教育馆一所,隶属国民党县党部领导馆内。设备简陋,仅有图书报刊阅览、动植物标本陈列以及一般游艺活动设施。抗日战争期间曾进行一些抗日宣传工作。如用收音机收听“记录新闻”,编印《国事快闻》小报以及编出《战时防空知识》壁报等。民国27年馆舍遭日机轰炸,迁址排三巷赵姓三甲祠。抗战胜利后因经费困难,工作几近停顿。文化馆1949年12月成立“泾县人民教育馆”。1950年8月更名为“泾县人民文化馆”,1952年改称“泾县文化馆”。1959年4月以前馆址设东街左氏宗祠;1958年在今云岭路建筑新馆址,落成后迁入至今。建馆初期设备简陋,仅有少量图书报刊和小型收音扩音机一台及棋类、球类等文化设施。文化站1950年10月始,茂林、孤峰、蔡村、榔桥、章渡等地相继建立文化站。初期,站址均设各地中心小学内,由校长兼站长。1951年9月后改由各地乡政府主办。1952年9月,全县选定茂林、包合、章渡、花林、新渡、龙溪(溪头)、汀溪、赤滩、马头、榔桥、孤峰、潘村等12个条件较好的文化站为区文化站,列为国家文化事业单位并配备专职干部共13人。1960年至1963年多数文化站活动停止,其后逐渐恢复。1968年至1970年“文化大革命”期间,文化站或被撤销或瘫痪。1971年后又陆续恢复。至1983年,基本实现乡乡有文化站。集镇以文化站为中心联合当地影剧院、广播站及体育科技组织建立农村文化中心。1985年,茂林、陈村、云岭、孤峰、琴溪、黄村6个乡镇文化站升为“中心文化站”,兼负对邻近乡站业务辅导工作。至1987年全县有文化馆站(包括私人办)31个,工作人员54人。1984年以后还出现个人或联户办小型文化站,如黄田乡眉山村彭德明个人投资1500余元,创办“眉山文化站”,备有图书1800余册,报刊10余种。工人俱乐部县总工会于1952年兴建,址设城内(今云岭路县幼儿园园址)。初创时备有简单的文化娱乐设施,如乒乓球棋类及图书报刊等。50年代末,在云岭路(文化馆对面)新建二层楼房一栋,为工人俱乐部新址,文化娱乐设施较前增多。[12]
┃&文物古迹
瑶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瑶庄遗址在县城西南20公里处章渡以北,县城至云岭公路左侧。背靠四顾山,前为平地、村庄。距青弋江约2.5公里。遗址为一土岗高台,面积约700平方米,1978年发现。出土一批陶片、石斧、石锛、石铲、玉琮等石器。经鉴定约为年前之。世古墩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世古墩在县城西35公里包含乡高园村。地处合溪河与青弋江汇流的东岸,依鸿峨山西南麓。面积约2000平方米。遗址文化层已暴露,深度近1米,属东南地区原始文化。出土有磨制石器、骨器、陶片等生活、生产工具。按地理分布及遗物特征比较,属浙江“良渚文化”系统。又与江苏青莲岗文化、湖北屈家岭文化有相似之处。1985年5月,泾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全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琴溪古窑址位于琴溪乡陶窑村,距县城14公里。遗址有两处古代青瓷堆积层,总面积约1500平方米,厚度约6米以上。出土陶瓷残片为多。据初步考证,此系五代至北宋时期主要烧制日用品之青瓷窑址。遗址上发现刻有“宣”字窑具。唐及五代时期泾县属宣州所辖。“宣州窑”可能即此处。窑峰古窑址位于琴溪乡琴溪河东岸,距县城12公里。总面积约200平方米,瓷片,窑具堆积形成一座高约10米之“窑包”。其主要遗物为碗、盏、壶等器皿碎片,造型小巧精致,胎壁薄,胎质细,胎色有白、灰白、铁灰、砖红等。釉色分青、白、黑三类。大多为素面,少量有花纹。其中“黑盏”在省内各古窑址中尚属少见。据考证系宋代遗址。摇头岭古窑址位于潘村乡琴溪河上游,距县城约9公里。面积约1600平方米,位于河边0.5公里处之山拗中,距窑峰古窑1.5公里。遗址上堆积瓷片以碗为主,有10余个品种。胎色有灰白、铁灰、砖红等,釉色有白、青白、青黄等。遗物中有一件上刻“大中祥口口年十月”等字,据此可知为宋代窑址。[13]
泾县地方语种为泾县话,属宣州片,谱系关系:汉藏语系→汉语族→吴语支→泾县语种。因地处吴语区跟徽语区以及江淮官话交界处,故而虽然东部地区与西部地区所使用的都称为泾县话,但却有较大差异,县民一般称东部地区所使用的泾县话为“东乡话”,属吴语宣州片铜泾小片,主要分布在榔桥镇(含原榔桥镇、浙溪乡、黄田乡、西阳乡、乌溪乡)、原苏红乡部分地区(今属汀溪乡)、蔡村镇部分地区一带,西部地区所使用的称为“西乡话”,主要分布在茂林镇、云岭镇、桃花潭镇、丁家桥镇、黄村镇一带,其中西乡话中融入了较多的徽语词素和语音,东西语言互相交流略有困难。加上历史上本地区的外来徙入移民较众,县内除泾县话外,操者有之,操者有之,甚至者亦有之(主要分布在汀溪乡)。[14]
唐代大诗人李白,于天宝十四年(775年)游泾县,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他在《泾川送族弟》一诗中写道:“泾川三百里,若耶羞见之……佳境千万曲,客行无歇时。”“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诗人启蒙历泾川佳境,认为胜过著名风景区的若耶溪。
泾县山水毓秀,人杰地灵。素有“汉家旧县,江左名邦”之称。不仅有李白、、、等人的遗踪,亦为文风昌盛之乡。明代盛行王阳明理学,春秋二季在水西会讲者逾三百人。清代崛起皖学泾派,等人以训诂学阐释经度,考订了大量古籍。《艺舟双楫》中的书法理论,至今仍为书法界推崇。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孕育出近现代许多著名人物,例如文字训诂学家、历史学家胡道静、画家、文学家、小说家予且、书法家吴玉如、音乐家朱践耳、无产阶级革命家、外交家王稼祥等,都是蜚声海内外的人物。
┃&参考资料
1..泾县人民政府网.[引用日期]2..安徽地方志[引用日期]3..安徽地方志[引用日期]4..安徽地方志[引用日期]5..安徽地方志[引用日期]6..安徽地方志[引用日期]7..安徽地方志[引用日期]8..安徽地方志[引用日期]9..泾县政府网.[引用日期]10..安徽地方志[引用日期]
┃&其他人还看
┃&词条统计
浏览次数:395008次编辑次数:121次最近更新:创建者:
┃&词条贡献榜
突出贡献者:
┃&猜你喜欢
分享到:&&&&&&&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综艺传奇明星童乐会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