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一段里面有全民奇迹4阶升5阶段两个字的坏话

删除历史记录
 ----
相关平台红包
「千字干货」面试时问这三个字,你的面试效率能提高一倍
作者:之家哥
摘要:网贷之家小编根据舆情频道的相关数据,精心整理的关于《「千字干货」面试时问这三个字,你的面试效率能提高一倍》的精选文章10篇,希望对您的投资理财能有帮助。
《「千字干货」面试时问这三个字,你的面试效率能提高一倍》 精选一优秀的产品经理是“珍稀动物”,产品经理哪家强,牧童遥指大鹅厂。曾在腾讯集团任职9年,历任财付通副总经理及微信支付首任总经理的吴毅,可谓大神级的产品经理,他于2016年5月加盟乐信集团,担任集团总裁,该公司是一家腾讯系基因浓重的公司,创始人肖文杰与多位核心高管均来自腾讯。在腾讯任职期间,吴毅曾打造多个亿级用户产品,是微信支付、微信红包、二维码支付的设计者和总负责人,经历了微信支付从0到1的过程。他对产品经理核心能力的理解,就是四个字:深度思考。而如何触达这四个字?需要另外四个字:反复折腾。这其实不只是产品经理最需要的能力,可以推而广之为创业者必备的基本素质之一。文丨何伊凡
来源丨盒饭财经(ID:daxiongfan)以下精选自盒饭财经对吴毅的访谈:如果你要判断一个产品经理的能力,一方面要看他的专业素养,例如是不是做过类似的东西?你对产品体验把握如何?你对用户的需求把握如何?对用户的反馈把握如何?你的产品架构设计思维如何?你的设计审美大概如何?这些都是从纯粹专业性硬指标上面来把关,也是产品经理所要具备的一般专业技能。另一方面是对于软技能的理解,不同的人会有不同标准,而我最喜欢的是有深度思考能力的人。我经常对团队说,如果想过之后拿出来的第一版方案,那这个方案一定是错的,你需要拿着方案回去不断地想。哪怕是我自己,拿出这样的方案,也可以说百分之百是错的。你要拿回去,不断琢磨、思量、纠结、折腾,对吧?当你反复折腾到第十版时,OK,这第十版,应该可以说比较接近于对,哪怕第十版跟第一版完全是一样的。因为我们经常会这样子,某一版方案觉得差不多,但第二天再来看的时候,就会看不顺眼了,觉得不行,还是再挑。然后再觉得这个方案其实也比较不错了,第三天又会把它推翻,反反复复,到最后有可能发现最好的还是最早那一版。但问题是,最终你选的这个版本,与你最早期第一版想的不一样了。你想到的深度,你想到的方向,你想到的点其实是不同的。所以对产品经理而言,当你第一反应说:我根据经验,根据别人怎么做,根据常规套路,设计一个方案出来,那个方案一定是错的,因为你没有深度思考。等你拿到第十版方案出来的时候,那就是差不多的东西,这十版的过程,其实是不断地深度思考的过程。要有对方案的反复折腾,反复思考;对效果的反复折腾,反复思考;对成果的反复折腾,反复思考;对失败的反复折腾,反复思考。经过这种深度思考,才是一个产品经理成长中最关键的一环。优秀的产品经理会愿意想清楚其中的逻辑关系,愿意想清楚里面的前因后果。产品经理之间有时会吵架,吵得最多的其实就是产品方案。当每个人都比较坚持自己看法的时候,对产品方案经常就会PK,就会吵。但就是争吵的过程,PK的过程,其实才是一个不断地印证自己,不断地去提高自己水平的过程,因为这帮助你从另外一个角度来思考同样的问题。到后期往往就是,如果两个人在一件事情上有共同看法的时候,那就等于找到了最大的交集。当然也不是说每一次都会有共识,实在讨论不出来的时候就试,上线的时候,我们看一下数据。面试产品经理我比较喜欢问的就是,你觉得最成功的项目或者产品是什么?觉得最失败的是什么?为什么?其实我主要是想问“为什么”。通过为什么,能够把一个候选人的逻辑思路问出来,看他究竟能不能很清晰地把前因后果想清楚,并把它说出来。如果一个有深度思考习惯的人,有自己引以为豪的成功,或者引以为耻的失败的话,他自然而然平时就会思考这背后的逻辑,不会在面试的时候,马上想。版权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本文系作者授权百度百家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阅读量:000《「千字干货」面试时问这三个字,你的面试效率能提高一倍》 精选二原标题:好VC,坏VC
好VC能够为创业公司及创始人带来更多的附加值。当然,一家创业公司最终能有所成就,99%都是靠创业者及其团队厮杀出来的,VC更多是作为军师提供一些建议、观点和支持,我们愿意为了这1%反复挑战自己。 真正的好VC,深度与广度并存。我们分享这篇文章的目的在于——希望每一位创业者都能够找到最适合自己的VC一同成长。 受到Ben Horowitz的《好产品经理,坏产品经理》和Stefan Smalla的《好领导,坏领导》两篇大作的启发,我也试着把我对好VC( Venture Capital,风险)的理解梳理一下。 我们知道,下文中所描述的理想中的「好VC」也许永远不会出现。但正如Stefan Smalla回应某条针对其领导宣言的评论时谈到的那样:「没有完美的人,但是朝着那个理想努力总是好的。」 一个好风投会倾尽全力去支持 它所投的公司 ? 一个好风投会带来附加值 一个好风投对它所投的公司来说是一天24小时待命的。如果某个被投的创业者需要它,它就会倾尽全力——撸起袖子,调用社交资源,随时跳上飞机就出发——去帮助他们。一个好风投有时候是一个官,有时候是一个beta版本测试员,有时候则是一个私人指导员,而且它不怕凡事亲历亲为。这种事儿「没法规模化」,如果你投的公司创始人需要你去帮忙扑火,那么他/她最不在意的就是这件事对于VC来说能不能「规模化」。 一个好风投不仅仅只回应创始人们的要求。一个好风投清楚它所投公司目前面临的问题,并随时积极寻求解决方案。 优秀的风险们会让他们的创始人们接触到所有的合作伙伴而并不只是「他们的」合作伙伴。 一个好风投明白它自己所能提供给创始人的帮助是有限的,所以它会利用其他人的专业知识。尤其,它会乐于促成自己所投的创业者之间通过各种,线上和线下去交流彼此的经验。 一个坏风投会在成交的那个阶段做出过度的承诺,而一旦成交后却不予兑现。 我们把自己看作提供服务的公司。我们每天都在努力获得声誉并打造品牌。我们努力提供附加价值,并希望成为对创始人来说最有执行力的董事会成员,我们每一天都在努力赢得声誉。 ——Bill Gurley(Benchmark Capital) ? 一个好风投是谦逊的而且不会试图操纵局面 一个好风投明白在和创始人之间,存在着公司运营情况的情况。他明白创始人们花了无数时间精力在自己的行业和客户身上,并且跟团队成员走得更近,而人对创业公司的了解则是很肤浅的。他明白很多他所提出的问题(即使不是绝大多数)其实都是创业者已经考虑过的,也明白即使他能提供很多的投入、建议和不同的视角,但它也不应该管得过细或者试图替创始人们做决定。 一个好风投明白对创始人们来说应付投资人是一件非常耗时的事情,所以会尝试寻求一种平衡,既能够紧密地提供价值,又能够不影响公司的管理。 一个坏风投则会高估自己的洞察力,试图管得很细并控制公司事务而成为创始人们需要维系的一个负担。 ? 一个好风投会全力支持同时避免中相冲突的部分 一个好风投,不会投资在两个或更多的直接相互竞争的公司。 一个坏风投,则会在多个类似公司以获取自己的利益,而不是孤注一掷在一家公司并专注于支持自己所公司。 ? 相对于占有多一点儿蛋糕,一个好风投会试图做大整个蛋糕 如果一家公司在引入另外一家风投,不管是被投资的同一轮还是后期的轮次,一个好风投都会帮助创始人们吸引更好的联合投资人。一家好的投资机构还会主动这样做——当它发现对公司有更具潜力的机会的时候,会建议更有价值的联合投资人进入融资轮。 一个坏风投担心的是如果联合投资人加入公司,那么他会获得更少的份额。所以他并不鼓励创始人们寻求其他投资者,他会最大化他在公司里的份额,而不是对公司真正好的事。 ? 一个好风投不会占所投公司的便宜 一个好风投会使用很简单的term sheet。一个好的风投可能会使劲谈判,但它不会费力去偷偷设置那些会伤害创始人们的条款来算计创业公司。一个好风投会把合同弄得简单点儿——在一个大部分回报都来自于最佳投资的行业里,苛刻地保护任何可能出错的地方并没有什么意义。 一个好风投同样不会滥用筹码,即使这可能是它在多个所投公司创始人在公司不同时期可以获得的资源。 一个坏风投就协议条款进行谈判的时候,它会花非常多的时间(和法务费)纠结于如何很细微地处理各种不可能发生的情况。它甚至可能会试图利用不公的、不常见的和很难理解的条款去欺诈创始人。 当他从一个投资的公司那里获得筹码的时候,比如当公司现金不足而向投资人寻求过渡融资的时候,一个坏风投会利用它手上的筹码占公司的便宜。
一个好风投以最大的尊重对待 每一个创业者 ?一个好风投随时都尊重创始人时间的价值 一个好风投很少会将与创始人们的会议改期,而是永远都准时参加。在与创始人们的会议上,他的手机只会待在他的口袋里。 一个坏风投常常在最后一分钟改期与创始人的会议。一旦最后一起开会,他也常常迟到。在会议中,他一觉得无聊就会开始在手机上查看邮件(或是Facebook)。 如果有人迟到,我就会每一分钟罚款10美元。这是当我还在创业时的经验。当你是一个创业者的时候,你跟你的公司是生死与共的。你拼命地工作,最不愿意浪费时间做的事就是坐等在一家投资机构的办公室大堂里。 ——Bill Gurley(Benchmark Capital) ?一个好风投会很专业地处理「不想投」 知道99%的创业公司都会被删掉,一个好风投会组建一个团队并制定一个评估交易的流程以确保创始人们都得到及时的反馈。一个好投资人也会努力给出一个解释为什么它不适合投资某一个公司,尽管因为时间的有限,不大可能对每一个案例都进行详细的反馈。 一个坏风投则会对问询不置可否,或常常根本不予回复。当它筛掉一个潜在投资对象的时候,它也不会向创业者提供有用的反馈。一个坏投资人也经常拖延不做决定,使它自己的选择余地更大。 ? 一个好风投只会在它决定成交的时候签署协议 一个好风投只会在他真的要投的时候才会签署term sheet。签完之后,他只会在发现不好的事的时候才会撤出,这也是非常少见的情况。一个好风投会让自己的项目评估阶段透明化,并告诉创业公司他自己到底有多感兴趣,以便让创始人能更准确地估计时间和融资节奏。 一个坏风投有时会先签一个term sheet来保证自己投资的「可能」——在某个他还不确定他是否真的要投的时候。一个坏投资人常常会给人一种错觉,让人觉得他马上就能决定了并会很快推进这件事。
一个好投资人的利益与LP的利益是一致的 ?一个好风投是被利润分成所激励的,而非管理费用 一个好风投会努力优化以获得更高的利润分成和更低的管理费用。一个好风投也会将大部分的管理费用投入到可以利用它的投资能力并帮助它所投公司(例如组建一个专家和顾问的团队来提供创业公司所需要的资源),而不是发出一大笔工资。一个好投资人会大量投入它的基金,而不视GP(普通)的资金承诺为一个负担。 一个坏风投在还没能让LP挣很多钱的时候就想着自己挣钱了。它想最小化GP(普通合伙人)的资金承诺来最大化自己的收入。 一个好风投是专注,勇敢,谦逊 且追求多样性的 ? 一个好风投是专注的 一个好风投会根据地理位置、具体行业、某个融资阶段来专注自己的投资对象和。 一个坏风投会非常泛泛地投资。跟对几件事情有深入理解相比,它其实什么都不了解。这既会阻碍它提供有用的支持,也会让它没法第一时间发现最好的投资对象。 ? 一个好风投是勇敢的 一个好风投会进行大胆的尝试,它很有主见。尽管也尊重其他投资人的意见,但它常常会投资那些被其他人筛掉的公司。一个好风投也不怕承认错误和失败。 一个坏风投最大的动力来自于害怕错过一些事。它没有专业能力或者勇气去独立思考,一旦其他投资人想要投一个项目的时候它就变得很感兴趣。如果一项了,会试图用一个公关故事把整件事包装得像是成功的一样。 ? 一个好风投是谦逊的 一个好风投知道在投资里运气和机缘非常重要。它明白自己需要持续证明自己,因为风投的水平就等于它最近一笔投资的水平。一个好风投不会自我感觉良好,他会是一个很好的倾听者而且常常会说「我不懂」。 一个坏风投在走运一两次之后,会觉得自己是个天才。一个坏风投自我感觉极其良好,并且是那种常常召开低效率董事会的人,因为他们太爱自己讲话的感觉了。 ? 一个好风投追求并认可多样性 一个好风投会愿意投资在并与各种不同创始人们工作,这些创始人们说不同的语言,来自不同文化,有不同肤色和种族,有不同性别,不同的年纪,并有不同的性格和偏好。用Dave McClure的话来说,他知道「这些人能够开拓新的市场和地标,也可以从其他人可能忽视或者不愿冒险追求的方向,去创造潜在的更大的投资回报。」 一个坏风投更偏向于投给那些喜欢它的人们。 我们恪守多样性这一承诺源于难以抗拒的探索的欲望,源于想要了解这个世界的强烈的好奇心,源于一种道德的使命感和智力上的谦逊(intellectual humility), 希望以此让我们和他人能成为一个更广阔而奇妙的国际社会和家庭中的一员。 ——Dave McClure (500Startups)
一个好风投眼光长远并且乐于回馈 ?一个好风投投资的是长期的关系 一个好风投所做的每一件事都着眼于长远的结果。它明白人生就像一句德国谚语所说的,「人生总有再相逢」。所以它会努力创造双赢的局面。 一个坏风投则会从他人身上获取短期利益,而牺牲掉关系和长远的利益。 ?一个好风投会分享经验(但对私密信息绝对保密) 一个好风投会乐于与创业公司和投资人们分享经验,因为他们明白在当当今时代这并不是一个零和游戏。 一个好风投绝不会向公司以外的人泄露诸如商业计划书这样高度机密的信息,除非创始人明确地允许他这么做。 一个坏风投在分享经验方面会守口如瓶——而在高度机密信息的保密方面却漏洞百出。 ? 一个好风投想让这个世界变得更好 一个好风投在意他人,并且知道生活中除了钱还有更多其它的东西。不管是投资环保技术,做慈善还是参与社区活动或其它的事——它都有强烈的愿望让这个世界变得更好。 一个坏风投则有过分的权利意识,缺乏对贫困者的怜悯,并忘记了生活里还有一些其他东西也很重要。
最后但也许最重要的是…… 一个好风投会持续地表现卓越。 但一个坏风投并不会。 来源: 醉创业(ID:drunkstartup)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千字干货」面试时问这三个字,你的面试效率能提高一倍》 精选三作者丨陆JJ作者授权转载一位国内有名的小说家来学校开讲座。提问环节一位观众问:普通人应该如何成为一名小说家,当我们的经济收入无法支撑理想时,应该如何平衡?小说家给他的答案是这样的:“今天回到宿舍,打开电脑,双击一个叫word文档的东西,敲下第一个字,你就已经是小说家了。”这句话很简单,简单到深刻。那些我们所认为的遥不可及的东西,其实离我们无比之近。那些我们以为要百转千回才能望见的路,其实随时能被我们踩在脚下。11年夏天,我想和几个同学搞一个校园的水果外卖平台,犹犹豫豫了半个学期,各方面条件不成熟,还是没开始弄。最后快憋死了,几个人达成共识:不管了,先搞起来再说。经过一连串折腾,借教室通宵开会,写创业策划书,找便宜的场地,到处拉人投钱,还申报了本地大学城的创投项目。最后项目失败,无人问津,不了了之。结果很惨,但我爽了。毕竟做过了,知道怎么回事,输了也认。这件事给我的“执行力”带来巨大的提升,当时我就给自己的人生行为准则里加了这四字真言:先搞起来。当你想做什么事的时候,不论它是什么,先搞起来。那年创业项目失败后,我终日无所事事。整天跟个呆逼似的,也不知道该干嘛。窝在宿舍里打游戏,于是Dota水平有了显著提升。某日又突发奇想,觉得未来有机会能开餐厅,似乎也是一件有意思的事情。当时“先搞起来”的人生信条又影响了我。可问题是我一屌丝大学生,开个烧烤摊都困难,不可能开得起餐厅。于是我开始寻求机会,决定先挑几家市中心的餐厅打工,了解餐厅的运作模式。我去学校就业中心请求老师帮忙介绍餐厅的兼职,但学校没这方面的对口资源。当时针对大学生兼职,没有靠谱的网站。后来我脑子一热,决定自己上街找。所谓的上街找,真的就是上街硬找,一家家找人问。刚开始都没脸推人家门,后来脸皮就练得和城墙一样厚了。“您好,请问你们这收兼职吗?”基本上10家里面有5家会有,毕竟餐厅的就职人员大,洗碗工、后厨帮工、传菜的均可兼... ...找工作的那一个月,我日均步数35000步,后来再也没这么高过。上海的愚园路、华山路、思南路、淮海中路... ...记得12年的时候我在这几条路上的好几家餐厅都打过工。认识N多餐厅老板,日常扯淡之余,没事就多问他们关于开餐厅的各种问题。有时候问得太具体了,他们甚至怀疑我是食监局派来的卧底。后来我没有开餐厅,但这段经历成为我人生经验的一部分。其中的过程,有无数使我增益的部分。不少人在想做一件事之前,会经历漫长的心理挣扎期。时间在挣扎期中溜走,起初的热情也死于慢性消耗,最后被磨得一丝不剩。很多人没意识到,只想不做,是一笔稳亏的买卖。既投入时间成本和精力成本,却毫无收益。甚至你所做的其他事,也会被这种心理挣扎所影响。那你不如去把它给做了,成不成不是关键。关键的问题是,你上路了。你在路上,而不是只能眼睁睁地在跑道边看别人跑。“先搞起来”这个行为,在99%的情况下都是稳赚的。多数人会陷入思维黑洞,即“做”还是“不做”。整天纠结在这一种矛盾的二元情绪中,似乎错一步就是毁灭。其实只要我们切换思维方式,一切都能得到改观。不要去想“做”还是“不做”,只想着“做”。因为我们能够被我们纠结着反复去想的,一定是我们真正意义上想做的事,不然它不会存在。一旦我们把思维聚焦在“做”上,大脑便开始切换路径,不再纠结,而是转向“怎么做”的流程化思考。举个例子,曾经我跟过的一个上司,他很忙,老婆也忙,但还得照顾家里孩子。上司很胖,但想健身,可去健身房对他这种忙成狗的人显然是不可能的。我之前有过少量健身经验,他问我怎么办。首先,我告诉他,做。先下定决心去做,再思考解决办法。最后想出一个法子:下班后把健身教练请到家里,另外把家里的储藏室改为一个小的健身空间,购置少量器材。这对他的健身需求来说,足够了。对我的上司而言,时间和空间才是稀缺资源,钱对他而言最不是问题。让大脑切换路径,直接跳过“if”,而是聚焦在“how”上。一旦如此,大脑强大的调控能力会告诉你如何应对。只想不做的思维路径,低级且低效。高手的做法向来都是先搞起来,边做边看,边走边调控。来一个问题,解决一个问题。来两个,干一双。来三个,干一组。有人向维珍创始人理查德·布兰森请教处理难题的最好方式。他直接甩了一句:“管他呢,做了再说。”所谓的“先搞起来再说”,实则也是在你与事情之间建立“最短路径”。直接上手做事,不BB。有人整天嚷嚷着要学日语韩语西班牙语、德语法语阿拉伯语... ...真的想学?最简单的方式,你去报个班啊!我始终认为报班除了系统学习外,还能把人逼上跑道,形成良好的学习节奏。不管别的,先把自己逼入学习期。上了跑道,再懒的人,都能自然而然地跑起来。决定一个人努力程度的往往不是人本身,而是机制。就像只要你走上跑步机,当它开始运转,你就一定会跑步,不得不跑步。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机制与环境下,会呈现出两种形态。好的机制,就是好的环境。先搞起来,你才有机会进入那个环境。有个大学同学一直想去印度,那会儿刚好有个印度访学的机会。我说,你去啊。他搬出一堆理由,一会儿说那儿不安全,一会儿说自己身体不行,一会儿说想存多点钱再去,多准备准备。“再准备准备 ”几乎是全球通用懒癌患者的教科书式借口。因为完美的准备是不存在的。我们永远也不可能准备好。我们能做的只有出发,直捣那件事的核心地带,而不是始终如秃鹰般,在外围地带盘旋。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我又细想了一下。从小到大我获得的或小或大的成就,都没有准备好。唯一的区别仅仅是我做了而已。只要做了,就已经能干掉50%以上的竞争者。先搞起来再说,这些年我始终在训练自己的这个思维。能花1分钟做完的,不花2分钟。自己想做的事,立马找具体的,可实现的方式。对于内心混沌,目标感弱的人来说,这一点更为重要。当你做着做着,你就会发现自己真正想要的东西。现在我找到了真正想做的事,虽然与当年所求相去甚远,但我依然为此开心并感谢当年的自己。感谢曾经的我做了很多事,走了很多路。至少做过,没缩手缩脚。它们看上去不够冷静,甚至是一条无比错误、无比冲动的路。可也正因为它们的存在,让我无比确信:我现在走的这条路,是对的。陆JJ,微信公众号:陆JJ
(ID:tiyan818)。一个十八线编剧,一个做影视的小朋友。专注于写小作文和小日记,主要分享他的个人思考、成长经验、干货知识、情感纠纷、猥琐日常。▼点阅读原文,注册立送600元现金红包《「千字干货」面试时问这三个字,你的面试效率能提高一倍》 精选四01今天让我们先把“金钱真的有那么重要吗”,“为了赚钱牺牲生活品质是否值得”,“那个男生对我很好但就是买不起房我应该和他分手吗”这些问题先放到一边,单纯而虔诚地跪倒在鲜红的毛爷爷脚下来探讨:如何才能有钱,那些有钱人身上是否真的具备一些独特的思维和品质,最终取得了令普通人望尘莫及的财富积累,我们和他们的差距究竟在哪里?如果你期待的答案是:1.专注勤奋毅力积累一万个小时,出门左转俞敏洪老师演讲录。2.马化腾其实是富二代,巴菲特的父亲是国会议员,出门右转朋友圈“揭秘白手起家的富豪神秘背景”。3.商业上的成功很大程度上是随机性造就的,查看“我们这一代人的困惑”,你可能之前没看懂。如果上面这些答案都不能让你满意,我们继续。02你的高中老师不会告诉你,即使你再努力学习也照样买不起房。我现在身边过的最不开心的朋友,是上学的时候成绩最优秀的,现在又生活在国内的那一批。他们在学校的时候大多成绩优异,考试名列前茅,是老师眼中的骄子,同学们心中的偶像。虽然今天他们依然领着高于同龄人的薪水,却发现工作三年攒下来的钱依然不够在北京买一个厕所。所以觉得世界对他们很不公平。在漫长的求学经历和成长过程中,我们这一代人对于事业成功(其实就是赚很多钱)的认识高度的统一:努力学习,先考上一个好高中,再考上一个好大学,选择一个好专业,找到一份高工资的工作,拼命工作成为高级管理人员,从此衣食无忧生活幸福。可直到毕业了进入社会才发现,自己被灌输了近20年的美好人生蓝图,和现实相距甚远。为什么会这样呢?严肃的说,这是因为以中国目前畸形的经济结构和大多企业的利润构成,资产的泡沫程度要远远高于企业能为高素质技术人才支付的报酬。粗暴的讲,传统教育传递给学生的赚钱思路只是一场骗局,即把那几张卷子上的题做对越多的将来就越有钱,可是,这和现实世界中财富的分配方式几乎毫无关系啊,至少,和中国目前的国情完全不符。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来阐述什么叫做企业的利润构成决定员工的收入,就比如说经营一家蛋糕店吧,美国公司的经营思路是找到最优秀的蛋糕师,提供味道最好的蛋糕,向全世界销售,凭借优秀的产品获得高溢价和高市场份额,来获取毛利进而付给优秀的蛋糕师高额的薪水;而中国的蛋糕店的老板们发现,自己的蛋糕怎么做也不可能比美国的蛋糕好吃,何况中国大众消费者对于蛋糕的消费能力也不强,真正赚钱的方式是提供品质一般但勉强合格的产品,通过一些独占的销售渠道,把蛋糕以大订单的形式卖给这些对蛋糕品质要求没有那么高的大客户,所以蛋糕师的水平并不太重要,能给公司签下订单的员工才是公司最有价值的人才。可与此同时,中国传统教育给我们灌输的思路是蛋糕做得越好的人,将来也就越有钱。这里的美国和中国不是绝对的,可以换成北上广和二三线城市,也可以换成互联网企业和炼钢厂,但你的工资是由你所在的企业的利润丰厚程度和你对利润的贡献程度所决定的道理,放之四海皆准。难以想象的是,如此天经地义的常识,我却发现身边有无数人完全不能理解,尤其是很多名校的毕业生,恨不能拿着一纸文凭向政府要钱,逢人便说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人生的痛苦主要源自错误的期待,认清事物的运转规律不会让你立即获得财富,但至少可以让你迅速放弃愚蠢的幻想。03你渴望成为的那种有钱人不是靠技能获取一份高工资的人。严格来说,即使在中国,凭借高超的技术领取高薪,最终取得财务自由也不是不可能的,只是难度极大,而且异常辛苦。没有过人的先天的条件和顶级的后天培养,大多数人所能习得的技能,都不是不可替代到让老板心甘情愿为你付一份远远超过市场平均水平的薪水的。只要你对中国绝大多数企业的收入获得方式稍加理解,就能明白技术骨干的收入是很难超过掌握客户的销售总监和组建团队和客户对接的项目主管的。美国的一个著名的喜剧明星Chris Rock在一场脱口秀中讲过一个段子:黑人在美国最多也就rich,但不可能wealthy。奥尼尔年薪两千万美金,那只能叫rich;在奥尼尔工资支票上签字的那些白人老头们,才能算wealthy。事实上,我们身边最常见的有钱人都是后者,他们不是技能过人的人,而是整合资源的人,简称老板,也是这篇文章想探讨的重点。值得一提的是,在现代的商业环境下,并非传统企业那种100%的公司拥有者才叫老板。项目投资人,企业的合伙人,装修队的工头,夜总会的妈咪,安排一队小弟在三里屯收二手iPhone自己坐在旁边抽烟的人… 但凡直接发起并促成商业活动的人,在我看来都是老板。你真正渴望成为的那种有钱人,不是超凡技能的人,而是寻找资源并整合资源的人。这就是学校和父母从来不曾告诉你的秘密,当然了他们之所以不告诉你,很可能是因为自己也没这么想过。04自我保护心理注定了穷人的宿命。人类天生习惯的自我合理化心态决定了大多数人注定是穷人。不信,可以看看你身边多少人热衷于分享 “盖茨的的书不会告诉你他母亲是IBM董事,是她给儿子促成了第一单大生意,巴菲特的书只会告诉你他8岁就知道去参观纽交所,但不会告诉你他国会议员的父亲带他去的,是高盛的董事接待的”,“还原聚美优品陈欧履历造假真相”,百度知道甚至有好几个问题都在研究“马化腾究竟是是不是富二代”。我们的内心深处有一种与生俱来的强烈的自我保护机制,它会不停地暗示你,只有自己的想法和选择才是最好的最合理的。但凡当大脑扫描到有什么人和事会令自己的显得是如此的无知而无能的信息,这种保护机制就会迅速启动,收集一切线索去证明他们都是因为一些客观因素而侥幸成功,自己要是有同样的客观条件,只会比他们更好。而且,万一这些成功人士是自己身边非常熟悉的人,内心的保护机制会更加强大(君不见今年没炒股的人,看到身边炒股的人赔了,比自己发财了还高兴)。就像上学的时候,我们热衷于讨论学习好的人都是书呆子没出息,漂亮姑娘只喜欢开跑车的渣男一样;长大之后则变成了,同事升职了是因为会拍领导马屁,同学创业成功了因为家里给了巨额的启动资金。穷人的头脑是如此的敏捷,如果上述原因都找不到,还有最后一招杀手锏。他们就是运气好。是的,正是这种与生俱来的自我保护心理,维护了社会稳定,减少了自杀率,也让极少的一部分克服了这种心里的人,成为了有钱人。总结下来就是,穷人相信人和人之间的差距是客观条件所决定的,而富人相信这种差距的决定性因素是主观能动性。穷人的思维习惯是:他们做到了,是因为他们富二代/有关系/运气好,我没有这些,所以我做不到。如果我有这些条件,我也可以做到。富人的思维习惯是:他们做到了,我为什么没做到,我怎么才能做到?可怜的穷人们,不打破这种自我保护的心里,是很难摆脱一事无成的宿命的。可惜,他们中的大多数一生都沉浸在自我安慰中,从怀才不遇到壮志未酬,最终感慨平平淡淡才是真。05有钱人的思维是整合资源而不是拥有现成的资源。如果这篇文章你只能看一段,那就是这一段,没准它就能改变个别人的人生轨迹。其实很多穷人也不是甘心于一辈子领薪水的啊,他们只是在等机会,他们永远在等机会。我在美国留学的时候,惊人地发现原来每个留学生和他们的父母心里其实也都有一条走上人生巅峰的道路嘛。本科认真学习,积极参加课外活动,拓展社交网络,最终成绩优异简历丰富,找到一个大公司工作几年积累工作经验,继续名校MBA深造,出任跨国公司高级管理人员,最终调回国内担任中国区经理,甚至时机成熟了,凭借多年工作积累的经验和人脉,跳出来单飞最终创业成功。听起来如此酣畅淋漓的人生攻略,其实是最经典的穷人思维,穷人总以为有钱人的每一步都是按部就班顺水推舟得来的,所以要等着一切时机都成熟了,一切资源都获取了,才能开始行动。不出意外的话,这一天永远都不会到来。他们无法理解的是,世界上还有另外一小撮人,和他们拥有类似的客观条件,但却把他们觉得遥不可及的事情做起来了。这一小撮人,没有本金,找朋友借钱找投资人投资甚至;没有技术,自己去现学或者找到懂技术的人帮自己来做;没有关系,找人介绍请人吃饭送礼屡败屡战;没有客户,一个一个冷拨电话登门拜访甚至办公室门口堵着。上面这种人,就是传说中的老板。当你真正开始做一个整合资源的老板的时候就会发现,你之前自以为拥有的资源和人脉远没有你想的那么好用,任何一个商业活动从无到有,都必然要经历那些团队不整没有客户的阶段,滴滴打车两年前还在在北京机场T3一个一个拽着出租车司机下载App;以军在互联网圈二十多年的人脉,创立小米的时候光一个个登门挖人就挖了近一年,相比之下,你觉得自己能有的那些资源又能有多管用呢?切记,老板的实质是寻找资源然后整合资源的人,并不是拥有现成资源的人。更进一步说,一切商业机会都包含了大量的未知因素,而鉴于人类对于一个未知事物的群体接受度的判断力是极其有限的,一个优秀的老板擅长的是边做根据形势快速调整自己的商业活动,而不是事先把一切事情都预料好了。你能想象亚马逊的创始人当年在网上卖书的时候,已经计划好了公司的业务要包括电子阅读器,电商,流媒体,,无人机吗?为什么穷人等待的机会永远不会到来?等你把一切都看的清清楚楚的时候,市场早已经被那些趁着一切并不明朗就冲进去的人瓜分干净了。真正的好机会,永远都存在与未知中。同样的道理并非只存在于商业世界,每个人生活中最好的机会,几乎都出现在那些你没有完全准备好的时候。还记得刚去美国的时候,我听说高中的数学课代表去新东方做了福老师,班里的同学谈起这件事,语气中大多充满了怀疑和嘲讽,因为大家都清楚他高中的时候学习好是因为数理化成绩优异,英语水平根本不行。他们想的一点没错,后来我才得知,这哥们当时连托福都没考过,但就是一咬牙硬着头皮上去应聘还成功了,结果最初过得心惊胆战,做梦都怕被学生从讲台上赶下来,于是每天疯狂的做题备课恶补英语,好不容易坚持了下来。而两年之后,嘲讽他的人还是当年的样子,他已经成了新东方的托福名师,公开课出现在新东方官网上,学生遍布北美。后来我默默地在家里看了他的讲课视频,比起我当年崇拜的那些新东方名师毫不逊色。我忽然想起了罗永浩当年写给俞敏洪的求职信,试想如果罗老师当年认为要把英语练到王强老师一样才能敢去新东方应聘,现在可能也只是一个吉林延边的文艺老愤青罢。你看,真正把事情做起来的人,考虑的问题的过程其实是这样,这件事我一定要做,缺什么东西我去想办法去争取。而什么做不起来的人,永远在等待时机成熟。无论是工作还是生活,成功的人必然是有勇有谋,但勇又大于谋。相比之下,勤奋专注聪明简直只能算雕虫小技,唯有勇气才是一个人出类拔萃的核心竞争力。最后,如果你的抽象思维能力实在有限,必须得看十分具体的例子去理解究竟什么才是寻找资源并整合资源,强烈推荐你上网看两个故事,一个是星巴克老板舒尔茨当年在西雅图开第一家咖啡店的始末,另一个是杨洁导演拍摄86版西游记的过程。以上,就是我在读了这么多年书,看了那么多案例,和自己在残酷的实践中,能给出的关于“不是富二代,不是官二代,很想成功,是不是就会成功了”的最好答案。至于你觉得它是醍醐灌顶还是勾兑鸡汤,看你的了。(正文到此结束,知乎文章发出来后,作者被一堆人围攻,为此他又写了一个后续,大家接着看)06没有回复留言的习惯,但是鉴于逻辑有明显硬伤的小朋友开始成批量涌现,在这里简单更新一下:其实在上一次回答“商业分析能力是怎样炼成的”的问题时,我就惊奇的发现,近700条评论中,反对意见极少是关于我提出的那个TTPPRC商业模型的具体内容,而全集中在“好像看明白了这个就能赚钱了”和“你知道这么多也没见你多成功”。说心里话,我之前实在缺乏拯救这些愚蠢的小朋友的兴趣,因为我觉得作为一个智力及格的成年人或者未成年人,最起码明白什么叫做“充分条件,必要条件,既不充分也不必要但是会极大地增加实现该结果概率的条件”。直到刚才我仔细思考了一下,也许这也是一种经典的穷人思维方式,就是对于他人提出的一切解决一个问题的方案,都把它们默认为必须是“充分条件”,只要发现实现同样的结果的人采取了其他方案或者采取了该方案的人没有实现相应的结果(比如:有钱人也有没什么商业分析能力的,有很强商业分析能力的人却没有很有钱),穷人们就洋洋得意地以为自己才是更理智更清醒的。天啦撸,怎么会有精神正常的成年人会相信:理解一个商业模型,就必然能导出赚钱的结果呢,这不是弱智么。TTPPRC商业模型对于商业上的成功而言,很明显是一“既不充分也不必要但是会极大地增加实现该结果概率的条件”。现在看看这个答案下面的一些留言:—————————————————1、批评了其他鸡汤,自己又做了一碗鸡汤 勇气么 你睁开眼看看多少人在折腾,他们缺乏勇气么。感觉翻译过来其实就一句话:真的想做就去做且肯定会成功,否则就是你其实并没有那么想。2、“然而其实又是另一碗鸡汤。说得好像你像富人一样去拼,去整合资源,去开拓市场然后就会成功一样。要真是那样,这世界不知道多少富人了。”3、你这种思维放在十五年前还可以说的过去,但是现在有思想,有行动的人多如牛毛,可是成功的还是极少的那几个人,个中因素其实就是你文章开头说的谁谁谁其实是富二代云云……4、“现在许多事情,绝不是会整合一下资源,有一颗勇敢的心就可以成功的 做到这些,充其量也就是个小老板罢了”—————————————————亲爱的朋友,你仔细看看,我在全文中可没有半句话提到,有魄力去整合资源”就一定”能成为富人,也没有提到“有钱人100%就得是有魄力”啊,就不用啊。我给出的答案中的思路很清楚,清楚到完全没想到这么多逻辑混乱的小朋友原来需要单独这么一段:绝大多数富人都是整合资源的人,而一个人没有背景,没有资源,白手起家,想实现财务自由这种包含高度不确定性的结果,拥有超出常人的勇气和强大内心驱动力是一个既不充分也不必要但是会极大地增加实现该结果的条件,而且在一个普通人在成为整合资源的富人这个结果的诸多条件中,可以算是最重要的(在做到了这一点之后,你还得需要勤奋专注坚持,锻炼商业技能,阅读TTPPRC等等一系列非充分条件,才可能大大提高成功的概率),重要到可以算是一个成为富人必要条件。从这个答案中读出来“有勇气就会成功”的小朋友,你欠缺的确实不是勇气,是智力。有勇有谋不一定能财务自由,但是朝九晚五确实可以避免饿死。上进体贴不一定能找到聪明漂亮的女朋友,只有嫖娼才能保证你睡到美女。这个世界上越是有价值的结果,越没有充分条件。(这句话的逻辑是:“没有充分条件”这件事,可以算是,“有价值的结果”的必要条件。也就是说,”没有充分条件“的结果就不一定有价值,但是”有价值的结果“必然没有充分条件)。我能帮你的就到这了。文章来源 | 风尘棋客 文章编辑 |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权请告知删除 猜你喜欢 1、微E贷发布高端,引领P2P定制新模式 2、碎屏险列入支付宝 居财产险销量榜前十 3、“穷人式思维”,只会让人越来越贫穷!微E贷(www.weedai.com)理财是一种美德!微E贷致力搭建一个专业、安全、贴心的纯P2P,P2P,在健全的体系基础上,为小微企业提供新的融资渠道,为个人提供创,让客户获得经济收益和精神回报双重收获!《「千字干货」面试时问这三个字,你的面试效率能提高一倍》 精选五摘要:日,“经纬系公司”中国最大的二手车平台瓜子二手车直卖网宣布,通过对现有业务的整合,公司将升级为车好多集团,车好多作为母公司,全资拥有瓜子二手车直卖网、毛豆新车网两个独立品牌,集团将日,“经纬系公司”中国最大的二手车平台瓜子二手车直卖网宣布,通过对现有业务的整合,公司将升级为车好多集团,车好多作为母公司,全资拥有瓜子二手车直卖网、毛豆新车网两个独立品牌,集团将实行瓜子二手车和毛豆新车网双品牌运作。在发布会上,车好多集团宣布已完成总额近6亿美元的B轮融资,包含今年6月,瓜子二手车宣布获得的超4亿美元B轮融资;以及10月,车好多获得的B+轮超1.8亿美元融资。新晋为DST Global、今日资本和,红杉资本、H CAPITAL等老。本轮融资再次刷新了车交易领域的B轮融资之最。泰合资本担任本次交易的独家财务顾问。车好多集团CEO、瓜子二手车及毛豆新车网创始人杨浩涌表示,B轮融资资金目前已全部到账,所融资金将继续用于加大对瓜子二手车的投入,以进一步加大瓜子的领先优势;同时将通过模式重点布局新车领域,对毛豆新车网的资金、资源投入将与瓜子保持同等量级。集团将进一步打通业务之间的联动,通过不断建设新车融资租赁领域与二手车领域的基础服务设施,推动行业建立基于互联网技术应用及线下服务体验的新标准,在用户完整的用车生命周期中,提供更丰富的车相关的产品、服务和优质的用户体验。车好多集团旗下拥有瓜子二手车和毛豆新车网两大独立业务,瓜子二手车涵盖二手车交易、评估检测、定价、、保险、延保等服务,是中国最大的二手车平台,无论成交量、流量、渗透率还是品牌影响力、用户口碑NPS值均在业内遥遥领先。毛豆新车创办于日,通过融资租赁的模式撬动新车领域,目前业务覆盖全国主流城市33个,上线不到一个月,百度指数一举超越行业其他先创办的公司。到目前为止,车好多集团共完成天使轮6000万美元、A轮超2.5亿美元、B轮近6亿美元三轮融资,融资总额达9亿美元。△车好多集团融资历程杨浩涌表示,车好多集团将专注于为用户提供围绕车交易的完整服务,积极探索汽车新零售,致力于通过创新的模式,、等互联网工具的应用,对汽车的流通与服务过程、未来对生产环节进行优化升级,提升行业的整体效率,最终的核心是为用户提供超出的汽车交易、服务和体验,践行车好多集团“让每个家庭都拥有更好的车”的企业使命。以下,我们献上一篇杨浩涌2016年年底在经纬CHUANG享汇的内部分享,他从竞争、资本、调整和团队四个角度出发讲述了两次创业背后的实战经验。这其中包括如何有效地推进线下品牌营销、如何从用户角度出发做好产品、如何在势均力敌的情况下获得更多的市场占有率、如何招到牛人并管理团队等。他也非常坦诚地分享了两次创业之间的差异与得失,这里既有成功的案例也有惨痛的教训,但无论从哪条路出发,此时重读文章都或许能带来一些全新的思路与启发。最后有句话,出自浩涌,我们也想分享给大家——做时间的朋友,不要在当下去判断这个事到底好还是不好。让时间帮你做判断,让时间让你成为一个赢家。以下,Enjoy:今天这些思考更多是实实在在发生的故事,我讲四点:第一,竞争;第二,资本;第三,创始人本人需要做的调整;第四,团队。未来的广阔市场占到 90%,创业者现在和你们的竞争对手拿到的市场份额应该不到 10%。这是什么意思呢?——在现在阶段拿到的领先优势其实是没有用的,未来在这个市场谁随后能胜出,在这 90% 里面你能拿到 50%、60%、70%?2011 年时,是整个市场的转折点,2011 年我们跟 58 同城都拿 6000 万美金融资。在那时 6000 万美金(是)非常大(的融资金额),现在很多家(创业公司)能拿到这样的钱。拿到 6000 万美金后我们开始打广告,很多人记得“姚晨骑小毛驴”的广告,非常经典。我们(当时)打了 3000 多万的广告,我们可能也是互联网里面少有的在线下打广告的,后来这个经验被很多家公司学习了。最近瓜子也打了很多广告,在目前这个市场上“ App 红利也没有、互联网红利也没有、移动红利也没有”的时候,通过线下的品牌营销其实是一种非常好的方法。在座的各位如果公司收入到了千万级别,之前也是靠口碑去推广有获得一定的流量、有一定的用户、收入到了千万,我觉得帐上还有大几千万美金是适合(这种方法的)的。在(当年)6 月份我们打那个广告的时候,58 就跟进了。这个跟进他们是非常简单的,因为我们是 2 月份先打的——分类信息每年的旺季在春节,打完以后我们的流量从 100 万跑到 400 万。我们可能是少有的打品牌广告,能把品牌流量能打出来的效果。涨到 400 万以后 58 当时急了,他们开了董事会。我跟姚劲波后来有复盘,所有这些事要不是我说的,要不是他和我说的:这个事他们当时很紧张,我 2005 年开始创业,我其实是典型的技术出身的产品经理。我一直认为自己的产品做得很好,赶集的用户体验是高于 58 的。我们也一直认为只要用户体验做得好一定能够打败对手。双方开始广告战的时候,我做的是产品经理,姚劲波是一个销售,姚劲波的销售其实做的是很好的。当时对我来说作为一个产品经理,公司管 100 多号人已经相当有挑战了,双方发现分类信息是需要线下扫街。我们开始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招人,我们的增加也非常快。但我没管过团队,任何一个技术去管几十个人、上百号人,当你喊不出这些人名字的时候,这都会变成非常大的挑战。姚劲波他是销售出身,他对于团队的管理明显强于我——两个创始人一个是产品技术出身,一个是销售出身;当时两个人现金流不断补血时他就占了上风。到 2011 年底我发现我们帐上没钱了,当时很多投资人在看,说:你的公司是在空转,你的收入刚刚养活你的人,2000 万广告打出去,广告费不打就什么都没有了,只有 6 个月就没钱了当时团购已经开始兴起了,大家都觉得分类信息跟团购是非常近的一个领域。然后投资人说,浩涌你做团购我就继续给你投钱,你不做不给你投,所以我们也做了团购。做了大概 6 个月,58 也做了,所以在资本市场好时会有很多诱惑,我们当时也没抗住,犯了一个错误。打起仗时眼睛红了,到 2012 年开始刹车,到资本市场时融资(市场情况)已经不行了。我发现一个特点:开董事会的话,业绩好呢一个小时就开完了;业绩不好呢早上 9 点钟开到中午 12 点,投资人说我们叫个盒饭吧,我们继续讨论这块为什么花这么多钱,那块为什么花那么多钱?2011 到 2012 年大概每年有 3、4 个 VP 离职,不断有人走有人进来。我们从 2500 人砍到差不多 900 人,撤了上海分公司;VP 不停地换,裁了无数人;2500 到 900 人这个公司基本被裁没了。然后收缩,一个月从 2000 万亏损到 1500(万),到 1000(万)到 800(万)我们才活下来。去融资时整个市场拿不到钱是非常惨的。那年春节我们没钱打广告了,58 的市场流量是我的 2 倍,销售额是我的 3 倍。我把我们这个团队拉到北京郊区找个酒店住下来,在黑板上写做一个 SWOT 分析,所有优点在 58 这边,所有缺点在我们这边。唯一还有一个机会,当时 58 要上市了,我们——写对手不重视我们,就这一个(优势)。我再说势能,竞争里面每个竞争对手要掌握势能。势能像在海浪里划船,有势能的公司有海浪推着你走,没有势能的公司在平静的海上。如果你能主动掌握到势能,就会出现什么情况?创业公司其实不怕打仗,所有人都说跟他拼了死掐,掐到最后的结果基本上是“杀敌一千自损八百”,战争是这样的。如果双方势均力敌,要怎么赢得这个市场,我们可以打巷战但不要打巷战。不打巷战的意思是获得这个势能。势能是什么?我举个例子:如果有浪推着你走,你在船上,不要跟对手拼谁胳膊粗,要做到对手划两下你划一下,一样比他快。58 流量是我们 2 倍时,当时我们非常痛苦。我们在市场上做调研,我们产品用户体验好,为什么不用赶集用 58 呢?用户给了我们两个答案:第一个答案是我用惯了不愿意切换,这个场景在今天非常明显。问:为什么用携程不用艺龙?答:用习惯了。问:是艺龙的价格比携程贵吗?答:不是的。这就是势能。还有一个呢?用户给我们第二个反馈。第二个反馈,让我们更无语——因为身边的人都在用,所以我就用了。对手是个大雪球你是个小雪球,当你们从同一个山坡往下滚时,他沾的雪比你多,所以你们的差距就会越来越大。这就是我说的势能,我们俩站在同一个高度一样去发力,我跑的比你快,沾的雪比你多,差距就会越来越大。所以我们当时痛苦的是,从广告效率营销效率来说没一个比 58 强的。大家花同样的钱,拿到对手一半的效果,这就是对手拿到势能的结果。后来我们 2012 年开始追,一直追到 2014 年、2015 年没有追上。最后我们找了差异化竞争,因为在分类信息里我们有 4 个分类,有房产、招聘、二手车、二手物品。蓝领招聘是效果最好的,所以我们专注四年之内只打蓝领招聘,把蓝领招聘超过了 58,然后整体流量也跟他非常接近,我们蓝领招聘销售额占到了 60%——这是差异化竞争的道路。其实现在很多公司只有一块业务,没有这么好的运气,在一个跑道里面还能找到差异化的竞争定位,还能去赶超,我们是运气非常好的。最关键的不单单是差异化定位,58 在 2012 年时选择了上市,相当于对手暴露在你面前,随时可以看到(他)下一步要出什么招,这是给我们最大最大的好处。我们当时的 SWOT 分析是对的,对手不重视我们,给了我们机会。他选择上市,所以我们持续 2、3 年的大幅度广告投入去做这个事情。每次开董事会时我都和董事说大家要做好思想准备,今年投 2 亿广告费只有 1 亿效果;对手投 1 亿广告费可能有 1.5 亿效果。作为创业者这是非常幸运的机会,在任何公司如果双方竞争时,有没有关注到势能?势能是无所不在的。势能是在用户、媒体行业提到行业时,是把对手放在前面还是把你放在前面?如果对手放在前面文章是自传播的,高端媒体开始传播大众媒体开始传播,当大众媒体开始传播时,对手在你前面,用户搜文章查,用户会跑到对手网站上。势能体现在你的 AppStore,不用刷榜,他排在你后面。一旦掌握势能,对手即使融跟你同样的钱,他钱比你少时,你用 1 倍的钱他永远追不上你,这是我说的势能。我们当时吃了,很大在势能上的亏。反过来第二个故事,张颖一直说浩涌讲一讲:第一次创业和第二次创业有什么不一样?第二次创业我总感觉,每次做事时总是有一些过往的记忆,跟翻篇一样不停在翻,想上次怎么回事、这次怎么回事?这是真心的体验。当时我们跟 58 刚刚选择差异化,双方都从信息往服务走。所以我们选了二手车,他们选了生活服务到家的业务。我说赶集好车事先投 1 个亿,董事会同意了。我们 8 月份开始,当时才覆盖十几个城市。我说给团队一个月的时间急行军,我们要覆盖四十几个城市,因为我们要打广告了。广告是高空轰炸,因为有电视有视频,覆盖不到的城市就浪费了。所以我们在飞速地招人,一个月时间 200 人涨到 800 人。最开始是十几万流量,打完广告涨到一百多万,打完以后当时流量已经是对手的 2 倍多了。这个时候用户在想什么?刚才说用户为什么用58?第一,用惯了;第二,人人都在用。(这个时候)瓜子要出去融资,投资人看两家公司一家已经覆盖四十多个城市,另一家是二十多个城市;一家交易量是另外一家 2 倍多。你觉得谁会拿到更多的钱?当然是瓜子。所以我们在那轮拿了 2 亿美金,这仗就好打了。我今天重点说的是势能这件事情,在竞争的过程中,在创业的过程中不能低头只看自己做的事情,把头抬起来看竞争对手,给自己准备充足的子弹。让你的用户先知道你,让你的用户用你用习惯,让身边的人都在用,这个非常非常重要。(以前大家说赶集)一定说浩涌是研发技术出身,是非常好的产品经理;(现在说)瓜子地推团队在业内能排前三,瓜子这个团队营销能力非常强。任何创始人都是一样的,我觉得每个人都是在自己所在领域做得非常好,要么非常懂这个领域,要么是营销出身,要么技术出身,一定是某方面特别强。但是决定一个公司最后能成或生死的不是长板,长板非常重要,短板一样重要。每个创始人都是这样。很多人说“我是产品经理,我不懂销售。”我也在做,每一个创始人都会说我不懂销售,投资人能不能帮我找一个牛人;或者我不懂研发,帮我找特别牛的产品经理;我不懂市场营销,有没有牛的市场营销的人推荐给我?但是,你会发现你犯的所有错误,最有可能出现的就是你不懂的里边。当时赶集跟 58 竞争时,我是好的产品经理,产品研发不用担心,(大家)天天坐一块讨论,用户体验很好,打开比对手快好几倍。对手不就是营销好吗?帮我找个厉害的人,于是我们开始找人。前后大概找了四任销售 VP,第一任、第二任、第三任都失败了。后来所有人找不到,(我就说)我们自己来吧,创业小伙伴不懂销售自己学。我们开始学销售应该怎么做?销售的管理不仅仅给他们下 KPI 让他们使劲做,管销售需要有文化、需要有 KPI、团队激励、 要跟上,整个团队才能带得起来。我们慢慢学时,发现这里有很多东西,于是我们开始成长。刚才说销售的本质是对团队的激励、人性的把握、组织文化、管理培训所有这些东西。(当你)根本不懂销售本质时,你的眼睛是瞎的, 一个(牛)人就在你眼前溜走了。创始人不能说这个领域我不懂,我就不管了,那十有八九找来的人是不适合的,不适合的概率非常高。这是我想说的,每个创始人不管什么背景出身,产品也罢、研发也罢,不懂市场不懂销售;自己去学,不一定自己去做,但自己一定要懂。因为你不懂,牛的人不会认你,你也听不懂他说什么,招人就是碰运气。最大感受是什么?如果你不愿意改变自己,这个东西早晚会回来狠狠地抽你;这次不抽你,未来的一年也会抽你。每个创业者刚刚出来绝大部分不是一流的创业者,一流创业者是成长出来的。我创业十年了,我算了一下我经历了三个低谷,最近现在这个是第三个,高潮已经有三个了。所以低谷对我来说早就习惯了,融资是什么样的?我举个例子,也是血的教训。我们在 2011 年、2012 年跟 58 打仗时,6000 万美金。当时股东有几家,其中有一家是谷歌。我们花 1000 多万美金把谷歌的股份买回来,如果有什么事可以回头重新修改,我一定不会再买了。我们当时完全低估了市场竞争的残酷性,在市场极度竞争双方在烧钱时,千万不要干这种傻事。今年年初瓜子融 2 亿美金时为什么拿经纬的钱,我算了一下,跟经纬说过瓜子 2 亿美金应该够。但是在这个寒冬我要保险。如果说我有什么心得体会,经纬投我们是非常好的心得,你们进来我就要,这是第二次创业。如果有什么改变?刚才势能(那块)说到了,我有什么改变,我做了那样的工作,这次我有什么改变;做了同样的工作,我要这笔钱;对融资来说,敬畏资本。在狂热的时候一定要看自己的帐,把帐算清楚,多拿钱。其实我有八个字自己总结的经验:“将军赶路,莫追小兔”。团队是比较简单的,第一是招人,第二是培养人,第三是团队文化。这三件事都非常重要。相信很多人培养人也在做文化,我重点说说说招人的事情。每个公司招人都非常难,没有不难的,瓜子到今天每天我最头疼的就是招人。这些优秀的人在哪儿?除了 VP、总监,每个人都要面试,我对团队要求总监级别一定要我们能找到最好的。花很多精力找人时,相信大家都是一样的,不是说“浩涌现在可以刷脸了,可以招很多人,很多人愿意加入你们”。不是这样的,在不同阶段想找的人不一样。找人都是很难的,相信很多企业融资后说我们用猎头,每天看猎头的简历。真正好的人跟好的项目一样,他一出来在内部就被消化掉,(招聘)这些人一定是花很多精力的。招人没有诀窍,你投入多少时间就会有多少结果。好的人需要天时地利人和,他也许一开始没来,但在这期间要不断找他聊给他信心。所以我们说招人是每个创始人除了投资定战略以外最最重要的事情。招人要花很多时间,不管是产品还是销售,要花很多时间跟他聊,其实你跟他聊会有收获。走出自己的舒适区,不懂的领域更要见大拿,看他们怎么做的,聊得多了会多一些判断,找人也会多一些理解。在找人这件事情上没有诀窍,招不来人是花的时间少。把不好的人招进来,用了 6 个月,然后天天说这人不行,为什么不招人(的时候)花点功夫呢?A 类人才,厉害的人甚至能带团队过来,而且他做事非常拼,人很正文化很强,而且能带动整个公司。你看重这样潜质的人,你是一定不遗余力一定要把他弄过来的。任何优秀的人不是招之即来挥之即去的,你才会发现东方不亮西方亮,今天这个人不行明天那个人过来。任何人你感动他他会给你推荐人的,所以不遗余力找人是非常重要的。培养人也同样重要。我其实上次创业有非常大的缺点,我相信很多研发产品都是一样的,不太愿意当面说人坏话,老是很客气,最后出现什么问题觉得他不行让他走。他很惊讶,说你怎么不早说。很多研发都会有这个问题。任何一个人,他在公司跟着老板一起走,他希望财务有回报,希望做的这件事有意义,希望自己个人有成长。这三件事是每一个员工,包括我做事情时三个最大的动力。在缺少任何一个时,人都会有问题。尤其是当你的现金激励少,股权又看不清时,后面两件事更重要,这件事做得有意义是创始人的情怀,谁也改变不了你;这个人觉得有成长是你给他的。所以发现问题要沟通,要定期跟他聊,告诉他缺陷,帮助他成长,这件事是非常重要的。随着公司的发展,早期很多人是从外面进来的,越到后来老员工会跟不上,其实老员工跟不上是非常可惜的事情。他们对公司这么忠诚、这么努力,可你发现他在这个岗位已经不合适了。其实是很心痛的,他不合适很多程度跟你相关,因为你没有给他机会带着他去成长。你除了讨论业务没有讨论别的,除了讨论业绩事情有没有干完,干得好干得坏,有没有关注过他的成长?他在管理上需要成长吗?在团队建设上需要成长吗在做文化建设上要成长吗?所有这些东西,只要跟他聊,大部分人只要愿意努力一定能胜任的。培养人,给他们机会,对公司来说发展是非常重要的。从(公司有)几十人(员工)开始,一定要把自己情怀大声说出来,在每一个场合,公司为什么做这件事情?创始人为什么做这件事情?我们所有人在这个公司,我们希望这个公司变成什么样,不但自己讲,自己的 VP、总监,要找一批也相信这件事的人跟你一起。这点特别特别重要,你的联合创始人、团队 VP,如果在别的场合讲的不是跟你同样的话是一个巨大的灾难。你的团队一定是跟你分享共同的情怀,一起做这件事情。这个公司高管非常努力,有任何困难是一起努力闯过去的。还有是怎么做文化?打仗。这是我的经验,打仗是做文化最好的方法。每年 KPI 除了给投资人做的那版,我们有三版 KPI ——我们内部叫“Dream版(挑战目标)”,这个是特别高的;还有一个“中间版”,(这版是)我们认为如果团队没有出现重大失误应该是能完成的;“投资人版”,(比中间版)还要低一点,扔给他们。我觉得这是投资人维护关系是很重要的,我们跟投资人关系非常好——除了最惨那一年,我们给的预测从来没有错过;每次都是超(额完成)的,相互信任就是这么建立起来的。打仗为什么这么重要?任何团队一打仗相当于部队在做急行军一样,所有问题都会暴露出来。如果你说一个任务,本来 6 个月要完成的,通过打仗可能压缩到 3 个月。你看看团队会有什么反应?如果你的员工在公司没有更好的心情会走吧,抗不住会抱怨;如果技术不行会出现 Bug,会手忙脚乱;如果你的公司的团队接受不了高压的压力,他是个小白兔,小白兔是不行的。一个公司很容易养小白兔,(尤其是)在公司非常顺发展的时候。第二次创业经常脑子放电影回想之前的事情,想 2011 年、2012 年当时赶集第一年年会非常嗨,所有人看见浩涌跟看见神一样,很厉害带领我们融了这么多钱往前冲——这是非常幸福的一件事情。但真正打仗来临时,这时的员工他们是小白兔,他们觉得留在这个公司有光环,融了很多钱,我们将来可以上市,他在算手上股票可以值多少钱——这个团队是打不赢的,对手来时会被弄得很惨。真正的团队,压到一年只有三天休息时,看他什么样的表现,厉害的人在这个团队一定会成长得非常快。只要一打仗好的人会留下来,不好的人会离开。当然打仗是非常细致的,打仗需要后面人力资源的支持,跟大家分享怎么建团队、怎么做规划、HR 的知识,包括相关活动激励等都要跟上、如何定目标、如何让大家有仪式感,这些东西都可以去做。每个人到了年底明年定目标时,一定要定挑战式目标,目标出来后带着大家一起讨论,带着大家一起分享,不但是公司业务目标,(还有)财务指标,瓜子明年财务预期跟所有 VP 分享,每个季度开会都把财务拉开给他看:市场花了多少钱?营销是多少?我们什么时候盈利?每个月亏多少钱?我们都给他看。再去打仗所有人能够团结在一起。当你和他们一块定目标、一块激励时。大家为了达到这个目标时,有的人会说我缺人;有的说我团队偏弱,而且会给 HR 提要求说能不能招人快一点、财务审批能不能不要那么慢,大家开会效率能不能高一些?为什么有些事只有 VP 才能推得动呢?如果你是 VP,很多事情只有 VP 推得动这个公司是有问题的;VP 也是这样,如果一个部门的事情,部门和部门沟通只有 VP 才能推动,这个部门是有问题的。一打仗所有问题会暴露出来。因为 HR、行政财务是有抱怨的,原来之前在公司不是发发工资,做做财务预算就完事了吗? 在战争中各个环节中每个人都是非常重要的一环,是相互配合的,才能形成一个非常完整的整体。对 HR、财务来说,他觉得打仗打赢了跟我相关,是有荣誉感的,这是所有人拧在一起后最好的结果。张颖对话杨浩涌Q&A杨浩涌:张颖怎么做能把投资做好,能把时间安排好?张颖:简单地说把生活和工作每一个细节都想得比较清楚——不妥协,去执行你觉得对的事情。
第一,从时间的管理来说,我几乎没有任何的社交,我也不跟同行打交道,也没有饭局,几乎也没有朋友。讲到团队,2008 年建立经纬到今天将近快 9 年了。我跟浩涌(自我修养进程类似),也是一样一步一步学过来的。很长一段时间我都说我不太会管理,大概两三年之前不再说这样的话了,我自己也在成长。很长一段时间,经纬的状态要比今天更差,但是我们在爬坡的一个阶段,我都没有感觉到这样的压力。但是今天有这几年的快速成长,这个节点我反而极其的焦虑,当然压力很大。我想问问浩涌你是怎么承受压力的,怎么承受煎熬?而且这是一波又一波的。创业者承受的压力是我们的很多倍,我想听听你是怎么去处理,你是怎么面对?杨浩涌:第二次的确好一些,因为经历过很多事情。我创业十年,一般一个公司真的做了十年,基本该经历都经历过,三次谷底三次高峰都经历过。当时我们四月份拿到钱,六月份就没钱了;员工不断离开也经历过,所有事情都经历过……也很膨胀过,烧很多钱做很多业务,做团购、做社区、做短租,做了很多业务发现不行。最惨的时候夜里总是醒睡不着觉,我跟我同事说,我说是不是有点轻度忧郁,我才知道那时状态非常差。我还是觉得有几个事让你一直坚持:第一,这个事有意思。不知道你是不是这个感觉,无论什么时候睡一觉起来,过着过着慢慢开始享受这个过程。你觉得它对你性格上各种是个磨炼,同时觉得自己飞速成长,那时成长非常快,不学没办法,不学得死。第二,在痛苦过程中,在成长开始享受这个过程。瓜子出来融资,10 月出来融资融得不太顺,所有投资人说“这个项目挺好的,但没创始人,不”,就这么一个状态。最后我就说,那好吧我来吧,很自然就转过来了。张颖:他自己放了 1 亿美金,他不是傻子,他有这样的决心,在 1 亿美金之后他还有好多个亿美金,这个公司是他的。这就把很多事情简单化了。我一向以来非常自信,而且越来越自信的是对人的判断对人性的理解,能跟人打交道快速抓住几个点;把几个点想清楚;又有合伙人跟专业团队的配合…所以有些决策看上去草率,我觉得还是很有竞争力的。现场开放提问Q&AQ:二手车买卖双方有天生的矛盾,在中国是否存在双方都认的体系?杨浩涌:你这个问题特别像投资人问的问题,希望回答完给我们投点钱,如果我回答得好的话打个赏。这个模式是这样的,它是公开的交易市场,跟菜市场白菜卖多少钱一样。如果卖家足够多,价格一定是 going 的。用户在平台上看比如有 10 辆宝马车,这个卖 8 万、那个卖 9 万;这个 3 年、这个 2 年、那个 1 年,价格自然会出现。菜市场第一天第二天,同样菜品价格不会有太大变化,除非天气有变化,公开市场自然会有定价。你刚才说的第三方 KBB 这种公司的定价,我们也在做。我们价格曲线做得非常准了,现在已经能预测在平台上卖多少钱,多长时间卖掉的概率,我们能做产品的曲线。这些都是你将来做金融很重要的数据,这些事情可能国外有中国没有做平台就得想办法。Q:你觉得现在是资本的低谷吗?杨浩涌:还好,前两次真有一点。一个是 2009 年时所有人不投了,现在好项目还是会追的,还是会去抢;一个是 2012 年、2013 年,大家又开始很谨慎。低谷、高谷每两年一次。张颖:我非常同意每两年一次的观点,现在不是资本的低谷,中后期的投资人变得更加理性,不再希望公司大幅补贴增长自己的数据。在这点瓜子没有过多的补贴,两家是相对理性在打仗。中后期的美金投资人现在稍微保守一点点;但是中国的人民币资金多的可怕,如果当你公司满足关键的一些点,钱真是多的泛滥。Q:描述一下学习销售的过程?杨浩涌:答案就是花时间,没有其他的。所有创业者都是挺聪明的,对事情的判断对的错的,你不懂因为不了解,而不是真的不懂。不了解从外面看好像挺简单的,招一帮人打电话,在外面跑,但后来慢慢了解销售需要激励;需要团队,需要主管,从好的项目到主管需要培训;需要文化的激励,需要 KPI,所有东西是一步一步进来的。每个总监进来不行都会总结他为什么不行,当时觉得特别牛(的人),后来发现知道他干什么没用,这些人他对公司不认同把他像机器一样管没用。文化很重要,新人来了没人管,其他公司怎么走,老人带新人,主管培训课程,非常系统,还有考试等等这些东西。就一点点建,没有什么学不会的,很多创始人很牛的,没学过代码的,自己写行程序的我都听说过。张颖:还有招销售合伙人要非常小心,有时请外面大神过来,很自然组他的销售团队拉很多人过来。如果这个人不靠谱,他离职会把下面的人连根拔起,花十个月把这个人招过来,花半年打造团队,之后他走是灭顶之灾。不管浩涌还是经纬,这是一个打怪的过程。随着一关一关这么过,自己做一个创始人要变得更加全面要提升,哪些地方做得不好要刻意补;哪些地方做得好要发力,管理上也要提升。有些人通过直觉通过实战经验,像我这样,很多人看很多书吸收营养,不管怎样打怪是几十层的。这都是一个挑战,它也是自然淘汰和自然选择的过程,有些人极其努力最后就是没有结果,没有结果就会被淘汰被行业其他人引领。这是非常残酷的过程,这是多么两极的事情,你每天在煎熬,但形容不出来的快乐在坚持做这件事情。杨浩涌:做时间的朋友,不要在当下去判断这个事到底好还是不好;让时间帮你做判断,让时间让你成为一个赢家。版权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本文系作者授权百度百家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阅读量:1100《「千字干货」面试时问这三个字,你的面试效率能提高一倍》 精选六我觉得我很有资格回答这个问题(因为我在某个银行的支行、分行、总行都呆了较长的时间,后来离职了):一、首先,你看到的银行,和实际银行里每一个人感受的银行是完全不同的。银行我觉得就像军队一样,你作为一个工兵、团长、军长,感觉是完全不同的,在通信部队、在炮兵部队、在潜艇部队、在核弹部队、在指挥部的工作体验也不同。因此,其实每个人的回答,都好像小马过河中的松鼠、小马、老牛一样,因为自身身材的大小,对河本身也有完全不同的理解。我这个答案,会尽可能从各个方面给予你一些信息和借鉴,包含了各个角度。二、银行分为前台、中台、和后台,前台负责营销、中台负责金融产品研发、后台负责IT和运营,我这里的前中后台是站在银行整体的层面来看待的,如果你只是一个支行,那么你们所有的职务基本是前台和后台,如果是分行,那么职务会包含前中后台,中台会比较弱,如果是总行,那么前中后台都有,但是中后台会更强一些。三、怎么更加深入的理解前中后台呢?我给你一个比喻,前台就是一线冲锋陷阵的士兵,中台就是设计研发制造枪支弹药的军火工程师,后台就是负责通信、后勤、运输等的其他整个基础底层的内容。前台要冲锋陷阵,那么一定要去做营销,这种营销,可能是喝酒吃饭拉关系,也可能是介绍业务获得客户青睐,也可能是通过各种创新能力提供综合方案获得客户的认可,四、当然,对于新人,更多的是在支行柜台办理业务同时卖理财。前台销售,压力大而且细碎,但是业绩做好了,就很有可能快速提拔。这里的前台不包含“柜员”,柜员的定位是后台,换句话说,就是最基础的工作,虽然可能有销售任务,但那是摊派的指标,不是你的主要工作,你的工作就是当和尚撞钟,把业务做好,每天花枝招展精神抖擞的招呼好客户的存款和取款,这么来看,支行柜员,其实属于最为基础的岗位。如果在这个岗位不能尽快转岗,那么。。。基本上,你未来对这个银行的印象不会太好。(不特指招行,任何银行都一样,更。。。你懂的)五、如果小伙子或者小女孩比较灵光,不知什么原因,支行行长将你调去做,即向个人客户卖基金、保险、,那么,你才是真正接触到前台工作,柜员服务的客户中,比较高端的客户,会被介绍给理财经理,理财经理专门提供服务。在这个过程中,你会接触到很多业务指标(虽然你在柜员阶段也有指标,但那指标更多是总体指标太重,摊派给你的),这些指标都是需要你直接负责的,于是,你的工作就会变成,上班,开晨会领任务,拿起电话,拨打:“张大妈,我们现在又有一个新的,年华很高,7号起息(即产生收益的意思),您看要不要考虑一下?”——这个过程是艰苦的,也是对你收入有直接影响的,如果你到了这个岗位,正常完成任务,收入应该比柜员多一大截。六、如果小女孩或者小伙子比较灵光,如果刚好有人士变动,有一个会计柜员走了,你就有可能到对公会计柜台,什么叫对公?对老公吗?不是,是对公司服务的意思,对应的,对个人服务的叫做零售业务。如果你到了对公会计柜台,那么你还是柜员,但是你服务的对象就变成公司了,来办事的人都是公司的财务或者出纳,比如公司转账、公司开立、公司其他金融业务例如开票、贷款等等,都需要经你的手操作。这样以来,你直观的感到,办理业务的人少了,但是业务更复杂了,而且恭喜你,你开始从对个人服务转化为对公司服务了。到了这个岗位,收入有可能比柜员(零售)多一些,但多不了多少,这个岗位最大的价值在于,能够接触公司业务。但是,你的加班会明显增多,因为,公司业务很多都需要加班去做,具体原因我会在后面提到。七、如果你做了“五”,那么你的技能树就走向了“零售专精”,于是你再做对个人的业务或者岗位时,经验值上升较快,未来的发展方向(在支行),有可能继续做专业升为理财经理主管,也可以转向个贷(零售)客户经理,就是买楼买车做生意的个人贷款,这个指标完成了的话,比理财经理收入更高。也是支行的香饽饽。八、如果你做了“六”,那么你的技能树就走向了“对公专精”,于是你对公司金融需求就会有进一步深入的理解,未来可以转岗至客户经理(对公),这样你就可以服务公司客户,到了这个时候,你可能开始认识XX汽车销售公司财务总监、XXX钢铁集团财务主管、XXX销售有限公司老板等等,你服务的对象和认识的人,开始有比较大的拓展,你也开始抽烟喝酒泡饭局,送礼招待谈方案等等,而且压力会比较大,如果你维护的客户比较大,相关业季较好的话,那么你的收入业务比较高。这也是支行的香饽饽。九、如果你七、和八做的很不错,如果有机会,你会晋升至主管副行长,如果是七,你会成为主管零售的副行长,如果是八,你会成为主管对公的副行长,收入会提升一大截,而且未来发展的基础基本比较牢固了。十、如果你九做的比较好,未来“有那么一点机会或者几乎没有机会”做成支行行长,因为支行行长已经是银行里面比较高的职位,没有30、40岁,没有非常优秀的业绩和人脉、能力,根本不用考虑。支行行长收入高、权力大(仅限支行)、资源多,可以接触各种产业和社会关系,因此,真的是香饽饽中的战斗机,对于很多人来说,做了支行行长,基本也就算银行领域一个阶段圆满了。以上内容我说的容易,但每个阶段,至少都需要1-10年的时间,说过不去的坎,那说不定你想尽办法都过不去,举个例子,毕业大学生22岁,让你当5年柜员,7年会计柜员,你就34岁了,接下来,你可能也只能做会计柜员或者主管了,其他行业也做不来了。毕业研究生25岁,让你做2年柜员,5年理财经理,你也32岁了,可能你也只能理财了,或者跳槽去别的了。这就是银行的可怕之处(不特指招行,所有银行都一样,银行同质化很严重的)。但在这个过程中,你会发现银行的长短处:长处:社会会对你有一定的认同度,认为你是可以信赖的,虽然你没有多少钱,但有些适龄姑娘小伙会觉得你还是有比较可靠的工作的,对你的婚恋生涯还是有很大帮助的(当然到买房卖车真刀真枪的时候。。。。你懂的,那就看你的岗位、业务、老爸等等实力了),银行的训练会最快的洗刷掉你的天真、浮躁、学生气,你会变得更像社会人、职业人,银行的压力很大,会让你早早知道,什么是企业,银行的规矩规章也很多,在职教育也算全面,会让你早早知道,准化一。很多人在这个阶段第一次化妆、营销、扫楼、拍马屁、请客招待、接送客户领导、学驾照、甚至穿西装打领带等等。 短处:枯燥的工作会把很多人压垮,压力山大任务总累觉不爱,升迁转岗无望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等等。支行干的好,支行干的不好,都会作出的考虑是:分行怎么样?有空的话我会讲一讲分行、总行,如果大家希望了解的话。第二部分:分行一、在支行时候,分行是非常专业的存在,除了支行开营销方面的会议之外,分行也会开各种产品和业务的培训会,支行各个条线的人员也都可能会参加,分行相关的产品经理和业务专家(注意:不是客户经理和理财经理)会进行培训,在培训的时候,你会看到分行的工作场所、工作人员、会议室、餐厅等等,当然,很多新人经历这些可能是在招聘入职的时候,这个时候,你会直观的感觉到,分行和支行是不一样的。怎么形容这样的不一样呢?就好像一个普通战士进到军部指挥所的时候,里面电报声、打字声响成一片,大家都在繁忙而专业的处理各方面的事情,但是听不到前线的炮火。二、时间越来越久,你会觉得分行越来越专业和权威,规章制度来自分行传导、业务指标以及解释来自分行传导、工作方法营销技巧来自分行传导、产品知识来自于分行传导、风险管理审计工作检查来自分行传导。。。。,这样看来,分行都是个顶个的professional存在呀!什么时候才能去分行工作呢?三、当你告诉同事你的想法时候,特别是你在支行营销条线,那么,有些资深的同事会嗤之以鼻:“分行?就那点收入?就那样的工作状态,有什么可去的?要进步快,还是要在支行!”然后拂袖而去深藏功名。四、同学们,你可否注意到,这个问题下面,甚至所有统工作问题下面回答的负面答案,包含其他社交媒体(包括匿名社交媒体)的负面答案,都是支行居多,分行很少很少,总行几乎没有,为什么呢?在这其中,柜员、理财经理回答更多,对公零售信贷客户经理回答较少、支行副行长行长根本就没有回答,这是有原因的,换句话说,谁对战争抱怨最多?是一线的士兵,而且是普通士兵,特种兵(客户经理)就抱怨的少一些,兵工厂、运输兵、信息兵、工程兵可能就抱怨的少一些。五、如果你有幸到分行工作,你会真正接触到银行的五脏六腑,而不仅仅是双手双脚。总体来说,分行包含这些结构:对公业务部门(公司银行)、零售业务部门(零售银行)、风险管理部门、同业业务/金融市场/等部门(有的银行也归为公司银行业务)、会计运营部门(有的银行归为公司银行业务)、财务部门、人事部门、信息技术部门等。下面我逐一说一下相关的结构和功能。六、对公业务部门(公司银行):如果你在支行做过对公客户经理,那么这个部门或这个事业部(你可以理解为所有对公业务部门在分行的聚合)就是你的顶头上司,业绩指标是这个大部门给你下、考核是他们给你考核、产品知识是他们给你培训、各种杂七杂八的调研业务审核和督导都是他们负责。在这个大的部门或者事业部下面,有可能会分为:公司银行部、国际业务部、现金管理/电子银行/交易银行(各个银行叫法不一样)/、国际业务、(有些银行不在公司银行条线管理)、小企业金融部/等等。在这里我就不展开说了,如果展开,就需要讲银行业务都讲一遍,甚至科技金融、系统、互联网、客群管理都需要涉及,估计要写四五十篇文章都可以,我以后专门开一个来进行吧。简单来说,公司金融就是负责管理支行如何营销公司客户,营销其存款、贷款、以及其他例如开网银、、贸易融资等等各种业务的部门。同时,公司客户的存款要达到多大目标,谁的贷款最终可以发放多少,都需要这个部门的最终决定。七、你需要注意到的是,我上面说公司银行部门(分行)负责“管理”营销,而不用每个客户都直接营销,虽然可能会参与协同营销,换句话说,分行是“管理”和“支援”你的业务,并且在你搞不定的时候进行协助、在你不懂的时候进行教育。我总是喜欢拿军队比喻银行,如果说你攻击的对象是坦克汽车(大个目标)是类似对公业务的话,那么分行公司银行管理部门所要做的事情就是,决定你的任务是:搞定X辆坦克、Y辆远程加农炮、外加Z辆吉普车,在这个过程中你要用到相关的金融产品:例如反坦克火箭、呼叫空中打击、手榴弹、地雷等等。这些武器(产品)由分行告诉你有哪些、可以用多少、怎么样用。如果你面对客户的时候,还是不知道怎么用,那么,(在客户非常重要的情况下),分行的同事也会和你一起向客户讲解产品的用法。因此,结论是:分行专业度高、管理工作多、传导培训工作多——但是——但是——没有直接营销任务和营销压力。 对于很多拥有学历较高的同学来说,会发现分行工作更加适合,为什么?因为喝酒请客打电话拍马屁,的确有可能不是你的强项。所以有些同学从支行到分行,感觉如鱼得水,也是这个道理。我这么说,并不是说支行没有前途,且听后面分解。八、分行的零售银行部,和上面讲到的公司银行部类似,只是更多涉及到个人存款、个人贷款()、、客群管理、网上企业银行、手机银行、电话银行等等业务,这里我就不特别展开了,你可以将上面对坦克作战的模式换成对敌方单兵作战进行比较即可。这里需要提及的是,公司银行业务和零售银行业务(包含信用卡)在银行中的区别,公司银行更像是打猎,我三个月打下一头大象,搞定一个公司,公司贷款3个亿,存款也有2个亿,那么收入相当可观。零售银行更像是耕田,我每天都播种浇水施肥,每个人存款20万,每个月发展100个人,其中10%做100万左右的贷款。。。类似这样的耕田业务。因此零售银行更加细碎,更加看日常的付出,公司银行更看关系、营销、机会等等。公司银行更像狙击的特种兵,零售银行更像是埋地雷的工兵,公司银行更灵活多变,零售银行更标准划一。注意:支行苦逼的柜员,属于零售条线,也归零售银行部管理(有些银行也会归到运营管理部管理)。九、在分行公司银行部或者零售银行部(包含其下属、附属、相关部门)工作几年,那么你会迅速对银行金融产品有深刻的理解,这个理解和你做营销的时候会有所不同,但是有些朋友的理解能力一般,只是按部就班的话,至少你对你负责的内容会有深刻的理解。也就是在这个时候,你的职业生涯可能会进入更加多彩的分水岭。十、风险管理部门:风险管理部门包含风险管理(有银行叫)和授信审批,具体来说,就是对企业进行归类、,确定发放贷款的金额和条件,这里面有负责整体政策的、也有负责审核企业资质的、也有数据统计的、也有系统管理的。但是其中最为核心的,是审贷官,这些同事,将支行客户经理提交的客户资料反复研看,对客户申请的贷款理由反复论证,核定是否要给予客户贷款,给多少,在什么情况下进行发放。银行最重要的就是判断风险,确保贷款正常回收,本金利息落袋为安,因此,风险管理部门从某种意义上说是银行的核心技术部门。——但是,其实也没有那么难,只要对行业理解深刻,审贷没有那么难,如果说真有那么那么高的技术含量,那岂不是。。。要拿非常高的薪水?但实际上,审贷官的薪水在分行岗位中算是比较高的,但也没有高到离谱。从这里各位看官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在银行,最核心的业务岗位,也都是非常体系化的,你只需要照章办事,加上自身的经验和理解,一般都错不了(或者说错了也不是你的责任),换句话说,地球离了你,照样转的欢。十一、说到这里,我插一句,也算是回答有位朋友的提问:有人问,银行将你塑形了,以后可变性降低,别的什么都做不了了! 但说实在的,各行各业都是这样的,你在百度工作,之后就一定可以自主创业或者跳槽跳到好的单位成功?你在华为做研发,就感觉某天脱离体系可以自己做手机?你在学校做教授,之后就一定可以脱离体系自己建一个研究所或者公司?其实大的公司都是一样的,都是体系化的,唯一各位同学感觉到有问题的是,作为有学历、有想法的有志青年,在分行、支行搭进去5-10年时间,同样的时间,在任何地方都可以成就一番事业,何必在银行呢? 这个想法是正确的,要注意,银行在金融领域中是最为“细水长流”的行业,你待得时间越久,对银行的理解就会越深刻,甚至对金融的理解越深刻。所以,如果注意到支行的行长这个层级,每一个支行行长对业务的理解、对人际关系的理解、对产业的理解、对人性的理解,都到了一个层面。这也是需要积累很多很多年的。反过来说,我是赞同跳槽的,一是你进来银行,感觉到了天花板,事多压力大,没有发展空间,青春一晃过去了三五年,那么这三五年的历练,一定也可以帮助你找到不错的归宿——因为,根据我的经验,无论是传统产业、还是新型产业,对于曾经在银行工作的人,都还是非常非常认可的,特别是一些先进的、规范的银行。二是你进了银行,上升速度很快,积极吸收银行的精华知识,从产品也好、到运营也好、到风险管理、科技、系统、流程、组织和战略管理等等都了解透了,觉得银行没有什么可以再给到你新的内容,那么我相信,很多机会、包括互联网、其他银行也会等着你,更高的薪水和空间也都在向你招手,你当然可以跳槽。 金融是一个古老的行业,也是一个现代的行业,它和教授、医生、军人、警察、公务员一样,一般来说不太可能被社会舍弃掉,关键看你能做到哪一步。 你在医院做护士和主治医师感觉能相同吗? 我这里的意思不是说,一定要做主治医师,而是说,不存在银行将人一定定型的说法。换句话说,如果你业余时间不充电、不努力,其他行业也一样。有些朋友跳出了银行,找了了很好的归宿,也有朋友最终又回来了,也有朋友在银行“混了”好多年,最后到证券、保险、P2P、供应链公司、大企业财务公司等,也有很好的发展。银行是一个平台,而不仅仅是一份工作,但是这个平台,要想实现职业生涯的高台一跃,还要看你是否真正能够走上这个平台中的“高台”,高可以是职务、也可能是专业度。十二、运营管理部门(会计部门):运营管理部门是专门指为公司客户进行账户级别服务的部门,怎么说呢?有点像出纳的角色,举例说明:某公司要开户,那么运营管理部门要在系统中建立客户号码,审核客户开户资料,报备人民银行,然后户就开好了。这跟你去开银行卡一样的,只不过是给公司开立账户的。此外,负责公司对公司的转账工作,负责融资资金的发放工作,负责其他各种公司业务的系统账户级别操作。简单理解就是银行的会计。很多银行的会计部门也负责零售的业务,有的在零售条线也会设立会计部门。之前说的在支行的“会计柜员”就是由这个部门直接管理的。这个部门的工作,女孩子做还可以,男孩子做。。。。要有耐心,要缜密。有些银行把大部分的会计操作全部都收到分行,有些银行还依然在支行操作。这个部门真的是纯后台部门,对比公司银行部和零售银行部这些中台部门,这些中台部门依然可以与前台有很多联系和管理输出、信息回馈,对比风险管理部这样的后台部门,风险管理部虽同为后台,但却至少称得上是有技术含量的核心。而运营管理部门,更多的是例行公事,可以认为是对公的柜员和柜员管理,很多人也感觉枯燥无味迅速离开了。 但是!但是!但是!美女帅哥请留步,其实这个部门还是很有魅力的,为什么???因为账务处理,特别是银行的账务处理是所有银行经营活动的基础,很多部门做业务,都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而运营管理对具体业务的操作到了账户级别的层面,那真的是可以管中窥豹、一叶知秋了,因此,这个部门做的比较专业的话,去银行很多部门调岗都没有问题,总行也会非常欢迎,互联网支付公司、公司也会比较欢迎。但是就是学习的过程枯燥了一些。十三、财务部或计划财务部:这个部门是分行的财务大管家,银行怎么赚钱,储户存钱,银行放贷,并且确保放贷收回的利息要大于收不回来的钱,这样银行就盈利了。那么储户存了多少钱,利息是多少,贷出去多少钱,利息应该收多少。有存量储蓄100亿,已经贷出去90亿,现在又有50亿的贷款需求,怎么办,去哪里搞钱(一般向总行申请,还是说借同业,还是说转出---资产经营回头写专栏吧,一言难尽),总行定价多少,对客户定价多少,这些都要财务部来制定。财务部同时要基于这些安排,给各个部门分配任务,换句话说,就是对各个部门说:你这个部门,今年要赚5个亿,否则绩效。。。。就呵呵了。那个部门,今年要赚3个亿,否则。。。等着瞧。同时,存款到期和都是复杂的时间序列,加之成本和收益,你可以理解成为,银行内部的“进销存”管理部门。同时该部门要管理营销经费、报销员工经费、分行部门和支行的考核等等。这个部门是分行的核心部门,什么叫核心部门,传统理解上,管物管钱,就是核心部门。但其实这个部门非常核心和专业的功能是:经济资本的占用计算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两个字的网名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