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道菩萨代表的意义错误写一个水字代表是什么?

第A12版:问道国医大师
96岁中医泰斗朱良春,善用虫药治肿瘤 中医要有“神仙手眼、菩萨心肠”
&&&&朱良春(中)与广东弟子。
&&&&他被弘一法师称为“善疗众病”的“大医王”,90多岁还在看病,救助贫苦患者。&&&&他曾被称为“五毒医生”,善用蜈蚣、壁虎、蝎子等虫类药,治疗风湿病和癌症,屡有奇效。&&&&他安居江苏古城南通,不以位高职显,而以仁术服人,名扬天下,不顾年迈为广东带徒,远程指导抗击非典,深得杏林敬重,被誉为“心似佛而术近仙”。&&&&96岁的国医大师朱良春,气度儒雅,和沐如春。在广东省中医院青年弟子陈党红的出师仪式上,他欣然接受专访,敦敦寄语,还专门在赠给弟子和本报记者的书上,郑重印上75年前恩师章次公送的印章:“儿女性情,英雄肝胆,神仙手眼,菩萨心肠”,寓意深远。&&&&●南方日报记者&陈枫&曹斯&通讯员&宋苹&宋莉萍&&&&问道者&&&&◎吕玉波(广东省中医院名誉院长、广东省中医药学会会长)&&&&◎陈达灿(广东省中医院院长、朱良春弟子)&&&&◎陈党红(广东省中医院青年医生、朱良春弟子)&&&&成才之道&&&&研习经典还须以道论医&&&&吕玉波:中医界有一个“朱良春现象”,说的是您安居一隅却名扬全国,成为公认的中医泰斗。您有什么成才的奥秘?&&&&朱良春:我曾经概括了三句话,叫“经典是基础、师传是关键、实践是根本”。望文生义,一个是学好经典,一个是做好师传,最后一个更重要,就是临床实践。只有三者结合起来,才能成为一个完整的、全面的好医生。&&&&任何一门科学都需要继承、创新两方面,历代卓有成就的医家,仓公、扁鹊、华佗、张仲景、孙思邈、金元四大家、李时珍以及清代的温病学家,都有师承,都是精研经典的,才能成为一代名医,在学术上推演发扬、革新创造。中医药学,如不熟读经典、跟随名师、深入实践、融会贯通,是不可能得其精髓而有造诣的。&&&&陈达灿:据说您是因为生病而立志要学中医的?&&&&朱良春:我学医是因为生病才萌发的。读中学时,得了肺结核,辍学了,后来吃中药吃好了,我因此决心学习中医。我开始跟孟河医派御医马培之先生的孙子马惠卿先生学医。马先生当时已经65岁了,教我们读经典的是大师兄。我们读书比较辛苦,都是读木板的书,没有句点,大师兄帮我们圈点、断句,会背了,再圈点下面的。“书读百遍,其意自现”,对主要的、精辟的、好的段落一定要熟读。慢慢的,内涵精义就理解了。&&&&说起熟读经典,我认为,《黄帝内经》并不是纯粹的医书,里面有许多道家的思想,是道与术的结合体。内经的很多东西都是从《易经》当中来的。道是中华文化的终极之理,是最高的,所以必须以道论医,也就是,从哲学、传统文化的角度来学习解读内经,才能读懂、读通、读透。&&&&中医经典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库。还有很多宝藏没有被发现,没有被阐明。举个例子,内经的《灵枢·五色篇》说,“阙上者,咽喉也”,阙,两眉之间谓之阙,也叫印堂。这6个字,看似简单,却很管用。上世纪50年代后期,我们江苏南通,白喉大流行,一下子发病4000多人,白喉血清供应不上,这样西医就基本没办法了,只有求助中医和针灸。那时候,我当院长,一方面用中药如神仙活命汤、养阴清肺汤等,同时根据这6个字,用短针在印堂上一寸向下平剌“阙上穴”,留针,用胶布粘起来,既不疼,也不出血,止痛快。针刺了之后,半个小时咽部疼痛、不适的感觉就好多了。半天后开始退烧,第二天,白喉伪膜开始脱落了。于是许多的白喉病人都来找我们中医治疗,一共观察l37例,痊愈l33例,白腐脱落平均不超过3天,退热平均2天。这个例子说明,《黄帝内经》里很多精辟的东西,我们发现得还很少,需要我们不断探索。&&&&师承之道&&&&恩师赠印寄望菩萨心肠&&&&陈党红:师传是关键。您的恩师章次公先生对您影响很大,他赠给您的这方印章“儿女性情,英雄肝胆,神仙手眼,菩萨心肠”,16个字,有怎样的寓意?&&&&朱良春:中医古代的教育模式就是师带徒。徒弟和老师朝夕相处,耳濡目染,对学生的影响是比较大的。有的老师善于表达,会把经验很完整地表达出来,有的不善于表达,言简意赅,就说这么一两句话,全靠你去理解、体会。&&&&章次公先生是我终生难忘的恩师,他是镇江人,大我13岁,不到30岁就是当时上海的名医了,1955年到卫生部当中医顾问。他是一个革新家,在1929年就提出“发皇古义、融会新知”的观点。他有“小孟尝”的美誉,经常收留一些有困难的亲友,吃住在家,碰上求救的学生,身上未带钱,二话不说就把自己的高档皮袍子典当了去。他非常体谅穷人,被称为“平民医生”,这对我影响很大。&&&&章先生对学生非常客气,不叫我朱良春,而叫我“朱世兄”,很亲切。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上海是孤岛,我生活来源断了,章先生就介绍我到红十字会医院坐诊,我就半天给难民看病,半天到章先生那里抄方学习。工薪12块钱一个月,我包括交通费共用去8块钱,多4块钱就买书。&&&&1938年我毕业时,章次公先生送我一方印章,上面刻着“儿女性情,英雄肝胆,神仙手眼,菩萨心肠”。当时我不能完全理解,就问老师是什么意思。老师说这四句话是教你做医生的四个准则。第一,性情要温柔,对待病人要像对待自己的亲人一样温和、温柔,要体贴病人;第二,英雄肝胆,治病要有胆识,该出手时就出手,该用大剂的要用大剂,不要优柔寡断,错失时机,当用则用;第三,神仙手眼,你要明察秋毫,知微见著,看到很细微的症状,就要预计到在什么情况下会出现什么病,要看得清、辨得明;第四,菩萨心肠,要关心、体贴病人,像菩萨那样的慈悲。不但做医生这样,做人也应该这样。&&&&到现在70多年了,我谨遵师训,但离章先生的要求还很远。我现在也没有放松学习,每天用眼睛的时间还有十几个小时,务求“每日必有一得”。我这个人很愚钝,人家过去说我是书呆子,不抽烟,不喝酒,不打牌,很少参加娱乐活动。娱乐在哪里,在书里头。我感到,书中有无穷无尽的东西,值得我们去领会。&&&&学术之道&&&&胆大心细虫药治病救人&&&&陈达灿:您善用虫类药,治疗痹症、肿瘤等疑难杂病,1978年就著述出版我国第一部虫类药专著《虫类药的应用》,用药可谓“胆大心细”,前几年跟您整理再版这本著作,受益很大。您一开始怎么敢用这些“毒药”?&&&&朱良春:中医用虫类药有悠久历史,《神农本草经》中列了28种,到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就收载了107种。过去一些医家担心动物药有毒性,动物的异体蛋白质确实能对一些人体造成过敏,但这些溶血性毒素、神经性毒素在动物死后就分解了。事实上,动物药富含酶、多肽、氨基酸、蛋白质等,中医称之为“血肉有情”之品,具有穿透剔邪、通经活络、熄风定惊等作用,非草木药所能比拟。&&&&虫类药具有较猛的破积化淤作用,现代药物实验证明有一定的抑制癌细胞作用。在临床治癌过程中,我常用到斑蝥、壁虎、地鳖虫、蝉蜕、蟾蜍、地龙(蚯蚓)、僵蚕、蝼蛄、全蝎、凤凰衣、蜈蚣等虫类药物。如地鳖虫,这是一味平和的活血化瘀药,特点是破而不峻,能行能和,虚弱者也可用,可治疗慢性肝炎。&&&&又如蜂房,古书讲它是一种攻毒疗疮的佳药,我发现它还能温肺肾,止咳化痰。常将蜂房末3克(小儿酌量)、鸡蛋一只(去壳),放在锅内混合,不用油盐炒熟,饭后一次吃下,每日1—2次,连吃5—7日,对久咳不已的慢性支气管炎效果不错。虫类药的应用有广阔前景,要不断探索实践,通过人工培育保证药源,注重剂型改革,方便应用提高疗效。&&&&传承之道&&&&尽智竭力倾授同道以知&&&&吕玉波:朱老,很感谢您2001年起不顾年事已高,坚持南下,为我们广东带徒,现在有一批学生都成长起来了。您打破门户之见,治学兼收并蓄,重视收集民间单方验方,对于李可等老中医的探索突破也大力支持,这种胸怀,让我们特别佩服。&&&&朱良春:中医药是中华国粹,不能在我们这代人手上断掉。过去有些老中医比较保守,所以我提出来“经验不保守,知识不带走”。知识你带到马克思那里去,有什么意思?我们这一批老中医,尽我们的所知所能,竭尽全力传授。我们是同道,可以相互交流。我们懂的,当场答复你;我们不懂的,回去查查书,再思考,然后答复你。&&&&中医的生命在于实践,检验实践的水平是看疗效。不管你是西医中医,是哪一科的,没有疗效的医学都是空的。中医强调辨“证”论治,西医是辨“病”,各有所长,要结合起来。我发现,许多有成就的中医都有点“偏执”。金元四大家就是四个大“偏执”,各有各的主打观点。&&&&李可先生是山西灵石县的老中医,自学成才。我上世纪60年代在《中医杂志》上发表《虫类药的应用》文章,他看了,受到启发。乡下的虫子很多,屎壳郎、蚯蚓、地鳖虫到处都是,他就收集这些东西,一用,效果很好。直到十几年前,我们遇到,他满头白发,还拉住我的手叫“老师”,我说,不敢当,我现在用药谨慎,不像你那样胆大有魄力。&&&&李老是扶阳派,善于用附子、干姜、肉桂、细辛,都是大剂量,附子多的时候用到500克,大大超过药典规定的量,用于回阳救逆,抢救心衰病人。前几年有些争议,但我也吃过他的药,感觉他在这方面是有丰富经验的,配伍得好,特别是危急重症,屡起沉疴,是值得我们学习的。他今年去世了,我很伤心。&&&&《千金方》说:“人命至重,有贵于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我常说,世上只有“不知”之症,没有“不治”之症。事实上大部分病症还是可辨可治的,关键是找到“证”的本质。如果说不能治,那是我们尚未认识确有疗效的“未知方药”的缘故,但总会找到。我对中医发展充满信心,要敢于去攻克疑难重症,不要迷信权威,必须兼容并蓄,融汇百家之长,允许争鸣探索,才能进步。&&&&养生之道&&&&70多年每天一碗“长寿粥”&&&&朱良春年过九旬,精神矍铄、声音洪亮,还能诊病带徒。说起养生之道,他说,关键是心态平和,生活规律,而且每天吃“长寿粥”。那是他和母亲一起创制的,坚持吃了70多年。&&&&“长寿粥”的制作方法并不复杂,配伍得当,不会大热大寒,适合大多数人吃。功效在于调和五脏,使正气充足,精力旺盛。&&&&长寿粥&&&&【材料】黄芪250克,绿豆50克,薏仁50克,扁豆50克,莲子50克,大枣30克,枸杞10克。&&&&【制法】把黄芪放到砂锅里,加适量水先泡20分钟,然后煮15分钟,把水滗出来,再加一碗水,煮开之后也滗出来,把这些水合在一起,去煮粥。把绿豆、薏仁、扁豆、莲子、大枣清洗干净,倒进砂锅,再倒进黄芪水,盖上盖,开大火,煮开之后换小火煮40分钟,把洗干净的枸杞倒进去,再煮10分钟即成。&&&&【用法】煮出来的粥是5天的量,可一次由五个人分食;也可每天吃一碗,分5天食。如果体质有偏颇的病人,吃前最好先咨询中医,增减分量。&&&&■大师逸事&&&&弘一法师题词“为大医王、善疗众病”&&&&在朱良春家中,刘海粟、齐白石、赵朴初、海灯法师、周而复、欧阳中石……名家墨宝,琳琅满目,见证了他们的交往情谊。厅堂正中最上方,端端正正挂着一幅字,“发皇古义,融会新知”,这是恩师章次公先生为他所书。&&&&厅堂原来挂着弘一法师在新中国成立前为他书写的横匾——“为大医王、善疗众病”。这是这位一代奇僧对他的寄望。在文革“破四旧”时,朱良春的儿子找来一幅民族大团结的画,用来盖住弘一法师的字,但还是没能保住这幅墨宝。现在挂着的这个横匾,已是请人重写的了。&&&&远程指导广东弟子抗击非典&&&&中医界治风湿病素称“南朱北焦”,即指南通朱良春和北京焦树德。朱良春经验方“益肾蠲痹丸”,是目前唯一能修复骨膜破坏的中药制剂。&&&&在对急性热病的诊治上,他主张打破卫气营血的传变规律,提出“先发制病,发于机先”,采用表里双解或通下泄热,多能缩短疗程,提高疗效。2003年非典期间,他参与广东、香港的远程会诊,取得显效,获国家抗击非典特殊贡献奖。&&&&结交“蛇花子”促成献方&&&&朱良春和邓铁涛等大师相知很深,也和民间医生、无名晚辈私交甚笃。季德胜是流浪江湖的“蛇花子”,陈照和成云龙是治疗瘰疬、肺脓疡的土医生。当时是南通中医院院长的朱良春多次前去拜访,待之以礼、动之以情,成为莫逆之交,使他们自愿将独门秘术捐献给国家。朱良春与同仁还帮助这三人申报成果,手把手地教他们学写签名。这段佳话广为流传,可见其心胸。&&&&朱良春胸怀坦荡,讲学讲的也都是人们认为秘而不传的“干货”,很多人都愿意自费从四面八方涌来,因能学到真本领。他从不以大家自居,对后辈求教者做到有信必复、有问必答。&&&&免费给穷人施诊给药&&&&朱良春20岁出头在南通行医,在门上贴一纸条“贫病施诊给药”。给穷人开了药后,盖上免费给药印章,到指定的瑞成药店抓药,朱良春每年端午、中秋、年终同药店老板结账。&&&&这个施药习惯一直延续到晚年。弟子陈党红说,2011年5月,一个特殊的家庭来诊。母亲20年前产后大出血,全身肌肉萎缩,生活不能自理;父亲患类风湿关节炎6年,双手关节变形。两人由女儿借一个轮椅往返几次才带过来。朱老详细问诊开方,在处方空白处写下:“江西景德镇夫妇久病贫困,希予免费配给药。朱良春”盖上章,嘱咐他们去良春中医药临床研究所配药。这两位病人都是久病重病,治下来费用不小,但朱老没有考虑这些,只是嘱咐他们认真服药。几个月过去了,患者病情大为改善,父亲已能下轮椅,帮女儿做些简单家务,母亲脸上已日见神采,来诊时会抬手。朱老一直免费治病,当得知他们一家三口在寺庙借住、靠瘦弱的女儿打工,又发动了医院和社会力量捐助。&&&&91岁高龄坐5小时车看病人&&&&朱良春年过九旬还出诊,不将病人看完了不吃饭。诊费才15元,特诊费50元。他说:“到了我现在这个年纪,看病肯定不是为了钱,体力可以的话就多看一点。医乃仁术,不仅仅是谋生的技术。”直到这两年,在弟子和家人的苦劝下,他才基本不出诊,但遇到疑难病例,弟子们还是会请教他。&&&&2007年10月,朱良春去郑州讲学,山东武城县一个胰腺癌患者水米难进,病情危急,其亲属赶到郑州恳请朱良春能否亲自去一趟。从郑州到武城要坐5个小时的汽车,91岁的朱良春不顾亲属的劝阻,毅然退掉机票,赶赴武城,在场的人无不动容。&&&&总策划:张东明&吕玉波&陈达灿&&&&统&筹:段功伟&胡延滨&&&&摄&影:南方日报记者&郭智军
扫一扫,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扫一扫,分享到微信朋友圈我本问道无余说,云在天边水在瓶。 今天一个男的跟我说了这么一句话,求解是什么意思?_百度知道
我本问道无余说,云在天边水在瓶。 今天一个男的跟我说了这么一句话,求解是什么意思?
提问者采纳
就做恬静的水,就能够得到自在,也能相通,物性无别;。在天上;现量&quot,把握住&quot。认清本心这句话应该是一句诗句吧 意思是 水在瓶中,就做潇洒的云,亦如云在天中,万法归一;在瓶中,则云之潇洒,水之恬静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徐长卿向菩萨问道,菩萨的答案是什么?_百度知道
徐长卿向菩萨问道,菩萨的答案是什么?
经历过犯错:菩萨落下两行瀑布在仙剑奇侠传三电视剧29集39分钟时候,那么生的意思到底是什么,他领悟到了什么?”被动的来到人世间,想重新来过,在迷惑,疑惑,如此万劫不复,诱惑,徐长卿大喊“谢谢菩萨”,悔过,困惑。这样问题就来了,长卿向菩萨求道“人生的意思何在。来世的苦难人又堕入轮回。如此的折磨,中成长,当时的情景是,结果今世的领悟全部忘记,金光一闪,在临死的时候才醒悟,对自己命运的不甘心
提问者采纳
也许连导演自己也不知道究竟要怎样。他领悟到什么不重要,所以才用了那么朦胧的表现方法我想每个人都会有不同的答案吧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徐长卿的相关知识
其他1条回答
放弃吧。 领悟到了爱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问道 | 圣地五台山(文殊菩萨宣教地)_佛教微语-爱微帮
&& &&& 问道 | 圣地五台山(文殊菩萨宣教地)
五台山是中国佛教寺庙建筑最早的建造地之一。自东汉永平(公元58年~75年)年间起,历代修造的寺庙鳞次栉比,佛塔摩天,殿宇巍峨,金碧辉煌,是中国历代建筑荟萃之地。雕塑、石刻、壁画、书法遍及各寺,均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传说五台最早是道家的地盘,《道经》里称五台山为紫府山,曾建有紫府庙。《清凉山志》称佛教的文殊菩萨初来中国时,居于石盆洞中,而石盆在道家的玄真观内,这说明当时五台山为道家所居。汉师桑王澳登(第三代生根活佛)出生在公元前710年左右,在象雄四种耳传大师热桑持拉克求学四种耳传和三种大圆满等各种象雄本波佛教法,然后赴峨眉山、五台山等汉地传播发展本波佛教,把象雄佛教耳传和正见法翻译成汉文,桑王澳登大师是最初在汉地传教耳传法门的,汉名叫做光明法师,他的弟子犹如尘沙一般多,他很多汉族的教徒弟子们都是降阳光而成就的,也就是虹光身。大师83岁时在汉地圆寂,圆寂时全身变成虹化。遗憾的是他所传的法后来在汉地失传了。佛教最初传入中国时,只有少数人奉行。公元前二年,大月氏国(原居中国新疆西部伊犁河流域的少数民族,西迁中亚后建立的国家)国王的使者伊存来到当时中国的首都长安(即今西安),他口授佛经给一个名叫卢景的博士弟子,这是中国史书上关于佛教传入中国的最早记录。佛教传入五台山,普遍的说法是始于东汉。史籍记载,永平十年(公元67年)十二月,汉明帝派往西域求法的使者同两位印度高僧迦叶摩腾和竺法兰来到洛阳。永平十一年在洛阳城西雍门外御道之南,建造一座僧院以供这两位印度高僧居住。为纪念白马负经(《四十二章经》)输像(佛像)之功,因名白马寺。永平十一年,迦叶摩腾、竺法兰从洛阳来到了五台山(当时叫清凉山)。由于山里很早就有阿育王的舍利塔,再加上五台山又是文殊菩萨演教和居住的地方,他二人想在此建寺,但由于当时五台山是道教根据地,他二人颇受排挤,因此奏知汉明帝。汉朝廷为辨别佛教与道教的优劣高下,让僧人与道士表演、说明、验证,因此双方达成协议——约期焚经,以别真伪(相传,焚经地点在今西安焚经台)。焚经的结果,道教经文全部焚毁,佛教经文却完好如初,故他二人获得建寺的权利。台内山多地广,河流纵横,选址建寺很重要。《清凉山志》载:“在大塔左侧,有释迦牟尼佛所遗足迹,其长一尺六寸,广六寸,千幅轮相,十指皆现”。相传他二人不仅发现此足迹,而且还发现佛“舍利”,此外,营坊村这座山的山势奇伟,气象非凡,和印度的灵鹫山(释迦牟尼佛修行处)相似。由于这三种原因,故决定在此建寺。寺院落成后,以其山形命名为灵鹫寺。汉明帝刘庄为了表示信佛,乃加“大孚”(即弘信的意思)两字,因而寺院落成后的全名是大孚灵鹫寺。大孚灵鹫寺是显通寺的前身。从那时起,五台山开始成为中国佛教的中心,五台山的大孚灵鹫寺与洛阳白马寺同为中国最早的寺院。南北朝时期,五台山佛教的发展出现第一个高潮。北魏孝文帝对灵鹫寺进行规模较大的扩建,并在周围兴建了善经院、真容院等十二个寺院。北齐时,五台山寺庙猛增到二百余座。到了隋朝,隋文帝又下诏在五个台顶各建一座寺庙。即东台望海寺、南台普济寺、西台法雷寺、北台灵应寺、中台演教寺。也因为五台山是文殊菩萨演教的地方,所以这五个台顶上的寺庙均供奉文殊菩萨,但五个文殊的法号不同:东台望海寺供聪明文殊、南台普济寺供智慧文殊、西台法雷寺供狮子吼文殊、北台灵应寺供无垢文殊、中台演教寺供孺童文殊。从此以后,凡到五台山朝拜的人,都要到五个台顶寺庙里礼拜,叫做朝台。此时,五台山之名已在北齐史籍中大量出现。盛唐时期,五台山佛教的发展出现了第二个高潮。这个期间据《古清凉传》,全山寺院多达三百所,有僧侣三千余人。此时的五台山,不仅是中国著名的佛教名山之一,而且是名符其实的佛教圣地了,被誉为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首。这是五台山在中国佛教界取得统治地位的发端,也是五台山在封建统治者的利用和主持下,发展成为名山圣地的开始。在唐代,佛教备受推崇,文殊菩萨尤其为佛教徒所尊崇。当时国家规定,全国所有寺院的斋堂,都必须供奉文殊菩萨圣像。由于朝野都尊奉文殊菩萨,视五台山为佛教圣地,所以五台山空前隆盛,名僧辈出,澄观就是一个突出的代表。随着佛寺的兴建和扩大,五台山的僧侣人数亦日益增多。唐德宗贞元年间,合山僧尼达万人之众。寺院的兴旺发展引起对社会政治、经济的重大负面影响,唐文宗遂于会昌五年(公元854年)下诏废佛,命令拆毁寺字,勒令僧尼还俗。综计中国拆毁大小寺庙四万四千六百余所,僧尼还俗二十六万余人,收回土地数千万顷。五台山亦不例外,僧侣散尽,寺庙被毁。唐宣宗即位,又再兴佛教。政府规定五台山的僧数仍达“五千僧”。实际上,加上私度和游方僧,要比“五千僧”多得多。纵观历代五台山的僧侣人数,以唐代为最多。寺庙林立,僧侣若云,这也是唐代五台山佛教圣地形成的一个标志。唐代五台山佛教圣地形成的另一个标志,是外国佛教徒对五台山的无限景仰和竞相朝礼。唐朝经济繁荣,国势强盛,在国际上声望甚高,是亚洲各国经济文化交流的中心。随着国际交往的扩大,五台山还受到印度、日本、朝鲜和斯里兰卡等国佛教徒的景仰。朝礼五台山和到五台山求取佛经、佛法的外国僧侣很多。五台山有浩如烟海的佛像,数量多达30000余尊,不仅有佛、菩萨、罗汉、胁侍、供养人、护法神,而且还有儒教、道教、地方宗教、帝王将相、僧侣居士等。这里的佛像分为八种类型:泥塑,金属,石刻,木雕,烧瓷,脱纱,刺绣,画像。朝拜五台山欢迎入住农家宾馆:————————————————————【编辑语】佛教认为,众生皆有佛性,人人可以成佛。《华严经》云:“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执著不能证得。”但是世间众生为何烦恼如此众多?为何不断轮回六道?怎样才能了脱生死出离三界?其实佛陀早已留下不同法门,让人解脱世间烦恼,直趋无上菩提。 点击【阅读原文】预览主页!
点击展开全文
弘扬佛法,感悟人生!
您的【关注和订阅】是作者不断前行的动力
本站文章来自网友的提交收录,如需删除可联系QQ ,
(C)2014&&版权所有&&&|&
京ICP备号-2&&&&京公网安备34佛教中佛祖,菩萨是怎样的存在?
佛,菩萨是有神位有法力的类似上帝,真主,奥林匹斯众神这样的神?还是类似孔子,默罕默德这样的先贤?还是耶稣这样的神的人化身?也就是说按照佛教观点,佛祖和菩萨能不能影响现实世界?按照我对佛教浅薄的认知(我家乡这里没有宗教气氛),佛祖释迦牟尼是一个博学的长者,他教导弟子和世人贴合世界规则(因果论之类)的做事方法。如果是这样的话,为什么会有信佛人去寺庙许愿?反正佛祖菩萨他们不管事,还不如抓紧时间自己好好读佛经,更能得到好结果。
按时间排序
去许愿,我觉得那是因为佛都是慈悲的,不忍见众生受苦,实际上佛是不希望这样的,“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
佛法是真实可以实证的法,可以通过修行实践来证实的。佛是已经通过无始劫以来的修行最后证得了一切生命实相的智慧;菩萨是已经发愿要成佛,已经在修学佛菩提道的过程中,还没有圆满成就,其中随着证得智慧、修集福德、定力的差别,有十信位、十住位、十行位、十迴向位、十地、等觉、妙觉这五十二个阶位,大家很熟悉的观世音菩萨、文殊师利菩萨、大势至菩萨都是等觉菩萨,不过有的菩萨其实是古佛现菩萨身来帮忙弘法度众。ps:说起要真正了解佛法,必须要实际履践,不是研究历史、研究佛经就可以明白的。
释迦摩尼存在,凡夫,佛祖不存在,菩萨,凡夫
又发现了一个魔鬼的手法了!'徳'乱改汉字!!!德没有一心,还能成就吗?
菩萨与佛本来都是和我们凡夫一样,经过五十二个级位,三大阿僧祇劫的修行,方可成佛,我们自己都是菩萨,但需要明心见性后,才可以称为菩萨摩诃萨,我们平时说的观音,大势至菩萨都是等觉妙觉菩萨,是明心见性后广修内六度万行,经十地后方能到达的层次,他们都会最终成佛,这也是我们修学大乘的终极目的
草你妈比,什么狗屁菩萨,信佛的都是脑残!!!
一凡自悟得道,机缘读到道德经误入道,开悟了,,,,道德经里的玄机,一凡已参透,,可中学没毕业的贫农,,根基太弱 ,,玄机里面的任务,只有圣王转世可以完成,一凡能为圣王做的或许就只有这么多了,你们身边要有像圣王的人,记得推介一凡认识,别乱充数,市面上的没有一个是真的,一凡开悟才一个多月,在名利面前都是“瞎子”,圣王又是何等的尊贵,,会轻易将自己推送这大众面前吗?开悟的人,不能用传统思维去看,,鉴别真假圣王,何须看预言,一凡就可以,,一凡是尘世自悟得道之人,可以理解圣王的思维。。。。
一句话就是因果真实不虚,这个因果包括起心动念
看了这么多百科一下就能知道的答案 难道没有佛学大神来具体科普一下菩萨这个词么? 比如解释一下 "五上分结" "五下分结"啦 菩萨的n多相的产生原因啦 产生的时代背景啦
佛,菩萨是有神位有法力的类似上帝,真主,奥林匹斯众神这样的神?还是类似孔子,默罕默德这样的先贤?还是耶稣这样的神的人化身?==简单点说佛确实有无边的法力,不过不是全能,别的宗教里面的全能上帝真主,在佛教里面毫无存在的理由,是各种入门外道邪见之一,佛的法力来自多生多世的艰苦修行,这个能力是任何一个人或者众生都可以做到的,这种平等性,在佛教里强调无数次。也就是说按照佛教观点,佛祖和菩萨能不能影响现实世界?=当然可以影响了,几千年来那么多人信佛,吃斋忍辱修桥补路放生,做各种教化。按照我对佛教浅薄的认知(我家乡这里没有宗教气氛),佛祖释迦牟尼是一个博学的长者,他教导弟子和世人贴合世界规则(因果论之类)的做事方法。如果是这样的话,为什么会有信佛人去寺庙许愿?反正佛祖菩萨他们不管事,还不如抓紧时间自己好好读佛经,更能得到好结果。==佛法在时间来说,讲究因果,佛菩萨也是因果之一,不过尊崇佛法,许愿(善)确实会得到佛菩萨的加持,具体效果多大,取决于自己的努力。佛菩萨是导师,慈悲的父母,不是冷漠的旁人,他们的誓愿就是用尽一切办法使众生脱离一切痛苦,对具体每个众生来说,佛菩萨采取的手法不一定相同。佛菩萨的六度四摄,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布施爱语利行同事,永无止尽,众生不尽,事业永不停止。
非专业人士回答:自己看过点点佛经,对于其中各种神通部分表示很难理解。其实我是不相信什么神通的,世界上也没有神通。历史上真实的释迦摩尼很可能和孔子类似,其实就是个普普通通的人而已。唯一不同的是,出生好,智商高,理想远大(一心想解除人类的痛苦),修养高,具有很强的个人魅力。在那个混乱的年代,时代需要一个精神领袖,而释迦摩尼正好被时代选中了。说白了时势造英雄。我更倾向于相信佛经中那些神通的不可理解的部分类似于中国古代的神华传说或者寓言故事。这些就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非要当真大可不必。当群众思想被启蒙后,造神运动就不大容易成功了。例如现代的民主国家,可能再像当初那样把老毛当成神吗?非专业观点,欢迎讨论
好好学佛、修行,你自己就是菩萨。
『根据世尊的教导,这个问题没有意义。』你要小心邪魔外道。————————————————————————杂阿含经第九○五 我是这么听说的:有一段时期,佛陀住在王舍城的竹林精舍里,摩诃迦叶尊者与舍利弗尊者住在城郊的灵鹫山上。这一天, 有一大群游方的外道行者来参访舍利弗尊者,寒喧问讯后,坐在一旁,问道:「尊者!有情众生在死后还以另一种形态活着吗?」 舍利弗尊者答道:「根据世尊的教导,这个问题没有意义。」 外道行者接着问道:「那么有情众生在死后就一无所有了?」 舍利弗尊者答道:「根据世尊的教导,这个问题也没有意义。」 外道行者闻言,追问道:「这么说来,有情众生死后的世界既可说它存在,也可说它不存在?有情众生死后的世界既不能说它存在,也不能说它不存在?」 舍利弗尊者答道:「根据世尊的教导,这类问题都没有意义。」 外道行者们问道:「尊者!为何你的老师沙门乔达摩认为这些问题没有意义?」 舍利弗尊者答道:「因为它们对修梵行没有利益,修梵行的根基也不是建立在那些见解上。前述那些见解不能使人断爱去执,无助于心意的安止与内明的开发,不能使人彻悟无生,不能使人止息烦恼,不能通达涅盘。正因为如此,世尊不具说前述那些见解的对否。」    外道行者们又问道:「那么,尊者!你的老师沙门乔达摩说些甚么呢?」 舍利弗尊者答道:「世尊教导我们认识苦、苦的生起、苦的止息、灭苦之道(四圣谛)。」 外道行者们问道:「尊者!为何沙门乔达摩宣说这些?」 舍利弗尊者答道:「因为它们对修梵行有益,修梵行的根基也是建立在四圣谛上。四圣谛能使人断爱去执,达成心意的安止与内明的开发,使人澈悟无生,令人止息烦恼,通达涅盘。正因为如此,世尊一向宣说四圣谛。」    听了舍利弗尊者的回答,外道行者们很不满地呵骂道:「尊者!为何关于有情众生身坏命终后之去处的各种见解,你不能明确地答复其对否,只是一昧回称『根据世尊的教导,这个问题没有意义』?你没有知识,缺乏智能,像婴儿一样的无知,实在不配为上座长老!」 外道行者们说完这番抱怨指责的话后,纷纷起身离去。   外道行者都离去之后,舍利弗尊者来到摩诃迦叶尊者的住处,彼此寒喧问讯后,各自入座。舍利弗尊者向摩诃迦叶尊者谈起自己刚才与外道行者对话之事,顺口问道:「尊者摩诃迦叶,世尊为何不置答『众生有常?』、『众生无常?』...之类的问题?」 摩诃迦叶尊者答道:「因为『有情众生死后仍存在』、『有情众生死后一无所有』、『有情众生死后的世界既可说它存在,也可说它不存在』、『有情众生死后的世界既不能说它存在,也不能说它不存在』这四种见解,无论采取其中任何一项,都是由于对【色】、【受】、【想】、【行】、【识】(五蕴)的生起、聚集、灭去、觉受、过患,乃至出离,还未能有所认知。 成就正觉的圣者对于【色】、【受】、【想】、【行】、【识】(五蕴)的生起、聚集、灭去、觉受、过患,乃至出离,均已如实了知。 对这样的圣者而言,『有情众生死后仍存在?』、『有情众生死后一无所有?』、『有情众生死后的世界既可说存在、也可说不存在?』、『有情众生死后的世界既不能说存在、也不能说不存在?』这类的问题,根本没有意义,因此世尊不具说它们的是非。」    经过这番议论后,两位尊者各自回到自己的住处。
院士博士硕士研究僧
佛教讲缘 就是因果二元论 凡是有因就有果 有果又成为新的因 同样有开始就有结束 有结束就又有新的开始这是一种基本思维方法放眼天地宇宙 按照这个说法 宇宙大爆炸 红移膨胀 就必然会有终结比如收缩 而这个果又是新的因 宇宙终归奇点 再次扩张 一切推倒重来另外 按照平行宇宙的说法 也许这次你是个富二代 下次你就是个屌丝 或者变成一只猴子 或者干脆就没你不过这也无所谓 因为人死了也没啥知觉 你这一秒闭眼 过了xxxx亿年 你的下一秒就又睁眼了 不过是在产房里这样来来回回的是挺麻烦而且无聊的 到底怎么样能避免呢?佛祖说他终于想到办法了 如此这般如此这般就能做到另外他还调查出了每次缘起缘灭 这些因果果因的复杂关系 并告诉了大家 大家不妨试试有些人试了 据说成功了这些人就是佛 菩萨至于到底能不能成功 我个人认为有待进一步研究但是对世俗世界可惜的是 这么严谨的因果论 没在那个年代发展成科学另外除了因果论这个思路以外 咱们的老庄发展出了另一套思路实际上 全人类 就三个套路 神他老人家说
道令人费解的是 道到底遵循了怎样的一种思维方法 这种思维方法的世俗化会带来什么 当然绝对不是风水 算卦。。。。
佛教徒一般不称呼佛为“佛祖”的。。。一般称呼“世尊”或者“佛陀”(又跑题了(?o . o?)
我们看这是《佛学次第统编》里面讲的,第一个是「遍行真如。谓此真如二空所显,无有一法而不在故。」这二空是什么?人空、法空。真如在哪里?真如就在人法之中,你见不到;人法要是离开,真如它不能现。佛在经上常常告诉我们,「心外无法,法外无心」,真如就是真性、就是自性。它是一切法的本体,我们用哲学的名词来讲,它是本体。没有体,相从哪来?没有相,哪来的作用?体相用是一而三、三而一,有相、有用决定有体,体是真如。体是一个,相有千差万别,作用也有种种不同,体是一个。所以诸佛如来他见什么?他见体。他见到体,所以他才晓得世出世间一切法,我们讲遍法界虚空界这一切法,一 个自性变的。肯定了一切法的关系是一体,一个理体,这理体就是真如、就是自性,这个关系多密切。这个关系,你找到了,你证实了,这就叫明心见性,这就叫见性成佛。成佛之后你恍然大悟,遍法界虚空界是谁?是自己,是一体。所以性德自然流出来,这性德是什么?大慈大悲,大悲是怜悯心,同体大悲。我看到这个众生还在恶道、还在三途,自然你就会去帮助他,为什么?他跟我同体,他不是别人,他就是我。无缘大慈,慈是与乐,帮助他离苦得乐,就像帮助自己离苦得乐完全一样,自他是一不是二。人空、法空,在这个里面显出无有一法不在,叫遍行。 「二、最胜真如。谓此真如具无边德,于一切法最为胜故。」这是什么?这是要比较,体相用这三个哪个最殊胜?体最殊胜,为什么?体能现,能生能现。现象跟作用都离不开本体,离开本体,相用不可得,相用无量无边,所以真如的德就无量无边。真如什么形相都没有,但是在无量无边形相里面展现它的性德,性德于一切法当中最为胜故。哪些是性德?与自性完全相应,纯净纯善,它现相我们才知道,它不现相我们见不到,明心见性的人见到。对我们凡夫来说,佛法里面的德,十善是德,性德,六波罗蜜是性德,我们前面念的十波罗蜜是性德;在中国传统圣贤教育里,五伦是性德,五常是性德,四维八德是性德,它的体就是性德。
听寺委书记说。听寺委书记说。
谢谢邀请。我之前写了篇文章叫:<南北传佛教的差异>,里面详细的介绍了佛教的起源与发展,并且也略讲了什么是菩萨,读过之后,我想便可解除贤友的困惑。原文如下:释迦牟尼佛,于公元前625年出生,公元前590年成道,公元前545年入灭。佛陀未成道前,为了解脱,尝遍了世间所有的方法,对于四禅八定也修习至了最高深的第七定和第八定,但佛陀发现依然不能解脱,于是在菩提树下发愿:不至解脱,誓不起身。他觉悟后,重新发现了可以帮助众生解脱的方法,我们将之称为正法。为什么说重新发现呢?因为这个方法是天地自然的法则,是普世存在的真理,不管释迦佛有没有成道,这个方法依然存在,释迦佛之后的无数佛陀也会在成道后重新发现这个方法,这并不是释迦佛的专利。而我们出于纪念,也将正法命名为佛法,就如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一般,我们为了纪念牛顿,就将这些规律命名为牛顿第一定律般。我们来简单了解一下这个方法:人类的痛苦是共同的,那解决人类痛苦的方法也是共通的,也就是说,肯定有一个方法,每个人如法的练习都可以解决自身的痛苦。既然如此,那这个方法的用功的基础也都应是人人都具备的,那什么是人人都具备的呢?身体,色身,这个身体是每一个"人"都具备的,也就是说,解决人类痛苦的方法,用功的基础应该是从我们的身体开始的,而并不是外界的经书、咒语以及神或某佛的名号(不要着急评判,下边会谈到这个名号的问题)。至于这个方法,可以用觉知、平等心两词概括,也可以用戒、定、慧来形容,也可以用身、受、心、法,四念处说明,也可以理解为八圣道,甚至几乎所有的佛经都是围绕这个方法在解读,这里我就不赘述这个方法了。简单讲这个方法叫做戒、定、慧无漏三学,去除内心痛苦的过程就是开发智慧的过程,智慧的积累就是解脱的资粮,就如一个拦河大坝,水可以看做是智慧,而这个拦河大坝是无限高的,而涅槃的高度时固定的,水位(智慧)达到一定高度时,涅槃自然呈现,自然就成佛了。而要想修慧,就需要心的安定,我们也可称之为正定,如何发展正定呢?观察自己的呼吸, 呼吸是连接意识与潜意识的桥梁,也可以理解为是连接意根和末那识的桥梁。 正定则是,仅仅只是观察息入息出而不掺杂持咒、诵经、观想、名号等,就只是观察息入息出,从而获得的专注,就是正定。而如果要发展正定,则需持守戒律,最简单的就是五戒,之后是八戒、比丘戒、比丘尼戒。心安定下来后,我们该如何开发智慧呢?佛陀更近一步发现:身心是交互影响的,每当心中升起烦恼时,身体都伴随着感受产生,当愤怒产生时,身体会产生热的感受,当恐惧产生时,身体会产生冷的感受;这时如果能保持平等心客观的观察身体的感受,内心的不净烦恼就会不断的消失。而由我们不断的观察身体上的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并对这些感受不起习性反应时,便会升起平等心,而持之以后不断的观察练习后,发展出来的平等心就是我们的智慧。这里要顺便提一句,不要试图自行练习,就如你得身体生病了,有人给了你一本可以给自己做开刀手术的书,你难道就敢自己给自己做手术吗?我们的心也是如此,去除痛苦也是一个严谨的过程,需要详细的方法解说以及环境和老师的指导,要想学习就需要到禅修中心去学习,回来后才可以自行在家练习,佛陀终其一生都是宣扬:我没兴趣组建任何宗派,我也没有兴趣要你们离开你们的上师,我这里有一个方法,如法的修行,你们就可以自你们的痛苦中解脱出来,来试试看吧,来试试看吧。佛陀也曾对迦摩罗族人开示:不要因为你听过很多次就相信;不要因为你相信传统或前人就相信;不要因为很多人这么说就相信;不要因为符合你读的经典就相信;不要因为听起来合理就相信;不要因为符合你的信仰就相信;不要因为你的老师如此宣扬,而你非常崇拜他,你就相信;只有你亲身体验与了解啦这个道理,并发现这个道理是完满的,对个人与他人都有帮助,这时候,不仅要信仰它,而且要实践它。这位伟大而慈悲的人,终其一生都未成立教派,他入灭后,他的弟子为了方便传播这个方法,组成了上座部,大约在佛灭一百年左右,僧团一部分比丘因不愿意持守金钱戒开始了第一次分裂,之后的数百年间,上座部开始不断的分裂,成立了之后而成的:说一切有部、大众部、饮光部、法密部、正量部、化地部、因明部等等,十几个部派。而部派分离的开始也是佛教成立的开始。接下来咱们再说说正法的传承:正法这几千年来是怎样传承的呢?正法是两千五百年一个循环,佛灭之后到佛灭五百年间还有正法,佛灭五百年后,慧的部分就会失传,也就是世人不再了解如何通过四念处修习智慧。佛灭一千年,正定的部分失传;佛灭一千五百年,人们不懂的持戒的真正涵义,佛灭两千年,人们不再明白为何要做布施;佛灭两千到两千五百年,是群魔乱舞的年代。接下来两千五百年是再一个循环,佛灭五千年后,世界将进入无明黑暗的时期。为什么要讲正法的传承呢?因为这个方法非常的重要,如果把解脱之路比作是北京到西藏的路途,那三藏经典所有的描述皆是解脱之路的地图,详细的描述了你在解脱之路上会遇到的困难、障碍,以及到达西藏后有如何的好处及美景。如果方法失传了,而仅仅只保留了地图,那人们可以达到西藏这个最终的目标吗?几乎是不可能的。最早传入中国的佛经是东汉末年,三国时期,也就是大约223年左右,之后到公元600多年后,玄奘法师西渡印度取回了大乘经二百二十四部,大乘论一百九十二部。从时间来看,佛经初传到中国的时间是佛灭,768年后,也就是正法早已失传之后,第二次玄奘法师取回大乘经典是在佛灭1190年后,也就是佛法失传之后。有四种情况影响着佛经的传入:其一:佛灭400年左右,阿育王死去后,他的将领发生政变,在夺取皇位后,推崇婆罗门教,并开始灭佛,期间大肆屠戮出家人,烧毁寺庙以及诸多经典,很多僧人在出逃后,携带的经典及其有限,之后印度佛教开始再次兴起时,诸多经典已经残缺不全。其二,佛陀在世时是用巴利语传法,之后经典的记载也是以巴利语记录,佛灭二百年后,有一大能之士发明了梵语,之后梵语一度成为印度的官方语言,于是乎诸多经典就从巴利语翻译成了梵语,而两次佛经的流入皆是由梵语翻译成古汉语。我举一个例子,将一句东北话翻译成河南话,然后再从河南话翻译成广东话,是什么概念?而且古人下笔,必是斟词酌句,字字严谨,再从严谨的古汉语,翻译成现代语,佛陀的原意还能如实的被表达吗?其三:佛经只是这个方法的地图,这个方法在已经失传的情况下,也就是大家都没有学习过这个方法,就来翻译佛经。就如一个从来不会游泳的人翻译一本如何成为一位游泳高手的书;就如一个从来没有上过手术台的医生来翻译如何给病人做手术的书。其四是最重要的一点:因为众生愚痴无明,佛法的失传也是因为这个原因,失传的原因先不探讨,先说这个方法。如果这个方法是一碗炸酱面的话,那修行这个方法就是品味炸酱面的过程,而也可以把佛经理解为描述品味炸酱面的过程,世人愚痴,重视辩论而不知修行,稍微有些进步,便开始与人争辩,甲说:炸酱面是酸的;乙说:炸酱面是甜的;丙说:炸酱面是咸的;丁说:炸酱面是红的;戊说:炸酱面是热的;他们每个人都说的都对也都不对,说他们对是因为,他们描述的都是炸酱面的味道之一,说不对是因为,他们描述都只是一部分。这就是佛法被污染的根本,因世人愚痴,太过于执着于自己的观点,而不知实修,分辨执着开始了对立,对立演变成了团体,团体逐渐演变成了诸多部派,直至最后又演变成了佛教。而佛法是普世通行的,属于全人类的,若是以宗派来开始法的传承,只会让其他教派的人望而止步,最终导致佛法失传。北传菩萨道,好不好,非常好,因为若要觉悟、解脱,必须要积累智慧,法布施是积累智慧最快,最有效的方法。当然就算不做法布施,自己实修也可以积攒智慧,但是在通往解脱的道路上,布施菠萝蜜是必修的功课,这两者是相辅相成的,若是布施不够,智慧也会被限制在一定的层次,就如一个椅子的两条腿,若是两者相差太大,椅子就无法立足。所以智慧修到一定程度而不做法布施时,智慧就无法再进一步,自然也就无法解脱。而菩萨道的一句:众生无边誓愿度,其实也是南传的必修功课。但是有一个问题是什么,一个瞎子是无法为人指路的,一个跛子是无法扶起别人的,所以北传佛教经常讲,渡人要带着智慧渡,不能胡说瞎说,不能攀援,不能恐吓。这和南传的实修思想又有何区别呢?都说南传是自了汉、自了汉,这种说话太愚痴,要想解脱,布施菠萝蜜不够是无法解脱的,那他们在修好自己之后再去传法布道和北传的带着智慧去传法有什么区别呢?当然有人会说:自了汉是讽刺他们只懂自己解脱,不发愿成佛一样。只能说,世人太愚痴,根本不懂的什么是菩萨。菩萨:得到过佛授记的,方能称之为菩萨。佛陀授记有什么要求呢?一、 是人二、 是男人三、 波罗蜜已经圆满至足以使他在那一生证得阿罗汉果。四、 遇到一尊活着的佛陀五、 是一位相信业力的隐士或是一位佛教的比丘。六、 具备四禅八定与五神通。七、 有不惜牺牲自己生命修波罗蜜的非凡精进力。八、 善欲足够强大至令他发愿成佛。只有这样的人才能得到佛的授记,授记后才能叫做菩萨。凡夫如何行菩萨道呢?努力修观智,当到达行舍智时,可以选择在今生证果,或者再入轮回,当未来弥勒佛出世后,选择在弥勒佛前发愿成佛,得到授记后才开始正式践行菩萨道,唯有在得到授记后,再经历至少四阿僧袛劫,方能成佛。换句话说,未得到授记前,所有的努力都是为了达到成就阿罗汉的标准而努力,这是成佛前必经的一个阶段。同时,在大众部要求放弃金钱戒时,上座部的比丘长老,阿罗汉们是反对的。大众部僧人因理亏,便攻击阿罗汉不究竟,会遗精,有执着。然后捧出了菩萨高于阿罗汉一说,试图贬低阿罗汉,以此来证明他们站在正义的制高点。但大众部的发展史中,却纪录了并承认这段历史。为何?因为他们不敢承担分裂僧团的罪名,虽然他们做了分裂僧团的事实,但并不承认。这就是菩萨高于阿罗汉一说的由来,而经过几千年的发展,佛教中又冒出了无数个释迦牟尼佛都不知道的菩萨。说到这就得谈谈大乘与上座部的核心分歧,大乘思想的起源来源于大众部第一次分裂的,而大众部第一次分裂的原因是什么?僧团的第一分裂是因为有一部分僧人认为:佛陀已经入灭百年,僧团的戒律也应该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变化,应该改变哪一条戒律呢?应该不再持守金钱戒,就是可以存蓄金银。佛法的核心是戒定慧无漏三学,佛陀持戒是为了发展心的定力,发展心的定力是为了开发智慧,开发智慧的目标是为了解脱,戒定慧是一个椅子的三条腿,相辅相成,是自然法则的一部分。试问,佛灭2500年后,自然的法则就改变了吗?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的自然法则有所改变吗?难道拘留孙佛出世时所体悟的自然法则和释迦牟尼佛所体验的自然法则有所不同吗?难道未来佛弥勒佛出世时所体悟的自然法则和释迦牟尼佛所体验的自然法则有所不同吗?自然的法则亘古不变,既然法不曾改变,为何作为法的一部份——戒律,需要改变呢?为什么要改变这一切?因为人们已经被心中的贪婪所战胜,当人们被心中的欲望战胜时,那便是魔。魔子魔孙的魔。大众部由不再持守金钱戒开始,分裂了僧团,为了站在道义的制高点,开始污蔑阿罗汉,抬高菩萨,然后开始编撰自己的经典,一直到玄奘法师取经时,经过九百多年,大乘思想一直都在逐渐演变。这个演变的核心在于,可以随时随地说法,可以因人不同而说法,可以随心所欲的讲法。稍微有些理性的人去查阅大乘经典,就会发现这与佛陀原始的教化有很大的冲突,佛陀的十种德号中,就有阿罗汉这个称呼,现在在大乘经典中,阿罗汉是不究竟,是焦芽败种,难道佛陀在世时是在打妄语?胡说八道骂自己?再试想,所有的经典起源于佛灭后五百阿罗汉集结而来,大乘经典也出于此,现在大乘骂阿罗汉是不究竟的焦芽败种,也就是说大乘的经典起源于焦芽败种门集结而来?2500年的演变,正法失传,而人们心中想要保留的就被保留了下来。为什么正法会失传?试想,在现实生活中,是诤友多,还是混吃混合朋友多?当有人骂面指心说你之过时,有几个人能接受?正法就是帮助人改变内心的习性反应,改变自己难不难?很难。人们发现这个方法很有益处的时候,便想,有没有可以让我不受苦又能快乐的方法?于是开始了非常微小的改变,十日内观课程上完后,马上回家开了一个九日内观课程,八日内观课程,三日内观课程,甚至还有愚蠢的人,回到家开了一个心理工作室,还美名其曰:某某某内观疗法。我们的生活随着科技的发展越来越便捷,为什么人类会有发展,根本原因就在于想要走捷径,想要最简单的劳动力,获得最大的收获,这是人性的根本。所以我们可以在生活中经常遇到,对彩票、赌博有个狂热执着的人,倾家荡产的买彩票,只为了中奖。这种人很可怕,更可怕的是,很多人以信仰的名义,投身到了宗教中,不断的开发自己的修行方法,不断的去迎合民众。有谁想过,释迦佛,一位具足完满智的觉者,所发现的方法,已经是最简单及便捷的方法了,难道那些更改佛陀法门的人,你们的智慧比佛还要高吗?没有人会去考虑这个问题,每个人都在想:有没有更简便的方法,我发现这个方法后,去迎合大众,可以获得更多的信徒。所以念佛法门的诞生,就是2500年人类心中想着走捷径欲望的呈现,任何人都抵挡不住。当我敲下这些字的时候,我知道我需要面对的是几十万的大乘信徒乃至某位净土宗老法师的狂热信徒。异教徒并不可怕,唯一可怕的是,魔子魔孙打着佛教徒的名号,用着佛陀解脱道的理论,让信徒信服后,开始教导信徒们邪法,外道法。念一句阿弥陀佛就能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天呐,这么愚蠢的话也说得出口?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菜园中如此,死亡那一刻也是如此。如果把人生比作一条火车轨道,那在死亡时,会有三十一条轨道出现,业力会推动生命之流走向其中之一,而在临死时,一辈子里最重的那个习性反应会呈现,如果这个习性反应像石头一样沉重,那他就会向下掉,落入地狱,如果像奶油一样轻,那他就会向上飘,轮转为天人。这个世界并不存在念一句阿弥陀佛便能打破自然法则运作的规律,就能往生西方净土的神话故事。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菜园中如此,于生死之间也是如此。可是总是有人愿意相信:自然的法则会庇佑我,不管我造作了什么样的业习,自然法则都会为我打破这个循环,让我往生西方净土,成佛成圣。世人从来不管这个想法有多么的疯狂,而偏偏固执的认为自然的法则会为自己开后门。若是自然的法则真的庇佑你,为何在你活着时让你如此痛苦,而死时才往生西方获得永恒的快乐呢?死亡时,人会经历身心分离的过程,什么是身心分离?想象一下五马分尸的痛苦,而在这种痛苦下若能保持完全的平等心,不升起任何习性反应,便能跳脱出六道轮回,若是升起嗔恨的习性反应,就会下掉,反之亦如此。大家可以去某著名净宗法师的视频,讲解所有的经典时,最后都能绕到一句话上:所以释迦牟尼佛教导我们念佛。就连讲解四念处的时候,都能扯到念佛上,胡说八道的功夫真是到家了。四念处又名八圣道: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正思维、正见。正念,意思是正确的觉知,正念的开发是以身体内的所缘为基础,以身体外的所缘修行皆是外道!当然我也知道,很多人要的不是解脱,仅仅是一个心灵的慰藉,念一句阿弥陀佛往生极乐,对他们来说就够了,他们无意去花费时间、精力去研究这符不符合释迦佛最初的教化,他们需要这一句佛号,他们不要思考太多,他们需要一个人迎合他们心中所想,他们需要的是,我付出最少的努力,得到最大的回报,他们需要的是,一句佛号,自然法则会为他们改变这世间运作的规律,为他们走后门。
存钱的和尚遭报应,无德的道家遭天谴,附体的鬼灵不得道,拆家的仙菩无来世,骗钱的宗教全是魔,装神的妖精再修一千年,自古地狱门前它僧道多。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普贤菩萨代表什么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