邀请你的天谕小伙伴邀请码共同参与你设计的游戏吧!听听大家对游戏的评价

文/金错刀(微信公众号ijincuodao。覆盖300万科技商业人群的每日一干货)
哈哈,我说的可不是“僵尸粉”,而是真正的僵尸粉丝。
全球拥有最大的僵尸粉丝的产品就是《行尸走肉》,也是我比较喜欢的一部电视剧。
《行尸走肉》可以算严格意义上的第一部僵尸题材电视剧集。现在已经拍到第四季了,《行尸走肉》第四季首集去年10月13日在美国播出时,吸引了1610万僵尸迷观看,刷新了美国有线网剧集最高收视纪录—原先的纪录也是它创下的,第三季结局播出时获得1240万的收视人数。
把僵尸这种重口味的题材包装成一个全球最大粉丝群体的存在,实在是太奇葩了。奇葩背后,也是粉丝经济的最核心——参与感。
1、一部电视剧竟然让僵尸成为潮流。《行尸走肉》2010年10月在AMC首播时,AMC与FOX国际频道让一群演员按照剧集里的化妆标准,打扮成僵尸出现在全球26个城市的着名地段。
2、僵尸题材有着先天的病毒传播的优势,互联网是放大这一优势的关键。甚至危机公关也可以用僵尸。
2012年7月,由于合同纠纷,美国第二大直播卫星运营商DISH将AMC从它的有线频道下架。而当时《行尸走肉》第三季正处于暑期短休,这意味着当短休结束,部分观众将无法看到它了。AMC和创意公司Thinkmodo想了一个办法,它们再一次把僵尸们带到纽约街头—既然不转播我们,那么僵尸只好出来闹事了。确实有不少纽约市民被吓得不轻。Thinkmodo团队花了8天时间在不同地方“投放”僵尸,然后拍下那些张皇失措的人。这个视频最后被放到了YouTube上,一天内就有7.5万人次观看。而活动期内它总共吸引了400万次的点击,并病毒式地传播扩散开来。
3、他们很擅长制造参与感。
《行尸走肉》剧集本身和这一系列的营销推广让僵尸不断风靡。除了AMC,僵尸迷们也会自发在全球各个地方组织非官方的僵尸扮演活动。在今年6月的圣地亚哥漫画展上,人们可以模拟僵尸入侵人类世界时该如何与它对抗及逃脱,而你只需要花上125美元就能在活动中被化妆成僵尸。2011年,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为了宣传枯燥的紧急情况应对措施,在网站上发布了一份《僵尸袭击生存指南》,因点击率过高甚至导致了网站崩溃。
===僵尸的分割线:
来源:第一财经周刊
作者 :牙韩翔
在僵尸世界中,这个半死不活的难以定义的物种热衷于咬食人类、传播病毒,让对方也变为僵尸。而AMC剧集《行尸走肉》(The Walking Dead)以及随之而来的僵尸文化,也在现实世界和电视荧幕上,如同病毒一样迅速风靡。
有数据为证。调查机构尼尔森一直通过监控社交网络来研究电视剧集的流行程度,从6月刚刚公布的数据来看,2013年9月到2014年5月末,Twitter上关于《行尸走肉》的讨论达到了57.6万条,超过52万个独立Twitter账户在此期间看过这部剧。
这部以僵尸为题材的美剧在今年3月结束了第四季。它由Robert Kirkman以及Charlie Adlard共同创作的同名漫画改编,讲述了僵尸入侵人类家园及一些幸存者与之周旋对抗的故事。
第四季首集去年10月13日在美国播出时,吸引了1610万僵尸迷观看,刷新了美国有线网剧集最高收视纪录—原先的纪录也是它创下的,第三季结局播出时获得1240万的收视人数。人们似乎享受这种被惊吓的愉悦,而最重要的是,18至49岁的这个人群还是广告主最在意的群体。
其实,早在十多年前,僵尸题材就开始渐进式地向大众文化“入侵”。
电影《惊变28天》(28 Days Later)在2002年上映后曾名噪一时,让制片人意识到这类与人类形似的物种的故事既是票房保证,同时又是人人可以完成的低成本制作。之后便不断有此类电影推出。
但当时依然很少有人敢把此类题材搬到电视荧屏上。CBS在2007年曾试图制作一部名为Babylon Fields的僵尸主题的剧,但因为被认为存在市场风险而放弃。2011年,NBC制片人Kevin Reilly曾买下《行尸走肉》的剧本版权,但当时NBC也对僵尸剧集持怀疑态度,最后《行尸走肉》的版权落到了AMC手上。
因此,《行尸走肉》可以算严格意义上的第一部僵尸题材电视剧集。谁也不确定这种大胆尝试能否获得观众的注意及认可,于是AMC在营销推广上想了许多花招。“我们必须得转变硬性宣传的模式,单单发布剧照和预告片显然不够。”Kirkman说。他同时也是该剧的制片人。
一个最近的例子便是FOX国际频道在将《行尸走肉》第四季推进葡萄牙市场时,与创意代理公司Torke+CC及葡萄牙国家血库合作,在里斯本街头开了一家叫做The Walking Dead Blood Store的快闪店。
这间店铺乍看上去并没有什么不同,它****《行尸走肉》的官方周边产品——从水杯到T恤,基本上随处可见—但流通货币在这里不是钱,血液代替了它。你需要通过献血的方式,才能获得相应商品。
第三季上映时,AMC也曾与美国公益组织举行过类似的献血公益营销。“但我们觉得这个营销项目需要更进一步,要能与僵尸粉丝们有更多互动,激励他们来参与。”FOX国际频道品牌经理Filipa Almeida对《第一财经周刊》说。
如果你想要换取一件《行尸走肉》的道具,需要3张献血兑换卷。但是一个僵尸迷只能献一次血,这时你便需要邀请你的朋友或其他僵尸迷一起来参与。
一开始,因为僵尸主题的特殊性,FOX的这项计划进展并不顺利。“最大的挑战是一些人认为献血是一件严肃的事情,不该和僵尸扯上关系。”Almeida说。葡萄牙国家血库也对这项合作态度迟疑。Almeida和团队费了很大的力气去说服这些人相信僵尸已经在大众当中拥有了一定的流行与接受程度。
最终结果大大超出预期。The Walking Dead Blood Store的献血量比一次普通的公益献血活动高出541%。而这家快闪店里的献血量占到了那段时间葡萄牙全国献血量的2%。快闪店随后还会出现在西班牙、荷兰及美国等地。
“它确实是一个非常不错的点子,充分利用了《行尸走肉》的成功吸引粉丝参与到公益项目中来,又结合了营销行为,同时能够让这部剧的粉丝与FOX及剧集产生互动。”Almeida告诉《第一财经周刊》。
相比《行尸走肉》中僵尸咬食人类或者人类徒手将僵尸杀死的血腥画面,在房间里献血这件事情对那些僵尸迷来说还不够重口味。《行尸走肉》2010年10月在AMC首播时,AMC与FOX国际频道让一群演员按照剧集里的化妆标准,打扮成僵尸出现在全球26个城市的着名地段。
从清晨的中国香港与中国台湾开始,在24小时内,那些面目狰狞的“僵尸们”游荡在纽约的布鲁克林大桥、伦敦大本钟及华盛顿林肯纪念堂。当它们在洛杉矶出现时,《行尸走肉》第一季首集片头在电视屏幕上出现,首映开始,也开启了它随后几年持续流行的序幕。
就连危机公关时,这种方式也屡试不爽。2012年7月,由于合同纠纷,美国第二大直播卫星运营商DISH将AMC从它的有线频道下架。而当时《行尸走肉》第三季正处于暑期短休,这意味着当短休结束,部分观众将无法看到它了。AMC和创意公司Thinkmodo想了一个办法,它们再一次把僵尸们带到纽约街头—既然不转播我们,那么僵尸只好出来闹事了。
“我们的想法是制造一些真实场景,让《行尸走肉》里的僵尸出现在纽约,”Thinkmodo联合创始人Michael Krivicka对《第一财经周刊》说,“这其中的隐喻是僵尸并不属于纽约,它会给你的生活带来麻烦,它们应该是在AMC上的。”
确实有不少纽约市民被吓得不轻。Thinkmodo团队花了8天时间在不同地方“投放”僵尸,然后拍下那些张皇失措的人,“比如有人注意到卖给自己热狗的是僵尸时,吓得连热狗都扔到了地上。”Krivicka说。
这个视频最后被放到了YouTube上,一天内就有7.5万人次观看。而活动期内它总共吸引了400万次的点击,并病毒式地传播扩散开来。
不可否认,《行尸走肉》剧集本身和这一系列的营销推广让僵尸不断风靡。除了AMC,僵尸迷们也会自发在全球各个地方组织非官方的僵尸扮演活动。例如,近几年每年粉丝们都会在不同城市开展“《行尸走肉》大逃脱”(The Walking Dead Escape)。最近一次是在今年6月的圣地亚哥漫画展上,人们可以模拟僵尸入侵人类世界时该如何与它对抗及逃脱,而你只需要花上125美元就能在活动中被化妆成僵尸。2011年,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为了宣传枯燥的紧急情况应对措施,在网站上发布了一份《僵尸袭击生存指南》,因点击率过高甚至导致了网站崩溃。
“我认为正是《行尸走肉》让僵尸变成一种潮流。”Almeida对《第一财经周刊》说。当然对于AMC来说,所有出现在人们周围的“僵尸”的最终使命,是把人们的注意力重新吸引到屏幕上。它需要在遍布全球、杂乱的僵尸活动与风潮中让自己处于突出位置。
人们或许会因为颇具创意的营销手段去尝试观看一部剧集,但定时收看公共电视台节目的习惯已经被互联网破坏。AMC也注意到这一点。它与Netflix合作,将过去所有的剧集都放在互联网上。《行尸走肉》的观众因此整体增加了51%。“当人们通过各种方式议论它时,它已经在Netflix上了,你随时都可以观看。”摩根大通媒体分析师Alexia Quadrani评论说。
为了制造更多的热点,AMC还推出了一档叫《闲话行尸》(The Talking Dead)的节目,谈论各种关于僵尸的活动及话题。这个节目吸引了大量粉丝。在2013年3月一个星期天的晚上,《闲话行尸》吸引了280万18至49岁的观众。这个数字击败了NBC当月任何一晚的收视率。
最新一季的《行尸走肉》将在今年10月播出。不过也开始有人质疑僵尸风潮能否持续,并认为它会慢慢被其他新事物替代。
观众永远是善变的。“就像前几年《暮光之城》推动了吸血鬼那样,僵尸确实成为最近大众流行文化的趋势之一。不过和其他新兴潮流一样,它最终也会逐渐暗淡。”Krivicka说。
………………………………………………….
“微信公众号:金错刀”。
…………………………………………………..
浏览数: 次 归类于:
— 金错刀 @ 09:44
《小时代》跟《后会无期》都有一个非常鲜明的特征:这是一部非常有逼格的电影。到底什么是逼格?逼格是如何炼成的?
文/金错刀(微信公众号ijincuodao。覆盖300万科技商业人群的每日一干货)
韩寒跟郭敬明的血战不止是在电影票房上,也在我们的创始人群里。
在我的微信公号文章里,一篇关于《韩寒《后会无期》为何将电影老炮甩在身后》的阅读数据,竟然超过比基尼美女文章《从产品经理角度看比基尼洗车:酷产品》。
就像我说的韩寒郭敬明这帮新导演有3大新式武器,分别是:逼格、社交营销、大数据。
《小时代》跟《后会无期》都有一个非常鲜明的特征:这是一部非常有逼格的电影。
我想跟大家聊聊,到底什么是逼格?逼格是如何炼成的?
逼格从字面上理解就是装逼的格调,就是一种更高的消费维度,再直接点讲,就是你不用这个产品就OUT了。逼格有3个关键词:
1、情怀。情怀就是一种调调,《后会无期》的情怀就是文艺调调,卖的是“坏孩子”。《小时代》的情怀就是90后调调,卖的是“温柔乡”。在情怀上,《后会无期》略胜一筹。
这是微创新总裁营微信群里一些创始人的讨论:
@岳蒙:逼格是什么?金老师一次上课时讲的逼格就是“可以用来证明你是什么逼!”我认为是目前为止我听到的最有逼格的解释。
@赵财神:昨晚为了陪女儿看了第三遍《小时代》,同老婆看了《后会无期》,零点一刻才看完,画面和人物精致程度没得比。《小时代》我女儿看了三遍。我老婆可以接受《小时代》,但看《后会无期》时睡着了。我理解《小时代》的冲击,是全方位的。韩寒是闷骚型,真的有内涵和自我挑战。
@谢玉琳dame:骂里面是否带有一点点对青春的羡慕嫉妒恨呢?对于过去的曾经,对于自己没有尝试过或体验过的种种,对于一种欢喜的眺望。昨天抢了同事一支笔,就因为笔上写着……“我想早恋,但已经晚了”
@魏峥:(这两部电影)我都去电影院看了~非常爱《后会无期》,实在不喜欢《小时代》。但不否认后者疯狂的吸金能力,《小时代》创造了一种你不去看就out的风潮,尤其是对低龄,低收入,眼界窄,格局小,没见识……诸如此类的群体具有巨大杀伤力,因为他提供了一种极其容易理解和消化的,单薄的,夸张的,符号化的美学,其实跟变形金刚差不多,看个热闹,不用动脑子,人人可以参与讨论,这无疑是个极好的、大众化的消费产品,可肯定不是一部好电影,甚至连电影都算不上。
至于《后会无期》,至少我愿意心甘情愿的买单,等过几个月在家里再看,说不定过几年还会再看。韩寒拍电影是新手,讲故事却是驾轻就熟,这部作品很像李宗盛又或者是陈升的歌,有强烈的叙述感,需要具备一定的人生经历才能产生精神共鸣,从而也注定了被贴上装逼的标签,因为有大批人根本看的迷迷糊糊。
2、不止是情怀,还要有硬体验。硬体验是逼格的门槛,也是重要的区隔点。情怀是一种感觉,但逼格是需要载体的。举个例子,我在五星级洲际酒店办理入住手续,大厅有很多艺术品,服务员用的是一水的苹果电脑,很有逼格。我去入住另一个本土的五星级酒店,大厅也是金碧辉煌,但服务员竟然用一个土的掉渣的纸质笔记本做入住统计,一下子感觉逼格全无。
在《后会无期》,这种硬体验就是充满着文艺强调的金句,比如“我曾经跨过山和大海,也穿过人山人海”,“听过很多道理,依然过不好这一生!”在《小时代》里,则是十分养眼的美男子,不断涌现的音乐MV。在硬体验上,《小时代》更胜一筹。
这是微创新总裁营微信群里一些创始人的讨论:
@魏峥:打个比方喔:《小时代》是直径半米厚度1毫米的纯金地毯,看起来无比高级并且铺在地上谁都可以踩一脚然后到处炫耀:老子也知道(体验过)啥叫奢华生活,并且伴随着部分人惊呼卧槽这么大块金子于是感动的不能自已而泪流满面。《后会无期》是半块门板大小的潮汕木雕,材料并不怎么出奇但是精工细作、想象力丰富,自由舒畅略微奔放,平凡的世界里有梦幻空间,有积累有沉淀有深度有释放有情怀有感慨。可毕竟是艺术品,难免有些不接地气。
@Delly:纯看电影,两个人写的书我都没看过。都是用户体验去看的,评价比较客观:后会无期真TM太无聊了,韩寒智商太低了,电影太刻意了,真的是耍了不少小聪明,却没有感动深刻的。卫星碎片能不回收吗?全篇不深刻,很假的情景,更多的刻意的高大上的唯美景象,却很累赘,更加的刺眼,多看一眼,就没有了文艺,看完了真的更讨厌韩寒了,虽然有朋友非常喜欢他,但我更烦他了。小时代比这个强太多,韩寒要装的太多,结果就都露出来了,我曾听过很多的山和大海的声音,但这次听出了真实的韩寒,买票很后悔。
@友拓传播赵宁:韩粉多文艺青年,热衷讨论但相对理性,不会死忠多次购买。郭的粉丝年轻人为主,需要靠一个大人都不喜欢的东西证明自己的与众不同。韩粉需要证明自己的格调,郭粉要证明长大和存在。
3、逼格的本质就是族群认同感。我想让大家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看韩寒的比看郭敬明的更有优越感?《小时代》的粉丝经常被冠以“脑残”、“白金”、“花痴”等骂名,而施以这些骂名的多是那些自我感觉超有优越感的韩粉们。为什么?
@莫未名 在知乎上有一个经典点评,很给力:各种鄙视链条之所以如此繁杂丰富,归根结底,是我们对自我的认知与追求,大多为他人的社会性认同所左右。什么叫做社会性认同?电视剧给我们带来的感动和快乐全然不够,看什么剧,才能体现我们区别于他人的品味和逼格;游戏带给我们的释放俨然是无足轻重的副产品,玩些什么,才能成为检验我等资深玩家智商的权威标准;至于用什么产品,那红果果的,是我们睥睨众生的高尚情怀的终极体现。
这种社会属性的实现,靠得不正是刻板印象和标签化?人类太懒惰,标签化后的对象,却正是最容易区别开来的。看什么书,听什么音乐,玩什么游戏,穿什么衣服,开什么车子,都可以成为用来举一反三、推而广之地判断一个人性情、素质和学识的标准。这是多么简单有效的机制!标签化的核心逻辑:单因素模型。一个人喜欢郭敬明,或者正在看郭敬明的书,就必然是个心智尚未成熟的小屁孩儿,或者城乡结合部的非主流青年?有没有可能,只是郭敬明的一两句话打动了他,或者刚好击中他的某根青春时期的心弦?而韩寒的读者,就一定是思想独立、心智成熟的有识之士?就没有一个,只不过是因为韩寒的名气而盲从?从而为成为一个韩寒读者的优越感而沾沾自喜?
所以,逼格的背后是一个旗帜鲜明的标签。韩寒很厉害,他占据了青春文艺范的标签。郭敬明也很厉害,他占据了青少年正能量的标签。
两个人的PK,是两大标签的PK,也是两大族群的PK。
这是一种前所未有的势能,在互联网的裹挟下,呼啸而至,摧枯拉朽。
你的产品有逼格吗?什么是中国本土最有逼格的产品?欢迎吐槽。
………………………………………………….“微信公众号:金错刀”。
…………………………………………………..
浏览数: 次 归类于:
— 金错刀 @ 17:46
文/金错刀(微信公众号ijincuodao。覆盖300万科技商业人群的每日一干货)
韩寒的《后会无期》票房还是让很多人大跌眼镜。一个文艺片竟然3天2.2亿票房,首周票房报收2.84亿。
我的微信在几天前做过一个调查:请问在以下中国新锐导演中你最看好谁?韩寒、徐峥、邓超、郭敬明这几个人,得票最高的竟然是韩寒,奇葩吧。
其中很多金句都成为微博、微信等社交平台上非常火爆的话题,尤其电影中袁泉那句“喜欢就会放肆,但爱是克制”。韩寒在成都和观众见面时就说,自己这两天被网友的才华所折服,有位网友在他微博评论了一句“有钱就会放肆,没钱才会克制”,让他觉得特别有道理。
当然,也有恶搞体,评论人士方家平在微博上说:说《后会无期》是东极岛的宣传片或大众汽车的广告片还是过了,确切地讲应是一部流氓片,有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议禁播。宾馆开房被骗,嫖客爱上妓女,三次出现男人野外撒尿镜头,还有什么“命硬不敢说,命根子才真的硬”等韩寒式流氓语言。这部电影怎么审过的,我想和总菊谈谈。
知名影评人韩浩月,有句点评很有意思:有人说,以《后会无期》为标志,传统电影思维已经彻底落伍,电影市场迎来了观众更新、创作理念革新的时代。这个说法不无道理。从徐峥、赵薇的电影在票房上获得巨大成功之后,国产电影市场就进入了谁也看不懂的时期,更多非职业、高票房导演的出现,让电影业“乱拳打死老师傅”的事件频出。郭敬明和韩寒这两位80后作家介入电影圈做得风生水起,尤其是在电影营销方面,完全将电影老炮们甩在了身后,电影业正更多地被新人导演所引领,“新电影人”对市场的刺激,正在掀起连锁反应。
又一个外行杀入电影行业,甚至将电影老炮们甩在身后。为什么?
1、不只是讲故事,而是制造逼格。《后会无期》是一个很有逼格的电影,“情怀”这个事情,做到极致也是一个很大的卖点。而且,这种外行也有一个标签,那就是代表“新电影”,跟过去传统导演形成了鲜明的区隔。你是不是想到了锤子?
韩浩月:每个“新导演”都能够狠捞一笔票房,在于观众需要新鲜感。第五代和第六代导演已经带不来新鲜感,单凭片名就能揣摩出他们要拍什么。同样地,北上的香港导演也乏善可陈,对内地市场的迎合让他们失去了自我。而那些从来没当过导演的明星,被寄予了厚望,哪怕公映之后被证实电影质量不过如此,仍阻止不了观众继续把视线投往下一位蠢蠢欲动的新人导演。
2、不是广告轰炸,而是社交病毒传播。
韩寒《后会无期》电影甚至出现了一个“依然体”的造句。7月4日,韩寒在微博上首发电影《后会无期》海报,并配上了这样一句充满韩寒式哲理的宣传语:“听过很多道理,依然过不好这一生!”此语一出,立刻在网友们关注的热门话题中引爆,在24小时内,斩获了16万条转发,3万评论和12万点赞。估计,韩寒的微博、微信营销也有幕后推手。但最关键的是,韩寒最懂这套新玩法。
“爱过无数女子,依然单身至今”、“饿了很多天,体重依然不减”、“读了很多年书,依然是个学渣”……这些让人欢乐不已的“依然体”,都是出自网友之手。
3、不只是营销,而是参与感。
有人批评:“新导演”的特长不在于电影而在于营销。从赵薇动用多年圈内关系推动《致青春》成为话题电影,到韩寒用尽网络营销新手段炒热《后会无期》,“新导演们”更像一个个营销高手而非创作达人。在整个作品的链条形成中,营销被放在最前端,而作品却成为最末端。
我不太认同,这帮新导演其实有一个共同点,都特别擅长把握用户心理,特别是80、90后的心理。其实,年轻人看电影跟过去不太一样,他们不只是看一个故事,而是需要参与感,他们需要参与到电影的相关体验中。
这帮新导演其实有三个秘密武器:社交营销、参与感、大数据。
类似的故事也在其他传统行业出现,你说呢?
浏览数: 次 归类于:
— 金错刀 @ 08:37
文/金错刀(微信公众号ijincuodao。覆盖300万科技商业人群的每日一干货)
最近一段时间,视频成为互联网最热闹的地方。有几个大事发生,一个是互联网大佬腾讯把下一个宝押在短视频上,大刀阔斧减腾讯微博,调了好多原来微博的人过去做微视。一个是做视频秀的9158上市。另一个是自媒体视频节目如“晓松奇谈”的强势逆袭。
另一个大事是“广电最严整改令”,不断收紧对电视盒子的管控。首先是快播的倒下,另一个互联网公司乐视遭受重创,两个交易日内市值蒸发了近64亿。当然,BAT早有动作,马云砸下65亿入股华数传媒,间接拿到了华数的牌照,百度爱奇艺也通过入股央广银河的方式基本锁定了牌照,而腾讯则是早早就入股央视未来电视,抢到了一块牌照。
视频行业到底是大洗牌还是大风口?
先看看视频行业的三大类玩家,也是视频行业的“三国杀”:
第一类是内容型平台。有电视台的官方视频网站,比如最近选择视频全网独播的湖南卫视官方网站芒果TV,还有央视的CNTV等。还有优酷、搜狐视频、爱奇艺等视频平台,这些平台正在选择PGC(专业团队生产内容)的方式大力扶持自制剧。
视频网站的崛起会是一个巨大的风口。高晓松有一个观点我很认同,视频网站这种行业在美国是没有的,youtube是大家自己拍着玩,hulu是大的影视公司办的。因为美国有大的制片厂,电影、电视剧、脱口秀全线产品都有,也有自己的电视台和分发渠道,不会把版权卖给视频网站。我个人对中国视频网站的预测是,这些靠着最初版权混乱时期起家的网站,在聚集到大量资金之后都要重走大制片厂的老路。它们应该是未来中国的索尼、华纳、派拉蒙。以前靠文字影响中国青少年的郭敬明、韩寒,靠音乐词曲俘获歌迷粉丝的高晓松,现在也都纷纷触电、做视频节目,并借此一跃成为视频行业的跨界赢家。
但是内容型平台也有个缺陷,由于自制剧视频版权的纷争,无法满足观众对视频节目的全站需求,比如《晓说》火了之后,高晓松就拿着高额转会费从优酷跳到了爱奇艺,这直接导致晓说的粉丝在两大平台之间的切换和奔波,增加了用户获取视频内容的成本。
第二类是工具型视频模式。比如迅雷、快播、暴风影音等视频播放软件,以及乐视的乐视TV、小米盒子等硬件,都属于工具型视频模式。他们都朝着“平台+内容+终端+应用”的软硬件结合模式发展,但终端正在成为一个巨大的风口和变量。
今年广电的最严整改令,在政策上不断收紧对电视盒子的管控。许多厂商纷纷转型,工具型视频模式受到了严重的考验,尽管这一模式未来的发展空间未定,但快播的倒下,乐视的被约谈,相信在短时间内,工具型视频模式将面临一个巨大变量。
内容型视频平台正跨越版权鸿沟、工具型视频平台备受考验的情况下,第三类视频平台,聚合型视频平台正在成为一匹大黑马。
第三类聚合型视频平台。比如百度、360搜索等搜索引擎的视频平台以及开迅视频平台。视频行业管制陷入深水区,那用户的刚需如何解决呢?其实用户并不关心自己看到的视频是在优酷还是搜狐,用户的需求是“Dont make me think”(别让我思考),从这一点来看,视频聚合应用将是视频大爆发后一个痛点需求。
视频聚合的好处是既满足了用户对视频节目的娱乐消费,又打破了因为版权问题而造成的各个视频平台间的隔断,同时也不会降低视频平台的广告收益,这是一个多赢的局面。看到一个小黑马叫开迅视频,有点新玩法:移动APP+最全视频搜索+移动TV盒子+摇控器。它具有视频聚合、垂直搜索的特点。不仅能让用户更方便的找到自己想要的节目,而且还添加了轻社交的元素——弹幕视频,这是在90后群体中非常火的一种视频交互方式。这是开迅在满足了用户对视频内容的需求之外,在社交和个性化方面对自身产品的升级和优化。
开迅视频很好的做到了对90后甚至00后年轻一代的用户需求洞察,并在视频内容之外,成功与其他视频平台做了产品创新的区隔,在同行业的视频平台中已经取得了不小的先发优势。
视频平台的白热化竞争,到最后还是要遵循这句产品圣经:一切以用户为中心,其他一切将纷至沓来。
谁将抓住视频下一波的黄金机会?欢迎投票。
浏览数: 次 归类于:
— 金错刀 @ 08:15
从产品经理的角度看,比基尼美女洗车是个挺酷的产品设计,值得创业公司借鉴。
文/金错刀(微信公众号ijincuodao。覆盖300万科技商业人群的每日一干货)
这两天,一个最奇葩的讨论对象是一个小产品:比基尼美女洗车。甚至变成了一个现象级话题。
回顾下这个案例:北京朝阳区酷车小镇的一家汽车养护中心推出一项新服务,美女身穿比基尼为车主洗车,不打蜡、不护理,一次收费要880元,针对高端客户。每次洗车的时间大概会持续近一个小时,所以在考虑到两名模特体力的情况下,每天清洗汽车的数量最多不会超过3辆。两名模特均是正在上大二的学生。两名模特并非随时待在养护中心。客户预约后,店里会做好地点、设备的安排,再通知模特过来。
据说,平日生意火爆,看来用户挺认可。比基尼美女说,她觉得这份工作挺有趣味性的。但有市民觉得有点恶俗,一律师表示相关部门可叫停。由于影响太大,该汽车养护中心已经停止了这个比基尼美女洗车服务。
从产品经理的角度看,比基尼美女洗车是个挺酷的产品设计,值得创业公司借鉴:
1、比基尼美女洗车本质上是个流量产品,就是能给公司和产品带来品牌流量和客户流量的。现在,由于互联网把信息传播的渠道完全扁平化,一个公司一定要设计好自己的流量产品。比如,小米移动电源,一万毫安69元,电源基本不赚钱,但它就是个流量产品,换句话说,它就像比基尼洗车一样能吸引用户。
2、这个比基尼美女洗车还挺痛点。我常说,找痛点是一切创新的基础,对高端汽车用户而言,他们需要的不只是洗车,而是更有逼格的产品与服务。比基尼洗车其实是来自用户的建议。据这家汽车养护中心介绍,曾经有客户向店里提出,如果是美女洗车该多好,于是店里想出了让洗车的美女穿比基尼的创意。
其实,比基尼多高大上啊,而且也不是在大街上洗车,为什么有市民会觉得恶俗。
3、让我惊讶的是,一个传统企业竟然有迭代思维。受舆论压力比较大,这个洗车公司已经停止了比基尼美女洗车业务,未来推出的业务将不会再涉及比基尼等因素。但是,可能会通过一段时间的培训,再推出新的高端私人订制服务,例如“美女贴膜”等项目。我很看好这个小汽车养护中心,有认识的刀友,可以推荐一下。
重要的是,你有自己的比基尼型产品吗?
浏览数: 次 归类于:
— 金错刀 @ 09:24
说到软件,就必须说说安卓。这个人是安卓系统新的王者,也是移动领域的权力之王。
文/金错刀(微信公众号ijincuodao。覆盖300万科技商业人群的每日一干货)
这两天,朋友圈和微信群基本上都在讨论小米。有认同的,也有炮轰的。
有一位创始人在群里说:“大家都是在路上的创始人呢,咱们才走了多远呀?距离人家水平得多远呀?多学人家好的吧,多看看咱们自己。咱们也肯定不乐意实习生七嘴八舌说咱们不是,觉得他懂个屁呀。那么雷军和小米,也有很多不是你我当下能看得懂的看的对的。”
对于小米的经验和方法论,我的看法是:小米现在已经走过了功能和界面时代,进入服务和生态时代。再模仿一个小米完全不可能。但小米的很多创新方式,大家能借鉴一个都会很给力。这是互联网的新武器。
特别对硬件公司而言,小米最重要的一个经验就是硬+软模式。硬件要强悍,软件也要很给力,才能生存。
说到软件,就必须说说安卓。这个人是安卓系统新的王者,他叫桑达尔·皮查伊。今年售出的智能手机中,使用安卓系统的将达到80%,远超苹果15%的市场份额。不止手机,未来的很多硬件,都会引入安卓,换句话说,这家伙将统治大多数硬件。必须认识一下:
1、移动的玩法完全不一样,皮查伊最擅长让软件重新定义硬件。
早期,皮查伊提议谷歌开发自己的浏览器。根据Adobe的数据,如今Chrome在手机和台式电脑的网络浏览器市场中占据32%的市场份额,超过了IE、火狐和苹果的Safari。皮查伊还尝试为笔记本电脑开发Chrome操作系统,甚至在PC机销量整体下滑的情势下,它依然显示出了光明的前景。Chromebook会把用户直接引到互联网上,让他们把所有信息都储存在网上而不是硬盘上。据数据,去年美国售出的商用笔记本电脑中有21%是Chromebook。
2、安卓的下一步将更透明,更开放。
安卓系统的成功是靠开放性和灵活性,但安卓最大的问题也是开放性和灵活性。苹果CEO库克把安卓称作是“地狱毒乱炖”。安卓汇集了各种安全漏洞,市场也被弄得四分五裂,因为它在种类繁多的设备上运行,也就无法为所有用户提供最新的功能。
3、安卓在搞定手机市场后,下一步要攻克的是智能电视市场,以及穿戴设备。
可怕的僵尸世界大战开始了。
===安卓之王的分割线:
来源:彭博商业周刊
撰文:Brad Stone
1月份在拉斯维加斯举行的国际消费电子展上,三星电子为其平板电脑推出了一款名为Magazine UX的新界面,这是一款经过改良的用户界面,看上去像杂志的目录页,用户可以直接点击打开视频和文章。手机生产商常常会把自己各种各样的设计融入到安卓系统中,这一次虽然算不上有突破性,但新界面精致、直观,而且毫无违和感。
不过,作为安卓系统的所有者和管理者,谷歌的管理层在背后却对三星的这个新界面恼怒不已。因为Magazine UX不仅把Play应用程序商店等一众谷歌服务隐藏了起来,还要求安卓用户和应用程序开发者必须学会三星设备的一整套全新操作行为。看来韩国人有意要把谷歌挤到幕后的位置。
破解这一难题的重任落到了谷歌安卓新总裁桑达尔·皮查伊(Sundar Pichai)的肩上。皮查伊与三星移动通讯首席执行官申宗钧(J.K. Shin)先后在拉斯维加斯永利酒店、加州山景城谷歌总部举行了一系列会谈,2月份又在巴塞罗那全球移动大会期间会面。皮查伊说,他们就两家公司息息相关的命运进行了“坦诚对话”。双方姑且算是握手言和了。三星同意砍掉Magazine UX界面,同时两家公司宣布了一项广泛的专利相互授权计划,标志合作进入一个新时期。“如今,我们两家公司在用户体验方面的合作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紧密。”皮查伊说。
现年42岁的皮查伊出生在印度。10年前他还只是谷歌的一名产品经理,负责的业务之一是浏览器右上角的搜索栏。当时,他说服自己的老板带着Chrome加入浏览器大战,结果Chrome不负众望一举成为互联网最受欢迎的浏览器,由它衍生出的Chrome操作系统也被用在一系列名为Chromebook的廉价笔记本电脑上。2011年,皮查伊接管了Gmail和Google Docs业务;2013年,公司首席执行官拉里·佩奇(Larry Page)任命他执掌安卓业务,皮查伊一跃成为全球科技业最有影响力的高管之一。佩奇说,皮查伊“拥有丰富的技术经验、敏锐的产品目光和极高的企业家才智。很难有人能集这三种品质于一身,皮查伊也因此堪称一位伟大的领导者”。
谷歌从不公布安卓的盈利状况,而分析师们估测其利润之难也是众所周知,然而,对于2013年收入达到600亿美元的谷歌来说,安卓操作系统是其一项至关重要的业务。全世界有12亿台设备使用的是安卓系统,它还把用户引到了为谷歌带来巨额利润的搜索引擎业务和地图服务广告业务上。虽然苹果公司和微软公司生产的手机上也有谷歌搜索和地图服务,但谷歌要向这些公司支付推介费。因此,只有使用安卓系统的人越来越多,谷歌才能把更多的钱揣进自己的腰包。
管理安卓可能是谷歌最困难的工作。每个加入安卓世界的手机生产商都不得不权衡一下自己和谷歌的利益关系。安卓是一个开放源代码软件,因此每个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修改源代码。谷歌在发布最新版本的免费安卓系统时附带了一个协议,要求设备生产商必须突出谷歌那些赚钱的服务,特别是搜索和地图服务,而它们自己的品牌和服务则要靠后站。有像三星这样和谷歌有着错综复杂关系的公司,也有像亚马逊和诺基亚这样完全把谷歌的服务排除在外的,它们用老版的安卓系统定制出了有各自特点的安卓系统。亚马逊最近还推出了自己的手机Fire。
与此同时,应用软件开发者们也在抱怨,在多变的安卓手机和平板世界中开发应用程序太难了,要面对各种尺寸的屏幕和处理器,特别是与相对简单、只有iPhone和iPad的苹果世界相比,就更是显得复杂无比。
“安卓系统的开放性和灵活性是把双刃剑。”移动通讯应用程序开发商Emu的联合创始人戴夫·费尔德曼(Dave Feldman)说,“因为运营商和生产商可以修改安卓系统,因此,开发和调试一款应用软件的工作就远比iOS系统更费时间。这是安卓面临的一大挑战。”
苹果首席执行官蒂姆·库克(Tim Cook)6月份在苹果全球开发者大会上,把安卓称作是“地狱毒乱炖”。安卓汇集了各种安全漏洞,市场也被弄得四分五裂,因为它在种类繁多的设备上运行,也就无法为所有用户提供最新的功能。对此,皮查伊平静地为安卓安全功能和它与开发者的关系进行了辩护,但他的辩护听上去不像反驳,更像是无奈的羡慕,“苹果如果能醒悟过来,考虑一下你的设备、你的软件,说‘我甚至可以给制作芯片的人打电话,告诉他们应该生产什么样的芯片’,那真会是一种解放。”他说,“我必须考虑的是搭建一个平台,让尽可能多的人参与进来,把这件事做好。我相信,它最终会是一个更强大的平台,只是它面临的压力也更大。”
来自印度的好好先生
皮查伊的同事们对他平易近人的性格和外交官似的为人处世技巧赞赏有加,对他颠覆了现代人心中科技业高管自负、遥不可及的大男孩形象更是津津乐道。“我敢保证,你在谷歌找不到一个不喜欢桑达尔、或者认为他是怪物的人。”和皮查伊共事8年的副总裁凯撒·森古普塔(Caesar Sengupta)说。
皮查伊说话和气,为人谦卑。他警告说,如果不好好加以呵护,安卓的未来就好比他最近在夏威夷和他11岁的女儿一起上的一次冲浪课:他第一次站起来时貌似成功了,结果却摔得很惨。在谷歌山景城总部会议室和旧金山办公室接受的一系列采访中,他在说话时添加了很多奇怪的口头禅,频繁使用“内在化”一词,而且在许多话的末了总不忘加上“等等等等”。
新长出的灰白胡须给皮查伊孩子气十足的面庞增添了几分庄重,他说,不刮胡子可以节省时间,还“体现出身担更多重任的精神状态”。
皮查伊出生在印度南部泰米尔纳德邦有着400万人口的金奈市。他的母亲在生孩子前是速记员;父亲是英国大型企业GEC的电气工程师,管理一家电气元件生产厂。“我以前下班回家常常会和他聊很多工作的事情和遇到的问题。”他的父亲瑞古纳萨·皮查伊(Regunatha Pichai)回忆说,“甚至在他很小的时候,就对我的工作感兴趣。我想这真的使他迷上了科技。”
他们一家四口住在一套两居室的公寓里,皮查伊和他弟弟睡在客厅。在他童年的多数时候,皮查伊没有电视看,家里也没有汽车,全家人出行要么去挤公交车,要么靠一辆蓝色的Lambretta踏板车:瑞古纳萨开车,皮查伊站在踏板上,弟弟和妈妈挤在后座。
皮查伊12岁的时候,家里装了第一部电话,还是那种老式拨盘电话。电话让他体会到科技带来的神奇便利,同时也让他发现了自己一个独特的天赋:他能记住自己拨过的每一个号码。“我叔叔会打电话过来说,‘我不记得这个电话号码了,不过你以前帮我拨过的,’然后我就能告诉他电话号码是多少。”皮查伊说,“我那时候不太确定这种能力是否有用。”【如今还真的派上了用场:皮查伊的数字记忆能力让谷歌高管们惊叹不已。负责工程业务的副总裁艾伦·尤斯特斯(Alan Eustace)说,最近一次开会,皮查伊列举了和语音搜索量增长有关的统计数字。“那是我负责的领域。”尤斯特斯说,“他居然知道我都不知道的一个数字。”】
皮查伊上学时成绩非常好,考进了许多人梦寐以求的印度理工学院卡哈拉格普尔校区,攻读工程学。毕业后他获得了斯坦福大学的奖学金,学习材料学和半导体物理学。皮查伊的父亲从积蓄中拿出了1000美元支付皮查伊的机票等费用,这比他一年的工资还多。“我父母做了那时候许多父母都会做的事情。”皮查伊说,“他们做出了很多牺牲,保证孩子们能受到良好的教育。”
皮查伊原计划是在斯坦福读博士,然后在学术界发展。不过他后来终止学业去硅谷半导体公司应用材料公司(Applied Materials)当了一名工程师和产品经理,这个决定一度让他的父母惊慌失措。2002年从沃顿商学院读完MBA后,皮查伊在麦肯锡(McKinsey)做了一段时间的咨询师。日,皮查伊来到了谷歌总部Google plex。就在他面试的那天,谷歌推出了免费电子邮件服务Gmail。皮查伊说,他当时以为这又是谷歌开的一个愚人节玩笑。
皮查伊后来加入了谷歌一个专门负责搜索工具栏的小组。后来他提议谷歌开发自己的浏览器。根据Adobe的数据,如今Chrome在手机和台式电脑的网络浏览器市场中占据32%的市场份额,超过了IE、火狐和苹果的Safari。
皮查伊还尝试为笔记本电脑开发Chrome操作系统,甚至在PC机销量整体下滑的情势下,它依然显示出了光明的前景。Chromebook会把用户直接引到互联网上,让他们把所有信息都储存在网上而不是硬盘上。2011年当Chrome OS推出时,这种把数据存在“云”上的简化系统似乎还有些荒谬可笑,可是据市场研究公司NPD Group的数据,去年美国售出的商用笔记本电脑中有21%是Chromebook。它的成功也是一次管理手段的胜利:皮查伊在谷歌内部组建了一支有雄厚资金支持的大型团队,全力负责搭建硬件设施,并与Best Buy、戴尔、联想、三星等零售商、生产商建立稳固关系。这些管理技巧在他后来负责安卓时也派上了用场。
曾经的安卓合作大门紧紧关闭
第一部安卓设备的推出是在2008年,比第一台iPhone晚了一年多。它就是HTC生产的、专供移动电话运营商T-Mobile美国市场的G1智能手机。当年上市时,它并未引来太多关注。然而接下来的3年中,随着三星、HTC等手机生产商纷纷推出种类繁多、价格便宜的产品,安卓逐渐成为全球最受欢迎的智能手机操作系统。市场研究公司IDC预计,今年售出的智能手机中,使用安卓系统的将达到80%,远超苹果15%的市场份额。如今,安卓被应用到各类设备上,包括智能手机、智能手表、智能冰箱以及售价3000美元的NordicTrack跑步机等。
安卓的成功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安迪·鲁宾(Andy Rubin)。鲁宾是一个充满个人魅力的技术专家,同时也是一名经验丰富的企业家。他在2003年创立了一家名为Android的初创企业,并在2005年把这家公司卖给了谷歌。接下来的8年中,他负责指导该主打产品,还负责移动操作系统的研发运作,同时构建了一个由设备生产商和开发者共同构成的庞大生态系统,此外,他还成功地遏止了苹果仰仗iPhone统领下一代操作系统市场的势头。鲁宾有选择性地和手机生产商分享信息,并且每年挑选不同的公司提前获得最新版本的安卓系统,通过这种方式,鲁宾让手机生产商们始终处于一种失衡的状态。这个办法激发了它们的竞争,促使它们竞相推出更快的处理器和分辨率更高的屏幕,不断对智能手机做出改进。
然而,鲁宾的做法招致了很多非议。多家硬件生产商的高管们透露,他们争相从谷歌获得特殊待遇,把鲁宾看成是权术家、一个很难打交道的人。随着安卓越来越受欢迎,谷歌的每个部门都想在安卓手机上分一杯羹。鲁宾却关上了大门,那时,谷歌员工常常说的一句话是:和对手苹果合作都要比和安卓合作来得容易。“其实这只是项目所处的阶段使然。”安卓副总裁布莱恩·拉科夫斯基(Brian Rakowski)说,“这个团队真的需要不去理睬其他任何部门。”另外,鲁宾还竭力让安卓一碗水端平,让外部开发者与社交网络Google Plus等内部服务在谷歌手机上享有同等的机会。一位接近谷歌管理团队的人士(他未获授权公开置评)称,他只有一次亲眼目睹谷歌高层大声争吵,其原因正是鲁宾不愿和谷歌其他部门开放合作。
2012年,谷歌宣布推出一款由皮查伊负责的安卓专用Chrome浏览器,取代鲁宾在其团队内部开发的手机浏览器。这看似是促进谷歌部门间友好合作的完美典范,但实际上不同部门间的关系依然十分紧张,没有合同条款说明书,他们不愿一起合作,而这样的合同条款说明书通常用于两家公司之间,以厘清双方的权责。
“我们都是对事不对人。”皮查伊在被问到他和鲁宾是否合得来时这样说,“我俩的感觉还是比较友好的,虽然我们走得不是特别近,但我们从未出现过大的分歧。在某些问题上我们也有过激烈的争论。”他承认两人的风格迥异。“安迪把很多想法藏在心里。我感觉这也是他为人处世的基本方式。他有计划有策略,但只是停留在他自己的脑子里。”谷歌拒绝安排鲁宾接受采访。皮查伊说,他不会和鲁宾交换意见。
2013年年初,佩奇告诉鲁宾,他需要把安卓与公司其他业务整合到一起。鲁宾起先同意了,后来又改变主意,并辞去了职务(他依然留在谷歌,加入到一个机器人项目的特殊团队中)。据一位熟悉谷歌管理层的人士称,强迫鲁宾在安卓问题上妥协是佩奇重新出任首席执行官以来做出的最艰难的决定。随后,佩奇把安卓的重任交到了皮查伊手里。
他来了,安卓开始更透明,更开放
皮查伊说,他的第一个任务就是不做任何有损害的事情。“我担心出现不和。”他说。谷歌的其他员工说,他很快就着手向其他产品团队敞开安卓的大门。他还主推了一个名为Google Now的安卓功能,可以向用户发送定制化的直觉信息。鲁宾也曾推介过这个功能,但皮查伊联合搜索团队又组建了一个跨领域小组,搜索团队拥有的语音搜索技术和算法系统可以甄别出哪些信息对用户最重要。“皮查伊帮我把这种合作关系正式确立下来。”负责Google Now的产品经理约翰娜·赖特(Johanna Wright)说,“因为搜索部门和安卓部门分别在两栋不同的大楼里,最后我们进行了人员交换。”这种谷歌式的开放性在鲁宾的管理下是不大可能实现的。
皮查伊为一个名为Svelte的项目追加了更多资源。这是一种简化版的安卓系统,用于那些便宜、小功率的设备。有了它,开发者们就不必针对廉价手机上的老旧操作系统制作多个版本的应用软件。皮查伊还终止了一个为触屏笔记本电脑开发安卓系统的项目,因为它和Chromebook有重叠,并把关注点转向平板电脑、智能电视、可穿戴电子设备等新兴产品。皮查伊认为,物联网时代的来临值得特别关注,在他的安排下,谷歌今年1月以32亿美元收购了智能温控器生产商Nest。之后,他关停了安卓内部数个智能家居项目,把物联网方面的工作交给了Nest。“我认为这一领域足够前沿,和我们现有的业务又有足够的差异。”
皮查伊还努力改善和其他公司的关系。2013年4月,他与佩奇和首席商务官尼克什·阿罗拉(Nikesh Arora)一起去韩国拜会了三星高管,并参观了一家工厂。皮查伊说,此行的目的是为了表达敬意。“我感觉双方的合作关系比我所期望的要疏远一些。”他说,“我想要一种更紧密、更直接的沟通。”
不过,在和三星的合作关系上,皮查伊依然像在走钢丝。他一方面要平衡这位安卓手机超级生产商的需求,另一方面还要留住其他手机生产商。三星依然在兜售自己基于Linux的手机操作系统Tizen,并暗示或许有一天它会减少对安卓的依赖。皮查伊对这种可能性不以为然。“我认为Tizen可以作为大家的一个选择,而我们要确保安卓是更好的选择。”Piper Jaffray公司的分析师吉恩·芒斯特(Gene Munster)说,皮查伊已经压制住了威胁。“它们之间的关系永远不会变得完美无缺,我认为现在的状态已经不错了。”他说,“两家公司彼此需要,这就是问题的关键。”
6月25日、26日,6000名开发人员和媒体人士齐聚旧金山,参加谷歌的I/O年度开发者大会。然而,它事实上成了皮查伊的个人秀。(佩奇和谷歌联合创始人谢尔盖·布林均未出席。)皮查伊俨然是各种活动的主角,在各个场合力荐安卓作为办公领域以及未来电视、汽车、手表互联时代的适宜之选。
大会召开的当天,皮查伊做了一个看似微小、纯技术但实则关系重大的变动决定。以往,谷歌通常会等到秋季才会发布安卓下一年度的版本,并以不同的甜品命名,甜品的首字母还得按字母表顺序(过去三年分别是:Ice Cream Sandwich(冰激凌三明治)、Jellybean(果冻豆)、KitKat(奇巧))。安卓硬件生产商对此颇有不满,抱怨说发布得实在太晚了,害得他们没时间为假日购物季做准备。而且,每年谷歌会挑选一家公司与之合作开发手机,这也让其他手机生产商处于不利的位置。
今年,皮查伊首次在I/O大会上介绍了新版本的安卓系统,而没有等到秋季。提前发布新版安卓是公司为提升透明度做出的重大转变。“我希望全世界能更快了解我们的工作。”皮查伊说。安卓的高管们还介绍了Android Wear,一种专门用于健身追踪器和可穿戴设备的安卓操作系统,并宣布三星、LG和摩托罗拉将推出新的智能手表。谷歌要和将在今年秋季推出iWatch的苹果展开正面较量。
电视也提上了议事日程。说到起居室之战,谷歌在2010年Google TV败走麦城之后,一直在苦苦摸索。为了避免过去公司内部开发过程不一致的情况,皮查伊把谷歌内部所有开发电视软件的人都集中在安卓的一个团队中。Google TV将于今年晚些时候推出。
皮查伊解释说,安卓电视就是要“让电视获得和手机、平板电脑一样多的关注”。三星、LG、夏普等厂家生产的智能电视运行的都是它们自己的专有软件,想来大概没有哪家公司愿意把对客户的控制权拱手让给谷歌吧,它们在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上已经尝到了教训。皮查伊要做的就是说服它们把赌注再一次押在安卓身上。
浏览数: 次 归类于:
— 金错刀 @ 08:14
文/金错刀(微信公众号ijincuodao。覆盖300万科技商业人群的每日一干货)
7月22日下午,是小米的年度产品发布会,发布会刚刚开始,有人在朋友圈就预测说我的文章标题会是:《每日一干:小米今年产值八百亿,看它如何用互联网思维干掉格力》。恭喜你,猜错了。
不过,看到雷军今天公布的几个数据,我真为董明珠如何兑现10亿赌局的承诺担心。
今年上半年小米售出2611万台手机,增长271%,含税销售额330亿,增长149%。雷军承诺:今年最少供货6000万台。保守估计,2014年小米销售收入肯定超过700亿,有望冲800亿。2015年,小米的销售收入应该能达到1500亿。换句话,不出意外,明年小米的销售收入就可能超过格力。雷军刚在台上提了一句跟董明珠的赌局,下面就有粉丝大喊:干掉格力。雷军回应说,如果赢了这10亿,会把它分给小米的员工和米粉。
小米两款年度尖叫产品发布。一个是小米4,价格是1999元。一个是小米手环,价格是79元。小米4仍然强调的是“最快”,搭载骁龙801四核,2.5GHz处理器,3GB内存,有 16/64 GB机身存储空间;配备5英寸1080P,夏普/JDI OGS全贴合屏。3080 毫安时锂聚合物电池,800 万/ 1300 万前后置索尼相机。最大的亮点是不锈钢金属边框,边框的代工厂是富士康和赫比,采用奥氏体 304不锈钢,经过 40道制程、193 道工序、锻压成型的工艺、8 次 CNC 数控机床加工打磨而成。雷军用了大量的数据和细节标明,这个不锈钢工艺真的是比较困难和碉堡。
小米手环还是很让我意外,在智能手环这么红海竞争的情况下,找到了几个给力的痛点,比如,小米要做最好看的手环,待机时间要长。最让我惊讶的是,可以把手环当做个人密钥,戴着手环,操作小米手机甚至可以不用输入密码。
当然,这些强硬工艺和数字的背后,我想跟大家聊聊小米2014年度产品发布会背后的信号,今年是小米发动战略升维的一年,小米在制造新的门槛,有3大关键信号:
1、软件MIUI过去是卖体验,今年开始卖生态,相当于手机上另外一个水和电的平台。MIUI其实经历了3个阶段:2010年是功能和界面,2012年是内容和生态,2013年是互联网服务。
今年8月16日会发布MIUI6。MIUI现在已经有6500万激活用户,到年底有可能到1亿激活用户。生态背后,是有很多开发者开始靠MIUI赚钱了,今年上半年,小米分发给开发者的收入就达1.74亿。小米还战略投资了好几个做手机服务的公司,比如电话帮,拥有超过4000万商业机构的6000万电话号码。
2、硬件过去是卖高性价比,小米4从玩坏一块钢板做起,要拼工艺,其实是拼供应链,这次富士康和赫比光进CNC的机器就投资19个亿。
3、小米手环背后,是小米要开始拼硬件生态。不是小米一个公司在战斗,是一个硬件生态。小米其实在硬件领域用小米模式做复制。雷军在下一盘很硬的棋,布局基本完成。
另外,雷军在发布会上发布了另外一个被不少人忽略的重大计划——让每个人都能享受科技的乐趣。这背后有3个关键词:用极客精神做产品;用互联网模式干掉中间环节;让全球每个人都能享用来自中国地优质科技产品。这是小米的愿景,也是小米未来几年的野望,也是小米升维的终极目标。
小米在升维,对有的公司就是降维攻击。互联网手机下一波,只会留给那些擅长升维的公司。你看好谁?
浏览数: 次 归类于:
— 金错刀 @ 09:48
文/金错刀(微信公众号ijincuodao。覆盖300万科技商业人群的每日一干货)
随着3G到4G的转换,在中国,手机行业将面临残酷的库存门,甚至,今年可能有手机公司会陷入危局。
但是,没有想到,大佬三星是第一个露出衰落之相的,三星第二季度净利润将创下两年来的最低值,三星电子手机部门近200名管理层人员主动退还四分之一的上半年奖金。
三星的走低,基本是重蹈HTC的覆辙。两者都是借Android的大势崛起,也都同样输在一个事情上,那就是不擅长吃软饭。
1、三星本质上是一个硬件公司,前几年的成功,就在于三星在硬件上孤注一掷,但是,在软件体验上,三星不是差,而是太差了。而且手机应用商店,基本上处于荒废状态。
2、三星有品牌,每年花费大量费用砸广告,但缺乏温度感,这种温度感的最高境界就是粉丝。
3、三星早期作为能和苹果PK的高端机型,最大的亮点就是屏,高清和大屏,但这两年,三星的明星机型不再尖叫,Galaxy S系列和Note系列的吸引力在下降,最重要原因就是没有升维。
这个硬汉子能变软吗?
===大佬OUT的分割线:
来源:第一财经周刊
作者:牙韩翔
“你应该把这台三星手机换了。”7月10日,苹果CEO蒂姆·库克在接受彭博社记者采访时,毫不客气地指着对方的手机说。
两天前,三星电子公布了一份并不乐观的业绩预告:2014年第二季度,三星电子销售额约515亿美元,同比下滑约10%;利润约71亿美元,同比下滑约25%。三星电子已经历了连续三个月的下滑。
颇为罕见地,这份业绩预告后还附有利润下滑的原因,三星电子将责任主要归咎于全球智能手机市场增长缓慢以及来自中国手机制造商的挑战。
日益严峻的外部竞争环境确实是影响三星电子业绩的一个因素,但更本质的,应是其自身问题。
“三星电子利润下滑的主要原因还是Galaxy S系列和Note系列的吸引力在下降。”一位中国智能手机公司高管对《第一财经周刊》说。
三星电子目前利润结构过于单一。今年第一季度,手机业务的利润占比高达76%。而四年前,这个数字仅为25%,彼时,其利润主体是面板、半导体与家电三项。
如今,三星电子的兴衰几乎完全由手机一项业务决定。2012年第三季度,Galaxy系列销售超出预期,利润达到72.8亿美元,同比增长近100%,连续一年打破最高利润纪录。然而,从2013年第四季度开始,这样的好消息再也听不到了。
三星手机的崛起,最初得益于其快速迭代的“机海”策略。在诺基亚、摩托罗拉等传统手机巨头陨落,黑莓、HTC等品牌业绩也不断下滑的情况下,全面覆盖各系统、各尺寸的策略,使三星能够快速占领智能手机市场,甚至与苹果分庭抗礼。
但三星手机每一迭代产品却鲜有革命性的创新,只是在后盖、屏幕大小和处理器上进行一些调整—在面对更多选择时,这些“微创新”并不足以吸引用户。
三星最大的优势在于其掌握了一条近乎完整的手机制造产业链,这不仅可以节省成本,也使它能够早于竞争对手使用自己集团生产的更先进的元件。
“但这两个方面的优势在Galaxy S5上并没有很好的体现。”上述业内业人士表示,“其价格没有太大优势,也没有太明显的新技术体现。”中国市场上,Galaxy S5售价为5299元。而对价格更为敏感的中低端市场上,与中国手机制造商相比,三星手机价格更处于竞争劣势。
最重要的是,三星始终没有建立起自己的生态系统,搭载其自主系统Tizen的手机Samsung Z更是一再“跳票”。虽然苹果近年也因在硬件上的创新乏力而饱受争议,但凭借在系统、应用与数字服务等方面的生态整合,其用户黏性及利润并没有太大波动。
市场研究公司Strategy Analytics的报告称,使用三星设备的美国用户在三星自主开发软件上花费的时间只有7秒。在中国,由于三星应用商城缺少本土应用,多数三星用户选择第三方应用商店。有消息称,小米MIUI系统近700万的“刷机”用户,基本都是三星手机用户。
市场需求减缓加上产品本身吸引力不足,迫使三星开始通过一些促销手段提高出货量。例如在美国,用户通过运营商Verizon购买Galaxy S5可以买一赠一。但这些举措会进一步拉低三星的利润。而今年下半年苹果iPhone 6的上市,也加大了三星挽回颓势的难度。
今年4月,Galaxy S5发布当天,诺基亚官方账号在Twitter上写到:“Not the SAMEsung”,揶揄三星没有创新。而受到已陨落的昔日巨头的嘲笑,对三星来说,实在是一个不祥的隐喻。
浏览数: 次 归类于:
— 金错刀 @ 09:20
郭敬明为什么?我认为郭敬明有3个新的秘密武器,这是张艺谋、冯小刚都不具备的。
文/金错刀(微信公众号ijincuodao。覆盖300万科技商业人群的每日一干货)
周末看了《小时代3》,怎么说呢,很出外意料。很多人说是脑残电影,但第一天就刷新两项国产票房记录。有人在微博上批评:前两部是MV,这部直接变成PPT。但这个PPT还是很强悍的,表面看是:青春,狂野,背叛,暗战,阴谋,搞笑,背后是一种仰望45度的正能量。这是一种90后,甚至是00后的新势力,新能量。你能看懂吗?你如何看?
《小时代Ⅰ》票房4.8亿,到《小时代Ⅱ》是2.89亿。《小时代3》上映3天票房高达2.47亿,更以首日票房1.1亿刷新国产2D电影纪录。从目前来看,郭敬明的《小时代》系列已经破10亿,郭敬明作为一个外行,不仅成功杀入电影界,而且进入10亿元俱乐部。
郭敬明基本用一种新的维度秒杀冯小刚。@幻灭妖僧 的点评很有意思:张艺谋的电影是天涯,品种杂且水平不一;姜文的电影是知乎,精英知识分子的高贵逼格;冯小刚的电影是微博,内容完全为了满足市场需求;宁浩的电影是帝吧,屌丝的内涵和智慧;韩寒的《后会无期》是豆瓣,中年男人的沧桑与文艺;郭敬明《小时代》是QQ空间,大家说着幼稚的话,还可以经常给QQ秀换装。
冯小刚的电影是微博,郭敬明的《小时代》是QQ空间。这个评价很给力。
郭敬明为什么?我认为郭敬明有3个新的秘密武器,这是张艺谋、冯小刚都不具备的:
1、不是玩人性,而是玩年轻人的痛点。电影导演都要是人性大师,如果只是玩人性,郭敬明没有太多优势,但是,郭敬明做了一个聚焦动作,就是聚焦于年轻人的痛点。痛点是更高级的人性。
比如,《小时代3》的上演时间选的就是暑期档,这时候,年青人的主力军学生群体正好放假。而《小时代Ⅱ》上映已经8月中了,学生开学,票房是最低的。
再比如,《小时代》里演员的角色的分工很明确,对年青人而言,他们电影一个很大的痛点是”梦幻”。满足观众梦幻的层面全部由男性角色去完成,满足观众真实情感体验全部由女性角色去完成,他们的功能是非常明显的。你想要什么就给你什么,这个功能由男性角色去完成;你不想要什么,受不了什么,就掐你这个死穴,这是女性角色去完成的。
年青人看电影的另一个痛点是要有高潮,高潮就考折磨女孩子。看《小时代3》其实你会发现本质就是几个帅哥靓妹的打打闹闹,但是这种打闹竟然能牢牢抓住你的眼球,靠什么?就是靠这4个女孩子的互相折磨,互扇耳光,抢男人,背叛,深入骨髓的言语暴力。郭敬明说:痛苦和哭,都由女孩来完成。你折磨女孩子,就是折磨观众。观众都是女孩,你只有打女孩的软肋,她才能感同身受,所以下刀的地方,都是在四姐妹身上,任何一个泪点都洒在她们身上。到第四部更多,更惨。第四部是个文艺片。
2、不是玩明星,而是玩粉丝经济。
传统拍电影要靠明星拉动,而《小时代》则是靠粉丝经济拉动,郭敬明、杨幂、柯震东这些主演的微博粉丝量加起来约有6000万。郭敬明自己没有把这部电影定位为粉丝电影,而是定位于青少年电影。
我则定义为玩粉丝经济,卖的是参与感。传统所谓的粉丝电影就是靠一个明星来拉动,卖的是明星。比如,《小时代3》里大量用超级大特写,特别是周崇光的面部特写超级多,大量使用音乐。
3、不是玩编剧,而是玩大数据。好电影就是要讲好一个故事,过去依赖于好编剧。郭敬明是一个讲故事高手,郭敬明讲一个电影故事的秘密武器却是大数据。
郭敬明的“大数据”,来自他戴着口罩、墨镜,坐在电影院,对普通观众的观察。“当我看到,我精心布置的笑点,观众们没有笑的时候,我真的一滴大汗就从背后滴下来。”
郭敬明的大数据更多来自于网站数据,“我会关心我电影的话题讨论度、百度指数,相关搜索量,还有各个网站的点击排行。也会购买一些普通数据,比如受众的年龄、性别、教育背景、地域分布,以及第几天票房最高、为什么第二天票房没那么高、一天里哪个时段票房最高。这些数字我们每周都会整理、对比。”
最关键的是,这种数据很多导演也能看到,但是郭敬明把这种用户反馈直接用在产品迭代上。
当然,郭敬明的最大挑战就是能否持续制造尖叫。
最近还要深入写个郭敬明的案例,欢迎刀友参加【有奖深喉】,爆料点郭敬明的真实段子,欢迎郭敬明身边的同事参加。直接发送留言就可以,获奖的赠送一款很时尚的健康智能秤,一等奖有3个。欢迎爆料。
浏览数: 次 归类于:
— 金错刀 @ 11:34
文/金错刀(微信公众号ijincuodao。覆盖300万科技商业人群的每日一干货)
最近有个事件,就是韩寒的《后会无期》跟郭敬明的《小时代3》的PK,我准备把这两部电影都看一遍。但电影的背后,是两个男性自媒体的品牌PK战。
我发现,自从拍过《小时代》电影之后,郭敬明的品牌维度直接超过韩寒。专门搜了一下百度指数,韩寒的百度指数是21888,郭敬明的百度指数则是27673。
最近看到《人物》杂志写了一篇韩寒的文章,标题就是《韩寒迭代》。韩寒也是个品牌升级高手,看看韩寒是如何做品牌迭代,为何没有迭代过郭敬明?
1、韩寒的品牌迭代史:2005年开始在博客秀了两年生活,
2007年韩寒开始对公共领域发声并赢得高关注度,2009年创办杂志《独唱团》,2012年上演方韩大战,2012年折腾了一个互联网产品《一个》。
2、郭敬明超越韩寒的方式就是靠拍电影,因为电影是比文字更有力的升级武器。在何禾看来,韩寒正在经历某种绝境,“这个绝境其实是叫做,对受众的期待。你看,小四出了电影啊,对吧,你也得出电影啊……这两年全都是,如果谈到小四,他认为小四是在自己运作自己产品上是成功的,所以他已经认识到这一点了,那么反过来讲,他当然希望具备这一点了。”
3、不管是公司品牌,还是个人品牌,品牌升级的关键是升维,就是提升自己的维度。如何提升维度,下次专门写,你最关心什么?可以提交上来。
=====韩寒的分割线:
文:赵涵漠 张雄 来源:人物
1.拍电影没想过和郭敬明一决雌雄
开拍《后会无期》之前,一些已经拍过多部电影的剧组前辈给韩寒提了些建议,剧组里很多人都是老江湖,导演一上来就得发发飙,把大家镇住,“一般导演都这么做”。还有人以一位去年拍出了高票房电影的新导演为例,有前辈此前支招,你一上来就应该把剧组吓住,结果新导演一开拍就连轴转拍了72小时,“把所有人都拍得没脾气了”。
但韩寒的表现截然相反。“每天只要一到片场就笑嘻嘻的,属于那种无害式的。”导演助理于梦说。见到每个人都打招呼,“早啊”,半夜开工也“早啊”,“见到每个人都是早啊早啊早啊。”
作家张冠仁参与组织了《后会无期》全过程的纪录片拍摄,他发现韩寒讲戏总是凑近演员小声说。现场出了差错,穿帮了,他也不跟人生气,先自我调侃一番,要不就拍拍“罪魁”,“哎呀,拖出去斩了。”所以剧组人私下里叫他“捅娄子关怀”,意思是“你捅了娄子,不仅没事,他还会关怀你一下”。
与这种温和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他对细节的令人吃惊的控制欲。虽然有剧本,但演员往往在开拍之前才能收到台词,韩寒会将台词发进一个名叫“影帝群”的微信群里,该群成员包括韩寒,男主角陈柏霖、冯绍峰。对此,韩寒说,“我不希望演员自己去改动台词,他们由着自己的性格,我知道个台词大意,我照着你的这个大意来说话,其实是不一样的。”
他并不是一个愿意出让话语权的导演。在路金波的描述里,“说韩寒很善于听取大家的意见那是假的,这个我绝对不相信,一个镜头往前推一米还是推半米一定是韩寒说了算,这个光到底亮度够不够,摄影师所有人都说够了,韩寒说等一等,他去上一个厕所也在那等一下他。对于片场目所能及的一切,不管是演员的妆好不好,还是光好不好,还是道具好不好,还是应该怎么拍,绝对是韩寒一个人说了算,不会向任何人学习,也不会听任何意见,他只是假装听听大家的意见。”
在何禾看来,韩寒正在经历某种绝境,“这个绝境其实是叫做,对受众的期待。你看,小四出了电影啊,对吧,你也得出电影啊……这两年全都是,如果谈到小四,他认为小四是在自己运作自己产品上是成功的,所以他已经认识到这一点了,那么反过来讲,他当然希望具备这一点了。”
《后会无期》投资人兼制片人方励说,“就跟他说的,就是最好的时机你错过了。我说过他好多回。”方励记得,韩寒早已有了剧本构思,结果方韩大战出现,“我说你现在根本就不应该回应这些东西,把原来我们想拍的电影抓紧时间直接拍,拿电影直接回答别人。结果他又不着急,他本来完全在郭敬明之前,很长时间把电影干了。那是2011年给他讲的了。那时候根本就没有《小时代》。所以我说我觉得他是,因为他赛车太忙了,他每年这么多赛车,他的时间支离破碎,自己又贪玩……我觉得他受到了压力,(压力)是这个市场的成长。”
韩寒的电影将在郭敬明的《小时代3》一周之后上映。他解释暑期档是让投资方利益最大化的选择,“真的是没有去想到所谓的一决雌雄,我们的眼界心界不止于此。”
2.办一本牛逼的文艺杂志
现在韩寒毫不客气地将自己过往的博客岁月称为“键盘侠”。“坐在家里面,写个一两千字,大家看着很愤世嫉俗,感觉非常的正义凛然,但归根结底,还是键盘侠的一种,只是一种高等键盘侠。”
在这次大的迭代之前,韩寒尝试过小的转轨:从写博客转向编杂志。
2005年开始在博客秀了两年生活,
2007年韩寒开始对公共领域发声并赢得高关注度,2009年,巅峰状态的韩寒觉得是时候实现他的个人理想了。那时候韩寒对自己还没有这么用语刻薄,他只是有点厌倦了日复一日的重复。当杂志主编是他从小的“个人理想”,“就像女生都想开咖啡馆一样”。他给刚从《时尚先生》离职的马一木写了封邮件。
我要办一本文艺杂志。韩寒说。
什么样的文艺杂志,牛逼吗?马一木问。
一个字两块钱。
“就单这就够牛逼了。”马一木说。
《独唱团》在2010年7月上市,但只此一响,第二期即因某些原因无法上市。这次夭折就像韩寒主动拥抱的一场修炼。“对于他们(编辑)来讲可能会难过,对于我来讲这个事情,我自己觉得它不是那么大的一个打击,我觉得这些我都扛得了,无论是经济上的损失或是别的。而且我希望更加地乐观一些,因为这些事情垂头丧气,愁眉苦脸,甚至流眼泪什么的,那就证明很多时候你的高度也就仅限于此。”他总爱用赛车打比方,“你对待事业上的一些挫折,比如说赛车最后一圈车坏了,领先了两天,最后一圈车坏了、爆胎了,这太多了,当然谁都不高兴,但你要把这不高兴挂在脸上一年多,就是证明你就仅限于此了。”
韩寒对外宣布编辑部解散,但他的同事们却没有被遣散。那颗想赢的心或许可以解释这个决定,韩寒总觉得可以翻盘。在《独唱团》停刊到“一个”推出的一年半时间里,韩寒为员工们的休假式上班支付成本。他等待一个机会,原地满血复活。他们试着做了一些其他项目,均无下文。有段时间他们甚至计划组建一个乐队,还煞有介事地排练了一个月。这段时间里,印刷厂不断重印第一期《独唱团》,这本只出了创刊号的杂志最终卖了300万册,这笔钱足以养活他们。
300万册是什么概念?韩寒形容,“就是你已经不能放广告了,就是你插广告你就会亏……一张广告的铜版纸是5分钱,你插广告的运营成本是15万。广告给不了你一页纸15万的。这是一本杂志其实很高的荣誉,就是说办到插广告要亏的这种程度。其实是它的一个至高荣誉。”
到2011年夏天,《独唱团》小团队闲了一年,何禾已经有点扛不住了。他能感到韩寒也在急,他不停地找人打游戏。“他很清楚这一点,就是他自己的原因,导致这件事情没法继续了。他有一股能量发泄不出来。”但何禾觉得,他们只是韩寒诸多烦心事中的一件,也许都算不上最要紧的。他又举了个例子:好比说你家的猫快没猫粮了,这事有点急。但它是你今天很多事当中的一件事,优先级比较低,那么这件事情还是可以放一放的。
“我们就相当于那只猫。”何禾说。
3.“突然变成被攻击者,体位变了”
此前手握正确的意见领袖快感正在逐渐消失,“该赞美过的人也都赞美过了,该得罪过的人也都得罪过了。”韩寒说,“但这个高度我不想再继续攀升了。”
就在这时候,方舟子出现了,他指责韩寒有“代笔”。在过去许多年里,韩寒都展示着一种以全世界为敌的形象,但在马一木看来,“他是少年成名,一路非常顺,他的赛道里从来没有出现任何一个障碍物。”结果,韩三篇之后不到一个月,“方韩大战”发生,某种意义上来说,韩寒被从赛道里撞飞了。
韩寒曾跟周云哲分析过,为什么大部分人都宁可闪避方舟子的攻击而自己却愿意迎上去。周云哲记得,韩寒说了句“蛮有韩老师风格的话”,“我发现我是村里面最壮的小伙子,就是觉得有这个责任。”
于梦感到韩寒曾有过一种错误的预判,他认为就像自己之前与高晓松、陆川笔战一样,“可能吵归吵,总有一天我们见面可能相逢一笑,他原来设置也是以为方舟子是这样的人……后来发现方舟子就属于那种不依不饶式的那种,你都没法,他那种乱拳打死老师傅的那种招数,你都总结不出来他是什么套路了,让人有点意外其实。”
那时何禾常看见韩寒一个人在公司里抱着电脑,不停地翻评论,看论坛。“其实简单来说也蛮简单,就是已经习惯这种攻击者了,突然变成被攻击者,体位变了。”在6月的一次饭局上,马一木说。何禾补充了一句,“对,体位变了,没试过,觉得有点怪。”
于梦记得,接下来很长一段时间里朋友们调侃他,争相与其合影帮他自证清白,因为方舟子批评他身高造假。除此以外,韩寒的状态是“安静”,“没反应”,何禾说,“这真的是他第一次感觉自己掌控不了局面。”
一向爱惜羽毛的韩寒一下子被解构了,曾有媒体人评论过,这就像一个人在意气风发地发表演讲,突然有人在台下大喊,你牙缝里有片韭菜。
《独唱团》、韩三篇、方韩大战,那3年的各种经历共同证明,发声—包括写作、做杂志—变得成本过高。《后会无期》似乎成为韩寒的一种解决方案,他转换赛道,正如他曾经在博客里写的那样,“我会飞出你们的射程。”
现在31岁的韩寒这样对《人物》记者解释自己的变化,他说过去做的那些事情“可能浪费了我的才能以及时间”,“那些杂文会传播得很广,但是那又怎么样呢?一来这个社会并不是像你想象的那样,当然你也可以非常骄傲地说,社会变得越来越好,我也有一份功劳,但事实上真的是这样吗?……结果有大把的特别青春的时光,你没有去更加好地创造一些事情,沉浸在没有尽头的这些事务中。”
韩寒并不是一个愿意出让话语权的导演
4.“一个”是一个无奈之选
2012年夏天,还留在小团队里的人折腾一年后做出了“ONE·一个”,由韩寒任主编,每天推出一个图片、一个文章、一个问题、一个东西。这个产品曾经部分承继过韩寒在《独唱团》中试图传达的精神。马一木记得,上线第二天发布的文章名为《雷锋和好心的撒玛利亚人》,作者是一位其时62岁的美国英文系教授。“实际上前两个月完全是沿袭独唱团的风格,都是还蛮深、蛮厚的稿件。”
但随之而来的数据证明那些富于野心的稿件并不适合手机阅读,此后,“一个”的风格偏于明快轻巧文艺。现在“一个”的业绩是2000万装机,日活跃读者100万以上。
“ONE更多是读者对于年轻人的原创的一个小平台吧,《独唱团》更多的是承载一个个人的理想。”如今,韩寒这样比较两个产品。
“所以ONE不能承载你的个人理想吗?”《人物》记者问他。
“我有很多个人理想,我的电影承载个人理想,出版承载个人理想,不一定所有的事情都要承担个人理想。”韩寒说,“它其实是一个无奈之选吧,它只能走电子层面。”
不过韩寒在“一个”上还是表现出了自己的某些坚持。当时的执行主编马一木并不满足于“一个”仅仅是电子杂志,他反复跟韩寒说产品要有些变化,“你的一只脚已经跨进互联网了,你看Instagram、陌陌,2012年是社交年,在那样的大环境下你当然也希望ONE能做成一个社交阅读应用了。你需要融资。”
“一旦控制权被稀释,万一产品去了别的方向,他担心形象受损也是可以理解的。”一位前《独唱团》成员这样理解韩寒对融资的谨慎。“这个时代是模式大于内容的,改变人的生活方式的都是模式。但对于一个内容发布者来说,他更关心内容。个人英雄主义就是这样,他只关注自己的。”何禾说。
在那场关于是否融资的胶着中,每次开会,韩寒依然嘻嘻哈哈给大家讲段子。这并不能化解矛盾本身,而且团队的压力似乎激起了韩寒某种本能的反弹。他说,希望任何的决定,都不是被群体的意见所绑架后的一种决定。
“反绑架”可能是理解韩寒的一个关键词。他曾慢慢停止杂文写作,是为了从读者的某种期待的绑架中解脱,现在他也不愿被小伙伴们绑架。他说他对商业规则的了解一定远超小伙伴们的想象。“真的,很多事情不是想象中那么简单。我觉得,很多文化工作者可能会对商业世界的一些规则,商业世界的一些残酷,一知半解吧,把一些事情想得太过美好。”
5.他的理想是一年挣500万,但现实对他的改变依然有限
家庭生活给韩寒带来了某种变化,他第一次意识到钱是很重要的—路金波这样解释,以前韩寒住在城乡接合部一间很普通的公寓里,价值200万,相当于上海的五环。他没有太多爱好,消费基本都在车上,一年买三辆车,买了以后还会卖掉,每辆车大概浪费50万,一年换3辆也就150万。他那时年收入300万,日子过得舒舒服服。
“现在是有老婆,有孩子,有保姆,有岳母,有自己的娘,都住在一起。你有了孩子以后那时候不想曝光,你去小区怎么遛弯?你也不能成天搁在屋里,这个时候需要一个比较大的别墅。”路金波说,“他不止一次说过,我的理想是一年挣500万。”
但现实对韩寒的改变是有限的,他仍然不能成为一个完美的商业天才。“其实最早他有点高估了自己的能力,”《后会无期》剧本策划魏君子说,“因为毕竟第一次做这么大的团队。拍摄期刚开始算好的时候,他还给自己排了赛车的时间。他不知道走掉这3天这个剧组的成本。”
方励也直言韩寒“准备得不够”。“这不是他原来想象的身边几个人就可以做完。周期只有这么多,演员档期这么有限,人员有限,最要命就是时间不等人,还有天气,所有都是约束。”《后会无期》除宣传发行外的成本是5000多万。“如果说我换个熟悉的导演我能少花1000万,”方励说,“但也是因为多花了1000万出来不一样的东西,因为他的创作灵感很多,这就是因祸得福。”
韩寒总有一些藐视规律,电影依然如此,从剧本开始就有,“有时候我说韩寒你反戏剧规律”,已经进入电影行业多年的方励说,“你压不动他,压他也没有用,我们几个人我深知用了路金波跟我做帮凶,全体轰炸来砍他几个故事点,表面上答应,后面口是心非,绝对口是心非。”
不能因此就判定韩寒反感商业。出道多年后他毫不怀疑自己能够再一次赢得受众,“我觉得正好是我自己的不顾市场的一种表达,恰恰赢得了一部分受众的喜欢,它可以让我更加去不顾市场地表达。……7月21号的时候会做首映,当你看完以后,你会发现它对所谓商业化的零迎合……因为我不需要迎合那些观众,我来这里是拍电影的,不是来拍马屁的,我既不是来拍发行方、投资方马屁,我也不是来拍观众马屁。但我也不会说观众不喜欢什么,我非得要来什么,跟你们死活就对着干,或者说特别的曲高和寡,像我刚才说的一支烟点3分钟所谓的起范儿。因为我有我自己的基础审美,我相信在我基础审美下做出来的东西不会不好看,只是说它没有当今想象之下的那些商业元素的存在。”
浏览数: 次 归类于:
— 金错刀 @ 17:32
访问量: 次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小伙伴邀请专题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