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宜水送人里面诗的带燕字诗情画意的网名怎么读

诗词入门(十八讲)
我的图书馆
诗词入门(十八讲)
诗词入门(十八讲)
&&& [编者按]王佐邦原作,洞庭青草编校,有删节,转载请注明。编者QQ:
&&& 1.读诗词与写诗词  2.怎样读诗词  3.贵在起步  4.诗要讲形象思维  5.不能如散文那样直说  6.比、兴两法是不能不用的  7.日积月累,持之以恒  8.辨四声是学平仄的基础  9.近体诗平仄的基本规则  10.变通与拗救  11.近体诗的押韵  12.近体诗的对仗  13.对仗的种类  14.怎么学词的格律  15.还有比学格律更重要的东西  16.词句的平仄  17.词韵  18.词的对仗
  第一讲:读诗词与写诗词
  学习诗词,应该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学会读,二是学会写,二者有联系也有区别。
  有联系,是说要想学会以古典诗词形式进行创作,首先要学会读古典诗词。人们要掌握诗词
创作的艺术构思、表现手法、诗词语汇、格律要素等等,主要依靠精读大量的古典诗词,而不是
光靠听课,或者专门去读什么“作诗指南”之类的书籍。一个人精读古典诗词的多少、理解的深
浅、艺术欣赏水平的高底等,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他的创作能力和水平。所谓“熟读唐诗三百首
,不会作来也会吟”。这话虽有点夸大其词——光凭“三百首”这点本钱,想吟诗自如,是远远
不够的——但也不是没有一定的道理。写诗填词,是用古典诗词的形式来表达自己的情意,包括
对自然、对社会、对人生的看法。这形式古已有之,我们要熟练地使用它,就必须非常熟悉它,
所以说,读诗词、背诗词是学写诗词的基本功。已经学会了写诗词的,也还要经常读诗词,汲取
古典诗词艺术遗产之精华,不断地充实和提高自己。
  《前言》中不是说作诗词有两大难吗?多读、熟读、精读诗词是打开这两扇大门的一把钥匙
。它不仅可以提高选择适当词句表达宜于入诗词的情意的能力,而且也是触发和酝酿宜于入诗词
那样的情意的媒介和酵母。情意来源于生活。但这些自在的情意往往不能成为诗情,从胸中无碍
地流淌到笔端。但当你多读、熟读、精读诗词之后,情意就会升华。譬如身经百战的老同志,多
读些盛唐边塞诗,当读到同你当年战斗情形相似的作品时,定会触发“铁马金戈”的回忆,如正
逢上这个战役的周年纪念,或者故地重游,你会情不自禁地“慨当以慷”起来,想把感怀谱入平
平仄仄平。若是你年轻,有过两口子长期异地分居、久别重逢的经历,当你读到秦观的《鹊桥仙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时,往日的情
意定会翻腾起来,也想来个“调寄”什么词牌。
  克服小难,掌握格律,也要靠熟读诗词。如果你读的诗词很少,未必能全看懂王力的《诗词
格律》,因为书中所例举的诗词,你大都未接触过,书里讲的格律规则,你就很难领会。但是,
当你熟读大量的古典诗词之后再学格律,情况就不一样了,往往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乃至
无师自通。
  有区别,是说读诗词本身就是一门学问和艺术欣赏活动。学会读诗词并不容易,绝大多数会
写诗词的人,并不是拿起任何一首诗词都能读懂、读通的。另一方面,古往今来,许多文人、学
者诗词造诣很深,鉴赏水平很高,留下不少品评诗词的著作,但是没有留下什么诗词名篇。所以
,我们可以通过学会读诗词来学写诗填词;有的则以提高古典诗词的鉴赏水平为主,并不一定去
写诗词。写诗词还须有创作的欲望。诗歌本来就是表达人们喜怒哀乐的语言艺术,即所谓“诗言
志”。司马迁说:“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恩格斯也说:“愤怒出诗人”。如
果你缺乏自身的生活感受,没有不吐不快的创作激情,即使熟练地掌握了诗词创作技巧,也未必
能写出有感染力的诗词来的。古人写了无数的“应制诗”(奉皇帝之命所写或和的诗)、“试帖
诗”(科举考试所作的诗),能有几首留传下来的?当然,我们大多数同志学写诗填词,并不希
冀留下什么传世之作,也不是为了附庸风雅,而是作为陶冶性情的文化生活的。各人情况也不尽
同,有的写出来只是为了自赏自娱;有的为了寄赠朋友,相互酬唱;有的则争取报刊发表,或汇
集成册,以期面向更多的读者,或作为自己心路历程的纪录,赠送亲友、留示后人。各人都应根
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定出自己的学习要求,不必攀比别人。但是有一条:你不想写,或者写不出
来,就不要硬去写。否则,那就把本来是轻松愉快、有益身心健康的活动,变成苦差事了。那还
不如多读点诗词,出神入化,心连广宇,鹜精八极,从中获得艺术享受;如想表达自己的阅读感
受,写些品评诗词的札记也可。
  一、读诗词是一项高雅的艺术亨受,陶冶性情的文化生活。这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一直延
续到现代。文官公余之暇,武将鞍马之闲,学者研读之余,常常诗词一册在手,把玩吟诵,调剂
一下精神,松弛一下神经。中南海清理毛主席图书,发现毛主席生前读过大量古典诗词,而且经
过多次圈点、批注。古时,士大夫隐退之后,常寄情寄兴于书画、诗词,或者参禅以淡泊人生。
读诗词为什么能成为脑力劳动者、尤其是隐退人员常盛不衰的文化休闲活动呢?一是因为许多诗
词精品,往往把千言万语浓缩成几句艺术言语,读了使人开窍,使人动情,使人解忧,使人神游
,从中可以获得其他文艺欣赏所不能获得的乐趣。尤其是那些引起你共鸣的作品,则像含橄榄似
的,越含越有味道;二是方便,不受什么时空限制。你可以一连几天迷恋在诗词海洋中,也可以
几分钟浏览一首小诗;可以吟诵于庭园书斋,可以漫咏于床头席第,可以把玩于旅途车马。
  现在不是兴旅游吗?如果有条件,漫游祖国名胜古迹、世界通都大邑,这无疑是个福份,但
有这福份的并不多。若是你学会了读诗词,则具备了另一种旅游的条件,即神游在世界上独一无
二的文化瑰宝——祖国诗词的王国里。这种旅游,既不用公费,也不需自己掏腰包。一旦你投入
之后,是很有意思的。譬如,读李白刚离开蜀地、给送别的友人写的《渡荆门送别》: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细细品味这首诗,眼前好象出现一幅山川雄伟、月明水静、云彩变幻的大写意画,又好像看
到"杖剑去国、辞亲远游",胸怀大志、积极进取的青年李白的形象。
  又如,杜甫被叛军捉到沦陷的长安,望月思念留在鄜州的妻儿,写了首《月夜》: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依虚幌,双照泪痕干。
  诗人焦心的不是自己失掉自由、生死未卜的处境,而是独看“今夜鄜州月”的妻子对自己处
境的揪心;更使诗人可怜的是那不谙世事的小儿女,还不懂得“忆长安”,为母分忧;诗人以雾
湿云鬟、月寒双臂的想象,刻划出妻子望月愈久思念愈深的情景;最后,把相倚帷薄,月光双照
、共舒愁绪的希望,寄托在不知何时的未来。细细品味,难免不为之动情。
  李白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杜甫是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都留下千余首题材广
泛的不朽诗篇。上面所举,不过是他们各自的一首小诗。一部《全唐诗》,“得诗四万八千九百
余首,作者二千二百余人”。(今人《全唐诗补编》又收《全唐诗》未收之诗六千三百余首。)
除达到最高成就的李、杜名篇之外,还包括唐代各个时期杰出的代表人物的作品。如初唐上官仪
和格律诗的完成者沈佺期、宋之问;王绩和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四杰
;盛唐山水田园诗人王维、孟浩然;边塞诗人高适、岑参、王昌龄、李颀;中唐有现实主义诗人
和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白居易,这一运动的参加者元稹、张籍、王建;在艺术上各有创造、自成
一家的韩愈、孟郊、柳宗元、刘禹锡、李贺等;晚唐则有再建辉煌、世称“小李、杜”的杜牧、
李商隐,继承中唐新乐府运动精神的皮日休、聂夷中、杜荀鹤等。唐代不到三百年,留下的诗篇
数目,比自西周到南北朝一千六百年遗留下来的多出两三倍。诗歌创作流派纷呈,题材广泛,达
到了高度成熟的黄金时代。
  词,萌芽于南朝,形成于晚唐,盛行于宋朝。晚唐、五代有温庭筠和花间派词人,他们的作
品大都限于花前月下、男女欢爱、离别相思的范围;还有李煜和南唐词人,李煜的词多抒发亡国
之恨,突破了词传统题材的樊篱。到了宋代,作者蜂起,流派纷呈。一部《全宋词》,词人愈千
家,篇章愈两万(词作19900余首,残篇530余首),题材扩大到几乎无事无意不可以入词的地步
。宋词大致分两派:一派是柳永、秦观、周邦彦、李清照等为代表的婉约派;一派是以苏轼、张
孝祥、辛弃疾、刘克庄等为代表的豪放派。前者的作品适于“十七八女孩儿,执红牙拍板,唱杨
柳岸晓风残月”;后者“须关西大汉,执铁板,唱大江东去”。(俞文豹《吹剑录》)读词,一
旦投入之后,也是容易着迷的。你看,毛主席睡不着觉,还哼范仲淹的《苏幕遮》、《渔家傲》
,并且写下观感:“词有婉约、豪放两派,各有兴会,应当兼读。读婉约派久了,厌倦了,要改
读豪放派。豪放派读久了,又厌倦了,应当改读婉约派。”(《毛泽东诗词集》230页)
  现在的电视频道不是很多、内容很丰富吗?新闻、音乐、体育、戏剧、连续剧……任你选择
。如果你学会了读诗词,并大致了解各个时期代表人物、代表作品,那就等于手里拿了个“遥控
器”,可以随时在诗词的王国里,选择你所喜爱的“频道”。并且,随着读诗词的深入,你的审
美观、鉴赏水平亦逐步提高,对诗词王国的宝藏进一步熟悉,你就可以自由地根据形势、环境、
时序、个人心境等情况,长吟最适合的作品,神游八极,驰骋想象,这对陶冶性情、平衡心态大
  二、读诗词可以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到许多知识。中国古典诗词创作讲究采用“比”、“
兴”两法,不是直话直说的。作者抽象的思想感情是用看得见摸得着的具体形象来表达的。诗人
常常从古往今来典故、诸子百家学说、宇宙万物动态中选择那些最贴切的东西,来状物、摹景、
议事、明理,充分表达自己的情意。
&&& 譬如李白的《秋下荆门》:  霜落荆门江树空,布帆无恙挂秋风。  此行不为鲈鱼脍,自爱名山入剡中。
  这四句诗里用了两个典故:“布帆无恙”是东晋大画家顾恺之的成语。《晋书·顾恺之传》
载:顾恺之为荆州剌史殷仲堪幕僚时,曾请假东还,殷仲堪特地把布帆借给他。路遇大风,恺之
写信给仲堪,在报告困顿情况后,接着说:“行人安稳,布帆无恙”。“鲈鱼脍”:《晋书·张
翰传》载:吴人张翰在京城洛阳做官,因政局混乱,借口秋风起了,想念故乡菰菜、莼羹、鲈鱼
脍的美味,说“人生要过得适意,怎能远离故乡,来求功名富贵呢?”就辞职回家了。历来诗人
写秋景、写远行大都带有冷落荒凉、离别惆怅的情调。李白这首诗里用了这两个典故,就一反常
调,把他四方之志,漫游江南的豪迈、洒脱的情致,充分表达出来了。
&&& 杜甫的《别房太尉墓》:  他乡复行役,驻马别孤坟。  近泪无干土,低空有断云。  对棋陪谢傅,把剑觅徐君。  唯见林花落,莺啼送客闻。
  诗的第三联:“对棋陪谢傅,把剑觅徐君。”用了两个典故。谢傅指谢安。《晋书·谢安传
》说:谢玄等破了苻坚,捷报到了,谢安正对客围棋,了无喜色。诗人既以谢安的镇定自若、风
流儒雅来比喻房太尉,同时又表示自己与死者曾有对奕的情谊。据《说苑》载:春秋时,吴季札
聘晋过徐,心知徐君爱其宝剑,及还,徐君已殁,解剑系其冢树而去。诗人以季札自比,表示对
亡友的深情厚意,虽死不忘。
  再看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 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岗。&&&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这首词里至少有两个典故,还有一个涉及星相学的名词。孙郎指三国时的孙权。《三国志·
孙权传》载有孙权乘马射虎的故事。孙权是三国时群雄中的少年英雄,他接哥哥孙策的班时,只
十九岁,曹操曾说过“生子当如孙仲谋”。词中用“亲射虎,看孙郎”,就把“聊发少年狂”的
形象烘托出来了,并与后面的“鬓微霜,又何妨”相呼应。“持节云中,何时遣冯唐。”出自《
史记·冯唐列传》:汉文帝时魏尚为云中太守,他爱惜士卒,优待军吏,匈奴远避,不敢靠近云
中的边塞。一度匈奴侵入,魏尚亲率车骑阻击,所杀甚众。后因上报文件所载杀敌数字与实际稍
有出入,朝庭便把他逮捕起来并判处徒刑。冯唐认为边将有大功应重赏,不能因小过而受如此重
罚。便向汉文帝坦陈己见。文帝就指派冯唐拿着传达命令的符节,去赦免了魏尚的罪,官复原职
,并授以车骑都尉衔。作者用这个典故,表示自己以守卫边疆的魏尚自期许,希望得到朝庭的信
任和重用。“天狼”:星名,在古代星相学中,是主侵掠的星宿。作者以此比喻当时的西夏和辽
国。北宋曾先后和他们订立了屈辱的和约,故以“西北望,射天狼”表示自己保卫边疆、打击敌
人的决心。
  古人作诗词很讲究引用典故、神话和各种知识,总是把他全部学问投入到作品中去。我们在
读诗词时,通过看注解,如有条件,再查查原著,可以学到许多典故、神话、天文、地理、花草
、鱼虫等等知识。在我国古典诗词的巨大宝库中,《经》、《史》、《子》、《集》等所有古籍
,几乎无所不涉。兴之所至,随便翻翻,可以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到许多知识,充实精神生活
  三、读诗词与其他休闲文化活动相结合,相益得彰。学习书画的人,多读、多背些古典诗词
,可以广泛开拓作品题材,为作品增色。
  爱好书法的,古典诗词记得多,可以根据不同场合,不同时令,不同氛围,不同对象,有针
对性地挥毫写古典诗词、联句、摘句,而不会写来写去总是那么老一套。学会了创作,还可以挥
毫写自撰诗词。古今著名书法家都有这一套本事。
  诗和画,在我国传统文化艺术范畴内,联系最密切,所谓诗情画意。诗和画的创作都要用形
象思维,都讲究意蕴,所谓“多一笔不如少一笔,意高则笔减。”(《钱锺书散文集.中国诗与中
国画》203页)爱好绘画的同志,多读些诗词,一则可以启迪你的创作灵感,因为许多古典诗词本
身就是一幅非常典型、非常洗练的画面,或画面组合;再者,你记忆的诗词多,可以在自己的作
品上,题写最能反映画意并提高画境的诗词或其摘句。若用自撰诗词作为“画外音”,抒发你的
情感,那就锦上添花、珠联璧合了。苏轼既是诗人,又是画家、书法家。他为惠崇题的《春江晚
景》,虽画早已失传,而诗至今脍炙人口。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就这首诗看,画面上有竹、桃花、江水、鸭、蒌蒿、芦芽,但水的“暖”,鸭的“知”,是
绝对画不出来的,“河豚欲上”,当然还没有上,画面上也不会出现。诗人从画中景物着眼,驰
聘想象和联想,创造出“春江水暖鸭先知”、“正是河豚欲上时”的佳句。借助触觉、知觉、味
觉扩大和深化了画面上的视觉形象,使这幅画顿时活了起来,生机勃勃,春意盎然。这诗画外见
意,创造了比画境更高的诗境。苏轼题画的诗多而且好,七绝如《惠崇春江晚景》、《书李世南
所画秋景》,五古如《高邮陈直躬处士画雁》,七古如《韩干马十四匹》等,都是题画的名篇,
学画的同志不妨读一读。
  搞写作的同志,搁笔之余,读些诗词既可调剂一下精神,更可以从中学到到许多语言艺术,
采集到许多名言警句,为你的作品增添文采。若是通过读诗词,再学一点声韵知识,并运用到写
作中去,那么写出的文章,声韵抑扬顿挫,读起来上口,听起来悦耳。
  四、读诗词是一项有益的保健活动。“诗疗”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南宋大诗人陆游有一首
七绝《山村经行因施药之三》:
  儿扶一老候溪边,来告头风久未痊。  不用更求芎芷辈,吾诗读罢自醒然。
  确实,一首格调高雅、意境深邃,富有思想性、艺术性的诗歌,能以独特的艺术情趣和音乐
感给人以美的享受,并通过人的思想感情,产生各种有益的心理效应。西汉枚乘的赋《七发》,
就是以“要言妙道”作精神治疗的故事。读过《毛泽东诗词集》的同志,还都知道有一首《七律
·和柳亚子先生》,是和柳亚子的《感事呈毛主席》的。柳诗先是引经据典,发了一通牢骚,最
后表示“安得南征驰捷报,分湖便是子陵滩。”——盼望快点接到解放大军解放江南的捷报,我
的家乡分湖便是我隐退的地方,像当年严光隐居富春江一样——表示自己不想干了。据《报刊文
摘》披露:柳亚子是非常激进的民主人士,他与我党长期合作,对我党衷心拥护,但当时对我党
与行将覆灭的国民党代表团谈判,却持异议。正巧,当时他想到西山谒中山衣冠冢,没有要到车
子,老先生恼火了——“无车弹铗怨冯驩”,“感”起“事”来,写了那首七律。据说,柳亚子
在读了毛主席写给他的和诗后,深受感动,又写了一首,内有“东道恩深敢淡忘,中原龙战血玄
黄。”等句,表示他不敢“淡忘”党和毛主席对他的深切关怀,支持解放军血战到底,不再做隐
退的严光了。
  据科研机构研究证明:咏诗不但有助于增加人的肺活量,而且随着咏诗的感情变化,人体的
各器官、系统都参与活动,从而使大脑神经敏感度提高,血液循环加快,体内新陈代谢更加旺盛
,同时还能增加体内酶和乙酰胆碱等活性物的分秘,使血流量和神经细胞调节到最佳状态。清人
李鸿章在给他哥哥李瀚章的家书中说:“体气多病,得名人文集,静心读之,亦足以养病。”笔
者十多年前,医院第一次给戴上冠心病的帽子,心理上颇有负担。病中读诗词和汉、唐散文以排
遣,当读到柳宗元《敌戒》中:“惩病克寿,矜壮暴死。纵欲不戒,匪愚伊耄”时,感到戴上帽
子是好事,可能“惩病克寿”,而免“矜壮暴死”,负担也就消除了。当时写了一首感时七律:
“岁暮宵长梦入迟,冬残日短客来稀。丹丸对症药为酒,诗赋怡情书访医。身置桃源窥晋魏,魂
悬寥廓瞩参箕。柳公《敌戒》传千古,我觉于今亦切时。”&
  第二讲:怎样读诗词
  开始读古典诗词,首先可能碰到两个问题:一是读什么?二是怎么读?因为大家的文化程度
、生活经历、原来的诗词功底差别很大,解答这两个问题不能一概而论。这里只就多数初学的同
志的情况谈点意见。
  读什么?
  学诗词不像学数学,必须先学算术、代数……再学微积分。不一定按风骚、汉赋、乐府、魏
晋古诗、唐诗、宋词……的顺序学。正像学书法,大多是从临唐碑开始的,而不是按甲骨文、钟
鼎文、汉碑、晋帖这样的顺序学的一样。学诗也应从读唐诗开始。前面曾提到,我国诗歌发展到
唐代,名家蜂起,流派纷呈,题材广泛,达到高度成熟的黄金时代。正如鲁迅所说,一切好诗到
唐代都已做完,后人作诗全未能跳出唐人的如来佛掌心。鲁迅这话不等于说后人就没有好诗了,
而是指:“诗至唐而众体悉备,亦诸法毕该。故称诗者必视唐人为标准,如射之就彀率,治器之
就规矩焉。”(康熙《全唐诗序》)现代人不论是把读诗作为艺术欣赏,还是通过读诗来学写诗
,一般应从读唐诗开始。
  读唐诗,又有两个问题:一是留传下来的唐诗五万余首,量这么大,啃不完,怎么办?二是
对唐诗发展的总体过程及各流派、各名家不了解,好像看电视,不知道各“频道”的节目及其内
容,难于挑“频道”,怎么办?
  读诗不论时间上、经济上都要讲究节约。开始,不要读《全唐诗》之类帙卷浩繁的大部头。
可以读《唐诗三百首》这样的选本。选本有两类,一类是古本,清朝编篡的就有很多种,这类读
本,注释是文言,又没有新式标点符号,初学的人读起来比较困难,还是选读今本好。今本可能
不下十种,选那种?相对说来,人民文学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等专业出版社的编辑出版质量
要高些;新出版的、尤其是再版的,经过增删重订,要比以前出版的完备些。读完《唐诗三百首
》,还是起步,进一步读什么呢?那就看你爱好哪一家——李白、杜甫、白居易、刘禹锡、李贺
……?你爱好哪一家或几家,就多读精读他们的作品。像李、杜、白等都留下数以千计的诗篇,
量大,可以先读他们的诗选;作品少的,如李贺只活到二十七岁,留下诗歌只233篇,数量不大,
如果你喜爱他的作品,可以读他的全集。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的《唐诗鉴赏辞典》,收集了196位
诗人的1105篇诗作,也可以从中选择你所喜爱的作品。可惜该书对典故、古语注释过于简单,而
对某些篇章的赏析又过于絮繁,忽视了启发读者自己去驰骋想象。
  词的数量虽然没有诗那么大,但是从花间派词人到清朝词人作品也是以万计的,可以先读选
本,也按选《唐诗三百首》版本的原则来挑选好的版本。初学者大多选《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
、胡云翼选注的《宋词选》。此书本着“偏于豪放,不废婉约”的原则,录两宋名家词三百首,
注释简明扼要。读完后,再去读你所喜爱的作者的全集或选集。中国旅游出版社出版的《历代词
分类鉴赏辞典》收上起唐代、下至清末337位词人829首词。读了《宋词选》之后,也不妨从此书
中选读你所喜爱的作品,或去读你所喜爱的豪放派、婉约派代表人物的全集或选集。
  读了唐诗、宋词,如果还行有余力,可以找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历代诗歌选》来读
。这部书,从风骚到近代苏曼殊、柳亚子的作品都选编进去了。1999年,解放军出版社出版的《
中国历代诗歌通典》,收录上自先秦原始歌谣,下迄五四运动历代诗歌4318篇,作者1045人,注
释简明扼要,还附文白对照。这些选集,你可以通读,也可以选读。学诗,除读唐诗外,还应兼
读宋人苏轼、陆游、范成大、杨万里等人的诗,清人龚自珍的作品也值得一读;学词,除宋词外
,还可选读晚唐温庭筠、南唐冯延巳、李煜、元人萨都拉等人的传世之作,若你喜爱清丽婉约的
,不妨读读清人纳兰性德的词。
  爱看电视的,总是先要看看《中国电视报》,了解一下哪个频道有什么自己喜爱的节目及其
内容概要。读诗词之前,最好先浏览一下《中国文学史》的有关部分。读唐诗可以看看游国恩、
王起、季镇淮、费振刚主编的《中国文学史》第二册有关部分;读宋词可以看看第三册有关部分
。这样你对唐诗或宋词发展的整体过程,各时期的代表人物、代表作品,有个大体了解,以后读
诗词时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有所选择,有所侧重,并对作品的理解也有所帮助。没有学过诗词的
同志,读《中国文学史》碰到的主要困难是书中所例举的作品,没有注释,看不懂,怎么办?你
可以暂时"不求甚解",跳过去,等到正式读诗词时,再去弄明白,不要把时间过多地花在预备起
  怎么读?
  如果有条件,开办个诗词学习班,请教员来讲课,当然非常好。但是你真想学会读诗词,主
要还得靠自学。教员讲课,开始可以选些名家的代表性作品,进行讲解、分析,既使学员理解作
品,又引发大家读诗词的兴趣。往后应逐渐把教学重点转移到辅导学员自学和解答疑问上。“师
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但文化程度参差不齐,各人学习中碰到的难点不尽相同,所以分别
解惑比集体传道授业效果可能更好些。经验证明,完全依赖听课是学不会读诗词的,往往教员课
讲完了,学习也就停滞了。
  开始读诗词难点是很多的。只有逐渐克服了这些难点,才能入门,从而领略到诗词的意境,
从中获得艺术享受,产生乐趣。
  首先碰到的困难是,对字义、词义的理解。中国的字义、词义变化很大,往往一字一词多解
。例如,“玄黄”一词,一般是天地的代称,有的却指丝帛,有的又作疾病解,需要将这两个字
的上下文联系起来,才能界定它的含义。这种变化在诗词中尤其显著,例如诗词中常见的“赊”
字,就有多种解释。在陆游《纵游归泊湖桥有作》“村酒可赊常痛饮”句中,这个字大家都能理
解,作“赊欠”解;在骆宾王《晚渡天山有怀京邑》“行叹戎麾远,坐怜衣带赊”句中,这字则
作“宽缓”解;在杜甫《喜晴》“且耕今未赊”句中,又作“迟”解;在李中《旅夜闻笛》“长
笛起谁家,秋凉夜漏赊”句中,又作“长”解;在韩愈《赠译经僧》“万里休言道路赊”句中,
又作“远”解;在张说《岳州作》“物土南州异,关河北信赊”句中,又作“渺茫”解;在韩愈
《次邓州界》“商颜暮雪逢人少,邓鄙春泥见驿赊”句中,又作“稀少”解。这个字有时还作语
助词用,如杨万里《多稼亭看梅》:“先生次第即还家,更上城头一望赊。”李商隐《昨日》:
“昨日紫姑神去也,今朝青鸟使来赊。”长安原是汉、唐的京城,可是在旧体诗中常把长安泛指
京城,不论在哪个朝代。这还容易理解,如把京城称“日边”、“日下”,就难懂了。又如酒,
李白诗中叫“中圣”,杜甫诗中叫“竹叶”,李贺诗中叫“琥珀"”。毛泽东《致陈毅》中说:“
李贺诗很值得一读”,李贺诗有一特点:好用代词,不直说物名。如剑曰玉龙,天曰苍圆,秋花
曰冷红,春草曰寒绿。中国古典诗词讲究比喻,其中明喻、暗喻比较容易看懂,借喻则难懂,弄
通它需要具备有关的知识,例如柳宗元《郊居》:“莳药闲庭延国老,开樽虚阁待贤人。”以“
国老”代甘草;以“贤人”代浊酒。又如苏轼《雪》:“冻合玉楼起寒粟,光摇银海眩生花。”
以“玉楼”代肩;以“银海”代目。这些在读诗词时都得好好琢磨。
  诗词,尤其是格律诗,因为受押韵、平仄、对仗等要求的制约,有的字的字义往往是似而非
,不像在散文中那样确切。例如马戴《送客南游》:“苇干云梦色,桔熟洞庭香。”这个“香”
字,既是嗅觉,又可引申为视觉——桔子熟了,洞庭湖上是一片金秋光景,芳香飘溢;同时因为
这首诗押的是“阳”韵。又如李群玉《送萧十二校书赴郢州婚姻》:“马穿暮雨荆山远,人宿寒
灯郢梦长。”自古都说“夜长梦多”,而这里为什么偏说“梦长”?这除了表示新婚情绵绵之外
,还因为这首诗押的是“阳”韵,所以用了“长”字。
  下面是两例是为了平仄合辙而迁就用字的。杜甫:《春望》“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只
有白发搔更短的,哪来的白头搔更短呢?因为这一句按格律应是“平平平仄仄”,第一个字可以
不论,第二字不能通融,必须是平声,而“发”字恰是仄声,那就只好用平声的“头”字来代替
。李商隐《无题》:“风波不信菱枝弱,月露谁教桂叶香。”只有桂花香,哪来的“桂叶香”!
因为这一句按格律应是“仄仄平平仄仄平”,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这第六个字必须是仄声
,通融不得,那就只好以仄声的“叶”字来顶替平声的“花”字。
  为了对仗而迁就用字的更常见。如杜甫《春宿左省》:“星临万户动,月傍九宵多。”意思
是星斗灿然欲动,临于万户;皓月当空,光明于九宵。若在散文中,这个“多”字就显得多余的
了,而在这首诗中,却是不可少的,一来以“九宵多”与“万户动”相对仗,二来是为了押韵,
这首诗押的是“歌”韵。又如杜甫《将赴成都草堂途中有作先寄严郑公五首》(其四):“生理
只凭黄阁老,衰颜欲付紫金丹。”这一联的意思是:自己的生计全靠黄阁老来照顾,而衰老的身
体则托付给丹药来治疗了。其实作者服用的未必就是“紫金丹”,其所以用这一词,完全是为了
与出句的“黄阁老”相对仗。
  读诗词,对字义、词义的理解,不能太较真——死抠字眼儿,需要联系诗词诸要素来“望文
生义”。初学者如果有教师辅导,当然方便得多;若没有这条件,那就需要购置注释比较详尽的
选读本,还要具备《词源》、《辞海》之类的工具书。
  第二个难点是语法。白话文与文言文的语法有很多差别,诗词的语法与文言文接近,但又有
很大的差别。一是因为在诗或词的一句区区几个字之中,要舒展相当丰富的想象,不得不力求简
洁,凡是可以省去的字,尽量省去;二是受句式、字数、格律等要求的制约,有时不得不把词的
位置变动,或者改变词性,突破常规句法。诗词的语法相当复杂,初学者也难一时全弄通,可以
先弄懂两种常见的,一是省略,二是改变词的位置和改变词性。  最常见的省略是姓名,如杜甫《咏怀古迹五首》(其五):  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遗像肃清高。  三分割据纡筹策,万古云宵一羽毛。  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  运移汉祚终难复,志决身歼军务劳。
  诗的第一句中的“诸葛”是诸葛亮的简称;第五句中的“伊吕”是佐商汤王的伊尹与佐周武
王的吕尚的简称;第六句中的“萧曹”是西汉初丞相萧何与曹参的简称。在诗词中往往把春秋时
齐国的政治家、知心朋友管仲和鲍叔牙简称为管鲍,把汉朝的史学家班固和司马迁简称为班马,
文学家扬雄和司马相如简称为扬马,在爱情故事中又把司马相如和卓文君简称为司马文君。  诗句中常常省略介词、连接词、动词、副词、谓词等。例如:
  王维《山居秋暝》:“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这两句按常规语法应是“明月照于松间
,清泉流于石上。”这里省略了个"于"字,并且把动词的“照”、“流”,和宾词的“松间”、
“石上”换了个位置,也可算作倒装句。在诗词中,常常把“于”、“则”、“而”、“有”等
字省略了的。这种省略比较容易理解,某些省略了动词、谓词的句子就比较费琢磨些。例如:杜
甫:《送远》:“故国犹兵马,他乡亦鼙鼓。”这两句的意思是:“故国犹遭兵马之灾,他乡亦
闻鼙鼓之声。”又如,杜甫《喜观即到》:“江阁嫌津柳,风帆数驿亭。"”这两句的意思是:“
江阁久凭,嫌津柳之碍目;风帆渐近,数驿亭以慰心。”词的省略更是常见。例如李清照的《如
梦令》: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现将词中省略的词语用括号括起,表达如下:  昨夜雨疏风骤,(女主人)浓睡不消残酒。&& (早晨女主人)试问卷帘人(今天景色如何),(侍女)却道“海棠依旧”。&& (女主人纠正说:)“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诗词中常常改变词语的位置,所谓倒装句。例如:
  王维《山居秋暝》:“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这一句主语倒置了,应是“竹喧浣女归
,莲动渔舟下。”杜甫《秋兴》:“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这一句不仅主语倒置
,而且目的语也倒置了,应是“鹦鹉啄余香稻粒,凤凰栖老碧梧枝。”
  有的诗句,句式基本一致,但其中短语的意思却不相同。例如: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
广陵》首联:“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这里的“下扬州”是指到扬州去。刘禹锡
的《西塞山怀古》首联:“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这里的“下益州”是指自益州
  近体诗,为了适应声律的要求,诗人们常常对语序作适当的变换。例如毛泽东七律《送瘟神
》第二首:“春风杨柳万千条,六亿神州尽舜尧。”第二句的意思是中国(神州)六亿人民都是
尧舜。依平仄规则是"仄仄平平仄仄平",所以“六亿”放在第一二字,“神州”放在第三四字,
“尧舜”说成“舜尧”。“尧”字放在句末,还有押韵的原因,这首诗押下平声二萧韵。词,语
序作适当变换的更是常见。例如前面介绍过的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的最后两句:“西北
望,射天狼。”本意是:“望西北,射天狼。”因为按词谱这两句是“平仄仄,仄平平。”所以
不得不把仄声“望”字调个位置。又如柳永的代表作《雨霖铃》:“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
初歇。……”第二句应该是“晚对长亭”,因为词谱规定这句第二字必须是平声,第四字必须是
仄声,所以就凑合成这个样子了。又如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前三句:“千古
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意思是:在这千古江山里,英雄孙仲谋,已无处可觅!因为按词
谱是:“平仄平平,平平平仄,平仄平仄。”因此语序需要作这样的变动。
  诗句中改变词性也是常见的。例如:杜甫《漫兴》“糁径杨花铺白毡,点溪荷叶叠青钱。”
第一句中的“糁”字原是名词,即米饭粒,可是在这里却作动词“抛撒”解。这两句的意思是:
米饭粒似的杨花,抛撒在路上,像铺上了一层白毡;小小的荷叶,点在溪面上,象叠起的青钱。
还有名词当作形容词的,如杜审言《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
曙”和“春”字都是名词,可是在这里“曙”用来成了形容“云霞”,“春”用来形容"“梅柳”
。这两句的意思是:云霞和太阳一同从海上升起,像曙光一样;梅柳在江南(渡江),早已着上
春色。还有动词作形容词用,形容词作动词用,动词作副词用的,这里不一一例举了。所以读诗
词更讲究“咬文嚼字”,咬出文外之义,嚼出字外之意。各种版本的注释也不尽一致,还要靠读
者自己多琢磨。
&  第三讲& 贵在起步
  现在学作诗词的,大致有三类情形:一类是读了些诗词,很想试试,把自己的情意寄托在诗
词中,可是从来没有写过,不摸门;第二类是开始写了,但在创作手法、格律形式等方面,不符
合古典诗词要求,尤其是平仄不合辙;第三类是基本上掌握了古典诗词创作的要求,但在思想性
、艺术性诸方面有高底、精粗、雅俗之分,还有一个提高的问题。
  第一类情形,贵在起步。鲁迅曾说过,婴儿学走路,迈出的第一步,总是歪歪扭扭,很难看
的。可是母亲总不会因为孩子走得难看,而不让他迈出第一步。学作诗词,就要像婴儿学走路一
样,勇敢地迈出第一步。不迈出这一步,你总是站在想作而不会作的诗词门槛外面。怎么迈出第
一步?大致有三种情况:
  一种是急起步。不必等到“熟读唐诗三百首”之后,再去写;读了一些诗词之后,你心中有
那种不吐不快的激情,就不要管它什么比兴、格律等要求,把你内心想说的流淌到笔端,写成打
油诗可以,写成顺口溜可以,写成“四不像”也不妨。等以后古典诗词读多了,读熟了,逐渐掌
握了艺术构思、表现手法、诗词语汇、格律要素之后,再将这些原始作品加以修改。其中有的作
品,虽然格律不规范,但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朴实而自然,也不必重新加工,所谓“清水出芙蓉
,天然去雕饰”。若是有条件,请老师修改修改,并请他讲讲为什么要这样修改,登程可能快当
些。起步之后,往往越想写,越觉得自己功底浅,越驱动自己多读诗词,这样便进入了前面所说
的读——写的良性循环之中。到了这一步,可以说已经起步登程了。
  第二种是依样画葫芦。像学书法先临帖、学绘画先临摹那样——结合读诗词,选择那些合自
己情意、对自己思路的诗词,按其句式、平仄、韵脚填上自己想抒发的思想感情。许多诗词造诣
很深的人也偶用此法,如毛泽东将陆游的《示儿》: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毋忘告乃翁。
  步原韵写为:  人类今娴上太空,但悲不见五洲同。  愚公扫尽饕蚊日,公祭毋忘告马翁。
  鲁迅在“九·一八”以后,为批判国民党从北平抡运文物,而不准大学生逃难,将崔颢的《
黄鹤楼》: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依原句式戏写为:  阔人已骑文化去,此地空余文化城。   文化一去不复返,古城千载冷清清。  专车队队前门站,晦气重重大学生。  日薄榆关何处抗?烟花场上没人惊。
  这种直接的仿作,初学的人是很难达到上面两首诗那样的水平的,也像婴儿学走路一样,总
是歪歪扭扭的。别着急,这也象临帖、摹画似的,功到自然成。用这种方法起步的同志要注意:
当你还没有掌握格律,尤其学会辨认平、上、去、入四声之前,千万别在你的作品上标以五绝、
五律、七绝、七律及词牌名称,因为这种作品往往格律不规范,尤其是平仄不合辙,若是标上了
上述名称并发表出来,懂格律的人看了会当成笑话的。用这方法上路,可以分两步走,先顾一头
——使画出的葫芦尽量充分、深刻地表达自己的情意,以后再兼顾格律,尽量做到格律严谨。
  第三种是零部件组装。就是将自己曾经背诵熟记的诗词句子、词语组装起来,用以表达自己
的情意。例如有个老同志离退下来后,顾虑接班的青年干部难以胜任,可是后来事实证明,他们
不仅胜任,而且干得非常出色,老同志不甚感慨,想写首诗抒发一下情感,于是就从毛主席和朱
总司令的诗词中选出适当的诗句,组装成一首七绝:  谁持彩练当空舞,风卷红旗过大关。  我党英雄真辈出,从兹不虑鬓毛斑。
  第一句是从毛主席《菩萨蛮. 大柏地》中摘出的;第二句是从《减字木兰花·广昌路上》摘
出来的;第三、第四句都是从朱总司令《攻克石门》中摘出来的。集前人诗句成篇,古已有之,
今人亦常试之。董必武《集美解放纪念碑题词》,集杜甫五言诗24句,成五古六章,赞颂爱国华
侨陈家庚先生:  子负经济才,(送唐十五诫寄贾待郎)  风雷飒万里。(大雨)  树立甚宏达,(北征)  壮心不肯已。(戏赠友)  览物想故国,(客居)  眼中万少年。(别张十三建封)  卑枝低结子,(游何将军山林十首之二)   蔓草易拘缠。(寄题江外草堂)  版筑劳人力,(泥功山)  大屋加涂墍。(题衡山县文宣王庙新学堂呈陆宰)  诸生旧短褐,(桥陵)  萧疏外声利。(送顾八分文学适洪吉州)  乾坤几反复,(苏大侍御涣访江浦)  合沓岁月徂。(遣怀)  青衿一憔悴,(题衡山县文宣王庙新学堂呈陆宰)  复来薙榛芜。(草堂)  时危异人至,(送从弟亚赴河西判官)  六合已一家。(后出塞)  千秋沧海南,(八哀诗张九龄)  窈窕桃李花。(喜晴)  山色佳有余,(五盘)  深意实在此。(塞芦子)  俯视但一气,(同诸公登慈恩寺塔)  万里苍茫水。(忆郑南)
  作集句诗也是一种很高的艺术技巧,必须对某一名家的诗读得很多,理解很深,背得很熟,
记得很牢,用得很活,初学者是很难达到的,但可以学作借句诗,即借古人诗句或诗中词语组装
成诗篇,抒发自己的情意。借句有明借、暗借两种。
  明借,即把古人诗句直接引来,或者稍稍改变用在自己的诗里。例如毛主席的《七律·人民
解放军解放南京》的尾联:“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上句是直接借用唐人李贺《
金铜仙人辞汉歌》:“衰兰送客咸阳道,天若有情天亦老。”中的下句的。又如《浣溪沙·和柳
亚子先生》中的“一唱雄鸡天下白”,是将李贺《致酒行》中的“雄鸡一声天下白”稍加改变而
成的。《七律·答友人》中的“我欲因之梦寥廓”,化用了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我欲因之
梦吴越”句。《七绝·贾谊》“贾生才调世无伦”,化用李商隐《贾生》“贾生才调更无伦”句
  暗借,即把古人诗句拆成零件,组装成部件,用到自己的诗中。这种暗借,一眼很难看明。
别人的作品,不敢胡猜,这里不避自荐之嫌,说说自己的。我写诗是从零部件组装起步的。直到
现在还保持老习惯——每当构思立意之后,就在自己记忆库中翻箱倒柜,搜寻、选择那些适合表
达自己情意的诗句、词语,然后加以改作、组装,尤其是那些应酬诗,基本上是组装品。这里试
  “双拥”(拥政爱民、拥军优属)五十周年之前,有位同志作了一幅写意画:筐筐、篮子里
里外外画了许多萝卜、白菜之类的蔬果。她要我题一首诗,表达对“双拥”五十周年的纪念。这
是急就篇,来不及立意构思,就直接到记忆库里寻找零配件搞组装。首先想到的是“双拥”是在
抗日战争期间发起的,要从李白、杜甫那里是很难找到适当的零配件的,所以先从老一辈革命家
抗战诗词中搜寻,当然排在第一位的是毛主席的诗词,记得毛主席在1943年写过一首《五律·挽
戴安澜将军》:开头两句是“外侮须人御,将军赋采薇。”“采薇”是《诗·小雅》中的篇名,
其诗描写戍边抗击外族入侵的兵士久历艰苦,在回乡的路上又饱受饥寒。取得“采薇”这一零件
,就很快得了第一句:“块根白菜采薇吟”。有了第一句,第二句就好办了。看到画面上的筐筐
、篮子,想起《孟子》上的“箪食壶浆,以迎王师”,就写下了“箪食壶浆鱼水情”。人家请你
题诗,总得对此画表示点恭维之意,而且写诗是"“感情用事”,总该有点艺术夸张。所以第三句
写了“泼墨素笺笺瑟瑟”。一搞艺术夸张,自然会想起伟大浪漫主义诗人李白,于是又从他的《
战城南》中搜寻到两句:“洗兵条支海上波,放马天山雪中草。”其中“洗兵”出自《史记.周
本纪》:周武王伐纣时,天雨为之洗兵器,后以此喻有道伐无道的胜利进军。于是第四句就出来
了:“似闻天雨洗兵声”。这算不算“意识流”?我也说不清!半似吟诗半打油,当场交差:  块根白菜采薇吟,箪食壶浆鱼水情。  泼墨素笺笺瑟瑟,似闻天雨洗兵声。
  另一例也是为他人题画。江泽民同志在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75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努力建
设高素质的干部队伍》,其中有这么一段“历史上的腐败现象,为害最烈的是吏治的腐败。由于
卖官鬻爵及其带来和助长的其他腐败现象,造成人亡政息、王朝覆灭的例子,在中国封建社会是
屡见不鲜的。这种历史的教训很值得我们注意。”我读了之后沉思悠悠,想谱入平平仄仄平,但
是写诗不能象散文那样直说,要用形象思维,我一时又捕捉不到适当的形象。正巧,那时总政老
干部学院莲花池分院的同志,送来一幅山水画,配上一首七绝,要我修改这诗。那画可谓气势磅
礴:云海、群峰、瀑布之下,一湍急流,岸边几株苍松,悠然自若,似听急流欢唱。于是,借他
杯里酒,浇我心头块,诌了首五绝:  云海漫千峰,飞流下九重。  逝川滔不绝,兴废语苍松。
  拙作中的“逝川”是从李白《古风》:“逝川与流光,飘忽不相待。”温庭筠《苏武庙》:
“茂陵不见封侯印,空向秋波哭逝川。”和毛主席《七律·韶山》:“别梦依稀咒逝川,故园三
十二年前”中借来的。用在这里,既反映画境——急流滔滔不绝逝去,又比喻时光老人滔滔不绝
地叙述历史教训。“兴废”是从刘禹锡《金陵怀古》:“兴废由人事,山川空地形。”和叶帅《
八十抒怀》:“八十无劳论废兴,长征接力有来人”中借来的。由于“兴废由人事"”与“兴亡在
吏治”意思相似,暗喻着时光老人向苍松滔滔不绝讲的历史教训的内容,这样就与总书记那段讲
话中的精神相扣。
  用这种方法起步比较容易上路,采用“急起步"”和“依样画葫芦”方法开始的,也得通过“
零部件组装"”阶段,才能步入门槛。用这方法起步,须备一个重要条件,即读过相当数量的诗词
和古典文学作品。
  前面曾讲过,现代人写旧体诗,是把古典诗词作为工具,表达自己的情意,这不仅要仿其框
架结构,而且还要选用其建筑材料,就是说,要选用古典诗词语汇。“人生七十古来稀"”(杜甫
《曲江对酒》)可以入诗;“鸡蛋一斤三块八”则不像诗句。“诗听越客吟何苦,酒被吴娃劝不
休。”(白居易《登城夜宴》)是诗句;“卡啦OK先生唱,高级香槟小蜜陪。”虽然平仄合辙
,对仗也凑合,但不能算诗句,只能是打油。诗与打油的区别,不在于是否合乎格律,主要看有
没有艺术美感和深广的意境。据说唐朝有个姓张的,以榨油为业,人称张打油,能诗,曾作咏雪
  江上一笼统,井上黑窟窿。  黄狗身上白,白狗身上肿。
  爱新鲜的心理,古已有之,就像象前几年扯开嗓子唱电影《红高梁》插曲似的,这诗一下子
就传开了,并且出了名,当时和后代不少人偏偏愿意效颦,于是就把这种俚俗诗,以始作俑者之
名名之,称为打油诗。至于有的人表示谦逊,把自己的诗称为打油,那是另一回事。开始学写诗
,难免打油味较浓,随着读诗词和古典文学作品的增加,典雅词语的积累,运用技巧的磨练,便
会油味越来越淡,诗味越来越浓。&
  这里需要说明两点:一是填词不仅不排斥俗语、俚语,而且为了增强词的韵味,还要艺术地
运用口头活的言语。这个问题后面还要详谈,这里从略;二是旧体诗用语虽讲究典雅,但有些诗
,尤其是政治讽刺诗,诗人有意加点“油味”,以增强其幽默讽刺的艺术效果。古人诗中不乏其
例,如唐人曹邺《官仓鼠》:  官仓老鼠大如斗,见人开仓亦不走。  健儿无粮百姓饥,谁遣朝朝入君口?
  这首诗用口头语,咏官仓鼠,画贪官污吏像,把当时的吏治腐败,骂得个痛快淋漓。
  宋朝大诗人苏轼《洗儿戏作》:  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  惟愿孩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
  诗人借以抒发怀才不遇、宦海沉浮之无限感慨;寓庄于谐,正话反说,借“孩儿”讽刺“愚
且直”、“无灾无难”的当朝公卿。
  又如鲁迅的《学生和玉佛》:  寂寞空城在,仓皇古董迁。  头儿夸大口,面子靠中坚。  惊扰讵云妄,奔逃只自怜,  所嗟非玉佛,不值一文钱。
  1933年初,日军占领山海关,北平危急,国民党政府抢运故宫文物和团城玉佛;同时对大学
提前放假、学生逃考之事予以训斥:“查大学生为国民中坚分子,讵容妄自惊扰,败坏校规……
”。鲁迅写了上面那首诗予以鞭挞。
  打油还能以诙谐反映乐主义的人生态度。聂绀弩,这位参加过“八一”南昌起义的无产阶级
革命老战士、文学家,1957年遭厄运,十年浩劫中备尝肉体折磨,在北大荒“劳改”期间写了许
多格律严谨的七律,典雅中掺以打油,或打油中缀以典雅,反映他在逆境中从未悲观颓唐,对生
活充满乐趣,对前途充满信心,读来既有谐趣又很感人。他同遭同样厄运的万枚子一起舀粪,写
了两首七律,兹录其一:  君自舀来仆自挑,燕昭台畔雨萧萧。  高低深浅两双手,香臭稀稠一把瓢。  白雪阳春同掩鼻,苍蝇盛夏共弯腰。  澄清天下吾曹事,污秽成坑便肯饶?
  整首诗是打油体,其中巧妙地用了几个典故:“燕昭台”:相传燕王为延请天下士,筑台置
千金于其上,名黄金台。诗人借以喻黄色的粪堆,读来使人忍俊不禁。“白雪阳春”:是将战国
时楚国高级乐曲"“阳春白雪"”的语序颠倒了一下,借以喻同遭厄运的两位文人,并同“苍蝇盛
夏”相对仗,妙趣横生。“澄清天下”:典出《后汉书.党锢列传》:“(范)滂登车揽辔,慨
然有澄清天下之志。”借以抒发诗人在含冤中,还充满革命战士的责任感、自豪感。这样的诗若
无坚定的革命信念、深厚的古籍知识、娴熟的艺术技巧,决不能写出来。
  聂绀弩认为,作诗有娱乐性,完全不打油,等于“自讨苦吃”。我以为,这是对旧体诗已经
有一定的功底的人来说的。从他的作品中可以看出,他的打油是高级打油,和那种不讲比、兴,
不讲格律的打油完全不同。所以,学诗词起步之后,首先还应在基本功上下功夫,多积累古典诗
词语汇,若是停滞在低级油腔上,是很难上路的。待到功夫深,自会典雅、打油恰到好处,挥洒
  起步之后,要较快地上路,需要经常练习。练习就需要有点外力推动。譬如,有条件的,可
以组织个诗词学习班,一定时期内号召学员写几首诗词,选出一批比较好的作品编辑出版诗词选
集。又如爱好诗词的朋友相互酬唱,你来一首,我和一首。因为读了朋友的作品,往往会引发自
己的诗思,同时又觉得“来而不往非礼也”,不得不应酬一下。前人许多好作品,是在酬唱中产
生的。例如王维《和贾舍人早朝》、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白居易《放言五首》
等都是和作。还有个办法,就是自己给自己加压,规定每周或每月写几首习作。学诗词,起步之
后,打打停停,一曝十寒,是很难上路的。
  学诗词达到什么程度才算及格了呢?开始标准不要定得太高,达到以下三条就算及格了:
  第一条,有真情实感。品评诗词有所谓“三真”,即真情实感、真积力久、真知灼见。真情
实感,就是说写诗词要抒发自己的真情意,不能无病呻吟,也不能抄袭别人的。真积力久,就是
说要下真功夫、持久地日积月累知识,所谓“一分神来,九分汗下”(郭沫若)。真知灼见,就
是说不落老套,有自家的新意,所谓“意必己出”,“意新语工”。其中真积力久和真知灼见,
对初学者不能作这样过高的要求。但真情实感却是起码的要求,一开始,路就要走正——你写的
东西,必须是是客观现实与你的心灵击撞拼发的火花、从自己的胸中流淌到笔端的。
  第二条,表达真情实感不是用政治口号、时髦名词(词中可以适当用些),而是尽量用形象
的、典雅的诗词语汇。
  第三条,格律基本达标。
  初学写作的同志还提出这样的问题:先学写诗,还是先学填词?一般说,应先学写诗,再学
填词。诗是照格律写的,词是照词谱填的。诗句字数有五言、七言两种,句数有绝(四句)、律
(八句)、长(十句以上)三种,共六种。而词则复杂得多,词谱以千计,常见的也有几十种,
词谱是更严的格律。学会填词,你可以有广宽的选择,恰当地抒情达意,但是若辨四声的基础没
有打好,格律尚未调配自如,填词反而觉得拘束太多。
&  第四讲& 诗要讲形象思维
  上面谈了起步和入门的问题,这里说说提高的问题。
  古往今来,有关诗词创作方面的评论和资料,真可谓“汗牛充栋”,一辈子也读不完。具有
相当诗词功底的同志,可以选择一点前人的诗话、词话,今人的诗词赏析、艺术探幽之类的书籍
读一读,以提高自己的鉴赏水平和创作能力。而初学者若想依赖这些读物来提高自己的诗词创作
水平,那就像进了大商场,商品琳琅满目,看得眼花缭乱,一时很难选中你所需要的东西,往往
费时甚多而所得甚少。所以,在学习中要针对自己的实际情况,扬长避短。
  现在诗坛上有所谓“老干部体”,这名称有褒有贬。褒者,认为这些作品内容健康,爱憎分
明,格调高昂,反映了老干部丰富的生活、斗争经验和革命豪情;贬者,“大实话”,不讲比兴
,缺少艺术夸张,缺乏含蓄蕴藉,诗味不浓。还有一种情况:虽然作品的句式、韵脚符合要求,
但不讲平仄,缺乏古典诗词所要求的音乐节奏感。这样的诗,只要构思好,有诗意,也不失为好
诗,但不能算是律诗,也不能标以词牌。我认为毛主席给陈毅同志的信中所指出的两点,对我们
学习旧体诗很有指导意义:  ——“诗要用形象思维,不能如散文那样直说,所以比、兴两法是不能不用的。”(《毛泽
东诗词集》)266页)  ——“律诗要讲平仄,不讲平仄,即非律诗”(同上264页)
  毛主席所说的形象思维,不仅限于诗的创作,而是有关文艺创作的科学论断,深刻地阐释了
文艺的基本特征和创作规律、方法,揭示了文艺创作中思维活动的特征。
  “形象思维”也叫“艺术思维”,是作家、艺术家认识与反映现实生活的形象化的思维活动
。作家、艺术家在创作过程中,对生活不断进行深入地观察、体验、分析、研究,同时始终凭借
种种最能表现作品主题思想的具体的感性材料,在明确的思想指导下,在强烈的思想活动和丰富
的想象基础上,把那些富于形象性的感性材料,加以概括、集中,构成完整而富有意义的艺术形
象。作家、艺术家的形象思维活动,总是受他们的世界观的支配的。丰富的艺术修养与创作经验
对形象思维具有积极的作用。(见《辞海》“形象思维”条)
  形象思维是相对逻辑思维而言的。逻辑思维也叫抽象思维,或理论思维、科学思维。这种思
维是运用客观事物的抽象概念进行判断、推理的过程。逻辑思维最基本的形式是三段论式。例如
:“凡是金属都是导体,铁是金属,所以铁是导体。”第一个判断——凡是金属都是导体——叫
做大前提;第二个判断——铁是金属——叫做小前提;第三个判断——铁是导体——则是推绎出
的结论。一般说来科学家、哲学家、理论家基本上运用逻辑思维,“基本上”,也就是说,并非
完全排除形象思维。一切科学发明创造,在它研究论证之前,没有一点想象力是不可能的。科学
论证中的假设,也离不开想象。
  形象思维是运用客观事物的形象进行联想、想象乃至幻想的过程。概念是反映事物本质的,
也就是说反映事物内部属性的,给人以认识上的深化;而形象则反映事物外部特征,给人以美感。
在前面《怎样学会读诗词》一章中曾提到,毛主席推崇李贺的诗。我以为李贺的诗,除具有飞腾
的想象力之外,还非常善于描绘事物外部特征。例如:剑叫“玉龙”,除反映剑的洁白、明亮形
象外,还反映舞剑时,剑如龙的飞腾;酒叫“琥珀”,则反映了它的颜色和清澄明亮的特征;太
阳叫“苍圆”,则反映了它的形状和背景特征;春草叫“寒绿”,秋花叫“冷红”,反映了二者
时令和颜色特征。形象思维不是判断、推理的过程,而是运用形象的联系,进行想象乃至幻想的
过程。逻辑思维,要求推绎出科学的结论来,反映事物本质;形象思维,则要求创造出鲜明的、
典型的形象来,以具体的人和事,具体的生活现象和细节,来反映作家的社会观念。形象思维是
创造性的思维,它容许夸张,容许虚构。这里以李白的《夜宿山寺》为例:  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
  由危楼之高,联想到接近于天,于是“手可摘星辰”;虚构天上有人,于是“不敢高声语”
  一般说来,艺术家的创作活动,基本上用的是形象思维。说“基本上”,也就是说,并不完
全排斥逻辑思维。例如,艺术家创作之前对社会生活的观察,进行分析、综合,则需运用逻辑思
维;在小说、戏剧等作品中,人物某些对话,特别议论性的对话,往往也用逻辑思维。
  在中国古代的文学传统里,有所谓:“文以载道,诗以言志”的说法。这说法既表明了各别
文体的职能,也表明其创作的思维特征。文章要讲道理,主要用逻辑思维;诗要抒发情感,主要
用形象思维。国外也有类似的说法:“……艺术家,即以用形象的言语来说话为主的人,那宣传
家,即以用论理底言语来说话为主的人……”(蒲力汗诺夫《论艺术》)
  在诗词创作中运用形象思维,也遵循一般艺术思维的规律,排斥概念化、公式化,但它又有
其特殊的规律:作者要在严格的模式、短小的篇幅之内,用生动的语言,将人们看不见、摸不着
的思想感情,化作可见、可闻、可触的形象。正如唐代僧虚中所说:“真诗之人,心合造化,言
合万象。且天地日月草木烟云,皆为我用,合我晦明。”(《诗学指南》)诗词(主要指抒情诗
,不包括叙事史诗和戏剧诗)中的形象既不同于小说、戏剧中那种完整而鲜明的人物形象,也不
同于音乐的听觉形象、绘画的视觉形象给人以直接的感受,它更精粹,更富于象征性、符号化。
明人屠隆在《论诗文》中说:“诗道之所以为贵者,在体物肖象,传神写意,妙入玄中,理超象
外……”。一首好诗(词)往往要通过读者思索,乃至想象,才能领会其中的情意,而且越咀嚼
越有兴味。
  从古至今,大多以“意境”的高下来品评诗词的优劣。什么叫“意境”?从字面上讲,“意
”就是情意,是作者主观的思想感情;“境”就是境界(王国维的《人间词话》中意境就直称“
境界”),是具有立体感的艺术画面。在诗词创作中,“意”不能赤裸裸地说出,而是通过物象
表达出来的;“境”不能是纯客观的死的物象,而是有灵魂、有情意的载体。简单地说,“意境
”就是诗词中所描绘的形象与作者的思想感情融为一体而形成的境界。刘勰《文心雕龙.物色》中
说:“流连万象之际,沉吟视听之区;写气图貌,既随物以宛转;属采附声,亦写心而徘徊。”
这也许是古人对意境最早的概括。优秀的作品应该是情意美、形象美,并且情与景、意与境交融
在一起,产生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当然,这个“美”字,尤其是“情意美”,由于时代不同,人
的社会地位差别,标准不尽一致,“世上决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鲁迅说
得好,焦大绝不会爱林妹妹。所以,对诗的“意境”的见解总是见仁见智的。但是有一点是比较
趋于一致的,就是离开形象思维,也就谈不上什么“意境”。
  判别一首诗或词运用形象思维如何,就看这首诗或词的每一句,乃至每个字,不是空洞的概
念,而是生动的画面、场景、情节、背景等。被历代诗评家所称道的温庭筠《商山早行》的颔联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诗人就是用六种事物的声象、形象,反映了“道路辛苦,羁旅
愁思。”&  有关诗词形象思维的论述,古今中外浩如烟海。笔者诗词功底甚浅,猎涉不广,只能就学习
毛主席《致陈毅》初步探索所得,谈点粗浅的意见,同初学者共同探讨,并请教于方家学者。
  从大量流传的古今诗词来看,形象思维的运用,大致有三种情况:
  一种叫“托物言志”或“寓情于物”。例如上面所举的两首诗:苏轼以“扫不开"”的“花影
”比喻政敌,抒发自己的愤懑;柳宗元以“独钓寒江雪”的“蓑笠翁”自况,抒发政治上失意后
的孤傲和寂愤。这两首政治抒情诗,并不是作者直接抒发自己的政治生活感受,而是从深入观察
生活中的其他方面——花影的移动、寒江上的钓翁等,以这类形象来折射自己当时的心态。这里
再介绍唐末农民起义领袖黄巢的两首诗:  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  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  (《题菊花》)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不第后赋菊》)
  《全唐诗》只收录黄巢三首诗,另一首是《自题像》,毛主席在《七律·吊罗荣桓同志》中
借用了这首诗中的“记得当年草上飞”句。上面两首“托物言志”、“寓情于物”的咏菊诗,旧
时唐诗选本多弃置不选,解放后的新编唐诗选,大都选上了。无疑,如前所述,因为时代不同,
黄巢这位农民起义领袖不再被歧视,反被推崇,“情意美”的标准也随之有别。
  第一首以挺立劲拔“满院栽”于“飒飒西风”中的菊丛,象征劳苦大众;为它的开不逢时—
—“蕊寒香冷蝶难来”——而鸣不平;继之,表达了作者的宏伟抱负,要彻底打倒这不平——“
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把春天的温暖同样给予菊花。这首诗所表达的情意,
是诗人对唐王朝腐败政治的强烈不满和极端失望,从而激发出主宰世界、扭转乾坤的理想。这理
想也可以说是诗化了的农民平等思想,它借历来文人以象征孤傲绝俗的菊花形象表达出来。
  第二首据说是黄巢应进士考试,未被录取而写的。这诗赋予菊花以坚强的斗争的性格,用以
象征敢于造反的农民起义者的形象。前两句比喻一旦农民起义兴起之后,唐王朝就将像百花凋谢
一样,走向灭亡。后两句寄托着诗人的希望,象征着将来起义军胜利占领长安后的美好情景。
  再介绍两首借小松树的形象寄意寓情的诗。一首是李商隐的《题小松》:  怜君孤秀植庭中,细叶轻阴满座风。  桃李盛时虽寂寞,雪霜多后始青葱。  一年几变枯荣事,百尺方资柱石功。  为谢西园车马客,定悲摇落尽成空。
  李商隐生活在唐帝国日益衰败的时代,对皇帝昏庸、宦官专政和藩镇跋扈深为不满。他不像
黄巢那样起来造反,而是热衷于政治革新,但在当时朋党的倾轧中,他始终被排斥,于禄微位卑
的幕僚生活中度过一生。他的不少诗晦涩难解,而这首咏物言志诗却比较通俗明了。大意是:我
喜爱你独秀挺立在庭园中的小松,那细叶轻阴带来满座清风。桃李盛开的季节,你虽然寂寞,但
进入霜雪繁多的严冬,就显得郁郁葱葱。一年之内桃李等花卉几经枯荣,而你长大后,则具栋梁
之功。请告诉那些去西园观花的人们:在雪飞霜落的园中,他们定会为枝叶光秃秃的桃李而伤悲
  另一首是较李商隐稍晚的杜荀鹤的《小松》:  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  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杜荀鹤出身微寒,青年时代才华毕露,由于“帝里无相识”,以至屡试不中,报国无门,而
又不甘潦倒,遂借小松的形象以言志、讽喻。大意是:小松刚出土,被埋没在深草里,现在渐渐
高出蓬蒿了。当它还幼小时,人们不识它是“凌云木”,一直等到它长到"凌云"之后才赞叹它的
高大。作者的寓意在于:目光短浅的“时人”,是不会把小松看作栋梁之材的,有多少小松由于
时人不识,而被摧残、被砍杀。
  上面介绍的几首诗中所描绘的花影、江雪、菊花、小松等,形象非常鲜明,与比喻的对象非
常贴切,作者(失意政治家、农民造反领袖、怀才不遇的知识分子)的思想感情和性格便藉此真
实地烘托出来。这一类托物言志诗,我们姑称之为“移花接木”。
  另一种是“触景生情”或“即境抒怀”。但它不是对原物或原景的“全息摄影”,而是对景
物筛选、提炼、夸张之后,创作出的大写意画。在这张大写意画的画面上,涂上作者浓重的感情
色彩。同一景物,在不同的作者手里,所绘出的大写意画,其所取舍,其所着色调往往不尽相同
,甚至大相迥异。这里以李白和杜甫分别写的登岳阳楼诗为例。李白的: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这诗的大意是:登上岳阳楼,天岳山南面的景色尽收眼底;茫茫江水流向远方,洞庭湖汪洋
开阔。雁儿高飞,带走了忧愁;君山衔着美好的月亮,升上天空。在这里,仿佛住宿在云间;又
似在天上传杯饮酒。醉后凉风四起,习习吹人,衣袖翩翩飘舞。
  杜甫的《登岳阳楼》: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这诗的大意是:早就听说洞庭湖的名胜,今天终于登上了岳阳楼。洞庭湖在东南方位划分开
吴、楚地界,日月星辰沉浮在湖水之中。亲朋们连一封信都没有,只有年老多病的诗人泛着一叶
扁舟飘泊天涯。想到万里关山,兵荒马乱,倚在阑干边,不禁涕泗横流!
  这两首诗,都是战乱时写登上岳阳楼所见景物和诗人当时的心态的。呈现在我们眼前的都是
具体的物象,没有抽象的概念。但是这两位伟大诗人所取的镜头却不同,色彩也迥异。这是为什
  李白那首诗,是在流放途中忽然遇赦,回舟江陵,南游岳阳,与朋友登上此楼而写的。当时
心情欢畅,故把眼前的景物写得有情有意,和诗人分亨着欢乐和喜悦,抒发了潇洒豁达的豪情逸
  杜甫那首诗,是在经历了战乱漂泊、身世沉浮之后,迟暮之年,登上岳阳楼而写的。所以他
首先以洞庭湖的宽阔雄伟来衬托诗人的孤寂和悲凉,继之以当时自己形象的特写镜头,抒发怀才
不遇、昔日抱负成泡影的孤独悲凉心境和对战乱的哀愁。
  这类“大写意画”式的形象思维,它的艺术感染力取决于选撷物象的精当,并发挥语言艺术
的效果,在这些物象上涂沫浓重的情感色彩。譬如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可以想象,李白送孟浩然时,周围的景物是非常丰富的,而诗人却就撷取这么几个,用诗的
艺术语言编织起来。第一句点出送别的地点是同游的胜地黄鹤楼,隐约地流露出一片惜别之意。
第二句点出老朋友去的地方是繁华都市扬州,时间是春光明媚的“烟花三月”,暗含对朋友远游
的羡慕。尤其是后两句情景交融,读者从浩渺的江天景色中,似乎看到一个鲜明的形象——诗人
送走朋友后,长久伫立在江边凝望,从中感触到诗人对朋友深厚而热烈的友情。
  第三种是“移花接木”和“大写意画”的溶合,姑称之谓“虚实相融”。例如刘禹锡的《酬
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这是刘禹锡在宴饮中答谢白居易赠诗而写的和诗。首联直抒胸臆,表达自己长期被贬在远方
的愤懑,是自画像的“大写意画”。第二联用晋人向秀作《思旧赋》怀念被司马氏所杀的友人嵇
康的典故,抒发对同时被贬友人的怀念;用晋人王质入山砍柴观棋,棋未终局,斧柄已烂,回家
时同时代的人都死去的故事,抒发人事沧桑之伤感。第三联慨叹自己象“沉舟”、“病树”似地
潦倒了,只好看着别人在仕途上奔忙。这两联是“移花接木”式的托典抒情、借物寄意。最后一
联表白自己还要振作精神,积极进取。
  词用形象思维,也是这三种形式,例如陆游的《卜算子·咏梅》: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 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 零落成泥辗作尘,只有香如故。
  这是一首用“移花接木”式的形象思维写的词。作者积极抗金的主张屡遭政治打击后,不免
滋生了几许消极的孤高自许情绪,而又坚决不愿与主和派同流合污,遂以梅花象征自己的孤高与
  这里顺便说明一下,凡是咏物的诗或词,题目上的名字,一般不在篇中出现。咏梅的诗或词
,篇中一般不出现梅字;咏菊的诗或词,篇中一般不出现菊字;咏雪的诗或词,篇中一般不出现
雪字;以此类推。初学写作的人往往容易出这样的毛病:咏物诗或词,题目上的名字又在篇中重
复。据说,谜语是从咏物诗词衍化而来的,你见过谜面上出现过谜底的字吗?写诗填词都应该"惜
墨如金",力避字重、义重,即使出现在题与篇之中,也显得累赘,臃肿。晏殊的《浣溪沙》: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  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小园香径独徘徊。
  这是一首用“大写意画”式的形象思维写的词。作者精选几个特写镜头,以工巧而华丽的艺
术语言,抒发悼惜春残、年华飞逝的感慨,不失为词中名篇之一。
  前面曾介绍过的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是一幅出猎的大写意画,但其中的“持节云
中,何时遣冯唐”是“托古言志”,"“西北望,射天狼”是“托物抒怀”。这些又是“移花接木
”式的形象思维。所以就词的全篇来说应是“虚实相融”式的形象思维。
  现在不少初学诗词的同志的作品中常有这样两种缺陷:一种是抒情直露,不会用具体形象来
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以致出现概念化和图解的毛病;另一种是咏物、写景、怀古等作品,不是
根据自己的情意来选择画面,勾划着色,而是作纯客观的白描,致使物象缺乏灵魂,或者寓意平
淡。所以,学会形象思维,应该是这些同志提高创作水平的主攻方向。
  从上面所例举的作品中可以看出,形象思维,不是个单纯的技巧问题,而是包括知识学问、
生活功底、思想情操等多种因素形成的艺术修养。正如钱钟书所引西人文艺评论所说:“大家异
于常人,非由于技巧熟练,而达常人所不能达;直为想象高妙,能想常人所不能想。”(《谈艺
录》201页)
&&&& 第五讲& 不能如散文那样直说
  “不能如散文那样直说”。这句话的意思,除了“诗要用形象思维”之外,我以为,还包涵
诗歌的两大特点:一是艺术夸张,二是含蓄蕴藉。这两点往往也是初学者的难点。
  诗歌同其他文学艺术一样——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但它和其他文艺形式,如散文、小说、
戏剧等相比,往往更需要凭借诗人丰富的联想、想象乃至幻想,进行艺术夸张。因为在区区数行
里,若是实话实说,慢条斯理地平铺直叙,是很难把情意表达充分而强烈的,所以必须极度夸大
或缩小某些事物的特征,使描绘的事物更加鲜明突出,更加典型生动,表达的情意更加充分,艺
术感染力更加强烈。
  诗歌的艺术夸张,达到最高成就的,首推伟大浪漫主义诗人李白。杜甫称赞他“白也诗无敌
,飘然思不群。”(《春日忆李白》)李白自己也说:“兴酣笔落摇五岳,诗成啸傲凌沧州。”
(《江上吟》)李白的诗,表达情意毫不掩抑收敛,而是喷薄欲出,一泻千里。当平常言语不足
以表达其激情时,他就用大胆的夸张;当现实生活中的事物不足以形容、比喻、象征其思想愿望
时,他就借助非现实的神话和种种离奇惊人的幻想。例如《南浦歌》(其十五):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
  白发怎么能有“三千丈”长呢?原“三千丈”的白发是因愁而生,因愁而长!诗人又以“不
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的妙语烘托、渲染,寥寥二十字,以奇想奇句,把壮志未酬人已老的一
腔悲愤,抒发得淋漓尽致。他的传世名篇《蜀道难》中,反复出现“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
咏叹,之所以激荡读者心弦,就是由于它的极度夸张。青天,在飞机发明之前是根本上不去的,
而上蜀道比上青天还难。这,完全不符合事实。但正由于这种大吹、特吹、奇吹,形成了它永恒
的艺术魅力。
  李白许多千古传诵的名句,大都是诗人以奇特的想象力进行艺术夸张而创作出来的,例如在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中,用“抽刀断水水更流”映衬“举杯消愁愁更愁”。《侠客行》
:“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以五岳为轻来夸张侠客然诺之重。《箜篌谣》:“轻言托朋友
,对面九嶷峰。”又用山峰来夸张朋友之间的隔膜与猜疑。“会须一饮三百杯”(《将进酒》)
、“愁来饮酒二千石”(《江夏赠韦南陵冰》)谁有这么大的酒量啊!正是这种艺术夸张,把诗
人豪放不羁、深沉愤懑抒发得痛快淋漓。用“波似连山喷雪来”、“惊波一起三山动”(《横江
词》)描写江中波涛汹涌;用“连峰去天不盈尺”(《蜀道难》)、“举手可近月”(《登太白
峰》)形容山高;用“一风三日吹倒山”(《横江词》)形容风大;“燕山飞雪大如席”(《北
风行》)形容雪大;用“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赠汪伦》)形容情深。这些艺
术夸张可谓大气包举,想象飞腾。最使人惊心动魄的,是那首描写北方妇女对战死丈夫的怀念和
悲痛的《北风行》的最后两句:“黄河捧土尚可塞,北风雨雪恨难裁。”“奔流到海不复回”的
黄河怎么可塞呢?这里偏说黄河捧土可塞,而思夫之妇的恨却难裁。寥寥两句,烘托出思夫之妇
的愁恨、悲愤何等深广而强烈!
  人们总是把艺术夸张同浪漫主义联系在一起,这也对,浪漫主义创作需更多地借助于艺术夸
张。但艺术夸张并非浪漫主义“专利”,现实主义创作同样需要艺术夸张。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杜甫赞颂李白“笔落惊天地,诗成泣鬼神。”不是极其夸张的吗?他的诗歌的艺术性特点之一,
是善于运用强烈的艺术对比,对现实生活作典型的概括。例如“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区区两句,集中了当时巨大的社会内容——尖锐的阶级对立。尤
其那些描写战争和统治阶级的横征暴敛,给劳苦大众带来深重苦难的诗篇中的名句,充分发挥艺
术夸张的效果,读来动人心魄。例如:  万国尽征戍,烽火被冈峦。积尸草木腥,流血川原丹。  何乡为乐土?安敢尚盘桓!弃绝蓬室居,塌然摧肺肝。   (《垂老别》)
  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  野哭千家闻战伐,夷歌几处起渔樵。  (《阁夜》)
  戎马不如归马逸,千家今有百家存。  哀哀寡妇诛求尽,恸哭秋原何处村!  (《白帝》)
  况闻处处鬻男女,割慈忍爱还租庸。  (《岁晏行》)
  杜甫还善于运用艺术夸张,将情意融合于景物之中。例如《春望》中的“感时花溅泪,恨别
鸟惊心。”感时伤别,花也掉泪,鸟也惊心!又如《古柏行》中的“霜皮溜雨四十围,黛色参二
千尺”,世界上哪有这么粗、这么高的柏树啊!他用这种夸张手法描写武侯祠中古柏,意在象征
诸葛亮人格的伟大,表达诗人的崇敬。他还善于运用艺术夸张在深刻揭示现实生活的同时,表达
自己对美好理想的追求,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例如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结尾几句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兀突见此屋,吾
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诗人以奇特的幻想,表白宁愿自己“冻死”来换取天下穷人的温暖。
  毛主席诗词,在继承和发展我国古典诗歌优秀艺术遗产、反映波澜壮阔的中国人民革命斗争
、抒发革命豪情方面,可以说是独步当代,形成革命现实主义与革命浪漫主义相结合的独特风格
。在他的许多作品中,以丰富的想象、新奇的构思,充分运用了浪漫主义艺术夸张的创作手法。
这里以他在长征途中所写的《十六字令三首》为例:  山,快马加鞭未下鞍。惊回首,离天三尺三。
  作者在加注的民谣中说:“上有骷髅山,下有八宝山,离天三尺三,人过要低头,马过要下
鞍。”而词中偏偏说:“快马加鞭未下鞍”。这同李白在《北风行》中“黄河捧士尚可塞,北风
雨雪恨难”的艺术夸张,有异曲同工之妙。毛主席的“未下鞍”是用民谣来反衬的,李白的“黄
河捧土”是用典故来反衬的。《后汉书.朱浮传》:“此犹河滨之人,捧土以塞孟津,多见其不自
量也。”为了极度夸张,什么典故,什么民谣,什么天经地义,我偏偏跟你唱反调!“惊回首,
离天三尺三。”这不仅极写山的高峻,而且烘托出“快马加鞭未下鞍”的红军飞驰过山的英雄形
象,抒发征服困难之后的喜悦与自豪。
  山,倒海翻江卷巨澜。奔腾急,万马战犹酣。
  这里以化静为动的艺术夸张,把层峦起伏的千山万岭写活了。“倒海翻江卷巨澜”的宏伟场
面,象征着红军纵横驰骋,英勇激战的情景"万马战犹酣"更突出了红军愈战愈强、愈战愈勇的旺
盛斗志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山,刺破青天锷未残。天欲堕,赖以柱其间。
  这里使用了离奇的幻想。现实生活中哪来“刺破青天锷未残”的巨剑、利剑!诗人正是用这
种超现实的艺术夸张,歌颂中国共产党和工农红军锋芒所向,锐不可挡,及其在中国革命中起着
擎天柱的作用。
  明人胡应麟说:“诗人遇兴遣词,大则须弥,小则芥子。”如果说,上面所举的艺术夸张,
属“大则须弥”;那么,“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七律·长征》)“小小寰
球,有几个苍蝇碰壁”(《满江红·和郭沫若同志》)则属“小则芥子”。
  前面提到的所谓“老干部体”,其缺点之一,就是写得白淡、平直,缺乏艺术夸张。解决这
个问题,须作多方面的努力,不仅仅靠技巧磨练。首先要弄明白,作诗与作文不一样,作诗是“
感情用事”。人一动感情,愤怒时说气话,高兴时说狂话。气话、狂话都是过头话,也就是夸张
。所以写诗词,你首先要爱憎分明,直面现实,具有歌颂或咀咒的激情。这种激情是艺术夸张的
内在动力。所以你不想写、或写不出来,没有那激情时,你就别勉强自己(初学时练习除外)。
其次,你不论写什么----咏物、写景、抒情、叙事,必须跳出你所写的对象的框框,充分发挥丰
富的艺术想象力。艺术想象是超越一切时间、空间限制的,诗人可在过去、现在、未来,天上、
人间、地下,神鬼、怪异间,张开艺术想象的翅膀自由翱翔。再次,多读点书,广泛积累知识,
认真体察生活。艺术夸张不是凭空编造出来的,而是以渊博知识的积累、丰富生活经验的沉淀为
  正如鲁迅说的:“描神画鬼,毫无对证,本来可以专靠了神思,所谓‘天马行空’似地挥写
了,然而他们写出来的,也不过是三只眼睛,长颈子,就是在常见的人体上,增加了眼睛一只,
增长了颈子二三尺而已。”可见艺术的“夸大其词”是“夸而有”、“夸而可信”的。
  “不能如散文那样直说”还含有“诗贵含蓄”的意思。诗词不能写得太直、太露、将想说的
说白了、说完了,而是要给读者留下回味、想象的余地。现在有一种时髦诗,叫作“朦胧诗”。
其实,我国古典诗词就有点“朦胧”的传统。但这种“朦胧”不是故意写得晦涩难懂,而是以片
言只语留给读者去回味、琢磨、咀嚼出更丰富的内涵来,所谓“含不尽之意于言外”。钱钟书在
《谈中国诗》一文中说:“中国诗人要使你从‘易尽’里望见了‘无垠’”(《钱钟书散文》533
页)他又说:“夫言情写景,贵有余不尽。然所谓有余不尽,如万绿丛中著点红,作者举一隅而
读者以三隅反,见点红而知嫣红姹紫无限在。”(《谈艺录》227页)风骚是中国的诗歌的源头。
史马迁在《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中说:“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若离骚者,可谓
兼之矣。……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中
国诗歌从鼻祖开始,就讲究这种含蓄蕴藉。
  前面引用的李白《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中的第一句:“一为迁客去长沙”。当时李
白明明被流放去夜郎,而诗中偏说“去长沙”。这“去长沙”三字,至少包含了三层意思:首先
是李白自视非常高,自比西汉政论家、文学家贾谊,与贾谊同具廊庙之才,然而却怀才不遇;其
次,渲泄无辜受害的愤懑。他参加永王起兵,平安史之乱,出于爱国爱民之忱,却“附逆”罪名
流放夜郎,这不是同贾谊因遭大臣周勃、灌婴等排挤,贬为长沙王太傅一样的冤屈吗?第三,既
冀希再回到长安,又对前途祸福莫测。贾谊流放长沙几年之后,被汉文帝召回长安,但也未被重
用,文帝向他“不问苍生问鬼神”(李商隐《贾生》)。后拜为梁怀王太傅,小王堕马而死,他
感到当老师的责任重大,“哭泣岁余,亦死”(《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诗歌中这种并不明
说,而在字里行间留给读者去品味的丰富内涵,叫作“蕴藉”,也叫作“包孕”。
  晚唐诗人李商隐,继承前人传统,能以短小的篇幅,容纳丰富的思想内容,在诗的含蓄蕴藉
方面达到很高的艺术成就。唐明皇夺走儿子寿王的妻子杨玉环,册封为贵妃,按封建礼法叫“乱
伦”。白居易的《长恨歌》为尊者讳,只说“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天生丽质难自
弃,一朝选在君王侧”;宋人杨万里说得直率,“寿王不忍金闺冷,独献君王一玉环”。李商隐
则含蓄得多了,他的《龙池》是这样写的:  龙池赐酒敞云屏,羯鼓声高众乐停。  夜半宴归宫漏永,薛王沉醉寿王醒。
  前两句写唐明皇赐宴兴庆宫龙池上的场面:云母屏开,宴饮作乐,羯鼓声急促高亢,淹没了
所有器乐。后两句写夜深宴罢归来,唐明皇的侄儿薛王酩酊大醉,而儿子寿王却夜不成寐。为什
么睡不着?留给读者以回味和想象。
  有人说,李商隐是古代的朦胧派诗人,其实他年轻时是很关心现实政治的,那时写的《安定
城楼》:“永忆江湖归白发,欲回天地入扁舟。”表达了诗人对晚唐国运的关心和自己的远大抱
负;《重有感》:“岂有蛟龙长失水,更无鹰隼与高秋。”则从国家安危出发,毅然呼吁诛讨乱
政专权的宦官。这些诗并不怎么“朦胧”。后来在牛党、李党倾轧中,遭受打击排挤,随着政治
上的失望,则更多地用忧郁伤感的调子,感叹个人的沦落,世运的衰微,不敢直说,于是逐“朦
胧”起来。也并非都“朦胧”,他的《咏史》:“历览先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简直象
大白话。他的一部分“无题”诗,确实非常隐晦曲折,表面上看是写爱情的,但是内中有政治上
的隐喻和寄托,如“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
”等诗篇,隐喻和寄托什么?非常费解。他那首《锦瑟》:“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此情可待成追忆?只
是当时已惘然。”一千多年来,解释纷纭。有的说,是他五十岁时慨叹当年抱负成泡影,而今政
治上沦落、生活潦倒的;有的说,是他五十岁时,追忆青年时的爱情经历的;也有的说是悼亡之
作。正由于字面极美,“朦胧”得相当可以,给读者留下驰骋想象的广阔空间,反成了名篇了。
但过于“朦胧”,就十分费解。北宋以黄庭坚为首的的西昆派诗人,颇受李商隐的影响。金末诗
人兼诗评家元好问诗云:“望帝春心托杜鹃,佳人锦瑟怨华年。诗人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
  杜牧的诗在含蓄蕴藉方面也有很高的成就。诗评家把他和李商隐,并称为晚唐“李杜”。他
的一些狎妓诗,思想性和格调并不高,但艺术上却很出色。他在离开扬州与相好的歌妓分别时,
写了《赠别》二首:  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  多情却似总无情,唯觉樽前笑不成。  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第一首没有用你、女、花、美等字眼,却把歌妓的年轻美貌写得美妙绝伦。看,身姿轻盈,
芳龄“十三余”,好似“二月初”待放的豆蔻苞;在那富丽豪华的扬州十里长街上,高楼美女如
云,而“卷上珠帘总不如”她!第二首,没有用悲、愁等字眼,却把惜别之情写得委婉尽致。前
两句"无语胜有语";后两句将烛蕊变成了“惜别心”,而且“替人垂泪到天明”,其悱恻缠绵的
情思多么深长!  毛主席的诗词,没有革命口号、标语式的词藻,却表达了丰富、深刻的革命思想内容。以《
沁园春·雪》为例,咏雪,辽阔江山尽收眼底。读者既可以从中欣赏银装世界的北国奇景,也可
以从肃杀寒气中想象:白色恐怖中不自量力的内外反动派“欲与天公试比高”,呈淫威于一时,
但到了晴日,则江山“红装素裹,分外妖娆”。论史,百代帝王遣上笔端。把秦皇汉武、唐宗宋
祖、成吉思汗,排列在“无数英雄”四字后面,含有肯定他们历史地位的意思,而用“惜”、“
略输”、“稍逊”、“只识”等字眼进行评说。作者在自注中说:“雪,反对封建主义,批判二
千年封建主义一个反动侧面。文采,风骚,大雕,只能如是,须知这是写诗啊!难道说可以谩骂
这一些人们吗?……”词的末三句“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作者自注:“是指无产
阶级”。这三句如果“直说”,那就是《实践论》一文中所指出的“社会的发展到了今天的时代
,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责任,已经历史地落在无产阶级及其政党身上。”这首不足百二
十字的词,横括千万里,纵贯数千年,营造无限广阔的想象空间,容读者恣意驰骋。正是:“状
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
  这里再介绍当代大诗人赵朴初的一首妙诗。1974年批林批孔,又批《水浒传》、批宋江。江
青要赵朴初写首批《水浒》的诗。赵老明白,批这批那,实际上是批周总理,可是江青要他写,
不写又不行。于是他写了20个字。梁山有108个好汉,其他人不写,单单写燕青,燕青有许多故事
,其他的事也不写,单单写他与李师师的事。李师师是皇帝的宠妓,宋江要燕青去求李师师在皇
帝前面说好话,但李师师见了燕青却爱上了他了。燕青的绰号叫浪子。他问李师师多大年纪,李
师师回答之后,浪子马上叩头说:“娘娘大我两岁,我就认作姐姐了!”根据这个故事,赵老写
首题为《读水浒传》的诗:“废书而长叹,燕青是可儿。名虽为浪子,不犯李师师”赵老借李师
师暗喻江青作为第一夫人,谁敢犯你呀?我惹不起还躲不起吗?这极为机智的含蓄,江青究竟琢
磨出来没有?现在无从考证,但这首小诗却充分反映了赵老在那人妖颠倒的岁月的高风亮节,和
与“四人帮”作斗争的大智大慧。
  含蓄蕴藉可谓诗歌的“中国特色”。学贯中西的钱钟书先生说:“中国诗用疑问语气结束的
,比我所知的西洋任何一诗来得多,这是极耐人寻味的事实。”(《钱钟书散文.谈中国诗》534
页)他举了两首诗,一首是李白的《怨情》:  美人卷朱帘,深坐频蛾眉。  但见泪痕湿,不知心恨谁?
  另一首是贾岛的《寻隐者不遇》: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他又举了许多疑问式的诗句:“壮士皆死尽,余人安在哉”;“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
空自流”;“今年花落颜色改,明年花开人谁在”;“同来玩月人何在,风景依稀似去年”;“
春去也,人何处;人去也,春何处”。这种“问而不答,以问为答,给你一个回肠荡气的没有下
落,吞言咽理的没有下文。”(同上535页)正如古诗人所说的“此时无声胜有声”。诗若是“矫
揉造作的肯定和鲜明”,就“剥夺了读者们玩索想象的奢侈”。(同上536页)他在另一本书上说
:“诗者,艺之取资于文字者也。文字有声,诗得之为调为律;文字有义,诗得之以侔色揣称者
,为象为藻,以写心宣志者,为意为情。及夫调有弦外之遗音,语有言表之余味,则神韵盎然出
焉。”(《谈艺录》42页)可见诗的神韵,在很大程度上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燕字开头的诗句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