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创设学生良好韦德自评锦集互改环境的有力武器。

创建全国“区域教育均衡发展特色示范市”的自查自评报告
&&&&&&&&&&&&&&&&&&&&&&&&&&&&
公& 示&现将义乌市创建全国&区域教育均衡发展特色示范市&的自查自评报告予以公示,征求广大市民意见。请将意见、建议于10月30日前向&创特办&反映。电话:电子邮箱:&义乌市创建全国&区域教育均衡发展特色示范市&办公室&2009年10月27日&&城乡一体科学统筹全面推进区域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义乌市创建全国&区域教育均衡发展特色示范市&自查报告义乌市人民政府&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教育督导与评估研究中心全国区域教育发展特色示范市评估专家组:根据中央教科所教育督导与评估研究中心《关于开展区域教育发展特色示范县(市、区)评估工作的通知》、《区域教育发展特色示范县(市、区)评估工作方案》,我市对照《区域教育发展特色示范县(市、区)评估验收办法》和《区域教育均衡发展特色示范市督导评估指标体系》,认真开展了自查。现将自查情况报告如下,请审核。一、我市社会、经济、教育概况2008年,全市年末户籍人口72.4万人,外来暂住人口135万人。全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493.3亿元,比上年增长12.1%;财政总收入69.2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37.8亿元,比上年增长17.1%;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1885元。2009学年,全市有普通高中11所(其中民办3所),职业高中5所,初中24所(其中九年一贯制学校3所),小学77所(其中外来建设者子女学校16所),特殊教育学校1所,幼儿园292所(其中民办277所),成人文化技术学校13所,教育研修院1所,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和电大义乌学院各1所。中小学在校生13.06万人,在园幼儿5.37万人,在职在编教职工6650万人。全市小学、初中入学率、巩固率均达100%,学前三年幼儿入园率达99.5%,三残儿童少年入学率达100%,高中段教育入学率达99.4%。2009年,全市普通高校招生考试上线人数达4923人,上线率达91.3%。全市现有国家级重点职高3所,各类省级重点、示范校45所,13个镇、街道办事处均为省级教育强镇。1995年通过&两基&验收,1999年通过浙江省首批教育强市评估验收,2002年成为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区。二、全面推进区域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背景与策略2002年,我市顺利通过浙江省首批教育强市复查验收,标志着我市教育已基本完成由普及到提高这一发展阶段的主要任务。区域教育发展的数量和规模问题已基本解决,质量和结构的问题成为突出矛盾。我市教育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即由&双高普九&向教育现代化目标迈进。2004年初,我市确立了&以教育现代化为主题,以教育均衡发展为重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提高质量为根本&的教育发展思路,提出了&均衡、协调、优质、高效&的发展目标,把推进和实现区域教育的优质均衡发展作为我市教育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列入《义乌市教育现代化建设纲要》和《义乌市教育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2006年,我市申报参加全国&区域教育发展特色示范区(县、市)&项目工作,主要基于以下三个方面的考虑:一是进一步明确迈向教育现代化的指导思想、阶段目标和任务;二是进一步理清迈向教育现代化的途径和策略;三是进一步强化迈向教育现代化的保障和措施。三年来,在项目组领导、专家的精心指导下,全市上下已基本形成如下共识:&&推进区域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时代要求。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实现这一目标,必须完成从&有书读&到&读好书&的过渡,全面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基础教育的首要任务就是推进区域教育的优质均衡发展,让每一个孩子都享有公平均等的优质教育。我市经过近十年的快速发展已初步构建起比较完善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也培育出了一大批国家、省市级的重点学校和示范性学校,下一步的工作要从&让一部分学校先办好&,向&所有的学校都办好&的目标推进。&&推进区域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是构建和谐社会,办人民满意教育的必然选择。教育是和谐社会的基础,社会和谐的根本是人的和谐。就教育而言,实现和谐的根本是办人民满意的教育,是人们接受优质、公平教育的意愿得到最大满足。当前义乌教育事业发展的主要矛盾是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对优质教育的需求与优质教育资源相对不足的矛盾,是社会经济的发展对外来建设者的需求与如何保障外来建设者子女享有同等优质教育之间的矛盾。要解决这一对矛盾就需要统筹城乡教育的发展,统筹各级各类教育的发展,推进区域教育的均衡化、优质化,全面提高优质教育资源覆盖率。&&推进区域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是落实科学发展观,迈向教育现代化的必由之路。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教育要惠及所有的学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就要统筹城乡之间、各级各类教育之间、各类群体之间的均衡协调发展,就要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教育现代化的过程,是一个不断适应我国工业化、城市化、信息化、民主化建设的过程,我国的现代化建设需要大批具有现代意识和知识的人,而基础教育的优质均衡发展为实现人的现代化提供基础保障,因此,在教育的现代化进程中我们必须登上优质均衡发展这一重要平台。2007年,我市正式启动全国&区域教育均衡发展特色示范市&创建工作。根据义乌教育发展实际,确立了推进区域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基本策略。&&城乡一体,科学统筹。充发发挥&以县为主&教育管理体制下市(县)级政府在&人、财、物&等教育资源调配上的作用,科学规划,区域统筹。&&全方位、高水准、有特色。一是推进区域内各级各类教育共同发展;二是整体水平在全省领先,实现高水准均衡;三是在推进过程中逐渐形成义乌教育的发展特色。&&分步骤、抓重点、有目标。总体上分三步走,第一步着重解决城乡之间的均衡,第二步着重解决校际之间的均衡,第三步着重解决个体之间的均衡。从思想、管理、保障、发展水平四个层面推进,分阶段实现工作目标。第一阶段:2007年&2009年,实现农村教育标准化,城乡教育一体化。第二阶段:2010年&2012年,实现学校发展特色化,区域教育优质化。第三阶段:2013年&2015年,实现学校发展品质化,区域教育现代化。总体目标为:到201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到2015年在全省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三、推进区域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做法与成效近三年来,我市全面实施&五项行动计划&,启动&五项工程建设&,完善&六项保障机制&,扎实推进城乡教育走向优质均衡,较好地实现了预期的目标。(一)实施五项行动计划,全面推进就学机会的公平均等与素质教育的有效实施。1.实施了以促进城乡学校共同发展为目标的&城乡联校行动计划&。2007年,我市为了促进城乡学校共同发展,着力构建了&不同法人单位,联校共同发展&的新机制。按照&理念共享、资源共享、成果共享、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思路,采用骨干下派、理念移植、教师交流的形式,实行管理统一、财力互助、教研互动、科研联动、学生交流等办法,组建城乡教育共同体,开展联校活动。目前,我市组建了由实验小学等城区16所优质学校与农村41所学校参与的16个教育共同体,城区学校向每所农村学校派出1-2名教育骨干,向农村学校输出教育成果、管理模式,实行管理统一、文化交融,为农村学校发展注入了生机与活力。在16个城乡教育共同体中,城区260多名教师与农村教师结成&师徒&关系,广泛开展&带教&与&跟教&活动。每年,城区学校40余名教师到农村学校开展全职支教活动,农村学校也有40余位教师进城任教。共同体学校广泛开展&同课异构&、科研对接、优质课观摩等教育交流活动,有效地推进了城乡教育的互补与融合,促进了农村学校的教育管理和教育水平的提高。为促进教育共同体健康发展,我市建立城乡联校活动联络员制度,经常召开城乡教育共同体建设座谈会,召开专题汇报会,加大了对联校行动的领导和支持。实施城乡联校行动,较好地实现了优质教育资源由城到乡反哺式流动,促进了教育资源的共享与优化。2.实施了以妥善解决外来建设者子女入学为己任的&共享蓝天行动计划&。稳妥解决好外来建设者子女入学问题是实现教育均衡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它是群体间均衡发展的一个主要方面,城市化进程中群体间文化融合的重要工作,也是我市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与和谐社会建设的基本要求。近年来,我市一直以妥善解决外来建设者子女入学问题,让外来建设者子女享有与本地孩子同等的教育为目标,积极探索有序有效接收外来建设者子女入学的新途径。2007年以来,我市有计划、分步骤地实施了&共享蓝天&外来建设者子女入学行动计划。一是修编学校发展布局规划,在城郊大规模改建、扩建、新建19所小学,提高招生能力,近三年每年新增3000个学位,为外来建设者子女就学提供了良好条件。二是坚持以公办学校为主渠道招收外来建设者子女入学。2009学年,共有41174名外来建设者子女在我市就学(其中境外学生达300多名),符合省定借读条件的外来建设者子女100%在公办学校就学。6-14周岁符合借读条件的外来建设者子女在我市公办学校入学人数达18936名,比2006学年增加8309名。在公办学校就学的外来建设者子女占总入学人数的56.8%。三是把外来建设者子女学校全面平等地纳入我市义务教育管理体系。专题组织校长、办学者培训,每年两次免费教师培训,实行学期质量抽测。外来建设者子女学校统一由属地镇街中心校管理,同时主动开展公办学校与外来建设者子女学校&手拉手&活动,由11所公办学校分别与16所外来建设者子女学校结对帮扶,并通过对外来建设者子女学校的督导检查、年度考核以及结对帮扶、联谊活动的开展,为外来建设者子女学校的规范管理和健康发展提供服务和引领,促进外来建设者子女学校规范办学行为,提高教育质量,为外来建设者子女接受更好的教育创造更好的环境。四是把外来建设者子女纳入免费义务教育范畴。2007年开始,我市对符合基本条件且建立了学籍的外来建设者子女,不论在公办、民办或外来建设者子女学校入学都实施了免费九年义务教育的惠民政策,并通过制定政策保障外来建设者子女就学的权利。2009年,我市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做好外来建设者适龄儿童少年义务教育工作的意见》,把解决外来建设者子女就学一揽子措施通过政府意见的形式予以制度化。3.实施了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重点的&新课程改革行动计划&。2006年,借普通高中课程改革之机,我市启动了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重点的新课程改革行动计划,主要从课堂教学、体育艺术2+1活动和做人教育三个方面有序推进。一是以课堂为主阵地,实施了&新课程背景下普通高中有效教学策略研究&,开展了以&先学后教、有效探究&、&问导式教学&、&半小时课堂&为主题的教学研究活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培养学生学习能力。二是全面开展&体育艺术2+1&等活动,培养学生体育、艺术、科技专长,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全面发展。在每年举行全市田径运动会、校园文化艺术节(合唱节)、科技运动会等传统项目比赛的基础上,全面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确保每个学生在校&每天锻炼一小时&。三是以&做人教育&为主线,广泛开展了以&少年军校&、&民族精神教育月&、&行为规范养成月&、&人文&红色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等为主要形式的道德实践活动和读书实践活动。通过三年的努力,全市各校学生的品德修养、学业成绩和身体素质都有了较大提高,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潜能得到发挥,80%以上的学生有自己的兴趣和特长,2009年初中毕业生综合素质评价合格率达99.5%,优秀率达46.7%,普通高中高考上线率达91.3%。2008年12月,全国体育卫生工作专项督查组对我市体育艺术工作高度评价,北京师大体育运动学院院长撰文《青山中的小学校,阳光下的大课堂》一文,高度肯定了我市山区溪华小学的体育教学工作。&全国小学数学教学改革观摩会&上我市杨凯明老师获得了课堂现场教学评比一等奖。五爱小学、苏溪一小等8所学校被列为全国综合实践活动基地学校,并成功地举办了全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研讨会年会。实验小学、艺术学校分别获得了省首届中小学生合唱节小学组和专业组一等奖,省小学生艺术节音乐类节目一等奖,并有两个节目选送教育部参加比赛。群星学校获全国第八届中小学生电脑制作机器人比赛小学组冠军、初中组亚军。市国防教育中心被共青团中央和全国少年军校总校授予&全国少年军校示范校&称号。《中国教育报》、浙江《教育信息报》对我市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成功经验进行了专题报道。4.实施了以提高学生技能水平为核心的&职教发展六项行动计划&。为了全方位推进区域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认真落实省&职业教育发展六项行动计划&,2007年以来,我市采取了以下几项主要措施:一是加大对职业教育经费投入力度,每年安排1000万专项经费用于职业学校增添和更新设备,扶持职业学校特色专业建设。二是优化职校师资结构,面向社会招考录用专业技术人员到职校任教。三是建立了职校教师企业实践制度,拓宽教师专业发展渠道,提高专业教师的技能水平。四是建立了职校助学奖学制度,扩大职业学校扶困资助和奖励范围,确保中职在校生的10%享受助学政策,5%的学生享受奖学金。五是加强职业学校学生职业意识、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的培养,通过校企合作、基地建设等形式,实现实训设备技术水平与本市产业发展和企业技术进步同步。我市现有省示范专业5个,省级实训基地4个,省级校外实训基地1个。每年组织开展机电、计算机、烹饪、汽修、数控、电子商务、国际贸易等专业10余个项目的学生技能比赛。参加金华市师生职业技能大比武,我市连年获得团体总分第一名,参加省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技能大赛、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选拔赛,每年均有20多人次获奖。近年来,职业学校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均在90%以上,2009年职业学校学生就业率达96.5%,5.实施了以让更多孩子享有更好教育为目的&优质学校发展行动计划&。实现&教育资源优质化、优质资源均衡化&是全面推进区域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重要内容,2007年以来,我市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实施了优质学校发展行动计划。一是加大投入,加快建设,让所有的学校法人化、标准化,为学校的优质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二是&以点带面、城乡联动&,从优质学校选派管理骨干和教师骨干到农村学校任职,输出管理、培训教师、更新理念、强化意识。三是加大教育骨干培育力度。出台了《中小学党政领导干部选用制度》,把一批理念先进、作风务实的优秀骨干选拔到农村学校和薄弱学校领导岗位,带动了城乡教育优质发展。四是实施学校发展性督导评价,引导学校理清思路、明确目标,从实际出发,培育优势,形成特色,并通过特色所表现出来的先进性和优质性向学校各个方面渗透、扩张,带动学校整体水平的提高。通过三年的努力,群体创优局面初步形成,省重点普通高中学生的覆盖率达71.1%,省重点职高学生覆盖率达93.3%,省市示范初中学生覆盖率达79.8%,省市示范小学学生覆盖率达54.2%,省市示范幼儿园学生覆盖率达48.5%,全市中小学学生在示范学校就读率达到了82.2%,比2006年提高18个百分点。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省市示范校学生覆盖率由2006年的47%提高到2009年的83.8%,一大批农村山区学校达到了省市示范学校标准,为农村山区孩子享有优质的教育创设了良好的条件。(二)启动五项工程建设,全面推进教育资源的均衡配置与育人环境的有效改善。1.实施了以促进城乡教师共同成长为主要任务的教师素质提升工程。教师素质的整体提升是推进区域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一个关键因素。2007年以来,我市把教师素质的整体提升作为教育内涵发展的重要突破口,着重开展了&三化&工作。一是强化师德建设。在分析、总结我市师德状况的基础上,根据师德要求,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义乌市师德建设实施办法》,每年明确主题,创设载体,开展系列师德教育和实践活动。同时以师德考核为抓手,以规范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为重点,深入开展了师德群体创优活动。二是深化教师教育。全面改革教研、培训方式,实行&研训一体&;根据城乡学校和学段的不同特点开展菜单式的校本研训;创新新教师培训机制,促进新教师的成长;全面开展 &领雁工程&培训,着力创设平台,促进农村骨干教师快速成长;有效利用义乌市教师教育网,发挥远程教育在教师教育中的作用;全面开展名师送教下乡活动,促进农村学校教师素质提升。三年来,对全市6000多名教师进行了一轮全面轮训,并为农村学校培养了200多名骨干教师,100余名骨干班主任。三是优化人事管理。完善教职工聘用制,创设校长轮岗和城乡教师合理流动的机制,完善专业技术职务评审制度,强化评优推先和骨干教师培养方面对农村学校的倾斜力度,营造城乡教师优胜劣汰、共同成长的人事环境。目前我市教师数量充足、结构合理、流向科学,初步建立了有利于农村山区学校教师队伍成长的人事管理机制。2.实施了以促进教育内涵科学和谐发展为主题的学校文化建设工程。学校文化是学校发展的灵魂,也是学校发展的核心竞争力。为了增强我市学校文化的软实力,推进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2007年我市下发了《关于深化学校文化建设,推进教育内涵发展的指导意见》,围绕提炼学校核心价值观,明晰教师群体核心办学思想,从四个层面深化学校文化建设。一是加强了学校物质文化建设。在标准化校园建设的基础上,充分利用校园建筑、校园活动场所和设施,加强人文环境的建设,积极营造良好的文化育人氛围。二是加强了学校的制度文化建设。坚持&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的教育理念,建立健全了科学的管理制度,充分发挥校长负责、教职工民主监督和党支部的核心保证作用,做到依法治教,规范管理。三是加强了学校的精神文化建设。通过引导和确立正确的教育观、人才观、质量观和科学的发展观,加深对教育内涵和谐发展的认识。在传承学校优良传统文化的基础上,积极培育具有时代特色的学校精神,形成文明、和谐、积极、向上的优良校风、教风、学风。四是加强了校园活动文化建设,努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成长。牢固确立&健康第一&的思想,进一步规范和强化学校体育工作,全面推开了&阳光体育运动&、&体艺2+1&活动、科技教育活动,极大丰富了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促进学生健康、快乐地成长。3.实施了以提升城乡学校信息化水平,实现城乡资源共享为目的学校信息化建设工程。近年来,我市教育装备水平不断提高,较好地解决了教学仪器、音、体、美、劳、卫器材的装备,为了统筹城乡教育资源共享,全面实现教育信息化,2007年开始我市财政每年安排5000万专项经费用于&学校信息化工程&建设,计划用五年时间基本解决全市中小学学校教育信息化所需的硬件装备。三年来,我市按照&城乡一致、校际平等、资源共享、有利于农村山区学校优先发展&的原则,建立了&由市统筹&的信息化建设运行机制。一是完善网络平台,提升学校信息化装备水平,整体推动学校的信息化进程。目前,全市中小学校校建有专用教室、多媒体教育网,生均计算机拥有量达到全省领先水平,多媒体设备占班级数的比例已达87.9%,基本实现城乡学校、各级各类学校条件装备的现代化和均衡化。二是注重学科网站建设,开展网络教研,提高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水平。通过学科网站的建设,建立了以学科教研员为站长的各学科网站群,通过网络开展教研,极大地丰富了各个学科的教学资源。三是开展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实验,丰富教学资源,革新教育教学模式。四是组织教师参加&英特尔未来教育&培训,提高教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水平。目前我市有2所国家级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7所省级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26所金华市现代教育技术示范学校,是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实验区。4.实施了以实现城乡学校办学条件均衡化为目标的学校标准化建设工程。2007年,我市根据教育均衡发展要求和第三轮学校布局调整规划,提出了&让所有学校都具有法人资格,让所有学校都成为标准化学校&的目标。三年来,我市以村完小的撤并改造、新建为重点,对照标准化校园建设要求,有效地实施了校园标准化改造计划。撤并了三里塘小学等27所村完小;2007年一般性政府投资新建项目23个,续建项目25个,2008年一般性政府投资新建项目24个,续建项目25个,两年竣工项目67个;2009年,续建项目31个,新建项目35个,其中省重点项目4个,市重点项目13个,预计2009年竣工项目21个,竣工面积17.44万平方米,在建面积73万平方米,三年项目预算总投资11.5亿元。重点工程稠州中学丹溪校区已交付使用,稠城一校、苏溪三小已基本建成,佛堂第二初中、第八初级中学部分主体工程已结顶,大陈镇初级中学、义乌第九初级中学、上溪镇初级中学、义乌第六高级中学已开工建设;2007年以来,全市建成校舍面积39.85万平方米,完成投资4.91亿元;新增35所初中、小学达到省标准化校园验收标准,到目前为止全市共有69所初中、小学达到或超过省标准化校园验收标准,占初中、小学学校数的81.2%,基本实现了城乡学校办学基本条件的均衡化。5.实施了以提高全民素质为根本任务的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工程。终身教育体系的建设,既是全方位推进区域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我市构建完善现代教育国民体系的重要内容。近年来,我市以服务国际性商贸城市建设为目标,以学习型城市的建设为载体,重视发展社区教育,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各级各类教育的需求。一是以市民大学、社区学院为主阵地,有序发展成人教育。我市把成人教育纳入经济社会城市发展总体规划,作为整个教育事业重要组成部分,由政府为主导开展各类培训。三年来免费培训了经商人员14571人,农村转移劳动力52588人,对提高市民文化水平、职业技能、道德修养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二是以义乌工商学院、电大义乌学院为依托,构建了现代远程教育网络,建立了网络大学辅导站,为大众化的终身教育服务。进一步发挥学历教育、非学历教育、继续教育、职业技术培训教育等多种功能,为学习者提供多层次受教育机会,并利用社会信息化成果加快城乡教育信息化进程。三是以国有幼儿园建设为重点,加快学前教育事业发展。2004年以来新建国有幼儿园9所,在建幼儿园6所,到2010年,全市各镇街都有一所投资规模在1000万元以上的中心幼儿园,对规范民办幼儿园的办园行为,平抑学前教育的收费标准,稳步提升办园水平,积极推进城乡幼儿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四是以社会办学为主体,大力发展各类培训中心。目前我市有各类常设培训机构200余个,年均有偿培训4万余人次。目前我市已基本形成社会化、开放化、多层次、多形式覆盖全市社会各行业的终身教育体系,学习已成为义乌人的一种良好习惯,2008年全市干部受训率达100%,职工受训率达76%,经商人员受训率为72%,农民受训率为60%,2009年大学学龄人口毛入学率达61.5%。(三)完善六项保障机制,全面推进管理机制的改革创新与创建工作的有效落实。1.完善城乡一体,科学统筹的&以市(县)为主&的教育管理体制。推进城乡一体化,实现政府公共服务均等化是我市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的重要措施。教育是政府公共服务的重要内容。我市确立了&城乡一体、科学规划、市(县)级统筹、全面推进&的原则,不断完善了&以市(县)为主&的教育管理体制。一是全面落实政府责任,充分发挥市(县)级政府在全面推进区域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中的领导作用,落实党政领导教育发展工作目标责任制。二是构建教育均衡发展的机制平台,充分发挥市(县)级政府在推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中对人、财、物等教育资源的统筹功能。三是构建各级政府各司其职、协同发展教育的工作机制,落实镇政府、街道办事处在履行教育规划,推动本区域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责任,力求本辖区教育发展水平不低市平均水平。四是建立促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考核评价体系,充分发挥县级教育行政部门在城乡教育内涵发展中的管理指导作用。近年来,我市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各项指标均得到不同程度提高,城乡之间教育发展均衡水平大幅提高,2008年金华地区县市区党政领导教育发展目标责任制考核继续名列第一,并获浙江省&教育科学和谐发展考核先进单位&称号。2.完善校际平等,适度倾斜农村,全额保障的&市级统筹&教育经费运行机制。近年来,我市着力构建城乡一致、校际平等、有利于农村山区学校优先发展的全市统筹安排的经费运行体系,通过近五年的不断完善,已较好地实现了教育经费财政全额足额保障,城乡学校均衡配置的局面。2005年我市实行教育经费综合预算制度,人员经费按实际需求,公用经费按生均定额,设备基建经费视轻重缓急和财力可能综合安排。2006年开始我市改变学校预算外资金收支管理办法,学校所有事业性收费收入,严格按收支两条线原则全额上交市财政,由财政按照合理配置资源,校际均衡发展要求,在教育系统内统筹安排使用。2007年我市强化政府对义务教育的保障责任,下发了《关于实施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通知》,全市各级各类学校建设经费、装备经费、公用经费、人员经费(含课时工资)、贫困生资助经费、免费义务教育经费由市财政全额保障。2007年,财政对教育投入9.78亿元,2008年,财政对教育投入10.52亿元,小学生均事业费6110元,初中生均事业费8639元,小学生均公用经费达1952元,初中生均公用经费达2622元,均超全省平均水平。2009年实行了义务教育绩效工资制度,调整了非义务教育段教师的课时工资和年终奖金额,预计财政教育投入将超过12.1亿。3.完善科学配置,倾斜农村的&市级统筹&的教师管理机制。一是完善教师准入机制、流动机制、培训机制,实行教师资源均衡配置。建立健全教师招考和优先安置农村学校制度,每年面向社会招考教师20-30名,确定十年服务期,定向补充到山区薄弱学校,2007年以来,全市共有936名优秀毕业生和录用的社会青年充实到教师队伍。统筹全市教师编制10%,扶持农村学校尤其是寄宿制学校,2008年开始,实行城乡教师按生师比同等标准配备,优化农村学校教师队伍的结构与素质。实行教师资源异校交流,激活教师柔性流动活力,凡晋升中、高级职称,年龄在40周岁以下的教师必须在任现职期间有农村学校任教的经历,实行对口支援学校间交流支教制度,三年来,全市城乡学校流动教师430多人。实施&领雁工程&和教师素质提升工程,加强对城乡教师的教育培训,提升城乡学校教师素质。二是实行倾斜农村教师发展机制,在教师安居、职称评定、评先评优等方面向农村教师倾斜,提高农村教师的荣誉感和责任感。三是健全教师聘用制度,完善学校考核激励机制,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实行教师发展性评价,推动教师敬业精神、业务素养、执教水平不断提高。教师资源的统筹流动,促进了城乡学校师资和管理力量均衡。4.完善注重内涵,促进城乡学校&共同发展&的招生评价导向机制。考试评价制度是教育改革的&风向标&和&指挥棒&。我市以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城乡学校共同发展为切入点,深化考试和评价制度改革。一是我市实施了初中毕业生综合素质评价制度、学业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相结合的高中招生制度,从根本上改变了&以升学考试分数简单相加作为唯一录取标准&的做法,淡化文化考试竞争,推动学生全面发展。二是实行城乡一体的高中招生政策,按照&全面衡量、综合评价、尊重选择、择优录取&的原则,实行学生填报志愿、高中学校分批录取的办法,让城乡百姓共同享受优质教育资源。三是实行省一级重点中学招生指标定向分配到初中学校制度,使学校由升学竞争转向办学水平竞争,促进学校的优质发展。四是根据就近入学原则,完善初中&非学区学生&管理办法,引导初中生源合理分流,为农村学校的发展创造条件。五是开展学校发展性督导评价和年度工作目标责任制考核评价,确立&基础要规范、发展有特色&的评价思想,由横向鉴定性评价向纵向发展性评价的转变,给先发学校更多自主发展的空间,给后发学校更多自主发展的时间,对强化学校办学的主体意识,激发农村学校的办学积极性,引导学校内涵发展和特色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目前在全市中小学已初步形成&群体创优&的良好态势。5.完善规范扶持,促进公民办教育&协调发展&的民办教育新机制。一是把民办教育纳入教育发展规划,保护社会力量办教育的积极性,促进办学主体多元化。二是根据&积极鼓励、大力支持、正确引导、依法管理&十六字方针,把民办教育纳入教育管理体系,给予公平和谐的发展环境。根据我市外来建设者子女就学需求,对外来建设者子女学校实行了预备案、备案、正式批准三种审批形式,给外来建设者子女学校规范发展的时间。三是创新学前教育发展模式,提出了公司化投入办学前教育的新思路,组建了&义乌市三元教育发展有限公司&,建立资金企业化管理运营机制,人员和园务管理参照事业单位运营模式,大力推进镇、街中心幼儿园建设,学前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态势良好。四是积极探索教育管理模式,成立教育监察大队,加强依法管理,加大对非法教育机构和教育行为的查处力度,规范教育秩序。6.健全上下联动、相互协调、&齐抓共管&的创建工作推进、监督机制。一是市政府成立了&全国区域教育发展特色示范市&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建立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联席会议制度,定期研究解决创建工作中的重大问题。二是市政府把&争创&工作纳入年度工作计划,纳入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将各级各类学校建设纳入城市建设和乡镇建设规划,确保争创工作顺利实施。三是市委市政府督查办、市教育督导委员会定期组织督查&争创&工作。四是教育行政部门建立创建特色示范市工作目标责任制,把特色示范市创建任务纳入年度考核指标体系,形成了各级政府、各部门群策群力、协同攻关的创建氛围。2007年以来,我市先后下发了《义乌市创建全国&区域教育发展特色示范市&实施方案》、《义乌市村完小和薄弱学校改造实施方案》、《关于加快职业教育发展的意见》等一系列文件,推进创建工作稳步开展。四、对照评估指标自查情况根据《区域教育均衡发展特色示范市督导评估指标体系》,我市认真地开展了自查,20项二级指标,自评为A的为19项,自评为B的为1项。自评为B的指标为:3.4队伍建设:自查得分为 99 分。具体情况详见《评估指标自查表》。五、推进区域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经验与体会在&城乡一体、科学统筹&的指导思想下,我市整体推进区域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实践证明,城乡一体的目标定位符合我们义乌社会经济和教育发展的趋势,科学统筹的方法策略破解了推进区域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瓶颈。(一)市级统筹是实现城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基本保证。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基础立足点是实现区域均衡,关键是化解城乡教育不均,缩小城乡学校在教育条件、经费保障、师资水平、教育管理和教育质量五个方面的差距,重点是实现教育资源的区域公平配置。实现资源的区域配置公平,根本手段是统筹人财物等各类资源,确立城乡一体、科学合理的配置机制。在目前浙江省财政和人事体制下,市(县)级统筹教育发展具有特殊内涵。义乌地处丘陵,素有&七山二水一分田&之称,辖6镇7街道,是传统的农业县,在&兴商建市&战略实施过程中,受历史、自然、社会意识等各种因素影响,各地区经济发展十分不均,对教育发展的保障力度参差不齐。推进区域教育优质均衡发展首先要改革城乡二元分割,镇街各自为政的资源配置机制,创造各地区教育公平、和谐发展的政策保障环境。我市落实科学发展观,实行县级统筹,用整体的观念和发展的眼光开展教育事业管理的一体化管理,对城乡教育进行统一规划、统一协调、统一调配、统一管理,为城乡教育、各类教育、学校教育构建了和谐发展的环境。&人&的科学统筹即实行教师队伍和教育骨干的统筹管理,完善学校校长轮岗和教师城乡交流机制,鼓励城区学校优秀中层干部到农村学校任职,促进了城乡教育人力资源走向均衡、优质;&财&的科学统筹即教育经费的统筹管理,使城乡教育保障走向均衡、高效;&物&的科学统筹即学校布局、基本建设和物质资源的统筹配置,使城乡教育进一步走向集聚集约,实现了标准化、规模化、优质化。(二)城乡联动是推进区域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有效途径。教育均衡发展是经济、社会等各方面综合作用的系统工程,区域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是城乡教育、各类教育协同发展的过程。推进教育资源的共享,实行&扶强扶优、扬峰填谷&,深化城乡联动是加快教育均衡的重要手段,发挥优质学校的辐射带动作用是推进和谐发展的有效措施。我市构建了一系列涉及师资流动、骨干选派乃至学校组团发展的新机制,特别是&城乡联校&行动为城乡教育共同优质均衡发展找到了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它通过&不同法人单位,联校共同发展&的协作机制,完善了一系列涵盖教育教学、师生活动到学校管理、质量评价等广泛内容的教育交流制度,使共同体内的农村学校表现出了前所未有的工作热情和创新精神,有力地推进了城乡教育的共同优质均衡发展;它打破了各自为政、自成一统的办学格局,强化了城乡校际间的合作功能,促进了城乡校际间优质教育资源的整合与共享,使城区学校与农村学校取得了双赢效应,获得了共同发展,为我市优质教育资源的开发、利用搭建了一个全新平台。(三)文化引领是推进区域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内在动力。教育的均衡发展最终必须体现在每所学校的优质发展上,必须落实到教育规律的科学运用、育人内涵的充分展示、教育质量的显著提高和学校品位的逐步提高上。深化学校文化建设,推进素质教育是实现教育内涵发展的战略需要。先进的教育文化具有引领教育工作和教育价值取向的功能,影响教育发展方向和水平,是提高教育核心竞争力的基础和关键;具有时代特征的学校文化可以凝聚人心,提振人气,推进教育科学和谐发展;借助文化建设锤炼学校精神,提炼师生核心价值观,以此统领教育理念、课程设置、教学方式改革、校园文化、师生管理、育人环境,必将不断发展学校内涵,确立教育品牌,提升学校品位和档次。科学的教育文化也是深化城乡融合,推进均衡发展的精神动力。&有教无类,公平和谐&教育观的落实,&人人受教育&理念的弘扬,将不断激发城乡学校和谐发展的主动性、积极性,为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提供坚实的精神支撑。我市把学校文化建设作为教育内涵发展的重要抓手。以课程改革作为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学校教育质量;以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为目标,优化学校育人氛围,丰富学校文化活动空间,推进学生全面健康、富有个性地成长,走出了一条引领学校管理科学规范、内涵优质发展的道路。学校教育理念日趋科学,教学改革成果日渐丰厚,素质教育氛围日渐浓厚,教育发展实现了由普及向优质的转变。(四)评价导向是推进区域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有力保障。评价引领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是推进素质教育的&指挥棒&和&调节器&,科学的评价体系将不断规范教育办学行为,遏制应试教育倾向,助推区域教育均衡和谐发展。我市建立并不断完善了有利于推进城乡教育均衡和素质教育的考试评价制度,以城乡儿童少年入学机会的公平为切入点,构建了科学的招生考试和评价制度;以推进课程改革、实施素质教育和教育内涵发展为价值追求,开展了学校、教师、学生发展性评价。一系列督导评价制度对帮助、引导学校树立科学发展观,进一步转变教育思想,理清发展思路,明确发展目标,落实工作措施,充分发挥学校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中的主体作用起到了积极的指导作用,对激发农村学校的办学积极性,改变千校一面办学模式、促进学校的可持续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五)&共享蓝天&是推进区域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根本目的。区域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根本目标就是让人人有书读,让人人读好书。让每个孩子的个性都得到展示,每个孩子的潜能都得到发展,不仅是素质教育的根本理念,也是教育均衡发展的根本追求;让每个孩子都得到良好的教育机会,享受适合自身的教育是教育科学和谐发展的本质内涵。我市以&共享蓝天&为追求,统筹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公办教育与民办教育、城区教育与农村教育、本地儿童教育与外来建设者子女教育,实现了各类教育、各地教育的全面和谐发展。特别是着眼义乌国际性商贸城市建设深入推进,移民城市初露端倪的趋势,把超过本市户籍人口的外来建设者子女纳入政府教育服务体系,把经济发展成果的享受面扩大到同城居住的所有外来建设者,真正使共享蓝天的理念渗透到教育发展的每个方面、每个环节,全面落实了&学有所教&宗旨。六、我市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及下一步打算我市教育改革与发展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初步构建了总量相对充裕,结构基本合理,体制富有活力,水平适度超前,内涵和谐发展,与我市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协调并且在全省县市区中居领先地位的基础教育体系,各级各类教育在提高的基础上积极地朝着&均衡、协调、优质、高效&的目标发展。但与教育先进地区相比,与教育现代化的要求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在实际工作中还存在不少问题和困难。一是教师的教育思想观念、师德水平、专业素质有待进一步提升,以课改实验为切入口的推进素质教育工作有待进一步深化,中小学教育教学管理体系,评价制度需要在实际工作中进一步加以完善。二是办学体制改革有待进一步深化,促进民办教育协调发展的政策措施尚需进一步研究和梳理,解决不断增加的外来建设者子女的就学需求和入园需求压力巨大。三是教育发展水平与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日益增长的需求存在一定的差距。上述问题,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我市教育的改革与发展,需要在今后工作中不断加以解决。今后三年,是我市深化教育现代化建设的阶段,我市将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以实现&教育理念科学,发展水平高位,城乡教育一体,均衡协调和谐,优质资源充裕,教育体系完善&为目标,着重抓好以下五个方面的工作:(一)推进教育行政管理的科学化。一是进一步完善&以县为主&的教育管理体制。二是进一步完善科学的决策机制,三是进一步完善科学的评价机制。(二)大力提升校长、教师专业能力。一是坚持&教育发展学生为本,学校发展教师为本&的办学理念,把教师队伍思想观念、师德水平、敬业精神作为今后一个时期的重要内容予以强化。二是切实提高教师教育的实效性,把提高全体教师的专业水平作为推进区域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根本措施予以落实。(三)推进学校教学现代化。一是教育理念的现代化,致力传统教育的拓展,创新现代教育新理念。二是以提高教师的教学手段现代化水平为切入口,全面推进信息化教育进程。三是以教育教学的信息化带动学校管理的现代化。(四)高标准实现区域教育资源配置均衡化。一是进一步完善保障机制,提高城乡之间、校际之间人、财、物等教育资源配置的科学性。二是创设城乡学校、各类学校群体创优的新局面,最大限度地推进优质资源高位均衡,让每一个学生都享受到公平均等的优质教育。(五)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一是以学校文化建设为载体,进一步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逐渐形成新时期学校、教师、学生科学的价值观。二是以课程改革为抓手,以促进学生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努力实现教学思想、教学方法的根本转变,推动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三是以发展性督导评价为载体,引导学校培育优势项目,彰显学校办学特色,引导教师专业成长,引导学生个性发展,努力朝着办&适合每个孩子健康成长的教育,适合每个孩子和谐发展的学校&这一目标迈进。&二○○九年十一月
【】【】【】【】【】 &&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相关文章列表
新闻排行榜
&&(271)&&(122)&&(105)&&(100)&&(77)&&(74)&&(69)&&(60)&&(55)
&&(366)&&(315)&&(271)&&(236)&&(224)&&(210)&&(168)&&(122)&&(105)
&&(8590)&&(5384)&&(4796)&&(4681)&&(4417)&&(4391)&&(4216)&&(4173)&&(3695)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韦德自评锦集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