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技术战争条件下战场女武神2转职条件空间扩大的表现有哪些

高科技条件下的未来战争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高科技条件下的未来战争
上传于||暂无简介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想免费下载本文?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还剩7页未读,继续阅读
你可能喜欢军事理论人类战争能力持续得到提升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_百度作业帮
军事理论人类战争能力持续得到提升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军事理论人类战争能力持续得到提升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マジックy9
息化战争的发展使战争体系的效能不断提高,人类的战争能力呈现持续提升的趋势. 信息化战争发展以来,由于雷达、声纳、地面传感器、侦察飞机、侦察卫星以及装载在武器平台上的观瞄仪、测距机、告警机、望远镜、夜视仪、火控雷达等大量先进电子侦察监视技术的运用,战场感知能力已经有了很大的提高.但随着信息化战争的发展,战场感知力还会持续提升.一个从声频、电频到光频,从水下、地面到太空的全频谱、全方位、全时空的侦察监视体系,将出现在战场上,各种目标的性状和变化都可能处在严密的监控之中.对于处于信息优势的一方,战场将更加透明.
扫描下载二维码高技术战争的基本特点有什么_百度知道
高技术战争的基本特点有什么
我有更好的答案
①战场空间广阔②战争可控性强③作战方式多样化④指挥控制自动化⑤战争消耗巨大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高技术战争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军事理论寻求突破(苏平)
 |  | 
数字中国全站搜索:
军事理论寻求突破(苏平)
  军事理论是对战争实践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的带有普遍规律性的总结。过去的战争与现在的战争之间、现在的战争与未来的战争之间既有共性又有个性。因此,现在的军事理论同过去的军事理论之间既有继承性、启迪性又有 开创性。同时,不同的军事理论学派之间也有相互借鉴吸收的一面。军事理论从战争实践中来,又反过来指导战争实践,即回到战争实践中去,对战争的运行有着重大的影响。当前的新军事理论革命是指西方发达国家的军事理论界依据新军事技术革命、新军事装备革命的现状和对其发展趋势的分析,依据海湾战争以来高技术常规局部战争的实践和未来高技术战争的发展趋势,普遍对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产生的成功的军事理论提出重大的修改意见或者干脆予以否定,建立新的军事理论的现象。一些有识之土著文指出:哪个国家的思想僵化,对军事上的重大变化麻木不仁,这个国家就会在未来的战争中付出惨重的代价;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产生的军事理论不管在当时多么成功,留恋它都将是有害的。那么,当前西方发达国家军事理论的论坛上出现了哪些引人注目的动向呢? 从暴力决斗论转向威慑制胜论   战争观念是制定军事战略的基础,属于军事战略理论的范畴。海湾战争之前,克劳塞维茨的"暴力决斗论"统治西方军事理论论坛已达百多年之久,在东方也有重要的影响。这里有必要介绍一下克氏和他的《战争论》。  卡尔?冯?克劳塞维茨,1780年6月出生在普鲁士马格德堡附近希尔格镇的一个小贵族家庭。12岁从军,15岁晋升少尉,21岁人柏林军官学校深造。因学习成绩优异,受到校长香霍斯恃的赏识。香霍斯特是普鲁士军事改革的倡导者,克氏受其影响很大;经常参加香霍斯特主办的军事协会的活动,研究军事、哲学、历史和文学,并写了一些这方面的文章。1806年10月爆发了普法战争,他参加了奥尔施塔会战,被法军俘虏。次年10月释放回国后,根据亲身的体验,力主改革普鲁土的军事制度。1810年晋升少校任柏林军官学校教官,为王太子讲授军事课,同年底结婚。1812年4月,克氏因反对普法结盟而辞职,赴俄国参加反对拿破仑的战争。先在俄军参谋部工作,领中校衔,后任军参谋长。拿破仑进攻俄国时,他参加了斯摩棱斯克争夺战和博罗迪诺会战。1813年3月随俄军回到柏林,9月晋升上校。1814年回到普鲁士军队,参加过林尼会战,从军参谋长升到军团参谋长,开始了战争理论的研究。1818年任柏林军官学校校长并晋升少将,在任校长的12年间致力于《战争论》的写作。1830年调任炮兵监察部总监,当时《战争论》尚未修改完毕,他将3000多页的手稿封存准备以后修改,但一直没有机会。同年12月调任格乃泽瑙军团参谋长,日患霍乱逝世,时年51岁。死后,其妻出版了《卡尔?冯?克劳塞维茨将军的遗著》,共10卷。《战争论)是其中的1-3卷。   《战争论》以其资产阶级初期的进步倾向和革新精神,在军事思想方面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远远超出了普鲁士的国界和著作的时代。列宁曾多次引用书中的一句名言:"战争是政治通过另一种手段(即暴力)的继续"。毛泽东主席在抗日战争时期曾组织过《战争论》研究会,号召军政高级干部学习这一名著,并在自己的军事著作中引用和肯定了书中的一些正确观点,对其糟粕也作了适当的批判。而在西方,《战争论》被普遍奉为圣典,崇拜到迷信的程度。      《战争论》从搏斗入手,深刻地探讨了19世纪战争的性质,并借此阐发了作者的战争观。他认为:"战争无非是扩大了的搏斗","战争是迫使敌人服从我们的一种暴力行为","暴力,即物质暴力是手段,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敌人是目的"。为了进一步阐述最大限度地使用暴力的必要性,他又从反面强调:"由于厌恶这个残暴的要素而忽视它的性质是没有益处的,甚至是有害的。"他反复论证:"战争是一种暴力行为,而暴力行为是没有限度的。"克劳塞维茨的战争观被西方概括为"暴力决斗论"。      暴力决斗论对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影响是巨大的,战争双方无所不用其极,除将化学武器、细菌武器和原子武器等大规模杀伤武器应用于战场以外,甚至将屠刀挥向手无寸铁的平民。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法西斯德国对犹太人进行灭绝种族的大屠杀;日本法西斯1938年攻陷南京后竟屠城30余万之众;斯大林时期的前苏联在1940年将放下武器的15000名波兰军官杀害于卡廷密林之中;美国1945年8月在日本的广岛和长崎投下原子弹炸死平民13万;这些令人发指的行为不能说没有受到"暴力决斗论"的影响。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人们对两次世界大战给社会经济和资源造成的巨大破坏后果进行了反思。随着技术的进步和精确制导武器的出现,战争的目的不是为了杀戮和破坏,而是为了占领敌国的财富和资源,开辟市场拓展经济,因而应该尽量减少无谓的损失的观念逐渐占了上风。这表明西方国家在战争观念上有了改变,《战争论》在军事思想上的统治地位开始动摇。目前,西方国家虽然还没有出现代表新的战争观念的人物和著作,但研究《孙子兵法》热潮反映了转变的方向。1986年美国最高军事学府国防大学破天荒地接连在有关教材扉页的显著位置刊载《孙子兵法》的警句,是这一动向的开始。在海湾战争期间,美军将《孙子兵法》英译本颁发前线官兵几乎人手一册,作为指导战争的依据之一。战后,美军军事院校将《孙子兵法》列为军官的必读课程,这种趋势日显。西方军事理论界的这一动向绝非心血来潮,而是当今的高技术军事环境与远古的《孙子兵法》所阐发的战争观念产生了共鸣,决意将其发掘和深化,以寻求更加积极的答案。   孙武是我国春秋时期齐国人。在春秋12国中,齐国是早期的强国,齐桓公是第一个霸主。春秋无义战,那时战乱频繁,狼烟不断,使出生在士大夫家庭的孙武对研究军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后来,他在齐国果不下去了,来到吴国,于公元前512年携《孙子兵法》十三篇晋见吴王阖闾。在答问中,孙武那惊世骇俗的议论和深刻独到的见解博得了吴王的器重,拜为上将军。孙武拜将后,以其卓越的军事才能领导了吴国对外的兼并战争。公元前506年,孙武率军对楚国实施纵深战略追击一举攻占楚国的国都毁城。公元前484年孙武在艾陵重创齐军。公元前482年黄池会盟吴国取晋国的霸主地位而代之。吴国西破强楚,北威齐晋,显名诸侯,孙武有大功焉。孙武死后,《孙子兵法》作为天下第一兵书世代流传,大约在18世纪传人欧洲,以后被译成各种文字传遍世界。《孙子兵法》走向世界后,虽然受到了包括拿破仑这样的军事大家的推崇,但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受到尊重。人们普遍认为,2500多年前由中华沃土孕育的孙武的战争观要比200多年前代表日耳曼文明的克劳塞维茨的战争观高出一筹。   首先,孙武主张"慎战"和"不战而屈人之兵"。他说:"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主不可以怒而兴师,将不可以温而致战。""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其意为,战争是关系到国家生死存亡的大事,国家领导人不能不认真研究和慎重对待。一国的君主不可因一时的愤怒而发动战争,一军的主帅不可因一时的气恼而投入战斗。战无不胜,不是最高明的军事家,不战而胜,才是军事家追求的最高境界。慎重战争决策,不战而屈人之兵,如果说在信息不灵的古代靠"庙算"还带有碰运气的成份,那么在信息时代的今天做到这一点已具备了相当成熟的条件。海湾战争前夕,伊拉克信息不灵甚至受到错误信息的误导,冒然入侵科威特,引火烧身,铸成大错。美国信息灵通,用外交手段取得了联合国的合法授权,并成功地说服了沙特阿拉伯,拉起了多国部队,战前即已胜卷在握。战后,美国挟得胜余威,频繁地展示其强大的军事力量,顺利地实现了北约东扩,可以说是不战而屈波兰、匈牙利、捷克三国之兵。在科索沃战争中,美国虽未能不战而屈南联盟之兵,但迫使俄罗斯不敢军事介人,可以说是不战而屈俄罗斯之兵。而我们从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对南联盟的狂轰烂炸中,仍可窥见"暴力决斗论"的影子。   其次,孙武对战争与经济的关系有着深刻的理解。他说:"凡兴兵十万,出征千里,百姓之费,公家之奉,日费千金;内外骚动,怠于道路,不得操事者,七十万家。"他认为,没有经济力量做后盾,战争是无法取胜的。美国在交战中无不对敌国实施经济制裁、冻结财产,在科索沃战争中甚至把南联盟的国民经济体系作为打击目标,目的都是从经济上削弱敌国的战争潜力。美国在国外用兵也都是拉帮结伙,拼凑军事同盟,除寻求政治支持外,分摊经济负担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   再次,孙武对战争与政治的关系也有精辟的见解。他说:"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故可与之死,可与之生,而不畏危。"孙武讲的"道",同马克思主义讲的战争的正义性是有本质区别的,但是,他看到了说服老百姓支持国家的战争决策对于取得战争胜利的重要性。   此外,孙武主张速决战反对持久战,主张歼灭战反对击溃战,主张避实击虚反对死打硬拼,主张出奇制胜反对死板的战法,主张调动敌军于运动中歼灭之反对硬攻敌军防守坚固的城堡。这些军事思想无论对于强势之军还是对于弱势之军,都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应该看到,产生于2500多年前的《孙子兵法》虽然不失为一部光辉的兵学著作,但绝不代表人类迄今为止军事学说的最高成就。从马克思到毛泽东、邓小平等无产阶级革命导师所系统阐述的马克思主义军事学说,无论从辩证唯物主义哲学方面还是从唯物主义历史观方面,都要比孙武阐述的战争观深刻和细腻得多,层次也要高得多。特别是毛泽东的《论持久战》,论证了弱军战胜强军必须要经过强弱地位相互转化的过程,因而打破了孙武"夫兵久而国利者未之有也"的结论,《孙子兵法》的某些论断的片面性和理论缺陷因此可见一斑。当然,我们不能不合理地苛求古人。西方国家放弃"暴力决斗论"寻求解脱,不可能转向阶级性非常鲜明的马克思主义军事学说,因而把目光转向孙武也就是可以理解的了。 信息战理论和原则   海湾战争后,美军提出了"信息战"这一新概念。目前,信息战的定义并未统一,纷纷纭纭达数十种之多。比较有代表性的有:(1)美国空军大学教授乔治?斯坦提出的信息战即攻心战。他认为信息战是国家之间或社会集团之间通过全球信息和通信网络进行的战争,信息战攻击的是人的心理,特别是敌国决策人的心理,通过显示敌我力量之悬殊使敌不战而退。(2)美国空军上校理查德?萨弗兰斯提出的信息战是攻击对方信息系统的战争。他认为,信息战在战略一级要达到的目标是影响敌人的决策进而影响敌人的行动,在战术一级要使敌人无法及时有效地作出决策而陷于混乱。(3)美国国家战略研究所高级研究员马丁?利比斯基提出的信息战是多种作战形式的综合。他认为信息战不是一种单独的作战形式,它包括指挥与控制战、情报战、电子战、心理战、"黑客"战、经济信息战和计算机网络战。此外,还有信息战是C4IRS系统的对抗、信息战是在一场战争中敌对双方控制电子信息系统的军事行动等种种说法。早期美国多数学者认为信息战、信息化战争、信息战争是同一个概念,但近年来认为它们之间应该有个层次、等级之分的观点逐渐占了上风。基本界定是:信息战是敌对双方争夺制信息权的斗争,信息化战争是信息战加火力打击,信息战争是通过摧毁敌国的信息网络系统即取得胜利的战争。众多看法虽然对信息战的内涵和外延的看法不一,但有一点是认同的,即信息战是海湾战争以后有发达国家参加的战争的基本样式。目前,主导信息战理论研究的是美国。以下关于信息战的原则主要来自美军。   (一)制信息权的取得与丧失决定战争的胜负   要理解这一思想需要对战争"制高点"的转移作一简要回顾。人类的战争最初是在陆地上进行的,战争中谁能在陆地上随心所欲地往来驰骋而使对方寸步难行,谁就能赢得战争,但当时人们并未提出制陆权的概念。直到蒸汽机问世前后,海上战争已发展到相当规模,美国海军上将马汉于1890年写出了《年制海权对历史的影响》一书,论证了制海权对资本主义战争胜利并开疆拓土的重要意义,人们在认识制海权对战争胜负决定性影响的同时,相对建立了制陆权的概念。1903年飞机的发明使战争的空间扩展到了空中。1921年意大利军事理论家朱里奥?杜黑少将出版了《制空权》一书,提出了制空权的概念。制空权的出现使制海权的意义相对下降,战争的制高点地位被制空权取代。在两次世界大战中发展起来的美国是崇尚空军的国家,美军认为制空权代表着战争的主动权。制空权出现之后,人们对战争的形态作了基本的总结,将最初的地面和水面战争称作农业战争,将蒸汽机出现之后的地面、海上和空中的立体战争称作工业战争。在工业战争中,电磁波进入军事领域,电报、电话通信和雷达探测发挥着重要作用,在电磁对抗中人们建立了制频权的概念。制频权出现后并没有立刻上升为战争新的制高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军事侦察、探测技术获得了迅猛的发展。卫星网、雷达网、通信网组成了立体化的信息系统,以电子计算机为核心的C4IRS系统把军队的指挥系统和火力系统连结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各种作战平台全部成为信息系统的用户。军队的指挥系统和火力系统对信息系统产生了严重的依赖性。此时,制频权已不足以准确地表述掌握这一自由度的范畴,人们用制信息权将其替换。制信息权的丧失意味着指挥系统和火力系统的瘫痪。指挥系统和火力系统因信息阻隔而身首分离,各种作战平台因得不到信息而变成瞎子和聋子,成为敌军的靶子,最终导致制陆权、制海权、制空权的全面丧失。因此,制信息权已成为现代高技术战争的新制高点。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人们把现代高技术战争称为信息战或信息化战争。   (二)信息战是非线性战争   海湾战争以前的战争都是线性战争,战场、战线都很分明。军队很难打击战场以外的目标,很难越过前线打击敌后方目标。在信息战条件下,战场、战线变得模糊不清,似有似无。首先,远程精确制导武器以及未来的天基武器便地球变得越来越像一个村庄,地球上的任何地方都在双方或一方的兵器射程之内,很难说哪里是战场哪里不是战场,在某种意义上全球将最终浓缩为一个战场。其次,远程精确制导武器可以越过敌军的前线直接打击敌国的纵深地区直至敌国的首都,战场上的前线和后方的划分已经失去了传统的军事意义。在海湾战争中,多国部队第一天即空袭了伊拉克首都,便远离边界的巴格达成为炮火最集中的"前线"。在科索沃战争中,南联盟的首都贝尔格莱德、塞尔维亚共和国首都普里什蒂纳和南联盟境内的大中城市,都成为北约空袭的重点目标,战争始终在南联盟的纵深展开,而"前线"地带反而冷冷清清。这种现象在工业战争中是很难发生的。再次,军队的信息系统与国家的电信系统的融合,使军事设施同民用设施搅在一起很难区别开来。信息高速公路既用来传输民用信息也用来传输军事信息,GPS导航系统既为商船和客机导航也为军舰和战斗机导航,一颗卫星很难说它只担负民用任务而未承担军事任务。这样一来,军事打击的目标就很难规定一个明确的界限。美国信息战的鼓吹者就极为主张将敌国的电信系统作为军事打击的重点目标。在科索沃战争中,北约要将南联盟的电视台摧毁殆尽,事实上他们已经这样做了。最后,在信息时代,国家之间以及各种政治力量之间的联系增多,战争的情况很快传播到地球的每个角落,或谴责或声援的舆论很快反馈形成舆论战场,战线很难只停留在军事上而不考虑配套的政治舆论战线方案。因此,信息战是军事仗和政治仗同时打的战争。美国在科索沃战争中就散布了大量的关于南联盟派军队到科索沃地区血洗阿族人的舆论,对北约在南联盟境内狂轰烂炸造成的凄惨景象进行新闻封锁,同时指责北约的一些成员国对其国内的反战舆论控制不利,在政治战争上无疑花费了很大精力并有相当规模的经费投入。由此可见,非线性战争是一种没有此战场和彼战场、前线和后方、军事目标和民用设施、军事行动和政治行动区别的,或者区别不严格的全方位的战争。   (三)信息战是速决的不接触精确战   由于信息战是在战场透明度很高的条件下,主要由远程精确制导武器进行的战争,因而战争的样式有了重大改变。其一,侦察探测系统已将敌国的军事目标侦察清楚,各种目标的坐标数据已输入到作战指挥数据库中备用,这样就避免了攻击的盲目性。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双方上万门大炮覆盖式对轰,在朝鲜战场和越南战争中美军采用地毯式轰炸,一个重要原因是战场情况不透明,只能判定攻击目标的大体方位,因而只好采取粗略打击的作战样式。战场透明度的提高,为实施精确打击创造了条件。其二,使用远程精确制导武器具备了直接点命中目标的手段。据统计,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飞机炸毁一个钢筋混凝土目标平均要用9000枚炸弹,投弹精度CEP值为1000米。越南战争期间,飞机炸毁一个同性质目标需200-300枚炸弹,投弹精度CEP值达到100米。海湾战争中,飞机使用精确制导弹药,炸毁一个同性质目标仅需炸弹1-2枚,投弹精度CEP值达到1米。伊拉克军队的坦克兵指挥员说,他的坦克只有打1发炮弹的权力,暴露目标后随即被对方的精确制导弹药摧毁。其三,远程精确制导武器在战争中上升到主导地位,使信息战一方的人员及作战平台完全脱离了另一方的火力打击范围。海湾战争和科索沃战争的一个共同的特点是,以美国为首的一方打所谓的不接触战争,主要使用巡航导弹和精确制导炸弹从空中打击对方。美军的不接触战争论并不排除地面接触战斗,但强调地面行动只有在摧毁了对方的地面防御体系后才能采取,像海湾战争的最后100小时地面战那样。不接触战争,不但强调避免或减少地面人员接触,而且强调空中、海上和地面的作战平台不与对方的火力接触。统计资料显示,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飞机投弹必须降至3000米以下高度,飞机被地面火炮击毁的概率高达10%-15%。越南战争期间飞机投弹的高度升至8000米以上,飞机被地面火炮击毁的概率降至1%-3%。海湾战争中,飞机投弹的高度普遍在15000米以上,基本上脱离了地面火炮射高的极限,但仍在地空导弹的射程之内,飞机被地面火力击毁的概率,按照美军公布的战报,共出动飞机118661架闪,多国部队损失飞机61架(战斗机45架,直升机16架),为0.05%。科索沃战争中,北约共出动飞机32000架次,被南联盟击落飞机98架(战斗机61架,直升机7架,无人机30架),飞机被地面火力击毁的概率为0.3%。飞机被地面火力击毁概率的显著下降说明飞机与地面火力网的接触面在减小。海湾战争以来,美军的航空母舰和机场全部选定在敌方火力射程之外,巡航导弹均从敌方火力圈外发射。其四,信息战的经济损耗高得惊人,因而只能速决。在42天的海湾战争中,仅美军的消耗就高达600多亿美元,平均每天11.2亿美元,这样的战争消耗如果拖下去是谁也打不起的。因此,美军强调信息战要速决,甚至提出要以小时或分钟来计算战争。信息战不能打成持久战,这是信息战争 的一个致命弱点。   (四)信息战是海、陆、空、天、电(磁)五维一体化战争   美军的这一理论有一个发展过程。在战南战争中,美军提出了空地一体战理论,强调空中和地面要配合行动,通盘考虑,不能各打各的。其后不久,美军考虑到海军的地位和作用,将这一理论修改为海陆空一体战,并进行了多次三军联合作战演习,强调联合行动。海湾战争显示了电子战的巨大威力,于是进一步发展为海、陆、空、电一体战,强调电子战应在战斗发起之前展开并贯穿到整个战争的始终。海湾战争后,美国军事理论界提出了发展天基武器建立"天军"的设想,因而最终发展成海、陆、空、天、电(磁)一体化作战理论。这一理论因加入了"天军"作战的成份而具有超前性,但基本思想无非是强调各军兵种联合作战,反对单独行动。美军受这一理论的影响甚为明显,进入90年代以来,美军无论在哪里进行较大规模的作战,无不是海军、空军、陆军和电子战部队一起行动,协同作战,总体上效果是好的。   (五)信息战是软杀伤和硬杀伤相结合的战争   工业战争以前的战争以硬杀伤为唯一手段,主要方式是炮火或兵刃的摧毁。信息战与以往战争的重大区别在于加入了软杀伤手段。主要方式:(1)实施电子干扰,造成敌军的雷达系统、通信系统乃至整个C4IRS系统的暂时性的瘫痪,陷敌于眼瞎耳聋被动挨打的境地。(2)施放计算机病毒,攻击敌军的C4IRS系统,便敌军失去指挥而陷入一片混乱。(3)使用非致命武器,如激光致盲武器、神经型次声武器和洒在机场、公路上能粘住敌军飞机、车辆的化学粘结剂一类的武器,使敌军的人员、装备在"完好无损"的情况下失去战斗力。(4)开动宣传机器,中伤敌国而使其陷入"失道寡助"的境地,中伤敌国敌军的领导人而使其众叛亲离,播放战争恐怖画面或敌被俘人员受优厚待遇的场面而瓦解敌军的战斗意志等等。美军认为,随着信息战的发展,软杀伤手段的地位将逐步上升,直至成为赢得战争的主要手段。   (六)信息战是没有战争与和平之分的军事行动   这一观点在美国军方虽然也有一定的基础,但在美国情报和安全部门中更为突出。他们认为,战争期间信息战表现为交战双方在信息领域的激烈对抗,但战火熄灭后,信息领域的干扰破坏活动,对本国信息系统的安全防范活动一天也不能停止。他们甚至提出,信息战的对象不局限于敌国,友好国家也在信息战对象的范围之内,要千方百计地收集、掌握所有国家的情报,包括政治、经济、军事、科技、文化信息和国家及军队领导人的个人信息。这一理论虽然具有特工色彩,但在信息战理论体系中的影响值得重视。美国等西方国家无不在和平时期的"友好"往来中收集情报,以备战争之需。  (七)信息战是有限军事行动   这一观点的支持者主要有两点顾忌。一是顾忌核武器的存在,认为信息战如果追求占领敌国领土、令敌国举国投降等终极目标,会迫使敌国在战争的最后一刻使用核武器,造成两败俱伤,让第三国坐收渔人之利。二是顾忌在信息时代如果追求终极目标,一方面会使敌国举国一致地殊死抵抗使己方付出沉重的代价,另一方面会招致国际舆论的激烈谴责而处于孤立地位,从政治和经济的角度讲都会得不偿失。因此,信息战的指导者应该限制战争的目的,迫使敌国满足己方的"合理"条件,攫取了一定的利益后见好就收。  还有一种"不对称战争"论,主要是针对由44个国家组成的多国部队对伊拉克的海湾战争、北约19个国家对南联盟的科索沃战争的情况提出的。主张在力量对比上形成十倍、百倍甚至数百倍于敌的巨大优势,在兵器的技术性质上领先于敌一代到几代水平,打所谓的力量差、技术差,其实质是以强凌弱。19世纪末"八国联军"进攻中国也可以说是一场"不对称战争"。因此,"不对称战争"是帝国主义的惯用伎俩,和信息战没有必然的联系。目前,发展中国家也在研究用相对落后的手段对付高技术战争的战法,讨论另一种意义上的"不对称战争"。    关于信息战的战术思想   基于对信息战主要特征的认识,美军提出了一些实施信息战的战术思想。主要有:(1)斩首战术。C4IRS系统是敌军的大脑和中枢神经,在战争的初期即采用一切手段将其摧毁,使敌军失去头脑而成为一具僵尸。(2)致肓战术。通信系统、雷达系统是敌军的耳目,通过电子战行动对其软杀伤或硬摧毁,使敌军成为瞎子和聋子。(3)瘫痪战术。摧毁敌国的供电系统和油料系统等能源系统,使用权敌军断绝能源而不能开动或航行、飞行。(4)掏心战术。根据准确的情报使用远程精确制导武器摧毁敌军的指挥机关或杀死敌军的首脑人物,陷敌于群龙无首境地。(5)点穴战术。选择少量的敌国要害部位,如交通、通信枢纽予以摧毁,使其周身麻木动弹不得。(6)钻地战术。使用钻地炸弹将敌国的地下钢筋水泥工事连同藏于其内的武器装备摧毁,使敌人员和装备无处藏身。(7)虚拟现实战术。运用现代计算机仿真技术和军事运筹法,对假想战争的全过程进行有对抗背景的仿真模拟研究,对暴露出的问题反复修改,得到理想的作战方案,然后在实际的战争中如同按照图纸施工一般进行战争,以求最佳的战果。美国在海湾战争和科索沃战争中都运用了虚拟现实战术,所不同的是,海湾战争"工程"取得了巨大成功,而科索沃战争"工程"则进展得不那么顺利。原设想的7~14天的科索沃战争打了近3个月。但我们应该看到这一战术应用的巨大潜力,而不能简单地斥之为"唯心主义"。   以上这些信息战理论的战术原则,在美军90年代以来的作战行动中表现得非常明显,在全球也有重要的影响,值得研究和重视。随着信息战理论的不断完善和深化,信息战的战术原则还会不断地丰富和发展。 新军事理论的意义  (一)战争观念由克劳塞维茨转向孙武具有进步意义   《战争论》在其问世之初的19世纪有其鼎力革新军事的进步意义,它撒下种种伪装和盘托出了战争的暴力本性,震聋发聩。暴力决斗论被普遍接受和采用,对20世纪的两次世界大战产生了巨大影响。但站在信息时代的高度,我们不难看出其固有的严重缺陷。其一,暴力决斗论最大的特征是推崇战争的绝对暴力观,宣扬以暴力施虐来达到战争目的的必要性,强调战争目标的绝对性。这既是对英国、美国早期征服殖民地杀戮政策的认同,也为资本主义扩张的炮舰政策披上了"合理"的外衣。在前几个世纪信息不通的时代也许还行得通,而在信息时代灭绝人性的杀戮行为已断难施行。其二,暴力决斗论的实行使战争对世界经济的破坏后果极其严重。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法西斯主义国家接过暴力决斗论,烧杀抢掠施行灭绝人性的"三光"政策,犯下了滔天罪行。理智的人类有理由面对战争废墟发出疑问,有理由认为在信息时代仍然实行暴力决斗论将导致人类的毁灭。其三,暴力决斗论把战争的军事目标、政治目标、经济目标简单地归结为一致,在当时矛盾也许并不突出,而在今天,这三个目标往往严重分离。使用残酷的手段,也许能实现战争的军事目标,但在政治上将成为众矢之的,在经济上也会因受到各方面的抵制而蒙受巨大损失。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西方逐步放弃暴力决斗论而转向主张慎战、主张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孙武,是历史进步的表现。在信息时代,通过信息较量,战争的结局在战前即可预知,通过适当妥协而减少战火已具有可行性。当然,这种想法只是西方的一厢情愿,弱小的国家决不可能吓一吓就轻易地屈服。但无论如何,西方认识到暴力决斗论的不可行而寻求新的出路应当予以肯定。   (二)信息战理论的提出具有军事理论革命的意义   信息战理论尽管目前还没有形成完整、严谨的体系,还仅仅是一个发育不全的雏形,但其已建立了全新的空间、时间和效能观念。在空间观念方面,有两点重大突破。其一,评判战争主动权的维度,除传统的制陆权、制海权、制空权之外,还有制信息权,并强调制信息权已成为战争的新的制高点,对战争胜负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其二,战场范围的扩大,已使地球高度浓缩变小,被形象地称为"地球村",像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那样彼此独立的亚洲战场、欧洲战场、非洲战场已很难再度出现。美国已提出了"数字地球"的概念,将全球进行数字技术处理后输入到C4IRS系统中,无论地球上什么地方出现战争,都在其"管理"之中。而且更重要的是,战场已超出了地球的范围伸向了广阔的宇宙,在空战场之上即将出现天战场。站在时代高度的军事斗争的指导者必须确立宇宙战场意识,具有更大的思维空间。在时间观念方面,已进人到以"秒"为单位的量级。计算机运算的速度是每秒多少亿次,光纤网络通信的容量是每秒多少亿字节,迫使人们用"秒"来思考战争。这和农业时代的"日行千里"用"天"来思考战争,工业时代的"时速"用"小时"来思考战争,无疑是时间观念上的一次革命。"爱国者"能够拦截"飞毛腿",是因为"爱国者"的预警时间+发射时间仅仅小于"飞毛腿"全程飞行时间数十秒钟;在数字化空战中,击落敌机是因为仅仅先敌数秒钟开火;各种兵器在数字化战场上的较量已进人到"争秒"的阶段。在效能观念方面,已跃升到"一发弹药消灭一个目标"的层面。而且强调海、陆、空、天、电一体化的作战效能,在瞬时内对敌目标群进行全方位的有效摧毁。信息战理论建立起来的具有革命意义的空间、时间、效能观念,使下列传统作战思想发生了严重的动摇:   (1)集中兵力原则。在信息战条件下,集结大兵团于一个方向是极其危险的。信息战强调分散部署兵力以减少敌军猛烈炮火下的伤亡,集中使用火力以形成对敌之某一局部的巨大优势。集中兵力原则将被集中火力原则取代。   (2)"防线"作战原则。信息战可以直接攻击敌国的大纵深要害目标,不需要层层突破、步步推进。构筑'防线",节节抵抗,以空间换取时间,在时空转换过程中消耗敌军的作战思想失去了依据。   (3)弱势之军的近战、夜战原则。装备落后的军队往往强调近战接敌、夜战奇袭以扬长避短,弥补装备的不足。在信息战条件下,敌人远隔千山万水,打不接触战争,乃至无法接敌。即使仅隔数百公里,也绝少再有靠近到100米内短兵相接、白刃格斗的机会。夜视装备的发展,使昼战、夜战的差别基本消失,夜袭不会收到与昼战不同的奇效。反过来,夜战变得对装备先进的信息化军队一方有利,成为对付装备落后军队的有效手段。    (4)隐真示假原则。巧布疑阵,诱敌上当,在过去的战争中创造了许多辉煌的战例。在海湾战争和科索沃战争中,伊拉克和南联盟实施隐真示假战术,有效地保存了自己,消耗了敌人,这说明在信息战的初始阶段,隐真示假原则并没有完全过时。但是,随着信息化战场透明度的不断提高,乃至达到全透明的程度,区别真伪的技术手段将获得突破性发展,真假目标最终将会被区分开,隐真示假战术的应用余地将越来越小。   同时,信息战理论赋予机械化运动作战以新的含义。机械化运动作战只有在得到制空机保证的条件下才有实际意义。因为,机械化运动相对于步兵运动的速度优势,在信息战条件下越来越像在地面上缓慢地爬行。在强大的空中火力面前,爬行得快一点和慢一点,结果没有什么两样。运动,不但是机械化部队戟的需要,也是自身生存的需要。目标在一个地方停留过久会遭到从天而降的火力打击。闪击战也不再仅指坦克、飞机的突然袭击和快速推进,在千里之外突然对敌纵深目标进行高强度的空中打击同样被视为闪击。有人预言,如果爆发第三次世界大战,将不会再出现成千上万的飞机、坦克大会战场面。这一观点虽不乏猜想的成份,但颇得军事理论界的赞同。   (三)信息战有其自身难以克服的弱点   信息战虽创造了全新的战争样式,咄咄逼人,不可一世,但其依赖的战争机器具有某些与日俱来的固有的脆弱性。一是指挥系统与火力系统严重依赖信息系统,一旦信息系统瘫痪整个战争机器随之瘫痪。而信息系统的各类终端遍及全球,且与民用信息系统搅在一起,极易受到攻击。美军的信息系统就多次受到"电脑黑客"的非法访问。信息系统的核心是计算机,计算机的运算速度越快,复制病毒的速度也就越快。信息系统的某一局部一旦受到病毒武器的攻击,瞬时即会蔓延到整个信息系统,后果不堪设想。二是信息战耗资巨大,难以持久。一旦遇到战争潜力巨大的对手陷入持久战,无论是经费的投入还是信息化弹药的补充都难以为继,不得不回到工业战争的层面上来。三是信息战受到天气和地形的影响较大。恶劣的天气对卫星的分辨率和精确制导武器的精度都有明显的影响,复杂的地形也会影响信息战的毁伤效果。随着信息战技术和战术的发展,信息战当前的某些弱点有可能得到弥补,但不可避免地还会暴露出新的弱点。凡事物都具有两重性,信息战也不能例外,强弱相生,总能够找到对付它的有效办法。   (四)人民战争思想并未过时   制信息权果真决定战争的胜负吗?就纯军事而言,虽有其合理性,但从军事、政治、经济等综合因素考察,显然是片面的。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仍然存在于人民群众之中。战争不但是军力的对比,而且是人心和经济力的对比。非正义的战争不管以什么面目出现,也许能够得意于一时,但最终是要失败的。如果有一天信息战强加到中国头上,也没什么可怕的。依靠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完全可以赢得战争。当然,人民战争的思想在新形势下也要得到发展。在信息时代的今天,也许不再需要人民群众推小车往前线运送军粮,但完全可以发动人民群众攻击敌军的信息网络,破坏敌军的C4IRS系统。同时,我们也要逐步改变军事装备落后的状况,建设起强大的国防力量,掌握制敌的"杀手锏"武器,以减少在战争中的损失。感谢读者推荐!&作者:苏平&    
目前尚未有任何评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人类第一场高技术战争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