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业印经功德 净空法师处如观法师

当前位置: >
法宝名称随喜助印《净土五经一论》
版本规格32开4号字体/209页/原文/注音/横排/
作者印光大师
印刷成本¥3.2
简介  净土五经分别指《无量寿经》,《观无量寿佛经》,《阿弥陀经》,《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普贤菩萨行愿品》,净土五经通常与《往生论》并称五经一论,为净土宗之核心经典,《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由净
收藏该结缘品
  净土五经分别指《无量寿经》,《观无量寿佛经》,《阿弥陀经》,《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普贤菩萨行愿品》,净土五经通常与《往生论》并称五经一论,为净土宗之核心经典,《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由净土宗泰斗印光大师增编合为五经。其中《无量寿经》,《观无量寿佛经》,《阿弥陀经》三经专谈净土缘起事理。其余诸大乘经,亦与净土密切相关。
  缘起:
  《无量寿经》是净宗的概论;《观无量寿佛经》是《无量寿经》的补充,内容有理论与方法两方面,更详细深入地解释。《阿弥陀经》的经文不长,释迦牟尼佛在经中苦口婆心,一而再、再而三地劝导我们修学净土法门,最后还举出六方诸佛赞叹(玄奘大师的译本是十方佛赞叹,《无量寿经》也是讲十方佛赞叹)。因此,不仅是释迦牟尼佛劝我们求生净土,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如来,都像释迦牟尼佛那样恳切地劝导我们!这是净宗三经。
  清朝咸丰年间,魏默深居士将《华严经·普贤菩萨行愿品》附在三经之后,即《四十华严》最后一卷,称为'净土四经'。他这个做法非常正确,因为《无量寿经》一展开,第一句就是'咸共遵修普贤大士之德',这才晓得净土法门与普贤菩萨的关系非常密切。西方极乐世界诸善上人修什么法门?统统是修'普贤大士之德'。乾隆年间,彭绍升是一位通宗通教的大居士,他说:'《无量寿经》即是中本《华严》,《阿弥陀经》是小本《华严》'。他把《阿弥陀经》、《无量寿经》与《华严经》看成完全平等,只有内容多少不同而已,《无量寿经》是略说,《大方广佛华严经》是广说、是细说。所以,将《普贤菩萨行愿品》十大愿王导归极乐附在三经之后很圆满,也很有必要。
  到民国初年,印光大师将《楞严经·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又附在净土四经后面,成了'净土五经'。《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有二百四十四个字,这一章经文是净土宗的心经,功德之殊胜决不在《般若心经》之下。《般若心经》是《大般若经》的心经、精华!《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是净土宗五经一论的精华,不要看它字少,境界实实在在不可思议,它可以说是一大藏教的心经。
  《往生论》是天亲菩萨自己修学的心得报告,非常值得我们参考,天亲菩萨也是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净宗修学依据的经论,到此地可以说是大圆满,不必再附带其他经典了。
  无量寿经
  《无量寿经》是净土宗的根本经典,由净土宗第十三代祖师印光大师指定为“曹魏康僧铠”翻译的《佛说无量寿经》,并非“民国夏莲居”会集的《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
  《无量寿经》的内容是说明西方极乐世界的缘起。世界怎么来的,说明它的缘起、说明西方极乐世界的意思、说明西方极乐世界的概况,使我们对于西方极乐世界,各个都有相当的了解,等于说是西方极乐世界的概论,所以它是非常重要的一部经典,也是解说西方极乐世界最完备的一部书。而最重要的部分,就是阿弥陀佛的四十八愿,非常非常重要,四十八愿是阿弥陀佛在因地行菩萨道,建造西方极乐世界的构想、蓝图。四十八愿不是一次发的,是在五劫修行当中累积起来的大愿。所以我们对西方净土的信心,可以说就是以四十八愿作依据,决定不会错,不至于迷失了方向。 具体内容是:佛宣讲无量寿经,说出阿弥陀佛最初的因地:弃国王位,出家修行,发四十八大愿普度众生。经过长时间的依愿修行,终于福慧圆满,得证佛果。所感得的极乐世界,庄严无量,妙莫能名,十方诸佛咸共赞叹。十方世界的菩萨、回小向大的声闻缘觉、以及具足惑业的凡夫,只要肯往生,咸得往生。
  《观无量寿佛经》佛宣讲观无量寿佛经,第一重点,净业三福:人天之福、小乘声闻缘觉之福,大乘菩萨之福,是任何时间,一切想要修行成佛者,所须具备的条件。第二重点,十六妙观:使一切修行者悉知「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诸佛的正遍知海,是从心想生。若「是心作众生,是心是众生」,则众生的烦恼业海,也是从心想生。果然深明此义,谁肯枉受轮回?当然是拼命想佛念佛,以期作佛。第三重点,九品因果:说明西方极乐世界各个品位的正因,以期人人皆求上品往生。该经是讲西方净土理论的依据,很重要。讲修行的方法,讲西方极乐世界九品的因果,该经与《无量寿经》,《阿弥陀经》合称三经,我们对这三经若不是完全了解,对西方极乐世界的认识就不完备,必须要三经合起来研究。
  阿弥陀经
  《阿弥陀经》是劝我们修行的,佛宣讲阿弥陀经,描述西方极乐世界的依正妙果,令闻者生信、发愿、执持佛名,求生净土。信、愿、行(执持名号),是净土法门的纲领宗旨。具此三资粮,不论是毕生执持而现生就得「一心不乱」(非常深的禅定境界,已达生死自在,能自行决定何时往生),或临终听闻开导、至心信愿称念佛号乃至十念,皆得蒙佛接引,往生西方。弥陀经摄受力甚广,因此被列入寺院晚课。
  念佛圆通章
  《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取自《楞严经》,实在是念佛法门的最妙开示:果然能够「都摄六根,净念相继」,那「不假方便。自得心开」、「现前当来,必定见佛」。是故此章列於三经之后。 如果我们对这几句话能深深理解,对于这个法门就死心塌地了,不会再起个妄念,你心里石头落地了,你决定能够成就,而且对于念佛的功德、利益,虽然经文不长,但是这个赞叹到了极处。
  普贤行愿品
  《普贤菩萨行愿品》取自《华严经》,导归极乐,乃一切佛法之最终归宿,故殿后为第五经。
  古大德对《无量寿经》的称赞,称为中本华严,把《无量寿经》的地位提得跟《华严经》一样高,中本华严。大本华严是什么?大本就是我们念的《华严经》,八十卷《华严经》。《无量寿经》称为中本华严,小本是《阿弥陀经》,《阿弥陀经》是小本华严。所以《华严经》到最后十大愿王导归极乐,特别是《无量寿经》一开端,就说明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这一些菩萨们,几乎每一个人都遵修普贤大士之德。遵是遵守,修学普贤大士之德。普贤大士之德是什么呢?就是十大愿王,因此我们念佛发愿求生西方净土的人,对于十大愿王要重视,要努力地来修学,从礼敬诸佛,称赞如来,到普皆回向,一定要修,这是什么?这是上品。上品上生的统统都修十大愿王,所以这部经加在净土四经后面,成为五经,很有道理。
  关于编者
  有人认为,印光老法师是大势至菩萨再来。我们看他一生的行谊,的确很像大势至菩萨。他把原来的净土三经加上《楞严经》、《华严经》中的两个章节,变成净土五经。
  附印光大师《净土五经》跋:
  戒、定、慧三学,为学佛及修净业者之根本,而戒尤为重要。故《观无量寿佛经》,开示净业三福:一则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二则受持三归,具足众戒,不犯威仪;三则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初、二多属戒学,三则三学圆具。具此三福,则净业大成,往生上品。故于《净土五经》后,附《华严经·净行品》,及《楞严经·四种清净明诲》。以期净业行者,于律仪戒之执身不作,进而得定共戒之制心不起,及道共戒之超情离念、断惑证真。然纵得定共、道共二种实益,犹当兢兢业业,执持律仪戒,以为自利利他、维持法道之轨范。则空解脱人,无由以大乘藉口,而因之以坏乱佛法、疑误众生也。
  助印须知:
  1、随喜助印无限制金额。
  2、弘善流通处提供印刷经书便利,欢迎同修资印经书,每次存有结余善资,将用于下次循环印刷以及邮寄运费等费用;
  3、请佛友汇款后,及时联系我处,告知善资用途登记后,在善款查询中可查询芳名;
  4、印经造像,功德无量,造福子孙,度化世人,赞叹资印佛经、善书、佛像,感恩十方师兄对佛陀事业的支持!
  5、印刷圆满查看:
  规格版本:
  基本信息:共209页,原文注音
  书本规格:32开,4号字体
  印刷价格:单价3.2元
回向功德: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回向功德: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回向功德: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回向功德: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回向功德: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回向功德: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回向功德: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回向功德: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回向功德: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回向功德: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回向功德: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回向功德: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回向功德: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回向功德: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回向功德: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回向功德: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回向功德: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回向功德: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回向功德: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回向功德: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诸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天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 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区域:中国·广东·汕头 | 流通处手机: 邮箱:hy@gming.org | 客服QQ: | 站务邮箱:admin@gming.org | 友情链接/建议/投稿QQ:
Copyrights reserved 教育性、非赢利性、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机构&&&&&&&|&&&&|&&&&|&&&&|&&&&|&&&&|&&净宗法师_百度百科
清除历史记录关闭
声明:百科词条人人可编辑,词条创建和修改均免费,绝不存在官方及代理商付费代编,请勿上当受骗。
释净宗,1966年生于安徽宣城。1986年毕业于中国民航学院。1990年皈依三宝。1994年辞去公职,礼九华山上仁下德老和尚出家修行。1996年,值慧净法师所弘善导大师之净土法门,大为感动,遂一心追随,力为弘扬,印经说法,遍及大陆各省。1997年在安徽凤阳龙兴寺受具足戒。2003年任安徽宣城市宣州区佛林净寺住持。2004年,领导建设安徽宣城弘愿寺净土宗专修道场,任弘愿寺住持,专一弘扬善导大师净土思想。
净宗法师净宗法师
2004年辟建安徽宣城敬亭山为净土宗专修道场,弘愿寺是当今中国专门弘扬善导大师净土思想最著名的道场,法师现为弘愿寺住持。
弘愿寺坐落于著名的江南诗山——敬亭山南麓,地势高朗,林密风疏,襟怀博远,气度恢弘。寺院修学专依阿弥陀佛化身的善导大师净土思想,以弘扬净土法门,复兴净土宗为使命。修学宗旨为:信受弥陀救度,专称弥陀佛名,愿生弥陀净土,广度十方众生。
弘愿寺殿堂建制、本尊安奉、牌匾楹联、念诵仪规,皆完全依奉“五正行”为标准,以鲜明的宗风,专净土、专念佛、专善导,普引众生念佛成佛。
在法师的领导下,弘愿寺现已印制流通净土宗丛书、光盘达数十种,遍赠海内外有缘。
弘愿寺美丽的自然风光,恢弘庄重的仿唐建筑,鲜明而绝堪仰靠的善导大师旗帜,来到这里的念佛人无不洋溢着往生决定、安心自在的法喜,全寺呈现出在弥陀大悲熏染下爱心为本,人人谦卑喜乐、祥和友善的特殊道风。
法师悲心广大,愿力坚深,慧眼见真,勤于说法,辩才无碍,讲法说理精辟简洁,思维缜密,妙喻连珠,引经据典,说必有依,言必有据,以通俗浅白而又生动活泼的语言将善导大师净土思想的幽深奥义和盘托出,令人闻即会心,截断狐疑,心中充满阿弥陀佛救度的光明。
根据法师早期讲法整理成的《念佛胜易》《净宗略讲》《唯说念佛》、《阿弥陀经核心讲记》《十八愿讲记》等书故在佛教界产生了非常大的反响。净宗法师也成为了是目前国内专门弘扬善导大师净土思想最著名的法师。
日,净宗法师应吉林省佛教协会会长、长春般若寺成刚法师邀请,于般若寺讲堂宣讲“善导大师的净土思想”。成刚法师率寺院僧众及全国各地赶来的居士举行了盛大的迎请法会。近千人前来聆听法音,共沾法喜。此次讲法中,法师以无碍辩才系统讲解了善导大师净土思想,令闻者清晰而深刻地了解善导大师一千三百年前开阐的净土宗真义,无数修行人通过观听此次讲法走上安心称名,决定往生的念佛之路,根据此次讲法整理成的光碟在海内外佛教界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法师所撰《净土法门的人间佛教观对建设和谐世界的作用》,获首届“世界佛教论坛”精进奖,并作为优秀论文,刊登于中国佛教协会会刊《法音》二○○六年第四期。
2007年3月,净宗法师在丹霞山锦石岩寺讲演此《印光大师精要法语》,净宗法师从印祖文钞中抽其与实修念佛关系最为紧要之法语,总八十一条,加以组织编排,集为一处,名《印光大师念佛精要法语》,分“安心”、“实修”二篇;安心篇侧重在信愿,实修篇主要解决念佛实修过程中的种种疑难困惑。闻者无不安心欢喜,对于念佛往生之理路,豁然心开。
2012年8月,佛教协会礼请净宗法师住持下悟真寺,法师倾力领导恢复祖庭建设,愿使唐朝善导大师教法在时隔千三百年之末代浊世重放光明。
日法师正式开讲《净土宗概论》,到日圆满完成,共讲解了 46 课。
2013年9月,弘愿寺与鉴真学院联合办学开办净土班,法师被聘为鉴真学院名誉院长、鉴真文化研究所所长、特聘教授兼研究生导师,主持净土班招生、教学工作。
2013年9月,在鉴真学院净土班开学之际,法师开始系统地讲解《》。
日,净宗法师在深圳接受了佛门网(香港)的专访。在大约两个小时的访谈中,佛门网记者提出关于净土宗的一些问题,内容包括净土宗的传承、依止善导大师的原因、的本怀、净土宗与基督教中“他力”的区别、净土行人的现世利益与修持等等,净宗法师针对以上问题,引经据典,一一作答,所有回答皆简明扼要,切中要害,深入浅出,活泼生动,阐释了善导大师纯粹的净土宗的思想,显明了弥陀无条件救度的本怀。
日,净宗法师受邀莅临于香港东莲觉苑讲法。此次法会,因缘殊胜,信众云集。净宗法师的开示围绕着“皆大欢喜的法门”而展开,简明扼要地开显了善导大师的净土思想。
净宗法师年历表
1990年,读《》,豁悟前非,知佛说为宇宙绝对真理,决意出家,誓求解脱。皈依三宝后读《印光法师文钞》,信向净土,吃素念佛。
1994年,父亲病逝,无复挂碍,旋即辞职,赴九华山礼上仁下德老和尚出家,日夜思惟往生大事,未得心安,意甚苦切。
1996年,值慧净法师所弘善导大师之净土法门,大为感动,遂一心追随,力为弘扬,印经说法,遍及大陆各省。
1997年在安徽凤阳龙兴寺受具足戒。2003年任安徽宣城市宣州区佛林净寺住持。
2004年辟建安徽宣城敬亭山弘愿寺为净土宗专修道场,弘愿寺是当今中国专门弘扬善导大师净土思想最著名的道场,法师现为弘愿寺住持。
2012年8月,蓝田县佛教协会礼请净宗法师住持下悟真寺,法师倾力领导恢复祖庭建设,愿使唐朝善导大师教法在时隔千三百年之末代浊世重放光明。
2013年9月,法师被聘为鉴真学院名誉院长、鉴真文化研究所所长、特聘教授兼研究生导师,主持学院净土班招生、教学工作。
净宗法师作品
《念佛胜易》
《净宗略讲》
《唯说念佛》
《阿弥陀经核心讲记》
《十八愿讲记》
《善导大师的净土思想》
《印光大师精要法语》
《净土宗概论》等等
《念佛的生活》
------------------------------------------------------------------------------------------------------------------------------------------------
念着「」,你是否被佛的慈悲感动过?
佛法本来是最有人情味儿的,因为佛爱众生甚于父母爱孩子。
因果的沉重、六道的恐怖令我们心急如焚,岂不知佛的心比我们还焦急,恨不能把十方众生一时接到极乐世界。
正因如此,净土法门不是要我们修到某种境界去感动阿弥陀佛(就好像应聘考试,一万个人中只取前三名),而是阿弥陀佛用他的慈悲感动我们,让我们称念名号、接受救度。人人皆可称名,人人皆能得救。所以,西方极乐世界对我们每个众生都是开放的,所谓「三根普被,利钝全收」。
谁都知道:念佛能往生。但是,一提到行持,人们很容易把这普机普缘之教说成一机一缘之法:达不到一心不乱不能往生,不断烦恼不能往生,不修助行不能往生,临终把握不住正念不能往生……
既入佛门,谁不想断除烦恼?谁不想清净此心?然而,由于我们根机不堪,这种种条件实在难以达到,久而久之,我们的心被吊到了半空,往生似乎变得越来越渺茫,一想到生死大事,心里就忐忑不安。《》说「信心欢喜」、「欢喜踊跃」、「欢喜信乐」,我们的念佛怎么跟经中讲的完全不同?
「自性弥陀,唯心净土」、「心净则土净」、「心水浑浊,佛月不能现前」……这些引自别宗的高深理论使我们约定俗成地把《》的「一心不乱」理解为止息妄念、摄心归一的功夫境界。于是,「方便法门顿生荆棘,易行之道翻成险径」(黄念祖居士语)。
善导大师完全站在净土宗的立场,集成了龙树、天亲、昙鸾、道绰的净土理念,纠正了诸宗行人对净土宗的曲解,将释迦、弥陀二尊的本怀和盘托出:一切善恶凡夫皆可称佛名号、乘佛愿力、往生报土。念佛是乘佛愿力,不是做功夫。
净宗法师的开示,完全忠实于善导大师思想,以净土三部经为依据,目标专一,不涉他宗,深入浅出,不尚玄妙,朴实亲切,打动人心,把阿弥陀佛的名号送到每个浊世凡夫的嘴边,让我们欢喜踊跃地称念,丝毫不担心自己的往生,真正体现净土宗「简单化、易行化、民众化」的特点;当年善导大师在长安城的教化风格也正是如此。
为方便莲友学习、研讨,我们把净宗法师的开示录音带整理出来,试着将初稿拿给大家传阅。读过的莲友无不眼前一亮,「心里像点了盏明灯似的」,三经教旨豁然通透,人生大事终有依托,从此真正开始老实念佛,不再妄自尊大、好高骛远;不再见异思迁、摇惑不定;不再寻奇觅巧、旁征博引,试图用各种般若经典圆解净土法门,以抚慰自己那颗疑惧的心。
净业行人当中,的确有一些尊贵的念佛人,并不懂得很多道理,只认定阿弥陀佛极乐世界,老老实实一句佛号,念得再多也不觉得累--这可谓净土门的上上根,印光大师谓之「愚不可及」,很少有人比得上。
但是,像我们大多数人,如果不把往生净土的道理弄明白,是没办法老实念佛的,「这样念着佛就能往生吗?心不清净怎么办?妄念怎么办?恶业怎么办?还有临终……」
那就让我们暂时放下自己的成见,从净宗法师平实而生动的开示中领略善导大师的净土思想、领受阿弥陀佛的慈悲宏恩吧。
净宗法师净土思想
净宗法师如何往生
一辈子念佛,就是专修念佛,一向专念。
是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
佛就来迎了。你平时专修念佛了,佛就来迎了;因为佛的来迎,底下就讲了:
是人终时,心不颠倒。
因为佛来迎接我们,当下我们心不颠倒,住于正念。所以,我们念佛为因,感得佛的来迎的果报;佛的来迎为因,使得我们当下住于正念的果报,得到这个结果。这是第一大利益。
第二个利益接着就来了:
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
阿弥陀佛来迎接我们,我们心中住于正念──我们是在正念分明的情况下命终的。所以,“是人终时,心不颠倒”,是什么样的状况而命终的?是“心不颠倒”而命终的。在这个候,根本就不谈什么修行了,临终的时候就不谈修行了,因为这个时候不是谈修行的时候。除非只有一种人,他平时没有念过佛,他直到临终才遇到佛法,那时候才讲临终念佛。本来念佛就不限于临终,就是平时就念佛。临终遇到这个**的人,才临终念佛、临终往生。所以,“是人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说得是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懂得这一点,我们每天诵经诵到这里,你就会有法喜,就会安乐,“哎呀!好啊!”
所以念佛为第一。什么“临终正念”啦,什么“异香满室”啦,什么“光明遍室”啦,什么“天乐鸣空”啦……都在一向念佛当中。我们在前一段时间的讲座当中,也把《观经》的九品往生,他临终的详细状况,我们也做了一张表,也详细讲解了。说得非常清楚。
我当时也讲到:我们每个人死的时候,是欢欢喜喜死的。经中讲了,往生人是见佛光明,正念分明、欢欢喜喜。在临死的时候,念佛人见到的景象很不一般:他一到临终的时候,一开始是有病苦了,这个时候,佛来安慰了,他看到阿弥陀佛来了,这是一喜;
这个喜还没有完的时候,余兴未尽,观音势至现前了,哎!波浪就更大、欢喜就更充足;此波未平,无量清净大海众现前了,噢!里面善导大师、法然上人、印光大师……通通都出来了,都来迎接他,喜中之喜,无过此喜;
这个喜还余喜未尽的时候,哎!阿弥陀佛的宝手往下一垂,就有一道金光从手中“嚓!”放出来,从眉间,从举身当中八万四千毛孔,从宝手掌中,毫光放出来,“哗!”照到他身上,当下所有的病苦,就好像在炎热的夏天,一股凉风吹过来,当下炎热就扫除了。佛光一照,所有的病苦当下退解,身心愉悦欢喜;余喜未尽的时候,阿弥陀佛开了金口,说:“善男子,以汝称佛名故,我来迎汝。”啊!佛来赞叹他善男子,迎接的时候了,多高兴啊!这个时候,他心中就想给佛顶礼了,“哎呀!太好啦!我此世是功不唐捐,决定往生了。”
这样低头的时候,阿弥陀佛宝手一招,轻轻一抬,他如腾云驾雾一般,毫不费力,就上了阿弥陀佛的莲花宝台了。所以,他在底下拜佛,还没拜下去,已经到了莲台上了。
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
净宗法师默念口称
「一向专称,弥陀佛名,乘佛愿力,必得往生」,此是净土宗之根本宗旨,历代祖师弘益自他,莫不以此。传载:道绰禅师日课佛名七万声;善导大师「一心念佛,非力竭不休,乃至寒冷,亦必流汗,以此相状,表于至诚」。祖圣根器,自非凡俗可及,也非必如此方可往生,然欣往净土之人,谁不仰之慕之;所谓「高山仰止,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今师父言弘祖师之教,身行祖师之行;从早到晚,从晚到早,唯除睡时、食时及与人言语,佛声不断;若近距离,即可听闻。其音轻柔,不快不慢;神情怡悦,不急不躁。即使讲经、吃饭、回答信众提问等中间极短的间歇时间,也必双唇微动,念佛不辍。
或以为:自力故多念,他力故少念。
又以为:疑心故多念,信心故少念。
又以为:信心一念定往生,之后想念就念,不想念即不念,是为天真自然;何必勉强多念。
又以为:心中默念一样,何必一定动口发声。
这些都不过是因为自我情志懈怠漂亮的遮掩而已,乃至深着邪见,曲解宗义,欲巧符自心,还废往生大事。
师父岂不知「他力」、「信心」、「自然」之事?师父既如此,必有一定的道理!我便也模仿师父去实践动口出声的相续念佛。
或乘车、步行,虽出发时心中想着念佛,但如果只是默念,往往不知不觉佛号丢失,待发觉时已经不知过了多久了。如果动口微声,则可彻至终点佛号不断。故知:若单心忆,极易中断;若以声摄,易得相续。
出声念佛,虽有烦恼,其势微弱;若默无声,必见妄想翻腾,连绵不绝。譬如盆水易动,覆以草叶,则波澜不兴;心水易动,覆以佛声,则驯服安和。故知:出声为胜,默声为劣。
又,幼儿、弱智,教以心念必不知所云,转教口称则朗朗上口;而鹦鹉畜类,不解心念,唯随口称,得生极乐。故知:出声为易,心念即难。
又如烦恼盛时、痛苦加时、大难来时,默念佛号,全无可能;此时虽无人劝,也必努力出声,如叹如诉,呼号求救。故知:出声顺乎自然。
《观经》下下品,五逆罪人,临终苦逼,不遑心念,善友告言:「汝若不能念彼佛者,应称无量寿佛。如是至心,令声不绝,具足十念,称南无阿弥陀佛。」随声消除生死罪,应念往生极乐国。善导大师释弥陀本愿「乃至十念」为「下至十声」。可知,净土宗者以出声称念为正。
弥陀以称名为本愿,祖师释「念」为「声」。深望后来之学者,自甘愚痴,宁守佛祖之成规,唯口称相续,往生因足;切莫自卖聪明,强论心念之是非。又当知善知识所作所为必然与法相应,见与私心不合者,要立即警觉:「必是我错!」而放下私见,完全依循善知识;不可傲慢地认为善知识也有错的时候。若能全依善知识,则纵然心愚如同木石,也必能道业增长有一日千里之效。
师父说:「除睡时及做事需特别专心之时,余一切时皆好念佛。」
常常听人说念佛时间不够,以师父为镜便知所谓「时间不够」不过是对念佛存心不够罢了。能够用来念佛而没有念佛的时间真是太多太多了!算一算,每天用来说闲话、盘算无益心事、猎奇新闻、读报刊闲杂书、看电视乃至打麻将等等时间有多少呢!更何况吃饭、走路、乘车,皆可念佛。不必特别抽时,只要稍微存心,便会发现可以用来念佛的时间像遍地青草随处皆有。
有人问:「上浴厕等不净之地,不能念佛吧。」
师父答:「应该念佛!因为浴厕也有突然暴死者,若此等时处必不能念佛,则其人只有堕入三涂。然而阿弥陀佛遍照光明既不嫌浴厕等不净之地,若念佛者必得往生。」又说:「念佛不嫌时、处、诸缘,贵在相续。」
又问:「凡俗之人,杂务繁多,怎能念念相续?」
师父答:「所谓念念相续、念念不舍,皆是随人根机之语;总之以养成念佛习惯为原则。」
净宗法师永远摄取
《观经》下品下生是一个造作五逆重罪的人,他造了五逆罪,杀父、杀母、杀阿罗汉、出佛身血、破合和僧,造了这样的重罪了,临终的时候,念了十句佛往生极乐世界去了。这些话说出来,大家觉得不敢相信,“啊?这样能往生啊?这怎么回事?这是佛说的吗?”哎,佛在经中有明文说明。 《无量寿经》说:“十方众生我都要救度,你只要不造五逆罪就行、不造谤法罪就行。”所谓“唯除五逆,诽谤正法”。
这两部经看起来就有矛盾了,第十八愿说:“你造作五逆谤法罪我不救。”《观经》里边造作五逆罪的人念了十句佛往生了,这个怎么解释?
善导大师就从两种角度来说明,叫“抑止门”和“摄取门”。
什么叫“抑止门”呢?就是佛以大悲本心,观察众生恶业很深重,这两种罪过是一切罪恶当中最重的,如果造了五逆罪、谤法罪,你可能来不及忏悔──这叫定业,这是决定要堕落无间地狱的罪业,可能直接就堕落了。所以,在我们众生还没造之前,事先就抑止你:“哎,这两个罪很重,你造这两个罪我就不救你哦。”给我们打一个预防针,使我们产生警惕心,让我们不要造。
那为什么不拿十恶罪来抑止呢?“哎,不要造十恶罪!你造十恶罪我不救你!”或者说标准提得更高,“你不要起贪嗔痴的妄念,你起贪嗔痴的妄念我不救你!”为什么不拿更高的标准要求我们呢?因为阿弥陀佛的慈悲,他知道如果要求得太高了,就等于这种抑止没有效果,因为我们实在做不到。
但是,这两种罪恶你还要犯,你基本的人伦都失去了,这是最低、不能再低的标准了,按世间来讲,杀父杀母,你说还能有比这个罪恶更低的标准吗?按佛法来说,你谤佛谤法谤僧,还能比这个标准更低吗?“只要这两个最低的标准你不犯,我都能救你!”
话讲回来,并不是鼓励我们说“其它的罪恶你就可以犯”,大家也不要这样错误理解,“你看,佛讲的嘛,‘唯除五逆,诽谤正法’嘛,所以我犯十恶罪有什么关系?”
这个是显示佛的一种慈悲心,五逆谤法最重的恶业举出来,一方面显示佛的深重无底的慈悲,另一方面显示:即使你十恶罪,佛也不希望你犯这种过错,即使你小小的罪业,也是不希望你犯。不管大罪小罪,在我们没有犯之前,从佛的本心,都不希望我们犯,这个叫“抑止门”。就是在没有犯之前,抑止你说:“哎!你不能做!”
那么,《观经》为什么又说他能往生呢?这就是佛慈悲到顶点了。说这个人已经造了五逆罪了,你这个时候再把他抑止,说:“造五逆罪,我不救你。”他就永远被抛弃在佛法的救度之外,他就要去流转了。所以,佛不忍心他再去流转,大悲不舍,还要摄取。已经造了这个罪过了,你回心念佛──要回心啊!你说:“我啊,反正佛要救我,我无所谓,我就这么胡来。”那仍然不在佛的本愿摄取之内,你回心念佛,忏悔了,知道“我邪见,错误了,我来念佛了,南无阿弥陀佛,要求生极乐世界”,这样,佛还要摄取。
我们以这样的心来体谅佛的慈悲,我们就知道:任何小的过失没犯之前,佛都不希望我们犯,佛都希望我们不要犯,因为犯了以后,对我们身心的健康也好、对我们现世的安乐也好、对我们未来的解脱也好,都有障碍。一方面这样,另一方面呢,即使我们已经犯了很大的过失,也不要担心说:“完了!我犯罪了,不能往生了,彻底被抛弃了……”
佛决不会彻底抛弃你,抑止是暂时的,摄取是永远的。
所以,这样来体验佛的慈悲,我们心中就会感动。
.无量光明[引用日期]
.弘愿寺.[引用日期]
.弘愿寺[引用日期]
清除历史记录关闭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印经功德 净空法师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