赢渠梁李小龙怎么死的的

人物生平/秦孝公
继位为君秦孝公秦孝公于前381年12月6日出生。前362年,其父去世后,秦孝公继位。秦孝公继位时年仅21岁。
早在秦孝公出生前,秦国经历了自秦厉共公之后几代君位动荡,国力大为削弱。魏国趁秦国政局不稳之机夺取了河西地区(今山西、陕西两省间黄河南段以西地区)。秦孝公之父秦献公继位后,割地,与魏国讲和,安定边境,迁都栎阳(今陕西省渭南市富平县东南),修养生息,并且数次东征,想要收复河西失地,无奈愿望没有实现便去世。求贤纳才秦孝公继位时与、楚宣王、魏惠王、燕文公、韩昭侯、赵成侯并立。当时黄河和肴山以东的战国六雄已经形成,淮河、泗水之间有十多个小国。周王室势力衰微,诸侯间用武力相互征伐吞并。战国六雄中,楚国、魏国与秦国接壤。魏国占有原本属于秦国的河西地区,从郑县(今陕西省华县)沿洛河北上修筑长城。楚国自汉中郡往南,占有巫郡和黔中郡。秦国地处偏僻的雍州,不参加中原各国诸侯的盟会,被诸侯们疏远,像对待夷狄一样对待。秦孝公继位后以恢复秦穆公时期的霸业为己任,广施恩德,救济孤寡,招募战士,明确论功行赏的法令,并在国内颁布了著名的求贤令,命国人大臣献富国强兵之策。
同年,秦孝公两路出兵,向东围攻陕城(今陕西省韩城市),向西进攻西戎,斩杀西戎獂王。而赵、韩两国也趁秦孝公继位未稳之机率军攻打秦国。
前360年,周显王派使臣送来祭肉。商鞅变法卫国人商鞅在公叔痤死后听闻秦孝公的求贤令,便携带李悝的《法经》投奔秦国,通过秦孝公的宠臣景监见孝公。商鞅先以帝道、王道之术说孝公,孝公听后直打瞌睡并通过景监责备商鞅。商鞅再以霸道之术说孝公,孝公听后改变态度但没有重用商鞅。商鞅最后畅谈富国强兵之策,孝公听后大喜,两人畅谈几日后毫无倦意。
在商鞅的劝说下,秦孝公决定在秦国国内进行变法,但变法遭到以甘龙、杜挚为代表的守旧派的反对,双方产生激烈的争论。变法之争结束后,秦孝公于前359年命商鞅在秦国国内颁布《垦草令》,作为全面变法的序幕。主要内容有:刺激农业生产、抑制商业发展、重塑社会价值观,提高农业的社会认知度、削弱贵族、官吏的特权,让国内贵族加入到农业生产中、实行统一的税租制度以及其他措施。
《垦草令》在秦国成功实施后,秦孝公于前356年任命商鞅为左庶长,在秦国国内实行第一次变法。主要内容为:改革户籍制度,实行什伍连坐法、明令军法,奖励军功、废除世卿世禄制度、建立二十等军功爵制、奖励耕织,重农抑商,严惩私斗、改法为律,制定秦律和推行小家庭制。
经过第一次变法后,秦国国力开始强大。前358年,秦国在西山(今河南省熊耳山以西)击败韩国。前357年,楚宣王派右尹黑来迎娶秦孝公的女儿,与秦国联姻。前355年,秦孝公与魏惠王在杜平(今陕西省澄城县东)会盟,结束了秦国长期不与中原诸侯会盟的局面。
平定太子事件后,秦孝公拜商鞅为大良造,开始第二次变法。
咸阳(今陕西省咸阳市东北)位于关中平原中部,北依高原,南临渭河,顺渭河而下可直入黄河,终南山与渭河之间可直通函谷关。为便于向函谷关以东发展,秦孝公于前350年命商鞅征调士卒,按照鲁国、卫国的国都规模修筑冀阙宫廷,营造新都,并于次年将国都从栎阳迁至咸阳,同时命商鞅在秦国国内进行第二次变法。主要内容为:开阡陌封疆,废井田,制辕田,允许土地私有及买卖、推行县制、加收口赋、统一度量衡、燔诗书而明法令,塞私门之请,禁游宦之民和执行分户令。
经过两次变法后的秦国国力强大,百姓家家富裕充足。秦国人路不拾遗,山中没有盗贼。人民勇于为国家打仗,怯于私斗,乡村、城镇秩序安定。周显王派使臣赐予秦孝公霸主的称号,诸侯各国都派使者前来祝贺。前348年,韩昭侯亲自前往秦国,与秦孝公签订停战盟约。前342年,秦孝公派太子驷率领西戎九十二国朝见周显王,显示了秦国西方霸主的地位。河西之战收复河西失地,恢复秦穆公时期的霸业是秦献公、秦孝公两代国君的愿望。早在秦献公时期,秦国与魏国为争夺河西地区发生多次战争,其中秦国在洛阴(今陕西省大荔县西南)、石门山(今山西省运城市西南)、少梁(今陕西省韩城市西南)三场战役中取得胜利。经过商鞅两次变法后的秦国国力强大,具备了收复河西地区的能力。
前354年,赵国入侵魏国的盟国卫国,夺取漆及富丘(均在今河南省长垣县)两地。此举招致了魏国的干涉,魏国出兵助卫,包围赵都邯郸(今河北省邯郸市)。秦孝公趁魏军主力出击之机,派军队偷袭魏国,进攻魏河西长城重要据点元里(今陕西省澄城县南),大败魏军,歼灭守军七千人,并占领少梁。 同年,秦孝公命公孙壮率军攻打韩国,包围焦城(今河南省三门峡市西),但没有攻克,占领上枳、安陵(今河南省鄢陵县北)、山氏(今河南省新郑市东北)并筑城,插入魏、韩两国交界地区。
前353年,齐军与宋国景敌、卫国公孙仓所率部队会合,围攻魏国的襄陵(今河南省睢县)。此时魏军主力已攻破赵国首都邯郸,但在桂陵之战被前来救援赵国的齐国军队击败,楚宣王也派大将景舍率兵救援赵国,夺取了魏国睢水、濊水之间的土地。秦孝公趁魏国国内空虚之机,于前352年任命商鞅为大良造,率兵长驱直入,包围魏国并占领魏国旧都安邑(今山西省夏县西北)。魏惠王急忙派军队在上郡要地固阳(即定阳,今陕西省延安市东)以东修建崤山长城(东南起崤山,西北至黄河),以阻止秦军的进攻。前351年,商鞅又率兵包围并占领固阳。&秦魏讲和前352年,魏惠王调用韩国的军队击败包围襄陵的齐、宋、卫联军,齐国被迫请楚国大将景舍出面调停,各国休战。前351年,魏惠王与赵成侯在漳河边结盟,撤出赵国首都邯郸。魏国陆续与各国和谈后,集中兵力向西反攻,夺回安邑并包围固阳。为争取时间在国内进行第二次变法,秦孝公于前350年与魏惠王在彤地(今陕西省华县西南)会盟修好,缓和了两国紧张的关系。
魏惠王以朝见周天子为名,召集泗上十二诸侯举行会盟,图谋攻秦。秦孝公下令加强防守,并采纳商鞅“尊魏为王”的策略来改变魏国进攻秦国的意图。秦孝公于前344年派商鞅游说魏惠王,劝说他除了号令宋、卫、邹、鲁等十二个小国外,还要向北联合燕国,向东攻打齐国,迫使赵国屈服;向西联合秦国,向南攻打楚国,迫使韩国屈服,这样霸业可成。商鞅还建议魏惠王顺从天下之志,先行称王,再图霸业。魏惠王听从商鞅的游说开始称王,按照天子的规格大建宫室,制作丹衣和九施、七星之旗,并召集各小国参加逢泽(今河南省开封市南)会盟,秦公子少官和赵肃侯也应邀参加,诸侯会盟后又前往朝见周天子。魏惠王僭越礼制的行为引起了齐、楚等国的愤怒,诸侯纷纷倒向齐国。西鄙之战前343年,秦国在武城(今陕西省华县东)筑城。
前341年,魏国在马陵之战遭受齐国重创,主将庞涓自杀,太子申被俘。商鞅趁机对秦孝公说:“秦国和魏国的关系,就像人得了心腹疾病,不是魏国兼并秦国,就是秦国吞并魏国。魏国地处山岭险要的西部,占据崤山以东,与秦国以黄河为界。形势有利时就向西侵犯秦国,不利时就向东扩展领地。如今君上圣明贤能,秦国繁荣昌盛。而魏国刚刚被齐国击败,可以趁此良机攻打魏国。魏国抵挡不住秦国的攻势,必然要向东撤退。魏国一向东撤退,秦国就占据了黄河和崤山险固的地势,向东可以控制各国诸侯,这可是一统天下的帝王基业啊!”秦孝公采纳商鞅的建议,决定趁魏国实力尚未恢复之机,大举攻魏。
前341年,秦国联合齐、赵两国攻打魏国。同年九月,秦孝公派商鞅进攻魏河东,魏派公子卬迎战。两军对峙时,商鞅派使者送信给公子卬,说:“我当初与公子相处的很快乐,如今你我成了敌对两国的将领,不忍心相互攻击,我可以与公子当面相见,订立盟约,痛痛快快地喝几杯然后各自撤兵,让秦魏两国相安无事。”公子卬赴会时被商鞅埋伏的甲士俘虏,商鞅趁机攻击魏军,魏军大败。魏惠王被迫割让河西部分土地求和,商鞅因战功获封于商十五邑,号为商君。
前338年,秦再次攻魏,在岸门(今山西省河津市南)击败魏军,俘其主将魏错。同年,秦国联合大荔戎包围了魏国的郃阳(今陕西省合阳县东南)。因病去世前338年,秦孝公病危,《战国策》记载秦孝公想传位于商鞅,商鞅推辞不接受。秦孝公去世后,葬于弟圉,其子秦惠文王继位。秦孝公去世的同年,商鞅因被公子虔诬陷谋反,战败死于彤地,其尸身被带回咸阳,处以车裂后示众。
为政举措/秦孝公
变法图强战国初期,秦国地广人稀,大部分土地还没有得到开发,农业生产远不如东方各国。秦孝公即位之后,深感“诸侯卑秦,丑莫大焉”,决心变法图强,下达《求贤令》。商鞅在此背景之下来到秦国。
变法之争结束后,秦孝公于公元前359年命商鞅在秦国国内颁布《垦草令》,作为全面变法的序幕。其主要内容有:刺激农业生产、抑制商业发展、重塑社会价值观,提高农业的社会认知度、削弱贵族、官吏的特权,让国内贵族加入到农业生产中、实行统一的税租制度等改革方略。
《垦草令》在秦国成功实施后,秦孝公于公元前356年任命商鞅为左庶长,在秦国国内实行第一次变法。其主要内容有:增加连坐法法律,轻罪用重刑;废除旧世卿世禄制,奖励军功,颁布军功爵制度;重农抑商,奖励耕织,特别奖励垦荒;强制推行个体小家庭制度等。咸阳(今陕西省咸阳市东北)位于关中平原中部,北依高原,南临渭河,顺渭河而下可直入黄河,终南山与渭河之间可直通函谷关。为便于向函谷关以东发展,秦孝公于公元前350年命商鞅征调士卒,按照鲁国、卫国的国都规模修筑冀阙宫廷,营造新都,并于次年将国都从栎阳(今陕西省渭南市富平县东南)迁至咸阳,同时命商鞅在秦国国内进行第二次变法。击败魏国收复河西失地,恢复秦穆公时期的霸业是秦献公、秦孝公两代国君的愿望。前354年,秦孝公趁魏军主力出击之机,派军队偷袭魏国,大败魏军,并占领少梁。同年,秦孝公命公孙壮率军攻打韩国,插入魏、韩两国交界地区。
前353年,秦孝公趁魏国国内空虚之机,于前352年任命商鞅为大良造,率兵长驱直入,包围魏国并占领魏国旧都安邑(今山西省夏县西北)。前351年,商鞅又率兵包围并占领固阳。前341年,魏国在马陵之战遭受齐国重创,主将庞涓自杀,太子申被俘。秦孝公采纳商鞅的建议,决定趁魏国实力尚未恢复之机,大举攻魏。前338年,秦再次攻魏,在岸门(今山西省河津市南)击败魏军,俘其主将魏错。同年,秦国联合大荔戎包围了魏国的郃阳(今陕西省合阳县东南)。
历史评价/秦孝公
贾谊:“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当是时,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备;外连衡而斗诸侯。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司马迁《史记》:“秦起襄公,章于文、缪,献、孝之后,稍以蚕食六国,百有馀载,至始皇乃能并冠带之伦。”
范晔《后汉书》:“时秦孝公雄强,威服羌戎。”
贾思勰:“秦孝公用商君。急耕战之赏。倾夺邻国而雄诸侯。”
唐甄:“昔者孟子之世,天下强国七,秦孝公发愤于西陲,布恩惠,振孤寡,招战士,明赏功,西斩戎王,南破强楚,虎视六国,狙以济之。”
曾国藩:“至秦孝公,捐礼让而贵战争,弃仁义而用诈谲,苟以取强因而矣。”
影视形象/秦孝公
1999年电视剧《东周列国战国篇》:陈强饰演秦孝公;
2009年电视剧《大秦帝国》:侯勇饰演秦孝公。
&|&相关影像
互动百科的词条(含所附图片)系由网友上传,如果涉嫌侵权,请与客服联系,我们将按照法律之相关规定及时进行处理。未经许可,禁止商业网站等复制、抓取本站内容;合理使用者,请注明来源于。
登录后使用互动百科的服务,将会得到个性化的提示和帮助,还有机会和专业认证智愿者沟通。
此词条还可添加&
编辑次数:41次
参与编辑人数:21位
最近更新时间: 10:43:18
贡献光荣榜杀死商鞅的,竟是伯乐秦孝公好心的一句话
导读:如果要评选“史上最差改革拍档”,恐怕要数王安石和宋神宗了。宋神宗耳根子软,动摇犹豫,王安石心灰意冷,撂挑子走人,一场改革搞得虎头蛇尾,惨淡收场。至于“史上最佳改革拍档”,当然非商鞅和秦孝公莫属,秦孝公对商鞅的信任程度,简直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可是,你恐怕万万想不到,杀死商鞅的,恰恰也是这种“过分”的信任,是秦孝公“出于好意”的一句话。
商鞅舌战群腐,秦孝公鼎力支持
很多人都以为,商鞅之所以被车裂,是因为他搞变法时,割了太子赢驷(芈月老公)师傅的鼻子。赢驷即位后,为了替师傅报仇,就
如果要评选“史上最差改革拍档”,恐怕要数王安石和宋神宗了。宋神宗耳根子软,动摇犹豫,王安石心灰意冷,撂挑子走人,一场改革搞得虎头蛇尾,惨淡收场。至于“史上最佳改革拍档”,当然非商鞅和秦孝公莫属,秦孝公对商鞅的信任程度,简直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可是,你恐怕万万想不到,杀死商鞅的,恰恰也是这种“过分”的信任,是秦孝公“出于好意”的一句话。 商鞅舌战群腐,秦孝公鼎力支持很多人都以为,商鞅之所以被车裂,是因为他搞变法时,割了太子赢驷(芈月老公)师傅的鼻子。赢驷即位后,为了替师傅报仇,就把商鞅干掉了。这种解读貌似合理,但实在是低估了赢驷的政治头脑和帝王智商。商鞅运气不错,他的后台秦孝公在位约20年。有了老板长期的坚定的支持,商鞅才能从容展开改革,使变法见到成效。为表彰功臣,商鞅于秦孝公十年(公元前352年)被提拔为大良造,相当于18级军功爵制的第16级,放到今天,相当于国务院总理兼国防部长,军政大权一把抓。①秦孝公对商鞅欣赏和信任到什么程度呢?他临死前,竟打算让商鞅当接班人:“商君,我死后你接着干吧!”这不是我瞎编乱造,而是《战国策》里白纸黑字写着的:“孝公行之十八年,疾且不起,欲传商鞅,辞不受。”②王位居然打算传给一个外国人而不是自己亲生儿子,胳膊肘往外拐,太子赢驷会怎么想?他上位后会怎么做?公元前338年,赢驷继位,这意味着商鞅的好日子到头了。一般认为,被商鞅割掉鼻子后,8年不好意思出门的公子虔见机会到来,于是告发商鞅谋反。商鞅惧而逃跑,然后被追杀。不过,这不太说得通。公子虔告发商鞅是极隐秘的事,不会轻易让对方知道。而且,商鞅这人树敌太多,把人都得罪光了,在朝中没什么铁哥们儿,不会有人通知他被告发了。那么,真相究竟是怎样的呢?秦孝公死后,商鞅的保护伞没了。这时,宗室贵族的怨恨情绪公开显露。商鞅担心遭到报复,一不做二不休,带着母亲逃回魏国。③不向国君报告就偷偷跑了,正好给人落下口实,说他企图谋反。对此,《秦本纪》说得清清楚楚:“及孝公卒,太子立,宗室多怨鞅。鞅亡,因以为反。”④司马迁大概对商鞅没什么好感,所以这个细节《史记·商君列传》里没有,只在《秦本纪》留下蛛丝马迹,很容易被人忽略。赢驷即位时约17岁,是个有抱负有见识有作为的国君,为什么要杀掉大功臣商鞅?有人说,他的老师被商鞅割了鼻子,是为师报仇。但这也未免太小看赢驷了,他杀商鞅的真正原因,《战国策》说得明白⑤:“大臣太重者国危,左右太轻者身危。今秦妇人婴儿,皆言商君之法,莫言大王之法。是商鞅反为君主,大王更为臣也。”赢驷虽然杀掉商鞅,但并未废其新法,说明内心是认同改革的。在他看来,商鞅已经完成使命,该走进历史了。不过,我心里还有个大大的疑问:秦孝公会不会“有意”除掉商鞅,但因为既没有理由也不好意思亲手杀死秦国的最大功臣,于是说出那句看似出于好意,实则最具杀伤力的话,好让儿子来动手,以免自己遭到后人道德谴责呢?换句话说,秦孝公和秦惠文王父子有可能演了一出双簧。果真是那样,秦孝公也太可怕了。 政治那么脏,这种可能性不是没有。还记得后来刘备临死前对诸葛亮怎么托孤的吗:我儿刘禅要是不行,“彼可取而代之”……其实,刘备哪里想传位给诸葛亮,不过是试探甚至是警告这个太能干的宰相罢了。当然,但愿我的推测是错的。司马迁在《史记》里为什么不提秦孝公欲传位给商鞅的事呢?也许,他不想玷污这对改革最佳拍档之间高尚而纯洁的友谊。下集预告:商鞅变法强秦,死后为何“秦人不怜”?(商鞅系列大结局)引证资料出处:①郑良树:《商鞅评传》,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第129页。②王守卫谦等译注:《战国策》(秦策一),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年,第56页。。③《吕氏春秋》(无义篇)载:“以其私属与母归魏。”④(西汉)司马迁:《史记》(卷5·秦本纪第5),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第147页。⑤何建章注释:《战国策注释》(卷三·秦策一),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第71页。
猜你感兴趣
点击加载更多
更多精彩内容热门专题:
您现在的位置:&>&&>&
樗里疾是秦孝公的儿子吗 樗里疾最后是怎么死的
  樗里疾是秦孝公的儿子,他的哥哥是秦王赢驷,作为秦国的政治家、军事家,被时人称为&智多星&。虽然,他的名气远远比不上张仪、白 起等人,但是他对秦国的功绩是不可磨灭的。樗里子不忠于任何人,他忠于大秦这个国家。
  樗里疾,他的出生年月不详,名疾,又称樗里子、严君疾,战国中期秦国宗室、也是一名优秀的将领。秦国宗室、大臣,秦孝公之子,惠文 王弟,母亲为韩国人。因足智多谋,人送绰号&智囊&,被后世堪舆家们尊称为&樗里先师&,因为准确预测&后百岁,是当有天子之宫来 夹我墓&,被后世的堪舆家视风水大师的始祖。曾经辅佐秦惠王、秦武王、秦昭王,秦国君主,可谓三朝元老。
  智囊一词最早出自《史记》:&樗里子滑稽多智,秦人号曰智囊&,樗里子不仅具有智慧,他给人留下的印象还有幽默。幽默是一种智慧, 跟樗里子一起聊天,言谈间妙语连珠,颇有智慧,令人印象深刻。他素来机智,总是在关键时候,拨开层层浓雾,给人指出一条明路。因此 ,别人称为&智囊&,后人也用智囊来比喻机智的人。
  沉稳谨慎又足智多谋,樗里疾作为赢驷的弟弟,与赢驷的关系既是兄弟又是君臣关系。做兄弟,樗里疾与赢驷相安无事几十年,一直没有任 何非分之想,而是尽心竭力帮助自己的哥哥,而作为秦国的臣子,是秦王嬴驷左膀右臂,也是秦国不可多得的贤臣。樗里疾的聪明才智不仅 仅只是在他的口才上有所展现,在政治、军事上,也能够见到他精彩的表现。秦国民间流行的一句谚语:&力则任鄙,智则樗里。&可见, 樗里疾在秦人心目中的地位,他是秦国智慧的代表,他的成就非凡,虽说不上多丰功伟绩,但是其作用是不可小觑的。
  史书里清清楚楚记载了,樗里疾的在政治、经济上对秦国所作出的各种贡献。他多次扩充了秦国版图,樗里疾是国之柱石,他以江山社稷为 重,而且将个人的生死荣辱都放到一边,只要是对大秦有利的事,他都会坚持不懈地做下去。
  &七年,乐池相秦。韩、赵、魏、燕、齐帅匈奴共攻秦。秦使庶长疾与战修鱼,虏其将申差,败赵公子渴、韩太子奂,斩首八万二千。&
  &十一年,樗里疾攻魏焦,降之。败韩岸门,斩首万,其将犀首走。&
  &秦惠王八年,爵樗里子右更,使将而伐曲沃,尽出其人,取其城,地入秦。&
  &秦惠王二十五年,使樗里子为将伐赵,虏赵将军庄豹,拔蔺。明年,助魏章攻楚,败楚将屈丐,取汉中地。秦封樗里子,号为严君。&
  而上述战绩,证明了樗里疾并非,纸上谈兵之流,而是的确有真材实料之人。秦昭襄王七年(公元前300年),樗里疾去世,葬在渭水南边章 台之东。也就是说樗里疾是自然老死的。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生死狙击怎么改密码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