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服骑射变形金刚九关怎么布阵

(凯洛嘎嘎)
(如果GARFIELD)
(云中独舞)
第三方登录:中国北方少数民族发展史(匈奴、丁零部分)
我的图书馆
中国北方少数民族发展史(匈奴、丁零部分)
&中国北方少数民族发展史简介(1)&中国的古代史就是一部汉民族与少数民族冲突、融合和发展的历史。我国的少数民族曾经创造出了辉煌的历史,其中的匈奴、突厥、蒙古更是影响了欧洲的历史。了解我国少数民族的发展史,对于我们学习历史特别是古代史有重要的帮助作用。本人通过互联网搜索,把在网上登载的关于少数民族的历史内容复制下来,略加整理,将之前后加以贯穿,并发布在自己的博客里,仅供喜爱历史的朋友阅读。需要说明的是,我所发表的所有内容都是在网上搜索的,并不是自己研究的,本人只是喜欢历史而已,因此,我即没有专利,也不存在剽窃,更不对其真实性负责,望读者自鉴。少数民族指的是多民族国家中人数最多的主体民族以外的民族。在中国,少数民族指汉族以外的其他民族。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新中国成立后,通过民族识别并经中央政府确认,暂定的民族共有56个。由于汉族以外的55个民族相对汉族人口较少,习惯上被称为“少数民族”,这种分类仅仅是相对而说,决没有丝毫的轻视或贬义的意思。现在按人口统计,排在前十位的少数民族是壮族、满族、回族、苗族、维吾尔族、土家族、彝族、蒙古族、藏族、布依族。其实,无论是汉族还是少数民族,他们都有共同的祖先,那就是古中国人,或者说古中国人是他们的祖先之一,作为创立了古代四大文明之一古中国人,不论哪个民族都应为之骄傲。从夏、商、周至秦汉时期,当汉族的先民“华夏族”人开发黄河流域的时候,各少数民族的先民也同时在开发其周围的广大地区。从东北的东胡、肃慎到北部的匈奴、鲜卑;从西北部的戎、羌、氐到南部的彝、苗等,各民族祖先在各个地区,以他们辛勤的劳动,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建立打下了基础。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建立了统一的中央集权制国家政权,标志着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历史的开始。到强盛的汉王朝时期,由于汉王朝政治、经济及军事实力的强盛,汉军征服西域、打败当时强大的匈奴帝国,汉军扬名于外族及外国,因此华夏人逐渐被外族和外国人称为汉人,汉民族逐渐形成,华夏族正式成为汉族。此后的两千多年历史发展中,一部分少数民族在边疆地区建立割据政权,也有部分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建立政权,成为统治民族,他们都为我们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做出了贡献。在我国多民族国家的发展过程中,虽然国家的统一和民族的团结、融合始终是发展的主流,但是,我国的汉民族也始终同少数民族在对抗中发展,在对抗、战争中融合,有的少数民族在同汉民族或其他民族的斗争中失败,直至融合到汉民族和其他民族中而消失,如契丹民族等;也有的则是在融合发展中产生的新的民族,如维吾尔族等。我国古代的少数民族大体上可以按地域划分为两大块,即北方少数民族和南方少数民族,北方少数民族(包括羌藏)基本上都建立过独立的政权,而南方少数民族则只有很少的一部分建立过几个地方性的政权。南北双方的差异,可能与地理位置有关。北方的少数民族主要都是居住在草原或高原地区的游牧民族,擅长骑射,在冷兵器时代,驽马弓射的游牧民族骑兵战斗力要远远强于大刀长矛的汉民族步兵战斗力,因此他们成立的政权就多;南方的少数民族主要居住在高山丘陵地区,其战斗力又差于汉民族的战斗力,因此他们成立的政权就少。在少数民族与汉民族的冲突中,南方少数民族与汉民族的冲突基本都局限于局部地区,而且针对的主要是汉民族本身,他们的要求类似于现在的区域自治,对统治阶层的国家政权影响不大。但是北方少数民族与汉民族的冲突却是全面的,他们既是同汉民族在民族之间的冲突,更是想推翻汉民族的统治,建立属于自己的民族政权。因此本人介绍的主要是北方少数民族。北方少数民族与汉民族的冲突,有的学者称之为“游牧文明”与“农耕文明”的冲突,这是两种不同文明、不同文化之间的冲突。统治汉民族的少数民族,如果用自己民族的文化来统治汉民族文化,那必定得不到广大汉人的拥护,其统治肯定不会长久;如果把自己的文化融入到汉民族文化中,用汉民族文化来统治汉民族,那其最终结果是可以预料的。因此,汉民族以其儒家文化的渊博学问和博大胸怀,最终将游牧文化融化于自己的文化中。北方少数民族也称为北方游牧民族,按先后的年代和地域,大体上可以分为六大部分,分别是:丁零(敕勒)部分、东胡部分、通古斯部分、匈奴部分、突厥部分、羌藏部分。&中国北方少数民族发展史简介(2)——匈奴( )&&(1)西周时期的游牧民族&匈奴应该是历史上北方游牧民族西戎的一部,当然那时戎、狄并没有明确的区分,故也有人说匈奴是狄人的一部,其祖居在阿尔泰山脉东南,以后逐步向东迁徙到现在的蒙古高原。也有人认为,周朝时的犬戎(也叫猃狁)、春秋时的戎、狄、战国时的胡等北方游牧民族,都是后世所谓的匈奴。也有人认为匈奴在夏朝时称荤粥,商朝时称鬼方,周朝时称猃狁,战国后才称匈奴。大约是公元前1046年武王伐纣,周武王姬发在距朝歌七十里的牧野地方举行誓师大会,列数了商纣王(商朝的最后一任国王帝辛)的许多罪状,鼓动军队要和商纣王决战。这时候纣王的军队主力还在其他地区,只好将大批的奴隶和俘虏来的东南夷人武装起来开向牧野。可是这些纣王的军队刚与周军相遇时,就掉转矛头引导周军杀向纣王。结果,纣王大败,连夜逃回朝歌,后登上鹿台放火自焚,商朝灭亡。周武王建立周朝,史称“西周”(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771年)。周武王灭商后,商朝王室贵族箕子率五千商朝遗民东迁至朝鲜半岛,周武王封箕子于朝鲜,箕子联合土著居民建立了“箕氏侯国”即箕子朝鲜,自高丽朝开始,箕子被尊为朝鲜民族的祖先(但是,在朝鲜和韩国的历史教科书中,最早在朝鲜建国的是神话传说中的檀君王俭,他于公元前2333年在平壤建立王俭城,创立古“朝鲜国”—檀君朝鲜,被称为“古朝鲜”)。箕子朝鲜在西汉时被燕国人卫满所灭。西周建立后,对宗族和功臣实行分封制。先后分封的王国有山西的魏国(后迁都大梁)、河北的燕国(召公)、山东淄博的齐国(姜尚)、山东曲阜的鲁国(周公旦)、江苏苏州的吴国、河南宛丘(淮阳)的陈国、河南商丘的宋国(商朝的微子启)、河北朝歌的卫国(周武王的弟弟康叔),到周成王时,又分封了山西河津晋水旁的晋国和河北邢台的邢国。在夏朝时期,夏人自称华夏人,将与自己不同族的称为戎狄人,西部主要称为戎人,也称西戎,北方主要称为狄人,也称北狄。在商周时活动在宁夏南部、甘肃东部、陕西的主要是戎族的犬戎部(义渠戎部),活动在山西北部的主要是戎族的北戎部(也叫山戎)等,他们的北边是狄人的部族,其中狄人的一只鬼方部在阴山一带活动。义渠戎从商朝时期就与商王朝发生过战争,到西周时期,更是多次与周王朝发生战争,后被周王朝打败臣服于周。公元前1045年,武王姬发崩,幼子姬诵即位,是为周成王。成王年幼,便由周文王姬昌的四子、周武王姬发的同母弟姬旦(亦称叔旦、周公旦)摄政当国,姬旦因封地在周(今陕西岐山北),故称周公或周公旦。周公是西周初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教育家,儒学奠基人,孔子一生最崇敬的古代圣人之一,被尊为“元圣”,儒学先驱。武王的另外两个弟弟管叔和蔡叔心中不服。他们散布流言蜚语,说周公有野心,有可能谋害成王,篡夺王位。后管叔、蔡叔和霍叔等人勾结商纣王的儿子武庚和徐、奄等东方夷族反叛。周公旦奉命出师,三年后平叛,并将势力扩展至海。后建成周洛邑(洛阳),作为东都。周成王死后是周康王,周成王和周康王时期,政治清明、经济发展,史称“成康之治”。康王死后是周昭王,昭王南巡时在汉水溺水身亡,其子姬满约于公元前976年即位,是为周穆王。他继承了父亲扩充疆域的壮志豪情,即位后东征西讨。东至九江,西抵昆仑,北达流沙,南伐荆楚。实现周王朝对天下诸侯蛮夷的大一统。周穆王在位时,西周的西部地区经常受一些游牧部落的攻掠。为保卫西部边防,周穆王曾两次率军西征,大败西戎各部落,俘虏过五个部落首领,打通了前往西域的道路,这是中国与西域进行交通的最早史书记载。西王母是我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王母娘娘,是玉皇大帝的正妃。传说她居住在昆仑之丘、瑶池之滨。根据西晋时期发掘的战国古墓中的书籍《穆天子传》记载,西域打通之后,周穆王于公元前964年开始了浩浩荡荡的西游活动(一说是西征西戎),到了昆仑山,览过黄帝的宫殿,又向西走了几千里,到达了一个风景秀丽的国家,即西王母之国。西王母在瑶池设宴款待他。据史书记载,周穆王自镐京至西王母之邦,行程共1.21万里。过去学者们认为,按照故事中所说的里程,西王母之国应在西亚或欧洲的黑海、里海之间。但在1992年中日两国关于《穆天子传》的学术研讨会上,学者们指出,中国秦以前的里指的是短里,只有今77米长。因此,西王母之国应在今新疆一带,这一观点与班固在《汉书·西域传》中长安至锡尔河流域的康居有1.23万里的记述是一致的。穆天子东征西讨,范围之广,前无古人后无来者。通过他的征伐,周王朝顺利扩大疆土,加强对四方蛮夷的统治力度,有力地巩固了周王朝的统治,是在文武成康四代统治者积累的强国之本基础上,得以展现的大邦周威信的强势证明。然而,常年征讨,也使得周王朝开始由盛而衰,周朝的最后三代国君:周厉王、周宣王、周幽王,&把国家弄的十分混乱,老百姓民不聊生。西周周穆王时期,秦人(华夏族西迁的一支,嬴姓)的先人造父善于御戎(驾驭马车),为周穆王负责驾车。周穆王十七年,徐偃王叛乱,造父驾车一日千里,为周王室平乱立下大功,周穆王因为此次的战功封造父于赵城(今山西洪洞县赵城镇)。其后,在赵城造父的一支以后就以赵为姓氏,后造父的七世孙赵叔带因不满周幽王无道,离开周到了晋国,投奔当时的晋文侯,叔带下传赵衰、赵盾诸贤臣,后到赵襄子时期与韩、魏三家分晋,成立赵国。造父的一个侄孙叫非子,被西周第8代王周孝王安置于汧(qiān,〔~水〕今千河的古称,源于甘肃省,流经陕西省入渭河。)、渭之间管理马匹。因为非子养马有功,周孝王封非子于秦地(甘肃天水),作为周朝的附庸,继续其族姓嬴姓的祭祀,因封于秦地所以号曰秦嬴,其族人被称为“秦人”。到秦襄公时把都邑迁到汧邑,今陕西陇县。自西周后期起,由于西周王朝开始由盛转衰,西部的戎族(西戎)开始威胁中原王朝,周幽王烽火戏诸侯后,周幽王十一年(公元前771年),犬戎部攻陷镐京,周幽王被犬戎兵杀死于骊山之下,强盛约三百年的西周灭亡。周幽王死后,犬戎兵退走,西周贵族申侯、鲁侯、许文公等共立原来的太子姬宜臼为天子,于公元前770年在申(今河南省南阳市北)即位,是为周平王。因镐京已遭战争破坏,而周朝西边大多土地都被犬戎所占,周平王恐镐京难保,于是在秦襄公的护送下迁都雒(洛)邑(今河南洛阳),在郑国、晋国辅助下立国。东迁后的周朝史称“东周”(公元前770-公元前256,又分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秦襄公因为护送平王有功,被周平王封为诸侯,这样秦正式立国为秦国,开始成为西周的诸侯国。秦襄公应该是秦国历史上的开国之君。后周平王索性送干人情,把周王室无力控制的岐山以西的土地赐予秦国,但是此时的西周故地尚在义渠人手里。灭亡了西周的犬戎部宣布脱离周朝,建立了自己的郡国——义渠国。义渠国建国后,遂对外扩张,其国界西达西海固草原、东达陇东、北控宁夏河套、南到泾河,强悍的义渠国和秦国进行了长达200多年的战争,义渠国强大的时期,秦国曾筑长城以拒之。到秦文公时期,秦国终于打退了戎、狄部落,占领了周族人的“西陲故地”岐山。岐山地区是当时古代农业生产最发达的地方。这里水源丰富、气候温和、土壤肥沃,秦人利用这些有利条件,大力发展农业,使原来落后的游牧经济变为较先进的农业经济。在秦文公当政的几十年间,秦国巩固了岐山以西的广大地区,为以后的更大胜利奠定了基础。秦文公死后,秦宪公即位。他将秦国都城迁往平阳(今陕西宝鸡),后来又消灭了国都附近的一些小股割据势力,关中西部基本上为秦国所控制。秦武公时,用武力向东、西两面扩展势力,不断取得对西戎作战的胜利。经过80多年的斗争,秦国终于建立起了以关中为中心、西至今甘肃天水一带、东至今陕西华县附近的强大诸侯国。公元前659年秦穆公时期,重用百里奚等谋臣,国力强盛,称霸西部,成为继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之后的第四位春秋霸主,为日后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到战国中期的秦惠文王时期,义渠国发生内乱,秦国趁机出兵迫使义渠国向秦国称臣。秦惠文王去世后,他的儿子秦昭襄王(前325-前251在位,秦始皇的父亲异人的爷爷)继位,但是实权掌握在他的母亲宣太后(芈月)手中,秦国重用文臣范雎、武将白起等,通过长平之战打败赵国,使国力更加强盛,公元前272年,宣太后诱杀义渠王,将犬戎部建立的义渠国灭亡,秦国在义渠故地设立了陇西、北地、上郡三个郡。秦昭襄王去世后,他52岁的儿子安国君即位,是为秦孝文王,安国君正式在位仅3天即去世,他的儿子异人(子楚)继位为国君,是为秦庄襄王,异人在位仅3年,公元前247年异人去世,他的儿子嬴政继位,即后来的秦始皇。&中国北方少数民族发展史简介(3)——匈奴()&(2)春秋战国时期的游牧民族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公元前476),中国的少数民族统称为南蛮、北狄、东夷、西戎。春秋时期,秦以北的陕西、甘肃及河套地区仍然主要是戎族的犬戎部建立的义渠国,东面今河北省北部是戎族的山戎部。犬戎和山戎之外的山西北部、河北西部等是狄人的白狄、赤狄(西周时称鬼方)、北狄等部落。山戎部族经常联合侵犯中原,成为燕、齐诸国之边患。公元前681年,齐国的国君齐桓公(即小白,齐国第15位国君,姜太公吕尚的第十二代孙,公元前685—前643年在位,他任管仲为相,推行改革,齐国逐渐强盛。)在今山东鄄城的地方召集宋、陈等四国诸侯会盟,齐桓公是历史上第一个充当盟主的诸侯王。当时中原华夏各诸侯苦于戎狄等部落的攻击,于是齐桓公打出“尊王攘夷”的旗号,成为春秋时期中原第一个霸主,受到周天子赏赐。此后分别又有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分别称霸,后称“春秋五霸”。公元前664年(周惠王13年、齐桓公22年),山戎人大规模进攻北方燕国,燕庄公向与燕国接壤的齐国求援。齐桓公是诸侯盟主,有救援燕国的义务;同时也怕燕国若亡于山戎,齐国北部边境亦不得安宁,因此出兵救援。齐桓公在管仲陪同下,亲率大军讨伐山戎。山戎闻齐师大队人马将至,掳掠大量财物撤围而去。齐军一鼓作气,兵围孤竹国,孤竹国国君死于乱军之中。齐桓公经过六个月征战,把山戎人打败,灭令支、孤竹两国,将新征辟的五百里土地全部交给燕庄公管理。春秋末期,山戎逐渐衰落,后被灭掉。春秋之初,赤狄部落据太行而建立众多小国,其势力大盛,又东向灭掉邢国(都今河北邢台)、卫国(都今河南淇县)。这时,楚国也兴起于南方,形成“南夷与北狄交,中国不绝如线”的严酷局面。后齐桓公联合宋国、曹国出兵打败狄人,恢复邢国和卫国。邢、卫两国遭狄人洗劫后,均在齐桓公帮助下得以复国。齐桓公营救燕、邢、卫三国的行为,令中原众诸侯震服,齐桓公的威望如日中天,霸主地位更加牢固。楚国是后来崛起于江淮流域的,当年被周武王封为子爵的楚国国君,放弃“楚子”称号,干脆自称楚王,不把周天子放在眼里。那时候,齐桓公的盟主地位只有南方的楚国不服。齐桓公二十九年(前657年)秋,楚国进攻郑国,齐桓公约集各国国君在“阳谷会盟”,商讨伐楚救郑。齐桓公三十年(前656年)春,齐桓公率领齐、鲁、宋、陈、卫、郑、许、曹等八国联军先对楚国的盟国蔡国实行军事行动;接着,齐桓公率大军联合进攻楚国。迫使楚国认错,答应向周天子进贡。于是齐桓公和中原八国诸侯共同与楚国在召陵订立盟约,要求楚国向周天子称臣、每年都要向周天子贡献,各自退兵,史称“召陵之盟”。齐桓公三十一年(前655年),周王室发生更立太子之事。周惠王已立王子姬郑为太子,因惠后喜欢小儿姬子带,周惠王便欲废郑立子带。周惠王死后,齐桓公约集鲁国、宋国、卫国、许国、曹国、陈国等国在洮会盟,正式将王太子姬郑扶上周天子宝座,是为周襄王(公元前651——公元前619年在位)。周襄王即位后,姬子带不甘心失败,从公元前648年起,几次引导北方的狄人攻周,都先后被挫败。公元前636年,周襄王发觉王后隗氏与姬子带秘密勾结,立即废黜了隗后。姬子带得到消息,再次引导狄人攻周,狄人一度攻占了周朝的都城。周襄王姬郑仓皇逃出,避居于郑国的汜(今河南省襄城县),向各国诸侯求救。即位不久的晋文公打着勤王的旗号,于公元前635年出兵攻克姬子带当时所在的温,生擒姬子带,然后迎周襄王回都城,将姬子带押到都城处死,平定了内乱。这次内乱,史称子带之乱。狄人被晋文公打败后,乃东渡黄河,进入河南、山东,侵扰宋、卫、齐、鲁。后狄人发生分裂,力量削弱,晋遂攻灭潞子、甲氏、留吁、铎辰等国,赤狄大衰。白狄原与秦同居雍州,在晋国西,后亦迁徙晋东,白狄部族在鲜虞水(河北清水河)河畔建立了鲜虞国(一说是后来的中山国),后被赵国所灭,白狄后逐步融合于华夏族。此后北方的北狄、赤狄等狄人部落逐步融入后来的丁零部落。公元前475年(周元王元年),中国进入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公元前221年)。经过长期的战争和兼并,小的诸侯国逐渐消失,形成了7个比较大的诸侯国,他们是齐、楚、燕、韩、赵、魏、秦,后称“战国七雄”。战国时代,北方游牧民族统称“胡”。北方草原上的民族,当时比较强大的部落主要有北狄族的“林胡”部和“楼烦”部。“林胡”活动地区在内蒙古鄂尔多斯高原东部,“楼烦”疆域大致在今山西省西北部一带。到战国时期,列国间战争频仍,兼并之势愈演愈烈,楼烦国以其兵将强悍,善于骑射,始终立于不败之地,并对相邻的赵国(前403年三国分晋时成立)构成极大威胁。于是,赵武灵王(前340年——前295年)向楼烦等部落学习“胡服骑射”,使赵国一跃而成为北方军事强国。不久,赵国便先后击败了林胡、楼烦,迫使林胡和楼烦大幅度地向北迁移。赵国后又攻灭了中山(白狄族所建国)等国,把林胡、楼烦两国上千里的土地并入自己版图,设置云中(今内蒙古托克托县)、雁门(山西旧代州宁武之北部)、代(今河北省蔚县)三郡治之。而且在赵武灵王二十年至二十六年(公元前306年~前300年)之间修筑了赵长城,从今河北宣化沿阴山山脉西行,直达今河套五原以北狼山缺口止,达到防御林胡和楼烦南下。在林胡和楼烦强盛的时候,其北部戎狄部族中的一个后来被称为“匈奴”的部落逐渐崛起,林胡和楼烦被赵国征服后,林胡北迁投奔匈奴。其后到赵惠文王、赵孝成王时,匈奴各部落军事力量逐步强大起来,不断骚扰赵国北部边境。此后林胡又随强大的匈奴攻击赵国,被赵将李牧(战国时期的赵国将领,与白起、王翦、廉颇并称战国四大名将,前229年被赵王杀害。)击溃,10万匈奴骑兵全军覆灭。李牧大败匈奴之后,又趁势收拾了在赵北部的匈奴属国东胡、林胡等,迫使匈奴的首领单于向遥远的北方逃去,完全清除了赵国北方的忧患。从此林胡名字失于史册。而此时,楼烦得到赵国允许又回到鄂尔多斯河套地区居住。公元前251年,秦昭襄王去世,他的儿子即位称秦孝文王,3天后秦孝文王死,其子嬴楚(异人)即位,是秦庄襄王,3年后嬴楚死,其子嬴政即秦王位,公元前238年(秦王政九年),秦王嬴政22岁时,在故都雍城举行了成人加冕仪式,正式登基。自公元前230年开始,秦王嬴政开始了统一六国的战争。战国末期,匈奴趁各国征战无力顾及北方之机,匈奴各部卷土重来,向南侵占,重新夺回河套地区,占领秦国、赵国大片领土,河套地区划入匈奴版图,楼烦部的楼烦王又从属于匈奴。&中国北方少数民族发展史简介(4)——匈奴()&(3)匈奴帝国的建立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消灭了六国,完成了统一中国的大业,建立起第一个以华夏族(早期汉族)为主体的多民族统一的封建大帝国——秦朝(公元前221-公元前206),定都咸阳。秦王嬴政自认为自己的功劳胜过之前的三皇五帝,将自己的尊号称为“皇帝”,自称为“始皇帝”,是为秦始皇(前259-前210)。嬴政也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位皇帝。秦帝国建立以后,由于匈奴人占据着河套以南的大片土地,这对秦国的首都咸阳形成了极大的威胁。为了解除帝国的心腹之患,公元前215年,秦始皇命大将蒙恬率领30万秦军北击匈奴。蒙恬率领战斗力强大的秦军在宁夏及河套平原与匈奴兵展开激战,经过几次战役,蒙恬大败各部匈奴兵,匈奴兵北逃700余里,逃回漠北。蒙恬收复“河南地”即河套及以南、长城以北地区。此时的楼烦部又归在秦的统治下,仍以畜牧、骑射为生,直到公元前127年,汉将卫青攻占“河南地”,赶走楼烦王,设置朔方郡。从此楼烦人消失在茫茫的草原中。蒙恬击败匈奴后,为阻挡匈奴的骑兵,他调动几十万军队和百姓,把原来战国时期秦、赵、燕三国修建的5000余里旧长城连接起来,并重新加以整修和加固。建起了西起临洮,东到辽东的长达五千多公里的万里长城,又称“秦长城”。蒙恬又修筑了北起九原、南至都城咸阳的直道,构成了北方漫长的防御线。又沿黄河河套一带设置了44个县,同属于九原郡。此后蒙恬屯兵上郡(今陕西榆林),防守北方十余年,匈奴慑其威猛,不敢南犯。史书讲“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在匈奴建国以前,当时分布在东北亚草原东南西喇木伦河和老哈河流域(辽河上游、中国东北的西部)的,是东胡部落联盟(当时,东北共有四个古族系:一个是东北南部的古商族[汉族]系;二是东北西部的东胡族系;三是东北东部的肃慎族系;四是东北中部的濊[ huì,〔汪~〕(水)盛多,如“云滂洋,雨~~。”;古同“秽”。Huò,〔~~〕象声词,如“卧听鱼槎声~~”。]貊族系。)。分布在贝加尔湖以西和以南色楞格河流域的是丁零部落联盟(丁零后来也叫敕勒、高车、回鹘,汉击败北匈奴后南迁,和柔然人活动于大漠南北、西北地区)。分布在阴山南北包括河套以南所谓“河南”(鄂尔多斯草原)一带的,是匈奴部落联盟。后来的匈奴国,就是以匈奴部落联盟为基础,征服了上述诸部落联盟、部落以及其他一些小国而建立起来的。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在东巡中于沙丘去世,太监赵高勾结秦始皇的小儿子胡亥与丞相李斯,伪造遗诏立胡亥为帝,是为秦二世,并将秦始皇的长子扶苏赐死,后胡亥又将秦国的大将蒙恬、蒙毅兄弟处死,秦国军力大衰。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在大泽乡(安徽宿州西南)发动农民起义,并在陈县(河南淮阳)建立政权,国号“张楚”。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此后全国各地反秦义军此起彼伏。公元前208年,秦朝大将章邯率领秦军对起义军进行反扑,陈胜被杀。反秦义军的斗争随后由楚国人项梁及其侄子项羽与沛县人刘邦分别领导。公元前207年(秦二世三年),项羽率5万楚军在巨鹿(河北平乡)大败章邯、王离率领的40万秦军,并迫使20万秦军投降,“巨鹿之战”使秦军主力被消灭,秦朝名存实亡。但是,由于项羽采取了错误的政策,将20万秦军坑杀于新安(河南渑池东),丧失了人心,也为以后的失败埋下了原因。公元前207年,年仅24岁的秦二世嬴胡亥被赵高的心腹阎乐杀死,赵高迎立秦始皇的长子扶苏的儿子嬴子婴为皇帝,是为秦三世(后改称秦王,史称秦王子婴)。公元前206年,刘邦入关占领咸阳,子婴投降刘邦,秦朝灭亡。随后项羽带兵进入咸阳,杀死子婴。项羽自立为“西楚霸王”,定都彭城(江苏徐州)。“鸿门宴”之后,项羽将刘邦封在汉中地方,封刘邦为“汉王”。从公元前206年到前202年,项羽和刘邦进行了4年的“楚汉战争”。刘邦先是由韩信带兵,用“明修栈道暗渡陈仓”计谋,夺取关中,虽然在彭城大战中被项羽打败,但最终刘邦在垓下战胜了项羽,项羽在乌江自刎而死,或许是20万秦军的冤魂折了项羽的阳寿。刘邦战胜项羽后建立了汉朝。秦朝末年的农民战争,为匈奴人的崛起创造了良机,匈奴人在秦末汉初建立起了庞大的匈奴帝国。公元前209年,匈奴大单于头曼被自己的儿子冒顿杀死,冒顿继位匈奴大单于,冒顿单于骁勇善战,带兵有方,逐渐统一了各个部落,继而又兼并了周边的小国。此后开始对外扩张,首先打败辽河上游的东胡王(东胡部落联盟瓦解,东胡的一部退居乌桓山的称为乌桓部;退居鲜卑山的一支称鲜卑部),随后冒顿单于又趁秦国内乱,秦末农民战争爆发之机,并吞了河套的楼烦王和白羊河南王(匈奴别部,居河套以南),并收复了蒙恬所夺的匈奴地及汉之朝那(今宁夏固原东南)、肤施(今陕西榆林东南)等郡县。并对西汉之燕、代等地进行侵掠,同时向西进击月氏国。公元前202年,刘邦(前256—前195)在打败项羽后建立汉王朝,汉朝建立初年,由于连年的战争,国力空虚,暂时无力对抗匈奴。公元前174年,冒顿单于死后,老上单于继位,老上单于继续西进,打败了河西走廊的月氏人,并杀死了月氏王,迫使居住在河西走廊一带的月氏人向西域迁徒,匈奴随后控制了河西走廊。匈奴顺河西走廊西进,出兵攻占了西域各国,并对西域各族人民实行了残酷的统治。北方及西北一带的丁零、浑庾、屈射、薪犁及东部的乌桓、鲜卑等部族先后臣服于匈奴,匈奴发展成为强大的奴隶制国家。匈奴国的全盛时期从公元前209年至公元前128年,即冒顿、老上、军臣三单于时期,相当于中国从秦二世元年到汉武帝元朔元年。其内部统治结构分为中央王庭、东部的左贤王,和西部的右贤王,控制着从里海到长城的广大地域,包括今蒙古国、俄罗斯的西伯利亚、中亚北部、中国东北等地区。史书上讲:匈奴在强盛的时候,东破东胡,南并楼烦、河南王地,西击月氏与西域各国,北服丁零与西北的坚昆。范围以蒙古高原为中心,东至内蒙古东部一带。南沿长城与秦汉相邻,并一度控有河套及鄂尔多斯一带。向西以阿尔泰山为界,深入中亚的咸海、黑海一带,北达贝加尔湖周边。被称之为“百蛮大国”。被匈奴征服的“月氏国”是我国西北古老的民族之一,亦称“月支”,居于约当今甘肃省兰州以西直到敦煌的河西走廊一带。大约远在战国初期,月氏便在这一带过着游牧生活。秦及汉初,由于月氏位处于丝绸之路上,控制着东西贸易,使它慢慢变得强大。与蒙古高原东部的东胡从两方面胁迫游牧于蒙古高原中部的匈奴人。在匈奴还没有强大的时候,为了减少月氏人对自己的侵犯,匈奴的头曼单于曾把自己的儿子冒顿送到月氏作人质(也有人说头曼单于是想借月氏人之手杀死冒顿)。后来,匈奴质子冒顿自月氏逃回,杀死自己的父亲头曼单于而自立为单于,冒顿单于随后举兵进攻月氏,月氏战败后弃河西走廊而向西迁徙占领了乌孙国的地盘。至匈奴老上单于时的公元前162年,月氏再度被匈奴攻击。老上单于还把月氏的国王杀掉,并把国王的首级割下带返匈奴,把他的头盖骨作杯来使用。月氏人深恨匈奴,但苦于没有支援力量。而败亡的月氏只有再往西迁到伊犁河流域,打败当地的塞种人后,并在当地立国,后称大月氏国。当月氏离弃河西时,有一小部分越祁连山,南迁到甘肃及青海一带,称“小月氏国”。这部分月氏人日后长期留住该地,与青海羌人逐渐融合,也有部分月氏人融入到匈奴人当中。西部的大月氏国不久即被乌孙攻破,大月氏人被迫离弃伊犁地区再次向西迁徙,跨过锡尔河,越过大宛国,于公元前129年到达阿姆河以北地区(也就是阿姆河与锡尔河之间的粟特地区),公元前128年,当汉使张骞出使月氏,联络月氏攻击匈奴时,他们已经在该地的监氏城建都,并不愿意同西汉合作夹击匈奴。2年后他们又渡过阿姆河南下,于公元前125年征服巴克特利亚地区(汉朝称大夏),建立了大月氏国。大月氏部族一分为五,设五部翕侯[翕侯shehou(chiefdom),这里翕是作为通假字,同歙字。常见于古代乌孙、月氏等部族中的一种贵族头衔,意即“首领”,其地位次于王。]统治,贵霜是其中一部。公元一世纪中叶,贵霜部翕侯丘就却统一五部,建立贵霜帝国。丘就却又南下攻击喀布尔河流域和今喀什米尔地区,后定都为高附(今喀布尔),初步奠定了帝国的基础。到迦腻色伽统治时代(约公元78~101年或102&年)这一时期,贵霜进一步向印度扩张,其势力已达到恒河的中游地区。通过迦腻色伽多年的对外扩张,建立起一个纵贯中亚和南亚的庞大帝国。其领土的范围包括中亚的锡尔河与阿姆河直到波罗奈以西的北印度大半部地区,形成为与罗马、安息(又名帕提亚,伊朗古国,公元前248-224年)、东汉并列的四大帝国之一。帝国的首都由中亚迁至富楼沙(今巴基斯坦的白沙瓦)。春秋战国时代与月氏人共同游牧于河西走廊的还有乌孙人。月氏人被匈奴击败后向西迁徙,打败了乌孙人,占领了乌孙人的牧地,乌孙族余部被匈奴冒顿单于收留。到匈奴军臣单于时,乌孙人首领猎骄靡率乌孙部远征已迁徙到伊犁河流域的大月氏,乌孙军大获全胜,随后猎骄靡在巴尔喀什湖东南、伊犁河流域建立了一个国家,以族名命名为乌孙国。匈奴通过乌孙间接控制了从伊犁河流域西抵伊朗高原的交通线。军臣单于死后,乌孙国在很长时间内仍一直从属匈奴。乌孙国曾经是西域最强大的国家,后来与西汉建立了良好的关系,西汉宣帝时分裂为二部分,5世纪为鲜卑族的一支柔然汗国所灭。和匈奴同期建立政权的还有我国东北的扶余国。&中国北方少数民族发展史简介(5)——匈奴()&(4)西汉前期的匈奴公元前202年,刘邦灭亡了项羽建立的西楚政权,在定陶称帝,建立汉朝(公元前202年—公元9年),后定都长安,史称西汉。自从西汉立国开始,匈奴就凭借它的军事优势,不断对中原施加军事侵略与政治压力。刘邦称帝后大封诸侯,其中异性诸侯王有七位,他们分别是楚王韩信、梁王彭越、淮南王英布、赵王张耳、燕王臧荼、长沙王吴芮、韩王韩信(为了与另一个大名鼎鼎的韩信区别,又称为韩王信)。其中韩王信的封地原本在河南颍川一带,后刘邦以防御匈奴为名将韩王信的封地迁到太原郡,韩王信将王都签到北方的马邑(朔州)。公元前201年,匈奴冒顿单于率10万大军围攻马邑,韩王信在马邑与匈奴勾结,投降匈奴,并率兵同匈奴兵一起攻打太原。公元前200年(汉高祖七年),汉高祖刘邦亲率大军出征匈奴,同时镇压韩王信的叛乱,韩王信战败后逃往匈奴,匈奴冒顿单于率四十万骑兵迎战刘邦。由于一系列的胜利使得刘邦产生了轻敌的思想,他率骑兵冒进到平城(大同),结果被匈奴兵包围于平城白登山(今山西大同市东北),刘邦被围七天七夜无法突围,被迫采纳大臣陈平的建议,用重金贿赂冒顿单于的阏氏说情,并答应对匈奴采取“和亲”政策,把汉宫公主嫁给匈奴单于,并赠送了大量的金银财宝,才得以脱险,这便是历史上有名的“白登之围”。此后汉朝采取“和亲”政策,将汉朝宗室之女封为公主嫁于单于,维持与匈奴的关系。后文帝、景帝也是沿用和亲政策以休养生息。然而匈奴仍不满足,不时出兵侵扰边界,对汉朝构成了严重威胁。公元前196年,西汉燕王卢绾同陈豨(&xī&&,1.〔~莶〕一年生草本植物,茎上有灰白色的毛,叶对生,椭圆形或卵形。2.古书上指猪。)因为私通匈奴,事发后举兵叛乱,刘邦以樊哙、周勃攻打卢绾,攻下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等郡,后卢绾战败,投奔匈奴,被匈奴封为东胡卢王。公元前195年,汉高祖刘邦去世,太子刘盈即位,是为汉惠帝(孝惠帝),但是大权在他的母亲、刘邦的皇后吕雉即“吕后”手里。汉惠帝元年(前194年),投奔匈奴的卢绾死于匈奴,卢绾的大将卫满率领部分人马进入箕子朝鲜,箕子朝鲜的国王准王任命其为博士,卫满联合箕子朝鲜的部分反对国君的势力进攻国都王俭城,准王自海路亡命于半岛南部的马韩地区,卫满即国王位,建立了卫满朝鲜。卫满其后统一了箕子朝鲜,并将势力扩展到了鸭绿江以南地区。其后到汉武帝即位后,感到卫满朝鲜对汉朝的威胁愈来愈大,决定在公元前109年起兵远征朝鲜半岛。公元前108年,卫满朝鲜被灭,汉武帝把卫满朝鲜的国土分为四郡,分别为:乐浪郡、玄菟郡、真番郡、临屯郡,合称为“汉四郡”。汉武帝还把在东北地区成立的并已向汉朝进贡的夫余国划入玄菟郡管辖。公元前188年,在位7年、年仅23岁的汉惠帝刘盈在忧郁中去世,他的母亲吕后将汉惠帝后宫周美人2岁的儿子刘恭作为皇后张嫣的儿子并立为皇帝,是为西汉前少帝,为西汉的第三位皇帝,由于皇帝太小,由吕后临朝称制。吕雉是秦始皇统一中国实行皇帝制度之后,第一个临朝称制的女性,再早的就是秦朝(统一之前)的宣太后了。吕后也开了汉代外戚专权的先河。吕后时期,匈奴冒顿单于乘刘邦之死,曾下书羞辱吕后,说:“你死了丈夫,我死了妻子,两主不乐,无以自虞,愿以所有,易其所无。”吕后压住怒火,平心静气地回复说:“我已年老弃衰,发齿也堕落了,步行也不方便。”然后赠与匈奴大量的车马、粮食,终于化干戈为玉帛。冒顿单于时期的匈奴是最强盛的时期。公元前184年,汉帝刘恭被吕后秘密杀死,吕后立汉惠帝的另一个儿子恒山王刘义为皇帝(后世为避讳汉文帝刘恒改为常山王),改名叫刘弘,是为西汉后少帝,为西汉的第四位皇帝。公元前180年,执政8年的吕后去世,吕雉统治期间,实行黄老之术与民休息的政策,废除挟书律,下令鼓励民间藏书、献书,恢复旧典。为后来的文景之治打下了很好的基础,司马迁在《史记》中给予吕后施政极大的肯定。吕稚死后,大臣周勃、陈平等铲除了吕氏家族的势力,并将后少帝刘弘罢黜,迎立刘邦的另一个儿子代王刘恒为皇帝,是为汉文帝(前180—前157)。同时群臣对外宣称“刘盈的这几个儿子并非亲生,乃是吕氏的血脉”,将后少帝刘弘及其兄弟尽数处死,竟使汉惠帝刘盈绝后。吕后是历史上少有的几个强权女性之一,或许他自己也没有想到,自己的强权及铁血政策不仅使自己绝后,连自己的吕氏一族也连累被近乎诛族,政治就是这样无情,一个政治强人,如果把权力用绝,对待别人残酷无情,那他自己或自己家族后人的结局注定是悲惨的。刘恒是汉高祖刘邦的第四个儿子,他的母亲薄姬,原来是魏王豹的妻子,有一个算命先生给薄姬算命,说她将来生的孩子是天子,魏王豹认为自己有皇帝命,随加入到争夺天下的战斗中,后败于刘邦,兵败身死。魏王豹死后,薄姬做了刘邦的俘虏,阴差阳错的竟成了刘邦的妃子,被刘邦宠幸后怀孕生子刘恒,被刘邦封为代王,由于薄姬出身低微,又待人真诚、为人低调,竟使残忍狠毒的吕后对她网开一面,放了她一条生路。文帝初年,冒顿又派右贤王进占了黄河河套以南地区,后消灭月氏,平楼兰、乌孙、呼揭等国。第二年冒顿单于致信汉文帝愿意恢复过去的和约,文帝作了友好的答复。汉文帝对匈奴继续实行“和亲”政策的同时,也采取了一些措施防御匈奴,如在边地建立城邑,招募内地人民迁徙边地,一面种田,一面防备匈奴内犯;奖励老百姓养马,以满足边防对马匹的需求等。公元前174年,冒顿单于去世。其子稽粥单于立,号曰老上单于。老上单于在位时,攻打河西地区的月氏国,彻底击败夙敌月氏,斩杀月氏王,并且将月氏王的颅骨作为酒杯,威震西域。汉文帝十四年(公元前166年)冬,老上单于挥兵十四万直抵彭阳,其先锋铁骑逼近长安,汉文帝派兵反击击退匈奴兵。但是匈奴连年入侵,汉文帝也无可奈何,只得向老上单于示好,许以“和亲”和“岁贡”。老上单于也接受了汉朝讲和的意见。两国以长城边塞为界,互不侵扰。公元前160年,老上单于稽粥病逝,由他的儿子即位为单于,是为军臣单于。公元前157年,汉文帝去世,其长子刘启即位,是为汉景帝,但是汉文帝的皇后即汉景帝的母亲窦漪房也有很大的权力。汉景帝刘启即位后,西汉地方王国的势力和中央集权的矛盾越来越大,汉景帝为了加强中央的权力,采纳了御史大夫晁错的建议,进行削藩,终于爆发了由吴王刘濞[bì:〔漾~〕见“漾”。pì:〔滂~〕见“滂”。]为首,以楚、赵、胶东、胶西、济南、淄川六国胁从的“七国之乱”。匈奴军臣单于见有机可乘,随联合汉朝反叛的诸侯国,准备攻入长安。“七国之乱”发生后,汉景帝为了平息叛乱国的反叛理由,竟然杀了晁错,但是叛乱并没有终止,汉景帝只得举兵平叛,任命弟弟刘武及窦太后的侄子窦婴、大将军周亚夫等率军平叛。“七国之乱”马上被平息,军臣单于放弃了进攻的计划。随后汉景帝送给匈奴财宝、宫女继续实行“和亲”政策,此后匈奴不再大规模骚扰边境。刘启在位期间,削诸侯封地,平定“七国之乱”,巩固中央集权,勤俭治国,发展生产。汉景帝四年(公元前153年),刘启立20岁的刘荣为太子,立四岁的儿子刘彘(zhì:猪。后改名为刘彻。)为胶东王,由于他的母亲窦漪房窦太后喜欢她的小儿子即刘启的弟弟刘武,一直打算让刘启传位给刘武,但刘启一直没有同意,到汉景帝七年,刘启废太子刘荣,立“金屋藏娇”的刘彻为太子,刘武也在汉景帝十三年郁郁而终。汉景帝在位时与其父汉文帝统治时期一样,采取了一系列休养生息的政策,后人将这段时期合称为“文景之治”,通过“文景之治”使西汉王朝在经济、军事方面有了飞速的发展,国力大大增强,为后来汉武帝彻底解决匈奴问题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公元前141年,汉景帝刘启去世,他十六岁的儿子刘彻登基,是为汉武帝,刘彻成为西汉王朝的第七位皇帝。汉景帝去世时,由于刘彻年龄尚小,景帝将国家大权交由自己的母亲窦太后(窦漪房)掌管。对于汉景帝的这种做法,有人认为是为了限制汉武帝的母亲王皇后的权力,但更是汉景帝对窦太后掌管国家能力的信任,同时也算是对自己违背母亲意愿没有传位给自己的弟弟的一种补偿。因此,刘彻的早期其实国家政权掌握在自己的奶奶手里,直到公元前135年窦太后去世,刘彻才完全掌握了国家大权。汉武帝即位后,在政治上采纳主父偃的建议颁布“推恩令”,逐步消减诸侯王国的势力,在消灭了准备谋反的淮南王刘安后,汉武帝趁机进一步削若了各个诸侯国势力,各王国已不足为患。汉武帝在文化上采用了董仲舒的建议,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儒家思想为统一思想。在经济方面,将冶铁、煮盐和铸币权等财政权收归中央管理,使国家经济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公元前133年,汉武帝曾在马邑设伏欲围歼军臣单于,但被军臣单于识破,此后军臣单于断绝了与汉朝的和亲,常常侵入汉朝边境抢掠,使汉朝边境军民损失惨重。公元前126年(汉武帝元朔三年),匈奴军臣单于死,军臣的弟弟左谷蠡王伊稚斜打败军臣单于的儿子于单,伊稚斜自立为单于,匈奴进入伊稚斜时代。此后伊稚斜和刘彻这两个军事狂人开始了血腥的汉匈对抗史。汉朝经过汉文帝、汉景帝“文景之治”几十多年的休养生息,为国家的强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汉武帝承袭了这些政策,并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西汉帝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有了长足的发展,国力空前强大,已经有了和匈奴一决胜负的经济、军事力量了,汉武帝为了维护大汉王朝的统治和威严,彻底解决西汉建国以来的边患,决心以武力征讨匈奴,遂对匈奴发动了三次大规模的战役:河南之战(也叫漠南之战)、河西之战、漠北之战。&中国北方少数民族发展史简介(6)——匈奴()&(5)西汉与匈奴的三大战役其一、河南之战(也叫漠南之战)公元前126年,匈奴以两万骑入侵上谷(今河北怀来)、渔阳(北京密云)。汉武帝派青年将领卫青率3万骑出云中(今内蒙托克托),收复河套(即河南)地区,扫除匈奴进犯的军事据点。卫青采取迂回进攻的方法,从后路包抄,一举击败匈奴的楼烦王和白羊王,解除了长安的威胁。汉武帝在当地设朔方郡、五原郡,移民10万屯垦,又重新修了秦代的旧长城,派兵驻守。卫青升为长平侯。河南之战后,匈奴不甘心失败,先后袭掠代郡、雁门、定襄、上郡等地。匈奴西部右贤王率骑兵数攻入汉边郡,并入河南,袭扰朔方郡,杀掳民众。公元前124年(汉武帝元朔5年),武帝以车骑将军卫青率3万骑出高阙(今内蒙古狼山中部),并指挥苏建、李沮、公孙贺等六将军俱出朔方,远程奔袭右贤王庭;同时出兵右北平(今辽宁凌源),牵制东部的左贤王部。卫青率大军出塞,长途奔袭六百余里,乘夜包围了右贤王的王庭。右贤王自以为王庭距汉境遥远,汉军不可能奔袭至此,因此未做任何防备。卫青乘机指挥汉军发起突然进攻,右贤王无法组织抵抗,仓惶率领数百部下突围逃走。此战,汉军俘获右贤王部众15000余人,裨王(匈奴小王)十余人。此战后,汉武帝破格提升卫青为大将军,成为汉军全军的统帅。匈奴右贤王失败后,伊稚斜单于极不甘心,同年秋天,他派出1万余骑兵袭入代郡,杀代郡都尉朱英。公元前123年,为了寻歼匈奴主力,汉武帝令大将军卫青指挥公孙敖、公孙贺、赵信、苏建、李广、李沮等六将军,率10余万骑兵,出定襄(今内蒙古和林格尔)北进,袭击伊稚斜单于本部。到四月,汉军与伊稚斜单于的主力及左贤王的军队展开激战,歼敌万余人,匈奴军败退。战斗中,卫青年仅18岁的外甥霍去病初次参加对匈奴作战,他仅率800精骑,追击匈奴数百里,斩获匈奴2000余人,杀伊稚斜单于大行父(与单于祖父同辈),俘单于叔父罗姑及匈奴相国等高官。汉武帝以其战功过人,封为冠军侯。这次战役中汉军的前将军、原匈奴的降将赵信被匈奴俘虏后又投降了匈奴。此后,赵信向伊稚斜单于献策,将匈奴人畜军队转移到大漠以北,诱使汉军深入后再给予打击。伊稚斜单于见汉军军力日强,便采纳了赵信的建议,下令撤离漠南地区,向漠北远移,同时派军继续袭扰汉边,匈奴主力远遁漠北,虽暂时避开了汉军锋芒,但与其余各部间距加大,不利于集中兵力对抗汉军。漠南之战,以汉军歼灭右贤王,击败伊稚斜单于主力、迫其远遁漠北而胜利告终,使西汉王朝稳固了朔方郡的防卫,根除了匈奴对长安的直接威胁,同时为下一步战略计划的实施创造了良好的条件。经过这一战,汉军基本上夺得了战争的主动权。其二、河西之战河西走廊地区原来是大月氏部族的领地,后冒顿单于打败大月氏,迫其西徙,这里为匈奴占有。匈奴单于命浑邪王统治现在的酒泉及周围地区,休屠王统治现在的武威及周围地区,匈奴人占领河西走廊后,控制了西域各国,阻断了西汉与西域的联系,并南与羌人联合,从西面威胁西汉王朝。早在汉武帝建元二年(公元前139年),为了消灭匈奴的势力,斩断其右臂,打通西域,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欲联络大月氏,夹攻匈奴。张骞在西行途中,被匈奴俘获,他保留汉节,居匈奴十年左右,终于率众逃脱。历尽千辛万苦,公元前128年,张骞终于找到大月氏。但大月氏以新居之处两河流域(阿姆河和锡尔河)富饶安全,又与西汉距离遥远,不肯东返打击匈奴,使汉武帝的希望落空。漠南战役后,匈奴右贤王与单于本部都遭到了沉重打击。单于主力远徙漠北后,在大漠以南的广大地区仅剩东部的匈奴左贤王及河西的浑邪王、休屠王的军队,其中以左贤王部最为强大,但对西汉王朝威胁最大的则是河西匈奴军。因为他控制河西走廊,切断了西汉与西域的联系。于是汉武帝将下一个打击目标指向了河西走廊地区。河西走廊位于今天中国甘肃省境内。实际上甘肃省这个名称就来源于其境内甘州(张掖)、肃州(酒泉)这两个州的古代地名。具体位于祁连山以北,合黎山、龙首山以南,是在两山之间的一条狭长走廊,由于地处黄河以西,因此被成为“河西走廊”。该走廊地域狭长,东西长约1000公里,南北宽200公里,最狭窄处仅数十公里。境内由于祁连山冰雪融水的灌溉,该地区水肥草美,农牧业较为发达。公元前121年(汉武帝元狩二年),汉武帝命霍去病为骠骑将军,率万余骑兵出击河西匈奴军。霍去病从陇西出塞,过金城、令居,越乌鞘岭,穿过匈奴5个部落王国,过焉支山(今甘肃山丹大黄山,亦称燕支山)1000余里,与河西匈奴军主力接战,杀其折兰王等,俘虏浑邪王子及相国、都尉等官,歼灭匈奴军近万人,并且缴获了休屠王的祭天金人。浑邪王、休屠王战败逃走。这一仗,汉军深入匈奴境内2000余里,几乎贯穿整个河西走廊,取得了一系列的胜利,给河西匈奴军以沉重的打击,但由于采取正面平推式进攻,未能聚歼其主力。第一次河西之战胜利后,为保证作战突然性,稍事休整,于同年夏,汉武帝命令霍去病第二次率军出击河西地区,并派合骑侯公孙敖随同出征,发起第二次河西之战。并同时派博望侯张骞、郎中令李广率万余骑兵出右北平,进击左贤王部,策应霍去病军。霍去病吸取了第一次出击河西的教训,采取迂回包抄式进攻,先由今宁夏灵武渡过黄河,向北越过贺兰山,涉过浩瀚的巴丹吉林沙漠,绕道居延海(今内蒙古西北),转而由北向南,沿弱水而进,经小月氏(未西徙的月氏人,今甘肃酒泉一带),再由西北转向东南,深入匈奴境内2000余里,在祁连山与合黎山之间的弱水上游地区,从浑邪王、休屠王军侧背发起猛攻。匈奴军仓促应战。经过激烈的战斗,汉军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歼敌3万余人,浑邪王、休屠王率残军逃走。匈奴伊稚斜单于得知浑邪王、休屠王两战两败,丧失河西绝大部分地区,十分恼怒,要对他们严加惩处。两王惧怕,无路可投,便于当年秋派使者赴汉乞降。此时两王手中仍有4万余部众,号称10万。汉武帝恐其中有诈,令霍去病率1万骑兵前去受降。果然,汉军未到河西,休屠王突然变卦,拒绝降汉。浑邪王被迫杀死了休屠王,收编其部众,但人心极不稳定。汉军渡过黄河后,排列成威严的队形前进。浑邪王列阵迎候,其部下一些裨王见汉军阵容严整,心存疑惧,企图逃走,匈奴阵中骚动起来,局势眼看将不可控。霍去病远远望见,当机立断,急率小部精骑驰入匈奴阵中,与浑邪王相见,将欲逃跑者8千余人尽行斩首,迫使匈奴军稳定下来,霍去病先遣使送浑邪王赴长安见汉武帝,自引匈奴余众向西汉边境缓行。汉武帝封浑邪王为漯阳侯,将其部众安置在陇西、北地、上郡、朔方、云中五郡之边。休屠王的儿子金日磾被送入汉宫养马,汉武帝赐他“金”姓,后累封为车骑将军,汉武帝死后,他与霍光等成为托孤大臣。“河西受降”后,西汉帝国获得了匈奴浑邪王旧部控制的河西地区。为了切断匈奴与羌族人的联系,西汉政府在河西地区先后设置了武威、酒泉、张掖、敦煌四郡(史称河西四郡),从内地迁移大量人口到这里戍边、生产。河西战役的胜利,使西汉王朝完全占据了河西走廊地区,从此,河西走廊地区正式并入中原王朝的版图。河西走廊的并入对中国乃至世界历史都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在中国方面,地处两山之间、黄河以西的河西走廊扼控从中原进入广袤的西域地区的战略咽喉。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价值和意义。夺取河西走廊使西汉打开了通往西域的陆路门户,并切断了匈奴与羌人的联系,不久之后,在先期张骞通西域的基础上,西汉中央政府的使节和军队通过河西走廊正式进入西域并驱逐了侵占当地100多年的匈奴势力。此后,西域(今中国新疆)地区也正式并入了中原王朝的版图,并再也没有从中国分离出去,也为日后向漠北的匈奴单于主力发动进攻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其三、漠北之战汉朝消灭了匈奴的右部势力之后,解除了来自西方的威胁,但东北方的匈奴左贤王和北方的匈奴单于本部尚拥有相当的实力,仍然是威胁汉北部边境的安全和妨碍西汉王朝统一我国北方地区的强大势力。西汉王朝为了推进我国北方地区的统一,彻底消灭匈奴,在经过了近两年的发展经济、改革税收、积累财富、秣马厉兵的认真准备之后,决心向匈奴单于本部和左贤王的势力发动进攻。公元前119年(元狩四年)汉武帝调集10万骑兵,命大将军卫青、骠骑将军霍去病各领5万,深入漠北,寻歼匈奴主力。单于闻讯,转移辎重,部署精兵于大漠北缘,迎击汉军。汉武帝原拟以霍去病部由定襄北进,攻击单于主力,后闻单于东去,乃改令霍去病东出代郡(今河北蔚县东北),迎击单于主力,命卫青部出定襄。卫青率前将军李广、左将军公孙贺、右将军赵食其、后将军曹襄等出塞后,得知单于并未东去,遂自领精兵疾进,令李广、赵食其从东路迂回策应。卫青行千余里,穿过大漠,与早已布阵的单于本部接战,卫青先以武刚车(兵车)环绕为营,稳住阵脚,随即遣5000骑出战。至日暮,大风骤起,沙石扑面,卫青乘势指挥骑兵从两翼包围单于。单于见汉军兵强马壮,自料难以取胜,遂突围向西北逃走,匈奴军溃散。卫青急派轻骑追击,自率主力跟进。直至颜山(蒙古杭爱山南)赵信城,歼近2万人。而李广、赵食其所部因迷失道路,未能与卫青会师漠北,待卫青得胜返回漠南才与2人相遇。此战,李广已年过60岁,汉武帝本不欲派他出征,经李广再三请求,才任以前将军之职,但私下又告诫卫青,不要将重任交给李广。再加上卫青想让新失侯爵的旧交公孙敖立功,因此,临战遣李广从东路出击。而东路道远,且水草少,不利于行军驻扎。对此李广深为不满。对于未能及时与大军会合,李广也知罪大,遂引刀自杀。李广一生与匈奴大小70余战,屡立战功,匈奴闻之丧胆,称其为汉之“飞将军”,但由于种种原因,终李广一生,他始终未得封侯。在东线,霍去病率校尉李敢等出塞后,同右北平郡(今内蒙古宁城)太守会师,穿过大漠,与匈奴左贤王部遭遇。汉军力战,夺左贤王指挥旗鼓。匈奴兵溃逃。霍去病率部穷追,转战漠北,直至狼居胥山(今蒙古人民共和国乌兰巴托东)等地,深入2000余里,歼7万余人而还。汉武帝对漠北战役的胜利极为满意,汉军凯旋后,他加封卫青、霍去病为大司马,从此2人各号大司马大将军、大司马骠骑将军,地位与丞相不相上下。漠北大战,是西汉对匈奴战争中规模最大的一仗,双方都竭尽了全力,这一仗,匈奴两路被歼9万余人,元气大伤,是后匈奴远遁,而漠南无王庭,其实力日渐衰落。汉军的损失也很大,伤亡数万人,马匹损失了十几万,后备空虚,短时期内也无力再发动大规模进攻。&中国北方少数民族发展史简介(7)——匈奴()&(6)匈奴帝国的衰落在军事打击匈奴的同时,西汉王朝还积极联络匈奴周边的少数民族,以打击、孤立匈奴。在东部,西汉王朝联合东胡部落的乌桓部,乌桓族原住于辽河流域及老哈河一带,为匈奴附属,西汉王朝令其徒居上谷、渔阳、右北平、辽东、辽西五郡塞外(即长城外)原来的匈奴故地,为西汉侦察匈奴动静。在西部,汉武帝曾于公元前138年派张骞出使过西域。西汉时期,西域指敦煌玉门关、阳关以西,葱岭(今帕米尔高原)、巴尔喀什湖以东,南及西藏的广大地区。汉武帝以前,那里小国林立。这些小国主要分布在塔里木盆地、吐鲁番盆地和以北准格尔盆地的边缘,利用从高地上溶化的水在绿洲上生活,塔里木河与罗布泊是西域地区的主要农业、生活水源。在塔里木盆地南缘、西缘属于雅利安人,塔里木盆地东部和北部诸国属于吐火罗人(塞种人)。西汉时期有“西域三十六国”之说。如:婼羌、楼兰(罗布泊西北岸)、于阗、大宛、疏勒(今喀什)、龟兹(今库车县)、焉耆、姑师(车师)等。西域的小国基本上都是规模不大的“城郭国”,人口不多,军事势力也不强,再加上交通困难,相互之间战争较少,匈奴强盛后以其强大的军事实力迅速控制了西域各国,在张骞打通西域之前,匈奴一直是支配西域各国的势力,实际上统治着西域,特别是天山以北各国。公元前119年,汉武帝决定派张骞再次出使西域,寻找同盟力量,以“断匈奴右臂”。张骞到达西域后,首先到乌孙国,并分遣副使往大宛、康居、月氏等国。“大宛国”为西域三十六国之一,位于帕米尔西麓,锡尔河上、中游,当今乌兹别克斯坦费尔干纳盆地。张骞出使西域时,于公元前129—前128年间抵达帕米尔以西,首先到达大宛。大宛是一个农牧业兴盛的国家,尤以出汗血宝马著称。大宛西北邻康居,西南邻大月氏、大夏,东北临乌孙,东行经帕米尔的特洛克山口可达疏勒(塔里木盆地西缘、现在的喀什地区),在当时东西交通上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是汉代丝绸之路的交通要道。“康居国”在大宛国的西北部,跟当时的大月氏属于同种。在汉朝初年国势颇盛,拥有现在新疆北境以及中亚部分地区。后来形成中亚地区月氏(贵霜)、康居、安息三个大国鼎立的局面。“大夏国”是张骞出使西域时提到的,应该是西汉时期对巴克特里亚地区的称呼。巴克特里亚主要指阿姆河以南、兴都库什山以北地区(今阿富汗地区),公元前6世纪古希腊人对今兴都库什山以北的阿富汗东北部地区称呼为“巴克特里亚”。最早在公元前6世纪后期起为波斯帝国(前550—前330)的一个行省。前329年被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征服。亚历山大即以此为其东方领地的统治中心。塞琉西王朝统治中亚时,更将大批希腊人和马其顿人移居此地。公元前255年,巴克特里亚总督狄奥多图斯一世宣告独立。并委派其亲属和功臣为各州总督,建立巴克特里亚王国(又称“中亚希腊王国”)。公元前208年,塞琉西国王被迫正式承认巴克特里亚王国。后将兴都库什山以南的喀布尔、犍陀罗和旁遮普等地纳入王国的版图。至公元前2世纪70年代时,王国的版图东起恒河中游流域,西达波斯沙漠,南抵孟买湾,北界锡尔河,势力鼎盛。但就在这时,监领兴都库什山以北地区的欧克拉蒂德斯发动叛乱,在巴克特里亚称王。从此,王国以兴都库什山为界,分裂为南北二朝,互相攻战不已。一些势强的总督或将军乘机割据一方,国势转衰。公元前174—前161年,伊塞克湖东岸和伊犁河上游流域的塞种人受大月氏第一次西迁的冲击,大批塞种人被迫向南迁徙。其中,有一支曾通过喀什西北的铁列克山口,先后定居疏勒(新疆喀什噶尔)与于阗二绿洲。此后,尉迟氏在于阗建立于阗国,为西域南道中,国势最强的国家之一。塞种人的一支被西汉称之为大夏人的约在公元前145年则向南冲过阿姆河,占据巴克特里亚,将盘踞此地两百余年的中亚希腊人逐往兴都库什山以南地区。公元前140年,大夏人消灭了巴克特里亚王国,建立了自己的国家,都城“蓝市城”(阿富汗巴尔赫),居民100多万。公元前128年,张骞出使大月氏至阿姆河时,见大夏人定居巴克特里亚﹐遂以“大夏”之名称呼之。按史书记载:“大夏在大宛西南二千余里妫水(阿姆河)南”。故后来中国也将原来的巴克特里亚王国称为“大夏国”。大夏人不久就被第二次西迁而来的大月氏征服。大月氏人在此建立了贵霜帝国。后来的西方史家和阿拉伯人则称之为“吐火罗斯坦”。也有人认为大夏即“吐火罗”,大夏又译作“吐火罗”。也有的西方学者认为,吐火罗人就是中国的月氏人。张骞出使西域各国后,西汉王朝积极联络大月氏、大宛,以和亲、通商的方式联合西域诸国,压缩匈奴的空间。张骞二次出使西域,扩大了汉朝的影响。西域诸国早就知道汉是个非常富饶的国家,很想建立关系,苦于匈奴的阻挠,匈奴遭受汉朝的打击后,汉朝通过“河西之战”后夺得河西走廊,同西域的联系已通,汉朝于是频频派人出使西域,西域各国也派使者回访西汉,西汉和西域交往日趋频繁,汉朝使者、商人接踵西行,把中国的丝绸、丝织品从长安通过河西走廊、新疆运往西亚,再转运欧洲,西域商人也纷纷东来把西域各国的奇珍异宝输入中国内地,这条沟通中亚交通的陆上要道被称之为“丝绸之路”。丝绸之路繁荣后,在西域诸国中,发展最快的当属疏勒国,疏勒(喀什)地处帕米尔高原东麓、塔里木盆地的西侧,是西域特别是南疆诸国通往西亚的必经之路,随着丝绸之路贸易的兴盛,疏勒成为了古丝绸之路南、北两道的汇合点,其贸易十分发达,随着经济的发展,东西方人员的大量交往,疏勒又成为了中西方文化的最大交汇之处。波斯文化、印度文化、中原文化在这里交流融汇。后来佛教由印度传入中土,疏勒是首站,再后来伊斯兰教传入西域,亦是从喀什开始。公元前114年(汉元鼎三年),伊稚斜单于死。他的儿子乌维被立为单于,前105年乌维单于死,乌师庐被立为大单于(前105—前102)。汉武帝在北面攻击匈奴的同时,为了解除南部的威胁,以便于集中国力击败匈奴,于公元前111年,汉武帝派兵灭亡了岭南的“南越国”。历史上的南越国主要包括现在的岭南及越南国中北部领土,越南国的南部在古代是占城国。秦朝以前,南方特别是岭南地区生活着古越族人,他们分为几百个部落,又统称为百越族。秦始皇统一六国秦朝建立后,为统一全中国,开始平定岭南。公元前219年,秦始皇任命屠睢为主将、赵佗为副将,率领50万大军南下平定岭南,同时,秦朝在漓江和湘江之间挖掘开通了运河——灵渠,连接了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解决了秦军几十万大军的粮草运输问题。秦军攻入岭南后,屠睢因为滥杀无辜,引起当地人的顽强反抗,被当地人杀死。秦始皇重新任命任嚣为主将,经过四年努力,终于在公元前214年完成大业,平定了岭南及现在的越南的中、北部,秦始皇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分天下为三十六郡,其中在岭南设立了三个郡,即南海郡(管辖广东及南海诸岛、广西东部,郡治番禺)、桂林郡(管辖广西西部,郡治贵港)、象郡(管辖广西南部、越南中、北部,郡治广西崇左)三郡,这是越南地区第一次被纳入中国的行政管辖。秦政府委任当地的社会部族领袖为官吏来管理本地,而任嚣被秦始皇委任为南海郡的郡尉。南海郡下设博罗、龙川、番禺、揭阳四县,赵佗被委任为龙川县令。说起来,任嚣和赵佗等算是中国最早的南下干部了。前210年,秦始皇病逝,秦二世继位。前208年,南海郡尉任嚣病重,命龙川县令赵佗代行南海郡尉的职务。任嚣死后,适逢秦末农民起义爆发,赵佗命令南岭各关口的军队阻塞隘口和道路,据险防守,防止中原的起义军队进犯岭南,在大秦帝国最危险的时候,赵佗军和北方的蒙恬军合计有上百万的军队,但是都没有支援秦中央,致使秦朝灭亡。公元前206年秦亡后,赵佗借机杀了秦朝安置在南海郡的官吏们,换上自己的亲信。公元前203年(比西汉建国还早一年),赵佗起兵兼并桂林郡和象郡,在岭南地区建立“南越国”,自称“南越武王”,都城在今广州,从这里不难看出,南越国不过是中国人在中国的地界上成立的一个地方割据政权,只不过其辖地包括了现在越南国的中北部地区而已,如果越南中北部地区自古就有国家政权的话,也不过就是秦朝或南越国侵占了他的领土;如果越南中北部地区当时就没有国家政权的话,那从秦朝以后他就是中国的一部分,是中国的固有领土,其后来又从中国分裂出去而已。但是现在的越南却不这样认为,它认为南越国是它祖宗建国历史的一部分,是其建国历史上的“赵朝”,亦称前赵朝。被越南历史学家誉为越南历史上第一个独立王朝,生生将自己的建国史向前推了一千多年。建立了南越国的赵佗保留了南海郡和桂林郡,并把象郡拆分为交趾郡和九真郡,这样岭南三郡就变成了岭南四郡。建国不久的西汉朝廷北面有匈奴强大的军事压力,无力再发动统一岭南的战争,只能采用妥协的方法承认南越国的地方政权地位。前196年,汉高祖刘邦派遣大夫陆贾出使南越,劝赵佗归汉。在陆贾劝说下,赵佗接受了汉高祖赐给的南越王印绶,以汉朝为“宗主国”臣服汉朝,使“南越国”成为汉朝的一个藩属国。刘邦死后,吕后执政,吕后对南越国采取了强硬的政策,南越遂于中央政府交恶,此时的南越国利用这几十年的和平时间,大力发展自己的军事力量,军事势力更加强大,福建地区的闽越、西瓯和骆越都纷纷归属南越,认南越国为宗主国。赵佗也开始以皇帝的身份发号施令,自称“南越武帝”,与西汉中央分庭抗礼。其领地范围也扩张至顶峰,最强大的时候势力曾扩张到长江南岸,与汉朝对立起来,以至于把南越国当成自己祖宗一部分的越南人竟说越南历史上曾与中国划长江而治。到汉文帝时,在丞相陈平的推荐下,任命在高祖时就曾多次出使南越的陆贾为太中大夫,令其再次出使南越说服赵佗归汉。陆贾到了南越后,向赵佗晓以利害关系,赵佗被再次说服,决定去除帝号归复汉朝,仍称“南越王”。前137年,赵佗去世,由于他去世时己达百余岁高龄,其儿子都已经死去,他的王位交由孙子赵胡又名赵昧继承。赵胡即位两年后(公元前135年),在今福建境内的闽越王郢借机向南越国发动战争,攻打南越国的边境城镇。赵眜刚继承王位不久,国内民心还不稳,于是就向汉武帝上书,说明闽越侵犯南越的事实,请求汉武帝处理此事。汉武帝对赵胡的做法大加赞扬,称其忠于臣属之职,不兴兵互相攻击,并派遣王恢、韩安国两将军前去讨伐闽越。在汉军大兵压境之下,汉朝的军队还没有越过南岭,闽越王的弟弟余善就发动叛变,杀死了闽越王郢,投降了汉朝,于是汉朝的军队停止了讨伐的行动,汉武帝随后将余善立为新的闽越王。前122年,南越王赵胡病重,其在汉朝当宿卫的儿子赵婴齐向汉武帝请求回到南越国。同年,赵胡死去,赵婴齐继承王位。前115年,赵婴齐病死,其次子赵兴继承王位,但是实权掌握在丞相吕嘉手中。前112年,吕嘉叛乱,杀害了赵兴、樛太后和汉朝的使者,立赵婴齐的长子赵建德为新的南越王,前112年秋,汉武帝调江淮以南的水兵及巴蜀罪人、夜郎国军队等共10万人,在伏波将军路博德率领下,兵分五路进攻南越,到公元前111年冬,吕嘉和赵建德被擒,南越国灭亡,这个由中国人赵佗在中国的地界上成立的地方割据政权,在传五世南越王、历93年后被中央政府平定,归于汉朝。汉武帝在平定南越后,将原来的南越国属地四个郡改设置为九个郡,直接归属汉朝中央,由西汉王朝实施直接的行政管理。这九个郡中,位于现在越南境内中、北部的有三个郡,分别是:交趾郡(郡治越南河内)、九真郡(越南中北部)、日南郡(越南中部);位于现在两广境内的有四个郡,分别是:南海郡、桂林郡、苍梧郡、合浦郡;管辖海南岛及南海诸岛的有二个郡,分别是:珠崖郡(现在的海口市,公元前46年罢郡设朱卢县,隶属合浦郡)、儋耳郡(现在的詹州市,公元前82年并入珠崖郡)。公元前106年(汉武帝元封五年),汉武帝在全国设立十三刺史部时,将包括越南境内的三个郡在内的这九个郡并为交趾刺史部,到公元35年(东汉建武十一年),改为“交州刺史部”,后世称为交州。西汉王朝虽然与西域的交往日趋频繁,西域各国也纷纷表示愿意归西汉统治,但是由于西汉的军事实力并没有到达西域,匈奴在西域的统治还没有从根本上动摇,一些西域中部的小国慑于匈奴的压力,还不敢同西汉走的太近,有的还故意刁难汉使。公元前108年,汉武帝发兵攻击处在中原进入西域门户的姑师国(都城在现在的吐鲁番交河故城,范围包括吐鲁番、鄯善、奇台一带),姑师国王投降,汉武帝征服姑师国后将其国名改为车师国。随后西汉大军又进攻另一个通道上的重要国楼兰国(今新疆若羌一带),楼兰国被迫归附西汉(昭帝时期将楼兰改为鄯善并将都城迁到若羌,楼兰城则成为西域长史治所,约1600年前楼兰古城消失),西汉以强大的军事势力彻底打通了通往西域的通道,有力地打击了匈奴在西域的实力。公元前105年,西汉与乌孙国通婚。张骞二次出使西域后,跟随张骞到汉朝的乌孙使者见识到西汉国势的强盛,促使乌孙国王猎骄靡与西汉结盟。匈奴得到消息后企图攻打乌孙国,乌孙国王猎骄靡便请求与汉朝结为兄弟,以寻求支援,汉武帝便将汉朝宗室细君公主嫁与乌孙王猎骄靡的孙子军须靡,西汉与乌孙结成联盟,共同夹击匈奴。猎骄靡去世后,他的孙子军须靡继位乌孙王,不久细君公主去世。公元前101年,汉武帝将参与七国之乱的楚王刘戊的孙女封为解忧公主下嫁军须靡。军须靡去世后,因为儿子泥靡年纪尚小,便将乌孙王位传给自己的堂弟、肥王翁归靡,按照乌孙风俗传统,解忧公主又嫁给翁归靡,在解忧公主的帮助和影响下,翁归靡改变了过去在汉朝与匈奴之间摇摆不定的方针,一心归附汉朝,翁归靡去世后,乌孙贵族拥立泥靡为乌孙王,解忧公主又嫁给乌孙王泥靡。解忧公主为乌孙与汉朝的联盟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此后西汉王朝又与乌孙组建汉乌联军以打击匈奴。公元前104年,汉武帝派使者携带金帛去大宛国购买“汗血宝马”,大宛国王迫于匈奴的压力,不但不卖马,还把汉朝的使者杀了。汉武帝大怒,命大将军李广利率兵往讨。李广利用兵不当,在大宛国东部即战败。汉武帝命发兵运粮再次西讨,于公元前102年攻克大宛国首都,并杀死了大宛王毋寡,另立国王,从此大宛服属汉朝。东汉时,大宛国一度臣服于莎车。西晋太康六年(285),武帝使杨颢拜其王蓝庾为大宛王。南北朝以后,大宛为昭武九姓统治。唐代称其为宁远国或拔汗那。明清时为浩罕汗国。汉武帝不远千里出兵远征,以武力征服了大宛国,自此西域各国震动恐慌,都纷纷遣使来西汉朝廷朝贡,汉朝并在敦煌到盐泽(今罗布泊)之间设立了交通亭站,还在轮台(今新疆轮台东南)和渠犁(今新疆库尔勒)等处屯田,置使者校尉,以保护汉与西域诸国间的交通孔道,天山以南地区便在汉的控制下,匈奴虽然仍盘据在天山以北,但已时时处于汉朝的威胁之下。通过汉朝在军事、政治方面的连续打击,匈奴主力被汉朝大军几乎全部消灭,匈奴向北处逃走,迁至荒芜的漠北草原,经过后来其他汉朝几位将军的打击,原来属于匈奴的国土几乎全部沦为汉朝领地。喧赫一时的匈奴帝国走向衰落。&中国北方少数民族发展史简介(8)——匈奴()&(7)和亲公元前102年,匈奴且鞮侯单于即位,汉武帝为了表示友好,于公元前100年派遣中郎将苏武率领一百多人,带了许多财物,出使匈奴。不料,就在苏武完成了出使任务,准备返回自己的国家时,匈奴上层发生了内乱,苏武一行受到牵连,被扣留下来,并被要求背叛汉朝,臣服单于。单于派大臣卫律向苏武游说,许以丰厚的奉禄和高官,苏武严辞拒绝了。匈奴见劝说没有用,又敬重苏武的气节,不忍心杀苏武,又不想让他返回自己的国家,于是决定把苏武流放到西伯利亚的北海即贝加尔湖一带,让他去牧羊。公元前99年,汉武帝遣贰师将军李广利带骑兵三万西征匈奴,在天山与右贤王部战斗。汉武帝在武台召见李陵,令他为李广利军监护辎重。李陵辞谢,并主动请缨率所部独立成军,牵制匈奴军队,以辅助李广利的正面作战。武帝应允,因为战马不足,所以李陵只能将步兵出征,李陵率五千名弓箭手从居延北行军一个月,在浚稽山与且鞮侯单于的三万骑兵遭遇,被匈奴军包围,由于汉军未能对李陵部实施必要的接应和支援,实力相差悬殊,最终全军覆灭,李陵被俘后投降了匈奴。李陵是汉朝飞将军李广的孙子,他的投降令汉武帝十分震怒,太史令司马迁因为替李陵说了一些辩护的好话,竟被汉武帝处以“腐刑”。西汉王朝对匈奴用兵几十年,基本歼灭了匈奴的有生力量,并将其王庭逐往漠北。但是,西汉王朝在兵力、物力上也遭受了重大损失,汉武帝晚年就已经认识到这个问题,已经开始休养生息,因此汉、匈双方都产生了和亲与友好的要求。前87年,汉武帝死,因为他的长子也就是太子刘据在巫蛊事件中自杀,皇位由汉武帝最疼爱的小儿子刘弗陵即位,是为汉昭帝,汉武帝遗诏由大臣霍光(霍去病同父异母的弟弟)辅政,同时为了防止年轻的太后效法吕后干预朝政,汉武帝在死前处死了刘弗陵的母亲钩弋夫人。前85年,接替且鞮侯任单于的匈奴狐鹿姑单于去世,狐鹿姑单于的阏氏(匈奴人对单于正妃的称呼,类似皇后)和大臣卫律相勾结,更改了狐鹿姑单于立其弟弟右谷蠡王(左谷蠡王和右谷蠡王是匈奴贵族的封号,地位次于左右贤王但高于其他王侯,左右谷蠡王分居于匈奴的东西部,与左右贤王合称“四角”)为单于的遗嘱,改立正妃阏氏的儿子左谷蠡王为单于,是为壶衍鞮单于。因为新单于不是原单于遗嘱立的,所以各地的藩王就不去参加龙城王庭大会,诸联盟成员与中央王庭相继脱离关系。汉昭帝时,匈奴为缓和与汉的敌对关系,把扣留了19年的汉使苏武释放,以示善意。但是,匈奴内部贵族之间常闹矛盾,在对汉政策上意见不一,有时欲和亲,有时又侵扰。壶衍鞮单于即位后,因为汉朝加强边防,匈奴兵几次侵扰都没有得到便宜。于是转而侵略邻国乌孙,声称欲得到出嫁到乌孙的西汉公主,乌孙的解忧公主向汉昭帝上书求救。公元前74年,汉昭帝去世,由于昭帝去世时年轻无子,大臣推汉武帝的长子即原太子刘据的孙子刘病已(改名刘询)即位,是为汉宣帝。此时乌孙王翁归靡再次向汉宣帝求援。乌孙是西汉王朝在西域的重要盟邦,保住乌孙对于西汉在西域的利益至关重要。公元前72年,西汉发大军15万,与乌孙兵5万组成汉乌联军,20万大军夹击匈奴,匈奴大败,损失严重,匈奴元气大伤。同年冬天,壶衍鞮单于迁怒于乌孙,亲率大军攻击乌孙,适逢天气大雪,士兵多冻死,乌孙乘机反攻,北面的丁零和东面的乌桓也乘机联合攻击匈奴,匈奴再一次遭到沉重打击,此后其属国纷纷独立,逐一降汉,而匈奴军事上的衰落再加上自然灾害,人口减少十之六七,匈奴势力逐渐衰弱,经过这一变故,匈奴再也无力对抗汉军。公元前68年,壶衍鞮单于去世,他的弟弟左贤王虚闾权渠即单于位,虚闾权渠单于不满壶衍鞮单于的阏氏擅权,就没有按照匈奴的习俗娶壶衍鞮单于的阏氏(自己的嫂子)为自己的阏氏,而是另立了一个阏氏,这导致了壶衍鞮单于阏氏的不满,她遂与右贤王屠耆堂秘密勾结。公元前60年,虚闾权渠单于死后,壶衍鞮单于的阏氏勾结右贤王屠耆堂,没有立虚闾权渠单于的大儿子呼屠乌斯为单于,而是立右贤王屠耆堂自己为单于,是为握衍朐鞮单于。握衍朐鞮单于即位后,大肆铲除异己,导致匈奴内部因掌管西域事务的日逐王率部降于西汉王朝,被西汉封为归德候。呼屠乌斯的弟弟稽侯珊出逃到匈奴左地他的岳父处。日逐王降汉以后,匈奴被迫放弃了西域,西汉王朝政府完全控制了西域。同年(公元前60年),汉宣帝在新疆轮台设置“西域都护府”管辖大宛以东西域50余国,匈奴在西域的统治至此全面结束。西汉王朝实现了对西域的统治,这也是中国对新疆地区最早的行政管辖。公元前60年,乌孙王翁归靡去世,乌孙贵族拥立泥靡为新的乌孙王,由于内部权力的争斗,公元前53年,乌孙王泥靡被翁归靡的儿子乌就屠杀死,在汉朝的调解下,乌孙以解忧公主和翁归靡的儿子元贵靡为乌孙大王、乌就屠为乌孙小王。公元前49年解忧公主去世,此后有关乌孙王的历史记载便较为模糊了。&公元前58年,逃到匈奴左地的稽侯珊被左地的匈奴贵族拥立为单于,是为呼韩邪单于,呼韩邪单于率军击败了握衍朐鞮单于,占领了王庭,握衍朐鞮单于自杀身亡。呼韩邪单于找到了他的哥哥呼屠乌斯,并封呼屠乌斯为左谷蠡王,后因战功被封为左贤王。此后,匈奴贵族都隆奇与右贤王又立了一个屠耆单于,并出兵打败了呼韩邪单于。到公元前57年,匈奴又自立了3个单于,史称“匈奴五单于内乱”。其后,呼韩邪单于在其兄弟的帮助下,击败了其他几个单于。但这时,他的哥哥呼屠乌斯又自立为单于,是为郅支单于。公元前54年,郅支单于出兵打败了自己的弟弟呼韩邪单于,占据了匈奴王庭。呼韩邪单于被迫率部众南迁近五原塞,并将自己的儿子送入西汉王宫作为人质,对西汉称臣,希望借助汉朝的势力以保护自己。此时,郅支单于为了不得罪汉朝,也将自己的儿子送入西汉王宫作为人质,以维护自己和西汉的关系。公元前51年,呼韩邪单于入西汉朝见汉宣帝,这是第一个到中原来朝见汉朝皇帝的匈奴单于,汉宣帝在甘泉宫(山西淳化)接见了呼韩邪单于,并给与了超过亲王的特殊礼遇。呼韩邪单于入朝降汉以后,郅支单于错误地判断呼韩邪是软弱,可能不会再回到漠北了,于是他就放心向西域扩张,打算重新恢复匈奴昔日的辉煌。但是,西汉王朝却派大军护送呼韩邪单于返回漠北王庭,郅支单于畏惧汉朝的兵力,不敢再回到漠北王廷,转而向西挺进,在吞并乌揭、坚昆、丁零三国后,建都坚昆,远避汉朝锋芒。公元前50年,呼韩邪单于第二次入汉朝朝见汉宣帝。公元前49年,汉宣帝刘病已去世,他的儿子刘奭即位,是为汉元帝。汉元帝初年,郅支单于因怨恨汉朝对呼韩邪单于的大力支持,上书汉廷请求送回他在京入侍的儿子&,汉元帝派遣谷吉为特使护送郅支单于的儿子回国,但是郅支单于却将谷吉杀害,郅支单于情知从此与汉朝结仇,于是率部众西迁到康居国(今巴尔喀什湖与咸海之间,即哈萨克斯坦一带),被康居王安置在与乌孙国相邻的地方,联手对付乌孙。郅支单于自以为与汉朝距离遥远,就与康居王勾结起来,在都赖水(今恒逻斯河)畔兴建了一座郅支城(今江布尔城),作为自己进一步扩张势力的基地。此后,郅支单于联合康居王数次攻击乌孙国(都赤谷,在今吉尔吉斯共和国伊塞克湖东南),又勒令大宛国向自己进贡,郅支将势力逐步再次向西域发展,直接威胁汉朝在西域的统治。公元前36年,西汉西域都护副都尉陈汤说服都尉甘延寿,率领西域各国联军远征康居的匈奴郅支单于,并平定康居,杀死了郅支单于。陈汤并上书汉元帝,说出了令汉人引以为豪的话:“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郅支被杀之后,呼韩邪单于既为消灭政敌而高兴,又畏惧汉朝的威力。于公元前33年第3次朝汉,并自请为汉婿,愿娶汉女为阏氏。汉元帝也愿意用婚姻的形式巩固汉、匈之间的友好关系,就以宫女王嫱(王昭君)配他为妻。王昭君当时因未受皇帝封诰,据说是王昭君得罪了皇帝的画师毛延寿,毛延寿故意将她画的较丑,从而得不到汉元帝的召见,所以王昭君在后宫的地位极其卑微,不受重视,此时她主动请行,自愿远嫁匈奴。在临行前举行的欢送仪式上,汉元帝见王昭君丰容靓妆,光彩照人,不禁大为悔恨,很想把她留下,但又不便失信,只得让她随呼韩邪出塞而去。呼韩邪封王昭君为宁胡阏氏。王昭君出塞后,一心辅佐呼韩邪单于,并致力于汉、匈之间的友好,在王昭君的努力下,从此,汉匈长期战争状态宣告结束,双方一直保持着友好的关系。呼韩邪死后,其后裔遵从他的遗嘱,与汉朝保持友好关系达30多年,直到王莽专政为止。公元前33年,汉元帝去世,其长子刘骜即位,是为汉成帝。汉元帝时期的汉朝还是比较强盛,但也是衰落的开始。刘奭在位期间,豪强大地主兼并之风盛行,中央集权逐渐削弱,社会危机日益加深。又由于汉元帝过于放纵外戚、宦官,最终导致西汉的灭亡。汉成帝即位后,生活荒淫,先后宠幸赵飞燕、赵合德姐妹两人,不理朝政,朝中大权都为王氏外戚掌握,他的母亲王政君(汉元帝刘奭的皇后)重用王氏一族,致使外戚专权,王政君身居后位时间61年,到她自己的侄子王莽篡汉建立新朝时,王政君曾大怒将玉玺砸在地上,致使传国玉玺崩碎了一个角。公元前31年,匈奴呼韩邪单于去世,他的儿子雕陶莫皋即位单于,按照风俗,他又娶了王昭君为妻,一直与汉朝保持了良好的关系。其后,呼韩邪单于的几个儿子先后为单于。公元前8年,呼韩邪单于的另一个儿子即位称乌珠留单于。公元前7年,汉成帝刘骜在赵合德的怀抱中中风去世,由于自己没有儿子,由他的侄子刘欣即位,是为汉哀帝,以汉成帝的皇后赵飞燕为皇太后,以汉成帝的母亲王政君为太皇太后。汉哀帝继位初期,以左将军师丹代替王莽担任大司马辅佐朝政。公元前5年,汉哀帝下诏取消州牧,恢复州刺史。汉哀帝同自己的叔叔汉成帝一样有宠爱男宠的爱好,“断袖之癖”的故事即出自汉哀帝。公元前1年8月,年仅24岁的汉哀帝去世,太皇太后王政君立王莽为大司马,掌丞相事。此时手握大权的王莽为了便于自己专权,不肯立年岁较长的君主,于9月迎立汉成帝的另一个侄子、年仅9岁的中山王刘衎为帝,是为汉平帝,改次年(公元1年)为元始元年,由太皇太后王政君垂帘听政,大司马王莽主持国政,王莽还将自己的女儿嫁给汉平帝为皇后,此时的大司马王莽给人的印象像周公辅成王一样崇高。公元6年2月(阴历元始五年十二月),14岁的汉平帝刘衎因病去世(一说被王莽毒死),汉平帝病死后,王莽感到自己当皇帝的条件还不具备,就决定再立一个傀儡,随立汉宣帝的玄孙刘婴为皇太子,号曰“孺子”,自己为居摄,是“摄皇帝”。公元8年,王莽篡权自立为帝,改国号为“新”,西汉帝国灭亡。王莽篡权后,实行新政,史称“王莽改制”,但始终未能从根本上缓解社会矛盾,反而使国家更加动荡,在对待少数民族的问题上,他将原本臣服于汉朝的匈奴、高句丽、西域诸国和西南夷等属国统治者由原本的“王”降格为“侯”,将东北的高句丽国改名为“下句丽”。对待匈奴方面,他在镇压了匈奴的一次叛乱后,把汉宣帝颁给呼韩邪单于的金质“匈奴单于玺”索回,另发给乌珠留单于“新匈奴单于章”,蓄意压低单于的政治地位。匈奴人因此心怀不满,不久王莽又为匈奴划分地盘,将呼韩邪15个儿子都立为单于,以削弱匈奴的势力,此举更是激起了匈奴的不满,匈奴及西域各族因此拒绝臣服王莽的新朝。公元10年,王莽奏请皇太后批准,禁止匈奴人用两个名的名字,并派使者前去劝说单于,乌珠留单于听从了汉朝使者的劝说,上书汉廷,自愿把自己的名字改为一个字的“知”字,从此匈奴单于就出现了一个字的名字。公元16年,王莽派往西域的都护将军李崇所率军队,被焉耆、姑墨等国杀得全军覆没。李崇死后,西域诸国遂完全断绝了与王莽的大新帝国的联系。借此机会,公开与王莽新朝分裂的匈奴单于便趁机在新莽末年和东汉初年扩充势力,重新征服西域。王莽篡汉后,刘氏宗族及贵族官僚相继起兵反抗,意图恢复刘汉王朝。各地农民起义军更是风起云涌,在当时遍布全国的起义军中,有两支最大的队伍,成为农民起义的主流,这就是南方的绿林军和北方的赤眉军。公元23年,绿林军攻入长安,王莽在混乱中被杀死,新朝灭亡。绿林军拥立西汉皇族后裔刘玄(刘秀的族兄)为皇帝,建年号为更始,史称更始帝。公元25年(更始三年),赤眉军拥立刘邦长子刘肥的直系后裔、年仅15岁的放牛娃刘盆子为皇帝,年号建世,史称建世帝。不久更始帝被赤眉军打败,投降后被杀。同年,另一支皇族后裔的义军首领刘秀(汉景帝的后裔)在河北称帝,建国号仍使用“汉”,史称东汉,年号建武,后定都洛阳,刘秀为东汉光武帝。不久,刘秀打败赤眉军,刘盆子及赤眉军投降了刘秀。&中国北方少数民族发展史简介(9)——匈奴()&(8)东汉时期的南北匈奴及北匈奴的消失公元25年,刘秀建立东汉政权(25—220年),为东汉光武帝,年号建武。公元38年(建武十四年),西域的莎车、鄯善国派使者到洛阳朝贡,并请求东汉政府派遣都护。因刘秀忙于铲除地方割据势力,巩固政权,派不出多余的军队去西域,便没有同意。后鄯善、车师等十六国遣子入侍,并再次请派都护,刘秀仍没有同意。后来,西域诸国互相攻伐,各自的势力大减,匈奴人乘虚而入,西域终被匈奴再次控制。匈奴得西域诸国的人力、物力,实力大增,屡次进犯东汉河西诸郡,边地人民不堪其苦。公元46年,呼韩邪单于的孙子蒲奴即位单于,蒲奴单于是匈奴统一时期最后一位匈奴单于,也是匈奴分裂后的第一位北匈奴单于。他死后即位的北匈奴单于不再是呼韩邪单于的子孙。蒲奴单于即位时,匈奴国内发生严重的自然灾害,人畜饥疫,死亡大半,上层贵族争权夺利,发生分裂。48年,匈奴八部族人共立呼韩邪单于之孙、乌珠留单于之子日逐王比为单于,建王庭于五原塞(今内蒙古包头),与蒲奴单于分庭抗礼,匈奴分裂为两部。此后不久,单于比率4万多人南下附汉称臣,被称为南匈奴,东汉王朝将之安置在河套地区,汉朝置使匈奴中郎将率兵保护其安全。统治地区包括今甘肃庆阳、宁夏、山西、陕西、河北省北部,内蒙古呼和浩特至包头一带。而留居漠北的蒲奴单于部则被称为北匈奴。匈奴正式分裂为南、北匈奴。留居漠北的北匈奴,连年遭受严重天灾,又受到南匈奴、乌桓、鲜卑的攻击,退居漠北后社会经济极度萎缩,力量大大削弱,多次遣使向东汉请求和亲,但是遭到东汉政府的拒绝。公元57年,汉光武帝刘秀去世,其第四子刘庄(母亲是阴丽华)即位,是为汉明帝,改次年为永平元年。明帝在位时,曾派使者赴天竺求佛,并于洛阳建立中国第一座佛教庙宇——白马寺。其时佛教在西汉末年就已经传入中国,到汉明帝时期得到第一次发展,使得佛教开始在中国流行。北匈奴从65年至72年不断入侵东汉渔阳至河西走廊北部边塞,以抢掠必须的生活及军事物资。随着东汉的政治稳定和经济得到恢复发展,国力增强,在南匈奴的支持下,东汉政府开始了征伐北匈奴的战争。73年2月,东汉明帝派耿秉、窦固等四路大军出击北匈奴,汉军进抵天山,占据伊吾卢城(今新疆哈密),大获全胜。耿、窦又率兵出西域,进攻车师国。车师国后王和前王相继投降。在击败北匈奴后,又派班超出使西域,班超首先到达西域南路鄯善国,班超杀死匈奴使者,使鄯善国归附汉朝。班超又出使于阗国,于阗王杀死匈奴使者,归附东汉王朝。当时,匈奴人扶立的龟兹(今新疆库车县城东郊)国王倚仗匈奴的势力在北道肆行无忌。他派兵攻破疏勒国(今新疆喀什市),杀死国王,另立龟兹人兜题为疏勒王,疏勒国实际掌握在龟兹人手中。74年,班超平定疏勒,至此,班超出使西域,凭借智勇,已先后使鄯善、于阗、疏勒三个王国恢复了与汉朝的有好关系。由是西域诸国皆遣子入侍。自王莽始建国元年至此,西域与中原断绝关系65年后又恢复了正常交往。公元75年,汉明帝去世,其第五子刘炟即皇帝位,是为汉章帝,焉耆国(今新疆焉耆回族自治县)乘汉王朝大丧的机会,围攻西域都护,杀死了都护陈睦。班超孤立无援,而龟兹、姑墨等国也屡屡发兵,进攻疏勒。班超跟疏勒王忠互为犄角,首尾呼应,虽然势单力孤,但仍拒守了一年多。朝廷认为陈睦已死,担心班超独处边陲,难以支持,下诏命班超回国。班超受命将归,班超率部至于阗,于阗国王王侯百姓苦苦挽留。班超见状毅然决定不回汉朝,重返疏勒,并使疏勒复安。78年,班超率疏勒兵进攻姑墨,并将其攻破,孤立了龟兹。80年,班超上书给汉章帝,分析西域各国形势及自己的处境,提出了要趁机平定西域各国的主张。此后在班超的努力下,西域五十多个国家又重新归附了东汉王朝,班超为国家的统一做出了重大的贡献。公元85年,丁零和鲜卑、西域各族,与南匈奴一起,进攻北匈奴,87年鲜卑从东部猛攻北匈奴,杀死北匈奴的优留单于。优留单于死后,北匈奴大乱,漠北又发生蝗灾,内部冲突不断。公元88年,汉章帝刘炟去世,其四子刘肇即位,是为汉和帝(在位88年—105年),东汉第四位皇帝。汉和帝趁北匈奴内乱之机,于89年派窦宪率军与南匈奴军队在涿邪山会合(今蒙古国满达勒戈壁附近),与北匈奴单于战于稽落山(今蒙古国额布根山),北单于大败逃走,汉军追击,俘杀一万三千余人,北匈奴先后有二十余万人归附。窦宪、耿秉登燕然山(今蒙古国杭爱山)刻石纪功而还。90年,再出击北匈奴,北匈奴单于受伤逃走。91年,东汉军又出击金微山(今阿尔泰山)大败北匈奴军,北匈奴单于被迫西迁,率残部西逃康居,与郅支单于的残部会合。在西迁的北匈奴人的冲击下,康居被迫南迁到索格狄亚那地区。康居国北部的领土大为缩小,锡尔河以北地区被西迁的匈奴人占据。晋朝之时,康居国对于中原王朝仍然十分归顺,曾经遣使入朝到晋朝献马,希望与新崛起的西晋王朝结交。南北朝时期,由于柔然的崛起并争夺西域,嚈哒匈奴人(白匈奴)又潮水般地涌入中亚阿姆河与锡尔河之间的河中地区。到公元四世纪20年代,嚈哒匈奴人又向南攻灭贵霜,建立了帝国,从而成为中亚的强国,居于中国和波斯萨珊王朝之间。在这个动乱的时期,康居、乌孙、大宛等汉代国家都逐渐被大规模南北迁徙的匈奴人侵蚀,国家逐步缩小甚至莫名的消失,在以后的记录中这些国家的名称就全都不见了。北匈奴西迁后,其广大的匈奴故地被鲜卑人占领,留在当地的几十万匈奴人逐渐融入到鲜卑人当中,使鲜卑人的势力迅速崛起。105年,汉和帝刘肇去世,其出生刚满百天的幼子刘隆即位,后称汉殇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怎么样不射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