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隆平的贡献与农夫的对话

欢迎来到作文网!
& 科学家名人故事:身价千亿的“农民”袁隆平
扫描二维码,在手机上浏览
科学家名人故事:身价千亿的“农民”袁隆平
  &一日三餐,米香弥漫,饱食者当常忆袁公。&看到这句话,我们总有一种莫名的心动。在物质极大丰富的今天,或许这样一种场景离你非常遥远:道路边、田埂间、大桥下,常有人因吃不饱饭昏厥晕倒,甚至死于饥饿;草皮树根均可入食,只是为了填饱肚子;把饭蒸两次,饭量就会增加一半;冬夜睡觉时因没饭吃手脚冰凉,无法捱到天明&&
  民以食为天,盘古开天辟地,从人类诞生的那一刻起,摆脱饥饿、奋力生存便成为人类的主题。人类在漫长的生息绵延过程中从未停止过对饥饿的抗争,从未停歇过对粮食的渴望。然而,面对严峻现实,世界陷入了粮食恐慌,人们连连发问:谁来养活中国,谁来养活世界?
  在人类发展的关键时刻,一位&神农&捧出了拯救世界性饥饿的法宝--杂交水稻,创造了一个风靡世界的&绿色神话&。这个被冠名为&东方魔稻&的奇迹让中国人看到生的希望,也让世界人民远离饥饿。
  这位喂饱我们肚皮的&农民老大哥&就是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从战乱中的逃难娃成为享誉世界的科学巨人,袁隆平带给我们的是一个充满智慧和奇迹的传奇故事。
  颠沛磨难初长成,投身学农志坚定
  袁隆平成长的年代,正值日寇的铁蹄践踏中国。年幼的他随父母四处迁徙,尝尽逃难的艰辛。火光冲天、尸横遍野的悲惨景象让袁隆平从小就懂了一个道理:弱肉强食。从那时起,他树立了和祖国同呼吸共命运的决心。
  因为兴趣所在,他在大学填报志愿时选择了学农。面对贫穷落后的农村,他更加坚定了信心,立志改造农村,为农民做实事。大学期间,他阅读了国内外多种中外文农业科技杂志,对学术孜孜以求。年轻学子袁隆平对权威学者并不盲从,他常把搜罗到的各国学术书籍仔细研究,去感悟、去分析,最后得出自己的结论。他始终坚信吸收科学知识更重要的是靠理性来判断其价值,这在当时已显出一个青年人的大胆思辨和成年人思维的缜密老练。
  躬身田畴心不改,杂交情缘定终身
  大学毕业,踌躇满志的他远离了繁华的都市,选择了偏远的湘西农村。在农校教书的日子里,他利用课余时间走出课堂,走向田埂。烈日当空,农民在榕树下歇息,袁隆平依然头顶烈日,在田里劳作。
  偶然的机会,他发现一株&鹤立鸡群&的稻株,由此灵感一现,萌生了培育杂交水稻的念头。然而,袁隆平的设想与传统的经典遗传学观点相悖,许多权威学者认为他是蚍蜉撼树,周围充斥着反对声甚至嘲笑声。但他在反复思考、探索之后,更加坚信自己的想法。
  为了找到意想中的稻株,他吃了早饭就下田,带着水壶与馒头,一直到下午4点左右才回。艰苦的条件和不规律的饮食,让他患上了肠胃病。六七月份的天气,他每天都手拿放大镜,一垄垄、一行行、一穗穗,大海捞针般在几千几万的稻穗中寻找,汗水在背上结成盐霜,皮肤被晒得黑里透亮,连常年扎在水田里的农民都自叹不如。
  正是凭着这种坚韧不拔、勇敢顽强的意志,在勘察了14万余株稻穗后,经过两年的探索、试验和研究,他终于写成引起国内外科技界高度重视的&惊世&论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从此,&杂交水稻&这四个字伴随了袁隆平的一生,成为他毕生不懈追求的事业。
  动荡年岁经风雨,于无声处听惊雷
  论文的发表标志着袁隆平正式走进了杂交水稻研究领域,但在那个年代,它无疑被视为反动学说。随后,&黑五类&、&现行反革命&等那个年月里最触目惊心的罪名一一加在了他身上。几十个实验用的瓶瓶罐罐被砸碎后,杂交水稻研究也跟着他一起变得岌岌可危&&
  袁隆平饱尝被孤立的痛苦,但&让所有人都吃饱饭不再挨饿&的诺言却让他意志异常坚定,每当遇到阻力的时候,他都告诫自己戒骄戒躁,为长远打算。试验器材被捣毁,他就偷偷拿着手电筒,将残存的秧苗一株株收拾好带回家中,藏在臭水沟里;700多株试验材料再次被毁,他忍住悲愤走进烂泥巴田里寻找劫后余生的秧苗;为躲避政治斗争,他带助手到海南开展试验,连续7年春节都在外面度过,遇到台风暴雨天气,就卸下门板,将秧苗抱到门板上转移到安全的地方;即便是在大地震来临时,也不顾生命安危保护种子,因为余震不断,为了把试验继续进行下去,他们就在操场草席上睡了整整三个月&&
  寒来暑往,草木枯荣,杂交水稻的研究过程中面临着许多困难,需要极大的耐心和韧性,袁隆平凭借自己的智慧和执着将困难一一化解。在潜心研究的过程中,海南&野败&的发现让他欣喜不已,多年来天南地北的长途跋涉、不眠不休,从那一刻起有了重大收获。1974年,袁隆平在安江农校试种的&南优2号&杂交稻亩产628公斤,与常规稻亩产150公斤相比,简直是是天壤之别。
  1976年是我国杂交水稻研究的关键一年。袁隆平和他的助手们用勤劳和勇敢揭开了我国杂交水稻大面积制种、推广的序幕。
  苦尽甘来人依旧,淡泊名利爱无疆
  杂交水稻研制成功后,各种荣誉纷至沓来:国内第一个特等发明奖、&杂交水稻之父&、国家首个最高科技奖&&袁隆平也从一个躬耕田畴的农业科学家成了身价千亿的&富翁&、两院院士、集团董事。面对荣誉,袁隆平有着清醒的认识。社稷黎民,苍生天下,他一直以此为念。&我今生最大的心愿是让杂交水稻更多地造福世界。我希望杂交稻不仅对建设中国的和谐社会做贡献,也希望为建立世界和平做贡献,我认为这应该是中国对世界的贡献。&袁隆平说。
  2004年,袁隆平当选为&感动中国&年度人物,大会给他的颁奖词中这样写道:&他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当他还是一个乡村教师的时候,已经具有颠覆世界权威的胆识;当他名满天下的时候,却仍然只是专注于田畴,淡泊名利,一介农夫,播撒智慧,收获富足。他毕生的梦想,就是让所有人远离饥饿。喜看稻菽千重浪,最是风流袁隆平!&这正是袁隆平一生的写照,他用他的人生诠释了胸怀天下、无私奉献的精神。
  如今,八旬老人袁隆平仍然精神矍铄,昼夜躬耕于稻田,身价千亿的他身着35元的衣服,做着&禾下乘凉&的超级水稻梦。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袁隆平是一个真正的探索者,一个真正的耕耘者,更是一个大爱无疆的仁者。他的贡献已经超越了杂交水稻,他给整个民族留下了一笔绵延世代的宝贵精神财富。他是属于中国的,更是属于世界的。他以他的执着和真诚征服了全世界,也赢得了世人的尊重和敬仰。在浩瀚的宇宙中,闪耀着一颗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小行星。而袁隆平则是我们仰望苍穹时去追寻的一个在科学和自然的天空中发出耀眼光芒的明星。
不够精彩?
我要点评:科学家名人故事:身价千亿的“农民”袁隆平
的其他文章
写作达人推荐科学与佛学对话:袁隆平与高僧谈“转基因”
新书“和平的狮子袁隆平丛书”第一部《稻可道》,日,在中南大学出版社悄悄面世。该书由湖南青年学者枕戈策划,由袁隆平的亲传弟子、湖南省农业科学院研究员、湖南省作家协会会员方志辉创作。是首部反映和记录“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等科学家,把杂交水稻推向世界的“跨国奋斗史”的大型原创纪实文学。《稻可道》以“中国这头狮子已经醒了,但这是一只和平的、可亲的、文明的狮子”为精神线索,体现了中国人在传播杂交水稻的过程中是如何撒播“和平的种子”的。书中记录了许多鲜为人知的故事。揭秘了中国与世界的首笔知识产权交易,首家以农业科学家命名的上市公司隆平高科诞生的过程。首次描写了袁隆平团队中“八大金刚”、“十三太保”、“五朵金花”等在国外的惊心动魄的事迹。解开了神秘安江的面纱,探寻了“世界最早的城市”。上自中华万年古文明,横向到各国的人文地理风俗,大到各大宗教信仰、政治制度的对比差异,共同为该书夯实了深厚的文化底蕴。而亚非拉美异域风光的描绘,又让该书具有“世界旅游攻略”的性质。书中袁隆平院士与高僧妙华法师的“科学与佛学的对话”,则让人的思绪穿越历史时空,引发人们对儒释道传统文化的思考。该书也以科学与公正的角度,有两节内容如实传达了袁隆平与众科学家对“转基因”这一话题的的认识和见解。“科学与佛学对话”,袁隆平与高僧谈“转基因”,是该书最后一节,其核心内容整理如下,以飨读者。袁隆平与妙华法师对话(资料图)儒释道是和平之道日上午9点,经方志辉介绍,妙华和尚师徒三人第一次走进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袁隆平院士的接待室,探访袁隆平。秘书辛业芸说,尚有半个多小时的时间,等下袁隆平要给外国来的学生上课。袁隆平边从座位上站了起来,整了整衣服,向门外走去,边问道:“妙华法师在哪?”方志辉说:“现在正在客厅里。”妙华法师正对着墙上的画出神,听见脚步声,立马回过头来,做了一个双手合十的动作,然后说道:“袁老师,您好!我是洗心禅寺的妙华。”袁隆平虽然不是佛教子弟,却也格外敬重出家人,见妙华法师双手合十作揖,连声说“欢迎欢迎”,边说边引妙华到会客厅,弟子们早已端了上好的茶来。袁隆平非常客气地请法师入座。妙华安坐,说道:“前些日子在洗心禅寺,和您的学生方志辉有过一些交流,非常敬佩您为老百姓作的贡献。”妙华环顾了一下四周,继续说道:“我这出家人,也没什么礼物可送的,世人都称您为‘米菩萨’,我给您送来了一尊佛菩萨,祝您福寿绵长。”袁隆平见妙华说话如此直爽可爱,也笑道:“你们出家人不是讲一切法从心想生,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么。您能来看我,已经是一种最好的礼物。说句实话,我这里还从来没有来过出家人呢。”妙华说:“谈起佛学与科学的关系,科学家爱因斯坦、量子理论之父—马克斯·普朗克博士,曾感叹说,原子的研究最后的结论是—世界上根本没有物质这个东西,物质是由快速振动的量子组成!”袁隆平说:“是的,普朗克博士认为所有物质背后都有一股令原子运动和紧密维持一体的力量,而我们必须认定这个力量的背后是意识和心智,心识是一切物质的基础。没有物质,只有心的振动、觉性的频率!普朗克博士发现:振动频率高的成为无形的物质,如人的思想、感觉和意识;振动频率低的成为有形物质,如看得到的桌子、椅子、人体等等。”袁隆平的学生彭既明问妙华:“很多人说,佛教是政治的需要。”妙华说:“首先是从历史的角度来看,统治阶级确确实实利用佛教、道教和儒教,对人民进行歪曲的、迷信的统治。这个确实引起了相当一部分知识分子的批判,这在历史上是真实的。很多农民起义,也利用宗教来给自己作为旗号。这两种损伤给传统文化贴上了牛皮癣。谁都不愿意让自己身上长牛皮癣,对吧?这是历史造成的。经历新文化运动以后,一大批知识分子就认定了,中国人精神内向、腐儒、迂腐、书呆子、迷信,就是因传统文化惹的祸,所以他们到欧洲、东洋、太平洋彼岸去求学,把西方的所谓的先进的思想和科技带进来,以救国强国。然后统治者就盖棺定论,中国人之所以积贫积弱,以至于沦为半殖民地,都是传统文化惹的祸。所以他们要把传统文化,像清毒一样地清除干净。”“传统文化有一个很有意思的特点,在兵荒马乱的时代,在冷战时期,儒释道三家都帮不上忙—战争年代没饭吃,和尚可能会增多,但是佛学未必长鸣。只要进入乱世,儒释道都帮不上忙了,和这个乱世不相容。也就是说,儒释道三家是和平之术,和平之道。它在一个人身心很健康,一个家庭和睦,一个社会很稳定的时候,才能够极大发挥它的作用,像中药一样。一旦进入冷战思维,进入乱世,它想帮忙帮不上。帮不上是因为一部分高僧大德和大儒会隐退,邦有道则出,邦无道则隐。这些高人首先就隐退了,他们不会参加你们一起打这个乱仗的。”米菩萨相当于省级干部这时,彭既明开玩笑地问妙华法师:“法师,大家都称我们袁老师为‘米菩萨’,依您看,‘米菩萨’在佛教中,处于哪一级呀?”妙华法师说:“还差那么两三档,菩萨相当于省级干部,佛相当于国家级干部、国家领导。”方志辉说:“那就说明袁老师到了菩萨这一级了,但还没到佛那一级。”妙华法师说:“说袁菩萨到了菩萨这一级,这个里面还得说清楚。比如说一个老百姓他为人很善良,他特别无私无我,他去帮了人家一辈子忙,大家会送他一个光荣的称号叫‘活菩萨’。什么叫活菩萨呢?是和庙里的死菩萨相对的,庙里那个菩萨你去烧香,去拜它,它灵与不灵只有你自己知道,菩萨没有表态。而活菩萨面对人民群众随时都有表态,所以我把那些做好人好事的、救苦救难的人,都叫‘活菩萨’,但是这个‘菩萨’是要加引号的,就是类似于菩萨的。因为菩萨讲一千的道理、一万的道理,最终都是为人民服务的,从这个意义上我把他叫‘活菩萨’。”妙华法师喝了一口茶,说:“其实把袁老师叫‘米菩萨’是要加引号的,袁老师解决了我们这么多人的温饱问题,从这个意义上说袁老师很真实,很现实,确实给我们带来了幸福,带来了饮食上的保障,所以把袁老师叫‘米菩萨’是类似、相当于佛教里头说的菩萨,因为菩萨的标准是相当高的,菩萨必须要做到无我无私无畏。你现在感受袁老师真的达到无我了吗?不敢吧?不敢,因为人是一个社会性的动物,人是一种社会关系的总和,比如说妙华我不要名,这句话听起来是不是很好听啊?但是不要名的后面还暗藏了一个东西,我要的是清名,‘不要名’的那个名,也是个名啊。这很危险的。所以‘米菩萨’这个说法可以用,但是要和真正的佛教说的那个菩萨还是……因为菩萨代表一种精神觉悟的层次,它有很多定义,叫觉悟有情,或者翻译成使有情觉悟的人,菩萨是菩提萨埵,它的核心内容是无我,不但要无我,它还有另一个本领,还有神通的。有神通,他就可以变来变去的,袁老师变不了吧?”说完,妙华法师看着袁隆平笑了起来。袁隆平则连连摆手,谦虚地说:“对‘米菩萨’,不感冒(不感兴趣),不感冒(不感兴趣)。”
正文已结束,您可以按alt+4进行评论
相关阅读: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了
点击关注“腾讯佛学 ”
扫描左侧二维码即可添加腾讯佛学官方微信;
您也可以在微信上搜索“腾讯佛学”,获取更多佛学资讯。
[责任编辑:airyzhan]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1998 - 2017 Tencent. All Rights Reserved- 或用以下帐号直接登录 -
对话袁隆平:追求高产是科研人永恒目标
来源:南方日报作者:胡新科
“我今年85岁了,时常开玩笑说自己是“80后”。我希望等我成了“90后”的时候,水稻产量上一个更高的台阶,这是科研人追求的永恒目标。”
南方日报:袁老师,您去年在湖南实验的超级稻已突破亩产一千公斤,并通过了农业部的验收。在广东兴宁实验的超级稻和湖南的区别在哪里?
袁隆平:去年在湖南突破1000公斤的是Y两优900,种植的是单造。今天测试的是超优1000,是属于双季,早稻和晚稻加起来,产量会更高。通过长期比较,在海南岛实验的超优1000再比Y两优900亩产增产3.8%。超优1000是双季稻,更适合在广东、广西亚热带地区,特别是北回归线左右,这是当地得天独厚的光热条件所决定的,在长江流域则不行。
南方日报:超优1000在全国整体实验推广情况如何?
袁隆平:目前在全国共选了38个百亩片实验超优1000。海南岛有两个百亩片,也是全国最早进行收割的地区。一个百亩片平均产量是947公斤,另一个是920公斤。片区分为一类田、二类田、三类田,其中一类田最高亩产1096.66公斤。海南由于光热条件特殊,所以和广东、广西有很大不同。兴宁是全国第三个开始收割的片区。
南方日报:超优1000相比较之前的品种,最大的优势在哪里?有什么缺点?
袁隆平:超优1000抗台风、抗倒伏性能更高,按农民的俗话说就是“铁杆”水稻,更加适合经常遭遇台风等侵袭的沿海地区。另外除了产量高外,口感好也是一大改善,属于部颁二级优质米。在抗病方面,对抗病性更强,仅对白叶枯病抵抗力弱。
南方日报:您认为当前保证国家粮食安全方面应该注意哪些方面?
袁隆平:首先确保耕地不被占用开发。那么在耕地面积不变的情况下,就要想方设法提高粮食单产量。政府和农业部门要给农民更多的惠农强农政策,激发农民种粮积极性。在粮食种植上要学会科学种粮,利用科技提高粮食产量。
南方日报:之前曾有媒体称,“吃转基因水稻没生育能力”,您认为是真的吗?
袁隆平:这纯粹是被媒体断章取义的。转基因为什么可怕?公众担心的是转基因水稻能抗虫、灭虫,含有动物蛋白基因,那么必然担心会不会对人体造成损害,特别是对下一代甚至两代后的生育能力造成损害。我当时举例说明,像我这样已经80多岁的老人,已经没有生育能力了,愿意试吃,但即使我试吃,也没有办法证明转基因对生育能力是否有危害。所以号召为科学献身的年轻人尝试。结果被误解成“吃了转基因水稻就没有生育能力了。”我对转基因的看法是不能一概而论。据我个人了解,目前在生产领域还没有转基因水稻。
南方日报:您对中国水稻种植的期望是什么?
袁隆平:我现在正在实验两个工程,一个是“种三产四”工程(用3亩耕地,产出用常规技术种植的4亩耕地的粮食);另一个是“三一工程”(三分地养活一个人),目前也都有进展。追求水稻高产、高产、更高产,这是超级稻实验永恒的主题。去年我们突破了1000公斤,下一步要突破公斤。我今年85岁了,时常开玩笑说自己是“80后”。我希望等我成了“90后”的时候,水稻产量上一个更高的台阶,这是科研人追求的永恒目标。
欢迎关注“南方新闻网”公众号(微信上长按二维码识别 )
编辑:王春宇
请文明发言,还可以输入140字
您的评论已经发表成功,请等候审核
小提示:您要为您发表的言论后果负责,请各位遵守法纪注意语言文明
新闻关键词
为进一步推动广东省大学生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2016年版),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智慧和力量,广东省委宣传部、南方网决定在全省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中开展"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知识竞赛"活动。您当前的位置:&>&&>&&
独家对话四:袁隆平与妻子相濡与沫走过50年
作者:孙令正
  海南日报报业集团专访袁隆平系列报道&&
  袁隆平,一颗影响世界的种子
  【前言】
  1970年,袁隆平根据多年的经验,提出利用&远缘的野生稻与栽培稻杂交&的新设想。根据这个设想,他所带领的科研小组在海南岛的普通野生稻群落中,发现一株雄花败育株,并用广场矮、京引66等品种测交,发现其对野败不育株有保持能力,这就为培育水稻不育系和随后的&三系&配套打开了突破口,给杂交稻研究带来了新的转机。
  自此,将近半个多世纪里,袁隆平的研究成果不仅推动中国农业科学的复兴,还将&五谷苍生&的东方梦想传播五洲。&杂交水稻&的推广远景是多养活这个星球的四五亿人,接近全球饥饿人口的一半。
  日,由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主办,两院院士评选的2014年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揭晓,&超级稻亩产首破千公斤&入围第五项。同时,袁隆平院士作为&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杰出者&当选&2014中国科学年度新闻人物&。
  日,南海网记者远赴湖南长沙,专访了这位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的科学家。袁隆平曾经说过,&人生就像一粒种子,要做一粒好种子,只有种子健康了,人才能根深叶茂&。南海网也将从即日起推出系列报道《袁隆平,一颗影响世界的种子》。
  系列四:袁隆平与妻子相濡与沫走过50年
  如今的袁隆平虽然已84岁高龄,然而半个世纪来,与妻子的感情一直是&甜甜蜜蜜&。谈及妻子邓则,老人就流露出一种牵挂,这种牵挂很单纯:希望给对方最美最好的时光。漫漫岁月,求索的路上,多想牵上一只暖心的手。
  爱情降临得突然 &天作之合&成就一对夫妻
  2月3日,当谈及妻子邓则的时候,袁隆平显得有些激动,&妻子在我最困难的时候来到我身边,这些年来,家里的事情她几乎一个人去扛。&
  袁隆平和妻子邓则一起搞科研。(南海网记者孙令正翻拍)
  1953年,袁隆平作为新中国第一代大学生毕业后被分配到偏远的湘西安江农校教书。一转眼,袁隆平已在安江农校教了十来年书,这十年间他教过的学生一茬茬毕业、结婚、生子了,30多岁的袁隆平仍然是单身一人。因为年轻时候的袁隆平生活太简单,他不仅衣着朴素,而且不修边幅。
  在他教过的学生中,有一个叫邓则的,毕业后分配在黔阳县两路口农技站。邓则因为家庭出身不好,在婚姻问题上也一度陷入了苦恼之中。
  1964年农历正月初五,黔阳地区举行职工篮球比赛,邓则是黔阳县女队的队员。因天下大雪,县城没有室内球场,就选择安江农校礼堂作为比赛场地。充当&红娘&的老师们认为这是&天作之合&,要他俩抓紧把喜事办了。正月初十,正巧是星期六,安江农校举行了一场简朴而热闹的婚礼。没有太多的花前月下,也没有置办什么结婚用品,两个大龄青年,仅用几斤喜糖就举行了一个简单的婚礼。这时袁隆平33岁,邓则25岁。新娘就穿着那套火红的比赛球衣,喜气洋洋。成家后,简陋的宿舍焕发了生机。探索的路上找到了知心伴侣,袁隆平向世界难题冲刺的信心更足了。&袁先生&,也成了以后几十年邓则对丈夫的称呼。
  20多年异地分居爱情如初 50年婚姻如一坛佳酿
  2月3日下午,在长沙芙蓉区湖南农科院的一处小楼里,南海网记者见到了邓则。客厅的一处墙上,挂着一张2014年由长沙市芙蓉区颁发的&十佳最美家庭标兵&的匾牌。(南海网记者孙令正摄)
  2月3日下午,在长沙芙蓉区湖南农科院的一处小楼里,南海网记者见到了邓则。客厅的一处墙上,挂着一张2014年由长沙市芙蓉区颁发的&十佳最美家庭标兵&的匾牌。
  在外人看来,袁隆平夫妇感情甚笃,是夫唱妇随的楷模。如今说起&袁先生&,邓则满脸笑容,但话语间却显得十分不放心:&如今年纪大了,气管和眼睛也不好,可他还跟年轻的时候一样工作,每隔一段时间都要跑海南,老让人担心&。
  上世纪60年代末期,上级为了让袁隆平把杂交水稻研究搞下去,决定调袁隆平到省农科院工作,而妻子邓则未能随调,只好带着孩子留在了黔阳。袁隆平这一走,夫妻双方就开始了长达20多年的异地分居生活。理解支持丈夫的邓则毫无怨言,独自用弱肩承担起了家庭的全部责任。上世纪70年代,袁隆平在海南岛,有7年没有回家过春节;3个儿子出生时,只有一个孩子他第一时间抱着了&&因为袁隆平的执著和邓则的无私,成就了新中国农业的飞跃发展和世界&杂交水稻之父&。
  邓则是袁隆平事业的理解者和支持者。在探索杂交水稻的最初岁月,面对人们的质疑和嘲讽,邓则始终相信自己的丈夫。在袁隆平面临着被送进&牛棚&的危险时,袁隆平为了不连累妻子,郑重地告诉妻子做好分手的准备。邓则坚决地说:&大不了和你一起下田当农民,你照样可以搞你的杂交水稻。&妻子的话是逆境中的袁隆平最大的安慰。
  2006年邓则和单位同事在去延安参观的途中遭遇车祸,她的腿严重骨折。身在北京参加政协会议的袁隆平因为担心邓则,等不及会议结束,做完报告的当天就赶到了西安。&在电话里听秘书形容我的病情,他还是担心。只有亲眼看见我的情况他才能松气。这么多年了袁先生这份细心的爱还是蛮感动我的。&邓则说。
  &嫁给袁隆平是我的运气和福气!&邓则说;袁隆平却称&妻子是名副其实的贤内助&。
  或许是这种不离不弃,相濡以沫的感情,50年来,这对夫妻的感情如初。如今,只要袁隆平没有出差,每个下午,夫妻俩都搀扶着到附近的球场散步,那亲密的样子已经成为当地的一幅最美的夕阳红画面。
  (南海网海口2月26日消息 南海网记者孙令正)
  系列报道&&
责任编辑: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南海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南海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海南日报报业集团南海网 版权所有 
电话:(86)6  传真:5
地址:海南省海口市金盘路30号新闻大厦9楼
 |  |  |  |您现在的位置:>>
>>正文内容
难忘的采访——对话水稻之父袁隆平
【字体: 】 【】 【】 【】
&&9月20日,也就是昨天,对于我这样一名县级台的主持人、记者来说,是永生难忘和值得铭记的一天!这一天,中国工程院院士,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来到了我们舒城,察看他的杂交水稻在舒城的长势和测产情况。而我,将对袁老师的这次舒城之行进行采访。
&&&&采访官员,或许我会胆怯;采访明星,或许我会兴奋。但是,即将面对的是这样一位声名赫赫的世界顶尖科学家、在中国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心里的忐忑和紧张远远多于兴奋!他的到来,一定是众多媒体关注的焦点,也一定会被众多官员和群众包围,作为最基层媒体的记者,尤其是我这样一位体态娇小的女性记者,采访难度可想而知。我也许连面都不一定能见着,甚至会被挤出人群。舒城之行,&袁老师只做短暂停留,没有安排记者采访时间,一切只能伺机而行。能接近到他吗?能采访到他吗?万一能采访到,我该怎么提问?提出什么样的问题他会回答?呵呵,从来没有这么担心过&&
&&& 继去年超级杂交稻在湖南隆回试种成功后,今年,又首次在低海拔地区试验种植,&在经过前期严谨的考察论证后,这次试验选在我们安徽舒城,选在当年大跃进时期&亩产万斤粮&的千人桥镇。昔日的&卫星田&今朝能不能成为&吨良田&?!如果亩产能够达到900公斤以上,意义将非同寻常。因为前期一直参与超级稻舒城试验点进展情况的采访,对这方面的知识已经有了细致的了解。一直参与采访的同事也给了我很好的建议,他告诉我提什么样的问题会比较专业,能引起袁老师的兴趣。有了这样的铺垫之后,心里才稍稍踏实。我又在网上搜索各大媒体曾经对袁老师的采访,寻找提问的切入点。《鲁豫有约》做过的一期专访袁隆平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一期节目从生活的角度向大家展示了一名科学家鲜为人知的有趣故事,这期节目不仅让我知道了提问时该怎样去称呼这位伟大的科学家,也让我对袁老师的认识有了很大的改变,原先我以为他是个挺严肃挺木讷的老人家,谁知他竟是那么风趣和幽默。这种转变让我不再对这次采访感到害怕,我甚至渴望能早一点见到这位可爱的老人。
&&&&20号上午,我和摄像记者早早地来到试验基地等待着袁老师的到来,千人桥这个原本就很繁华的小集镇今天更显得异常热闹!飘舞的彩球,鲜艳的横幅、熙攘的人群都在展示着小镇人民对这位伟大科学家的敬仰和期盼!等待是漫长的,但是此刻,对我来说,再长的等待都是幸福的!
&&&&10点50分,人群开始沸腾起来,一辆中巴车缓缓地停在了路边,在大家亲切地呼喊和簇拥下,袁老师面带笑容走下车。这时的我,站在离袁老师100多米远的、事先经过周密挑选的地方,静静地等待人流慢慢走近。。。。。负责摄像的同事一声OK,我面对镜头开始解说:&观众朋友,我现在是在袁隆平超级杂交稻1000公斤高产攻关项目舒城试验点,现在的时间是9月20号上午10点50分,中国工程院院士,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亲自来到了试验点,查看水稻测产情况,了解试验成果。。。。。。&太棒了,一遍成功!外景图像一拍完,我和同事迅速收起三脚架,扛起摄像机就往人堆里钻去。另一位同事早已扎在人群中,步步紧随,拍下了袁老师在舒城的每一个瞬间!
人群水泄不通,要挤进去谈何容易,中央台的记者、省市台的记者、还有很多报纸、杂志、网站。。。。。光是上百部照相机的&咔嚓&声就已经让人头晕目眩了。袁老师在哪呢?管不了那么多,先挤进去再说。我从来没有觉得身材小巧有这么大的好处,似乎没费多少力气,也没明白是怎么回事,我竟然挤到了袁老师身边。。。。。袁老师就站在我面前,脑海瞬间一片空白,怎么办?!我一边紧随人流,暗暗地做着深呼吸,不停地告诉自己不要紧张。。。。。一边聆听袁老师的讲话,伺机提问。此时袁老师刚刚在稻田边查看过超级稻的长势,正兴致勃勃的和身边的农技人员预测着今年的产量。机会来了,我立即接上话题,抛出了我的第一个问题:&袁老师,您看我们今天测产的情况会是怎样?&一句话问完,我的心紧张得怦怦直跳,感觉自己的声音好像不知从哪个地方冒出来的一样,那么虚幻和飘渺。袁老师能听见吗?即使听见估计也是只闻其声,不见其人。周围的人太多了,他根本就不知道是谁在提问!但是,袁老师却接着提问回答了:&在山区,超级稻可以达到亩产900公斤,在平原地区能够达到800公斤,我认为就是很大的成绩了,舒城这边的长势很好,我估计,凭我的经验亩产800公斤以上是没有问题的,这个很不容易啊,它不是一亩两亩,它百亩一片非常整齐,100亩田看得像一亩田一样,我很高兴,非常好!&&耶!首问告捷,这段话正是我们想要的,太好了!夹在人群中的同事也冲我竖起了大拇指。人群簇拥着袁老师继续往前走,我也紧跟其后,等待机会再次提问。袁老师一边往前走,一边继续和参与生产的农技人员交谈着。袁老师说:&去年在湖南隆回县试种的超级稻亩产达到了926.6公斤,那里是高海拔地区,水稻生育期较长,具备高产的生态环境。这一次在舒城县进行高产攻关,是首次在低海拔地区进行试验&。机会又来了,接着袁老师的话,我赶紧提出第二个问题,&袁老师,您觉得在我们舒城这样的低海拔地区,能够达到您刚才说的800公斤以上的产量,是不是很好了呢?&听到这么一问,袁老师立刻在人群中搜寻声音的来源,随即把目光定格在我身上。他面对着我,清晰又有力的说道:&非常了不起。从田间水稻的表现来看,超级杂交稻在舒城百亩示范创造了低海拔地区亩产新纪录!。。。。。&这时候,袁老师已经是在和我面对面交谈了,周围也一下变得安静下来,大家都在仔细聆听这位伟大科学家对中国未来水稻种植方向的预测和分析。接着袁老师的话,我又继续问道,&那800公斤这个产量是不是代表着您的超级稻在低海拔地区有着很高的推广价值呢?&&那是肯定的,村里的主任刚才对我说,他们自己种植水稻的亩产能达到500公斤,就已经很好了,这个超级稻能达到800公斤,一亩增长了几百公斤啊。。。。&我接着袁老师的话说,:&袁老师,您知道咱们这的农户是怎么说您这稻的吗?他们说,一辈子都没见过这么好的水稻呢!&听到这里,袁隆平高兴地笑了起来,说:&那是不假,他们肯定没见过,这个水稻一株能长五六百粒稻穗,他们种的一株只有三四百粒,肯定不一样的,他们当然没见过。。。。。&周围的很多群众也都应声说到:&这个水稻多好啊,从来也没见过,今天是第一年种,明年产量会更高,更上一层楼的。。。。&在场所有的人都鼓起掌,现场洋溢着一派丰收的喜悦!笑声、掌声久久地回荡在金黄的稻田上。。。。。
&&&&这个时候,我已经悄悄退出了人群,看着渐渐远去的人流,看着袁老师矍铄的背影,我和同事相视而笑,长长地舒了一口气。期待着明年的高产攻关能达到1000公斤,更期待着袁老师能再次来到舒城!
&&&&感谢袁老师,能在那么短暂的时间里,在那么拥挤的情况下,给了一个基层记者如此详尽的回答;感谢我的同事们,用镜头记录了这一段珍贵的视频,于我,这将是一生的荣幸和财富!
舒城广播电视台&&周海燕
编辑:徐缓 来源:皖西日报 发布时间:日 08时59分47秒
版权声明:1、本网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六安新闻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六安新闻网所有。2、本站版权所有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参考,欢迎转载,请务必注明出处:[六安新闻网]
上一篇:[ 10-29 ]下一篇:[ 10-30 ]
本月排行TOP10
你在转发什么?60%网...
  原标题:你在转发什么?60%网友不阅读转发新闻内容
  据英国《每日邮...
跪守讲台的好老师 淮...
  淮南市凤台县张巷小学一年级教师李元芳,因脊髓灰质炎致左腿肌肉萎缩,18...
明后天淮河流域暴雨...
  放学路成“河”驾船忙摆渡
  中安在线讯 据安徽商报消息,昨日蚌埠...
省纪委书记王宾宜:...
  省委常委、省纪委书记王宾宜宣布:即日起,全省公务接待除外事接待,招...
数千废旧电脑及手机...
  当地时间6月20日,以色列特拉维夫,在特拉维夫大学门外,树立着一匹巨...
报告析微信谣言
6月21日,中国社科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共同发布《新媒...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袁隆平的梦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