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民游戏工作室吧怎么让人工作

- 或用以下帐号直接登录 -
- 或用以下帐号直接登录 -
- 或用以下帐号直接登录 -
急性子镇民政办主任:“民政工作让我变得更温和”
发布时间:
15:27&&&&来源: 南方日报&&&&作者:
陈晨 胥柏波 柯鸿海
  温晋忠(左二)给村民发放大米。
  8月20日清晨,五华县龙村镇民政办主任温晋忠在镇政府的空地上分发赈灾粮,一起棘手的“分粮风波”摆在眼前——两个重灾村的村干部自恃灾情严重,要求多拿10袋米。“这么多重灾的村庄,你们拿了就占了别人的指标,我们跟别的村怎么交代?”温晋忠苦口婆心,慢慢化解风波。
  这是广东重大水灾发生后的第四天,梅州五华县也迎来了期待已久的艳阳天,高涨的琴江河水终于退去,漫长而繁琐的灾后重建迫在眉睫。龙村镇是全省范围内面积第二大镇,此次洪水受灾严重,40个村(居)中32个遭受重创。
  对于去年11月才开始接手民政工作的温晋忠而言,这是一个艰难的时刻,也是一个挑战的时刻,但温晋忠自然有他的“法宝”——从前是“急性子”,现在学会了“不发火”。被工作改变了性格的温晋忠用他的“温柔”去处理灾后重建的千头万绪。
  救灾的一天
  搬运赈灾救济粮,统计受灾情况,平息分粮风波……温晋忠的一天忙碌却不慌乱
  20日凌晨1点半,守候在镇政府的温晋忠迟迟不敢睡下。看见远处有车灯闪动,温晋忠一个激灵,“终于来了!”因为塌方,通往龙村镇的道路尚未畅通,由五华县民政局发放的赈灾救济粮一路遇险,终于在午夜送到镇上。
  作为五华受灾最严重的地区,龙村镇在此次水灾当中腹背受敌,全镇受灾人口8万人,其中32个村(居)近6万人口严重受灾。虽然洪水已经退去几日,但供水、供电、交通和通讯仍然中断,近5000人缺水缺粮。
  2万斤大米终于来了,温晋忠暗自庆幸,这下乡亲们不用再挨饿了。但难题随之而来,这么晚了谁来卸下这400袋大米?温晋忠连忙叫来了几个人,众人合力把大米搬入临时充当仓库的镇计生站,凌晨三点多,颗粒归仓。
  虽然粮食送来,但温晋忠仍不敢入睡,作为民政办干部,他需要根据此前统计的受灾情况和各村人数,连夜把大米分配好,方便乡亲们第二天来拿米。凌晨4点,满身大汗的温晋忠草草和衣躺下,他已经好几天没有洗澡。
  2个小时之后,温晋忠的闹铃准时响起。这时,各村运米的车陆续开进镇政府的小院子,一时热闹非凡。“我们村这么多人受灾,怎么才给这么点米?我们多要10包!”一个声音传来。“我们村几百个村民等着大米开伙,现在有钱都买不到米,我们也多要10包!”另一个声音附和道。
  温晋忠先是高声说道,“别以为就你们村严重,现在全镇重灾村就有32个,哪个不是缺水缺米,你们拿了就占了别人的指标,我们怎么交代?”随后又低声劝道,“这只是第一批救灾粮,县政府还会送来第二批、第三批,各村还会领到新的救济粮的。”村干部满意地散去。
  下午2点,一位脚部有残疾的村民满头大汗地找到温晋忠,说自己是黄洞村人,1000多斤谷子被淹了,家里被淹了二楼,煤气、锅碗通通报废,现在还开不了伙。温晋忠连忙核实,随后救助一箱方便面和一箱矿泉水。
  下午4点,不断有大车将救灾物资运进来,又不断有小车将大米和饼干拉走。温晋忠跑进跑出,一会儿卸货,一会儿抬货,一直持续到晚上10点。
  但忙碌仍在持续,温晋忠还需要做两件事,一是把已经发放的物资统计、登记,再把明天要发的物资分配好,等这两项工作完成,又到了凌晨1点。
  母亲的责备
  温晋忠感到愧疚的是救出了别人家的老人和孩子,却无法照顾家中同样被洪水威胁的母亲和妻子
  一天的救灾结束,来不及喘口气,温晋忠连忙往家中赶去。也许是因为对母亲和妻子感到愧疚,在洪水结束的日子里,只要完成当日的工作,温晋忠总要坚持回家。
  他的母亲和妻子住在距离镇上18公里之外的先河村。每天两点一线,小家大家,在暴雨最严重的时刻,温晋忠选择坚守在抗洪的最前线,却无法照顾家中同样被洪水威胁的母亲和妻子,这让他尤其不安。
  龙村镇的灾情从16日开始。当日下午,镇长李杜强接到上游一家水电站负责人的电话,被告知水库将要泄洪。晚上11点,龙村镇洪水泛滥。翌日早上8点,第一批冲锋舟被运至龙村镇,当时多个村庄已经汪洋一片,水势最高淹至2楼。温晋忠作为第一批应急分队的队员被派上一艘前往樟华村的冲锋舟,当时该村约有200人被困。
  温晋忠清晰地记得救获第一个人的场景。“当时我们将船划近一栋4层高的楼房,水涨得很快,已经到了2楼,一个十五六岁的女孩被困在家,吓得脸色已经发黑。我们紧紧地拉停冲锋舟,架起梯子,把她从2楼接了下来。等送到医院时她已经昏倒了,又立马找来医生抢救。”
  从17日上午8点到下午4点,温晋忠的冲锋舟来回跑了30多趟,一共救出100多人。“很多地方都淹到了2楼,抱出了好多老人和孩子。”这让他感到欣慰,也让他感到愧疚——救出了别人家的老人和孩子,家中的老人和孩子却面临着洪水的威胁。
  温晋忠直到18日中午才回到家中,这时距离离开家门已有48个小时。回家后才知道,母亲的房子也被淹到了2楼,所幸母亲从2楼爬出才幸免于难,而冰箱、洗衣机等家具全部报废。不仅自家鱼塘1000斤鱼被冲跑,房后的山体滑坡差一点就把家给埋了。
  “回家后我妈妈说,‘我都差点被淹死了,你自己也不打电话回家,这么久又这么危险,你还有没有家人?’我只好把镇里的灾情跟妈妈说,她也就没有说我了……”这位朴素的汉子欲言又止,说不下去。
  不能发火的工作
  “做民政工作必须要脾气好,不能发火,发火就没法谈了”
  温晋忠自认性子急、脾气烈,但民政工作却是一份不能发火的工作。从事民政工作不到一年,温晋忠惊讶地发现自己“变温柔了”。
  “我所接触的人群都比较穷困,他们有时候很不理解我的工作,只能由着他们骂,等他们冷静下来再慢慢解释。”温晋忠慢慢发现,做民政工作必须要脾气好,不能发火,发火就没法谈了。“如果发火,群众只会更凶,就一发不可收拾了。”
  “最冤枉的一次,镇上一位六七十岁的老妇人,不知道从哪听说老人一个月有600元的补助。她问我,钱在哪里,是不是你吃了。我跟她解释政策,说没有这一项补助,她就坚持说,钱被你们吃了。”温晋忠说。
  老人家天天来他的办公室,骂得全镇人都知道了这件事。温晋忠没办法,人来了还得泡茶,还得慢慢解释。后来陪老人去查,发现确实有一笔老人社保的补贴,每月50元,全年600元,但需要去邮政局领取。由于老人不知道如何去领,钱一直存在账户上。
  这样的误会不时发生后,温晋忠觉得,民政工作不是特别辛苦,但是相当繁琐。“村民受教育水平普遍不高,对政策的理解不够,我必须要一遍又一遍地和他们解释政策,再结合他们家庭的实际情况分析,为什么张三家可以领取补贴,李四家不可以。”他说。
  “这不是一份惊天动地的工作,但能够为群众做些事情,能帮助到需要帮助的人,那种欣慰感是做别的事情体会不来的。”
  ■对话
  群众诉求需要被倾听
  南方日报:救灾工作开始后,民政部门工作最难的环节有哪些?
  温晋忠:16日、17日是洪水最猛的时候,当时所有的镇干部都到了抢险最前线去转移受困居民。灾后重建,我们民政部门的工作一是统计和核查受灾群众,二是给困难群众发放物资。
  最难的环节还在发放物资。救灾物资数量有限,每个村干部都觉得自己村受灾最严重,我们发放物资需要做到公正公平,严格按照各村人数和受灾程度发放。经常会碰到不讲理的村民,他们直接就对你开骂,这个时候也不能发火,只能跟他讲理、解释。
  南方日报:虽然你做民政工作的时间也不算太长,但感觉你给群众做工作时效率比较高,容易让人接受,有没有“秘诀”?
  温晋忠:我也没有秘诀,民政工作琐碎、繁杂,只能靠磨,靠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群众也经常反映一些不实的情况,可能是误会,可能是搞错,也可能是不了解政策。经过调查后才发现不属实,但还是只能赔着笑脸解释。群众并不是总对,但站在他们的立场,他们的诉求需要去倾听。
  南方日报:这份工作能否给你带来成就感?
  温晋忠:也不知道成就感是怎样的,反正能帮助到困难的人,会觉得很欣慰。民政工作苦倒不是特别苦,就是太繁琐了,每天都会有十多个人来找我反映情况,把自己的困难告诉我。听到那些困难自己也不好受,就想到按政策能帮的就尽量帮。
  所以必须要脾气很好才能做民政工作,尤其不能发火。我也没想到自己适合干这个,我做基层民政工作不到一年,但是我觉得我的性格完全变了。以前我的性格是很刚烈的,现在的性格变得温和多了。
  ■记者手记
  千万人中的一员
  在采访中,温晋忠反复说到的是他只是一个普通的基层党员干部,做的事都是小事,但在灾难面前,正是无数像他这样的党员干部冲锋在前,以老百姓的生命财产安全为己任,与洪水英勇搏击,万众一心,汇聚成抗洪救灾的主心骨,起到了无可替代的中流砥柱的作用。
  温晋忠确实是普通的,他来自农村,工作在最基层,每天的工作都是和人民群众打交道,做的事在外人看来都是小事,毫不惊天动地,甚至不能在人群中引起一丝涟漪,长年的基层工作让他平静如水。
  但是,只有静水才能流深!温晋忠长年累月和人民群众在一起,诚心诚意为人民群众服务,以人民群众为先、急人民群众之所急的思想在他心里生根发芽,他心里怀揣着人民群众!
  所以,灾难来临时,他首先想到的是人民群众,他顶着狂风暴雨,冒着惊涛骇浪,以大无畏的精神冲锋在第一线;灾难过后,恢复生产生活工作漫长而繁杂,他任劳任怨,事无巨细地为人民群众分忧解难。这一切,彰显的是一个党员干部的如山高如海深的担当和责任!
  在洪灾现场,记者看到了无数个党员干部和温晋忠一样,如临时学习驾驶冲锋舟,在洪水中勇救灾民的农技师;划着竹筏,转移灾民的村支书;日夜不休,为灾民吃住忙碌的镇委书记等。
  不幸,洪灾无情;所幸,有无数和温晋忠一样的党员干部奋战在最前线。他们如同一座大山,为灾区的人民群众抵挡风雨。相信在成千上万时刻想着人民群众、为人民群众服务的党员干部的带领下,五华县乃至广东省必将取得抗洪救灾重建家园的胜利!
  文/图:南方日报记者 陈晨 胥柏波 柯鸿海 实习生 杨璐
相关阅读:
网友最近网络问政的领导
- 或用以下帐号直接登录 -
- 或用以下帐号直接登录 -不过,在技术、价格相差无几的时候,金发碧眼的外国人和成天“串村”操着当地口音的技术员,你猜农民会选谁?
&&&&[案例2]“80后”的庄园梦
&&&&“一会去搞网游,一会去种田,同学们每次听到我的消息都大吃一惊。不过说实话,她们挺羡慕我的庄园梦。”标准普通话从王昕口中轻快地吐出,在周遭的四川口音中显出不同的清新。
&&&&中央财经大学本科毕业,曼彻斯特大学国际金融硕士学位。王昕的教育背景很容易让人想到那些女“金领”,她们穿着价格不菲的职业套装,踩着高跟鞋去上班,休闲时享受一下都市生活。
&&&&这正是王昕大部分女同学的生活状态,不过面前这位娇小的女孩在和男朋友刘洪宇运营一家农业企业――广天农业高科技有限公司。这似乎很难想像,王昕皮肤白皙、戴着金边眼镜,T恤上还印着一只卡通猴子,看起来像个高中生。“哈,很多人还说我像初中生。”活泼的王昕说道。刘洪宇的外形也相当斯文,华西医科大学临床医学专业毕业,天然一副资深医生的面孔,总被患者当成医院领导。
&&&&王昕和刘洪宇都是四川省成都市新都区人,同学多年。和那些城市“80后”一样,刘洪宇酷爱网络游戏,本科时号称魔兽“打遍全校无敌手”,并且“超喜欢周星驰电影”;王昕则热衷上网购物,喜欢漂亮的衣服和化妆品。两个都不是农业科班出身的“80后”心甘情愿当起了“农民”。王昕的选择让同学们觉得很“崩溃”,“不过崩溃的次数多了就习惯了。”
&&&&大概是80后的“叛逆精神”所致。毕业后,刘洪宇没有像父亲希望的那样成为医生,而是选择到一家外资医药公司做销售。王昕留学归国后,比刘洪宇还能“折腾”――短短一年就换了3份工作:“工作环境太受拘束,我喜欢自由自在嘛。在英国留学的时候,受当地人的影响,我认为,钱重要,但工作得开心更重要,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更重要。”
&&&&于是两人成立了一家网游公司,专门进行虚拟货币的生产和贸易。
几个月,王昕就凭借出色的英文水平和网络“淘货”经验联系到几个海外大买家,赚到了第一桶金。
&&&&那时两人几乎24小时守在电脑前,困了轮班睡觉,饿了就吃外卖。为了照顾海外客户的时间,他们天天熬夜,十天半月不出门儿。钱是赚到了,但日子越来越无聊,行业利润也随着大量竞争者的介入变少,他们开始思考新的项目了。
&&&&2006年4月的一天,中央电视台《每日农经》的一期节目介绍了是浙江丽水农科所研发的成套现代农业科技项目。两个人不禁兴奋起来:项目所需的资金投入不是很高,而生产的农产品能够卖出好价钱。
&&&&更重要的,这触发了王昕心里一直有的“庄园梦”,她羡慕悠闲舒适的庄园生活。“像我在英国看到的那样。”
&&&&后面的事快得超乎想像。4月去浙江考察,5月回成都注册成立广天农业高科技有限公司,6月招人、租地、修路、盖房、建大棚、进设备??一个现代农业基地就这样建立起来了。
&&&&他们的第一个农业基地在新都区斑竹园镇柏水村二组,面积54亩,第一次租约就签22年。刘洪宇说:“我们可不是玩两天就走,这是我们的事业。”他们改变了原来的生物钟,每天天蒙蒙亮刘洪宇就要到地里看看庄稼的长势,帮着工人整理菜秧子。王昕则负责做账、分析市场、整理资料、联系政府部门。
&&&&他们选择的第一个项目是芽苗菜,就是北方说的豆芽。芽苗菜生长迅速,只要有合适的温度、湿度和光照,一周便可收割上市。投资农业基地大概花费400万元,除了做网游赚的300多万元,还有一部分亲友的赞助,必须尽快收回成本。
&&&&引进最先进的芽苗菜生产设备,他们在基地内建了6个芽苗生产车间。每个车间整整齐齐摆满了排列着芽苗盘的架子,每隔一段距离都有一个小小的水阀,计算机系统一旦“感觉”车间内的湿度不够,水阀便喷出水雾。“我和王昕都非常懒。最好全部用计算机控制,菜能自己长出来,不用我们管。”刘洪宇如是解释钟情高科技的原因。
阅读:人次
上一条文章: 下一条文章: 没有了
培训超市& (5000多套光盘)开奖直播中心 -电信:已升级为千兆级集群服务器,直连本港台直播,开奖结果0延迟、0误差。
&各省福彩网站
&各省体彩网站
&诚信网投(百家乐)
&名站视频直播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gta4进游戏停止工作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