卖号100元宝 时光倒流9区8区

[转载][家藏展示]之八——元宝石蓝釉白龙梅瓶等极品珍瓷系列
白龙纹画法与扬州博物馆珍藏的有区别。扬州博物馆的白龙纹是一刀一刀刻出来的,而您这件藏品的白龙纹是画出来到。从这点看,扬州博物馆的制作难度要比您这只大。本人观点,对于不对请多见谅。&[家藏展示]之八——元宝石蓝釉留白龙梅瓶等极品珍瓷系列
按照计划,前面发了好几件家藏元青花器物后,本来是想接着发元釉里红的,但有网友要求一定要先看宝石蓝釉器物!我想可能是这些朋友手里有这类器物吧,所以他们都想早点看看张家所传承的到底是个什么样子!元代宝石蓝最著名的就是蓝釉白龙梅瓶了,全世界馆藏只有三只。我早听说苏州博物馆的那只祭蓝釉留白龙梅瓶不仅是该馆的镇馆之宝,还是该市的名片呢!更有意思的是,被媒体炒作到有人出三四十亿都不卖的“太空价”地步,远远超过几年前南京博物馆的元青花梅瓶十个亿的天价!但我更愿意相信这只是一个噱头而已,只不过是想说这个品种是如今这个时代最为珍贵和昂贵的瓷器而已。但历史无情,并不总是如人所想!其实,在我家族传承史中,它确实非常难得也绝对非常昂贵,民间有“一两瓷器一两金”的说法,指的就是这个品种!我曾经碰到有朋友这样问我——难怪元青花胎厚体重,是不是为了压秤呀!其实这既是玩笑也是误解。首先纯粹的元青花虽然也非常贵重,但只有这个钴蓝品种的瓷器才是用秤称着卖的,无非是难烧成精品的缘故,即便是胎厚一些(也是为了保证烧成率),但也是很难很难出精品的!据家史所传,“称着卖”的元瓷并非只有这一个钴蓝品种,继钴蓝之后,鲜艳的宝石红釉也创烧成功,不过很遗憾,这个著名的也是昙花一现的珍稀品种在历史上一直被认为是明宣德所创!其实故宫展出的就有元宝石红梨型小壶这个实物,但人们似乎视而不见!可见成见之深,误会之重!元宝石红釉和宝石蓝器物一样,家藏中也是有宝石红留白龙和宝石红开光加青花这两个品种。当年价格方面远比宝石蓝更贵重,所以这个品种的珍贵度当年应该是在宝石红之后排第二位吧!不过,到了近七百年后的今天,无论怎么评价幸存下来的三件馆藏宝石蓝留白龙梅瓶,都是绝对不过分的!毕竟无论是当年还是今天,都太过珍稀了!
多说几句的是——宝石红的烧造难度之高超越想象,即使同样是张家制瓷人烧造的著名永宣宝石红,也没有超越前朝,宣德之后该项技术就失传了,康熙虽极力复兴并有著名的郎窑红并一直延续到光绪朝,但也不得其要领。宝石蓝自元代御窑早期就创烧成功后,晚期家祖又发展了留白和开光青花等新品种,虽然也没有被后世完全超越,但钴蓝釉的烧造技艺却一直没有失传,成为元明清三朝御窑的传统名品,这就很能说明问题了。元宝石红先点到为止,为以后展示家藏宝石红器物做个铺垫吧。
我知道,一些藏友手里有号称元宝石蓝的器物,我自己也亲眼在朋友那里见过好几只呢,但是很遗憾没能见到和馆藏及家藏一类品质的!其实,我不是一个愿意跟风或者喜欢凑热闹的那一类,尤其厌恶那种动不动就要和馆藏文物比高低比真伪的那种人!照那些人的口气,似乎天底下数他们手里的东西是最好的精品国宝了,馆藏品算什么!都是普品甚至垃圾!很不幸的是,如果真的要展示元代宝石蓝这个品种的瓷器,我也在无意中成了自己最厌恶的那种人了——与博物馆的顶级文物比高低!但这绝非我的本意,我绝对没有愚蠢到去和馆藏文物比什么高低,也绝对无意贬低馆藏文物,相反我对那些幸存下来的瑰宝充满敬畏之心!按照家史,中外馆藏的元宝石蓝留白珍宝都是我家祖先在元代晚期至正年间,在继承元御窑早期钴蓝釉戗金品种基础上所创烧的,他们本来就是一家子,虽然各有特点,但都是同系名门的亲兄弟!都是这个世界最好的瓷器文物和艺术精品!
说同一个品种同一个器型的器物是亲兄弟还真是一个很好的比喻!尽管都是梅瓶,也都是出自同一家族,但由于是手工制作,不是一个模子成型,所以首先造型上就有些区别,请看苏州馆藏珍宝——元祭蓝釉留白龙梅瓶照片——
第一张图片是网络上的标准照,第二张图片是现场拍的,应该比第一张更接近器物本色。这个色调的蓝色被苏州博物馆定义为祭蓝(霁蓝)是非常准确的!不过,虽然大家口头上都称宝石蓝,但在瓷器上称作宝石蓝的,色调应该比上述祭蓝更为深沉才对!但凡发色如上面两种都应称作祭蓝,宝石蓝应该包括两个品种,一个是深蓝色调,比上面的梅瓶更蓝一些,打个比方——如果蓝色分为十级,上面梅瓶的两种色调就是七级和八级,那么宝石蓝就是第九级和第十级!九级的色调家族习惯上称之为“靛青或靛蓝”,尽管很深沉浓艳,但观感还是蓝色。第十级的就是蓝得发黑了,观感上就是黑色,只是在边缘釉水稀薄之处能见到蓝色,这种黑蓝色是宝石蓝的一个极端品种,明代也有人称之为“佛头青”。家藏中也有宣德观音的头发真的是这种发色,大概这是佛头青的来历吧!这两种蓝色都很少,尤其是九级的那种深沉的靛蓝色是最难以烧造成功的,它们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宝石蓝品种。而苏博和北京颐和园以及法国集美博物馆等三只梅瓶,不仅造型完全一样,而且发色也属于同一个等级,都属于祭蓝釉。
但今天要展示的家藏却不是祭蓝釉,而是更加难得的两种宝石蓝釉,首先请看家藏宝石蓝留白云龙纹梅瓶——
由于在室内强光下呈色太深,怎么都无法拍出鲜艳的蓝色,只好把它置于阳光下拍照,即便是在强烈的阳光下,仍然呈色浓艳!可见釉色要比苏博那件梅瓶的发色要深沉浓艳很多!
除了发色更为深沉浓艳外,家藏这件梅瓶的造型也与另外三大馆藏品不太一样——家藏这件属于丰肩梅瓶,肩部线条先稍稍平行再斜着往下行,左右两条下行往内收的线条直接到达平底部再稍往外撇,线条非常规整流畅!而另外三件馆藏都是美人肩,即溜肩,肩部没有平行只有斜下行线条,且在下行中再往里收一次后再下行至平底外撇。单从拉坯上,家藏丰肩型远比溜肩型要难得多,也很少见!家藏中除了元代梅瓶有几件这种造型的,明代永宣朝也有,但之后就没见到了,包括清三代的梅瓶,也极少见到丰肩型的,归根结底,还是因为难度问题吧。当然啦,现代的仿制品也就根本看不到这种高难度的器型了!
第三个不同是高度,苏博那件最高,为43.5公分,家藏品约为40公分。第四个不同就是留白部分,馆藏属于云龙赶珠纹,家藏品是云龙纹。龙的画风也不同,馆藏品龙的画风属于纤细秀气型,而家藏品则是粗壮威武型;龙首的画法也不同,馆藏龙头大龙角小而少,家藏恰好相反。从造型、画法上看,前者属于未成年龙,家藏则是壮(年)龙!看那龙大腿,都和躯干一般粗了!按照现代人的审美观,馆藏品器型修长秀丽,相应的龙就该画的粗壮些才显得协调,而家藏品应该画得纤细些才是。不过,古人的审美是独特的——细瓶配细龙,壮瓶配壮龙!跟颜色搭配中的“撞色”是一个道理!
应该是因为“丰肩”造型的缘故,为了保证平肩立得住,不至于塌下来,家藏梅瓶胎体厚重,比家藏中其他梅瓶手感都重很多。胎体厚重又增加了烧造的难度。所以家藏这件梅瓶无论从哪个方面比较,其出类拔萃的、可以说是高贵无比的品质,都是馆藏品所无法超越的。老话说得好——珍宝自己会说话!我就不用多说什么了!我想说的就是——我能理解,这件器物烧成后,为什么会被家祖选择留在家族珍藏中而没有被出售——因为根本不可能会出现第二件如此高贵品质的同类器物了!所以,当我很多次碰到有朋友问我这件梅瓶是世界上第几件这个问题时,我总是这样回答——我真不知道除了案件馆藏民间到底会有几件,但我非常肯定地是,家藏这件绝对会是包括馆藏三件在内品质最高的一件!
欣赏完馆藏和家藏蓝釉白龙梅瓶,下面就该请出另外四件比上面的梅瓶还要珍稀的、中外馆藏都不见的元蓝釉珍品。首先请欣赏家藏蓝釉器中达到“九级蓝”的宝石蓝新品种——宝石蓝釉暗刻花卉开光青花高士吹笛纹花口盘——
这是家族创新品种——色地青花中的一种,底部有家族品牌“博陵第”,这个品种是我元代祖宗在经营御窑最后几年创烧的,民国家祖没有仿过,但现在的新仿品非常多。不过,07年我在北京还真见到过几件窖藏珍品,可惜要价太高了!因为可以理解的原因,这次就不上底部图片了!只是说一句——款识牌可不是像很多仿品那样随便乱贴的!另外就是——有“博陵第”品牌的器物共有三大品种,无论是青花,还是这种色地青花、以及五彩青花,无一例外都非常精致!尽管当时面临各种困境,但极富智慧与创造力的家族祖先,在御窑关张之际,为家族辉煌的元代制瓷业,所留下的浓墨重彩的一笔!他们没有虎头蛇尾,反而是高潮迭起,在最后几年创造了更加光辉灿烂的、后世永难超越的艺术瑰宝!下次上宝石红系列是还会给大家欣赏宝石红留白和开光青花器物。
既然是系列,那么就再请出达到“十级蓝”——明代称之为“佛头青”的家藏器物——“博陵第”宝石蓝暗刻花卉开光弥勒佛纹花口盘——
上面两只同样规制的博陵第花口盘是在同一灯光下所拍,大家可以从盘口灯草口部位比较两件器物发色的细微差别。
最后给朋友们请出的,是两件烧造时间要比“博陵第”稍早一些的器物,也是宝石蓝釉中极为珍罕的元瓷极品瑰宝。首先请看发色九级的——宝石蓝加红绿彩描金龙凤牡丹纹八棱盘口瓶——
其它不多说,只说一句,釉上的红绿彩可不是普通料,而是宝石颜料哦!这样的珍宝恐怕除了家藏很难见到!
最后,请朋友们欣赏同样珍罕、不见馆藏的极品、蓝色达到十级的——宝石蓝红绿彩描金银凤求凰纹八棱执壶——
在这件器物上,最引人注目的是居然出现了在地上优雅行走的凤凰!瞧被追求的那只凤鸟的神态,多么细微传神!
好了,家藏宝石蓝釉系列珍藏就给朋友们展示这五件吧,希望这些家族历尽艰难传承至今的、极为珍稀的、堪称无价之宝的元瓷重器,能为朋友们的收藏鉴赏起到积极的作用!谢谢大家!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dota2 omg ai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