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代码如何将地图的某一部分城乡划分代码成1600小格

怎么算地图编号?_百度知道当前位置:
>>>地图按内容分,可分为普通地图和________地图。-七年级地理-魔方..
地图按内容分,可分为普通地图和________地图。
题型:填空题难度:偏易来源:广东省期中题
马上分享给同学
据魔方格专家权威分析,试题“地图按内容分,可分为普通地图和________地图。-七年级地理-魔方..”主要考查你对&&地图的应用&&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的“档案”如下:
现在没空?点击收藏,以后再看。
因为篇幅有限,只列出部分考点,详细请访问。
地图的应用
地图的应用:地图的种类很多,不同的地图能够反映不同的信息,根据使用目的,正确选择地图,才能及时、准确地获取有用的信息,常用的地图包括:政治地图、地形图、公路交通图、城市交通旅游图、电子地图等。地图被广泛的应用于交通,勘察,军事,农业等多个领域。如何利用地图分析地形:1.地形成因分析:运用地质作用(内力作用——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地震;、外力作用——流水、风、海浪、冰川的侵蚀、搬运、沉积作用等)与板块运动(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板块交界处,地壳比较活跃及板块的碰撞或张裂)来解释判读分析与地形有关的地理知识 2.分析某地气候特点,应结合该地地理纬度,地势高低起伏,山脉走向,阴、阳坡,距离海洋远近等进行综合分析。 3.河流上游海拔高,下游海拔低。结合河流流向判定地形大势,结合迎风坡、背风坡、降水状况、等高线高差及地貌类型的差异分析河流水文、水系特征。 4.地形类型判读:第一步看等高线形状,等高线平直,则可能是平原地形或高原地形,等高线闭合,则可能是丘陵、山地或盆地;第二步看等高线的注记,平直等高线注记200米以下的地形可能为平原,平直等高线注记500米以上的可能为高原;闭合等高线注记内低外高的地形为盆地或洼地;闭合等高线注记外低内高,且注记在200——500米之间的地形为丘陵,注记在500米以上的地形为山地。在剖面图中判读地形类型,一定要看剖面形状和对应的海拔高度,方法可参照上述方法进行。地图的主要类型划分:1.地形图:等高线地形图、分层设色地形图、地形剖面图、地形剖面图2.其他地图:政区图、交通图、气候图、人口图、军事地图、资源分布图3.历史地图 铁路网示意图:地图功能的详细介绍:1.交通线路选择:利用有利的地形地势,既要考虑距离长短,又要考虑路线平稳(间距、坡度等),一般是在两条等高线间绕行,沿等高线走向(延伸方向)分布,以减少坡度,只有必要时才可穿过一、两条等高线;尽可能少地通过河流,少建桥梁等,以减少施工难度和投资;避免通过断崖、沼泽地、沙漠等地段。&2.水系特征:山地形成放射状水系,盆地形成向心状水系,山脊成为水系分水岭。3.农业规划:根据等高线地形图反映出来的地形类型、地势起伏、坡度缓急、结合气候和水源条件,因地制宜地提出农林牧渔业合理布局的方案;如平原地区发展耕作业,山地、丘陵地区发展林业、畜牧业。 4.城市布局形态与地形:平原适宜集中紧凑式;山区适宜分散疏松式。 5.地形特征的描述:地形类型(平原、高原、山地、丘陵、盆地);地势及起伏状况;主要地形区分布;重要地形剖面图特征。
发现相似题
与“地图按内容分,可分为普通地图和________地图。-七年级地理-魔方..”考查相似的试题有:
14689612125276310606612883436452帝国时代2编辑地图里怎么消除某一部分阴影_百度知道第六章:地图和各种直观手段的运用(一)
     第六章&
地图和各种直观手段的运用     
地理教学的内容十分广泛,它涉及到复杂的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许多地理事物和现象存在于遥远的地方和广大的空间,发生于久远的年代和漫长的时间。地理对象的复杂性、广阔性、漫长性和认识上的间接性,使学生不可能全部亲身经历或一一直接进行观察,这就给他们认识、理解和掌握地理知识带来了许多困难。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必须通过地图和各种直观手段,使学生获得地理感性知识,作为理解和掌握地理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的基础。
地理教学的直观手段是多种多样的,一般可以分为下列的三类
1.地理实物直观和实地观察。
实物包括自然实物和人工实物,前者如各种矿物、岩石、土壤、植物标本;后者如温度计、风向标雨量筒、罗盘仪等各种仪器,以及手工艺品、农作物等。地理实地观察包括野外实习、气象观测、地震测报等对自然地理现象的观测,和参观调查工厂、矿山、水电站、农田水利、火车站、港口等对社会经济现象的考察。它们的共同特点是直接接触地理对象的局部和地理过程的片断。不同点在于地理实物已经从周围环境中分离出来,便于室内观察,但是在生动性、联系性方面稍为逊色;地理实地观察和参观可以从地理事物和现象的相互联系和发展中了解考察对象,因而更为生动、形象;但是在错综复杂、头绪众多的景象中不易选取刺穿对象并抓住其地理特征和本质,而且组织工作更为复杂,费时较多。
2.地理模象直观。包括地理模型、景观图片、幻灯片、电影、DV视频材料等地理对象的模拟物或映象的运用,或利用地图、图表、表解、统计图等图表的形象符号或象征性符号来描述地理对象。前者接近地理实物形象,后者则是一种象征性的直观,因而具有一定的抽象性,有较大的概括性。学生虽然不能直接从地图上获得真实的地理观念,但是在学生积累了一定的地理概念时,地图在地理教学中就会显示出重要的作用。
3.语言直观。教师在教学中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地理对象,能唤起学生的想象力,使学生形成地理观念和表象,起着直观的作用。语言直观的特点,在于它可以摆脱实物直观和模象直观所需要的时间、地点、设备和其它条件的限制,只要学生有了必要的感知储备就可以进行。因此教师要善于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帮助学生掌握地理知识。
此外,在运用各种地理直观手段时都需要教师的语言配合,只有直观手段和都是的语言恰当配合才能使直观教学收到良好的效果。
运用直观手段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直接知识,验证间接知识。直观的本身不是目的,而是一种教学手段。它是从具体到抽象的中介,它有助于克服地理教学中的具体与抽象脱节,理论与实践脱离的现象。
选择、设计、制作和运用直观教具,是教师备课的一个重要的方面。根据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的特点和学校的具体条件,该使用什么教具,与哪些直观手段相配合,同哪些教学方法相联系,用以说明什么问题,在什么时候用,怎么使用,都要有周全的考虑。除了在新授课上运用直观手段外,在复习课和检查知识时需要使用哪些直观手段,如何达到复习和考察知识的目的,也应通盘筹划,以利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
         第一节& 地 球 仪                
地球仪是地球的模型。地球仪是一种立体的地图,虽然它不能像地图那样详细地表示各种地理事物和现象,但是在平面的地图上不可避免地存在长度、方向、面积和形状上的误差和变形,在地球仪上却能比较正确地表示出来。
         一、地球仪运用    
地球仪是地理教学中最常用的的仪器之一,它在地理教学中可以用来演示地球的运动形态,其能解决的问题达十几种之多,这里在仅就常用的运用方式列举数例。
1、说明关于地球形状的问题:    
&(1) 用来说明地球是一个近似圆形的球体。
用来说明“登高望远”的问题,说明遥感、遥测的道理,说明气象卫星观测天气变化的过程。
&(3) 说明地平线形成的视觉原因。
2、利用地球仪量算距离       
先用伸缩性较小的细线量出地球仪(以直径30CM的地球仪为例)上赤道周长(单位为mm),再按下面的公式求得比例尺:地球仪的直线比例尺=地球仪的赤道周长(mm)/地球的实际赤道周长(mm)。例如量得地球仪的赤道周长为1336mm,而地球赤道的实际周长是mm,则地球仪上的直线比例尺为1:,取其近似整数为1:,即球面上一厘米代表实际距离300千米
再用上述的方法量出地球仪上的任意两地间的距离(单位厘米)即可算出两地间的实际水平距离。
(3)先量算出任意两地间的距离(弧长),再利用地球赤道圈的刻度量算出这段距离的弧度,然后将量算出的弧度乘以111.1千米,求得两地的实际距离,(在地球仪上沿经线方向,纬度1度所对应弧长的地面实际距离约为111.1千米;而经度1度所对应弧长的距离在赤道上为111.1千米,随纬度的增加其所对应的弧长的千米值也随之递减,其递减率为1.23千米/度)。(若两地的之间的连线不与经线或纬线垂直,则按每弧度111.1千米计算)。
3、利用地球仪量算面积      
(1) 方格法&
可以用来量算地球仪上范围不大和不很凸起的区域。先根据地球仪上的直线比例尺,求出面积的比例尺。面积比例尺为直线比例尺的平方。如直线比例尺为1cm代表300千米,则其面积比例尺为1
平方厘米代表90000平方千米。再用画有方格的透明纸平网贴在地球仪上要测定的区域上面,计算所测区域的完整的方格数目,再将不完整的方格的区域的每一方格的比例进行估算并一一相加,把所占的总格数乘以面积比例尺,即得到要测算的区域的实际面积数。如在面积比例尺为90000平方千米的地球仪上,量出某一区域为53.5方格,则其实际面积为90000平方千米*53.5=4815000平方千米。
(2) 梯形法&
可以用来量算地球范围较大的区域。利用地球仪上经纬网格围成的梯形面积来计算量测区域的实际面积。在相邻的经线之间的各梯形的面积相等,不同纬线之间的面积随纬度的增高而减小,下面是纬度相距100的各纬度带,经度相距100和150的梯形面积对照表(单位为平方千米)
纬度带(度)
经度相距100
经度相距150
用梯形法量算面积,先估算测量区域在地球仪上各纬度地带的梯形数,再乘以该纬度带范围内的梯形面积,然后逐一相加,得出总面积。例如在纬线相距10度,经线相距15度的地球仪上量算非洲的面积,经估算:
&  在南北半球纬度30~40度之间为1.4个梯形,面积为2123800平方千米。
&  在南北半球纬度20~30度之间为4.5个梯形,面积为7537500平方千米。
&  在南北半球纬度10~20度之间为5.6个梯形,面积为9984800平方千米。
 在南北半球纬度0~10度之间为5.2个梯形,面积为9552400平方千米。各纬度地带面积合计为平方千米,近似为平方千米。
4、利用地球仪测定经纬度(略)      
5、利用地球仪测定方位(略)       
6、利用地球仪测定太阳的赤纬度数(略)  
7、利用地球仪来证明地球的自转运动(略) 
8、利用地球仪来测定区时和地方时    
 在标准地球仪上有一个“时规”,可以用来测定区时和地方时,“时规”是一个装在地球仪北极一端的圆形金属片,其中一半涂成黑色,表示黑夜,一半涂成白色,表示白昼。在两个半圆上每隔150依反时针方向刻着24个时刻。使用时可将“时规”盘绕北极旋转。其测算方法如下:
测定地方时。例如,已知北京的时间是(东经1200的地方时间)为正午12点,求东经1050和东经1350的地方时间。转动“时规”盘使12
点的刻度正对着东经1200,这里可从地球仪上读出东经105度所对的“时规”上的时刻为11点,东经135度经线所对“时规”上的时刻为13点。当所求地的经度不是15的整倍数时,可在地球仪上量算出经度的度数。当所求的经度不正对“时规”上的时刻刻度时可用肉眼估算出相应的小时数,如1/2小时、1/4小时等大约的时刻位置。
测定区时。例如,已知北京时间(采用东八区的区时)为上午11时,求东12区和西12区的区时。将“时规”上的11点的刻度对准东经1200经线(东八区的中央经线),即可从“时规”上读出东11区
(中央经线东经1500经线所对应的“时规“上的刻度) 为13点,西
12区(中央经线西经300所对应的“时规”上的刻度)为1
点。各时区的中央经线的经度度数为该时区的编号数乘以150,东时区为东经,西时区为西经。
9、利用地球仪来演示地球的公转运动和四季更替及其原因。
(1) 演示地球的公转运动。
(2) 演示四季更替和昼夜长短的变化。
地球本身是一个不透明的球体,太阳光在同一时刻只能照亮半个地球,这是形成昼和夜的原因。地球的自转运动是造成地球上昼夜更替的原因。地球公转时地轴与公转轨道面成66033/的夹角、地轴的倾斜方向不变,这是造成地球上昼夜长短变化和四季变化的原因。
 春分日和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子午圈与直交,晨昏圈和经线圈重合全球各纬圈被晨昏圈平分,一半在昼半球内,一半在夜半球内,全球各地昼夜平分。其它日期,由于晨昏圈和经线圈相斜交,除赤道仍被晨昏圈平分,昼夜始终等长外,其余各纬圈上的昼弧和夜弧的长度不等,因而昼夜的长短不等,越向高纬度昼夜长短变化越大,夏至日北极圈以内地区有极昼现象,南极圈内有极夜现象,冬至日时相反。
10、利用地球仪测定昼夜长短和日出日没的时刻。  
每一个纬圈的都是3600,地球自转一周是一昼夜,既24小时,每小时转过150,既经度每隔15度为一个小时。如某一经线圈的昼弧为150度,夜弧为210度,则这一天该纬线上的昼长为10
小时,夜长为14小时。上午的7点日出,下午的17点日没。
11、利用地球仪测定极昼、极夜的日数昨起讫的日期。
12、利用地球仪测定白夜的日数和起讫的日期。   
13、利用地球仪测定二十四节气的日期       
在标准的半经标尺地球仪上,画有与赤道斜交成23027/的黄道圈。在黄道圈上的一侧注明月份和日期,月份用汉字注明,日期则每隔10日或5
日用阿拉伯数字注明,每一小格表示一日。黄道圈的另一侧注明注明度数,一般每隔5度或10度用阿拉伯数字注明,每一小格表示一度。通用地球仪上在黄道圈上每隔30度划为一宫,每宫包括两个节气(严格地讲,从立春算起,逢单的称为节气,逢双的称为中气,一般通称节气),即在黄道上每隔150为一个节气,太阳黄经3600共分12宫,每宫两个节气(一节气、一中气)共分为24个节气,其名称如下:
在地球仪上的黄道圈上根据度数,顺次确定节气,并从另一侧确定某一节气的日期,但是不能确定正交每一个节气的时刻。
14、利用地球仪阐明有关的地理概念。   
&(1) 演示地球的自转运动。
&(2) 演示地球的公转运动&
        二、地球仪的结构和种类     
 地球仪的主体部分是球体,球体因用途的不同而有大小、平面、立体、政区、地形、解剖、经纬网、黑球地球仪等。
1、地球仪的结构。      
教学中常用的地球仪一般结构是:用一个通过球心连结两极的轴心装置,可以使球体绕轴旋转。套在北极一端的时规圆形金属片,用以计算时刻。半圆形的半经标尺,两端与地轴的延长部分连接,半经标尺与经线平行,上面有纬度刻度。连接在半经标尺上的支柱,使地轴与水平面成66033/的夹角。支柱下的底盘使地球仪能平稳地安置在桌面上。
2、地球仪的种类。      
按经标尺的不同可以将地球仪分为半经标尺地球仪、全经标尺地球仪和简式地球仪;按球体安置的特点,地球仪还分为,支架式地球仪、悬挂式地球仪、示极式地球仪(没有轴柱,可以取出放在手中观察)。
3、教学中常用的地球仪。   
&  为了适应教学上的需要,通常供给学校使用的地球仪有如下几种:
经纬网格地球仪:这种地球仪一般只在球面上绘制经纬网格及经度、纬度的注记,通常是黑底白字,另用几种相应的颜色的线条表示特殊的经线和纬线(如:00和1800经线,西经200和东经1600经线;赤道、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这种专用的地球仪主要用来讲解经纬线、经纬网、各纬线长度的变化和各纬度内面积的变化,指导学生确定任意一点的经纬度。
政区地球仪:球面光滑,用细线绘制成经纬网格,沿赤道注有经线的度数,半圆标尺上注有纬线度数。球面的内容有海陆分布、国家的疆域、主要的山河、城市和交通线。利用政区地球仪,帮助学生对各种地理事物的位置和相互关系获得一个完整正确的概念,又可以对它们的形状和面积进行比较。
分层设色地球仪:这种地球仪球面光滑,在球面上用分层设色法表示地球上的陆地和海洋底部的地势,以及长河、大湖等,并有世界大地形区的名称标注;在海洋上有动态线的洋流(寒流、暧流)的运动趋势。利用这种地球仪,可以从整体上认识地球上陆地和大洋的地形大势,以及江河湖海的分布等。
立体地形地球仪:球面上是起伏不平的地形模型。这种地球仪的功用与前一种地球仪相同,只是用更直观的方式反映了地表的起伏,使用时要注意讲清,为了直观的方便,制作时有意夸大了垂直比例尺,避免给学生造成错觉。
地球剖面仪:这种地球仪通过局部剖切,主要是为了让学生看清并了解地球内部的构造,认识地壳、地幔、地核的特点。
上述几种地球仪的功能不同,内容和应用范围有别,不能互相替代,但是可以配合起来使用,起到互相补充的作用。
       三、运用地球仪的方法   
运用地球仪的方法,主要有观察法、演示法和实际操作法。
& (一) 观察法
 从地球仪上观察各种地物的相互关系时,是从整体着眼的,反映的又是近似于正确的,因此运用观察法,可使学生对地球整体的形象和组成部分获得具体的观念。例如,讲到世界的海陆分布时,观察地球仪可以使学生清楚地看到地球上的海洋和陆地的分布情况,世界上各大洲、各大洋的分布及它们之间的相关位置;还可以比较各大洲、各大洋的轮廓、形状和面积。
 在教学上,经度和纬度是学生难以掌握的概念。讲解时可以配合教材上的插图,使用地球仪,让学生清楚地看到经度和经验教训划怎样划分的,各从哪一条经线或纬线算起,各分为多少度。最后还要告诉学生经度和纬度在平面的地图上是怎样表示的。注意促使学生认识平面空间表象和立体空间表象的相互转化。
 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地球仪进行观察时,应把地球仪放的高一些,让全班的学生都能看到。不要让学生知道,由于地球的体积很大而地球仪的体积很小,只能作成一个正球体;而实际上的地球既不是一个正球体,也不是一个椭圆体,而是一个三轴椭地球体。同时地球也不是像地球仪那样的光滑,地球表面上不仅有陆地、海洋,而且地表和海底是同样高低不平的,避免给学生造成错误的印象。条件具备的学校要在课堂上将直径15厘米的小地球仪发给学生,供同座的同学共同观察和演示。
由于地球仪的比例尺小,不能表达详细的内容,不能像地图那样可以只描绘地球表面的某一部分的内容,所以,在进行区域地理教学时,必须与地图相互补充。如,在进行中国地理位置的教学时,运用中国政区图和地球仪配合,就会取得较好的效果。
&&(二) 演示法 
教师运用地球仪进行示范演示,可以使学生获得善于地理事物、地理现象存在、发生、发展、变化的感性知识,认识它们主要的特点、成因、变化发展的过程和规律。
 在讲解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时,为了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地球的运动及其产生的地理意义,可运用地球仪演示地球上的昼夜的更替,时刻的变化,太阳高度角随纬度、季节的变化,昼夜长短和四季的变化,以及五带的划分等。演示时要注意几点:①
要注意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的特点,如,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的方向(自西向东),地轴对公转轨道面的倾角及其倾斜方向;②
演示地球的运转时要快慢适当,动静结合,以利学生的观察和思考;③ 注意与讲解、黑板画、挂图相配合,以利分析和理解;④
注意与辅助教具配合,以利显示演示对象和现象的特点;⑤
演示公转时,要同时拨动球体,以示在公转的同时地球也在自转,以利形成正确的观念。
 演示地球自转,易于理解地球的“自西向东”自转。在北极上空看是“逆时针”方向旋转,自南极上空看来是“顺时针”方向旋转,要给学生讲明这是因为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的结果,并不是三种不同的旋转方式,而是同一自转方向的三种不同表述,实质是一致的。演示地球仪易于说明:顺着地球的自转方向是东,逆地球自转方向为西。许多在平面地图上不好解决的问题,通过地球仪的演示,容易解决。
 为了帮助学生抓住要点,防止观察的表面化,避免易造成的某些错觉,演示过程中要注意启发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在演示的方法上,应根据教材的内容,学生的知识基础和理解能力水平等具体情况而定。一般先通过演示使学生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以后,再加以分析,得出结论,也可以先讲解,然后通过演示讲解的结论;有的可以边讲解边演示,边观察边分析,边小结,最后加以比较归纳。另外,演示时还要注意学生观察中容易遗漏的重要细节和容易疏忽的主要关节,以及容易产生的把假象当做真象的错觉或误解,及时纠正和说明,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和空间想象力。
 演示是一种手段,它是为了达到一定的教学目的服务的。如果演示与教学内容脱节,这种演示是盲目的;如果演示的事实和现象是学生熟知的,这种演示是多余的;如果演示而不能说明问题,这种演示是形式主义的;如果演示,而不作分析提高,这种演示只是停留在表面现象上。因此,只有教师在备课时,对地球仪的运用目的明确、方法得当、技能熟练、思考周密、精心安排,演示才能得心应手,收效明显。
&&(三) 实际操作法 
一种是在教师指导下,让学生自己动手运用地球仪,从中获得直接知识;另一种是布置学生用一个乒乓球或皮球制作简易地球仪,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实际操作法不仅能使学生把书本知识和实际事物结合起来,而且还能够培养他们独立地运用地球仪的能力。尤其是学生自制地球仪,能引起他们学习地球知识的兴趣。实践证明,许多学生在自制地球仪时,开动脑筋,精心设计,认真制作,积极性很高。但是也存在部分学生在制作过程中,只注重形式和色彩,不注意科学性的问题。因此教师应及时指导他们根据教材的内容绘制成经纬线和大洲、大洋的轮廓,注意地轴的倾斜角度等,使自制地球仪的过程成为掌握和巩固知识的过程。
地球仪的保养 
一般由教学仪器厂生产的地球仪,多数是纸质球体,各道工序都经过认真的处理,具有一定的防腐、防潮、坚韧、轻巧的性能。但是在使用时应防止碰撞和猛力旋转;尤其是立体地球仪的表面多是用石膏堆塑而成的,如猛力碰撞,容易产生剥落,失去了地表形态的真实性,会影响教学效果。地球仪用完后,要及时套上塑料袋,装入纸箱内,放置在干燥处,避免阳光曝晒和雨水淋袭,更不能接近明火。如使用日久沾上灰尘,可用湿毛巾轻抹,切忌用酒精、香蕉水、松香水、松节油涂擦。在使用前,教师要认真检查标尺底脚螺杆同底盘,穿心轴同弧形标尺两端的螺母是否拧紧。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为了加强直观教学,往往需要在地球仪上进行改进,如用鲜艳的色彩突出几条特殊的经线和纬线,或某些特定的地理事物等。但是不能用不干胶条粘贴,不能用图钉揿捻。在搬运地球仪时不能用手提拎标尺,应用手托住底座。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我记得有一款战争类游戏,可以控制你自己的士兵或装甲车什么的,地图被分为无数个小格,但是看不见,只有_百度知道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1600px框架代码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