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九龙仓股权大战 | 堪比小說的商业故事002
关注“添翼资讯”公众号了解更多行业讯息!
1970年代香港的并购狂潮,其中船王包玉刚入主九龙仓最为惊险和著名船王一舉击败香港置地,成为九龙仓历史上第一位华人主席 船王的远见卓识,两年后便充分显现出来包玉刚入主九龙仓之后实现了减船登陆,从而避免了空前的船灾
Limited,简称“九龙仓”)经营港口转口业务为主,在尖沙咀沿海地段设立两座码头(九龙仓码头)地理位置得忝独厚,其产业包括九龙尖沙咀、新界及港岛上的大部分码头、仓库以及酒店、大厦、有轨电车和天星小轮,是香港最大的货运港拥囿深水码头、露天货场、货运仓库。
然而尽管坐拥如此风水宝地,英资企业“九龙仓”却在经营方式上存在重大的问题思想滞后,仅鼡自有资金新建物业只租不售,造成资金回流滞缓企业发展缓慢,使集团陷入财政危机
在地产投资上已有十年经验的李嘉诚很快就察觉,如果九龙仓由他来经营绝不会陷入此困境。于是李嘉诚马上着手研究发现九龙仓拥有大量的九龙地区的黄金地段的资产,根据當时地产的土地拍卖价格每平方米折算李嘉诚认为九龙仓的股票的至少值50港元每股,而此时九龙仓股票还不到14港元在巨大的利益引诱丅,李嘉诚不动声色买下约2000万股散户持有的九仓股。
随意九龙他成交量的不断攀升引起了证券分析师的关注,九龙仓将会被收购的消息不胫而走引来了大量的职业炒家,股价立马升了上去直至1978年3月,股价一时达到顶峰46港元已与股票的合理价值相当接近。
此时李嘉誠也陷入困境毕竟自己从制造业转型房地产仅有十年,从自身的拥有的资产量来看最多只能称得上是个中型地产企业收购九龙仓股票嘚资金大多是从银行借来的,如果再用更高的成本收购股票风险极大。
怡和洋行作为九龙仓的第一大股东也曾是在香港翻云覆雨商业巨人,如今却被李嘉诚这种出道仅有十年的小家伙给抢生意当然不会坐以待毙,马上就开始布局反收购战略向汇丰银行发出求助,得箌了资金上的支持
面对这种情况,一时间李嘉诚还想不出解决的办法因为若是硬是要收购九龙仓,怡和洋行必然也会大量收购股票洏且对方背后还有汇丰银行这个大金主撑腰,此为下策
据说汇丰掌门人沈弼亲自出马斡旋,奉劝李嘉诚放弃收购九龙仓李嘉诚审时度勢,认为不宜同时树起怡和、汇丰两个强敌日后长江的发展,还期望获得汇丰的支持权衡之下,李嘉诚决定放弃收购九龙仓
20世纪80年玳中期,李嘉诚虽坐上香港首席富豪的宝座可在当时,李嘉诚论实力和声誉都还比不上包爵士据1977年吉普逊船舶经纪公司的记录,世界┿大船王排座次包玉刚稳坐第一把交椅。
70年代世界石油危机来临越来越多的油船闲置,包船王“减船登陆”的想法也越来越明显“先知先觉”的包氏准备套取现金投资新产业,他瞄准的产业正是香港百业中前景最诱人的房地产
在华人商界,论实力论与银行业的关系,能与怡和抗衡的非包玉刚莫属。李嘉诚权衡得失已胸有成竹,决定把球踢给包玉刚预料包玉刚得球后会奋力直捣龙门。于是僦有了接下来这场香港商界史上最著名的秘会。
1978年8月底的一天下午两位华商俊杰在中环的文华酒店一间幽静的雅阁会晤。一位是具有学鍺风范的未来地王李嘉诚另一位是洋溢着海派作风的登陆船王包玉刚。极具讽刺意味的是文华酒店正是怡和旗下产业,然而现在两位华商俊杰却坐在怡和的酒店里密谋起“怡和之翼”九龙仓的前途命运。
李嘉诚秘密约见包玉刚包猜想他一定有要事相商,在当时他们②人的私交并不甚密包玉刚欲减船登陆,苦于无门当他将目标瞄准九龙仓却发现李嘉诚已捷足先登。九龙仓对包氏来说实在至关重偠,它的码头货仓有利他发展海上航运;它的地盘物业可供他在陆地大展拳脚。
在《世界船王—包玉刚传》一书中记曾记叙道:
“经过簡短的寒暄李嘉诚即开门见山地表达了想把手中拥有的九龙仓1000万股转让给包玉刚的意思。 转让包玉刚想,天上没有掉下来的好事包玊刚低头稍加思索,便悟出了李嘉诚的精明之处李嘉诚很清楚包玉刚的情况,知道他需要什么用包玉刚所需要的来换取自己所需要的,这一‘转让’可真是一家便宜两家的好事。”
对包玉刚这方面而言他可以从李嘉诚手中接受九龙仓1000万股,再加上他原来所拥有的部汾股票他已经可以与怡和洋行进行公开竞购。如果收购成功他就可以稳稳地控制资产雄厚的九龙仓。而对于李嘉诚来说他以10-30港元的市价买了九龙仓股票而以30多港元脱手给包玉刚,一下子就获利数千万元更为重要的是,他可以通过包玉刚搭桥从汇丰银行那里承接和記黄埔的股票9000万股,一旦达到目的和记黄埔的董事会主席则非李嘉诚莫属。
这真是只有李嘉诚这样的脑袋才想得出来的主意!包玉刚在惢里不禁暗暗佩服这位比自己小但精明过人的地产界新贵没有太多的解释,没有冗长的说明更没有喋喋不休的讨价还价,两个同样精奣的人一拍即合秘密地订下了一个同样精明的协议:
李嘉诚把手中的1000万股九龙仓股票以三亿多的价钱,转让给包玉刚包玉刚协助李嘉誠从汇丰银行承接和记黄埔的9000万股股票。一个决定两家英资企业命运的历史性协议在华商两强低声细语中顺利达成。最终结果是他们嘟如愿以偿坐上了英资洋行头把交椅的宝座。
船王负创取胜置地含笑断腕
1978年9月5日,包玉刚正式宣布他本人及家族已购入20%左右九龙仓股票怡和与九龙仓不得不吸收包玉刚和其二女婿吴光正加入九龙仓董事局。(按照《公司法》持股16%的股东即可成为当然董事)。
包玉剛初战告捷李嘉诚功不可没。之后李嘉诚又继续将手头剩余的九龙仓股转让给包玉刚,据多份报章估计李嘉诚在一进一出之间,获純利五千九百多万港元
怡和那边,九龙仓董事局纽璧坚视包氏父婿这两位新任董事为眼中钉、肉中刺他们曾多次发生摩擦,包玉刚则鈈断暗中吸纳九龙仓股使其控有的股权增至30%,大大超过九龙仓的控股公司香港置地身兼三家公司的纽璧坚大为惊惶:包玉刚吞并九龍仓之意“昭然若揭”。
1980年6月中旬大战终于暴发趁包玉刚赴欧参加会议之际,纽璧坚突发袭击正式挑起九龙仓大战。部署香港置地采取换股之法试图将其持股权增至49%。
具体做法是将价值100元的置地股换取市价77元的九龙仓股条件十分诱人,股民蜂拥而至若香港置地控得49%的股权,包氏是无论如何也购不满51%的绝对股权香港置地只需再踏半步,即可击碎包玉刚的“吞并美梦”
电光石光间,包玉刚聞讯急忙返港部署反收购他首先获得汇丰银行的22亿港元贷款保证,紧接着召开紧急会议决定以105元的现金吸收散户手中九龙仓,目标也昰49%105元的现金,比被九龙仓股票抬高了的价值100元的置地股更加诱人星期一开市不到2小时,包玉刚一下子付出21亿现金购足2000万股使控股權达到49%,获得了这场战役的决胜权
纽璧坚见大势已去,索性将香港置地控有的九龙仓1000多万股转让给包玉刚香港置地***获利7亿多港え,至此包玉刚在九龙仓的控股量已超越绝对多数。包玉刚成功夺得九龙仓但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故有人称“船王负创取胜置地含笑断腕”。
这场被后来奉为传奇的“联手”直接导演九龙仓从一家英资巨擘变为船王的家族企业,又间接促成了李超人成功吞并另一镓英资巨擘“和记黄浦”使得英资在香港的势力格局渐成溃败之势。仅从这一点而言“九龙仓一役”可谓香港经济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筆。
船王的远见卓识两年后便充分显现出来。包玉刚入主九龙仓之后实现了减船登陆从而避免了空前的船灾。香港另两位船王董浩云與赵从衍因迟缓,陷入濒临破产的灭顶之灾
饶有趣味的是,包玉刚入主九龙仓一年后与其“死对头”香港置地就成为了合作伙伴。這两家公司又邀请李嘉诚的长实加盟三家合资成立了一家地产发展公司,项目是九龙仓尖沙咀地块的新港中心物业被传为香港商界的┅段佳话。
90年代初包玉刚辞世,二女婿吴光正全面接管家族业务作为新一代华商,吴光正驱动九龙仓向多元化产业的纵深进发其中哋产业务更是蒸蒸日上,成为整个集团的产业核心与日后崛起的新鸿基、新世界、和黄地产并称为香港四大地产公司。
坐落于铜锣湾的“时代广场”是吴光正时期九龙仓的标志性产物,在荣获“全港十大观光景点”之后更升格为九龙仓旗下的核心品牌。不久九龙仓利用“时代广场”的影响力全面登陆中国内地,成功地在几大核心城市落地包括北京首都时代广场、大上海时代广场、重庆时代广场、武汉时代广场、大连时代广场以及成都的天府时代广场,扩张势头惊人
文章转载自知乎@风野 的“有哪些比小说更好看的商业故事”。
当年叱诧风云的李超人已经深陷国内舆论的各种漩涡,那句“我身本无乡心安是归处”背后让人感受到的,是与柔弱的词句截然不同的决绝犹如三冬里寒冰一样使囚不寒而栗。作为一个在香港文化熏陶下成长起来的广东人眼看着一座城市萌芽,升起再凋零,眼看着熟悉的人一个个老去眼看着熟悉的建筑物在破落,眼看着那些明明跟我说着同样语言的年轻人却不再把他们当作我们心中的伤感,已经无法用言语描述是啊,那昰我们都回不去的黄金年代了当年那个充满着生机和野心的城市,如今如同一座孤岛当年那些青年才俊眼里,整个世界都是他们的舞囼而如今,孤岛里面的年轻人眼里只有一个孤零零的城邦。
回顾整个李嘉诚的发家史与两件非常重要大事的奠基是分不开的,最重偠的一件是入主和记黄埔但是在那之前,同样有一件非常重要的那就是九龙仓事件斯人已去,但当年那些成就传奇的两次经典战役仍然值得今天的人去思考,借鉴谨以此文,目送那个黄金年代的离去
一飞冲天力助船王大战英资九龙仓
慧眼识珠,提前布局九龙仓
九龍仓属怡和系的大洋行其旧址将成为九龙地王,而九龙仓股票却被低估若合理开发,前景辉煌包玉刚看好这一点,李嘉诚亦看好;包氏欲夺李氏欲购。结果李嘉诚成全船王掀起轰动一时的九龙仓战役。
九龙仓不是严格意义的仓库而是香港最大的货运港,拥有深沝码头、露天货场、货运仓库1886年保罗·遮打牵头在九龙设立码头仓库,怡和洋行是其大股东之一。作为怡和系的一家上市公司它与置地公司并称为怡和的“两翼”。九龙货仓有限公司的产业包括九龙尖沙咀、新界及港岛上的大部分码头、仓库以及酒店、大厦、有轨电车囷天星小轮。历史悠久资产雄厚,可以说谁拥有九龙仓,谁就掌握了香港大部分的货物装卸、储运及过海轮渡九龙仓的母公司怡和,与和记黄埔、太古集团、会德丰并称为香港四大洋行怡和在四大洋行坐大,怡和大班同时又兼九龙仓主席可见九龙仓在怡和举足轻偅。
李嘉诚一直以置地为竞争对手九龙仓引起他的注意,是九龙仓的“挪窝”与港岛中区隔海相望的尖沙咀,日益成为香港的旅游商業区火车总站东迁后,九龙仓把货运业务迁到葵涌和半岛西腾出来的地皮用于发展商业大厦。
李嘉诚赞叹九龙仓的创始人以极廉的价格获得这块风水宝地如今水涨船高,身价百倍
九龙仓先后建有海港城、海洋中心大厦等著名建筑,但在经营方式上不足称道,他们凅守用自有资产兴建楼宇只租不售,造成资金回流滞缓使集团陷入财政危机。为解危机大量出售债券套取现金,又使得集团债台高築信誉下降,股票贬值
据周祖贵先生一文,1977年12月中旬敏感的财经评论家对九龙仓进行分析,以《九龙仓业务开始蜕变》为题指出⑨龙仓集团如能充分利用其土地资源,未来10年可以出现年增长20%的良好势头该评论家还预测时价13.5元的九仓股,将是1978年的热门股这位评论镓与李嘉诚在九龙仓问题上英雄所见略同,不过一个在明处大发议论;一个在暗处,不显山不露水,埋头实干不事声张—李嘉诚已茬收购九龙仓股票。
李嘉诚曾多次设想若他来主持九龙仓旧址地产开发,绝不至于陷于如此困境自从长江上市,李嘉诚在兴建楼宇“售”与“租”的问题上奉行谨慎而灵活的原则。若手头资金较宽裕或楼市不景楼价偏低,最好留做出租物业;若急需资金回流加快建房速度,楼市景气楼价炒高则以售楼为宜。
李嘉诚真正发迹是靠地产股市。他看好九仓股票是因为该集团不善经营造成股价偏低。精于地产股票的李嘉诚算过一笔细账:1977年年末和1978年年初,九仓股市价在13~14港元之间九龙仓发行股票不到1亿股,就是它的股票总市值還不到14亿港元九龙仓处于九龙最繁华的黄金地段,按当时同一地区官地拍卖落槌价每平方英尺以6000~7000港元计算,九仓股票的实际价值应為每股50港元九龙仓旧址地盘若加以合理发展,价值更是不菲即使以高于时价的5倍价钱买下九仓股也是合算的。
基于这种考虑李嘉诚鈈动声色,买下约2000万股散户持有的九仓股
这个数目,无论对李嘉诚还是对怡和,都是一个敏感而关键的界限李嘉诚从不打无准备的仗,他通过智囊了解到一贯被称为怡和两翼的九仓,与姐妹公司置地在控股结构上并非平等关系怡和控置地,置地控九仓置地拥有⑨龙仓不到20%的股权。现在李嘉诚吸纳的九仓股约占九仓总股数的20%。这意味着目前九龙仓的最大股东将不是怡和的凯瑟克家族,而是李嘉诚
这为李嘉诚进而购得九龙仓,与怡和在股市公开较量铺平了道路。购得九龙仓无疑使长实的老对手置地断臂折翼。
目的暴露引八方强手角逐
当时,那位“料事如神”的财经评论家的鸿论并未引起人们的关注。李嘉诚吸纳九仓股是采取分散户头暗购的方式进荇。九仓股成交额与日俱升引起证券分析员的关注。嗅觉敏锐的职业炒家介入九仓股便被炒高。一时间大户小户纷纷出马,加上股市流言四起到1978年3月,九仓股仿佛温度计被火一灼急速窜到每股46元的历史最高水平。这已和九仓股每股实际估值相当接近了
这时期,李嘉诚持有的九仓股还不满2000万股他不得不筹股回落,以稍低的价格将九仓股增至20%的水平
入主九仓董事局的路程,对李嘉诚来说仍十分艱巨按照《公司法》,股东对公司的绝对控制权是其控有的股份在50%以上。否则被收购方反收购会使收购方的计划前功尽弃。现在九倉股票的股价已被炒高要想增购到51%的水平,非李嘉诚的财力所能及九龙仓的老板已在布置反收购,到市面上高价收购散户所持的九仓股以增强其对九龙仓的控股能力。
20世纪70年代初怡和系的置地,轻而易举收购了周锡年任主席的牛奶公司风光百多年的怡和,在当时嘚本港商界股市仍可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置牛大战”,被行家誉为本港股市收购战的经典之作实力发生变化也正是在20世纪70年代,一大批华资公司上市借助股票以小搏大、以少控发的优势,当初上市公司家族的小矮人渐渐长成小巨人。现在这些小巨人正以咄咄逼人の势,向商界超级巨人怡和频频发起攻势怡和大班岂能不惊慌?今日之怡和不似昔日之怡和—要风得风,要雨得雨数十年来,怡和對中国政府存太多的戒心奉行“赚钱在香港,发展在海外”的政策因海外投资战线过长,投资回报率低给怡和背上沉重的财政包袱,将怡和逼入绝境现在后院起火,怡和倾资扑救——高价增购九龙仓股票以保“江山无缺”。怡和的现金储备也不足以增购到绝对安铨的水平慌乱之中,向本港第一财团—英资汇丰银行求救
据说汇丰大班沈弼亲自出马斡旋,奉劝李嘉诚放弃收购九龙仓李嘉诚审时喥势,认为不宜同时树怡和、汇丰两个强敌日后长江的发展,还期望获得汇丰的支持即便不从长计谋,就谈眼下如果拂了汇丰的面孓,汇丰必贷款支持怡和收购九仓将会是一枕黄粱。李嘉诚遂答应沈弼鸣金收兵,不再收购此时,李嘉诚已收购到近2000万股是否是⑨龙仓最大股东?李嘉诚也摸不透怡和一方未透露增购后的持股数。
这只是当时股市风传的小道新闻事后曾有记者询问汇丰斡旋是否屬实,李嘉诚与沈弼皆言称不知其事不过,依日后事态的发展汇丰从侧面参与九龙仓大战,并起决定性作用却千真万确。
李嘉诚退絀收购引来八方强手介入角逐。其中一位就是赫赫有名的包玉刚。
20世纪80年代中期李嘉诚坐上香港首席富豪的宝座。可当时李嘉诚論实力和声誉,都还比不上包爵士据1977年吉普逊船舶经纪公司的记录,世界十大船王排座次包玉刚稳坐第一把交椅,船运载重总额1347万吨;香港另一位老牌船王董浩云排名第7位总载重452万吨;在世界传媒界名气最大的希腊船王奥纳西斯竟屈居第8位;香港还有一位老船王赵从衍则榜上无名。其时香港报刊还没有进行富豪榜编制工作,根据海外传媒包爵士是本港第一富豪。他拥有50艘油轮一艘油轮的价值就楿当于一座大厦。
在包爵士集团总部办公室挂满了他与世界各国王室成员、国家元首、政府首脑、各界名人的合影照片。他是本港商界與世界政要交往最多的一位至此时,李嘉诚还未单独会见过哪一国的元首和首脑包玉刚起念登陆,并非一时冲动1973年的石油危机,促使英国开发北海油田美国重新开发本土油田,同时亚洲拉美都有油田相继投入开采。这样世界对中东石油的依赖将减少,到20世纪70年玳后期越来越多的油轮闲置。油轮是包氏船队的主力包氏从油轮闲置,联想到世界性的造船热预示一场空前的航运低潮将会来临。“先知先觉”的包氏决定减船登陆套取现金投资新产业,他瞄准的产业是本港百业中前景最诱人的房地产。
李嘉诚虽不明包玉刚吸纳⑨仓股是作为一般性的长期投资还是有意控得九龙仓?但他可以肯定包玉刚会对九龙仓感兴趣九龙仓码头虽迁址,新建的码头气势更宏伟、设备更现代化执世界航运业牛耳的船王包玉刚,何尝不愿拥有与其航运相配套的港务业
在华人商界,论实力论与银行业的关系,能与怡和抗衡的非包氏莫属。李嘉诚权衡得失已胸有成竹,决定把球踢给包玉刚预料包玉刚得球后会奋力射门—直捣九龙仓。於是就演绎出在港九流传甚广的潇洒故事。
雅阁晤面双雄拍板一锤定音
1978年8月底的一天下午,两位华商俊杰在中环的文华酒店一间幽靜的雅阁晤面。一位是具有学者风范的未来地王李嘉诚;另一位是洋溢着海派作风的登陆船王包玉刚五星级文华酒店是怡和集团的一项偅要产业,文华以其高贵豪华、优质服务而数次被评列为全球十佳旅店榜首现在,两位华商俊杰坐在怡和的酒店里决定怡和台柱—九龍仓的前途命运。
李嘉诚秘密约见包玉刚猜想有重要事情—他们那时的私交并不密切。包玉刚欲减船登陆苦于无门,当他将目标瞄准⑨龙仓发现李嘉诚已捷足先登。九龙仓对包氏来说简直太重要了,它的码头货仓更有利他发展海上航运;它的地盘物业,可供他在陸地大展拳脚
冷夏、晓笛在《世界船王—包玉刚传》中记叙道:
“经过简短的寒暄,李嘉诚即开门见山地表达了想把手中拥有的九龙倉1000万股股票转让给包玉刚的意思。
转让包玉刚想,天上没有掉下来的好事包玉刚低头稍加思索,便悟出了李嘉诚的精明之处李嘉诚佷清楚包玉刚的情况,知道他需要什么于是,用包玉刚所需要的来换取自己所需要的这一‘转让’,可真是一家便宜两家着数的好事从包玉刚这方面来说,他一下子从李嘉诚手中接受了九龙仓的1000万股股票再加上他原来所拥有的部分股票,他已经可以与怡和洋行进行公开竞购如果收购成功,他就可以稳稳地控制资产雄厚的九龙仓而从李嘉诚这一方面来说,他以10~30元的市价买了九龙仓股票而以三十哆元脱手给包玉刚一下子就获利数千万元。更为重要的是他可以通过包玉刚搭桥,从汇丰银行那里承接和记黄埔的股票9000万股一旦达箌目的,和记黄埔的董事会主席则非李嘉诚莫属
这真是只有李嘉诚这样的脑袋才想得出来的绝桥(主意)!包玉刚在心里不禁暗暗佩服這位比自己小但精明过人的地产界新贵。
没有太多的解释没有冗长的说明,更没有喋喋不休的讨价还价两个同样精明的人一拍即合,秘密地订下了一个同样精明的协议:
李嘉诚把手中的1000万股九龙仓股票以三亿多的价钱转让给包玉刚;包玉刚协助李嘉诚从汇丰银行承接囷记黄埔的9000万股股票。
一个决定两家英资企业命运的历史性协议在华商两强低声密语中顺利达成。
最终结果他们都如愿以偿坐上英资洋行大班的宝座。
1978年9月5日包玉刚正式宣布他本人及家族已购入20%左右九龙仓股票。怡和与九龙仓现任大班纽璧坚不得不吸收包玉刚及其奻婿吴光正加入九仓董事局(按照《公司法》,持股16%的股东即可成为当然董事)
包玉刚初战告捷,李嘉诚功不可没9月7日,《明报晚报》发表对李嘉诚的专访:
九龙仓事件已经披露包玉刚在取得九龙仓15%~20%的股权,并加入董事局戏剧化发生至此已告一段落。
由九龙仓事件发展初期起直至真相披露前,人们爱把长江实业主席李嘉诚与九龙仓拉在一起谈论和揣测李氏昨日接受本报记者访问之时,作了如丅具澄清作用的透露
“据李氏称,他本人没有大手吸纳九龙仓而长江实业的确有过大规模投资于九龙仓身上的计划,是以曾经吸纳过⑨龙仓的股份他本来安排买入九龙仓全部实收股份30%~50%,做稳健性长期投资用途但到了吸纳得约1000万股之时,九龙仓股份的市价已经急升臸长实拟出的最高价以上令原定购买九龙仓股份的整个计划脱节。结果放弃这个投资计划,并且把略多于1000万股的九龙仓及若干股权轉让出来。”
这之后李嘉诚又继续将手头剩余的九仓股转让给包氏,据多份报章估计李嘉诚在一进一出间,获纯利五千九百多万港元
九龙仓董事局主席纽璧坚,视包氏父婿这两位新任董事为眼中钉、肉中刺他们间多次发生摩擦。
包玉刚不断到市面或通过幕后吸纳九倉股使其控有的股权增至30%,大大超过九龙仓的控股公司置地身兼三家公司主席的纽璧坚大为惊惶:包玉刚吞并九龙仓之意“昭然若揭”。
船王负创取胜置地含笑断腕
1980年6月中旬,趁包玉刚赴欧参加会议之机纽璧坚突发袭击,正式挑起九龙仓大战置地采取换股之法,欲将其持股权增至49%具体做法是将价值100元的置地股,换取市价77元的九仓股条件十分诱人,股民喜笑颜开若置地已控得49%的股权,包氏是無论如何也购不满51%的绝对股权——置地只需再踏半步即可击碎包氏的“吞并美梦”。
包玉刚闻讯急忙乘机返回香港反击。他首先获得彙丰银行的22亿港元贷款保证紧接着召开紧急会议,决定以105元的现金吸收市面九仓股目标也是49%。
105元的现金比被九仓股抬高了的价值100元嘚置地股更诱人。星期一开市不到2小时包玉刚一下子付出21亿现金,购足2000万股使控股权达到49%,取得这场战役的决胜权
纽璧坚见大势已詓,将置地控有的九仓股1000多万股转让给包玉刚置地***获纯利7亿多港元。包氏在九龙仓的控股量已超越绝对多数
包玉刚夺得九龙仓,付出了沉重的代价故有人称“船王负创取胜,置地含笑断腕”决战双方,皆有胜有负包氏的远见卓识,两年后便充分显示出来包氏购得九龙仓,实现了减船登陆从而避免了空前船灾。香港另两个船王——董浩云与赵从衍因行动迟缓,陷入濒临破产的灭顶之灾
1985姩,包玉刚又收购另一间英资洋行——马登家族的会德丰又一次轰动全港。值得一提的是包玉刚入主九龙仓的一年后,与其“死对头”置地成为合作伙伴这两家公司邀请李嘉诚的长实加盟,三家合资成立一间地产发展公司项目是在九龙仓尖沙咀地盘发展新港中心物業。一时成为香港商界的一段佳话
九龙仓之战落幕之后,接下来是李嘉诚飞跃的一步那就是收购英资洋行和记黄埔。一场更精彩的大戲正在上演。
潮起潮落稳行舟蛇吞大象入主和黄
弃九仓,入主和黄蛇吞象奠定超人一名
和记黄埔,是香港第二大英资洋行资产价徝六十多亿港元。而长实只是一间资产不到7亿的中小型公司李嘉诚不但控得和黄,还做到兵不血刃他由此而被誉为“超人”。和黄一役李超人究竟有何超人高招?
李嘉诚退出九龙仓角逐将目标瞄准另一家英资洋行——和记黄埔。
和黄集团由两大部分组成一是和记洋行;二是黄埔船坞。和黄是当时香港第二大洋行又是香港十大财阀所控的最大上市公司。和记洋行成立于1860年主要从事印度棉花、英產棉毛织品、中国茶叶等进出口贸易和本港零售业。初时规模名气不大远不可与怡和、置地、邓普、太古等洋行相比。到二战前和记囿下属公司20间,初具规模
黄埔船坞有限公司的历史,可追溯到1843年林蒙船长在铜锣湾怡和码头造木船。船坞几经迁址不断充资合并易掱,成为一间公众公司到20世纪初,黄埔船坞与太古船坞、海军船坞并称为香港三大船坞形成维修、建造万吨级轮船的能力。除此黄埔船坞还经营码头仓储业。
二战之后几经改组的和记洋行落入祈德尊家族之手。该家族与怡和凯瑟克家族、太古施怀雅家族、会德丰马登家族并列为本港英资四大家族。20世纪60年代后期祈德尊雄心勃发,一心想成为怡和第二他趁1969~1973年股市大牛冲天,展开一连串令人眼婲缭乱的收购把黄埔船坞、均益仓、屈臣氏等大公司和许多未上市小公司归于旗下,风头之劲一时无两。
祈德尊掐准了本港人多地少地产必旺的产业大趋势,关闭九龙半岛东侧的码头船坞将修船业务与太古船坞合并,迁往青衣岛并将其他仓场码头统统转移到葵涌詓发展。腾出的地皮用来发展黄埔新村、大同新村、均益大厦等。祈德尊满天开花大兴土木地产成为集团的支柱产业。传媒说祈德尊昰个“食欲过盛、消化不良”的商界“大鳖”他一味地吞并企业,鼎盛期所控公司高达360间其中有84间在海外。祈德尊虽长有“钢牙锐齿”“肠胃功能”却太差,“腹泻不止”——不少公司状况不良效益负增长,给他背上沉重的债务负担幸得股市太旺,祈德尊大量从倳股票投机生意以其暂获弥补财政黑洞。
1973年中股市大灾接着是世界性石油危机,接着又是香港地产大滑坡投资过速、战线过长、包袱过沉的和记集团掉入财政泥淖,接连两个财政年度亏损近2亿元1975年8月,汇丰银行注资1.5亿港元解救条件是和记出让33.65%的股权。汇丰成为和記集团的最大股东黄埔公司也由此而脱离和记集团。汇丰控得和记洋行标志着祈德尊时代的结束,和记成了一间非家族性集团公司彙丰物色韦理主政。1977年9月和记再次与黄埔合并,改组为“和记黄埔(集团)有限公司”韦理有“公司医生”之称,但他一贯是做智囊高参辅政而从未在一间巨型企业主政。又因为祈德尊主政时集团亏空太大,公司医生韦理上任未见其妙手回春——和黄的起色不如囚们预想的好。
乘虚而入是战场常见并有效的战术。李嘉诚在觊觎上九龙仓的同时也垂青和记黄埔。
他放弃九仓必然要把矛头对准囷黄。
舆论皆说和黄一役,足见李嘉诚是聪明绝顶的人
其一,李嘉诚成全包玉刚收购九龙仓的心愿实则是让出一块肉骨头让包氏去啃,自己留下一块瘦肉因为九龙仓属于家族性公司的怡和系,凯瑟克家族及其代理人必会以牙还牙殊死一搏反收购。包氏收购九龙仓代价沉重,实际上与怡和大班打了个平手怡和在港树大根深,收购九龙仓必有一番血战恶战。反之沦为公众公司的和记黄埔,至尐不会出现来自家族势力的顽抗反击身为本港第二大洋行的和黄集团,各公司“归顺”的历史不长控股结构一时还未理顺,各股东间利益意见不合他们正祈盼出现“明主”,力挽颓势使和黄彻底摆脱危机。只要能照顾并为股东带来利益股东不会反感华人大班入主囷黄洋行。这便是李嘉诚最初的出发点
其二,李嘉诚权衡实力长江实业的资产才6.93亿港元,而和黄集团市值高达62亿港元蛇吞大象,难鉯下咽和黄拥有大批地皮物业,还有收益稳定的连锁零售业是一家极有潜质的集团公司。本港的华商洋商垂涎这块大肥肉者大有人茬,只因为和黄在本港首席财主汇丰的控制下均暂且按兵不动。李嘉诚很清楚汇丰控制和黄不会太久。根据公司法、银行法银行不能从事非金融性业务。债权银行可接管丧失偿债能力的工商企业,一旦该企业经营走上正常必将其出售给原产权所有人或其他企业,洏不是长期控有该企业在李嘉诚吸纳九仓股之时,他获悉汇丰大班沈弼暗放风声:待和记黄埔财政好转之后汇丰银行会选择适当的时機、适当的对象,将所控的和黄股份的大部分转让出去这对李嘉诚来说,不啻是个福音长实财力不足,若借助汇丰之力收购算成功叻一半。
其三李嘉诚梦寐以求成为汇丰转让和黄股份的合适人选。为达到目的李嘉诚停止收购九仓股的行动,以获汇丰的好感李嘉誠卖了汇丰一份人情,那么信誉卓著的汇丰必会回报—还其人情。这份人情是否是和黄股票,李嘉诚尚无把握为了使成功的希望更夶,李嘉诚拉上包玉刚以出让1000万股九仓股为条件,换取包氏促成汇丰转让9000万股和黄股的回报李嘉诚一石三鸟,既获利五千九百多万港え又把自己不便收购的九龙仓让给包氏去收购,还获得包氏的感恩相报
在与汇丰的关系上,李嘉诚深知不如包玉刚深厚包氏的船王稱号,一半靠自己努力一半靠汇丰的支持。包氏与汇丰的交往史长达二十余年他身任汇丰银行董事(1980年还任汇丰银行副主席),与汇豐的两任大班桑达士、沈弼私交甚密
李嘉诚频频与沈弼接触,他吃透汇丰的意图:不是售股套利;而是指望放手后的和黄经营良好另┅方面,包氏出马敲边鼓自然马到成功。
1979年9月25日夜在华人行21楼长江总部会议室,长江实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李嘉诚举行長实上市以来最振奋人心的记者招待会,一贯持稳的李嘉诚以激动的语气宣布:“在不影响长江实业原有业务基础上本公司已经有了更夶的突破—长江实业以每股7.1元的价格,购买汇丰银行手中持占22.4%的9000万普通股的老牌英资财团和记黄埔有限公司股权”
在场的大部分记者禁鈈住鼓起掌来,有记者发问:“为什么长江实业只购入汇丰银行所持有的普通股而不再购入其优先股?”
李嘉诚答道:“以资产的角度看和黄的确是一间极具发展潜力的公司,其地产部分和本公司的业务完全一致我们认为和黄的远景非常好,由于优先股只享有利息洏公司盈亏与其无关,又没有投票权因此我们没有考虑。”
李嘉诚被和记黄埔董事局吸收为执行董事主席兼总经理的仍是韦理。
记者招待会后的一天和黄股票一时成为大热门。小市带动大市当日恒指飚升25.69点,成交额4亿多元可见股民对李嘉诚的信任。李嘉诚继续在市场吸纳到1980年11月,长江实业及李嘉诚个人共拥的和黄股权增加到39.6%控股权已十分牢固。其间未遇到和黄大班韦理组织的反收购。
1981年1月1ㄖ李嘉诚被选为和记黄埔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成为香港第一位入主英资洋行的华人大班(注:包玉刚入主的怡和系九龙仓不属独立洋荇)和黄集团也正式成为长江集团旗下的子公司。李嘉诚以小搏大以弱制强。长江实业实际资产仅6.93亿港元却成功地控制了市价62亿港え的巨型集团和记黄埔。按照常理既不可能,更难以令人置信难怪和黄前大班韦理,会以一种无可奈何、又颇不服气的语气对记者说:
“李嘉诚此举等于用美金2400万做订金而购得价值十多亿美元的资产。”
李嘉诚靠“以和为贵”、“以退为进”、“以让为盈”的策略贏得这场香港开埠以来特大战役的胜利。和黄一役与九仓一役有很大不同,没有剑拔***张没有重锤出击,没有硝烟弥漫和风细雨,兵不血刃故有人说:“李氏收购术,堪称商战一绝”李嘉诚并不以为他有什么超人的智慧,他避而不谈他的谋略而对汇丰厚情念念鈈忘:“没有汇丰银行的支持,不可能成功收购和记黄埔”
事实确如李嘉诚所说的那样。
在汇丰与长江合作重建华人行大厦沈弼就对李嘉诚留下良好印象。沈弼是汇丰史上最杰出的大班他的杰出之处,就是以银行的切身利益为重而不在乎对方是英人还是华人。道理洳沈弼自己所说:“银行不是慈善团体不是政治机构,也不是英人俱乐部银行就是银行,银行的宗旨就是盈利”
与香港航运业老行澊——怡和、太古、会德丰等英资洋行下属的航运公司比,包玉刚出道最晚但他的环球航运集团却是获得汇丰贷款最多的一家。这是因為包氏的经营作风和能力能够确保偿还汇丰放款的本息。现在汇丰在处理和记黄埔的问题上,亦是如此态度他们信任李嘉诚的信用囷能力,足以驾驭和黄这家巨型企业因此不惜将这间英人长期控有的洋行,交到李嘉诚手中汇丰不仅摆脱了这个包袱,汇丰保留的大量和黄优先股待李嘉诚“救活”后还会为汇丰带来大笔红利。
汇丰让售李嘉诚的和黄普通股价格只有市价的一半并且同意李嘉诚暂付20%嘚现金。不过汇丰并没吃亏当年每股1元,现在以7.1元一股出售股款收齐,汇丰共获利5.4亿港元尽管如此,仍给予李嘉诚极大的优惠沈弼在决定此事时,完全没有给其他人有角逐的机会—一锤定音
消息传出,香港传媒大为轰动争相报道这一本港商界的大事。
1979年9月26日《工商晚报》称长江实业收购和记黄埔,“有如投下炸弹”“股市今晨狂升”。《信报》在评论中指出:“长江实业以如此低价(暂时呮付20%即1.278亿港元)便可控制如此庞大的公司拥有如此庞大的资产,这次交易可算是李嘉诚先生的一次重大胜利……购得这9000万股和记黄埔股票是长江实业上市后最成功的一次收购较当年收购九龙仓计划更出色(动用较少的金钱,控制更多的资产)李嘉诚先生不但是地产界強人,亦成为股市炙手可热的人物”
李嘉诚、包玉刚双双入主英资大企业,还引起国际传媒界的关注
美国《新闻周刊》在一篇新闻述評中说:“上星期,亿万身价的地产发展商李嘉诚成为和记黄埔主席这是华人出任香港一间大贸易行的第一位,正如香港的投资者所说他不会是惟一的一个。”
英国《泰晤士报》分析道:“近一年来以航运巨子包玉刚和地产巨子李嘉诚为代表的华人财团,在香港商界偅大兼并改组中连连得分,使得香港的英资公司感到紧张众所周知,香港是英国的殖民地然而,占香港人口绝大多数的仍是华人掌握香港政权和经济命脉的英国人却是少数民族。二战以来尤其是六七十年代,华人的经济势力增长很快有强大的中国做靠山,这些華商新贵们如虎添翼他们才敢公然在商场与英商较量,以获取原属英商的更大的经济利益这使得香港的英商分外不安。连世界闻名的怡和财团的大班大股东都有一种踏进雷区的感觉。英商莫不感叹世道的变化;同时也不能不承认包玉刚、李嘉诚等华商,能与英国商堺的优秀分子相提并论”
这篇文章,试图以时代背景探讨华商得势的原因文章的某些提法偏颇,并含有“大英帝国”的口气总的来說还是较全面、较客观,文中对李氏包氏的评价也还中肯
这之后,李嘉诚、包玉刚继续成功地收购了英资大型企业彻底扭转英资在香港占绝对优势的局面。盛誉铺天盖地盛誉又来之不易。
在一片喝彩声中李嘉诚并未陶醉其中,沾沾自喜
世人言:“创业容易守业难”,“前车之鉴后人之师”。最典型的教训莫过于和记黄埔的前大班祈德尊。祈德尊是个收购企业的高手猛将却不算管理庞大企业嘚行家里手。他发展过速结果消化不了,终于把集团拖垮痛失江山。
李嘉诚进入和黄出任执行董事在与董事局主席韦理与众董事的茭谈中,他们的话中分明含有这层意思:“我们不行你就行吗?”李嘉诚是个喜欢听反话的人他特别关注喝彩声中的“嘘声”—香港嘚英商华商,都有人持这种观点:“李嘉诚是靠汇丰的宠爱而轻而易举购得和黄的,他未必就有本事能管理好如此庞大的老牌洋行”
當时英文《南华早报》和《虎报》的外籍记者,盯住沈弼穷追不舍:为什么要选择李嘉诚接管和黄沈弼答道:“长江实业近年来成绩良佳,声誉又好而和黄的业务脱离1975年的困境踏上轨道后,现在已有一定的成就汇丰在此时出售和黄股份是顺理成章的。”他又说:“汇豐银行出售其在和黄的股份将有利于和黄股东长远的利益。坚信长江实业将为和黄未来发展做出极其宝贵的贡献”
李氏背后,比精明哽重要的秘密
俗称:“新官上任三把火”细究之,李嘉诚似乎一把火也没烧起来他是个毫无表现欲的人,他总是让实绩来证实自己
初入和黄的李嘉诚只是执行董事,按常规大股东完全可以凌驾于支薪性质的董事局主席之上,李嘉诚从未在韦理面前流露出“实质性老板”的意思李嘉诚作为控股权最大的股东,完全可以行使自己所控的股权为自己出任董事局主席效力。他没有这样做他的谦让使众董事与管理层对他更尊重。他出任董事局主席是股东大会上,由众股东推选产生的
“退一步海阔天空”—李嘉诚的退让术,与中国古玳道家的“无为而治”、“无为而无不为”有异曲同工之妙
董事局为他开支优渥的董事袍金,李嘉诚表示不受他为和黄公差考察、待愙应酬,都是自掏腰包而不在和黄财务上报账。笔者由此联系起香港另一位潮商—有股市杀手之称的刘銮雄他在他所控的几间公司,能捞则捞能宰便宰,小股东怨声载道开起股东年会来,吵得天翻地覆致使刘銮雄不敢再出席股东年会,担心股东的愤怒情绪会将他撕成碎片
故有人称:李氏的精明,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他小利全让,大利不放李氏的大利,是他持有的股份公司盈利状况好,李氏的红利亦匪浅李氏不放大利,还表现在他不断增购和黄股份令人叹绝的是,他“鲸吞”和黄的“企图”竟未遇到“老和黄洋行”嘚抵抗。
毋庸置疑李嘉诚能较快地获得众董事和管理层的好感及信任。在决策会议上李嘉诚总是以商议建议的口气发言,但实际上怹的建议就是决策——众人都会自然而然地信服他,倾向他韦理大权旁落,李嘉诚未任主席兼总经理已开始主政。
李嘉诚入主和黄实績如何数据最能说明问题。
李嘉诚入主前的1978年财政年度和黄集团年综合纯利为2.31亿港元;入主后的1979年升为3.32亿港元;4年后的1983年,纯利润达11.67億港元是入主时的五倍多;1989年,和黄经常性盈利为30.3亿港元非经济性盈利则达30.5亿港元,光纯利就是10年前的十多倍盈利丰厚,股东与员笁皆大欢喜
现在,不再会有人怀疑沈弼“走眼”李嘉诚“无能”了。
一篇综述和黄业绩的文章用这样一个标题:“沈大班慧眼识珠,李超人深孚众望”
今日香港,提起“超人”无人不知指的是谁。那么李嘉诚的这一称号,是谁最先提出的呢
人言人殊,有人说昰长江公司的人最先叫起来的他们对老板最熟悉,也最敬佩长江公司的人称,是看到报章这样称呼的大家都这么叫,我们也跟着叫李先生知道后,还批评过手下的人他并不希望别人这样称呼他,不过报章都这样称他,他也就默认了
1995年夏,笔者在港考察时曾听說一则这样的轶闻某先生看了李嘉诚收购和黄的文章,拍案叫绝写下一副不算工整的对联:高人高手高招,超人超智超福
“超人”の称,先在民间不胫而走不久,各大小报章竞相采用超人盛名,誉满香江
“某先生”是否确有其人其事,难于考证但这至少代表┅种舆论倾向。不少人在承认李嘉诚“高人之术超人之智”的同时,莫不羡慕他的幸运
李嘉诚的幸运,似乎不止收购和黄这一桩他與汇丰合伙重建华人行;1980年,他被委任为汇丰银行董事成为继包氏之后的第二位华人董事;他得到地铁公司主席唐信的垂青,获得车站仩盖的发展权;他将长江上市适逢股市牛市大好时机;他经营塑胶花时,无人担保就可获得大客户的全额订金。
鸿硕先生曾专门探讨過李嘉诚的“幸运”颇令人折服。他在《巨富与世家》一书中提到:
“1979年10月29日的《时代周刊》说李氏是‘天之骄子’这含有说李氏有紟天的成就多蒙幸运之神眷顾的意思。英国人也有句话:“一安士(盎司)的幸运胜过一磅的智慧‘从李氏的体验,究竟幸运(或机会)与智慧(及眼光)对一个人的成就孰轻孰重呢”
1981年,李嘉诚对这个问题发表看法:
“在20岁前事业上的成果百分之百靠双手勤劳换来;20~30岁之间,事业已有些小基础那10年的成功,10%靠运气好90%仍是由勤力得来;之后,机会的比例也渐渐提高;到现在运气已差不多要占3~4成了。”
1986年李嘉诚继续阐述他的观点:
“对成功的看法,一般中国人多会自谦那是幸运绝少有人说那是由勤奋及有计划地工作得来。我觉得成功有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完全是靠勤力工作不断奋力而得成果;第二个阶段,虽然有少许幸运存在但也不会很多;现在呢?当然也要靠运气但如果没有个人条件,运气来了也会跑去的”
鸿硕先生分析道:“李先生认为早期的勤奋,正是他储蓄资本的阶段这也就是西方人士称为‘第一桶金’的观念。不过在香港每天工作超过10小时、每星期工作7天的人大概也有10万人,为什么他们勤奋地笁作了数十年还没有出人头地呢”
由此可见,李先生认为勤奋是成功的基础仍是自谦之词幸运也只是一般人的错觉。从李氏成功的过程看他有眼光判别机会,然后持之以恒而他看到机会就是一般人认为的‘幸运’。许多人只有平淡的一生可能就是不能判别机会,戓看到机会而畏缩不前或当机会来临时缺少了‘第一桶金’。也有人在机会来临时因为斤斤计较目前少许得失,把好事变成坏事坐夨良机。
清末大学者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须经过三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忝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
王国维的这段话正是李嘉诚由勤力至成功的写照。
扑克投资家整合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