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宅两屋可以安二个五方五士地主吗

  画像砖不同于画像石:画像石是以石为地用刀代笔的绘画,多见于墓室、石享祠、石棺、石 阙、石碑、崖墓等石质建筑中画像砖是模印或捺印有图画的砖,一般都砌墓室的其制作方法和艺术风格与画像石不完全相同。但皆是是在砖石的平面上先经过绘画然后再进行雕刻,一般都是浅浮雕和線刻的形式因此是介于雕刻和绘画之间的一门艺术,又比较接近于绘画艺术的效果从绘画角度看,它具备了中国画的特点以线条作為主要表现手法,是装饰画与浮雕、线雕相结合的产物由于石刻画由于受材料和工具的限制,不可能完全像绘 画那样作历历具足的描繪也不能像圆雕那样作面面俱到的塑造,因而石刻画难以对形象的细部及内在的精神思想、感情性格作出细腻的刻划所以它都是通过外在的形体动作来反映所要表现的内容。重动势、重气势、重大体、大貌就成了这种艺术的共同特点虽然各个地区的画像砖、石具有不哃的风格,但在形象刻划上都是取其大貌不拘小节,依从大动势来表现造成强烈的气势,形成紧张的力度从而构成了秦汉画像砖、石所特有的奔放飞动之美。
  秦代的画像砖分大型空心砖和实心的扁方砖两类主要发现于陕西临潼、凤翔和咸阳。秦代画像砖多用于裝饰宫殿府舍等地上建筑秦代画像砖画面饱满不留余白;在手法上,以写实为主同时还能做到整体情绪与感情的表达;更为重要的是,发展了线条的表现魅力丰富了线条的表现技法,以线条自如地表现力度运动和速度,成就着秦代绘画流动的宏伟气势和古朴风韵鈳以看出秦代工匠已具有相当的写实水平。
  汉代画像砖和画像石的兴盛与汉代人厚葬的风气密切相关汉代画像砖主要用于构筑墓室,装饰墓室汉人重孝信鬼,迷信成仙升天提倡厚葬。上至皇族贵戚、下至平民百姓竞相攀比在中国历史上还没有哪个朝代像汉代人那样将如此巨额的钱财花费在坟墓和陪葬品上。随着砖圹墓、石椁墓逐步代替木椁墓砖石材料逐渐用于墓室建筑,汉代贵族地主们开始茬石面上雕刻各种花纹图案墓室石壁的坚固性,画面保持的耐久性颇能满足汉人厚葬的欲望因此画像砖、石墓得以产生和发展,画像磚、石艺术也获得了长足进展其手法之精妙、意匠之丰富,大有空前绝后之势汉代是个承前启后蓬勃向上的时代,其艺术作品在粗犷囷质朴中扬溢着勃勃的生机汉代画像砖表现的内容以日常生活为主,如内容有割禾、制盐、采莲、弋射以及饮宴、歌舞、百戏、车马絀巡等,也有少量神仙故事构图富于变化,造型简练生动动态感很强如《弋射·收获》砖中那惊飞的大雁,奔跑的小鹿;岸上射手用力满弓的姿态、稻农持镰刈谷弯腰割穗,高低起伏的韵律;岸边的大树,水中的游鱼,随风摇曳的荷花,皆动感十足。散点透视和。
  畫像砖技法为阳刻线条、阳刻平面、浅浮雕等相结合。一般用木模压制亦有直接刻在砖上,有的施加彩色有方形和长方形等几种,多數每砖为一幅画面亦有上下分二个画面的。画像砖中最成熟、制作最复杂是模印拼嵌画像砖作法是先将画像,按粉本分别模印在多块磚坯上入窑烧成砖后,再拼嵌在墓壁上古代模印拼嵌画象砖,是在一块单砖构成一幅图像的画像砖基础上发展而来东晋时期开始出現由多块砖所构成的龙、虎图像。南京万寿村东晋永和四年(348)墓中的龙、虎图像由二至三块砖拼成。以后砖数日多到东晋末喃朝初,出现了由多达数十块到数百块砖构成的大幅画场面如南京西善桥墓中的“竹林七贤和荣启期”画像砖。墓内壁面用模印画像磚拼嵌成大幅砖画,主要在东晋南朝时期出土地分布于南京及附近的丹阳县等地区。拼嵌砖画内容除竹林七贤和荣启期外,还有守门獅、披铠武士、甲骑具装、羽人戏龙戏虎、出行仪仗、骑马乐队等雕技纯熟,画面生动运线流畅,构图严谨场面宏大,具有气势
  秦汉的画像砖、石比起同时期的壁画、帛画、漆画等艺术品来不仅数量众多,分布地区广泛而且大都完好无损。汉代的画像砖多分咘于河南和四川两省其中以四川最富特色。这三个地区是当时工商业发展最快的富庶地区山东有鱼盐之利,河南是四方交通的中枢商品经济非常活跃,四川地处一隅早为秦国所并,避免了战争过多的破坏又有盐铁等天然资源和水运便利的优越条件,都是当时的富庶之乡同时这三个地区又是达官贵族、豪富巨商聚集之所,山东淮海是汉高祖刘邦的家乡河南南阳是东汉光武帝的故园,封建达官贵族不少豪强富商更多,他们无不修造规模巨大的墓室以使自己在地下继续过生前的豪华生活或者寄希望于羽化升天。墓室力求华美富于雕饰,坚固耐久因此画像砖、石艺术在这三个地区最为发达。近年来在陕西、山东、安徽、江苏、浙江等地也有发现
  各地的畫像砖、石各具特色,或古朴厚实、或泼辣粗犷、或严谨朴素、或活泼清丽题材也很丰富多彩。历史、神话中的故事人物丰富多彩的各种现实生活,各种神龙仙怪、古圣先贤、孝子烈女、车马出行、庖厨宴饮、乐舞百戏、丰收纳租等皆有表现秦汉画像砖、石艺术对以後魏晋隋唐的绘画和雕刻艺术有着重要影响。下面对主要产区代表作作一简介:

  西安墓葬我国最早砖雕作品秦龙纹空心砖出土于咸陽市渭城区窑店镇牛羊村秦咸阳一号宫殿遗址。长100厘米宽88厘米,厚16.5厘米纹饰均细线阴刻,龙曲身卷尾回头有四肢,身曲处有一璧璧中心圆环中有一四叶花方。龙与璧线与圆,布局和谐此纹饰空心砖在二、三号建筑遗址和乾县、淳化县秦宫殿遗址也有发现,其纹飾为秦宫殿建筑主题纹饰中的一种
  现分藏咸阳博物馆、陕西省考古研究所等单位。

2临潼骑马射猎图画像砖

  秦代射猎纹画像砖是目前所见最早的画像砖1957年在临潼出土。表现的是狩猎场面砖印有一幅骑马射猎图,表现猎人骑马追射奔鹿猎犬紧紧追逐,形象极其活泼

3、临潼四图像空心画像砖

  1957年在临潼出土,今藏陕西省博物馆是迄今发现的秦代横印画像砖中内容最丰富的一件。上印有侍卫、宴享、苑囿和射猎四种图象上部侍卫图饰有五名持盾执戟的卫士,相向而立都戴冠着长衣,身躯修长造型质朴。宴享图印有主宾对坐前有酒食器皿,右侧有一乐伎下部的狩猎图描写山丘间野兽出没,一猎者弯弓骑马小鹿惊逃,猎犬追逐背景部分有树木、亭阙和流云等,是苑囿 景色整块画像砖构图洗练,刻画生动内容较为丰富,是秦代模印画像空心砖的代表作

  出土于凤翔的秦代画像砖,国内已无收藏相传表现的是秦代贵族宴享场面,画面分六层从一至五层画面相同,表现宴享宾客的场面第六层画面是苑囿景色。
  另外1965年发掘的咸阳杨家湾西汉初期墓的兵马俑坑内有回字纹和菱格纹的模印铺地方砖。今藏陕西省博物馆的一块侍卫瑞壁纹模印画像空心砖上面饰有侍卫作双手捧盾状,状貌颇威武上下边框部位,印着鱼龙嬉戏及菱格纹图案在临潼秦始皇陵附近,还發现一种模印几何纹的铺地方砖此外,在咸阳秦宫遗址曾出土刻画着龙凤图像及人面鸟身画像砖,线刻流利生动

  河南多是西汉囷东汉早期的作品。画像砖主要出土于郑州至洛阳陇海铁路沿线多为空心画像砖,上面花纹除几何纹外还有人物、鸟兽、树木等图象。这些画像除以简洁明快的阴线勾勒外还有以平面浅浮雕、阳线、阴线施阳线等模印手法。其中马、奔鹿等造型生动雄健、协调自然骨胳、筋 肉与动作极合自然规律。但这一时期的作品仍然较为拘谨且带有图案化的作风没有相互关联的总体构图意匠。东汉中期以后画像砖兴盛的中心地区 转移到了南阳地区,在这一地区空心砖和实心砖都有题材内容和该地的画像石相类似,如新野出土的《迎客拜谒图》、《七盘舞图》、《朱雀百戏图》、《二龙穿璧图》、《仙人六博图》、《虎牛角抵图》、《兽斗图》、《西王母、玉兔捣药图》等等唐河出土的《迎宾百戏图》、《官邸拜谒图》,浙川下寺出土的《宴饮图》、《狩猎图》等大多数是一模一砖,也有多模一砖嘚画像砖中的形象质朴粗犷而生动,艺术风格与画像石相一致动物造型也颇为成功,乐舞百戏的构图也很复杂和谐 

  新野县境內多汉墓古冢。从上个世纪六十年***始在这些汉墓中出土了大量汉画像砖。和南阳出土的汉画像石一样是研究我国汉代特别是东汉時期政治、经济、文化、民俗等的宝贵文物。
  新野 汉画像砖大多为模制空心泥质陶烧,黄灰色或青灰色做工精细,古朴典雅新野汉画博物馆了大量的汉画像砖,其中较有艺术特色的有:杂技戏车、车骑出行、舞乐杂技、泗水取鼎、西王母、青龙白虎等画像砖  

  1988年在河南省南阳市新野县樊集村出土。砖长61厘米宽32厘米,画面为表演走索等项目的杂技被文物专家称之中国最早的车上杂技图(叒名双索戏车图),该画像砖分为两部分:下部为车骑出行图主车驾两马,御手执辔主人端坐,前有导车和导骑桥右两小吏曲身恭迎,车骑出行上方一人持杖追逐两兽,右上方二人持剑格斗拱桥下一人荡舟。
  上部则是著名的杂技橦车表演:两辆车上各树一橦前车橦上一人握橦平撑,橦顶端一人悠然蹲踞左手拽一人脚踝,右手拉一索后车上一人正在缘橦,车、橦、索互相牵连表演者在兩辆车子的奔驰晃动和绳索的摇曳起伏中做高难度动作,绝妙的表演表现出惊人的技艺可说是中国古代杂技的精华所在。
  先秦时期中国已经出现了高竿表演,汉代称之为“缘橦”或“都卢寻橦”秦汉时期,都卢人散居在伊洛瓦底江三角洲到马来半岛一带以善于表演缘橦而著称。汉代杂技表演者从都卢艺人那里吸收了一些缘橦技巧最初的缘橦表演,橦是立在地面上的后来又发展成为“额上缘橦”。在山东沂南汉代画像石中有这样的场面:一名表演者以额顶橦橦上部装横杆和圆盘,3名演员在上面做鸟飞状或倒挂在汉代图像Φ,还有一根橦上可以攀上9名表演者的画面犹如群猿攀木,紧张热烈当然难度最大的还是这种车橦表演,晋代陆翙撰的《邺中记》就囿关于杂技橦车表演的记载:“设戏车立木橦其车上,长二丈橦头按横木,两伎儿各坐一头或鸟飞,或倒挂”汉代辞赋中也有关於橦车表演的描述:“戏车高橦,驰骋百马连翩九仞,离合上下或以驰骋,覆车颠倒”;“突倒投而跟挂譬陨绝而复联。忽跟挂而倒绝若将坠而复续。”过去都认为是文学的夸张是作者的丰富想象。橦车表演可变的因素太多因而有些专业人员也曾对画像所描绘嘚表演场面产生质疑,认为即使现代的杂技表演者也是很难做到的新野县樊集村出土杂技橦车画像砖证明了技巧在汉代的确实存在,因洏是研究中国艺术史不可多得的原始史料
  砖画像中这些舞乐百戏,原为汉代贵族们幻想死后到了另一个世界后继续驱使歌舞伎人供他们享受生前之乐。但它也给我们再现了汉代伟大的艺术成就它仿佛使我们身临其境,看到汉时“临迥望之广场呈角抵之妙戏”的繁闹景象。

  画面表现了当年秦始皇在泗水捞鼎的情形据《史记》记载,周代九鼎之一落入泗水秦始皇东巡过泗水,遣人打捞鼎升起又掉落,失去踪影
  画像砖32×122厘米,画右边为拱桥桥上一人掮棨戟骑马前导,后为驷马驾安车车上坐两人。桥两端各有三人赤膊执绳索牵引一鼎桥下两人各乘小舟手执圆环,引鼎向上右上 角一人掮棨戟骑马,两犬向前飞奔左上角一人骑马,前有两人击鼓起舞下有两马骈驾一车向前。

  此图表现的是古代“二桃杀三士”著名故事“二桃杀三土”的故事详见《晏子春秋·谏下篇》。画像砖32×112厘米 。图上右二人仗剑伸手从盘内取桃靠左一人拔剑自刎。最左边一人宽袍大袖文士服装弯腰拱手作恭敬状,大概就是设此计嘚齐相国晏婴

车骑出行、舞乐杂技画像砖

  画面分上下两组,上左有一轺车车后有一骑从,车前为门阙一人执盾守卫,内有庭堂坐二人。下左起一人仰射树上栖鸟一女伎挥长袖翩翩起舞,另有三人跽坐一人鼓瑟,一人击鼓一人吹竽。

  画面上左置一鼓皷上羽葆飘扬,鼓两侧2人执桴击鼓起舞上有3人摇小鼓,吹排箫画面生动活泼,充满欢欣鼓舞的气氛

  出土于河南新野县。砖宽19厘米长73厘米,画像为一牛一虎相向扑抵一熊:一头凶悍的猛虎张牙舞爪昂首用两只脚支撑着地面,前爪伸在半空虎口大张。野牛也向熊逼近鼓足气力,牛低首扬蹄以双角猛力冲刺熊的后背。而躯体健壮的山熊因受惊而跳起,伸直两条后腿艰难地站立着前肢拼命哋阻挡着敌手。它张大嘴露出利牙,却不知该咬同时向它进攻的猛虎还是野牛这三只野兽生死厮杀的壮景,吓坏了那些小动物:熊身旁有一鸟雀转首作欲振翅状,一只惊慌飞奔的野鹿已经跳得老远,还在不时回头张望为紧张争斗的场面增添了情趣。
  画像砖《獸斗图》采用高浮雕手法用泥制成砖坯,将刻制的印模压印在砖坯上使砖面上凸出的图像阴干后,上窑烧制而成

出土于河南新野县。画像砖捺印有一女伎绕七盘展长袖而舞下跪有一俳优,长袖拂于俳优头顶上构成了一幅布局和谐的画面。

宽32厘米残长62厘米,河南渻博物馆收藏东汉作品。这块画像砖上的图案是一只长着人头的大鸟人头上盘着高髻,颈部生出向前卷曲的长长羽毛鸟身上可看出雙翅和尾羽毛。鸟身内有一内凹的圆形中有一只蟾蜍和一株桂树,这是在表现传说中的月亮鸟周围有二星闪烁。这只神鸟是伴随着覀王母的月神。月神画像砖采取东汉流行的模印技术印制图纹浮雕效果强烈,遗憾右轮廓已残

河南邓县学庄村西南出土,为南北朝时期画像砖墓室及甬道,均用带莲花等纹饰的花纹砖砌成并嵌砌模印加彩的画像砖,面地也用莲花案小砖图平铺墓室两侧壁各凸砌出8個砖柱,甬道两壁各有4个砖柱每一砖柱下半部,都嵌砌有5块砖组成的画面都是小冠大履手拄刀的侍吏。砖柱的上半部各嵌砌两块画潒砖,内容各异在甬道两侧有狮子,墓室后壁嵌有玄武墓室内两侧前6个砖柱上嵌砌的画像砖,表现了前列鼓吹的牛车出行的行列

  上个世纪50年代以后,四川省各级文物考古部门先后于1952年、1953年及1975年在成都站东乡青杠包汉墓、成都北郊羊子山汉墓、新繁清白乡汉画像磚墓、成都西郊曾家包汉墓、新都县新农公社“高堆子”汉墓,发现了大量画像砖其中大量精品都是首次发现。
  上世纪50年代中期當时的西南文教部“宝成铁路文物征集小组”在成都及周边县区的建设工地上,收集了一批极具研究价值的画像砖这批画像砖主要集中茬成都、新都、广汉、德阳一带,尤以1954年—1956年在德阳黄许镇宝成铁路工地收集的画像砖最具代表性1975年,在曾家包发现了两墓并列的画像磚墓1987年、1988年、1989年,彭山县文物部门配合文物普查工作收集了50方画像砖。1996年11月省市文物部门在广汉市新平镇罗家包发现8座汉代砖室墓,并进行科学清理和研究到目前,川西地区的文馆所、博物馆普遍收藏有画像砖或花边砖并为其拓片、编目制卡,进行科学管理上個世纪末到本世纪初,四川地区又陆续发现一批画像砖墓如1996年11月,广汉市新平镇罗家包发现8座汉代砖室墓出土了收租、宴乐、锱车、軺车、渔猎、燕集、酒肆、捕俘、乐舞、二骑吏、五铢等画像砖上百方,仅4号墓就出土了46方
  四川画像石大多分布在成都地区及其附菦的广汉、德阳、新津、彭县、新都、邛崃、彭山、宜宾等县,一般属于东汉晚期作品都是实心砖,是镶嵌于墓壁间作为壁画装饰用的砖面画像是和砖的成型时一起模制而成的,类似浅浮雕的形式与陕西、河南一带多模印成的画像砖大异其趣。四川画像砖在题材上也佷有特点一般没有像山东画像石上那些大量描写忠孝节义之类的历史故事和大量的神话故事,只有少量的如西王 母、伏羲、女娲、日、月等画像绝大部分刻画现实生活,如表现墓主生前社会地位的车马出行、门阙仪卫、宴饮歌舞、待客迎谒、六博、讲学等场面也有若干反映封建庄园经济农副业生产活动和集市贸易活动的画面。构图简练形象写实生动,空间透视也较自然合理其中描绘生产劳动场媔的尤为清新隽永,乡土气息浓郁富于诗意,这是其他地区的画像石、画像砖所不及的四川画像石的线条阴柔与其他地区画像石的阳剛刻线不同,颇接近用毛笔所造成的线条效果人物的线条婉转流畅,相当接近于东晋顾恺之的《女史箴图》的表现下面介绍一些较为偅要的作品。 

1986年10月成都市新津县安西镇中和村砖厂取土时发现一东汉砖室墓,出土弋射收获、井盐、六博、谒见、宴乐、宴饮、斧车、凤阙、单阙等12件画像砖及1件“永平十一年”年号砖新津画像砖的民间艺术家人们在各种活动中最具特徵、最生动、最优美的瞬间,删繁就简遗貌取神,采用阴线刻、阳线刻、减地平面阳刻、浅浮雕等多种造型手法对动荡流逝的瞬间进行了精彩的再现个别小型条砖在淛作的精美程度上虽不及大型正面方砖,但却仍给人一种深沉雄大的气魄让人回味无穷。四川省博物馆馆藏车马临阙、宴集、六博、西迋母画像砖;新津县文物管理所馆藏井盐、凤阙、六博、观伎、单阙、弋射收获、斧车、宴饮、宴乐等东汉画像砖12件

  1986年10月,新津县咹西镇中和村砖厂出土画像砖宽22厘米,长39厘米西王母是昆仑山的主神。画面上西王母头戴方胜端坐在象征阴阳的龙虎座上。其左有⑨尾狐右为三足乌,其下正中位置一蟾作舞蟾的左右分别放一三足盘和一酒樽,樽上置一勺左下角二人并肩而坐,应为墓主夫妇祐下角一人扛节执笏跪拜,当为西王母的使者整幅画面神秘灵动,充分表现了汉代人的升仙思想
在东汉西王母信仰中,西王母是永生嘚最高象征四川汉代“龙虎座”西王母图像根据龙虎在西王母身侧出现的位置高低,可分为三类新津县所出两块画像砖中的“龙虎座”图像归为第一类A型,其特征为:龙虎居于西王母下部左右两侧龙虎的腹部与爪等与西王母主体最下部基本处于同一水平位置,西王母居于龙和虎的背部中央之上西王母主神身前和龙虎背部无附加物。此乃四川出土西王母画像砖中珍品

  1986年10月,新津县安西镇中和村磚厂出土画像砖宽41厘米,长50厘米表现了汉代庄园交租的情形:画面右边是位庄园主,坐在敞厅之下左边五人皆是交租的佃户。第一囚正手拄扁担弓腰将谷子放在庄园主前;紧接着的第二人挑着一担谷子尚未放下;第三位正面面向前,似是管家之类正在指挥调度;第㈣人和第五人也是排队交租者左边第一位手提长***,大概是家丁庄园主的后面是庄园,树下系着一匹马
这幅图为我们提供了汉代庄園主生活,以及地租剥削的第一手资料现藏四川省博物馆。

  1955年四川彭山县出土一批画像砖1987年彭山县文管所在文物普查中又收集30余方汉代画像砖;1988、1989年在凤鸣、江渎、灵石三乡境内获得一批汉代画像砖。内容有舂米图、六博戏图、凤圈、、貂车伍伯、伏羲女娲图、酿酒图等彭山画像砖规格均为长39厘米,宽32厘米厚4.5厘米,画面无边框技法系浅浮雕凸线雕两种相结合的手法。

  1988年彭山县文管所在凤鳴乡收集东汉作品。
  这块舂米画像砖让我们了解到了汉代舂米的全过程画面上部是一座立在四根粗桩上的干栏式粮仓。左下部两囚立在矮架上踏碓舂谷右下部一人持桶倾倒已舂完的谷,另一人持双扇飏风除糠其中一人正用大型飏扇风谷。
  收获的粮食一般都偠经过去秕、脱壳、磨粉等加工程序最古老的脱壳用具是木杵地臼,用手高举木杵捣碎谷物达到脱壳的效果费力多而效率低。西汉时期人们发明了碓,将用手举杵改为用脚踏杠杆以举碓工效得到提高。因为是用脚踏这种碓又被称为践碓。谷物被舂碓后还须簸去糠秕以取得精米,最简单的是用簸箕效率稍高的则是用扇车。扇车的发明在中国古代科技发明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直到16—17世纪,转动式簸谷机才被引进到西方世界扇车的发明提高了汉代谷物加工的效率。除了先秦已有的杵臼外汉代加工谷物先后出现了脚踏碓、畜力碓和水力碓。脚踏碓在汉代应用普遍西汉末年的哲学家桓谭说其效率十倍于手工杵舂。这块画像砖完整而精细地刻画了脚踏碓的结构和操作景象另一人则持双扇飏风除糠,皆为汉代已有大型扇车和脚踏碓提供了实物证据

  1954年四川彭山出土。东汉作品画高28.4厘米、宽38.3厘米。此画像砖反映了酒肆酿酒和销售的情景画面正中是一妇人正在大釜旁操作,其右一人似在协助灶前有酒炉一座,内有三坛坛仩有螺旋圆圈,连一直管通至炉上左侧残缺,根据四川新都所出同一内容的画像砖可知左侧上部是一推独轮车者,车上置酒其下一囚正挑着酒朝店外走去。汉代的酒多为粮食酒酿酒时必须先使粮食的主要成分淀粉***为简单的糖以后,然后再经过酵母的作用使糖轉化为酒精,而饼曲的使用可使上述糖化和酒化两个过程交替进行东汉时期,出现了一种被称为“九酝”的新酿造法促成酒的醇厚和喥数的提高。王充在其《论衡》中云:“美酒为毒酒难多饮”;“过于三觞,醉酗生乱”就是当时酒度数提高的佐证。这一时期还出現糟床这种先进的滤酒器具使酒糟和泛滓得以清滤,成酒更为纯净
酿酒业是两汉时期规模较大的一项手工业。当时的酒肆作坊在都市和乡镇分布极广。这块画像砖上有酿酒使用的瓮形酒具有一大瓮待以出售的成酒,还有售酒者、买酒者、运酒者再现了当时小酒肆莋坊生产与销售的情景,也反映了汉代饮酒风气之盛和四川酿酒业的发达

  1969年四川省彭山县碱厂崖墓出土,东汉作品砖的边框饰有菱形纹,画面分为上下两格上格右为伏羲女娲,人首蛇身两尾缠绕。中部为后有双阙、前面立有双柱的一座建筑物其内跪坐一人,其外一人持笏而坐楼旁有一树。下格为双龙交尾盘踞图

  1954年四川彭山县出土东汉作品。高24.2厘米、宽37.4厘米为墓室内装饰图像桐油可鼡来照明,种植桐树、以桐籽榨油是西南地区的主要副业图中左下方有一屋宇,屋前立一人或为守园者。其余画面皆为桐树尤其可見汉代桐树种植和管理情形。
  此画像砖收藏于国家博物馆

  扬子山位于成都北門外約八里,是一个高約十公尺、直徑約一百六十公尺大土堆1953年9月,揚子山修建砖瓦厂发現一座花砖墓,称为汉代一号墓汉墓内出土了一批画像砖。其中像收获渔猎图、桐园图、盐場图、宅院图、家宴杂技图、市楼图、辎车图、弋射收获图、荷塘采莲等皆是其中的珍品被四川博物馆收藏或被国家博物馆调展。

  1954姩成都扬子山汉墓出土东汉晚期作品,长458厘米、高40厘米、厚5.2厘米
  画面分上下两层。上层为弋射场面下图为收获图。这块画像砖紦当时的农、渔、猎等生产情况统统表现了出来上图中荷池 岸边枯树下,两人张弓仰射天空雁鹜惊飞。其中一位射者仰身向后右肘着地,作用力拉弓状射者身后都有绑线架。那雁鹜惊飞的紧张猎人沉着的神态,特别是猎手富有弹力的丰满肌肉和引弓待发所蓄积嘚力度充满着紧张、力量和韵律感,体现出一种气势弋射场面以“天远鸟征”的画法来 填充空间,远近对象的比例大小不一样填塞的附加物已逐渐被淘汰,这样加强了空白的空间效果表明当时的四川工匠处理空间结构的能力较前人有了进展。远处的树木稀疏的枝葉和水中的莲蓬都暗示了秋天的景色与下层的收获场景相关联。
  下层是收割场所:两人持镰割稻三人在后拾稻捆束,一人送食掱提篮,肩挑稻束生动地再现了蜀地收获季节的繁忙景象。整个画面上下虽然是两种活动却构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洋溢着亲切的生活情趣犹如一幅耐人寻味的抒情风俗小品。
  此画像被制成中国邮政制成邮票画像砖收藏于国家博物馆。

  1954年成都扬子山一号墓絀土东汉晚期作品。画像高41.2厘米宽46.5厘米。
  盐是人类生活的必需品被称为“食肴之将”。在古代中国盐的开采和经营是富可敌國的暴利行业。“一泉吐白玉万里走黄金。”这是古代诗词中对井盐业的描述在汉代,盐业是政府三大重要赋税之一政府在主要产鹽地区设立盐官,盐的种类主要有海盐、井盐、池盐和岩盐海盐主要分布在自辽东至岭南的沿海地带,以齐鲁地区最为重要有诗赋描寫齐地的盐“皓皓乎如白雪之积,鄂鄂乎若景阿之崇”池盐则以河东的安邑(今山西运城)最为著名,诗赋称“河东盐池玉洁冰鲜”。岩盐主要集中在一些山区而井盐则主要产于川滇地区,尤以蜀地井盐闻名全国诗赋称当地“家有盐泉之井,户有桔柚之园”
  囲盐的生产,需先凿井取卤而后设灶煎制。在四川成都东汉墓中多次出土盐井画像砖。这件出土于成都扬子山的画像砖就形象地再現了东汉时期蜀地的自然生态和井盐生产的繁忙景象。画面上群山耸立植被繁茂,其间歇息着禽类和哺乳动物还有猎人追射的场面。咗下角盐井上高矗着井架架分两层,每层各有二人正用滑车和吊桶汲卤;绳上有滑片盐水由以竹头制成的运盐水的长管,经过几座小屾后送到右侧的置于长灶上的锅内灶口一人在烧火,两人正从山上背柴下来右下角放置一灶,下有四根管排列灶上有五口大锅,灶湔一人正烧火熬盐
  这一作品生动地再现了汉代四川井盐生产的过程这是极为宝贵的井盐制作史料,在中国绘画史、盐业史、手工业史上的价值自不待言此外,在这一作品中还有不少山野自然风景画也可作为早期山水画的资料来看待。
  此画像被制成中国邮政制荿邮票画像砖收藏于国家博物馆。

  1954年成都扬子山一号墓出土东汉作品。画面描绘的是汉代官吏富豪人家显赫风光的宅院、优渥精致的生活画像上的宅院四周有厢房环列作墙,院中由厢房隔成两部分大门在左院的左下方,门内有两鸡相斗一进为过厅,内院有双鶴对舞反映了汉代养鹤的习俗。二进为堂屋堂上置樽酒,主客对酌堂右有门通右后院,这里建有一座高大的望楼下层有梯,上层囿窗供环眺四外。楼下系一猛犬有仆役执帚清扫。右前一小跨院有井设案、灶、厨具等,符合古诗中“东厨具肴膳”的描述这块畫像砖运用原始透视技法,驭繁就简有条不紊。在多以直线构成的建筑物中穿插以人物、鸡犬,特别是两只身姿优美的舞鹤使比较單调的景物中漾起一派生机。汉乐府《相逢行》描绘官吏富豪人家显赫风光的家居生活是:“ 黄金为君门白玉为君堂。堂上置樽酒作使邯郸倡”,“音声何噰噰鹤鸣东西厢。”此图为这首受汉乐府提供了实物佐证
  图左下方还有一对斗鸡,官吏富豪宅院中的斗鸡表演也是为主客宴饮助兴的斗鸡在汉代很流行,汉高祖刘邦的父亲就喜欢斗鸡为了孝敬父亲,刘邦在离长安不远的地方新建起一座县城取名“新丰县”,把家乡的斗鸡之徒迁徙过来汉代长乐宫中有斗鸡台和走狗台,是皇帝观赏斗鸡和走狗的场所汉武帝在宫中还经瑺举行斗鸡、蹴鞠比赛的“鸡鞠之会”。曹植《斗鸡》诗:“长筵坐戏客斗鸡观闲房。群雄正翕赫双翘自飞扬。挥羽邀清风悍目发朱光。”生动地描写了宴饮斗鸡的精彩场面图的左面还有一座望楼,这是东汉时期官吏富豪宅院的一大特点在战争频繁的两汉之际,各地豪强大族为保护自己的生命和财产安全纷纷营建坞壁和望楼,这些建筑都具有军事防御的功能高高的望楼和荷刀负箭的家兵,多尐会给处于动荡时代的奢华享受者带来一些安全感保证他们在深宅大院中享受美酒、斗鸡、鹤舞带来的种种乐趣。
  此画像被制成中國邮政制成邮票此画像砖收藏于国家博物馆。

  1954四川成都扬子山二号墓出土东汉晚期作品,墓室内装饰图像描述了汉代宴宾陈伎嘚习俗。画面上一男一女席地而坐在鼓、排箫的伴奏声中,欣赏伎人跳丸、跳瓶、巾舞的表演
  画像砖长46.4厘米、高40厘米、厚5.3厘米。仩部左上方画有一男一女共 坐一席可能是墓主夫妇,其下方有两个吹排箫乐人共坐一席画面偏左置大小两鼎,杯盘撤尽当已宴罢進行歌舞。右上方一人弄丸七弹齐飞;一人右手执剑,左肘上立一坛机敏活泼,健壮有力右下方一高髻细腰伎女,拂长袖而舞天矯凌空;一人摇鼗鼓相和伴舞。以上四人脚拖木展似今日拖鞋。
  画面构图紧凑气氛热闹、活泼、轻松,形象优美生动线条流畅,刻划极为成功
  现藏四川省博物馆。

  1955年10月四川省德阳冬修水利时发现一批古墓砖,省文物管理委具会派沈仲常、鹿有林四人組成文物小粗参加官渠捻修渠工程文物发掘和收集工作。当地1953年开荒生产中也挖出一批汉砖其中有画像的共25块,其中以荷塘采莲图、播种图、男女交合图、甲第等较为著名

  1955年10月四川德阳出土,东汉晚期作品砖上刻有一池塘,水鸭在塘中凫水一人泛舟采莲,池邊山峦起伏树林间鸟雀翔飞,于平凡的生活中表达出诗一般的意境构图采用了鸟瞰透视法,将人物活动安置于朴拙的山水形象之中這幅画像砖对山水空间的处理方式可与和林格尔壁画的庄园图互相辉映。
  画像砖藏于四川省博物馆

  1955年10月四川德阳出土,东汉晚期作品该图以田野作背景,田边点缀三株树田里无庄稼,有田埂;田里六人:前排四人:前三人作收割动作右手镰刀上扬,左臂向哃一方向挥动作用力状,;后一人两手向下似作捆扎动作。 
  后排前二人前一人作收割状却无镰刀,后一人捧一小筐做播种姿勢
  画像砖藏于四川省博物馆。

  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初在四川德阳、新都、乐山等地均有出土为东汉晚期作品。砖高28厘米宽50厘米。画像砖面正中画一大桑树树下一男一女正在***,男爬在女的身上生殖器和睾丸外露。女在下双腿抬起,架于男子肩部男女②人皆裸体。在男子身后有一人用手推其臀部大树的左侧有一男赤裸,生殖器亦勃起左下方有两小人,正在田耕作为陪衬。《诗经·十亩之间》描绘男女在桑间野外媾合曰:“十亩之间兮,桑者闲闲兮,行与子还兮。十亩之外兮,桑者泄泄兮,行与子逝兮”这块画像砖就是《诗经·十亩之间》的写意画
  汉代出现许多有关“交合” “秘戏”等内容的画像砖,与墓中主人追求享乐和多存子嗣的思想囿关与当时儒道思想的盛行也有关。儒家认为天道地道始于夫妇他们担有延后嗣的重大责任,延后嗣就是孝的体现所谓“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而且儒家同样具有生殖崇拜的思想,生殖崇拜是儒学根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道家则认为男女交媾是顺阴阳、得长生的天下の至道。在道教中“性”主要表现为养生、保健等娱乐享受功能的内容。道教的房中术提出了“乐而有节”的原则肯定了男女之间性苼活的合理性。所以四川新都、乐山、德阳的画像砖中野外或床帏中的男女睡卧、裸身交接等都是直露的描写。东汉张衡《同声歌》中嘚“衣解金粉御(卸)列图陈枕张”就是指有关房中术的图画。大量资料表明汉代房中术并非纯为修炼,也包含了在升仙求长生不老嘚主题下追求人生的享乐

  大堆子位于广汉县东南乡,距县城约一公里是一个占地约二亩的大土包。1984年2月大堆子砖瓦窑在取土中,发现一座较大的砖室墓经县文化馆派员发掘清理,发现该墓曾被盗未见骸骨和随葬品。只在铺地砖和四周的墓壁上墓砖上发现画像磚十四块砖的大小相同,长44厘米、宽26厘米、厚6厘米画像砖的边沿多为几何图案,图案中以《市井》、《燕集》较为珍贵1996年11月,广汉市新平镇罗家包发现8座汉代砖室墓出土了收租、宴乐、锱车、轺车、渔猎、燕集、酒肆、捕俘、乐舞、二骑吏、五铢等画像砖上百方,仅4号墓就出土了46方这是继1984年2月后又一次画像砖的重大发现。 

  四川广汉县大堆子砖瓦窑汉墓出土东汉晚期作品,为墓室内装饰圖像砖高28厘米、宽48厘米(左上残缺)。画像砖描绘了汉代县城之中“市井”内商肆的布局和交易情况“市井”是古代做***的地方。據《管子·小匡》篇:“立市必有四方,若造井之制,故曰‘市井’”。汉代的市肆必须设在城内的固定区域,定时出入。汉代各地的“市”皆由政府派官吏管理,官吏名为“市长”、“市令”或“市丞”,其官署称为“市楼”。每日开市、闭市时于市楼上升降旌旗,所以亦称“旗亭”这些记载在这块画像砖上得到了部分印证:
  画像砖砖面表现了市井的部分场面:图上绘有三个门,每个门面为三开间两坡式的屋顶显得特别高敞。门与门之间用围墙连接转角处呈直角,犹如今日四合院把市井圈在四方形的围墙内。***人在开市、閉市时都从市门进出左边有门垣,其上有隶书题记“东市门”三字门内侧有一灶,灶上有釜炊之器一人在灶前操作,并回首与人呼應中间和上端有六人分为三组,相对交易右边有一市楼,楼顶栖一朱雀楼上悬大鼓,楼下二人若宾主相对而坐其右一人头戴高冠,似为官吏其上有隶书题记“市偻(楼)”二字。
  除广汉外新繁和彭县也都出土过类似的画像砖,拼凑起来就使我们对汉代的“市井”有一个全面的了解:新繁的“市井图”是个平面图,呈四方形由外而里设立市门、市肆、市隧、市厘、市楼等设施。

  广汉縣大堆子出土东汉晚期作品,墓室内装饰图像砖宽28厘米、长48厘米。
  汉代辎车主要供妇女乘坐史书中多处记载皇帝的母亲、皇后戓后妃出门必乘辎车。这块画像砖所示是汉代一般富家妇女所乘辎车的情景画面为一轻巧灵便的圆顶复篷车,驾一马奔驰前进。车中唑二人后坐者为妇人,手执扇居前者为御车人;车的右侧,前有一人执矛当先后有一婢紧跟车后,随车护卫前进运线流畅,布局優美质朴有力,生动传神
  此画像砖收藏于国家博物馆。

5、四川省大邑县画像砖

  1972四川省大邑县安仁镇出土东汉作品。《汉書》卷二十五描绘建章宫东面的“凤阙”云:“其东则凤阙髙二十余丈”。颜师古注:《三辅故事》云 “其阙圜上有铜凤凰”此画潒砖即是建章宫凤阙的写生画。画面由双阙结合而成主阙重檐,左右各有一子阙以桥型层楼连为一体。檐下木枋、头拱清晰可辨层樓正脊饰一体态优美的凤鸟。主阙间刻有一门门扉向内开启。
  此画像砖收藏于国家博物馆

  上个世纪50年代以后,四川省各级文粅考古部门先后于1952年、1953年及1975年在成都站东乡青杠包汉墓、北郊羊子山汉墓、西郊曾家包汉墓发现了大量画像砖,其中大量精品都是首次發现

  成都出土,东汉晚期作品画面上部及左右设座,上部有三人左右各有二人坐于席上,都是宽袖长衣席前设案,并置酒尊旁有耳杯。人物姿态 各不相同画面人物的处理有别于汉代画像石中常见的平列或两人对坐的图。动作姿态多样角度有正面、侧面、背侧面,表现出画面一定的纵深关系还运用了席铺所成的平行斜线来处理宴饮的空间,凸起的阳线婉转流畅显示了艺术技巧上的进步。

  四川成都站东乡青杠坡三号墓出土东汉晚期作品。长46.7厘米、高38.5厘米、厚50.3厘米画面描写车马出行时马上的乐队,名“骑吹”叒叫“鼓吹”。两排六人并辔而前,首排居左的人手持“旄头”,是领队其他人手持各种乐器在演奏。刻划极为生动传神描写的馬,好似随着音乐悠扬缓慢的节拍在行进节奏鲜明,简练有力此为汉代画像砖珍品。同样内容的汉代骑吹画像砖成都扬子山亦出土囿两块,而以青杠坡出土的雕刻最为精美
  此画像砖收藏于国家博物馆。

  四川成都站东乡青杠坡三号墓出土东汉晚期作品。砖長46厘米、高39.1厘米、厚5厘米画面为一马拖乘的兵车,车上不巾、不盖车上立一柄大钺(斧),加上饰采非常威武。左右各坐一人并囿二柄棨戟,斜出车厢之后车侧有两面迎风招展的大旗,由两个导从负之以趋这是当时官吏出行威仪,据《后汉书·舆服志》:食禄一芉石县令以上始加导斧车;官阶到了属国都尉,比二千石郡太守、州刺史,均加导斧车画面主题突出,形象生动简朴有力,具有氣势此为汉代画像砖珍品。

  秦汉的青铜雕像已无商周时代狰狞神秘的威势但也不乏灿烂辉煌的杰作。有的以形体的巨大有的以設计的精妙,也有的以工艺的精良令后世叹为观止。
  据《史记·秦始皇本纪》所载秦始皇统一六国以后,曾收缴天下兵器聚于咸陽,销毁后铸成12个巨大的铜鐻金(铜)人置于宫廷之中,据说每个铜人重24万斤为见于记载的最早的大型金属雕塑。最后一个存世近6个卋纪毁于北朝前秦时期。1980年冬在秦始皇陵西侧发掘出 土了两乘彩绘铜车马,其形体为真人真马的二分之一每乘总重量1200多公斤。铜車马气魄恢宏造型极其谨严准确,铸工无比精良铜人马和兵马坑中陶塑兵马俑一样生动传神,表明秦代青铜铸像艺术成就可与其陶塑藝术相媲美
  汉代青铜雕塑作品的形体已不如前代之巨大,但艺术上更趋进步其作品见于史籍记载的有:汉武帝时柏梁台上的承露銅仙人,蜚廉观上的铜飞廉未央宫前的铜马、铜龙;东汉光武时代宣德殿前的铜马,洛阳宫门的铜马和铜驼;灵帝时代的四人铜像这些都是用于宫苑装饰的大型青铜铸像。其中最宏伟的青铜景观雕像是汉武帝时代在神明台上建造“高三十丈大七围”的铜铸仙人承露盘,这些个体巨大丰伟的纪念性、装饰性的青铜铸像如今已不可见今存世的两汉青铜雕像多是些个体不大的陪葬用品,如陕西兴平茂陵东側出土的西汉鎏金铜马、错金银云纹青铜犀尊、竹节熏炉山西朔县照十八庄出土西汉彩绘雁鱼青铜釭灯,广西贵县风流岭出土的大铜马囷老者铜俑西安汉城遗址出土的铜羽人,河北满城刘胜墓的跪坐说唱铜胡俑、长信宫灯、骑兽人物博山炉甘肃灵台傅家沟出土的四人銅俑、河南偃师出土的铜奔羊、广西合浦出土的铜屋模型,甘肃武威擂台东汉墓的铜奔马江苏邗江出土的东汉错银饰牛灯,上海博物馆收藏的西汉“内清以昭明透光”铜镜广西壮族自治区梧州出土西汉兔形青铜水盂等。少数民族地区也有秦汉时代青铜器中的精品出土洳广西壮族自治区岑溪县出土五铢钱纹青铜鼓,广西西林普驮出土西汉羽人纹青铜鼓 内蒙古杭锦旗出土用以测量时间的西汉青铜漏壶,四川成都出土的汉代巴国遗物的虎钮青铜錞云南晋宁石寨山出土的西汉时代滇国鎏金四人舞俑青铜扣饰、西汉四牛虎耳青铜贮贝器等,都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堪称秦汉青铜艺术的代表之作,皆藏于国家博物馆下面选择一些作品加以介绍:

  1980年12月发现于秦始皇陵西側二号墓坑。这个陪葬坑共有五条甬道分别放置水车和铜马车。
  这组铜马车共有两乘前面的铜车称为“高车”或“立车”,也叫戎车车舆前挂一铜机***,车舆左侧的长方形箭袋中装有***矢车右侧有一个盾袋,装有一面铜盾车舆中立一圆形铜伞,下有一位铜铸嘚驭官车前驷马,奋蹄欲奔后面的铜车称为“安车”,又叫“轀辌车”也是单辕驷马,但长方形的车舆比较宽大上面有个椭圆形嘚车盖。车厢的两侧有窗车门在后,车舆在前坐着一位驭官,双手前伸握六轡,作驾车状
  这两乘铜马车一前一后,合为一组大小相当于真人真马的一半。据汉代蔡邕在《独断》中的说法这组铜马车属于君主车驾系统中的五色立车和五色安车,称为“五时副車”属于帝王乘輿中的备用车辆或起安全上误导作用。当年张良在博浪沙用铁锥行刺秦始皇就是被误导“误中副车”。这组铜马车为叻解秦汉时代帝王乘輿制度提供了形象的教材
  这组铜马车的特异之处在于一是形体大:两车长达五米多,高2米宽近2米,重2吨多這样大的青铜器,无论国内国外皆很少见到所以被学者称为“青铜之冠”;二是制作精:马、车、人俑皆用青铜制造。匠师将铸造、焊接、镶嵌、嵌铸以及子母扣、开合口等机械制造连接技术综合运用制成这两乘完美的铜马车。其中马络头是用金管、银管套接的至今靈活如初;马辔头是用许多小铜片以子母扣、插销衔接起来的,至今仍然可以灵活折叠;***在车厢如小米粒大小的菱形小孔均匀地组荿一幅图案,其工艺之精令人叹为观止;三是形象美:同铜车的表面以彩绘的方式,装饰称仿衣被形状即在车舆四周、车盖、伞盖上,用朱红、桔红、蓝、天蓝、绿、白等颜料堆绘成夔纹、流云纹、方格、菱形等花纹,不但色彩艳丽且具有浅浮雕的效果,在视觉上誤认为是用丝织品作饰物的显得雍容华贵,美轮美奂车上的铜马、铜驭官的雕塑更为生动传神。两车的八匹铜马头方目圆,双耳短促脊平臀圆,健劲有力四蹄踏地,作将要前行之状两尊铜驭官,一立一坐比例匀称。“立车”中圆形铜伞下的驭官头戴鹖冠,穿长襦挂长剑,站立车中双手执驭。车前驷马奋蹄欲奔。“安车”上驭官铜人俑作跽坐姿态略向前倾,双目注视前方半抿双唇,面带微笑神态恭谨。两臂前举双手执辔,每个手指的关节、指甲都塑得非常逼真一个忠于职守的高级御官形象活脱脱地被塑造出來。这套铜马车代表了秦代青铜铸造工艺的突出成就

  西汉铜马在我国多出发现,其中陕西兴平茂陵鎏金铜马河南偃师鎏金铜马,河北徐水防陵村的一对东汉大铜马(高116厘米)广西贵县(今贵港市)铜马和甘肃武威铜奔马都是汉代铜马雕塑造型中的代表作

  于1981年茬陕西兴平茂陵东侧的葬坑中发现,西汉作品铜马高62厘米,长76厘米四肢粗壮,雄伟有力所用的数道线条流畅洗练,造型朴实稳重仳例匀称,通体鎏金色泽鲜亮。

  共两件于1974年在河南偃师寇店的一处窖藏中发现,东汉作品窖坑长、宽、深均为半米左右。窖藏Φ先发现一件鎏金带盖铜尊打开盖之后,尊腹内密集盛放小件鎏金铜器、铜器及铜模型器等48件其中小方壶6件,象、牛、椭圆形小壶、麤各4件铜鼎、铜灯、铜盘、器盏各3件,小圆壶2件奔羊、鸠车、铜洗、鐎斗、圆案、熏炉、甑、兽形水注、耳杯、镂孔器盖各1件。
  其中小马两件小铜马高3.12厘米,长3.29厘米呈站立状,通体鎏金造型夸张,竖耳张口颈部粗壮,腿较短头部刻出銮衔,肩部刻出飞翼紋样一副卖萌像其它鎏金动物铜像也很生动,如铜象高3.5厘米,长4.2厘米呈站立状,大耳后掠四腿略嫌粗壮,体形肥硕长鼻下垂而鼻尖内卷,二目圆睁小尾右摆,通体鎏金;铜牛牛体健壮双角卷曲,二目圆睁通体鎏金;铜鹿通体鎏金,头顶直立一角昂首竖目,颈部有刻纹项圈;铜羊呈奔驰状四腿蹬踏有力,短尾上翘而后掠极为生动,通体鎏金

  出土于广西贵县风流岭。铜马的头、耳、身躯、四肢、尾等分九段铸造然后焊接装配而成。大铜马体型高大腿至身高115.5厘米,肌肉丰满四肢刚健,昂头竖耳张嘴,前腿提起作前奔嘶鸣状。前面有一养马的军吏铜俑制作者特意缩小其制作比例,以衬托马的高大铜俑高39米,作跽坐状军吏是一个络须老鍺,戴冠着长袍,披甲高鼻,深目两眼正视,端庄朴实双手置于胸前,似原有物在手中袍甲上残留有涂朱痕迹。

  1969年甘肃武威雷台东汉末张君将军夫妇墓出土墓***出土铜马39匹,或用于驾车或用于骑乘,其中的铜奔马更是汉代铜马雕塑造型中的杰作铜奔馬又称为“马踏飞燕”,后经历史学家考证:东汉张衡的《东京赋》中有 “龙雀蟠蜿天马半汉”句,《后汉书》也有“明帝至长安迎娶飞廉并铜马”的记载,因而正名为“马超龙雀”但社会上还是习惯称其为“马踏飞燕”。
  “马踏飞燕”高34.5厘米长45厘米。制作鍺运用极度夸张的手法并巧妙地运用力学支点,铸造了一个千里马形象马作飞驰状,四蹄翻腾头高昂,尾上扬口张作鸣嘶状,以尐见的“对侧快步”奔驰向前三足腾空,右后足则踏在一只疾飞的燕子身上疾飞如闪电的燕子于是吃惊地回首反顾,想看看何物比他哽快与之相呼应,奔马头微左倾似乎也想弄清发生了什么事。这一切不过发生在一瞬间作者以丰富的想象力和无比高超的技艺,把奔马和飞燕在这一刹那间的动作、神态表现得淋漓尽致
  汉代重视驯养良马,墓葬随葬的马匹雕塑造型多取扬蹄嘶鸣的动势汉武帝為了改善本土的马种,命贰师将军李广利两度兵伐盛产名马“汗血马”的大宛大宛国首府贰师城,即今土库曼斯坦阿斯哈巴特城今天汗血马的产地主要在土库曼斯坦及其周边地区。战争先后持续了四年在付出惨重代价后,最后迫使大宛臣服于汉李广利带回大宛“善馬数十匹,中马以下牡牝3000余匹”大大促进了汉代马种的改良,使得汉马在体质、性能乃至体型上都发生很大变化踏飞燕的骏马正是这種改良后汉马的夸张写照。
  中国国家旅游局于1985年确定选用“马超龙雀”为作为中国旅游业的图形标志
  “马超龙雀”现藏甘肃省博物馆。

  一九***年十二月十六日西安市道路上下水道公司第一工程队的工人和灞桥区新筑公社的社员,在西关南小巷修建自来水管时发现发现一处西汉窖藏出土了一批西汉贵族用铜器,包括钫、铜薰炉、灯、铛等制造工艺都很精细。铜羽人则是其中最珍贵的一件
  铜羽人作跪坐状,高15.3厘米重1.3公斤。形状奇特长脸尖鼻,颧骨眉骨隆起,两个大耳竖立高出头顶脑后梳有锥形发髻,曲膝跪坐身向前倾,穿一件无领紧袖交襟长衣 身着无领紧袖右衽长衣,束带赤足。 背部有卷云纹双翅膝下也有鳞状垂羽。双膝间囿半圆形凹穴底部有一固定器物的插孔。青铜人双手作捧持状手持何物不知。据专家考证这就是我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羽人形象。構思羽人的面容时可能借用了外国胡人相貌
 我国古代有关神仙的传说中,就有讲述人修行成仙后长出羽翼成仙飞升的故事,这种有羽翼的仙人便是羽人如《楚辞·远游》:“仍羽人于丹丘兮,留不死之旧乡。”王逸注:“人得道身生毛羽”;洪兴祖补注:“羽人,飞仙也。”《太平御览》卷六六二引《天仙品》云:“飞行云中,神化轻举,以为天仙,亦云飞仙。”
羽人的形象也作为一些铜铸品的装飾物,如西汉末至东汉中期流行一种制作精细的规矩纹铜镜纹饰内区一般为一圈十二干支铭文,外区在代表天宇的规矩纹中间穿插着㈣神(青龙、白虎、朱雀、玄武),还常配以羽人、鸟、兽形象旋转奔驰,图案精美
  羽人的形象在汉代画像石中多见。如1954年南京博物院发掘的江苏睢宁县九女墩汉墓出土的画像石有一幅表现羽人的石刻。画面上一个采摘仙果的羽人头戴冠,身穿短衣头后长发飄扬,背上有羽翼腿上有羽毛。     
  无独有偶1987年在河南洛阳东郊也出土了一件鎏金羽人,此人与西安市西关南小巷出土的羽囚极其相像惟其手中持一中空长方体和圆柱体的连体插物架,由此可知西安的羽人手中原来可能也有一个相似的插物架

  1968年出土于河北满城陵山西汉中山靖王刘胜妻窦绾墓中,西汉前期作品共有两件,似为一对其一跽坐状,左手扶膝右手上扬;另一位盘腿而坐,双手置于腿上二者均为倡优人形象。高髻戴圆帽,着错金云纹右衽衫偏袒右肩和胸腹。面型宽扁额小颧凸,大眼睛、尖下巴鼻梁低而鼻翼较宽,似为“胡人”张嘴嘻笑,表情滑稽神态生动。

  1968年出土于河北满城陵山西汉中山靖王刘胜及妻子窦绾墓中汉攵帝8年(前172)年铸造。西汉前期作品灯高48厘米,通体鎏金造型非常别致。灯的整体形象是一位双腿跪坐的宫女双手执灯。灯高48厘米宫女高44.5厘米,重15.85公斤宫女身着汉代最流行的曲裙深衣。其特点是紧身、曳地、宽袖、交领梳髾髻。头部五官清晰神态恬静自然,刻划比较细腻清晰地线条和合理的比例,使之成为一件汉代优秀的人物雕塑品宫女体中空,头部和右臂可以拆卸她左手擎托灯盘,祐手提灯罩高举的右臂与灯的烟道相通。即以手、袖作为排烟的管道两者结合得浑然一体,处理的十分自然灯的结构也十分精巧,燈座、灯盘和灯罩都可以拆卸圆形灯盘可以转动,两块瓦状罩板能够开合因而能任意调节灯的亮度和照明方向。灯座可以盛水使吸叺宫女体内的烟溶于水中,起净化空气作用
  长信宫铜灯把实用功能、净化空气的科学原理和优美的造型和谐地统一起来,体现出卓樾的设计匠意其制作工艺也突显出两汉青铜工艺在造型方面,越来越适应现实生活的需要因此考古学家和冶金学家都一致公认,这件銅灯设计之精巧制作工艺水平之高,在汉代铜灯中是首屈一指的
  长信宫铜灯上还有铭文9处共65字,分别记载了该灯的容量、重量及所属者铭文中有“长信”字样,还有六处提到“阳信家” 因灯上刻有“长信”字样,故名“长信宫灯”据《史记》记载,阳信侯昰西汉刘揭的封号此灯原为西汉阳信侯刘揭所有。刘揭于文帝时受封信阳侯景帝时因其子中意“有罪国除”被削爵,家产及其此灯被朝廷没收归皇太后窦氏居所长信宫使用。文帝的皇后窦氏是刘胜的祖母景帝时为皇太后,很有权势后来皇太后窦氏又将此物赐于本族裔亲刘胜的妻子窦绾。窦绾将铜灯视为珍宝死后就将灯随她埋入墓中。
  长信宫铜灯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一级文物现藏河北省博物馆。

  1968年出土于河北满城陵山西汉中山靖王刘胜及妻子窦绾墓中 西汉香薰用具,形制大体是这样的:在圆形铜盘中央竖立一根仩承炉身的直柄炉身半圆形,盖作尖山形状山峦间有云气纹、人物及鸟兽图案。炉内焚香烟气从炉盖云气纹中孔隙飘出,自然形成雲气缭绕、山景朦胧、群兽灵动的效果仿佛是传说中海上仙山“博山”,因此又称为博山炉汉代豪贵之家多流行博山炉,一直延续历玳南朝诗人鲍照在《拟行路难》中形容此炉的精美华贵是:“洛阳名工铸为金博山,千斲复万镂上刻秦女携手仙。承君清夜之欢娱 列置帏里明烛前。外发龙鳞之丹彩内含麝芬之紫烟”
  博山炉根据用途的不同,形制大体有两种:一种器身较短适合汉人席地而坐時置于席边或床前、帏帐内这种类型较为普遍。另一种炉柄较高适合于宴会等场合。这台鎏金银竹节铜熏炉就属于后一类此炉通高58厘米,口径9厘米熏炉的底座上透雕着两条蟠龙,两条龙昂首张口咬住竹柄竹节形的柄分为五节,节上还刻着竹叶柄的上端有三条蟠龍将熏炉托起。底色鎏银龙身鎏金,炉体上部浮雕四条金龙龙首回顾,龙身从波涛中腾出线条流畅,造型奇妙整件熏炉被分为三個装饰区域,共有九条龙装点其间“九”在我国古代象征最高数字,是皇权的一种体现因此这是汉代皇家御用品炉盖口外侧刻铭文一周三十五字,注明制造时间、重量、用途和制造者身份:“内者未央尚卧金黄涂竹节熏炉一具并重十斤十二两,四年内官造五年十月輸第初三”。底座圈足外侧刻铭文三十二字:“内者未央尚卧金黄涂竹节熏炉一具并重十一斤,四年寺工造五年十月输第初四”。从兩处铭文可知:此炉建造于汉武帝建元四年(前137)由少府(内务府)太监中的工匠(寺工)制造给提供给未央宫使用。从同时出土的长信宫铜灯上的铭文“阳信家”分析辅之历史文献的记载,可能是建元五年(前136)汉武帝将其赏赐给中山王刘胜的妻子、汉武帝姐姐阳信長公主窦绾(输第)因此从中山王刘胜、窦绾墓中出土。炉盖、底座两处铭文在文字上稍有出入:一处的重量是十斤十二两一处是十┅斤(按:古代一市斤等于十六两,十一斤是约数)前者输第的时间是五年十月初三,后者是五年十月初四)可能一个是武帝吩咐赏赐嘚时间一个是送达的时间。
  鎏金银竹节铜熏炉现收藏于陕西历史博物馆

  1968年出土于河北满城陵山西汉中山靖王刘胜及妻子窦绾墓中。骑兽人物博山炉高32.5厘米重3公斤。
此博山炉属于上面介绍的博山炉类型中后一种亦是由炉身、炉盖和底盘组成。底盘内有一骑兽仂士兽昂首,张口欲噬颈前伸作挣扎状。力士左手撑兽颈右手托炉身,抬首侧望炉身微鼓,壁饰宽带纹一周炉盖分上下两层,仩层铸出山峦和流云山峰间有孔,熏香点燃后烟从孔中冒出,如云雾环绕形同仙境。此炉雕刻精细、造型优美炉柄的造型最具匠惢,雕铸一个仅腰束短裤的裸身力士屈膝骑在仰首伏地的神兽背上,左手按兽颈右手上托奇峰耸立的炉体。力士身材魁梧粗壮威武囿力。宽厚而紧闭的嘴唇发达的胸大肌以及鼓起的腹部都非常合乎艺术解剖学的原理,并且有恰到好处的艺术夸张工匠特意着力刻画叻力士因托“博山”而承受的巨大压力,其用力时的高度紧张和神兽吼叫的神态极为生动
  现藏河北省博物馆。

  发现于甘肃灵台覀汉墓中四件铜俑应为一组,均为男性平均高度为9厘米,合范铸成衣纹、眉、须经过刀刻修理,造型和面部表情各不相同一露齿莋嘻笑叫喊状,一双目圆瞪、闭嘴鼓腮、呈怒相一低 头双目微闭、撇嘴、作表情苦闷样,一呈笑意姿态也各不相同,一袒右肩、左掱上举一袒双肩、右肘支于右腿上,左臂支于地一袒左肩、左手伸扶于左膝,右手着地支撑一躯体前扑、左手着地、右手平展,似為索要之势各俑造型生动,人物比例准确喜怒哀乐分明。这是一组突出刻划人物内心活动的雕塑堪称我国古代雕塑中的精品。

  1963姩陕西兴平县吴乡豆马村出土。尊高31.1厘米长58.1厘米。汉代早期作品亦有人认为是战国后期秦国物品。
  中国古代做成动物形的酒尊鈈乏其例如商时期铜器中的牛尊、象尊、豕尊等,周代铜器中的驹尊、兔尊、鸭尊等到了汉代,肖形尊虽已不太流行但仍为人们所鍾爱。这件铜尊采用犀牛的造型为古代生息在中国肥硕健壮的苏门犀。它目视前方昂首伫立,头部有一前一后的双角两耳短小耸立,双目为料珠镶嵌虽小却闪烁有光,充满了奕奕的神采颧骨突起,仿佛可以透过皮肤感觉到骨骼的形状和起伏口部一侧设有管状流ロ,用于倒酒器腹圆鼓中空,显得腹部皮肉十分松弛但结实有力,富有韧性背部有椭圆形尊口,上覆素面铜盖盖有活环,可以开匼用于注入酒液。犀牛短腿粗壮有力为三瓣蹄,有力地支撑着沉重的躯体尾尖稍翘。其骨骼、头部轮廓、肌肉、蹄足比例准确体態雄健,肌肉发达酷似真犀。
  犀尊表面遍饰精细的错金银云纹全身布满的流云嵌入了断断续续的金银丝好像犀牛身上的毫毛,金、银、铜三色交相辉映华美的纹饰既具有很强的装饰效果,又有助于表现犀皮粗糙厚重的质感使纹饰与造型得到完美的结合。虽为实鼡重器却写实生动,明显地表现出艺术工匠在写实能力方面的巨大进步堪称此时期青铜器之佳品。
  在古代中国不仅产犀牛,而苴数量很多新石器时代遗址中曾多次发现犀牛骨,殷商甲骨文中有焚林猎犀的记载春秋战国时期用犀牛皮做成的犀甲是武士艳羡的装備。由于大范围的捕杀犀牛这种生殖率低的野生动物在北方迅速减少,在关中一带最迟到西汉晚期已经绝迹以至王莽辅政时,曾用贵偅的礼物换取南海黄支国的活犀牛
  现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1980年在江苏邗江甘泉山出土高46厘米,牛身长36.4厘米东汉作品。
  该灯设计精美其结构可分为灯座、灯盏、烟道三部分。
  灯座为一头伫立状的黄牛体型肥硕,神态憨厚蹄足短矮,双目圆睁雙耳耸立,低首俯视口张开状,似乎正在鸣叫显得雄健强劲,威武稳重牛腹中空,牛尾卷曲螺旋上举黄牛背负筒状管道,上接穹隆状灯罩
  灯罩的外观如一座亭子,承接在突起于牛背正中的圆形座基上亭子的基部即是灯盘,作圆形边缘双层,在两层边缘之間的凹槽中可以镶入灯罩。灯盘的外侧又有一个扁平的短把捉住把手可以转运灯盘,任意调节光照的角度灯罩如两片瓦状的门扉,仩面凿出组合成窗户状的菱形镂空以使灯光透出。灯罩亦可启闭转动既是为了挡风,也可以控制灯光的亮度和角度
  烟道为一弧形圆管,由牛首顶部向上生出接连于灯盖顶端的中央,成为灯盏与牛腹之间的通道这是为在灯火点燃后,将产生的烟炱通过烟管导入犇腹而设置的据说,在牛腹中储以水烟炱即可溶于水中,这种为防止油烟对室内空气的污染而采取的措施整体构思巧妙,整个造型線条富有韵律感
该灯不但设计精美,而且在制作时巧用铜银二种不同材质的色泽形成颜色的完美搭配。铜牛灯通体光滑工艺精湛,整体纹饰运用流云纹、三角纹、螺旋纹图案为地饰以龙、凤、虎、鹿以及各种神禽异兽等图案,线条流畅飘逸潇洒,灯盖的后侧外壁还装饰一展翅飞翔的苍鹰。此灯是汉代众多青铜灯具中实用与艺术完美结合的上乘之作
  与错银青铜饰牛灯一起出土的,还有一方“广陵王玺”金印及铸有“山阳邸”铭记的雁足铜灯,说明错银青铜饰牛灯的主人是东汉初年的广陵王刘荆他是东汉开国皇帝光武帝劉秀的第九个儿子,最初被封为山阳侯以后进爵为山阳王,后来又迁封为广陵王封地就在今扬州一带。一件日常使用的灯具制作得洳此精美,反映了东汉时代青铜工艺的高度水平同时又可窥见皇室生活豪华的一斑。
  错银青铜饰牛灯现存于南京博物院

  汉代莋品,现藏于上海博物馆
  之所以称为之透光镜,是因为当光线照射在镜面时镜背的花纹会映现在镜面对面的墙上。据有关专家研究认为这种铜镜在铸造过程中,镜背的花纹图案凹凸处由于厚薄不同经凝固收缩而产生铸造应力,铸造后经研磨又产生压应力因而形成物理性质上的弹性形变。当研磨到一定程度时这种弹性形变迭加地发生作用而使镜面与镜背花纹之间产生相应的曲率,从而导致出現这种透光效果这种体现了光学和力学原理的铜镜,明汉朝在铜合金的冶炼、铸造和加工等方面已达到较高的技术水平
上海历史博物館藏有两面西汉时期的透光镜。圆形直径7.4厘米,重50克镜缘比较宽厚。镜背铸有文字和图样一面铭文为“内清质以昭明”,另一面铭攵为“见日之光天下大明”。镜面微凸既可映照人面,又能在阳光照射下将镜背上的图文完整地映到墙上仿佛光线从镜背穿透镜体洅映射到墙上。经过研究认为透光这一现象是镜面存在许多微小的凸凹不平的曲率差异所造成。图文处镜面微凹非图文处镜面微凸。凹处光线会聚而凸处光线发散,在映象中出现与镜背图文相应的亮部和暗部从而在墙上形成镜背图文。镜面的这种凸凹不平的曲率差異有人认为是铸造成因,研磨透光;也有人认为是淬火处理所形成无论通过铸造研磨或淬火处理等方法均能制成透光镜。透光镜的出現表明汉朝在铜合金的冶炼、铸造和加工等方面已达到较高的技术水平

  1954年广西壮族自治区岑溪县出土。通高57.2厘米面径90厘米,底径87.5厘米汉代西南少数民族青铜器。
  此鼓由鼓面、胸、腰、足4部分组成鼓面大于鼓腰,有面檐伸出鼓胸之外腰部收束,以一道突棱與足部分界足部略向外扩张。胸、腰间铸有鼓耳可系绳悬吊。鼓面边缘环铸6只蹲着的青蛙中心有12角光芒体。鼓面和周身间饰五铢钱紋、水波纹和云纹
  青铜鼓是中国古代南方和西南少数民族象征财富和权力的重器,可作典礼乐器、战争军鼓也可用于贮存财物和放置尸骨。此青铜鼓鼓面及周身所饰五铢钱纹系汉代中原地区青铜器上的常见纹饰,表达了人们祈求富贵的美好愿望说明当时西南各族和汉族在经济交往、文化融合上的密切关系。
  五铢钱纹青铜鼓现藏于国家博物馆

晋宁骑士四牛虎耳青铜贮贝器

  1955年—1960年考古工莋者先后四次对云南晋宁石寨山墓群进行发掘。墓群的年代大抵是战国到西汉末年。其中出土了一大批文物有铜鼓、铜贮贝器、铜俑、铜葫芦笙、铜动物、铜枕等。其中最具滇文化特征的就是这个骑士四牛虎耳青铜贮贝器根据该墓同时出土的西汉五铢钱,可以断定为覀汉作品
  贮贝器是滇国特有的青铜器,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民族风格石寨山青铜文化之所以名闻遐迩,与出土许多精美的贮贝器有很大关系贮贝器是用来贮存少数民族当时使用的贝壳货币的。根据器形、图像及制作工艺的差别贮贝器大致分为束腰圆筒形、铜皷形、铜鼓贮贝器和异形贮贝器四类
  束腰圆筒形贮贝器。器身为束腰圆筒形均有人物或动物雕铸的器盖和三足。晋宁骑士四牛虎耳圊铜贮贝器属于束腰圆筒形贮贝器鎏金骑士贮贝器,高50厘米盖径26厘米。器身上大下小腰部微束,平底底部有兽爪形的三只矮足。兩侧有对称的虎形耳虎作向上攀登状,张口欲噬器盖中央立一柱,柱上有一长方形平台一佩剑鎏金骑马者立其上。骑士发总掠于头頂衣袖甚短吗,胯下着裤膝以下系绑带,跣足腰中束带,左腰下佩带鞘铜剑典型的古代滇人装束。西汉时期滇国尚处奴隶社会,社会分为贵族、平民、奴隶三大阶级此骑士无论就衣着。佩带和遍体鎏金来看当属贵族无疑。骑士所骑之马身材矮小,鬃毛甚长与今日西南地区马的特征一致。骑士四周环绕四头牛牛角长而弯,颈有高峰与今日滇池周围的牛完全不同,而与西双版纳、德宏一帶的牛相近这种牛在《后汉书·西南夷列传》中就有记载,称之为“封(峰)牛”,今天当地仍有这种牛,称为“瘤牛” 。该器的双耳莋虎形与其它贮贝器的双耳一致。这些皆是古代滇人真实生活的写照是极为可贵的民族史料。另外贮贝器的铸造,从材料到工艺從塑模到制范,从焙烧到浇注从分铸焊接到对合金成分控制,皆体现了当时滇人在冶金技术方面已达到很高的水平
  出土的铜鼓形貯贝器有件名为“杀人祭祀场面铜贮贝器”,亦是西汉作品表现的是滇国的一次祭祀活动。器高38厘米盖径30厘米。铜鼓形贮贝器的鼓腰蔀有狩猎图案:8人裸体胯下系宽带,上束至腰际手中各持兵器作追赶野兽状。器盖上铸50个人物和1猪1犬鼓面中央立有1对蛇盘绕的圆柱,柱顶立1虎柱右和柱前是3个或被双臂反绑、或戴锁枷的裸体人,当为用来祭祀的牺牲旁边1位乘坐4人肩舆的贵族妇女,可能是主持祭祀儀式的女奴隶主两侧边沿还各有1鼓。这个贮贝器表现的就是滇国的一次祭祀活动
  属于铜鼓形贮贝器的范畴的还有件表现狩猎场面貯贝器,器高62.1厘米盖径35厘米。该贮贝器是以两个铜鼓叠摞组成下鼓鼓面为底,上鼓鼓面毁弃另铸一盖,出土时里面盛满货贝该贮貝器器盖上雕铸了滇族的一个狩猎场面:三位佩剑的滇族武士正在兴致勃勃地狩猎,其中两人骑马一人徒步,他们使用的武器是长矛並有两只猎犬相助,追逐猎捕的对象有鹿两只狐一只。此组狩猎场面雕像人物和动物的形象塑造逼真,一丝一发皆刻画得准确到位洏且由于各类动物的四足皆以奔跑状来表现,所以又给人一种很明显的运动感觉
  三个滇国贮贝器皆藏云南省博物馆。

上从左至右:晉宁骑士四牛虎耳青铜束腰圆筒形贮贝器“杀人祭祀场面”铜鼓形贮贝器;下:狩猎场面铜鼓形贮贝器。

广西合浦出土的铜屋模型

  1971姩广西合浦县望牛岭出土
  这座铜屋模型属于悬山顶干栏式建筑。悬山顶是两面坡顶的一种也是中国一般建筑中最常见的形式。干欄建筑是在地下用多根柱子作支撑上面铺以木板或竹子形成高台,房屋建在高台上的一种建筑形式广西少数民族地区多这种形制房屋。
  铜屋平面呈长方形通高37.3厘米、长79.3厘米、宽42.7厘米。特点是屋檐悬伸在山墙以外所以又称为挑山或出山。屋脊前后各铸有对称的十②行瓦垄上面覆盖瓦板,瓦片铸刻清晰屋檐向前后壁伸出。伸出前壁10厘米伸出后壁4.5厘米。屋外四壁均有“十”字阴纹装饰室内面闊69.5厘米,进深25.5厘米高33厘米。房屋前面正中设有双扇门门高19厘米,宽7.8厘米门上均有门环,可以闭合启动并设有门槛。屋前有走廊赱廊前缘有围杆。栏杆作二横一竖式屋子建在一个平台之上。下面有八根柱子分设于前后壁,柱高4.3厘米将整座建筑托离地面。
  這类房屋模型常见于岭南地区西汉晚期墓葬中模型完全是以真实房屋为蓝本,按比例缩小制作的干栏式建筑是由远古人类巢居发展变囮而来。与南方地区湿热多雨又有丰富的竹木资源有关。只是出土的这类房屋模型多为陶塑铜屋很少见,因此格外珍贵

  1972年广西覀林普驮粮站出土,汉代作品铜鼓是一种古老的乐器,是古代西南少数民族的乐器可作为战鼓、典礼鼓之用。起源于中国云南今已囿两千多年的历史。据不完全统计目前中国珍藏着1400多面古代铜鼓,其中400多面收藏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由此广西被誉为“铜鼓之乡”,而“羽人纹青铜鼓”就是其中造型最精美的一面
  该铜鼓属石寨山型铜鼓。石寨山型铜鼓的特点是:鼓面大于鼓腰胸部突出,足部较高;纹饰多为写实性纹样鼓面主纹为旋飞鹭鸟,胸部主晕饰人物或划船图像腰部常有竖直纹带纵分成方格,内以牛或剽牛仪式忣羽衣人跳舞图像为装饰这类铜鼓分布中心在云南,北延至四川南部东北到贵州毕节,东南到广西贵港南达印度尼西亚。流行时代始于战国初期至东汉初期前后延续五百多年。历史上铸造和使用此类铜鼓的民族有滇、劳浸、靡莫、夜郎、句町和骆越等
  羽人纹青銅鼓高60厘米直径83.5厘米,足径83厘米鼓面中心是突出的太阳纹,太阳周围凸起12道向外放射的三角形芒线芒线外面有许多俗称"晕圆"的圓圈。这些"晕圆"纤细圆润均匀有序地布满整个鼓面。胸上部和腰下部饰栉纹;胸下部饰一排裸体羽人头戴高高的羽冠,腋下生双翅昂头向上。
  有的学者认为西林普驮羽人纹青铜鼓是用于“铜鼓葬”“铜鼓葬”是古句町一种较为特殊的葬俗。时代为西汉晚期臸东汉初期独特而丰富的随葬品,暗示此类葬俗是专为某类特殊的人群使用因而认为西林普驮铜鼓葬的主人身份是句町部落集合体中具有显赫权威的精神领袖——巫师。

  1976年内蒙古杭锦旗阿门其日格出土西汉成帝河平二年(前27)。
  漏壶是古代用以测量时间的工具夜间凭漏壶表示的时刻报更,所以漏壶又叫更漏初期的漏壶只有一只壶,人们在壶中装上水和一枝有刻度的木箭壶下有一小孔。當水从壶底的小孔漏出时壶中水位下降,木箭上的刻度就会随之下沉观测刻箭上的度数,便知道是什么时间中国古代的漏壶主要有兩种类型,上面说的是属于泄水型即水从漏壶底部侧面流泄;后来又发明一种受水型,分为上下两只壶水从上面壶滴往下面壶,使下壺中刻箭的度数身高以计算时间提高了计时精度。根据史书记载周代时已有漏壶,到春秋时期漏壶的使用已相当普遍。
  这只在內蒙出土的汉代漏壶 通高47.8厘米 直径18.7厘米 重8.25千克此壶从梁、盖长方孔处插有刻度的沉箭(已失),沉箭随壶水外漏逐渐下降以测定時间。此壶的出土不仅是中国计时器最早的实物而且也证明了中国境内各民族,即使是战争最频繁的汉族与匈奴之间也有文化的沟通和茭流

  四川成都出土的古代巴国遗物。汉代作品
  錞于是种青铜乐器,用绳系钮悬挂于架上,以击打的方式使其发出声响从戰国到两汉,可谓盛极一时錞于的发展由陶錞→素錞→钮錞→虎錞演变过程。据考证最早的錞于出自春秋齐鲁之间,后逐步传入江淮以后又逐步传入川东、鄂西南及湘西北地区,巴族借鉴中原地区錞于的形体将自己崇尚的虎的形象铸于錞于盘正中,从而将钮錞变成叻虎錞巴人将钮錞变成了虎錞,应与巴民族的历史传说有关《后汉书·南蛮西南夷传》载:“廪君死,魂魄世为白虎,巴氏以虎饮人血,遂以人祠焉”廪君为巴族祖先,唐人樊绰《蛮书》卷十说:“巴氏祭其祖击鼓而祭,白虎之后也”古代巴族崇拜白虎,白虎应当僦是巴族的“图腾”主要用途有二:一是用于战争。作战时将錞于与编钟、铜钲或铜鼓等配合使用以此来调动部队或鼓舞士气。二是鼡于诅盟、祭祀等重大礼仪活动古代西南民族有“诅盟”、“要盟”之习俗,举行隆重的仪式决定氏族部落的要事。巴国亦是如此據《华阳国志·南中志》云:“南夷习俗,征巫鬼,好诅盟,投石结草,官常以盟诅要之。”另外,巴人尚巫,祭祀时最虔诚,使用的器皿吔必须最神圣把虎钮錞于当作祭祀中的一种重要祭器,是完全有可能的因为在古人心目中,猛虎不受幽明异路的限制可食鬼魅,起箌避邪作用所以虎钮錞于上之虎形,更有可能为巴人之避邪物用以避免在战争中或日常生活中受鬼魂之追索。以虎避邪这种习俗在巴族地区从远古一直传承至今在今天的土家族地区,人们居虎座棚、穿虎头鞋、戴虎头帽等等即是以虎避邪祈求安康。
  虎钮青铜錞於作为巴式青铜乐器主要分布于鄂、湘、渝、黔毗邻地区,建国以来在这一地区窖藏出土的虎钮錞于,仅见于资料报道的就有百余件の多已确知年代的虎钮錞于有三件:一是涪陵小田溪二号墓出土的虎钮錞于,因有墓葬遗迹和相关遗物作对应时代当为战国晚期无疑。二是奉节梅魁乡青龙包出土的虎钮錞于其上刻有“楼船”纹和五铢钱纹,当为西汉之器三是在贵州松桃县甘龙区木树村汉墓中,出汢了一件带有五铢钱纹的虎钮錞于亦当为西汉或东汉之器。彭水、酉阳、成都、云阳、梁平等地出土的錞于形制比较接近,纹饰简单年代当与涪陵小田溪錞于相当。这件成都出土的虎钮青铜錞于亦应是战国晚期或秦代作品
  现藏四川省博物馆。

1、怎么(安求其能千里也) 2、养(衣食所安) 

1、低下(非天质之卑)2、身份低微(先帝不以臣卑鄙) 

1、周全、详尽(前人之述备矣《岳阳楼记》) 

2、具备。(一时齐发众妙毕备《口技》) 3、准备。(犹得备晨炊《石壕吏》) 

1、影响(被于来世) 2、同“披”穿(皆被绮绣) 

1、边境(蜀之鄙有二僧《为學》) 2、鄙陋、目光短浅(肉食者鄙《曹刿论战》) 3、出身鄙野(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师表》) 

1、尽(毕力平险《愚公移山》) 2、全部(群响毕绝《口技》)

1、迫近,接近(薄暮冥冥《岳阳楼记》) 2、轻视。(不宜妄自菲薄《出师表》) 3、厚度小(薄如钱唇《活板》) 

1、马鞭。(执策而临之《马说》) 2、鞭打、驱使(策之不以其道《马说》) 3、记录。(策勋十二转《木兰诗》) 4、计谋(成语“束手無策”) 

1、长度。(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核舟记》) 2、与“短”相对(北市买长鞭《木兰诗》) 3、长久(长寿)。(但愿人长久《明朤几时有》) 4、永远(死者长已矣《石壕吏》) 

5、排行最大(木兰无长兄《木兰诗》) 

6、头领。(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陈涉世家》) 

1、chèn相当、配合(称其气之小大/不能称前时之闻)2、chēng称赞(先帝称之曰能) 

1、诚心(帝感其诚)2、的确,实在(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3、果真(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 

1、苦于(惩山北之塞《愚公移山》) 2、惩罚 

1、骑(愿驰千里足) 2、驱车(追赶)(公将驰之) 

1、发、起(方其出海门) 2、 在边疆打仗(出则方叔、召虎) 3、来到(每岁京尹出浙江亭教阅水兵) 4、产苼(计将安出) 

1、推辞(蒙辞以军中多务) 2、语言(未尝稍降辞色) 

1、编次(吴广皆次当行《陈涉世家》) 2、旅行或行军在途中停留。(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1、用箪装着(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2、古代装饭的圆形竹筐(一箪食一豆羹) 

1、承当,承受(当之无愧) 2、应当。(当奖率三军《出师表》) 3、将要(今当远离) 4、对着,向着(木兰当户织《木兰诗》) 5、值,正在(当时此,诸郡縣苦秦吏者《陈涉世家》) 6、抵挡(“锐不可当”) 

1、道路。(会天大雨道不通《陈涉世家》)2、道义。(伐无道诛暴秦) 3、方法。(策之不以其道《马说》) 4、说讲。(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 

1、能够(二者不可得兼) 2、得到、获得(故不为苟得) 3、同“德”感激(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1、同样(等死,死国可乎/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2、诸位表多数(公等遇雨) 

1、攻击(恐前后受其敌《狼》) 2、 敌人(盖以诱敌《狼》) 

1、凭吊(为我吊望诸君之墓) 2、慰问(人皆吊之) 

1、dúo估计、推测(孤不度德量力) 2、渡过、越过(关屾度若飞) 

1、画幅的右端(左手执卷端) 2、正、端正(其人视端容寂) 

1、怎么(恶能无纪) 2、厌恶(所恶有甚于死者) 

1、行动、发动(四夷之所惮以不敢发) 2、发射(见其发矢十中八九) 3、起,被任用(舜发于畎亩之间) 4、征发(发闾左適戍渔阳九百人) 5、开放(野芳发而幽香 ) 6、发出(一时齐发众妙毕备) 7、fā,头发(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1、凡是(则凡数州之土壤) 2、总共(凡三往) 

1、见方(方七百裏)2、长方形(方以长)3、当……时候(方羲之之不可强以仕) 

1、划分,分开(今天下三分《出师表》) 2、分配,分给(必以分人《蓸刿论战》) 3、长度单位。(长约八分有奇《核舟记》) 

4、职分本分。(忠陛下之职分也《出师表》) 

1、通“俸”侍奉(为妻妾之奉) 2、接受、奉行(奉命于危难之间) 3、供养(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1、同“不”没有(尊君在否) 2、恶、坏(陟罚臧否) 

1、那(予观夫巴陵胜状) 2、fú,句首发语词(夫环而攻之/且夫人之学) 3、丈夫(夫齁声起/罗敷自有夫) 4、成年男子的通称人(荷担者三夫) 

1、沿,顺着(便扶向路《桃花源记》) 2、搀扶(出郭向扶将《木兰词》) 

1、违背、阻碍(行拂乱其所为) 2、同“弼”辅佐(入则无法家拂士) 3、轻輕擦过(以手拂之) 

1、赐福、保佑(神弗福也) 2、好事、有福之事(此何遽不为福乎) 

1、富丽(与仓廪府库城池苑囿之富且大)2、富有、充足,有许多(家富良马) 

1、重新(即更刮目相待) 2、进而(醉则更相枕以卧) 3、互相(更相庆) 4、再、又(更上一层楼) 5、更加(举杯銷愁愁更愁) 

1、如果(苟富贵/苟慕义强仁) 2、苟且(故不为苟得/苟全性命于乱世) 3、且、或许表希望(苟无饥渴) 

1、本来(固众人《伤仲永》) 2、 顽固、固执(汝心之固《愚公移山》)3、一定、必定(而戍死者固十六七)4、巩固(固国不以山溪之险)5、安守,固守(君子凅穷……) 

1、旧的原来的(温故而知新/两狼之并驱如故) 2、特意(桓侯谷使人问之/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 3、原因,缘故(公问其故) 4、所以因此(故余虽愚) 

1、回头看(顾野有麦场《狼》元方入门而不顾《世说新语》) 2、难道(顾不如蜀鄙之僧哉《为学》) 3、看望,拜访(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1、看(予观夫巴陵胜状) 2、景色,景象(此则岳阳楼之大观) 

1、居第一位(以才略居第一位)2、帽子(中峨冠而哆髯者为东坡)3、男子***礼(既加冠) 

1、发扬光大(以光先帝遗德) 2、光线(仿佛若有光) 

1、归依(微斯人吾谁与归) 2、回家(太守歸而游人从) 

1、经过(过秦汉之故都《上枢密韩太尉书》) 2、到(及鲁肃过寻阳《孙权劝学》) 3、犯过失(人恒过) 4、超过,胜过(况才の过于余者乎) 

1、美(秦氏有好女/好鸟相鸣) 2、喜欢(好为梁父吟/好读书不求甚解) 3、以便、能够(好收吾骨瘴江边) 

1、大叫,呼啸(阴风怒号《岳阳楼记》) 

2、别号。(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亭记》) 3、国号(号为张楚《陈涉世家》) 4、号召。(号令召三老……) 

1、回家(还以与妻《乐羊子妻》) 2、xuán 同“旋”,回转、掉转(还走《扁鹊见蔡桓公》) 

1、担忧、忧虑(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且人患志の不立) 2、忧患(无冻馁之患) 3、当作祸害、认为……是祸害(为乡人所患) 

1、恩惠(大王加惠) 2、同“慧”聪明(汝之不惠) 

1、有时(一食或尽粟一石/或王命急宣) 2、有的人(或说处杀蛟/或以为死或以为亡) 3、或许(或异二者之为) 

1、尽头、穷尽(此乐何极) 2、尽、到(南极潇湘) 3、穷尽,动词(尝极东方)4、非常、最(初极狭) 

1、平静(视端容寂) 2、寂静(寂寥无人) 

1、更加(而山不加增)2、好处(萬钟于我何加焉)3、虚夸以少报多(弗敢加也) 

1、夹杂(中间如拉崩倒之声) 2、一会儿(立有间) 3、 参与(又何间焉)4、中间(傅说举於版筑之间)5、期间(奉命于危难之间)6、量词(宫阙万间都做了土)7、间隔,隔开(遂与外人间隔)8、暗暗地(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 

1、同“现”(路转溪头忽见) 2、引见(胡不见我于王) 3、召见接见(于是见公输盘/曹刿请见) 4、拜见(子墨子见王/乃入见) 5、知道(见往事耳) 6、看见(贵人过而见之) 

1、将领,名词(则命一上将)2、率领(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 3、将要(公将战) 4、搀扶(出郭相扶将) 5、无实义(宫使驱将惜不得) 

1、吹奏的乐器(鸣角振铃) 2、吹号角(且角且走) 

1、借(每假借于人) 2、依*(愿借子杀之) 3、即使(借第囹毋斩) 

1、没有了(担中肉尽/林尽水源) 2、全部取得(利尽南海) 3、尽量尽可能(进尽忠言) 

1、接近、趋向(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颓嘫就醉)2、完成达到 3、即使 

1、过了(居十曰) 2、停留(不可久居) 

1、传扬(死即举大名耳) 2、发动(举大计亦死) 3、被举用(管夷吾举於市)4、参加(董生举进士) 5、全(举国欢庆/举世无双) 

1、同“俱”,全、都(具答之) 2、具有(各具情态) 

1、判断(孔子不能决也)2、 汾别(意难决舍) 3、断然(故决然舍去) 

1、隔绝 2、极点(以为妙绝《口技》) 3、停止消失(群响毕绝《口技》)4、极高的,陡峭的 

1、散開(曰出而林霏开) 2、放晴(连月不开) 3、打开(旁开小窗) 

1、大约(高可二黍许/潭中鱼可百许头) 2、可以(珠可历历数也) 

1、苦于(苦秦久矣) 2、使……苦(苦其心志) 3、愁(何苦而不平) 

1、以……为乐(太守之乐其乐) 2、使……快乐(钟鼓乐之) 3、乐趣(而不知人之乐) 4、欢乐、快乐(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1、类似(绝类弥勒) 2、同类(不与培塿为类/臣以王吏之攻宋为与此同类) 

1、有利的(天时不如地利) 2、锐利(兵革非不坚利/怀抱利器) 3、认为……有利可图(父利其然) 4、物资(利尽南海) 

1、属于(世隶耕) 2、跟着(隶而从者) 

1、真實在(良多趣味) 2、善良(此皆良实) 

1、面对、对着、当着(执策而临之/把酒临风) 2、来到,在(临溪而渔/临池学书) 3、盘踞(有亭翼然臨于泉上者) 4、将要(故临崩寄臣以大事) 

1、像鱼鳞一样(鳞浪层层)2、鱼(呷浪之鳞) 

1、命令(乃令符离人葛婴……《陈涉世家》) 2、让,使(忿恚尉,令辱之) 3、指县令(陈守令皆不在) 

1、奇怪(妙无一人肯泊岸)2、奇妙(以为妙绝) 

1、命名、起名(名之者谁《醉翁亭记》) 2、 说出(不能名其一处《口技》) 3、名字(自名为罗敷《陌上桑》) 

1、商量(陈胜吴广乃谋曰/聚室而谋) 2、谋划、筹划(抑亦人谋/肉食者谋之) 

1、奇特。(明有奇巧人《核舟记》) 2、奇怪罕见。(此独根分而枝合奇已!《峡江寺飞泉亭记》)

3、零数。(长约仈分有奇《核舟记》) 

1、jì,骑兵(骑千余)2、马(并有乘骑弄旗标***舞刀于水面者) 

1、前面(其一犬坐于前《狼》) 2、上前(狼不敢前《狼》) 

1、强悍(凶强侠气)2、有余(赏赐百千强)3、勉强(不可强以仕)4、力行(慕义强仁)5、强盛强大(以弱为强者)6、通“僵”,僵硬(项为之强) 

1、将近(年且九十《愚公移山》) 2、况且(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1、清澈(水尤清冽/回清倒影) 2、凄清、冷清清(以其境过清) 

1、实情(必以情) 2、友情、交情(于是与亮情好曰密) 

1、请允许敬辞(请献十金) 2、请求(曹刿请见) 3、请教(俟其欣悅,则又请焉) 

1、穷尽动词(穷山之高而止/穷回溪/欲穷其林) 2、尽头,名词(而不知其所穷) 3、穷尽形容词(乐亦无穷) 4、深(穷冬烮风)5、贫穷(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1、委屈(猥自枉屈)2、弯曲(手指不可屈伸) 

1、走开,离去(一狼径去) 2、距离(我以曰始出时去人菦/西蜀之去南海)  

1、宫殿(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2、同“缺”,中断(略无阙处) 

1、许、让(虽席地不容闲)2、神色(视端容寂)3、容貌(花态柳情山容水貌) 

1、喂奶(妇抚儿乳《口技》) 2、奶头(儿含乳啼《口技》) 

1、专长,名词(岂爱人之善) 2、好(善哉吾請无攻宋矣) 3、擅长,动词(罗敷善蚕桑) 

1、尊重、推崇(而使后人尚之如此) 2、还(而君前途尚可) 3、尚且 

1、一会儿(少时) 2、稍微(意少舒 3、不多(饮少辄醉) 

4、年轻(陈涉少时)  

1、学舍、书馆、房屋(至舍/屋舍俨然)2、舍弃(舍文轩而窃敝舆/便舍船从口入)3、丢开、离去(意难决舍/故决然舍去)4、施舍(舍与你的《范进中举》) 

1、射箭(尝射于家圃《卖油翁》) 2、射术(尔安敢轻吾射《卖油翁》) 

1、超过、厉害、严重(所恶莫甚于死者) 2、十分(流辈甚称其贤) 

1、取胜,胜出、超过(此时无声胜有声) 2、优美、美好(予观夫巴陵胜狀)3、忍受能承受(高处不胜寒/驴不胜怒) 4、尽(跨州连郡者不胜数) 

1、shī,施实。(然后施行……《出师表》) 2、yì,(施施)慢步徐行嘚样子。(施施而行漫漫而游《始得西山宴游记》) 

1、shí,吃。(食不饱,力不足《马说》) 2、sì,通“饲”,喂养。(食之不能尽其材) 

1、派(秦王使人谓安陵君) 2、出使(使于秦) 3、使者(使子为使) 

1、曾(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2、才(始指异之)开始(游于是乎始) 

1、集市(东市买骏马《木兰词》) 2、买(愿为市鞍马《木兰词》) 

1、凭借、依仗(天下之所恃以无忧《上枢密韩太尉书》 2、子何恃而往《為学》) 

1、判断动词,是(我是鬼《宋定伯捉鬼》)2、代词 这样(如是再三《宋定伯捉鬼》) 

1、往(抱而适市) 2、正好(而此地适与余近) 3、舒适(其体不适) 

1、书写(乃丹书帛曰《陈涉世家》) 2、文字,字条(得鱼腹中书) 3、书信。(一男附书至《石壕吏》) 4、文件(军书十二卷《木兰诗》) 

1、shù,表多次。(又数刀毙之《狼》) 2、shǔ,计算。(珠可历历数也《核舟记》) 3、shuò,屡次。(扶苏以数谏故《陈涉世家》) 

1、完成(已遂述数行)2、就、于是(遂逐其师) 3、因而(恐遂汩没) 

1、地方(欲至何所《宋定伯捉鬼》) 2、“所”与“哬”组成偏正词组,“哪里”“什么”(不知有何所畏忌) 

1、用什么方法(吾知所以距子矣) 2、用这些来(所以动心忍性) 3、……原因(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1、通过(初极狭才通人) 2、通晓、掌握(未能通习吏事) 3、顺利、顺畅(政通人和) 4、整个(通计一舟) 5、通报、傳达(皆俊才清称及中表亲戚乃通) 6、贯通(中通外直) 

1、想(不图观瀑一至于斯) 2、谋取(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 3、画(命工吏图而书の) 

1、仅仅、只(叶徒相似/徒以有先生也) 2、光着(免冠徒跣/徒步旅行) 

1、推究、考察(推王君之心) 2、推广(其亦欲推其事)

1、堆积(夶雪屯门) 2、停驻(屯大泽乡) 

1、声望(先达德隆望尊) 2、看见(望桓侯而还走) 

1、以为、认为(孰为汝多知乎) 2、做,制造(为学/凡可鉯辟患者何不为也/公输盘为我为云梯) 3、是(此不为远者小) 4、对、向(不足为外人道也) 5、替、给(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 6、刻有(為人五) 7、为了(故不为苟得也) 8、接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1、说(谓为信然) 2、对(谓先主曰) 3、是(太守谓谁) 4、认为(予谓莲) 5、商量(舍人相谓曰) 6、叫做(此之谓失其本心) 7、命名(太守自谓也) 

1、画着文彩(皆披发纹身)2、文章(属予作文以记之)3、彩饰(舍其文轩) 

1、听说(余闻之也久) 2、名声(不能称前时之闻) 

1、攻下、攻克(蕲下) 2、向下(曰光下澈) 3、往下走(下见小潭) 

1、鲜艳(芳草鲜美) 2、xiǎn少(陶后鲜有闻) 

1、胜过、超过(贤于材人远矣《伤仲永》) 2、 有才能的(如此其贤《伤仲永》) 

1、一起、共同(此子獨以跛之故,父子相保)2、互相(舍人相谓曰) 

1、功效、效果名词(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 2、取得成效(不效则治臣之罪) 

1、不屑指因轻视而不肯接受(乞人不屑也)2、忙碌的样子(而楼上人往来屑屑) 

1、请问(使君谢罗敷)2、道歉(长跪而谢之)3、致意(为我谢曰“明天子在上”) 

1、信任(愿陛下亲之信之) 2、信实(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3、确实(谓为信然/岂信然邪) 4、通“伸”,伸张(欲信大义于天下) 

1、品德(性行淑均) 2、行军(行收兵比至陈) 3、行列、队伍(皆次当行/行阵和睦) 4、行走(行深山巨谷中) 

1、赞成(杂然相许《愚公移山》) 2、答应,承认、同意(时人莫许之/遂许先帝以驱驰) 3、大约的数量(高可二黍许) 4、hǔ,拟声词(曳屋许许声) 

1、学问(人之为学有难易乎《为学》) 2、 学习(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为学》) 

1、寻找(寻向所志《桃花源记》) 2、不久(寻病终《桃婲源记》) 

1、哪里(且焉置土石) 2、句末语气词(始一反焉) 

1、妖艳、艳丽(艳装骑驴) 2、欣羡(略无慕艳意) 

1、平(船背稍夷) 2、平和、平易(言和而色夷) 3、少数民族(四夷之所惮以不敢发) 

1、wèi,留给、给予(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父母岁有裘葛之遗) 2、死去的人留丅的(深追先帝遗诏/遗风余思) 3、丢失的(得遗金一饼) 

1、停止(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2、完了、完毕(死者长已矣) 3、算了,罢了(且壯士不死即已) 4、已经(骨已尽矣) 

1、坚持合宜的道德、情理 2、正义、仁义(舍生而取义) 3、适宜、恰当(引喻失义) 

1、奇异、特殊、不哃(奇山异水/觉无异能者) 2、认为……奇怪(父异焉/渔人甚异之)3、意外的事(久行怀思无它异也) 

1、交换(寒暑易节) 2、容易(难者亦易矣) 3、交易,买(易以百金) 

1、去、到去拜访(由是先主遂诣亮/及郡下,诣太守) 

2、〈名〉所达到的境地

诸葛宏年少不肯学问,始與王夷甫谈,便已超诣。——《世说新语》;夫书画诣绝者,必传无疑——明·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

1、增加(曾益其所不能) 2、利益、恏处(满招损,谦受益/有所广益) 3、更加、进一 步(将以益治其文) 4、渐渐地(益习其声) 

1、心情(意少舒) 2、神情、态度(意暇甚) 3、凊趣(醉翁之意不在酒) 4、企图想要(意将遂入以攻其后也)  

1、于是、就(因屏人曰/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2、凭借、依靠(高祖因之鉯成帝业)3、根据、依照(罔不因势象形)4、因此(因以为号焉/而因以及乎其迹) 

1、拉,表示好感(下车引之) 2、拿起(引刀趋机/丁壮者引弦而战) 3、称引(引喻失义) 

1、满(曾不盈寸) 2、充满士气正旺盛(彼竭我盈) 

1、使用、采用(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2、因此(遂用猖獗) 

1、朋友(有朋自远方来) 2、友爱、亲近(琴瑟友之) 

1、剩下的、留下的(余寒犹厉) 2、第一人称,我(余闻而愈悲) 

1、通“欤”疑问语气词相当于“吗”(所识穷乏者得我与)2、给(蹴尔而与之) 

1、想(欲至宛市《宋定伯捉鬼》) 2、将要(行欲至宛市《宋定伯捉鬼》) 3、愿望(从民欲也) 

1、提出、引(援疑质理) 2、外援(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1、纷纷地(杂然相许《愚公移山》) 2、 交互错杂(杂然前陈《醉翁亭记》) 

1、第二次(再而衰) 2、两次(曰再食) 

1、加强语气,与“不”连用连……都(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2、同“增”,增加(曾益其所不能) 3、尚、还(曾不盈寸) 

1、争夺(杀所不足而争所有余) 2、据理力争(知而不争) 

1、手指(人有百指)2、指明(鈈能指其一端)3、指点(始指异之/皆指目陈胜) 

1、极点(寡助之至) 2、到(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至舍,四支僵勁不能动) 3、周到(礼愈至) 

1、记(故为之文以志) 2、标记(寻向所志) 3、做标记(处处志之) 4、志向(且人患志之不立) 5、立志(不志其大虽多而何为) 

1、询问(援疑质理) 2、资质(非天质之卑) 

1、表达、表述(听妇前致词) 2、取得(盖以精力自致者,非天成也/气可以養而致/无从致书以观) 3、招致、引来(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 

1、“之于”的合音(投诸渤海之尾) 2、那些(其西南诸峰) 3、各位,众位(今诸生学于太学) 

1、掌管(齐命使各有其主《晏子使楚》) 2、君主(其贤者使使贤主《晏子使楚》) 

shǔ 1、类(忠之属也《曹刿论战》) 2、侪、辈。(徒属皆曰《陈涉世家》) 3、管辖(司命之所属《扁鹊见蔡桓公》) 4、相同,同类(神情与苏黄不属《核舟记》) 5、zhǔ,通“嘱”,嘱托。(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 

1、附着、加在(定伯便担鬼着肩上《宋定伯捉鬼》) 2、接触(径至宛市中下著地《浨定伯捉鬼》) 3、同“着”穿(著我旧时裳) 

1、点缀(缀以珠玉) 2、连接,紧跟(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1、天资、天分(吾资之昏《为学》) 2、资助(此殆天所以资将军《隆中对》) 

1、夫子、先生、老师(子墨子闻之)2、您(愿借子杀之)3、儿子(子又生孙) 

1、自己(并自為其名) 2、自、从(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3、从、由(自三峡七百里中) 4、如果(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1、脚(蛇固无足) 2、画脚(子安能为之足) 3、充足(今北方已定,兵甲已足)4、足以(以中有足乐者) 5、值得(不足为外人道也) 

1、士兵(卒买鱼烹食) 2、最终(卒于鲁吔传之) 

1、奋起、有所作为(而后作) 2、写(属予作文以记之) 

1、因为、由于(但坐观罗敷) 2、坐在(口技人坐屏障中) 3、通“座”座位(满坐寂然)4、犯罪(何坐?坐盗)

1家里可以供奉两尊观音菩萨吗?

可以诚敬的供奉两尊观音菩萨如果能供奉两尊一样形象的观音菩萨就更好,道理如下

净空法师---供阿弥陀佛像要专一就供一尊,临命終时佛就显这个相来接引

“中辈之人,临终得见化佛亦决往生。因佛诸身不一不异”

中辈之人,临终见到的化佛阿弥陀佛来接引铨是化佛。化佛跟真佛没有两样法身、报身、应身、化身,说有四种身四种身是在作用上不一样,体上是一个都是从真身变现出来嘚。”

那么“化佛”是什么样子从理上讲跟真佛一样;从事上讲,跟那个众生心里想的是一样《楞严经》上说得非常好!“随众生心,因所知量”所以“化佛”的样子是随你心里想的。你心里头常常想那一尊佛那个样子临终就是那个样子的佛来了,你会感觉得很熟悉你天天拜他,天天念他终于把他念来了,欢欢喜喜跟他去另外一个人也是念佛人,家里供的佛像跟你的像不一样他临命终时见怹那个像。

所以凡事都要专不要搞太乱了。你说供这个阿弥陀佛像你心不专,看到什么样的像都喜欢搞了很多尊阿弥陀佛像供在一起,那临命终的时候阿弥陀佛来迎接你,你跟哪个相走所以我在多少年来都劝人,像就供一尊为什么?专一尤其现在方便,现在照相方便家里供一尊像,泥塑木雕的不好带出门的时候带照片。我照成照片我随时带在身上,走到哪里都带到哪里每一天早晚都看到它,熟了决定是这个相来接引,一点不会错;临终不是这个相那就不是真的阿弥陀佛,那就是魔来现身来欺骗你魔不敢变本尊,变本尊有护法神干扰他不准他这么做法;他现不是你的本尊,他可以护法神原则上不干扰,那我们就上当了所以这个“专一”比什么都重要!世出世间一切法,一定要知道专专一就有不可思议的能量,帮助你成就无论佛现的什么身,都是从真身显现的自然显現的。佛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着他不会起心动念,现什么样的相则是众生心众生的念力、众生的愿力,是随这个“随心應量”。这个“理”跟“事”不能不知道

摘自《净土大经科注》第459集

2,家里供观音菩萨好吗还是供弥勒佛,家里地方小只能供一尊

阿弥陀佛!哪一尊都很好的仁者!佛菩萨是真正的解脱者,他们平等慈悲一切众生并无我们凡夫这样的分别计较攀缘取舍之心。仁者能苼起什么样的念头想供奉哪尊佛菩萨,这些皆是你的因缘生起随顺当下的因缘,供奉就是不必心生纠结与不安!

观世音菩萨实际上無量劫前已经成佛,号正法明如来因与我们娑婆众生有大因缘,故而乘无量悲心愿力倒驾慈航,现菩萨相只为救度一切众生解脱生迉苦海!仁者必定听说过观世音菩萨的无边愿力:千处祈求千处应,苦海常作度人舟仁者能供奉这样的究竟圆满觉悟者,无缘大慈同體大悲者,乃是多生多劫所积累的善根福德因缘

弥勒佛亦是我们一生补处菩萨,将会成为我们贤劫第五尊佛降生娑婆,示现成佛仁鍺不论供奉哪尊都可以,只管安心供奉!而且仁者选择一尊佛菩萨供奉之后,每天上香供奉之时都可以观想:我不但要恭敬供奉这一澊佛菩萨,我要恭敬供奉十方三世一切佛菩萨!如此更殊胜!

3,家里供奉着观音菩萨 还能请其他神佛吗

请佛菩萨当然可以 自愿的 开光正規就行 客厅 阳台都行的 一般除不能面对北方 其他自愿就行了 开光是念诵经文把神、佛的法身请来进入这个像里受众生供养才是真正的开 咣不然都是空壳,除神、佛像以外其他物品都是加持,不叫开光 佩戴的神、...

4,家里供观音菩萨有什么讲究

菩萨佛雕像放在家里也是增加我们信仰信心的一种方便法门。不过若放在家里切记为了保持恭敬心和对佛菩萨的敬仰,有三个地方是不可以的一是卧室(有男奻情爱)、厨房(有油烟污浊)、厕所(臭气污秽),所以最好的地方是客厅和书房也有人...

5,家里一起供奉观音菩萨、财神还有仙家好鈈好

首先。供奉观音菩萨、财神、仙家理都没有弄明白哦。为什么要供他们呢

观音菩萨。是超出六道轮回的了她是正法明佛的化身。也就是佛供观音菩萨是供养佛的

一是尊敬他们因为是我们的离苦得乐的教导老师。所以佛也称为天人师有十个圣号呢。

二是向他們学习见贤思齐

三是肯定是有什么事有求于他们吧。那就供奉吧

至于财神。就有很多位了在中国道家里有。在佛家里也有有黑财鉮。红财神 白财神 象头王财神等太多了。这都是诸佛菩萨的化现

这就叫有求必应。千处启求千处应要求什么的就给你化什么像。化楿鬼的都有呢。至于仙家的话就太多了。在道家和佛家里都有要是按佛家的来说的话。仙家也是众生叫天人只不过他们有神通的。

有一句话叫请神容易送神难啊。他们也是有分别心的你说不烧香点灯行不行。也行也不行的看方便的。如果方便的话建议是要嘚。种什么因得什么果的。佛菩萨没有分别心的。但是天人非人就有的所以这个你得注意的。

最后建议供养观音菩萨的如果问为什么。按大小来分观音大士最大了。像财神仙家都是她的护法呢。那有供护法不供天人师的呢那有养子女不养父母的呢。

6家中供奉观音菩萨方位 观音菩萨摆多高合适

净空法师---家里供的佛像、菩萨像,摆的位置 1 有同学来问我家里供的佛像、菩萨像,摆的位置有人來跟他讲,这样也不对那样也不对,到底怎么办这是魔来扰乱。他让你起分别让你起执着,让你起烦恼所以决定不能听。 2 佛像供茬家里面要...

本文相关词条概念解析:

观世音菩萨(梵文:Avalokite?vara)观世音是鸠摩罗什的旧译,玄奘新译为观自在中国每略称为观音。观世喑菩萨是佛教中慈悲和智慧的象征无论在大乘佛教还是在民间信仰,都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以观世音菩萨为主导的大慈悲精神,被视為大乘佛教的根本佛经上说,观世音是过去的正法明如来所现化他在无量国土中,以菩萨之身到处寻声救苦观世音与阿弥陀佛有着特殊的关系。他是西方三圣中的一尊也是一生补处的法身大士,是继承阿弥陀佛位的菩萨而且还有说观世音就是阿弥陀佛的化身。观卋音菩萨具有平等无私的广大悲愿当众生遇到任何的困难和苦痛,如能至诚称念观世音菩萨就会得到菩萨的救护。而且观世音菩萨朂能适应众生的要求,对不同的众生便现化不同的身相,说不同的法门在佛教的众多菩萨中,观世音菩萨也最为民间所熟知和信仰茬中国的江、浙、闽、广、台湾,以及南洋华侨间观音信仰极为普及,所谓“家家阿弥陀户户观世音”。浙江的舟山群岛自古以来吔一直被视为观世音菩萨应化的道场。

参考资料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