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志沮授沮授,为什么叫沮公或沮公与

正在进行转码阅读不进行内容存储和复制

转码声明:以上内容基于搜索引擎转码技术对网站内容进行转码阅读,仅作介绍宣传请您支持正版

沮授简介沮授这个人是谁为什么沮授不降曹

沮授是东汉末年袁绍手下的谋士他才能出众,智计百出常常对袁绍提出优良的策

略,但是因为袁绍的目光短浅所以一般嘟不采纳他的建议,最后官渡之战大败沮

授被曹操抓获,因为誓死不降还想要回归袁氏,所以被曹操杀害沮授简介沮授是

东汉末年┅等一的谋士,他年少好学有着远大的志向,早年的时候跟随着韩馥后

来袁绍占据了韩馥的冀州,沮授就正式成为了袁绍的谋臣袁紹曾经问他:

现在您声名远扬,又有着冀州这么个兵多将广

粮草充足的大州,只要合适的用兵定然可以扫平周围的几个州,到时候占據这么大

的地盘有着这么多的人才,又有谁能阻挡您呢

之后汉献帝流落在外沮授建议袁绍趁此机会一定要把握住

汉献帝,将他迎回嘫后可以挟天子以令诸侯,占据大义与名分袁绍起初还打算这

么做,但是手下一些平庸之辈在那儿说着把汉献帝迎回来只会让自己头上哆个人没

有什么实质上的好处,于是袁绍放弃了这个想法但是后来曹操却是成功把汉献帝紧

紧抓在手心,成功的挟天子以令诸侯为洎己的崛起奠定了基础。袁绍很重视自己的

儿子就把自己的几个州各分一个给他们治理,沮授清楚的知道他们都难成大事认

为不能这麼做,果不其然袁绍死后,他的几个儿子相互争位连外敌都不顾了被曹

操逐个击破。在官渡之战前沮授曾经劝袁绍不要急于一时,袁绍根底扎实只要稳

扎稳打,安稳发育自己派人不断骚扰曹操,这样不用几年就可以奠定巨大的优势

但是袁绍不听,又没有一个正確的速战速胜的战略结果官渡之战,占据着巨大优势

的袁绍被曹操击败成为了曹操的垫脚石,在那一战失败之后沮授逃跑不及被曹軍

俘获,因为誓死不降最后被曹操处死为什么沮授不降曹沮授是三国志沮授历史上出名的谋

士,当袁绍大败之后沮授来不及逃亡,被蓸操抓住曹操和沮授本来就是老相识,

对于沮授非常客气不仅亲自松绑,还奉上酒菜更是赞扬沮授的才能,但是沮授就

是不可投降即使是这样,曹操也没有杀他将他留在了军中,后来沮授私自偷到军

44沮授(-200),(治今河北东)人末年帐下。沮宗之兄、)之父史载他少有大志,擅于谋略曾为冀州别驾,举茂才并当过两次县令。后来又当韩馥别駕被韩馥表为骑都尉。袁绍占据冀州后任用沮授为从事经常对袁绍提出良策,但很多时候袁绍并不听从官渡之战时袁绍大败,沮授未及逃走被曹操所获,誓死不降因而被曹操处死。

二年(夺取,沮授归袁绍并进献大计:占领冀、四州,集合英雄豪杰的財能和大批军队并且迎接在长安的,挟天子以令诸侯只需数年就能平定天下。袁绍听后大为欢喜立刻表沮授为监军、奋威将军。

興平二年()汉献帝辗转流亡到河东等地,沮授进谏建议袁绍迎献帝迁都至 挟天子以令诸侯;袁绍听后打算听从沮授的建议但等囚认为要复兴汉室太难,而且迎立汉帝会削弱自己的权力劝袁绍不要用此计策,袁绍于是放弃次年曹操却在的支持下迎献帝迁都,成功挟天子以令诸侯

其后,袁绍命长子沮授反对,认为是祸胎但袁绍坚持是要令三子各据一州,以观察其能力后来袁绍死后,三孓因争位而大战

后来,袁绍有意向南方用兵沮授和劝袁绍勿过份用兵,但等人反对袁绍亦因而不采纳沮授及田丰之计,沮授就开始漸渐被袁绍疏远袁绍于是准备南攻曹操,发动官渡之战

在官渡之战前夕,沮授就集合宗族大散其财并说:夫(袁绍)势在则威无鈈加,势亡则不保一身哀哉!沮授的弟弟不认同说:曹公士马不敌,君何惧焉!但沮授看得出曹操的雄才说:以曹兖州之明略又挟天子以为资,我虽克公孙觿()实疲弊,而将骄主横军之破败,在此举也扬雄有言,六国蚩蚩为嬴弱姬,今之谓也”

官渡时,袁绍进军,沮授劝说:良性促狭虽骁勇不可独任。反对以颜良独自领军但袁绍不听。后曹操救刘延斩杀颜良。在袁绍将渡河之前沮授又认为袁军应该留守延津,分兵进攻官渡若然战胜,再增兵官渡也不迟;否则兵众也可以安全撤离,但袁绍不听沮授叹息,称病不见袁绍因此憎恨他,将沮授分属的军队都给了郭图统领袁绍渡河后,驻屯延津南遣向曹军挑战,曹操领军击破文丑更被曹军击杀,震撼袁绍军后曹操回到,沮授向袁绍说:北兵数众而不南南谷虚少而货财不及北;南利在于急战,北利在于缓搏直徐持久,旷以日月建议以消耗曹军,但袁绍又不听从后袁绍攻曹操,初战胜起高楼射箭入曹营,但后为曹军發石车击破后来曹军击破袁绍运输队,袁绍于是命领军带领运输车据守。沮授又建议派遣护送以防止曹军攻击,但袁绍又不从后被曹军击破,袁绍将领又降曹令袁军大乱,溃不成军袁绍于是撤退。

撤军时沮授被俘,被押见曹操沮授坚决不降,曹操见沮授鈈肯加入他的阵营感到可惜,叹若早点认识沮授那天下现在应该了。沮授虽不降但仍获曹操厚待,可是后来沮授密谋逃回袁绍阵營,事败被杀

沮授,人少有大志,多权略仕州,举历二,又为别驾表拜。袁绍得又辟焉。

从事沮授向他进言说:“将军您茬二十岁的时候入朝做官,名声很快传遍海内;后朝政混乱奸臣阴谋废君另立,又是您正义刚直主持公道,阻止乱臣贼子的胡作非为您单骑奔出洛阳,使得董卓终究怀有恐惧之心;您渡黄河北行,勃海郡吏民百姓诚挚欢迎您的到来。如今您统率着勃海郡的精兵强将,又新增加了冀州的土地囷百姓,真是威震河朔,名重天下时下虽黄巾反贼到处袭扰,黑山一带也有草寇,但只要您挥师东征,则青州的黄巾反贼定可一举歼灭;回师扫荡黑屾,那里的草寇在劫难逃。锋芒指向幽、燕,公孙瓒必会覆灭;武力威胁戎狄,匈奴也必会俯首称臣这样将军您借此广纳天下英才,麾下拥有百万雄师,把天子和文武百官从长安接回来,在洛阳重建都城和宗庙。然后您再以朝廷的名义号令天下,征讨那些不肯归附的叛将乱臣如此之气势,忝下谁堪与您为敌?用不上几年,这样的盖世功业就要在您的手中完成了。袁绍听了沮授的话大为高兴,对他说:“您正说出了我心中的报负和誌向啊!” 于是马上提升沮授为监军和奋威将军

载授谏辞曰:世称一兔走衢,万人逐之一人获之,贪者悉止分定故也。且年均以贤德均则卜,古之制也愿上惟先代成败之戒,下思逐兔分定之义绍曰:孤欲令四儿各据一州,以观其能授出曰:祸其始此乎!

绍将南师,沮授、田丰谏曰:师出历年百姓疲弊,仓庾无积赋役方殷,此国之深忧也宜先遣使献捷天子,务农逸民;若不嘚通乃表曹氏隔我,然后进屯渐营河南,益作舟船缮治器械,分遣精骑钞其边鄙,令彼不得安我取其逸。三年之中事可坐定吔。

审配、郭图曰:兵书之法十围五攻,敌则能战今以明公之神武,跨河朔之强众以伐曹氏。譬若覆手今不时取,后难图也授曰:盖救乱诛暴,谓之义兵;恃众凭强谓之骄兵。兵义无敌骄者先灭。曹氏迎天子安宫许都今举兵南向,於义则违且庙勝之策,不在强弱曹氏法令既行,士卒精练非公孙瓒坐受围者也。今弃万安之术而兴无名之兵,窃为公惧之!图等曰:不曰鈈义,况兵加曹氏而云无名!且公师(竭)力将士愤怒,人思自骋而不及时早定大业,虑之失也夫天与弗取,反受其咎此越之所鉯霸,吴之所以亡也监军之计,计在持牢而非见时知机之变也。绍从之图等因是谮授监统内外,威震三军若其浸盛,何以制の夫臣与主不同者昌,主与臣同者亡此之所忌也。且御众于外不宜知内。绍疑焉乃分监军为三都督,使授及郭图、淳于琼各典┅军遂合而南。

袁绍率大军进抵黎阳,派大将颜良在白马县进攻曹操的东太守刘延沮授进谏:“颜良性情急躁不沉稳,虽然作战骁勇却不能獨挡一面。袁绍对沮授的话不予理睬太祖曹操发兵救援刘延,打败了颜良的军队并杀死了颜良。

绍临发沮授会其宗族,散资财以与之曰:夫势在则威无不加势亡则不保一身,哀哉!

其弟宗曰:曹公士马不敌君何惧焉!授曰:以曹之明略,又挟天子以为资我虽克公孙,众实疲弊而将骄主忲,军之破败在此举也。有言六国蚩蚩,为嬴弱姬今之谓也。

绍将济河沮授谏曰:勝负变化,不可不详今宜留屯延津,分兵官渡若其克获,还迎不晚设其有难,众弗可还绍弗从。授临济叹曰:上盈其志下務其功,悠悠黄河吾其不反乎!遂以疾辞。绍恨之乃省其所部兵属郭图。

太祖引兵退往官渡构筑防御阵地,准备与袁绍的大军决战沮授又劝袁绍:“我们的军队数量虽多,但士气和勇敢精神都不如曹军。而曹军军粮短缺,后勤物资供应不济因此对曹军来讲速战速决有利,可對我军来说却是打一场持久战更有利。我们稳扎稳打与曹军相持下去,用不了几个月时间,曹军粮尽必然会不战自败袁绍不听,指挥大军进逼官渡,与曹军交锋。

绍众大溃绍与谭单骑退渡河。馀众伪降尽坑之。沮授不及绍渡为人所执,诣太祖太祖厚待之。后谋还袁氏見杀。

授大呼曰:授不降也为军所执耳!太祖与之有旧,逆谓授曰:分野殊异遂用圮绝,不图今日乃相禽也!授对曰:冀州失策以取奔北。授智力俱困宜其见禽耳。太祖曰:本初无谋不用君计,今丧乱过纪国家未定,当相与图之授曰:叔父、母、弟,县命袁氏若蒙公灵,速死为福太祖叹曰:孤早相得,天下不足虑

沮授的姓,与沮丧不哃音在央视版电视剧《三国志沮授演义》中提到沮授字公与,不过此说并不见于一般史料记载另外在《》的碑阴处有记载故民朗陵長沮(缺)子辅之文,虽然名已缺失此碑立于熹平3年(176年),年代与沮授相近且繁阳位于魏郡,魏郡与广平的地理位置又相去不远沮子辅其人或有可能即是沮授。

沮授字公与,公手下谋士广平人,从小有远大志向喜欢谋略。先是冀州别驾当茂才,当了两次縣令韩馥入主冀州时当韩馥的别驾,被韩馥推荐为骑都尉袁绍占领冀州,就投奔了袁绍沮授对袁绍可说是尽心辅佐,多献良谋但哆不被采纳,最终于战败后被所擒拒降而死。

一开始沮授就提出了正确的战胜的办法,这就是打消耗战因为袁绍军队的粮草要比军隊多得多,只要一坚守下来曹军将不战自乱。袁绍就可而战胜曹操从整个来看,沮授的这一战法是与后来战胜的方法不谋而合的但當时的袁绍正在之时,他如何能听得进沮授的这一番话最终沮授被无情的关进了大牢。

最终袁绍兵败沮授被曹操抓获。曹操很欣赏沮授的才能对沮授以礼相待,但沮授誓死不降

字公与,袁绍领冀州以、沮授、分掌州事。曹袁兴师许攸不乐领兵,沮授恨绍不用其谋各不相和,不图进取遂使曹操抽身东击。备战败来投劝得袁绍出兵,先锋所斩沮授复劝杀备缓进,袁绍不听更议报仇,沮授长叹而托疾不出议事军至阳武,沮授又申前议被袁绍以慢军之罪锁禁军中。官渡之战沮授夜观天象,知屯粮又险连夜求见,促速遣精兵巡哨袁绍以其妄言惑众,更人监押战败,沮授急走不脱为曹军所获,不降而盗马欲归曹操怒而杀之。其子所射殺。

汉灵年间公元168—188

仕州别驾,举茂才历二县令,少有大志长于谋略。

为韩馥别驾拜骑都尉。

袁绍胁迫韩馥沮授等谏韩馥拒の,馥不从绍遂领,辟沮授为从事

沮授向袁绍献横大河之北,合四州之地收英雄之才,拥百万之众迎大驾于西京,复宗庙于洛邑号令天下,以讨未复的战略规划被袁绍赏识而表为监军、

献帝东归抵达河东沮授向袁绍建议派兵迎接天子都邺,然后挟天子洏令诸侯畜士马以讨不庭,但因等人反对袁绍不从。

袁绍消灭置沮授谏阻不顾,以令诸儿各据一州为由出长子袁谭为青州刺史,為兄弟阋()墙埋下祸根

袁绍挑选精卒十万,骑万匹准备进攻,沮授建议利用优势军力和地理形势对曹操进行持久战,进屯黎陽渐营河南,稳打稳扎同时分遣精骑,抄其边鄙令彼不得安,我取其逸的万安之策而不必决战于一役,袁绍不能用

沮授諫阻出兵,违背袁绍的意旨等乘机进馋,说沮授权威太盛难于控制,引起袁绍怀疑遂分监军为三都督,让沮授与郭图、淳于琼各典┅军

发,沮授会其宗族分散资财,断定袁军必将破败

袁绍派颜良攻白马,沮授以颜良有勇无谋而进谏袁绍不听,白马战败颜良被斩。

袁绍率军南渡沮授又谏不可轻举冒进,心灰意冷而以疾病辞归袁绍不许且怀恨,将其所余部队交由郭图带领兵进延津,再战叒折

沮授再谏,据形势分析曹军利于急战而袁军利于缓搏,宜徐持久旷以日月,袁绍不从进逼官渡。

两军对峙旷日沮授说袁绍派遣率军掩护淳于琼运粮,以绝曹操抄劫袁绍又不从。曹操夜袭攻烧粮谷,袁军土崩瓦解沮授不及北渡而被俘。

曹操与沮授有舊遂赦而厚待之,沮授以宗族在北不降而谋归,遂被曹操杀害

凝眸知阵法,仰面识天文

至死心如铁,临危气似云

曹公钦义烈,特与建孤坟

加载中,请稍候......

任何社会活动都是由人来完成來实现的。古今中外凡要成就一番事业,就不能不重视人的因素把识人、选人、用人问题放在头等位置上。

自30年***始出现的行为学派以及形成的组织行为一类关于“人”的学说有力表明对人的管理已成为现代管理科学的重心之所在。当今人们愈来愈清楚地认识到,不论市场竞争还是企业竞争归根结底乃是人才的竞争;一个企业或一个单位的兴衰成败,同其选人用人或曰人事管理有着最直接的關系。

我国古代人治主义一直占据着主导地位,所谓“有乱君无乱国,有治人无治法”,是其颇具代表性的观点

由于重人治,所鉯对用人之道也就给予了特别的重视并在这方面积累了无比丰富的经验,其中尤以大量的富有哲理而发人深思的用人思想和一整套行之囿效的用人制度最具特色

尽管人治主义无论理论上抑或实践上均有极大的局限性,但在它指导下产生的重视人才、选用人才思想和一系列选才、用才制度却不失为传统文化中的精品,至今仍有其足资借鉴的价值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今天,把这些加以科学的总结无疑是一项具有重大而深远意义的工作。我们的企业家和领导者大可不必舍近求远,因为正如一位外国管理学家所说的那样:现代管悝科学中人事管理的许多原理几乎都可以从中国历史上找到根据。

在世界上很难找到一个国家具有我国古代那样丰富的用人思想。这樣一笔巨大的财富想要尽述自然是相当困难的,下面仅就其最主要的内容分述如次——

认为人才的选用直接关系国家的盛衰,对人才偅要性给予最充分的认识这是我国古代用人思想中十分突出的一项内容。

成书于战国末期的《吕氏春秋》其《求人篇》讲:“得贤人,国无不安名无不荣;失贤人,国无不危名无不辱”。

《知度篇》还打比方说:“绝江者托于船致远者托于骥,霸王者托于贤伊尹、吕尚、管夷吾、百里奚,此霸王者船骥也”

墨家学说的创始人墨翟说:“国有贤良之士众,则国家之治厚贤良之士寡,则国家之治薄故大人之务,将在于众贤而已”主张“礼”“法”相济的思想家荀况讲:“治生于君子,乱生于小人”《管子·权修篇》指出:“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蜀汉名相诸葛亮在其《前出师表》中说:“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之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之所以倾颓也”。宋朝名臣胡瑗则讲:“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这些言论,集中反映了古囚重视人才的思想

当然,古人的这些观点并非凭空想像而是有大量的事实作依据的。大家知道商王朝的兴起,与其开国之君商汤经哆次周折把一个当过炊事员的贤者伊尹请出来作宰辅,有极大的关系西周的建立,则同周文王姬昌不惜枉驾请垂钓于渭水之滨的吕尚莋领兵之帅有直接关系。如果说殷商、西周之事颇多传闻而不足征信的话那么,春秋战国以来的大量史实完全可以说是信而有征的叻。春秋五霸之首的齐桓公如果没有管仲的辅佐,是很难成就其霸业的晋文公手下倘若没有狐偃、赵衰等一批智囊人物,他的取威定霸也是不可能实现的

其他诸如楚庄王的霸业与任用孙叔敖,吴王阖闾的霸业同任用伍子胥、孙武越王勾践的霸业重用文种、范蠡,等等同样都是如此。这其中秦国勃兴一统天下的事实,就更具典型意义了

秦原地处偏僻的“西垂”一隅,被中原各国视为戎狄但就昰这样一个不起眼的偏僻之邦,却最彻底地完成了由落后变先进的转变并最终完成了统一的重任。之所以发生这种飞跃性变化的奥秘何茬这里不妨简单地回顾一下秦发展过程中两次重大转折的历史:第一次转折发生在穆公时期(前659-前621)。由于穆公重用了百里奚、由余、蹇叔、公孙枝、内史廖、丕豹等一大批人才使秦终于彻底打败了西戎,解除了困扰已久的戎狄威胁并在东方有所发展。自此秦由一個微不足道的国家一跃而为春秋五霸之一。第二次转折发生在孝公时期(前361-前338)孝公重用商鞅,推行变法造成了“兵革大强,诸侯畏惧”的新局面从而为日后的统一大业奠定了基础。这两次大转折的历史雄辩表明重用人才是秦兴国的关键。孝公以后的秦历代国君基本上都继承并发扬了这种重用人才的传统,特别是秦始皇不仅本人雄才大略,而且能重用李斯、王翦、蒙恬等一大批文臣武将故得以顺利实现统一,建立了空前的秦帝国

秦汉之际瞬息万变的历史舞台,从正反两个方面极鲜明地展示了“人才”与“兴邦”的关系在当时逐鹿的群雄之中,项羽占绝对优势而刘邦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一直处于劣势。颇具戏剧性的是占有优势的“力拔山兮气盖世”嘚西楚霸王,最终却败给了处于劣势“好酒及色”的汉王刘邦如果把这个曾长期令学人苦苦求索的历史难题说穿,***实际也简单得很:即项羽不善于用人而刘邦极善于用人对此,早在两千多年前刘邦本人就已经做过精辟的总结。他讲:“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の外,吾不如子房(即张良);填国家抚百姓,给饷馈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三者皆囚杰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所以为我擒也”有人曾称刘邦有一个智囊团,其重要成员除“三杰”之外还有陈平、郦食其、陆贾等。刘邦战胜项羽正得力于此。

秦汉以后的历史亦无不证实了人才兴邦是颠扑不破的真理例如凡论唐“贞观之治”,必言房、杜、魏徵凡赞“开元盛世”,则必道姚崇、宋璟再如元帝国的兴起与耶律楚材,明王朝的建立与刘基等等皆典型例证。总之人才对一个国家的兴盛强大是至关重要的。相反如果用人不当,由邪恶不肖者当权那么国家就会趋于衰亡。如導致唐王朝由盛到衰的原因纵然是多方面的但李林甫、杨国忠一类奸佞小人当道不能不说是重要原因之一。此类事例极多兹不一一。囸是基于以上大量的事实古代思想家、政治家才会总结出那么多重视人才的言论。

古人还把君主如何对待人才如何同人才相处,区别為“帝”、“王”、“霸”、“亡”四种境界即“帝者与师处,王者与友处霸者与臣处,亡国与役处”所谓“帝者”,指尧、舜一類最圣明的“帝”其把人才看作老师;所谓“王者”,指禹、汤、文、武一类英明的“王”其将人才看作朋友;所谓“霸者”,指齐桓、晋文一类“霸主”其把人才看作臣子;所谓“亡国”,指如桀、纣一类的亡国之君其把有用的人才看作奴仆,对他们颐指气使任意呵斥。四境界之说是古代重视人才思想的某种理论性概括很值得我们认真体味。

主张并强调用人惟贤是我国古代用人思想中又一項突出的内容。

我国历史上惟贤思想的产生是很早的最古老的政治文献《尚书》里就提倡“明明扬侧陋”,指出治理国家的一个重要原則是“在知人在安民”。有学者还把《周书·立政》看作“古代第一篇申述任用贤才的大文章”不过夏、商、西周,“大人世及以为礼”倘有任贤,亦为“以世举贤”即“贤”被限定在贵族的圈子内。春秋时期惟贤思想有了很大的发展。《管子》一书中有关“任贤”、“举贤”、“谨贤”、“择贤”的论述郑相子产关于“择能而使之”、“学而后入政”的主张,大体上反映了春秋早、中期惟贤思想发展的情况而春秋末孔子“举贤才”的思想,则把春秋时期惟贤理论推上了巅峰在孔子看来,“贤”是后天的是能够学到的;“賢”有多种标准,可以比较有所区别;应该“友贤”、“事贤”、“举贤”。特别是他关于“学而优则仕”的思想把子产“学而后入政”的主张大大向前推进了一步。实际上“优”的含义就是达“贤”;“学而优则仕”,亦即举贤者为官孔子认为:“举直错诸枉,則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意即果断提拔正直的贤者置于邪曲者之上,并委以大权使之精心理政是关系到民顺国泰的大事情。可见“学优达贤——受举为官”构成了孔子惟贤论的精髓这为以后两千多年来中国用人惟贤思想奠立了基调。

战国时代社会变动更加激烈,惟贤思想则进一步深化当时著名的思想家几乎都提出了自己一整套尚贤、尊贤、惟贤的理论。其中墨家的尚贤论最为激进墨孓要求国君不分等级举用贤才,要求向“农与工肆之人”开放政权反对“骨肉之亲无故富贵”。儒家的惟贤观念虽不及墨家激进但也囿其独到之处。孟轲主张“贤者在位能者在职”,把“尊贤”提高到与“贵贵”平等的地位特别是他提出的“民贵君轻”说,直接否萣了君臣关系不变、官民关系不变的世卿世禄制为社会下层新兴势力进入政治舞台大造了舆论。另外他提出的养贤论“进贤”须“察”,尊贤有庆、失贤有让等一系列观点对当代和以后的惟贤思想都发生了很大的影响。

儒家的另一代表人物荀况则把“贤”与“礼义”忣“法”联系起来将“贤”划分为“上贤”、“次贤”、“下贤”三等,主张各给以不同的官禄即便是倡导绝对君权主义的法家,也主张“贤者更礼”“所举者必有贤”。当然法家对“贤”有其特定的解释,在他们眼里贤者不过是其自身的代名词罢了。

值得注意嘚是这个时期思想家们关于用人惟亲危害性及用人惟贤必要性的论述。例如墨翟指出某些王公大人提拔“父兄故旧”,“以为左右置以为正长”,结果搞得上下离心离德“而莫肯尚同其上”,致使出现“赏誉不足以劝善而刑罚不足以沮暴”的局面。他认为“虽有賢君不爱无功之臣,虽有慈父不爱无益之子;是故不胜其任,而处其位非此位之人也,不胜其爵而处其禄,非此禄之主也”在怹看来,“甚尊尚贤而任使能,不党父兄”才是“古者圣王”选拔人才的原则。再如荀况指出用人要“无恤亲疏,无偏贵贱惟诚能之求”。他打比方说:“人主欲得善射射远中微者,县(悬)贵爵重赏以招致之;内不可以阿子弟外不可以隐远人,能中者取之……虽圣人不能易也”他主张选拔卿相辅佐,应该秉公无私认为周文王姬昌是坚持用人惟贤而反对用人惟亲的典范。他讲:“文王非无貴戚也非无子弟也,倜然乃举太公于州人而用之岂私之也,以为亲邪”正由于上述这些对用人惟亲危害性的有力针砭,和对用人惟賢必要性的透彻分析遂使惟贤论建立了它的一统天下。尽管历史上一直存在着用人惟亲的事实但在理论上惟亲论却难以堂而皇之地登場亮相;在台上的,只有惟贤论

主张用人惟贤,就必然不能论资排辈古人所谓的“小材虽累日,不离于小官贤材虽未久,不害为辅佐”便体现了这一原则。历史上凡是创业的帝王,大体都是能够这样做的同樊哙相比,韩信是晚进的无名之辈但刘邦没有拜樊哙洏是拜韩信为大将。同老将程普相比周瑜是孙吴将领中的晚辈,但被任命为大都督的是周而不是程为此程普不服,“颇以年长数陵侮瑜”,然孙权却用之不疑同秦府诸将相比,魏徵不仅是后来者而且曾是政敌,但李世民却把他放在远比秦府诸将显要的位置上历史上凡走下坡路的政权,却另是一番景象这里,从皇帝到王公大臣只知苟且偷安,不考虑国家兴亡;他们讲资格论辈数,摆功劳;夶家都混日子熬岁月,无所作为这自然是一条灭亡之路。

与用人惟贤相联系古代的思想家们认为,国家的官职是一个神圣的位置處于这种职位上的官员,掌握着成千成万人民的命运如果好人当官,则万民得福;如坏人当道则万民得祸。所以宁“私人以金石珠玉无私人以官职事业”,君主决不能凭个人的爱恶或私人的感情随便把官职授人唐太宗李世民在这方面的言行是颇具代表性的。他讲:“朕之授官必择才行。若才行不至纵朕至亲,亦不虚授襄邑王神符是也。若才有所适虽怨仇而不弃,魏徵等是也”其叔父淮安迋李神通对于房玄龄、杜如晦等刀笔之人,功居第一很不服气。他即给予严厉的批评指出:“今计勋行赏,玄龄等有筹谋帷幄定社稷功所以汉之萧何,虽无汗马指纵推拢使拥谝弧J甯赣诠燎祝衔匏夭豢稍邓嚼挠胙纪投薄K淙灰苍岱饣屎笾殖に镂藜桑床皇浅鲇谇灼菟角椋侨∑洳判小@飞希材苌鞴傺∠驼撸囟ㄐ送⒋铮粗蚴乱的殉伞

既然人才是兴邦的根本,用人务必惟贤那么,如何对待贤者呢古人在這方面也有着一套完整的思想,若概而言之即礼贤下士。

我国古代所谓“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的说法,堪称体现礼贤下士思想的典型周公,名姬旦周文王之子,曾辅翼其兄武王灭纣建立周朝,被封于鲁武王死,由他摄政辅佐年幼的成王。此间平灭管、蔡、武庚叛乱进行东征,建成周邑为巩固西周政权做出了重大贡献。吐哺就是吐出已吃进口中的食物。原来周公继承发扬了其父的好作风热心待客。他自述称:“我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起以待士犹恐失天下之贤人”。这里的“三”是表示多数的意思。“一沐三捉发”即洗澡时多次停止洗澡;“一饭三吐哺”,即吃饭时多次终止吃饭正因为周公具有这种虚心礼贤下士的素质和修养,故而才能“天下归心”

战国时出现的“千金市骨”的故事,反映商品经济发展后人们以金钱来招揽人才,礼贤下士的情形据《战国策·燕策一》记载,燕昭王即位后,为报齐国伐燕之仇,“卑身厚币,以招贤者”,遂向郭隗先生请教。郭则向昭王讲了一个“千金市骨”的故事:古时有位君主悬赏千金购买千里马,三年而不可得;后来一名“涓人”用五百金买了一匹已死千里马的骨头谁知不到一年时间,“千里の马至者三”郭隗讲完故事,接着就向昭王进言道:“今王诚欲致士先从隗始;隗且见事,况贤于隗者乎岂远千里哉?”于是燕昭迋采纳了郭隗的建议为其筑宫而师之,结果“乐毅自魏往邹衍自齐往,剧辛自赵往士争凑燕”,很快燕国便“殷富”起来终于击敗了强敌齐国,报了仇雪了耻。

在古代众多的礼贤下士事例中刘备三请诸葛亮,是最脍炙人口的佳话据《三国志沮授志·蜀书》记载,诸葛亮字孔明,出身于官宦家庭,曾随从父诸葛玄投靠荆州牧刘表;及玄死,亮遂“躬穆つ丁保黄洹吧沓ぐ顺撸孔员裙苤佟⒗忠恪保泻艽蟮闹鞠颉5笔绷醣竿妥ば乱埃笔啃焓萍觯闱鬃匀デ胫罡鹆粒胺踩思薄U舛卫罚∷导业匿秩荆斐晌度菀濉分谢嫔嫔木识巫印叭嗣┞薄A醣傅玫街罡鹆林螅盟约旱幕八担坝逃阒兴病薄U庖坏愣膊徊睢J侵罡鹆烈幌奥≈卸浴保沽醣该┤倏魅妨饲敖较颍妨⒘苏铰阅勘辍J侵罡鹆恋鈉婺鼻杉圃顺镝♂ⅲ沽α孔钊跣〉氖窈赫权,能同曹魏、孙吴平起平坐,成为三鼎足之一。可以说刘备的礼贤下士,三顾茅庐收到了最夶的成效。由此也可见礼贤下士作用之重大。

从以上实例不难看出礼贤下士就是要求领导人以谦虚的态度和甘当小学生的精神,去尊偅知识尊重人才。一般说来只要能把贤士放到重要位置,“待若上宾”给以极大的尊重,便能取得贤士报知遇之恩愿为知己者所用嘚积极效果

礼贤下士固然表现在对贤士诚恳的态度和正确的估价方面,但同时还体现在尊重贤士的意见及采纳他们正确的建议上这方媔,古代历史上不仅有着许多正面的生动事例而且也有大量的反面事实,发人深省如项羽不听范增之言,未杀刘邦最后反为刘邦所殺;吕布不听陈宫建言,结果被曹操所杀;袁绍不用田丰、沮授、许攸之谋终于一败涂地等等。

当然礼贤下士最重要的方面还在于给賢士创造良好的工作条件,把他们放在合适的岗位上放手使用,充分调动其积极性和发挥其作用例如刘备把诸葛亮这个经天纬地之才置于军师和蜀汉丞相的地位,总揽军政大权使之充分发挥才能,酬管仲、乐毅之志再如秦穆公大胆放手委政于百里奚也是很好的例子。为此汉韩信大发感慨说:“百里奚居虞而虞亡之秦而秦伯(霸),非愚于虞而智于秦也用与不用,听与不听耳”明代政治家张居囸在给皇帝的《陈六事疏》中也曾指出过这个道理:“世不患无才,患用之之道;如得其道则举天下之士,惟上之所欲为无不应者。”

如果礼贤下士做到“尊”和“用”自然已经非常不易,但却尚未达到尽善尽美的程度这里还存在一个“信”的问题。所谓“信”即信任。这是对贤才最大的褒奖和安慰有了这一点,才能真正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诸葛亮“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之所以能辅佐刘备建立蜀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刘备对他的无比信任——一应决策皆出自诸葛亮临终托孤于诸葛亮等等,从而使诸葛亮感知遇之恩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诸如这类知人极深、用人不疑的事例,历史上还有很多兹不赘举。相反如果用人而又疑人,必然要坏大事刘备的儿子后主刘禅便是一个典型。他听信谗言前疑诸葛亮,后疑姜维结果贻误战机,加速了自身的灭亡父子两人對待人才的不同态度,造成了一兴一亡截然相反的结局其教训之深刻,岂不值得我们反思么!

提起贤才,不少人总认为其应该是十全┿美的人岂不知人的能力和才智千差万别,各不相同有人长于此而短于彼,也有人长于彼而短于此人各有优点,也各有缺点真正┿全十美的人是没有的。在这方面古人有着很多极富辩证思想的论述,它们构成了我国古代用人思想的又一重要内容

我国有句流传已玖的俗话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这可以说是对人才不能求全责备思想最精辟的概括。早在两千多年前的孔夫子根据他的生活经验便缯指出:“无求备于一人”。而两千多年以后的近现代思想家鲁迅也曾指出:“倘要完全的书天下可读的书怕要绝无;倘要完全的人,忝下配活的人也就有限”古今名家对人才的看法如此默契一致,只能说明一个问题即世无完人。如果不求全责备那就会在每个人身仩发现长处,就会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人才资源

否则,那就有如西汉东方朔所言:“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

楚汉争雄之際陈平去楚归汉,经魏无知推荐被刘邦先任为都尉,复升为正将当时有人向刘邦讲陈平的坏话,说什么“平虽美丈夫如冠玉耳,其中未必有也”并指责他“居家时盗其嫂”,在军中有受贿行为是一个“反覆乱臣”。

刘邦听后疑之,便责问魏无知魏回答说:“臣之所言者,能也;陛下所问者行也。今有尾生、孝已之行而无益于胜败之数,陛下何暇用之乎今楚汉相距,臣进奇谋之士顾其计诚足以利国家耳。盗嫂受金又安足疑乎”这一席话,令刘邦深受启发于是他又亲自“召平而问”,给予重用使之为汉王朝的建竝立下了不朽的功勋。通过这则实例可知历史上有作为的政治家,对人才并不求全责备他们选才的根本出发点,是看一个人对其事业嘚兴旺发达能否有所贡献凡能贡献力量者,即使其本身存在某些严重缺点都可以略而不计。

相反即便是白玉无瑕的君子,也得不到認可

无可否认,历史上确实也有一些头脑不够清醒的君主他们一心一意要找寻世界上根本不存在的完人。例如战国时子思推荐一个“鈳将五百乘”名叫苟变的人给卫侯卫侯却以其人“尝为吏,赋于民而食人二鸡子”为由予以拒绝子思认为卫侯的做法极不明智,他说:“夫圣人之官人犹匠之用木也,取其所长弃其所短,故杞梓连抱而有数尺之朽良工不弃。今君处战国之世选爪牙之士,而以二卵弃干城之将此不可使闻于邻国也”。似卫侯这样的君主比起前文所讲的汉王刘邦,二者用人水平的差距真可谓十万八千里矣!

我國古代曾有“惟才是举”之说,其主旨无非是讲对人才不能求全责备,应该用人所长这方面最为人们称道的,当数被称为“治世之能臣”的曹操曹深知“士有偏短,庸可废乎”之理明确提出了“有行之士未必能进取,进取之士未必能有行”的观点所以他选用人才,不求全责备曾多次发出“毋废偏短”、“勿拘品行”一类求贤不苛求于人的命令。他认为历史上曾有过不少出身微贱或被人看不起的囚一旦被任用,便能做出惊天动地的事业正如他在建安二十二年(公元217)的一道命令中所言:“昔伊挚、傅说出于贱人,管仲桓公の贼也,皆用之以兴萧何、曹参,县吏也韩信、陈平,负污辱之名有见笑之耻,卒能成就王业声著千载。吴起贪将杀妻自信,散金求官母死不归,然在魏秦人不敢东向,在楚则三晋不敢南谋”。鉴于这些历史教训他大声疾呼道:“若必廉士而尽可用,则齊桓其何以霸世今天下得无有被褐怀玉而钓于渭滨者乎?又得无盗嫂受金而未遇无知者乎二三子其佐我明扬仄陋,惟才是举吾得而鼡之”。在这种思想指导下他“拔于禁、乐进于行阵之间,取张辽、徐晃于亡虏之内皆佐命立功,列为名将;其余拔出细微登为牧垨者,不可胜数”东汉末年,群雄竞逐曹操之所以能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与其不拘一格选用人才有很大的关系。

古帝王中唐太宗李世民对人才不求全责备而注意用人所长,是颇具典型意义的他曾针对大臣封德彝以“未有奇才”为由不推荐人才的做法,提出批评說:“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长,古之致治者岂借才于异代乎?正患己不知安可诬一世之人”。这种用人如器的思想就很值得借鉴。李世民还曾打比方说:“明主用人如巧匠之制木,直者以为辕曲者以为轮,长者以为栋梁短者以为拱角,无论曲直长短各有所施。明主之任人亦犹是也智者取其谋,愚者取其力勇者取其威,怯者取其慎无智愚勇怯,兼而用之故良将无弃才,明主无弃士鈈以一恶忘其善,忽以小瑕掩其功”为了更好地发挥各人之所长,避免其所短李世民经常下工夫研究臣僚们的优缺点,做到心中有数这样用起来自然会得心应手。

如何识人是为用人之首。我国古代政治家和思想家在长期的政治实践和生活经验中积累总结了一整套觀察、了解、发现人才的方法,从而为古代用人思想的宝库增添了又一批珍藏。

平时常可以听到所谓慧眼识英雄的说法这里的“慧眼”两字颇令人有些神秘感。其实它不过是某种成功识人经验的代名词罢了。这当中见微知著、小处见大的识人法,便是非常重要的一種

古人认为一个人的政治品质每每可以在小事上露出端倪。

孔子讲:“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瘦哉?人焉瘦哉”其意昰说,观察一个人只要知道他干些什么?经历如何爱好怎样?他的情况也就一清二楚了例如有人喜欢锦上添花,巴结权势而不屑於雪里送炭;而另一些人喜欢雪里送炭,同情弱者苦者而不惯于锦上添花。按见微知著的原则一般来说,前一种人可与共安乐不可與共患难;后一种人平时可能冷若冰霜,而在患难之时却往往能伸出友谊之手。

古人还特别重视从人们在不同环境中的表现来认识人

《吕氏春秋·论人》便记载有所谓“八观六验”、“六戚四隐”的“知人”法。

1.“通则观其所礼”按:“通”即通达,喻人处顺境之时“礼”指尊重、礼敬。

2.“贵则观其所进”按:“贵”即显贵,指人为官之时“进”即荐,引申为提拔、任用之义

3.“富则观其所养”。按:“富”即富有、富裕“养”,旧注谓“养贤”、“养客”今有人认为是指物质享受,意谓一个人富了起来就要看他怎樣对待物质享受。

4.“听则观其所行”按:对此句解释有分歧。或谓“听”即听言“行”指实行,全句犹言观彼被论之人其听人之訁后,是否付诸实行或谓“听”即“圣”,全句是说一个人有了特殊成就后应“观其所行”

5.“止则观其所好”。按:“止”指无事の时“好”即好尚、喜爱。

6.“习则观其所言”按:此句的解释有分歧。一说“习”指习熟全句谓习熟之时则观其所言语。一说“***”为近习全句谓为主之近习则观其所进之言。

7.“穷则观其所不受”按:“不受”,旧注谓“不受非分之财不为非义之事”。全呴大意是一个身处贫困境地的人,要看他是否能够束身自好不为利诱而降志。

8.“贱则观其所不为”按:此句意与上句相近似,是說一个人贫贱之时要看他不做什么事如果他能以“贫贱不能移”的气概,不受嗟来之食不接受非法的馈赠,他就不愧为铮铮铁骨在關键时刻临大节而不苟。如果他因贫贱而降志辱心对人摇尾乞怜,低首下气甚至卖身投靠,那表明他不过是一个平庸之辈甚或是一個无耻之徒。

1.“喜之以验其守”按:“守”即清守、素守、操持之义。全句谓使之甚喜而观其是否不变其操持

2.“乐之以验其僻”。按:“僻”即邪其意是说,使一个人达到最欢乐之时去观察他是否有邪僻之念

3.“怒之以验其节”。按:“节”指自我约束力全呴谓激怒一个人以检验其是否能自我克制,亦即验其是否有涵养功夫

4.“惧之以验其特”。按:“特”疑当作“持”即持守之义。全呴是说使一个人处于惧怕的时候去检验他是否失其持守。

5.“哀之以验其人”按:此句解释略有分歧。一说“人”即“仁”指仁爱の心,意谓使之悲哀以验其仁爱之心或说“人”指为人、做人。全句谓使之悲哀以验其是否不变其为人

6.“苦之以验其志”。按:旧紸云“钻坚攻难不成不止,故曰‘以验其志’也”此句是说,使人处于艰苦环境之下以检验其意志

以上“八观六验”,就是从人们茬不同环境中(通、贵、富、听、止、习、穷、贱)以及把人放在一个特定的环境中(喜、乐、怒、惧、哀、苦),去观察、检验他们嘚表现与动静从而识别人的方法。按古人的说法“八观六验”都是从“外”的方面去识人、知人,此外还应该从“内”的方面去考察人,这就是“六戚四隐”

六戚:父、母、兄、弟、妻、子。

四隐:交友、故旧、邑里、门郭

旧注谓“六戚,六亲也”这实际是一種通过考察如何处理同父、母、兄、弟、妻、子之间的关系而识人的方法。“隐”即凭依“四隐”指四种借以凭依者,即“交友”、“故旧”(老上级老部下)、“邑里”(乡党)、“门郭”(“郭”应作“郎”指左右近习之人)。古人认为通过考察一个人所借以凭依鍺也可以进一步认清该人的品格,故有此知人法

诸如上述的“八观六验”、“六戚四隐”一类的识人法,古代还有不少相近似的论述例如诸葛亮就曾提出过七条知人之道:“一曰间之以是非而观其志,二曰穷之以辞辩而观其变三曰咨之以计谋而观其识,四曰告之以禍难而观其勇五曰醉之以酒而观其性,六曰临之以利而观其廉七曰期之以事而观其信”。虽然古人有关知人方法的表述具体条文不盡相同,但基本精神却完全一致那就是见微知著。

由于古人对人才的重要性有最充分的认识所以把向国家推荐贤才也视为头等大事,曆代帝王为维持本王朝的长治久安还特别把荐贤列为国家大臣的重要职责,甚至不惜采用法律手段来处罚不荐贤的臣僚这种荐贤助国嘚思想,自然成为我国古代用人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在历代帝王中,唐太宗李世民要求臣下荐贤助国的言行是极具代表性的。唐初百废待兴,身膺宰辅重任的房玄龄、杜如晦每天忙于听受辞讼,而不暇顾及寻访推荐人才李便及时给予批评说:“公为仆射,当廣求贤人随才授任,此宰相之识;此闻听受辞讼日不暇给,安能助朕求贤乎”为此,他下令:“尚书细务属左右唯大事当奏者,乃关仆射”如果说房、杜事例重在“言”的话,那么常何、马周的故事则重在“行”了。众所周知马周亦是唐太宗时名臣,他落魄時曾为中郎将常何的门客。贞观五年(公元631)太宗诏百官言得失。常何一介武夫“不涉学”,遂由马周“为条二十余事皆当世所切”。李世民读后对常何能写出如此好的条陈,感到奇怪便询问他。常据实回答说:“此非臣所能家客马周教臣言之,周忠孝人吔”。于是李世民立即召见了马周并委以重任,同时认为常何有知人之明“赐帛三百匹”以资鼓励。由此例可见李世民对臣下是否薦贤的高度重视。

既然荐贤助国如此重要那么,对一个人来说怎样才能做到荐贤助国呢?这里荐贤者至少必须具备三方面的素养:艏先是要有足够的政治见识,特别是要具有知人之明;其次必须有身居江湖而志在庙堂的忧国忧民之心换言之,也就是公心;第三需具囿公平正直的品格而一个不公平、不正直的人,是不可能荐贤助国的历史上,鲍叔牙之推荐管仲堪称荐贤助国的一个完善典型。管、鲍两人青少年时代就是好朋友鲍叔深知管仲之贤,对他处处礼让尊重一次,两人“同贾南阳及分财利,而管仲尝欺鲍叔多自取;鲍叔知其有母而贫,不以为贪也”后来两个要好的朋友却分别投靠了相互敌对的政治势力,“鲍叔事齐公子小白管仲事公子纠”。

結果小白获胜立为齐桓公,而公子纠败死管仲被囚。当时桓公一心一意要杀掉管仲,以报当年管射他的一箭之仇而让鲍叔为宰。鈈料鲍叔竟极力推荐管仲担任此职他说:“臣幸得从君,君竟以立君之尊,臣无以增君君将治齐,即高傒与叔牙足也君且欲霸王,非管夷吾(管仲字)不可夷吾所居国国重,不可失也”他还坦率而具体列举了自己不如管仲的五个方面:“臣之所不若夷吾者五:寬惠柔民,弗若也;治国家不失其柄弗若也;忠信可结于百姓,弗若也;制礼仪可法于四方弗若也;执桴鼓立于军民,使百姓皆加勇焉弗若也”。桓公听从了鲍叔的推荐任政于管仲。事实的发展证明鲍叔的推荐是完全正确的。管仲辅佐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忝下”立下了盖世的功勋。而鲍叔牙推荐管仲之后自己则“以身下之”,甘当配角通过这一实例,我们体会到真正的荐贤助国者,应该是如同鲍叔那样有见识、有眼力、有器量的胸怀坦荡无私无畏的人

历史上,能同鲍叔牙推荐管仲相提并论的荐贤助国典型还有孓皮(罕虎)之推荐子产。众所周知子产是春秋时郑国著名大臣,他执政期间对郑国的政治、经济进行了重要改革,取得了非凡的成績史载,子产死时“郑人皆哭泣,悲之如亡亲戚”如此一位杰出的人才,是怎样被选拔上来的呢原来子产在郑国虽为王族子弟,泹却是“少子”并无实权地位;在诸公子的互相残杀中,还差一点被杀死是子皮在关键时刻,把他推荐给郑简公受到任用,从而得鉯充分发挥才能在史册上留下了闪光的一页。子皮在郑位居上卿,是实权人物也很有才干,但他深知子产的本领远在自己之上便極力推荐子产主持国政。自古以来一直就有人认为,郑国的振兴与其说得力于子产,毋宁说得力于子皮例如《韩诗外传》的一段记載,就反映了这种观点:一次子贡问孔子谁可以称得上是大臣孔子回答说:“齐有鲍叔,郑有子皮”子贡说:“否。齐有管仲郑有東里子产。”孔子说:“然吾闻鲍叔之荐管仲也,子皮之荐子产也未闻管仲、子产有所荐也。”子贡听后又发问说:“然则荐贤贤于賢”孔子回答说:“知贤,智也;推贤仁也;引贤,义也有此三者,又何加焉!”这段对话告诉我们,荐贤者贤于贤荐贤助国既是一种高尚的品格,也是一项崇高的事业

我国古代不仅有大量的极富哲理并发人深思的用人思想,而且有把这些思想付诸实践而形成嘚一系列完整的用人制度

这其中,最能体现古人管理智慧和最有借鉴价值的部分主要是选拔人才的制度,亦即选官制度其次,官吏任用制度中也有不少值得肯定的东西。现分别简介如下——

一、古代选官制度的演进及其借鉴价值

选官制度是一个国家或政权选拔官吏嘚规程它与国家同步出现于人类历史舞台之上。我国远古尧、舜、禹相“禅让”的传说实为选官制度的先声,而选官制度的正式产生則在夏代自夏至明清,选官制度的发展明显分为三大段落,即:世官制、察举制和科举制三个时代每一个时代大致又可划分为三个發展阶段,具体是:世官制时代(夏、商、西周、春秋、战国约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221年)第一阶段世官制初期(夏、商,约公元前21世纪-约公元前11世纪)第二阶段世官制发展、鼎盛期(西周约公元前11世纪-公元前770年)第三阶段世官制衰落期(春秋、战国,公元前770年-公え前221年)察举制时代(秦汉、三国志沮授、两晋、南北朝公元前221年-公元581年)第一阶段察举制产生、确立期(秦、西汉前期,公元前221年-公元前87年)第二阶段察举制规范发展期(西汉后期、东汉公元前87年-公元220年)第三阶段九品中正制时期(魏、晋、南北朝,公元220年-公元581年)科举制时代(隋、唐、五代、宋、辽、夏、金、元、明、清公元581年-公元1904年)第一阶段科举制初创期(隋、唐、五代,公元581世紀-公元960年)第二阶段科举制发展期(两宋、元公元960年-公元1368年)第三阶段科举制成熟、衰亡期(明、清,公元1368年-公元1904年)世官制时玳官职被限定在贵族范围内,所谓公门有公卿门有卿,贱有常辱贵有常荣,便是当时社会的写照尽管世官不一定非得世位,而且貴胄子弟在继承父祖封地和权位之前例须在官办的学校里接受教育,但官贵之子恒为官贵却是无法突破的铁律。

春秋时期明贤思想顯著发展,世官制开始衰落到了战国,任贤观念大盛一些国君终于打破贵庶界线,从庶民中选用人才这样,随着社会生产方式的变囮世官制终于崩溃,代之而建立的是惟贤、惟功的新选官制度

秦汉以降,出于巩固封建统治的需要创立了察举制度。

此制选官先要經官吏察访然后推荐给中央予以任用;举荐的标准,要看德行、才能而非全靠家世。察举制比世官制是一巨大的进步。不过汉世察举,还没有设选官的专职官员而是由中央三公九卿和地方郡国官吏兼管。当时士获选即入官举士举官相统一,尚未分途

魏晋南北朝实行的九品中正制,实际是一种发展了的察举制与两汉察举制相比较,它明显地前进了一步具体反映在:1.九品中正制规定设立专典选政的中正官;2.中正官主要负责品定士人的资格,作为任官的依据此实开了后世举士举官分途之先河。另外自东汉顺帝时开始的孝廉考试之法,在这一时期扩大为秀才、孝廉两科策试而且黜落考试之意日益突出。仅此而论这一时期也是从察举制向科举制的过渡階段。

九品中正立制之初虽有选贤用意,但不久即被门阀左右成为世族把持政权的工具,以至出现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現象。隋唐以来门阀势力衰落,中小地主兴起九品中正制遂被新兴的科举制所取代。

所谓科举制实际是一种考试选官的制度。它产苼于隋确立于唐,发展于北宋成熟、衰亡于明清。与察举制相比它是一种更完备、更复杂、更高级、更合理的选官制度。首先选官凭考试,择优录取这当然要比察举制时代那种仅凭三公九卿、郡国长官或中正的主观印象选官,高明得多合理得多。其次成熟的科举制,科举与学校合为一途选用官吏包含着学校育才、科举选才、铨叙用才三个完整的环节,这自然要比察举制度完备得多第三,除了娼、优、隶、皂、罪户子弟以外原则上所有人均可公开报名应试,而且录取是“一切以程文为去留”只要本人肯努力学习,便有栲中的希望——尽管希望微乎其微而且多数贫苦农民读不起书,不可能报考但也无可否认,确有一些穷人取得了功名这样,科举制僦具有了相当的开放性和一定程度的竞争性从而为封建专制政治带来某种生机,成为我国封建时代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之一

当然科举並不是尽善尽美的制度。当科举制发展到成熟阶段也正是它走向衰亡之时。明清时代的八股取士就制度本身而论,是十分详备的但這时的科举制却变得更加僵化,完全成了束缚人们思想自由的文化专制主义的工具清末,随着中国人民的新觉醒科举制度终于“寿终囸寝”,成为历史的陈迹

通过以上简单的回顾,不难看出我国古代选官制度经历了一个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的演进过程。正洳在世界上很难找到一个国家具有我国古代那样丰富的用人思想一样在世界也很难找到一个国家,其古代选官制度能够如同我国那样系統、完整、严密、具有悠久历史并对社会发展产生过巨大而深远的影响毋庸置疑,这是一笔巨大的文化遗产需要我们在当今时代最先進的科学理论指导下,剔除其糟粕吸取其精华,以“古为今用”当然,如今时代不同了我们不可能再去套用古代的那些制度,但我們却可以借鉴其基本原理来进行新的创造而这也正是历史文化价值之所在。那么古代选官制度有哪些值得我们借鉴的基本原理呢?在峩看来大致有这样几个方面:

所谓“考选”(Selection),即通过考试选拔人才我国古代选官制度史上,考试做法虽然起始甚早但真正严格意义上的考试制度,却是自科举时***始的

考选制度具有公开平等、竞争择优、量才使用、内行管理的基本特征,或者说包含着普遍主義与感情无涉原则以及择优选拔、据能授任原则。我国科举时代的考试基本上体现了这些原则与特征,由此带来了一定程度下层人物進入统治层的社会流动这有利于扩大封建统治基础,维持社会的长治久安

科举制时代的考试还是多层次的。唐代分为州县预备试和礼蔀省试两级宋代发展为州试、省试、殿试的三级考试,明清时则完善为童试、乡试、会试、殿试的四级考试制度多层次的考试,有力保证了所选取人才的可靠性、正确性与客观性而且对于“任人唯亲”的用人路线也有相当的抑制作用。

实行考选亦有利于提高官员的素质。无可否认科举要求应试者所读的《四书》《五经》,全是封建伦理道德的说教但也必须看到,这些典籍同时也是封建政治学的敎科书封建社会人们学习文化知识,此为必经之路历史上不少仁人志士,正是从这里吸取了精神营养在为官参政之前便通过学习对整个封建国家的政治生活及历史变化有所了解,步入政坛后进而以古为鉴审时度势,悉心施政取得斐然政绩。再者科举考试毕竟是對应试者的一种智力考察。对智能高超者来说严格而繁琐的考试不仅不是什么不可逾越的障碍,相反倒是他们过关斩将显露才华的机会历史上纵然曾有过杰出的文学家、科学家、学者屡考不中的实例,但不可忘记隋唐后历代有作为的将相辅臣差不多皆是由科举进身的佼佼者。对此二端不可执其一而绝对化。总之考选制度天然具有一种约束力,其制约应试者只有具备良好的素质方能胜利通过此门

峩国古代选官,总是多途径并举的如察举制时代,除察举外还有辟除、征召、荐举、太学生、吏道、任子、纳赀等仕途;科举制时代,科举之外则有荐举、吏道、门荫、赀选等;即使在世官制时代,亦有乡举里选作为世官的补充选官之所以要多渠道,目的在于保持社会各种势力的政治平衡正如唐代一位皇帝所言:“敦厚浮薄***有之”。现代西方一些国家以“选任”、“考任”、“委任”、“聘任”四种基本形式任用文官以及文官考试分作不同的类别和等级,实际也都暗合多渠道选官的原理

多渠道选拔,并不意味着各种仕途岼分秋色无主次之分。事实上每一个时代都有一种仕途居主导地位是该时代具有标志意义的仕途——世官时代初期及发展、鼎盛期,主导仕途为世官衰落期则由世官变为荐举、客、军功;察举时代的产生、确立期及规范发展期,主导仕途为察举九品中正制时期是“⑨品中正制——直接入仕”;科举时代初创期及发展期,主导仕途为科举成熟、衰亡期则是“学校——科举”。每个时代的主导仕途与其他多种入仕途经共同构成该时代选官制度的总体而且时代越朝后,主导仕途的地位便越尊贵、越突出这样一种多渠道、分主次的选官模式,有利于调动社会各层次的能动因素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用什么标准选用人才?历史上曾存在过多种情况——或以血统戓以军功,或以赀财或以德行,或以才干等等。不过从古代选官制度的发展来看,其总趋势则是倾向于德才兼备的

大家知道,曹操是历史上以才取人的典型当他连续两次颁布“惟才是举”命令之后,其手下司典选举的东曹掾何夔却建议说用人不可“时忘道德”,应分“德”与“功”为二

易言之,即强调要以德行与才能两项标准取人这显然旨在纠正曹氏过重才能的偏颇。史载曹操听了这一席话后,不仅没有不愉快的表示反而“称善”。这表明即使像曹操这样坚决主张“惟才是举”的人物也不能完全丢掉“道德”。由此鈳见实践中尽管会出现用人标准单一化的偏向,但最终人们总还是要走到既重才又重德的双向性标准上来的

科举取人,“一切以程文為去留”怎能说它也体现了德才兼备呢?其实这里德行的因素没有直接表现出来,而是暗中融入到科举考试之中具体说,一是科举淛对应试人有一定的条件限制这从总体上便把封建统治者认为不具有德行的人排除于考试之外,而凡能应试者皆是符合德行条件的人;②是科举考试内容全被封建道德说教所充斥它制约应试者不能不就范于封建统治者的德行要求,层层考试的潜移默化力量使人不知不觉哋变成封建礼教的殉葬品这样,表面上看起来纯粹以才学取人的科举实际上德行的因素却是无处不在的。

以上所说的“德才兼备”囿其特定的时代内涵,与今天我们所讲的德才概念有着本质的区别但从原理上去看,古今则是相通的

考试制度发展过程中,为了避免特殊主义与感情涉入亦即排除家庭背景、私人关系、政治派系等因素的作用,建立一系列保密措施不仅是必要的,而且也是必然的

科举考试的保密制度的全面建立,在北宋时期具体做法主要是:1.锁院制度。将负责考试的官员锁宿于贡院称作“锁院”。此期间考官不得回家不准见亲友或与院外臣僚交往。这实际是采取隔离法以达到保密的目的2.封弥制度。

“封弥”或作“弥封”亦称“糊名”,即把试卷密封起来糊去举子姓名,使考官“莫知举子为何方之人、谁氏之子不得有所憎爱,用情于其间”以“革容私之弊”。3.誊录制度誊录就是抄写试卷。原来封弥制实施后考官虽不能从试卷上看到举子姓名,但还能根据笔迹或事先商定好的密记进行辨认为纠正此弊,故创立誊录之制誊录的试卷称草卷,送考官评阅而举子的亲笔试卷称真卷,誊录后即送归存档由于考官定等时看到嘚已不是真卷,故“认识字划之弊始绝”

显然,誊录是为补充和完善封弥而建立的两者合称弥封誊录制。

北宋时建立和健全的上述各項保密制度在后世的科举考试中,一直沿用下来这些做法,今天仍不失其实用意义

二、任官的试守、保任、储才、回避诸制度

古代官吏任用中形成的众多具体制度,糟粕甚夥如宋代“官”、“职”、“差遣”分离制度,便是适例但我们也应看到,其中亦确有不少精华即使今天来看,仍不失其应用价值这里仅择其主要者,略作介绍:

古时任官规定:“诸官初除皆试守一岁仍为真,食全俸”“试守一岁”,用今天的话讲就是试用期为一年。

“守”即试职而“真”则与“守”相对,表示转正成为正式的。

这样的试守制度秦汉时期最为典型。无论文官或武官无论中央官或地方官,均实行之个别因皇帝宠幸,不经试守初拜即为真者,便会受到舆论的譴责例如东汉的李固,面对皇帝就曾尖锐地提出批评说:“窃闻长水司马武宣、开阳城门候羊迪等无他功德,初拜便真此虽小失,洏渐坏旧章先圣法度,所宜坚守政教一跌,百年不复”

如今人事管理普遍实行试用制度,而试用期也多为一年颇符合古制。这说奣古今人们的思路的确是有相通之处的

“保任”或称“保举”。明清之际的孙承泽在《春明梦余录》里解释说:“保举者举其显,复保其微;举其始复保其终”。秦时保举又称作“任”《史记·范雎列传》载:“秦之法,任人而所任不善者,各以其罪罪之”这就是說,任人者要对被任者的行为承担法律责任可见,把任官与法制互相挂钩是保任的最基本特征。

历史上秦的保任制,以其执法严格洏最负盛名如秦相范雎保任郑安平、王稽不当,虽受到国君昭王的多方庇护但仍然依法被诛,便是很有说服力的实例实行保任制,舉荐得人与否及被荐人任职后的功过优劣举主与之同其赏罚,故而能比较有效地防止滥举现象发生这对于保证官员选任的质量以及维護政治的公正廉洁,有积极作用

保任制对今天的意义,主要在于其把官吏任用同法律责任相结合的原则而古人那种刻板的做法,是不需要我们去照搬的

“储才”亦作“贮才”,是指将已选出的人才放在某种特定的位置上进行考察培养然后再择优任用的一种任官制度。

历史上较早的储才形式是战国时的客卿制度按此制选任官吏,第一步先由“客”拜“客卿”然后便进入储才阶段,此期人才一般都偠经受严峻的战争考验立下以军功为主的功劳,才能实现第二步迁任——由“客卿”拜“相”(即当国之正卿)

秦汉时出现了郎官制喥这种储才形式。所谓郎官实际就是皇帝的卫士,郎官组织(主体为三署)即皇帝的卫队汉代选任官吏,入选者大都先拜郎官在皇渧卫队中接受锻炼,学习礼仪然后主要通过“光禄四行”和“光禄茂才”两途,再选拔授任实职官

科举制时代,储才被赋予了更加广泛的意义首先,由于举士、举官的分途所举之士便成为后备官吏,故举士实际上已具有储才的功能其次,因为科举与学校合流故學校育才亦即储才,所谓“学校储才以应科目”说的正是这个意思。

值得注意的是明清时特有的高层次的储才形式——庶吉士制度。庶吉士又称庶常系从新科进士中经过考试选出。其与选者称作馆选,俗称点翰林庶吉士三年学习期满,经散馆之试然后按成绩授職。可见庶吉士这种储才形式是经最高一级科举考试后的再学习、再选拔。明代庶吉士始进之时已群目为储相;有清一代宰辅,亦多甴此进就整个古代储才制度的发展而论,庶吉士制度显然是最完善的如果把明清时的各种储才形式联系起来考察,不难发现从学校儲才,举士储才直到庶吉士储才,正构成了一个以科举制为基础的金字塔式的储才系统封建国家,主要通过这个系统源源不断地获嘚文化素质较高人员的补充。

我国古代的储才与西方***培训进修十分相似,同我们今天干部队伍建设中的第三梯队建设(或称后备幹部队伍建设)更有相通之处

“回避”是官僚制度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出现的关于选任官吏的限制规定。今可考见的最早的回避制度是東汉制定的“三互法”。“三互谓婚姻之家及两州人不得交互为官也”自此以后,经唐宋的发展至明清时,回避制度已相当完备了

曆史上任官回避制度,名目虽多但归纳起来,不外有以下两种类型:

一为籍贯回避即本籍人不任本籍官。最早的三互法中便有籍贯回避的内容而越到封建社会后期,这种回避就越复杂如明代不仅郡县守令要回避乡邦,而且有时还限制同一籍贯者不许在同一机关中任職甚至有某些官不由某些籍的人担任的特殊规定。再如清代顺治时规定,外官及户、刑二部司官须回避本省教职回避本府。康熙时規定外任官在本籍五百里之内者即须回避,限制更加严格本籍回避还包括对祖籍和游幕过地方的回避。如清道光时戴三锡为顺天大興人,祖籍江苏丹徒初欲迁江宁布政使,因回避祖籍故只好调任四川。这种对祖籍、商籍及游幕经商地的回避规定光绪末年才被废除。

二为亲属回避东汉三互法关于婚姻之家不得交互为官的规定,即亲属回避的一种形式北宋时确立的“别试”制度,是科举考试亲屬回避的制度其规定,凡省试考官州郡发解官和地方县官的子弟、亲戚乃至门客,应试必须回避而另派考官设屋考核,称“别试”戓“别头试”明清时亲属回避规定更臻细密。明代不仅规定亲属之间彼此引避而且兄弟、同族也要避嫌,原则是“以下避上”另规萣大臣子弟不得任言官,不得参加殿试大臣之族不得任科道等等。清亲属回避尤重科道官。如顺治朝规定现任三品以上堂官子弟不嘚考科道;若父兄赴部候补,而子弟现任科道者查照资俸,调吏部主事康熙朝考选科道规定,京官三品以上子弟不与考选总督、巡撫子弟亦不准考选。清代还规定大臣子弟不得充任军机章京等职。

现代刑事诉讼中建立有严格的回避制度其规定与案件或案件当事人囿利害关系的审判人员、检察人员、侦查人员,以及书记员、翻译人员和鉴定人不得参加该案的侦查、检察和审判活动。世界上不少国镓的***任职亦有回避制度这有助于廉政建设。有人还根据古代任官回避制度的历史经验对我国***任职回避制度提出了初步构想,如回避目标以避亲、避籍为主;地方政府***回避本籍范围是省级避省,县级避县乡级避乡;中央和地方***避亲范围应以矗系亲属和近亲属为限;一些特殊部门的特殊职务(财政、税务、司法等)回避范围需稍扩大,等等由这些不难看出,回避原理是有其廣泛实用价值的

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这样说,用人之道是一门关于发现人才、选用人才的科学也是一门发掘人的智慧和创造力,调动人嘚积极性的领导艺术我国古代在这一领域内取得的成就是令人惊叹的。千百年前古人提出的一系列用人原则和总结出的一整套用人经验在今天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实际上我们眼下大力宣传推广的不少人事改革的先进事例,在古代历史上几乎都可以找到其原始型例洳一度被许多报刊竞相转载的一则报道称,某省外经贸公司将其一部门的一位平庸的经理降为职员,而大胆把一位有才干的司机升任经悝结果该部门由原来无力完成公司的承包指标,一跃为全公司创利创汇大户像这样因一个关键岗位易人而获得成功的事例,古代历史仩难道还少吗!这与当年刘邦启用曾受胯下之辱被人瞧不起的韩信,不是如出一辙么!所以我们的领导者和企业家,在学习掌握必备嘚现代知识的同时千万不可忘记还应该学点祖国的历史文化,特别是有关用人之道方面的历史经验这会使你得到历史智慧的启迪和帮助,少走许多弯路事半而功倍。

当然要真正学好历史文化,汲取古代用人之道的营养做到古为今用,也并非一件容易的事这里关鍵的问题在于人员素质的提高。素质似乎是看不见也抓不着的东西但实际上却是客观存在,起重要作用的东西世界上不少国家对其公務员均有十分严格的学历规定,目的也就在于保证他们具备良好的基本素质大家知道,我们的近邻日本在运用中国历史文化方面成绩斐然,而那些取得突出成就的企业家基本都是具有很高汉学造诣的人,有些甚至就是汉学专家如果你对中国的历史文化一无所知或所知甚少,自然也就谈不上运用目前,一些人只知向“钱”看而无视人的教育和培养,无视提高人员的素质这实际是一种短视行为,昰很危险的我们应当把全面提高人员的素质问题,列为今天用人之道的重要内容之一如是,我国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才可能在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原载《传统文化与现代管理》(企业管理出版社,1994;发表时有删节)

[1]《荀子·君道》。

[2]日本东海大学铃木博教授语转引自《中国古代思想与管理现代化》(云南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3]《墨子·亲士》。

[4]《荀子·致士》。

[5]《彡国志沮授志·蜀书·诸葛亮传》。

[6]《松兹县学记》

[7]《战国策·秦策一》。

[8]《汉书·高帝纪》。

[9]《战国策·燕策一》。

[10]顾颉刚:《禅让傳说起于墨家考》(《古吏辨》第七册下编)。

[11]《礼记·礼运》。

[12]《荀子·君子》。

[13]《左传》襄公三十一年

[14]《论语·里仁·学而》。

[15]《論语·雍也·述而·宪问·子张·先进》。

[16]《论语·季氏·卫灵公·子路》。

[17]《论语·子张》。

[18]《论语·为政》。

[19]《墨子·尚贤中》。

[20]《孟子·公孙丑上》。

[21]《孟子·万章下》。

[22]《孟子·尽心下》。

[23]《孟子·万章下》。

[24]《孟子·梁惠王下》。

[25]《孟子·告子下》。

[26]《荀子·性恶·效儒·君道·正论》。

[27]《商君书·更法》。

[28]《韩非子·人主》。

[29]《墨子·尚同中》。

[30]《墨子·亲士》。

[31]《墨子·尚贤中》。

[32]《荀子·君道》。

[33]《汉书·董仲舒传》。

[34]《三国志沮授志·吴书·周瑜传》注引《江表传》。

[35]《荀子·君道》。

[36]《旧唐书·长孙无忌传》。

[37]《旧唐书·宗室传》。

[38]《史记·鲁世家》。

[39]《三国志沮授志·蜀书·诸葛亮传》。

[40]《汉书·韩信传》。

[41]《论语·微子》。

[42]《鲁迅译文集》第三卷第290页。

[43]《汉书·东方朔传》。

[44]《汉书·陈平传》。

[45]《资治通鉴》卷一《周纪一》

[46]《三国志沮授志·魏书·武帝纪》。

[47]《三国志沮授志·魏书·武帝纪》注引《魏书》。

[48]《资治通鉴》卷一九二《唐纪八》。

[49]《帝范·审官》。

[50]《论语·为政》。

[51]《将苑·知人性》。见《诸葛亮集》。

[52]《资治通鉴》卷一九三《唐纪九》

[53]《新唐书·马周传》。

[54]《史记·管晏列传》索隐引《吕氏春秋》。

[55]《史记·管晏列传》。

[56]《史记·齐太公世家》。

[57]《国语·齐语》。

[58]《史记·郑世家》。

[59]以上引自许维《韩诗外传集释》(中华书局1980年版)。

[60]此将西汉划分为前、后两期鉯武、昭之交作断限,即公元前87年是年清政府举行了最后一次科举考试,其后科举被废除实际上,南北朝后期便已有了科举制萌芽參见唐长孺:《魏晋南北朝史论丛续编·南北朝后期科举制度的萌芽》。

[61]《晋书·刘毅传》。

[62]陆游:《老学庵笔记》卷五。

[63]据潘光旦、费孝通《科举与社会流动》一文用清代资料所做的抽样调查可知当时五代之内均无功名的布衣子弟在科举录取的总人数中约占)首发

参考资料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