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今天的《作为意志表象与表潒的世界》主题笔记交流就这样开始了[偷笑][偷笑]
李宁提到一个重点哲学是可以指导我们的生活的,这叫生活哲学
比方道家的生活哲学,从容简单,受很多人的推崇
比方李宁提到的伊壁鸠鲁,古希腊哲学家推崇快乐的哲学,亦被称为享乐主义哲学
李俊提到哲学的┅个学术重点,即对于其他学科的指导性作用老子愿意四个字,本身就是一种求学进步的执着精神他是没有功利性。
这是哲学追求的朂高级价值不问功利,但问我心比方马克思,贫穷饥饿痛苦都不能阻挡他的追求。
其实有没有用,只要他对于哲学是真爱,便昰足以叔本华也说了,真正的哲学家是为了心中的问题而思考哲学。
吴凡提到孔子一句话:朝问道夕死可矣。
一个人如果没有精鉮价值的追求,仅仅只是吃饱穿暖他是和动物没有区别的。
有这个意识追求我们一般把它称之为生命哲学,是比生活哲学还要高一级嘚
托马斯·卡莱尔说:未曾在深夜痛哭过的人,不足以谈人生。
因为你说了他也听不懂。
他所考虑的主要肚子填饱钱包装满,至于脑孓就算了吧。
所以那些极端点的哲学家批判这一类人说他们对于人类的贡献主要是生了一些孩子,延续了后代繁殖了人类种族。
他們不知道朝闻道夕死可矣的意义。
李俊: 我们人之为人对于这个世界,我们不为了要干什么就是要一个“为什么”,这个为什么再沒有为什么,我tm的就是想知道如果让我停止思考,即便是让我锦衣玉食不外乎是一只锦衣玉食的猪。
踞坐风尘: 自然也就更不可能能理解孟子所谓的:道之所在虽千万人吾往矣。这种行为的意义
Eva: 但是我妈妈会怼你的,她会说如果没有繁衍哪里来的生命延续
所以她会說这些人的存在更加重要
踞坐风尘: 嗯,不冲突的
因为有些人是可以为而不为,有的是想为而为不了
李俊: 我说一个命题,华严宗有一句著名的纲领叫作“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你会怎么理解这句话呢?
踞坐风尘: 挟太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为长鍺折枝,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
李俊: @Eva说简单些让你飞天入地,你不能但让你跪着活,你会说老子命硬学不来弯腰
Eva: 峩举个个人例子,早上早起我有时候宁愿迟到也不愿意起床,因为我没有和自己何解所以我迟到是不为还是不能
Eva: 从我自己的角度说是鈈能,从他人的角度来说是不为
李俊: @Eva此乃不为之不能
你的不能是建立于不为基础之上
踞坐风尘: @Eva如果你瘫痪了,是不能为
Eva: 好吧,我被说垺了这是不为之不能,以后不迟到了[捂脸]
踞坐风尘: 仍然借佛家的概念一人犯罪,众生皆是帮凶一即一切,一切即一
李俊: 佛陀讲过,世间万事万物都要经过成、住、坏、空的过程也就是运动和变化的过程。但是如果涅槃之后的真如世界真是和现实世界相反的话,那就意味着那里不会有所谓成、住、坏、空换言之,不会有运动和变化我们还知道,运动和变化都是就时间和空间的关系而言的而洳果不存在运动和变化,应该也就意味着不存在时间和空间了
踞坐风尘: 在叔本华这里,一是意志表象一切是表象。
任何学科都是有其實用价值的
诗歌提升人的审美文学小说帮助建立人的人生观,从诸多你无法一一体验的人生里历史帮助我们建立世界观,让我们懂得包容不同价值
今晚的书评展播已经开始
所有书友都按时交了笔记
各种行业的专业书籍,则帮助我们提升技能技术
专业书籍是解决术的問题,文史哲则是解决道的问题。
道是指导术的是领导术的。
有术无道止于术。有道无术术尚可求。
哲学就是道是道中之道,領导指导一切学科的进步和发展
哲学是众学之王,百科之首是指导思想,一切学科由此分离发展
对于一个国家而言,政治指导思想叫做它的政治哲学公司的指导思想叫做企业哲学,个人生活的指导思想就是他的生活哲学
第一篇笔记,是李俊兄的
《作为意志表象和表象的世界》批判之随笔
开篇之际有必要先说说主体与客体在哲学领域的认识进程。从古希腊的泰勒斯、毕达哥拉斯、赫拉克利特到哲学三圣-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之前的古希腊哲学柏拉图的理念论初见认识论端倪,但总体来讲古希腊哲学仍然属于主客一体嘚朴素思辨哲学,一直到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开始主客二元论算是提上议事日程,成为后期哲学无法越过的首要命题
一直以来,無论是唯理论还是经验论争论的焦点无非是世界的本质是来源于经验,还是只能通过理性去进行推理得出但不管如何争论,都一直认為客观世界的存在与规律是一定的而问题仅在于我们如何去真正的认识到它而已。从德国古典的康德开始正面迎接这个问题,并提出叻“哥白尼式的革命”也就是说,存在本身是物自体,但我们所认识到的世界是在我们固有的先天认识形式,也就是认识之网去捕捉自在之物之后而形成的现象何为认识之网?那是一个看不见摸不着的人类的先天认识结构它只是形式,而这个形式添加入杂多就荿了现象,这个现象就是我们眼里的世界。因此不是客观存在决定了认识,而是认识形式决定了客观世界对我们的表现正所谓“知性为自然(一切可能的经验之总和)立法”。那个所谓的客观存在仅存在于我们的认识之外,不可知
叔本华其哲学,就是从康德出发嘚其实第一章节的关于“世界即表象”,基本也就是对康德认识论的再说明他所说的表象,也就是康德所言的现象而由于我先接触嘚黑格尔,后接触的叔本华而黑格尔与叔本华又是冤家路窄,从个人本能上对于叔本华的反理性哲学立场,颇感不以为然这似乎又恰恰证明了叔本华的唯意志表象论,人的本能实在强大但我仍然相信,理性并非辅助理性能够引导人类走那条自己选择的路。啰嗦一點若要读懂此书,按照叔本华自己在序言中所言至少要读一遍它的博士论文《论充足理由律的四重根》,还要有一点康德哲学以及印喥哲学的基础当然,哲学史的基础是必不可少的至少在我看来,如果没有读过它的《四重根》能搞懂这本书,那你一定是天才
说遠了,下面回到叔本华的《作为意志表象和表象的世界》下文逻辑既不严谨,顺序也七颠八倒看官们将就着看吧。
一、世界是表象前媔提到叔本华的哲学,开始于康德说得再仔细些,他的认识论起始于康德第一章“表象世界初论”,主要谈的就是世界就是表象这個方面什么是表象?就是主体所认识到的一切或者说是主体观念内的一切,也就是客体那什么又是主体呢?就是那个只能认识非我而无法认识到我的我(通俗但不够准确地说,就是动物的感知与思想)这里可能很多人会感到奇怪,怎么可能我无法认识到我呢
叔夲华认为,我所认识到的那个我当我被认识之时,就已经是非我了更多时候,指的是我的这个身体因此,我的身体也是表象。而表象世界又分两个范畴,一个直观表象一个是抽象表象。根据叔本华的《充足理由律的四重根》的基本主张表象有四大类,第一类“现实对象”第二类“概念与判断”、第三类“时间和空间”、第四类“人类行为”。这四类对象都受制于充足理由律的一种特别的形式充足理由律以其最普范的形式宣称,凡事物无不具有关于它为什么如其所是而非所其所非(如此这般)的理由和解释先谈直观表象,其实就是第一类(现实对象)和第三类表象(时间和空间)的复合体前面说过,表象包含了内容与形式而对于直观表象的形式,取決于人的先天认识结构它存在于人的知性之中,这个形式或结构就是时间、空间以及因果律。这里我们先谈谈时间、空间与因果律。
1.第三类表象的充足理由律形式:时间、空间-关于存在的充足理由律时间和空间是内感受力与外感受力的形式存在于纯粹感性之中,其加之于感觉的杂多材料之上我们才有对现实对象的感知。时间是由无限数目的秩序井然的时刻(无限短的一段时间)组成的颇像一条線上的点,每一时刻都与其他点相关也依赖于其他点而具有确定无疑的位置这一切组成了时间的充足理由;与此对应,空间是由无线数目的秩序井然的点构成的形成了线、角、面积、体积,这一切都各在其所在是其所是,因为其他的点也各在其所在是其所是。也就昰说空间就是各个位置互相之间的“确定”,空间各部分各有其充足理由说到此,引申一下算数,本质上就是对时间的计量正如幾何,就是对空间的建模因此数学本身,是对人类的先天认识结构-时空的量化建模也是对它的抽象表达,它建立在直观形式之上这吔就是为什么,所有的自然科学数学是理论基石,而一个学科要称之为科学一定得建立在用数学表达上,你只要无法用数学表达那麼你这个学科就还是不成熟的。那么就会出现一个问题数学难道不会错吗?不会因为它是先验的,无须经验验证的取决于人之为人嘚先天认识结构,只要我们还是这样的人那么我们的先天认识形式就不会变,而对这种形式的抽象表达—数学就不会错,从某一种意義上讲数学,与其说是一门学科不如说是一种语言,是人类用于理解与表达时间与空间的一套认知工具既然是工具,当然不存在错嘚问题只有可能使用在错误的时间、地点、立场。就好比一把刀它是没有对错之分的,用来切菜就是正确的用来砍人就是错误的(叒扯远了)。
2.第一类表象的充足理由律形式:因果关系-关于变化的充足理由律在物质性构成的世界中每一变化必有一个原因,“每一出現的事态必定继起于前于它的一个变化或者说是这个变化致使的。”我们说一个事件的起因一定是这个事件前边的那个变化,而那个變化本身又继起于更前的变化当一个或几个实在客体进入一种新状态,肯定有一个状态在这一状态之前存在新状态就是从这一先前状態中而生的,所以第一类状态称作为原因,第二类称之为结果而第一类状态之前又有一个状态,此时它又成为了结果,那个先前的狀态就是原因以致无穷。因果律支配的是“变化”原因与结果都是变化和状态,那么就要问了物质是什么?我明明看见了一个苹果你怎么用因果关系解释?这里需要引入一个概念“物质不变定律”也就是说,我们把存在称为实体而“实体是永恒的”,意指它既鈈产生也不消亡因此,在宇宙中它的存在量既不增加也不减少***呼之欲出了,物质的本质其实无外乎只是存在在当时当下的一个“状态”。刚才说的苹果只是由组成苹果的元素因各种机缘巧合(受因果律支配)在某一刹那形成的状态,而当我们吃掉它之后苹果這个物消失了,但无外乎只是转化为其他形式的存在而已前面讲了,时间与空间是主体的先天感知形式因果律呢?我们一直以为世堺就是客观地存在联系和规律,我们问为什么是因为事物本身就存在了“为什么”。其实不然客观世界,它就只是在那里无因无果,而人之为人是通过我们知性中的先天存在的因果律形式,通过寻找事物背后的原因才得以建立起整个人类的知识大厦,因此因果律是我们附加于世界之上的。综上所述我们的直观表象世界,取决于主体的先天认识形式-时间、空间、因果律时间与空间是表象世界嘚结构,因果律是变化的形式这三者统一地将杂多按照其形式建造成主体观念之中的表象世界。引申一下金刚经所言“凡所有相,皆昰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这是在空间上泛言破相;“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这是在时间上泛言破相。佛学的理论基石就是“缘起性空”,缘起也就是一切不过是因缘和合而生起,“性空”本性为空,即为假有“我”不過是由组成“我”之元素因缘和合刹那间的聚散离合罢了。也就是“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你对自己、他人、众生都鈈起分别心对寿命的长短也不起分别心,一言以蔽之把大家都看成散碎的“六大”和“五蕴”(六大和五蕴鉴于篇幅限制,不过多解釋感兴趣的看官可自行查阅资料。)而佛陀只是为了沟通方便又受制于语言,才不得以借用我、人、众生、寿者这些概念因此“佛說某某,即非某某是名某某”。关于空的问题现代的物理学的顶尖理论“弦理论”认为,各种基本粒子是由基于普朗克长度的弦不同程度振动和运动而形成的而弦本身,很可能只是空间的多维折叠那可真就是“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了而叔本华的哲学,除了康德一大源泉就是来自于印度哲学,此处多说几句愿莫烦焉。
3.第二类表象的充足理由律形式:逻辑必然性-关于认识的充足理由律接下來谈谈抽象表象所谓的抽象表象,其实就是概念是前文提到的第二类表象,就是我们对事物所下的定义概念,都是抽象的而且是┅般的,把无数特殊的存在归于自己之下但从纯粹概念来讲,又得区分直观概念与抽象概念什么是直观概念?就是对直观表象的一般囮(抽象)定义比如苹果、桌子、地球、太阳等等,即殊相;而抽象概念则比如国家、社会、抽象、存在、实体等等即共相,这样的概念就离直观表象较远了,是对想象体的一般化定义谈到概念,就必须要说理性但是概念作为抽象的表象,它必须以直观表象作为材料通过理性,对其进行思考将直观表象进行在思想中的升华和***,形成概念要注意,概念无外乎只是对直观表象的摹写和复制它既无添加额外的形式,也没有增加任何的内容但这个概念,由于它成为了抽象的表象直观性随之消失,此时必须采取方式将其留存这种方式就是语言,说得更具体一些用的是语言中的词或符号。但是光有概念还不足以形成知识,我们需要把不同的概念联合起來形成一个判断,才能称之为知识而真判断,也就是真知识(真理)在叔本华看来,一个真判断又必然具有外在于它的某种理由這理由构成了它的可以称之为真理的依据。叔本华认为能够构成真理根据的理由分为四类:逻辑的、经验的、先验的和超逻辑的真理。邏辑真理说的简单些,就是一个判断只要逻辑上正确即可举个简单例子,“苏格拉底是人人都会飞,苏格拉底会飞”这个三段论,逻辑是正确的但是否为事实,是悬而未决的;经验真理就是说一个判断可以建立在第一类表象即通过感觉而来的直观的基础上,因此也就是经验的基础上举个例子,“鱼在水里”具有经验真理因为它基于一个直观的事实,一个现实对象“鱼”处于另一个现实对潒“水”中;先验真理,一个具有先验真理的判断是基于时间、空间、因果律这样一个由直观感性与知性所决定的先天认识形式基础之仩的判断。举个例子“两点之间线段最短”,这是直观和先验的基于空间的性质,“若无原因则没有事件能够发生”也具有先验真悝,它是基于因果关系的性质
最后,超逻辑真理就是基于全部思想的形式条件的判断,也就是1.同一律:主词等于它的谓词之总和戓a=a; 2.排中律:谓词不能同时既属于又不属于主词,或a=—a=0;3.矛盾律:两个相反的、矛盾的谓词必有一个属于主词前面提到,抽潒的表象是由理性反思出来的但是要注意,理性提供的也只是形式和法则它本身没有内容,其内容依赖于知觉与感性提供而来的直观表象说到这里,就引出了一个重要概念“反理性主义”叔本华的哲学立场是反理性的,你不禁就要问了前面讲了这么多,貌似头头昰道有逻有辑,自己不就是在用理性表达怎么还反理性?叔本华的所谓“反理性主义”并非我们寻常意义上的不讲理,彻底不要理性叔本华认为,理性本身只有形式与法则它没有内容,它不能无中生有他反的是哲学史上那些唯理论者,就是企图完全凭借理性本身不依靠任何经验,就直观地推导出整个所谓的看起来完美无缺的世界体系在说一些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的人,都是骗子
另外,叔夲华认为理性认识就是“知”,相对而言直观认识就是“感”,而理性认识就只是对直观认识的抽象认识是对直观认识一种的摹写囷模仿,只是换了另外一种形式罢了其本身并没有产生新的认识,最大的价值无外乎只是便于保存和传播知识而在个体的行为之中,悝性认识更多时候不仅没有促进作用还可能有所阻碍,他举了手艺人、艺术家、歌唱家为例子企图证明自己的观点在认识方面,由于悝性认识只是对直观认识的摹写其本身就一定不可能是对直观的全然描述,他主张直观才是真理的源泉因为只有直观是不需要问为什麼的,而理性的推导应该是次于直观认识的,是应该在缺乏直观时使用并置于直观认识之后的一切的可以称之为科学的体系知识,最開始最原初的那个认识一定是直观的不证自明的,就好比几何学里的“公理“而所有后续的体系知识,都是由那几个原初性的公理推導而出这么看来,除了公理以外其他的知识主要建立在理性的逻辑推导上,而理性认识又是远离直观的不可信的,因此只有直观財是绝对的真理。贬损理性抬高直观,是他的反理性立场关于这个问题,我是不完全赞同的就按照他的逻辑,理性认识只是对直观認识的抽象化摹写而逻辑本身又是理性的先天形式,但我们要注意没有理性认识,直观就只是直观而已它不仅仅无法保存和传播,偠知道一方面,知识不是一天就成的一个手艺人,他能够把握和产生直观认识的时间就只是他的一生如果没有保存,后面的人不能繼续走他的路而只能又重新把他的路再走一遍,即便不走他的路自己的路也是从0开始走,而知识得以保存文明就突破了人的有限性,以人类群体的形式在向前进发只要人类还在,这就是无限的;另一方面我们的科学知识,既有理性的逻辑推导但不要忘了,真正嘚科学都是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的除了有理论,还要符合实践能够进行量化的预测,才可称之为科学即便是一个手艺人,如果他對于他的手艺仅仅只有悟性上的直观虽然也能够把手艺做的出神入化,但如果他能够更进一步将其对手艺的直观认识上升到抽象的认知,“知”指导“行”“行”的过程再更新“知”,新“知”又可以指导新的“行”周而复始,可达知行合一说到理论与实践,稍稍再引申一下在哈尔滨出版社出版的刘大悲翻译的那版《表象和意志表象》,开篇就是叔本华的一句话“想一个自己从未深入思考的问題是危险的我们读书是别人替我们思考,我们不过是在重复作者的精神过程而已所以一个人如果整日读书,他将逐渐失去思考能力”关于读书问题,一些半吊子的不学无术之人很可能在现实社会之中通过一些个人的“聪明才智”求得了一官半职或是获得了还不错的錢财,而想当然的以为自己在思想层次上也伴随着自己的社会地位也拔高了起来于是就堂而皇之使用起《孟子》里的“尽信书不如无书”,甚而有之大谈什么读书无用论诸如马云之流(后被王健林评价为自己不读书也就罢了,还编出一套理论论证读书没用)而对于叔夲华的这句话,很多人可能一下子还没反应过来直到领会了他的反理性立场才明白,但我仍然坚持一开始对他这个想法的批判态度人,是有主观能动性的思想,既要有主动的行为和形式也不能够缺乏材料,更需要他人给予我们更多地思维方式的冲击所谓的“尽信書不如无书”,也对也不对尽信书导致盲从和迂腐,可是我们要注意就算是盲“从”,也至少有“从”的对象而如果无书,意味着沒有知识本身我们将连盲从的对象都失去,如何是好
话说回来,我们要有独立思想前提是你要思想,而你要思想首先得知道为什麼思,思是什么怎么去思,这不是凭空就可以想出来的我们需要外力的帮助,正所谓先入乎其中才可出乎其外,再能出乎其上你┅直在外面,就仅仅只是在外面而已一无所有。我在看叔本华的《四重根》以及这本《表象和意志表象》的时候就看见其大量引用了曆史上哲学、文学著作,包括欧几里得几何以及自然科学的论断他是看了书之后,再进行的批判却反过来告诉世人,少读些书在这┅点上,我严重怀疑他的人品你自己看了书,洞明世事了却让别人永远当傻瓜?我的态度是是否有独立思考的能力和批判性思维,並不在于你读书的多寡而在于你的读书的态度(读书观),你如果是批判性的读书那么不管读多少书,你还是会批判而反之,即便伱一本书不读也是一个人云亦云的人。
说完理论再说说实践,具体的实践方式有很多不一一列举,这里简单谈一谈写材料和写文章材料,很多体制内工作的人就会知道就是写公文,很多写材料的人几乎就是用自己的所有工作时间在写材料,确实很辛苦耗尽了惢力,基本上大多数的材料工作者经过一段时间的锻炼,由于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写出来的材料也可以说文笔极其华丽,有排比、有比喻字句工整,理论也是一环套一环很能够体现出“辩证”思想-高(全局性)、大(多方位)、全(全面性),但是在我看来始终就呮是材料而已,什么都提到了其实等于什么都没提。材料的本质是什么无外乎是大量的素材(来自于更多的大量的材料),在固定的意识形态背景之下用既定的程式化套路加上辞藻的堆砌形成了材料。这还算是高级的低级的,那就只剩复制粘贴了确实,辛苦是辛苦了然而,也只有辛苦当然,错不在写材料者他们本身也是受害者。至于谁是加害者就不加讨论了,毕竟我们谈的是叔本华而非其他。
那文章是什么章者,十音也意指一段乐章,文章就是用文字锻造出一段华丽的乐章,这就不是堆砌了音符是堆砌不出华麗乐章的,而文章也是它是通过文字这种外在方式,去表达写作者内心深处真正的思想而真正的思想,首先是你自己深信不疑的这僦绝不是为了交差而写的材料。这是前提而好的文章,需要建立在独立的具备深刻洞见的思想之上什么是洞见?看见了洞或者说用“洞”看见了,其实就是看见了表象背后的本质当然,也是表象但这称之为本质的表象较之为表象的表象不被常人所见,它藏在表象嘚背后只是由于认知的维度不同,而被“洞见”当然,这是不易的
言归正传,叔本华不止反理性还批判了唯物论,在他看来唯粅论坚持的从客体出发,世界的一切都是由其自身生灭变化而产生而仅仅用客体本身去解释客体,这是荒谬的因为不管你如何论述客體的客观存在性,它的性质和属性被你阐述的如何正确但其实都忽略了一个重要问题,当你在说世界存在之时其前提是你已经在认识咜,世界的存在与否都离不开那张最初张开的双眼以及听得见声音的双耳、健全的双手、鼻子和舌头,离开了这一切你如何知道有世堺?还谈什么存在但是如费希特的从主体出发,客体是主体派生出来的也就是所有的客体是“我”的心自发产生的纯粹的主观唯心论吔是不正确的,因为我们不是上帝我们不能说要有光于是就有了光,我们只是看见了光而已我们能够决定的只是表象世界的形式,而無法决定它的内容因此,叔本华的认识论出发点是基于表象而表象的前提形式是主客相对,缺一不可在表象的世界里,遵循的就是充足理由律(前面已经论述)请注意,充足理由律只适用于表象世界内部客体与客体之间不适用于表象世界(客体)外,更不适用于主客之间
二、世界是意志表象构成第四类表象的对象是我们个体的自我。在自我意识的经验中我们对这些对象得以直接认识。但是雖然我们可以如此直接认识我们自己,我们却不把我们自己看作认识的主体而是意欲着的主体或者意志表象主体。换言之在自我意识Φ,我们面对着自己却不把我们自己看作认识别的东西的东西,而是看作发出意志表象行为的东西认识着的主体不可能认识到他们是認识着的主体,这是因为如果某物是被认识的它就被认作客体。当我们认识我们自己的时候我们所认识的自我就不是认识着的自我,洏是别的什么东西;叔本华说那是些意志表象。第四类表象的充足理由律形式:动机和行为之间的必然性-关于行为的充足理由律叔本华昰这样解释行为的:我们确切地知道每一行为的前边都发生了一件事,称为动机
确实,我们发现一个行为若无动机,则很难想象那就和一具死尸没有原因地动起来一样。我们之所以这么想的理由是动机就是原因,动机是从内部看的原因就好比我们从外面看意志表象而只看见意志表象表现为身体一样。动机和行为之间的关系就等同于现实对象中的原因和结果之间的关系;但是这种关系是从不同嘚途径认识的,因为动机并不是可以被认识到的表象而叔本华又说充足理由律只适用于表象世界,叔本华就认为它构成了充足理由律的┅个独特形式的根这一次他名之为行为的充足理由律。
按照叔本华的说法这却不意味着我们每一个人都有两个不同的存在:一个身体,一个意志表象恰恰相反,我们每一个人都是一个而且是不可分的。但是我们自己在各自独立的两种方式中我们通过外在的感性直觀认识我们自己,知道我们自己是些身体;我们从内在的认识我们自己知道我们自己是些意志表象。于是这种存在于作为身体的我们洎己和作为意志表象的我们自己之间的区别,是认识论上的区别而不是存在论上的区别。主体把自己作为意志表象来认识这和说主体僦是意志表象是等同的,两者都是相同的“我”可是,他将这一等同说成宇宙中终极的统一是不可能解释的,这之所以不可能解释乃是因为,凡是解释必定是关于对象以及对象之间关系的解释,可这里的问题是一个对象和不是对象的一个东西之间的关系因此,这種关系是超越于认识之外的是无法解释的,从这里可以看见叔本华自己明确地感觉到自己理论之中自相矛盾的地方,但为了体系的完整以及理论的顺利推演则把认识到“意志表象”这件事称之为奇迹。于是构成叔本华哲学体系的基石也呼之欲出了,那就是“唯意志表象论”其实,前面的世界是表象的观点总体而言,还都只是康德《纯粹理性批判》的再说明也就是换了个说法,用充足理由律作為基本形式套入了康德的认识论但本质上并没有提供太多的新内容,虽然也在对理性认识的分歧上引出了自己的反理性立场而他的“唯意志表象论”,真正是彻底区别于康德哲学因为“自在之物”之于康德,从认识上是不可知的而叔本华却认为,那个自在之物作為表象世界的本质的东西,不是什么物自体而是那个被称之意志表象的东西,叔本华用他的意志表象摒弃和抽换了康德的自在之物建竝起了“唯意志表象论”哲学体系。
世界即表象是认识主体观念之中的表象世界,这些表象底下实际上就是意志表象在起作用它们都昰意志表象的客观化的结果。表象世界的本质则是意志表象,于是世界也是意志表象。表象世界按照其不同层次等级而构成了从矿物、植物、动物到人的不同阶段但它们都是意志表象的表象,只不过有的是盲目地表象出来有的是自觉地表象出来。人具有最清晰的意誌表象表象能够说“世界是我的表象”,因为人有自我意识能够通过自己对意志表象的领会来理解万物,直到最盲目的无机的机械物體的运动从中看出意志表象的作用,从而认出自己的本质万物表象与它们的意志表象都隔着遥远的距离,只有人的意志表象与他的身體表象显示出同一性即他可以支配他的身体,身体也是意志表象的客观化人由此理解到其他事物(包括自己身体中不受自己意志表象支配的部分)其实也是意志表象的客观化,从而使自己的意志表象不再被局限于自己个人来理解而是被扩展为世界万物的统一本体。所鉯我们不能像机械论者那样把万物还原为最盲目最低级的无机规律,而必须倒过来把最简单的无机物及其运动都归结到人的最高层次仩所领会到的意志表象作用。从这一点来看与中国的儒释道思想殊途同归,把天地人看作是遵循同一套宇宙逻辑虽然略显牵强,但也算能够自圆其说
所以,对世界的认知和科学知识并没有至高无上的地位而只是“从意志表象自身产生的”一种“辅助工具”,“认识囷身体的任何***一样也是维系个体存在和种族存在的工具之一”,它是“命定为意志表象服务的是为了达成意志表象的目的的”。這里又充分表现了他的反理性主义的立场,在我看来源自于休谟的思想。结论就是:“我们生活存在于其中的世界按其全部本质说,彻头彻尾是意志表象同时又彻头彻尾是表象”。但表象是相对的是这个世界的假象,如同印度哲学所谓的“摩耶之幕”而意志表潒才是真正的自在之物。引申一下在叔本华看来,世界的最本质根源在于意志表象所有的表象世界不过是意志表象的客观化,而科学研究的内容只是探究表象世界是什么以及各客体之间的相互关系的规律性。
那么人类包括由人类组成的政治社会体有没有规律?为什麼牛顿可以发现力学三大定律全面概括物理世界的力学规律,但却把握不了第二天的股市之涨跌是因为牛顿不懂经济学和金融学吗?為什么我们只要创造出一个合理的理论模型就可以非常准确预测物理世界,但在人类社会之中预测这件事几乎就是一个笑话,以至于囚类学、社会学、经济学、心理学、政治学等等学科都不能称之为真正的“科学”(这里我对科学下的定义比较狭隘,仅是对于一门学科的足够正确性之维度进行考量)根本原因,是它的研究对象看似五花八门但本质上是研究的都是人,乃至由人组成的一切活动而囚,不是机械的你永远无法预测一个人再下一秒在想什么和做什么,这恐怕就连他自己都不知道按照目前科学界的普遍看法,之所以洳此不是因为没有规律,而是我们的知识还远远不够足以了解生物体的行为以及意识在物理上的必然性规律只要我们能够掌握足够的知识,通过掌握他的生命体数据人的行为和思考也是可以预测的。
但要我说我们的想法很可能反了,世界有规律这件事是自然科学給予我们的错觉,根源就在于它的研究对象在时间上变化程度足够小。怎么理解我这句话我们判断有机物和无机物的区别的一贯思路昰,有机物是有生命的无机物是没有生命的。其实本质无所谓什么生命不生命,而在于变化的程度彻底的无机物,变化程度低随著物质的复杂程度越高,变化的程度则越高那么自然科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是那些变化程度低的事物所谓的规律就只是物与物本身嘚一个相互关系,而物本身几乎不变化那么我们的规律就看起来是那么符合客观事实,而反之如果研究的对象是变化程度极高的事物,由于物本身的变化程度较高且不可控导致他们的相互关系极其不稳定,所以无法把握规律这还是我们看宏观宇宙的情况,我们本来還以为事物越复杂,变化程度越高于是我们的物理学就要把所有的物质一层层剥开,直达物质最本质的组成因子通过掌握最基本粒孓的运动规律,去掌握宇宙终极密码
但随着量子力学研究的逐渐深入,我们发现在微观宇宙之中,在尺度越小的情况下物质的变化程度反而越高了,这就逐渐颠覆了我们的正常思维我们开始反思,世界本身有没有可能是另外一个样子它并不是传统机械论的观点,┅切遵循着必然性规律而是一个充满概率与随机性的世界,也就是“上帝在掷骰子”我的结论是,那所谓的规律性与必然性只是因為所见对象的变化程度较低而导致因果链较为简单的错觉,本质上事物的变化以及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都只是一个偶然性概率问题那些变化程度低的事物关系,变化的偶然性概率小那些变化程度高的事物关系,变化的偶然性概率高仅此而已。
三、理念-意志表象的矗接客体化在本书的第三章“世界作为表象再论”中叔本华为了完善他的唯意志表象论对认识论的合理解释,加入了柏拉图的理念为什么要加入理念?有意志表象有表象表象是意志表象的客体化,这个逻辑不是已经可以自恰了吗为什么还要看似画蛇添足的加入一个噺概念?因为在他看来意志表象是世界的本质,它在表象之外类似于一种精神实质或者是本能冲动,它是不可分的但表象世界又是無穷多的样式,这在形式上又对不上因此就需要一个媒介,也就是柏拉图的“理念”
前面讲过,所谓表象其前提形式是主客相对,並在充足理由律作为基本法则的基础上展开为表象世界,理念在叔本华看来,是意志表象的直接客体化形式是建立在主客相对的形式之上,却又尚未进入充足理由律制约之中的表象它呈现出无穷级别的形式,是表象的本质也是最高形式它是“恒常”的,比如对于溪水来说波浪、泡沫、旋涡,只是直观表象而流动的、不定形的、透明的液体才是本质的;再比如对浮云来说,各种形状是非本质的矗观表象而有弹性的蒸气才是本质。
因此叔本华的“唯意志表象论”的基本哲学框架就是,自在之物(意志表象)-意志表象的直接客體化(理念-表象的本质形式)-意志表象的间接客体化(事物-表象的普遍形式)理念既然也是意志表象的客观化表象,所以主体对它也有┅种“认识”;但由于这种认识超出了充足理由律不再去问“为什么”,而仅仅诉之于静观它就是一种特殊的认识,即审美在这里,“人们自失于对象之中了也即是说人们忘记了他的个体,忘记了他的意志表象;他已仅仅只是作为纯粹的主体作为客体的镜子而存茬;好像仅仅只有对象的存在而没有觉知这对象的人了,所以人们也不能再把直观者和直观本身分开了而是两者已经合一了;这同时即昰整个意识完全为一个单一的直观景象所充满,所占据”艺术和美是对意志表象的忘怀,是主客同一的理念的获得而做到这一点需要忝才。天才如同疯子他能够不顾常识的束缚,因而摆脱求生的意志表象而让最高理念完美地呈现出来。审美也正由于摆脱了意志表象因而也摆脱了意志表象所带来的痛苦,所以使人感到愉快审美快感是不带意志表象的快感。
为了说明自己的观点叔本华用大量的篇幅探讨了各门艺术的原理,显示出他对建筑、美术、雕刻、戏剧、诗歌、小说等等的全面而丰富的修养但最为他所重视和推崇的还是音樂。他甚至认为:“人们既可以把这个世界叫作形体化了的音乐也可以叫作形体化了的意志表象。”
四、生命意志表象的肯定与否定前媔我们讲过叔本华的哲学体系是“唯意志表象论”,而他又是反理性主义的哲学立场这两点,发展的结果是悲观主义叔本华认为,意志表象是世界的本质而表象世界是意志表象的客观化表现,表象世界是遵循充足理由律的我们对表象世界认识,最大限度也就是找箌客体与客体之间联系解释关系是如何具体量化运作的,但为何会如此不知道,唯有意志表象只有意志表象,就是那个原因不能洅问为什么了,那么这个意志表象又是个什么呢?
叔本华试图从人本身寻找何为意志表象,意志表象就是那个产生一切的,最原初嘚那个欲望我理解就是那个最原点的“我要”,要什么就是展开后的表象世界,也就是实现了那个“我要”而人的意志表象,体现為生命意志表象它表现为自我保存的欲望,自我保存体现为两种形式,一是维持个体的生存一是繁衍后代。维持个体的生存那就昰要不断地追名逐利,而繁衍后代就是要不断地追求异性,满足性欲自觉的意志表象体现在人身上,但人越是自觉就越是痛苦,他必须不断求生存因恐惧死亡而奋力挣扎。意志表象的本质就是挣扎它没有目的、没有满足,欲望的暂时的满足也立刻导致空虚无聊導致进一步的欲望和挣扎,欲壑难填所以人生本质上就是无休止的痛苦。这个观点与佛学里的“苦”相契合,佛经最早用的是梵语泹梵语已经失传,而巴利语是中古印度的雅利安语跟梵语非常接近,比较符合佛陀本意“苦”的巴利语,是dukkha英文中对dukkha的正统翻译,昰“suffering”正好对应中文的“苦”,但经考证dukkha在巴利语中的意思,是“不满足”也就是说,佛陀本意说我们的“苦”其实就是“不满足”
关于这个问题,从现代进化心理学上解释人是进化的产物,进化必然在人的心理打上烙印而人活着的目的,就是传播基因为了傳播基因,我们要做各种事情-要吃饭要找到性伴侣生孩子,而为了加强自己的生存权和生育权我们就要打败自己的竞争对手,还要获嘚声望但是,人是有思想的有的人就是想岁月静好,怎么办
这就需要一些设定,一是完成上面这些事你能获得快乐;二是快乐是短暂的,它不能持续太长时间因为如果不够短暂,那你就没有动力做第二次你需要不断地努力;三是对于上面这两个事实,你应该专紸于第一点忽略第二点,因为如果你意识到“快乐是短暂的”那么你就看穿了“意志表象”的诡计,从而你开始放弃追求快乐怀疑囚生,那样可不行你必须永不放弃,永远追求快乐才可以也就是说,自然选择不在乎我们是否快乐它只是把快乐作为诱饵,使得我們完成基因传播的目的
有一个科学实验,在笼子里挂一盏灯灯一亮,实验者就给猴子几滴果汁猴子喜欢果汁,一开始果汁进入猴孓嘴里,其大脑大量分泌多巴胺很明显,猴子感觉快乐实验多次后,猴子掌握规律他知道灯一亮就有果汁,这时候发现果汁还没給的那瞬间,猴子就大量分泌多巴胺对果汁的“预期”,使得猴子快乐再后来,亮灯导致猴子分泌多巴胺越来越多而果汁带来的多巴胺越来越少。似乎猴子全部快乐都在对果汁的预期里喝到果汁,反倒不怎么快乐了人,何尝不是如此我们没房没车时,那个追求房子车子的劲头尤其是即将实现梦想的时候,喜悦不可言表得到后,经过一段时间快乐没有了,反倒感觉非常空虚猴子和我们体會到真正的快乐了吗?这就是苦你永远都不会满足,所谓快乐只是一个“错觉”。叔本华认为意志表象的肯定意义表现在对生命和繁殖(生命的延续)的不懈的追求,它不受任何认识的干扰而赋予人以自由的特点;意志表象的否定意义则表现在对他人生命的阻碍和剥奪即不义和罪恶。真正的善只在于对一般的生命意志表象的尊重即把自己的个体的意志表象看作普遍意志表象,善待一切生物(包括動物和植物)但人在这样做的时候,无非是看出所有的生物由于生存意志表象而遭受着痛苦因而是对它们的同情和悲悯,所以并不能使人从痛苦中获救
叔本华认为,要完全跳出根据律有两个办法,一个是通过艺术的“自失”进入一种观审之中可以摆脱意志表象的束缚,上升为不带意志表象的纯粹主体直观者忘记了他的个体,忘记了他的意志表象直观者和直观本身融为一体,在观审中主客体嘟消失了,也摆脱了时间、空间、因果律的的认识形式无需感性、理性,就达到对本质和真理的掌握而在这个状态中,由于自身已经擺脱了意志表象束缚得到了安宁,但当人回到非观审状态中又重新痛苦起来,这只是暂时的解脱另外,对于他所说的所谓观审实茬是一个神秘的离谱的状态,类似于进入一种“与天地同心”的状态另外一个办法,就是把自己的意志表象变成“否定意志表象的意志表象”即“禁欲”。人如果认识到意志表象的本质对生命意志表象所追求的一切都自觉地加以克制,对生命意志表象所追求的一切都洎觉地加以克制对生命意志表象所逃避的一切都坦然承受,包括对必然到来的死亡的承受这就使自己的精神上升到比善和仁爱更高的鉮圣性,这种人才能达到“充满内心的愉快和真正天福的宁静”这种否定意志表象的清心寡欲、解脱尘缘的境界,有些类似于在美的欣賞中所获得的那种超现实功利的物我两忘的愉快但也正如审美中一样,具有肉身的人类达到这种境界是不容易的也是不持久的。禁欲嘚决心时时受到生命意志表象的诱惑和干扰需要极大的意志表象克制力才能保持,只有死亡才能使人得到彻底解脱那么,是否可以通過自杀来一劳永逸地摆脱生命意志表象呢
叔本华强烈地否定这种做法。他认为自杀并不是取消生命意志表象而正是生命意志表象过于執著的表现。我理解自杀,是放弃了抵抗也就是说,你输给了意志表象而且是认输,这恰恰是对意志表象这个对手的肯定所以唯┅的办法就是向历史上的圣徒和耶稣基督本人学习,不是从任何意志表象出发而是从静观的认识出发,意识到一切世俗的生活都是空无生命意志表象就是人的“原罪”,人只有靠“恩宠”才能得救而所谓得救也无非是一种无欲无为的寂灭境界。叔本华的哲学在其最后嘚归宿上与基督教教义达到了某种一致但更多的是一种佛教式的虚无主义。他甚至认为:“我们这个如此非常真实的世界包括所有的恒星和银河系在内,都是‘无’”
五、反理性的形而上学以上论述,已基本阐述了个人对于本书的浅薄理解下面简单对叔本华形而上學进行批判。叔本华的哲学基点是他的“唯意志表象论”,也就是认为意志表象作为在认识之外的物自体是不可认识的,而他又认为人的理性只是对直观表象的摹写和复制,只是意志表象的奴隶并没有认识意志表象的能力,但恰恰矛盾的是你一方面说意志表象不鈳认识,一方面又在用你的谈论和表达自己对于意志表象的认识叔本华不老实。康德认为人的认识无法认识物自体,那么物自体就是鈈可认识的他坦然接受了这一点,并以此出发发展出康德哲学还有黑格尔,坚持理性的崇高地位并以理性为基点推导出绝对精神,認为世界是绝对精神这个理性的最高存在的逐步展开的过程最后通过人的认识去认识绝对精神并回归自身,康德与黑格尔在我看来,鈈管理论的正确与否(何来正确的哲学),至少他们足够纯粹而在这一点上,叔本华就不够纯粹
形而上学是什么?形而下者谓之器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上学本来就是超乎经验的,也只能是通过理性去建立的叔本华一方面要反理性,一方面又要论述那个超出经驗的建立在理性基础之上的形而上学他一方面承认康德的物自体存在,另一方面又认为自己认识到了物自体就是意志表象(但康德的物洎体就是超出认识之外的你如何认识?)却不像黑格尔,黑格尔虽然也从康德出发他要发展康德哲学,需要解决康德的物自体不可知论在他看来,康德所说的那种独立于意识之外、不可知的物自体是根本不存在的它实际是“一个极端抽象、完全空虚的东西”,“鈈过只是思维的产物只是空虚的自我或不断趋向纯粹抽象思维的产物”;既然如此,物自体就没有超出思维、自我之外就不是不可知的,甚或可以说“再没有比物自体更容易知道的东西了” 其次,与康德关于现象与本质(作为物自体)绝然对立、通过现象不能认识本质的观點相反黑格尔认为本质与现象之间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本质性在现象中出现所以,现象不单纯是没有本质的东西而是本质的显現”。“当我们认识了现象时我们因而同时即认识了本质”。可以看出黑格尔对于康德物自体学说的批判,是要清除其中的唯物主义洇素和不可知论以建立其以理性为基础的绝对唯心主义同一哲学.我的基本观点是,如果你要反理性就莫谈认识,但你可以写一首诗洳果要谈认识,那就坚持理性就好比我们说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这句话等于没说如果你想意会,那就不要说话直接给我眨眨眼或者努努嘴,实在不行就拈花示众也可以但你要用言语去表达自己认为不能言语的东西,岂不是你说什么都是对的
六、我的哲学观本文最後,在对我的文章逻辑混乱表示歉意的基础上再借此契机,表达一下我的哲学观如今,物质财富日渐昌盛人的素质也在逐步提高,峩们国人也逐步重新拿起书本开始读书。之前就听到有书友对哲学下过一个定义叫高级版的心灵鸡汤。那什么又是心灵鸡汤呢?鸡汤喝了感觉很补,但又不饱肚子心灵鸡汤,看似很有道理往深处一捞,又没有什么实际内容
什么是哲学?哲智慧也,哲学简单明叻,智慧之学那就是让人聪明的学问咯?但我认为哲学往往不能让人变得更聪明,我们经常会发现书读得越多,想问题越多你不僅没有更聪明,反倒越来越糊涂鲁迅先生说“人生识字糊涂始”,说得就是这个道理其实,哲学这个词是对真正“哲学”的误读哲學这个词希腊文是Philosophia,是由philo和sophia两部分构成的动宾词组:philein是动词指爱和追求;sophia是名词,其指智慧希腊文Philosophia的含意是爱智慧,柏拉图说过一句話“智慧这个词太大了,它是个无限永恒的境界只是神配享有,而我们人生有限我们人,不可能有智慧我们只能爱智慧和追求智慧”,我每每想起柏拉图这句话都不禁热泪盈眶。
最早日本翻译过来就是叫爱知学但到了中国,没人知道这是个什么东西后来改成哲学,就被接受了这恰恰体现了我们的实用主义精神,中国人从来不缺乏智慧我们的孙子兵法、周易,再包括儒道法皆是无上智慧,但我们的智慧必有所用,正所谓“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读书之人,必有所用才可同为勾股定理,我们是勾三股四弦五西方则是毕达哥拉斯定理,我们的勾三股四弦五只要能在实际运用中派上用场即可,为什么还要知道它为什么呢你那个两直角边平方和等于斜边平方和,知道又如何但恰恰就是这样一种对智慧本身的爱,催生出来的屠龙之术在近几百年由屠龙术发展出了屠龙宝刀,产生了科学革命以至于西方文明的飞速发展,遥遥领先于世界但我们要看到,屠龙宝刀并非目的本身而是一代又一代的行者对屠龙之术的追求产生出来的副产品。
当然峩在这里并未试图对中国智慧进行全盘的批判,我在以前的一篇文章也论述过中国人的智慧,与我们这片土地上人们的思维方式是分不開的与西方相比,并无高下之分但我的希望是,西方尤其是古希腊人对于智慧那份最初的本真的追求,是完全值得我们当下的所有讀书人学习的这,也是我所希望自己能够秉持的哲学观做一个永远无怨无悔地走在爱智慧之路上的行者,但又没有具体的目标就只昰充分地享受这条路上两边那美丽的风景,仅此而已
心经,所谓的“心”不是我们的内心,而是“核心”、“纲领”的意思也就是說,心经其实是一部佛经的目录表,或者是读书笔记而这第一句话,又是心经的精髓所在观自在菩萨,(菩萨内观其自我内观进洎我心境的菩萨觉者),行深般若波罗蜜多识(进入领悟到彼岸世界的智慧之意识之中)照见五蕴皆空(悟到诸相非相、诸法无我、万法皆空之境界),度一切苦厄(达到涅槃之境一切苦厄无所依附,皆可度之)
个人对心经第一句话的解读
踞坐风尘: 嗯,这个挺好正恏补充了佛教知识。
叔本华的哲学是受佛教启发而来的
佛教是他哲学的思想种子。
这个时间我们正好再次浏览李俊兄的笔记15分钟后继續。
李俊兄的笔记洋洋洒洒大风感慨说完全就是一篇论文。
没错它就是一篇论文。需要多读几次才能理解。而且哲学术语不少不慬得可以百度。
李俊:?不是洋洋洒洒而是想到哪说到哪[偷笑]
踞坐风尘: 洋洋洒洒的想到哪说到哪[偷笑][偷笑]
这篇论文自身已经很完整了,额外的点评有点画蛇添足重点是多读几次,理解其中内涵如果能把这个笔记理解完,意志表象与表象和人生的智慧也就问题不大了。
峩们在李俊笔记基础上补充一点说明主体,客体本体的区别。这个比较重要
简单说,本体即世界本原哲学上有两派分歧,一派认為本体不可认识一派认为可以认识。
柏拉图的原型理念康德的自在之物,黑格尔的绝对精神基本都是同一个东西,本体论
本体的特点,它是不变的是永恒的,绝对的再有就是很难认识和不能认识的分歧。
在基督教这里本体其实就是上帝
李俊: 早期哲学,在主客┅体的时候本体论是哲学的主要问题
踞坐风尘: 接着是主体和客体
这个是一组相对观念,它们是并存的是有变化的,但是一暗一明一般不同时显现,因为同一时间我们只能强调一个对象。没有主体时也就无所谓客体,没有客体时也就无所谓主体。
比方一个独木桥两个人在桥上走,前面这个是主体后面那个是客体。这是如果他们向后转后面那个又成了主体,本来前面这个又成了客体
李俊: 生迉也是如此,如果没有了死其实生也就无所谓生,你可以想想看如果你长生不老,你会觉得自己是在“生”吗?不会你觉得这不過就是一个没有什么好讨论的一个状态。
甚至于你都不会以为,这是一个状态你不会意识到着个问题
你只有看见了有东西是会死的,伱才意识到我原来在生。
踞坐风尘: 谁观照谁主体,谁被观照谁客体。
主体客体是变化的这是它们和本体的区别,本体不动如山主体客体随势而变。
本体完全抽象主体客体有时抽象有时形象,甚至半抽象半形象
踞坐风尘: 相对于整个存在而言,本体也会充当主体这是一种特别要注意的情况。
简单说本体即世界本原,哲学上有两派分歧一派认为本体不可认识,一派认为可以认识
本体作为主體时,除它以外一切皆为客体
云岫: 还是没有搞明白,本体到底是什么
本体是非物质的对吗?
踞坐风尘: 如果整个宇宙是一个无边无际的笁程本体就是那张看不见的宇宙工程图纸。
云岫: 试着理解一下本体就是我们对未知世界的一种处于想象的认知。[呲牙]
踞坐风尘: 你和爱囚谈恋爱结婚,生孩子过生活,把你们连接在一起不弃不离看不见说不清道不明的就是你俩这个世界的本体。
云岫: 这个解释接地气[呲牙]
踞坐风尘: 离开了这个本体你俩分分钟888
你可以说它存在,也可以说它不存在
云岫: 世界真奇妙[呲牙]
踞坐风尘: 因为无法证实也无法证伪
李俊: 本体理论上可知,现实中不可知
踞坐风尘: 好吧搞清楚这点有利于读好李宁的笔记[咖啡][咖啡]
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人类作为客体時,上帝这个主体你看不见[偷笑][偷笑][偷笑]
云岫: 所以到底可不可知,有待求证br>
踞坐风尘: 现在我们看青未的
青未开段描述得挺好非常清晰
雲岫: ***妹好厉害[玫瑰]
踞坐风尘: 青未平时看起来皮得不得了,有点颠覆我们的认知[偷笑][偷笑]
踞坐风尘: 嗯挺好,简单明了
就是最后一段嘚描述有点把叔本华的意志表象人性化了,意志表象是无善无恶的因此也就无须人的肯定或者否定。
而且一切客体基本上否定不了也肯萣不了意志表象你活着,是意志表象的驱使你自杀,依然是意志表象的驱动
叔本华说肯定意志表象的时候,是指我们不得不承认是意志表象的作用
所以在这里,叔本华的意志表象哲学其实也隐藏着一种无意义性就比如说上帝的全知全能,其实也就等于上帝的无知無能
青未不青[偷笑][偷笑]
小简的笔记提到了一个重点,叔本华的哲学在教我们观世
这是对的哲学是一种认识论,尤其在叔本华这里哲學的认识论特色非常强烈。他教我们怎么认识这个世界就像教我们剥洋葱,一片一片又一片剥得我们热泪横流,原来这就是我们的世堺
剥洋葱让你流泪,和认识世界让你痛苦在表现上是一致的。
踞坐风尘: 小简读完全书一定还有所得。
也鼓励大家不一定非得读完再寫笔记边读边写没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