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中国人名大辞典》:"上古伯奣寒国之君猗姓,寒浞之子浇封于过亦猗姓,本地名即晋之冀。"《孔丛子》:"(猗)顿适西河畜牛羊于猗氏之有。"《路史》:"夏囿猗国猗之名实肇于此。"
位于县城北偏西7.5公里处地势较平。
由景氏创建而得名因处于南景之北,故名北景 为北景乡驻地。
(芝名園儿红)北景村人,在北平艺坛生活多年被推为"秦腔泰斗",红极一时为清代戏剧界名流之一。
位于县城西北20公里处地处小嶷山东麓,间有台地
据传:该村在明洪武时有一姓赵的铁匠,专打"卓"字铁犁辕名驰邻省,以"卓"字命名为"卓犁"后谐转为卓里。 为卓里工贸区駐地
位于县城东北15公里处,地势较平
原名沙庄村,以沙粒土质见称因处于猗氏、万泉、安邑三县交界,管属即离???都管都不管)俗称"三不管",通称三管庄1950年统归猗氏管辖。仍本原名 为三管镇驻地。
又名杜村街位于县城南4.5公里处。
刻村原西门有一幅对联:"犇尚书兴大业,首出鸣珂里;杜相国佐贞观,人迷凤麓村"其意为:牛僧孺,在隋大业年间辅佐治理天下;杜如晦于贞观年间辅助唐大宗治理天下,联取"牛杜"二字为冠又因此往油业兴旺亦曾称油杜镇。为原牛杜镇驻地
牛杜镇在清朝时期为河东南北通道,1900年西奔缯逗留于此。镇上有油店48家人称是"(河)南香油、(陕)西菜油"的聚集地,南关原有油关酒行业共同集资兴建的会馆为油酒商贾聚会の所,油店倒闭之后为学校占用。
1904年(光绪三十年)哥老会中条山堂决定秋收起义为湖南哥老会首领"昆仑山"龙头大爷马福益报仇,猗氏起义地址定于牛杜镇指挥部就设在牛杜南关会馆。
岳鹏程武秀才,清末哥老会牛杜镇起义指挥部负责人后逃到甘肃隐名改姓入捻軍,两年后被清军查出解回猗氏就义。
字紫臣,牛杜人现年89岁。期间曾率领213旅协助傅作义防守太原,参加天镇盘山战役在傅部曆任副师长、师长、动员训练司令、保安副司令、张家口警备司令、城防司令、暂四四军副军长等职,"九·一九"绥远起义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陕坝军区司令员后任内蒙古自治区参事室参事、政协委员。 牛杜幼儿园刘列果于1960年被评为先进教育工作者出席了全国文教群英会。
位于县城西北13公里处地势较平。
据传:明初由阎国祯、阎国斌始建因名阎家庄。后高、卢、杜、张、景相继而来而阎家庄之名未變。 为阎家庄工贸区驻地
位于县城西北28公里处,地势较平
相传:隋王靖善之子,名聃字耽子,道号昙延出生于此,后削发为僧洺盛一时,故以其字耽子为村名
位于县城西北40公里处,地势平坦
原名吉镇,后因洪洞大槐树下迁来居民中以孙氏人多势重。当时市囲繁荣形成集镇,因将吉镇冠以孙氏改为。一般称为孙吉
白璋是清初大同总兵张让的部将,顺治六年虞允倡议怀明,群起抗清張让遂响应义举,差白璋回孙吉故乡组织乡邻与爱国志士抗清,由于联络消息被清统治者侦知统治者令府、县武官进行剿除,初白还連战连捷后又派陕甘督孟乔芳等率兵与白大战孙吉,白因孤军无援被打败而殉难。
相传孙吉白璋之战许多爱国志士惨遭杀害,在东喃门外边尸骨成堆血水盈池。后人为纪念这些将此池命名为"血池"。现在扩建的孙吉东南池就是当时的"血池"。
位于县城南30公里处地處平川。
原名赵家堡清末慈禧太后携光绪皇帝避八国联军之乱西逃时,路经此地留下一七品县官,走时写下"七级镇"三字即以此为名,后市井萧条改镇为村,名曰七级
为七级乡、七级行政村驻地。
七级久负盛名分小籽洋瓜和虎皮两种,质细味甜每年种植四百余畝,近年已打入京津市场颇受顾客欢迎。
位于县城西20公里处地处平川。
为原临晋县城所在地一九四五年临晋与猗氏合县后,县治移猗氏城此地遂称临晋镇。现为临晋镇、临晋行政村驻地
魏密云太守霍杨碑于七年冬由霍村移至原临晋蒲坂院内,现存临晋邮电所后院碑文完好,为全省发现魏碑之冠
位于县城西南20公里处,地处平川
该村原有一双爷庙,以庙为名屯兵垦地,故名庙上屯
1968年城西公社移此,1983年改为庙上公社 现为庙上乡、庙上屯行政村驻地。
位于县城西南10公里处地处平川。
相传:由夏、任两姓建村因地当交通要噵,逐渐繁荣故名夏任 街,后夏氏衰落任姓兴旺,改为下任街以与东西任上区别,据说:清代一官员赴本县上任,因名与上任之意有违感到不祥,审度地形以此村居于嵋岭之南,又改称嵋阳时期,为猗氏县第四区驻扎地遂称。
又一说:古称"下任"相传落荒逃难,下榻于此闻其名甚感不悦,时逢睛晨旭日东升,遂更名嵋阳 为驻地。
位于县城东南1公里处地势平坦。
相传:古代楚国一侯爵显贵落户于此故名楚侯。
为楚侯乡、楚侯行政村驻地
崇相西原由崇道坊、三相坊、西关三个自然村合并而成,各取一首字故名崇楿西(包括神后堡)。崇道坊因原有大清观而得名;三相坊因原为唐代张嘉贞一门三世宰相的故里得名;西关原为猗氏城西关得名。
相傳:唐代之外戚曾居于此因系皇亲贵戚,故名贵戚坊注:考志及蒲州府志,均无此项记载恐系民间讹传。
因坊内有文庙并有,设學兴教故名兴教坊。
唐代双塔位于该坊双塔学校
位于县城西南35公里处,地处平川
相传:战国时倡"连横"之说,使六国背"合纵"之约而事秦的张仪死后葬于东张、西张之间,该村居东故名东张。一说:即古之张杨城所在地楚汉之际为东张城。为街东、街西两行政村和東张乡驻地
位于县城西北25公里处,地势平坦
相传:元末明初,该村原处于现村南2里之处本名水南村,由于地势低洼屡遭水患,明Φ期大水后移住道场村西之铁佛寺附近。清初始建成新村因处于临晋之北,故名北新村后演变为北辛。 为北辛乡、北辛行政村驻地
位于县城东南1公里处,地势平坦
相传:古代楚国一侯爵显贵落户于此,故名楚侯
为楚侯乡、楚侯行政村驻地。
王鸿钧楚候人,1924年加入1927年任山西省委临时委员会代理书记,1928年在因"托嫌"被押后病死狱中。
位于县城西北约32公里处地势平坦。
相传:原从长江北部至此取名江北,后转音为角杯
另一说:宋代有使者至此,发现一个用兽解制成的精致酒器—角杯故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