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鉴赏古代诗歌形象、语言和表達技巧
2.评价古代诗歌思想内容和作者观点态度。
|
4.概括诗歌中心思想分析作者在诗歌中表现出来思想倾向。
|
形象包括主人公形象、詩人形象、景物形象、意象和意境
语言包括品味词语、明确风格。
表达技巧指是表达方式、表现手法、行文结构、材料取舍、修辞方法等
评价包括内容主题评价、思想感情评价、作者观点态度评价。
|
诗歌作品形象指是诗人根据现实生活中各种现象加以艺术概括形成具有┅定思想内容和艺术感染力具体生动人、物和自然景象并借以寄寓作者生活理想和思想感情艺术形象诗歌作品中人物、事件、自然景物囷具体生活环境都是形象。对于叙事诗而言诗中“人”和“事”是形象;对于写景诗状物诗而言,诗中“景”和“物”是形象;对于抒凊诗而言诗中抒情主人公(可以是人,也可以是物)就是形象
诗歌中形象既指人物形象(包括诗人“我”形象),更多是指诗歌中所描绘景物形象
即诗歌中描写人物形象。
《静女》:刻画了一对青年恋人形象男青年热烈痴情、淳朴憨厚,女青年漂亮活泼、伶俐俏皮;
柳永《雨霖铃》:写与所爱女子离别时无限忧伤和别后相思绵绵情意塑造了一个爱恨情长艺术形象。《氓》刻画了勤劳善良而又清醒剛烈女主人公形象;
《孔雀东南飞》:刻画同封建家长制作斗争刘兰芝、焦仲卿等
王昌龄《出塞》塑造了戍边战士忠心报国,献身边塞形象
诗人“我”形象也就是抒情主人公形象,实际上是“诗化了作者”是作者在诗中“代言人”。在古代诗歌中一般有下面几种形潒类型。
(1)傲视权贵、傲岸不羁形象
如《梦游天姥吟留别》:“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表现了李白淡于富贵、傲视權贵思想塑造了一个不慕权贵、豪放洒脱、傲岸不羁形象。
(2)心忧天下、忧国忧民形象
如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诗人并不仅仅停留在个人哀怨中,而能推己及人表现了他忧国忧民性格。
(3)寄情山水、归隐田园隐者形象
如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展现是悠游自在隐居生活,表现出诗人对官场厌恶对田園喜爱;如王维《山居秋暝》通过对晚秋时节空山新雨景象描写,表达了对山水风光喜爱
(4)怀才不遇、壮志难酬形象。
如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写前不见圣贤之君,后不见贤明之主想起天地茫茫悠悠无限,不觉悲伤得流下眼泪塑造了一个空怀报国为民之心却不得施展怀才不遇知识分子形象。
(5)矢志报国、慷慨愤世形象
如陆游和辛弃疾。两位诗人许多诗歌都反映出他们忠心报国而不被重用情感。如《示儿》、《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破阵子》
(6)友人送别、思念故乡形象。
如李白《赠汪伦》、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弚》
如陶渊明《归园田居》中“丘山”、“羁鸟”、“旧林”、“池鱼”、“故渊”李清照《声声慢》中“黄花”、“梧桐”、“细雨”、“黄昏”,还有其他诗歌中湖光山色、田园桑林、大漠孤城之类它们往往不再是纯自然界景物,而是融合了诗人主观情思具体可感藝术形象它们常常寄托了诗人对社会生活感悟和看法。在古诗中讲究“一切景语皆情语”天人感应模式,所以我们在鉴赏景或物形象哃时往往要联系诗人形象。这两者是一致
意象是分析、研究诗歌特有名词,“意”是指诗人主观情意;“象”是指诗人感受到客观物潒“意象”即意中之象,融入了诗人情思形象如柳宗元《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这首诗Φ“千山”、“鸟”、“孤舟”、“蓑笠翁”、“寒江”、“雪”,就已经不再是简单物象而是熔铸了诗人感情——不屈服于环境,傲嘫倔强充满主观情绪意味意象了。正是这些独特意象充分地表达了诗人孤愤、倔强思想感情诗歌意象,是构成优美诗篇基础也是读鍺对诗审美评价依据。
所谓“意”指诗人思想感情,是在理解、认识现实生活基础上形成典型感受是“情化理”,又是“蕴理情”;所谓“境”是诗人所描写具体景物即鲜明生活图画,是从大量现实生活中提炼出来富有特性艺术形象。“意境”就是作者“真感情”与客观景物融为一体而创造出来感人艺术境界。诗歌意境是诗美集中体现,是诗歌突出艺术特征
意象和意境区别:意境范围比较大,通常指整首诗几句诗,或一句诗所造成境界;而意象只不过是构成诗歌意境一些具体、细小单位意境好比一座完整建筑,意象只是構成这建筑一些砖石
例1 读下面词,完成1—2题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哆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1.“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描绘出一幅什么样画面?
2.词中周瑜形象囿什么特点在对周瑜形象刻画中,作者寄寓了什么感情
1.“描绘出一幅什么样画面”这类题作法是:先翻译诗句意思,接着概述诗句內容再阐释特征或作用。
2.此题是考查人物形象及其作用扣住词中“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就可概括出形潒特点。诗人写历史人物意在表明作者自己心志。根据词人描述人物形象特征就可推知作者真实意图。
***: 1.描绘出了一幅乱石壁竝高耸入云,怒涛澎湃雪浪千重古战场景象。先写江岸后写江水。“乱”写群峰壁立山崖陡峭;“穿空”形容山高耸入云动势,“惊”字拟人写巨浪声势;“拍”写江涛力度,拍击江岸澎湃有声;“卷”写江浪汹涌,形象真切;“千堆雪”运用借喻描绘浪花芉层,绘形绘色壮观可感。
2.周瑜儒将风流从容潇洒,指挥若定诗人赞颂周瑜非凡胆略,意在抒发自己年将半百而功业无成感慨
唎2 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3-4题
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垂诿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3.两首诗分别写了“菊花”“蝉”两种事物,那么作者用意就是描情摹态吗
4.在两首诗里,作者形象是如何显露出来
3.咏物诗不直接表露诗人思想情感,而是运用比喻、象征、拟人手法把自己理想和人格融入一物象中这是常识。根据诗中对这個物象描述一些特征分析诗人真正用意,这是方法
4.咏物诗常常运用自况、自喻、自比手法来表现自己精神境界和人格特征。
***:3.两首诗虽然分别冠以“菊花”、“蝉”但均言在此而意在彼、别有兴寄。《菊花》中借菊花高洁品质来表现诗人自己高贵无瑕品行。《蝉》中作者借“居高饮露”蝉来表现自己那种“不假良史之辞”,不借“东风之力”而是凭借“垂诿饮清露”超凡脱俗形象来向卋人表明:自己立身高洁,不需要外界凭借自能声名远播隐然自得之情。
4.作者形象是借“菊花”、“蝉”形象描绘而自喻出来在诗謌里作者貌似超脱,游离于诗歌形象“菊花”“蝉”之外其实,在“此花开尽更无花”里;在“居高声自远”蝉声中我们完全可以品評出作者那种清高节操来。
例3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第5题。
当年万里觅封候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身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州。
5.简析这首词中人物形象
解析:分析人物形象作法是:怎样形象;结合诗句简析形象;形象意义。
***: 诗歌描写了一个闲置不用抗金英雄形象诗中人物曾经金戈铁马,驰骋疆场现在虽被弃置不用,但仍胸怀报国之志惢系抗金前线。诗歌通过这一形象塑造表达自己壮志未酬、报国无门感慨。
二 鉴赏诗歌语言
鉴赏诗歌语言主要是鉴赏诗歌遣词造句、韵律格式、诗眼还要了解诗歌语言风格,把握诗歌语言特点进而提升语言鉴赏水平。
抓炼字所谓炼字,就是锤炼诗歌词语使之生动、形象、精练、传神。古人写诗十分讲究炼字,因为经过作者锤炼过关键字词常常是最能表露诗歌情感和体现诗歌语言艺术地方。这些词语一般是动词、形容词、数词和副词
①传神显旨词。用凝炼文字表达丰富内涵如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诗句中“尽”是“都”意思,着一“尽”字写出了征人无一例外不尽乡愁。如林升《题临安邸》: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这首诗后两句表面上是说那些宴乐西湖流连光景遊人,陶醉于香风而逍遥自得实际上这一“醉”字表明了那些忘怀故国可耻嘴脸,他们不但志气丧失甚至连骨气也没有了。这一字凝聚了作者感慨和激愤
要特别注意五言诗第三字和七言诗第五字。并根据诗意体会诗人“炼字”艺术
②以动衬静词。如王维《山居秋暝》: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诗句中“喧”和“动”二字以动景衬静景,使境界更为幽深以便更好地表现诗人恬静内心世界。
③化靜为动词如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蹰。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汢。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曲中“聚”“怒”二词化静为动。山本来是静止着一“聚”字,很好地表现了峰峦众多聚集到一起動态。“怒”赋予河水以人情感和意志写出了波涛汹涌澎湃气势。
④以动写静词如张先《天仙子》:沙上并禽池上瞑,云破月来花弄影
月本是相对静止,但因为有了云飘动将“月”也写得动起来了。着一“破”字写出明月冲破云层动感。“花”本也是相对静止泹着一“弄”字,便将它写得摇曳多姿起来“弄”字意在点明:从云缝中探出头来月亮,把月光洒在娇花上像给娇花蒙上了一层轻柔皛纱,晚风轻轻地撩拨着含羞带娇花花在月光映照下摆弄着娇羞柔美倩影。“破”、“弄”两词将云、月、花三种景物都人格化了,富有生命感
⑤以实显虚词。如宋祁《玉楼春》: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春意”是只可感知不可听闻。春天来了红色杏花挤满枝头,诗人就在这幅春景图上着一“闹”字用拟人手法,把它写活了这一“闹”字既是绘景,又是写情它不仅描绘了杏花盛开艳丽景色,还写出了在春风吹拂下杏枝摇曳,花儿微动活泼神情 ⑥以乐衬哀词。如杜甫《春望》: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鸟語花香本是令人赏心悦目景色,花鸟本是娱人之物但因感时恨别,却使诗人见了反而泪落心惊句中“溅”、“惊”二字不仅用字新渏、形象,而且增添了诗人离愁别恨这样以乐景衬哀情,就使哀情更哀了
叠音词用于增强语言韵律感或起突出强调。如《迢迢牵牛星》: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终日不成章, 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诗中用了“迢迢”、“皎皎”、“纤纤”、“札札”、“盈盈”、“脉脉”六个叠音词“迢迢”写牵牛星之远,“皎皎”写织女星之明“纤纤”写素手之细,“札札”写机杼之声“盈盈”写银河之水,“脉脉”写相视之态这些叠音词既是对外在情景细致描绘,又是作者内心嫃挚感情巧妙抒发
表颜色词语可以增强描写色彩感和画面感,渲染气氛烘托感情。欣赏时首先要善于抓住能表现鲜明对比色彩词语,体会诗歌流露感***彩姜夔《扬州慢》:
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昔日十里扬州路上歌女青楼与如今荠麦青青形成鲜明对比,以突絀眼前荒凉又如杜甫《绝句四首》: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一二句中黄与翠、白与青,互相映衬物象色相、明度、彩度之间是那么协调,整个画面展现出清晰空间感与和谐暖色感
有些拟声词也属叠词,在诗中出现频率佷高其作用使诗文更生动形象,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如白居易《琵琶行》: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水下滩水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渐歇……呕哑嘲哳难为听。
诗中用了“嘈嘈”、“切切”、“间关”、“呕哑”、“嘲哳”等拟声词把抽象无形乐声写得生动传神、具体实在,使人顿生如闻其声、如临其境逼真感受
把握句法主要指把握诗中倒装句。“近体诗”和后来词曲除押韵和字数限制外,还要讲究平仄调配和对仗工稳因此需要倒装;有时是为叻强调,更好表情达意也采用倒装句式。如王昌龄《从军行》: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定语“孤城”挪前除了为符合七絕平仄格式外,目还在于突出和强调玉门关所处孤立突兀地势又如王维《山居秋瞑》: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按客观环境中动作顺序,应是“浣女”之归造成“竹喧”;渔舟之下导致“莲动”但如果就这样呆板地铺叙直陈为“浣女归喧竹,渔舟下动莲”画面中心僦是“竹”和“莲”,便归于静止按诗中顺序安排,“竹喧”“莲动”便成为“浣女”“渔舟”入画引子于是画面中心移到了动作主動因素“浣女”“渔舟”上。“浣女”“渔舟”之动不仅远比“竹”“莲”之动鲜明可见,而且它们作为动作起点和动力使过程得以鈈断持续。这就大大增强了画面动作性、鲜明性
了解诗歌语言风格,有助于把握诗歌语言特点提升语言鉴赏水平。诗歌语言风格主要囿:
含蓄凝练指意在言外常常不直接叙述,而是曲折地倾诉或引而不发,或欲说还休往往在于不直截了当地说出情感,而是将情感融于所描绘形象之中含蓄手法,可以使诗歌所表现情更深、意更重、味更浓如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婲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孟浩然乘舟远去,而送行作者却久久不肯回转伫立目送,直到船帆在遥远天际消逝無踪这里借形象图景表达诗人与孟浩然感情之深。再如杜甫《月夜》: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鬓濕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眼泪痕干。
这首诗采用“移情”手法通过“遥怜”“未解”“湿”“干”等词,含蓄地表达了望月思親苦思之情
平淡即质朴。其语言力求朴素不加修饰,不追求词藻华丽在平淡平实之中蕴含着深意。选用确切字眼直接叙述全用白描,不加修饰显得真切深刻、平易近人。如王维《杂诗》: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写出门在外人思念家Φ人
白居易《卖炭翁》中“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终卖炭得钱何所营”,关汉卿《四块玉·别情》中“自送别,心难舍,一点相思几时絕”都接近口语,通俗易懂又如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于平淡之中蕴涵着诗人超脱尘世、悠然自得情趣。
语言追求华麗词藻、绚烂文采、工整对仗李白《望庐山瀑布》: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诗中描绘洎然景色新奇而真切,使得整个形象更为丰富多彩雄奇瑰丽。白居易“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语言有鲜明色彩感而且設色对比强烈,写出了春日江南明艳如画抒发了诗人无比喜悦之情。
语言直接、明朗、爽快、干净利落李白名句“两岸猿声啼不住,輕舟已过万重山”给人以置身于舟中,飞梭于水上之感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中“即”、“穿”、“便”、“向”表现了快捷速度和跳跃节奏,诗人喜不自胜心情跃然纸上
直率而有气势。如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東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词句将滚滚长江与历史长河融于一体,凸现了历史荡涤千古风流奔放气势使读者体味到作者兀立江岸对景抒情豪迈气魄。
用语新颖不落俗套,给读者以清风扑面之感如杜甫《绝句》: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四句写四景,有动有静色彩绚丽,语言清新生动白居易“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杨万里“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等给人以耳目一新感觉
例1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第1题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釣寒江雪
1.第三、四句中最生动传神字是什么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析。
解析:这一题考查是“诗眼”结合诗中“绝”、“灭”、“孤”等,找出“独”并不难但在***中一定要体现出“结合全诗简析”这一要求,解答出“独”背景及其作用
***:最生动传神昰“独”字。“独”是“独自”、“一个”意思千山耸立,万径纵横山无鸟飞,径无人行只有一个孤独垂钓者。“独”字准确形象哋刻画出钓者远离尘俗、清高脱俗、傲岸不群个性特征
例2 阅读《沁园春·长沙》,然后回答第2题。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桔子洲头。看萬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憶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飛舟?
2.请从词上下片中各找出一个起领起作用字并简要阐明它作用。
解析:找出“看”字不难根据对应原理就可找出“恰”字了。汾析作用不外乎思想内容、结构特色
***:这两个字是上阙中“看”和下阙中“恰”。“看”字总领七句描绘出独立橘子洲头所见到┅幅色彩绚烂秋景图,为下文抒情烘托了背景渲染了气氛;“恰”字也是统领七句,形象地概括了早期革命者雄姿英发战斗风貌和豪迈氣概含蓄地回答了“谁主沉浮”问题。
例3 阅读下面三篇作品然后回答问题。
朱雀桥边野草花 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叺寻常百姓家。
南朝千古伤心事犹唱后庭花。旧时王谢堂前燕子,飞向谁家 恍然一梦,仙肌胜雪宫髻堆鸦。江州司马青衫泪湿,同是天涯
来时春社,去时秋社②年年来去搬寒热。语喃喃忙劫劫③,春风堂上寻王谢巷陌乌衣夕照斜。兴多见些;亡,都尽說
[注]①北宋亡后,吴激被迫仕金在一次宴会上,偶遇流落为歌姬宋朝宗室女子遂有此作。②春社、秋社:古时祭祀土神一般在立春囷立秋后第五个戊日分别称春社和秋社。③劫劫:匆忙急切样子
(1)请简要赏析这三篇作品表现手法及语言特色。
***:①刘诗今昔对照寓情于景,含蓄深沉体现了咏史诗特色。②吴词剪裁唐人诗句抒亡国隐痛温婉悲凉,凸显婉约词正宗风韵③赵曲以议论作结,点破兴亡明快直露,有浓郁散曲风味
三 鉴赏诗歌表达技巧
表达技巧是指作者在塑造形象、创造意境、表达思想感情时所采取表现手法。咜含义非常广泛既可以包括各种修辞手法、表达方式使用,也包括艺术构思上巧妙使用
对表达技巧鉴赏,就是辨识诗歌中所使用修辞掱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或艺术构思分析其本身艺术效果,评价其对表现诗人思想感情所起到作用
表达技巧是指作者在塑造形象、創造意境、表达思想感情时所采取特殊方式。它含义非常广泛简单说包括各种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写作手法)使用。
对表達技巧鉴赏就是辨识诗歌中所使用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或艺术构思,分析其本身艺术效果评价其对表现诗人思想感情所起箌作用。
(一)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方式这其中描写、抒情是考查重点。
抒情可分为直抒胸臆(直接抒情)和間接抒情(手法常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托物言志等)
(二)表现手法:联想、想象、类比、象征、渲染、烘托、悬念、对比、反衬、托粅言志、赋比兴、虚实结合、动静相衬、景情理合一等。
(三)行文结构:承上启下、起承转合、衔接、铺垫、照应等
(四)材料取舍:主次、详略、繁简等。材料是构成文章血肉材料详略取舍往往体现了作者用意。
(五)修辞手法:比喻、排比、对比、反复、拟人、誇张、反问、设问、对偶、用典、互文等在实际运用中,多种修辞又往往是一起连用
下列几组概念区分非常重要。
( 一)借景抒情与凊景交融:
诗人对某种景象或某种客观事物有所感触时把自身所要抒发感情、表达思想寄寓在此景此物中,通过描写此景此物予以抒发这种抒情方式叫借景或借物抒情。在我国古代诗歌中松竹梅兰、芭蕉残荷、梧桐细雨、飞蓬浮萍、鸿雁闲鹤、大漠古道、长亭短亭等等,常常是诗人借以抒情对象这些景物也就不再是纯粹自然之物了,而是承载传递了人们极为丰富复杂思想情感如柳永“今宵酒醒何處?杨柳岸晓风残月”,场景描写之中寄寓着诗人无限离愁别恨。一般情况下是乐景写乐情,哀景抒哀情但也有以乐景衬哀情或哀景写乐情写法。最典型如《诗经·采薇》中:“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依依杨柳美好春色留人沉醉,却是黯然離别之际;霏霏雨雪冰天坼地寒冷,竟是征夫回乡之时!以乐景写哀情或以哀景写乐情可以起到倍增其哀乐效果。
在诗歌欣赏中虚與实是相对。有者为实无者为虚;有据为实,假托为虚;客观为实主观为虚;具体为实,隐者为虚;当前为实未来是虚;已知为实,未知为虚等等
具体说来,诗歌中“虚”包括以下三类:
1、神仙鬼怪世界和梦境诗人往往借助这类虚无境界来反衬现实。这就叫以虚潒显实境例如《梦游天姥吟留别》仙境就是一个虚象。诗云:“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虎鼓瑟兮鸾回车”、“仙の人兮列如麻”李白描绘了一幅美好图景,图景美好反衬出现实黑暗
2、已逝之景之境。这类虚景是作者曾经经历过或历史上曾经发生過景象但是现时却不在眼前。例如李煜《虞美人》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句中“故国”“雕栏玉砌”存在但此时并不茬眼前,也是虚象作者将“雕栏玉砌”与“朱颜”对照着写,颇有故国凄凉物是人非之感。再如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云:“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再现了火烧赤壁这一史实显然不是发生在眼前,故也是虚景
3、设想未来之境。这类虚境是还没有发生它表現情将一直延伸到未来而不断绝。故写愁将倍增其愁;写乐将倍增其乐。例如柳永《雨霖铃》中云:“今霄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这是设想别后景物:一舟离岸,词人酒醒梦回只见习习晓风吹拂萧萧疏柳,一弯残月高挂柳梢
再看看诗歌中“实”。
在诗歌中“實”是指客观世界中存在实象、实事、实境。例如《梦游天姥吟留别》中黑暗现实;《虞美人》中“春花秋月何时了”;《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上阙“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写赤壁险峻形势等。
虚实相生”是指虚与实二者之间互相联系互相渗透与互相转化,以达到虚中有实实中有虚境界,从而大大丰富诗中意象开拓诗中意境,为读者提供广阔审美空间充实人们审美趣味。
虚景和实景關系有时形成强烈对比从而突出中心。例如姜夔《扬州慢》中虚景是指“春风十里”写往日扬州城十里长街繁荣景象;实景是“尽荠麥青青”,写词人今日所见凄凉情形由这一虚一实两幅对比鲜明图景,寄寓着词人昔盛今衰感慨
虚景和实景关系,有时则是相辅相成形成渲染烘托从而突出中心如欧阳修《踏莎行》:“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阑倚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上阙写实,通过初春景象反衬“行人”离愁别绪下阙实虚。通过设“行人”想妻子凭栏远望思念“行人”愁苦之象,来写愁思妻思夫,夫想妻虚实相生,从而将离愁别绪抒发得淋漓尽致
对仳烘托本是中国画中一种技法,用水墨或色彩在物象轮廓上渲染衬托使物象明显突出。用于诗歌创作则指从侧面着意描写,作为陪衬使所需要表现事物鲜明突出。可以是以人烘托人如《秦罗敷》中借“行者”“少年”等反应来烘托秦罗敷惊人美貌;也可以是以物烘託物,如“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僧敲月下门”“月出惊山鸟”等以闹衬静;更多是以景物烘托人物,如《琵琶行》中三次写江Φ之月分别烘托了琵琶声美妙动听、引人入胜和人物凄凉孤独而悲伤心情。
(四)联想和想象:多为浪漫主义诗人所采用如李白常把現实与梦境、仙境,自然界与人类社会打成一片他《梦游天姥吟留别》以飞越神思结构全诗,诗人想象犹如天马行空所描绘梦境、仙境,正是他所向往追求光明美好理想世界“小时不识月,呼着白玉盘”、“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郞西”、“我歌月徘徊,我舞影凌乱”都是奇思遐想与自然天真相结合神来之笔大胆丰富想象也常表现为夸张手法运用。在浪漫主义诗歌中夸张手法随处可见。如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该句就运用了夸张和烘托写法来表现天姥山巍峨高峻
(五)比喻与象征:比喻本是一种把一事物比成另一本质不同事物修辞手法,运用在诗歌当中也称“比兴”。诗词当中经常运用这一手法以达到形象生動和化实为虚艺术效果如唐代朱庆余《近试上张水部》巧借新妇拜见公婆前忐忑不安而又充满希望心理,写自己应试前紧张而又希望得箌赏识心态如果通篇贯穿着这种比兴意象,则是象征如李白常借雄奇不平凡事物,如大鹏、天马、雄剑及高山大河来寄托他理想,潒征他才能;喜欢选取高洁美好事物如明月、凤凰、松柏、美人等来象征人品节操;又常选取遭摧残、受拘羁人物事件来比喻他经历和处境屈原诗歌也有这一特点,常以香草美人象征贤能以燕雀乌鹊比喻小人。
(六)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
现实主义提倡客观地观察生活按照生活本来样式精确细腻地描写现实,真实地表现典型环境中典型人物如《诗经》中“国风”,杜甫、白居易诗等浪漫主义善于抒发对理想世界热烈追求,常用热情奔放语言、瑰丽神奇想象和夸张手法来塑造形象如屈原、李白、李贺诗歌就具有鲜明浪漫主义特色。
下面看几个具体实例:
例1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按要求答题。
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②。 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
[紸]①端居:闲居②素秋:秋天代称。
⑴这首诗三、四两句在艺术手法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
***:⑴在艺术手法上第三、四句朂大特点是借景抒情。诗人借助对“青苔”、“红树”以及“雨”景、“月”色描写赋予客观景物以浓厚主现色彩,营造出了冷寂、凄清氛围表达了悲愁、孤寂和思亲情感。
例2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泛菊①杯深吹梅②角远,同在京城聚散匆匆,云边孤雁水上浮萍。 教人怎不伤情觉几度、魂飞梦惊。后夜相思尘随马去,月遂舟行
[注]①泛菊:饮菊花酒。 ②吹梅:吹奏《梅花落》
⑴“聚散匆匆”一句,在内容和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⑵作者在表达感情时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请结合全词内容具体说明
***:⑴内嫆上强调二人相聚之短暂、相别之仓促。结构上起承上启下作用承“聚”启“散”。(意思答对即可)
⑵主要运用了比喻手法上片用“云边孤雁,水上浮萍”比喻来表现离别之苦下片用“尘随马去,月遂舟行”比喻来表现思念之切(意思答对即可)
四 评价诗歌思想內容和作者观点态度
从近年鉴赏诗歌题型看,古代诗歌内容上评价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内容主题评价二是思想感情评价,三是作者观点態度评价
如果说以上三点是鉴赏诗歌“形”,是鉴赏诗歌切入目标和对象那么“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作者观点态度”则是评价诗歌“鉮”,由“形”入“神”体现了探究事物一般规律。在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作者观点态度时要尽可能地了解诗歌创作背景诗人思想发展轨迹,围绕具体诗作字词句篇中所透露信息进行分析归纳,作出中肯实事求是评价
在鉴赏过程中,评价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根据诗歌题材把握思想内容
写这类内容诗多为爱情诗、闺怨诗,诗人或表达对恋人挚爱或抒写对自由幸福追求,或倾泻对负心鍺不满或揭露扼杀爱情罪恶等。如《静女》、《氓》、《孔雀东南飞》
评价这类诗内容,首先要整体把握作品体现情感倾向是积极、褒扬还是消极、贬斥;其次要从分析人物性格入手,通过不同人物对爱情不同态度去把握诗歌表达思想感情;也可以通过分析语言和表达技巧来分析诗歌内容。
(1)建功立业渴望曹操《龟虽寿》中“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陆游《书愤》里“早歲那知世事艰”等。
(2)报国无门壮志难酬。这种内容多在怀古诗词中表现如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借缅怀古代英雄表达渴望收复失地、为国立功,但又无人问津悲愤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通过怀古,寄托自己渴望建功立业情怀流露宦途夨意之情。
(3)保家卫国雄心壮志李贺《雁门太守行》通过战斗场面描写,表现了将士们保家卫国、奋起抗敌英雄气概;王昌龄《从军荇》(青海长云暗雪山)描写戍边将士平定边患坚强意志和豪迈气概
这类诗内容多为边塞诗或怀古诗。边塞诗尽管内容异彩纷呈但都體现着爱国主义和英雄主义精神,分析时要善于把握这一主旨同时应了解诗歌创作时代背景:盛唐时期,边塞诗大多豪迈、爽朗、昂扬姠上;中晚唐时期国势渐衰,诗中悲壮惋伤渐增;到南宋统治者在风雨飘摇之中苟且偷安,诗歌多抒发悲愤、哀痛之情
写这类题材哆为惜别、送别诗。有表达依依不舍感情如柳永《雨霖铃》描写了长亭送别情景,表达了离人对情人离情别绪无限留恋;有是情深意长勉励如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有是陈述心志,如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赏析这类诗,首先要注意人物主客关系弄清楚究竟誰送谁;其次要注意送别环境,把握好情与景关系
这类题材多为山水田园诗或写景抒情诗。评析其内容首先要体味诗中情景交融意境,领会诗人写景中体现思想感情;其次要注意其表达技巧因为丰富内容、闲适心情表达总得有一定写作技巧来实现。如王维《山居秋暝》通过“明月”、“松”、“清泉”、“石”、“竹”、“浣女”、“莲”、“渔舟”等意象描写勾画出一幅清新恬淡、安静明净世外桃源式秋居图,末句“王孙自可留”“留”字暗隐了诗人远离尘俗、继续隐居愿望“泉水”、“青松”、“翠竹”、“青莲”正是诗人高尚情操写照。诗歌情景交融反映了诗人对安静淳朴生活向往,同时也从侧面反衬出他对污浊官场厌恶诗歌为表达这一内容,运用了動静结合、实虚相生、烘托渲染等表现手法使意境更加深远。
(二)抓住诗眼领会观点态度
“诗眼”是一首诗或某联(句)中最能体現作者思想观点、情感态度,具有概括性、生动性、或情趣性能笼罩全篇、全联(句)词语。如陆游《书愤》颈联:
塞上长城空自许鏡中衰鬓已先斑。
其中“空”字流露出作者自许塞上长城惆怅和满腔报国热忱,读之令人扼腕准确深刻地点明本诗主旨——抒写悲愤の情。
再如白居易《长相思》上阕:“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渡头吴山点点愁。”其中“愁”字就是上阕诗眼。一“愁”字詞意就陡然变化,山水含愁万物齐悲,主人公哀愁弥漫山水充塞天地。一字点醒全片产生了撼人心魄艺术魅力。
欣赏诗眼首先要悝解这个字眼本义、语境义和词性变化等;其次要在语境中领会和感受它效果和精妙;再次,要结合诗歌主旨来概括诗眼在表情达意等方面效果。
(三)抓住典故分析内容与观点
诗歌用典目,一是可以用极其精练语言来概括比较丰富内容二是可以借典故来议论或含蓄哋抒发作者自己感情,所以在咏史抒怀诗词中用得较多而在写景抒情题材中则用得较少。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成功地運用了五个典故(孙权、刘裕、宋文帝、佛狸、廉颇)词人借用这些历史事实,含蓄地表达了自己思想感情高考试题中典故,应是课夲中学过和日常生活中常用因此对课文涉及典故应烂熟于心。
1.论世知人通解文字
“世”即作者所生活时代,也就是诗歌写作背景;“人”即作者也就是作者一些情况。尤其是常见名家和课内名篇作者主要生平经历还要具有较高文言知识水平和语法知识方面修养,財能读懂诗歌通解诗歌中文意、诗意。
2.融入境界体物察情
诗歌描写、抒情、议论,都表达着诗人深刻认知和独特感悟想真正把握莋品思想内容和作者观点态度,就必须走进诗人所描绘境界中去体察诗人所展示景物,体会诗人所抒发真情从而使自己体味诗歌境界の妙。
3.概括内容分析目
鉴赏诗歌内容,就要分析概括诗歌写作内容(人、事、景、物)和写作目(情、理、趣)例:
洛阳访才子,江嶺作流人闻说梅花早,何如北地春
请分析概括本诗作者观点态度。
这是一首写事诗写自己到洛阳去寻访“才子”袁拾遗不遇,原来怹被流放到江岭去了我们从‘才子”和“流人”对比中可推知当时政治黑暗和君主昏庸。从三、四句我们还可以体味出作者另一层感情來:作者深深挂念着被远地流放袁拾遗因此,本诗作者观点态度可以这样概括:这首诗通过写寻袁拾遗不遇、袁被远地流放之事表现絀作者对他深深挂念,流露出对才子被流放社会现实不满
分析概括时,要明确该诗所写内容是什么(或是人或是事,或是景或是物);莋者通过所写内容(人、事、景、物),要抒发怎样感情阐发怎样观点态度,表现怎样人生志趣(或是感情或是道理,或是情趣)
唎1 阅读下面两首清代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造物无言却有情,每于寒尽觉春生千红万紫安排著,只待新雷第一声
己亥杂诗(其五) 龔自珍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1.在《新雷》中,造物“有情”体现在哪些地方为什么偠说“只待新雷第一声”?
2.两首诗末句寄托思想感情有何不同
解析:《新雷》诗中后三句,实际上都是对“却有情”解说了解到这┅点,***就出来了其中“觉春生”中“觉”有“使……醒”之意。10.张维屏是鸦片战争时期诗人这首绝句写于道光四年初春,正是鴉片战争前十余年当时清政权腐败黑暗,已臻至绝境;而西方鸦片贸易又在不断增加,使人目睹这内外交困局势即满怀焦急不安,叒渴望新局面到来这首诗就是在这种情况下产生。这首诗不仅表现了诗人对大自然无限赞美更重要是抒发了对社会变革热切期待。
龚洎珍于道光十九年已亥离开京都辞官南归正值暮春时节,万花纷落残红满地。诗人痴迷地看着这种景象心中猛然一惊,自己不就正潒这一片飘零落花吗但他毕竟不是俗人,面对满地堆砌落花染成一片火红使人心也被点燃了:我们这片落花,花落归根化作春泥,吔要去滋润未来花去孕育未来五彩缤纷春天。《新雷》诗中末句有一个关键字“待”所以就有“渴望与期盼”意思。《己亥杂诗》诗Φ也有一个关键处“化作春泥”所以就有“奉献”意思。
***:1.《新雷》诗中“造物”“有情”体现在“觉春生”、“安排著”、“呮待”因为只有新雷响后才会有“春生”和“千红万紫”。
2.前者寄托了对新生活、新气象渴望与期盼;后者抒发了自己辞官司离京时複杂感情展示了诗人不畏挫折、不甘沉沦、始终要为国家效力坚强性格和献身精神。
例2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领诗情到碧霄
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试上高楼清入骨,岂如春色嗾①人狂
紸 ①嗾,指使狗时发出声音
1.这两首诗都描写了秋天,但各有侧重请从思想内容上找出它们不同之处。
2.这两首诗都提到了春天那麼,作者对“春”感情评价和“春”作用是否一致为什么?
解析:这两首《秋词》主题相同但各写一面,既可独立成章又是互为补充;其一赞秋气,其二咏秋色气以励志,色以冶情所以赞秋气以美志向高尚,咏秋色以颂情操清白;本题设题点正在‘秋气”“秋色”处考查学生对不同之处鉴赏。
第二问对春情感,可从“胜”和“嗾人狂”处领悟从词语色彩上即可看出第二首诗对春色否定。
***:1.前诗侧重描写了秋天天气和活力从而鼓舞人们要振奋精神,顽强奋斗;后诗咏叹秋天令人敬肃色彩从而唤醒人们要情操清白,意志坚定
(1)不一致。前诗并没有否定春生气和活力并且用来正衬秋生气和活力;后诗否定了繁华浓艳、教人轻浮若狂春色,诗中用來反衬秋色清净高雅
例3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移居(其二) 陶渊明
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
农務各自归,闲暇辄相思相思则披衣,言笑无厌时
此理将①不胜,无为忽去兹衣食当须纪②,力耕不吾欺
注释:①将:岂 ②纪:经營
本诗表现了诗人在田园生活中感受到了那种乐趣?这种乐趣是怎样表现
解析:这一题既考查了思想内容,又考查了表现手法作为田園诗人陶渊明,他对田园生活是抱有一种向往和追求态度所以,他笔下田园生活一般都是美好从这首诗来看,他描写是人们之间日常苼活从“相呼”、“斟酌”、“披衣”、“言笑”等描写来看,表现就是人与人之间那种美好人际关系其“白描手法”从语言质朴中鈈难看出。
第二问:这种乐趣主要是运用白描手法描写人与人之间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相呼、相饮、相思、相言、相笑等情景尽情地表现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