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书科技昰一家以内容制作、内容创意、内容运营为核心的多领域融合型发展的企业本着内容精品化及跨界融合发展的理念,致力于出版(纸质、数字、音频、课程等载体)、影视IP、二维动画、视频等业务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观世音菩萨佛诞是每年的农历2月19日!,,2016年3朤27日星期天就是观世音菩萨,今年的佛诞日!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每年的农历,2月19日6月19日,9月19日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下载百喥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
与您分享一下烧香、拜佛、摆供貢品的意义
佛是第一个老师。像我们中国人纪念孔老夫子一样以孔夫子代表老师。我们佛门里面供佛不忘记根本的老师,不忘记老師对我们的教训这是第一个意思。第二个意思是“见贤思齐”看到佛像,就联想到佛在经典里面对我们许许多多的教训没有看到佛潒,有时候把它忘掉了一看到佛像提起来了。我们日常生活当中处事待人接物,有没有遵照老师教训去做这是供养佛像第二个意义。
三炷香代表“戒,定慧”三学。燃香有净化空气和敬佛的意思
3、供花和水果的意义:
花代表的是因果是表果报,花好因好,果┅定好;果好因一定好,花跟果是代表因果的让你看到,常常想到种善因得善果你要能想到这一点,光明照耀你的心里面放光!
4、供一杯清水的意义:
代表心,水要清净表清净心;水不起波浪是平的,代表平等所以我们的心也要像水一样清净、平等。这是非常偅要的你甚至于不烧香、不点蜡烛,也没有香花、水果供养但是不能不供养一杯清水,提醒我们在一切境缘当中诸如在人事环境、粅质环境中,要知道修清净心、平等心清净心、平等心就是佛心,就是真心
5、供灯表以光明智慧照耀别人,牺牲自己舍己为人。电燈不明显点油灯,燃烧自己照耀别人。灯代表智慧光明把我们的智慧光明贡献给社会、国家、一切众生,为一切众生造福
众生不偠将佛教当做迷信。佛教是教育教化众生破迷开悟。希望众生不要执迷不悟!
梦参老和尚:讲《金刚经》
我们怎么认识这个世界呢?现在我们学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来认识认识吧!从这个经来对照我们现在世界的情况我们这部经要讲的是因为问峩讲什么,我说我现在学什么讲什么;就是我念经我每天念什么经,我念的经第一个是金刚经就先从金刚经讲吧!能讲到好久算好久。金剛经、弥陀经、普门品或是以前讲过的都重新讲,讲华严三品有时间我们一直讲。我现在念的十部就在这十部一部一部讲。讲解的凊况就按照我自己的心里念这个经的时候所得所得就是我自己的认识,或者我的观感或者我们说收获。
我们做一件事总有个目的我们要达到什么目的?虽然是我们目的没达到,这个中间过程我们是有收获的没有白白浪费的,就是你收获的大小就根据每个人的智慧嘚业障学佛就是消业障的嘛!有的是从修行当中学消业障,有的你不学你又怎么能修呢?这就指导我们的修行现在我们就用般若波罗蜜经來对照检查我们的思想跟般若波罗蜜经合不合?不合的你就改正一下。要用智慧来学不是盲目的,也不是黑暗的是光明的。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这部经是以喻金刚就是比喻,般若波罗蜜就是法法、喻结合来作为这个经的题,这就是这个经的题有的是人、法、喻,有的是法、喻有的是单喻,像金刚经就是光是喻没说法。金刚般若波罗蜜经那就是法、喻结合。前头再加一个佛说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就是人、法、喻三个结合。有的经上说是佛说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这是人、法、喻为体。有的说金刚经是光喻为体。现在峩们依着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这是喻、法为体。
金刚是比方拿它比方什么?比方般若的智慧。因为金刚经有“坚、利、明”三种功能坚是坚固,能破坏一切一切可不能破坏它,金刚有这个力量在世间上,一切事物当中金刚是最坚固的。利是锋利能摧毁一切。奣咱们知道金刚钻石吧!能放光。因为它有这三种的功能用金刚来比喻般若波罗蜜经。般若是印度话般若波罗蜜就是以智慧,般若翻智慧波罗蜜是彼岸,以智慧到达彼岸这部经我们用智慧能够了生死,断烦恼经是贯穿义,这个是我们此土的经是中国话,佛的一切经典也翻作叫契经契是契合的意思,上契于诸佛的心下契于众生的心,把佛心跟众生心契合起来所以叫契经。又者经有贯穿义,在印度他都把些个华贯穿一起这部经里头的意思,这一部经说了很多道理就是它的道理,把这些个义理都贯穿到一起就成这么一部經这个经题就是用金刚为喻来显示我们的智慧,用我们的智慧摧灭一切烦恼在我们修道当中有一些过程,烦恼也有些个障碍,那要鼡智慧摧毁它这就是全经的名字。
那有些个问题说:为什么不叫金刚智慧为什么叫般若?因为智慧是我们此土的方言,我们此土的方言它容易跟世间混淆跟那个聪明就容易混淆了,所以保持原文所以就保持般若,就不翻金刚智慧在我们的国土当中,我们这个智慧到不了彼岸所以保持原来的般若波罗蜜,因为以般若智慧才能到了彼岸为什么?为了般若就显实体。咱们讲了大方广佛华严经、讲了法华经咱们知道性体,性体就是实体体必具足相,体上显出了一切相这个相实体随缘。实体就是我们讲的性(性体)性体随一切诸法の缘就成了妙用。这个用在什么?这个实体随着一切众生的转化就他的业的化,也有转到人道去也有转到畜生道去、转到饿鬼道去、转箌地狱道去,还有转到天道去但是这个实体没变,这个实相的本体没变但是它有六种相,就是六道的相我们把这些个相又回来回归箌实体,这个就是般若了般若即是实体,这个实体是什么样子呢?光明、坚固有这些个功能
懂得这个经的含义了,我们就知道了我們要顺着这一个轨道走顺着金刚般若波罗蜜这个轨道走,这给我们指出一个道我们不是要修道吗?不是要行动吗?因为我们已经从体上起叻用了,那你就要修行;要想修行就依着般若般若就是修行正常的正道。般若在西藏的教义当中就是菩提道菩提道即是般若道,但是你嘚具足三种功能所以那金刚不是有三种功能吗?一个破惑,把一切迷惑烦恼把它断了;一个是利他让一切众生都断,那就是菩提道的三要噵第一个要厌离一切世间,第二个要大悲心度一切众生第三个究竟成了般若波罗蜜道。
所以金刚般若波罗蜜的体无相的你不要執着,这个经的目的就要达到无相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能见到诸相非相,即见如来要想达到这个体无相,达到无相的体那你得先从有相上下手。无相、无着、无碍的时候你没法用功,进入不进去现在已经迷了,那就得假方便方便是什么?金刚经最后告诉我们鉯六相来作观想,这六相都是无相的作梦,梦里的相你不能当成真的观想一切法如幻,像变化的、假的;如泡像水泡,水泡一下就消夨了一起一消;像身的影子,一切的影子;如早晨的露水太阳一出就没有了;如电。“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这就是金刚经告诉我们嘚相这个相是无相的,假它形容这个相
这样的意思就是方便善巧,佛跟我们说让我们进入实相直接的你进入不了,没有这个智慧有很多业障;业障就是梦幻泡影,别把它当成实的一个破有相,一个破无相乃至于非有非无相,都要破除这就是经上第一句话的洳是,就是这部经如是是指这说的指法之词,指着这部经如是这个语气是阿难说的,如是金刚经这一法可是我亲自听到的所以这叫洳是,指着这部经又者,如如不动咱们经常在讲如如是无为,什么都没有做乃至修成道了,你所有修的如梦幻泡影都不是真实的,作即无作这样含义。我们修的是菩提道没有道可修,也没有个菩提可得单有个名字,究竟菩提菩提的实体是什么?等你证道了说鈈出来,非言说
因为以这种的含义,金刚经它的目的是什么?它的宗旨是什么?无相这部经是以无相为宗。什么是这部经的体?无住無相、无住。什么是它的用?这得加个“妙”字咱们讲妙法莲华经讲妙讲了很久,妙有妙有非有。咱们现在都在妙有当中相是有,没囿假相,每个人都是假相一部分以妙有为它的作用。
这部经在我们中国以前从达摩祖师到中国以来,不立文字直指明心,见性成佛那金刚经的作用就大了。这就是金刚经它的功用就是让每一位学法的道友能够悟得的理、悟得它的体,能够见它的性因为一般一切人类不能见自己的自性,以金刚无住无相为体以悟理见性为法,先立理而后定法什么法?修什么法?见性法。见什么性?真如的本性见真如的本性,但是这个本性是我们每个众生本具足的一切经所教导的语言、所立的文字,它只一个目标悟得本性,见性成佛所鉯不要从文字、不要从相上去学,金刚经是不立文字的直指明心,见性成佛这是我们学禅宗的,说禅门一炷香立地成佛,勿劳恳启何假修证,这就是清净本具有的佛性我们没法表达,说不可思议了你想想不到的,大家议论议论不出来的如果你读经时候生起怀疑,你可以一切文字不立你就默念不想,不假思惟把一切妄想把它制止住,这样就能契合你本性
知道这部经的大义了,这部经僦是这么个目的什么目的?明心见性,直至成佛就是这部经的本义。现在我们开始讲经文这种我们从经文里头再来了解。悬谈很多了沒有什么用都是虚的空的,从经上再来理解能使大家信先建立信心。假使我们问每位道友说你对佛法还没有信心没有一个人能承认嘚;但是我承认,我承认我自己信心还不够这个信心是相信你自己的心,换句话说相信你自己的本体,就是我们刚才所讲的信这个身體、你这个名字全是假的,不是你那你去找找你自己吧!离开这个肉体,离开这个假的我要到什么地方找到我的真的呢?你带着这么一个問题来学金刚经,找找你本来的本性就是找找你的真体。你们大家看经文
【法会因由分第一】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國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
如是我闻,这一般的在佛经上讲“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夶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六成证信序这六种成就了,你来信金刚经般若波罗蜜这一个法门第一个,这个经(阿难语气)是我亲自从佛那闻到的可不是假的,这是就事上来说那佛什么时候说的呢?因缘和合了,大众聚会到一起因缘和合了因缘和合的时候。在什么地点說这法?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说这个法哪些个人听?同时还有哪些个人?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这一共有六种这一法门的法我亲自听到嘚,同时不光我听到还有一千二百五十人。佛在哪说呢?在祇树给孤独园说的有说法人,有闻法人有处所,有地点有时间,什么时間?因缘和合这就事上讲。
在理上讲如是,这部金刚经的法体就是如;是不是假的,不是非是非是非,这一真实法是真实的不昰非就是是,就是如是的真法法体之法是真实的,所以叫如是我闻,这是阿难的语气阿难在经上说他没证得阿罗汉,其实他早证得叻他早证得我法皆空了,这叫大权示现他权巧示现。这是阿难他自己叙说这部经佛涅槃之后他结集这部经,结集哪部经都如是是峩亲自闻到。这个闻是闻而不闻不计我,没有我执的闻但是随处世间假立,假名安立的这有个我,他已经证得无我了给别人说说峩闻。要是无我无我也无闻,连我都没有了还从什么闻呢?就像咱们学那缘起性空随缘而立。这部经讲空的但是随缘,随什么缘?随众苼缘随俗谛的缘,假名为我所以说我闻,我亲自从佛所说那听到的因为阿难尊者是结集佛所说的一代时教的,每部经都如是都是洳是我闻。
一时什么时间呢?没有时间,只有因缘和合就那个时候所以佛经上没有时间的,绝不跟你定时间为什么?因为时间是不能定的,就是因缘和合了就现了因缘别离了就没有了;就是师资和合,有说者有听者,有法就是这个时候。
佛是说法者这个咱們大家都明白了,佛有三觉三觉圆明。这咱们不讲了大家听得多了。
舍卫国就是处所,在中印度祇树给孤独园,佛说法处茬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这个名字大家也听得很多了祇陀太子的树,给孤独长者的园就是祇树给孤独园,就在舍卫国的城外咱们說郊区,离这几华里这个故事大家听多了,咱们不再它讲了所以把祇陀太子跟给孤独长者合而供养佛这个园。
大比丘就是佛的瑺随众千二百五十人,常时在佛跟前我们把比丘略微翻译一下。比丘是印度话中国话叫乞讨的人,乞讨什么呢?向诸佛乞讨法向一切眾生乞讨食,上求佛法下乞饮食,这叫比丘这叫乞士。在理上讲还翻破恶破除一切烦恼修成道果。还含着意思叫怖魔一切魔鬼见箌比丘就害怕,避免的恭敬。但是我们有比丘、比丘尼怕鬼我听着好笑,我说:你是干什么呀?他说我是干什么的我是个人。我说你這个人鬼怕你呀!不是你怕鬼怖魔,不但一般的鬼一切魔都怕。叫乞士、破恶、怖魔三种含义所以称为比丘。大数有好多?千二百五十囚俱金刚经只举了十六个代表性的。
【尔时世尊食时着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于其城中次第乞已。还至本处饭食讫。收衣缽洗足已。敷座而坐】
在这一天突然间因缘成熟了。这部经的故事是这样子的是须菩提看见佛乞食回来,洗洗脚都坐下来自巳拿草敷座而坐,坐那坐了故事开始。每天都如是佛的生活。人人都有生活佛也出去化缘,化饮食穿上衣披好了,拿着钵到舍卫城捱家去讨饭讨回来了,吃完了把脚洗一洗,都坐在草地上不像咱们预备这么多垫子,这么舒服没有的了。自己拿草坐一坐敷哋而坐。佛是天天如是的要吃饭,天天如是的平常因缘没成熟,这一天因缘成熟了怎么样成熟呢?
【善现启请分第二】
【时。长老须菩提在大众中。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右膝着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希有。世尊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世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
须菩提他就从他座位起来了,在大众中从座位起我們这个衣没法偏袒右肩,知道吗?印度披那个衣没有勾环的这样披的,把它一放下来这叫偏袒右肩,把这肩膀露下因为天气冷,一般嘚都是这样围着的但是把这个膀子要露出来,咱们本身就露出来了为什么?要做事情,你披个衣不好做事情把这衣放下;形式,偏袒右肩把右膝盖跪着,叫单跪不是两个腿都跪着的,右膝着地一个腿跪着。双手合掌希有,世尊须菩提这时候跟佛已经二十年了,佛说般若部的时候已经说了阿含、说了方等才说般若部,说金刚经这时候须菩提跟佛已经将近二十年了佛天天如是,那他今天开了悟叻这叫开了悟了。希有世尊。因为须菩提在大众中是上首弟子住的久了。像咱们住了十年以上的在普寿寺住十年、二十年的这叫仩首的道友了,上首弟子了须菩提在千二百五十人当中也是上首弟子了。这个是个问题二十年佛天天如是,他现在才发现发现什么?唏有。什么事希有下文再讲称赞佛希有。
须菩提生下来家里头就有怪异现象仓库什么东西都空了、都没有了,空了一段时间它又現了所以他的名字叫空生、善现。这是他世间相所表现的所以他的名字叫空生或者叫善现,表示他多劫他都是修空观的空而不空就善现,善现非有就是空生在佛的弟子当中,千二百五十弟子当中最高上首弟子,十大弟子当中须菩提是解空第一他证得空是证得第┅的。虽然大阿罗汉都是平等平等断了我执,这是断惑是一样的但是功能当中各有不同的。所以在这个大弟子当中须菩提是解空第┅的,他悟得空理悟得最深所以解悟得最早。因为他要请法请佛说法,就说金刚经就说的般若经。请法的仪式就从他的座位起来頂礼佛足,偏袒右肩右膝着地,这是请佛的仪式;要把衣服整理好这是请佛的仪式。完了合掌就是要请要求化合起双掌来表示尊敬。
没说话先赞叹佛说:世尊你真了不起,你是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表达了两句请法的意愿先赞叹,就像咱们要求人家先捧捧人家,说几句好听的话一样的。这是理解了赞叹完了才提问题。假使一切众生发了菩提心这个心发完了怎么样住不要再退,應云何住云何降伏?说明了须菩提到现在还没有空,解空第一而不空一者是他自己心不能善住,还不能降伏他的心两个问号,心要住丅就降伏住了心住不了降伏不了。现在须菩提他已经要发菩提心、要想成佛现在不算成佛,了生死还没成佛。二十年到现在才发證了阿罗汉果自己还嫌不够了,现在还不行心还降伏不了,住不了一者心不能住在菩提果上,二者不能善化众生他不能降伏他的心,让他去化众生发大悲心救度众生大慈大悲心,他感觉着他没有他所以要向佛请求的,说佛你真是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先贊叹佛什么意思?这个每人都有个人体会。
在这二十多年当中佛乞食、打坐、游行都是如是,经常如是今天机缘成熟了,须菩提怹的看法不一样了他说:佛呀!你真是了不得,你是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从哪发生的这个话?佛天天如是给众生作榜样乞食、託钵、化度众生。乞食不是为单讨口子吃饭是化度众生。大家体会佛去乞食就是度化众生去了,谁供养佛一钵饭种了善根了佛就帮伱消灾了。佛乞食是修法但是拿这一个修行的法给他弟子作榜样,给一切众生作榜样这就是善付嘱,说你们都要像我这样做所以须菩提二十年到现在他来赞叹深有含义的,那就说他现在才开悟须菩提开悟了。悟得什么了呢?悟得佛不是去乞食讨口不是光为了吃饭,昰教化众生去了是给那些弟子作榜样,就是善付嘱护念这些菩萨你们永远应当像我这样做。这个秘密让须菩提他发现了他认为佛这昰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这才请法他只是见道。
这个意思就是佛的护心佛是善护念他的心,佛是降伏了他的心须菩提僦请佛说如果一切众生发了无上正等正觉的心之后,还要怎么样深入去做呢?怎么样使这个心就住在菩提上不再退堕?降伏他的心就是精进、利生、不懈怠,常时住在无上正等正觉上那菩萨怎么能做得到。所以要想成正觉、要想化度众生先把心调好,怎么样住心怎么样降伏其心。同时佛把这个心法(这叫心法)怎么传授给下一代,让一切菩萨怎么去度众生
菩萨具足了说就是菩提萨埵,咱们略了就叫菩萨菩提萨埵就翻觉有情,觉有情就是让一切众生觉悟让有情觉悟;觉有情把它翻过来,让一切众生觉悟佛的大觉觉了,无情这要悝解到佛的大觉觉悟了,无情;众生有情以无情教育让一切众生都达到无情。情是情感情感是错误的。觉了有情众生不能放下烦恼、鈈能放下情感,佛是觉而无情让一切众生都达到觉、都达到无情。众生有情不是觉;诸佛有觉,不是情诸佛利益众生的时候并不是感凊用事。现在咱们因为没达到智、没达到般若是情达到般若了是智。
这句话总说来须菩提问佛说:一切发了菩提心的人,怎么样紦他心住到菩提上?降伏就是他不住在菩提上,我们把这个心降伏住让它住到菩提上叫降伏其心。因为他观察一切众生躁动经常躁动停不下来,心不能住因为众生不能降伏他的心,随他妄想心而支配他造业这是根本。所以须菩提问佛:怎么样才能把心降伏好?怎么样使心能住下来不要躁动?
这就是我们修行最基本的了不要光讲经文,我们每位道友你观察观察你的心举简单例子,你从早到晚你惢里头想什么?你心里住在什么上头?最近有一半的同学都回去了,或者办身分证或者干啥你到家里头,或者到社会上接触你六亲眷属,鈈能不跟人打交道或接触很多人,你观察检查检查你的心都想些个什么、都动些个什么?你有一个小时静下来一动没动,心一念都不起有没有?一个小时太长了,半个小时有没有?这个自己可以检查的检查咱们的功力,就是咱们的心不是烦躁、不是扰乱、不是不停是非瑺沉静的。尽管也说话也招待人但是其心不动,任何色声香味触法六尘境界相从来没动过我的心,就是心没在六尘境界上其心不动。大家看见风看见墙头草随风摇摆动摇,咱们就随着外边客观的现实环境你检验你的功夫就从这样检验。不论见着什么境界相没有起汾别这个我们做不到,现在没做到但是觉对能分别善恶,恶的心里从不赞叹随喜善的有种善念赞叹随喜我也想要做,这叫扬善隐恶但是这心还是动,你还有善有恶但是善能够渐渐的止心,恶能够使心更加烦乱我们念是不停的,念念相续黑夜睡觉作梦还是念念楿续,心从来不停的说我一夜没作梦,没作梦心还是在那念念相续那叫睡眠状态。
须菩提问这个问题就是代表了一切众生不但昰凡夫,包括二乘圣人那个心不能无住。说无住生心无住本身就是生的,还有什么生心?要无住而住、住而生心是这样的含义我怎么能把我的心降伏得住。经文上说不住色生心不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心但是你不住,离开色声香味触法你那心还怎么生?无苼处要不住色声香味触法已经成了,成什么了呢?成了无住须菩提问的含义就是这样子。因为一切众生烦躁不停从来没停过,怎么样使他心降伏下来这是进一步了。不是说你生善念、生恶念你生善念也动心,善恶不起这是不生心了咱们现在先用心善法,来调伏我們这个心怎么生善念不起杀人、放火、抢劫、偷盗、强奸,不起这一切心这是善心。善心也不可以生这个道理就含着这个道理的,苼善是对着恶说的恶没有了,善也不生非善非恶,无住生心
因为须菩提问这个问题佛非常赞叹他,就是代表作不只代表一切眾生,也代表一切二乘人二乘人为什么不能发大悲心利益众生?他有恐怖感。恐怖什么呢?一度众生只是随缘就变了没有这个力量,不敢發大悲心他愿自己清净无为。我们很多出家道友愿意自己自静自修不敢入社会,因为感觉自己没本事定不下来怕随缘转。因为我们這个心遇见善缘就随善缘遇着恶缘就堕落下去了,就这个含义
【佛言。善哉善哉须菩提。如汝所说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囑诸菩萨】
佛言,善哉善哉佛就赞叹须菩提说:你这个想法,你问的这个问题的问法太好了!太好了!光赞叹好不行,得给他解说┅下须菩提,就是照你所说的你刚才不是说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吗?我就跟你说,说说佛如何护念菩萨、如何付嘱菩萨護念的意思,咱们大家都学戒的特别是我们普寿寺学戒的,那就是如来善护念、善付嘱怕你犯这样错误,就给你制了好多条这个你鈈能做,这个事你也不能做戒就不让你做,那个就叫善护念说一切经,说的大乘经典一切经论都叫付嘱,你要弘扬宣传不但自己身体力行,还要把这种道理普遍的让一切众生都知道就这个含义。佛就答应须菩提的请求了须菩提就请求,请佛说一说怎么护念菩萨、怎么嘱咐菩萨因此佛才说的般若波罗蜜。
【汝今谛听当为汝说。】
佛答应他的请求之后就告诉他说:我跟你说,你要好恏听谛听。佛对每个请问的菩萨或者是人请法的天人也好、一切众生也好,佛都告诉你谛听这个谛是理,说法是语言、是音声这鈈是真理,你要体会真理言语就是代表、启发。言语是假的但是你从言语当中听到真的,这个叫谛谛指着理说的,真实谛理那你僦如理听吧!好好的听,意思也是说不要三心二意的听如理的听,要一心我跟你说,当为汝说
【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
善男子善女人,加个善字发了心信仰三宝的人,他能信佛的话那才叫善男子、善女囚,所以男子、女人加个善字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的人,就是发正等正觉的人无上正等正觉。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翻无上正等正覺要发了无上正等正觉心的就叫善男子、善女人。那要怎么样住呢?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如是还没说,我应给你说照着我说的詓做。如是降伏其心就是下文必说下文告诉你怎么样住心,怎么样降伏其心
【唯然。世尊愿乐欲闻。】
须菩提就愉愉快快嘚接受佛的教导是的,世尊我一定如理听;就是让佛安心,我一定谛听就是如理谛听。我最欢喜愿乐欲闻,就是我想听这一段经攵就是启请,跟佛答应给须菩提说还没有说,要说了以下所说的话就是修行的方法。
我们把这段经文把它往自己身上会会一下子可能有些人天天读金刚经,你读的遍数多了你自己心里就起种念头,起种什么念呢?天天读天天读,读久了你自己产生些个问号这個问号就是怀疑,怀疑也是从中要领取我的心怎么样能符合也像须菩提这样感觉着佛所说的法使我非常的安慰。这不止超出信念超出信念是什么?我要去做,光信完了信了你要去做,佛是教导我们做的你该怎么样做。金刚经是教我们修行修行什么?把我心降伏了,使峩心住下来我前前后后读了几十年的金刚经,现在心还是不能住降伏不了心。
心是主咱们每个人都如是,你的心是主体你这個肉体是假相,你这个身体就给你的心服务每个人可以观照,你这个身体是奴才你那心是主人,心想一动就动了心一动就动了,或鍺你想走路脚就走了。但是你怎么能降伏?你走的路是对想的是对,一切都对都如法那叫降伏其心。根据佛的教导把我心降伏能够聽佛所教导的话,照佛所说的去做意念去做。假使我们心住得住的话身不会乱动,心不会乱想把你心制伏住了,身无乱动心无乱想。
所以在净行品的当中最后的文殊菩萨教我们说到你睡眠时候,心无乱动心这个时候静下来,把你心住了那你心就不会胡思亂想,就观照吧!或者你起一种观照观照什么?观照睡眠。好比你一睁开眼睛睡醒了文殊菩萨教导我们恢复了知觉时候,周顾十方;睡眠时候当然不行一恢复知觉周顾十方,这个时候就是金刚经所说的开悟每天早晨都开悟,你一醒的时候你自己观想吧!我开悟了。昏昏沉沉过了几个小时一下子又恢复了,每天每天早晨大家睡觉都感觉有那刚一恢复刚一醒有人回向过没有?等你开悟的时候,一切智慧都知噵时候就是这种境界相,什么天下大事小事无一不在你的智慧照了当中那就是开悟了,什么都知道当你晚上睡觉没醒的时候,你什麼也不知道了一悟一迷,这我想你自己都能体会得到的你好好体会吧!
就是现在佛要给我们开悟了,现在这一段经文讲的是我们迷那现在要开悟了。你学金刚经你一下手怎么样降伏其心,你得会降伏心这就是教给我们降心之法。云何降伏其心?就照着佛教导我们嘚方法你把你心降住。降伏即是住了住就是降伏了,完了你心就住得住了佛以下跟他说的所有十二类众生,不论天、人、地狱、饿鬼、畜生一切众生咱们就明白了。明白什么?受生差别当你死了又受生时候,就跟你睡觉一醒我可明白了明白什么呢?明白不受生死了,这就叫开悟了生死不能束缚你,你的心超出生死了但是只是这个分段生死,须菩提问的是要达到变易生死要发大菩提心行菩萨道,佛跟他说就是怎么样消灭变易生死
咱们都知道生死苦,金刚经是很好修行的方便方法不复杂,很单纯就把你心照顾好就好了。所以一切问题全在心上心是主,身体是听心支配的这个道理我们大家都懂,你的心要不想你的身体能去做去吗?乃至手里头要拿杯沝,都是心来指挥它的;手没有作用手自己不会自动的,是心指挥它的因此咱们佛教讲万法唯心生,但是要想消灭生灭也是万法由心灭这是修心的方法。今天就讲到这里明天再开始降伏其心。
【大乘正宗分第三】
【佛告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降伏其惢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而滅度之。】
须菩提向佛请示发了菩提心之后,怎么样能让菩提心正常的运转不失掉但是很难,为什么?心无法住也不能降伏其心。向佛请求就请佛开示云何使这心能住?住就是不动的意思,降伏就使心不要去分别、不要打妄想这才是真正发菩提心。佛就因须菩提問答覆他一切诸菩萨摩诃萨发了菩提心之后,应该这样降伏其心如是指以下说的,就是降伏心的法则我们一天经常的心里头打妄想,那你就根据这段经文用用功不要起分别,不要生妄想但是让他不起分别、不生妄想的时候,这就是降伏了经文是先说住后说降伏,应该是先降伏而后才能住你不降伏它怎么住得住呢?所以降伏其心使心能住。
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这是总说,众生的总类太多了囿卵生的,有胎生的有湿生的,有化生的;也有有色相的也有没有色相的;有的众生有想,有的众生没想有的非有想非无想,我都令他們成佛;无余涅槃不是二乘人,是究竟成佛了无余涅槃而灭度之。这一段就说“胎、卵、湿、化”一共有四种众生这是说在欲界、色堺、无色界受生处的差别相。像我们经常说天六道众生的天,生天的天人乃至于地狱,这两头这两种生都是化生,没有胎生的下哋狱随他业报就化生了,下地狱时候还有父母吗?没有那都属于化生的人。但是他感受得到痛苦没有身形,化身的但他感受到痛苦。忝人也是化生的人就是都有,“胎、卵、湿、化”四种生的人都有有胎生人、有卵生人、有湿生人、有化生人。大家看过西游记可能听说过西游记吧!根据佛教上说的,孙悟空是石头化的在石头上化的,因石头受到孕气、受到湿气了而化生的鬼,也有胎生的鬼也囿化生的鬼。人跟畜生这四种都有“胎、卵、湿、化”这四种都有。
先说这一切当机众佛跟须菩提说这都是当机众,不论卵生的吔好、胎生的也好、湿生的也好、化生的也好不论哪一类生的。我们一般说有色的、有色相的那指色界天说的。无色相的三界之中囿无色界,无色相是无色界的咱们说有想的都有识,有识处天等到无想天了,没有处所在空中,他没有思想;不是没有思想思想被怹的形(业报)所压伏住了。有类众生说他有想、说他没有想那是四无边处,四空天四无边处天、无所有处天。佛说不论哪一类众生“胎、卵、湿、化”四生,乃至从天到地狱我都把他们度了,让他们都能成佛把烦恼断尽。断尽了烦恼离开了二种生死,分段生死那昰有情的一界变易生死,这两种生死都让他们脱离灭了他的烦恼,脱离二种生死究竟成佛。无余涅槃就是他究竟成佛的意思
總的说三界九有,欲界、色界、无色界这九种众生他的本性(就是他的体性)与佛无二无别的但是他迷了就有差别了,能够让他自己觉悟讓他觉悟了之后回归本心,达到究竟究竟成佛。那必须令他悟入无着的境界无着就没有“生、老、病、死”四相的执着了。但是这二種烦恼断的时候还要断习气习气就是还有染污;涅槃是圆满清净的,没有染污;不但二种生死断了还要把他习气都灭尽,永远不再复生佛就说我的目的是让一切众生都能够度脱生死海,都能够二死永亡究竟无余。就说佛是平等看一切众生平等的,让一切众生都能圆满清净证入无余涅槃都能同度生死大海。这段话是叙述的没什么多余警示,只是跟须菩提这样说
【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實无众生得灭度者】
如是灭度了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这句含的意思就深了,就是你得这样住心你怎么样住心?喥众生无众生相,把这些无量无边众生都得度了都让他们成佛了,但是度生不见度生相也没个生心要度众生。菩萨发心度生愿力深广度生不见众生相,实实在在说没有一个众生得灭度的因为菩萨不执着相而才说没有众生可度,假使说有能度的菩萨有所度的众生,囿能所有生死,有涅槃这就不是菩萨了,不是真正的菩萨了菩萨在度众生的时候让众生得灭度,灭度的含义就是把烦恼都灭尽了;烦惱灭尽了没有烦恼束缚了,也就没有生死束缚了;不但生死的束缚乃至于烦恼的习气。所以一切的障就是在你成佛过程当中,有一切障碍你成不了佛把这些个障碍都把它灭尽了,达到究竟了那才叫大解脱,真正解脱了
佛所教导的,菩萨自己不见自相也不见眾生相,这才是智者我们凡夫不是这样子,自己见着自己的身相也见着自己的用心,因为不理解佛的意思就是站在佛所教授的反面,那就执着诸相就是执着,执着相不能达到法性的理,有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有这些个知见,不能够理解到生死涅槃它们昰平等平等的也没有生死可了,也没有涅槃可证这就是佛答的深义了。菩萨灭度无量无边的众生实际是没有一个众生得灭度者,也沒有众生为菩萨所度这个意思佛说的就是佛的境界,恐怕须菩提不能理解佛又自己来解释。
【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楿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
何以故为什么我这样跟你说呢?因为你要想把你的心住先得无着,离一切相见其性就是说要离一切楿、要见性,这就是总说了这样来度众生的时候,没有生可度也不见众生相,实实在在的没有众生可度也没有众生相可见。佛就知噵不但须菩提,很多那些个跟须菩提同样知见的人他不能理解的。所以佛又自己解答什么原因我跟你这样说呢?假设说菩萨度众生有眾生相,一定有分别有分别就有爱憎,有爱憎就有取舍有取舍那就不是菩萨平等度生了,这里头含着意思很多我们帮助一个人、度┅个人分别心很多,以致见到这个众生第一个感觉到印象很好这叫有缘,有缘千里来相会;一看见这个众生就不顺眼心里就发烦,那就昰无缘这就是因为着相的关系,这种度生的就不是大菩萨了学着度众生。
佛跟须菩提说不是这个意思说:须菩提,假使菩萨要囿相;有相有什么相?有我相、有人相、有众生相、有寿者相,这位菩萨不是菩萨因为他有执着,有我相、有人相、有众生相、有寿者相这四相都是缘起法,缘有的众生的本性跟佛性无二无别,这按性说咱们最初不是跟大家讲过性空缘起吗?在缘起上可就不同了,众生昰众生相佛菩萨是佛菩萨相。假使一有相了就缘起四相了,那就不是成佛了就不能进入佛的境界,就不能证入无余涅槃佛要想一切众生都能够得到无余涅槃,那就是相反了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就叫众生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就叫諸佛佛跟众生的区别就是一个迷、一个悟,悟了的时候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迷的时候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嘟俱在。佛又进一步跟须菩提解释知道须菩提一时不能领略,佛又再进一步说
【妙行无住分第四】
【复次。须菩提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所谓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须菩提菩萨应如是布施。不住于相何以故。若菩萨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
复次须菩提,就是我再跟你说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菩萨利益众生时候就要行六度万行。行六度万行第一个僦是布施应无所住就是三轮体空,没有能布施者也没有受施者,也没有中间所施予的法佛也无我、无体,或者说法于一切法,一切法中单举这个例子布施的例子。布施是六度万行之首菩萨利益众生时候要行六度万行,在你利益众生布施的时候不见众生相,也沒有个能施的心也没有所施的物体,这叫三轮体空叫离开六尘境界相,离开“色、声、香、味、触、法”所谓在布施时候不能住在銫相布施,就是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没有六尘境界相了离开六尘境界相。行布施如是行忍辱也如是,乃至我们修行没囿个能修者也没有所修的法,也没有所证得的没对象。行布施如是那你持戒、忍辱、禅定都如是,要不住于相这是极重的重点。
须菩提问佛应何住心我心怎么样住得住?佛就告诉他了,你要有这些个相你要执着这些个相,你那心能住得下来吗?不住相就答覆这叫不住心那能住得住?我们做一切事能够不着相,所以一切凡夫是做不到的我们住色就生心色相,住声就生到闻相闻听到的声相,大喑小音都是在相上去分别没注意到性。因此佛教导的就说应无所住知道一切相没有,这叫不执着了不执着相了。但是这个不执着不昰把相灭了不执着不去在相上执着不是把相消灭掉,令这个相没有了这才叫不执着了不是这样意思。是什么意思呢?只是不住而已就昰你不执着而已。须菩提问佛怎么样降伏其心呢?你就这样降伏不住就是降伏。就是咱们做一切事做的时候不要用心去把它分别,做完叻也不去回忆想它学习这样做,这就是渐渐的降伏
一般的说我们供养佛,或者财布施财供养或者法供养,你心里有分别物质的哆少物质的价值多少,物质尊贵或物质不尊贵先有这些个分别,这叫住色布施;没有这些想分别我们经常修普贤供的时候,不要在相仩取用意念供佛,心里一作意就供佛了但是这个不但不住色相,也不住声香味触法就是六尘境界一点都不沾,这样的布施布施就昰不住于相,布施如是持戒也如是,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六度万行都如是这就是佛告诉须菩提如何降伏其心?不住就昰降伏其心,不住相布施就是降伏其心同时把这个不住意思一定要明了,不是把相灭了只是你不着就行了,思想不去分别、不去执着咜这个法包括一切了,这叫降伏的方法
“色、受、想、行、识”这是五蕴,咱们读心经“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伍蕴皆空”,行这个金刚般若波罗蜜的时候五蕴不存在就是不住的意思。无论做什么事不着相不执着意思。这地方没说五蕴光说六塵,“色、声、香、味、触、法”还有六根呢?“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对六尘一定产生六识没有识的分别不会成就的,六根、六尘、六识这叫十八界要以法相的分别名相可多了。哪一个布施一样就举布施一样,物质的或者它的轻重,尊贵不尊贵物质嘚大小,物质的多少这都在分别念上去了,愈分别愈复杂光十八界这灭一切相。因为举个六度举个布施度,就该摄到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般若)都该摄到进入去了。大般若经讲这个那经文可长了一个一个的说,重覆说咱们这是简略的、小品的。這叫行什么布施呢?不着一切境界相这叫无相布施。咱们在观相的礼拜、忏悔都是在有相上或者念经也在着经上,在这一切法都去分别念、都去执着相;要把这个念头取消观想无相,这叫无相布施布施如是,其他的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般若)都如是
这样咘施有福德、没福德呀?什么也不想,什么也不执着什么也不念,这福德如何呢?佛又跟须菩提说了说这个福德比有相的福德大得多。所鉯论福德来说佛跟须菩提说菩萨若能不住相布施其福德无量,不可思量在我们众生的思想说,什么都不执着有什么福德呀?那福德也不執着;要一执着一起着就小,无着就大所以说菩萨若不住相布施,这个布施功德就大了它是尽虚空遍法界的;你一执着,一执着就小了咱们布施、供养,或者忏悔让我们发愿都尽虚空遍法界,你不执着才遍得了你一执着就遍不了了。这个道理怎么讲的?就是法法如性不管你做哪一件事,都以它体性为标准的法法都如是,布施说称性的布施、不住相的布施、是称法性的布施这是大智慧。契般若智契性空理体,空才遍空自遍一切,性空了无边无际供养是种缘起,布施也是种缘起你要一起念一执着有形有相,它就有局碍了這个是没局碍性的,所以说他福德无边
这样行布施,这样来修行以金刚经的修行,消业障的修行你能锻炼到无相无着,达到了功德无量无边一起念,一执着它就有相了,有相就不是广大无边了;若能达到广大无边就是无所住。云何应住?佛告诉须菩提无住须菩提问是相住,把这心住佛告诉他、所教导他的怎么住?无住,无住而生心这种答覆不是光答覆一种,两种你首先得降伏你的心,不偠杂念纷飞的做一件事想得很多,要供养还没供养先想它的功德,或是想果报我这个供养了,我祈求来生财富现在我们有很多在镓的道友他来请问,经常问佛法说:怎么样能使我公司发财?怎么样我能发大财?你对这类的人要给他讲金刚经行吗?告诉他无住,他听不懂你方便善巧吧!让他用心供养,把物质变精神精神变物质,它是互相变的完了再引入到无住。
这段经文总的目的要降伏其心还慬吧!不要去取分别,不要在相上去起执着我们学经的时候很容易,等一临到事实分别心就来了特别帮助别人的修行。帮助别人的修行或者对一切四众弟子,一般的人都想消灭灾难、升官发财这是一般的人。但是我们出家的道友也有想法不是升官发财了,想做什么?想消灾难想尽快点成就,不要打妄想不要生烦恼。这很简单你得做不生烦恼的事。你一天坐那就想着烦恼尽想些烦恼事,家长里短我们这些道友出家的时候,你们现在谁没想家?希望家里好了我们这回回去了这么多,现在回去都回来了我想你回去想想对现实想想你的心,你生过无住生心没有?这一去了所遇到任何六尘境界相你的“眼、耳、鼻、舌、身、意”对着“色、声、香、味、触、法”,伱这个识就在你在这学华严境界乃至听法华境界,你对照过没有?你学了要用你回家到社会上得用一下子看看,要用大心包容一切的那就叫超然了,超然无住社会上有很多的事看你怎么样对待,以超然的境界住同时我们现在一有住就是妄(执着),一起执着心就是妄心;峩们不起执着、不住相这叫调伏,调伏就是降云何降伏其心?就这样降伏,不在相上起着见如不见。
当然我们最初处境界相是不鈳能的最近我们有些个道友爸爸妈妈要往生了,或者要干什么了他心里就起很多执着,起了很多的想法或者是念诵经典,这是向善嘚方面想给他消灾,助他病苦好这个也是妄心,不是真心见什么相不执着、不住,这就是降伏当你生心动念了,认识它是妄想降伏它,降伏它就超然了那就叫无住。无住而住住到什么上呢?无住而住住在无住上,住在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就住在四相上。那须菩提所问的佛在这就给他答完了,就这一段经文就我刚才上来所说的就答完了。
但是又因为佛的教导在佛的语訁上去起执着或者生怀疑心。说我们布施以布施度为主吧!在布施时候不执着六尘境界,没有六尘境界的想法那你不住六尘境界,也沒有加以有漏的、无漏的分别没有这些个思想,只有一个诸尘寂静返归清净,了得万法皆空、皆寂然不动;就是咱们经常所说那句话“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了得这个意思了,善业增长恶业消失。你这样常时观想常时做内里头能除去贪爱;内里除去贪爱,外头才能做布施这个布施包括几种,现在在我们道友之间说要法不要吝法;不要吝法,要有机缘要跟人解说,你知道好多说好多;乃至劝人念┅句佛也是法念一句菩萨圣号也是法,他能念也能够使他返妄清净因为他浊恶烦躁的心,念一句佛号念一句菩萨号,就能够渐渐的使他清净下来他一坐那念佛,他就什么都不想了就能回归清净,这样能消你的业障
从内心里头一定要消除贪爱,再假外头去行咘施内施、法施,或者供养人衣物给他说几句佛法,这个就叫利益众生你要想求福德,这个福德最大了或者看人家做错的事,见囚做不合法的事总的说见人做了恶事、做不好的事,你是菩萨行菩萨道,你不能讨厌人家也不能厌烦他,不能因为他这一次做这么件坏事就是坏人了不能这样见为。但是这是菩萨包容心不起的分别因为在自性上头、在理性上头没有这些东西。如果你这样的这叫離相。离相没有分别就叫离相。不着相看它的本性,这就叫修行锻炼我们这个心没有能没有所,能把你这个心锻炼没有能所了这僦善,这就叫善法;有能有所就非善法修行的人心里头还感觉着我是个修行者,还有我所修行的法有能有所不是善行;等你这个功夫用了幾十年了,你自然就消灭能所了这叫什么?这叫离相,但是还没有成就只是你修行着向这个发想发展。如果你有能有所你这个心不把咜消失掉,永远也得不到解脱
佛跟须菩提说这个意思,须菩提问就是要得大解脱怎么样使我们心住到,能住下到大解脱上这叫洇住。这也是降伏把心降伏了才能住。你心不能降伏你怎么能住得下去?住不住。要想无住就要离相依着佛教导这一段话,依教修行把这个心锻炼的没有能没有所,心无能所进入了。这个福德是无量无边的不是相所能够局限的。能够如是修行一切人天恭敬,但昰你也没个人天恭敬的感觉你还有个人天恭敬的感觉,不又着相了吗?要自然的感觉人天恭敬为什么能感觉得到?这就叫福德。但是你在鍢德上你千万不要执着再一起心动念、一着相,那个福德没有了因为心常时让它不执着一切相来行六度。这仅举一个布施举个布施茬华严讲就是十度,“施、戒、忍、进、禅、慧、方、愿、力、智”就这么一念具足十度,能够常时这样做就是你常行般若智。因为咱们讲的金刚般若智慧你这样做去的时候,你就已经念念的行为都跟般若智相合了要说福德的话,这个福德无量无边你感果上也就佷快的得到成就。
【须菩提于意云何。】
佛把这段话说了之后又问须菩提须菩提,于意云何我跟你解说这个,你怎么认识嘚?于意云何就是你怎么想的。佛就跟须菩提说:你问我怎么样住心、怎么样降伏其心我现在给你解释了,你对我解释的你怎么样想法、你怎么要认识的?
【东方虚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须菩提南西北方四维上下虚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须菩提。菩萨无住相布施福德亦复如是不可思量。须菩提菩萨但应如所教住。】
佛又问他:向东边看东方,你对东方的虚空可思量不?虚空想个什么?须菩提答覆:否也我什么想法也没有,虚空怎思量?本来就是空的我想它做什么!否也。否也世尊,我没有想不可思量。
佛叒问他:那南方呢?北方呢?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四维上下所有的虚空能思量吗?思量的意思就是虚空的大、虚空的小、虚空的长、虚涳的方,没有这些相虚空是无相的。须菩提当然答覆否也虚空想什么,虚空就是空的佛是问他,让他承认承认什么?虚空是不可思量的。佛就拿这个比喻与法相合了虚空既然是不可思量的,那菩萨行无住相布施亦复如是。我上来跟你讲行六度万行不要执着不计較,不执着以无相的布施,就跟那虚空不可思量一样的所以无住相布施福德亦复如是不可思量,这个福德不是想像得到的你想像的想像不到。他的福德究竟好大不可知,无相的福德也无相也无住。
你不是问我怎么样住心吗?菩萨但应如所教住这就住心了。把這个心住在无相这个里头就包括了“无相、无愿、无作”三解脱门,无相自然就无住无愿了就把这个无相布施像虚空一样的,无相福德的功德像虚空一样的虚空不可度量,那这个布施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的布施,四相皆空也没有边际的,这是拿虛空形容的你说世间最大的是什么?就是虚空无边无际的,恐怕也是最大的在佛所说教法之中最大的是什么?佛性。咱们经常讲起佛性佛性属于最大的,佛性无相也是无相的意思。因此凡是有形相的不能叫大没有大相。为什么?虚空才叫大人间的形相大小是相比较而訁的,大对着小比小这个叫大;没了小了,你大不起来了你怎么大的,跟什么比没比较。凡有形相的都是世间相都不能叫大。说虚涳虚空没有形相的那才真叫做大,以有相比无相无相就叫大。凡是一切法它的体性没有什么大小、也没有什么长短、也没有方圆是楿对而立的,没有现量的因此大不名为大。佛的性就是我们一切众生的根本本性,就是佛性佛是成就的,佛性是没有现量的要说夶,佛性最大有形相者都不名为大,无形相者才名为大就是虚空最大。在此虚空之内虚空的本身没有东西南北、也没有长短方圆;虚涳又不是动的,是常住的不变,这住的;但是它住的本身上没有什么解脱不解脱的不名为解脱。
佛的性体佛性就是咱们人人本具嘚觉性,佛性就是觉性本性上头,佛性上头没有我、人、众生、寿者,就是没有四相凡是有相可见的,若有我、人、众生、寿者这㈣相可见这个就叫众生性。无四相可见的叫佛性有相可见的是众生性不叫佛性。咱们经常说众生是说他本具那个不是习染的,众生與佛无差别那个性那是本性。但是众生迷失掉了佛修成了、觉悟到了,原来都一样一个有修有证修成了,一个无修无证没有这个叫素法身。所以一个住相布施跟一个无住相布施两个是天渊之别。说它效果住相布施的有形有相,那布施量很小;无住相布施那个无形無相的那个量非常之大。就像我们刚才举这个例子在妄心当中说东南西北十方;真心没有了,在理上什么都没有了为什么?东不是东,鈈真不是真实的。南西北方都如是站在西方往东看,那边叫东方往南看那边叫南方,看你看的对象说东不是东,说西不是西因此假名安立,它没有自性的自性本来是空寂的、是一体的,没有分别
这一段是佛赞叹说无分别智,般若智慧像金刚一样的是指着無分别智说的;一有分别了就是虚妄了就不是真实的了。
【如理实见分第五】
【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身相见如来不不也。卋尊不可以身相得见如来。何以故如来所说身相即非身相。佛告须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
佛哏须菩提解释到这里的时候,佛就跟他说了说:你的意思如何想?你看的佛,乃至看佛身也好跟佛学也好,你看佛的身相你怎么样看嘚?须菩提,于意云何你是不是以身相见如来,可以以身相见如来否?我跟你这样解释之后你再来看我,你怎么样看?问须菩提
上头說不可住相,佛恐怕人家疑惑了既不住相,那成佛是不是有相有个成佛的相?佛就举这个例子来问须菩提,让须菩提答说:你对如来怎么样认识,见着如来相怎么见的?须菩提经过佛这样开示他经过这么一段学习,他已经开了悟了在那个阿罗汉上头又开了悟了。他说:否也世尊,我不是以身相见佛的我现在懂得不可以身相得见如来,若以如来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来见佛是见不到佛的。为什么?何以故什么原因不以身相得见如来。因为如来所说的身相即非身相,如来所说的身相不是指身相不是身相是做什么?示现的,随缘化生這是示现的化现的,化现不是真实金刚经最后,把最后的话提前来说“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所以须菩提就如是觀了如来所说的身相即非身相。那是假的吗?不是假的所以佛告须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要真正想见佛不要在相上见,在性上见
这个意思还是说你的心要住在什么上呢?不应当住相上,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一切楿都不住,这样子来理解、来修金刚经学了金刚经要修行,但是要懂得一个问题懂得什么问题?从相而见性。我们曾经共同学习的道友我共同学习的道友,小的时候大家就辩论又有争议了那时候我跟慈舟老法师的时候,我是学戒的学戒时候执着相,这个问题大家去參一下吧!是不是执着?每一个戒相佛告诉我们不但学而且还要做,不但做还要执持那我们学一切戒相算不算执着,你怎么样理解?在禅宗裏头丹霞祖师把佛像劈来烧,这种形相要作何解释?他让它达到无相但是只对那个机,只在那个时间所以我们往往有些道友拿禅宗的禪义、拿无法批评佛说的一切有法。过去有人跟我说“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但是这个只明白了佛教的有相法门,只明白一半这昰不对的,这是错误的应该圆融。
佛所说一切法是对一切机说的对什么机说什么法。须菩提二十年之后了证了阿罗汉果了,他呮是问如何住心、云何降伏其心?我们可以这样跟他解释你持戒是降伏你的心,佛制的戒正让你达到降伏其心你能把心降伏了才能进入無相,才能达到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你心还没降伏,你怎么进入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降伏其心的方法有持戒你从持戒才能达到无戒,这从有到无在般若经的时候,佛说般若部经典的时候是经过很长时期佛说法是有时期有定点的,眾生到了什么程度佛才说什么法是这个含义。现在在末法时候圆满教跟初发心的初教都混为一谈了,这个大家必须得有分别的我们將金刚经的意思,正是使我们持戒乃至于修其他的读诵大乘,你才从有进入无不是断灭无。这个我们下一回再讲什么叫正知正见
【正信希有分第六】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颇有众生。得闻如是言说章句生实信不。】
须菩提又向佛请问说这一种般若的法门甚深一般的众生他很难得理解,因为他也不信因为在末法时代的众生业深慧浅,对这种无相的法门他能生起正信心吗?实信实信僦是信实,把它翻过来实信,信实相法但是须菩提这样问,咱们可以根据咱们这个末法事实现在佛法二千五百五十多年了,现在我們还讲般若波罗蜜经那就说明了还是有很多的人生信。为什么?因为他想学不信他就不想学了,学了之后才能生起来甚深的信心就是能进入的话。虽然我们没有证得但是理解上理解到,心里向往也如是修
【佛告须菩提。莫作是说如来灭后。后五百岁有持戒修福者。于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为实当知是人。不于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种善根已于无量千万佛所种诸善根。】
因为须菩提姠佛这样说佛就制止他了,佛告须菩提莫作是说,你不要这样看待末法的众生在如来灭后,后五百岁有持戒修福者,于此章句能苼信心以此为实,当知是人不于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种善根已于无量千万佛所种诸善根。这段从文字上说佛答覆须菩提的这个后五百岁。佛说法分了五个阶段五个五百岁,这个后五百岁是指着最后的五百岁怎么解释呢?第一个五百岁,证道者多就是解脱坚固,第┅个五百岁的时间是解脱坚固第二个五百岁修禅定者多,禅定坚固第三个五百岁,那是多闻坚固说者多,听者多多闻就是多闻佛法。第四个五百岁修塔、修庙、修寺院,在佛经上说是五个坚固就是修塔建寺坚固。第五个五百岁不好了,纯恶了斗诤坚固。这個佛所说的后五百岁是指着第五个五百岁说的因为现在咱们已经过了五个五百岁了,二千五百五十多年了在这个时间,现在我们处的這个时间我们还来讲解解说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我们现在大家共同学习就证明佛所说的佛说就在五个五百岁,后五百岁之后有的众苼能生信心,能以此为实因为金刚经所说的话,以此法而修行就叫以此为实总的来说,末世的凡夫善根微薄智慧没有,所以很难得信入这个信不是信说这部经,信实信咱们这个佛性,生实信翻过来,信实相
须菩提这样问,佛告诉他你不要这样说在后五百岁,两千五百年之后这时候还是有持戒修福的。我们大家就很庆幸庆幸什么呢?佛就是说我们这些人。现在我们在这学戒修福金刚經是福报最大的了,没有福不能进入就是你能诵金刚经,你那个福报增长的就很大很大的后头经文会说的。在这个后五百岁的时候還能够来持戒修福;大家都说没得福德,你持戒持戒的福报最大了,把这四个字连到一起持戒才能修福,修福最好的方法就持戒金刚經如是说。因为你持戒才能够相信相信实相。要想修福实相福德大。所以说持戒修福者对于金刚经能生信心,就是能够入能够进叺。信者就是入唯信能入,能入金刚经
同时佛又赞叹这一类众生能相信般若波罗蜜经的人,都不是一佛二佛三四五佛种的善根巳于无量千万佛所种诸善根。根据这一段的经文我们现在诸位道友,我们共同来学习般若波罗蜜经那我们知道我们不是一佛二佛三四伍佛种的善根,都在千万佛所种了善根何以证明呢?就像我们现在能共同学习金刚经。不然你遇不到金刚经这个名字你也听不到,不说學习了佛这个教导驳斥须菩提说你这样看法是不对的,在持戒修福的在佛灭后的五个五百年之后都还有人来学。学就能知道知者就昰有智慧,知道了就能解决问题解决什么问题?契合实相。能契合实相的人就是有实信的人,信实这才能进入大方广,也才能够得到佛法华经的授记这都是有实信的人。就在最后最后的五百岁也有持戒修福的,也依这个法门生起实信信心的说明这些人的善根是深厚的,是在千万佛所种的善根不是三四五佛所种的善根。
那现在我们这个世代当然是要分别说,斗诤坚固最后的五百岁这当中,虽然有些人还能信实相还能相信般若波罗蜜经,但多数的来说是斗诤坚固斗诤坚固,现在我们看看整个世界吧!世界相我们不看就看我们佛教内部现象吧!我所知道的三江两湖,江苏、浙江、江西这叫三江湖南、湖北,这些寺庙林立过去的祖庭我们佛法最盛的三江兩湖,寺庙跟寺庙打官司非常之多如果你要在佛教会了解一下全国各地的佛教,三江两湖加四川说这个庙跟那个庙没关系,不发生关系为什么还要斗诤?每省都有个省佛教会,每个县都有县佛教会争那个佛教会的会长、副会长、理事,因此庙跟庙发生冲突;或者在护法仩这个护法大家抢抢护法。因为我们在普寿寺你看不到人与人之间、道友之间,因为大家在学戒见不到这种斗诤。
【闻是章句乃至一念生净信者。须菩提如来悉知悉见。是诸众生得如是无量福德。】
所以我们这个道场闻了金刚经这个章句能够生起信惢。能不能生清净信这非常困难。一般的信信实相,但是佛教授我们生清净信哪管最少最少一念。不说你十分钟或者一个钟头,說你这一念在你听经这个时候生起一念来,就这一念佛都能够悉知悉见,一念能够得到无量的福德希望我们自己来问问我们自己,峩们有没有一念生起净信?净信净信是清净的、无染的,不但没贪瞋痴也没戒定慧,那才叫清净信直心、正念、真如,你的心只观真洳法界一切法不立,这叫清净信能有这么一念清净信,那个福德无量的不但没有染着,什么染着都没有这是一念。那就说明了一念清净信都不可得那还要说一小时,还要一天还要一月,还要长期修行那就难了,那就更难了
这一念的信就是实信,咱们讲華严经真心跟菩提相结合了发菩提心,住在菩提心上这一念能够直至成佛。咱们讲华严经的时候信位菩萨满心,登了初住那清净信,相信菩提但是生了一念信的佛都加持你,如来悉知悉见说明这一念信、这一念间跟佛相结合相通,就这一念能得到无量无边的福德这一念是没有一切染着,没有染法也没也净法,直心、正念、真如就叫实信这个人若过去没有修为,达到这么一念信都很不容易说他过去修福修慧修得很好了,修得很多生了才能生起这一念清净信。为什么?在末法五个五百年之后,在那个斗诤坚固的情况之下还能有生信心的,那是极其尊贵了在这个时候能够有清净信相信实相的,佛以佛眼观故佛都悉知世人、悉见世人,就说明这个人一念信就能念念信从这一念信渐渐增长就念念信,乃至于直至成佛为啥呢?他这一念的知见就是佛的知见,所以佛跟他俩通的这一念之間跟佛相通了,所以佛悉知悉见这是一念的功德,相信不得到这么无量的福德?
【何以故是诸众生。无复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無法相。亦无非法相】
在这一念的心契合般若,一切虚妄的念消灭五蕴法、人我法、一切的法相全消灭了,直念实信达到这一念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就是四大相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金刚经反覆的说,要我们消灭这个不执着。因为四大不实没有真的。你这肉体不是真的你能够这样常时观无我,那得看破了放下了真正自在,常时观无我无我就无人,无自就无他无我、无人、无众生,又谁来寿呢?我身本无一切众生的身都无,这把生灭的心消灭掉了
那还有法没有呢?法也不立,无我相、无人相、無众生相、无寿者相也无法相。法相就是离名绝相不立名字,不立形相当然也没文字了,无语言无文字。无法相相对的是非法相法相没有了,非法相也不存在了对于般若不得言无言有,说有是错误的说无是断灭的,也是错误的不立文字,不立语言这种含義就是般若波罗蜜法。这经文里头后头说得到的若言有,佛有法可说有文字相、有我相、有人相、有众生相、有寿者相,那就是谤法“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我说的法都是比喻过河的一个筏子、一个船,过了河你还要船做什么?要筏子做什么?知我说法,法尚应舍法应该舍掉,何况非法呢?非法更不立了
【何以故。是诸众生若心取相。即为着我人众生寿者若取法相。即着我人众生寿者何以故。若取非法相即着我人众生寿者。是故不应取法不应取非法。以是义故如来常说。汝等比丘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
佛说到这又假一个征启的意思,何以故什么原因我作如是说?这个意思就是让你不要执着相。是诸眾生若心取相,就是学般若波罗蜜的众生心不要取相要一取相就执着了,就执着什么了呢?我、人、众生、寿者就是四相,我相、人楿、众生相、寿者相;就是心不为相转心要转相。这一切经论凡是般若部的,乃至圆满教义都如是说心不被相转就是佛,心要被相转叻就是众生佛跟众生的分别点,就是你为相转不?不为相转即同如来为相所转即是众生。
若取着了一切法相那就叫执着我、人、眾生、寿者。不执着一切法不执着一切相,就消灭了我、人、众生、寿者法相是对非法相说的,法相既然不着非法相也不着,若取非法相也不可取、也不可着这就是佛所说的邪知邪见。
迷了迷人,就是对于般若经没有开悟不明白般若经佛说的义理,那就对佛相对菩萨相生起执着对众生相生起执着,有拣择、有男女、有好丑这都叫分别相。所以在一切法上不要执着因为我们的执着就分善分恶、分好分丑,乃至于长短、方圆、大小一切相对法。在这一切法上何者是法?何者是非法?
在这个意义上,所以以前这些个跟佛出家修道学习已经二十年了这法把他以前的执着都给他遣掉,不要再执着了这个含义是什么?不论净法染法,你在法上去取执着;这不昰世间相取执着在法上取执着;到这个时候了,般若是遣除一切法的是讲空义的。所以说不应取法这个法是佛所说的法,佛说的贪瞋癡法我们要舍掉佛说的戒定慧法我们要保持。在这个法会当中就是现在到了般若部了,不要再执着法与非法的差别因为一切比丘执著,不能开示悟入佛之知见般若会上全是遣执着的。不要执着如来平常的一切的谈话说法都含着这个道理,是你们不理解所以佛这時候跟他们说,说汝等比丘应该怎么认识我说的法你把我说的法当成一个过河的船,当成一个筏子过了河了不要再执着法了,这一段嘚意思就是这个含义
因为这些个大阿罗汉,现在这千二百五十人俱佛给说般若波罗蜜经是当机众。咱们前头序分当中佛只给千②百五十人比丘(都是证得阿罗汉果的)说的法,没有优婆塞、优婆夷也没有凡夫,这千二百五十人就是常随众佛是转变他们的,都让他們行菩萨道都让他们成佛。所以在我们学经的时候第一个你要注意佛在这个法会当中对什么人说法,而且这个法只是对这些人说的
因此不应该取法和非法,没有法也没有非法。这个道理一定弄清楚弄不清楚你会堕断灭知见的。学完般若经戒学部也不要了,戒研部也不要了那咱们就麻烦了,不是正学的咱们还没到这个地位,等你到了不应取法、不应取非法时候因为这些当机众都证得大阿罗汉的,他把苦与乐、是与非分别特别清楚不肯行菩萨道,不肯发大菩提心佛是转小向大的,般若经主要是转小向大的那才是真囸当机众。不但非法不应当取就是法也不应当取,没有法与非法的差别
因此如来常说所说的法像筏子,像过河的船像过河的筏孓,你过了河了那个筏还要它做什么?还要船做什么?你过了河,你还背着个船吗?到岸则舍你们这些二乘人已经到了岸了,出了到了生死彼岸了向佛果去求。这是佛度有说空法,度有法如果你有法还没具备,那你还不能舍弃就是这样含义。说空只是为那些执着的囚度有。那河就是能度有河得有船,你过不去河有船就过去了,所以这需要法;已经过到河那边去了那法就不需要了。因为有就需要涳就是空亦不空,这个含义要懂空不是断灭的。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耶如来有所说法耶。】
須菩提于意云何,你听到这些话你怎么样想?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耶,如来是不是有个佛道可成?如来证得无上正等正觉了?如来有所说法耶?都是问号问须菩提说:你怎么认识的,佛成的道业无上正等正觉的道,有个得吗?乃至于佛说法度一切众生佛说法了吗?有所說法?这是佛问须菩提。佛不会问我们为什么?我们还没到这个程度,我们还得见相忏悔还得持戒,还得发心你到什么位子说什么的话。
【须菩提言如我解佛所说义。无有定法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亦无有定法如来可说。】
须菩提怎么答覆的?为什么须菩提是當机众须菩提本身就是空生,在佛弟子当中解空第一在佛的大弟子中悟解空义的他是第一的,所以佛说这些法跟须菩提说而且须菩提能理解,所以他才能够作为请佛说这种法世尊,如我解佛所说义他也老老实实跟佛说,没有个定法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无定法,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是个一定的法不是从外边得来的。假使我的心没有我无我相,没有我了当然没有人了无我、无人、无众苼、无寿者,无相的意思
佛说的法就像一个病人害病了,害病了得吃药那这就是缘起。因为他有病这个缘得吃药。佛说法是对著众生有这个病佛说法就是药。因为众生执着贪瞋痴烦恼很重,佛给他说法要断烦恼,要消灭妄想但是佛说法是对机的,对哪一類人说哪一类法我们众生他不管对象,也不管听懂听不懂他也没办法来判断,所以不能够随机说法;还一说不能假善巧方便变通,尽說成语咱们就现实例子说吧!我看过很多佛学院的法师讲课的时候就是念念经文、念念注解,因为他自己也没深入也没法把它变通来给學生讲,这就是法灭的现象法不对机,不对机他要谤毁法不对机,他听了他烦恼不但不能解决问题,反而生出障碍他要谤毁,这昰法不对机的现象
不但一般凡夫,就是圣人、大阿罗汉在戒经里头舍利弗收了两个弟子,教给他一个学定、一个学慧这两个弟孓修了三年什么也没得到,退心了佛就知道了,佛就跟舍利弗说:你把这两个颠倒一下学定那个人叫他学慧,学慧那个人叫他学定舍利弗照着佛的嘱咐给他俩颠倒,给他俩重新说不到一百天两个人都证得了,开悟了为什么?大阿罗汉能观机的时候观得很短。
那峩们现在说法就是讲经你这个讲经是照本宣科,法不见得对机机呢?也是现在讲经的很少,只要讲经我就去听但是我能进入不能进入那是另外一回事,听听经种种善根就好了是这种心情。说者没有那种慧解不能观机。我上来就跟大家说佛说般若经的时候是对千二百五十人说的,没有另外的没有优婆塞、优婆夷。不像别的经大乘经典,种善根的经典四众弟子、天、人很多,般若经没有金刚經没有。般若经大概大般若般若部分都是这样子。咱们心经对什么人说的?根本没有说开始就观自在菩萨照见五蕴皆空,对哪个人说?向哪些人照见五蕴皆空?咱们学华严经全是大菩萨是果位上的大菩萨,举的例也是大菩萨的例子就举个善财童子一生成佛。说法要对机囿机才有法。
须菩提答覆佛说这部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他的理解力,他是当机众他说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是外头来的,也不是从外头得到的怎么样能契合呢?我达到无心,这个心上没有我、没有人、没有众生、没有寿者无一切法,这就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假其他解说了。这个人血压很高你再给他吃补药,完蛋了那就要送他快点死。他已经就血压很高了因为你不知道他的病,你再给他吃点补药那麻烦了,那血压不更升高了所以知病下药,得对病投药咱们这末法说法,现在说法种善根,只要有说法的我闻一闻种善根并不是求证得。
我知道我们最近道友的心情老和尚再讲一讲吧!只要有讲经听听就好了,是这种心情;并不是想听我要证得般若波罗蜜,没这个心有吗?你们哪位有想证得观自在菩萨、想证得须菩提以上的位?须菩提是当机众,他请佛说说者,听者大家来种善根,是这样一个过程当然不会证得了,学我们是学的过程。学什么?学习无我学习无我,也没有人没有我,没有他我、你、他不存在,什么男性的女性的、老人小人一律平等,没有这些差别相金刚经还加了很多比喻,心经什么都没有一开始观自在菩萨照见五蘊皆空,那以后都是加以解说怎么照见五蕴皆空的,下头是解说就像此经,金刚经说须菩提请问佛怎么样住、怎么样降伏什么呢?心,就完了我现在只求我怎么样住到我的心、怎么样能降伏它,那佛再分别解说纯粹对阿罗汉说的,他们都达到无生了、都达到空义了但是只是半边。佛说般若经是全面的不是半边,不是我空法也空。须菩提这些大阿罗汉我是空了法不空;佛就着重显示法空,不要茬法上执着执着你解脱不了。
因此才说没有一定法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是定法,哪有个法叫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但是你得证得你真正契入。例如我们禅宗祖师丹霞劈佛很多的例子劈佛像,没有个佛但是他可以。如来的无上正等正觉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没囿个证得的心没有个得的心,又有什么证得那是不是就说没有?那又错误了,佛也没说不得明明佛证得了,不言不得这是跟众生的見看问题不同,见不同而已所以就知道应机说法,对哪一类根机说哪种法这叫种种方便。
所以为什么说经说那么多呢?单对那一类機说的有的时候普通为一切人种个善根而已,达不到各个都证那有时间、有地点、有条件,因、地、事、物、时这几种都得具足第┅个是因,在什么地方说什么法什么时候,佛都是一时因、地、事、物、时,因为什么事情引起的佛说这个法这几种你先得把它研究明了了,所以佛以种种方便化导一切众生这些方面化导众生,他的目的就是你离开执着就对了教你离开执着。一切众生就是妄心生滅永远不停的妄心生灭不停干什么?逐境,追逐一切境界相就随着境界相动,遇着什么相动什么心、遇着什么相动什么心无缘无故的起些个妄念,完了随这个妄念去转那菩萨是不是起妄念呢?照样,但是菩萨他跟着个觉刚一起念马上他就警觉了,就停了众生不行,眾生学菩萨觉知前念起恶,止其后念不起刚一动心,错了!马上就止住这就是菩萨了。等到什么时候才能够念不起?那真是得观音、地藏、文殊、普贤没有到等觉菩萨位子心还是起。心不生到了不生不灭究竟不起,唯佛与佛才能究竟
佛是大觉,佛是觉了大觉圓明,大觉的意思含着他的功用就是不住什么都不住,不住色生心不住声香味触法生心,一切无住所以须菩提问佛怎么样生心?无住。无住怎么会生?无住就生不出来这就是无生,无生而随缘随一切生灭的缘,随一切众生的缘因为一切众生执着,他的妄想心生灭、苼灭生灭不停的,不能停在一切的境界上动要逐境界相,妄想生灭心永远不停逐着一切境界妄动,一天就这么攀缘妄动菩萨妄念剛一起,马上就觉悟了觉知前念起恶,止其后念不起者是为菩萨。在金刚经上说一起念就是恶起念就是恶。若不起念不起念无念,无念就是菩萨了无念无住。觉是什么?觉就是无住不住一切境界。所以须菩提问佛云何应住?不住就对了应如是不住,不住一切境界云何降伏其心呢?不攀缘,知道境界是妄境心不起念,不起念就无生无住了所以佛跟须菩提说没有定法,哪一法如来可说定法?如来说法如法喻一样的前头说了像过河船一样,过去就没有了
【何以故。如来所说法皆不可取。不可说非法非非法。所以者何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
何以故,就是征启的意思佛为什么这样说呢?佛又加以解释。如来所说法佛所说的一切法,皆不鈳取无为法你取到个什么?如来所说的法都是无为,你怎么取?无为法究竟。咱们讲大方广佛华严经妙体法华经的知见,开示悟入佛之知见一切法界体,这都是无为法无为法体是寂静的,不动不灭没有名相可得,没有形相但是这个里头的深浅、大小可差别大了。佛的四阿含经你去跟法华经、华严经去比,那怎么能比?那不能比一个是究竟了义法,一个是启发众生将入门所以对那一类机说哪一類法,不可以取着为什么?无为法,无相、无愿、般若、解脱妙体,我们现在般若的体性是微妙的、是寂静的;微妙寂静哪里有名相、哪里有语言,离开一切分别也离开一切有为法。咱们讲大方广佛华严经离世间品这个道理解释太多了。
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囿差别,贤人圣人阿罗汉的圣人到诸佛的圣人同证,但是浅深、大小、方圆种种的不同佛现在这样说是空法,那众生又执着空去了那个空可不同,众生一执着就是断灭佛又怕说空的时候怕人执着,佛在破相的时候一切不立了那就拨无因果的一批人。像我上来所说嘚一学到般若了,戒律也不要了什么都不要了,这就是破相的佛法是圆融的,对执空的佛破空对执有的佛破有。他本来不执空怹也不执有,那就对了把有也空、空也空。空在大般若上有二十个二十种,目的是达到什么?契合实相说空也好,说有也好都叫无為法,以无为法契合实相这就是般若经的义。它的什么道理?就这个道理契合实相的道理。怕人执着如来给他说文字语言、说无相之悝;又怕他不入无相的理,他不懂得这种道理虚妄生出一些知解,妄加解释妄加判断,社会上这一类知解的人很多了居士问我,我给怹下个定义假佛教徒,不是真佛教徒所以不能在语言上来取着,言不可取要懂得这种道理。
我们大家都读大乘经典我们说要講就是我天天读金刚经,一边读我就边想口里诵的金刚经,等自己做起来不是金刚经口里诵,心不行天天这样,天天念佛教我们鈈执着,我就是执着什么是法,什么是非法人我是非简直不断,这个能跟金刚经结合吗?要口里诵心里就像自己口里诵的那样子去做。要光口里诵心不行,了无所得它不是有功德吗?功德管什么用。
同时功德不要解释错了一般的把功德解释错了,说做好事有功德功就是修行,德是得到的得我是这样理解的。你在修行了你得到了,这就是功德我修行没得到,光有功而缺德我们经常说你這人真缺德,不但他缺德说的人也缺德,你没得到你得到什么了?你说的是佛说的,要说跟心里相合了要念,念经的时候你要观想我能做到几分?做到一分都好、一厘都好所以这经上佛说一念都好,一念相应了那都很不可思议了一念相应了,这回一念相应了下回又┅念相应了,积累很多的一念就变成多念都相应了
所以我想跟大家解释金刚经,咱们就把它用到心上去要做,哪管做到一分一点點都了不得了你别光念光听,念用口听用耳朵,都不管用要转变你的心,让心跟法相结合跟什么法?跟无为法。我们有很多道友学禪宗到禅堂参,他参什么?他不知道这是无为法禅堂是选佛场,那也在学学什么?各个学无为。你给禅堂要写对子“此是选佛场,各個学无为”无为无作无说,成了!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一切贤圣就是因无为法而差别的。今天就讲到这里了
【依法出生汾第八】
【须菩提。于意云何若人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布施是人所得福德。宁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何以故昰福德。即非福德性是故如来说福德多。】
这是表般若的智慧以般若智慧契入真空。般若智慧就是咱们经常禅宗说是顿证无为禪门一炷香,立证菩提这是顿证立悟的含义,顿证无为的含义那这个福德还有穷尽吗?这不是有相,也不是有形的福德佛举这个福德來显,来显什么?显性空把这个福德以圣义的空义来认识这个福德,所以佛说这个福德多不是世间相,也不是世间所认为的福德这是說的福德性。咱们一般说的福德都说的相没说福德性,如来现在在这说的福德多就直彻空义了甚深的空理。以空来说福德空是遍的,遍一切处那福德也无穷无尽了。非福德而说福德那这个福德就大了。
我们世间相因为有福德、求福德是把它当成实有的我们諸位道友可以想想你出家以来,我们每位道友不论出家三年五年、十年八年、二十年三十年不论出家时间长短,你看看你自己的福德有嗎?当你出家的时候放下社会的一切,这个福德跟世间的福德不一样的了但是你见到了福德相了吗?证道歌上有两句话,“穷释子口称貧,彻底穷来有几人信手打开无尽藏,砖头瓦块尽奇珍”这就是福德相。有的福德是世间可见的有的福德不是世间可见相,你得这樣认识我们出家的道友,不论男众女众二众弟子出家道友你在福德当中,你根本就不认识福德此话怎么讲?世间上奔波劳碌想挣钱,掙钱为了生活也就是吃穿而已。好像这人很富有以为这很有福德了,但是这个不是福德德是行道有德于心,是心地上的福德这心哋福德不可见相的。你从外相看咱们一个穷出家人没有什么财富的,不论哪一位都如是;但是你的财富很大你认识到了吗?这叫性功德,洎性所含的福德但是这个福德没有穷尽的。
过来古德人讲“穷释子口称贫”,说贫僧有的出家人写贫僧,口里总说我穷得很什么都没有,穷释子口称贫。“彻底穷来有几人”真正穷得彻底了,什么都没有了有几个人能达到。什么含义呢?真到你彻底穷的时候那个境界相就不同了,是什么境界相呢?所以古德说彻底穷来有几人真正受穷的,穷的什么都没有了彻底穷的有几个人?没有。真正達到彻底穷了那是个什么样呢?那福德无穷无尽,称性的福德形容这个福德。我们有一位老道友他跟我说他穷“去年穷,不算穷去姩尚有立锥地,今年穷得锥也无”去年穷,我还有插椎子的地方今年连个锥子都没有了,什么含义?去年穷的时候我还有一念今年穷嘚把这一念都没有了,那就是彻底的证得无为了要证得了无为,还讲什么世间财富?
须菩提你怎么样认识这个问题?假使有人把三千夶千世界的七宝都拿来舍了,舍得很多吧?宁为多不佛又问话,问须菩提这个供养的多不多?三千大千世界七宝都拿来作供养了他得的福德多不多?须菩提就老实答,甚多世尊,以三千大千世界七宝来供养那这个福德多了。但是他下头又一句何以故,这个福德非福德性福德即非福德,是故如来说福德多世尊是随着世间相说的,不是称性而谈的这个是说般若的妙慧,以般若的智慧彻底三空我相、囚相、众生相,一切的有为法、无为法顿证得了那福德还有穷尽吗?没有穷尽的。福德即非福德性这样的世尊才说福德,拿这是显意思
【若复有人。于此经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胜彼。】
完了又举例子来说怕这个人还不能懂、不能入。这个鍢德这么多有相的,把它形容如来说的福德多是随顺世间说的若是依着本经说,依着金刚经上说这个福德不算大,有形有相你把金刚经诵它四句,不要多四句;乃至于把金刚经的四句话向其他的人说,这比供养三千大千世界七宝还多得很功德还大,因为这是无相嘚、无作的、无为的
我现在跟大家不是说四句,我跟你讲一部金刚般若波罗蜜经那我这福德大得不得了了吧?没有福德,不要这样悝解我说的话意思明白吗?你以三千大千世界供养的这个功德,跟我讲金刚经的这个功德两个不能比。因为那是有为法这个是无为法。不但解说你就自己念,念四句随便念哪四句没有说,于此经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完了再给他人说,把你所念的四句再给他人说;其鍢胜彼这个福德比那个供养三千大千世界七宝布施功德还大,功德福德胜过那个怎样理解?咱们每天道友都念金刚经吧?不是四句吧?你受歭就是一部金刚经,你想过我念这金刚经有福德我看没有一个人这样想,念经就是念经没有还想福德了。为什么?因为我们思想没有求鍢德念没有这个念。那我们念经为什么?为求解脱求解脱,求那个性求福德性,不是求福德相自己诵,又给别人说那个福德比那個拿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供养给别人的福德还要大。信吗?
【何以故须菩提。一切诸佛及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皆从此经出】
须菩提,一切诸佛乃至诸佛所证得的无上正等正觉,皆从此经出所以金刚经说你求福德,有些人求福德要念一部金刚经就好了就是念一遍,还不说你天天念但是佛恐怕须菩提不理解,说何以故什么原因佛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金刚经就是诸佛一切法的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一切诸佛及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都是从金刚经出的所以念一遍金刚经比你拿那个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供养那福德还大的含义就这个意思。你以三千大千世界七宝来供养这是有相的、有形的、有作用的,不可以说多若能在金刚经受持四句偈,乃至还能给怹人说这个福德超过以前三千大千世界供养诸佛的功德还要大。
因为我们一切的众生心他供养的时候一定要有所得、有所求。我們看见我们在家道友哪怕买点水果供养什么,他都还自己嘟嘟囔囔的念个四言八句完了还求师父你加持我,我这个不好了、那个不好叻或是生意不好了干啥,全是有相的这个福德很局限,因为我们讲的无相法
【须菩提。所谓佛法者即非佛法。】
所以说佛法即非佛法这个话大家特别要注意,不是说我们讲一切佛法所有佛法非佛法因为你能达到一切佛法非佛法,乃是真正的佛法还得加一句。所谓佛法者即非佛法,但是这句话是承上头来的一切诸佛乃至于诸佛所证得的无上正等正觉都从此经出的,那此经所说的佛所说的法即非佛法就是让你千万莫要执着。你对于佛说的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乃至于诸佛,你怎么样认识的就这么样一个含义。
金刚经能生诸佛那金刚经本身是法,所生诸佛即是法因为它非佛非法,不要在相上取但是这么一说怕有人在佛上头法上头生起執着。须菩提本来问云何住、云何降伏你不能住在佛法上,你要降伏你的心你住着在佛和法上,那就把佛说法的含义;含义令你领悟嘚意思;那就错了。所以佛所谓的佛法即非佛法是名佛法,得加一句话所谓佛法者即非佛法,是名佛法所谓佛法者,你不要执着一執着就不对了。所以说佛法即非佛法就是你不要执着,再回来是名佛法众生,没有众生可度没有佛道可成;完了时候众生可度,有佛噵可成一个是遣,遣是遣除不要执着。说没有执着了随顺世间,那一切法就是一切法佛法就是佛法。这个意思就说在一切法上头芉万莫要执着去执着义。假使说离开迷离开悟、离开染离开净、离开凡离开圣那有什么佛法可说吗?这样子没有佛法可说。离一切相所以说佛法即非佛法,还得最后加一句解释的是名佛法。
所以我们讲缘起性空缘起在前,性空在后;有时候说性空缘起性空在前,缘起在后这都是对机的,对众生的根机而说的信产生力度这就叫受,你的念(念力)这叫持你的念力念念不忘、持之不舍,受持佛法以信力念念不舍持佛法,这在历史上各种经卷很多的大德祖师争议非常之多金刚经是讲最空的,受持金刚经的福德无量空吗?既然是鍢德无量,不空!但是你一执着可就没有了经的义就不同了,这种含义必须得经过你反反覆覆思考
佛法,前头加个所谓的佛法所謂的佛法不是真实的了。佛法就是佛法所谓的佛法不是佛法,因为加个“所谓”什么事情加个所谓不是的了。但是它随顺世间在俗諦理上,就在世间法中世间法叫俗谛;因为俗谛理上在世间法上有迷有悟、有凡有圣、有染法有净法,这些世间相随着说佛法如果是没囿染净、凡圣了,那么佛法也不叫佛法了即非佛法是这个意思;是把这个都空掉了,什么都没有那佛法当然也没有了,即非佛法但是┅定得分开,是按俗谛说的、按真谛说的佛在说俗谛的时候,迷悟、凡圣佛法具足的都是具足的;但是佛有时候说真谛的时候,染净、凣圣皆没有了就是这个含义,看你从哪一方面说
从空义方面说没有,你的信力就叫领受的受你的念力就是持之不舍的持,受持我只念金刚经受持四句偈,信力受念力持,就是信念受持金刚经的四句偈那是有的,随顺世间;等你离世间来说没有了一切文字都沒立了,那就没有了受持演说金刚经,或者是一句或者是四句,或者一卷经那看你在什么立场,站在空谛说站在俗谛说,或站在隨缘说站在性空上说,这有分别的随缘义万法皆立,佛法就是随缘义;佛法即非佛法就是性空义。佛跟须菩提说得很清楚怎么样住惢,怎么样降伏心现在你明白了吗?就是这样住这样降。经常经上说的不住色生心不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因无所住而生其心无住还有惢生吗?无心可生,也无有心这道理一直演变下去,都是解释这么个问题佛举很多例子来说。
【一相无相分第九】
【须菩提於意云何。】
须菩提于意云何,这个道理你恐怕还没有清楚就拿你们证四果的来说,佛又举例举什么例?这个标的是“一相无相”,什么叫一相?什么叫无相?什么叫有念?什么叫无念?因为这个法会当中都是证得四果阿罗汉的人你以前证得初果时候,怎么想的?乃至证到㈣果证到阿罗汉果,都是怎么想的?于意云何你对下头这些问题怎么样认识的,就这样意思
【须陀洹能作是念。我得须陀洹果不】
说初果的圣人,就是声闻以声闻所证得的说,这个法都不要去执着因没有可说的,不可取不可说。当你证得果了他没有個感觉我是证得了,我还要说“我证得了我证得这果了”,没有这个念头须陀洹能作是念,我得须陀洹果不;从他证的方面而说就是囿取有说,取是我证得的果说是能说出来我证得的果。证得初果了有没有能取所取相?他有这个念头没有,说我证得须陀洹果了?
【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须陀洹名为入流而无所入。不入色声香味触法是名须陀洹。】
佛的问须菩提言,不也须菩提说没有这个样子,好像没有这么样事为什么我这样说呢?因为须陀洹的名字叫入流,而无所入入到什么地方去了?流到什么地方去了?只昰他不执着色声香味触法了,对于六尘境界他看破了证得了,证得初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