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追求卓越,挑战极限,在绝望中寻找希望,人生终将辉煌......
( Wed, 30 Sep 2009 16:45:50 +0800 )
Description: ( Sun, 20 Sep 2009 20:41:31 +0800 )
Description:
看了楼主的帖子,不由得精神为之一振,自觉七经八脉为之一畅,七窍倒也开了六巧半,自古英雄出少年,楼主年纪轻轻,就有经天纬地之才,定国安邦之智,古人云,卧龙凤雏得一而安天下,而今,天佑我大中华,沧海桑田5000年,中华神州平地一声雷,飞沙走石,大舞迷天,朦胧中,只见顶天立地一金甲天神立于天地间,这人英雄手持双斧,二目如电,一斧下去,混沌初开,二斧下去,女娲造人,三斧下去,小生倾倒.得此大英雄,实耐之幸也,民之福也,怎不叫人喜极而泣.......古人有少年楼主说为证,少年之楼主如红日初升,其道大光;河出伏流,一泻汪洋;潜龙腾渊,鳞爪飞扬;乳虎啸谷,百兽震惶;鹰隼试翼,风尘吸张;奇花初胎,皇皇;干将发硎,有作其芒;天戴其苍,地履其黄;纵有千古,横有八荒;小生对楼主之仰慕如滔滔江水连绵不绝,海枯石烂,天崩地裂,永不变心.
看完楼主的帖子,我的心情竟是久久不能平静。正如老子所云:大音希声,大象无形。我现在终于明白我缺乏的是什么了,正是楼主那种对真理的执着追求和楼主那种对理想的艰苦实践所产生的厚重感。面对楼主的帖子,我震惊得几乎不能动弹了,楼主那种裂纸欲出的大手笔,竟使我忍不住一次次地翻开楼主的帖子,每看一次,赞赏之情就激长数分,我总在想,是否有神灵活在它灵秀的外表下,以至能使人三月不知肉味,使人有余音绕梁、三日不绝的感受。楼主,你写得实在是太好了。我惟一能做的,就只有把这个帖子顶上去这件事了。
楼主的帖子实在是写得太好了。文笔流畅,修辞得体,深得魏晋诸朝遗风,更将唐风宋骨发扬得入木三分,能在有生之年看见楼主的这个帖子。实在是我三生之幸啊。看完楼主的这个帖子之后,我竟产生出一种无以名之的悲痛感——啊,这么好的帖子,如果将来我再也看不到了,那我该怎么办?那我该怎么办?直到我毫不犹豫地把楼主的这个帖子收藏了,我内心的那种激动才逐渐平静下来。可是我立刻想到,这么好的帖子,倘若别人看不到,那么不是浪费楼主的心血吗?经过痛苦的思想斗争,我终于下定决心,牺牲小我,奉献大我。我要拿出这帖子奉献给世人赏阅,我要把这个帖子一直往上顶,往上顶!顶到所有人都看到为止!
在遇到你之前,我对人世间是否有真正的圣人是怀疑的;而现在,我终于相信了!我曾经忘情于两汉的歌赋,我曾经惊讶于李杜的诗才,我曾经流连于宋元的词曲。但现在,我才知道我有多么浅薄!
楼主,你的高尚情操太让人感动了。在现在这样一个物欲横流的金钱社会里,竟然还能见到楼主这样的性情中人,无疑是我这辈子最大的幸运。让我深深感受到了人性的伟大。楼主的帖子,就好比黑暗中刺裂夜空的闪电,又好比撕开乌云的阳光,一瞬间就让我如饮甘露,让我明白了永恒的真理在这个世界上是真实存在着的。只有楼主这样具备广阔胸怀和完整知识体系的人,才能作为这真理的惟一引言者。看了楼主的帖子,我陷入了严肃的思考中。我认为,如果不把楼主的帖子顶上去,就是对真理的一种背叛,就是对谬论的极大妥协。因此,我决定义无返顾地顶了!
说得好啊!我在XX社区打滚这么多年,所谓阅人无数,就算没有见过猪走路,也总明白猪肉是啥味道的。一看到楼主的气势,我就觉得楼主同在社区里灌水的那帮小混混有着本质的差别!那忧郁的语调,那熟悉的签名,还有字里行间高屋建瓴的辞藻。没用的,楼主,就算你怎么换马甲都是没有用的,你的亿万拥戴者早已经把你认出来了,你一定就是传说中的最强ID。自从社区改版之后,我就已经心灰意冷,对社区也没抱什么希望了,传说已经幻灭,神话已经终结,留在社区还有什么意思?没想到,没想到,今天可以再睹楼主的风范,我激动得忍不住就在屏幕前流下了眼泪。是啊,只要在楼主的带领下,社区就有希望了。我的内心再一次沸腾了,我胸腔里的血再一次燃烧了。楼主的几句话虽然简单,却概括扼要,一语道出了我们苦想多年仍不可解的几个重大问题的根本。楼主就好比社区的明灯,楼主就好比社区的方向,楼主就好比社区的栋梁。有楼主在,社区的明天必将更好!
大师的话真如“大音希声扫阴翳”,犹如“拨开云雾见青天”,使我等网民看到了希望,看到了未来!晴天霹雳、醍醐灌顶或许不足以形容大师文章的万一;巫山行云、长江流水更难以比拟大师的文才!黄钟大吕,振聋发聩!你烛照天下,明见万里;雨露苍生,泽被万方!透过你深邃的文字,我仿佛看到了你鹰视狼顾、龙行虎步的伟岸英姿;仿佛看到了你手执如椽大笔、写天下文章的智慧神态;仿佛看见了你按剑四顾、指点江山的英武气概!
逐字逐句地看完这个帖子以后,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震撼啊!为什么会有如此好的帖子!我纵横网络BBS多年,自以为再也不会有任何帖子能打动我,没想到今天看到了如此精妙绝伦的这样一篇帖子!楼主,是你让我深深地理解了“人外有人,天外有天”这句话。谢谢你!在看完这帖子以后,我没有立即回复,因为我生怕我庸俗不堪的回复会玷污了这网上少有的帖子。但是我还是回复了,因为觉得如果不能在如此精彩的帖子后面留下自己的网名,那我死也不会瞑目的!能够在如此精彩的帖子后面留下自己的网名是多么骄傲的一件事啊!楼主,请原谅我的自私!我知道无论用多么华丽的辞藻来形容楼主您帖子的精彩程度都是不够的,都是虚伪的,所以我只想说一句:您的帖子太好看了!我愿意一辈子看下去!这篇帖子构思新颖,题材独具匠心,段落清晰,情节诡异,跌宕起伏,主线分明,引人入胜,平淡中显示出不凡的文学功底,可谓是字字珠玑,句句经典,是我辈应当学习之典范。正所谓:“一马奔腾,射雕引弓,天地都在我心中!”楼主真不愧为无厘界新一代的开山怪!本来我已经对这个社区失望了,觉得这个社区没有前途了,心里充满了悲哀。但是看了你的这个帖子,又让我对社区产生了希望。是你让我的心里重新燃起希望之火,是你让我的心死灰复燃,是你拯救了我一颗拔凉拔凉的心!本来我决定不在社区回任何帖子了,但是看了你的帖子,我告诉自己这个帖子是一定要回的!这是百年难得一见的好贴啊!苍天有眼啊,让我在有生之年得以观得如此精彩绝伦的帖子!
( Tue, 25 Aug 2009 23:05:29 +0800 )
Description:
[转] [转贴]博士找工作或博后的一些网站
转载自 转载于2009年08月25日 09:11 阅读(7) 评论(1) 分类: 个人日记 找到一个网站,挺好,发过来与大家分享,网站上有很多最近新的国外大学博士后招收信息,申请经验,还有很多其他的相关信息。
博士后之家
国外博士后招聘 列几个网站供大家参考, 都可以在上面找到很多博士职位信息,挺好的,希望能给大家点帮助!
1.英国:
每天更新,
2.德国马普研究所
3.AIP工作信息:
综合(很多国家):
其他有用地址:
(分专业) 查询博士后招聘广告有三个途径:
1、 通过专业杂志的广告栏:SCIENCE、NATURE的招聘广告网络版,通过
查找博士后的招聘信息,对于通过正常途径联系博士后位置的人来说,还是最为有效的手段,我们已经在美国的博士后,转换实验室首先想到的也是到 Science 网站去查询。我研究了一段时间的 Job Alert 以后发现,SCIENCE 广告里面招聘的对象,根本不是 Senior 的博士
后研究人员,恰恰就是入门级别的博士后在这些广告里面是最受欢迎的,所以我再次非常明确地告诉大家, SCIENCE 杂志的招聘广告是完全适合国内新毕业的博士申请的。
2、通过专门的招聘信息网站查找广告:我看过几个专门登招聘广告的网站,每天都有更新信息,其中博士后的广告仍然是最为多见的:
我想通过google还可以找到很多,但是根据我自己的体会以及听到别人的反映,这个途径虽然广告非常多,成功率却非常差,不知道为什么。
3、直接去大学、研究所的网站查找 Job O ortunity。我知道许多人是通过这个途径找到实验室的,这个途径的特点是非常费时间,而且命中率也非常低,大多数情况下,登在大学网站的广告都是一个形式而已,我现在所在的这个学校就是这样的,平时他们从来也不会在学校网页登广告,真正要人的时候多半是去 SCIENCE 杂志登广告的,但是老板找到一个合适人选,移民局需要有广告才能找外国人,他们就会根据已经确定的这个人选的条件来写一个广告,可能还有一个 closing date,到时候给移民局交差而已。当然也有许多大学的招聘广告是真正要找人的,同时 science 杂志的广告也有一些是为了应付移民局的,总体来说,大学网页的广告需要花大量时间和精力去查询,而且有大量的过期广告你也查不到起止时间,不过这仍然不失为一个途径。你进入大学网页以后,直接从search 里面去输入 Job O ortunity 或者 Career O ortunity,往往就可以找到这个
大学的招聘网页,当然直接输入 Postdoctoral Fellow 查询也可能成功。
查完广告以后,在你准备发出申请信前,你也不要忘记到登广告的老板实验室网页去看看,更多了解一些信息,同时还要查询老板发表的论文情况,做到有的放矢
( Mon, 24 Aug 2009 16:58:30 +0800 )
Description: 转载自 转载于2009年08月24日
工作了,觉得学校里面图书馆资料很多,并且很有用,都可以在中文CNKI数据库,和西文数据库荷兰DOS中全文下载,但是仅仅限于校内IP用户。到了工作单位上,想进入这些数据库查资料就很不容易了。。。并且要收很高昂的费用。。。离开了学校才知道学校里面这么好的电子图书馆的资源当时没有好好利用。
所以在网上找到了在家里和单位都能下载全文的地方。
下面是几年来收集整理的全文下载地址和心得,都是网友的无私奉献和结晶,我把分散的信息总结出来,希望对大家有用,有些地址和进入方式可能过期了,我没有一一核对,希望多多理解和包涵。
全文期刊:
EBSCO/UMI/SDOS三个数据库扫荡一下,这三本都有全文。
硕博论文全文下载
,这是英文的博士论文。
中国期刊网是中文学位论文
图书馆全文无法下载,需要用户卡
图书馆全文下载数据库
Proquest数据库
cnki硕博论文全文 学校图书馆的清华中国学术期刊网上没法下载硕博士论文。可以通过中国期刊网在 上海交大图书馆的镜像登陆。
网址:
账号:syshjd 密码:shjd
右边数据库列表中选择第二项:中国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CDMD)
第一项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可以在我们学校的期刊网联接中进入。
cnki: yshjd,shjd没有此帐号
图书馆提供:cdmd,cdmd过期
图书馆下载毕业论文全文摘要
202.120.13.45/umi/index.hlm
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密码要小写,从东大镜像点上,
用户/密码:
NJ0080/njdxts
中国学位论文全文
帐号和密码都是syzjdx
全文论文网
John Wiley出版社电子期刊可否下载全文 ?
可以,用10.10.2.51,2.52都可以的,或上动态
一个可以浏览论文全文的地方
1、166.111.34.136断口45576
清华的sock5代理 用sockscap代理ie出去,访问下面的网址
然后输入用户名和口令(都是thlib) 这个是中国优秀博士硕士学位论文库 包括理科工科农业文学,政治,经济教育等多方面文章 可以在线浏览,也可以打印(还可以虚拟打印成pdf格式保存到硬盘上)动作要快哦,代理不晓得什么时候失效
2. cnki硕博论文全文
3.mit的硕博论文,可浏览全文
年代约从1940S-至今 为单页图象格式,需一页一页下载,虽然费点时间,不过很清晰,同时论文质量也高,何乐而不为?
前一段时间MIT网站被封,最近刚开放! 据说用flashget可以批量下载这些图片,没有尝试成功
外文全文站点
1、A ual Reviewshttp://www.anualreviews.org 该数据库收录各学科的综述性文章按SCI影响因子极高。
2、BiomedNethttp://www.bmn.com 即BMN 世界上著名医学、生命科学数据库。
3、Blackwell-synhttp://www.blackwell-synergy.com/
该数据库包括Plant J. Plant Molecular Biotechnology等
影响因子较高的期刊
4、Carctwordhttp://www.catchword.com/ 一个综合性数据库
5、EBSCOhttp://search.e et.com EBSCO公司是专门经营纸本期刊、电子期刊发行和电子文献数据库出版发行业务的集团公 司。其数据库是一个大型综合数据库,其中的学术研究精粹数据库(Academic Search Elit)包括生物科学、工商经济、咨询科技、通讯传播、工程、教育、艺术、医药学等 领域的1,700余种全文期刊,该数据库每天更新。Academic Search Premier 包括3,40 0余种科技期刊。
6、ECOhttp://www.c eak.com.cn/oclc /oclclogin.j 即OCLC或First Search也是一个综合性较强的数据库,大部分文章都有全文。
7、Highwirehttp://highwire.stanford.edu 世界上第二大免费数据库(最大的免费数据库没有生物学、农业方面的文献),该网站 提供部分文献的免费检索,和所用文献的超级链接,免费文献在左边标有FREE.
8、Idealibraryhttp://www.idealibrary.com 世界著名全文数据库,与Elsvier 等出版社有合作,今年年底将于SCIENCEDIRECT合并
9、Ingenta/Uncoverhttp://www.ingenta.com Ingenta.com是Ingenta公司的一个主要产品,是一个全球性学术研究的大型网关。它致 力于学术研究性文章的网上检索和传递,目前收集有25,000种出版物的摘要和4,500种 出版物全文。140个出版商在Ingenta.com上提供了他们的文章全文。
10、Kluwerhttp://www.kluweronline.com 荷兰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是具有国际性声誉的学术出版商,它出版的图书、期刊 一向品质较高,备受专家和学者的信赖和赞誉。Kluwer On
line是Kluwer出版的750余种 期刊的网络版,专门基于互联网提供Kluwer电子期刊的查询、阅览服务。
OVID Kluwerhttp://www.cdrompro.com.br/kluwer 北京大学镜像站点
11、Lexis-nexishttp://www.lexi exis.com/universe
12、Nature Pre http://www.nature.com
13、OVIDhttp://gateway.ovid.com 综合性数据库有medline等
14、Oxford Referencehttp://www.oxfordreference.
15、Oxford Pre http://www.oup.co牛津大学出版社出版的150多种期刊
16、Sciencedirecthttp://www.sciencedirect.com Sciencedirect 是由荷兰Elsevier Science建立的全文检索数据库,包括原来的Ideali brary在内的期刊总计1500多种。
17、Springer 德国站
德国著名出版社Springer提供的数据库,包括该出版社出版的430余种期刊的全文。
18、UMIhttp://global.umi.com/pqdweb 商业数据库
有关生命科学的出版物-原文丁香园
1、美国科学杂志中文版
2、遗传
3、Cellhttp://www.cell.com/
4、Crop Sciencehttp://crop.scijournals.org/
5、Developmental Biologyhttp://www.ijdb.ehu.es
6、EMBOhttp://emboj.oupjournals.org/
7、Genes and Developmenthttp://www.genesdev.org
8、JBC(著名生化
10、Journal of Molecular Biologyhttp://journals.bmn.com/journals/list/lates t?jcode=jmb
11、Naturehttp://www.nature.com
12、Nucleic Acids Researchhttp://nar.oupjournals.org/
13、Plant Cellhttp://www.plantcell
14、Plant Physiologyhttp://www.plantphysiol.org
15、Science Magazinehttp://www.sciencemag.org/ 关于外文期刊全文的获得
1,一部分外文期刊提供全文服务
2,通过国外代理,一般国外大学的代理可以获得一部分外文期刊的全文
3,将刊物的名字+username+pa word进行搜索,相关技巧可以在丁香园和生命论坛找到。
4,在 .bioon.com的高级会友区,提供了一些常见的用户名和密码。
5,有一些期刊需要注册获得密码,但是文章free。
文献检索
简单来说,方法是专业医学搜索引擎或者数据库搜索,取定确切的文章名称和刊物详细资料免费全文数据库下载或者交费下载 本地图书馆查阅复印或者光盘检索打印,局域网搜索下载 向作者索取。 详细来说:
1,搜索引擎是非常重要的途径,一般的非专业英文搜索引擎包括Yahoo,AltaVista,We bcrawler,Lycos,Inforseek,Goole等。其中在搜索中,注意其中AltaVista和Lycos的Advanced Search可以选择搜索的匹配程度。
Yahoo和Alta Vista(Advanced)可以限定查询时间。在搜索中注意运用通配符(#,或者*,不同的搜索引擎不太一样,需要在FAQ中或者Help中查询)。
此外,所有的搜索引擎都内嵌布尔操作器也就是逻辑操作器,可以在关键词之间使用And或者OR等,其中Alta Vista可以使用Near(邻近)的逻辑词。Lycos不支持符号和数字检索。
是一个动态跟踪搜索引擎的站点,如果觉得上面的不够用,可以访问该站点。
inforseek
显示的结果按照匹配程度排成列表
Alta Vista
拥有最大的搜索引擎
数据库
Lycos htto://www.lycos.com 搜索到的站点均为经过专家挑选过的优秀节点webcrawler
这么好的搜索引擎,我就不说了,看FAQ和HELP吧 中文的搜索引擎我就不说了。。。
搜索的时候,应该注意
1、晓得搜索的引擎数据库的特点
2、注意阅读引擎的FAQ和HELP文档
3、使用适当的句法或者操作器,也就是And/or之类的东东
4、准确拼写,不要用美式拼写在英国的搜索引擎上搜索
5、尽量检索不常用的词,或使用准确的短语
6、试一试同义词搜索
7、多个搜索引擎共同使用
一些医学专业搜索引擎: Achoo
分为human health and disease,busine of health,organizatio and sourse三个部分,注意如果进行目录下搜索,有可能部分有交叉。
Medsite
Medical
一些其他的专科搜索引擎:
心脏科:
牙科:
皮肤科:
眼科:
脑科:
泌尿科:
2、网络医药文献数据库的检索 现在网上的数据库大多提供免费检索或者使用邮箱进行注册然后使用。其中以Medlin最为著名。Medline就是Medlars On
line(Medical Literature Analyusis Retrieval System ON
line)。
免费的Medline节点包括
internet Grateful
Healthgate
infotrieve
以上均不需要注册。
Pubmed包括了70多个国家的4600多种生物医学期刊,时间起自1966年。是最主要的网上医学文献检索数据库。
它可以提供词语(关键词)检索,作者检索,刊名检索等等,详细可以参看相应的Help文档。
Nlm Gateway系统
是美国过李医学图书馆的多种信息系统和数据库的综合性网络检索系统,可同时或者分别检索Medline/Oldmedline,Locatorplus,Medlineplus,Dirlin,Aids Meetings,HSR Proj系统和数据库。
是美国国立图书馆的一组数据库的总称,包括毒理学和有害化学物质及其相关领域的信息。
3,免费的医学期刊资源
Highwire Pre 免费期刊文献网站是美国斯坦福大学所属的HighWire出版社建立的,主要收集生命科学,医学以及物理科学和少量社会科学的出版物及网络出版物。提供333HighWire期刊的免费全文以及4500种Medline期刊上的免费全文。相关检索方法可以参看网站Help文档。
FreemedicalJournals
收录了970种英文和非英文生物医学全文期刊。
一般搜索到相应的文献,获知确切的刊物名称期号和页数或者通过网上连接,通过上述的免费全文数据库可以直接从网络上获得PDF文档格式的全文。
4、图书馆资源(一定要重视图书馆资源) 一般本地图书馆(大学或者研究所)提供局域网的全文检索和下载,例如清华全文数据库,荷兰Elsevier Science (1299种刊物,在清华大学和上海交大有镜像服务器)美国UMI 荷兰Swets Net 美国E co On
line(5500中电子刊物)ProQuest(涵盖200中医学刊物) OCLC ECO PSP 等全文期刊,部分可以直接通过局域网获得,部分需要到图书馆进行光盘检索打印获得。 其中清华全文数据库是中文刊物较全的文献数据库。 一般图书馆均提供局域网内的搜索和全文下载。 需要注意的是,局域网文献检索一般图书馆会检测IP地址,同时有可能需要向图书馆申请用户名和密码。 文献全文免费下载心得
目前较好的数据库多采用IP限制,在大学IP地址范围内,都可无密码登陆。因此找到有用的代理是长期使用的关键,而且有一些数据库,如ScienceDirect和Idealibrary,网上没有可用的密码。其实说白了就是找一个已花钱买了期刊电子版的学校开设的免费代理,然后你用这个代理当然就能下载该期刊的全文了!只不过这种代理不多,而且不太好找,倒不是搜索方法有什么诀窍,而是要肯花很多时间去验证,最土的办法无非就是到网上找一个巨大的proxylist(这类网址很多,推荐
),然后一个一个去验证能不能下载你所要的文献了。
感觉一个搜索高手的成长过程是:
1.新手阶段
不断总结改善检索式,增加搜索技巧。但现在密码越来越难找,而且密码有时间性。
2.中级阶段
到网上找一个巨大的proxylist,然后一个一个去验证能不能下载你所要的文献了。
3.高手阶段
主动出击。利用平时搜集的信息,主要是大学IP地址信息,用ProxyHunter 搜索,得到Free Proxy。
4.顶级高手
用ProxyHunter搜索,找到需要密码的代理,破解它,需要专门软件和时间 、技巧。
推荐使用Acce Diverhttp://soft.winzheng.com/可找到。
5.必杀高手
在大学范围内,找到肉鸡,开后门和端口。
给新手,搜索技巧参考
? BoardID=17&am RootID=3417&am id=3530&am tar=1&am kin=
对中级,解释两点:
1、如何找到proxylist,去诸多代理网站,
2、验证,我通常采用Idealibrary与ScienceDirect来验证。为何选用这两个,其一对绝大多数中级来说,这两个数据库是难以攻克的;其二一般单位不同时定购这两个数据库,如ScienceDirect就有ScienceDirect和ScienceDirect On
site两个版本,若该单位定购了SDOS,则用ScienceDirect得不出结果。若你要保险,不漏过一个可用的Proxy,建议加用Willy。特别是Idealibrary。选用My Pro
file菜单,会显示定购信息,其中不仅有定购的期刊目录还有学校名称。嘿嘿,知道了把。google搜一下,你的数据库就不止Idealibrary与ScienceDirect了。这一步没有什么技巧,就是挂上代理,然后一个一个去验证能不能下载你所要的文献了。当然一个一个通过IE工具设置,太烦。若你没有耐心,别试了,等待好心人吧。提醒你的是,在这一步前,proxylist需要先用ProxyHunter验证,方法,
=。同时最好参见一下IP地址范围,若不是学校IP范围,就删除吧。
实验室一定要注意
后,在右上角会出现Athe Login菜单。
若没有出现Athe Login,恭喜你,你成功了。别忘了将代理告诉我哈。
给高手。使用ProxyHunter,还是有小技巧的。注意参数设置的验证数据设置,你应自己建立验证资源,对Idealibrary与ScienceDirect,似乎无法用关键字串直接辨别代理可用否。我主要用匹配文件选项。你试试选用可用的代理登陆ScienceDirect,在右上角不会出现Athe Login菜单。也就是说,存在差异的。但我现在还没有得到阳性结果,也就是说,我只得到非登陆的匹配文件。我选用非登陆的匹配文件后,验证,Free的则删除,然后一一验证。至于破解密码和种植肉鸡,太专业了,小心成了黑客,我就不介绍了。
下面在谈谈下载技巧:
以下是几个出版社在全文下载时所设的身份验证方式, 有助于大家更快的下载全文:
ACS:对每一个期刊,只验证一次,也就是说当你用代理成功下载全文后,就可以把IE里的代理改成免费代理直接下载了,真爽。
AIP, APS, IDEAL,Springer, RSC:这几个出版社的期刊,是每次下载都要进行身份验证的,当然啦,你可以先用免费代理快速连接到有Full text连接的那个页面,在下载时再换用二级代理。这样能减少代理使用,要知道大部分代理有流量记录,减少使用会延长代理生存时间,谢谢了。 Wiley:对身份验证最严格!从开始一直到那个有Full text连接的页面都需要用二级代理;等到出现Full text联机页面,这时就可以换一个免费代理来爽爽的下载了;但是如果你时机未把握好,发现不能下全文,你就必须得关掉所有的浏览器窗口,换上可下全文的代理再重新连结,才能生效!
有朋友提出,搜得代理后,一个一个数据库去试,看都可用于其它那几个数据库。 我的经验是首先用Idealibrary数据库的My Pro
file菜单,打开View the lice edi titutio list链接,会出现Su cription list,注意此时会有机构名称。嘿嘿,用google大法。找到机构网址,查图书馆,一切搞定。另外ingenta与Femald数据库也会在主页右上角提示登陆机构名称。试试就知道了。不用一个一个盲目去试。
用代理主要有几点:
1、上某些敏感性站点;
2、隐藏真实身份,即IP;
3、免费看Fulltext;
4、黑客····。
如果你嫌宽带慢,就不要用代理了,一般代理不会比宽带快的。
关于Proxyhunter的特征字串问题,我的体会是:ScinenceDirect的特征字串以及匹配文件,找到并不困难。但Idealibrary的特征字串以及匹配文件,我用Proxyhunter根本接收不到,也传不过来,看来只能寻找其它软件了。 ( Mon, 10 Aug 2009 03:30:41 +0800 )
Description:
Lydion的相册-做研究的十八般武艺之一
Lydion的相册-做研究的十八般武艺之二
-----------------------
猫猫同学的学术心得新文章——游戏规则
写那篇查文献的东东的时候,已经开始初步接触欧美学界的学术规范,也就是小三说的游戏规则。
这东东让我最感慨之处不是在于它本身有多么高深,而是在于为什么我们的教育里没有这个部分?
话说N大本学期的课程里有个必修课叫做史学理论与方法,谢大这个学期修的一门MA必修课叫做Research Skills for Historia ,想来应该是很类似的课程,但从内容来说,真的相去甚远。
N大那门课的两位任课老师的学术水平都是非常值得肯定的,上前半程的那位专攻新史学,做的相当有头有脸,后半程的那位专攻社会史,学问和为人都是我非常钦佩的一位。
从课程内容来说,前半程的那位主要是讨论什么是新史学,让同学们在阅读有关新史学的论著之余进行讨论,了解新史学发展的里路,并以多元史观作为课程作业。
后半程的还没有开始上,根据对这位老师的了解以及他比较欣赏的那本参考书,南开大学李剑鸣先生的《历史学家的修养和技艺》(这些都是边外八卦,道听途说,所以预告错了别怪我~~),初步估计课程会从什么是史料,什么是历史这样的问题出发,让大家回溯自己研究对象本身,并就特定的研究文本进行分析和阐释的实践。
至于谢大的这门课,因为syllabus早就到手,便不妨在这里介绍下。
课程一共6次,第一次是讨论什么是硕士阶段的历史学研究,并介绍史料的分类和研究的主要分类。
第二次是由学校图书馆特藏室的老师来给大家介绍特藏室的藏品以及如何接入其他档案资源。
第三次是参观谢村当地的档案馆或者谢村的地方研究收藏的图书馆。
第四次就是教你如何使用各种网络资源,从google要怎么搜开始,到Endnote的初步使用。
第五次是明天上午,被分成了6个小组,分别就如何用六种不同的史料进行小组学习,史料的分类包括信件、口述史、期刊、书籍、法院记录和民意调查资料。我选的是口述史那个part,老师发了两份材料,一份是她的参访记录,一份是以记录为基础的论文。让我们先看了然后明天去讨论。
第六次是下周一,所有人被分成了5个小组,就一篇材料进行presentation,然后再就历史和理论的问题进行讨论。期末的作业是一篇3000字的书目索引说明和一个从你的研究兴趣出发的working bibliography。
稍微比较一下会发现,N大的课程偏重于概念和定义上的理解,帮助我们了解自己的研究对象;而谢大的课程偏重于技术和实践性操作,比较工具理性。两者无所谓高低,但对刚刚入门的人来说,后者更为实用,前者更为理论。
之后,跑了几次图书馆看了一下自己的写作书,同时脑袋里便出现了早两天常常谈到的游戏规则的问题。
什么是游戏规则?对我们这个学科来说,就是working bibliography+endnote。
此时忽然奇怪,似乎在国内的时候没有看到过类似研究生handbook之类的东东,而在到谢大来之前就收到系里的handbook。里面除了有日常需要知道的入学信息,大块居然贡献给了非常具体的学术规范,包括每一种文献如何引用的细则,当时就很惊讶。
而这里的写作书呢,虽然内容上各有千秋,但基本上主要的内容大同小异。这些东东虽然看起来机械的很,可你又不得不承认,有了这些东东之后,你写论文下手就容易多了。
第一部分,善用你的图书馆
今年N大给新生的培训里终于增加的图书馆使用的部分,5年前我对这讲座完全不会有兴趣,觉得说了也没用,但5年之后的现在,这里只要有关于图书馆的讲座俺都去报到。为什么呢?因为图书馆是你事实上的研究伙伴,你的兴趣和你的未来,都在那些不起眼的房子的地库里或者书架上。
熟悉你的图书馆的目的是让你发现自己的研究对象并且和它们开始接触与合作。你要了解自己的专业书在哪里,有关的非本专业书在哪里,在数字化时代更要知道电子资源在哪里。
然而,了解你的图书馆不是要看懂索书号,不是要知道图书馆什么时候开门什么时候能借书,什么时候大伯大婶们心情好可以帮你去库里调出来,而是要包括你的图书馆的文献分类,你的图书馆给你的身份可以让你了解多少你的图书馆之外的信息,以及,如何最快的定位到适合你的信息。
这时,你一定会感慨,有信息技术真好,所有东东只要打点关键词搜索就行,不用翻卡片了。
第二部分,卡片在哪里?
然而说到卡片的消失,某种程度上来说让我们这些后生晚辈丢掉了很多做学问的本领和常识。
那就是,文献的分类和整理。而这也凸显了掌握类似Endnote之类的软件的重要性。
要卡片做什么呢?其实是收集资料用的,而之前,你还需要一本工具书。
这种工具书在国内似乎是没有关注过,或许有也或许没有,但在这里很吃香,你刚刚开学就得去看,各个专业有自己不同的册子。
从我们学科来说,有本比较具有代表性的叫做Encyclopedia of Histooria and Historical Writing,此中的主要内容是你的学科就所有学科内的问题的研究综述。当你翻到你关注的问题的时候,有多少人做过怎样的研究,相关的信息是可以比较全面的掌握了。
此时回想起来,国内多少老板在小硕们提出选题之后说一句,你们去摸摸材料再谈是多么痛苦的过程。而在这里,你有类似的工具书,至少能在比较短的时间内就文献和主要的研究情况有个相对清晰的认识。至于在美国就更强大了,有Humanities Index这样的目录,有MLA International Bibliography,有Historical A tracts,步步深入的带你了解有关问题的研究现状,定位你的选题,借鉴前人经验。相关的还有各个学科的写作指导书可以看,这是后话了。
而你一定需要的参考书还包括字典、百科全书和文献检索目录,年报报表之类。其中字典这一项让人很是感慨。现在除了碰到生字还有多少人会查字典关注文字使用的规范?在网络时代讨论这个问题还是颇为古董又不得不让诸位学术圈里的小萝卜头们正视一下的问题,写出来的东西怎么让人看是个很大的问题。而百科全书的用处是在于让你比较迅速的掌握一个问题的规范定义,免得犯先入为主的错误,之后改正就来不及了。
有了这些工具书之后,你就可以开始做你的working bibliography了。
上篇说到Endnote是如何帮大家建立完美的书目,但为什么西方人会有这种管理书目的意识?这可能还要从卡片说起。
我们现在是对卡片比较陌生的一代,除非是去很特别的图书馆找资料,自己做卡片的人是少之又少了。
而卡片能帮你做的是管理文献,且把你需要的东西都变成碎片从书里拿出来,你下次就直接用卡片可以把书丢的远远的了。现在呢,我们有电脑,可以建立无数文件夹,可是越做越乱,尤其是要开始引用的时候,真觉得快要被折磨死了,那段话跑哪里去了呢?
多快能从你的资料库里找到那段话,取决与你看书的时候有没有写笔记,写了怎样的笔记。
窃以为本人写笔记的功力还是可以的,除了大家能看到的几乎原音重现的课堂笔记之外,写读书笔记也是本人很大的一个爱好。
以前觉得这是相当打发时间的事情,又能帮助自己更好的了解资料,也就稍微建立了一下自己的笔记规范。没想到对照这里的handbook一看,自己的做法没有走太远,还是颇有参考价值的。除了形态上不是卡片而是活页纸之外,其他的要点基本上都能把握到,下面就来说一下读书笔记怎么记的问题。
俺的笔记一般是这样做的:
Heading:完整的出版信息。请一定把你看的那个版本的信息记录下来,防止版本勘误是很重要的。
Body:根据书的章节来写,你可以skip,但记得要抄的时候写清楚你抄的第几页,有没有跨页。一般我会在每行的开头写一下页码,如果句子跨页了就在文字里插入括号写入下一页的页码。另外,注意区分是原文,是你的概括,还是你的疑问和感想。一般原文抄写我会用双引号引述,概括的就正常的写,如果是自己的疑问就用彩色笔写,便于你引用和查找。然后,每个章节的名称无论是否具体应用都抄一遍,这样你等于抄了一遍书的目录,并且用醒目的颜色highlight一下,下次skimming就可以省很多时间。此后,这本书就可以丢掉了,除非你喜欢它的物理特性。此时就凸显了活页纸的优点,可以装订,可以灵活的控制页数,而且带出去抄的时候不会因为本子太大不好拿或者特别重。
conclusion:书的末尾,看情况,如果有什么特别大的启发我会在最后空白的地方写一下自己的想法,没想法就记录一下阅读的日期,便于你下次重新看的时候知道你之前是在什么知识背景下看的这本书。
最后的最后,是俺比较变态的一个做法,就是给你的读书笔记编页码做目录。按照书籍的内容分类,不同的类别做不同的目录,免得你下次翻的时候不好找,也避免让笔记装订之后太厚。在目录上,我会记录顺序,页码起始,书名,作者以及阅读日期,等于是自己的索引。
也许你会觉得这种东西很鸡肋很要好看很没用,但随着学术规范越发趋于严谨,你会了解到做这些看似无用功也多花不了你几秒钟的事情在你做一个大的a ignment的时候的重要性。它们其实就是被我放大的卡片,老早的卡片做的就是这个事情。等你开始写文章的时候慢慢搭你的笔记,有用的部分用一种颜色的笔标注出来,再输入的时候就不会前后翻了找不到了。对现在写字太少的我们来说,这样的笔记一边还能练字,装订完了还可以很好看当纪念品,也不怕电脑中毒了找不到,多好~~~
然而,你一定手头还有大把的电子资料,这该怎么办呢?有Endnote就容易多了。好好给它们做目录,好好整理。如果那本书你看了之后写了笔记,在Endnote里也加以说明,做个特别的记号便于你查找,到时候插入引用的时候就有章可循,还可以省却最后校对的不少时间。你可以按照原始文献,研究资料做大分类,里面再分电子资料,纸张资料,书本资料,期刊资料等等,分别都建好下一级目录。当然,还要注意你的目录是不是有扩展性,记得要给不断更新的资料留好充足的空间和分类,也要让它们尽量能启发你找到更多更加合适的新材料。
第三部分,论文大纲
等你的资料收的差不多的时候,就开始了更加残酷的抛弃和写作的过程。
所谓的抛弃,第一步是审视你的文献是不是都有必要留着,把那些相关性最大的留着,无关的就先剔除。第二步则是看你留下的文献的质量,把有品质的留下。这是个非常大的技术难题,如何找出有品质的材料绝对是看个人经验的,俺可以放在下次就如何搜索资料和挑选资料品质的部分再来仔细讨论,算作后话。此时,你将整理出一个更加合适你这次选题的目录,交给老师一般都能过。这时候要你写一个关于你的文献的综述,想必就是小菜一碟了吧,大家就不那么头痛了吧~~~中期考核的一半工作完成了。
中期考核的另一半是你的论文提纲,所有的文献都是为这个提纲准备的,剔除的时候还请千万要牢记这一点。不要看着喜欢的就留着,不喜欢的就丢掉,那样会让你丢失学术研究的一般立场。
至于提纲怎么写,从欧美人的角度来说,一般就这点花头:
首先,是确定你的研究主题,用一句话(或者不要太多的话)总括一下你提出的问题或者要回答的问题。同时也请关注你写给谁看(这决定了你的语言和架构是要亲民型还是抽象型)以及你文章要达到的目的,这关乎学术创新性的问题。
其次,就是给你梳理好的资料搭个框,让它们有去处,并且以有条理的形式展开。主要的形式有:编年型,因果分析型,发展型,演绎逻辑型和归纳逻辑型。而在论证方法上,无外乎定义、举例、比较或对比以及讨论。注意写作的时候整合好资料和参考。由此,无论是简要型提纲(就是只有小条目的那种)还是详细型提纲(除了有要目还有主要要论述的内容的概括)都能完成。
再来就是写做了,写草稿,记得不要全部写一个文档里,尤其是大作业,分段写,既能避免你的word哪天不慎抽风犯下不可饶恕的罪孽,也便于你修改。最后再统到一个文档里去,记得做一下页码和目录。全部写完之后顺一下语句,丢个十天半个月的再去看,过了这个冷静期之后会更加容易看到文章的问题,之后再去修改,文章会好读很多。
在欧美学术里面还有个很重要的部分需要检查就是是否使用歧视性语句,就想chairman是不能出现的,male nurse也是不可以出现的。这种有专门的bias-free书籍可以参考,上次俺抄了一份,觉得很有娱乐性,改天有空发上来给大家娱乐下。
第四部分,注释和引用规范
这个部分可能是国内做的最弱的一个,也是Endnote之类非常强大的地方,就是可以按照要求来安排你的注释。照理来说,每一种文献都是有其固定的引用模式和排序方式的,这个太过细致,俺今天看的这本书就用了整整一章来告诉你所有可能的文献的使用方法,看的抄的都要吐了。很奇怪,国内也没有有关的非常细致说明的书(当然我也是孤陋寡闻的人,要是有的大家一定告诉我),还是因为到现在都没有确定下来的规范,这些都不得而知。如果像是《历史研究》这样的期刊,或者教育部这样的机构能出个关于如何规范使用文献引用的细则,想必无论是对避免学术剽窃还是对新手上路,都会有无比大的正面积极意义。
其实有关的内容,在李剑鸣那本书里还是提到不少的,从这点上来说,做美国史的李先生能把那么好的思路变成实践行动,能说明他是一个非常有责任感的学者,把美国人很不错的“渔”在中国的学术语境下非常好的展开了。只是毕竟书本的影响面有限,而且没有强制作用。这种东东就应该搞个委员会或者设立一个机构去编订,因为它们是非常要紧的游戏规则。订完之后变成字典留给每个学校的图书馆也好,简要的内容做个手册每个学生发一本也好,无论对老师还是对学生来说,都会有非常大的帮助。只是这个事情让什么人来做,怎么做又是很大的问题,便不是吾等吃榨菜泡饭的人能解决的了的(不好生意,正在吃榨菜解馋)。
第五部分,资料搜索与评估
这个部分就留待下次再写。在写下去blogbus要不给我贴了,多浪费感情。
嗯,说了那么多,不知道大家有没有什么更好的补充和建议。其实这篇东东要是在注释规范上更下力气来写,把游戏规则都说出来,或许会更加有意义。只是,在俺看来,这些似乎好像暂时没法在国内说出个准头来的事情,就不用俺这样的升斗小民先来大张旗鼓了。大家就翻翻《历史研究》好了,肯定能找到不错的注释的实例。其实,做注本身就是个特别技术的活儿,要经验又要耐心。而如果有卡片有索引,至少能让你减轻不少工作量,事后校对也很重要,不然张冠李戴还是件不太严肃的事情。
——————————————————
关于参考文献的一些原则
来自: benjaminweber
很久就想写这么一篇文章,但是一直都没时间动笔,现在有1个小时,想起来了,就写一笔吧。
1. 不要抄袭
国内和国外对什么是抄袭也许定义不一样。在国内受到的教育是,抄了,注上就可以了。但是,在国外,这也是抄袭。我倾向于国外的定义。所以,引用另一篇文章的方法是:
(1)对于观点,需要重新总结,用自己的话,适合自己文章的语言,重新在文章中描述一遍,并注释。
(2)对于数字,需要准确的使用(数据的环境,条件等等),标明来源并注释。
(3)对于一些经典的话,需要引用原文的,需要在文章将原文用用双引号括起来,表明是原文引用。并注明出处。
我个人认为这是正确的。文章应该有自己观点和立场,每一篇论文的观点和立场应该有所不同。所以直接照抄其他论文中的原文,实际上是对论文的一种马虎的态度,并没有深刻考虑被引论文的立场和自己论文的上下文。
2. 引用来源
我自己是学工科的,相信理科有同样的标准,文科其实也差不多。有几点倾向性的原则。
(1)专业论文应该尽量引用专业来源,而不要引用非专业来源。
专业来源的优先级大概如下:
学科较著名的开创性的论文 有影响力的期刊的论文 有影响力的会议的论文 学术著作 一般期刊论文 会议论文 协议/手册/数据库 经典教科书 一般指导性书籍 大众期刊 报纸 商业期刊 网站 个人博客
其实,从教科书开始,就不要在学术性的文章中出现了。当然这个先后次序对不同的专业会有区别,但是基本一致。有人认为为何应用教科书不好。如果想到学术论文应该是研究学术前沿的东西,教科书往往是已经公认,已经研究了几十年的成果,引用教科书已经没有重要意义了。
(2)查找引用源应该查找一级出处。
何为一级出处?其实就是根源,最开始发表这一观点的论文。该论文可能被其他论文引用,则引用论文为二级论文。
在引用的时候一定要引用一级出处。原因很简单,只有一级出处才是次观点最真实的表现,其他的二级出处可能掺杂其他作者的立场和观点;只有找到了一级出处才说明作者对该问题做了较深刻的研究;只有引用一级出处才能说明作者真实的对被引者表达敬意(我们都不希望自己的观点算到别人的头上)。
为了做到该点,我们必须阅读所有的被引文献,确保为一级出处,而不要随意的转用其他论文中的引用(很少有人真的做到了,每况日下呀)。另外,不要认为引用名人的二级文献就可以替代一级的出处。虽然名人的影响大,但是这并不是他的原始观点,其他人也会看得很清楚。不要认为原文过于久远就不去查找,不可偷懒。
(3) 引用来源的选择
有时,都是一级出处但是仍然可以选择。比如同时有书,论文,网站,数据库,综述等等。我的观点是这样,有论文一定要引论文,论文往往是最原始的。有研究性论文就不要使用综述,综述往往是二级出处。有论文就不用书,除非书中有很大的改动。有论文和书,网站和数据库就不要考虑了吧。
另外,版本也是个问题。比如书的版本,协议的版本,法律的版本,手册的版本。大概应该是选择较新的,选择大家较公认的,选择可以获得的。
可获得性也需要考虑。有时候真的很沮丧。读一篇论文,发现一个有趣的观点,结果一看出处,是一个会议的邀请报告,或者是一个内部报告,没有出版物的会议。这些出处也许是一级出处,但是除了作者之外,其他人根本就没有办法获得。引用注释的目的就是读者可以参阅,如果别人根本找不到,出处就没有意义了。
3. 引文出处的排列顺序
参照国内和国外较为接受的排序方法。
按出现顺序排序:在文章中先出现的引用先列出处。现在一般的中文杂志都应该是按照此标准。
按照作者的字母顺序:按照作者英文的字母顺序。这种方法一般出现在英文的书籍和毕业论文当中。
按照年代顺序:一般出现在书籍,综述性论文和人文社科类论文中。
建议所有的论文使用出现顺序排序,这是最为接受的,且中英文方法一致。但是,其实国内学生的做法往往没有顺序,经常论文中上来就是一个非[1]的注释。看看注释列表也没有什么顺序。这样只能说是还没有了解论文的基本写作原则。
4. 出处的写法
一般的杂志都会给出自己的排版方法和顺序,这个不用说明,投稿前仔细阅读并修改。我要说的是内容。出处是为了方便读者能够找到原文,所以一切以此原则出发。比如篇论文在一个没有出版物的学术会议上发表,那么最好标注上电子版本的地址,同理适用于内部研究报告。所使用的数据库,手册也应该标注上版本,年代,网址方便查找。书籍应当注明页码,你不会希望读者去读一整本书吧?
5. 如何准备
一定一定要在写论文之前就开始考虑参考文献的问题,不要论文写完了,为了做做样子再加参考文献。我看见太多这样的例子了,结果都是一眼就能看出参考文献有问题。比如说有的参考文献都是近几年的,出自为数不多的几个来源,出自为数不多的几个人,注释的位置都标在介绍的章节,被注的都是通俗不能再通俗的观点。这样会被嘲笑的。
在写论文之前,把会被使用到的参考文献先准备出来,甚至直接先写上(我就是这样),这样有利于构思论文结构,同时参考文献自然不是后来拼凑上的。然后写论文的时候产能在需要引用的时候合适的找到出处引用上。还是一样,要严谨,不要偷懒。
——————————————
常见逻辑谬误
(译言)
说明:
本文主要介绍自己或者他人写作中可能发生的常见逻辑谬误,每一谬误均给出了相应定义、示例,以及如何防止这些谬误的建议。
关于论证
学术写作大都要求进行论证,即:对要提出或者阐释的见解,应给出理据。也许你得到了这样的评语:你的论证逻辑不够严密,也不够有力,而你又担心自己在逻辑性方面较弱,或者不清楚论证要有力到底什么意思。虽说学会出色的论证是一个发展的过程,然而却并非不可能做到:“讲求逻辑”任何人都能做到,多加实践即可!所有论证都包括一些“论据”(即给出理由或证据的语句),按照恰当的顺序组织到一起,从而能够支撑“结论”(即所论证的核心观点或者阐释)。要确保论证有力,应该做到:
1. 论据质量要高(确有把握认定论据的理据充分,因此论据不但真实而且与论题相关);
2. 确保论据能够支撑结论(不能是其他结论,甚或完全不能得出任何结论);
3. 检查是否已经讨论了问题的最重要或者最相关的那些方面(亦即论据与结论的焦点均着落在所论证的问题的真正重要部分);
4. 论点不要过大过泛,以免超出自己的论证能力。
此外,还应确保要点的陈述要连贯有序,以便读者跟上思路。这方面请参考我们关于论证及其谋篇布局的相关建议,提高自己的论证水平。
本文介绍了一些论证中往往造成背离上述几条的问题形式;这些问题即是“逻辑谬误”。如果觉得自己的论证有些问题,不妨看看其中是否存在逻辑谬误!
若对论题抱有强烈情感,则最易陷入逻辑谬误——如果觉得结论显而易见,就更容易认定其为真,从而对相关证据不够仔细小心。为了便于了解人们如何出现此类常见错误,作为示例本文选取了许多政治论题——例如堕胎、***支管制、死刑、同性恋婚姻、***、以及***等等问题。不过,本文的目的并非要论证任何这些问题的任何一种观点立场,而是要籍此阐明什么叫做推理有欠缜密,而这一问题可能发生在几乎任何论证之中!请注意:这些示例中的观点,均是为了说明问题而编拟出来的,并未经过科学论证,因此不应在自己的文章中采用它们作为证据。
逻辑谬误的概念
逻辑谬误是削弱论证的那些缺陷。学会在自己以及他人的文章中找出逻辑谬误,可以提高对自己的、读到的、听到的论证的评判能力。关于逻辑谬误,重要的是应该认清两点:首先,存在逻辑谬误的论证实在极为常见,且可能显得非常令人信服,至少对于那些诱因读者或者听众是如此;在报纸、广告及其他信息源中,都可以找到众多存在逻辑谬误的实例。其次,有时很难判断某论证是否存在逻辑谬误;某一论证实际上可能非常无力、有些无力、有些有力,或者非常有力;包含若干步骤或者若干部分的论证,可能其中某些章节很有力,而另外一些则很无力。因此,本文的目标不是教人如何给论证贴上逻辑谬误或者逻辑严密的标签,而是教人如何审查自己的论证,然后使其从“无力”变为“有力”。
逻辑谬误的判别
以下介绍的每一逻辑谬误,都分别给出了它的定义或解说、示例,以及论证中可以如何避免的建议。
以偏概全
定义:依据不充分的例证(通常不具代表性或者过于琐碎)得出普遍的结论。诸如“大学男生联谊会的人都是醉鬼”以及“大学生都很书呆子气”等等成见,就是“以偏概全”的很好例子。
示例:“我的舍友说她的哲学课很难,我的哲学课也很难,因此,所有的哲学课必定都很难!”本例的依据仅为两个人的感受,是不足以得出这样的结论的。
建议:检查所选用的例证:是否只有不多几个人的观点或者经历?如是,则应考虑是否需要增加证据,抑或缩小结论涵盖范围。(注意:本例结论若改为不那么绝对的“某些哲学课对某些学生来说是很难的”,则不属于“以偏概全”。)
推不出
定义:给出的论据的确能够支撑某种结论,然而却非欲论证的结论。
示例:“惩罚的严厉程度应当与违法的严重程度相吻合。现如今,对酒后驾车的惩罚也许不过只是罚款。然而酒后驾车乃是非常严重的违法,可以导致无辜行人的丧命。因此,酒后驾车应当适用死刑。”这里的论据实际上可以支撑若干结论,例如“对酒后驾车应当严惩”等等,但是就本例而言,却不能支持适用死刑的正当性。
建议:分清论据与结论。检查论据,看它们可以客观地给出什么结论。检查结论,看它需要什么论据作为支撑,然后检查实际是否给出了这样的论据。“推不出”的逻辑谬误往往发生在结论过于宽泛或者过于绝对之时,因此,如果所提主张较大,则应特别小心仔细。
事后归因(亦称“假性因果”)
这一谬误的名称来自拉丁语“post hoc, ergo propter hoc”,意为“后此,故因此”。
定义:认为事件甲之后发生了事件乙,因此事件甲导致了事件乙。当然,有时的确是前一事件导致了后一事件,例如,我选修了某门课,之后我的名字便出现在该课学生名单之中,因此确实是前者导致了后者。但是,有时时间上似乎相互关联的两件事,实质上并不存在因果关系。换言之,相互关联并不等于存在因果关系。
示例:“琼斯总统提高了税收,之后暴力犯罪上升。因此,琼斯总统对犯罪上升负有责任。”税收增加可能是也可能不是犯罪上升的一个因素,但本例并未揭示二者存在因果关系。
建议:要避免“事后归因”,本例的论证就需要给出一定的解释,阐明税收增加如何最终就会引起犯罪上升。因此,避免这一谬误的办法就是:如果要说甲导致乙,就还应说明甲如何导致乙,而不能仅仅说是因为甲先发生乙则后发生!
滑坡谬误
定义:声称某事之后将会发生一连串通常是可怕的后果,但却并无充分证据支撑该推论。这样的推论断定,如果再往前一步踏上“滑坡”,就必定会一路滑跌到沟底,亦即假定我们不可能中途停住。
示例:“动物实验有损对生命的尊重。如果不尊重生命,即可能越来越容忍诸如战争及杀人等等暴力行为。那么,社会将很快就会沦为战场,人人都会时刻担忧自己的生命。这将是文明的末日。为了防止出现这种可怕结果,应当立即宣布动物实验为非法。”由于动物实验为合法存在已有相当时日,而文明也并未面临末日,因此似乎非常明显:这一系列事件未必就会件件发生。即使认同动物实验的确危及对生命的尊重,而不尊重生命可以导致容忍暴力,但到此也可能就到了滑坡事件的终止点:我们也许不会非得一路滑跌到文明的末日。因此,并没有充分的理由让我们接受“必须宣布动物实验为非法”的结论。
与“事后归因”类似,“滑坡”谬论迷惑性也很强,难以识别,因为有时的确可以预知某事之后的一系列连锁反应。请看一个似乎并无谬误的例子:“如果我英语101课程不合格,就不能毕业。如果不能毕业,可能就找不到好工作,因此明年我也就很可能只能打零工或者做汉堡了。”
建议:检查论证中属于“如果甲,那么乙,而如果乙,则丙”之类的连锁引申,确保事件系列关联合理。
类比失当
定义:很多论证需要类比两种或更多事物、观点或情形。如果所比较的两件事物就所讨论的问题而言实际上并非真正类似,这种类比就不恰当,基于其上的论证也就存在“类比失当”的逻辑谬误。
示例:“***支和铁锤一样,都是具有金属构件的可以杀人的工具,但是限制购买铁锤是很荒唐的,因此限制购买***支也同样荒唐。”的确,***支和铁锤都有一些共同特性,但是这些特性(均有金属构件、同为工具、都可能用于暴力)在决定是否需要限制购买***支时并非属于要害问题。实际上,限制***支乃是因为***支很容易用于远距离大规模杀人。这一特性铁锤则没有,用铁锤击杀一大群人,恐怕很不容易。因此,这样的类比是不恰当的,而据此给出的论证也同样不恰当。
只要动动脑筋,就可以在世间几乎任何两个事物之间进行某种类比:“我的作文像个泥潭,遇雨都会膨胀扩大(闷在屋里出不去时学习的时候就更多),都让人郁闷。”因此,单凭类比了两个事物这一点,其本身证明不了多少问题。
在关于堕胎问题的争论之中,就常常借助类比:胎儿经常与***相提并论,然后便争论说:某一医学手段如果侵犯了***权利,那么同样也侵犯了胎儿的权利。诸如此类的观点是否成立,要看相关类比是否有力:***和胎儿具有那些赋予***权利的相同的属性吗?如果关键属性是拥有人类基因密码或者拥有度过丰富人生的可能,那么***和胎儿的确都拥有这样的属性,上述观点及其类比也将是有力的;但如果关键属性是自我意识、理性或者能够自立生存,那么***和胎儿就不是都具有这种属性,而相关类比也就是不恰当的。
建议:明确对于命题来说哪些才是重要的属性,再看所比较的两个事物是否都具备这些关键属性。
诉诸权威
定义:为使论证更为有力,我们往往举出享有盛誉或权威的资料作为参照,介绍他们对所探讨问题的立场观点。然而,如果只是举出某个人物的大名,或者诉诸某一号称权威但却难说是名副其实的专家,就期望能够影响读者,那就犯下了“诉诸权威”的逻辑谬误。
示例:“我们应当废弃死刑。众多的知名人士,例如影星Guy Handsome都曾公开表示反对死刑。”虽说Guy Handsome在演艺方面也许是个权威人士,却没有什么特别的理由认为他在政治方面的见解也应能打动人心——也许,就死刑问题而言,他若可称为权威,那么文章作者同样可以称为权威。
建议:要避免“诉诸权威”的谬误,有两个很简单的办法:第一,确保所援引的权威在所讨论的话题方面确实是专家;第二,不要只是说“Authority博士认同某某观点,因此我们也应该认同”之类,还应该充分阐述该权威所依据的理由或者论据。这样的话,读者获得的就不仅仅只是某人的声名。此外,还可以选择那些公认比较中立或理性的权威,而非那些可能会被指立场偏颇的权威。
诉诸公众
定义:这一谬误的拉丁文意为“挟众”。“诉诸公众”有若干形式,但共同之处是利用期望受到欢迎以及符合主流的这种大多数人的心理,从而赢得受众的支持。其最为常见的一种形式是“从众谬误”,即试图说服受众采取某一行动或接受某一说法,只因为(据说)大家都这样。
示例:“同性恋婚姻很不道德。70%的美国人都这样认为!”虽然在决定需要对什么问题立法方面,大多数美国的意见是有关系的,但是他们的意见却无疑不能决定某事是否符合道义。曾几何时,相当数量的美国人都赞成种族隔离,但是这些人的意见却不能成为种族隔离符合道义的论据。这样的论证,是在诉诸我们期望与其他美国人协调一致的心理,从而认可其结论。
建议:确保没有要求读者因为其他所有人都相信、所有冷静的人都相信、相信就会受到人们的欢迎,如此等等,所以他也应该相信你的结论。谨记:流行的观点并非总是正确!
人身攻击及“你也一样”
定义:“人身攻击”及“你也一样”类似“诉诸权威”,也是将人们的注意引向人身而非论证或者论据。这两类谬误的结论通常都是“不应相信某某人的看法”之类,而不能相信的原因则要么是因为某某乃是一个坏人(人身攻击)或者伪君子(你也一样)。涉嫌人身攻击的论证,针对的乃是对手本人而非对手的论证。
示例:“Andrea Dworkin出版了若干专著,认为***会伤害女性。但是,Dworkin是个丑陋的怨妇,因此不值得相信。”这里对Dworkin的长相和性格的刻薄描述,与她的论证是否有力毫无关系,因此,依此为论据乃是逻辑谬误。
“你也一样”谬误是指责对手实际上也做了他自己所反对的事情,因此他的论证不听也罢。试举一例:假定父母对你讲明了不能吸烟的道理,列举了很多非常好的理由,例如有损健康、费钱等等,而你则回答说:“你说的我不能接受,因为你在我这个年龄也抽烟。你也是这样!”但是,即使父母在过去也做过他们现在反对的事情,这一事实也无损于他们的论据(吸烟有害健康而且费钱),因此,你的回答存在逻辑谬误。
建议:务必专注于对方的论证,而非对方的品格。(当然,如果的确是在讨论某人的品格,则应例外:如果你认为“克林顿总统不值得信任”,那么证明他不值得信任的言行的那些论据就是与论题相关的,不属于逻辑谬误。)
诉诸怜悯
定义:“诉诸怜悯”是指激起人们的恻隐之心,从而接受自己的结论。
示例:“我知道考试是依据答题结果给分的,但是我应该得A,因为我的小猫病了,我的车抛了锚,我又得了感冒,所以我的学习是很艰难的!”这里的结论是“我应该得A”,但是“得A”的标准衡量的是课程学习情况以及知识运用情况。这里要我们接受的理由(挺过了艰难一星期的人应该得A)显然是不可接受的。所给出的那些情况也许让人觉得相关,甚至觉得其结论值得考虑;但是,这些情况在逻辑上确实并不相关,因此,其论证也是存在谬误的。再举一例:“向企业征税是不对的,别忘了他们的慈善捐款以及他们已经付出的生产成本有多少!”
建议:确保没有仅仅只是激起人们的恻隐之心,从而认同自己的观点。
诉诸无知
定义:这一谬误基本上等于说:“瞧,手头尚无这一问题的结论性证据,因此,应该接受我对这一问题的结论。”
示例:“若干世纪以来,人们都一直在努力证明上帝的存在,但迄今尚无人能够证明。因此,上帝并不存在。”与此观点相反但存在同样逻辑谬误的说法则是:“多年来,人们一直试图证明上帝并不存在,但迄今尚无人能够证明。因此,上帝确实存在。”这两种论证都是利用证据不足来支撑结论的正确性。不过,在有一种情形中这样做,却不属于逻辑谬误:如果训练有素的科研人员通过精心设计的方法长期探求某一目标而最终未能发现,而按理又应该能够发现,那么,“实际未能发现”这一事实就可以构成“该事物并不存在”的某种证据。
建议:仔细检查是否存在已经指出证据不足而又依据证据不足得出了某种结论的那些部分。
草人谬误
定义:增加论辩力量的方法之一是预测可能的驳论然后先发制人。而“草人”谬误则是先把对方的观点变成一个容易推翻的版本,然后将其驳倒而得分;但是,这如同一拳击倒一个草人或者吓唬小鸟的假人,影响实在有限,因此,击败对手已遭扭曲的观点,影响也同样十分有限。
示例:“女权主义要求全面禁止***作品,而且,凡阅读***作品者都应受到处罚!但是,这样严厉的举措无疑是不稳妥的。因此,女权主义是错误的,不应干涉***作品及其读者。”这里,女权主义的观点经夸大而遭削弱——实际上,多数女权主义者并不主张完全“禁止”***作品或者惩罚仅仅阅读的人;女权主义主张的更多乃是限制诸如儿童***这些东西,或者是主张受到***作品伤害的人士为索赔而起诉相关出版商或者出品人,并非起诉读者。因此,这种论证并不能真正得分,其中存在逻辑谬误。
建议:面对对手要宽容厚道。陈述对方的论辩时应该尽量做到同样有力、准确,并且能够将心比心。如果能够驳倒对方观点最为有力的某种辩驳,则属真正有所成就。
转移论题
定义:这是指在论证过程中偏离正题,转向某一次要问题,从而转移人们对要害问题的注意力;之后的论证往往再不会回归原题。
示例:“考试分析采用曲线形式最为公平。无论如何,师生关系融洽的话,教学效果就更好。”不妨将这里的论据及其结论各自单列出来,看看其中存在什么问题:
论据:师生关系融洽的话,教学效果就更好。
结论:考试分析采用曲线形式最为公平。
这样就看得很清楚:论证偏离了正题——能够使人融洽相处,并不一定就更公平;公平与正义有时需要我们做出某些将会导致矛盾冲突的事情。但是,人们可能觉得,诸如师生关系融洽之类的问题确实很重要,因而就容易忽视这一点:上述论证并未给出能够支撑“曲线更公平”的任何证据。
建议:借用提纲形式,把论据与相应结论分列出来,看看论证中提出了多少问题,各个论据能否支撑相应结论。
虚假两分
定义:“虚假两分”指设法让人认为只有两种选择,然后排除其中之一,于是便剩下似乎是唯一的***,亦即论证想要的首选***。但是,实际上往往存在很多其他选择,而不仅只有两个;如果我们一一都考查一下,也许就不会那么快就选择论证所想要的那一个了。
示例:“Caldwell Hall大楼状况很遭,我们要么把它拆掉重建,要么就只能继续拿学生的人身安全冒险。显然,不应拿任何人的安全冒险,那么就必须把它拆掉。”这里的问题在于没有指出还有这种可能:我们可以维修该建筑,或者采取某种措施保证学生安全;例如,如果只有若干教室破损,那么我们也许可以不给这些教室排课。
建议:注意检查在声称只能二者选一的时候,是否真的如此,是否还有其他选择没有提到;如果有,就不应略去不谈,而应该也给出排除的理由。同理,让人认为只存在三个、四个等等选择这样的谬误,虽然还没有正式的术语以名之,但是如果实际存在的选择不止那些,则与“虚假两分”性质相同,也应避免。
窃取论题
定义:这一谬误颇为复杂,表现为多种形式,较之此前讨论过的谬误更难判别。但基本可以这样认为:“窃取论题”就是要求读者径直接受结论而并不给出任何真正的证据;论证要么是建立在与结论内容相同的论据之上(即所谓“循环论证”),要么就是略去了论证以为依据的某一重要(然而可疑的)假定。有时,人们会把“窃取论题”用作一种常见的评语,泛指结论缺乏充分理据的那些情形,但这不是我们这里所说的含义。
示例:“主动型***在道义上是可以接受的,协助他人籍由死亡而摆脱痛苦乃是正当的,符合伦理的。”试将这一论证的论据及结论分列如下:
论据:协助他人籍由死亡而摆脱痛苦乃是正当的,符合伦理的。
结论:主动型***在道义上是可以接受的。
把这里的论据稍加变换,就能看出同一个意思重复了两遍:“正当的,符合伦理的”很大程度上也就是“在道义上是可以接受的”,而“协助他人籍由死亡而摆脱痛苦”意思就是“主动型***”。因此,该论据实际上在说:“主动型***在道义上是可以接受的”,而这与相应结论完全一样!对于为什么***可以接受,该论证并未给出任何真正的理由,反而难免让人质疑:“呃,那么,你为什么认为***可以接受呢?”。这里的论证“窃取”(亦即规避)了真正的问题。
再举一例,其中论证所需但却含糊的论据完全被略去:“杀人在道义上是错误的。因此,主动型***在道义上是错误的。”这里略去了论据“主动型***是杀人”,而这一论据又是大可争议的——这样的论证同样是只字不提相关论据从而“窃取”了或者“规避”了主动型***是否属于杀人这一问题,意在让人们只注意到没有争议的论据“杀人在道义上是错误的”,而看不到相关的假定。
建议:避免“窃取论题”的方法之一是把自己的论据及其结论按提纲形式一一列举出来,检查其中是否缺少某些环节、步骤,从而造成论据之间或者论据与结论之间的脱节;补上缺失的那些命题。如果这些命题存在争议,而又被含混敷衍过去,那就可能发生了“窃取论题”谬误。之后,检查一下论据所表达实质内容(但说法不同)是否与结论相同;如果是,那么就属于“窃取论题”。要旨在于:务必不要把试图论证的问题用作假定或者无可争议的证据。
词语歧义
定义:即在论证中某一重要词语的两个或更多含义之间游移不定。
示例:“向慈善组织捐助是正确的,因此,慈善组织向我们要钱也是正确的。”这里“正确”(right)一词有歧义,既可以指某事是对的或者好的(例如“这次测验我的***都正确”),也可以指某人对某物拥有权利(例如“人人都有生命权”)。有些论证会有意偷换词语含义,常见的此类词语有“自由”、“正义”、“正确”等等;有些词语歧义问题则属于差错或者误解。但是,无论属于哪种情况,重要的是应保证在论证中所使用的主要词语的含义始终一致。
建议:找出论证中的重点词语,检查它们是否可能造成歧义,如是,则应确保没有同时使用其不同含义。
谬误的排查
以下是查找论证中逻辑谬误的几个方法:
站在反对相关结论的角度,反观论证中哪些部分比较可疑,哪些部分最为薄弱,然后重点加强这些部分。
列出论证的各个要点,在其下方分别列出相应的证据,这样也许就会发现某个提法并无过硬证据,或者可以更为严格地审查所采用的证据。
了解自己特别容易发生哪些逻辑谬误,检查自己的文章中是否出现这些谬误。有些人频频“诉诸权威”,有些人则更容易“类比失当”或者发生“草人”谬误。重读一下自己以前的文章,看看是否存在今后需要注意防范的某种逻辑谬误。
注意宽泛的说法,它们较之有所限制的说法需要更多的证据。说法中若有涵盖全部的词语如“所有”、“非”、“无”、“每个”、“向来”、“从不”、“无人”、“人人”之类,虽然有时是合适的,但较之不那么绝对的词语如“有些”、“很多”、“不多”、“有时”、“通常”等等,需要给出多得多的证据。
检查并复核涉及他人品格的用语,尤其是涉及对手品格的用语,确保这些用语准确、得当。
配套练习
点击本链接,即可看到一篇存在很多逻辑谬误的论证示例(之后再点相关链接即可看到对应解说)。此外,还提供了关于同一主题但谋篇布局更为精心合理的另一篇文章。
参考书目
本文初稿参考了下列论著,但这里并未全部列出。希望读者能够自己检索,查找最新相关论著。不要以这里的格式为标准书写自己文章的“参考文献”,因为这里的格式未必符合你所需要的格式。关于引用标注格式,请参考北科罗拉多大学图书馆(UNC Libraries)的文献引用标注指南。
Hurley, Patrick J. A Concise Introduction to Logic. Thor on Learning, 2000
Lu ford, Andrea and John Ruszkiewicz. Everything's an Argument. Bedford Books, 1998.
Copi, Irving M. and Carl Cohen. Introduction to Logic. Prentice Hall, 1998. 我的论文是这么炼成的(完全版)
来自: 子风
副标题:一个超级懒人的论文求生攻略
基本信息:
学科:生物
作者:好吃懒做,同桌点评:you are the most laid-back person I know
论文题:Evolutionary landscape of CpG island methylation in X chromosome inactivation(可以忽略)
研究时间:三年,其中第一年全无结果,第二年换了方向,论文里其实只写了两年的东西
上班频率:老板还在身边的时候是朝九晚五,老板离开后(因为种种原因在我毕业前一年我们组解散了,老板转业了)变成午十二晚八(我是属猫的,早起太痛苦),基本上不加班,周末基本上不去,上班八小时也有至少一半在摸鱼
写作时间:五个月
论文长度:七章(四个RESULTS CHAPTERS),约三万三千词(我们的字数限制是三百页,我只写了两百)
(上)论文篇
写作计划
这个是很有必要的。每个过来人都会告诉你,it takes longer than expected,你回头会继续这么告诉你师弟师妹。我其实可以按时交,不过之前还是拖沓了,干了很多不务正业的事情,临DEADLINE前一个月,猛然发现剩下要干的事其实还很多(掩面……),只好延了一个月。
我们所有很严格的DEADLINE,过期要延虽然不难,但延期基本上拿不到钱,所以如果不想饿死最好按期毕业。我读的是四年的PHD,我们的FUNDING机构大概觉得已经给我们太多钱了,所以在毕业时间上卡得很死,原则是不许延期,实际上半数以上按时交,剩下大半延一两个月,只有极少特殊情况可以延三个月到半年。
如果想按时交,最好在预定交论文日期之前一年就做好计划,看看手上的东西够不够写论文,把论文的大致框架订出来,估计一下剩下的实验的可行性如何,列出优先清单。最好预留四到六个月写论文,而且要严格遵守这个时间表,到时候立即停止做实验。
开始写之前做好详细的写作计划也是很有必要的。我们的论文大框架很简单,就是I***ODUCTION,MATERIALS AND METHODS,RESULTS,DISCUSSION四部分。需要做的第一大决定是写几个RESULTS CHAPTERS。我认识的大多数人都是把每个RESULTS CHAPTER当一篇MINI PAPER来写,有自己的I***O,RESULTS和DISCUSSION。这样比较好掌握逻辑结构,而且写起来也不觉得很恐怖,因为每个CHAPTER并不长,写三四篇六七千字的东西比写一篇几万字的东西给人的心理压力小很多。而且如果之前有发表PAPER,可以把PAPER改写成CHAPTER。
我最初的写作计划实际上就是一个TABLE OF CONTENTS,把每一章的大标题和分节小标题拟出来,发给老板提意见。我和老板大致意见达成一致后,就可以开始动笔了。
动笔之前
正式开始写之前,最好对自己的东西做一个大扫除,所有资料分类归堆。LAB BOOK保证UP TO DATE,最好再做一个目录。所有电子版的信息分文件夹放好(我分类完后基本上就是一个CHAPTER所需要的数据全在同一个文件夹里)。准备好备份碟。
写作顺序
这个随人喜好。不过总结身边几个老板的经验是:从RESULTS开始写,RESULTS又从图表开始。图表奠定了RESULTS的基调,迫使作者考虑需要表达的重点信息,以及进一步DA
TA ANALYSIS的必要。文字围绕图表展开,打好了RESULTS的逻辑框架。DISCUSSION就顺着RESULTS走(我老板很夸张的把这个描述为:on
ce you get the results, discu ion just writes itself),I***O的内容视后面RESULTS和DISCUSSION涉及范围的需要来。这是每个RESULTS CHAPTER的顺序,整个论文的顺序我是:METHODS(为了给懒人以动力,先把最好写的写了),RESULTS,I***O,FINAL DISCUSSION。
MATERIALS AND METHODS
如果平时习惯好,这一章非常好写。我的习惯是把所有METHODS和常用试剂的RECIPE做一个电子版,到写论文的时候就是COPY AND PASTE,然后编辑一下就好。平常买东西的凭证我也都留着,这样回头找SUPPLIER比较方便(写这一章时浪费在找每样东西的生产厂家上的时间精力是惊人的)。
此外,本懒猫一向秉承“如果有别人可以代劳,就绝不亲自动手”的原则。所以写这个唯一比较可以抄袭的CHAPTER时,很不客气的把可利用的前人论文全下载来,第一参考结构(而且可以避免漏了东西),第二参考格式,第三比对具体信息。
结果是,这最美妙的一章,我只写了一天,编辑校对了两天。老板根本没顾上看,老板的朋友帮我捉了捉虫,就直接用了。
RESULTS
我写了四个RESULTS CHAPTERS,其中三个是主要的,一个是非常次要的,几乎等于凑数。写这个跟写一般小作文很象,没有太多可说的。我往年写作经验中学到的主要是些易被忽略的常识:
-- 尽量用短句,少用从句,可以不用NOT的时候尽量不用(比如说,不说there i 't any而改用there is a lack of)
-- 尽量少重复(我多么热爱WORD的同义词功能)
-- 描述结果时,从最简单的CO***OL开始,一层一层的引进VARIABLE,如果要作多方比较,彻底讲完一个再讲另一个
-- 可以用图表表示清楚的尽量少用文字
总而言之就是四个字:简洁清晰——写论文的目的是让读者看懂,不是把读者绕晕
DISCUSSION
我个人最喜欢的部分。如果RESULTS条理分明的话,DISCUSSION真的非常好写,顺着RESULTS的逻辑框架,一条一条讨论,中间引用LITERATURE,说明自己的结果如果FIT IN现存理论框架,是否符合前人的结论或预测,之后可以如何发展。每个RESULTS CHAPTER的DISCUSSION不用有CONCLUSION,而是可以就这一章的发现提出下一步的方向,自然引到下一章的内容去。
最后的总DISCUSSION我是在I***O之后写的,因为要做到首尾呼应。这一章不用写长,因为具体结果在每一章里已经很详细的讨论过了,这一章可以写得更理论化一点,总结一下最重要的发现(回应I***O里的AIMS,证明各AIMS已经实现了),把各章贯串成一个完整的故事(我老板常说一篇好的论文tells an attractive story),以俯瞰自己论文的角度讨论一下这篇论文的重要性,对本行业的发展作了如何的推动。之后可以用更大的篇幅探讨FUTURE DIRECTIONS,然后以一个简短(一两百字)的CONCLUSION作结。
I***ODUCTION
我个人最痛恨的部分,好象也是大家普遍认为最难写的部分。说是就一LIT REVIEW,实际比LIT REVIEW折腾多了。
总I***O我写的是对这个大研究领域(X chromosome inactivation,简称XCI)的介绍,之后每个RESULTS CHAPTER的I***O写的是对那一章所着重的小范围的介绍。这个说起来容易,但实际上这些东西重合很多,真正写起来的顺序,详略什么的都很头疼——这就是写作计划最有用的时候了。
我最后一年老板不在身边,后来发现是塞翁失马。因为几周才见一次,平时都靠EMAIL,所以迫使我把自己新的结果和想法阶段性的整理成文(象我这么懒的人,平时见老板或者开LAB MEETING都是信口开河惯了的,虽然也做笔记,但至少把有用信息丢一半),到最后写论文时非常有用。另外因为老板新工作很忙,只能用休息时间来看我论文,而老板看论文又非常之慢,我要写完了再等老板反馈,再改再给他看是肯定来不及的,于是改给他发大纲,就是除了小标题之外,再用一两句话把每段总结一下。这个在我来说写得快,而且可以在正经写正文之前写它,在老板来说看得容易,可以立刻告诉我他对我内容安排逻辑结构的意见。几封EMAIL来回后,我的I***O的最终骨架就出来了,只差填血肉了。
我的I***O继承了我老板的流派,短小,术语少,故事性强,讲述感强(而非罗列)。这个到了答辩时果然有用,两个考官都说喜欢我论文的长度和文风。
和老板的交流
我的老板是个完美主义者加典型天蝎,改论文那个精益求精……那个慢……最后结果是我七章的论文,老板只看了三章,临交论文那周老板度假去了,请朋友又帮看了三章,我就这么交了。
从中得出的经验是:如果可以,尽量写完一章就给老板看(可惜有的老板不喜欢这样,我是不喜欢那种非要你几万字写完一古脑给他的老板的)。如果知道老板很慢,可能没法看完全篇,把最重要的RESULTS给他看,同时保证所有结构(见之前所说的写作计划和大纲)跟他讨论过。如果写的第一章就是RESULTS,然后给老板详批,可以指引你写下几章的路数。我的第一个RESULTS CHAPTER被老板披得体无完肤,他的COMMENTS字数几乎赶上我正文(我看着满篇红几乎要丧失对SCIENTIFIC WRITING的信心),但是之后就大致有谱该怎么写。举一个例子:我描述一个现象的发现时就把这现象说了一遍,后面列举若干REFERENCES,老板要我找出这个领域发展史中里程碑式的实验,一一简单描述出来,要讲清楚人家到底做了什么,发现了什么,预测了什么。这样一来,引用的REF比较精到,而自己(和读者)也比较能搞清楚其来龙去脉。我最后的总I***O CHAPTER老板没有时间看,他的朋友看时主要是捉虫,但成品质量不错,答辩时没被挑任何毛病。
I***O写作时要照顾自己实际上做了些什么(比如我第一年那些失败的实验就干脆不提了,I***O写得就象我一开始就决定后两年做的东西是最好的方向,汗),AIMS基本上根据你的结果量身定做……这也是先写RESULTS后写I***O的好处。
REFERENCES
这又是一个需要好习惯的地方。最理想的当然是从第一天就开始把每一篇看过的查到的东西分类整理好,实际是很多人(包括我)都远没那么ORGANISED。退而求其次,至少到了决定开始写论文的时候,应该决定好用什么REF管理软件,并且订好整理REF的规矩。具体执行看各人喜好,唯一要求是你能快速准确的如山的资料库里找到你需要的任何东西。
我是把所有觉得有用的文章的PDF下载,分门别类放在文件夹里。每篇文章用作者姓,年份,期刊简称,和文章关键字做标题。个人觉得这样查起来最方便。鉴于在纸堆里找东西比较困难,我只把最有用的一些文章打印出来,大部分都只保留电子版。打印出来的文章也分类放好,最好都标注上有用在什么地方,并把准备引用的部分HIGHLIGHT出来。我写的时候为了思路流畅是不喜欢边写边翻书的,总是在需要引用的地方用(REF)标出来(记得起作者名和年份的时候把名字和年份注上),最后统一编辑。这个不是对每个人都有效,但如果你也喜欢这么工作,一个系统性很强的资料库是必须的。
在动笔之前,先要花点时间做文献搜索,搞清楚你的领域在你埋头干活的时候又发展了多少(当然理论上这事你应该每周做,但我不是懒嘛),对你的论文结论怎么写大致有个谱。此后在写每一周的I***O和总I***O之后再有针对性的把这活重复一遍。另外写总I***O之前最好找几本课本来读一下——我发现要理清一个大领域的脉络时,课本比REVIEW PAPER好用多了,虽然REVIEW PAPER也是要看的,主要为结构找灵感。
因为做BIOINFO的好朋友一力鼓吹LATEX,我这个LATEX盲居然决定用LATEX来做排版。最初的动机是为了好看,LATEX排出来的东西真的比WORD好看太多了(当然WORD也能排出那种效果,但需要投入的精力就太多了,本懒猫比较倾向于一劳永逸)。后来发现用LATEX也有助于保持结构清晰。作为实用主义者,我写的时候其实还是用WORD的(为了自动更正和同义词功能,再也方便发给老板改),但因为一开始就决定了用LATEX排版,写的时候就不在乎那些格式的细节了,全用一个字体字号,每章一个新文本。所有表都留在EXCEL里(LATEX制表比较麻烦),图都用PPT做,最后输出为图片,直接导入LATEX文档,改起来也很方便。REF用BIBTEX管理,开源软件,不花钱,文件占空间小,编辑方便,还可直接从NCBI导入,实在方便。
我用的是WINDOWS下MIKTEX + TEXMAKER + JABREF的配置。论文模版直接找朋友拿的,自己只做了小改动。
(下)答辩篇
简介一下我所知的英国PHD答辩过程(我认识的文科理科生似乎都是这样,所以猜是统一制度):交论文之前,由导师指定两名考官,EXTERNAL得是别的学校的(不能是自己组的合作者),INTERNAL是本校跟自己课题没有直接联系的(我们系的部门很多,似乎还要求不同部门,反正不能用我们所的),报考试委员会通过。分工似乎是学术批评主要由EXTERNAL进行,一应杂务(比如组织协调答辩日期什么的)INTERNAL包干。答辩之后,考官会把意见上报考试委员会,一般MINOR MODIFICATIONS就是顺利通过,有人需要MAJOR REVISION的,就比较麻烦,甚至可能需要重新答辩,极少有人能不需任何MODIFICATION直接过(据说我老板就是这么个神人,好友的老板也接近这个,可见老板之能成为老板是有道理滴)。
基本上,象我这么懒散的人,是不能指望我花很多力气来准备答辩的。开会发言(当然有PPT)也从不写稿,自我美化为“心理素质良好”,实际上是无知者无畏。其实本来很希望交完论文后一个月内立刻答辩的,趁我还没忘了自己写过什么读过什么。但是很不幸,EXTERNAL太忙,在我一催再催之下(本来该INTERNAL组织,拖了一个多月后我终于受不了了,在
上设了投票,逼大家把日期定下来),终于把日期定在交论文三个月之后。
我的老板是个无比善良的好人(总结无数前人经验,包括深刻自身体会,郑重劝告大家找老板一定要挑人品的)——理论上考官由他选,考试委员会通过后才告诉我,但他直接就来问我想要谁做考官,然后这个皮球我又推回给他。老板仔细考虑后,挑了俩熟人。这两人学术都很强,眼光敏锐,批评到位,同时人品也好,不会吹毛求疵。这两点都很重要:答辩碰到老好人考官其实未必是好事,尤其我答辩完了准备写PAPER的,很需要听到有技术含量的批评;同时大家都知道这个论文此后基本不会有人看,没必要浪费时间把它做到十全十美。
我的答辩是我这一届同所同学中最晚的之一,之前听了很多别人的故事。不少人的考官在答辩一开始就对论文大致表态,有人干脆直说可以PASS,答辩只是考察一下他们对自己研究的理解。我的感觉是,就算没有表态的考官,其实心里大致有数最后判决会是什么,答辩的过程就是CONFIRM。所以理论上,如果你对自己的研究真的是知根知底(不止知道做了什么,更重要是知道为什么要这么做),的确没什么好准备的。同学大多在答辩前赶着读了一些文献,包括考官自己的,但基本上都没用上。当然也有人打击了我的自我安慰,告诉我考官在答辩中改变主意的也非罕见。最吓人的是,一个学术很强的好朋友,在PHD之前工作过七年,做到SUB TEAM LEADER地位,PHD期间发过NATURE GENETICS的,答辩后居然被要求MAJOR REVISION,包括把一章拆成两章(等于重写),补充ANALYSIS等等。平心而论她的考官并没有故意挑刺,这个要求出于他们对她实验结果的重视,而且她的老板只一味要她出结果,并不怎么在乎她的写作,几乎没怎么看她的论文(再次证明老板的重要——这个老板我很熟,其实是个好人和好科学家,但不是好老师),但无论如何,这么强的人可以FAIL,对我自信的打击还是很大的。
无论如何,我本着一贯“拖”的原则,直到答辩前一周才把我自己那份论文打印出来,直到答辩那周才翻开(答辩是周五),直到答辩前夜才把它看完……然后答辩当天上午翻了几篇PAPER,就这么穿着过年的新衣,喷上应景的香水(INTUITION),上了战场,哦不,考场。
答辩当天,老板不放心,很善良的在答辩前跑来安慰我(说实话,我觉得是来增加我的压力),还亲自帮我去答辩房间等考官。结果答辩时间到了,还不见考官的影,我自己跑去才知道错了房间。其实不能怪我,是我们所的秘书告诉我错误的房间号,但告诉了我老板正确的房间号,而考官们从我处得到的是错误信息。这么就浪费了五分钟。于是转移,但INTERNAL还争分夺秒在电脑上干活,挥挥手说你们先开始,我争取五分钟就来。老板离开前说,你完了给我***。EXTERNAL说,INTERNAL两小时以后有事,你两小时之后过来好了。我心里暗暗叫好——要知道我FIRST YEAR VIVA足足耗了三个多小时,这回PHD VIVA,老板开玩笑说要闹上七个小时呢(顺便说一下,据说真有人撑了七个小时的)。
熟人的好处,就是不太容易紧张起来。EXTERNAL也不急开始,先跟我聊聊天,关心了一下我找工作的情况。INTERNAL进来之后,加入热身聊天,这时EXTERNAL居然问我紧不紧张。我觉得要实说不紧张也太嚣张了,只好委婉的说紧张期已经过去了。又问我午饭吃什么。听说我吃了一顿丰盛大餐(FISH AND CHIPS)之后,EXTERNAL笑说INTERNAL中午只喝了咖啡,正好精神振奋的对抗饭后昏昏沉沉的我。
终于聊天聊够,答辩正式开始。善良的考官们果然先告诉我对我的论文总体满意,喜欢我的文风。老板的教诲果然是有道理的——把文章写得通顺易读,读者会觉得其中的SCIENCE也CONVINCING很多,不过浅出的确得建立在深入的基础上。EXTERNAL直说要问我一些比较困难的问题(WE WILL GRILL YOU),但叫我不用紧张,我心想你们显然不清楚我皮厚的程度……
第一个问题似乎是经典答辩开篇:请用几分钟时间简单介绍一下你的论文,告诉我们你最重要的发现是什么。这个是考察你对课题的整体掌握。我这个话痨一不小心长篇大论起来,被考官打断,导回正路。好在我其实知道我认为最重要的发现是什么和为什么,最后的***看来让他们满意了。整个答辩过程中,两个考官没有问一个关于我结果或者对结果的讨论的问题。EXTERNAL的问题几乎全是“为什么”:为什么选择这个方法?为什么要研究这个问题?这些我都不觉得是“煎熬”,因为下笔写论文的时候就反复想过这些问题,否则照我老板的要求,论文没法写。答辩的一个大收获,是从不同的角度看这个自己熟到不能再熟,因而不可避免有了盲点的课题。EXTERNAL问我某篇文章是否对我结果的重要性有了负面影响(换句话说,是他们先我而发了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