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从别的势力中加入明军火器

busy to live or busy to die
( Wed, 24 Feb 2010 10:11:00 +0800 )
Description:
语法最初是由古希腊哲学家、语文学家亚里士多德等人(Aristotle)提出的,古希腊人用逻辑学的思想规范语文学的边界。其中尤以波尔·尤瓦雅尔(Pori-Royal)的“唯理普遍语法”最为著名。
( Wed, 13 Jan 2010 20:10:54 +0800 )
Description: 引用
乔布斯是无价之宝,他善于激励员工,能让他们像乔布斯对待自己的工作一样,为细节倾注同等的创新力度和专注度。
苹果之所以能成为一家伟大的公司,不仅仅是得益于乔布斯的创新愿景——正是这种愿景为我们带来了iPod和iPhone系列产品——还因为他能够在整个公司内潜移默化地分享这种愿景,从而将自己的创意转化为消费者钟爱的产品。
没有人能单***匹马取得成功,因此,所有的领导人都必须找到一种方法,将自己的价值观、创意和激情传递给员工。这就是让企业保持活力的秘诀,在经济低迷时期更是如此。
“[创新]不是有了钱就行,”1998年,苹果公司的乔布斯在《财富》杂志(Fortune)上如是说,“它取决于你有什么样的员工,你如何领导他们,以及你对它领会到什么程度。”
这话说到了点子上。领导人的工作不仅仅是控制支出、会见客户、向投资者汇报、达成交易。领导人的工作是确保让员工知道你在做什么。、
与员工面对面的沟通,不仅仅是让员工了解领导人正在干什么,关键是员工也会明白,领导也知道员工在干什么,从而有了首重视的感觉。经常谈员工的归属感,可归属感如何产生,不是靠口号就可以的,我一直认为,只有当我了解自己的努力和公司的
方向是相同的
,而且企业的领导人也很清楚我在为企业的的愿景而努力时,我才会明白自己的努力是有效的、受重视的,因此我才会更努力,因为我的目标是实现我的个人价值,而不是企业的,只是我需要通过企业来实现自我价值!这才是归属感!
( Wed, 13 Jan 2010 20:08:41 +0800 )
Description: 引用
的 在过去10年,德鲁克武装了我们的头脑;在未来10年,稻盛和夫将充实我们的灵魂。
对于东方的儒释道哲学,我们虽然身处其中,却疏于理解,或者不以为然,稻盛和夫则用自身的实践和直白的商业语言为我们阐释儒释道的核心思想,比如:
“只要你全力以赴,神就会出现,并助你一臂之力”
“自利利他是宇宙的基本法则,也是百年基业的唯一途径”
“明心见性,才能发现企业成功的奥秘”
“人生的唯一目的就是修炼灵魂,使之在人生谢幕之时比开幕之初高尚一点点”。
稻盛和夫将这些“敬天爱人”的思想贯彻于企业经营的全过程,并于50年间亲手缔造了2家世界500强企业--京瓷和KDDI。这两家企业从创办至今,虽然历经数次经济危机,但从来没有一年出现过亏损。
面临这场空前的金融危机,稻盛和夫认为,导致危机的不是经营手法、管理手段问题,而是经营哲学的问题。也就是,人类应该何去何从,资本主义应该如何发展,企业经营应该遵循怎样的原则,经营者应该怎样修炼自己的灵魂。现在,这些问题遭到了根本性的质疑,因而,我们站到了时代巨变的前沿。
如果不加反省,在物欲横流的基础上继续人类的活动,那么由人类构筑的现代物质文明及其发动机(市场竞争机制)都将自行毁灭。
今天,不只是经营者,生活在现代社会的每一个人,都面临同一个问题,到底是选择满足自身欲望的利己的人生观,还是选择关爱和共荣的利他的人生观?
稻盛和夫认为,针对这些问题,儒释道先哲们早就给出了***。
1997年就剃度皈依佛门的稻盛和夫坚定地认为,今天是践行释迦牟尼所倡导的“六度”也就是六项修炼的时候了。
释迦牟尼讲,为了实现圆满的人生,人生需要经过六项修炼: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致力于这六项修炼,心志得以磨练、人性得以完善,人生就会顺利并达成圆满。
1. 这六项修炼中,“精进”特别值得注意,精进就意味着拼命工作。“拼命工作”其实是磨练心志、净化灵魂最有效的方法。为了事业成功,我们必须“付出不亚于任何人的努力”,而一旦你付出了这样的努力,“智慧的宝库”就会向你瞬间开放,“神就会出现,并助你一臂之力”。
2. “持戒”也很重要。所谓“持戒”就是遵守戒律。这不可为,那不能做,释迦牟尼所讲的事情,其实并不难,比如讲不可贪欲、不可偷盗、不可损人利己,人都能做到。人们之所以不“持戒”,是因为不理解“持戒”能够带来的好处,并错误地认为,“持戒”就是限制自己的享受。其实“持戒”本身就是更大的精神自由,有了精神的自由,才能气定神闲,才能发现复杂问题背后的本质。
3. 所谓“布施”就是为他人效力,就是说不只是为自己,也要为世人、为社会尽心尽力。“利他”是宇宙间的基本原则。实际上,像我(稻盛和夫)这样随处可遇的乡下青年,在生存与奋斗中,不知不觉地实践了释迦牟尼所说的“精进”、“持戒”、“布施”这三项修炼,即拼命地工作,不做坏事,为世人和社会尽力。就这样,我创建了2家公司,并发展到了今天的规模。
4. “忍辱”就是要忍耐、坚忍不拔。按释迦牟尼的说法,我们在人生中遭遇的各种事情都是不确定的,今天幸运,明天就可能倒霉,因而人生就是“诸行无常”,人生就是波澜万丈。既然诸行无常,人生就是苦难。拼命忍住这类苦难,不被苦难压垮,用积极向上的心态对待这类苦难,就能将苦难转化为幸福与功德。
5. 还有“禅定”。我们常常会生气、发怒,心态会变得粗糙、粗野。处于这种心态,我们内在的智慧就会被掩盖埋没。释迦牟尼教导我们坐禅,以恢复平静的心性。即使我们没有时间去坐禅,若能每天晚上把心镇住,腾出片刻功夫静静地反思一天之中发生的事情,也会让我们发现许多智慧的闪光。
6. 释迦牟尼说,如果能致力于“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这五项修炼,就会产生“智慧”。所谓“智慧”,不是聪明和精明,而是掌管和支配整个宇宙的原理和原则。到达“智慧”的境界,人就不再会有慌乱和不安,人生自然就会圆满。 稻盛和夫依据这些原则做企业,亦如此做人。11月2日北京的大雪将他的航班延误了3小时,他从机场直接赶到了会议室,一进门就说:“由于下雪的原因,飞机晚点了,我的日程安排全部被打乱了。看着雪景我就想,北京是一个降水少的城市,这场雪是大自然的恩赐,想必大自然里的动植物们都很欢喜。虽然下雪给我带来了很多麻烦,非常地辛苦,但是我的这点苦若能换来动植物们的喜悦,让动植物们享用大自然的恩赐,那就再好不过了。”
越接近真理,道理越简单,稻盛和夫是不渝的传道者;
越接近真理,越难以践行,稻盛和夫是坚定的实践者。 目前已有6本稻盛和夫的著作在国内出版,其中发行量最大的是其《活法》系列。最值得反复品味的是《活法I》和《人为什么活着》:http://product.dangdang.com/product.a x?product_id=20703841
( Thu, 7 Jan 2010 21:45:16 +0800 )
Description:
童子撒母耳在以利面前事奉耶和华。当那些日子,耶和华的言语稀少,不常有默示。
And the child Samuel ministered unto the LORD before Eli. And the word of the LORD was precious in those day there was no open vision.
一日,以利睡卧在自己的地方。他眼目昏花,看不分明。
And it came to pa at that time, when Eli was laid down in his place, and his eyes began to wax dim, that he could not see;
神的灯在神耶和华殿内约柜那里,还没有熄灭,撒母耳已经睡了。
And ere the lamp of God went out in the temple of the LORD, where the ark of God was, and Samuel was laid down to slee 3:4
耶和华呼唤撒母耳。撒母耳说,我在这里。
That the LORD called Samuel: and he a wered, Here am I.
就跑到以利那里,说,你呼唤我。我在这里。以利回答说,我没有呼唤你,你去睡吧。他就去睡了。
And he ran unto Eli, and said, Here am I; for thou calledst me. And he said, I called not; lie down again. And he went and lay down.
耶和华又呼唤撒母耳。撒母耳起来,到以利那里,说,你呼唤我。我在这里。以利回答说,我的儿,我没有呼唤你,你去睡吧。
And the LORD called yet again, Samuel. And Samuel arose and went to Eli, and said, Here am I; for thou didst call me. And he a wered, I called not, my so lie down again.
那时撒母耳还未认识耶和华,也未得耶和华的默示。
Now Samuel did not yet know the LORD, neither was the word of the LORD yet revealed unto him.
耶和华第三次呼唤撒母耳。撒母耳起来,到以利那里,说,你又呼唤我。我在这里。以利才明白是耶和华呼唤童子。
And the LORD called Samuel again the third time. And he arose and went to Eli, and said, Here am I; for thou didst call me. And Eli perceived that the LORD had called the child.
因此以利对撒母耳说,你仍去睡吧。若再呼唤你,你就说,耶和华阿,请说,仆人敬听。撒母耳就去,仍睡在原处。
Therefore Eli said unto Samuel, Go, lie down: and it shall be, if he call thee, that thou shalt say, Speak, LORD; for thy servant heareth. So Samuel went and lay down in his place.
耶和华又来站着,像前三次呼唤说,撒母耳阿。撒母耳阿。撒母耳回答说,请说,仆人敬听。
And the LORD came, and stood, and called as at other times, Samuel, Samuel. Then Samuel a wered, Speak; for thy servant heareth.
耶和华对撒母耳说,我在以色列中必行一件事,叫听见的人都必耳呜。
And the LORD said to Samuel, Behold, I will do a thing in Israel, at which both the ears of every on
e that heareth it shall tingle.
我指着以利家所说的话,到了时候,我必始终应验在以利身上。
In that day I will perform agai t Eli all things which I have oken concerning his house: when I begin, I will also make an end.
我曾告诉他必永远降罚与他的家,因他知道儿子作孽,自招咒诅,却不禁止他们。
For I have told him that I will judge his house for ever for the iniquity which he knoweth; because his so made themselves vile, and he restrained them not.
所以我向以利家起誓说,以利家的罪孽,虽献祭奉礼物,永不能得赎去。
And therefore I have sworn unto the house of Eli, that the iniquity of Eli's house shall not be purged with sacrifice nor offering for ever.
撒母耳睡到天亮,就开了耶和华的殿门,不敢将默示告诉以利。
And Samuel lay until the morning, and opened the doors of the house of the LORD. And Samuel feared to shew Eli the vision.
以利呼唤撒母耳说,我儿撒母耳阿。撒母耳回答说,我在这里。
Then Eli called Samuel, and said, Samuel, my son. And he a wered, Here am I.
以利说,耶和华对你说什么,你不要向我隐瞒。你若将神对你所说的隐瞒一句,愿他重重地降罚与你。
And he said, What is the thing that the LORD hath said unto thee? I pray thee hide it not from me: God do so to thee, and more also, if thou hide any thing from me of all the things that he said unto thee.
撒母耳就把一切话都告诉了以利,并没有隐瞒。以利说,这是出于耶和华,愿他凭自己的意旨而行。
And Samuel told him every whit, and hid nothing from him. And he said, It is the LORD: let him do what seemeth him good.
撒母耳长大了,耶和华与他同在,使他所说的话一句都不落空。
And Samuel grew, and the LORD was with him, and did let none of his words fall to the ground.
从但到别是巴所有的以色列人,都知道耶和华立撒母耳为先知。
And all Israel from Dan even to Beersheba knew that Samuel was established to be a prophet of the LORD.
耶和华又在示罗显现。因为耶和华将自己的话默示撒母耳,撒母耳就把这话传遍以色列地。
And the LORD a eared again in Shiloh: for the LORD revealed himself to Samuel in Shiloh by the word of the LORD.
( Mon, 4 Jan 2010 20:46:35 +0800 )
Description: Na im Nicholas Taleb Before the discovery of Australia, people in the Old World were convinced that all swa were white, an una ailable belief as it seemed completely confirmed by empirical evidence. I push on
e step beyond this philosophical-logical question into an empirical reality, and on
e that has o e ed me since childhood. What we call here a Black Swan (and capitalize it) is an event with the following three attributes. stop and summarize the triplet: rarity, extreme impact, and retro ective (though not pro ective) redictability.
( Thu, 31 Dec 2009 17:09:14 +0800 )
Description:
石田三成生平
石田三成的才能
石田三成和关原之战
三成轶事
后人评说
石田三成大事记
石田三成的失败   石田三成(いしだ みつなり 罗马字:Ishida Mitsunari),桃山时代名将,以忠诚、仁义、足智多谋著称。丰臣秀吉的得力干将,日本最高权力机构【五奉行】首席元老。公元1560年—1600年在世。
[编辑本段]石田三成生平
  石田三成是近江坂田郡石田村人。幼名“佐吉”。十五岁参见任近江长浜城主的秀吉后,出任其近侍。以俊俏的外表和敏捷的思维受到秀吉的喜爱。
  【出仕秀吉】
  公元1574年丰臣秀吉为长滨城主的时候,石田三成是15岁。当时三成为某寺院的童子,一天秀吉外出打猎,口渴至该寺喝茶,三成端上一大碗凉茶,秀吉一饮而尽。后又捧上半碗微热的茶,秀吉也喝了。接着三成又献上一小碗更热的茶,秀吉大喜,又喝了。从此深得秀吉的信任,成为秀吉的侍从。这个故事说明三成自幼就有明敏的才智,他能机敏地察知秀吉的意向,言行合乎秀吉的心意。
  【飞黄腾达】
  公元1582年织田信长死后,秀吉讨伐信长的宿将越前的柴田胜家而进军近江,迫使柴田自杀。三成因参加这次北国征伐有功,得到了马一匹及白布50端(一端为3丈)。讨伐柴田成功以后,秀吉代替了信长的地位,1583年到大坂城,公元1585年任关白,叙从一位。那时三成也由从五位下治部少辅升至五奉行之一(其他是前田玄以、浅野长政、增田长盛、长束正家。五奉行是办理国政的最高机关)。天正十四年(1586)又兼任堺市的奉行。
  【南征北战】
  (1)讨伐九州
  当时九州的豪族岛津氏势力很大,丰臣秀吉于天正十五年(公元1587年)以25万大军讨伐九州岛津氏。在讨伐战争中,三成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2)讨伐小田原
  秀吉降伏岛津氏以后便讨伐关东的北条氏,天正十八年(公元1590年)2月秀吉率军攻打北条氏的小田原城,三成为先锋,率领1500骑东下。4月包围小田原城,由三成攻占小田原城的卫星城——馆林城和忍城,使小田原城陷于孤立,北条氏父子被迫开城投降。
  (3)讨伐奥州
  丰臣秀吉为了统一日本,决定讨伐奥州的伊达政宗,派三成于公元1591年1月到相马,去瓦解伊达政宗的盟军,最后迫使伊达议和。
  (4)侵略朝鲜
  奥羽平定以后,国内军事行动告一段落。接着丰臣秀吉便想侵略朝鲜,在东松浦半岛的名护屋设立大本营,准备侵朝。文禄元年(公元1592年)3月13日侵朝军队158000人分九批渡海,4月12日先锋小西行长从釜山登陆。此时三成被任命为船奉行,在名护屋执行运送部队、粮食和武器的任务。5月3日小西行长、加藤正清等占领京城。不久秀吉便派三成到朝鲜去执行特殊任务——进攻中国(明朝)及各武将划分占领地区。三成于7月16日到达京城。8月7日在京城召开作战会议,制定巩固京城、攻打平壤,以防备明军来授的作战方案。由于明朝李如松率领的援军及时赶到,小西行长被明军打败,退出平壤。又由于明朝主和派得势以及日本在“碧蹄馆之战”失败,两国开始和谈。1593年5月15日三成伴同明使沈惟敬、徐一贯等到达日本名护屋,谈判议和条件。
  庆长元年(公元1596年)9月1日,明朝的正式议和使节杨方亨和沈惟敬一起到达大坂。秀吉接见明使一行,明使宣读国书。因国书中非但没有秀吉所提出的五项条件(明朝公主嫁给日本天皇,恢复勘合贸易,派遣一名朝鲜王子及大臣为人质到日本,朝鲜八道中的南四道割让给日本,各自归还俘虏),而且封秀吉为日本国王,秀吉大怒,驱逐明使,谈判破裂。
  庆长二年(公元1597年)2月21日秀吉以141500人的兵力再次侵朝。这次秀吉不到名护屋,在伏见指挥,所以三成也留在伏见(在大坂)辅佐秀吉。但公元1598年8月18日秀吉突然病死,由三成主持撤兵并与明朝议和。
  【拥立秀赖】
  当初丰臣秀吉无子,将其姊日秀与三好一路的儿子收为养子,他就是关白、左大臣秀次。但文禄二年(公元1593年)亲生儿子秀赖出生以后,对养子秀次的感情便开始冷淡起来,后悔将关白让给秀次。于是产生了一股谣传,说秀次对秀吉抱有异图。因此石田三成奉秀吉之命于文禄四年(公元1595年)7月赴聚乐亭会见秀次,探听事情真相,并到处收集秀次反叛的材料。结果秀次切腹自杀,其妻妾20多人也惨遭杀害。这就是所谓“策谋事件”。因此三成得到江北194000石的领地,被封为佐和山城主,但遭到浅野长政等大名的怀恨。公元1595年秀次自杀以后,秀赖成了秀吉的继承人。
  然而秀赖年幼,为考虑到将来,秀吉让五大老(德川家康、前田利家、毛利辉元、字喜多秀家、小早川隆景)小早川隆景死后,由上杉景胜(会津120万石)递补大老职、五奉行(前田玄以、浅野长政、增田长盛、长束正家、石田三成)两次立誓效忠。特别身为五奉行之一的三成,对主人秀吉格外忠心,誓死辅佐秀赖。
  【关原合战】
  秀吉死后,部下便出现不和,福岛正则、加藤清正、加藤嘉明等七名武将要杀三成。后来三成听了德川家康的劝告,引退佐和山城。石田三成回到佐和山城以后,德川家康便背约进入伏见城,并和诸大名私下结党进行反叛。此时引退在佐和山城的石田三成决定乘家康到会津讨伐上杉景胜的机会起兵,以毛利辉元为盟主,联合关西诸侯,总兵力为92700人,攻打伏见城和田边城,一时势力大盛,并迅速攻陷了京都二条城,城主鸟居元忠切腹自尽。家康其实早有预料,故意假装远征会津,半路折返率军迎战,东西两军于1600年(庆长5年)9月15日上午8点至下午2点半在大垣的西北关原(美浓平原的西北部)展开一场大会战,史称“关原合战”。关键时刻,家康长子秀忠的2万大军被真田家拖住,使得东军一度陷入被动,但是在诸如福岛正则,加藤清正和德川四天王的勇猛下,西军逐落下风,最后小早川秀秋的倒戈更是给了西军致命一击。结果是德川家康的东军胜利,石田三成的西军失败。接着家康又攻下石田的根据地佐和山城,西军的据点大垣城的守将秋月种长开城投降。9月27日,家康进大坂城觐见秀赖。
  佐和山城陷落的那天,家康就派遣田中吉政搜查石田三成,并下令以重赏通缉三成,凡隐藏不报者,不仅本身,全族及当地都要受处罚。
  关原之战失败以后,石田三成逃往伊吹山,打算在此暂且栖身,伺机潜入大坂再度举兵。他逃出关原的时候有许多随从人员,为避人耳目,让他们离开伊吹山。只有渡边勘乎、矾野乎三郎、盐野清介三人决定留下,和三成一起经近江浅井郡的草野谷,逃到大谷山。最后连这三人也让他们离开,约定将来在大坂见面,单身翻山越岭进入伊香郡,投身于古桥村法华寺的三珠院。后来被村民发现,不得不离开三珠院,在当地农民与次郎太夫的庇护下,躲在附近的山洞里。然而此事被当地的一名地主知道了,劝告与次郎太夫将石田三成交出,引渡给田中吉政。与次郎太夫大惊,立即告知石田三成乘早逃走。但此时三成下痢倒在山洞里,又无食物,自知命该断绝,力劝与次郎太夫报告田中吉政。结果三成被捕,引渡给吉政。那天是9月21日,关原之战后的第六天。吉政自幼和三成很亲密,同情三成的遭遇,十分照顾他,给他食物吃,还替他治病。后来三成被送到大津的家康的军营,在营门口黑田长政看到他,立即下马向他道歉,并脱下自己的衣服,给他换去身上的脏衣。家康以厚礼接见,还把他当作194000石的诸侯看待。
  三成被捕后,和三成一起举兵的小西行长、安国寺惠琼也先后被捕,他们和三成一同送到大坂,三人戴着枷锁在坂颐和堺市游街,然后押到京都,交给奥平信吕收监。
  【三成之死】
  10月1日,三成、惠琼和行长各乘一辆囚车从信昌的邱宅押到六条河原的刑场。在刑场上,人们为三人念佛,石田三成拒绝,态度和平常一样镇静,毫无畏惧。据说在行刑之前三成想要喝水。但他们发现刑场附近没有水井,只有柿子。当别人要给他柿子吃时却被三成委婉的拒绝了,他说吃柿子容易生痰,在场的其他人都在嘲笑他,要死的人还怕生痰,三成慷慨道:“胸怀大志之人,即便频死,也一如既往珍惜自己的性命。”藉此,三成临死前也捍卫了自己的气节。三成被斩首以后,他的首级和惠琼、行长、自杀的长束正家的首级被一起挂在三条桥示众。三成的遗体被大德寺的圆鉴国师收去,葬在大德寺的三玄院里。真正忠于丰臣家的一批大名从此没落,而德川家康不久后就取丰臣家而代之,这估计是当时对关原大战袖手旁观的丰臣家所始料未及的。
[编辑本段]石田三成的才能
  三成的军事才能
  人认为三成仅仅是个出色的文臣而已,其实秀吉夺取天下的每一场大战役,几乎都离不开三成给予后勤、情报等方面的支持。如果没有三成出色地完成军需供应、提供准确的情报,很难想象秀吉会一帆风顺地夺取天下。
  天正5年(1577年)18岁的三成参加了秀吉的中国进攻军,先后攻打上月城、三木城、鸟取城和备中高松城。此外还与仙石秀久一起渡海到淡路,攻击洲本城。 参加山崎之战,并在此后的天正11年(1583年)加入秀吉的伊势进攻军,攻打泷川一益的桑名城、龟山城。贱岳之战作为兵站奉行,从事军粮和武器弹药等的补给。于浅井郡的弥名寺成功探听到柴田军的动向,并在贱岳之战中英勇奋战取得功勋(注2)。天正12年(1584年)参加小牧·长久手之战。天正13年(1585年),随军进攻越中的佐佐成政。天正15年(1587年),参加秀吉的九州进攻军。5月,劝降在大口城笼城的新纳忠元。天正18年(1590年)参加秀吉的小田原进攻军,先后逼迫馆林城和忍城开城投降,使小田原城陷于孤立。
  值得一提的是,三成正是由于在忍城发动水攻失败,而被人称为“战下手”(即不会打仗的人)。那么是否真是三成发动水攻的呢?关于此战的记载大多来自江户时期的《关八州古战录》及《成田记》,这本身就令人怀疑,德川家肯定会贬低三成。此外忍城不象备中高松城那样适宜水攻,这是很容易就看得出来的。三成难道真的会不顾众将的反对,一意孤行地学秀吉吗?事实上三成当时对水攻进行批驳的书信已经找到,而顽固不化的秀吉分别于6月10日和12日写给三成的书信也已被发现,发布水攻命令的其实是秀吉!在信中秀吉对发动水攻的方法、战后善后等事宜都做了很细致的安排,6月20日,三成将水攻的情形绘成图本上奏给秀吉。这就说明三成只不过是个运气不佳的执行者而已,秀吉水攻时老天给了适度的雨,而三成水攻时给的雨却太多了。最有说服力的是当时与三成一起围攻忍城的将领,包括大谷吉继、长束正家、多贺谷重经、佐竹义宣和真田昌幸等人,其中不少以多谋善战闻名,这些人会看不出不适宜用水攻吗?会轻易听从当时权势并不大的三成而不去秀吉处告状吗?最合理的解释就是下令水攻的不是三成,而是秀吉。还有一点值得注意,这些将领几乎无一例外的在关原之战中加入西军,站在了三成一方。如果不是三成有令他们信服的才能,他们会这样做吗?
  此后,三成又先后担任军监,参与平定奥州原属大崎·葛西氏领地的一揆和九户政实之乱。
  文禄元年(1592年)33岁的三成先是与大谷吉继、冈本重政作为船奉行,在名护屋出色地完成了运送部队、粮食和武器的任务。四个月后被德川家康与前田利家劝阻的秀吉,任命三成与增田长盛、大谷吉继一起作为文禄之役的总奉行,代替自己渡海前往朝鲜指挥作战。8月7日在京城召开了作战会议,战争初期出乎意料地顺利,让绝大多数的将领冲昏了头脑。当小西行长攻下平壤时,加藤清正甚至叫嚣着要在年内入侵明国。只有三成对于日军无计划地扩大战线深感忧虑,提出缩小战线巩固战果的方案。然而以小西行长、加藤清正为首的主战派根本听不进去(事见《黑田家谱》),战线被越拉越长。文禄二年一月,正如三成预料的一样,渡过冰封的鸭绿江的4万明朝援军赶到了,在平壤的小西行长军被击败,凰山的大友义统军也逃走了,日军前线全线崩溃。危急之中又是三成提出力挽狂澜的方案——放弃前线补给不便的据点,在汉城周边集结大军迎击明军。然而众将却不愿意放弃到手的城池据点,小早川隆景大骂道:“明军势大,奉行就胆怯怕死吗?”,加藤光泰也破口大骂道:“没有粮食,那我们就吃砂土!”。特别是把守紧要据点开城的小早川隆景坚决不愿退兵,因为这样一来就等于放弃整个朝鲜北部。三成进一步明确指出位于临津江对面的开城,在补给线被切断后,靠剩余的粮食和兵力是无法进行长期笼城战的,颇懂兵法的小早川隆景终于听从了三成的意见。这样三成最终成功说服众人集结了军队,只可惜也为此得罪了不少人。
  此后日军与明军在碧蹄馆激战,后世对小早川隆景、立花宗茂等武将的表现大加赞赏,对三成的战功却只字不提,实在是不公平。当时如果不是三成果断将日军聚集起来的话,日军很可能就会被明军逐个击破。之后三成在进攻幸州山城时负伤(可见三成是亲自上前线指挥作战的),战争也陷入胶着状态。庆长3年(1598年),在秀吉死后为避免陷入战争的泥潭,三成主持在朝鲜的部队渡海撤回博多并与明朝议和。
  三成与加藤清正、小早川秀秋的矛盾应该也是在侵朝战争中激化的。负责统计众人在朝鲜战功的是石田三成。三成把小西行长的军功据实以报,却减低加藤清正等人的战功。因为三成认为加藤清正等人在朝鲜战场杀人放火、无恶不作的残暴表现,在一定程度上激起了朝鲜军民更强烈的反抗。而且三成一心想着在占领朝鲜后,能够取代腐朽无能的李朝实行心目中的善政,加藤清正等人的行为无疑是残暴无道的,与三成理解的侵朝目标大相径庭。至于小早川秀秋,身为总大将却披甲上阵追杀已经溃逃的明军士兵,行为不当也被三成参了一本。结果秀吉将其召回国进行训斥,并且减少了他的领地。三成的作为应该是据实以报,但也因此加深了与“武断派”的矛盾。
  在关乎丰臣家和三成自身命运的关原合战中,三成也能成功地以自己不到20万石的领地,动员到与石高是自己十余倍(达250万石)的家康势均力敌的兵力,这不能不令人赞赏。而且据专家考证,在关原西军的配置没有错误,占据了较高的地形,对作战是有利的。尽管由于各种原因西军惨败,但是三成出色地动员并配置了兵力,让人叹服。
  三成的外交才能
  天正11年(1583年)24岁的三成给直江兼续送信,策划与上杉家的同盟。贱岳之战中,传达秀吉要求景胜出兵骚扰柴田胜家背后的书信。天正13年(1585年),跟随秀吉一起前往越后落水城,与直江兼续一起参加秀吉和上杉景胜的会盟(也有此事是虚构的这样的说法。)天正16年(1588年),在三成的斡旋下,岛津义久于大坂谒见秀吉。三成就岛津家知行地的确定问题与秀长写信商量(秀长为此事与岛津家发生争执),最终促使秀吉对义久的知行予以认定。应该说,三成在岛津义久降服一事上,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岛津义久本人对三成也十分感激。天正18年(1590年),在三成的努力下,佐竹义宣在小田原城谒见秀吉表示归顺。这就让本打算先联合佐竹家吞并北条氏领地的伊达政宗彻底绝望,最终称霸奥羽的“独眼龙”也不得不归顺秀吉了。此外三成还与增田长盛、大谷吉继、小西行长一起负责与明朝的议和谈判。据说三成在侵朝之前就曾劝告秀吉,可惜秀吉未能听从。
  至于负责招待上杉景胜、琉球王尚宁的使节等人;被邀请出席秀吉、神谷宗湛、佐竹义重等人为其举办的茶会;参加严岛神社的和歌会、跟从秀吉前往吉野观赏樱花-----就难以一一列出了。最令人吃惊的是据说让五大老签定誓约书立誓效忠秀赖也是三成替秀吉出的主意。这就是三成君子习气的表现了。
  说到外交权谋,很多人都会指责三成到处收集丰臣秀次反叛的材料,致使秀次切腹自杀,其妻妾20多人也惨遭杀害。并且说三成由此得到19万4000石的领地,成为近江国佐和山城城主,也因此遭到浅野长政等大名的怀恨。事实真的如此吗?首先有的史料上说三成是在天正18年(1590年)成为佐和山城城主的(知行19万4千石)。这历来有争议,暂且不提(虽然我相信他1590年就是佐和山城城主)。我们知道丰臣秀吉早年将其姐日秀与三好一路的儿子秀次收为养子,并将关白之位传给了他。但就连秀吉自己也没有想到,文禄二年(1593年)他居然有了亲生儿子秀赖(拾),这样一来很自然地对养子秀次的感情便开始冷淡起来,后悔将关白之位让给秀次。史料记载,文禄4年(1595年)6月26日,受秀吉之命,三成与增田长盛、前田玄以、富田知信、宫部继润一起前往聚乐第追查关白秀次的行为并寻求誓文。7月2日再次去聚乐第追查秀次。7月8日秀次被放逐,7月15日秀次剖腹自杀。从以上史料不难发觉,是秀吉命令三成等人就秀次谋反进行调查的(并不是三成主动要去整人),参与调查的不只三成一人,而在短短20天内,秀吉就命令秀次自裁,他迫不及待要除去自己亲生儿子秀赖最大的绊脚石这一用心是任何明眼人都能看得出来的。
  事实上三成丝毫都没有隐瞒地汇报了调查结果——-秀次在正亲町上皇刚刚驾崩一个月时,就带着大批全副武装的武士和大炮开始鹰狩。而且居然把狩猎的地点选在神山比睿山,还滥用武力对付平民百姓,结果被人称为“杀生关白”。不用说秀吉对此是非常愤怒的。
  三成为避免纷争,提出让秀次与秀吉定下儿女姻亲,约好让秀赖迎娶秀次之女。这样将来秀次隐居,关白一职就可重归秀赖。这不失为很好的办法,但是秀次却漫不经心地说女儿太小之类的话予以拒绝。秀次的近臣木村常陆介,更是要秀次先发制人起兵夺权,吓得秀次赶紧掩上了耳朵。很快秀次奸污菊亭大纳言的女儿和外孙女两母女的事也传到了秀吉的耳朵里。终于,各种流言加上不可避免的矛盾,促使秀吉以谋反罪命秀次剖腹了。随后为了斩草除根,又将秀次一家妻小在三条河原全部斩首。
  其实三成在调查秀次杀生的事件上,完全是据实以报。秀次的死是他自己不识时务,在表弟秀赖出生后,还死占着关白的高位不放,行为举止又不加以检点。三成实际上是想要缓和秀吉与秀次的矛盾,结果因秀次不领情与迟疑不决而失败。据说黑田官兵卫也曾暗示劝戒过秀次,但可惜他始终不能领悟和决断。
  三成的内政才能
  三成在内政方面只怕是得到公认的了,作为“五奉行”实际上的首席,他的成就令人赞叹。具体地说,就是在“太阁检地”和自身领地的经营上成绩斐然。毫不夸张地说,三成是“太阁检地”真正的推进者与核心人物。
  天正12年(1584年)25岁的三成就成为近江国蒲生郡今在家村检地奉行。天正14年(1586年)与小西隆佐一起担任堺町奉行。次年又成为博多町奉行,成功复兴了遇到战祸而一片萧条的贸易城市博多。天正17年(1589年),与浅野长政一起负责对美浓进行检地。次年,又与浅野长政一起负责对奥州进行检地。天正19年(1591年)4月,成为近江、美浓丰臣家四万五千石直辖地的代官。同年9月,在九户政实投降后到达黑石城,于正法寺发布禁令恢复秩序,修复大原城、岩手泽城交给伊达政宗。文禄2年(1593年),与增田长盛、大谷吉继等人一起接受命令,对越后进行检地并派遣代官。第二年9月,负责对岛津领地日向、大隈、萨摩进行检地(当时检地用的尺子流传下来了,上面有三成的花押。)。同年10月,对佐竹领地常陆、下野、磐城进行检地。另外也是在这一年,对近畿一带、尾张以及自己的领地(佐和山)也进行了检地。文禄4年(1595年)丰臣秀次死后,成为其在近江7万石旧领地的代官。庆长2年(1597年),制定大坂城的《十三条书》。小早川秀秋改易时,与浅野长政一起担任秀秋旧领地的代官。庆长3年(1598年)上杉家转封到会津,三成又担任越后的代官。同年兼任筑前、筑后的代官。
  需要指出的是名闻天下的大坂城,也是由三成在旧有的石山本愿寺城基础上修筑的。在动用了数万人,历时三年后终于完工。大阪城作为秀吉统治天下的根据地,被建成地势险要的军事要塞。用巨石堆砌成的高大坚固的城墙,有的地方竟高达10米,是当时日本城墙中最高的。大坂城之战时,家康不得不用和谈为幌子,才趁机填平护城河并毁坏了城墙,所以战后德川家才会对由秀吉下令、三成负责修筑的大坂城恨之入骨,用了十年的时间将秀吉建造的城池埋没在地下,建筑了全新的大坂城。
  在历任军需奉行、界奉行后,石田三成与前田玄以、浅野长政、增田长盛、长束正家被秀吉任命为掌管天下大权的“五奉行”。事实上最初三成仅仅排在第四位,前田玄以、浅野长政与增田长盛均在他之上。但是不久之后,三成凭借其出众的实力脱颖而出,成为实质上的“五奉行”之首。增田长盛与长束正家更是对三成心服口服,甘为三成的左膀右臂。
  据小濑甫庵的《太阁记》记载,三成刚刚出仕秀吉之时,秀吉的股肱之臣是浅野长政、蜂须贺正胜、杉原七郎左右卫门(家次)与富田左近将监(知信)。秀吉征伐中国时,竹中半兵卫重治与黑田官兵卫作为运筹帷幄的谋臣大出风头。但是当秀吉天正十三年(1585年)就任关白时,竹中、杉原等人已死,蜂须贺正胜年老而力不从心,富田、黑田又成了外样。旧臣中就只剩下浅野长政一人深受秀吉信赖,秀吉于是任命了“五奉行”管理天下的政务。但是1585年时三成年仅26岁,即使是在“下克上”这样讲究实力的时代,这样的年纪就进入国家政权的核心实在令人惊讶。想来五奉行制度的确定,应该还是在文禄年间、秀吉晚年之时吧?在此之前应该是各有分工,文禄年间才实行五奉行连署发布政令这一类似责任内阁的形式吧(注5)?
  1598年,“五奉行”中的前田玄以60岁、浅野长政52岁、增田长盛54岁、长束正家51岁,而石田三成才39岁。作为最年青的执政者,三成应该有“是我支撑丰臣政权的”这样的念头吧?而表露出来的话,就是咄咄逼人的气势了。浅野幸长(浅野长政的嫡子)就曾说过:“三成什么事都插手,这样的人是很容易被非议的”。事实上的确如此,三成就曾在大雨倾盆的夜晚,彻夜不眠地详细查看城内外的破损情况,黎明便向刚起床的秀吉报告。这些本该是普请奉行负责的事,三成也亲自来做,而且做得比普请奉行还好。
  在自己领地的治理方面,庆长元年(1596年)3月,三成对领地内的直辖地、代官地发出掟书(规定)。(即《十三条书》与《九条书》)并发给领地内国友村的年寄·藤二郎粮饷200石,奖励其锻造铁炮。那么《十三条书》与《九条书》究竟有什么不同呢?为什么要同时下两种掟书呢?通常认为《十三条书》针对的是三成的直辖地,三成派遣代官征收年贡。而《九条书》针对的是三成的代官地,征收的年贡被分给三成的家臣了。在《十三条书》的第三条与《九条书》的第九条中都规定了有关田地的耕种权,这可是“太阁检地”最根本的东西。耕种的人都记录在检地帐上,从而取消了中间的剥削。
  关于三成对领地的治理,还有一件事颇引人瞩目。三成接收佐和山城的时候,那里还十分荒凉,三成于是着手征发夫役,对伊香、浅井、坂田、犬上江北四郡进行修筑。然而坂田郡的长滨,从天正二年以来六年间一直作为秀吉的根据地,秀吉免除了长滨町的地租和年贡米。长滨町的居民选出宿老为代表,到伏见向秀吉提出请求。结果伏见承认长滨町宿老的诉讼合理,告之三成免除长滨町的地租和年贡米。可是三成不同意,派出奉行须藤权右卫门通光说服了宿老,最终宿老还对三成道了歉。由此事可以看出三成强硬的一面,但是因为他对领地内的民众十分公正,所以虽然很严厉,却仍然受到民众的尊敬和爱戴。
  当时有句民谣:“石田三成有两件宝贝——岛左近和佐和山城”。三成将根据地佐和山城修筑得雄伟坚固,城下町也十分繁荣。但关原之战取胜后趁势攻入城中的东军将士却都目瞪口呆,因为他们看到三成的宅邸出乎意料得简陋,根本不象是大名的屋敷。(事见《甲子夜话》、《庆长年中卜斋记》等)三成就是这样的一个人,长时间主导丰臣家的内政、军事后勤,以及占领区政策的规划。掌管大政却克己奉公,生活十分节俭。
[编辑本段]石田三成和关原之战
  有道是“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自应仁元年(公元1467年)的应仁之乱爆发以后,足利幕府的威望一落千丈,地方大名纷纷互相征伐,日本进入百余年的战国时代。永禄十一年(公元1568年),织田信长拥立足利义昭上洛就任征夷大将军,并且逐渐控制近畿全土,成为名副其实的天下霸主。日本在织田信长“天下布武”的印章下逐步走向统一,但是在日本即将完成统一的天正十年(公元1582年),织田信长突然于京都本能寺被重臣明智光秀所弑。织田信长的另一位重臣羽柴秀吉得知信长死讯后迅速率军转往京都方向,于山崎之战中战胜明智光秀,锁定胜局。为信长报仇的羽柴秀吉成为了信长事业的继承者,一步步登上“天下人”的宝座。天正十三年(公元1585年),羽柴秀吉受天皇赐“丰臣”姓,改名为丰臣秀吉,并就任关白一职,创立丰臣政权,成为日本的实际统治者。
  庆长三年(公元1598年),随着太阁丰臣秀吉的过世,日本再次濒临天下分裂的内战边缘。丰臣秀吉临终前嘱托五大老五奉行效忠于丰臣家的继承人——6岁的丰臣秀赖,但是作为拥有关东250万石领地的实力派大老德川家康并不满足于担当丰臣家的朝臣。丰臣秀吉过世后,丰臣家继承人年幼无知,德川家康夺取天下的时机终于成熟。此时,只有另一位大老前田利家才有制衡德川家康的威望和实力。但是庆长四年(公元1599年),前田利家也随太阁秀吉而过世。德川家康成为了丰臣政权的首辅大老,从此有恃无恐,更加独断专横。他私自改动一些大名的领地石高,未经丰臣家许可而同其他大名家进行政治联姻,扶植亲信,拉拢姻亲,做出众多违反太阁遗训的举动。家康的一系列举动在丰臣家重臣石田三成的眼里简直如同叛变的前奏。于是石田三成不断策划除去德川家康,以保丰臣家安泰,而德川家康更是千方百计想要挑起战事,扫除所有反对自己的势力。稍有觉悟的人都明白,决定天下归属的大决战正在一步步逼近。
  石田三成像德川家康夺取天下的重要契机,正是丰臣家内部长久以来的派阀之争。以内政工作获得提拔的吏僚派向来看不起在战场上厮杀的莽夫;以攻城掠地得到功勋的武功派更是看不惯在后方指手画脚的书生。以石田三成和小西行长等人为代表的吏僚派,还有以福岛正则和加藤清正等人为代表的武功派,两派之间向来不和,而文禄·庆长之役更是加深了两派之间的矛盾。武功派指责吏僚派没有供应足够粮草供给,吏僚派抱怨粮草补给明明很充足,都是被朝鲜水师打沉海底,最后吏僚派不无偏颇的论功行赏更是让武功派咬牙切齿。丰臣秀吉和前田利家在世的时候都极力调和两派之间的矛盾,但是随着这两位重量级人物的相继过世,再也没人能够阻止两派之间的矛盾走向白热化。德川家康非常乐意看到丰臣家的内部矛盾不断尖锐化,于是利用加封领地、政治联姻等手段竭力拉拢武功派大名。家康打算借武功派之手消灭吏僚派,从而达到削弱丰臣家实力的目的。
  就在如此复杂的历史背景下,充满尔虞我诈的关原之战拉开了序幕。石田三成与大老上杉景胜的重臣直江兼续密谋于近畿和东北起兵夹攻关东的德川家康,而老谋深算的德川家康对此早有觉察。家康认为石田三成的人缘不好,威望不足,无法对自己构成威胁,但是正好可以利用石田三成的起兵将反家康派的大名全部拉上战场,从而一劳永逸地全部予以歼灭。西军与东军在正式开战以前就展开了尔虞我诈的谋略战。话说当时的石田三成和德川家康都自称是丰臣家的忠臣,而互相指责对方为心怀鬼胎的逆贼。双方为了获得更多大名支持,都高举丰臣家的旗帜,以获得所谓正义的大义名分。由于双方都自称为丰臣家臣,讲述起来实在难以区分。所谓“西军”与“东军”的称谓都是后人为了便于区分所追加。以石田三成为灵魂人物,誓死铲除逆贼德川家康的联合军称为西军;以德川家康为总大将,决意铲除“奸臣”石田三成的联合军称为东军。西军名义上的总大将是身份更为显赫的大老毛利辉元,所以石田三成只能称为西军灵魂人物,但是西军实质上统揽全局的总大将应是石田三成。
  『関原読军记』碑话说上杉景胜为了引起德川家康的注意,在会津领内修筑城池、铺路架桥、召集浪人、整顿军备。得知上杉动向的德川家康对此非常不满,认为上杉加强军备的背后有谋反的阴谋,随即修书命上杉上洛做出解释。但是上杉家重臣直江兼续在回信中对家康的责问予以逐条反驳,认为根本没必要上洛解释,在信末更是对德川父子做出了挑衅。德川家康收到上杉家的回信以后勃然大怒,声言有生以来从没有收到过如此无礼的信件。但是家康内心却是暗自窃喜,他终于能够以此为口实发动一场划分天下的决战。
  德川家康以上杉景胜拒绝上洛为由,裁定上杉景胜包藏叛逆之心。庆长5年(公元1600年)6月16日(旧历),德川家康率军离开大坂前往会津讨伐上杉景胜。7月2日,家康进入关东根据地江户城,对征伐会津进行详细的策划。家康离开大坂后,三成随即发出众多密函,拉拢志同道合的大名共同讨伐德川家康。石田三成成功地拉拢大老毛利辉元和宇喜多秀家加入西军,推举毛利辉元为西军总大将,并且承诺打败家康以后拥立毛利辉元为丰臣家首辅大老。众多反家康派大名纷纷加入西军阵营。石田三成聚集了超过10万人的兵力,终于在7月17日于大坂正式向德川家康宣战,并且以三奉行的名义向德川家康发出弹劾状,列举家康违反太阁遗训的累累罪状。
  7月19日,宇喜多秀家、小早川秀秋、岛津义弘等人率领4万西军包围东军1800人驻守的伏见城,打响了关原之战的第一***。7月20日,小野木重胜率1万5千西军包围细川幽斋500人驻守的田边城。8月1日,伏见城落。8月5日,石田三成修书要求留守清洲城的福岛家臣大崎玄蕃开城投降,遭拒。之后西军并未强攻尾张,而是转攻伊势。西军在德川家康离开近畿的大好时机,并未展开积极的前线攻势,而是悠闲地在后方进行清理工作,扫除近畿的东军据点。
  7月21日,德川家康率3万军队从江户出发前往会津。7月24日,驻军小山的家康收到伏见城守石田三成公及家臣供养塔将鸟居元忠的急件,得知石田三成起兵一事,西军已经开始攻打伏见城。7月25日,家康召集众随征大名举行评定,宣布石田三成起兵的情报。家康作出一副两难的表情,声言自己鞠躬尽瘁辅佐丰臣家,怎奈奸臣石田三成时常在少主面前进谗。此次三成更是趁机举兵叛乱,众东军大名的妻儿已经作为人质被石田三成拘捕。如果东军诸将有意回到大坂投效西军,家康绝不予以阻拦。结果这些大名都表示愿意跟随家康,共同铲除少主身边的奸臣石田三成。此次对东军影响深刻的评定史称“小山评定”。在这次会议上,难道家康真的情愿让这些大名离开自己,投效石田三成?显然他没这么愚蠢。家康明明想要留下这些大名成为自己夺取天下的工具,所以他做出一副为了顾全众大名妻儿生命,不惜牺牲自己的仁义模样,而三成却拿人质要挟众大名加入西军。仁义的家康的对立面是不仁不义的石田三成。这些大名本来就是与三成不和的武功派,如此一来他们自然会更加憎恨三成,更加钦佩家康。家康将这些丰臣系大名玩弄于鼓掌之间,最终达到收买人心的目的。
  9月14日,德川家康抵达美浓赤坂,布阵于冈山,与屯兵大垣城的石田三成形成对峙。之前家康的策反工作获得了较大成果,吉川广家代表毛利辉元派遣使者前来表明毛利家不战的立场,小早川秀秋也表示愿意担当内应。大津城主京极高次已于9月3日叛离西军,并以3千兵力固守城池。至家康抵达美浓时,毛利元康和立花宗茂等人率领的1万5千西军仍在围攻大津城。
  德川家康随即举行评定,商议对策。德川家臣大多认为应该等待德川秀忠3万8千的主力到达以后再组织进攻,但是福岛正则等丰臣家臣已经等得不耐烦,急于发动决战,恨不得亲手砍死石田三成。家康权衡利弊以后决定不等秀忠的部队到达,而是利用福岛正则等丰臣系大名的军队,以及西军中的内应部队与石田三成决一死战。作为野战达人的德川家康试图将石田三成引出大垣城进行野战。于是家康派忍者散布假情报,声言东军将会绕过大垣城直取大坂。
  石田三成唯恐大坂有失,当夜决定于关原集结大军阻截东军西进。9月15日清晨5时,西军以鹤翼阵于关原布阵完毕,兵力8万多,号称10万。清晨6时,东军也随后于关原布阵完毕,兵力约7万5千,亦号称10万。两军在兵力上旗鼓相当,但是西军先行赶到战场,占据了有利地形。由于当天早晨大雾弥漫,所以双方布阵完毕后没有马上展开厮杀。早晨7时以后浓雾渐散,天空下起毛毛细雨。东军井伊直政和松平忠吉部队向西军主力宇喜多秀家部队开火,战事一触即发。双方同时于上午8时点起开战的狼烟。为宣泄长久以来的仇恨,东军部队如饿狼般扑向西军,其中尤以石田三成所在的笹尾山战况最为惨烈。黑田长政、细川忠兴、加藤嘉明、田中吉政、筒井定次及生驹一正等2万左右的兵力与石田三成6千兵力展开鏖战。石田三成凭借3门大炮的威力,以及重臣岛左近的奋战,非但没有显现颓势,反而一度使东军进攻部队陷入混乱。另外,西军的小西行长、宇喜多秀家、大谷吉继等部也一度击退东军的攻势。双方一进一退,互有攻守,战况呈胶着状态,西军凭借地形的优势稍占上风。一直到上午11时,战况还是没有太大变化。石田三成下令点起总攻的狼烟,命令西军所有部队向东军发起总攻。但是位于小池村的岛津义弘1500人,位于松尾山的小早川秀秋1万5千人,还有南宫山的毛利军3万人迟迟没有动静。就这样持续到正午12时,德川家康因为战局不明朗而烦躁起来。家康再三派人催促小早川秀秋叛变击溃西军右翼,另一方面石田三成也不断派人发送文书催促小早川秀秋攻击东军左翼。小早川秀秋的立场成为了这场战役的胜负关键。对于小早川秀秋的迟疑不定,家康非常恼火,于是派一支铁炮队向小早川秀秋队开火。没想到这个反常的威吓手段收到了奇效。小早川秀秋队遭受德川军恐吓性攻击后,立刻冲向西军右翼大谷吉继队,途中朽木元纲、小川佑忠及赤座直保等西军部队也跟着小早川秀秋叛变,一齐冲向西军右翼。最终大谷吉继寡不敌众,剖腹自杀,西军右翼崩溃。大谷吉继队的溃灭影响了小西行长和宇喜多秀家队的士气,两队先后陷入混乱,士兵无心再战,纷纷溃散。位于笹尾山的石田三成本队也最终溃灭,重臣岛左近和蒲生乡舍战死。下午4时,关原之战以东军的压倒性胜利而结束。
  虽然说石田三成威望不足,人缘也不好,又没能抬出丰臣秀赖,但是如果战略指挥得当,还是有机会打败东军。石田三成原本已经顺利把德川家康从大坂引到东北,此时正好可以趁家康分身乏术,尽快攻取前线东军据点,控制尾张、伊势等要冲,屯兵尾张和美浓,将两军决战的地点定在尾张和三河的交界处。如此一来,西军的歧阜城也就不致于迅速被东军攻陷。
  庆长5年7月19日,宇喜多秀家等人率领的4万西军开始攻打东军1800人驻守的伏见城。7月20日,小野木重胜率1万5千西军开始包围细川幽斋500人驻守的田边城。攻城战中攻方能够动员超过守方3倍的兵力即是占了优势,但是令人大跌眼镜的是,在如此悬殊的兵力对比下,伏见城久攻不下,直到石田三成亲自督战,西军才于8月1日攻破伏见城;而田边城之战更是一场旷日持久的围城战,直到关原之战结束的前几天,9月13日,细川幽斋才在朝廷的居中斡旋下开城。
  石田三成威望不足,人缘不好,又不能说服丰臣家共同讨伐德川家康,综合起来说明他起兵的时机尚不成熟,没有足够把握打倒德川家康。三成本身是一个缺乏作战经验的文官,很难在战场上打败身经百战的德川家康。在时机尚不成熟的时候与强敌宣战,这只能是飞蛾扑火。
  庆长五年的德川家康已经58岁,而石田三成才40岁。按照当时“人生半百”的自然规律来看,家康已是行将入木之身。三成完全可以不必用战争来打败家康,而让生老病死的自然规律来战胜家康。德川家康的继承人德川秀忠是一个资质愚钝的庸才,到时候再慢慢削弱德川家也不迟。家康正是看到儿子的资质与自己相差太多,很难完成大业,所以非要在自己有生之年夺取天下。而家康想要夺取天下就必须通过战争来削弱丰臣家的实力,增强德川家的实力。这时候石田三成刚好冒了出来,为家康完成了这个心愿。石田三成一心想要除去德川家康,以保丰臣家安泰,结果却适得其反,反被德川家康利用而大大削弱丰臣家的实力。在庆长二十年(公元1615年)的大坂夏之阵中,德川家康消灭了虚弱的丰臣家,最终结束了战国乱世。
  石田三成亲笔书写的歌碑石田三成的死敌德川家康之所以最后能够击败所有对手,开创265年的江户幕府,是因为他能忍常人所不能忍。当他还是织田信长的盟友的时候,为了不违抗信长的命令,不惜杀妻灭子;当信长故去,本可以不再受人指使的时候,他又毅然臣服于丰臣秀吉。尽量避免主动与强者正面对抗,让时间去战胜强者,当强者一个个倒下,自己成为第一强者的时候,天下自然垂手可得。这正是老谋深算的德川家康的生存法则。暂时的屈服并不是懦弱的表现,而是智慧的显现。在自身实力不济的情况下,强行与强者硬拼,这是容易招致毁灭的鲁莽举动。只有先保证自己不被消灭,才有战胜对方的机会。如果自己先被敌人消灭,还拿什么来战胜敌人?如果石田三成能够好好从敌人身上寻找一下优点,为己所用,那么何至于不理智地与德川家康对抗?发现并正视敌人的优点是非常困难的,但是我们一旦做到了这一点就会受益匪浅。
[编辑本段]三成轶事
  石田三成接受主君丰臣秀吉的托孤,全心全意辅佐秀赖,对德川家康的反叛极端痛恨,最后不顾力量悬殊和家康决一死战。被捕后三成被押到大津,在军营前家康的部将福岛正则看到三成,从马上呵斥道:“你掀起无益之乱,今天落到如此地步有何脸面?”三成回答说:“我武运不好,不能活捉你而感到遗憾。”
  临刑前游街的时候,三成口渴想吃茶,转告警卫兵。偏巧此时没有茶,警卫兵说手边有柿饼,如果口渴可以吃。三成说柿饼生痰,所以不吃。警卫兵听了这话便笑道:“即将杀头的人还怕生痰,真滑稽。”于是三成说:“对于你们那样的人当然是对的,但考虑大义的人,即使在杀头的一瞬间还要保重生命,因为他无论如何要设法实现宿愿。”
  三成战败后不自杀,最后被活捉,人们从这点说他贪生怕死,这是人们的误解。三成到杀头前始终抱着打倒德川家康的信念,他要抓住一切机会来实现自己的信念,他的生也好死也好都是为了主君。丰臣秀吉死后,三成对家康的态度十分傲慢,当然更谈不到奉承了。某天在大胶城中,三成裹着头巾烤火取暖,因家康就要来到,旁边的浅野长政劝三成取下头巾,三成不肯,被长政取下抛入火中。还有一天,家康和三成一起在大佛殿,三成的手杖不小心落地,家康立即拾起来交给三成,三成连一声道谢也没有。
  三成认为对主君的尽责不单在思想方面,在物质方面也要献出一切。从而他很节约,不浪费,佐和山城的居室是板壁的。但是另一方面,他不惜费用重用人才,以150000石的俸禄招聘蒲生乡舍、岛胜猛(也称岛清舆)。后来他们成了三成的忠诚家臣,在关原之战中奋战而死。
  三成爱读《源平盛衰记》,在关原之战失败后逃往伊吹山中的时候,一定想到石桥山之战失败而藏身于一枯树中的源赖朝吧。三成认为胜败乃兵家之常,失败不可舍命,应全力逃出战场,以图大事,此乃合乎兵法。
[编辑本段]后人评说
  石田三成,一直以来是妄臣、傲慢的小人形象,导致家康胜利的最大原因等等。然而近年来,司马辽太郎、小和田哲男、界屋天一的人对其评论的改变了他多年来人们心中的形象。
  在历史上谁善谁恶似乎都只有当时的胜利者与统治者说了算,常常为后人产生误导。在关原之战后,德川幕府成立,致力将三成渲染成为一个怀有小人之心的恶人,将千利休的被迫切腹、丰臣秀次的逼杀、丰臣政权后期的衰弱各责任推在了他的身上!!造成了人们对他为人的误导。
  首先,千利休的切腹与丰臣秀次的被杀全都是丰臣秀吉的意思,真正的谋害人是丰臣秀吉。三成不过是执行人而已。(有点像当年曹操杀伏皇后而世人皆痛骂华歆)
  关原之战是在德川家讨伐上杉家时开始的,东军在一日之内大获全胜。在战初,东军个个胆战心惊小心翼翼的,家康形容有如履薄冰的感觉。结果确实历史的齿轮违背了大多数人的愿望将胜利交给了东军而使西军大败而走。
  其中有一种说法是石田三成阻止了岛津丰久夜袭东军大营的方法,错过了胜机而导致了西军的失败。可是,夜袭战献策本身的事实就非常的可疑。即便是事实,当时石田三成也对东军的部署进行了透彻的分析。家康的失败也就是东军的失败,而对于久经沙场的家康来说,夜袭的成功率也就非常的小了。
  纵观全局,当时石田三成总领地194000石,加上毛利与岛津的领地,总共只是全日本的十分之二,而家康在当时就占了全日本的十分之五,对比之悬殊是如此的可怜与柔弱~~西军的破败也是可想而知的。
  丰臣秀长与秀吉的对话中有着“军中有善立功而善求丰厚之俸禄者,不可限制其赏,将吾之俸禄赠与亦可。”的对话。三成有着丰厚的高俸禄,在秀吉时代的后期为了报答秀吉的恩惠,拼尽了自己所有的能力为丰臣家奔走作战,鞠躬尽瘁…………
[编辑本段]石田三成大事记
  天正五年(1577),随秀吉出征中国地方的毛利氏。
  天正六年(1578),参加攻打播磨三木城。
  天正九年(1581),从军攻打鸟取城,同年攻入淡路国。
  天正十年(1582),从军攻打高松城,6月本能寺事变后随秀吉回师京都,并参加了对明智光秀的山崎合战。
  天正十一年(1583),参战贱岳之战,以战前收集到柴田军准确的情报而立功。
  天正十二年(1584),从军出战小牧。同年担任近江蒲生郡检地奉行。
  天正十三年(1585),官封从五位治部少辅。之后与直江兼続促成上杉家的臣服。
  天正十四年(1586),兼任界町总奉行。
  天正十五年(1587),担任九州征讨的兵站总管。岛津家臣服后劝降了负隅顽抗的新纳忠元。同时还为荒废已久的博多商港复兴作出卓越贡献,此时已成为丰臣家的首席行政奉行。
  天正十八年(1590),代替秀吉出战小田原,虽然所属部队中有佐竹义宣、真田昌幸、大谷吉继等名将,但在围攻武藏忍城一战中,却因不分场合的模仿秀吉水淹高松城的拙劣表现而丢尽颜面。最后直到小田原城落北条家投降也未能攻下忍城。被人讥笑为“不会作战的弱武将”。这种负面评判一直影响到关原大战。
  天正十八、十九年间,数次以军监的身份赴奥州,平定了奥州一揆与南部九户的叛乱。并得到近江佐和山十九万石四千石的封地。
  文禄元年(1592),担任了朝鲜出征军的总监。在此后的六年中,其睚眦必报的狭隘性格暴露无遗。利用职位之便和秀吉的信任,夸大与自己亲近的小西行长的军功,肆意贬低屡立大功的加藤清正,诋毁不和己见的黑田如水,歪曲小早川秀秋所立战功,对天下大名大肆摊派高昂军费,诸多不善的行为得罪了许多人。尤其成为丰臣家众主战武将的死敌。
  庆长三年(1598),秀吉去世。三成最大的靠山倒塌。但在前田利家的影响下,三成的处境还算平安无事。但是随着次年3月前田利家的病亡,众武将对三成的愤怒如火山一样爆发了。就在前田利家去世的第二天,发生了福岛正则、加藤清正等七员武将袭击石田三成官邸的事件。三成仓皇逃到德川家康处避难。在家康的别有用心的调解下,三成以退隐近江佐和山缓解了危机。
  庆长五年(1600),三成踩着在家康一步步设计的圈套起兵。三个月后在美浓关原盆地的决战中被家康打败。同年被处斩于六条河原。享年四十一岁。
[编辑本段]石田三成的失败
  在日本战国时期,石田三成是一个值得一说的人物。他在忠于丰臣家的势力中,是起到中坚力量的磐石作用及领军人的作用,是实际上的西军的统帅,死时年仅四十一岁。他的失败当然也可以归咎为他的对手实在太过于强悍,德川家康是日本历史上少有的谋略大家,是一个寓谋略、狡猾与铁血手腕于一体的人物。面对这样的对手要想有胜算也确实比较难。但是,他的失败仍然有其过错的一面。
  石田三成要想避免失败首先要做的事情就是收敛自己过于耿直的个性。他在治部少辅这样的小官位置上,由于才华出众,又对丰臣家忠心耿耿,靠着当时的关白丰臣秀吉的赏识与提携,轻云直上,由一个低级武士升为享受十九万七千石的大名(一万石以上的大名就是诸侯,每万石所配备的军队约250人。)并且凭借着丰臣秀吉对他的信任,常常越级发号施令,这使他平时就得罪了不少大名与诸侯。当然他也有自己忠心耿耿的朋友,比如小西行长等,也有一些大名追随石田三成,但是,相对来说势力比较单薄。在羽翼未丰的情况下,就锋芒毕露,这是政治斗争过程中最大的忌讳。更何况石田三成的才华与胆略也自然遭受到许多大名的忌恨。
  其次,石田三成的一个失误就是过份相信自己因为忠诚丰臣家,以一种真理与正义在握的姿态出现在众多的丰臣家臣中。同时,也错误地估计了,决定一切的其实仍然是实力,而不是其他的真理与道义。在他决定起事反德川家康的时候,有家臣提醒他,真理与道义是取决于胜负的。这个提醒没有引起石田三成的足够重视。对这场战争的胜利充满太多的想像,而对失败的可能性心理准备严重不足。他的恃才放旷,这也招致丰臣家的其他忠臣的极度不满,特别是加藤正清、福岛正则这些也同样忠于丰臣家的诸侯的极度不满。加上石田三成的耿直,其亲和力是严重打折扣的。政治上的能伸能屈,软硬兼施,甚至根据形势及时作出妥协是十分必要的。但是,石田三成缺乏这个气度,加上他的正直,那种决不妥协的正义感,使得他不可能会像德川家康那样善变,在形势不利时就俯首称臣,作软蛋,在形势有利时就穷凶极恶,称霸天下,对敌人斩尽杀绝,毫不留情。
  再次石田三成在成功地利用计谋,引发德川家康攻打北面的上杉景胜大佬的同时,他又挑拔起德川家康与另一位大佬毛利辉元的争斗,然后趁机发动反对德川家康,忠心于丰臣家的大名的大联军。这个步骤应该是天衣无缝,是极其成功的谋略。但是,没有极力争取到淀夫人的支持。既没有得到丰臣家的物质支持,也没有得到精神道义上的声援。虽然他也出面去做这个事情,但是,终于缺乏沟通艺术,而导致失败。这是石田失败的最关键因素。
  最后在战争过程中,石田三成的长项是守城战,却中德川家康的调虎离山计,将西军全部引出坚固的城堡,纷纷来到了地势开阔的平原地带,在开原展开决战。而在开阔地带大规模的野战恰恰是德川家康的长项。此时三成是利用自己最不熟悉的野战对付最善长野战的德川家康。当时如果西军坚守城内,拖延时日,处于野外征战多日的东军肯定难以坚持多久。更何况当时处于观望状态的毛利辉元大佬,和已经处于战争状态的上杉景胜大佬,实力雄厚,随时会参与到联合打击德川家康的队列中去。如果他们两家及时加入,则军队会增加一倍以上。而德川家康的嫡系精良部队不过是三万八千人,而且远远没有到位。如果坚持持久战,则形势会令东军中的丰臣家的大名慢慢觉察到石田三成的西军才是真正忠于丰臣家的,因此,有可能转过来支持西军,当时在东军中最精锐的部队就是加藤清正与福岛正则的两支部队。如果这两支部队倒戈向西军,则战局完全会因此逆转过来。当时德川家康最害怕的就是拖延时日,久而久之,他的野心败露,则形势无法收拾。只有速战速决,才可以把自己的野心掩盖过去。事实上这个开原战役只打了半天就决胜负。等到战后忠于丰臣家的大名回过神来的时候,作为胜利者一方德川家已经拥有坚不可摧的实力,再想反德川家康是不太可能了。战后加藤清正与福岛正则到德川家康那里兴师问罪时,已经回天乏力了。
  退一万步讲,无论怎样也打不过德川家康,那么石田三成可以选择完全不必那样急忙地跳出来,他完全可以利用利用自己的年龄优势作长远打算。当时石田三成才四十一岁,身体异常健壮,而德川家康却是五十八岁高龄了。而德川家康的继承者德川秀忠却是一个非常仁厚老实的人,只要等到德川家康死去,保存自己的实力,也就是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则以后丰臣家复兴的机会仍然很多。更何况丰臣秀赖长大后是一个十分有头脑,有胆略的人,是后生可畏的那类。只要忍耐十年,情形就会完全发生变化。丰臣家与石田三成的最大优势仍然是年龄上的。可惜没有很好地利用这个优势。急忙决战,公开决裂的结局就是石田三成失败被处斩,丰臣家最后灭绝。日本人的武士道精神缺乏中国人的忍耐与等待的策略。
  大一大万大吉之旗
  “大一大万大吉”的旗印是石田三成在关原合战使用的有名旗印。
  一般认为其中的意思是:
  “大”字有着“天下”的含义,“大”字以下的“一”字和“人”字代表的是世间万民……并期望世上万民都能够得到“吉”(幸福),达成理想中的太平盛世。
  另一种说法是,“大一大万大吉”的六字纹的含义是:“一”读作“かつ”,与“胜”字谐音;“万”(よろず)代表
  着万年的繁荣;而“吉”是吉利的文字。在这三个字前冠以“大”字,所以这个六字纹其实代表的是三成祈求幸运的一
  种愿望。其实,这个旗印是镰仓时代的武将石田为久(射杀木曾义仲的人物)用过的。
  [以上摘自《三成逸话集》]
  结 语
  石田三成据说习惯在书信上亲手打上很特别的结,在还不习惯用浆糊等粘合剂的时代,这样做也是为了防止送信途中别人偷看书信中的内容吧?从这件小事上可以看出三成谨慎细致的性格特点。而促使谨慎的三成不惜以身家性命为赌注,与实力远比自己强大的家康拼死一搏的,正是他那颗誓死捍卫丰臣家的忠义之心。
  三成死后葬在京都大德寺三玄院,法名“江东院殿正岫因公大禅定门”。昭和四十年,通过对三成之坟的发掘,从对遗骨的考证中得知三成是一个长相清秀的男子、头形较长、龅牙,身长大约一百五十六公分。
  也许失败的英雄总是会更多的得到世人的同情和惋惜吧,与真田幸村一样,关于石田三成并没有死的传说也在流传着。其中以榊原家和佐竹家的两种说法最为出名。不过说死的只是个替身,现在想来实在是不太可能。但关于三成的传说如此之多,正说明日本人对他的同情和喜爱。
  在前田利家故去后,家康的野心犹如苏醒的火山一样随时可能爆发,而三成冒着粉身碎骨的危险,义无反顾地充当着压在火山口上的巨石。三成自知没有单独对抗家康的实力和人望,然而在有人扛大旗的情况下,丰臣系如果团结起来的话力量还是可怕的。可惜由于自身实力和人望的不足,三成终于还是没能扛起这杆捍卫丰臣家的大旗。
  任何一个人都不会是十全十美的,石田三成也不例外,他最大的缺点正如开篇所说,对善恶太过分明,不能包容他人的过错。自己是个对丰臣家尽心竭力的君子,就要求其他的人也和他一样。对于看不惯的人,不论权势地位有多高,也一概显得傲慢无礼。虽然不幸在关原一战中失败,却至死也不放弃自己执着的信念和斗志,实在令人敬佩。
  家康与三成就象是一对弈手,调兵遣将斗智斗勇,时刻注释着对手的一举一动,希望能给予对方致命的一击。很显然,命运最终选择了棋高一着而又运气更好的家康。
  历史从来都是为强者和胜利者歌功颂德的,然而时间终究会淘去不真实的东西,珍珠始终还是会露出它耀眼的光芒。在仔细阅读关于石田三成的种种史料后,我不得不说,三成虽然只活了四十一岁,但他实在是个不折不扣的君子,他是一位真正的悲剧英雄!
( Thu, 31 Dec 2009 16:04:20 +0800 )
Description:
一、中午碰巧和孙继海一起吃饭,吃完我问,孙继海是谁? 下来差点被球迷打
二、 晚上庹背喝多了,非让他老婆找孙继海照相,她不同意;再劝,只同意孙继海和她照,愿意签名送孙继海...
三、 条子致辞:感谢各位队友、酒友、麻将搭子......
四、 奉爸爸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说完,条子接着说:“关于感谢的问题,我爸爸刚才已经阐述的很清楚了....”忠义评,领导当惯了,习惯总结一下...
五、 司仪问,你为什么愿意嫁给奉先生?答:他很实在,众人没反应,继续说,真的!
六、 司仪问,你为什么愿意娶彭***?半晌无语。司仪再注视,无奈小声答,打麻将把我输了!
七、 众人提议闹洞房。条子不同意,一女坚持;无奈答:老婆不同意,我无所谓,要不换个人?女同意,问,换谁?无语十秒,答:要不就是你吧。女绝倒。
八、 孙继海穿一件***领骑衫,整晚微笑陪人照相,突然人不见了,蓦然回首,他跑到角落里在揉腮帮子...
九、 由于本地球迷个子不高,孙整晚做守门动作...
十、 中午吃饭,由于来的人学历较高,常以博士称呼;孙无语,后问其为何不答应为一公益事业做代言,怒答:明显是亏本***,难道我不是博士就算不出这个账?
十一、 婚礼上伴娘最为夺目,十分胸狠,女主人的露背装被比拼下去,但不时摇动纱巾,抢回一些分数...
( Wed, 30 Dec 2009 21:22:09 +0800 )
Description:
  法语为罗曼语系河印欧语族的一支,起源自拉丁文。在罗马人征服与拉丁文引进之前,高卢似乎一直是讲塞尔特语的地区。高卢语系也成为塞尔特语族的第三分支,与戈伊迪利语系(爱尔兰语、苏格兰盖尔语、曼克斯语)及布里索尼语系(威尔士语、康瓦尔语、布里坦尼语)并列。
  阿尔卑斯山外的高卢(及今东普罗文斯区)在西元前二世纪末落入罗马统治,恺撒于西元前51年完全统一高卢。高卢人逐渐放弃其塞尔特语,而学习统治者使用的拉丁文。这些高卢人就是后来所知的高卢-罗马人,它们所说的拉丁语和意大利语稍有不同。
  罗马人带给高卢的拉丁文和当时罗马大作家所用的文言拉丁文稍有不同。前者是一种相当普遍、有点俚语化的拉丁文,现今只有少许文字记录保留。法语和其它所有罗曼诸语就是从这种军队和贩夫走卒使用之通俗拉丁文起源的。这种通俗拉丁文在高卢被征服之前,已受到非拉丁语言的影响。基督教由帝国东部向西传播,增加更多的外来成分,尤其深受用来书写新约圣经的希腊文影响。
  在同时,已经普及于西方的通俗拉丁文发生了音韵和构词上的变化,其中主要有一重音规律。将重音的元音延长,非重音的元音及某些子音缩短并减弱,此种变化最后导致拉丁语音体系完全重整。此种语言本身内部所发生的变化很可能因日耳曼人在西元五世纪的入侵而加强,此次入侵将操日耳曼语的哥德人和法兰克人带入西罗马帝国,而强烈的重音正是这些语言的特色。虽然入侵的日耳曼人几乎普遍采用帝国所使用的通俗拉丁文,但它们也大量注入单字,甚至带来句法上的重新调整。日耳曼人所带来的这些影响,有的成为单独几个罗曼语系的区域特色,有些则被普遍采用。被普遍采用的有罗盘上的指标——nord(北)sud(南)est(东)ouest(西)。
  所有迹象指出,西罗马帝国灭亡后所保留下来的通俗拉丁文仍保有完整体系,并且分散进入经济或政治上的独立单位。然而,也有迹象显示,语言变化在不同新兴国家内的进行速度逐渐不同,而事实上,法国(即取代高卢的新"法兰克王国")至少在音变方面,是语言演变上的先驱。
  法国是第一个自觉在教堂礼拜及官方文件中使用的拉丁文与群众使用的新语言间有明显差距的罗曼语系国家。查里曼大帝于西元813年明确划分拉丁语和通俗罗曼语,并促使教堂在礼拜中使用后者,方便民众了解。西元842年,第一部以法语书写的文件"斯特拉斯堡宣誓"出现(西班牙文和意大利文直到百年之后才有成文作品出现)。
( Wed, 30 Dec 2009 21:21:11 +0800 )
Description:
时间:2008-08-08 作者:Beethoven [贝多芬] 来源:互联网 点击:71 Cyrillic Alphabet
基里尔字母又作西里尔字母,
由左至右行文,成词空格。有两个体现格式(大写和小写),印刷体与手写体有较大差别。
标准俄文33
印刷体
А а /a/ Б б /b/ В в /v/ Г г /g/ Д д /d/ Е е /je/ Ё ё /jo/
Ж ж /?/ З з /z/ И и /ji/ Й й /je/ К к /k/ Л л /l/ М м /m/ Н н /n/
О о /o/ П п /p/ Р р /rr/ С с /s/ Т т /t/ У у /u/ Ф ф /f/ Х х /h/
Ц ц /c/ Ч ч /?/ Ш ш/?/ Щ щ /??/ ъ /''/ ы /y/ ь /'/
Э э /e/ Ю ю /ju/ Я я /ja/
其它基里尔字母表
乌克兰字母: 改 Ё ё 为 ? ?,改 ы 为 ? ?,改 Э э 为 ? ?,无ъ,另加 ? ?
白俄罗斯字母:去 И и 添 ? ?, 另加 ? ?/w/
塞尔维亚字母:添加 ? ?/c'/ ? ?/dz,/ ? ?/dd/ ? ?/lj/ ? ?/nj/
保加利亚字母:无 Ё ё ,ы,Э э
马其顿字母:添加 ? ?/dj/ ? ?/j/ ? ?/lj/ ? ?/nj/ ? ?/tj/ ? ?/dz,/ ? ?/dz/
本文来源于 出国之家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
( Wed, 30 Dec 2009 21:09:11 +0800 )
Description:
  英语属于印欧语系日耳曼语族的西日耳曼语支,由古代从欧洲大陆移民大不列颠岛的盎格鲁、撒克逊和朱特部落的日耳曼人所说的语言演变而来,受法语和拉丁语的影响巨大,并通过英国的殖民活动传播到世界各地,成为当代使用最广泛国际通用语言。
  法语属于印欧语系罗曼语族,又称罗马语族或者拉丁语族,由古拉丁语演变而来,法语在11世纪以后曾是世界上使用最多的语言,其第一国际通用语言的地位在二次大战后才被英语超过。
  英语的词汇量非常庞大,不过与其他语言不同,并没有一个权威学术机构来规定何为正式的英语词汇。医学、科技领域不断涌现新词,一些进入了大众日常用语中,其他只在一小部分人群内部使用。移民群体带来的外语单词也经常融入英语社会中去。一些古词和方言单词能否算作英语也无法判断。 《牛津英语字典》(第二版)收录了超过五十万个条目,标准比较宽松:“包括文学与日常对话中的标准词汇,无论当代、废弃或古语,也包括主要的科技词汇和大量方言、俚语。”(《牛津英语字典》补遗,1933年)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英语常用词汇有80%以上来自于法语(拉丁语)。英语最核心的词汇以本族语居多,随着词汇量的增加,法语(拉丁语)词汇比重越来越大。
  现将英语中常用词汇的语源情况列表如下:
      本族语 法语(拉丁语) 其它
  前1000词 83%  13%       4%
  前2000词 34%  57%       9%
  前3000词 29%  60 %       11%
  前4000词 27%  63%       11%
  前5000词 27%  64%       9%
  前20000词 15% 81% 4%
历史:
  英法两国隔英吉利海峡相望,英伦三岛的人要去欧洲大陆,必经法国。历史上两国交战频繁,在古代和中世纪,两国的王室、贵族通婚时有发生。公元1066年法国威廉公爵征服英国后,成为英国的国王,史称“诺曼征服”。操法语的法国贵族入主不列颠,统治英国至今。
  法兰西一向是欧洲的泱泱大国,产生过灿烂的封建文化,在很长一段时期内是欧洲文化的中心。由于以上种种原因,法语对英语词汇影响巨大,进入英语的法语词数量大,涉及面广。据说,一个受过相当教育的英美人,即使没有专门学过法语,拿起一张法文报纸,对一些文章的内容也能揣摩出个大概,这就反证出法语词在英语中的地位。
古英语时期——公元449年至1100年
  早在诺曼征服之前,法语词就开始进入英语。建筑城堡和食用咸肉这样的事情都是从法国传到英国的,castle(城堡)和bacon(咸肉)因此被引入英语。
中古英语时期——公元11OO年至1500年
  以“诺曼征服”为起点的中古英语时期,1066年法国诺曼公爵威廉出兵英伦,成为英国的国王,并将原有的贵族赶走,取而代之的是法兰西贵族。此后的三百年内,英格兰的国王只讲法语,来自法国的皇室与贵族对英国的统治一直延续至今。因此一大批法语词汇进入了古英语,古英语本身也失去了大部分曲折变化,进化为中古英语 。进入中古英语的法语词大约有一万多,其中75%流传至今仍在使用。从下面的例词可以看出法语对英语词汇的影响是多么深。
  英国政府和行政管理方面的词多数来自法语,例如:government(政府),govern(统治),administer(管理),crown(王冠),state(国家),empire(帝国),realm(王国),reign(君主统治),royal(王室的),prerogative(君权),authority(权力),sovereign(君主),majesty(陛下),tyrant(专制统治者),usurp(篡夺),o re (压迫),court(宫廷),council(地方议会),parliament(国会),a embly(议会),treaty(条约),alliance(联盟),tax(税),su idy(补贴金),revenue(税收)。
  宗教事务方面的词也多来自法语,例如:religion(宗教),theology(神学),sermon(布道),baptism(洗礼),communion(圣餐),confe ion(忏悔),penance(苦行),prayer(祈祷),clergy(牧师),clerk(教士),cardinal(红衣主教),dean(教长),parson(教区牧师),vicar(教区牧师),crucifix(十字架),trinity(圣三位一体--圣父、圣子、圣灵),virgin(修女),saint(圣人)。
  法律方面的词更是大部分来自法语,例如:justice(正义),equity(公平 );judgement(审判),crime(罪行),plea(抗辩),suit(诉讼),plaintiff(原告),defendant(被告),judge(法官),advocate(辩护者),attorney(律师),petition(请愿),complaint(控告),summo (传票),verdict(裁决),sentence(判决),decree(判决),award(裁决书),fine(罚款),forfeit(没收),punishment(惩罚),prison(监狱),pillory(连枷)。
  军事方面也有不少法语词汇,例如:army(军队),navy(海军),peace(和平),enemy(敌人),arm(武器),battle(战役),combat(战斗),skirmish(小规模战斗),siege(包围),defence(防御),ambush(埋伏),stratagem(战略),retreat(撤退),soldier(士兵),garrison(卫戌部队),guard(卫兵), y(密探),captain(上尉),lieutenant(中尉),sergeant(军士)。
  生活方面的词汇也有许多来自法语,例如:fashion(流行式样),dre (服装),habit(习惯),gown(长袍),robe(罩袍),garment(衣服),attire(服装),cloak(斗蓬),coat(上衣),collar(衣领),veil(面纱),lace(花边),embroidery(刺绣),button(钮扣),ta el(流苏),plume (羽饰),satin(缎子),fur(皮毛)。
  表示颜色的词也有从法语来的:color(颜色),blue(蓝色的),brown(褐色的),vermilion(朱红色的),scarlet(猩红色的),saffron(藏红色的),ru et(黄褐色的)。
  这些词先是在社会上层中使用,渐渐地成为全民的词汇。它们在发音和拼写上完全与英语同化了,不少词成为表达社会生活各方面不可缺少的词语。如government, tax, religion, payer, prison, goal, army, navy, peace, enemy, soldier, coat, button, blue。这样的词除非追究词源,否则人们根本不会感到它们是外来语。
现代英语(Modern z。81i5h,Mod E.)时期——公元1500年至当前
现代英语时期又细分为:
早期现代英语时期——公元1500午至1700年
后期现代英语时期——公元1700年至今
  在现代英语时期,数量更为庞大的法语词仍源源不断进入英语。1660年英国王政复辟,社会同气靡丽,王室贵族崇尚法国文化,以说法语为时髦风雅,大批法语词被吸收进英语,大多涉及军事、商业、艺术、饮食等,反映出统治阶级的生活方式,如dragoon(龙骑兵),parole(假释),ballet(芭蕾舞),burlesque(滑稽剧),champagne(香槟酒),coquette(卖弄风情的女人),liaison(联络),cortege(随从),demarche(外交新方针) ,décor(舞台装置),forte(强音),soup(汤)。
  十八世纪引入英语的法语词则以军事、外交为主,也有些词反映了1789年法国资产阶级革命。下面是一些比较常用的词:guillotine(断头台),regime(政体),cor (军用),manoeuvre(演习),e ionage(谍报),depot(仓库),salon(雅致的大会客室),bureau(局),canteen(小卖部),critique(文艺批评),nuance(细微差别),brochure(小册子),rouge(胭脂),liquor(液,汁),picnic(野餐),etiquette(礼节),police(***),coup(突然的一击)。
  十九世纪是继中古英语时期之后法语词进入英语数量最多的年代,尤以文学艺术、外交、饮食方面的词汇为多。下面举出几个比较常用的词例:literature(文学),Renai ance(文艺复兴),baton(指挥棒),matinee(日戏),premier(总理),attache(使馆馆员)charge d'afaires(***),prestige(威望),debacle(山崩),do ier(一宗档案材料),menu(菜单),chef(厨房),chauffeur(汽车司机),elite(精华),fiancee(未婚妻)。
  本世纪以来,英语仍在吸收法语词语。英法两国在两次世界大战中都是盟国,英语从法语借用了一些与军事有关的词,如camouflage(伪装),fuselage(机身),hangar(飞机库)。直到现在,法语词在英语中仍有相当地位 ,常常带有"高雅"的涵义。例如有些厂商喜欢在产品上加上法语"de luxe"字样,以显示出一种豪华的气派。
  现代英语时期引入英语的法语词在读音和拼写上大多保留着法语的特点,我们对此必须有所了解,这对我们正确读写这些词是很有帮助的。这里只能择其要点加以介绍:
  元音方面--ou,oi,eur,au,en。
  辅音方面--g,ch,词尾的辅音字母不发音。单词重音--总是落在最后一个音节。
  知道了这些读音规则,下面这些词就不觉得难念了:bourgeois(资产阶级的),rouge(胭脂),prestige(威望),avalanche(崩落),cortege。
  除了法语外,古拉丁语对英语的影响也颇为巨大。古代希腊、罗马文化是西方文化的渊源。罗马文化对西方文化的影响尤为直接。罗马帝国的语言--拉丁语在罗马帝国灭亡以后的几百年内仍是为欧洲各国通用的学术、宗教语言。
  拉丁语对英语词汇的影响源远流长,语言史家一般将其分为四个时期。
  1.早期借用词--大陆时期
  盎格鲁·撒克逊人早在不列颠定居以前,他们的部落还在欧洲大陆的时候,就与罗马人发生贸易等往来。表示罗马人特有的事物的一些拉丁词语随之进入日耳曼语族各语言。其中有家庭用具的名称,如kettle(壶),cup(杯),dish(盘),pillow(枕头),有植物名称,如pear(梨),plum(梅),turnip(胡萝卜),beet(甜菜),pe er(胡椒);以及street(街道),wall(墙),colony(殖民地 ),wine(葡萄酒),oil(油),vinegar(醋),mule(骡子),pound(磅),ounce(英两)等。
  2.第二期借用词--古英语时期
  盎格鲁·撒克逊人于公元450年入侵不列颠,此时罗马军队撤离不久,不少地名仍沿用拉丁语名称。拉丁语词castra(军营)在很多英国地名中留下痕迹:Chester, Manchester, Lancaster, Dorchester, Colchester, Doncaster, Sloucester, Worcester等。
  大批拉丁语词传入英语是在基督教流行于英国之后,这些词大多与宗教或宗教仪式有关:creed(教义),pope(主教),priest(牧师),altar(祭坛),shrine(神龛),chapter(牧师会),organ(风琴),candle(蜡烛)。但早期英语还没有大量吸收外来语的习惯,仍以本族语词为主,因此有些宗教名词是以翻译借词(tra lation loan)的形式被介绍进英语,如go el(福音)在古英语中是God ell (god = well, ell = news),由拉丁语euangelium(eu = well, angelium = news)意译而来。
  3.第三期借用词--中古英语时期
  中古时期对英语词汇影响最大的是法语,而法语属于罗马语族(又称拉丁语族),是由古拉丁语演变而来,属于拉丁语的分支,因此很难判定哪些词是英语直接从古拉丁语借来的,哪些词是通过法语进入英语的。有些专门术语显然是直接来自古拉丁语 ,例如:abject(可怜的),adjacent(邻近的),allegory(讽喻),co iracy(阴谋),contempt(轻蔑),custody(拘留),distract(分散),equivalent(相等的),frustrate(挫败),genius(天才),gesture(姿势),history(历史),homicide(杀人),immune(免除的),incarnate(体现),include(包括),incredible(不可相信的),incubus(沉重的负担),incumbent(义不容辞的),index(索引),individual(个人),infancy(婴儿期),inferior(下等的),infinite(无限的),i umerable(无数的),intellect(理智),interrupt(打断),juniper(桧属植物),legal(法律上的),legitimate(合法的),limbo(地狱的边缘),lunatic(精神错乱的),magnify(放大),malefactor(犯罪分子),mechanical(机械的),mediator(调停者),minor(较小的),mi al(弥撒书)moderate(中等的),nece ary(必要的),nervous(神经的),notary(公证人),ornate(装饰华丽的),pauper(穷人),picture(画片),polite(有礼貌的),popular(民众的),prevent(防止),private(私人的),project(工程),promote(提拔),prosecute(彻底进行起诉 ),prosody(诗体学),quiet(寂静的),rational(理性的),reject(拒绝),remit(宽恕),script(手迹),scripture(手稿),secular(现世的),simile(明喻),solar(太阳的),solitary(孤独的), acious(广阔的),submit(呈送),su cribe(签署),su titute(代替),summary(摘要),su licate(哀求),su re (压制),temperate(有节制的),temporal(暂存的),testify(证明),tract(一片),tributary(支流),ulcer(溃疡),zenith(天顶),zephyr(西风)。
  上述例词涉及法律、医学、神学、科学、文学等各个方面,原来属于专门术语,后来应用范围逐渐扩大。这些词的一些后缀-able, -ible, -ent, -al, -ous, -ive等等在现代英语中都已通用。《牛津大词典》把上面这些词都列为直接从拉丁语借用来的。
  4.第四期借用词--文艺复兴之后
  文艺复兴时期,欧洲学者们致力于对古典文化的研究。古典语言(拉丁语、希腊语)和古典文学成为教育的主要内容。从十六世纪到十八世纪,文学家、科学家都用拉丁语写论文,如培根(Francis Bacon)、牛顿(Isaac Newton, 1642--1727)的著作便是这样。
  据《牛津大词典》的资料,在文艺复兴时期进入英语的外来词有一万二千个以上,其中绝大部分来自法语或拉丁语。这些词大多属于学术性的词汇 ,例如表示抽象概念的词和科技术语。英语词汇中大部分属于欧洲语言国际性成分的词全部源自这一批拉丁词。
  我们可以在这里随便举出一些例子:education(教育),dedicate(奉献

参考资料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