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名称:经济学论坛-中国经济学教育科研网
网址:http:// .cenet.org.cn/
愿大家能在这里长呆,把这里比做一个温馨的家园!~
作者:forycx 时间:2005-10-20 1:58:00
[quote][b]以下是引用[i]ready-在2005-10-13 5:34:00[/i]的发言:[/b]
经管学院新上任的院长任前是湖北省社科院的高官,这还能搞好吗
[/quote]
省社科院的也叫做高官吗?
作者:forycx 时间:2005-10-20 2:06:00
实在是巨大的震惊,何以如此?愤怒!!经济学教学改革的一大退步。
作者:rchen2000 时间:2005-10-20 14:09:00
作为实验班的第一届,当我在网上看到大家谈到IAS却是因为她就要解体了,我无语了。
当我看到美国的各大高校开始认可武大这块牌子的时候,武大自己的人却要把她拆掉!我的心凉了!
作者:liuyp8309 时间:2005-10-20 15:45:00
荒唐之极!!!!!!!!!!!!!!!!!!!!!!!!!!!!!!!!!
作者:小马快跑 时间:2005-10-20 19:31:00
没有理由不转的帖
发信人: royalwhu (儒雅英雄), 信区: WHUExpre 标
题: 请学校给武大保留一个纯粹的学术种子——为ias呼告
发信站: BBS 珞珈山水站 (Thu Oct 20 11:26:14 2005)
十年了,对于ias和邹恒甫先生的认识与日俱增。每了解一次,对邹先生的敬意就增添一分
,每认识一次,对武大的纯粹学术传统的自豪感就增加10分!
我很遗憾,自己的天分不够,兴趣不在此道,不足以从事经济学研究,更不能追随邹恒甫先生在形而上的纯粹经济学界登堂入室。但我在武大所受到的教育足以令我深刻理解邹先生和IAS的伟大梦想!
第一次知道IAS是在1996年9月的一个周六,在梅园碰到一个同年兼老乡,电信学院的兄弟
,背着一个大大的书包,手里还拿着一堆外文资料,匆匆赶路。惊讶中问其忙什么,说是
选了高级经济研究中心的数理经济课程,然后给我讲了一通上课的繁忙与充实,讲了邹先
生的激情办学理念,兴奋之情溢于言表,至今历历在目。那时的ias蜗居在今天已经拆掉的教材科,几间平房。一个很小的门进去,里面却蕴藏着一个经济学教育与学术的伟大未来!
而彼时,我正在文科院系学习那些很多已经过时中文课本,悠闲地过着一个文科生的大学生活。他的忙碌,他的那种在学术世界畅游的快感给了我很大的震撼。但我的兴趣和天分决定我只能遥望他们的忙碌,祝福他们的成功。从此对于邹恒甫先生,对于IAS的关注从未间断。
毕业后,IAS的好消息不断在媒体上传播,教学很严格,世界一流的教授来到武大,很多学生进入了世界一流大学的经济系深造,得到相当高的评价。而邹先生在经济学术界教育界的影响与日俱增。与此同时,我也了解到了邹先生在母校办学的艰难。有董辅礽先生直率地讲话为证:刚刚诞生时,有人要扼杀,现在果子成熟了,有人要摘桃。
曾经听到邹先生“一支笔一张纸一个马桶”办学的豪言壮语,深为感动。
彼时的学校领导是懂得武大的学术传统的,是有着强烈的质朴的复兴武大的梦想的,虽然他们自身很难在世界学术界产生影响,但他们会给有这个能力的邹先生以机会。所以,陶校长、侯校长时期都顶住了各方压力,给了邹先生和IAS一个学术与教育的特区。事实证明,正是这种对于武大历史的深刻理解,对于学术与教育发展的远见,IAS获得了成长的土壤,开始成长为参天大树。他的早期学生已经陆续获得国外博士学位,开始返回中国,在母校,在其他大学,繁荣中国的经济学教育。这何尝不是武大的光荣!
历史上的武大与北大是有渊源的,历史上的武大经济学教育与哈佛的毕业生息息相关,从30年代初创的元老,到40年来的辉煌,直至80年代的中兴,武大的经济学始终闪耀着哈佛学子的光辉!武大早期留学哈佛的毕业生吴纪先先生在向刘道玉校长推荐邹恒甫留学哈佛时说,邹是1949年侯武大最杰出的学生,学校一定要送他去哈佛。而1990年代邹先生学成回来,董辅礽先生说,邹恒甫的归来与张培刚的归来是武汉大学经济学两大转折点!
现在,正当一大批从哈佛、普林斯顿等学成的IAS同学们准备回来报效母校的时候,却发现IAS不复存在!失去家园的人有多么伤心?各位请细细体会。武大是他们的家,IAS更是!
今天的IAS在学校的历任领导关心下,在很多热心武大复兴的先生们支持下,正在壮大,开始创办国学班、历史实验班、哲学实验班。其办学成就勿庸置疑,是国内最好的,上周五的校报已经报道了美国学术界对于哲学实验班这个评价了。
我们还看到,IAS的EMBA教育在低调运作中仍然被媒体关注,给予很高的荣誉。世界一流的经济学大师来到武大,还有比这更容易成为一流大学的捷径么?学校常常宣称有人文底蕴,这些大师的到来不就是增加了新时期武大的底蕴么?或许经济管理学院还有别的教授有此号召力,但有这么大的世界号召力么?要凭良心说实话啊,我坚信:没有!
在学校的媒体上,我们看到刘经南校长毫不吝惜对邹恒甫先生的赞扬喜爱!顾书记也在不同场合表达过类似看法。
十年培养出一大批进入世界一流经济学学术队伍,除了IAS,武大还有第二家么?国内还有第二家么?这样一个学术特区,我们纵使有这样那样的利益需要,也找不出什么充分的理由撤销他?
赶走了邹恒甫先生一个人,要伤害数十万校友的心,要毁灭武大在学术界教育界的形象。这样的事情,武大历史上了除了徐懋庸,除了80年代末期,还有谁能干得出来么?这样的代价武大支付得起么?付出这样的代价,武大究竟要得到什么呢?是EMBA每年数百万的学费么?
我们一直很自豪地看到,顾书记、刘校长殚精竭虑,复兴武大,为学校的发展付出艰辛的劳动,学校近年来内外兼修,实力稳步前进,逐步显现出复兴的迹象。顾书记说,珞珈山上的狮子苏醒了,难道我们又要把它打一棍子,让它继续昏迷么?
诚然,我也注意到,IAS存在一些管理问题,邹先生太形而上了,太书生气了——要不是这个原因,他或许早就可以在中国大学里谋得一个院长甚至校长的职位了——,所以管理细节上存在一些需要修正的地方,但这些不是该让IAS消失的理由,相反,学校可以给他们一点时间,或者给他们几个真正热心学术的得力人手,帮助他们完善。他们的光荣就是武大的光荣,他们的未来也就是武大的未来!
我总觉得,武大的学生还是太乖了,太恪守自由主义了,总寄希望于秩序,几乎忘掉了在秩序内积极行动的权利,到现在才发出签名书。历史上,武大人曾经发起学生运动抵制官僚政客程天放接管学校的。我们当然不需要这么激烈,也没有官僚政客要反对,但向学校领导合理合法地表达意愿的行动还是应该及早付出实施的。在网上哀号、控诉是一个办法,但更要行动起来,与学校领导约时间座谈一次。我们坚信学校领导是有远见的!一定会给武大留下一个纯粹学术的宝贵种子,一定会给武大积淀下美好的文化底蕴。
作者:iaser 时间:2005-10-20 21:11:00
拿什么拯救你,大厦将倾的中心?
更拿什么拯救你,百年的武大?
作者:xicai 时间:2005-10-20 21:38:00
很正常,搞得太好了,把学校的权利阶层惹了.跟西南财大当年的国际经济系的命运一样.
作者:fairtown 时间:2005-10-20 22:52:00
[quote][b]以下是引用[i]williampei在2005-10-15 15:05:00[/i]的发言:[/b]
陈继勇先生就任武汉大学商学院院长后,很快将其更名为经管学院。目前WHU流传一个说法,邹老师原本是想成立一个独立的院系的,这样可以少去很多干扰,据说名字叫“国际经济与管理学院”,刘经南校长批准了这个方案,但是被顾书记否决了,顾书记觉得应该多搞点马克思主义之类的东西,新院长闻风而动,他不想WHU多一个商科经管类的学院。
陈继勇院长就任后,想着‘留名青史’,在院史上留下光辉的一笔。但是经管学院的实力又不可能又很大的发展,至少目前看是这样。于是他对IAS动手了
IAS有两个宝贝,一个是数理班,还有一个是EMBA项目。
数理班是邹老师一手创办的,由于其独特的课程设置和先进的理念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很吸引人的地方就是相当一部分学生通过这个跳板去了北美。学生有出息,学校也跟着沾光。数理班没了高研,不可能有光明的前途;高研没了数理班,不可能有太好的发展潜力。
数理班还在,但是陈继勇院长在与05级,04级,03级数理以及研究生开交流会时表示他将亲自重新制定培养方案,重新安排教学计划。这样一来,数理的特色就消失了。学生们怀疑他的能力以及经管学院的实力,但是陈继勇院长,尤传明书记没有对学生的问题做正面回答。
EMBA原本就是为维持IAS运转的经费才办的,所以IAS在财务上是独立的,没有向经管学院要一分钱,经管学院也未对数理班的教学有太多的干涉。现在经管学院夺取了EMBA,获取了一大笔钱财,但是仅凭他们的力量是办不好EMBA的。要知道,梯若尔上半年来IAS讲学一个星期,就要支付20000美元!高研没了EMBA,也就囊中羞涩,不得不依靠别人了,因为经济上不再独立!
至于经管学院,如果它还有责任心的话,一方面考虑数理班的教学的发展方向,一方面还要考虑如何将EMBA做好,而不是重蹈MBA的覆辙。目前来看,前景不容乐观,尤其是数理班。陈继勇院长希望数理班壮大WHU经管学院的名声,但结果很可能相反!陈院长本已为这个能成为自己的政绩的。
陈继勇院长与数理的学生座谈时提出要重用邹恒甫老师,以及找回被挤出去的龚六堂老师,杨云红老师,张定胜老师的想法。这说明他对自己的能力并不自信,他希望陈继勇请客,邹恒甫买单,然后陈××名利双收。
显然他不是一个理想主义者,不会为了某个主义做这件事。其实说白了就是一群行政官僚在利益的驱使下的杀鸡取卵的急功近利的行为!!!
学生们成了名利争夺的牺牲品!
[/quote]
陈继勇前年(2003年)年底可是在中央党校学习了半年!IAS的命运该不会是中央的布局吧?!
作者:calib 时间:2005-10-21 12:02:00
所有的人都不要放弃,继续支持邹老师,IAS没有那么容易就被弄跨!
作者:econchina 时间:2005-10-24 17:02:00
武大经济管理学院难道不想向大家说点什么吗?顾海良书记已经表示,经济管理学院的做法并没有在党委会议上讨论,他事先不知道陈继勇的这种做法。既然这件事情没有通过党委讨论,到目前为止,为什么武汉大学和武汉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还没有对这件事给个说法呢?陈继勇院长是不是应该对武大党委,对IAS的学生们说点什么了?我们期待武汉大学对于这件事情有一个正确的处理意见。
作者:Ieohlin-fu 时间:2005-10-24 21:17:00
楼上的发言当真?顾海良可是书记,如果他认为“经济管理学院的做法并没有在党委会议上讨论”,翻盘不是没有可能的。
作者:hzhuang9 时间:2005-10-24 21:58:00
希望能有转机。同时期待武汉大学对于这件事情有一个正确的处理意见。
作者:bigfisherwhu 时间:2005-10-24 23:28:00
为陈继勇院长讲话
以这个标题来发言,有一点吸引眼球的意味,但是决不是向什么人叫板,只是觉得有一些误解不断被放大,以至于辱没了武汉大学的声誉,诋毁了陈继勇老师的个人名誉。在这个时候,我作为一个比较了解陈继勇老师的人,也作为一个邹恒甫先生的支持者和崇拜者的人,觉得有必要说几句:
一、几点澄清
第一,陈继勇老师和邹恒甫老师并没有对立。有很多人喜欢把这两位说成是敌人,其实陈继勇老师和邹恒甫老师一样都是有激情做事业的人,都是热爱武大的人。以前常听陈老师说,他就喜欢呆在武大,看到武大的山水就觉得心旷神怡。说明他其实 非常热爱武大。这几年武大商学院发展很不好,陈老师自己也很急,他自己本人是一个全国重点学科的带头人,对于那个学科的发展也是很着急。学科的发展离不开院里的政策,在这一点上对于如何推动武大经济学的发展,我想陈老师和邹老师的心情是一样的。此外,陈老师是77年考上武汉大学的研究生,当时北美所的领导吴纪先老师,也是将邹恒甫推荐到哈佛的老先生。吴先生是北美所的创始人,也是陈院长的老师,而陈院长实现在北美所(现改名为美加所)的所长,刘道玉先生的文章曾提到过,吴纪先老先生说邹恒甫是最好的学生,希望能接他的班。但是后来陈老师接了班,说明两个人是有渊源的。就我的了解,他们两个人关系还不错,就陈老师自己的说法,他和邹还是很不错的朋友。他本人也很欣赏邹的学术和精神。他现在想的和邹老师一样,都是在想办法整合资源,复兴武汉大学的经济学。经济学的发展需要新鲜血液,如果连自己的数理金融、数理经济都不能指望 、连武汉大学的招牌人物邹恒甫都不能指望、连毕业于武汉大学的正在海外的校友不能指望,那还能指望谁呢?整合资源、进行改革,不是为了给他们一个更还发挥自己才能的舞台吗?不就是为了给他们更好的待遇吗?所以大家不要对立,友好的看待各自己的优缺点,才能共同进步。
第二,中心和经管院也不是对立的。为什么一定要将经院和中心对立起来呢?两者就是那么水火不容吗?就历史而言,邹老师也是从经院毕业的,还是经院院的老领导吴纪先推荐到哈佛的,就现在而言,两者努力的方向是一样的,都是为了武大的发展。邹老师和经院、和陈老师都不是对立的,也不应该是对立的,何必一定要搞成阴谋、阳谋呢?中心好,我们也会说武汉大学的中心,经院差,也会说是武汉大学的经院。记得李熬在清华演讲时说过:我的祖国在这里,我就要它自 由。我们为什么不能借鉴呢?武汉大学就在我们脚下,我们就要它强大,不管是中心,还是经院。现在武大的发展面临很多问题,主要就是资源不足、内耗太多,现在要进行整合,仅仅是没有让某些学生知道,就成了阴谋,就成了脸上贴金,为什么不能考虑的积极的呢?难道中心的发展和名扬天下,都需要一个很差的经院与之相伴随吗?想这为什么不能相得益彰、共同进步呢?对于经院合作的诚意,不是我们在这里辨得清楚地,邹老师自己感受得到就行了。事实上,9月份的时候,人行的张涛(邹老师在其新著的致谢中提到过)来武汉,还请邹老师 和陈老师一起吃过饭。我们从时间上推断,那个时候在emba收到经院之后,在宣布数理分拆之前,两人一起吃饭聊天,就会一点都不会谈及?大家可以想象看,邹老师一点都不知道?陈老师这么大的事情就没提及?不要再网上看的一些消息就盲目相信,要有自己的判断,最根本的就应该对武汉大学有信心,对我们的老师(陈老师和邹老师)的智慧有信心。试想想,大家作为武汉大学的学子,不管是来自于中心,还是来自于经院,如果将来学成以后站在武大的讲台上,为武大的发展作贡献,那该多好呀!所以大家要着眼于将来,经济与管理学院的这次改革,对于包括中心同学在内的武大校友都是机遇,都是推动武大复兴的机遇。
第三,陈继勇老师自己非常注重经济学中的数学和计量,说明他并不排斥经济学的数理方向。虽然他自己是学文科出身,但是他还是看到趋势的~。有两个例子,第一个,推动全院研究生课程改革,明年要在全院开大课,为硕士和博士开设全院性的课程,包括高级宏观、微观、计量等(以前都是各个系各自开课,效果不是很理想),这些课程由院里组织,最好的老师来将自己最拿手的课程。当然,这里最好的老师,可能还是不入一些人的法眼。第二个,审时度势的推动世界经济专业课程的改革。因为历史原因,世界经济学科比较偏重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例如很多课程都是以马克思主义冠名的,今年陈老师和其他老师一起,做出了调整,尽最大努力的引入现代经济学的成分。据了这两个例子,都说明陈老师并不是像有些人说得那样“固步自封、陈旧保守”。陈老师对于经济学的数理方向还是很认同的。
第四,不要将陈继勇老师妖魔化了。网上的同学比较激动,动不动就是“历史罪人”、“跳梁下丑”。其实陈老师是一个比较激进的改革者,其人生性耿直。开口闭口就是政绩,其实陈老师不需要政绩,因为陈老师不需要在升官了。他现在已经是正厅级了,就是和武大的常务副校长一个级别,他今年已经54岁了,也不会想者作武汉大学的校长(副部级),那么试问,他这么“阴谋、为了政绩”是为了什么呢?在中国搞政绩,就是为了升官,他现在已经没有这个动力了。陈老师在96年调离武大的时候,是当时的省委想培养他,但是生性过于耿直,不喜欢讲假话,所以其人在官场上得罪了一些人,使得他的一些抱负难以实现。回到武汉大学做教师,使他很多年的想法,他不喜欢官场上的尔虞我诈,他是一个直性子,这一点熟悉他的人都知道。即便如此,他仍然凭他的能力当上了正厅级的官员。在中国,一个直性格的、不愿讲假话的、出身又没什么背景的人能够到这个级别是很不容易的,这与他的能力有关系。但是绝不是有些同学所攻击的那样。
第五,数理的学生是武汉大学尖子,武汉大学怎么怎么会伤害自己的宝贝呢?大家不要总是这么激动,不管怎么样,都是在武汉大学的框架内学习,中心可以请数学系的老师授课,经济管理学院就请不了吗?中心的专业课大部分都是师兄、师姐上课,他们没毕业的还不在武汉大学吗?可能有疑虑的是,经济与管理学院能不能请到世界级的大师,为数理的学生上课?鉴于陈老师对于数理方向的认同,如果条件许可我认为还是会继续的。有哪些条件呢?第一,经费允许,院里现在正在进行资源整合,目的就是为了减少内耗,集中资源办大事,例如改善待遇,留住现有人才(包括我们武汉大学的高研中心培养的优秀学生),吸引外部人才,包括一些海龟,包括一些有名经济学家讲学。第二,保持与外界的紧密联系。武汉大学的邹恒甫老师是武大的招牌,请注意邹老师不仅属于中心的,也是属于武汉大学的,也是属于经济管理远学院的(他现在是院里的博士导师,可以参见2006年招生简章)。所以利用邹老师优势,整合院里的资源,完全可以将邹老师的事业做得更好。至少在请大师来的时候,可以使用更好的教室、更好的硬件:)说了这两个条件,最后的落脚点就是,大家的思维不要太狭隘,可以将约束条件放开一点,邹老师不是经济与管理学院的死敌,反之亦然,两者可以合作,邹老师从经济系走出去,完全可以帮助经济系(经济与管理学院的前身)发展起来,就向吴纪先老师、张培刚老先生那样。
二、一些建议
所以我觉得现在就是改革的契机,就是武大复兴的契机,大家乐观一点,不要总是自相攻击,我想这阶段大家在这里大骂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恐怕对武大的伤害也是巨大的,不要忘了中心也是武汉大学的中心。你们大骂陈老师、经管院的边际收益,恐怕抵不了武汉大学受伤害给中心带来的边际成本。你们都是数理精英,这个简单的比较很容易得到结论。
希望大家乐观一点,不要在武汉大学内部制造那么多的对立,大家可以合作,合作才能共赢。今年的诺奖不是给了博弈论的研究者吗?他们在理论上证明了合作的重要性,我们为什么不能倡导合作呢?邹先生能与武汉大学合作,就不能与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合作吗?陈院长也会愿意与邹先生合作的,因为目标是一致的,发展和壮大武汉大学,这不也是我们武汉大学师生共同的心愿马〉?
作者:whuiaser 时间:2005-10-25 4:05:00
[align=right][color=#000066][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10-25 4:07:25编辑过][/color][/align]
作者:Bobo1982 时间:2005-10-25 6:35:00
陈继勇这下子出了名了,呵呵
作者:flyingxuan 时间:2005-10-25 7:35:00
[quote][b]以下是引用[i]bigfisherwhu在2005-10-24 23:28:00[/i]的发言:[/b]
为陈继勇院长讲话
以这个标题来发言,有一点吸引眼球的意味,但是决不是向什么人叫板,只是觉得有一些误解不断被放大,以至于辱没了武汉大学的声誉,诋毁了陈继勇老师的个人名誉。在这个时候,我作为一个比较了解陈继勇老师的人,也作为一个邹恒甫先生的支持者和崇拜者的人,觉得有必要说几句:
一、几点澄清
第一,陈继勇老师和邹恒甫老师并没有对立。有很多人喜欢把这两位说成是敌人,其实陈继勇老师和邹恒甫老师一样都是有激情做事业的人,都是热爱武大的人。以前常听陈老师说,他就喜欢呆在武大,看到武大的山水就觉得心旷神怡。说明他其实 非常热爱武大。这几年武大商学院发展很不好,陈老师自己也很急,他自己本人是一个全国重点学科的带头人,对于那个学科的发展也是很着急。学科的发展离不开院里的政策,在这一点上对于如何推动武大经济学的发展,我想陈老师和邹老师的心情是一样的。此外,陈老师是77年考上武汉大学的研究生,当时北美所的领导吴纪先老师,也是将邹恒甫推荐到哈佛的老先生。吴先生是北美所的创始人,也是陈院长的老师,而陈院长实现在北美所(现改名为美加所)的所长,刘道玉先生的文章曾提到过,吴纪先老先生说邹恒甫是最好的学生,希望能接他的班。但是后来陈老师接了班,说明两个人是有渊源的。就我的了解,他们两个人关系还不错,就陈老师自己的说法,他和邹还是很不错的朋友。他本人也很欣赏邹的学术和精神。他现在想的和邹老师一样,都是在想办法整合资源,复兴武汉大学的经济学。经济学的发展需要新鲜血液,如果连自己的数理金融、数理经济都不能指望 、连武汉大学的招牌人物邹恒甫都不能指望、连毕业于武汉大学的正在海外的校友不能指望,那还能指望谁呢?整合资源、进行改革,不是为了给他们一个更还发挥自己才能的舞台吗?不就是为了给他们更好的待遇吗?所以大家不要对立,友好的看待各自己的优缺点,才能共同进步。
第二,中心和经管院也不是对立的。为什么一定要将经院和中心对立起来呢?两者就是那么水火不容吗?就历史而言,邹老师也是从经院毕业的,还是经院院的老领导吴纪先推荐到哈佛的,就现在而言,两者努力的方向是一样的,都是为了武大的发展。邹老师和经院、和陈老师都不是对立的,也不应该是对立的,何必一定要搞成阴谋、阳谋呢?中心好,我们也会说武汉大学的中心,经院差,也会说是武汉大学的经院。记得李熬在清华演讲时说过:我的祖国在这里,我就要它自 由。我们为什么不能借鉴呢?武汉大学就在我们脚下,我们就要它强大,不管是中心,还是经院。现在武大的发展面临很多问题,主要就是资源不足、内耗太多,现在要进行整合,仅仅是没有让某些学生知道,就成了阴谋,就成了脸上贴金,为什么不能考虑的积极的呢?难道中心的发展和名扬天下,都需要一个很差的经院与之相伴随吗?想这为什么不能相得益彰、共同进步呢?对于经院合作的诚意,不是我们在这里辨得清楚地,邹老师自己感受得到就行了。事实上,9月份的时候,人行的张涛(邹老师在其新著的致谢中提到过)来武汉,还请邹老师 和陈老师一起吃过饭。我们从时间上推断,那个时候在emba收到经院之后,在宣布数理分拆之前,两人一起吃饭聊天,就会一点都不会谈及?大家可以想象看,邹老师一点都不知道?陈老师这么大的事情就没提及?不要再网上看的一些消息就盲目相信,要有自己的判断,最根本的就应该对武汉大学有信心,对我们的老师(陈老师和邹老师)的智慧有信心。试想想,大家作为武汉大学的学子,不管是来自于中心,还是来自于经院,如果将来学成以后站在武大的讲台上,为武大的发展作贡献,那该多好呀!所以大家要着眼于将来,经济与管理学院的这次改革,对于包括中心同学在内的武大校友都是机遇,都是推动武大复兴的机遇。
第三,陈继勇老师自己非常注重经济学中的数学和计量,说明他并不排斥经济学的数理方向。虽然他自己是学文科出身,但是他还是看到趋势的~。有两个例子,第一个,推动全院研究生课程改革,明年要在全院开大课,为硕士和博士开设全院性的课程,包括高级宏观、微观、计量等(以前都是各个系各自开课,效果不是很理想),这些课程由院里组织,最好的老师来将自己最拿手的课程。当然,这里最好的老师,可能还是不入一些人的法眼。第二个,审时度势的推动世界经济专业课程的改革。因为历史原因,世界经济学科比较偏重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例如很多课程都是以马克思主义冠名的,今年陈老师和其他老师一起,做出了调整,尽最大努力的引入现代经济学的成分。据了这两个例子,都说明陈老师并不是像有些人说得那样“固步自封、陈旧保守”。陈老师对于经济学的数理方向还是很认同的。
第四,不要将陈继勇老师妖魔化了。网上的同学比较激动,动不动就是“历史罪人”、“跳梁下丑”。其实陈老师是一个比较激进的改革者,其人生性耿直。开口闭口就是政绩,其实陈老师不需要政绩,因为陈老师不需要在升官了。他现在已经是正厅级了,就是和武大的常务副校长一个级别,他今年已经54岁了,也不会想者作武汉大学的校长(副部级),那么试问,他这么“阴谋、为了政绩”是为了什么呢?在中国搞政绩,就是为了升官,他现在已经没有这个动力了。陈老师在96年调离武大的时候,是当时的省委想培养他,但是生性过于耿直,不喜欢讲假话,所以其人在官场上得罪了一些人,使得他的一些抱负难以实现。回到武汉大学做教师,使他很多年的想法,他不喜欢官场上的尔虞我诈,他是一个直性子,这一点熟悉他的人都知道。即便如此,他仍然凭他的能力当上了正厅级的官员。在中国,一个直性格的、不愿讲假话的、出身又没什么背景的人能够到这个级别是很不容易的,这与他的能力有关系。但是绝不是有些同学所攻击的那样。
第五,数理的学生是武汉大学尖子,武汉大学怎么怎么会伤害自己的宝贝呢?大家不要总是这么激动,不管怎么样,都是在武汉大学的框架内学习,中心可以请数学系的老师授课,经济管理学院就请不了吗?中心的专业课大部分都是师兄、师姐上课,他们没毕业的还不在武汉大学吗?可能有疑虑的是,经济与管理学院能不能请到世界级的大师,为数理的学生上课?鉴于陈老师对于数理方向的认同,如果条件许可我认为还是会继续的。有哪些条件呢?第一,经费允许,院里现在正在进行资源整合,目的就是为了减少内耗,集中资源办大事,例如改善待遇,留住现有人才(包括我们武汉大学的高研中心培养的优秀学生),吸引外部人才,包括一些海龟,包括一些有名经济学家讲学。第二,保持与外界的紧密联系。武汉大学的邹恒甫老师是武大的招牌,请注意邹老师不仅属于中心的,也是属于武汉大学的,也是属于经济管理远学院的(他现在是院里的博士导师,可以参见2006年招生简章)。所以利用邹老师优势,整合院里的资源,完全可以将邹老师的事业做得更好。至少在请大师来的时候,可以使用更好的教室、更好的硬件:)说了这两个条件,最后的落脚点就是,大家的思维不要太狭隘,可以将约束条件放开一点,邹老师不是经济与管理学院的死敌,反之亦然,两者可以合作,邹老师从经济系走出去,完全可以帮助经济系(经济与管理学院的前身)发展起来,就向吴纪先老师、张培刚老先生那样。
二、一些建议
所以我觉得现在就是改革的契机,就是武大复兴的契机,大家乐观一点,不要总是自相攻击,我想这阶段大家在这里大骂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恐怕对武大的伤害也是巨大的,不要忘了中心也是武汉大学的中心。你们大骂陈老师、经管院的边际收益,恐怕抵不了武汉大学受伤害给中心带来的边际成本。你们都是数理精英,这个简单的比较很容易得到结论。
希望大家乐观一点,不要在武汉大学内部制造那么多的对立,大家可以合作,合作才能共赢。今年的诺奖不是给了博弈论的研究者吗?他们在理论上证明了合作的重要性,我们为什么不能倡导合作呢?邹先生能与武汉大学合作,就不能与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合作吗?陈院长也会愿意与邹先生合作的,因为目标是一致的,发展和壮大武汉大学,这不也是我们武汉大学师生共同的心愿马〉?
[/quote]
关键是将数理系并入别的系,如何保持数理的特色?如何维持数理原来的课程标准?
作者:chenkt2005 时间:2005-10-25 13:51:00
转贴:武大ias精神之沦丧!
作者:周人失国
曾经以为,中心是武大唯一可以安心读点书的地方。也许一如没落无能如我辈者,不善人事,也乐于独立之人,中心是唯一可以稍微可以躲避人事纷扰的地方!
可是一切却又如此之难。楚人本功利,邹先生却不避嫌隙,不怕险阻,于一方穷山恶水中开辟一条生路。邹先生性情中人,大概也蛮乖张,不大乐于务虚。至于虚与委蛇,留念人情纷扰,大概深恶痛绝之!然而凭先生之天分,不屈之精神,终于于武大有尺寸之地。先生心中有片净土,这里只有学术,没有升官发财投机取巧,没有营营苟苟人事纷争。先生之风,山高水长。吾中心矗立,巍为国光!这里的生活紧张而平静,这里的人民安居乐业,这里的人心淳朴而简单。然而世界本不清静,哪里能容此世外桃源?
打垮一个人,不在于他的肉体,而在于混乱他的思想,拔下他那不屈的头颅。
毁掉一个世外桃源,在于利诱而不是威逼。
不知从何时起,中心的学生开始热衷于入党,升官。开始要全面发展了,开始要又红又专了?中心的学生开始追求什么综合素质,什么综合素质开始于前途,命运挂钩!
吾国从来不缺乏此中综合素质破高之辈,吾民从来不缺乏此中政治热心,也从来不缺乏如此综合素质中塑造的一代代政客。吾校向来去缺乏一批批为蝇头小利冲锋陷阵之流,亦不乏侃侃乱弹,跟风盲从之气。堂堂武大最大一院,要进行什么教学改革为什么不拿自己历史上的专业试验?为什么要动邹先生的心血?
我等历经艰险,过关斩将,图慕邹公之高义!有多少人,于中国自由精神之殿堂(pku)失之交臂,而终于在邹先生的荫护下找到自信,找到高贵的血统于自尊的精神。而免于流俗的侵扰,免于迷失于滚滚红尘。中心是自由发展的,是没有精神束缚的。没有形形***的创优,没有迎接方方面面的检查,她只沐浴在邹先生的阳光雨露中默默成长 。没有邹先生,何处是我等庸碌无能之辈之皈依?
堂堂武大最大一院,竟难以容下一方净土?党的力量没有谁不拜服,然而非要把先进的红旗插遍每一寸土地才能甘心?婚丧嫁娶,人之常理。分分和和,世间不定之命运。皮之不存,毛将焉附?伊人形体即衰,气质安存?躯体将解,精神何存?
况形体虽存,而注之垃圾尿粪,美其名曰绿肥,能成参天大树乎?奇珍异木,必长于参天老林。人间高贵之物种,岂强求硬取可得?而世间之高贵异种,又皆毁于 庸人之叨扰。惟其稀少,才可能高贵。惟其高贵,才不可以推及全体。吾国人士,概有贪大求全之癖! 以为借助中心之精气,孕日月中天之经管,莫非人人皆可尧舜?
我本鄙陋之辈,惊闻武大最大一院之情况公布会引发众怒,中心学子惶恐失辅,人生思动,苦盼邹公!人道邹先生有心无力, 当此危局,唯发此文,以抒伤感
作者:chenkt2005 时间:2005-10-25 14:01:00
愚蠢呀,愚蠢。
你这肮脏的东西,
怎配舞于文明的殿堂。
鄙视你!你这无耻的小人!
作者:chenkt2005 时间:2005-10-25 14:05:00
愚蠢之于庸人,当无大碍;权者并有愚蠢,害将大焉!
作者:chenkt2005 时间:2005-10-25 14:59:00
让我们重新感受一下吧!:
林毅夫老师眼中的邹恒甫教授
在我们看来,邹恒甫老师总喜欢"批评"其他大牌教授,其中就包括林毅夫老师.不过,表面上的"不和"正是他们两人学术风格的最佳体现.其实他们彼此都将对方视为最好的学习榜样和交流对象.让我们看看林老师对邹老师的评价,下面是一封林老师写给世界银行研究部主管的评价信.(后有原文)
周程(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翻译
Reinikka教授
我非常荣幸为邹恒甫教授写这封评价信,他在中国现代经济学的教研发展中做出了巨大贡献.在我看来,邹教授是个具有战略眼光和开拓精神的教育实干家.从1992年开始,他利用自己的个人时间和基金在武汉大学极好地推广了现代经济学教育,开办了现代化的经济学专业.他凭借自己的热情和远见影响了众多在海外执教的华人学者到武汉大学传授现代经济学知识.目前邹教授所引领的武汉大学经济学本科专业被公认为是中国最好的经济学本科项目.自成立至今,这个专业已经培养了数千名毕业生,他们当中的很多人都前往美国顶级大学攻读经济学博士,其中一些人在获得博士学位后已经归国任教.让人兴奋的是,他们中一部分人已经成为中国乃至世界的卓越学者.
在我看来,邹教授为中国经济学教育发展所做出的贡献已经超过了其他任何人或机构.能力的建设是世界银行援助发展中国家的首选方面,就此我深信不已.所以世界银行应该为邹教授在中国现代经济学教育发展中的成就感到骄傲.
如果您想更多了解有关邹教授在中国现代经济学教育中所做的贡献,请和我联系.
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
April 17, 2004
Dr. Ritva S. Reinikka
Manager, Development Research Group
The World Bank
1818 H St. NW
Washington, DC 20433
Dear Dr. Reinikka:
I am most delightful to write this reference letter for Dr. Hengfu Zou’s contribution to the modern economics teaching and research in China. Dr. Zou is a person with vision, devo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He admirably started an economics undergraduate program at Wuhan University in 1992 with his own personal time and funds. His devotion and vision influenced many other Chinese economists working overseas to contribute their time to teach in that program. Now Dr. Zou’s undergraduate economics program at Wuhan University has recognized as the best program in China. The program has produced hundreds of graduates. Many of them pursue further PhD studies at top universities in the United States. Some of them have returned to teach in China after obtaining their PhD and several of them have become prominent economists in China and the world.
In my view Dr. Zou has done more than any person or i titution in China and abroad for the building up of modern economics in China. I understand that capacity building is one of the priority areas of World Bank’s programs for the developing countries. The World Bank should be proud of Dr. Zou’s achievement on the economics capacity building in China.
If you would like to know more about Dr. Zou’s contribution to economics teaching and research in China, please do not hesitate to contact me.
My best regards,
Sincerely yours,
Justin Yifu Lin
Profe or and Founding Director
China Center for Economic Research
Peking University
作者:sylvia0316 时间:2005-10-25 15:04:00
我们学校的经济数学还要糟糕
作者:樱花樱花请开口说话 时间:2005-10-25 18:49:00
鄙视在中国经济学界凭借马克思经济学搞政治斗争的刘国光类的政客!玷污了学术界!
作者:john9876 时间:2005-10-28 20:58:00
据说陈继勇教授还是写了几篇文章,尽管学术水平不怎么样,这也难怪,他毕竟是"工农兵学员",这里决没有歧视的意味,这是时代的产物,他也是受害者.所以他有今天的行为是历史的贻害.
陈教授本来可以做得更好,但他毕竟是凡人,他逃不过"学而优则士"的中国传统,不知为什么他选择了仕途,先是在湖北大学当了什么副校长,而有到湖北省社科院当什么院长,行政级别好象越来越高(当然是虚职),应该是厅级吧,但离学术却越来越远,真有点为他感到惋惜.他当然不知道什么是真正的学术?学术的真正价值是什么?他只知道给自己脸上贴金,摘桃子,当然更要打着改革的旗号.陈教授的所作所为只是他为仕途考虑罢了.
只所以会发生这样的事情,其实是武大"武大郎"习气作怪,陈教授其实也是受害者,他在武汉大学呆的时间较长,他受武大郎习气的祸害最深,中毒也最深.所以凡是优秀的就要打倒,或者排挤.如今他又坐在院长的位置,所以他的危害就最深了,真的是有点惶恐.
尽管对这个人没有什么个人的成见,但有两个事情还是有自己的看法:
一,这个人不诚实,在国内的一次学术会议期间,听陈教授说,"我这个人学问做得不怎么样,但我爱惜人才".但不知道他对目前的所做所为有何感想,也许当官的都这样.
二,陈教授是否应该改一下自己的小毛病,出口"国骂",三句话不离狗XXX,他XX,确实有损学者形象,更不象一个大学的院长,还是改一下为好.
作者:fatboy2005@1 时间:2005-10-28 21:10:00
支持IAS,支持邹老师.大家团结一致,形成合力,让邹老师带领我们走更远.
作者:IASER 时间:2005-10-28 21:16:00
也许经管院是有理由,说是为了我们好,可关键是它有这个能力塑造一个品牌吗?也许我们真成了毫不顾忌后果的试验品了。而且至今还有件事经管院一直没说清楚,陈教授说邹老师回武大跟他们商量过,不知道是不是真的(个人不相信)
作者:anlinquan 时间:2005-10-28 23:07:00
如果网上的这些传言是真的话,真应当为中国经济学研究感到悲哀。
光荣的武大研究中心,莫名其妙的中国学术界!
作者:longji 时间:2005-10-29 0:20:00
令人发指的行为!朗朗乾坤!
作者:chenkt2005 时间:2005-10-29 9:26:00
关键不在于商院是否能管好或能否创出品牌,而在于毁掉一个已经初具规模和影响的品牌,而不是设法改进,保护,发展她,是一个极端不明智的决策行为!
作者:liz5770 时间:2005-10-29 22:39:00
可惜~可惜~
之前就听说武大高级研究中心解散了,还以为是有人说起耍的,结果。。。
真是中国经济学的悲哀!
还记得国庆前才把钱给武大的同学寄过去,找他帮忙买几本,现在。。。
心疼呀。。。。
作者:白马啸西风 时间:2005-10-30 18:27:00
中心的同学们要顶住啊,邹老师还在外面活动,对方的势力太强大了。要学学令狐冲的精神。
作者:白马啸西风 时间:2005-10-30 18:34:00
贴一首《完美世界》的歌词,与中心的同学们共勉:
不知日落日升多少个夏秋,不知我已这样奔跑了多久,我冲出神咒注定一生的寻求,远方的完美世界的爱和自由,
fly with me ,in the prefect world ,go with me,just like a bird, 没什么能阻拦自由的甜密,
这样沉默爱你不知有多久,我愿付出我的生命和所有,我让你不顾一切跟我走,去向哪完美世界的爱和自由,
fly with me ,in the prefect world ,go with me,just like a bird, 没什么能阻拦我们在一起,fly with me ,in the prefect world ,go with me,just like a bird,
没什么能阻拦自由的甜密。
人生很多时候就是在忍耐与等待,也有很多无奈。
[align=right][color=#000066][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10-30 18:35:57编辑过][/color][/align]
作者:bruce_goal 时间:2005-10-30 18:51:00
中心可要坚持住啊,那里可是我的向往之地啊!
作者:牛士 时间:2005-10-30 19:21:00
无论如何,这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结束,我们是否也应该反省一下,到底IAS该怎么走
作者:lry368 时间:2005-11-3 17:01:00
海归派经济学家的妥协思想让刘国光之类的经济学家有机可乘。
海归派经济学家不敢用他们在国外所学的知识去清算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
反对刘国光的最好办法是勇敢地站出来证伪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
作者:幽夏 时间:2005-11-3 17:20:00
简直不敢相信,真是悲哀!怎么会有这种老师!
作者:jefon 时间:2005-11-3 20:59:00
最新消息是,邹老师已经回武大了,而且发表激昂的演讲,中心不会就此倒下!而且邹薇老师已经正式加盟中心,负责中心教学,而且张定胜也已回国,中心要申请博士点呢!中心毕业的博士也大都响应邹老师的号召,愿意为中心出力,大有大干一场的气势,这块净土有保留的希望!
作者:climberhe 时间:2005-11-4 0:30:00
真的还是假的啊?
不会是烟雾弹吧
作者:iasjiewang 时间:2005-11-4 1:17:00
是真的.
作为IAS学生,很感激大家在CENET上声源邹恒甫老师,而且论坛上的那些话都被我们同学借鉴,并打印出来给校长和书记看.
我不敢说武大的前途怎么样,但是IAS却一定会越办越好--------就凭我们这些中心的学生现在废寝忘食的学习,就凭我们的师兄师姐可以几乎免费从美国回来给我们讲课,就凭我们拥有的那堆涵盖经济学真髓的教材,笔记,作业,心得(总结)... ...
我们唯有持续地努力,才对得起邹恒甫老师,对得起论坛上广大有良知的同胞!
作者:iaser 时间:2005-11-4 13:36:00
IAS的事情总算解决了,邹老师能始终热爱武大,我想我也能。生活趋于平静,我们就像以前那样好好学习,也许以后都不会再有时间来论坛了,今天也算是一个告别吧,我代表自己谢谢大家对IAS的关注与支持,谢谢CENET这个平台。我坚信,IAS一定能做得更好,因为我们不会放弃理想。为自己,为IAS,为武大,更为祖国,我会努力的!相信我的同学们也会的。
作者:wooth 时间:2005-11-4 14:11:00
[quote][b]以下是引用[i]iaser在2005-11-4 13:36:00[/i]的发言:[/b]
IAS的事情总算解决了,邹老师能始终热爱武大,我想我也能。生活趋于平静,我们就像以前那样好好学习,也许以后都不会再有时间来论坛了,今天也算是一个告别吧,我代表自己谢谢大家对IAS的关注与支持,谢谢CENET这个平台。我坚信,IAS一定能做得更好,因为我们不会放弃理想。为自己,为IAS,为武大,更为祖国,我会努力的!相信我的同学们也会的。
[/quote]
什么意思?一切恢复原样?
作者:williampei 时间:2005-11-5 15:05:00
IAS光复了,谈笑间,狂风暴雨
老邹真低调,虽然此公喜欢调侃
[讨论] 无言
作者:dfzr 时间:2005-11-6 14:23:00
为了局部的利益,何言整体的进展?中国的学术,大都是在行政的框架下低着头前进的,55555555555
作者:legend314 时间:2005-11-6 14:39:00
和刘国光老先生的奇文是不是有关?瞎猜得
作者:fallegend 时间:2005-11-6 22:38:00
[quote][b]以下是引用[i]legend314在2005-11-6 14:39:00[/i]的发言:[/b]
和刘国光老先生的奇文是不是有关?瞎猜得
[/quote]
尘埃落定,瞎猜的请不要发表议论。
作者:daniel_hz 时间:2005-11-6 23:15:00
当你刚出生时,有人想把你扼杀在萌芽中,而当你成长而得到荣誉时,有人又想摘走你的果实
呵呵,中国的高校内部对此道有时运用得更是炉火纯青!
作者:trybest 时间:2005-11-8 10:24:00
可究竟谁在本应该是学术静地的高校如此“兴风作浪”呢?
好比武汉大学IAS这次“突遭黑手”,网上声援声、唾骂声一片,不少人指责其经管学院院长陈继勇为罪魁祸首,可这么小小的一个院长为何如此“胆大”冒天下之大不惟呢?这么聪明的人难道就真像网上说的就那么“草率”、那么不会衡量利弊?或者像为他辩护的人所说的那样他也是身不由己、受人指使?那幕后真正元凶又是谁呢?莫非是武大高层领导??
[align=right][color=#000066][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11-8 10:30:40编辑过][/color][/align]
作者:seicom 时间:2005-11-8 14:12:00
石破天惊,石破天惊,石破天惊,
关注中~~~~~
作者:daniel_hz 时间:2005-11-8 16:00:00
出现这样令人义愤填膺的事情不是偶然的,这乃国情和体制使然,反正不是张三下手,就是李四袭击,本人觉得追究谁为罪魁祸首意义不大。
当前这环境和体制,悲哉
作者:williampei 时间:2005-11-8 17:00:00
IAS无恙了,涅盘之后的凤凰会飞的更高更远
将来被淘汰分流后剩下来的学生才是真正的”数理军团“
作者:lixing1 时间:2005-11-9 12:45:00
[quote][b]以下是引用[i]iasjiewang在2005-11-4 1:17:00[/i]的发言:[/b]
是真的.
作为IAS学生,很感激大家在CENET上声源邹恒甫老师,而且论坛上的那些话都被我们同学借鉴,并打印出来给校长和书记看.
我不敢说武大的前途怎么样,但是IAS却一定会越办越好--------就凭我们这些中心的学生现在废寝忘食的学习,就凭我们的师兄师姐可以几乎免费从美国回来给我们讲课,就凭我们拥有的那堆涵盖经济学真髓的教材,笔记,作业,心得(总结)... ...
我们唯有持续地努力,才对得起邹恒甫老师,对得起论坛上广大有良知的同胞!
[/quote]
赞一个!
IAS能够保留并发展壮大,不但是IAS的学子之幸、武汉大学之幸,对中国日益增加的热爱现代经济学的学子,又何尝不是一件幸事呢?!!
所属版面:『 财经评论 』 本帖第4页
共有回复: 200 共有页数: 5 显示帖数:
欢迎光临经济学论坛-中国经济学教育科研网还有多少墙需要拆掉(1)
2009-11-09
柏林墙倒塌20周年札记 每一个时代都有其独特的精神与风气。通常,当我们无法准确查知这种风气的源头时,我们就以一场具体的戏剧化事件作为它的原点,尤其是在这个事件蕴含有完美的禁锢与自由、沉闷与变革意义的时候。可以说,1989年柏林墙的倒塌在历史上恰好扮演了这样的角色。它代表的不只是东西对峙的终结,它也象征着民众的自由流动、市场的自由扩张与思想的自由传播,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定义了我们这个时代的面貌。在柏林墙倒塌20周年之际,让我们与一些杰出的思想者一起,再次评价它的历史意义与现实意义。 测试
“根据东德法律也是犯罪”
经济观察报 秦晖/文
1961年8月13日,前东德(民主德国)建立了隔绝东西柏林的“反法西斯防卫墙”。从此勃兰登堡门内外的两个柏林成为两个世界。在墙的西边没有任何防御措施,老百姓可以一直走到墙根。而在东边,沿墙一线(包括途经原来柏林市中心的繁华地带和斯普雷河边的景观地带)宽一百多到数百米的建筑全部被推平铲光,形成一条严禁民众接近的无人区 (人称 “死亡区”),其间有铁丝网栅栏、军车巡逻道、望塔、钢筋水泥碉堡、自动信号报警和机***自动射击装置、警犬巡逻线、探照灯和高杆式强光照明灯、车辆陷坑、松土地带、哨卡岗楼密布,完全是一个恐怖地带。面对西方的指责,东德政府最有力的辩护就是:这一切并不具有对西边的进攻性,它只是“防卫墙”,是防御性的。东德作为一个主权国家,拥有防卫的权利。
没错,柏林墙的确是“防御性”的,从来没有人指责这道墙具有军事进攻的功能。问题是它要“防御”谁?柏林墙存在的28年记录铁证如山地表明,它从未对任何一个西边的人进行过火力拦截,因为根本没人试图闯入。但是,它却以火力射杀了有名有姓的201名东德公民,而除了想“出去”,他们并无任何过错,至于在火力拦截中被打残打伤、生擒活捉的东德人就不知多少了。显然,柏林墙并不是用来进攻西边的,但它也不是用来“防御”西边的。它就是一道拦截“自己人”外逃的天堑,一道为东德公民设下的天罗地网。
关于柏林墙的评价,我以为如下一段话堪称经典:
“世界上的围墙都是防止外面的人闯进来的,只有一种围墙是防止里面的人出去的,那是什么?那就是监狱的围墙!在这样的墙里面是什么地方?那不就是监狱吗?”
的确,被这样的墙“保护”起来的东德不像一所巨大的监狱吗?但即便是监狱,对试图“越狱”者不加警告就射杀也被认为是残忍,而沿柏林墙的许多机***自动射击装置就具有这个功能。因此统一以后这种“对试图越墙者格杀勿论”之举被认为是一种需要审判的罪行。但是两德统一是协议实现的,对前政府的政治行为似乎也不应追究个人责任。当然,舆论的谴责是没法禁止的。而面对舆论谴责,一位前东德领导人辩解说,柏林墙下的死亡只是执勤军人的随机应变造成的,东德官方并没有下达“越墙者格杀勿论”的正式命令,因为“我们东德的法律也不允许”这样草菅人命。如果真有这样的命令,“我们当政时也是要追究的。”
然而他不说还好,不久,人们在东德档案中果真就发现了这样一份“格杀勿论”的正式命令,而且上面还有许多政治局委员的签字。这下坏了:按东德领导人自己的说法,即使根据当时东德的法律,这样的“格杀勿论”也是犯罪,下令者要承担责任。统一后的德国如果根据那时在东德并不生效的西德法律给他们治罪,那就有政治报复之嫌。但是如果统一前在东德境内杀人放火的刑事犯在统一后就没事了,恐怕也不符合常情。所以许多人认为,根据当时东德的法律也属犯罪的行为,统一后并无免受追究之理,这被认为是纯粹的法律问题而不是政治问题,而且人命关天的案件时效也长,现在时效并没有过去。于是法庭“根据当时东德的法律”进行了审判,一些人为此受到了惩罚。笔者不想评价这种追究是不是合适,但“即使根据当时东德的法律也是罪行”的说法,无疑已足以把柏林墙及其策划者钉在了耻辱柱上。
建墙之前:两种占领政策
1945年德国法西斯无条件投降,英、美、法、苏之间的联盟关系因为对手的消失失去了存在的基础,但分割德国是它们共同的想法,在《波茨坦协定》中几国首脑就军事占领柏林进行协商。戴高乐说,各占领区“按照自己认为应当的办法,管理自己的占领区”。斯大林也说,谁攻占的地方,就把自己的社会制度强加于它。两个德国就此产生。
1949年民主德国在苏占区成立,同一个民族同一种文化就此形成两种不同的发展模式,东西占区成为两种制度较量的场所。苏联要把东德变成自己的卫星国,控制与汲取是主要思路。首先在战后赔偿问题上,各占领区实行完全不同的政策。苏联的策略是“榨取德国赔偿本国”,它向德国方面提出100亿美元的赔偿。战后的德国没有能力偿还这样巨额的战争赔款,苏联便拆除德国的工厂设备,利用德国的专家、技术人员和战俘无偿进行实物赔偿。为此苏联从它的占领区拆走了80%的重工业设备。到1948年,苏占区的1900家工厂被拆除,其中1700家是整体拆迁,由于大规模的拆除,东德的生产能力下降了50%。此后很长时期,东德的每七个工人当中就有一个为苏联人干活。此外苏联还把大量的农产品运回本国,据统计,通过这种方式,苏联大约从东德索取了价值150亿美元的赔偿,使东德如牛负重,长期无法重振经济。另外苏联把法本、克虏伯等大型企业没收后改造为苏联股份公司。本来战后的生活就十分艰难,还必须向苏联提供大量赔偿,使东德不堪重负。
而西德是东西方对峙的前沿,在冷战加剧的情况下,为了抵制苏联的势力,英、美、法与苏联的思路完全不同,开始实行经济扶植政策。西德只向西方战胜国提供了原定数额2%的赔款。1948年6月英美为成立联邦政府、起草德国宪法和占领法,在西占区实行币制改革。苏联为了反击,于6月24日全面中断通往西部的水陆运输,对西柏林进行封锁。美、英、法不计代价,耗巨资通过空中走廊飞行运输,给西柏林居民供应各种物资,前后持续达324天。在这将近一年封锁期内共空运140万吨物资,近20万航次,仅空运费就达2.5亿美元。在密集的运输中飞机失事24架,机组人员死亡48人。这一切如今都记载在了原柏林滕佩尔霍夫机场楼前竖立的“柏林大空运”纪念碑上。在那些日子里,柏林人看到的是这样对比鲜明的图景:苏联人从地面上把德国的东西一列车一列车地拉走,而英美则从空中一架接一架地用飞机把来自西方的东西源源不断送进德国。
与此同时,美国从1946-1950年在西占区共发放16.202亿美元的救济款。1948年根据“马歇尔计划”,联邦德国获得近16亿美元援助。美国还在德国开设“特殊账目”用于国内的财政补贴,截止到1975年为该账目提供了大约110亿美元的贷款,这被称作是西德经济起飞的“第一推动力”。 1 | | 分享
|
2009-12-04
|
2009-11-20
|
2009-11-19
|
2009-11-11
|
2009-11-10
经济观察网相关产品
网友昵称:
所发表点评仅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经济观察网》观点
验证码
|
|
|
|
|
|
|
经济观察网 eeo.com.cn
地址:中国北京东城区兴化东里甲7号楼 邮编:100013 ***:8008109060 4006109060 传真:86-10-64297521
备案序号:鲁ICP备10027651号 Copyright 经济观察网2001-2009nginx/0.7.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