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度

省内其它企业信息
henan.edeng.cn
请先选择分类
选择分类
人才网
二手网
房产网
便民服务
黄页 家居网 理财公司 影视公司|文化公司 办公耗材 机械网|五金网 装修公司|建材网 玩具批发 环保网|安防网 服装批发网 食品网 石油化工黄页 电脑公司 印刷厂 礼品网 电子厂 能源网|冶金网 户外运动|健身网 农业信息网 企业信息
企业服务
生活网
创业网
个人简历
教育|培训|招生
汽车网
黄牛养殖协会促使卧牛河乡肉牛养殖的组织化程度不断提高...
广告代码: 51777662 发布时间: 2011-07-05,23:04:59
类别:
***:
地址:
价格:
开业时间:
停业时间:
公司名称:
山东畜牧养殖公司
具体位置:
发布者:
联系人:
宫东风
电子邮箱:
fdcfjh@163.com
相关企业信息内容:
( 0 )人
( 0 )人
  对于“物流”的概念,不同国家不同机构不同时期有所不同,关于物流活动的最早文献记载是在英国。1918年,英国犹尼利弗的哈姆勋爵成立了“即时送货股份有限公司”,目的是在全国范围内把商品及时送到
、零售商和用户手中。二战期间,美国从军事需要出发,在对军火进行的战时供应中,首先采用了“物流管理”(logistics management)这一词,并对军火的运输、补给、屯驻等进行全面管理。二战后,“物流”一词被美国人借用到企业管理中,被称作“企业物流(busine logistics)。企业物流是指对企业的供销、运输、存储等活动进行综合管理。   根据日本物流管理协会的资料记载,日本在20世纪50年代以后,经济已基本恢复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的水平,企业进行大规模设备投资和更新改造,技术水平不断提高,生产力大
幅度上升。1955年成立了生产性本部,该团体为了改进流通领域的生产效率,确保经济的顺畅运行和发展,组织了一个由伊泽道雄为团长的大型考察团,于1956年秋季考察了美国的物流,当时日本还没有“物流”这个词,代表团的名称为“流通技术专业考察团”。该代表团在美国期间,美国著名教授肯巴斯先生讲到,美国30年来国民经济之所以顺利发展,原因之一就是既重视生产效率又重视流通效率。美国产业界真正认识到物流的重要性基本在1950年前后,在此之前一直只重视销售,仅把运输、保管、包装、装卸等物流活动作为销售的辅助性活动。日本流通技术考察团在美国还发现,原来日本被称为流通技术的运输、包装等活动,美国人称为Physical Distribution(PD)。   日本考察团回国后便向政府提出了重视物流的建议,并在产业界掀起了PD启蒙运动。在日本能率协会内设立了PD研究会,邀请平原直先生(历任装卸研究所所长、日本装卸协会会长,被誉为日本“物流之父”)担任会长,每个月举办PD研讨会;在流通经济研究所,日本权威物流学者林周二教授等也组织起PD研究会,积极开展各种形式的启蒙教育活动。   经过8年的努力,1964年日本政府终于开始对PD引起了关注。通产省几次邀请平原直先生去政府机关说明PD的重要性,为政府官员们讲课。同年7月,通产省决定讨论物流预算案时,担
心新闻媒体在报道中讲PD日本人听不懂,于是邀请平原直先生同内山九万先生(日本通运株式会社专务董事)商议。内山专务认为PD中的“P”,即Physical在这里并不是“物质”的意思,而是“物理”的意思,Distribution是“流通”的意思,所以应把PD译为“物理性流通”,但又觉得作为一个名词,“物理性流通”字数过多、过长,只好缩为“物的流通”。于是“物的流通”这一新词在全日本媒体上发表了。 此后,“物的流通”在日本逐渐家喻户晓,人人皆知。产业构造委员会内设立了“物的流通分会”;1970年成立的日本最大的物流团体之一就叫“日本物的流通协会”。同年成立的另一个日本类似的物流团体,日本物流管理协议会每年举行的物流会议也都叫“全国物的流通会议”。   1970年以后很多人又觉得“物的流通”也有点长,于是就干脆简称为“物流”了。“物流”这个词在日本至今仍在使用。   物流目前比较流行的
方法为logistics。
  由于物流对象不同,物流目的的不同,物流范围、范畴不同,形成了不同类型的物流。   (一)宏观物流。宏观物流是指社会再生产总体的物流活动,从社会再生产总体   
角度认识和研究的物流活动。宏观物流还可以从空间范畴来理解,在很大空间范畴的物流活动,往往带有宏观性,在很小空间范畴的物流活动则往往带有微观性。宏观物流研究的主要特点是综观性和全局性。宏观物流主要研究内容是,物流总体构成,物流与社会之关系在社会中之地位,物流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社会物流系统和国际物流系统的建立和运作等。 (二)微观物流。消费者、生产者企业所从事的实际的、具体的物流活动属于微观物流。在整个物流活动中,之中的一个局部、一个环节的具体物流活动也属于微观物流。在一个小地域空间发生的具体的物流活动也属于微观物流。   (三)社会物流。社会物流指超越一家一户的以一个社会为范畴面向社会为目的的物流。   (四)企业物流。从企业角度上研究与之有关的物流活动,是具体的、微观的物流活动的典型领域。   (五)国际物流。国际物流是现代物流系统发展很http://niu.shjjcz.info快、规模很大的一个物流领域,国际物流是伴随和支撑国际间经济交往、贸易活动和其它国际交流所发生的物流活动。   (六)区域物流。相对于国际物流而言,一个国家范围内的物流,一个城市的物流,一个经济区域的物流都处于同一法律、规章、制度之下,都受相同文化及社会因素影响,都处于基本相同的科技水平和装备水平之中。   (七)一般物流。一般物流是指物流活动的共同点和一般性,物流活动的一个重要特点,是涉及全社会、各企业,因此,物流系统的建立,物流活动的开展必须有普遍的适用性。   (八)特殊物流。专门范围、专门领域、特殊行业,在遵循一般物流规律基础上,带有特殊制约因素、特殊应用领域、特殊管理方式、特殊劳动对象、特殊机械装备特点的物流,皆属于特殊物流范围。
河南 企业信息
省内其它企业信息相关分类
您可以对“黄牛养殖协会促使卧牛河乡肉牛养殖的组织化程度不断提高...”进行评论:
免责声明
本信息为网友自行发布,易登提醒您网上信息有风险,在实际交易过程中,请您务必保持警惕!新一代的学术数据库 |
找不到?搜一下!
学术期刊
浙江产业组织合理化程度有多高?
浙江产业组织合理化程度有多高?
2005年第2期
作者:
学术期刊 QCode : zggqgl200502009
一、浙江区域特色经济形成的历史基础和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浙江许多地区将客观的经济基础与市场运作的机理结合起来,形成了一大批区域特色经济(通常也称为"块状经济").
关键词:
相似文献
作者:张晟立
学术期刊
2005年第2期
作者:余佳群,张凤新,徐东颜
学术期刊
2007年第9卷第5期
作者:王守国
学术期刊
2004年第6期
作者:彭晓静
学术期刊
2010年第6期
作者:罗建华
学术期刊
2000年第9卷第2期
作者:沈宏亮
学术期刊
2003年第21期
作者:吴江洲
学术期刊
2006年第4期
作者:蒋雪湘
学术期刊
2010年第9期
作者:高兰芳
学术期刊
2003年第5卷第4期
作者:盛杰民,袁祝杰
学术期刊
2002年第2期
版权所有 北京万方数据股份有限公司 京ICP证010071号CSSCI学术论文网:大学生毕业论文范文网,本科毕业论文格式范文网,免费毕业论文网,免费论文下载,毕业论文下载,论文格式下载,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检索标题
欢迎光临
作为中国最权威的
,是论文规模最大的
免费下载以下
等。本站所有
来源于国内外各权威期刊论文数据库、人文社科类核心期刊,论文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作者不同意本站发表其论文,请E-mail站长信箱:
当前位置:
提高流通领域的组织化程度 实现流通产业的集约化经营
学术论文发表时间:
2010-10-14 15:01
论文来源:
www.c cipaper.com
论文发表者:
提高流通领域的组织化程度 实现流通产业的集约化经营 【作 者】任仲祥 内容提要 此文对我国商业流通业的改革历史、现状进行了较为详细的分析,提出了我国商业、流通业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具体思路。 关键词 商业流通 集约化经营 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指出,
提高流通领域的
化程度 实现流通
的集约化经营
【作 者】任仲祥
内容提要 此文对我国商业流通业的
、现状进行了较为详细的分析,提出了我国商业、流通业实现
增长方式转变的具体思路。
关键词 商业流通 集约化经营
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指出,实现九五计划和2010年奋斗目标的关键是实现两个具有全局意义的根本性转变,即
的计划经济体制向
经济体制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其中第一个转变主要是解决经济体制
问题,而第二个转变则主要是解决
战略、策略和发展方式的问题。第一个转变自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1992年以来已经进行了多年并取得了显著成效,当然仍需继续深化改革,使社会主义
体制逐步完善、健全起来。第二个转变虽已提出多年,但至今仍未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进展不快,效果也不明显,需在中央方针指导下,花大力气方能改变目前的落后状态,以适应和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快速健全起来。
具体到流通领域,集约经营主要是指通过多种形式集中雄厚的资金和采用先进的
装备,对松散的流通组织形式和经营方式进行根本的改造,使之进入规模效应和技术效应的轨道,通过
先进的管理,人才
的提高,不断提高
自身的素质和机能。以优质的
和高效率的运营,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
我国商业的发展走过了一条曲折的道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实行的是高度集权的组织形式和经营方式,产权不明,政企不分,既缺乏激励机制,又缺乏约束机制,效率低下,既不适应社会化大生产的要求,又不适应人民消费需求不断更新的要求。改革开放以来为了打破束缚经济发展的旧的管理方式,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
1.划小核算单位。改变以基层商店为核算单位的做法,实行了以自然门店为核算单位,初步解决了平均主义大锅饭问题。
2.扩权让利。扩大
自主权,使企业初步具有人财物产供销的权力。
3.实行各种形式的经营责任制-租赁经营、承包经营、国有民营、实行四开放经营。使企业初步成为独立核算的经营实体。
4.进行产权
的改革,股份公司制度的试点,试行现代企业制度,实行法人产权制度等等。
经过十多年的改革,企业主体地位基本确定了,企业基本上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独立的经济实体和竞争主体。在流通领域形成了多成份,多渠道、多经营形式,少环节、城乡通开的开放式、
状的流通格局,形成了比较完善的市场体系,市场发育迅速,大市场、大流通、大商业发展迅速并逐步与
市场接轨。一个工商结合、商贸结合、国内与国际市场结合的流通体系正在形成。总的来看,取得的成绩是巨大的,效果也是良好的。但存在的问题也是不能忽视的,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数量增长过猛,布局不合理
近几年来,我国许多地区存在着盲目追求数量扩张的倾向。据统计仅北京市1995年底,就有营业面积万平方米以上的大型商场48家,目前在建的万平方米以上的百货商场120座,总面积达560万平方米。湖南、河南、河北、天津等省市也都有已经或正在兴建大型零售商厦。当然,我们说这些大型零售商场的建立,对适应人民
水平提高,改善购物
等方面起了相当的积极作用。但规模过大,数量增长过快,已经超出了目前我国人民的消费水平。加上布局不合理,多集中在沿海地区的大中
,市场定位趋同,而且装修高档、豪华,与当前人民的购买力水平尤其是工薪阶层,似有脱节之嫌。再加上中外合资的大型零售商场的建立,造成行业的效益低下,乃至亏损的局面是不可避免的。
  2.组织化程度低,规模效益差
由于前边提到的划小核算单位,新发展的集体、个体商业规模小,造成我国商业的单体规模小(平均每个网点不到3人)。近年来虽然发展了一些连锁经营和企业集团,但总体规模也是小的,拥有的店铺少的几家,多的也只有30家,与
几百家几千家,根本无法相比。这样形成了大
小企业、单兵作战,组织化程度低,难以形成规模优势和规模效益,难以发挥国有商业的整体优势。
  3.人员素质低,管理粗放
由于高速度的规模扩张,加上集体、个体、中外合资合营一起上,使我国零售商业人员增长很快,但从总体上来看人员素质较低,文化素质、业务素质、管理素质都不高。比如天津12家年销售额超亿元的大型零售商场的从业人员中,具有大专以上文化水平的职员占总人数不足1%。有的甚至没有经过业务培训,服务不规范,不适应市场经济竞争的要求,更不懂如何策划,营销组合和选择目标市场,现代化的管理手段不会应用,仍停留在50年代粗放型的管理模式上,甚至以租代管,以包代管,引厂进店,费用高,效益差。
综上所述不难看出,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我国市场竞争十分激烈,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并获得发展,必须进行综合治理,高度重视组织创新,增强自身的整体优势,从数量扩张、粗放型经营转向集约化经营,由单兵裂变形态转向聚合形态的规模经营,以增强群体优势,提高规模经济效益。
  一、积极而稳妥地发展连锁经营,是实现企业组织制度创新,增强群体优势和规模效益的重要途径
连锁经营是指零售业、饮食服务业中的若干同行业店铺,以共同进贷、分散销售、统一配送、统一管理等形式连接起来,共享规模效益的一种经营方式或流通组织形式。现代意义上的连锁店发源于
纽约,以后传入
,在本世纪五十年代后得到迅速发展。目前连锁店在
零售业中已占据主导地位,在美国零售商业中已占据统治地位。连锁店这种组织形式传入我国,只是改革开放后近几年的事情。这种经营组织形式,对于提高我国流通的组织化、现代化水平具有重要的作用,对于形成新的市场运行机制具有重大促进作用,因而是一种带有方向性的选择。
连锁经营本质是把现代化大
生产的组织原理应用于零售商业、实现商业活动的规模化、标准化、专业化、统一化、集中化、单纯化,达到提高协调运作能力和规模效益的目标。连锁经营与传统的商业组织形式相比,其基本特征是:(1)组织形式的联合化与标准化;(2)经营方式的一体化和专业化;(3)管理方式的规范化和现代化。具有的优势是:(1)批零合一的优势;(2)成本优势;(3)促销优势;(4)决策优势。因此,被称为零售商业的第三次革命。
(转载请注明网络来源:CSSCI学术论文网;本站论文合作网站:http://www.dow aper.com/)
TAG标签:
------分隔线----------------------------
上一篇:
下一篇:
CSSCI学术论文网编辑推荐阅读与本文相关的其他学术论文范文
搜索与本论文相关的CSSCI毕业论文并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暴力、反动的言论。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学术论文搜索中心
CSSCI学术论文网免费论文栏目
学术论文网热门免费论文下载
学术论文网论文发表论文代写推荐
西方农产品市场运转的基本特点及政府政策 【作 者】宣杏云 【作者简介】宣杏云 中国社...
规模结构效果:改革进程中的商业产业状况探析 【作 者】陈乃道 【作者简介】陈乃道 安...
国有企业与银行债务重组问题讨论综述 【作 者】杨万东 中国国有企业的债务问题在近年...
CSSCI学术论文网优秀合作商推荐
CSSCI学术论文网链接表
Powered by
官方合作:
论文合作:
本站历史访问统计
CSSCI来源期刊 | 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
| 免费毕业论文网 | 本科毕业论文格式范文 | 大学生毕业论文范文 | 本科毕业论文范文 | 电大毕业论文格式
Copyright 2009-2011
Some Rights Reserved.CSSCI学术论文下载中心 版权所有. 湘ICP备09022684号
CSSCI学术论文网所有核心论文来源于网络共享资源以及相关CSSCI核心期刊,仅限学术交流,勿作商业用途.涉关权利申诉,请致函站长:admin@c cipaper.com. 卷心菜贱价伤农 专家建议提高生产组织化程度
2011-04-25 05:56
会开花的菜
工人每人每天工钱70元,加上拖车的运费,以8分钱的价格,收割蔬菜还不够成本
韩进所在的唐王镇司家村,种菜历史有20年。是当地比较出名的甘蓝(卷心菜)示范区。
司家村295户,今年几乎全部种植了卷心菜,共计900多亩。
近年来,种菜也给村民带来一些收益。村里有近半农户盖起楼房,多数人家都有用于卖菜运输的车辆。
今年开春,司家村的卷心菜又一次丰收。
4月22日,村民韩成祥家的菜地一片狼藉。长成形的卷心菜裂口开花,被犁在了土里。
村民们说,今年济南天气寒冷,卷心菜“光长岁数不长个,到了年龄都会开花”。但卷心菜开着花,没包起来,不能上市,韩成祥就只好把这片菜地给犁掉了。
司家村书记韩作银说,村里卷心菜开花属于个别现象,这与菜农购买的种子不纯以及倒春寒导致卷心菜生长周期延长有关。
村主任韩会利说,当地毗邻济南、章丘,是周边城市的菜篮子基地。当地农民一年三季种菜,春季种甘蓝、夏季种大葱、冬瓜,秋天则主要种大白菜和萝卜等,冬天依靠暖棚,种植夏令蔬菜西红柿、芹菜等。
由于夏天不需要大棚,菜价便宜,冬季暖棚投入较大,种植面积较小。春季种菜收入则占当地农民一年的近半收入。
4月23日,唐王镇西王村书记王连成说,他们村成立的农业合作社,土地由7个人承包,蔬菜还需要雇人收割,每人每天的工钱要70元,收割一亩地,加上拖车的运费,如果以8分钱一斤的价格,还不够收割成本的。
卷心菜一直在蔬菜大棚里生长,成长期处在冬季,不会生虫,也就不需要打农药。
“这才是真正的无公害蔬菜。”司家村菜农韩立吉说,但卷心菜成熟期就十天左右,超过时间,便会开裂和开花。也就是,不卖,就会烂在地里。
饱和的市场
市场饱和,往年会来唐王镇运菜的客户,迟迟没有出现
唐王镇距离济南35公里,自古以来就是济南的粮食和菜篮子基地。
唐王镇书记李云爱说,唐王镇共有耕地7.8万亩,常年菜田面积约2万亩,历史上曾以盛产唐王大白菜而闻名,素有“大白菜之乡”的称谓。
李云爱说,今年全镇种植卷心菜3000多亩,种植模式为春季农膜棚加草苫和不加草苫两种。总产量预计达1800万斤,集中出菜期在4月中旬至5月上旬。
这个时期,北方外省客商得到当地下菜消息后,会来唐王镇装车外销,直到北方本地卷心菜上市为止。
蔬菜销售也有经纪人。市场经纪人韩会银说,他一方面为外地客商提供价格信息,一方面组织村民到商户那里卖菜。他从中每车收入100元。
司家村村民的销售模式,是各家各户独立经营。
2009年,司家村成立了农业合作社,但因为缺少资金投入,缺少大家响应,未真正运作起来。
从4月2日开始,到司家村来收购卷心菜的车辆多了起来。价格每天都不一样。如果当天来收购的车辆多,菜农们供应的卷心菜少,菜价就会高,反之则低。有时甚至一天内的菜价也不尽相同。
今年价格普遍下跌是不争的事实。
4月初一开市是0.6元每斤,之后持续下跌。
韩会银说,这与来的商户车辆减少有关。往年这个时候有天津、河北、山东周边甚至北京的车辆来购菜。今年,仅有河北沧州一带和济南市的车辆。去年大宗客户淄博的客商,今年一直没有出现。
山东省商务厅市场运行处处长郭宏伟说,今年的气候比较异常。往年,一般是南方蔬菜先上市,南方蔬菜下市的时候北方蔬菜才上市,之间有个时间差。今年受春季寒冷的气候影响,蔬菜成熟期普遍发生变化。外地蔬菜较早占据了本地市场,而南北方的蔬菜几乎在同一时间上市,造成了市场供应饱和。
中间商的风险
出手价如果比收购价还低了,菜贩也得把菜卖掉,“菜也会呼吸,时间一长就烂到车里”
河北盐山的菜贩胡金庄干这一行有十多年了,他固定向河北黄骅市的蔬菜批发市场送菜。他说,今年卷心菜的价格是这几年最低的。
4月23日,他收购司家村菜农的卷心菜是0.13元每斤。
胡金庄说,收购价低,他卖给菜市场小贩的价格也低。加上运费、人工成本,他一斤菜拉到黄骅卖0.25元。同时也要承担菜价下跌的风险。有时在这边进的蔬菜0.2元一斤,拉到黄骅,当地收购价甚至只0.15元。
不过那样他也要卖,否者“菜也会呼吸,时间一长就烂到车里”。
胡金庄等菜贩一车菜能赚约500元,到城市里的菜市场,个体小贩从胡金庄车上批菜,再分售给城市里的各个零售菜点。经过这两道手后,黄骅市零售蔬菜摊点,卷心菜价约0.5元一斤。
北京地安门菜市场4月22日的卷心菜0.8元一斤,对于北京市场来说,属于低价菜。当天济南卷心菜价约0.6元。
4月23日,济南市家家悦超市的采购车也开进司家村,收购价是0.13元。这家超市的采购经理陈强业说,拉到超市里售价0.28元,完全是无毛利销售,目的是促销,增加人气。
家家悦超市在司家村的采购量每天一万斤,这仅是司家村一亩多地的产量,对于要在10天内快速解决的“蜂拥”成熟的卷心菜,远不能“解渴”。
司家村村民指望着,多来一些外地的车辆,能抬高菜价。但从目前全国形势来看,各地大白菜和卷心菜价都跌破了0.2元。
“辐射”说雪上加霜
受日本核辐射污染蔬菜的传言影响,价格下跌的多是大叶菜和露天蔬菜
山东省商务厅巡视员王德福说,前段时间有报道说大白菜被压碎扔掉。他们了解后发现是有些商户冬季囤积了白菜,菜价下跌影响囤积成本而扔掉,不是菜农所为。
王德福说,今年价格下跌的蔬菜集中在叶子菜,露天菜。而土豆、萝卜等埋在土里的蔬菜并未受到影响。
其中比较典型的则是菠菜和香椿,价格都一路走低。香椿属于春天的高端菜,此前15元一斤,今年开市价格也仅6元一斤。
据王德福分析,这轮蔬菜下跌有多方面的原因,一是前两年蔬菜价格升高,政府鼓励蔬菜供应,农民种植的积极性也很高,导致今年蔬菜价格出现“大小年”情况。另一方面,也与日本核辐射影响到蔬菜的传言有关,也因此价格下跌的蔬菜,集中在大叶菜和露天蔬菜中。
另外还有天气造成的蔬菜集中上市等原因。
“受气温升高影响,蔬菜生产周期缩短,大量集中上市,每年四五月份蔬菜价格都会出现下降趋势。”山东省商务厅市场运行处处长郭宏伟说,每年“5·1”前后蔬菜价格都会下跌。
他称从当前蔬菜价格的总水平来看,与去年同期基本持平,但部分蔬菜尤其是叶菜,确实出现了价格偏低状况。
唐王镇书记李云爱说,今年唐王镇的卷心菜价格较同期下降50%。
分享到:
数据加载中...
曾在日本留学的漂亮女生讲述了她在日本作“女体盛”的经历。她叫王娜,25岁,回忆起做“女体盛”的那段屈辱经历……
申花新队长戴琳不仅场上作风硬朗,场下的感情生活也可谓丰富多彩。去年年底,戴琳曾爆出和“当时女友”的亲密合影…
今年24岁的张扬是来自天津一家模特公司的全职模特,也是第四届银川国际汽车博览会车模队伍中的一员…
社区精选
Copyright 2011 Yahoo.com.cn 版权所有 不得转载 |
阿里巴巴集团 -
文明办网举报*** 010-65986060      友情链接
社会学网站链接
大陆社会学人类学门户
社会与人口学院网站
南京大学社会学系
清华大学社会学系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
复旦大学社会学系
中山大学人类学系
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
厦门大学社会学系
社会学学科导航
社会学文摘库
社会学研究
中国社会工作
大陆学术网络资源
社会学人类学中国网
中国社会学网
社会学吧
清华社会学社区
中国人民大学性社会学研究所
三农中国
哲学在线
人类学在线
三校社会学论坛
中国社会文化人类学网
黄宗智个人主页
中国农村研究网
香港中文大学中国研究中心
中国城市社区网
青年文化评论
学说连线
学术中国
中国改革论坛
马克思主义研究网
思想帝国
乡村中国观察
乌有之乡
中国心理学网
中国政治学网
中国法理网
正来学堂
中国选举与治理网
中国学术论坛
中国文化论坛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
制度分析与公共政策
洪范法律与经济研究网
二十一世纪
二十一世纪网
学术批评网
中国改革论坛
社科文献出版社
大陆以外地区、国家资源
哈佛大学社会学系
芝加哥大学社会学系
加洲大学伯克利分校社会学系
普林斯顿大学社会学系
哥伦比亚大学社会学系
华盛顿大学社会学系
牛津大学社会学系
耶鲁大学社会学系
杜克大学社会学系
剑桥大学社会学系
台湾大学社会系
政治大学社会系
台湾社会学会
香港城市大学应用社会科学系
香港理工大学应用社会科学系
香港中文大学社会工作系
港大社会工作及社会行政学系
社会学理论连接
美国社会学季刊
a ual reviews of sociology
国际社会学会
社会学方法与研究
美国社会学会
美国社会学案例数据库
sociology research online > > > > > 王勇: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与转变政府职能 作者:王勇 发布时间:2007-05-10 信息来源:    1.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 北京 100732;
   2.东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哈尔滨150030 本文原载于《学习与探索》2007年第2期
:农民组织起来的目的在于拓展生产经营空间、组织有效营运、协调成员间的决策、行为和运作方式,谋求更大的组织化利益。政府的公共服务框架包括服务的结构、服务的融资和服务质量的监督等主要环节。
 关键词:
公共管理;农民组织化;政府职能   农业的市场化实质上是农业生产的有序化和农民的组织化,而农业生产的有序化有赖于农民的组织化。农民组织起来的目的在于拓展生产经营空间、组织有效营运、协调成员间的决策、行为和运作方式,谋求更大的组织化利益。加入WTO以后,发展规模经济是农民适应农业国际化发展的需要。目前,我国“小而全”、“大而全”的农业与农村经济组织结构难以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而把农民组织起来进行规模生产,对于实现农业与农村经济区域化布局、专业化和规模化生产、集约化经营,最终实现农业与农村经济结构优化与升级都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与现实意义。
  一、强制性制度变迁与政府的农村公共服务职能
  (一)对已有农民组织化模式的简要评析
  在实践中,主要有四种农民组织化模式。由于组织主体的目标、利益联结机制等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所以,农民在组织化进入市场的过程中获得的合作效益有很大的差别。
  企业带动农户由于合同制是通过契约约束降低了农户生产与经营的不确定性,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交易的市场风险。另一方面,使买方也获得了相对稳定的货源,保持生产与经营活动的稳定性和连续性。从运行状况良好的龙头企业发展来看,其与农户之间的利益联结方式多采取合同制方式,并且采取了超出合同约定的保护价让利的分配方式与农户建成了“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经济利益共同体。但是,“企业+农户”组织模式中,由于企业和农民都是“理性经济人”,所以双方都有违约的现象。概括而言,有四种情形。第一种情况是农户经常因利益驱动而违约。当原料的市场价格高于合同价格时,有的农户就不按照合同规定的价格将产品卖给合约企业。第二种情况是企业经常因利益驱动而违约。当原料的市场价格低于合同价格时,有的企业就不按照合同规定的价格收购合约农户的产品。第三种情况是有的公司通过与农户签订产销合同进行欺诈。第四种情况是公司压等压价收购合约农户的农产品,或者向农户提供高价服务。
  “政府+农户”组织化模式中,政府和农户都想长久坚持满意原则。这一原则诉诸的主体有两个:一是作为公共品制度供给主体的政府应该实现政治安全、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目标,即政府满意;二是作为市场经济主体的农户在政府有效的制度安排下组织化生产和经营,从而获取更高的合作收益,消除在社会经济生活中与其他阶层不平等的现象,即农民满意。这种决策原则的基础是决策者(政府)掌握有效的、经济的、能够科学决策的所有信息。但是现实中上述条件往往得不到满足。这是因为,农民组织内部和外部主体的活动对农民组织化程度的提高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但是决策者很难准确掌握这些信息。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的阶段性成果(06BJY072)、东北农业大学科研启动基金项目、黑龙江省社科基金项目的阶段性成果(06C001)。
  作者简介:王勇(1971—),男,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人,东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管理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博士后,从事农村经济组织与制度研究。
  对于收集到的信息,由于信息庞杂,甚至有限,所以政府只能制定数量有限的备选方案,对于备选方案,农民和政府对方案的预期效果很难做出准确的预测,所以政府的某些决策与行为的结果可能是政府和农民双方的不满意,进一步增大了农民进一步组织起来从事经济活动的阻力。
  农村专业批发市场带动农户仍然具有很多的局限性,主要是农村专业批发的货物流性质明显,而商务流性质比较淡漠。其结果是增加了流通成本,延缓了流通效率,减少了流通效益。
  与以上三种农民组织化模式相比较,农村合作性经济组织行为具有明显的内部非赢利性,采取合约博弈的形式与外部组织发生经济联系。实践中,这种组织发挥了强大的经济功能,不仅凝聚了农民社员为共同合作目标而努力,减少由于不公平竞争带来的失落感,也在促进农业生产资料供应和农产品销售活动中,为社员创造的是一个友谊、经济、认同和合作的外部环境。当这种合作模式形成一种惯性时,农民合作秩序就会慢慢建立并逐渐得以扩展,于是合作性质的竞争格局将会在社会形成,农民在竞争中将得到有利的竞争结果。这种共同知识得以普及时,才不至于出现无知的贫困和“致命的自负”的结局。所以,由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带领农民闯市场具有比其他主体更为明显的组织意义。
  (二)政府组织农民进入市场的职能定位
  从理论上讲,政府是公共产品的提供者,在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和农村富强等方面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政府组织农民进入市场的职能定位应该是为农民组织提供良好的政策背景、责成政府各个职能部门履行好组织农民的职责、对农民组织化进行宏观调控,即供给农民组织化所需要的公共品制度。而现实的情况是,农民组织过程中缺乏政府在政治、经济和法律方面有效的支持。各级政府职能部门由于历史与现实方面的原因,组织农民的效果欠佳。政府对于农民组织化的全程监控力度也比较小。其结果是政府职能定位不清、行为不规范、组织效益低下,造成了“政府+农户”这种农民组织化模式在运行过程中面临的困难重重。
  从发达国家或发展中国家的发达地区农业制度变迁路径依赖的经验来看,诱致性的、微观的制度供给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促进农业的发展,但是无法克服农业发展的根本性的制度障碍。只有政府凭借国家机器的力量将局部的诱致性制度变迁在一个国家或地区内进行强制性制度变迁,才有可能将诱致性制度变迁的绩效逐步外部化。
  许多发达国家都把农业和农村发展问题作为公共产品问题,所以政府始终积极支持农业。以农业科技投资为例,日本和英国农业科技公共投资强度已经达到3.4%和2.29%,比全国总科技投资强度高出0.5和0.24个百分点、而我国农业科技公共投资强度仅为0.2%,仅为全国总科技投资强度的1/3(黄季焜,2000),难以满足农民对科技服务的需求,在这种情况下,农民当然也难以有组织地进入更大市场。在发达国家,政府对提高农民生产经营组织化程度的主体也进行业务上的干预。发达国家侧重于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的应用,而发展中国家行政干预较多。结果是前者农民组织化程度在“有限政府”和市场规则双重效应下得到提高,而后者因干预过度、服务滞后等因素提高幅度较小。
  在20世纪80年代初,中国农民自发地组织起来,创立了一种全新的农村经营组织制度。作为一种制度安排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经历了近30年的演变,至今已经释放了巨大能量。正是依靠这种制度变迁,才使得大多数农民告别了饥饿,步入全面建设小康生活和构建和谐农村社会的道路。但是由于改革的不配套,同时也遗留下了不少问题,如农业生产规模过于狭小导致生产经营成本过高、农民收入水平有所下降、农民就业不充分、农产品流通不畅、农民负担沉重问题屡禁不止、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滞缓等等。这些问题与改革后农民的组织化程度过低有着密切的关联。农户家庭经营构成的“小农经济”在开放的农业环境中难以抵抗巨大的自然风险、市场风险和社会风险。相对落后的农业生产方式又必须在“谁来养活中国”的疑问中寻求新的突破口。这是促进中国乃至世界全面实现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因为正如美国农民学家丹尼尔•托尼所说,即使在当代发达工业国家,农民与农民的子孙仍然构***口的多数,而在中国,可以说构成了人口的全部。农民通过经济上的联合形成自己的组织,有利于在经济全球化、贸易自由化的进程中更好地捍卫自身的权益,增强我国农业的竞争力。而这些目标的实现都离不开政府科学的职能定位和制度设计。
   二、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过程中的政府职能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离不开政府的宏观调控。当前,迫切需要政府加快体制创新,为农民组织化程度的提高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
  (一)构建风险防范机制
  政府是以提供公共产品为原则与农民进行合作的。政府构建自然风险、市场风险和信用风险的防范机制来强化“合同意识”,减少违约现象,有效降低农村市场的交易费用,从而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尽管政府经济技术部门在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在引导农民拓展更大的农业生产资料和农产品市场领域仍有“政府失灵”现象的发生。特别是行业分割、贸工农脱节、产加销分离的农业管理体制不适应结构调整、组织化发展农业和农业国际化的需要。这种体制的弊端主要是:职能、资金、项目分散,形不成组织合力;决策随意性大,法制化、规范化程度低。政府对于多种风险必须防范,而机制构建的措施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一是提供纯粹的公共服务产品,包括动植物检疫、基础科研、气象预报、信息服务和基础设施建设等;二是制定市场准入制度规则;三是支持准公共服务主体为农民提供良好的服务;四是合理调控市场主体的服务行为。
  (二)推进农业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农业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总体指导思想是,以***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以及***中央、国务院2004年和2005年1号文件的精神为指导,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按照统一、效能和责任和权利一致的原则,整合农业管理部门职能、强化服务,灵活运用WTO规则保护农业、农民和农村,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在具体推进时,重点是将农业和农村政策研究、制定与实施、农产品贸易、农业生产资料、检疫检测认证和农产品质量安全、农产品加工与运销、农产品储备、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等与农业发展相关的职能统一划归一个部门负责,实行统一管理,逐步建立起一体化、高效的农业管理体制。统一后的农业管理部门可以参照法国的做法将农业部及其各省农业厅改为“农业与农村发展部”、“农业与农村发展厅”,这是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也是我国全面实现小康目标的战略选择。在履行职能时,应该重点加强依法行政体系建设,增强农业执法机构的公正性和权威性,解决执法主体不清、“裁判员”与“运动员”交错、执法效果低下等问题。
  (三)强化政府支持行为,营造一个有利于农村合作社顺利发展的外部环境
  世界合作社运动史表明,合作社要保证健康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支持。但必须指出,政府支持必须适当、适度,否则会阻滞农村合作社的发展。政府的支持主要体现经济、法律、文教等方面。
   经济上,要通过税收优惠政策、增拨农村合作社发展专项农贷资金以及允许合作社经营农业生产资料等手段予以支持。特别是供销社系统,要充分发挥点多面广、存量资产潜力大以及国家优惠政策多等优势,把发展农村合作社作为实现自我发展的一次历史性机遇,在落实国家农业政策的过程中发挥组织农民的作用。
  文化教育方面,要加大对合作社文化教育事业投资、人才配备力度,以此弘扬“合作社文化”。加强合作社教育与培训工作。具体而言,要做到以下两点:一是针对不同对象,确定不同的合作社教育与培训内容。对合作社员进行教育,应以合作社基本知识为主要内容。使他们充分认识到,要想在WTO框架下保证自己的收入水平有所提高,就必须适应现代农业的专业化、社会化、商品化需要,组建能够体现自身利益的组织。近几年“买难”、“卖难”问题的出现,使农民的一部分经济利益未得到实现。痛定思痛,农民有所感悟:市场农业离不开合作。因此,合作社理论工作者与实践家应该抓住这个有利时机,向那些在市场农业大潮中竭力寻求保护的农民进行合作社宣传、教育与培训,重点对他们进行农村合作社的性质、宗旨、作用、社员权利与义务、自己在合作社可得到的利益等方面的教育。对农村合作社管理者要加强农村合作社基本知识、其他经济业务知识以及世界和我国合作社历史、现状和发展对策等方面的教育。对农村合作社职工的教育与培训内容主要包括基本理论教育和操作技能训练。对其他农民群众主要进行示范教育,以增强农村合作社对他们的吸引力,从而达到增强农村合作社整体实力的目的。对涉及到农村合作社事务的***,应该以合作社基本知识为主要教育内容,使他们能够运用适当适度的手段,按照合作社特有的规律办事,正确处理好政府与农村合作社的关系。二是运用不同方法进行合作社教育与培训。要从全国各地选拔农村合作经济教育的师资集中到中国农村合作经济经营管理总站等单位进行宣讲前的培训。选派一些合作经济理论扎实或者实践经验丰富的人才到高等农业院校或合作社系统中去,进行教学、科研或管理工作。要在有条件的高等农业院校开创农村合作经济专业,培养从事农村合作经济理论与政策研究的高级专门人才。充分利用各种新闻媒体、国际合作等方式开展农村合作社教育与培训。
   法律上,要通过一定的立法程序,制定出一部既符合国际惯例又符合我国国情的《农村合作社法》,用以指导农村合作社的发展。在内容上,应对合作社的性质、宗旨、原则、地位与作用、权利和义务、设立、变更和终止、管理制度、与政府的关系、政策优惠等予以明确规定。在制定合作社法的过程中,应调动法学界、农业经济界和合作社社员等多方面的积极性。合作社法颁布之后,应该大力宣扬,保证其有效执行。目的只有一个:通过明确合作社法人地位来保障合作社及其社员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以此促进农村合作经济事业长足发展,从而提高农业发展水平,农民组织化水平,为增强国民经济整体实力做出应有的贡献。
  (四)加强农村土地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
  制定和完善有利于农业和农村发展的土地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是当前农民组织化事业中最需要解决的紧迫性问题。土地使用制度改革,一方面要从保护耕地特别是种粮耕地出发,制定农村非农用地规划。小城镇发展时要尽量少占耕地,对城镇发展确实需要占用耕地的,要从动态平衡出发,给予保证,并且按照规定给农民合理的补偿;另一方面要积极探索农民进入小城镇以后原有承包地和宅基地的流转制度,明确土地流转的途径和管理办法。对已办理城镇居民户口的农民应退出原有承包地和自留地,由集体经济组织统一安排转包,发展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对异地新建村民住宅或已在城镇购买商品房的,应退出原宅基地,由镇统一规划使用。同时,为使农民组织化生产经营持久、有效,还必须改革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立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新型农村社会保障机制,重点应建立健全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的个人储蓄积累式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建立个人出资为主、集体补助为辅、政府适量投入的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制度;建立社会救济福利体系,逐步按最低生活保障线标准对贫困农民提供基本的生活保障。
  (五)加大投融资体制改革,为农民组织化主体提供及时、充足的资金
  生产投入要素特别是资金不足是制约我国农民组织化效果的主要因素之一。龙头企业、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农民经纪人等农民组织主体都面临着资金短缺问题,而且“扶富不扶贫”的现象也十分严重。为改变这种状况,要尽快建立起国家、集体、个人等多元投入机制,广泛吸引社会资金投入到农民组织化事业上来。国家要继续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粮食主产区的投入力度,不断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农民生产水平。发挥国家投入的导向作用,吸引社会资金投入到农业基础设施、农村科教等领域。金融部门应该立足于服务农户和企业两个重点,一是扩大项目贷款特别是小额信贷,支持农户进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二是积极拓宽农业融资渠道,对农民带动能力强、并且符合上市条件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要积极帮助其尽早上市。同时应该发挥农村民间借贷在农村融资方面的作用,将农村闲散资金引导到农民组织化生产与经营事业上来。
  (六)加快户籍制度和就业制度改革,为农民组织化提供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按照新发展观的要求,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点在于加快户籍制度改革和就业制度改革。长期的城乡分割体制是造成我国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失衡的直接原因之一。这降低了我国社会资源的配置效率,阻塞了城镇化发展道路,影响了农民组织化,也阻碍了和谐社会的建设进程。
  为给农民提供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必须从制度上着手,依法保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政府必须建立一套规范的管理程序、管理办法和管理机制。重点是逐步改革城乡二元化的户籍管理制度,渐进地实现户籍统一化,即逐步取消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的差别,统一登记为居民户口。在就业制度改革方面,应树立“农民就业”的观念,在农村内部,通过调整和优化农村经济结构,特别是发展有特色的农业、农村二、三产业,以及扩大非农部门向农业部门供给现代要素等途径促进农民充分就业;在农民到城市就业的过程中,政府管理部门应坚决取消对农民就业进行歧视性限制的有关规定。
  Improving the degree of peasants' organization and governmental roles
  Wang Yong
  College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of Northeast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Harbin 150030, China
  A tract:The purpose that peasants organization lies in expanding production and management ace, organizing effective operation, coordinating the decision, behavior and operation way among members, seek greater organization interests. Framework of governmental public service is at least composed of elemental structure, financing and supervision on its quality.
  Key word: public administration; Peasants’ organization;Governmental roles
  作者简介 :王 勇(1971—),男,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人。东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农林经济管理系主任、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管理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博士后。在《经济研究参考》等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主持、参加国家、省厅级及其他课题研究10余项。主要研究领域:农业经济、农村组织与制度。
  通讯地址:东北农业大学经管学院 王勇
  邮政编码:150030
  ***:0451-55191320 13796070830
  电子信箱:wangyongjm2002@yahoo.com.cn 责任编辑:hjl 【
】 现有
人对本文发表评论 相关文章: · (2007-05-04 13:31:29) > > > > >
Copyright 2007-2008 Sociology, All Rights Reserved
【社会学视野网】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理论与方法研究中心主办
版权所有 转载请注明出处
sociologyol@163.com市委 当前位置:首页 gt gt 经济运行
我市农村劳动力转移步伐需加快组织化程度需提高
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系列分析之三
中国哈尔滨 www.harbin.gov.cn
日期:2009.2.1
【字体:
】   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农村劳动力是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的主体,是农村实现现代化建设的主力军,其资源总量的大小、素质的高低、结构的优化程度、转移步伐的快慢,都关系着农村经济的稳定、健康发展。党的十六大明确指出“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要富裕农民,必须减少农民。近几年,我市各级政府大力推进农村劳动力外出从业,从服务、维权、对接和培训上下功夫,把发展劳务经济作为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本课题依据我市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数据信息,运用相关理论,具体分析了我市农村劳动力的现状和特点,并提出建议和对策,供参考。
  一、农村劳动力相关概念
  1、相关概念
  农村劳动力是指农村常住人口中16周岁以上具有劳动能力的人。农业劳动力是指在农村从事农、林、牧、渔及服务业的劳动力。农村剩余劳动力是指特定的经济区域内,在某一特定时间和一定生产技术状况下,超过农业实际需要的那部分劳动力,是个相对的概念,它随着生产力水平的变化而不断变化。这部分劳动力若继续留在农业部门,将会带来农业劳动力边际生产效益的下降使边际生产率接近于零或负数;若转移出去,不会使农业劳动停止,不会让农业生产的总产出减少,并且也不会因为他们重新投入农业劳动而增加农业的产出。农业剩余劳动力是指在目前生产力水平下超出生产需求量的农业劳动力。它将随着耕地面积、农业机械化程度、农业科学技术应用程度等因素的变化而变化。
  农村劳动力并非都是农业劳动力,如果农业剩余劳动力是就地转移,那么,它同样还是农村劳动力,所不同的是他的职业已经转换了,从农民转换成为工人,但由于他还滞留在农村地区,在我国特殊的制度背景下,他的身份还没有改变,还是农村户口,或称农村人口。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计量不能是直接的,只能是间接的,农村几乎没有一个劳动力是处于完全闲置状态,即没有一个“失业”,即使靠务农为生的农民也少有完全就业,大量的是非充分就业或隐性失业。因此,所谓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计算,实际是闲置劳动时间的折合。
  2、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是劳动力的重新再利用的过程,一般分为两类:一类是产业转移,农业向第二、第三产业转移;一类是地区转移,包括某一地区的农业劳动力向另一地区转移,由农村向城市郊区农业转移。只要农业剩余劳动实现了再利用,我们就把它作为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我国农村产业结构是分层次进行调整的,第一层次是农业和第二、三产业的调整;第二层次是各产业部门结构的调整;第三层次是部门中的行业结构调整等等。由于调整的层次性,我们把种植业剩余劳动力在农业内部的合理配置或广义农业内部劳动力的重新组合,称为剩余劳动力的利用。这种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利用,属于第三层次的结构调整,因此,我们也把它看作是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二、我市农村劳动力现状及特点
  1、农村劳动力资源以中成年为主,文化程度偏低
  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结果显示,2006年末,我市农村劳动力资源总量为291.6 万人。其中,男劳动力151.3 万人,占51.9%;女劳动力140.2万人,占48.1%。
  从年龄结构看,16—20岁的34.2万人,占11.7%;21—30岁的61.4 万人,占21.1 %;31—40岁的74.0 万人,占25.4 %;41—50岁的64.6万人,占22.2 %;51岁以上的57.5万人,占19.7%。农村劳动力资源以中成年劳动力为主。这个年龄结构喜忧参半,一方面这部分劳动力生产经验丰富,劳动技能娴熟,他们的生产效率高。同时,这些劳动力可以教育和帮助年轻的劳动力丰富生产经验,提高劳动技能。另一方面这部分劳动力文化素质偏低,先进的科学技术很难在这部分劳动力中推广,阻碍了新农业技术的应用和普及,年轻劳动力也会受到他们观念的影响。而且这部分农民思想还比较保守,传统的小农意识根深蒂固,普遍存在小富即安心理,缺乏干大事创大业的开拓进取精神。
  从文化程度看,主要是初中及以下程度。文盲7.4万人,占2.5 %;小学文化程度108.9万人,占37.4 %;初中文化程度157.4万人,占53.9 %;高中文化程度15.3万人,占5.2%;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2.7万人,占0.9 %。可以看出初中及其以下文化的劳动力总数占到93.8%。长期以来,大量低素质农村劳动力滞留在农业领域,不仅导致农业劳动生产率低下,而且也使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时的结构性缺陷表现明显。由于农民科技知识低下,对新事物、新技术缺乏认识,从而阻碍了接受新事物、学习使用新科技的能力。在技能素养方面,具有一技之长的人还比较少,导致种地只能粗放经营不能集约经营,打工则只能卖苦力打粗放工,严重地制约了农民的增收。从长远来看,将阻碍农业产业化、农村工业化乃至我市现代农业的发展。
  2、我市农业劳动力的生产经营方式仍以手工为主,收入主要来源种植业
  我市农业劳动力主要以手工劳动为主,机械化程度不高。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主要数据显示,我市农业机械化程度有所提高,2006年末,全市拥有大中型拖拉机4.7万台,比1996年增长4.9倍;小型拖拉机27.7万台,增长2.5倍;大中型拖拉机配套农具4.4万台,增长4.8倍;小型拖拉机配套农具21.1 万台,增长3.8倍;联合收割机0.2万台,增长 12.2倍。 2006年,机耕面积占耕地面积的比重为83.5%,比1996年提高40.2个百分点;机电灌溉面积占耕地面积的比重为8.5 %,比1996年提高1.4个百分点;喷灌面积和滴灌渗灌面积占耕地面积的比重分别为0.1 % 和0.4%;机播面积占播种面积的比重为64.8%,比1996年提高了28.2个百分点;机收面积占播种面积的比重11.6 %,比1996年提高了10.2个百分点。近年来,虽然大量的农用设备投入农业生产中,但总体机械化程度仍然不高,阻碍劳动力大规模的解放。 农村生产经营方式仅是局部使用机械化,主要是在耕地上,机耕面积占耕地面积的比重83.5 %,但是除草、施肥的田间管理过程中还是以人力劳动为主。我市农村生产经营的机械化程度不高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传统农耕方式的影响,手工耕作几千年,形成了一定的思维定式,不太接受机械作业,认为播种机播种浪费种子,没有手工播种节约,况且并不是所有种子都适合播种机播种。二是经营理念的影响。在自然经济条件下,人们所需的衣食用品和生活必需品,都是自己生产。因此,每户人家都把自己的一大块地,分割成小块来种植不同的作物,每一小块都要以相同耕种方式和耕种顺序来管理,但时间不同步,多种经营、多种种植,浪费人了人力物力,最重要的是机械利用率低,不能形成规模化经营。农普数据显示,我市全年从事农业劳动4个月上的劳动力占全部农业劳动力的80%,农民把自己牢牢的束缚到田地里。
  农村劳动力收入来源主要是种植业。农业普查数据显示,2006年哈尔滨市共有农户109.6万户,纯农户89.3万户,占81.5%。全年收入中种植业收入占75.5%,畜牧业收入占23.9%,林业、渔业占0.6%,这些数据表明农民现在的主要收入依靠农产品变卖。这种收入的构成,也使农民增收步伐缓慢。2006年哈尔滨市农业创造312.4亿元的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14.9%,2006年年末,农民人均纯收入0.4万元/年,城市人均可支配收入1.1万元/年,农业劳动力的收入还很低。
  3 、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特点
  我市农村劳动力转移总体特征是:进城务工人员所从事的主要是一些城市人不大愿意干的边缘工作,如建筑、商业饮食业服务、废品回收、环境卫生等。农村劳动力向城镇等非农产业转移是大势所趋,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条件,是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当然,也是促进工业经济、城市经济发展和城市现代化的重要动力,是历史进步的必然结果。近年来,我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呈现三个特点:转移步伐加快、市(地区)内转移为主和年轻化。
  转移步伐加快。2006年农村劳动力转移90.4万人,2002年至2005年农村劳动力转移分别为57.8万人、66.7万人、83.5万人、90.2万人,2002年至2006年我市农村劳动力呈逐步加快趋势。
  市内转移为主。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基本去向:外出从业劳动力中,在乡外县内从业的劳动力占19.7 %,在县外市内从业的劳动力占45.1 %,在市外省内从业的劳动力占18.8 %,去省外从业的劳动力占16.5%。受离土不离乡观念的影响,大多数劳动力选择离家比较近的乡镇或市县作为转移目的地。农业普查数据还显示,外出工作在九个月以下的劳动力占71.2%,大部分是利用农闲时间外出打工。
  年轻化。2006年,农村劳动力转移中20岁至30岁的占56.7%,30-40岁的占25.4%,外出的劳动力以青壮年为主。由于外出人员学历不高,初中以下学历的占90%以上,整体素质较差。因此外出的劳动力大多数从事体力工作和技术要求不高的工作,从事第三产业占外出劳动力的57.4%,第二产业占39.8%。
  三、对策和建议
  1、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步伐
  我市农村劳动力转移虽取得了长足发展,但转移步伐尚需加快。我市是个农业大市,乡村人口500多万,调查显示:已就业的农村劳动力占95.4%,尚有4.6%处于非就业状态,非农就业的比例仅占12.4%。从2006年农民工资性收入看,人均工资性收入为873.9,占农民纯收入的比重为19.8%,处在十四个副省级城市末位,比长春还低2.6个百分点。为此,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地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步伐迫在眉睫。一是把着眼点放在内转上。通过加强小城镇建设、工业园区建设和发展乡企等,加快县域内的二、三产业发展,吸纳农民进入非农产业领域,让大多数农民离土不离乡,增加劳务收入。二是积极鼓励,提供各方面有效服务,扩大外移面。一方面向大中城市、沿海经济发达地区转移。另一方面抓住一些大中城市出现的“民工荒”机遇,有组织地开辟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新基地。三是继续发挥我市在国外建立的劳务输出基地作用和亲缘、地缘优势,积极拓展外向型劳务经济。
  2、提高农村劳动力转移组织化程度
  我市外出务工人员中,有组织输出的只占外出务工人员总数的30.7%。其中:政府组织输出的占有组织输出的45.4%,其余为中介组织和经纪人组织输出的。大多数外出务工人员都是自发的,主要是通过亲友或邻里介绍。所以,应建立适合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机制,完善城乡统一、开放的劳动力市场,加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信息服务,提高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组织化程度。一方面,市政府及各级农村工作办公室应及时掌握全国农村劳动力资源的分布、年龄结构、技能状况、用工意向等情况,从上到下建立农村劳动力资源及转移就业预测网络。坚持公平对待、合理引导、完善管理、搞好服务的原则,抓紧建立农民工权益保障机制、社会保障机制、务工管理机制,保障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健康、规范、有序地进行。另一方面,要建立起多渠道、多层次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服务体系,及时掌握劳动力输入地就业信息,做好输出地与输入地的供需对接,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与就业实用型人才对接,为农民外出打工就业提供及时、准确的就业信息,减少农民外出务工的盲目性。
  3、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扩大就业面
  据“百村万户”抽样调查显示:我市在已转移的务工人员中,文盲半文盲的占2.8%;小学文化的占31.1%;初中文化的占56.3%;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仅占9.8%。平均受教育年限为7.13年,比全国农民***平均受教育年限的7.8年还低0.67年。而且,在输出的劳动力中接受过职业技术教育和培训的劳动力仅占3.2%。由于文化素质低,外出务工人员的就业面窄,大多数仍从事体力劳动。其中,从事建筑业的占40%,为城市居民提供服务的占13.2%,两个行业合计所占比重达53.2%,行业分布比较单一。
  我市农村劳动力资源丰富,但文化水平和综合素质偏低,还称不上是人力资本。不改变现状,势必阻碍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进程。所以,要大力发展农村文化、教育事业,提高劳动力素质,增强就业竞争能力。一要重点提高专业技能培训。为此要改革农村教育体制,在普及农村基础教育的同时,充分利用我市的教育资源优势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开展劳动力就业培训,积极推广适用技术教育。同时应根据各地农业资源开发利用及农业现代化要求,有效地对农村劳动力分层次、分专业、分类型进行一体化培训,综合提高劳动力的素质和适用技术,给更多的人创造就业条件。二要建立农民工培训新机制。按照市场化的原则,创新培训机制。推行订单定向培训,由培训机构出“菜单”、用工单位出“订单”、政府部门去“买单”,做到培训一人,发证一人,就业一人,政府补助一人。三要加大培训资金投入。各级政府积极行动起来,每年都要在财政预算中落实安排农民工培训的专项资金,保证培训工作正常开展。力争在短时间内,全市绝大多数农民工普遍得到培训,每人都掌握1-2项非农职业技能。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培养他们的市场竞争意识,为其以后进城就业打下坚实的文化基础。
  4、转变农业生产经营,推方式进农业生产方式的升级
  发达国家劳动力转移的突破性变革均是在工业化的促动下进行的。工业的发展,特别是农业机械的大幅度增长,既为劳动力转移提供了物质前提,又为农业劳动力的转移提供了就业机会,促进了劳动力的深层次转移。
  为了促进我市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应在农业生产及加工等领域全面推行农业机械化,对农场经营者和个体农民在购买农业机械时,都给予信贷财政补贴。凡购置大型农业机械、交通运输工具、兴修水利工程等,政府均可给予政策和资金的支持。
(来源:统计局 2009-02-01)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