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神圣牧师天赋加点怎么用大脚

夏日,在圩场熙熙攘攘的街道上,常见到帅男靓女穿着短裤、超短裙、秀着美腿招摇过市,引起过路行人驻足观看。但请别忘记,这里在上世纪五十年代曾经是“大脚筒”高发流行地区,人们说起“大脚筒”就如谈虎色变,干部一听说要分配到这里工作,终日忧心忡忡,深怕到此地患上“大脚筒”造成终身残废。

当地有一句民谚:“没有‘大脚筒’不成圩”。意思是说,圩场如果看到众多“大脚筒”的人,则今天集圩肯定是大集,货物交易量肯定会盛况空前,因为“大脚筒”病人行动极其不便,只有在逢年过节,急需采购某些紧缺物资,否则他们是不会步履维艰,远道跋涉来赶集的。

“大脚筒”,医学名称叫马来丝虫病。

此病发生在解放前,贫困的山区,病人腿粗如桶,病腿皮肤粗糙硬如橡皮(医学称象皮腿)。病人买不到鞋,只能用破布裹足走路,晚上睡觉时,病腿会流出一种淡***的液体(淋巴液),病人要用报纸或破衣服垫在腿下,以防棉被、草席被弄湿。这种病是由蚊子传染的。蚊子在叮咬丝虫病病人后又叮咬健康人,小丝虫在病人体内繁殖并发育为成虫,成虫寄生在病人的下肢淋巴管并阻塞淋巴管,引起淋巴液回流受阻,因此下肢逐渐膨胀,皮肤变硬变粗形成“大脚筒”。该病流行必须具备三个条件(一)病人(传染源)(二)蚊子(传染媒介)(三)不良的居住环境,群众生活困苦,没有蚊帐等防蚊设备并且没有预防“丝虫病”的知识,有的群众还认为得病是祖坟风水不好,有的相信迷信,求神拜佛祈求平安。

为迎接国庆十周年,我奉命去采访这个“大脚筒”病的重灾村——牛村,采写一篇忆苦思甜的文章供卫生展览馆应用。

牛村离公社十华里,村落处在二山之间的狭窄地带,长五华里,宽不足二百米,中间有一条小溪,由于光照不足,冬天二岸枯黄的茅草在寒风中颤抖,田里结了厚厚的冰。衣着单薄的村民,全靠烤火笼过冬。这里流行着“十种九不收,糠菜半年粮”的民谚。据说,一百年前,这里有十个姓氏,五百多户人家,解放前,由于兵匪猖獗、疾病肆虐,民不聊生四出逃荒,到解放时,全村仅乘下陈、王、张、李四个姓氏的村民九十八人。一九五六年冬天该村开展丝虫病普查工作,全村98人中有“大脚筒”十七人,血检丝虫病阳性四十二人,一半以上的村民染上丝虫病。

我住在一户贫农家中,晚上就寝,我觉得床下有鼾声,提灯一看,床下睡着一条猪,刚躺下,展开被子,又听到“啯啯”的叫声,原来床的另一头有一只老母鸡正在抱窝。我一时脑里千绪万端,难以入眠。

次日我去访问一家叫苏田的五保户,苏田在解放前生育了五男二女,由于缺医少药,孩子先后患了七日风(新生儿破伤风)、天花、麻疹、肺炎夭折了四人(根据苏田诉说病孩的主要病状分析),被抓壮丁、洪水溺毙各一人,还有一个十四岁的女孩被土匪掳去,至今生死不明。苏田每次诉苦,总是泪流满脸。

一九五七年政府拨专款,各地成立“丝虫病防治队”,对丝虫病进行全民普查普治,并开展以灭蚊为主的爱国卫生运动,历经二年,三次全民复查复治,全县验血三十多万人次,治疗丝虫病患者六千余人。一九五九年经省复核验收,宣布该县基本消灭丝虫病。据报载全省各县也都同时实现了消灭丝虫病。这是人民政府为人民办了一件彪炳千古的大好事!

消灭丝虫病,防治工作的人员最辛苦,因为当时有的公社、大队还没有通公路,他们要挑着显微镜、化验器材、行李、煤油灯……翻山越岭走遍全县每个乡村。因为小丝虫只有在上半夜九时至下半夜二时才出现在病人的血液中,因此要在这段时间内挨家挨户敲门采血化验,工作中遇上刮风下雨、下霜下雪的天气,夜间天黑路滑,摔倒跌伤是常事。有的社员不理解除害灭病的重要性,不开门、不配合、不采血,队员还得站在门外苦口婆心地宣传说服,直至他们心甘情愿地接受检查。

廿一世纪初,我又到访牛村,这个昔日的“大脚筒”村,如今已经旧貌换新颜:年迈的“大脚筒”病人均已先后作古,年轻的姑娘、小伙面色红润,身体壮健,公路宽阔平坦,村民有的外出经商,有的出门打工,农民富裕了,盖起不少新楼房,田里有的种上烟叶,有的种上蔬菜,池塘养鱼,四季瓜菜飘香……

眼前的“大脚筒”村今非昔比,换了人间!

加载中,请稍候......

参考资料